现代推拿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20:56:28

点击下载

作者:薛传疆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推拿学

现代推拿学试读:

前言

推拿以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深受患者的欢迎,又因其具有简便、实用、易学之特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推拿爱好者。推拿学已成为中医药学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学校成立8年来,培养了近万名推拿、针灸学员,但一直沿用大学推拿教材讲授医疗推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推拿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单纯医疗推拿已不能完全适应于推拿爱好者的需要,他们不仅要学习医疗推拿,还要学习保健推拿法、足部推拿法、美容减肥等推拿法。为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工作之余以大量的临床、教学经验为基础,参考了许多文献,组织有关人士编写了此书,此书较大学推拿教材增加了很多新的推拿法,此书不仅可为推拿爱好者学习之用,亦可作为在校医学生及医疗推拿者参考之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推拿论著,在此表示谢意,同时也感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有关人士对此书给予的帮助。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1996年10月1日于北京推拿学总论“推拿”又称“按摩”,是医者以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或某些器具,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如腧穴、肌肉、痛点等,通过特殊手法,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推拿是中医学中一门完整的学科,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尤其是近几十年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的有机结合,赋予推拿学这门传统医学以大量的新内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求治于推拿疗法的患者不断增多,同时推拿也拓宽了应用范围,如在预防保健、减肥、美容等领域,也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因此,认真地整理、编纂这些现代推拿知识,是推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一、推拿发展简史

推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医疗方法,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在同大自然做斗争中产生的。人们受伤后,本能地用手去抚摸伤痛处,疼痛得到缓解,由此便逐渐产生了推拿疗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应用,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尸厥患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痛等。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的职务,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有导引按摩之法。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有记载运用按摩法催产。这个时期又比较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对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明代是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穴位有点、线和面。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又有很多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太医院虽不设按摩科,但由于疗效显著,在民间仍有较大发展,有很多专著问世,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钱怀邨的《小儿推拿直录》等。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吴谦的《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列为伤科八法。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在1929年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营业,祖国医学遭到严重摧残,推拿濒于消亡。当时从事医疗推拿者寥寥无几,但推拿术毕竟是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手段,所以在民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滚法推拿等流派。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中的推拿疗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相继开设推拿训练班,推拿专科门诊部,开设推拿专科学校,除治疗疾病外还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文献整理工作,同时推拿麻醉也获得了成功。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事业,推拿事业同样也获得飞速发展,很多中医院校开设了推拿专业,推拿针灸系等,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推拿与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到中国学习针灸推拿的外国留学生也日渐增多,同时向国外派出推拿医务工作者,进行医疗,学术交流,推拿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已受到国际医务界重视。共同研究发展推拿事业,使推拿事业辉煌发展的年代已经来到了。二、推拿的作用机理

推拿疗法在临床中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理较复杂,可以从中医理论方面解释共同病机,现在很多医疗、科研工作者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共同作用机理,取得很多成果。笔者在本书中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两方面解释推拿作用机理。(一)中医理论对推拿机理的解释

1.通经活络:经络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之作用,经络不通,必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通过推拿可使经络畅通,气血得以正常运行,“通则不痛”,如临床比较多见肢体麻木、疼痛病症,通过推拿治疗后则症状消失。

2.活血祛瘀:临床中有些疾病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瘀阻,出现刺痛、固定不移、瘀斑、舌质暗、有瘀斑、脉涩等症。如胃脘痛、跌打损伤等。通过推拿治疗,瘀血得去,气血正常运行,疾病得以治愈。

3.调整阴阳:中医学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因为阴阳失调,出现阳虚、阳亢、阴虚等证候,如临床中出现肾阳虚、肾阴虚等,通过推拿调整治疗后,阴阳平衡,疾病得以治疗,临床中根据病情不同采取推拿补泻手法,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4.疏筋健骨,滑利关节:骨伤科临症中多出现聚筋、筋转、筋结、骨错缝等症。采用相应手法,使筋结筋转得散,骨错缝得以还原。如肌肉的牵拉伤后筋紧,手法治疗紧筋疏散,放松。又如腰椎骨错缝,通过腰椎斜扳法得以复位。

5.祛风散寒除湿: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导致各种病症,其机理亦是经络气血不通而出现疼痛,推拿手法不仅能产热有祛寒之效,更重要的是疏通经络之功,使风寒湿三邪皆去,如临床中背部感受风寒湿邪后出现疼痛,手法治疗症状消失。

6.调节脏腑功能:阴阳与经络、脏腑、气血功能相互联系,任何一方面出现失调都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推拿疗法有明显的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作用,如推拿治疗肾阳虚、脾胃虚弱等。(二)现代医学对推拿机理的说明

1.消除肌肉痉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肌肉损伤后出现肌肉痉挛,导致疼痛,通过某些推拿手法,解除痉挛而疼痛消失,如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骨伤科中的疼痛症状多数是因为无菌炎症所致,而推拿手法可以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局部血运,如网球肘时通过推拿手法治疗后疼痛消失。

2.纠正关节错位,恢复关节功能:脊柱因某些外力影响可导致脊体旋转,出现关节错位,通过斜扳法使其复位,还有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等,都可以通过推拿手法使关节复位。关节功能障碍是骨伤科常见症状,通过推拿手法可解除关节、肌肉、韧带之间的粘连,恢复关节功能。

3.促进局部及周身血液循环:通过推拿手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代谢,可治疗局部炎症、肿胀等病症以及应用于减肥治疗。通过对四肢、腹部的推拿可减轻对心脏的负担用来缓解心脏病的治疗,同时又可促进淋巴、体液的循环及代谢,在治疗疾病及减肥治疗中都有这样的作用。

4.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拿疗法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临床中推拿可以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如瘫痪、麻木等病症。有文献报道,强刺激合谷和足三里后,发现脑电图中“a”波增强,说明强手法的穴位的按摩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

5.调节各脏器的功能:推拿可加快胃肠的蠕动,胃液分泌减少,有文献报道捏脊疗法可提高疳积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按摩推拿疗法对肺的通气、换气、肺活量有影响,有文献报道推拿可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胆囊张力,抑制胆道平滑肌痉挛,从而取得缓解胆绞痛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运用推拿手法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6.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头面部的推拿具有美化姿容、润泽皮肤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按摩推拿可以消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的呼吸,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同时也能使局部组织需氧量增加,氮和二氧化碳排泄量增加,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推拿的适应症

任何一种疗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它的适应症,临床中掌握好适应症对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推拿在治疗疾病中以解决疼痛类疾病疗效为最显著。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骨性关节炎、髌骨软骨软化症等颈肩腰腿痛疾病。骨折的中、后期,骨关节功能障碍。临床证明这些疾病治疗效果最佳。

内科:在内科各系统中,推拿治疗以消化系治疗效果最佳,如胃脘痛、胃下垂、便秘、腹泻等。对功能性疾病亦有较好疗效,如头痛失眠等。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某些疾病亦有较好疗效,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妇科:以痛经推拿治疗最佳,对月经不协调亦有一定疗效。

儿科:以消化系统疾病疗效为最佳,如厌食、腹泻、便秘、疳积,腹痛。另外对小儿遗尿、肌性斜颈病亦有较好疗效。

其他科:对其他科疾病的推拿治疗,目前还没有系统开展,但对某些疾病推拿治疗,也有较好疗效,如外科术后肠粘连、鼻炎等。

推拿还有美容作用,能延缓皮肤衰老,增加皮肤弹性,因此在美容业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医学还证明,推拿一定穴位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抵抗外邪能力,延缓衰老。四、推拿的禁忌症

尽管推拿适应症较广泛,但仍有许多禁忌症、慎用症。严格掌握推拿的禁忌症对保证治疗期间患者的安全以及保证疗效都是非常必要的。

1.严重的心、脑、肺部疾病或极度疲劳者。这些患者不能承受手法的刺激。

2.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再障、过敏性紫癜等。手法刺激后可导致再出血。

3.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如湿疹、脓肿、皮肤冻伤、皮裂伤、烫伤等。

4.传染性疾病:如结核、肝炎等。

5.肿瘤患者:如肺癌、肝癌、骨肿瘤。

6.骨结核,骨髓炎,严重的骨质疏松,骨折的初期,关节脱位复位后初期。

7.月经期及孕妇慎用推拿手法。

8.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者慎用。

以上的禁忌症多是指某些病症不适宜采用推拿疗法,在推拿的适应症治疗中,同样要注意手法力度,方向,如颈、腰椎的斜扳法,应用不当也会出现危险,所以要求操作者熟悉解剖知识、病理知识,熟练掌握推拿手法,才能既保证疗效又能保证安全。五、推拿介质和器具(一)推拿介质

所谓推拿介质是医者推拿时在手上蘸些油、水、酒类物质,置于推拿部位,以减少与皮肤之间摩擦和有一定药物治疗作用,这类物质统称推拿介质。介绍几种常用推拿介质。

1.滑石粉:有润滑作用以减少与皮肤间的摩擦,还有吸水、清凉的作用,一般在夏季使用,小儿推拿中广泛使用。

2.生姜汁:将生姜捣烂,去渣取汁,或以生姜片倒入75%酒精中浸出姜汁使用。具有温经散寒解表之功,用于春冬季的风寒表证。

3.薄荷水:以薄荷脑和75%酒精按0.25%的比例配制而成,用于夏季,有清凉解表、清暑退热的功效,治疗小儿发热及风热外感。

4.红花油:用冬青油、红花、薄荷脑和凡士林配成,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5.麻油:在推、擦、摩法运用时涂上少许麻油,可加强手法的透热效果,提高疗效,另外多用于我国民间的刮痧疗法或拧法按摩推拿中。

6.外用药酒:把有治疗作用的草药浸泡于白酒内,数日后取出药酒使用。中药可选择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风湿止痹痛类药物,用于风湿类疾病、急慢性损伤等。(二)推拿器具

推拿器具是指在推拿过程中代替手指或其他部位用力的器具,一般为木、竹、金属、动物角等制成,推拿器具应用得好可以达到省力、推拿力深透的效果,这类推拿器具制作简单,都可自制。

1.枪式推拿器图(1)手枪式按摩器图(2)丁字式按摩器

枪式推拿器用木料、塑料或金属制成,形似手枪,分为枪把、枪体、枪头三部分。枪头圆滑,不宜太尖,用于点穴和拨筋。如图(1)。

2.丁字式推拿器

用木料或金属制成,分为丁把、丁体、丁头三部分。丁头圆滑,形如球体。用于点穴和拨筋。如图(2)。

3.葫芦式推拿器

形状类似葫芦,分为葫芦体及葫芦头两部分,葫芦头圆滑。用于点穴、拨筋、按压等。如图(3)。图(3)葫芦式按摩器

4.拍子式推拿器

用钢丝作材料围成拍子形状,中间垫棉花,外包纱布制成,或用藤条制成,分为拍把和拍面两部分。医者手握拍把,用适当力量进行拍打,沿经络腧穴拍打,有节奏感,力量均匀,力量由轻到重,可深达肌肉,使患者有轻松舒适发热感为宜。如图(4)。图(4)拍子按摩器

5.滚车式推拿器

用木料或橡胶、塑料制成,分为滚轮体和滚轮把。滚轮体加轴承制成,两端滚轮把由金属或木棍制成。双手握滚把在躯体上来回滚动,放松肌肉,使患者有酸胀、发热舒适的感觉。如图(5)。图(5)滚车式按摩器六、推拿的流派简介(一)经穴推拿疗法

经穴推拿疗法是以点按经穴加用多种按摩手法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按摩方法。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营卫气血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为诊查手段,进行辨证论治。临床操作以推经络、点穴为主,根据病症再选用适应的按摩手法,强调“治病以活络为主,宁失穴勿失经”。主要代表人物是曹锡珍。(二)腹诊推拿法

腹诊推拿法是通过对脘腹的诊断而行按摩治疗的一种方法。腹部切诊是医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接触患者腹壁,或按压或摩动。对肥胖或腹壁紧张者,可重迭双手按压,探查腹部深处之变异情况。腹部形态的变异一般有“块状”、“索状”、“网状”、“混合”四种。骆氏将治疗归纳八种治则,即汗、吐、下、和、温、补、消、通八法。并归纳出十大常用手法,即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法。(三)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是指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辅助于其他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指禅推法是指术者用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桡侧偏峰接触在体表上,要求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力量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腧穴上。一指禅推法每分钟推动应为120~160次。要求术者有一定的基本功。(四)捏筋拍打法

捏筋拍打法分为捏筋法和拍打法。捏筋主要是以捏揉弹拨经脉筋腱,达到强筋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捏筋手法归纳起来有24种。“捏揉抠拿,点拨刮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拨折打。”这些手法可配合成复合手法加以运用。捏筋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完成,不单纯是点状穴位,而是经筋经脉的干线和交叉处,是点、线、面的综合。理筋法是以各种不同的捏揉手法,使肿胀消散,挛缩得到舒解伸展,故捏筋法对软组织损伤具有独到的疗效。拍打法是医生用指、掌或借助器具在患者身体的一些特定部位上进行拍打,以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指拍有指背拍和掌拍、指面拍。拍法的用力须轻巧有弹力,腕关节活动要灵活,两手操作要动作协调,频率适中。器具拍打首先要选好用具,如木梃、沙袋、钢丝拍子。医生拍打时主要用腕力弹打,节奏上有“七星拍子”,四一四,三六九区别,拍打力量要适度。拍打疗法是作用在人体表面,刺激部位宽广,按一定路线进行,先拍打背部正中线,次夹脊两旁,再拍打上肢,后下肢。患者体位一般为卧位,取肌肉充分放松,但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直立、扶立、弓箭步、坐位等。拍打法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都有较理想的疗效。主要代表人物葛长海。(五)脏腑经络推拿法

脏腑经络推拿法是以推拿腹部为主,以经络穴位推拿为主,辅以推拿其他部位的一种推拿方法。腹部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关联,通过推拿腹部,达到调治脏腑、经络的目的,在手法的补泻上,原则与针灸补泻相同。主要适用内脏疾病的治疗。(六)手足病理反射推拿疗法

手足病理反射推拿疗法是建立在神经反射及全息理论基础上的推拿疗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部位间存在相互联系,人体任何一个独立部位,都是整体的缩影,并存在点对点的对应关系。人体的病理状态可反映于手、足上,推拿手、足相应的反射点,可治疗全身的疾病。七、国外推拿概况(一)美国推拿概况

美国主要应用足部推拿和整脊疗法。整脊理论认为脊柱是人体控制器,一旦大脑和躯干之间冲动的正常传导出现障碍,则出现多种疾病,在脊柱中出现脊椎旋转错位,棘突偏歪,用旋转椎体的复位手法,可以治疗疾病。整脊手法多为扳、压、挤、牵等手法。另外还有肌疗法。它是按压病变肌肉以达治疗目的,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疗效。(二)日本推拿概况

日本主要治疗手段是汉方和针灸推拿治病两大部分。中国式的推拿疗法在日本广为流传,但近几年已演变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指压疗法”。所谓指压疗法就是医者以单手和双手的指头以及手掌面,按压机体的一定部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推拿方法。它是日本人所创,但源于中国的推拿按摩术。

通过指压骨骼,使异常的骨骼自然地恢复或矫正到原来的解剖位置。指压肌肉使肌肉的强直、硬结、萎缩恢复正常。指压神经、淋巴系统、能够调节神经功能,促进代谢,影响内脏功能。手法分为大拇指指压、四指指压、掌根压等。(三)前苏联推拿概况

前苏联的推拿术主要是保健,不讲经络、穴位,按照物理原理,常用推拿手法是抖、摩、擦等手法,对人体保健和治疗某些疾病有较好的作用。前苏联推拿法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最近几年,它已作为有效的治疗、保健及预防方法,更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通过教学,体院学生不仅学到推拿知识,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医学、生物学的知识。其推拿部位有关节、筋膜、肌肉、皮肤、淋巴、血管及神经等。基本手法有推摩法、揉搓法、揉捏法、挤压法、叩击法、震动法、颤动法、运动法等。(四)泰国推拿概况

目前,泰国推拿主要是保健和娱乐两类。泰式推拿采用细腻的指压手法,着重对人体四肢和大肌肉群进行重复拉、抻、推、捏,使手掌心的力量均匀渗透到肌肉深处,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尤其是指压后,颈部、腰部、四肢关节的旋转、扭动的面部美容推拿更令人感觉轻松愉悦,神态焕然一新。泰式推拿每一次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泰国很多人喜欢推拿,不仅仅是因为推拿能消除疲劳,而且还由于它对肌肉损伤、痛风、炎症有明显的疗效。(五)德国推拿概况

德国以玛鲁卡多女士的《足反射法》比较流行。它侧重于诊断和治疗,分症状区、关联区,手法以拇指伸屈突然直立呈90°角,指腹上端按压为主要方式,力量主张痛与不痛之间,不主张使用器械,不主张自我推拿,重视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另外德国较流行运动后解除疲劳推拿,多采用拿、捏、挤压等法。还有一种以摩擦皮肤为主的推拿方法,认为皮肤上有许多反射器,反应内脏的病变,手法多以摩法、擦法为主。八、如何学好推拿(一)刻苦练习,用心体会

推拿是临床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由这个特点决定了在学习推拿时要反复练习操作基本手法,在弄懂每个基本手法的用力方法、频率、节奏等基本要素后,学员之间或在人体上反复练习,首先模仿老师手法要领,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纠正手法不当之处,并在反复操作中用心去体会。逐渐达到手法力量深透而不生硬,达到治病而又舒适的要求。(二)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在熟练掌握基本手法之后,继续掌握针对人体每个部位(主要是关节或肢体)的组合手法,因为人体每个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同,应用的手法组亦不同。在推拿治疗疾病中同样也存在“异病同治”的理论,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性关节病的推拿治疗手法基本一致,所以掌握腰腿部组合手法后,上述3种病的推拿治疗也就掌握了。(三)注重基础,循序渐进

要想学好推拿,必须掌握与推拿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经络、腧穴,骨、关节、肌肉,神经的解剖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充分有效发挥手法疗法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病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基本手法→局部组合手法→常见疾病的诊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树立信心,学必有成

推拿是医学领域中相对较容易掌握的学科,并且有规律可循。只要树立信心,并且刻苦学习,反复操作,就一定能学好推拿,有志者事竟成。中医学基础理论

推拿是以中医学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一门中医疗法,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着推拿临床应用,所以学好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学好推拿的前提。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时期,该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基础理论得到充实和系统化,代表性著作有《针灸甲乙经》《脉经》《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体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医家结合临床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出许多创新,大大地提高了中医对正常人体和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中医基础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代和现代的医家,一方面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在西方医学大量传入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使中医的理论体系得到较大的发展。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三、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如临床中多出现肾阴虚证,治疗原则应补肾阴。(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的特性为: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特性,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五行学说中,五行已脱离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本身涵义,而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之间乘侮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不仅被用作理论上的阐释,而且亦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四、藏象理论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3类。(一)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1)心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二是主神志,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可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2)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呼吸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肺主持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如果肺丧失了呼吸的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与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而出现喘、咳、肺气上逆之证。通调水道,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等病变。朝百脉而主治节,即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通过治理调节气血津液而起到治理调节全身的作用,其中以治理调节气机为其关健。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为表里。(3)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主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反之,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即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或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主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主统血,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血液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致出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足太阴睥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4)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于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时可引起月经量少,甚则闭经,或月经量多,甚则崩漏。主疏泄,表现在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3个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和调,脾胃正常升降,气血和调,心情就易于开朗;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吐血、咯血,泄泻或便秘,纳食不化,心情易于抑郁等。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而为表里。(5)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虚,则出现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症状,肾阳虚则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疲惫乏力,腰膝冷痛,阳痿,小便清长或不利,遗尿失禁,舌淡等症状。主水,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即可引起关门不利,小便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由于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方面亦直接相关,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二)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消化,下传于小肠,经小肠进一步分清泌浊,其清者即精微物质部分,通过脾脏的转输营养全身;其浊者为糟粕,即食物残渣,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化,由肛门排出。代谢后的废液,经过下焦渗入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成尿液,及时排出体外。整个消化过程还有赖于胆汁进入小肠,以助饮食的消化。三焦是津液流通的通道,津液经三焦而分布全身,发挥其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六腑是互相连接的,每一个腑者必须保持“泻而不藏”的特性,及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通畅,所以任何一个腑出现病变,都会连累到其他腑,进而影响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六腑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三)奇恒之府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6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而且又贮藏精气,与脏的生理功能特点相似,但在功能上则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除胆为六腑之一外,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配属。五、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二)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分布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人体的左右两侧,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属脏,循行于四肢内侧,阳经属腑,循行于四肢外侧。分布于四肢内侧前缘、中间、后缘的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前缘、中间、后缘的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经。十二经脉据此规律分别命名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三)循行部位(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逐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穴。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体,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胭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胭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交于足少阳胆经。(11)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至头角。再向下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进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穴,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13)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14)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六、腧穴(一)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膈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3)特殊作用: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可起双相的调整作用或相对的特异性,这就是特殊的治疗作用。(二)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常用的骨度分寸以图表说明如下:如图(6)。图6 常用骨度分寸续表(2)自然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两乳中间取膻中,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等。(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其中包括: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肢横量作为3寸,如图(7)。图(7)手指同身寸图(8)头面颈部经穴(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等。(三)腧穴选穴原则

配穴处方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而腧穴的选取原则可分为(1)近部取穴:是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部位图(9)图(9)胸肋腹部经穴

取穴。(2)远道取穴:是在离病痛较远的部位,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取穴。(3)对证取穴:是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疾病,结合腧穴的特殊作用的一种取穴方法。图(10)肩背腰部经穴(四)各部位腧穴

如图(8)(9)(10)(11)(12)(13)(14)(15)(16)。图(11)上肢内侧经穴图(12)上肢外侧经穴图(13)下肢后面经穴图(14)下肢前面经穴图(15)下肢内侧经穴图(16)下肢外侧经穴头部躯干:(1)肩背部续表(2)腰背部(3)骶部(4)胸腹部上肢:下肢(1)后(2)前七、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可分为:(1)元气,是由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它的主要功能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3)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它的主要功能是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4)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它的主要功能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二)血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是以水谷精气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它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随着血液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要。(三)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能生津、行(化)津、摄津,津能载气。(3)血和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它们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津血同源”。八、病因与发病(一)病因

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1)风: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2)寒:寒为冬季主气,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4)湿:湿为长夏主气。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燥为秋季主气。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热):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3.其他:疠气、饮食、劳倦、外伤和虫兽伤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二)发病

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1.邪正与发病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均可导致它们相互关系的失调,发生脏腑组织器官等机能、代谢、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便发生疾病。九、防治原则(一)预防

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注意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及防止病邪的侵害。既病防变,即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二)治则

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辨证是确立治则的前提和基础,在辨证过程中,通过辨析症状、体征等来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等,从而确立指导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治脏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十、四诊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一)望诊

望诊即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

全身望诊包括(1)望神,即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的表现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种。(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在疾病状态时面色就会发生变化: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3)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形体与姿态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法。

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等。其中望舌最为重要。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血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舌诊的内容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方面。(1)望舌质:主病的舌色约有五种: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病若舌绛为温病热入营血,内伤杂病若舌绛有裂及为阴虚火旺,舌绛少苔为血瘀;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舌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淡紫或青紫湿润者为寒凝血瘀;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胀瘪以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等。舌态包括软、硬、颤、纵、歪、缩、吐弄等等。(2)望舌苔:主病的苔色主要有: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绿苔与霉酱苔主湿热痰饮或胃肠宿垢湿浊,积久化热者。苔质分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以及真假等。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的存亡。(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初病声嘶多属炎证;久病失音多属虚证。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为神明失守所致。其中狂言、谵语常见于实证、热证;郑声、独语、错语常见于寒证、虚证。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往往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一般以声高壮厉属实,声低气怯属虚,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呵欠多与心肾有关。

闻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气味两个方面。病体之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臭气。一般认为,凡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而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至于尸臭恶味,多是脏腑败坏之绝症。病室气味则是病体气味和排出物气味散发所致,说明病情严重或卫生护理极差。(三)问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