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祖国好河山:徐霞客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6:50:15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魂系祖国好河山:徐霞客的故事

魂系祖国好河山:徐霞客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伟大的旅人

1640年盛夏的一天,在江南古镇江阴南面的南旸歧村,有两个消息飞快地传递着:“老爷回来了!”“老爷病倒了!”随着好一阵忙碌,一个面容憔悴、双腿已不能动弹的老人被人们抬进了一朱门大院。

老人被安置在一张床上,周围一片忙乱,一片啜泣声。然而老人心里却兴奋不已,眼里渗出了激动的泪水。他离家已4年了,曾经几度死里逃生,现在重又回到了家人的身边,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他声音脆弱,但却表情轻松地说道:“不要哭,不要哭!我从万里之遥安全回来了,可以对父母尽全归之义了,大家应该高兴才对,不应该是这样迎接我呀!”

老人终日卧床不起。他命仆人将他带回的各种各样的怪石放置于床沿,有晶莹剔透如白玉的,有圪里圪垯如蜂窝的,有开叉分枝如树枝的等等。他很少会客,很少言语,几乎是整天地摩挲着这些怪石度日。有时会露出欣慰的微笑,有时又遗憾地摇摇头。半年之后,老人伴着怪石溘然长逝了。

这位老人是什么人?是异地为官的老爷?是淘金寻宝的探险者?还是戍守边关的武士?不,都不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旅人,是被时人称之为奇人的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39岁时朋友送他的别号。因他爱看奇书,爱行奇事,并且创造了许多奇迹,故又被时人称之为“千古奇人”。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却淡泊功名,热爱大自然,喜游山水。在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时代,在不受官方委托,没有国家任何资助的情况下,他仅凭个人财力,单薄之躯,曾坚持旅行30余年,足迹遍及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16个省区和京、津、沪等地。他认真细致地考察了各地山脉河流、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旅行日记。后人把他的日记汇编成册,这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旅游、地理学古著,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写成的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地理学巨著之一。

徐霞客旅游好探险寻奇,他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高山险地,游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他写出的书会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奇异之感,被世人称之为第一大奇书。然而让后人更为惊奇的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霞客仅通过目测步量,得出的许多结论,竟与近代科学得出的结论极为相近。尤其是对岩溶地貌的研究上,他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系统研究这一领域的第一人,比西方学者早了一两个世纪。而且他对岩溶地貌分类,对各种地形特征的概括、命名及成因的分析等,都极为科学。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读了他的书后赞道:“《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考察记录。”这使徐霞客和他的著作,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发展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霞客不仅是位奇人,而且是一时代伟人。徐霞客生活的年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时代。在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已处在了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夜,各种实用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哥白尼、布鲁诺的天文学新观念,已引起了天文学革命;培根喊着“知识即力量”的口号,开辟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之路;维萨留斯和哈维揭开了人体生理的奥秘,促使了近代生理科学的兴起;伽利略的多才多艺正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在中国,在手工业发达的江浙一带,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实用科学,因而徐霞客等一批重视实用知识的科学巨匠应时而起。李时珍踏遍青山,尝百草,写出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徐光启研究天文、历法和农业科学,写出了集大成的《农政全书》;宋应星深入农村、厂矿,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分别在医学、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徐霞客则在了解地形地貌,探索大自然规律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地理学研究由书斋走向实地考察,由单纯的地理研究转向综合地理考察开辟了道路。

传统教育的叛逆

1587年1月5日(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徐霞客诞生于南直隶江阴县南旸歧村,即今江苏省江阴市南旸歧。

徐霞客的家庭是封建社会里典型的书香门第,也曾是有名的官宦世家。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徐锢,他是河南新郑人,曾任开封府尹,是为一世祖。宋王朝南迁时,徐家跟随南迁,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仕族。在明朝初年,九世祖徐麒曾拜学于大学问家宋濂,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名闻朝野。后以布衣承诏出使蜀川,披岩剔险,招抚羌人,获一品顶戴荣归故里,使徐门盛极一时。于是读书以求仕成为徐门的传统。明弘治年间,十三世祖徐经,在乡试中曾一举成名,与著名画家唐寅(唐伯虎)并为经魁(经科考试第一名),但在会试中受人诬告,未能及第。从此以后,徐门历代虽不乏有人为官,但科举之路不畅,终难有人成大气候,徐门便逐渐衰微。

后又几经分家,到徐霞客出世时,江阴南旸歧徐门已沦落为一般地主之家了。因为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性情孤傲耿直,见明朝后期科场舞弊成风,吏治腐败,便不愿再问科场之事,甚至不愿与官僚权势为友,而是寻趣于奇书,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过着清静悠闲的生活。他喜欢坐在后花园里看一些介绍各地方物、人物逸事等的所谓的奇书,或置怪石、种奇花异草创造一种奇异之境。他也喜欢领着家童去野外游览,去爬苏州虎丘山,游杭州西湖,或到太湖荡舟。他最感惬意的是坐在一风景清幽的去处,一边品着新茶,一边欣赏山水美景。然而,他最不乐意的是与官僚权势打交道。若听说有地方官僚拜访徐门,他则唯恐躲之不及,或深藏于后院,或远避于野外。因徐有勉终身不仕,又不愿奉迎权势,没有官府的庇护,便使徐门屡遭豪族欺负,甚至连盗贼也经常光顾。他的一条腿就是因遭到盗贼的夜袭而不幸致残,后在老年时又是因遭到盗贼的伤害而一病不起。

徐霞客出生时,徐有勉已42岁了,他虽厌恶科场,不愿为官,但他也不愿接受家族急剧衰落的现实。大儿子已成年,因深受他的影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他便寄希望于这刚出世的小儿子,于是给他取名为弘祖,字振之,希望他能重走科举之路,振兴祖业。

小霞客生得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睛透着灵气,性格活泼好动,非常逗人喜欢。刚学会走路,一双小腿便一个劲地往屋外冲,屋前屋后地追着鸡、鸭、猫、狗闹着玩。会说话了,更是学这学那,问这问那,逗得大人乐不可支。父亲徐有勉很注意对他的教育,不再像带其他孩子那样把他带出去玩了,而是尽可能地教他识字、算术,培养看书的兴趣,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在他7岁那年,便被送进了附近一家私塾,开始接受传统教育。

私塾的生活很枯燥,几乎整天就是读书背书,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各朝的古文、诗词,霞客背过的书摞起来总有一两尺高呢。然后先生才开始逐句讲解课文,教他们作短文,霞客很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尤其是不喜欢看到先生手拿戒尺板着面孔的形象,下了课总是要到外面去尽情地跳一跳蹦一蹦,到林子里捉昆虫,或是跑到地头看农民做事。但他听父亲讲,这是打基础,将来要做大事就要打好基础,如基础没打好,将来做什么也不成。因而,霞客上课还是非常认真的,成绩也很突出,尤其是作文似有“天授”,先生赞他“出口成诵,搦管(执笔)成章”。

学完这些,霞客也渐渐大了,先生便开始教他们学四书五经和学作八股文。这对古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就是他们将来科举及第、升官发家的阶梯呢。

所谓四书五经,就是指古代孔子、孟子等圣贤留传下来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等书,都已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了,讲的都是礼呀、仁呀、义呀、孝呀等要人遵循封建规章的说教。所谓八股文,则是明朝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固定格式,要求作文要分为八股,即八部分,每股有每股的要求,股与股之间,还要求用“今夫”、“苟其然”等固定的虚词为连接。八股文的命题规定出自四书五经之中,而且强调文中的议论必须以大理学家朱熹等人注释过的“经典”为依据。这样写文章,就由不得个人思想的发挥了,只能是在前人提供的材料中先剪取一部分,然后按一固定样式拼凑出一段文字。这就跟手艺人做手艺一样。因而作八股文,时人也称之为“制艺”或“时艺”。

明朝科举考试就考这八股文,而八股文作得如何,又取决于人们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因而,先生讲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时特别卖力,学生也都学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讲到历科程墨(历次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范本)时,先生更是摇头晃脑,学生则又圈又点。可思想活跃的霞客对这怎么也难有兴趣,他觉得四书五经空洞无物,八股文僵硬死板。他希望得到的是有关周围世界的许多实用的知识,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洞说教和玩弄文字游戏的技能。

面对当时这样的教育状况,霞客显然是无能为力改变它的,但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好在他前期的基础打得很扎实,已认识足够多的字了,已能熟练断句了,于是他开始自己找书看,在课堂上做起了小动作。

在他父亲的书房里,有丰富的图书,有的是祖先留传下来的,有的是父亲收藏的。他的父亲爱看与科举无关的奇书,也收藏了很多奇书。霞客一放学回家便到父亲的书房里去翻阅图书,找到自己愿意看的便把它带在身上,上课时压在经书下面看。先生走近时,他移经书遮严,先生走开时,他又将下面的书露出一截。对付先生的提问,他也有一招,每次课前都花点时间把要讲的课文看一遍,记住大概意思,万一先生问到,也可应付了。就这样,霞客看了一本又一本,看了《陶水监传》等一些名人传记和名人诗赋,都没有被先生发现。可有一回,当霞客从他父亲的书房里找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山海经》时,他再也顾及不了先生的走远与走近和先生的提问了。

那《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相传是因袭“九鼎”而成。在远古舜帝时,国有九州,便命人铸九鼎,分别把九州的山川、草木、禽兽以图像的形式标在上面。在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是作为国家的象征由国王保存着,人们说的“一言九鼎”即由此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九鼎成为各国诸侯争夺的对象,也就是在这战乱中九鼎被遗失了。但所幸的是,有人把九鼎上的图像搬到了书上,并因图而叙事,这便成了图文并茂的《山海经》了。《山海经》流传了2000多年,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在西汉武帝时,因大学问家东方朔用《山海经》上的知识回答出了大臣们都回答不出的问题,还曾下令朝医们都要学习《山海经》。东汉明帝在位时,为了治理黄河,曾把《山海经》和《河渠书》一道赐给水利大臣。但像这样的皇帝实在是太少了。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本记载有各地奇事趣事的奇书,是一本供人消遣的书,而非那种能安邦治国的大书。

霞客一翻开《山海经》,便深深地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了解到外面还有这么多奇山大川,他觉得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原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真是大呀!尤其是书中介绍了许多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各地的奇珍异兽、仙岩怪树,还有圣人和种种优美的神话传说,他不得不赞叹外面世界的神奇!他看着看着,竟然全忘了是在上课,把书翻得哗哗响。怎么同学们都没翻书霞客在翻书?先生注意到他了,“弘祖,我刚才讲的这一段有什么深意吗?”先生一边提问一边朝他走来。霞客仍一个劲地看自己的书,连边上的同学用胳膊肘碰他也未能引起他的注意。“啪”的一声,一只大手拍在了他的桌上,接着把他的书拿了起来,一个严肃的声音对他说:“下课给我留下来!”

霞客被打手心了,这是他第一次被打手心。尽管并没有打得很痛,因为他在先生的心中从来就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但心里还是难受极了。然而,他的父亲还正严肃地在等待着他呢。“弘祖,上课开小差了?”“我看《山海经》了。”“上课怎能不听讲呢?”“我觉得《山海经》比先生讲的那些书有趣。”“读书能光凭兴趣吗?光凭兴趣以后能做大事吗?”“那倒也不是。我觉得《山海经》比那些经书倒是有更实际的用处,古代大学问家都把它当成地理的实录呢。”“不要再嘴硬了!你觉得有用有什么用,科举考试又不考它。你总不能跟我一样当一辈子平民吧?”“那我以后认真听讲就是了。”霞客看父亲难过的样子,只好这样回答。但霞客心里仍惦着那本《山海经》和父亲书房里的书。尽管父亲不许他再进书房了,但只要他在家里,总是想方设法缠他母亲去拿书看。通过他母亲的“地下工作”,他还是细心地读完了那本《山海经》,并读了严忌的诗赋和一些历史、地理方志等图书。

徐霞客的父亲很注意自己的行为对霞客的影响,但他的爱好还是深深影响了霞客,逐渐成长的霞客正是在他父亲收藏的大量奇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养料,并逐渐确立了一生的志向。

不求功名 情系山水

转眼近10年寒窗,同学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不就是当时读书人最大的心愿吗?可这时的霞客心里却矛盾极了。去考吧,自己打心里不乐意,他觉得那些求功名的人实际上很可怜,写那狗屁八股文,只不过是为了取悦考官和皇上,而鹦鹉学舌、代圣人立言罢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去考吧,又怕伤父亲的心。父亲徐有勉年轻时也讨厌科举,19岁便退出了那无聊的游戏。可他终身为布衣,受够了白眼和侮辱,年老时还是希望小儿子霞客能重走科举之路,以挽救家庭衰落的命运。“弘祖,想什么呢?”教了霞客多年的先生看出了他有心事,便问他。霞客一五一十地把情况说了。“那你不求功名想做什么呢?”“我希望求得知识,求得一切有用的知识。长大后,我希望能像严夫子那样游遍九州大地,把三山五岳、江海湖泊统统看个够。”严夫子,即西汉大学问家严忌,曾周游各地。实际上他的志向并不仅仅是学严忌,他读严忌的诗赋时,看到严忌以天下“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而自喜时,他很不以为然,抚掌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九嶷山),怎么能因一个地方而局限了自己呢?”他下决心要五岳全登九州全涉,还要到海外去游历一番呢。“弘祖,你的志向真不小吗,从你看《山海经》那股认真劲儿也可看出点苗头。可惜的是,你是个很有天赋的人,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进学中举的。我劝你还是先求功名吧,等求得功名,再去各地游历获得知识,不是两全其美吗?”“先生,功名是很难求尽的不是?考了秀才要考举人,考了举人又要考进士,考了进士又想中状元,很多读书人就一辈子泡在这科举考试中不是?”

谈到这,先生语塞了,因为他已经考老了还仍然是个秀才。

明朝的科举主要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院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考中了就成为秀才,又被称作相公,比普通人高一头,见了县官可不下跪。有了秀才资格的,可参加三年一次的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后成为举人,又被人尊称为老爷,并有了做官的资格。有了举人身份的,可参加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考中后即成为进士,可以做知县以上的官,甚至是大官。在每次的会试之后,新进士还要进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以排定名次,得前三名者,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并被委任要职,那便是荣耀至极了。

但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在院试之前,实际上还有两次考试,即县试和府试,这是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这两关的人才能去参加最初一级的院试。霞客他们这些刚出自私塾的童生,要想参加科举,就得首先经过这两类考试。

1602年春,霞客还是遵从父命,随同学们一道来到了古老而秀丽的江阴县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不过霞客也向父亲提出了个要求,就是每一关他只考一次,考过了他就继续往下考,没考过便罢手,不再作第二次努力了。他不想把时间都泡在这上面。

他们提前几天进了县城,有的同学便抓紧时间看书,做考前冲刺。有的同学则四处活动,拉关系,探听舞弊情形。通过与店家的谈话,霞客知道了原来考试舞弊还大有文章呢,有提前向主考官买得题目的,有买通监考人员多多关照的,甚至还有通过主考官背地将已做好的试卷掉包的等等,不胜枚举。听到这些,霞客越发不愿意参加这考试了,这分明不是公平竞争嘛。他不看书,也不去活动,而是抓紧时间去游览县城及附近的名胜古迹了。他以前还从未曾出过家门呢。

霞客领略完了街景,便来到了城北仪门,在这里他看到了两个大铁锚,锚身埋在土中,仅露出碗口粗的一爪。铁锚不是船上用的吗,怎么会埋在这里?他不明白是为什么,便问了附近的一个和尚。和尚告诉他,这是为了镇水用的,像这样大的铁锚在另一边还有两个。因为这一带常发洪水,江阴县城就像是一艘停在江边的大船,时时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有这4只大铁锚镇住,便安全了。霞客觉得真是荒唐,每次发洪水,遭殃的只不过是老百姓的庄稼和破旧的房屋,县城怎么会被冲走呢?这分明反映了县官大老爷们的自私,他们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顾用这样一种迷信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出了仪门,霞客登上了君山。这君山虽不算高,但南起平地北临长江,还是显得颇有气势。霞客站在望江楼上,第一次看到这波涛滚滚,气势恢弘的长江,心情激动不已,顿觉心旷神怡。沿长江南岸有数峰逶迤,江面因山势而变。在鹅鼻山下,由于山体突入江中,江面变窄形成隘口,江阴就位于这要冲地带,怪不得这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要地呢。过了鹅鼻山,长江像一个张开的喇叭口,变得宽阔无比,烟波浩渺,向东漫延无际。霞客明白,这是向东海而去。但不知它的源头在哪里,想必一定会是很远很远吧?霞客沿江向西翻了一山又一山,他真想去探个究竟呢,可是明天就要参加考试了。

县试是要连考几场的,霞客考完第一场后,看到榜上有自己的名字,又考了第二场。在第二场考试后的公榜上,霞客名落孙山了。他并不难过,而是很平静地回到了家中,把结果如实告诉了父母。“你真的不想再考了?”父亲问他。“不想,这样考下去不知何时是个尽头呢,我不想泡下去。”霞客态度很坚决。“那你打算怎么办?”父亲又问。“我想自己先看些书。”霞客觉得自己的知识还很贫乏,对未来的打算还不敢贸然决断,但自己想看哪些方面的书还是明确的。对于这一点,其实他父亲也心中有数。他母亲偷偷找书给他看,父亲心里也是明白的,只是不愿意点破罢了,因为他并不是恪守传统的父亲,不愿意用自己的思想去压制孩儿的天性。对于霞客今天的选择,他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露出一脸苦笑的同时在心里说:“看来这孩儿又要继承我的志向了。”稍过片刻,他又平静地说道:“我这书房就归你了,这儿的书也都是你的,你就自己挑着看吧。”

霞客觉察到了父亲的伤心,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听到父亲这样说,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自此以后,他天天躲在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饱览各种各样他想看的书。他看了《禹贡》《水经注》《五藏山经》等历代地理名著,还看了多种地方志和历代名人诗赋、游记等书。很快他对各地的地理、文物、历史都能说出一个道道,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没有人能够难得倒他。他知识的渊博令所有接触过他的人惊讶,并获得了“博雅君子”的雅号。

霞客的父亲也为霞客的成就感到欣慰。但他又认为让霞客这样独自看书终难成气候,须得有名师指点才好。听说好友缪昌期在家乡开馆,教诸子读书,便决定把霞客送到他的门下。

缪昌期是江浙一带有名的举人,是所谓的东林党的重要成员。那东林党人,就是指以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为主要讲学地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支持他们的一些官吏。他们反对宦官贵戚专权,主张比较务实的政治。缪昌期的儿子虚白、纯白曾与霞客同窗,他从儿子那里听说了霞客思想和行为的奇特,因而霞客一进门,他便开门见山地问道:“弘祖,恐怕你来此不是为学写八股文的吧?”“先生,我看八股文就头痛。”霞客如实说。“那学写游记怎样?”“学写游记?那好啊!”霞客虽也早从虚白、纯白和父亲那儿听说了缪先生的为人,但没想到他竟会如此开明。他迫于父亲的压力又一次进学堂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缪昌期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政治思想开明,文辞优美。他指导霞客看一些历代有名的游记,并把在各地的见闻生动地描述给霞客听。虚白、纯白尽管和霞客不同,但也给他很大帮助。在功课之余,他们陪霞客到附近游历,并一同推敲写游记,这使霞客进步很快。尤其是一年后,巨大的不幸降落到霞客家里,父亲徐有勉再一次遭到强盗袭击受伤而死,霞客不得不回家守孝,在守孝3年期间,缪昌期父子仍帮助和关心霞客,用书信传递的方式帮助他改游记,这使霞客感激不已。霞客的聪明、勤奋和鲜明刚直的个性,也令缪昌期父子大为欣赏。这使霞客与虚白、纯白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使霞客与缪昌期成为忘年之交。

初上旅途

在3年守孝期间,霞客又看了大量书籍,几乎把父亲收藏的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书看了个遍。书看多了,他发现,有些时代不同的书大同小异,显然是相沿抄袭而成。而有些书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竟大相径庭,弄不清哪儿是真哪儿是假。还有些书对一些事物的描写过分夸张,名不符实,如《郡国志》上说太湖林屋山上的林屋洞,东通王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连岱岳,就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这说明书本上的知识,有很多都是不可信的,要想获得有关各地的真实知识,就必须到实地去考察。在这段时期,他的游记写作也大有长进,虚白、纯白把他写得好的游记传播开去,使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然而他的足迹仅局限于家乡附近一些小地方,要想写出更多更好的游记,就必须走到更远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1607年,霞客已长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男子汉了,身材修长,略显清瘦的脸上颧骨微突,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觉得内心里时时有一团燃烧着的火焰要促使他走向外面的世界。他的羽毛已经丰满了,应该是到广阔大自然中去搏击的时候了!

然而,家庭的现状又不得不使他陷入了苦闷中。父亲去世后,兄弟分了家,霞客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忙里忙外照顾了他几年,为他成了亲。而今母亲已是头发斑白、年近60岁的老人了。正是该安静下来享孩儿的清福的时候了,他怎忍心别家远游呢?再说媳妇刚过门不久,生活还不习惯,若出门,家里就剩下一老一少婆媳俩了,能放心得下吗?当然,他知道,只要他说了,母亲定会支持他的,但他实在不忍心开这个口,可不开这个口心里又憋得难受。这使霞客常常托着一个磁盘在手里发呆,有时发出一两声叹息。这磁盘是他从风水先生那儿买来的,是准备用来在外面测方位的。

刚过门的媳妇许氏对霞客的行为捉摸不透,还以为他是不喜欢自己呢,跪到婆婆那儿去哭鼻子。然而,细心的母亲却一下子洞察了孩儿的心思。一天,母亲把霞客叫到跟前,问道:“弘祖,想出远门了不是?”“不,妈妈,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您已操劳半辈子了,应该歇歇了。”“傻孩子,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可又说‘游必有方’嘛,就是说选择方位而游,测定日期而归,不要让父母挂念就是了。我如今虽然年岁不小了,可我还健康着呢,里外都能动,歇不住的。再说,男儿大了,就应该志在四方,做一番事业,怎能为了老母而羁留家中,就像那困在笼中的小鸟,套在车辕下的小马?”“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妈!”听母亲一席话,霞客堵塞的心田一下豁然了,抑郁的心情一扫而光。兴奋之下,禁不住双膝跪地,向母亲行了个大礼。“好了,好了,傻孩子。我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山水,把你留在家里非把你憋死不可。现在也该是出去的时候了,人生短着呢。不过,每次出去都得做个计划,把计划告诉我,也要跟媳妇商量好。”“是的,妈妈,我今晚就会制订出一个计划。”

晚上,霞客真的趴在灯光下,认认真真地制订他的第一个旅行计划,翻地图,算里程,估时间,比较来比较去,确定了他的第一个目的地为不太远的太湖,时间为半个月。

霞客的母亲也在灯光下忙着呢,她在为霞客缝制一顶旅游帽。古代的旅行家严夫子、谢公等据说都有旅游帽,霞客当然也得有。从感情上说,有哪个母亲不希望儿子待在身边的?而今儿子要出远门了,以后还经常要出远门的,他不能待在母亲身边时,就让这顶帽子陪伴他吧,权当母亲一直在孩儿身边。母亲一针一线密密地缝,把温暖和希望也一齐织入帽中,希望它能为孩儿壮行色,御风寒,保佑孩儿平安而回!希望孩儿能如愿以偿,游遍三山五岳,留下好文章!

这年春天,霞客戴着母亲缝制的旅游帽,踏上了去太湖的旅途,也开始了他一生的旅游生涯。

霞客沿运河南下到高桥,再由高桥到无锡,然后由漂溪入太湖,直奔太湖中的林屋山。因为他首先要探个究竟的就是那神奇的林屋洞。探洞的结果,当然证实了他的猜测,作为一个山洞,绝不可能是北通泰山、南通罗浮山那么远的。在这里,他听向导说了个神奇的故事。说春秋时候,吴王阖闾听说大禹治水时用过的秦书就放在这洞中,便派灵威丈人到里面去探寻。可是灵威丈人打着火把,在里面走啊走啊,左转转右转转,走了整整72个昼夜才找到。可吴王拿到这书打开一看,竟全是白纸,一个字也没有,原来是“石函文”呢。听了这个故事,霞客想,由此走72个昼夜,那不就可以北到泰山、南至罗浮,甚至是西至峨嵋了吗。啊,原来一些志书上不切实际的描述肯定跟传说有关。霞客心头掠过一丝兴奋,他似乎初步领悟到了旅游的真正意义了。

出了林屋洞,霞客登上了林屋山的最高峰缥缈峰。这里位于太湖中央,又是最高处,由此环顾四周,可穷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之奇,尽七十二峰秀色之丽。他极目远眺,唯见碧波连青黛,白云伴水鸥,顿生一种离尘世相去甚远的感觉,心情舒畅无比。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余,霞客没有忘了拿出磁盘测方位,仔细观察太湖地区山的走势,水的来龙去脉,并一一在地图上核对。发现地图上所标有些地方与实际相差很大,便当即将它修正。

霞客还游览了莫厘山,探了张公洞和盖卷洞。半个月后,霞客如期而返。他带回了太湖的特产献给母亲,也带回了许多见闻,一家人高兴不已。

有了这一次尝试,两年之后,即1609年春,霞客又踏上了北去的旅途,他要漫游古齐、鲁、燕、冀之地,即当时的山东、京师地区。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昌盛之地,也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区。主要目标是五岳之首的泰山和京城北京。

霞客沿运河北上,由徐州进入齐鲁大地。在曲阜、邹县一带,霞客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谒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尽管他在私塾时讨厌读孔孟的经书,但他认为他们能超然物外,为认定的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精神还是大可值得称道的。还有孟母,为了孩儿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丝毫不顾自身生活的难易,曾三次搬家择邻居,甚至断机杼,那不也显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崇高品性与远大胸怀吗!站在孟母墓前,霞客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勤劳的母亲不也像孟母那样期待着孩儿吗,孩儿也定要像孟子那样做出一番事业才对!

拜谒完古圣人,霞客直奔泰州泰山脚下,开始履行他攀登五岳的誓言。

泰山,又称“岱山”或“岱宗”,为五岳中的东岳。论绝对高度,泰山并不比西岳华山、北岳恒山高,但古人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万物交替始发的吉祥之地,故位于东方的泰山也就有了“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古代帝王在登基之初或太平盛世多到泰山来举行封禅大典,并以此为最大盛事,最大荣耀。历代名君如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祖、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登临泰山大祭天地。历代文人墨客也多喜欢登泰山以叙志抒怀,这就使泰山具有了独特地位。这里有着许多的人文景观,尤其是留下了历朝名人的书法艺术,堪称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立体博物馆。

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霞客就看到了数以百计的各朝石刻和碑文,历代书法大师的手笔让他流连忘返。其中秦汉的一些真迹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李斯的小篆艺术,他认为堪称一绝。

出了岱庙,霞客由岱宗坊上山,经红门宫、斗母宫到了经石峪。霞客看到一个大石坪,约有一亩田那么大,上面刻满了大字。霞客细看,刻的是《金刚般罗密经》,是北齐大书法家王之椿的手笔。每字有一尺见方,篆隶兼备,书法遒劲,怪不得被历代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呢。可惜的是已有许多字遭到毁坏,模糊不清。

霞客继续往上,经中天门、南天门来到了天街,在这1 300多米的高山上竟有一片开阔平地,住了100来户人家,霞客觉得很是新奇,真是世外桃源,天上人家呀。过天街有碧霞祠,碧霞祠东北是大观峰。这里有一巨大石崖,石崖上遍布石刻,洋洋大观,留下了历代书法大师的手迹,大观峰也即由此而得名,其中以唐玄宗的《记泰山铭碑》最为显眼,削壁为碑,高4丈,宽1丈5尺,字大半尺,顶额字大1尺9寸,字体俊逸雄浑,独具风韵。

霞客在大观峰下抄了半天碑文,然后登上了泰山极顶——玉皇顶,因这里建有玉皇殿而得名。这里是帝王及文人墨客祭玉皇大帝的地方。霞客当然不是来拜祭玉皇大帝的,他是个无神论者,他认为所谓的天帝、山神、妖魔鬼怪等不能证实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因而他并没有跪进玉皇殿去毕恭毕敬地烧香,而是站在极顶石上尽情地领略这大自然的神奇。他极目四顾,但见四周群山低俯,白云悠悠飘然身前身后,远处则空濛无际,大有置身世界极顶与天近之感,心胸畅快无比,杜甫的《望岳》诗不觉随口诵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下了泰山,霞客又兴致勃发地游览了泉水之都济南和京城北京。在北京,霞客领略了种种热闹的街景,有香气扑鼻、集酸甜咸辣各种风味的小吃街;有琳琅满目、集东西南北货的大集市;有南腔北调、五花八门的各种曲艺表演等。他觉得这京师真是百货汇聚之所、人才荟萃之地啊!但霞客也见到了种种不愉快的场面,时不时遇到高唱“回避”的车人,行人见此都像老鼠见猫似的闪躲两旁;时不时地看到官差气势汹汹抓人的场面;还看到过官吏被杀头抄家的布告等。这使他想起了缪昌期先生对他谈到过的官场种种钩心斗角的事情,这京师也是是非之地啊!

问奇于名山大川

登天台 攀雁荡

经过几次远游,霞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也渐渐有了好游的名声。然而,回到家里整理旅途日记时,他又总觉得自己的旅游尚没有走出一般游人的窠臼,凡所见所历,也都是别人所见所历,没有超出他人之处。没有新发现的旅游也就没有意义,写出的游记也不会有新鲜感,或许正因如此,他初期的旅游没有留下游记。经过一番思索和总结,他决定不再循常人之道而游,而是要独辟蹊径,“问奇于名山大川”。1613年春,抱定这样一种想法他又踏上了旅途,要探奇于浙东名山天台山和雁荡山。

天台山和雁荡山,分别位于浙东天台县和乐清县境内。两山首尾相接,蜿蜒绵亘于东海之滨,气势雄伟,兼备山海之胜。尤其是雁荡山,据地质学家考察,这里在遥远的地质年代曾是火山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地下溢出的熔岩铸成了山冈峰峦的肌体,而后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沉没于大海,海浪像一位雕塑大师,对它进行了精深细致的艺术加工。再因地壳运动,后来山体重又升出海面,大自然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侵蚀,又进一步塑造了山体的外观。因此,雁荡山具有奇谲善变的怪石,鬼斧神工的奇峰,千姿百态的洞窟,以及绮丽壮观的瀑布和神秘莫测的山顶湖沼,自古以来便享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

这两山又都是佛教圣地。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山中名寺国清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在佛教界享有很高声誉。雁荡山则在北宋时期广兴寺院,据雁山志书所载,计有10院、18刹、16亭,后历代又有增修,香火极盛。众多的寺院庵亭点缀于峰峦之间,使这两山更加引人入胜。

江阴迎福寺的法师莲舟上人与霞客结伴同行。他们由水路经杭州到绍兴,再经宁波到宁海。一路上,他们观看了神奇壮观的钱塘江潮,游览了风景清幽的绍兴东湖,领略了普陀洛迦山“海天佛国”的超然意境,游兴渐浓。3月30日,沐浴着明媚春光,他们又出宁海西门意气风发地向天台山进发。

每到一地,霞客都要仔细打听路线,然后选择小路、近路而行。来到天台山脚下,霞客照样向山民问明路线,然后叫两位随行仆人挑了行李走大道上国清寺等候,自己则同莲舟上人由小道先攀天台山最高峰华顶。他们沿怪石乱置的山脊艰难地向上攀登,一条小路时隐时现于荆棘之中,或荒山冈上。莲舟上人大为不解,便问霞客,为什么老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偏偏走这人迹罕至的小路呢?霞客则微笑着回答说:“平坦大道无险境,无路山川更出奇啊!我们出来,不就是为了寻奇探胜吗?”这实是霞客初期旅游经验的总结。

经过两天翻山越岭,他们登上了高达1 138米的华顶顶峰。来到峰顶,霞客发现这里的植物与山下大不相同,山下有低矮的松林和盛开的杜鹃花,而这里只有凄凄荒草,且草不盈寸,草上结满白霜。霞客看附近山头,也是珍珑俊俏冰花玉树般的世界,霞客第一次看到盛春江南还有这一片冬天景象,很是惊奇。他想,这大概是山高寒冷所致吧。这华顶又名望海尖,因站立峰顶可远眺东海。霞客极目东眺,但见山外海天一色,浑然无际,与站在海边观海大不相同,有可望而不可即似仙界之感。

下了华顶,霞客与莲舟上人又登上了昙花亭,游览亭外的石梁飞瀑。这里两山对峙,山腰间有一块天然巨石,如同横空突出的屋梁,架于两山之间。梁下有飞瀑下坠,直捣深谷,声音轰然如雷。霞客为这飞瀑喷雪的景致所吸引,从各个角度观看了瀑布的雄姿,又冒险蹑足于宽仅尺余的石梁上面,俯瞰瀑布泻入深谷的壮观场面。在旁的莲舟上人看到这,也不禁毛骨悚然,忙呼他快下来。

看完石梁飞瀑,霞客与莲舟上人来到了国清寺。这国清寺据志书记载,是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由智和尚修建。据传智在这深山里修禅,一天梦中有人告诉他:你在这里修座寺庙,国家就会清平了。大业中这个寺修成,即名国清寺。后经历代兴修,发展成为了拥有600余间屋宇的大型寺院,香火之盛享誉四海。虔诚的莲舟上人在大佛像前一一烧香拜过,霞客跟随其后,领略这净土风貌,也不觉染上了层佛意。

离开天台山,霞客一行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雁荡山区。这雁荡山的山体由火山喷出岩构成,经水流侵蚀多呈奇峰怪石,有的如同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立的灵芝,有的像直立的笔尖,还有的像拱手迎客的老僧,各显千姿百态,奇景迭出,使霞客他们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奇乡异境。

在灵岩寺住过一宿,霞客他们来到大剪刀峰下,这剪刀峰很有趣,霞客初看,峰顶分开形似剪,稍转一角度看,又像站着对话的夫妻俩,所以又叫夫妻峰;再转一角度看,两峰相连像一张船帆,故又名一帆峰。同一个山峰出现3种不同形态,且每一形态都酷似人间一情景,真是妙啊。此外,还有含珠峰、美女梳妆峰、老狮披衣峰等,各个都形态毕肖,栩栩如生,令霞客、莲舟上人赞不绝口。

最使霞客兴奋的是大龙湫瀑布,这里巨峰环抱,陡壁千仞。特别是挂瀑布的一面,悬崖微凹,寸草不生,石色深紫,衬托着白练般的水流,流霞映彩。水从57丈高的悬崖上腾空而下,在悬崖的一半处分为几条细柱,迸发出颗颗水珠,接近潭面时,则如大雨倾盆,哗哗响不停。这是霞客所见过的最高大的瀑布,实际上也是我国落差最大的瀑布。飞流喷雪的壮美,四周景色的秀美,使霞客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霞客与莲舟上人坐在一块岩石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忽而,霞客想起《大明一统志》上说,雁荡在山顶,龙湫之水就是从雁荡而来。这雁荡,即雁荡山顶之湖,据说雁荡山之名就来源于这湖名。这山顶之湖,自然风景不俗,何不前去看看呢?于是霞客又萌生了登雁荡山顶、探山顶之湖的强烈意愿。

天下起了雨,山雾蒙蒙,但霞客不为雨阻,冒雨至常云峰,由山腰上的道松洞外,攀悬崖绝壁至云静庵投宿,等借问去雁湖的路。云静庵道人清隐知道雁湖情况,说雁湖早已长满了草,成了一片荒田。但清隐已是卧床数十年的瘫痪病人,不能带路。清隐的徒弟说可送他们至峰顶。霞客以为既然送至峰顶,雁湖自然不难找到,而不曾想他说的峰顶仅是指本庵所在的峰顶,而不是雁湖所在的山顶。

第二天一早,霞客同莲舟上人跟随向导,一步一喘攀缘在又深又密的草丛中,登上山巅之时,但见白云迷漫,周围群峰像一个个岛屿一样漂浮在云海之上。这时向导才告诉霞客,雁湖还在西面的山峰上,从这里去还要翻过3座山峰。

向导离去后,霞客按照向导提供的方位,向西越过了两座山峰,可他发现山势已渐渐降低,且与大龙湫已隔了两个山谷。霞客对向导的话产生了怀疑。他想,既然志书上说,大龙湫之水来源于雁湖,而大龙湫源自东部的高峰,雁湖也应该在东边地势高峻的山峰才对,不应该朝西边去寻找。于是,他不改变方向沿旧路向东。莲舟上人不堪累独自下山去了。霞客同仆人仍按他的设想向东攀去,越过了两座山峰,走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时候,山势越来越险,山脊像刀背一般陡立峻峭,岩石尖厉突兀,行走其间,如同在剑缝隙间穿行,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霞客主仆又向东翻过了3座山峰,山脊峰巅越来越陡峭,几乎没有容足的地方。霞客又想,像这样的地方怎么会容得下一个湖呢?他开始怀疑书上的说法是不是错了,为此他更加想探个究竟。

霞客和两个仆人走得疲惫不堪,来到一座高峰尽头,前面没了去路,脚下是悬崖峭壁。他们前进不得,后退亦难,且不甘心就此止步。霞客想设法从绝壁上下去,看能否找到一条路。他发现南面石壁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头,便将三人的裹足布接起来当做绳索,自己和一个仆人攀坠下去探路。可下到石头上一看,情况很不妙,这里仅能容足,且下面是百丈悬崖,无路可寻。于是只得攀布带上返。当霞客爬到半空时,不料布带因被突出的岩石摩擦欲断,幸好上面的仆人及时发现,惊叫了起来:“老爷,不好,布带要断了!”

霞客在下面仆人的托接下悠悠下坠,回到石头上。待上面的仆人把布带接好,霞客和下面的仆人又重新上爬。回到原地,主仆三人都不免惊出了一身汗。看看实在没别的路好走,只好沿旧路返回。霞客主仆经过整整一天的跋涉,衣服鞋子都破了,人也累得精疲力竭,寻雁湖的兴致一时已提不起来了。第二天,霞客便带着一个大大的遗憾离开了雁荡山。

但霞客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越来越怀疑雁湖与大龙湫的关系,19年后,即1632年,霞客又曾专程两游雁荡山,重游天台山。这一回,他找到了山面之湖,原来山顶之湖在雁湖岗,原是火山喷出口,后积水成湖,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栖宿,故称雁荡。霞客发现,雁湖之水无论是向南流还是向北流,都只能成为其他溪流的源头,唯独与大龙湫风马牛不相及。从而推翻了《大明一流志》上所载大龙湫来源于雁湖的说法。

那么大龙湫之水,又是从何而来呢?霞客还仔细考察了大龙湫的水源。霞客从连云嶂左边上攀,经道松洞,直攀常云峰,发现绝顶南面和常云峰以北夹峙的山涧,即是龙湫的源头。并顺此涧上溯至绝顶南面的山脊,察明此涧接纳的是常云峰和观音岩的水。至此,霞客彻底解开了近20年存于心中的疑窦,满意地告别了雁荡山。

黄山踏雪 武夷寻幽

游罢雁荡山,霞客风尘仆仆地回到家里。刚一进门,母亲便告诉他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的恩师和挚友缪昌期终于高中进士了。这使他旅途的不悦荡然无存。霞客看不起一生死求功名的人,但像缪先生这样开明豁达之人,他还是希望他能如愿以偿,进入政界,一展自己的宏愿。受恩师的这一鼓舞,第二年冬天,霞客去游览了明王朝的又一个政治中心——南直隶府南京,领略了钟山龙盘虎踞之势。爬完钟山回家不久,他的大儿子面世了,因自己酷爱山,便欣然给儿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