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足浴更健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2:50:40

点击下载

作者:秦丽娜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足浴更健康

每天足浴更健康试读:

前言

有人称脚为“人之根本”,有人将脚视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然而,脚究竟有没有人们说的这样重要呢?

从中医角度来讲,足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均始于并终于足部,还与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连接,为机体的气血运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网络。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离心脏相对较远,血液到此速度会减慢。倘若下肢的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疾病由此产生。所以说,做好足部保健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还能对某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与预防保健的功效。

那么,提到足部保健相信许多读者朋友们都想到了足部按摩,在这里我要为大家隆重地推荐一种古老且盛行的足部保健、疗疾方式——足浴(俗称泡脚)。大家可能会说:“秦主任,您没搞错吧,泡脚就能保健?就能治病?我天天泡脚,也没见自己强壮了啊!”是啊,许多读者都把“泡脚”当成了习惯,那为什么没有体会到泡脚的妙处呢?因为此“泡脚”非彼“泡脚”。中医里面的泡脚是非常讲究的,并非大家日常的洗脚,不管对水量、水温、泡脚时间还是泡脚器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要求,且在泡脚过程中,不单单是用热水泡脚,许多中药材、生活常见食材都是泡脚材料中的主角。只要您选对泡脚方就可以达到有病改善,无病强身的目的。

作为中医瑰宝中的一员,足浴就注定了有着浓重的历史背景。许多历史名人都对足浴有着热衷的追崇,例如,唐朝一代美女杨贵妃善用足浴养容颜;曾国藩则是将“读书”“早起”“足浴”视为人生三大得意之事……其实,不仅古人善用足浴,现代人对足浴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许多足部按摩场所都开设了足浴的业务,此法也因此而流传开来。

听到我这样说,相信许多读者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大家别着急,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把我所了解到的有确切疗效、保健养生功能较强的足浴方整理成书,并本着深入浅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原则,将中药足浴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相信您一定能在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足浴方,找到自己通往健康的幸福之路。

在此,我祝愿所有的读者朋友们身体安康、幸福永久!——秦丽娜2014年10月看图识足,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足底反射区足背反射区足内侧反射区足外侧反射区足阳明胃经

本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能够改善与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及五官病症。而位于足部的穴位只有5个,分别是:

1.解溪穴

2.冲阳穴

3.陷谷穴

4.内庭穴

5.厉兑穴足太阴脾经

本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能够改善与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妇科病、前阴病等。而位于足部的穴位只有5个,分别是:

1.隐白穴

2.大都穴

3.太白穴

4.公孙穴

5.商丘穴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能够改善与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位于足部的穴位有8个,分别是:

1.昆仑穴 2.仆参穴

3.申脉穴 4.金门穴

5.京骨穴 6.束骨穴

7.足通谷穴

8.至阴穴足少阴肾经

本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能够改善与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位于足部的穴位有6个,分别是:

1.涌泉穴

2.然谷穴

3.太溪穴

4.大钟穴

5.水泉穴

6.照海穴足少阳胆经

本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外侧中间,能够改善与防治热病及气血阻滞病症。位于足部的穴位有5个,分别是:

1.丘墟穴

2.足临泣穴

3.地五会穴

4.侠溪穴

5.足窍阴穴足厥阴肝经

本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能够改善与防治肝胆疾病、妇科病、神经系统病变及眼科疾病等。位于足部的穴位有4个,分别是:

1.大敦穴

2.行间穴

3.太冲穴

4.中封穴  第一章人老脚先衰,养人先泡脚

民谚有云:“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温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脚是人体之根,连接人体脏腑的十二经脉有六条起止于脚,有60多个穴位分布在脚上,因此脚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中医研究发现,坚持每晚睡前泡脚,不仅能清洁双脚,还能刺激脚部的经穴及反射区,有助于预防疾病,改善身体状况。原来,看似平常的泡脚,竟然有如此大的功效!足部经络与健康息息相关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器官,双足承担着身体的全部重量,每日来去奔波,可谓劳苦功高。同时,足部与人体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就像电脑一样,光有硬件不行,还需要有一个“信息”通路,以联络身体的气血、脏腑、肢节、表里。这个“信息”通路就是经络。而足部是人体经络循行最关键的区域之一,经络中足三阴、足三阳经脉或络脉均循行或起始于足部,有60多个穴位分布于双足上。《黄帝内经》中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意思是指经脉在人体内部隶属于所对应的脏腑,在人体外部则是分布于四肢、头面和躯干。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起始于或止于足部的经脉,以及这些经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一侧有45个穴位,其中有5个穴位在足部,并且止于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顾名思义,足阳明胃经对应的脏腑是胃,它与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是肠鸣腹胀、腹痛、胃痛、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主治经络。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一侧有21个穴位,起始于足大趾末端的隐白。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脾经对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面色苍白、下肢肿胀等病症有治疗作用。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一侧有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有8个穴位在足的外侧部。足小趾末节外侧的至阴是其终止处。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主治经络,遗尿、小便不畅、腰背痛等不适可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来缓解。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下面,从足心的涌泉斜行进入足跟。足少阴肾经对应的脏腑为肾,肾是先天之本,肾气的衰微关系到人的活力、生育能力、性能力,等等。

如果肾经不通,可引起腰膝酸软、头昏眼花、水肿尿少等病症。另外,宫寒、月经不调、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可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改善。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个穴位,足等四趾末节外侧的足窍阴是其终止处。我们平时很少关注胆,甚至忽视了足少阴胆经的保养。其实,如果胆经不畅,可引起很多病症,如头痛目眩、肝脾不和、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始于足大趾末节外侧的大敦,虽然它的穴位不多,一侧只有14个穴位,但它不仅属肝,还络胆,与肺、胃、肾、脑关系密切,一旦肝经出现问题,可引起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经络中的“气血”川流不息、相互贯通,而且具有感应传导的作用,将人体组成一个完成的有机整体。每条经络虽然对应相应的脏腑,如足阳明胃经对应胃、足少阴肾经对应肾,但经络之间的关系是“剪不断”的,人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发生异常,都会影响脏腑之间相生相克、协作制约的变化。这也是中医治疗某种疾病,不仅从对应的经络穴位入手,还同时刺激其他经络、穴位的缘故,也是某个脏腑出现问题而身体却出现另外系统疾病的原因。举个例子,脾主运化,当脾经不通,脾运化失健时,子宫得不到充足气血的濡养,就特别容易出现月经不调、发育不全等情况。

可见,经络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之有足,如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作为经络循行关键区域之一的足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尤其重要。

民间谚语有云:“晨间三百步,晚上一盆汤。”洗脚,就如一日三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养生观念的深入人心,足浴成为一种时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那么,足浴是如何发挥养生治病作用的呢?水温的刺激作用

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身体的血液运行速度较慢,而进行足浴的时候,通过水温的刺激,使足部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能起到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积极作用。另外,适当的温热刺激还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日常养生保健和疾病的治疗都十分有益。药物渗透皮肤发挥作用

进行药物足浴时,水的温热作用可刺激足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加快血液循环,从而增加了皮肤对足浴方中药成分的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带入全身,从而发挥药效,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药物气味的刺激作用

足浴方的药物经水煎之后可产生或浓郁或清淡的味道,这些味道被吸入体内,能起到刺激大脑的功效,有助于改善睡眠、消除疲劳等。经络原理

足部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另外,仅足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近20%。经常进行足浴,通过水温、药物渗透作用,刺激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穴位,能起到推动血脉运行、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脉、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作用。生物全息

足部不仅有与五脏六腑相关的穴位,还有相应的反射区。双足有62个基本反射区,像人体的一个缩影,它时时刻刻关注着人体各部的健康情况。当某一脏腑出现异常或发生病变时,足部对应反射区可出现异常表现,有可能出现疼痛。经常足浴,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刺激作用于该反射区,并辅以适当按摩,能使相应脏腑器官的疾病得到缓解。循环原理

足底不仅支撑我们的身体,而且遍布无数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大家都知道,离心脏越远,血液循环就会越不好,我们的足部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足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导致人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诱发头痛、感冒、咳嗽等多种疾病。经常进行足浴,通过水温的刺激、药物的作用,能加快足部及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下肢血液加入到体循环,从而促进身体毒素及废弃物排出体外,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另外,经常进行足浴,能增强足部毛细血管的敏感性,使药物能快速通过血管传送至全身,从而起到保健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神经刺激作用

经常足浴,通过水温的刺激、药物的作用,能使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从而促进大脑功能,改善疲劳、增强记忆力。

我们在形容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时,常会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件事情一定要办好,否则其他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同样,足浴也是如此,它对人体的作用并不是通过某一方面达到的,而是通过水的温热、机械、化学作用,以及借助药物蒸汽、熏洗等,使足部的穴位、反射区、末梢神经、毛细血管等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综合作用。因此,使用足浴进行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把它当成一门学问,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足浴之后不宜马上按摩

足浴之后,很多人会进行简单的足部按摩,以增进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之用。但是,足浴之后一般不宜立即进行足部按摩,让患者适当休息一下比较好,时间大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即可。操作者不妨趁这段时间,涂抹些介质,如按摩乳液、凡士林油等,以减少皮肤的摩擦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足浴不仅是热水泡脚那么简单

足浴,不仅仅是用热水泡脚那么简单,而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合的中药足浴方,水煎之后取药汁与热水混合,然后泡脚,刺激足部的穴位,使药物的成分渗透进足部的经脉,运行及作用于身体,以起到预防和改善疾病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足浴蔚然成风,然而它却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而是像中医的发展一样,源远流长。足浴又叫泡脚,是药浴的组成部分,在《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以中草药煎汤的“熏、蒸、浸、泡”疗法。神医扁鹊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现了用中草药热水泡脚的祛病良方。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不乏名人通过足浴养生保健的故事,后文将为读者们一一介绍。可见,足浴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

不论古人还是当今社会,都如此推崇足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方便

一盆温度适宜的热水,一个对症的药方,在家就能进行足浴。现在很多足浴的药方不需要用水煎,直接倒入热水中,操作更加方便。经济实惠

跟价格昂贵的保健品、药品相比,足浴真的是“物美价廉”。在家就能进行足浴,不需要去足疗店花钱消费。最主要的是足浴的药方比较常见,可以是大夫开具的方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或药材,如生姜、花椒、醋等。相对安全

足浴是通过温热刺激、皮肤渗透等方式作用于人体,不需要消化道吸收,不会对肠胃、肝脏等产生不良影响。

学习中医很难,那么学习足浴难吗?一点都不难。只要掌握好足浴的时间与用药的剂量,用对足浴器,既不占用我们太多精力与时间,又不用花费太多的金钱,轻轻松松就可以享受到足浴带来的健康。足浴的神奇功效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喜欢睡前洗脚,而且长期坚持,因为“夜眠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其实,足浴的功效不仅是使“四肢无冷疾”,它还有不少神奇的功效:祛寒暖身

夏天的时候,人们都待在开有空调的房间里,再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爱吃凉性、味重的食物,因此体内多寒湿。经常足浴,能祛寒除湿,预防寒湿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症。另外,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尤其体质虚弱的女性,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而晚上睡觉之前进行足浴,能提高身体温度,达到暖身驱寒的效果。美容养颜

足浴能使内脏得到气血的滋润和濡养,还能加快新陈代谢,加速身体内毒素的排出,使肌肤红润,改善皮肤粗糙等情况,起到美容养颜的功效。平衡阴阳

阳即阳气,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阳之气。阴即阴精,指人体的津液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阳气过盛,容易出现阴虚症状,最常见的就是上火;如果阴盛阳衰,容易出现阳虚症状,如畏寒怕冷、面色苍白等。经常足浴,有助于保持机体各器官功能平衡协调,从而平阴阳,保健康。活血祛瘀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等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经常足浴,使循行足部的经络受到刺激,能促进脏腑功能协调,排出瘀积在体内的废弃物,使身体气血的运行更加顺畅。另外,经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而足浴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环,使腿部静脉血及时回流,有利于减轻腿的静脉瘀血,防止下肢静脉曲张。补肾强身

晚上7点~9点是肾经气血最弱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适当进行足浴,能促进身体的气血流向肾经,起到补肾益气的作用。肾经气血充足,肾气自然就旺,也就意味着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身体更加强壮。调养脏腑

足部是人体经络循行的重要区域,而不同的经络对应不同的脏腑。另外,中医认为,人体各器官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经常进行足浴,能刺激足部的反射区和经络,起到调节和改善各器官功能、协调脏腑的功效。通利大脑

脊柱属督脉,内藏脊髓,直通于脑,而足少阴肾经“斜走足心,贯脊内”,可见,足心通过经络与大脑相通。经常足浴,刺激足部尤其是足心部位,能改善大脑功能,起到提神醒脑、健脑益智等功效。扶正祛邪

经常进行足浴,不仅可以温阳、暖身驱寒,还能清火利湿。例如,足浴时,可通过水温刺激及药物渗透等作用于淋巴系统反射区,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缓解湿热引起的红肿、溃疡等。健脾养胃

不思饮食的时候,进行适当足浴,配以相应药方,并正确按摩脾经、胃经穴位及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反射区,可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同时对脾胃运化失健导致的便秘、皮肤粗糙、痤疮等具有缓解作用。疏肝解郁

经常进行足浴,可使神经放松,缓解和释放压力,避免肝气郁结。同时,足浴还能刺激肝经及大脑、小脑和脑干、甲状旁腺等反射区,可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失眠、抑郁、神经衰弱等不适。温里止痛

对于四肢冰冷、血瘀痛经、寒凝胃痛的女性来说,足浴是最合适不过的养生方式了。经常进行足浴,水温的刺激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温度。另外,足浴还能活血祛瘀、温肾助阳,对血瘀引致的痛经、寒凝胃痛具有缓解作用。放松身心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外奔波了一天,身体很疲惫,内心也觉得倦怠不已,这时泡一泡脚,水的温热刺激能让人感觉放松。如果再加上药物的芳香,能刺激人的大脑,让人将一身的疲惫卸下来。因此,足浴成了现代人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改善血液循环

研究发现,一个健康的人,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30分钟,其周围血管的血流量能增加10~15倍。

可见,经常进行足浴,能刺激足部的血管,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提高皮肤温度,从而促进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减少血块凝结,保持血流通畅,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促进新陈代谢

经常足浴,能促进血液循环,而身体血液循环量的增加,能调节各器官的内分泌功能,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辅助治疗疾病

足浴药方中的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血液循环流至全身,当药物的有效成分被身体吸收后,能对相应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十养足疗歌诀

民间盛传浴足养身的诸多谚语、歌诀、顺口溜等,而且大多通俗易懂,又实用易操作。在众多的浴足保健歌诀中,这首十养足疗歌诀集足疗师的实践总结与历代名医养身经验于一身。

一养足部常温暖,千里之行能走远。

二养足部保肾气,搓揉涌泉把寿延。

三养足部能调养,足筋足骨多梳理。

四养足部益脾胃,点按三里养休闲。

五养足部常灭菌,真菌顽癣痒止尽。

六养足部保心肺,降压降脂按穴位。

七养足部用推拿,活络理筋固本性。

八养足部胡肝脏,疏郁理气解困倦。

九养足部多熏洗,寒痛瘀痹排毒邪。

十养足部求平安,外洗足浴当首选。看古人泡脚,觅健康真谛

说到古人的足浴养生,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流传至今的养生俗语:“晨起皮泡水,睡前水泡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每天睡觉前泡一泡脚,能使身体健康舒适。泡脚虽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隐藏着健康的真谛。例如:

晋代名士嵇康在春天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准备一盆热水,放入一撮盐,将膝盖至足底好好泡洗。长期坚持,可行气血、通经脉,祛除风邪湿毒和“脚气”(即脚病,指因风毒湿邪所致经络血脉瘀滞引起的腿脚软弱无力、酸痛甚至肿胀、麻木等病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诗形容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而杨贵妃之所以能保持肌肤柔嫩光泽,最大的秘诀在于用玫瑰花浴足、浴身。据说,在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内,长年浸泡着鲜嫩的玫瑰花蕾。想必玫瑰花的芳香和美丽帮助杨贵妃保持了倾国倾城之色。

近代曾国藩不论多忙,每天念念不忘的是以热水泡脚。关于曾国藩的这一“嗜好”,张树元在《养生诗歌序》中就有记载:“文正(曾国藩)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洗脚不仅贵在勤,而且要天天坚持,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清朝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的《任锡庚御医手稿》中就记载有光绪皇帝使用红花、牛膝草等中药泡脚的药方。将中药水煎后与热水混合,然后对足部进行热水浸泡、清洗,再辅以按摩,使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循环进入人体,可达到调理内分泌、滋阴补肾、平肝祛火等功效。

对慈禧来说,泡脚也是一项重要的“国事”。甘菊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服用可平肝祛火,缓解目赤肿痛、食物昏花等症,而慈禧的太医却将甘菊放入足浴药方,使慈禧通过足浴而能明目除湿。

从古人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足浴使用得当,长期坚持,的确能起到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  第二章居家足浴需留心,有备而行才能提升效果

足浴操作简单,方便舒适,就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居家生活的一种习惯,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但是,足浴并不是用热水泡脚那么简单,它涉及很多知识,如选择什么样的足浴方式、哪种足浴盆更合适、应该如何选择中药、足浴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足浴后如何护理、什么人不能进行足浴、足浴时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等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足浴也是如此,只有全面掌握足浴的相关知识,居家足浴才能既安全又享受,还能养生保健、治疗疾病,实现“一箭三雕”。足浴分五类,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

民间善用足浴治病养生,所用的足浴种类也比较多,用于足浴的物品也不仅仅局限于药物,一些鲜花、鲜草,甚至自然界的矿石、泥沙、温泉等均可以用来浴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形态之中,足浴的方式也是各具特色的。例如,在交通闭塞的历史阶段,人们单凭双足行走,在民间,足浴就变成普通家庭中用以缓解疲劳的方式之一。自古时候起,江南就有浴足修脚的美名,而巴蜀之地则多用浴足来驱寒祛湿。物理浴,冷热水换着来泡脚

物理浴,即采用水的温度对身体进行刺激,包括冷、热两种。

经常用冷水进行足浴,可扩张四肢静脉,不仅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各种疾病,而且能通过对血管的刺激,延缓下肢关节衰老性病变。冷水足浴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尤其适合夏季、冬季。炎炎夏热,用冷水泡脚,冷的刺激能使人身体顿觉凉爽,通体舒泰,而且还能使皮肤保持紧致和弹性;冬季天气寒冷,适当进行冷水足浴,可使人体血管收缩,部分血液回流至内脏器官,对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和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冷水足浴并不是简单地用冷水泡脚,而是有讲究的:先将凉水倒入盆中,放入双脚,使双脚踝骨浸没,然后双脚坐原地踏步运动。冷水足浴后,要立即擦干水分,然后用力搓双脚,使脚的皮肤发红产生暖感,以预防受寒而引发不适和疾病。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年轻人或阳盛体质者。

物理浴中,最常见的就是热水足浴。热水足浴,就是在热水中添加适量的足浴液或药汁,然后泡脚。热水足浴的温度宜保持在40~50℃,每次10~15分钟为佳,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减短或延长时间。

经常进行热水足浴,药、水的物理、化学因素可刺激皮肤局部,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调节经络、反射区,从而起到增进脏腑功能、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鲜品浴,花草蔬果泡汤药

鲜品足浴就是用新鲜的花卉、水果、鲜草、蔬菜等取汁或捣汁,然后用来浴足,长期坚持,能起到养足、护足、润足、美足的功效。

鲜花足浴:将鲜花的花瓣捣汁后放入水中或直接放入花朵进行足浴,就是我们常说的鲜花足浴。可用于足浴的鲜花有很多,如玫瑰、牡丹、芍药、荷花、茉莉花等,不同的花,功效各不相同,如玫瑰可嫩肤、茉莉花可醒脑提神等,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鲜花。

鲜草足浴:鲜草足浴就是用新鲜的药草,如蒲公英、薄荷、艾叶、石菖蒲等煎取药汁,用于足浴。鲜草的功效各不相同,在选择时宜辨证选择,灵活使用。

水果足浴:近年来,水果足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美足的重要方式。水果足浴主要选用当季的水果皮煎水,然后进行足浴。例如,用橘皮煮水泡脚,能使足部芳香,润泽足部肌肤,对脚臭、足部肌肤干燥、干裂有改善作用;用西瓜皮煮水后泡脚,能起到祛湿除热、预防和缓解中暑的作用。不同的水果功效和作用各不相同,宜适当选择。除了用水果进行足浴外,还可以将水果打成泥,然后敷在足部,能起到润泽足部肌肤、改善皮肤干燥开裂的情况。

蔬菜足浴:顾名思义,蔬菜足浴就是用蔬菜作为足浴的“药方”。可将蔬菜煮汤后,去渣,然后进行足浴;也可以将蔬菜榨汁,加入泡脚的水中,然后进行足浴;还可以直接将蔬菜放入足浴水中进行足浴。因为蔬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经常用来足浴,可促进足部皮肤再生,能滋润足部肌肤,改善足部皮肤干燥、开裂等情况,还能为足部补充水分。柴米油盐酱醋茶,食品足浴好配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姜、花椒、米糠油、牛奶、绿豆等食品,不仅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足浴的常用调料,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的同时,还起到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盐水足浴:每次用热水泡脚时,放入少量的盐,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经常用盐水泡脚,对真菌引起的脚气、脚臭、足部炎症等有改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盐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足部有伤口,且对疼痛不耐受,建议不要用盐水进行足浴。

醋水足浴:就是在足浴的水中倒入适量的醋。经常进行醋水足浴,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可改善足部炎症、足癣、脚臭、脚气等不适,同时还能祛湿毒,对身体十分有益。

牛奶足浴:用牛奶泡手,能让双手变得更加白嫩细腻。其实,用牛奶进行足浴,不仅能享受足浴带来的愉悦和放松,还能润泽滋养足部皮肤,预防和改善足部皮肤干裂、干燥。除了用牛奶进行足浴外,还可以用羊奶,同样能起到润足、美足的功效。

米糠油足浴:用米糠油或淘米水进行足浴,可以减轻下肢疲劳。通常,用米糠油或淘米水进行足浴时,会辅以按摩,这样能促进皮肤的吸收和刺激足部的经络穴位、反射区,以加强保健效果。

生姜水足浴:将生姜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汤,然后用于足浴,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温度,起到祛寒保暖的功效,尤其适合在秋冬时使用,同时还可祛除湿毒、活血化瘀、预防冻疮。

花椒水足浴:将花椒加适量水煮至花椒香味溢出,晾温后进行足浴,能软坚、祛瘀,对足部老茧具有软化作用,能美足润足,同时还能缓解血瘀所致的各种病症。功能浴,足浴只为出效果

不同的足浴方,功能各不相同,有的芳香沁人心脾,有的能止痒止痛,有的活血化瘀,有的祛湿排毒。将药物合理搭配组合,然后用于足浴,能使足浴的疗效得到较大的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能浴。

芳香足浴:薄荷、茴香、石菖蒲、樟脑、木香等芳香类药物用水煎后浴足,药物的芳香气味能提神解乏、安神定志。也有不少人在足浴的时候,往水里滴入1~2滴芳香精油,也能起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止痒足浴: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止痒足浴的功能在于“止痒”。蜀椒、苦参、百部、冰片、芒硝等药物用于足浴,有止痒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行止痒足浴时,可适当延长时间,这样可使足部脱皮,从而起到杀菌止痒的效果。当然,导致足部发痒的原因有很多,如湿邪、湿毒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选择药物和药方。

药酒足浴: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桥段,扭伤后家人或朋友会用药酒帮助伤者揉搓扭伤的部位,因为药酒能活血化瘀,促进伤势痊愈。其实,用药酒足浴,也能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经常使用,可改善风湿引起的各种腿部、足部疾病。进行药酒足浴时,可购买现成的药酒足浴液,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一定配方的药物用酒浸泡三个月以上,然后再将适量药酒倒入足浴盆中,温水稀释后进行足浴。进行药酒足浴时最好是先熏后烫,然后拍打足部关节至皮肤发红,这样能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药效更佳。

发酵足浴:即将食物、药物进行发酵,然后用于足浴的方法。最常用的发酵足浴药方是醪糟,在一些地方,常用酒糟来足浴或是掩埋足部,能祛湿除湿。也有的地方将豆腐加热至温热,然后用来揉搓趾掌关节部位,对足部骨痛有疗效。发酵足浴虽然应用得不多,但因为发酵的物品为食物、药物,其具有天然的生物功能,对于疑难杂症的足部疾病有不错的效果。天然泥沙石,双足自然浴

自然浴,就是用天然的原料进行自然足浴,如泥浴、沙浴、矿石浴、鸟粪浴等。原料不同,足浴所产生的功效也各不相同。

药泥足浴:将一定配方的药物和黑泥或白沙泥混合均匀,即成药泥。黑泥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保持足部健康有利;白沙泥具有润足强骨的功效。经常用药泥进行足浴,对于足部疾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粗沙足浴:用粗沙进行足浴,不仅有磨砂的感觉,还能去掉足部的死皮,促进足部和身体的健康。沙粒有海沙、河沙、青石沙、湖沙等种类,其功效各有差异,有的可祛寒温经,有的能活血化瘀,有的能强筋壮骨,等等,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粗沙。进行粗沙足浴,跟我们平常的足浴不一样,不是将粗沙放入足浴的水中,而是直接将双足用粗沙掩埋,然后揉捏挤压或双脚相互搓擦。因为粗沙有可能会磨破皮肤,所以进行粗沙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

矿石足浴:在进行足浴的时候,在足浴盆中放入一些矿石,用合适的力度踩踏,矿石的棱角“按摩(挤压)”足部的穴位,使其变得活跃,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活络通经的功效。滑石、芒硝、硫磺、龙骨、牡蛎、玉石等矿石,因为含有的成分各不相同,功效也各异,在选择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

鸟粪足浴:听起来鸟粪足浴并不卫生,甚至有些恶心。其实,这里所说的“鸟粪”,是指经过长时间生活醇化的天然足浴产品,经常使用,能润足护足。足浴前莫心急,准备工作先做全足浴前,您做好物质准备了吗选对足浴器,提升泡脚效果

杉木盆:杉木盆质地较轻,保温效果较好,是进行足浴的不错选择。通常,1.5毫米厚的杉木盆保温效果相对较好;26厘米高、36厘米直径的杉木盆空间比较大,用来足浴,能舒适地伸展双脚,使人得到放松。

电加热足浴盆:电加热自动控温足浴盆不仅能控温,而且具有磁疗、振动、红外等理疗功能,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配备这样的足浴盆。

电磁式多功能药浴器:电磁式多功能药浴器的功能很多,集药疗、磁疗、热疗、理疗于一体,而且还能定时定温,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跟传统的泡脚方式不同的是,电磁式多功能药浴器引入了电磁技术,能增强药物的渗透性,提高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电磁式多功能药浴器的浸泡部位主要是小腿,小腿部位的皮肤角质层薄、面积大、穴位多、血管丰富,对其进行刺激,养生保健效果极佳。水是足浴之精华,把好用水关很重要

井水、河水、溪水都可以用作足浴用水。城市人因为生活条件限制,一般只能用自来水足浴,对足浴的效果没有什么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使用哪种水源,都要保证水质清澈卫生,切忌用被污染的水足浴。被污染的水中很可能重金属含量超标,或者含有致病微生物,不慎使用,可引发不适,甚至中毒。

足浴的时候,要把握好用水量。一般来说,足浴水量以能淹没双足踝关节为宜。踝关节以下汇集了人体6条经络的60多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可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当然,如果想让紧绷的小腿得到放松,也可适当增加水量,浸泡至小腿部位。

进行足浴时,不论使用添加热水还是自动加热的方式,都要注意水温,宜控制在38~45℃。如果水温过高,容易烫伤皮肤;水温过低,会影响足浴的效果。当然,也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调节水温,以感觉轻松舒适为度。足浴的时间、频率决定着泡脚效果

足浴的好处有很多,如促进血液循环、保暖祛寒、解乏助眠、活血祛瘀等。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观点:既然足浴这么好,那么我每天多泡几次,泡的时间久一些,收到的效果会不会加倍?答案是否定的。足浴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每次足浴的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

一般的足浴,每天晚上睡前1个小时足浴15~20分钟,每天1次即可。足浴次数过多,有可能导致出汗增多,使身体水分和热量流失,导致缺水或感冒;足浴时间过长,有可能会影响到心脏、大脑的供血,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

如果是防病治病类型的足浴,可每天进行2次,一次在上午10点左右,一次在睡觉前1个小时,每次20~30分钟。具体的次数也是因人而异,建议进行足浴前向医生咨询。足浴是门学问,中药方剂不得随意选配“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不仅适用于内服用药,也适用于足浴养生。在进行足浴时,一定要辨证使用足浴方,千万不可盲目使用中药。一般来说,表证需发散,宜用具有疏风发散作用的药物;虚证需补益,宜用补益效果较佳的药物;寒证需温热,宜用温辛之品;热证需寒治,宜用寒凉之品。

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疾病,致病原因不同,表现症状不同,也要区别对待。例如,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需温中散寒,可用麻黄来发汗解表;风热感冒需清凉解表,可用金银花清热解毒。

中药足浴并不是简单地用中药水煎后再泡脚,而是要辨证选择药物。正确用药,会使足浴效果倍增;错误用药,很可能会加重疾病,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透析中药性能,才能对症“下料”

中药如果使用得当,则具有祛邪扶正、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加重病情,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在使用中药进行足浴时,一定要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然后根据自身的体质、病症等,选对中药,配对药方,才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

中药的四性:中药分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其中,寒性、凉性药物属阴,是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热性、温性药物属阳,是用来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药物的性味之间有的是具有共性的,比如寒性、凉性具有共性,且凉性偏高者为寒性;热性、温性具有共性,温性偏高者为热性。

中药的五味:中药的味道有辛、甘、酸、苦、咸五种,有的中药还有淡味和涩味。不同味道的中药,功效各不相同。例如,辛能散,辛味药物可发散、行气、活血,常用来治疗表证;甘能缓,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虚证的常用药;酸能敛,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来治疗虚寒、泄泻;苦能泻,苦味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润燥通便、泻下降逆的功效,常用来治疗火热证;咸能软,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功效,对热结便秘有治疗作用;淡味中药大多数具有利尿渗湿的作用,是水肿、小便不利的常用药;涩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也是治疗虚寒证的常用药物。

中药的升降沉浮:有的中药具有升阳、散寒、发汗、解表等作用,作用于人体时,出现向上、向外的特点;有的药物具有降逆、收敛、泻下等作用,作用于人体时,出现向下、向内的特点。

中药的归经:归经,即归属某个经络,而经络对应脏腑,具体来说,就是对应某一脏腑或具体部位。中药的归经说明了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或具体部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石膏和菊花都有清热作用,但石膏归肺、胃经,常用于肺、胃热证,而菊花是清肝火的良药。

中药的毒性:中药里的“毒”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如果使用不当,很有可能出现中毒或不良反应。砒霜、水银、斑蝥、藤黄、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等药物有大毒,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医嘱。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体质、病情来确定用量和配伍,以确保用药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升降沉浮等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比如,两种都是寒性的药物,但一个味苦,一个味辛,药用效果就会存在差异;如果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一个甘寒,一个甘温,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正确配伍中药,确保用药安全、提升足浴疗效

了解了中药的性能,就要动手配伍相关的中药用来足浴了。但是,药物与药物之间搭配,有的能提升药效,有的不仅降低药效,还有可能引发不适。那么,中药在配伍时应遵守什么原则、要避开什么禁忌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药配伍。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将一些中药搭配在一起。其实,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搭配,出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使用单味药物治病,产生的是单行的效果;使用两种以上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进行搭配,能起到相须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增强疗效;将两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药物搭配使用,一味药物做主药,一味药物做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是中药配伍里所说的“相使”关系;使用某一种具有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时,搭配的另外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这种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使药物的性质更加平和,即“相畏”、“相杀”关系;有的药物搭配在一起,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被降低或消除,即“相恶”关系;有的药物搭配在一起,可产生毒性或不良反应,即药物搭配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了解了中药配伍后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我们在配伍足浴方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注意遵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原则,使配伍的药方发挥更好的疗效。一般来说,中药配方里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君即药方中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增强君药效果的药物;佐即辅佐,是治疗兼证或减轻药物毒性等的药物;使即使药物达到病灶部位,或引药上升、下降、达表、入里等。在每个药方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药物则不一定存在。也就是说,在配伍药物时,不必完全严格根据君、臣、佐、使来进行配伍,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症正确选择即可。

药物配伍能增强药效,但有的药物配伍却削弱药效,或产生毒性、不良反应,也就意味着某些中药的配伍有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指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白芍。“十九畏”指硫磺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煮好足浴中药汤,须掌握要领

煎煮中药,看似简单,将药物加水用小火慢煎。其实,从器皿的选择、药物的清洗、水的分量、火候等,每个细节都十分考究,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药效。

正确选择煎煮器具。沙锅、瓦罐等陶制品性质稳定,耐高温,导热均匀,保温性能好,是煎煮中药的首选器具。铝锅或搪瓷锅也可以用来煎煮中药。铁锅、铜锅和锡锅不宜用来煎煮中药,以免产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有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毒性或引发不良反应。

煎药的水一定要卫生。无污染的山泉水、井水、自来水等都可以用来煎药,但一定要干净、卫生,没有异味。

煎药的水量要适度。用来足浴的药物,水量超过药材平面2~3厘米,最后煎取的药汁在1500毫升左右为宜。

下药前后有讲究。龙骨、石决明、牡蛎、龟板、鳖甲、石膏等药材需要长时间煎煮才能析出有效成分;附子、川乌、草乌等药物有一定的毒性,煎煮时间长一些能减少毒性,因此要先下。薄荷、砂仁、木香等芳香药材应在最后的5分钟再下,能保存药物的芳香气味;大黄、番泻叶、钩藤等药物,后下能减少其有效成分的挥发;白矾、芒硝等属于可溶性矿物药材,后下融化即可。旋覆花、车前子、灶心土、蒲黄、辛夷等药物黏性大,需要用纱布包煎,以避免药汁浑浊或糊底。琥珀、三七、沉香、猪苓等,为了煎煮方便,通常磨成粉状。

中药浸泡的时间要适当。一般来说,将中药浸泡20~30分钟即可。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种子、果实、根茎等药材浸泡的时间适当长一些,花草、枝叶等药材浸泡的时间要缩短;夏秋时药物浸泡时间要缩短,冬春则要适当延长。另外,有些药物亲水效果一般,浸泡时需要添加白酒或白醋。

控制好煎煮的火候和时间。通常,煎药都是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煎煮,以促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一般转小火后煎15~20分钟,如果是二煎则水沸后再煎10~15分钟。

煎煮的次数也有讲究。一般一剂中药最少煎煮2次,有的需要煎煮3次。实际上,即使药物经过2~3次的煎煮,药渣中仍有不少有效成分,此时可以再次进行煎煮,然后将前后几次煎煮所得的药汁混合,再进行足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要想足浴事半功倍,小石子能帮大忙

很多公园里都会有鹅卵石铺的路,光着脚走在上面,相当于给足底来一次按摩,让人通体舒泰。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小石子来“足浴”。

在我们足底,有很多反射区,可以说是身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缩影。如果在足浴的时候,对这些反射区进行刺激,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刺激某个具体的反射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足浴的时候自己弯腰按摩足底,因为压迫到腹部及腰部受力,会使人很不舒服;经常到足疗店,开销很大,又心疼;麻烦别人帮忙,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时,小石子就派上大用场了。

选择小石子时,一定要选择比较圆滑、没有棱角的,兵乓球大小的即可。每次足浴的时候,可以放入几块小石子,泡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耐受程度,用足底踩一踩这些小石子,能起到按摩的作用。足浴后别停歇,善后工作保平安

足浴虽然简单,但如果不注意细节,不仅起不到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引发不适或疾病。因此,足浴后一定要注意细节,做好“善后”工作。足浴后注意保暖

浴足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可疏通经络,提高身体免疫力,因而受很多人的欢迎,不少中老年人更是习惯睡前泡脚。

但是,有的人一边足浴一边看电视,足浴完毕之后就将双足搭在足浴盆的两边,等其自然晾干。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自然晾干的举动,是引发感冒的“地雷”。

俗话说:“脚受风,看郎中。”双足经过热水浸泡,毛细血管扩张,毛孔全部打开,如果不及时擦干,特别容易着凉,引发感冒。

因此,足浴之后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保暖方法很简单,就是及时将双脚擦干,然后用双手来回搓脚使皮肤微微发红,再穿上袜子即可。如果是冬天,穿上袜子之后,还应穿上毛绒拖鞋。涂抹润肤霜,让双足更水润

如果足部皮肤干燥严重,在擦干双足之后,还应涂抹润肤霜。足浴之后,足部的毛细血管扩张,毛孔张开,此时涂抹润肤霜,能促进皮肤对润肤霜的吸收,润足的效果更好。足浴后要擦擦汗

泡脚的时候,由于水温的刺激,身体血液循环加快,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时擦干,汗水会慢慢蒸发。身体会因为汗液的蒸发而散失热量,如果遇冷的刺激,很容易引发感冒。

因此,足浴完毕之后,千万不要偷懒,即使是轻微的出汗,也要用干毛巾擦擦汗。老年人足浴后不要立即起身

如果是老年人,足浴之后最好在沙发上平躺或半躺3~5分钟,但不要睡觉。因为足浴的时候,热水刺激足部的毛细血管,使得全身的血液都往下半身加速循环。

如果足浴之后,突然起身,老年人循环功能较弱,血液不能及时“增援”到上半身,很容易造成体位性眩晕。

因此,老年人足浴之后宜先平躺或半躺片刻,以利于血液回流心脏和大脑,预防低血压和眩晕的发生。足浴后要喝一杯温开水

进行热水足浴时,身体会微微出汗。因此,在足浴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同时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毒。一般情况下,足浴后最好能饮用3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当然,心脏病、水肿、糖尿病患者的饮水量则需要适当减少些。如果家里有菊花和枸杞子,可以用来泡茶饮用,可清肝明目、安神助眠,让你睡个美美的觉。足浴后1个小时再吃饭

足浴的时候,热水的刺激使流向下肢血液增加,从而影响到胃的供血,使胃肠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足浴后1个小时内不宜吃饭,以免引起营养吸收和消化不良。

总而言之,足浴之后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还得按照一定步骤合理地进行善后工作,让足浴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镇定应对足浴引起的不适

在足浴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不适就是头晕、胸闷、心慌等。这与水温过高、足浴时间过长及足浴者自身的心脏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出现上述症状时,不必慌张,可先停止足浴,然后排查原因。

如果是水温过高,可在足浴的水中适当添加冷水,使温度降至适宜后再进行足浴。

如果足浴的时间过长,很可能是血管扩张后影响了大脑、心脏的供血,从而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等症状,这时应停止足浴。足浴也有禁与忌,部分人群需当心这些人不合适足浴

足浴虽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1.严重心脏病患者,脑出血、脑血栓未治愈者就不宜足浴,以免足浴时血液循环加快,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有可能诱发心脏病或影响脑供血。

2.长期低血压的人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足浴时身体的血管会发生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器官流向体表,这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可加重低血压患者昏厥的危险。

3.孕妈妈如果身体状况不稳定,也不宜足浴,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足浴,需要咨询医生,并严格控制时间和药物配伍。

4.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或周围神经炎患者对温度的感觉比较迟钝,需要进行足浴时,要等家人试好水温再进行,以免把自己烫伤。

5.足部有炎症、皮肤病的人不宜与他人共用足浴盆,以免交叉感染。如果病情严重到皮肤起疱时,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如果足部有外伤或烫伤的,不宜足浴,以免足浴液刺激皮肤,对伤口或身体造成损害。这些情况不适合足浴

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宜进行足浴。饭前进行足浴,容易抑制胃液分泌,影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饭后立即足浴,可使足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原本流向胃肠部位供其消化食物的血液就会流向足部,长期下来,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过饱、过饿时都不宜进行足浴,以免身体血液循环加快,影响大脑、肠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而出现头晕等不适。

女性经期血流量较大的不宜进行足浴。因为足浴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女性月经期间进行足浴,有可能会加大血流量。对于经血偏多的女性来说,如果进行足浴,很可能导致血流量过多而引发急性贫血。  第三章浴足、按摩好搭档,祛病强身效果好

泡脚,寻常百姓事儿;泡完脚后,施以适当的按摩,看似专业,却也渐渐被大众家庭所接受并推崇。居家足浴已不再是稀罕事,就连按摩也都走进了千家万户。足浴与按摩本来就是民间流传的保健方式,两者的结合更是强强联手,堪称是一对完美搭档,无病之人用以强身保健,有病之人用以祛病除疾。浴足后按摩,等于锦上添花

中医告诉我们:“一年四季皆为沐足天”,可见足浴的养生价值之高。若在足浴保健后再进行足部反射区和穴位按摩,等于锦上添花,既发挥出足浴的保健功效,又能收到按摩的疗效。

实际上,足浴与足部按摩是相辅相成的,浴足后按摩,可以使足部、腿部肌肉做连续收缩和放松,增进肌肉的运动效率,加强氧的吸收及有效利用,令血液循环更加畅通,达到最佳保健效果。尤其是患有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痛经及肾功能不全、膝踝关节麻木、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病的人群。若每次在足部按摩前坚持用热水或中草药泡脚,有助于恢复健康。

足部可以说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被看作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也是最理想的按摩区,其表面积大小和组织结构非常适于搓揉。因此,在足浴后,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放松,足部很自然地成为了按摩的重要施术部位。

采用“足浴+按摩”不需要任何药物、器械,只要运用相应的按摩手法刺激足部的这些穴位和反射区就可以达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功效。足浴+按摩的神奇保健功效按足先找穴,足部穴位知多少

在开始泡脚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足部穴位(足部脚踝以下的穴位),了解其定位、功能及主治病症等相关信息,这样才能将穴位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使其更好地为健康服务。解溪【归属经脉】足阳明胃经。【简单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按之有酸胀感。【主要功用】舒筋活络,清胃化痰。【主治之症】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头痛、眩晕;腹胀、便秘。【按摩手法】以拇指指腹向内用力按压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分钟。动作要轻柔。冲阳【归属经脉】足阳明胃经。【简单定位】在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健之间,可以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之处,即为冲阳穴。【主要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之症】胃痛;口眼歪斜;足痿无力。【按摩手法】手指指腹端垂直用力按压。陷谷【归属经脉】足阳明胃经。【简单定位】足背,第2与第3跖骨(连接脚趾的骨头)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即为陷谷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