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构简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3:57:29

点击下载

作者:邹盛银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文化建构简论

学校文化建构简论试读:

第一章 学校文化综述

顾明远教授曾经在清华大学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研讨会上讲:“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这是因为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学校的核心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

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学校文化正是那种在背后推动学校前进的组织精神。所以,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者,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上,不能仅仅盯在方法的选择、规章的制订以及职能的运作上,而应该用独特的学校文化去统领学校的一切,创造出一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组织精神,为学校注入文化的灵魂。

第一节 学校文化的认识

一、关于文化

文化学有一个基本观点:文化的实质性涵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一般来说,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文化的本质作用是以人文精神教化大众,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然而,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几百种之多。其中,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这一定义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

顾明远教授在《论学校文化建设》中指出:“文化包含着多个层面,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是在3个层面之后再加上行为习俗层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

了解文化的定义及内涵,有利于我们弄清楚什么是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更好地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二、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含义

学术界关于学校文化的概念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学校文化”一词是美国著名学者华勒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学校文化”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开始了对它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此后,“学校文化”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在中国内地,学校文化概念由校园文化概念逐渐演化而来。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1986年5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之后,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和内涵构成的认识不断加深。到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先后出现了“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6种主要观点。

自20世纪末以来,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并趋于成熟。有人指出: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景物环境等所蕴涵、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

文化是相通的,校园文化也从来不排斥对企业文化甚至是军队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借鉴。近年来,受企业文化概念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演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实体的、空间的存在,是以直观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同时认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与社会最活跃的活动——经济活动接触较少。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在某些方面努力向企业学习,借鉴企业文化中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在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能够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为培养有道德、有胸怀、有智慧、有担当的未来民主社会的公民而不懈努力。于是,学校文化的提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认为学校文化的概念主要体现为本体的、组织的存在,是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视听形象、行为方式和精神形态等。学校文化概念包含了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同时吸收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先进思想,是“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想结晶。

因此,从广义上讲,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称亚文化或子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制约和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

根据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理念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态文化3个部分。其中,理念文化凸显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具有统领的作用,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行为文化反映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物态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从育人的视角来看,物态文化层次侧重服务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管理实践育人,理念文化层次侧重教书育人,这3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个主题。(二)学校文化的特点

学校文化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先导性

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社会总是朝着高科技方向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兴旺发达都必须以先期的学校教育为前提,所有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学校教育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进步的前提是学校教育要先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先导性。

2.创新性

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求未知是学校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学校的存在就意味着创新。因此,学校文化具备创新的特质。

3.综合性

学校文化的综合性是指众多学科都汇聚于学校,具有“囊括大典,网罗众象”的特点。首先,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众多学科彼此联系、交叉、渗透、综合,这种机制必然催生新学科和新知识。其次,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智能、身体心理、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正是这多个方面的相互综合,奠定了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4.独特性

首先,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表现为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不同,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以及先导性、创新性、综合性等,都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者是较少具有的。其次,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是由该所学校的具体文化构成的,这些具体的学校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就是在同一地域甚至只有一路之隔或者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学校文化正是由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学校所具有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汇聚而成的,这是它独特性的重要表现。(三)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在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教化功能

首先,学校通过对人的教育和熏陶,将学校文化中包含的学校精神以及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内容内化为人的素质。然后再由这些体现学校文化的人去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其次,学校文化包括其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以及蕴涵学校文化的学校传统、精神、道德、风气等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巨大作用。

2.支撑功能

学校文化为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社会越发展、越前进,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这方面的要求就越高、越迫切,学校及学校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越重要。此外,学校文化还对整个社会文化起集中、整理、鉴别、提炼、积累、传承等作用,这对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引导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优质文化,是由一代代掌握最新科学文化知识的师生创造和积累的。作为学校灵魂的创新者,使学校文化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为社会前进提供新的文化范例。学校文化往往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生重要转折和产生迫切需要时提供方法和出路。

4.聚合功能

学校文化能够整合学校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特别是学校精神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员工之间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互相协作,内耗少,一致性强,学校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

5.辐射功能

成功的学校,其品牌战略往往也是成功的。品牌是怎么形成的?品牌的背后就是文化,学校品牌是学校文化在社会上的一种映象,一种反射,一种辐射。因此,拥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就会树立好的学校形象,好的学校形象不断积累的结果就能变成好的品牌。

第二节 为什么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被学术界和学校高度重视。大家都在研究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呢?除了学校文化本身具有教化、支撑、引导、聚合及辐射功能外,主要还有以下6个方面的需要:一、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均衡教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以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底蕴的“特色学校”则是实现这一诉求的载体,它以“以文化人”为基本的指向。因此,“用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人”,就成了每所学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二、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创建特色学校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特色学校建设仍然存在许多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首先,由于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宗旨和意义认识模糊,多数学校处于外力推动下的被动状态,缺乏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创建动力,许多学校在“运动式”的特色创建之后,激情消退,归于平淡,重涉老路;其次,对特色学校的内涵不甚明白,如: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高于一般学校的升学率、与众不同的某一强势项目,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一般的教师培训,切实到位的学校常规管理,等等,导致操作上的无规则现象随处可见;再次,不少学校困惑于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常规管理这些概念的内涵及本质关联,总认为是不相干的几件事,弄得无所适从,只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最后,有的学校一旦拥有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命名的特色学校的牌子,就认为特色学校建设大功告成,自己已经是特色学校了,失去了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热情。

鉴于此,弄清特色学校的内涵以及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关系对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一)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应该是以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底蕴的、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学校。

特色学校拥有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校园环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灵深处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特色学校的形成是在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学校原有办学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办学优势的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经过若干代人不断努力而建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特色学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看起来有形

有形即学校有与众不同的学校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静态形象,即物态文化,包括文字、图案、色彩、标志、景观、专栏、功能牌等,应彰显学校的核心价值,表达应具有独特性和统一性;动态形象,即行为文化,包括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行为、师生言行等,应体现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特殊规范和意蕴。

2.听起来有理

有理即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效,自成体系,即具有独特而完善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并创造出优良的办学效益。

3.品起来有味

有味即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应透射出符合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精神特质。(二)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可见,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内核。“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最能表达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的关系。诗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有深厚而高雅的内在修养就自然会表现出丰盈华贵的气质。同样的道理,独特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内在的“诗书”,外显的个性与风貌就是学校的“气质”,也即特色。因此,没有独特的学校文化也就没有特色学校。三、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所谓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同行业中具备对手无法模仿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集中体现在独特的学校文化力的建构上。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正所谓“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物质”。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能深入骨髓。因此,要建构起强大的学校文化力,就应当从抓升学率这种我能人亦能的“战术手段”上升到文化经营的“战略手段”,对学校形象进行个性化、非线性的定位并统筹推行,这样才能把学校战略创新的精神释放出来,才能更有效、更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综合目标,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四、实现学校“错位经营”的需要“错位经营”是一种企业经营策略,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资源组合和利用效率,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重点进行生产和经营,经营业态彼此错落有致,形成错位经营,默契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避免价格战、产品战和广告战,寻求共同的发展。

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管理程序、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引进,唯独文化性格是它独具的生命力。在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力推进的今天,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日益趋同,校际竞争已经转向以综合育人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竞争。因此,学校应当借鉴企业“错位经营”策略,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避开同质化的交锋,只有在办学思想、校本课程、优势项目、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办出特色,办出成就,才能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品牌。五、实现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

由于现行的干部体制等原因,学校校长更换频繁,同时许多学校由于未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定位策划和实施,很难形成独特的学校风格。因此,学校文化的取向也就变得像通宵K歌,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快就会被遗忘,最后什么都没留下,更不用说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品牌了。对于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家建议,为了实现学校文化价值取向保持长期不变,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立法”的形式使学校核心价值文化得以固化。

不过,由于体制等原因长期形成的校长“官本位”思想和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的不足,校内“立法”的办法未必就能实现目的,因为校内“立法”是下对上的监督,缺乏上对下的监管,换一个校长,又可以“立法”。因此,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具有特色学校文化的学校有意关注,着力扶持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情况则将会大为改善。不过,无论如何,学校首先应有意识地积淀和呵护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文化。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办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任何学校在任何时候都无法绕开4件事,即不断丰满学校的办学思想,不断调整学校的办学行为,不断充实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前3件事实际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即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第4件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所创造的成果,也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包含了学校所有的工作,而不是像我们经常听说的“搞好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后还要狠抓学校文化建设”,这句话本身就有逻辑问题。

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在面临不同时期上级下达的各类任务面前无所适从,忙于应付。只需将各种任务按照4个板块进行分解和解读,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是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而且是站在文化的高度实施学校管理,增强了学校管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第三节 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学校文化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外部植入式(一)专家点拨式

所谓“专家点拨式”,就是在有关专家的引领或指导下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拓宽学校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视野,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学校在主动吸收和消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科学的自主建构、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可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进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学校虽然聘请专家学者给学校把脉,但多重视理念系统的设计;对于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虽然都提出了许多论述或建议,但一般缺乏系统的、可行的操作方案,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方案,扎实推进。(二)包装策划式

所谓“包装策划式”,是学校根据形象战略的需要,聘请专业“文化策划”公司对学校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物态系统进行包装策划,使学校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形象。

不少学校聘请一些专业的“教育策划”或者“文化策划”公司进行“学校形象战略”策划,即SIS策划。通过研究样本和案例,发现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理念系统本身存在核心不够集中,文字不够独特精炼,内在逻辑不严密的问题,显得粗糙;行为系统一般都没有课程和课堂这些支撑性行为设计,没有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明确路径,这就使理念成为了装饰;视听识别系统的设计大都作为重点在做,但是“策划公司”的三大系统一般都由不同的人员设计,设计理念的不懂环境美学甚至学校管理,搞环境设计的一般都缺乏对理念有深度认识的文化功底,无法将理念的特质演绎成学校具象化的事物,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设计者本身不是校长,再好的理念也是外部植入的,与校长自身的文化素养、学识水平能否无缝对接,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因此,无论包装策划方案有多好,都取代不了校长的主观能动作用,更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由于以上原因必然导致三大系统的脱节,学校文化就必然失去其内在的逻辑和体系。

因此,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构策划时,若能解决好三大系统在设计上的衔接问题,并内化为学校文化理念,“包装策划式”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三)“吸星大法”式

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一种武功名称,专门吸取别人的内力以迅速增强自身的功力,但有一致命的缺陷就是无法将不同门派的内力融合在一切,随时都可能走火入魔,必须练“易筋经”才能得以化解。许多学校在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把别人好的语言、景观、形式等不用自己的“易筋经”进行深度加工就拿来的现象,再加上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看热闹者的推波助澜,认为这就很有文化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吸星大法”式的文化发展,导致学校文化步入东拼西凑的误区。

因此,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构设计时,应在广泛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主动用学校核心理念去整合外来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改造、创新,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形象。二、内部生成式

所谓内部生成式,是指学校文化建设以学校校长自身对教育深切的体悟和价值理念为立足点,汇聚师生的智慧,同时借助外来智力资源,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不断丰满学校文化的三大系统,精心规划设计能够体现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学校文化蓝图,这才是进行学校文化建构的正道。

学校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有内积而后才有外显。因此,内部生成式的学校文化建构应该成为办学者的首选。

第四节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内容及策略

一、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内容(一)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基本内容的分类通常有3种:

①采用二分法。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采用三分法。主要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③采用四分法。主要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这里采取三分法进行讨论。(二)三大系统的基本含义

1.理念文化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如管理理念、课程理念、课堂理念及德育理念等)、经营理念、学校精神等是学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隐性的、无形的,但又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2.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鲜活、最持久、最深刻的部分,是学校理念文化动态的交融与整合。包括了管理行为、课程行为、课堂行为等,这3个行为直接构成了学校行为文化最基本的支撑体系。

3.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积淀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形态的,所以也称为显性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学校往往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实际上,学校文化不是靠物质包装出来的,而是人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文化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务虚与务实”和谐统一的原则,统筹兼顾学校文化的3个层面,实现学校文化整体内容的发展,包括从内核到表层、从硬件到软件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设学校理念文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经营理念等。学校文化需要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无声地影响师生员工的思想,形成独有的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的性格,并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力的作用。二、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策略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了“定位策划—主题科研—整体推进”的学校文化建构策略。(一)定位策划

1.策划

策划是人类的智谋文化,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宗教、生产及生活等多个领域,是人类理性存在的重要标志。其基本含义是通过概念和理念创新,利用整合各种资源,达到实现预期利益目标的过程。它具有创新性、资源性、可行性及目的性等特征。

2.定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个网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做任何事情,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做事的基础与前提。

根据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论》中的观点,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定位”,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学校最基本的“定位”就是要明确学校应该“做什么”,在教育领域或某个区域承担什么角色,占据哪个位置,以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实施定位策划的论证,从学校在区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的地位以及学校实际出发,给学校的长远发展作出科学定位。

3.定位策划

定位策划是指确定本学校发展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以此使社会公众理解和正确识别某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

科学策划学校的发展定位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科学的定位,学校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所有的实践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必将导致我们的事业步入智慧的迷宫,变得无所适从。

鉴于此,一所学校无论是新办学校还是百年老校,都必须认真审视学校的文化及历史,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到学校文化新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就是学校的时代定位。因为没有定位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则事业不成。(1)找准学校在区域社会系统中的定位

任何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3个领域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属于文化领域,而不属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这就是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基本定位。中小学在文化领域的定位是基础文化教育,其基本职能是为人的发展奠基。(2)找准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学校在进行教育系统的定位策划时,应立足于学校的差异化发展,应善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确立自己的特色主题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其核心是进行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的定位策划,必须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全局的和长远的眼光,必须具有创新性、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跟进。

因此,定位的关键在于学校主题文化及其蕴涵的核心价值定位,它是学校特色定位的内核,也是学校呈现于社会的第一表征,是基础和前提。因为主题文化是表达学校差异化形态最深层次的界定,是对学校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精准的定位、最系统的建构和最核心的支撑。重庆市双碑中学校(以下简称双碑中学)在办学实践中通过对区域教育市场、家长与学生、竞争学校、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等综合分析,根据突出个性、公众认同、现实可行的原则,将学校核心价值定位于人性共同需要的“诚”,将学校文化主题定位于“诚文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重庆市沙坪坝区汇育学校(以下简称汇育学校)将核心价值定位于“浩融养正”,其文化主题定位于“双语文化”。通过文化主题定位,可以使学校名称直接与特定主题文化实现对接,产生清晰的文化符号概念。(3)找准学校内部诸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

根据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如德育、教学、科研、后勤等必须进行相应的定位,才能完整体现学校定位发展的整体构想。双碑中学对各部门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如下定位:教学工作:诚尽其性,强基育能;德育工作:知以经史,行以致诚;科研工作:诚察物理,格以致用;工会工作:和而不同,诚处共生;后勤工作:躬身服务,坦诚待人。

以上案例中各部门工作指导思想从表达上以“诚”贯之,既体现核心价值要求,又体现了部门工作特点。

通过学校系统诸要素的指导思想定位,使学校主题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有机地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定位发展的构想得以逐步实现。(4)制定“学校形象战略”报告(即SIS报告)

当定位策划完成之后,学校应当制定完整的“学校形象战略”报告,即SIS报告,同时制定学校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规划。这件事极其重要,无人可以替代,必须在学校核心领导层主持下,群策群力,共同完成。

SIS(School Identity System)直译为学校识别系统,俗称学校形象战略。该理论是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战略理论的移植,是一种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经过同一化整合,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整体性、全方位性、系统性的经营战略。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SIS策划呢?因为SIS具有以下功能:

①塑造功能。通过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化、整体化规划设计和实施,有效地塑造出一种鲜明、独特、良好的学校形象。

②传播和识别功能。通过对各要素的统一化、象征化、符号化的处理,增强形象的信息传达能力,促进学校形象的迅速传播和有效识别。

③文化教育功能。这种同一化和系统化整饬有助于协调各层次要素,渗透文化理念,内化价值观念,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凸显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所谓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大系统,从文化角度看就是对应学校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3种文化形态由深到浅,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统领,行为是学校文化动态的交融与整合,物质是理念静态的透射与渲染。因此,制定学校SIS报告,即可根据3个部分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策划。双碑中学在学校核心价值定位之后,从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3个部分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形成了系统的“学校形象战略”报告,并付诸实践,经过近3年的时间,独特的学校文化风格基本形成,学校形象得到较大改善。(二)主题科研

当学校文化主题及核心价值确立之后,如何将主题文化及其蕴涵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演化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行为、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这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此,坚持以“做好一个课题就是办好一所学校”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是推进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1.做好一个课题就是办好一所学校

众多学校课题研究的现实是:课题研究的视觉多聚焦于解决学校工作某个局部问题,科研工作也仅仅是学校工作中的子项活动,与其他部门工作关联度不高。而对如何整体提升学校品质,构建引领学校全面品质提升的统领性课题,并将课题研究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并不多见。笔者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科研兴校”的宗旨,致力于学校“主题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特色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深感“做好一个课题就是办好一所学校”。

2.主题文化教育研究“做好一个课题就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途径就是要积极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要弄清“主题文化教育研究”的内涵,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主题文化”和“主题文化教育”。(1)主题文化

学校的“主题文化”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定位,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时空里通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体现在精神、行为、制度及物态等方面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主题文化”的本质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文化。例如,重庆市双碑中学以“诚”为核心价值的“诚文化”就是该校的“主题文化”。“主题文化”是学校文化所蕴涵的中心思想,是学校文化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学校文化要表达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团队的主流文化。从浅层次上讲,它是团队发展变化的氛围和环境;就深层次而言,则是团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目标和精神动力。打造先进主题文化直接关乎团队的发展,是使团队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根基和保证。

总之,构建学校的主题文化,最终目标是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形态,包括主题文化形象和主题文化精神。具体来说,主题文化活动体系使主题文化鲜明化;学校物态文化体系使学校主题文化视听化;课程实施体系使主题文化深植化;主题文化阐释体系使主题文化特色化;制度建设体系使主题文化规范化;学校宣传体系使主题文化推广化。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再由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这是一个孵化和催生的过程。因此,没有主题文化的构建,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主题文化精神,也就没有“品牌”的诞生。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的;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缺少个性魅力的学校。而拥有了主题文化的学校,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仿佛着上生命的底色,其间充盈着教育神韵的灵动,教育情感的释放,从而就有了鲜活的教育生命。(2)主题文化教育

学校主题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校主题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促进个体发展,最终影响文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实施系统化的核心价值文化的教育。

学校主题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学科教育,是以主题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学校现有的所有学科知识和学科理论进行整合,同时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创造出支撑学校主题文化发展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3)主题文化教育研究“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是指从事学校核心价值文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只有坚持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促进学校主题文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作为学校核心价值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长期的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才能使核心价值深入其头脑,并得以传承,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稳定的文化风格。

①明确研究的目的:

a.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主题文化教育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一是围绕主题文化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形成系统、科学的办学思想体系,即理念文化;二是形成完整的主题文化教育实践操作体系,即行为文化,如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三是形成主题鲜明的视听系统,即物态文化。

b.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关注人的核心价值观念的铸造,使师生、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

c.通过主题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形成特色学校文化和品牌,引领学校品牌走向无竞争空间。

②确立研究的内容。包括办学思想研究、行为文化研究和物态文化研究等。

③界定课题的内涵。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从课题中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并构建起科学系统的教育实践体系,进而用“主题文化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体系统领学校的一切。

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做好3件事:

a.必须对学校具体的“主题文化”及“主题文化教育”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解读,即弄清“主题文化”及“主题文化教育”的内涵。

b.理清实施“主题文化教育”的核心逻辑,即通过什么样的关键途径或者方式促进核心价值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地促进“主题文化”的发展。

c.构建起“主题文化教育”完整的实践体系。

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和实践体系支撑,“主题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双碑中学在开展“至诚文化教育”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建立起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推进主题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诚: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人道追求的最高标准。天地生万物而无求,是谓德行;万物循诚道而始终,是谓规律;人类察始终而自悟,是谓智慧。因此,诚彰显着天地德行、客观规律和人类智慧。这一思想引领人们从思维方式上力求思想尚中,道德修养上力求做人崇信,处理问题上力求行事笃实,人生追求上力求理想致达。它是指导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诚文化: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以“诚”为价值核心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诚”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至诚文化教育:以“诚尽其性”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多元课程”为载体,以“尽性课堂”为途径,以培养“循诚道、通文理、善体艺、有专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诚尽其性:是以博学(学)、笃行(做)、善悟(思)为基本途径,不断体察并遵循人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高效的教育活动实施,使师生在动态的交融中逐步实现至诚的崇高理想。多元课程:是指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是实施“至诚文化教育”的载体。尽性课堂:就是以“目标导学、目标导做、目标导思”为教学原则,以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基本要求,以充分发挥人的天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从以上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至诚文化教育”的核心逻辑是以“博学(学)、笃行(做)、善悟(思)”为基本途径“修诚”,“修诚”的过程也就是发挥自己的天性与潜能的过程,即“尽其性”。第二,明确了“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体形。即要塑造“诚文化”主题,坚持以“至诚文化教育”为载体,同时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就是怎样构建“诚尽其性”的教育思想?多元课程该怎样建设?“尽性课堂”该怎么做?培养目标体系如何建立等?“至诚文化教育”实践体系汇育学校对“双语文化教育”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双语文化教育”是指以汉、英语言教育为基础,以汉语文化教育和英语文化教育为支撑,以促进文化的继承与融合为核心,以开发双语文化课程为途径,以培养守经达变的基础型人才为目标。从其界定中可以看出,“双语文化教育”不等同于通常讲的“双语教育”,前者包含了后者。前者立足于语言的文化属性,而后者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属性,并通过以下完整的实践体系建构,让每个人明白“双语文化教育”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双语文化教育”实践体系(4)力求“主题文化教育”研究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主题文化”的发展,如果“主题文化教育”本身的内蕴深度、广度不够,其研究的空间必然就小,研究的价值就不大,就势必会导致“主题文化”发展的局限性。

怎样的“主题文化教育”才具有最大、最持续的研究价值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要选择一个能够办好一所学校的具有支撑性功能的“主题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在进行定位策划时,除了应考虑前述的诸多因素之外,还应在“主题文化”的选择和研究的设计上力求做到“精、新、深、准”。以凸显“主题文化”课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①精。学校课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好的课题,其中必然贯注着、投射着教育者具有个性化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构建起一所学校具有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而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发展。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科研普遍存在多而不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科研工作功利性原因,许多中小学做教育科研多看重成果数量,为科研而科研现象普遍存在,做完一个立即又换一个,虽然成果多,却很少有人去梳理所研究的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系统,进行深化和提炼。双碑中学多年来坚持以“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为学校的支撑性课题,学校围绕这个课题从办学思想、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而开展多板块、多层面、多轮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使全校教育科研主题鲜明,形散而神聚,避免了学校课题“多而不精”“纷繁杂乱”的现象,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主题文化“诚文化”的建设。

②新。课题选择力求创新,严格遵循科学、新颖、超前、实用、可行等选题原则。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其研究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看它是否“合时宜而用”,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把握了现状及趋势。双碑中学开展的“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该选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检索到与之相同或高度近似的课题。只有个别学校以“至诚”作为校名;某些企业建设倡导“诚文化”,但均未见其进行系统化研究。因此,学校提出“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避免了学校选题脱离自身实际、挤抢热点、千题一面的现象,使学校课题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③深。课题立意要求视野高远,内涵深邃。应当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抓住教育自身的本质问题,使之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因阶段性结题而终止,具有可持续研究的特质。双碑中学“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思想秉承儒家“诚道”精神,其“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等教育思想可谓博大幽奇,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现实意义,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哲学选择和高远的价值追求。

④准。准确界定课题内涵和洞察问题的实质。“主题文化”的选择应基于对教育目标、社会需要及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因为发展来源于否定,突破来源于批判。批判现实的问题,才能走出徘徊;否定当前的缺憾,才能开创未来。双碑中学针对由于多元思想的渗透,虚假事物过多导致“教育诚信”及“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选择了“诚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并积极开展“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无疑是切中时弊之举。汇育学校多年前针对当时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的漠视和对外语教育的实用主义思潮及过热的现状,开展了立足于语言的工具文化属性的“双语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将它作为学校的支撑性课题和文化标志,并从“英语文化教育”“汉语文化教育”“校园双语文化建构”3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三)整体推进

要建构独特的学校文化,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必须覆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推进“主题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必须采取“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原则。

1.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和立项工作

一个完整的“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方案实质上就是学校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总体发展规划,这个方案比一般的学校发展规划不仅具有更高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意义,而且更具有指导性、整体性和操作性。此项工作应作为学校推动事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完整的课题方案能够对学校工作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积极推进课题立项工作:一是可以证明课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立项级别越高,研究价值越大;二是通过课题立项工作的推进,能够进一步完善课题的论证,得到更多的外部智力资源,这是实施学校“主题文化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双碑中学“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2008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立项申报过程中得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及专家精心指导,使课题方案更加完善,极大地增强了课题研究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汇育学校“双语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经过反复论证成功申报为2004年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为顺利实施“双语文化”的主题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坚持“行政科研一体化”制度“行政科研一体化”就是使学校以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实现学校特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是学校运行机制的一种创新。因此,在推进主题文化教育研究的实践中,应坚持“行政科研一体化”制度,即将课题研究与学校行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部门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分管工作,整体推进。其具体做法是:(1)根据学校主题文化思想对各部门制订思想定位双碑中学对各部门进行了指导思想定位(前已述及)。由于各部门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核心价值的要求,这就促使各分管部门在核心价值主导下对部门工作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进而制订部门工作计划并加以落实。(2)在进行主题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设计时的要求

①子课题思想与部门管理思想一致。

②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部门管理内容一致。

③子课题的研究目标与部门管理目标一致。

④子课题的管理模式与部门管理模式一致。

做到以上4点,从理论上讲就基本能够体现“行政科研一体化”,从而整体推进主题文化教育的落实,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双碑中学在开展“至诚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对子课题与部门工作的结合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导处以“诚尽其性,强基育能”为指导思想,主要承担“‘尽性课堂’的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研究”;德育处以“知以经史,行以致诚”为指导思想,承担了“‘经史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后勤处以“躬身服务,坦诚待人”为指导思想,承担了“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科研处以“诚察物理,格以致用”为指导思想,承担了“学校科研有效性实践研究”,等等。这种部门工作与子课题研究的高度一致,能够促进学校各部门创新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也使学校至诚文化建设有了坚实的载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3.制定学校文化的发展规划

学校应根据文化生成的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第二章 学校理念文化建构

理念文化是主题文化之树的根,是实施学校文化战略的原动力和基础,是整个学校形象的灵魂。对内,它可以感染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方向;对外,它又能展示出学校的特色风貌和进取精神,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理念文化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

第一节 理念文化的认识

一、理念及理念文化简述(一)理念“理念”一词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并没有影响其被广泛应用,许多专家学者在论著或演讲中都把它当成一个成熟的概念,回避了对“理念”一词的界定与说明。为了能够科学地设计与建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有必要对“理念”一词进行简要的讨论。《辞海》指出:“理念”为旧哲学之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而康德、黑格尔等人哲学中的“观念”是指理性领域的概念,也称理念。《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直释成“理性概念”。“理念”一词源自西方,西方哲学大师们对它有众多表述。例如,苏格拉底认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观念实体;康德认为“理念”是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纯粹理性的概念”;黑格尔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等等。不难看出,“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但他们并没有对“理念”有一个统一的概说。

近年来,由于“理念”一词被广泛使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与论述,但至今也未见权威的定义。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对“理念”表述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先生指出:“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杆。”

韩延明教授《大学理念探析》中讲的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韩延明教授指出,“理念”有4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性认识,二是理想追求,三是思想观念,四是哲学观点。”

也有学者把观念、理念、信念进行了区分。认为观念指观点、看法、想法,是中性词;而理念指绝对正确的观点,可以作为道理、真理来形容。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引申为对某人或某事信任、信赖或有信心的一种思想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指人们坚信的正确的想法。“想法”反映了人们对某种事物特有的观点、看法;所谓“坚信”是指想法中反映了人们有某种价值追求,即信念;而“正确”则是指想法反映了客观规律,即事物的本质。(二)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一种非常内质性的东西,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有人说理念文化是“道可道,非常道”,因此,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一般理解为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活动。处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的顶层,是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二、办学理念

为了进行科学的学校理念系统的设计与建构,弄清办学理念的内涵是前提。

那么,什么是“办学理念”呢?它与人们经常提到的“办学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大量的材料显示,许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都在相互使用,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思想”,实际上都是关于“办学的想法”。但是,若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及表达方式进行仔细对比和推敲,还是有些差别。“思想”应该是科学化、系统化的想法,表述的是价值、方法、目标等,重在出发点、过程及追求的整体描述;而“理念”多侧重反映理想与信念的含义,表述的是追求或者目标,多重在结果的描述。

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都是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都是关于“办学的想法”,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同一性和多样性等几个特性。

办学思想是指导如何办学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想法,通常需要用关于指导如何办学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若干条目(如核心理念、教育理念和经营理念等)来进行系统描述。

办学理念是关于如何办学的人们坚信的正确的想法,是从办学思想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能够概括学校办学思想核心意义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是办学思想中的灵魂性语言。汇育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表述为:核心理念:浩融养正校训:固本存我 博通融合教育理念:汇双语文化之粹 育守经达变之才经营理念:价值定位 质量攀升 特色彰显恒久愿景:树文化兴校精英风范 创九年义教精品强校通过对上述体系的浓缩提炼并形成“读书取正,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教育的哲学概念,它不仅反映了学校教育本质,也涉及时代、社会、个体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办学理念既是恒定的也是动态的。一般来说,办学理念始终在动态中保持恒定的基本特征,在恒定中维持发展的势头。(一)办学理念的特征

1.伦理本位

办学理念是以追求学校终极意义为价值取向。在对学校发展的终极意义进行阐述和确认中,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

2.使命指引

办学理念必然包含着崇高的教育使命,学校的使命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人。有崇高教育使命的学校,其办学理念才具有生命力。

3.传承创新

办学理念的内容应具有代代相传的事物。相传的事物具有同一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