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巧治疑难骨伤病症——李永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2:37:4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康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衷中参西巧治疑难骨伤病症——李永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

衷中参西巧治疑难骨伤病症——李永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试读:

前言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只有一代代中医人不辞辛劳往这一宝库里添砖加瓦,给这一瑰宝增色润秀,才会使库物更丰、宝色更鲜。

我院是云南省唯一的省级中医医院和云南省两所中医名院之一。自1947年建院以来,医院培养和造就了几代众多中医名家。第一代名医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大名医”称号中的伤寒大家吴佩衡、内妇科名家戴丽三、儿科名家康诚之三位,还有针灸名医文士杰、外科专家黄幼臣、骨科名医周天远、痔瘘名医周弘远以及内科名医胡少伍、诸葛连祥、吕重安、车敬安、杨其寿、缪子和、王德州、王吉甫、张吉人、郭乐山、陈兆鹤、胡少伍、王定华、张丽垣等。1963年5月,卫生部(现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全国十六所中医学院有名望的老中医名单中,我院康诚之、吕重安、杨辅庭、王德州、车敬安、文士杰、王定华名列其中,而且吕重安、康诚之、车敬安、文士杰、杨辅庭、张吉人、王吉甫等名老中医经批准带徒。第一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精髓,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学者和名医后继者的传承和努力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1996年和2006年又先后有苏涟、张良英、易修珍、廖贵鑫、魏述徵、张泽仁、刘复兴、龙祖宏、刘以敏、赵淳、苏藩、詹文涛、吴生元、孟如、陈乔林、罗铨、李永康、帅焘、夏惠明、李斯文、秦国政、熊磊、郭兆刚、朱虹江、彭江云、林亚明、唐镇江、李琦等28名在医院工作的专家被授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和“云南省名中医”称号,这里面就包括了医院第二代和第三代名医。这些名医是当代云南省中医药学术界的代表人物,在云南乃至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在长期的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独到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院第一代名医中,除极少数人的临床经验得到部分整理传承外,绝大多数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均未得到系统整理传世,成了永久性的遗憾,而且21世纪以来,第二代名医中有的先生已经辞世。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推进医院学术建设与发展,并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有必要组织专家对我院第二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并使其得以传世。当我就这一想法征求名老中医的意见时,得到了绝大多数老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为此,经医院研究同意,以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及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取得的成果为基础,遵循名老中医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以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和学生为主的编撰队伍,对我院第二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研究、总结,编写一套学术水平较高、实用价值较强、特色优势鲜明的《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

在编撰本丛书过程中,为了保证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不走样、临床经验不掺假,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名老中医的作用。凡在世者,均请他们对学术继承人为其整理、总结并撰写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逐章、逐节、逐段、逐句、逐字的审核、修改,有的名老中医还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从而保证了该丛书的真实性与质量。

在编撰本丛书过程中,我有幸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并对参与主编的书稿进行修改和对丛书做最后审稿、定稿,而老专家们对发扬中医药学术的那份虔诚、毫无保留自己经验的那份诚意和学术继承人对编撰工作的那份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那份责任,都深深地感动了我。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本丛书不可能编写完成。总编秘书朱虹江、刘红英、苗晓玲三位教授对全书的统稿,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还有未在书中署名的一些博士们也为全书的统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以说,该丛书的编撰完成凝聚了全院大多数老、中、青专家和骨干的心血。因此,在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向参加丛书编写、修改、统稿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王国辰社长、华中健编审等,从全书的选题、构架的设计、内容的优选等方面给予了无私的指导,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进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丛书作序,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条件成熟时,我院将继续编撰《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第二辑,以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再作新的贡献。秦国政2014年5月于云南昆明

编写说明

李永康教授从医四十五载,长期辛勤耕耘于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西医融会贯通,博采众家之长。他主张以中西医之优势互补诊治骨伤科疾病,见解独到,大医精诚;他广植桃李,并用一颗爱心、一双巧手,治愈无数伤损沉疴;他悬壶春城,名闻遐迩,深得广大患者拥戴,备受业内同道赞誉。特别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颈椎病、骨关节炎等骨伤科疑难病症的诊治上,李永康教授运用手术、中药内服及外敷与功能锻炼三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疗效卓著。在繁忙的诊疗教学之暇,他还撰写了大量的论文、著作。笔者有幸师从李永康教授临证学习,亲聆其教,深得薪传,深感其医德高尚、技艺精湛,诊痛疗伤功力深厚,选方用药思路独特,手法运用快捷自如,手术技能规范精准,实践运用疗效显著,真正反映了李永康教授“倡古而不泥旧,继承实为发扬”的学术思想精髓。

为了中医药的发展,我们组成了以李永康教授身前弟子为主的写作团队,将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总结导师四十五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编撰成书,书中图片因年代久远,故不甚清晰。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使李永康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造福于人类,使医者学有所宗,使患者病有所医。同时,也激励我们不懈努力,以实现李永康教授“使中医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遗愿。

李永康教授的经验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理论见解、自成体系的治疗规律都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素材。当传统的临床理论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时,李永康教授的独特经验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衷中参西 巧治疑难骨伤病症——李永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编委会2014年8月李永康教授(居中)与康复出院时的丽江地震伤员及医务工作者合影李永康教授(居中)与尚天裕教授等的合影李永康教授(左3)再次回到当年工作过的兰坪县讲学及义诊时,与工作人员的合影(1999年4月)李永康教授(居中)与弟子们的合影李永康教授的手稿李永康教授研制的院内制剂

医事传略

李永康,男,1935—2004年,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全国高等院校中医骨伤科研究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骨科学会云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云南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编委,云南省卫生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李永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清朝名医李少云之后,自幼聪颖勤敏,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代深感现代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选择了先学西医后学中医的人生道路。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五年制本科,分配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华医院),先后从事过骨科、普外科、急诊的医疗工作,并担任大外科总住院医师,通过刻苦的理论钻研和大量的医疗实践,系统地掌握了外科知识的诊疗技能。1963年李老被选送到天津医院参加第九届全国骨科主治医师培训班,师从我国著名骨科先驱方先之教授、尚天裕教授。李老在学习期间勤奋刻苦,对骨伤科的专业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到恩师的赞许和好评。1964年晋升为骨科主治医师,协助科主任管理骨科业务及行政工作。1965年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西学中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诊疗技能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掌握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梦想,学会并践行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的临床诊疗模式。随着“文革”的爆发,1969年李老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被下放到丽江地区兰坪县通甸卫生院工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解除当地各族群众疾苦,李老曾首次在贫困山区成功实施开颅手术,挽救了十一地质大队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1973年李老调往丽江专区医院任副院长,主管全院业务及骨科工作,为该院开创了骨科手术治疗的先河,短短3年内就开展了300余例骨科手术,救治了大量的伤病患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良好口碑;他常常带领医疗队深入丽江地区的贫困山区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同时培养了大批基层医务人员。1975年李老调至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工作,当时医院尚无外科、骨伤科,为了解决医院业务发展的瓶颈,填补这一空白,解决遇到骨外科患者就要转院的矛盾局面,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难,李老牵头创建了外科、骨伤科的病房及手术室,广泛地开展骨外科手术及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技术,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79年李老晋升为骨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在此期间又参加了云南中医学院西学中提高班,中医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1987年李老晋升为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

李老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年,治学严谨,发皇古义,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悉心待患,广植桃李,惠及于民。他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诊治骨伤科疑难杂病,在云南省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脱位,系统地总结出独具特色的多种整复手法,并凝练出相应的治疗原则。李老在云南省首次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探查术”诊疗技术,对骨结核的诊治更是得到云南骨科界同仁的一致认可和推崇。他对运用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急慢性骨髓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证有独到的见解,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他对颈椎病、骨质疏松症、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均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治疗方案。李老治疗疾患理法方药独特,他集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系列有效方药:清骨消刺颗粒、补肾健骨合剂、骨痹合剂、骨科外洗方、骨生丸、骨疏丸等,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李老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著20余篇,专著4部;开展科研工作7项,其中“拱桥复位器治疗单纯性腰椎压缩骨折”的项目,荣获云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专利数项,其中“髓核摘除器”“颈椎电热药疗枕”在临床实践中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青睐。

李老是在繁重而忙碌的工作岗位上突发不幸与世长辞的,其生前一直担任骨伤科教授、主任、学科带头人。李老把自己宝贵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所钟爱的医学事业和患者,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这种人间大爱的楷模精神将激励着后来者奋进不息。

学术思想

中西合璧 融会贯通

李永康教授认为,中医骨伤科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它运用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以辨证论治为特色,既体现了整体观,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人施治;而西医骨科是一种以人体解剖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治疗思维方式,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性变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直观的优势。李永康教授常说:“搞骨伤科要像人类一样学会用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一条是中医,另一条是西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关键是找到中西医治疗的结合点,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选择好适应证,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阶段进行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诸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真正读懂影像资料,如CT和MRI,并明白其所表现的病情轻重,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因此李永康教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诊治疾病也越来越依赖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单凭影像资料就确定治疗方案,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李永康教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李永康教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只有对患者进行详细认真地望、闻、问、切,才能识病知因,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凝练,拥有极为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并且有一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虽然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进行不断地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通过口传心授对中医学的认识导致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李永康教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创新,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地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中医和西医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体,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只有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取其之长,补其所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才能真正使骨伤这门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造福人类。

李永康教授在骨折的治疗上认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各有适应证,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运用。凡适合中医手法整复的骨折,就不要用手术切开的方法去整复固定。手术必然会干扰骨折愈合的内环境,损伤骨折两端的血液供给,减低骨的自身修复能力,把闭合性骨折变成开放性骨折,同时还会带来一些如骨感染、骨不连等的并发症,故应谨慎而行。李永康教授在处理成人新鲜肱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尤其是下1/3骨折时,认为手术不仅有感染的危险,而且会进一步破坏骨折端的血液循环,导致愈合时间延长,迟延愈合与不愈合率明显增加,因此应首选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及骨牵引加夹板固定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而手术治疗则作为一种后备和补充。老年骨折患者虽然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功能好,生活能够自理,疗效就是满意的。对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仍需手术治疗,手术时应精心操作,力求一次成功,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很强的塑形能力,在治疗儿童骨折时要注意肢体力线,即便有轻度重叠或侧移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自行矫正。辨证论治 内外兼顾

李永康教授认为,中医学的精华是整体观,而整体观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体现就是辨证论治,要真正理解辨证论治的深刻含义就必须掌握病、症、证几个重要概念。凡脏腑经络及机体的其他方面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功能失调,或脏腑经络出现与生理相反的损害叫做病;病表现于外的征象和患者的异常感觉称为症;根据病症的变化而得到的阴阳、表里、虚实的属性便是证。病与症,判然有别,二者本质不一样,内容各不同。病是本,症为标,病是本质,症是表象。病、症与证,既明显不同,又有密切联系,一般是先有病与症,才有病、症的辨证的属性——证。病症是本,辨证是标,病、症是客观存在,证是主观认识,病、症是辨证的基础、来源,没有病与症,就没有辨证论治。离开辨病而辨证论治,证来源于什么疾病,病损在什么脏腑都含糊不清,既不能定位,也不能定点,治疗难于着手,疗效难于总结。故辨证论治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先辨病,定位定点,再进行辨证论治,证寓于具体病中,才能抓住矛盾的实质,矛盾的特殊问题所在,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诊断疾病,使辨证论治更具针对性。故不能离开辨病而辨证论治,也不能只辨病而忽视辨证论治。李永康教授强调,没有无法辨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某种病态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疾病当前的原因与性质,即“审证求因”,是对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疾病的原发病因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属于病因学的范畴;而通过辨证所确定的病因,则是通过对证侯的分析,综合了邪正双方情况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所作的结论,属于辨证学的范畴。原始病因与辨证所确定的病因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因此,只有真正理解病因、病症、病证这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才能准确地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症,则正常活动必然受到影响。李永康教授认为,中医伤科内治法有独到之处,比西医单纯局部治疗好。正如《薛氏医案·正体类要》中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李永康教授认为,肢体损伤采用内治法是正确的,但应注意损伤肢体的结构变化,外治法和内治法一样重要。内伤不仅是由于跌仆伤损所致,还可能是医源性所致,尤其是手术治疗,必然扰乱人体气血,累及脏腑。“治病求本、务滋化源”,李永康教授认为,外损必有内伤,而内伤每有外损之因,故论治时不仅要重视伤损与六淫兼邪的致病作用,还应重视调和气血、逐瘀化痰、摄养五脏、通顺六腑,强调“扶正祛邪,调治结合”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同时,注意整体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骨伤科疾病有着与大内科疾病明显不同的特点,骨伤科疾病虽有全身病变的表现,但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治疗时应考虑到局部病变的病位、病因、病性等内容。如骨折初期骨折筋伤,可辨为血瘀(或血瘀气滞)证;骨折中期为血瘀未尽或脾胃不足证;骨折后期筋骨不坚、筋弱无力,可辨为肝肾不足证等。治疗上强调整体观念,用药主张平补,反对应用寒凉药物;治气以行气补气为主,治血则活血化瘀配以补气养血;重点突出脾胃肝肾在骨折中的重要作用。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独参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等。李永康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总结出具有云南特色的内服骨生丸(滚山虫、三七、叶下花、当归等),功以活血化瘀消肿、调和气血、接骨续筋,用于骨折的早、中期,能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治疗时间。

李永康教授在运用内治法的同时,也兼用外治,内外兼顾。如骨折早期外敷外伤1号(叶上花、叶下花、重楼、大黄、栀子、冬青叶等)以消肿止痛,接骨续筋;骨折后期,对固定日久,瘀血凝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的患者,可用骨伤外洗方(八角枫、苦参、透骨草、苏木、桂枝等)熏洗。骨伤外洗方具有行气散瘀、温经通络的作用,其对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水蒸气及水温热效应,增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肌肉、肌腱、骨组织的恢复,药力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温通关节,松解局部肌肉、肌腱及韧带的挛缩,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促进骨折的恢复。现代研究表明,局部熏洗可使小动脉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增快,需氧量增加,血液黏度减小,血流增快,淋巴回流增快,淋巴细胞的功能性增强,肌紧张减弱。因此,局部熏洗法治疗损伤中后期,可促进局部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及血肿和渗出液的吸收,有利于消肿止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配合手法按摩和功能锻炼,更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理法方药 贵在变通

李永康教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创造出大量有效的经方验方,正是这些经方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是辨证统一的,缺一不可。

李永康教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既要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因素灵活运用。李永康教授谴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其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方面:①药味加减的变化。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病情需要,可以改变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证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证增减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当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可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的功用和主治证候。③剂型更换的变化。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

从这些变化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李永康教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如骨痹1号方是李永康教授在临床上加减应用最为广泛的处方之一,治疗痹证,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方组成为独活、羌活、桑寄生、当归、茯苓、威灵仙、丹参、红花、杜仲、续断、枸杞子、细辛、全蝎、蜈蚣(研末冲服)、甘草,加减化裁后可适用于各证型,具体应用如下。

1.血瘀作痛

有闪挫扭伤病史。症见:腰腿部刺痛如锥,痛有定处,转侧俯仰困难,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舌质有瘀斑、瘀点,苔白,脉弦。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骨痹1号方加苏木,重用丹参、红花、当归。

2.风、寒、湿痹作痛

多因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所致。症见:腰腿酸困疼痛,其痛遇寒则剧,得温则舒,膝、髋关节屈伸不利,或伴下肢肿胀,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或腻,脉沉缓。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骨痹1号方中重用独活、羌活、威灵仙、全蝎、蜈蚣、茯苓。

3.湿热作痛

多因着痹日久,湿蕴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所致。症见:腰腿疼痛较剧,夜间尤甚,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四肢困重,得凉稍舒,口干苦,小便黄浊,大便溏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骨痹1号方加苍术、薏苡仁、知母、黄柏。

4.肝肾亏虚作痛

多因年老体弱,肾气亏虚,或痹证日久,或强力劳作伤及肝肾所致。症见:筋脉弛缓或拘急疼痛,喜按喜揉,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目眩,遇劳则甚,休息则减,脉多沉细。治以滋养肝肾,缓急止痛。骨痹1号方加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重用桑寄生、续断、杜仲、枸杞子。

5.气虚作痛

气虚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此时应重用黄芪。手法复位 稳巧精准

李永康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即稳妥、准确、轻巧,且不增加新的损伤。在骨折的治疗中,李永康教授以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及历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为主体,总结了治疗骨折的“摸、正、稳、动、理”五法和“一轻、二稳定、三锻炼”的原则。“五法”是指手摸心会,正骨为用,稳定固定,动静结合,理筋消肿;原则是指在复位中强调手法轻巧,固定稳定及早期主动和被动的锻炼。

李永康教授特别注重解剖学知识的掌握,他要求医者对每条肌肉、肌腱、韧带、小关节,以及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相当熟悉。骨折、脱臼的复位和固定更是要求对局部解剖学了如指掌。只有“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才能保证手法复位成功,更能对临床治疗机制做出合理的科学的阐述,从而使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曰:“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李永康教授认为,绝大多数骨折脱位可用手法复位,且手法复位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李永康教授指出,手法正骨应突出一个“巧”字,通过巧妙利用患者心理,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即“四两拨千斤”,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在短时间内,甚至在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李永康教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临床上骨伤科常用的手法有拔伸、分骨、折顶、旋转、提按、摇摆、按摩等,根据实践中不同的骨折类型灵活运用。如李永康教授设计的“旋前夹挤复位法”治疗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其方法是患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以双手环抱患肢前臂上段向上牵引,另一助手双手扣住患手大小鱼际肌,两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向下拔伸牵引,此乃中医学“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手法原则,以纠正骨折端的短缩和重叠移位;继而根据“陷者复起,突者复平”的要求,术者在牵引下以双手大鱼际肌分别压住骨折远端(患肢为右腕时,术者左手在掌侧右手在背侧,反之亦然),两手相对夹挤,使远折端旋前以纠正旋后移位,同时掌屈、尺偏以纠正桡背侧移位;若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者,加用下尺桡夹压手法复位,然后以手法舒筋活络,理顺背侧腱沟,复位手法即告完成。此手法优点在于牵引下旋前、夹挤、侧按、掌屈、尺偏手法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且手法轻柔,力量均匀,旋度适中,避免了暴力整复的弊端。李永康教授强调,充分利用解剖特点进行手法复位可以大大提高复位的成功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永康教授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臂尺桡两骨,藉上下尺桡关节和骨间膜相连,可以旋转活动,这是前臂的特殊性,二骨骨折后,产生旋转、重叠、成角、侧移位四种畸形。在四种畸形中,旋转是最重要的,只要认识到它的特殊性,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解决前臂骨折的治疗问题。一般采用“分骨”手法整复前臂骨折,复位时由掌背两侧“夹挤分骨”,能使上下二骨的骨折端各自分开,使骨间膜在紧张的情况下,牵动桡、尺骨间嵴相互对峙,远近骨折端会自动地旋转到中立位,难以控制的旋转移位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在分骨作用下,远、近骨端相互稳定各自成了一个单位,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同时对位;骨折整复成功后,利用前臂的这个解剖特点以掌背侧夹板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若不用分骨,用夹板同样可以将尺、桡骨分开,但这样易产生压迫性溃疡。临证经验颈椎病论治

颈椎病的发生是由于颈椎及软组织长期慢性劳损而产生颈椎失稳、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征。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而言,颈椎病是指在异常应力和应变发生的情况下,产生颈椎不稳,出现颈椎及其椎间盘组织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产生各种症状。如颈肩痛、上肢牵扯痛、眩晕、头痛、耳鸣、眼花、恶心呕吐,有时发生下肢步态不稳,行走困难,肌肉萎缩甚至瘫痪。

李永康教授认为,治疗该病除有严重椎管占位并压迫脊髓而产生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的患者需要手术减压治疗外,其他各型均可通过非手术的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系统地完成整个工程。单一短期治疗或间断治疗是达不到目的的。李永康教授的指导思想是整个治疗过程分“三步”走:首先纠正颈椎失稳现象;其次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最后充分发挥自身调节作用,加强组织的自我保护。

一、纠正颈椎的异常生理弧度,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颈部正常的生理弧度对颈椎稳定是十分重要的,而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弧度都有异常改变,弧度减小甚至反折,从而出现颈椎失稳。为了恢复颈椎的生理弧度,纠正失稳,李永康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发明了简捷、实用、有效的“颈椎枕”。其方法是做一个长40cm、直径约14cm的荞麦壳圆枕,平时仰卧睡觉时垫于颈项部,以维持颈椎前凸生理弧度的存在。李永康教授认为,卧圆枕具有牵引颈椎的作用。当患者颈部仰卧于与其生理弧度相适应的圆枕上时,圆枕作为一个支点将颈和头撑起,头在自身负荷力的作用下便下坠,颈部发生张应变,产生了张应力,致使颈部得到最大程度的拉伸和放松;此力使颈椎及其两侧肌肉过伸,进而解除肌肉痉挛和滑膜嵌顿,促成筋回槽,骨归位,恢复了颈椎的生理弧度,从而减轻或消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使疼痛得到缓解。在静止状态下,张应力的大小等于患者头颅的重量,若患者卧枕时左右摆动头颅和双手下压头颅,使颈部出现突发性抗伸作用力,则能增大牵引力,更有效地发挥牵引颈椎的作用。此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如症状重者可再加枕颌带牵引。李永康教授认为,颈椎牵引要循序渐进,重量3~4kg,每天牵引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逐步纠正颈椎的失稳状态,改变病理弧度。在牵引时要注意力量均匀平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自我感受调整牵引力线和牵引重量,否则效果不佳。平时外出行走时可佩戴颈围加以保护及维持。

二、消除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减轻颈椎病症状

1.内服“颈椎2号方”

颈椎病急性发作阶段都有无菌性炎症存在,而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加重了压迫症状。李永康教授认为,治疗上宜充分发挥中医学优势,运用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颈椎2号方(全蝎、蜈蚣、当归、天麻等)。本方为纯中药制剂,是清代名中医李少云先生的秘方,再经李永康教授发掘整理优化而成,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已治疗各型颈椎病3000多例。为方便广大患者长期服用和外出携带方便,李永康教授积极进行剂型改革,将其定名为颈椎2号方冲剂,后又与四川中药厂联合开发颈椎2号方,将原冲剂改为无糖片剂,定名为颈椎康复片,并积极进行临床试验及疗效评价。本方具有扶正祛邪、攻中有补、补中有攻、攻补兼施的功效,同时在祛风除湿中不忘活血,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和组方原则,全方既不温燥,亦不滋腻,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特点。现代研究亦表明,本方能迅速消除无菌性炎症,扩张外周血管和改善微循环,增加颈部的新陈代谢过程,使局部病变组织得以修复。

2.电热药物枕治疗

李永康教授在运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还注重局部治疗,故研制了电热药物枕用以外治。电热药物枕有以下两方面功用。(1)按摩作用。颈椎在枕上滚动时,接触表面的中心部位受压,其两侧一压一松,颈部在受到刺激时,也在作相应的振动,这种振动有温经通络、滑利关节、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和韧带的韧性、改善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2)中药作用。电热药物枕以芳香挥发的中药为主,能起到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作用。它除了直接经皮肤毛孔进入颈部外,也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达到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止痛、通络利节、化瘀软坚的作用。电热药物枕发热部分的原理是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源,电流通过电热枕垫发热,这样可以使颈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达到活血止痛,加速局部代谢产物消散的功效。上述治疗不是重复的叠加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协同互补,共同达到促进无菌性炎症吸收的治疗作用。

三、充分发挥各组织的自我保护能力,以达到提高或巩固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李永康教授指出,人体各组织都有一套完整的自我保护系统,骨骼、韧带、神经、血管等组织有相互依存、相互保护的作用,因此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应使各组织充分发挥应有的自我保护功能。在临床工作中,李永康教授强调,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坚持做颈部保健操、穴位按摩,姿势上避免长期低头工作或劳动,勿用高枕睡眠。

颈部功能锻炼步骤:(1)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四个八拍。(2)头部自左向右,自右向左旋转(环形旋转)。(3)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对颈部肌肉进行按摩5分钟,以疏通经络,手法多以按、揉为主,也可请他人按摩。(4)最后按压双侧风池穴1分钟。在按摩中应注意防止过深过重。

颈部操要缓慢进行。通过颈部组织的锻炼,使颈椎处于最佳位置,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建立起新的内、外平衡,达到防止劳损和提高巩固颈椎病治疗效果的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治

李永康教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逾千例,并在云南省率先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探查术”手术,对此病认识颇深、经验颇多,深感要全面掌握此病必须真正弄清其内涵。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中医称之为“腰腿痛”或“腰痛连膝”。中医学对此病很早就有叙述,如《素问·刺腰痛》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医学心悟》亦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本病多见于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易发于20~40岁,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男女之比约为(10~30)∶1,发病部位以腰4、5之间最多,腰5、骶1次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成年及壮年时期,髓核含水量高,膨胀性大,纤维环一旦破裂,髓核即因压力过大而突出;老年人髓核脱水,膨胀力减小,虽纤维环破裂,髓核多不突出。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①后突出,可压迫神经根产生下腰痛,临床最多见;②前突出,不引起症状,无实际临床意义;③椎体内突出,髓核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突出,形成杯状缺口,多见于青年期。根据向后突出的部位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①单侧型,临床最多见,髓核突出和神经受压只限于一侧;②双侧型,髓核自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神经根皆受压迫;③中央型,椎间盘自后中部突出,只压迫下行的马尾神经,产生马鞍区麻痹及大小便障碍等症状。李永康教授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当明确四个问题:①肯定腰腿痛确系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排除其他疾病;②确定椎间盘突出的平面,明确定位;③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类型;④有无合并疾病的存在。同时可根据以下四点作出正确诊断:①腰痛合并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L~L45和L~S棘突间旁侧有明显压痛点,同时疼痛放射至小腿或足;③伸51趾肌力减退,小腿前、外或后侧皮肤感觉减退,胫后肌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④影像资料排除腰椎其他骨性病变,CT扫描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并有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影像表现,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的情况。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正确诊断取决于详细的病史,准确的体格检查及对影像学资料的全面分析。

李永康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症状体征,制定了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一、非手术综合治疗是首选

李永康教授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因一是机械压迫,一是无菌性炎症,其中包括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炎症介质参与,二者紧密相连,其中对无菌性炎症的处理在非手术治疗中占重要位置。临床实践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很多,症状体征也不尽相同,单一或两种治疗方法难以提高疗效,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内容。

1.强调卧硬板床休息

卧硬板床休息是非手术治疗的基础。这一处理措施虽然方法简单,但非常关键和有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卧硬板床休息能使疼痛症状缓解或逐渐消失。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在坐位时最高,站位居中,平卧最低。

在卧位状态下可以解除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制动可以解除肌肉收缩力与椎间各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在休息状态下有利于椎间盘的营养供给,使损伤的纤维环得以修复,突出的髓核回纳,椎间盘高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还利于椎间盘周围的静脉回流,加速水肿和炎症的消退;并避免走路或运动时加重破裂椎间盘的损伤和腰骶神经在椎管内反复移动所造成的神经磨损。

2.丹甘输液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若引发急性重症根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剧烈的腰、臀及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静息时不缓解,无持久的休息体位,夜间加重。李永康教授主张,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联合丹参注射液250mL连续3天快速静脉滴注,3天后仅用丹参注射液再维持3~10天。患者经以上治疗,急性疼痛症状皆能得到有效缓解。

李永康教授认为,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神经根被卡压,局部会出现明显的无菌性炎症病灶,表现为神经组织的充血、肿胀、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多,这个阶段神经处于激惹状态,疼痛剧烈,疼痛如得不到有效缓解,局部肌肉必然持续痉挛,从而继续加剧神经根的卡压,因此容易形成神经卡压-剧烈疼痛-肌肉痉挛-神经卡压的恶性循环。此时治疗的关键是消除神经组织充血、肿胀,在不能改变压迫组织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缩小压迫组织体积来使卡压症状得到实质性缓解,以打断循环链。甘露醇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脱水,在神经根肿胀时可以产生良好的局部效应。丹参能抑制血小板TXA等前列腺素类2缩血管物质的形成,从而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系统活性,起到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同时可改善微循环,加速微循环的血液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的作用,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另外,丹参具有调节人体代谢免疫及神经系统的作用。甘露醇与大剂量丹参合用,可以明显地起到消除神经根无菌性炎症,解除局部肿胀充血的作用。

3.腰椎牵引疗法

腰椎牵引疗法是指采用间歇式牵引床仰卧屈髋屈膝位牵引,重量30~40kg,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5天1个疗程,一般1~2疗程。李永康教授主张小重量多次间歇式牵引,不主张暴力牵引。通过持续牵引,使腰部肌肉疲劳,其目的是达到解除肌肉痉挛,使紧张的肌肉得到舒张和放松,减轻椎间盘压力,使椎间隙增宽,后纵韧带紧张,促使突出髓核尽量回纳,从而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同时也解除了腰椎后关节负荷,从而使小关节功能紊乱或半脱位、滑膜嵌顿等病理解剖状态得到纠正。

4.斜扳手法

患者坐于无靠背的方凳上,两下肢分开与肩等宽,头稍低;一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脚夹住患者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术者坐于患者之后,先用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斜的棘突(以棘突向右偏为例),然后术者的右上肢从患者腋下通过,将手掌置于患者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嘱患者双脚踏地,保持臀部正坐不移动;术者此时用左手拇指扣住偏右之棘突,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90°,同时向右侧弯,达最大侧位时术者右上肢用力拉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棘突,此时可觉察左拇指下棘突轻微移动,有时可伴响声。此手法可以纠正旋转的椎体,恢复脊柱原有位置,同时改变了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使压力紊乱得以纠正。

5.中药治疗

李永康教授的经验方骨痹1号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基本方药组成:独活12g,羌活12g,桑寄生12g,当归15g,茯苓15g,威灵仙12g,丹参15g,红花9g,杜仲12g,续断12g,枸杞子15g,细辛9g,制全蝎9g,蜈蚣2条(研末冲服),甘草6g。加减化裁后可适用于各证型。

6.腰背肌功能锻炼

腰背肌功能锻炼既能增强腰背肌力量,也可充分发挥自身调节作用,加强组织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协调能力,以提高治疗效果,巩固疗效。功能锻炼方法为:①仰卧位运动,以五点支撑或三点支撑法使腰部尽量挺成拱形,并停留数秒后放下,每20~30次为一组,每天早晚各一组。②直腿抬高运动,双下肢交替进行,每20~50次为一组,每天早晚各一组。③俯卧位下肢后伸运动,尽量使双腿后伸呈飞燕状,每20~30次为一组,每天早晚各一组。腰背肌功能锻炼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增强腰背肌的力量为目的。同时李永康教授还提倡患者做“吸气—挺腹—收腹—放松”的功能锻炼,每30~50次为一组,每天2次,以此增强腹肌、肋间肌的力量,从而增加腹内压和胸膜腔内压,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以上每组功能锻炼均以不引发症状或加重症状为度。

二、手术治疗

1.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是关键

李永康教授在45年的临床工作中,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其治疗的各单病种中开展手术时间最早,手术例数最多,积累经验最丰富的病种之一。李永康教授指出,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的逐步深入,在诊断上除了要求全面仔细外,选择手术治疗时亦要求慎重。手术适应证如下。(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经过系统、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无效,非手术治疗时间不少于6周。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标志是疼痛不缓解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无改善或神经根症状继续加重者。(2)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者。(3)中年患者,病史较长,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者。

2.手术治疗经验

手术治疗时要认真分析术中的各种情况,细致操作才有良好效果。手术中要认真定位,术前没有很好的定位,术中就会发生问题。如,体征及CT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然而在手术中却找不到突出的椎间盘,主要的原因就是定位错误。李永康教授尤其重视寻找突出的椎间盘,当切除黄韧带,露出蓝色的硬脊膜之后,继而找出神经根和脊膜连接部,确定神经根的方向是由内上方走向外下方,其颜色和硬脊膜不同,呈白色。用神经剥离器牵开神经根,可见其前方为突出的椎间盘,有时突出的椎间盘上有粘连组织覆盖。若没有看清神经根的位置,决不能举刀切开椎间盘,否则神经根本就被椎间盘挤压变得很薄,贸然下刀会连同神经根一起切断,造成永久性足下垂。在椎管内如果切断了神经根,就无法缝合,即使勉强缝合,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也极小,只能等到将来做足部矫形术矫正足下垂畸形。有时突出的椎间盘靠外侧,在关节突的下方,需要切除一部分关节突才能找到突出的椎间盘;有时突出的椎间盘靠中央,呈一带状嵴,很不容易判断清楚,这种特殊的形状,就需要从两侧做椎板切除后探查,在双侧找到神经根之后就比较容易发现横行嵴状突出的椎间盘。

什么是突出的椎间盘?什么是正常的椎间盘?有的医生认识不清,常把正常的误认为是突出的。二者的鉴别方法如下:如果神经根被表面突起顶着,推开神经根之后,其前方有一白色乳头状隆起,这就是突出的椎间盘,用金属神经剥离子压挤它,常有弹性,用手指探查之,可触及其突出;如果颜色发白,但不突出,神经根不紧张,用金属物压挤之,丝毫没有弹性,这就是正常的椎间盘。如果还不能确定是否有病变,可以用细长针头,注入生理盐水以试验之。正常的椎间盘,腰椎间隙只能容纳0.5mL的液体,注射时感到内部张力甚高;有病变的椎间盘,常常可以容纳0.5mL以上,而且注入时并不费力,这个方法可以清楚地区分之。同时李永康教授也十分重视预防硬脊膜及马尾神经的损伤。

手术可解除对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压迫,随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系列症状得以缓解,这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遗留有腰背痛、下肢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其原因可能与椎间盘摘除术后生物力学的改变有关。因邻近椎体小关节应力部分紊乱,出现应力集中,后部结构应力增加,相对平衡失调,可加重椎体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软骨退变和骨质增生,直接引起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所以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只能解决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不能解决其后的病理变化过程。因此,李永康教授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于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这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首要前提。李永康教授还重视疾病的自然转归,充分利用自身结构及功能的优点,顺其道而行之,更推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论治

一、诊治重在明确概念及病因病机

李永康教授认为,诊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必须首先明确其概念和病因病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中医称之为“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骼感染,包括骨髓、骨质、骨膜的感染。本病多发于儿童,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5%,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约占10%,其他如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均能引起骨髓炎。引起本病的感染途径有三:①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行到达骨组织引起骨髓炎;②由于割伤如开放性骨折或枪弹伤感染后发生骨髓炎;③感染从邻近的软组织直接蔓延到骨组织。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常因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转变为慢性期,常出现一个或多个瘘管,时愈时发,经久不愈,反复排出脓液或形成死骨,瘘管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及瘢痕组织。如果急性期脓液引流不畅,局部肿胀疼痛加剧,伴发热和全身不适等,日久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形体瘦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及气血两虚症状;影像资料常表现为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区或空洞,其中可有大小不等的死骨,有时骨髓腔显示不清或消失。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可并发病理性骨折、肢体畸形、关节强直、癌变等。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①热毒炽盛流注筋骨。因疔毒疮疖、扁桃腺炎、麻疹、伤寒等热毒未尽,深蕴入内流注于骨,聚毒为病。②外伤感染。因开放性损伤或跌打损伤,借伤成毒,侵延注骨为病;或肢体软组织感染湿热,深蕴入里,留于筋骨,气滞血瘀,腐蚀筋骨成脓。③正气亏虚。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附骨疽》曰:“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则邪不入骨。”正气虚弱,正不胜邪,毒邪深窜入骨,此为本病内在的发病因素。李永康教授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该病的概念及病因病机,才能正确地诊治该病,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二、局部治疗重在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率高,病程长,常反复急性发作,不易根治,容易造成病残,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是慢性骨髓炎并不是不能根治,李永康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抓住以下的核心问题及重要环节。①骨髓炎病程迁延、长久不愈的原因主要是局部死骨的存在,死骨作为化脓性感染的核心原因,导致窦道排脓经久不愈,因此必须尽快取出死骨,彻底刮除脓腔,清除病灶。②用肌瓣填塞以消灭无效腔,同时增加了原病灶区的血液循环。③术后局部持续高浓度抗生素液冲洗,使病灶局部残留细菌得以直接杀灭,并保持引流通畅,能将分泌物、渗血及时排出体外。具体的手术治疗方法是:术前半小时静滴高效敏感抗生素,麻醉下行棱形切口切除窦道及瘢痕组织,凿开病灶,摘除死骨,彻底清除脓液、炎性肉芽组织,用双氧水冲洗,淡碘伏液浸泡10分钟,生理盐水加压冲洗干净,就近转移一条肌瓣填塞无效腔;在被清除的病灶上方放置一根硬膜外导管作为进液口,下方放置一根硅胶管作为引流出口(以备术后行闭式持续冲洗、引流),减张缝合切口,石膏夹板外固定;术后继续静滴抗生素(以药敏试验为依据选用抗生素);此外,用8万单位庆大霉素注射液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对病灶进行持续冲洗,日用量约2000~4000mL。持续滴注、引流约1~2周,至体温正常,伤口局部无炎症反应,负压引流出的液体清澈透亮时,先拔出滴入管,继续负压引流1~2天,伤口内无渗出物时拔出负压引流管。有病理性骨折者,延长石膏固定时间或改用小夹板固定至骨折愈合。

三、全身治疗重在中医辨证用药提高疗效

李永康教授认为,过去单纯用中药内服或抗生素治疗慢性化脓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