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7:56:08

点击下载

作者:诸云龙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

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诸云龙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777-1

Ⅰ.①诸… Ⅱ.①诸… Ⅲ.①疑难病-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63810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

主  编:诸云龙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777-1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主编简介

诸云龙,男,1944年3月生,汉族,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中医班(六年制,大学专科),教授,主任中医师,河北省著名中医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顾问、香港国际丹溪中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曾任唐山市中医院副院长。

1965年毕业后,他先后在河北省丰润县中医院、唐山市新区医院和唐山市中医院工作。

诸云龙教授在中医理论上造诣颇深,学验俱丰,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中医内科、妇科、针灸,在针药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及神经、消化系统的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针刺手法精湛、操作娴熟轻柔,而且疗效突出,被患者誉为“妙手神针”。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针灸大师”。

曾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编《外科针灸治疗》(英文版),1997年已由美国BLUE POPPY出版社正式出版。主编《张景岳医方精要》,2004年已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诸云龙于1975~1977年、1991~1994年曾两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去扎伊尔共和国工作。第二次去扎伊尔工作期间他担任医疗队队长,当时扎伊尔政局动荡,内战不断。他带领医疗队员冒着危险救死扶伤,同时又首创了针灸治疗非洲疟疾的新疗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因而获得了扎伊尔政府的高度赞赏,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亲自授予他扎伊尔国家军官勋章。河北省委授予他“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成绩显著者”称号;河北省卫生厅授予他“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诸云龙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全国名中医诸云龙学术传承工作室”。他每个月都坚持给医院的年轻医生讲课,传承自己的学术思想和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根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杏林千人培养计划”,2011年至2015年他连续5年给全省中青年中医骨干讲课,听课人数逾千。

2002年以来,他先后3次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的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培养了学术继承人6名,现在都已成为医院的医疗技术骨干。在传承工作中,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忱,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其是自己50余年中积累的针药结合、痰瘀同治的经验原原本本的倾囊相传,使学生们在学术水平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此,2006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他“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二零零二年诸云龙教授在书房一九九四年在扎伊尔首都金沙萨二零零六年荣获“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二零一一年被命名为“河北省针灸大师”一九九三年在扎伊尔带教外国医生二零一六年诸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临床带教学生1992年,诸云龙作为中国医疗队队长荣获扎伊尔国家军官勋章序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继承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传承精华并弘扬发展,是历代中医先贤同仁不断思考并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诸云龙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河北省名老中医、河北省针灸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顾问,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原唐山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他1944年出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卫生局办的中医大专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河北省唐山市工作,迄今已行医51载。他治学严谨,为人敦厚朴实,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其学术溯源于岐黄、仲景,尤其谙熟历代各家学说,精勤不倦,博学旁收,撷取各家学术之长,融会贯通,并提出了自己的标新立异的观点和见解。

诸云龙教授在50余年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针药并用、痰瘀同治的学术特色,尤其在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针药结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临床疗效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中药治疗。所以他遐迩闻名,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诸云龙教授曾两次参加中国医疗队去扎伊尔工作了5年,并任中国医疗队队长。在国外,他用小小银针治愈了许多疟疾、中风等常见病和西医西药无法治疗的疑难病,并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传播祖国医学做出贡献。所以1992年蒙博托总统亲自授予他扎伊尔国家军官勋章。

现在诸云龙教授年逾古稀,但是他每天还坚持半天门诊。由于他医术高超,疗效突出,所以每天门庭若市。从全国各地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他还担任国家和省级中医传承工作的指导老师,精心育人。在每天工作诊疗之余,他还著书立说,认真总结自己50年来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的经验。

诸云龙教授针灸技术超群,在当地享有盛誉。当地群众都盛赞其为“妙手神针”。他的针刺手法源于上海的导师张冠民、施正华、石小平(后二位均系20世纪我国针灸界的泰斗—陆瘦燕先生的高足)。所以,他的针法传承了陆氏针法之精髓,操作轻柔细腻,手法娴熟,重视针感。其施针时如行云流水,针刺手法炉火纯青,而且临床疗效显著。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2002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学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专家诸云龙学术传承工作室”。

由于我老家在唐山丰南,而且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学会工作,所以和诸云龙教授交往较多,互为知己。近日他编撰的《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一书已经完稿,他邀我作序,我看后感悟颇多。此书阐述了他针药结合治疗内科、妇科、骨伤科的二十余种疑难病的辨治思路和宝贵经验,全书辨证论治脉络清晰,理法方药条理井然,针药结合特色鲜明,临床验案记载翔实,治疗效果真实可靠,尤其是作者自拟治疗疑难病之一系列经验方及针灸取穴和手法之特点,都弥足珍贵,充分体现了作者50年的临床功底和心血。

清·郑板桥有题画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相信此书出版后,必将对读者有所启迪,有所裨益,对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作为原中国针灸学会的管理者,愿为此书作序,以飨读者。原中国针灸学会会长2016年7月10日第一篇 岐黄生涯五十载一、步入医门

我祖籍上海,1944年3月10日,我出生在上海市成都路的一个普通家庭。我的父亲和母亲都自幼失去双亲,我出生的第二年,我们家就从成都路搬迁到提篮桥区(后并入虹口区)丹徒路。父亲早年在徐家汇拜师学习电工和管工,满师后就在丹徒路开了一个“水电材料工程行”的小店,主要是做水电安装和修理,我们兄弟姐妹7人,全家就靠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生计,所以家庭负担很重。

我7岁开始,在上海市提篮桥区的私立嘉仁小学上学,13岁起在上海市第58中学读初中。我自幼忠厚老实,学习勤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

1959年,我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清贫,所以在填报志愿时举棋不定。当时,党中央毛主席对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已高度重视,毛主席多次就中医中药问题做了重要指示。刘少奇还提出了要“自学与家传”相结合,号召名中医子弟跟随父母学习中医,要通过师承带徒的关系,继承先辈家学,做好中医事业的接班人。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上海市卫生局举办了中医带徒班,并且公开招生,以带动师承教育。我从小就对医生济世救人的职业十分崇拜,所以,获悉有中医带徒的消息后,就毅然报考,由于我文化课基础好,所以顺利地考入了中医带徒班,从而步入了学医之路。

上海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带徒班学制6年,属大专性质,教学方式是“集中授课,分头带徒”,带教和授课的老师都是上海市各医院的名中医。我们的班主任施正华老师是全国针灸界的泰斗、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陆瘦燕的入门弟子,施老师医术精湛,针刺手法娴熟,堪称一绝。他对我们关怀备至,要求严格,是我最崇拜的老师。

带徒班聘请各医院学术造诣深、理论水平高的老师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以及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我们刚入学时(1959年),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刚出版了第一版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学习时选用《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心典》《伤寒来苏集》等书为教材。1962年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第二版相继出版,我们才以此为教科书。老师们博学多才,教学严谨,要求我们对经文及重要章节熟读背诵,加深理解,而且定期考核。所以,6年间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经典、基础及临床学课,还学习了西医诊断、内科等有关课程。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都包含在临床诊疗之中,所以师承教育十分重要。中医学徒班继承了中医传统的师承方式,每位导师带1~2名学生,采用了边授课边实习的方法,学生从第一年就开始见习,给老师抄方。老师都手把手传授,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分析,从望、闻、问、切四诊到辨证、立法、处方、用药都进行详细讲解。由于早期接触临床,所以学习效果很好,学生们入门快,能较快地掌握中医的诊疗规律,学到老师们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所以毕业后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这是与中医学院教育的最大区别。二、幸拜良师“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我们中医班的同学有不少是名医之后,家庭条件较好,而且受家学熏陶及父母教导,学习条件优越。我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又无文化,所以无法与他们相比。但是,我热爱祖国医学,从步入中医大门开始,我就立志要卧薪尝胆,刻苦攻读,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为广大人民解除疾苦的好医生。我们中医班的老师都是学验俱丰、学术造诣很深的名医,其中内科有全国有名的张近山、顾丕荣老师,妇科有上海蔡氏妇科的蔡柏春老师,儿科有上海徐氏儿科的嫡传徐治本老师,针灸有全国著名的针灸泰斗陆瘦燕先生的弟子施正华、石小平老师等。老师们高超的医学理论、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讲课和师承教学倾囊相传,使我们学到了中医最宝贵的东西。

我拜的老师张冠民先生,江苏海门人,是一位医德高尚、医道深邃、医理渊博、医术高超的著名中医。他不但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医疗作风严谨,在中医内科、妇科、针灸方面有独特建树,在上海市享有盛誉。张老师熟读经典,对《内经》《伤寒》《金匮》背诵如流。由于我学习刻苦、勤奋,心无旁骛,深得老师喜爱。恩师在学业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我关爱有加。他要求我熟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中重点章节和经文必须背诵,并深刻理解。在临床上,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针药结合。他辨证思路清晰,立法处方严谨,每方药味虽仅十几味,但针对性强,药不虚投。他针灸取穴准确,手法娴熟,令人惊叹。恩师常教导我们,针灸和中药乃先辈给我们留下之两大法宝,各有所长,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疗效定将大幅度提高。在随师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恩师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愈的内科、妇科的常见病和疑难病不胜枚举,深受启发、深受教育。承蒙恩师张冠民先生垂爱,6年中每天在恩师身边实习抄方、侍案深造,有幸亲聆恩师教诲,深受耳提面命之益,使我终生难忘。6年师承教育为我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坚定以针药结合为特色的医疗实践指明了方向。三、苦读经典,博览群书(一)学医贵在勤奋《尚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才之道在于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善良美好的一言一行,可成大德;积真知灼见的片文只字可成宏篇。故立志是古今名医的成才之本,勤奋是取得学业精通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汉代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年轻时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钻研岐黄之术。明朝李时珍自幼就立下了坚定的信念,“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后又不畏艰辛,亲自上山采药,历经30余年,终于编撰了《本草纲目》这一划时代的医药巨著。

现代中医泰斗岳美中云:“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奋和持久,治学尤需如此。”故岳老每天“读书必至子时”,而且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终成大家。

这些先贤明哲是我们最好的楷模,这充分说明学医者必须勤奋苦学,持之以恒,才能学而有成。

我行医至今已52年了,在这期间,我以先贤为榜样,刻苦攻读,勤奋学习。现在我虽年逾古稀,但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每日看书至子时,已成习惯,而且我将读书视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我深深体会到,为医者必须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因为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不博览就无以扩大视野,不勤奋思考就瑕瑜难辨,浅尝辄止是不够的,必须勤奋、刻苦。(二)苦读经典,夯实基础

经典著作是窥微索隐之门径,所以,学习中医必须刻苦攻读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古籍太多,学习则应从源引流,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开始,在学好经典、打好中医理论的基本功后,再有选择地学习历代名家的代表作,从源及流,博采众长,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并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理论根基,才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我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视书如宝。在上海学医的6年中,每逢周末,我都要去上海市有名的文化街—福州路。那里是书店最集中的地方,每次我都会到新华书店、古籍书店、旧书店和图书发行公司,一看就是半天,如淘宝似地选择中医书籍,一般书店没有的我就去上海旧书店找。古籍书店有许多旧版的线装本的医籍,我也十分珍惜。有一次我在那里看到了线装本的《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还有《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如获至宝。因为陈修园的每本书都篇幅不长,但是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经典、临床各科及方药,而且写得通俗易懂,最适合初学者学习,而当时根本难觅其全书。尽管当时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我省下了妈妈给的零用钱,每天上学、放学不坐汽车,改为步行,千方百计地凑钱买了这一套千金难觅的“宝书”。

6年中,我不但学老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还学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奚九一老师是我们班唯一的西医内科学老师,他是“西学中”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50年代就曾获得卫生部的嘉奖。奚老师学贯中西,理论水平很高,临床经验丰富。他虽然是西医出身,但酷爱中医,学习中医十分刻苦。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专门去他府上拜访,参观了他的书房,只见书柜里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医书,在书架上有全国各地的中医杂志。奚老师是一个“书痴”,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规定每天早晚必须看书3个小时,周末、假日也不例外。老师严谨的学风、严以律己和刻苦攻读的精神震撼了我,使我深受启发,深受教育。

从此以后,我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定期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我长期订阅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辽宁、陕西等地的中医杂志和针灸杂志。我每天白天听课、随师学习,晚上坚持读书学习。我谨学先贤们“头悬梁、锥刺骨”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精神。为了多学些东西,我经常学习到深夜。我们家是两层的老房子,我和父母都住在楼上,前后仅一窗之隔。有几次父母亲睡至后半夜见我还在看书、写文章,就心疼地劝我快点休息。为了让父母亲放心,我就将灯关了,装作已睡,但过了一小会,我又开灯继续看书……

为我们授课的老师,虽然理论水平很高,因当时尚无统一教材,所以讲课内容比较局限,不如中医学院的教课全面、系统。当我获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一编撰教材的消息后异常兴奋,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夯实理论根基,我先后购买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统一教材第二版(22册)及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计20册),这对我以后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三)广学历代名著,兼收并蓄

我在系统学习经典著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学习历代著名医家的名著。我最崇拜的医家是明代的张景岳,他历时30年撰写的《类经》,对《内经》按内容分门别类、详加注释,条理井然,是学习《内经》必读的参考书。他晚年撰写的《景岳全书》洋洋数十万言,更是中国医学史上之杰作。其内容涵盖了中医经典、方药及内、外、妇、儿各科。《景岳全书》择取诸家精要,对辨证论治做了系统的分析,还阐明了以温补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他还创制了许多新方,对后世影响深远。张景岳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类经》和《景岳全书》使我受益终生。此外,我还利用了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吴谦的《医宗金鉴》、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历代名著,使我的视野大大拓宽。广学各家,兼收并蓄,大大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四)学习名医医案,拓展思路

历代先贤名师的辨证心得与临床经验多包含在其医案之中。所以我先后学习明·江瓘的《名医类案》、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清·柳宝诒的《柳选四家医案》、清末·丁甘仁的《丁甘仁医案》、何廉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和新中国成立后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历代名医的医案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真知灼见。读了这些医案丰富了我的阅历,开拓了我的视野,饱览名家手眼,如沐春风,激活思路,启迪甚多,为我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在于勤,知在于行”,这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我深深地体会到,做医生一定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耐住寒窗苦读,必须有毅力,有耐心,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心无杂念,心无旁骛,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校址就在上海的第二大商业街四川北路,那里商店、酒楼林立,影院、剧场集中,电影院里每天放映的中外影片对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著名的虹口体育场就在我们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精彩的比赛。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有的同学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对专业课疏于学习,放学后经常步入影院,有的过于讲究吃喝穿戴,甚至谈情说爱……但是我却丝毫不为所动。受父亲影响,我爱好音乐和戏曲,从初中开始就喜爱京剧、沪剧和评弹,对京剧流派十分欣赏。我还是个“球迷”。但是我努力控制自己,从未因这些爱好影响我的学习。因为我深知“玩物丧志”。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我们必须珍惜,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努力学习。何况现在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古今医书浩如烟海,医学杂志犹如烂漫山花,这就要求我们广泛涉猎,才不至于孤陋寡闻。我们每天朝暮学习尚且不够,怎能放松?所以,6年寒窗我没有虚度,尽管有的同学笑称我为“书呆子”,我也不为所动,不忘初衷。四、初出茅庐,饱经风霜

我毕业的那年(1965年),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党中央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边疆,面向基层”的号召,我们这些原本规定“本市招生,本市分配”的学生,必须义不容辞地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上海各区的中医班毕业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外地工作。1965年秋,我被分配到唐山市丰润县新军屯医院工作。

尽管我知道“四个面向”是党的号召,也知道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但是,从繁华的大上海一下子来到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而且来到这个农村最基层的小医院,这么大的落差,还是让我难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艰苦的生活,以玉米、高粱米等粗粮为主的饮食,再加上语言上的差别,对我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而且当年的毕业生都要到“四清”前线去锻炼,所以我在医院报到后,马上就去丰南农村搞了一年“四清”运动,“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对我这个刚出校门,远离家乡的年轻人确实是个考验。但是我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毛主席的话,所以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就闯过了气候关、语言关和饮食关,顺利完成了“四清前线”的任务。

1967年下半年,“四清”工作队全部撤出,我回到了丰润县新军屯分院,开始了我的医疗生涯。当时我初出茅庐,羽翼未丰,缺少临床经验,但是我凭借在上海学到的知识和老师传承的经验,依靠自己的勤奋,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我到新军屯医院后,当地老乡们都很器重我,纷纷奔走相告,说“从上海来了个好大夫”,所以找我看病的人很多,而且有许多是需要出诊去看病,我都有求必应,从不推辞。我牢记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我时刻铭记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一文中的教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所以,只要病人需要,我不分昼夜,不避风雨寒暑,都及时前去诊治。那时候农村没有汽车,出诊全靠骑自行车,乡村的土道雨后被大车压出许多车沟,坑坑洼洼的,我骑车技术又差,所以每次去出诊,既锻炼我的“车技”,更锻炼我的意志。

我步入临床的第一年,就遇到了一位中风偏瘫8年的老妇,由于瘫痪多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而且全身蜷缩成团。曾去北京、天津等地的许多医院治疗,毫无疗效。我用老师传承的针药结合的经验,用针灸、中药、按摩三管齐下的方法,精心治疗1个月后,病情就开始好转,肢体已可伸展,而且可以站立。连续治疗3个月后,病人行走自如,一如常人。初出茅庐,就取得了突出的疗效,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老乡们都奔走相告,我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就医者络绎不绝。老乡们尊称我是“上海来的好医生—诸葛先生”。

以后,我又连续治疗了数十例瘫痪病,其中有中风偏瘫、外伤性截瘫、癔病性瘫痪、小儿麻痹症等,经过针药结合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五、针药结合,痰瘀同治,屡起沉疴

在52年的临床工作中,我潜心研究疑难病,而且在疑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的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针药结合,二是痰瘀同治。(一)针药结合

中药和针灸是中医治病的两大法宝,两者各有优势、各有所长,但也各有其短。如能将针灸与中药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其疗效必将远远超出单纯的中药治疗或针灸治疗。内科医生若能配合针灸,则如虎添翼,不但见效快,疗程短,而且疗效巩固。这是我的恩师张冠民传承给我的宝贵经验,也是历代先贤明哲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大量医疗实践证明,针药结合,相得益彰,疗效比单一的中药或针灸治疗更胜一筹。

2005年初,我收治了一位患中风重症的老干部韩某,时年74岁。既往有脑梗死病史,2004年11月第二次发病,住进了医院。其主要症状为严重的吞咽功能缺失,不但无法进食,而且滴水不入。经CT和磁共振检查,诊为脑干梗死。经中西医治疗2个月余均无效果,多次会诊均认为无力回天,家属已为其准备了后事。2个月来,只能靠插胃管鼻饲维持生命。由于胃管的刺激,患者经常呕吐不止,面容憔悴,神情呆滞。家人焦急万分,认为他过不了年关,后经人介绍,抱着一丝希望来我院求治。

经过检查,我认为此病为中风,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瘀阻脉络,上遏清窍,遂采用痰瘀同治,针药并进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将活血化瘀与豁痰开窍的方法相结合,同时在针刺取穴和手法上进行了反复推敲。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治疗了3周后,患者开始有食欲,情绪明显好转。治疗1个月后,开始有自主吞咽功能。至2005年3月初,吞咽功能完全恢复,进食、饮水一如常人。患者家属欣喜万分,特意给我送来了刻有“妙手神针”四个金字的锦匾。(二)痰瘀同治

几十年来,我治疗了无数疑难重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顽病多痰”“怪病多痰”“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疑难病多与痰、瘀有关,而且痰瘀互结者尤多。痰瘀互结是众多疑难病的重要病机。

根据这一思路,在临床上,我应用痰瘀同治法治愈了众多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出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桥本甲状腺炎、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许多经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病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某油田工人卢某,女,51岁,2007年患IgA肾病,在唐山某医院确诊后,先后3次住院,耗费8万余元,病情无明显好转。由于长期用激素治疗,患者面目浮肿、血尿、蛋白尿却依然如故。经检查后,我辨为脾肾两虚、痰瘀互结,属本虚标实之证。遂用健脾益肾法以治其本,用化痰祛瘀法以治其标,针药结合,标本兼施,病情逐渐好转。治疗3个月后,病人症状完全消失,各项体征及理化指标完全正常。后随访9年,一如常人,而且每年数次参加“车游队”,骑自行车长途游览了全国各地及缅甸、越南、俄罗斯等国。

由此可见,疑难病多属痰瘀同病,治疗自当痰瘀同治。痰瘀同治法对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等各科的许多疑难病均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中医同道潜心研究,深入探讨。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去外地开会、讲学或参观,每次外出,书店是我必去之地。每次去书店我都像“淘宝”似地寻觅医书,都要买许多医书回家。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我不但买齐了大学本科的教材,还买了七年制教材和全套的研究生规划教材。为了汲取名家的经验,我购买了全国各地内科、妇科、针灸名家的许多名著。有的同道不解地说:“都这个岁数了,还总看书呀?”但是,我始终认为,书就是知识的源泉,书中包含着许多名家毕生的经验。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和临床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海纳百川、博览群书,才能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我认为书就是无价之宝。

我们家的三个房间里都是大小书柜,客厅、餐厅里也都是书柜,里面放的都是我50多年来购买的中医书和20世纪60年代迄今的各地中医杂志,就像一个中医书馆。六、走出国门,传播针术

为了贯彻执行我国的外交路线,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先后于1975~1977年、1991~1994年2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远涉重洋,去扎伊尔民主共和国工作。

在扎伊尔工作的5年中,我重点抓了非洲的常见病和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努力为非洲朋友解除病痛,同时,积极培养当地医生,传播祖国的针灸医术。

疟疾是威胁非洲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扎伊尔又是疟疾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该病使扎伊尔人民处于万分痛苦之中,尤其是恶性疟疾死亡率非常高。对该病的治疗,常规的抗疟药疗效不满意,而且毒性反应很大。为了治疗疟疾,我努力研究和探索针灸治疗方法。在中医传统治疗疟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用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刺络拔罐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经过治疗,97%的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检验血疟原虫转阴率达56%,死亡率大大降低。

中风在非洲的发病率很高,而又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西医对中风偏瘫治疗效果甚微,而且药费昂贵。所以在扎伊尔工作期间,我根据在国内工作的经验,潜心研究,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先后诊治了中风偏瘫362例,有效率高达96.3%,针灸使许多卧床不起的患者重新站起来,有的还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银针治愈偏瘫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扎伊尔首都金沙萨的大街小巷,扎伊尔国家的中央机关报《埃利马报》用长篇文章进行了报道,盛赞中国“神针”。

时任扎伊尔总理的干戈患“网球肘”多年,上肢疼痛,屈伸困难。曾去法国、比利时等国进行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我用针灸配合按摩,经过十几天治疗就痊愈了。

赤道省姆班达卡市市长获悉针灸的“神效”后,介绍他的一位战友前来求治。该军官因腰椎间盘突出而致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行动极其困难,用担架抬入病房。我用针灸治疗后,奇迹出现了—针灸1次后,疼痛就明显减轻;针灸3次,患者疼痛大减,可以自己下床活动;针灸8次后,症状消失,一如常人。出院那天,他从医院徒步三四千米走到市长办公室。市长惊讶地连声说:“神针!神针!这简直是奇迹,中国神针创造了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奇迹!”

为了“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根据我国政府的要求,我们在国外还培养了一批针灸医生,将国医之瑰宝—针灸技术传播到非洲大地。现在许多扎伊尔针灸医生已成为那里的医疗技术骨干。

1991年8月,我作为中国医疗队队长,第2次去扎伊尔工作。第2次到扎伊尔才一个月,扎伊尔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9.23”事件,整个国家处于动乱之中,商店被砸,住宅被抢,中国某专家组驻地被洗劫一空……当时,到处可听到枪声、炮声,情况万分危险。外国使节及专家已全部撤走,金沙萨的医院全部关闭。但是根据我国大使馆指示,我们这支中国医疗队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因为这正是扎伊尔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坚守岗位,坚持为扎伊尔人民救死扶伤。为此,1992年9月19日,扎伊尔总统蒙博托签署了授勋令,授予我扎伊尔国家军官勋章,这是外国人在扎伊尔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七、精心育人,传承医术

师带徒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的一种有效的模式,也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雨路教授所说“中医这个东西,要想真正学好,只有两个字,就是应当‘师传’”。所以国医大师、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周仲瑛说:“中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门实践医学……为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必须狠抓临床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早临床、多临床。”他建议“把传统的师徒传授,有计划地纳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范畴之中,就可以弥补当前教学安排中的薄弱环节”。

历史告诉我们:“师承”是学习中医的一种很好的形式。由于师承关系明确,1个老师带1~2名学生,所以责任心强。学生跟师侍诊抄方,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鲜活的临床经验。所以,师承三年可以学到从诊断到立法,从处方到用药等许多宝贵的经验。

2002年我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2月又荣获“河北省名中医”称号,先后带徒3批,共6名学生。

在师承工作中,我首先要求学生们重温经典,夯实理论根基,因为经典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要成为一个高级的中医人才,必须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其中最主要的就取决于中医经典著作,所以我要求学生必须熟读经典,深刻理解经典著作中的内涵。

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们认真学习《景岳全书》《丹溪心法》《医宗必读》《医学心悟》等后世医家的名著,还要求他们多看看历代名家的医案,以开拓视野,启迪思路,从而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学术水平。我经常对学生说:只有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多看历代名著和名家医案,才能广采博闻,触类旁通,在理论上才能融会贯通,到临床上才能水到渠成,左右逢源。

在师承工作中,我尤其注重在临床上手把手进行教带。对一些典型病人,在学生抄方后,我从不放过,总是从诊断、病机要点、辨治思路,以至立法、处方等方面详细讲解。我还每月给学生讲课,以疑难病的针药结合治疗为主题,将我50多年来针药结合、痰瘀同治的学术思想和疑难病的辨治思路、用药特点,针治取穴规律和针刺手法等所有经验,即“真经”原原本本的倾囊相传,使学生们学到原汁原味的东西。

通过师承,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了,知识面大大拓宽了,掌握了我的学术思想和针药结合的治疗特点,全面系统地学到我在内科、妇科、针灸等方面的临床经验,临床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他们都已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

各级领导对我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2006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论坛暨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授奖大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亲自授予我“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决定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诸云龙工作室”。这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评价。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读书有感”一诗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著名诗句。上海的国医大师裘沛然老师诗云:“如此人天藏奥秘,世犹多病愧称医。”这些名言都道明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意义,时刻在激励着我。

我学医6年,悬壶行医50余载,始终铭记先哲和恩师之训,读书从未有一日懈怠,诊病从未有一诊之疏,我别无他求,也无奢望,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己。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如今,我年逾古稀,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后我还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我还要继续为人民解除病痛,还要继续培育后人,将我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下去,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振兴中医事业多做贡献。

第二篇 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第一章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引起的以胸闷疼痛,短气不得卧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其发作轻者,仅感胸闷如窒,隐隐作痛,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而且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或痛引左肩及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不温。一、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之盛衰有关。心、肝、脾、肾等诸脏亏虚、功能失调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瘀血乃冠心病心绞痛之重要致病因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之形成,主要是气滞、气虚、血寒等原因。如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或心阳、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或寒邪内侵,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成瘀,瘀血阻于心脉,则致胸痹心痛。

1.病位

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亦密切相关。

2.病性

本病之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乃指心、肝、脾、肾等脏腑之亏虚;标实乃指因感受寒邪、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的寒凝、气滞、瘀血、痰浊。

临床所见,多为在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痹阻于心脉。其发病多为在寒冷刺激、情志所伤、饱餐之后,或劳倦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心络瘀阻,或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故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候。

3.病机及转化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饮食、劳倦、思虑过度多伤脾,情志不遂多伤肝,年老久病多伤肾,而其病理产物—痰浊、瘀血,则阻遏心脉,导致心脉闭塞或挛急,而发为本病。因此,本病之性质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之虚,标实乃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但其中血瘀尤为病机之关键,并贯穿于本病之始终。

4.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现代学者对本病的病机研究不断深化,更加具体。现代研究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之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为气虚血瘀论。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老体衰之人。年老必虚,久病必虚,久病多瘀,而且其临床表现为胸部闷痛,痛有定处,多呈瘀血阻络之症。其发病多有遇劳而发,心悸气短等气虚之象,所以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之主要病机并非单纯的血瘀或气滞血瘀,而是属于气虚血瘀,其性质为本虚标实。如蒲辅周认为本病乃“心气不足,营气不周”所致;邓铁涛认为:“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流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十分相似。”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心绞痛之主要病机。因此,补气药在益气活血治则中起到“以补为通”“以补促通”的作用。如翁维良总结全国12家医院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情况,并抽样检测318例的辨证分型,结果显示,本病之病机特点主要是本虚标实(286例,占总数的89.2%)。本虚中以气虚者为最多(占虚证的63.2%),而气虚之中又以心气虚者为最多(占气虚之74.4%)。标实中以血瘀气滞者为最多(共占标实证之84.8%),痰浊者仅占22.9%。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气虚血瘀乃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病机。

二为痰瘀交阻论。

有些医家认为,本病之病机不仅仅是单一的血瘀,也并非均为“气虚血瘀”。临床上更为常见者,也即更重要的是“痰瘀交阻(互结)”为患。如周仲瑛认为:“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津血本属同源……故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与瘀常可兼夹同病。”“导致痰瘀互结同病……名曰痰夹瘀血。”邓铁涛认为:“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相当于痰的病证。”“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以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痰瘀者为多。”由此足以证明,朱丹溪所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言,深中肯綮,诚乃真知灼见。

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证之发生,主要是高脂饮食,诱发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氧自由基增加,抗氧化物质减少,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造成血管内平滑肌过度增殖及细胞凋亡,从而引发本病。这与中医痰瘀交阻之理论十分吻合。

三是阳虚寒凝论。

有的医家认为,本病的重要病机为心阳不足,寒凝心脉。并据此理论,创制诸多温通方剂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如岳美中认为,本病之病机主要是“内因阳气素虚,寒气聚于清阳之府……外因寒邪外袭,胸阳不布,时有厥气上逆,脉管缩挛而细急,寒则血凝滞而不利……胸为清阳之府,一有浊阴,则发生胸痹之证,故必须采用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不可掺杂阴柔滋敛助长阴邪之品。这是仲景的药法。”岳老在治疗本病时,也多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但多去芍药等阴柔之品,而加上温通之药,即是本着“阳虚寒凝”这个机制。

现代研究亦证实,寒冷刺激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寒冷刺激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而心绞痛在冬季发作最为频繁,亦进一步证实了“阳虚寒凝”理论之科学性。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之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临床依然有规律可循。临床上尤以气虚血瘀、痰瘀交阻和阳虚寒凝三者最为多见。以上病机理论研究,高度概括了现代学者之研究成果,为本病之辨证施治指明了方向,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辨证要点

冠心病心绞痛之辨证首当辨标本虚实。本虚应分辨其阴阳气血亏虚之不同,标实者当辨其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之各异。同时要根据疼痛之部位,疼痛之性质及特点,疼痛之程度及持续之时间,辨析其病之标本虚实及不同属性。

1.辨疼痛性质

刺痛多属瘀血,或痰瘀互结;灼痛多属阴虚或痰火;绞痛多属寒凝;闷痛胀痛多属气滞;阴天好发,胸闷、纳呆,痰多苔腻者,多属痰浊;心悸气短者,多为心气不足。

2.分辨气、血、痰、寒

本病之辨证要点之一,就是必须明辨气滞、血瘀、痰浊与寒凝之不同属性,以利于对症下药。

气滞—主要表现为心胸闷痛、憋闷,两胁胀痛,苔薄白,脉弦。

血瘀—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刺痛,痛位相对固定,夜间尤甚,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细,或呈结、代、促等间歇之象。

痰浊—主要表现为以心前区闷重为主,而疼痛较轻,肢体沉重,恶心纳呆,肢倦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滑。

寒凝—其特点是猝然心痛如绞,多为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作,多伴形寒,肢末不温,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三、治疗思路和大法

1.治疗原则

冠心病心绞痛属急症重症,故发作时首先要救急,俟病情稳定后再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发作时以祛邪为主,扶正为次,及时缓解心痛以救急,“以通为补”;缓解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以补为通”。

标实—以通为主。当根据不同病性而治之。如气滞者当疏理气机,血瘀者当活血化瘀,寒凝者当辛温通阳,痰浊者当化痰涤痰。其中尤以活血通脉为重。

本虚—宜补。当权衡气、血、阴、阳之不同亏虚而治之。如阳气虚者当温阳补气,气阴两虚者当益气养阴,肝肾阴虚者当滋阴益肾。其中尤以补益心气为主。

总之,治疗原则不外通、补二义。标实者以通为主,以通为补;本虚者以补为主,以补为通。由于临床上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上当标本兼施,通补结合。

2.治疗思路(1)首当确定病性:

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有许多规律可循。如年壮者、初病者多为实证;年老者、久病者多为虚证。当根据症情特点首先确定病性。

如胸闷心痛,脘闷纳呆,形体丰腴,舌暗,苔腻脉滑者,多属痰瘀互结;心痛遇寒辄发,面白肢凉,唇青,脉弦紧者,多属阴寒;痛如针刺,痛位固定,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多属瘀血。

虚证亦当辨气血阴阳。如胸闷心痛,气短神疲,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心痛,虚烦不寐,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2)病性多瘀,但并非尽瘀:

冠心病心绞痛以胸闷心痛为主症。临证可以患者之症状,并结合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由于中医认为痛症之原因多为“不通则痛”,治疗上多宗“通则不痛”之则,以致诸多医者将本病片面地定性为血瘀,治疗上也一味地活血化瘀,而不及其余,使临证思路大大局限,临床疗效难以提高。

冠心病心绞痛多瘀,但并非尽瘀。心脉瘀阻为本病之主要病机,故活血化瘀法历来为本病治疗之重要方法。但必须结合辨证,有所侧重。因为瘀血之形成,有因气滞而致,亦有因气虚、阳虚、气阴两虚而致者。气滞则血瘀,气虚不能有效地推动血液循环,也能导致血瘀;阳虚则寒凝心脉,心络绌急而成瘀;阴虚则心肌失于濡养,心脉失于充养,血行滞涩而成瘀。此外,瘀血并非孤立存在,常与气滞、气虚、阳虚、阴虚、痰浊相兼而致病,故临床上单纯的心脉瘀阻并不多见。多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寒凝(心脉)等证型,而其中血瘀与气阴两虚兼见,或痰瘀互结者在临床上尤为多见。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注重辨证,根据不同证型而辨证施治。

3.治疗大法(1)活血化瘀法:

自宋代开始,活血化瘀法日益广泛地用于胸痹心痛之治疗。清代王清任不但系统地阐明瘀血理论,而且明确地提出了“逐瘀活血”与“补气活血”两大法则。由此可见,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并非活血化瘀药简单地相加,而是必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将活血化瘀与理气、补气、温阳、化痰等法相结合,通补结合,合理运用,始能取得较好效果。如气滞血瘀证当用行气化瘀法;气虚血瘀证当用益气化瘀法;阳虚血瘀证当用温阳化瘀法;痰湿血瘀证当用燥湿化瘀法。李乾构、沈绍功等教授主编的《今日中医内科》(下卷)中,高度概括了本病治疗中的活血化瘀法,谓之“化瘀序贯四步:第1步,行气以化瘀:石菖蒲、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第2步,活血以化瘀:川芎、丹参、赤芍。第3步,剔络以化瘀:地龙、水蛭、虫。第4步,奇药以化瘀:三七粉、鸡血藤、泽兰、苏木。”足资临床参考。

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在理论上、临床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最早由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和阜外医院研制的冠心Ⅱ号方(由川芎、丹参、赤芍、红花、降香组成),治疗心绞痛323例,总有效率82.9%,心电图总有效率38.6%。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三七、延胡索、鸡血藤、乳香、没药、赤芍、郁金、降香、水蛭、益母草、土鳖虫等。

近年来,对冠心病活血化瘀疗效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水平。诸多研究资料表明,活血化瘀能明显影响冠心病血瘀证血液流变学特性,良好地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从而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状态。俞国瑞研究指出,冠脉狭窄支数愈多,其外周微循环障碍愈明显。诸多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使左室压上升最大速率,下降最大速率等有所提高,从而向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恢复。活血化瘀药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对血脂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可使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及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2)化痰逐饮法:

化痰逐饮也是本病之重要治疗大法之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创制了祛痰逐饮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效方,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痰浊不仅仅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之重要病因病机,而且与若干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息息相关。现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之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饮食失节,恣食肥甘(饱和脂肪酸、糖摄入过多),损伤脾胃功能,以致津液输布失调,水湿内停,凝聚成痰,造成脾虚湿浊痰阻为患之胸痹心痛患者日益增多。

此类患者多体态丰腴,血脂偏高。治疗当着重从脾胃入手,以健脾胃,化痰湿为法,使脾运得健,痰化气行,血行自趋正常。临床常以温胆汤为基本方。痰浊阻滞明显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郁金、石菖蒲;气虚明显者,可酌加黄芪、党参、太子参;兼有高脂血症者,可加首乌、草决明、山楂、麦芽等;兼有血瘀者,可加当归、川芎、丹参、红花、三七粉。(3)芳香温通法:

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因多与寒邪内侵有关,病机多为胸阳痹阻,故古人治疗本病多以芳香温通为主。如张仲景创制了以薤白为主的温通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苏合香丸治卒心痛,方中即有大量芳香温通之品,如丁香、麝香、安息香、苏合香油等。《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用温阳止痛药物治疗本病之案例,并将叶桂治疗经验加以总结:“脾厥心痛者,用良姜、姜黄、茅术、丁香、草果、厚朴治之,以其脾寒气厥,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也。”

现代医家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心阳不足,寒凝心脉而致。现代研究亦证实,寒冷刺激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故本病在冬季发作频繁。因此创制了诸多温通方剂,并在本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治疗阳虚常用附子、桂枝、薤白、淫羊藿;治疗寒浊痹阻常用细辛、石菖蒲;在胸痹心痛急性发作时,常用之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等诸多成药中,更是以芳香温通为主,伍以活血化瘀之品。通过芳香温通迅速控制疼痛,而达救急之目的。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芳香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等单位,在观察苏合香丸有缓解心痛效果的基础上,将该方化裁成心痛丸,经临床观察,5分钟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59.7%。西苑医院用复方细辛气雾剂,在5分钟内缓解心绞痛者达64.77%。上海市苏心丸协作组在苏合香丸的基础上,研制出冠心苏合丸,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91.5%;人参苏合丸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68.27%,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52.5%。此外,据报道麝香苏合丸、麝香保心丸等,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都有较好效果,而且具有剂量小,不良反应少,携带与服用方便等优点。

实验研究证明:芳香温通药可以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显著地改善心肌缺血,同时对血液流变性、心肌收缩力均有良好的影响。(4)益气活血法: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多为“本虚标实”,这已被国内多数医家认可。而其中尤以气虚血瘀者为多,所以单纯的活血化瘀或理气活血法疗效并不理想,或只可取效于一时,但难防其复发。因为中老年人患冠心病者,多属气虚血瘀。如刘德桓对395例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证型分析,发现气虚血瘀证占70.3%。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也就是最主要的病因病理。气虚血瘀证中尤以心气虚为本,因为气为血之帅,心气虚则营气不周,不能帅血运行血脉,导致血流不畅而成瘀。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也正如《读书随笔》明确指出的:“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气虚血瘀证,治当益气活血,逐瘀通络。笔者在临床上多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炙黄芪、当归、丹参、党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三七粉等药。兼阴虚者,加麦冬、西洋参;瘀阻较重,疼痛较剧者,酌加水蛭、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气虚严重者,加人参、太子参。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如宋崇顺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140例,心绞痛显效率52.8%,心电图显效率33.6%。黄惠生等用益气活血方药对52例心舒张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其中92.3%的患者属气虚血瘀证。经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后,左室舒张功能改善,尤其是心肌舒张性参数明显改善。邱瑞香等以益气活血作用的心脉通胶囊(由人参、川芎、大黄等组成)进行了抗氧化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提高缺血心肌的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四、治疗经验

在深入学习先贤明训,系统总结各地医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规律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历经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对本病治疗积累了经验。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中药与针灸相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比单纯的中药治疗更胜一筹。(一)中药

1.基本方:益气活血通脉汤(自拟)

组成:

党参30g,太子参15g,炙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8g,川芎10g,桃仁10~12g,红花10~12g,瓜蒌10~20g,薤白10g,麦冬(后下)(冲)(冲)15g,枳实6g,檀香6g,三七粉4g,水蛭粉3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2.随症加减

寒凝心脉者,加桂枝、细辛;痰浊闭阻者,加半夏、橘红、胆南星、茯苓、竹茹;心气亏虚较重者,加红参、白术;心肾阳虚者,酌加红参、附子、肉桂、淫羊藿、菟丝子;阴虚重者,加西洋参、生地、玉竹;阴虚口燥咽干、心烦便干者,可加大麦冬用量(18~25g)。

心悸多汗、早搏频繁、少寐多梦者,可重用五味子(10~15g),以宁心定悸、安神敛汗;胸闷憋气较重者可加降香或沉香,甚则二香合用;肝阳上亢,或血压较高者,可加珍珠母、石决明、天麻、钩藤;心悸心烦不寐者,酌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心律失常者,加生地、桂枝,并加大炙甘草剂量(12~15g);心动过速者,加生地、白芍、龙骨、牡蛎;心动过缓者,加肉桂;早搏较频者,加苦参;心力衰竭者,加猪苓;房颤者,加葶苈子;高血脂者,加决明子、泽泻、山楂、何首乌。

瘀阻心脉较重,心痛较甚者,酌加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延胡索用量宜加大(15~30g);心痛久治不愈,入夜痛甚,可选加全蝎、蜈蚣、土鳖虫,并可加大水蛭剂量至6g,用虫类搜剔,以通络止痛。顽固心绞痛,症情危重,诸药罔效者,可用罂粟壳5~10g,多可应手而效。对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的变异性心绞痛,可重用川芎15~20g。

心痛重症,畏寒肢冷,自汗神疲,唇舌紫暗,脉微欲绝者,为心肾阳虚之危候,急用参附汤(红参10g,附子10~20g)以回阳救逆。必要时配合氧气吸入。

急性发作时可配合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使药物直达病所;重症患者,可速用硝酸异山梨酯,或硝酸甘油片舌下含用,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力挽狂澜,以确保患者安全。

3.组方思路

由于冠心病心绞痛之病机要点在于瘀阻心脉,而临床上尤以气虚血瘀者为多,故在治疗上必须紧紧抓住气虚血瘀这个病机要点,以益气活血为大法。

心脏之功能必须靠气之推动,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之运行,则血行迟缓,日久必然成瘀。而心肌之活力,又离不开阴血之濡养,心肌只有得到阴血之濡养,才具有活力。所以,要维护心功能,增强心功能,就必须补心气,养心血(阴),使心气充,心血盈,心肌得到阴血的濡润,心脏血管得到气的推动,心脏才能富有活力,生生不息,血液才能川流不息,运行全身,营养全身。

根据气虚血瘀这个基本病机,笔者自拟了益气活血通脉汤。此方以生脉散、血府逐瘀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三方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其中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治其本,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瓜蒌薤白白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