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7:48:34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下)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二、才女情思

古朝鲜族女诗人

在汉乐府古题中有相和曲《箜篌引》,也叫《公无渡河》。唐代大诗人李白、李贺等,都有拟作。据《古今注》记载,《箜篌引》是东北地区古朝鲜族一位名叫丽玉的妇女创作的。丽玉的丈夫霍里子高,是朝鲜津(今鸭绿江某渡口)守卒。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在河中划船,看见一个白发老人,披散着头发,手提酒壶,向波涛汹涌的河中奔去。老人的妻子紧跟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过河。然而,老人已被河水吞没。老人的妻子一边哭着,一边弹起了箜篌。之后,也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妻子丽玉,丽玉很为这个凄惨的故事伤心,便作了一首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这首歌,就是著名的《箜篌引》。古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位名叫丽玉的妇女不仅能弹会唱,还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好诗。

诗才与辩才

东晋谢安的侄女谢道蕴,聪明慧颖,有诗才。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谢安问谢道蕴的哥哥谢朗:“怎样来形容天下雪呢?”谢朗说:“用‘撒盐空中’来形容差不多吧?”谢道蕴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起’更好一些。”谢安听了十分高兴,从此更喜欢他的侄女谢道蕴了。“柳絮因风起”这句诗,本来也是较为平常的,但它确实比“撒盐空中”好得多。只要我们仔细品味一下便不难发现,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下雪,形象鲜明而又富有诗意,既写出了雪的形态,又写出了雪的神韵,可以说是形神兼备了。用“撒盐空中”来形容下雪,实在有些不伦不类,使人读了味同嚼蜡、大煞风景。

谢道蕴不仅有诗才,而且还有辩才。她嫁给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为妻。晋代清谈风气颇盛,凝之弟献之,与客人谈论争议时,词理穷尽不能对。道蕴对献之说:“嫂嫂愿为小郎解围。”于是,坐在青绫步障的后面,重申献之的议题,客人不得应对。

谢道蕴是古代有名的才女,可惜流传下来的诗并不多。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登山》、《拟嵇中散咏松》等寥寥几首作品。

子夜

晋朝有个女子名叫子夜,会制曲,善歌唱。她所唱的歌,调子十分凄苦哀怨,唱出了一个女子身世的坎坷和爱情的不幸,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她的歌,流传很广,传说连鬼魂都会唱。后来,便以“子夜”这个名字,作为乐府古题的名字。其内容,变成了四时行乐之辞,叫“子夜四时歌”,还有“太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等变曲。因子夜歌属于吴声,又称为“子夜吴歌”。

唐代大诗人李白作有《子夜吴歌》四首——“子夜春歌”、“子夜夏歌”、“子夜秋歌”、“子夜冬歌”。每首六句,每句五言,均为脍炙人口之作。如其三“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其情景、意境俱佳,实为乐府诗中的上品。可见,有成就的诗人,是很注重、很善于向民歌学习的。

莫愁何其多

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有“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诗句。这里提到的是南朝梁时洛阳的莫愁。唐朝也有个女子叫莫愁,擅长歌谣。“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歌谣中写的是唐朝石城的莫愁。石城在竟陵,并非石头城。湖北钟祥县西有莫愁村,即石城莫愁的故乡。南京有莫愁湖,即以石城误为石头城之故。

我国有些人名、地名,乃至花草虫鱼的名字,有的来源于一个富有诗意的故事,有的名字本身就很富有诗意。所以,诗人们愿意把它们写进自己的诗中,来增强作品的色彩和韵味。莫愁,就是历代诗人们经常引用的人名和掌故。如沈佺期《独不见》诗中“卢家少妇郁金香”句,用的就是洛阳莫愁的典故。再如李商隐《无题》诗中“重帏深下莫愁堂”,周邦彦《西河》词中“莫愁艇子曾系”等皆是。

战袍寄诗

唐朝开元年间,由皇帝为戍边的将土颁赐军衣。这些军衣都是由宫中制作的。有一个戍边的战士分得一件战袍,发现战袍中有一首五言律诗:沙场征戌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棉。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兵士向统帅报告了这件事,统帅又将这首诗呈送宫中。玄宗皇帝读了这首诗很受感动,命令将这首诗传给六宫中所有的宫女看,并说:“谁作了这首诗不必隐瞒,我不会怪罪的。”有一个宫女大胆地承认了自己是这首诗的作者,玄宗遂将这个宫女嫁给了得诗的那个兵士。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一进宫中便不得再见天日,男子从军戍边更是生还无期。这个颇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曲折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宫女和兵士悲惨的命运,这也正是这个宫女袍中寄诗的感人之处。

孙氏焚稿

唐朝进士孟昌期之妻孙氏,善为诗。如代夫赠人《白蜡烛》诗:景胜银缸香比兰,一条白玉逼人寒。他时紫禁春风夜,醉草天书仔细看。

如《闻琴》诗: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动,又似萧萧暮雨零。近若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雾湿丛兰月满庭。

如《谢人送酒》诗:谢将清酒寄愁人,澄澈甘香气味真。好是绿窗风月夜,一杯摇荡满怀春。

有一日,孙氏忽然将其所有诗稿一火焚之。孙氏爱诗,为什么将自己的诗稿付之一炬?是真的以为才思非妇人之事,专以妇道内治惟是?还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舆论压力下的一种消极反抗?后人是不得而知了。

李翱女儿的眼力

唐朝大臣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韩愈的学生,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体相同。文章为世人所重。其女在他的影响下,亦博通经史,工诗能文。某日,一个名叫卢储书生将自己的文章呈送给李翱,请求指教。李翱将卢储的文章放在案几上,其女阅后对身边的婢女说:“此人必为状元。”李翱对卢储也十分赏识,便招卢储为婿。明年大比,卢储果然高中状元。新婚之夜,卢储作《催妆》诗:昔年曾向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已成秦晋约,早教鸾凤下妆楼。

花蕊夫人的半阕词

花蕊夫人,姓徐,一说姓费,唐末女诗人。幼能诗,以才色入蜀宫,受到孟昶的宠幸,赐号“花蕊夫人”。后蜀亡,花蕊夫人随孟昶北行,投宿葭萌驿,于馆壁上题《采桑子》词: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因军骑催促,花蕊夫人这首词仅成半阕。后来不知何人续了后半阕:三千宫女如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怨君王宠爱偏。

花蕊夫人是个有胸襟的才女,曾作有宫词百首。她的半阕《采桑子》词,充满了国破家亡之恨,可以说是一字一泪。而他人续作的后半阕,情境悖谬,庸俗不堪,实属狗尾续貂。花蕊夫人彼时彼地的心情,别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花蕊夫人的亡国之恨

后蜀亡后,花蕊夫人落入宋太祖的后宫。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后,召见了她。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的才名,便命她作诗一首。花蕊夫人满怀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当即作一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宋太祖读了不但不气恼,反而十分高兴和得意。

宋太祖之所以喜欢这首诗,并不是因为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花蕊夫人那种大丈夫的英气,而是诗中痛斥了后蜀孟昶所属的无能。据说当时后蜀军队十四万之众,而宋军仅一万,这就从反面颂扬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赫赫战功。(花蕊夫人这首《述亡国诗》,一说为蜀臣王承旨诗,只前两句为“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南朝天子爱风流

五代南唐有个歌女叫王感化,歌唱得很美,“声韵悠扬,清振林木”。元宗李璟即位后,宴乐不辍。曾乘醉命王感化唱《水调》词。她只唱“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反复唱了四遍。李璟听后,似有所醒悟,停下手中的酒杯感叹地说:“南朝陈后主要能明白这句诗的含意,也许不会有亡国之恨了。”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是个沉溺于声色的风流天子,曾亲自制作《玉树后庭花》等歌曲,以致失去天下。王感化以此来警策李璟,应该是很有见地的。从此,李璟对王感化很宠幸、很器重,曾作《浣溪沙》词二首,手书后赐与她。后主李煜即位,感化将李璟赐给她的二首词呈上,李煜十分感动,待感化甚厚。

王感化唱的“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使李璟在一片升平景象中居安思危,不能不说他此时的头脑还有点清醒。不幸的是,李氏父子终还是只会填词、不能治国的“风流天子”,虽然地处江南、物产丰饶,也不免为宋所灭。

深明大义的蒨桃

寇准妾蒨桃,深明大义,长于歌诗。寇准在一次宴会上,赠给歌妓一束很贵重的绫子。寇准在朝中是位功高德厚的重臣,蒨桃觉得他这样做过于奢侈了,自己有责任规劝,于是便作了《呈寇公》诗: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原诗三首,此首尤佳。以“美人”与“织女”两相对比,对劳动妇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寇准的挥霍、奢靡予以委婉的讽喻,含蓄感人,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赐以金杯

北宋徽宗时,上元灯节,朝廷有令,允许年轻士女随意赏灯,并每人赐玉酒一杯。有一个年轻女子饮酒后将金杯藏人怀中,被卫士发现,押到徽宗面前。徽宗问她为什么要窃取金杯?女子口占《鹧鸪天》一词: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箫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只恐公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徽宗听了大悦,将这只金杯赐予了这个女子,并派卫士将她护送回家。

诗,可以观民风。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北宋时,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还不甚严重。上元节青年女子可以上街观灯,与自己的情人拉着手走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失散了还居然受到皇帝的同情。

巡城觅句

北宋南渡后,赵明诚曾以朝散大夫、秘阁修撰起复知江宁府事,并兼江南东路经制使。江宁是抵御金人继续南侵的重镇,军务繁忙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每逢大雪天,其妻李清照便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循城远眺,把她的感受写进诗词中去。诗成后,便邀明诚赓和,明诚每以此为苦。

在那战乱的年头,清照仍有心绪邀明诚唱和,不能不说还带有几分天真和稚气。然而,作为一个年轻的女词人,能冒雪巡城,去体验和感受抗敌战斗的生活,以此来进行创作,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悲壮的诗句,大都是这一时期写出来的。

叶小鸾受戒

叶小鸾,字瑶草,一字瑶期。明朝女诗人,将嫁而卒。父叶绍袁,字仲韶,号天寥道人。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后弃官养归。乙酉之变,出家为僧。叶小鸾母沈宛君,能诗,兄、姊皆有文藻。一门之中,更相唱和。有关叶小鸾的故事很多。传说,她将成年时,亦出家为尼,受戒于月朗大师。佛法规定,受戒时必须自己陈述平生所犯的过失。月朗大师问小鸾:“犯淫否?”小鸾吟道:“征歌爱唱求凰曲,展画羞看出洛图。”月朗大师又问:“犯口过否?”小鸾又吟道:“生怕泥污嗤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月朗大师接着问:“犯杀否?”小鸾又吟道:“曾呼小玉除花虱,偶挂轻纨坏蝶衣。”

叶小鸾回答月朗大师的这些诗句,含蓄、幽默,饶有风趣。仔细玩味,其间不乏对那些伪善者、假道学者的讽刺与嘲弄。

飞来峰巧对

惠理,本天竺(印度)国人,东晋咸和初年来到中国。他在杭州,看见山岩秀丽,便说:“这是我们天竺国灵鹫山的一个小山峰,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这就是杭州“飞来峰”名字的由来。“飞来峰”下面有“冷泉亭”,明末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董其昌为其写了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因这副对联上、下句都是问句,后来便有些人作对联回答这两个问句。石洽棠的答联是: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清朝左宗棠的答联是: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清朝俞樾的答联是: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最妙的是俞樾的女儿绣孙的答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问女儿:“大禹治水,说‘泉自禹时冷起’,可以理解。‘峰从项处飞来’有何出处呢?”女儿绣孙答道:“项羽唱‘力拔山兮气盖世’,不是项羽拔山,峰怎么会飞来?”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元年生。以进士官编修,提督河南学政。自少至老,著述不倦,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的女儿绣孙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所以能写出这样有学识、见才华的巧对。

三、艺文典故

《水仙操》的诞生

“繄洞渭兮流澌,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衼钦伤宫仙不还。”这首诗,是伯牙所创作的《水仙操》的曲词。

伯牙,春秋时人,善鼓琴。据说他所弹奏的琴曲十分高深,惟有钟子期能解其意。伯牙弹一曲《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弹一曲《流水》,钟子期说:“荡荡乎似流水。”以后,钟子期死,伯牙因失去了惟一的知音,摔碎了琴,从此不再弹奏。

伯牙高深的琴艺,是有一个艰苦学习过程的。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成连的所有技艺,伯牙都学会了,一招一式,毫无二致。然而终未能达到成连的那种“精神寂寞,情之专一”的境界,伯牙为此很是苦恼。成连说:“我只能教你鼓琴的技法,却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性情。我的老师子春在东海中,你随我去找他吧!”伯牙随成连到东海蓬莱山上。成连说:“我去迎接我的老师。”于是留下伯牙,拨船而去。伯牙等了很长时间,不见成连归来,向四处望去,但闻“海水汩没,山林育冥,群鸟悲号”,心情十分悲凉。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的老师成连以此来改变他的性情,于是援琴而作歌。著名的《水仙操》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匡说诗,解人颐

西汉元帝时宰相匡衡,字稚圭,小名鼎,自幼好学。无奈家贫,读书无烛,他便将墙壁凿个孔,使邻家烛光射过来,映之夜读。邑中有一大户人家,藏书颇丰,匡衡便去其家甘做佣仆,不取酬报。主人很觉奇怪,匡衡说:“能让我读遍主人的书,我就满足了。”主人被匡衡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将家中所有的书都借给他读。匡衡终于成为一名大学问家。

匡衡对《诗经》尤有研究,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满意地“解颐欢笑”。当时人们编了句顺口溜:“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人们对匡衡说诗,是十分敬服的。有一次,邑中有一个人讲解《诗经》,匡衡便跟随听讲。匡衡提出了几个问题和这位“言诗者”探讨。这个邑人为匡衡高深的见解而惊呆了,一句话也对答不出来,连鞋都没穿好就急急忙忙地逃走了。匡衡追上邑人,请他留下继续说诗。这位邑人只好老实承认,他就知道这些了,再没什么可讲的了,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几百日而后成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代大辞赋家。他所做的《大人赋》、《子虚赋》和《上林赋》等,不仅为同代人所称道,而且对后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文雅而典丽。在汉代的辞赋家中,没有能与之匹敌的。据说他每作一篇赋时,“忽然而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可见,一篇好作品的问世,都是长期孕育、惨淡经营的结果。像司马相如那样,为了作赋,有时兴奋得发狂,有时则沉睡不醒,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可见其用心是何等良苦了!

有一位朋友,曾经问相如如何作赋。相如说,一篇成功的辞赋,既要讲究文,也要注重质,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好。从小处来讲,“一经一纬,一宫一商”都不能含糊;从大处来讲,应“包括宇宙,总览人物”。这位友人听后,再也不敢作赋了。

郑玄家的奴婢

东汉经学家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少为乡啬夫,不乐为吏。入太学从第五伦习《易》、公羊学及《九章算术》,又从张公祖习《周礼》、《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继而入关,从马融习古文经。游学十余年,始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达数千人。后潜心著述,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名闻海内,公卿争相辟召,均为所拒。官渡之战,为袁绍所逼,随军,死于途中。郑玄家中的奴婢皆读书识字,平时谈话总是引经据典。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郑玄欲责打她,她欲作分辩,更惹得郑玄生气,便命人将这个婢女拖到泥水中。这时,又有一个婢女走过来,关心地问她:“胡为乎泥中?”她回答说:“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前者是《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句子,意谓“为什么在泥水中呢?”后者是《诗经·邶风·柏舟》中的句子,意谓“我刚要前去诉说,正赶上他在发怒”。

杜预有“《左传》癖”

西晋大臣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司马懿之婿。司马炎代魏,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继羊祜后,积极筹划灭吴。全国统一后,他在江南兴修水利,公私受益之田万余顷。他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律令、算术、工程诸方面均有著述,被称为“杜武库”。在群经中,尤其喜好《春秋左传》。在大臣中,王济爱马,和峤敛财,是出了名的。杜预嘲讽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晋武帝司马炎问杜预:“卿有何癖?”杜预回答说:“臣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最早的《左传》注本。

“出水芙蓉”与“铺锦列绣”

谢灵运虽与颜延之齐名,但人们更喜爱谢灵运。为此,颜延之心中不平。他曾问另一位大诗人鲍照:“我的诗和谢灵运的诗比较起来,到底谁好谁坏?”鲍照回答他说:“谢灵运的诗有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你的诗好像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鲍照的话,实际上是批评颜延之的诗伤于雕饰,失之自然。颜延之终生以此为病。颜延之的诗,除了《五君咏》、《秋胡行》这类清真高逸的诗作之外,其大部分确实存在着“镂刻太甚”、“转伤真气”的弊病。诗,应以清新自然为好,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对于客观事物缺少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切身的感受,一味地在语言词藻上下功夫,就会造成词肥意瘦,甚至矫揉造作等毛病。当然“自然”并不是粗率,而是要求诗人有更深的造诣,犹如“大匠运斤”,不露斧凿痕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