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与奥巴马拥抱的中国男孩教育实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23:36:2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英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与奥巴马拥抱的中国男孩教育实录

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与奥巴马拥抱的中国男孩教育实录试读:

前言

写这本书的原因再简单不过了:2009年1月19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前一天,《大连晚报》有这样一则报道:《大连小伙早就看好奥巴马》,还刊登了该男孩与奥巴马拥抱的照片。那个男孩就是我儿子刘寅飞。当人们惊叹并问及儿子的勇气和自信由何而来时,作为母亲,我的感悟是:点滴积累,汇成细流;精彩瞬间,并非偶然。2007年秋,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讲会上(Iowa),奥巴马与儿子热情拥抱。

看到人们“探密”般的目光,我不想再缄默:我不敢说儿子是成功的,更不敢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关于成功的定义,人们有太多的标准和理解;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优秀家庭和他们的优秀子女。但是面对日渐成熟的儿子,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选择的力量,更看到自信的力量。

在酝酿写作之前,我曾经约了几位朋友征求意见。有一位朋友直截了当地说:“你写的书会有人看吗?是你的儿子成功了,还是你成功了?只知道专家名人写书,没听说一个普通老百姓写书的。”

当然支持我的人也大有人在。儿子的中学班主任程丹老师说:“现在许多家长非常迷茫,只知道高考、升学,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不知道怎么教育出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写吧,你的儿子我了解,加油!我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我的中学老师张福麟是大连市知名的业余作家,他对我说,写作是在记录和反映生活。能把自己子女教育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书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真诚和勇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

在写了几个故事之后,我有一个当面向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请教的机会。看到儿子与奥巴马相拥的照片,他说仅凭这一点写书过于浅薄。看完了我写的故事,他鼓励我说,写吧,你在选择教育方式的同时,教会了儿子去选择生活。你是在告诉大家:教育是选择,一个阳光男孩是在选择中成长的。我愿意为你写序。

我知道,我没有作家的文采;我更知道,我的儿子正在成长的路上。除了大家的支持与鼓励,促使我动笔的还有几十年来我所面对的学生和家长。

我曾在大连电子学校任教12年,1993年又自主创办了大连通才计算机学校。30年的从教经历,在班主任与校长的职位上不停地与学生、家长、企业打交道,让我深深感到:每一个家庭都会面对孩子成长的烦恼,每一个企业都想要德才兼备的员工。

在学生身上,我更多地看到的是家长的影子。我也常常为可爱、可气、可怜的学生们感叹和惋惜:假如家长懂得更多,假如家长知道示弱,假如家长学会选择,我的学生们会有更好的状态和未来。

因此我有许多话要对家长说。能让年轻的妈妈以及准妈妈们早早学会使用教育的语言和方法,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

我的儿子和许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有着撒谎、贪网、逃学、打架的经历;我们从长辈、老师和朋友那里讨教经验,尽量跟上时代,了解孩子,以应对我们难以驾驭的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我和丈夫从不贬低儿子的点滴成绩。因为在我们眼里,他是最优秀的。我们竭尽全力找寻机会和搭建平台,让孩子的微小进步和才能得以放大、张扬,让他在自信中成长。

我们从儿子的稚嫩和天真中得到营养和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再难都充满期待!我们是平常人,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有了平常心才会快乐。我们希望他拥有快乐。我们更希望他能超越我们,只是一点点就足够了。

我和丈夫也从不奢望儿子多么出众,多么优秀,因为成功是要付出辛苦的。很早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把让孩子考取北大、清华作为培养目标?”

我说:“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陪伴他参与竞争。考上北大、清华,是学业优秀的证明,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和丈夫有各自的事情: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幸福。再说我们自己当年的学业并不优秀,又何必强求孩子呢?

我们从没想过搭上自己的全部人生来陪伴儿子成长。因为孩子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和唯一。

我们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一个阳光、心智健全的孩子。要先会做人,后会做事,再谈成功。

我愿意通过回忆,把儿子成长过程中留给我印象较深的故事,用一种流水账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我的家庭教育体验与关心子女素质教育的家长们一起研讨与分享。

社会是形形色色的,家庭是风格各异的,父母是千差万别的。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社会都是包容的。只不过,作为这个作品的作者——父母,最终得到的回报和结局是不同的。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家庭教育也不可以复制。如果本书中有一个故事、一句话让您有所感悟,就值得了。

为了我们明天的家庭更和谐,为了我们自己的晚年能坦然面对逝去的时光,在回首往昔时少些惋惜和忏悔,多给孩子一些阳光、健康的教育吧!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们孩子的普通,我们家庭的普通,我们故事的普通。不普通的是,本书以一种真诚的态度,把我们的故事,讲给爱听的人。引子:拥抱奥巴马2007年秋季的一天,我接到儿子从遥远的美国打来的电话,兴冲冲地,而且周围还很吵。“妈妈,您知道我在哪儿吗?在去参加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讲会的路上!”“什么?美国总统竞选?在哪里?你也没有选举权呀!”儿子的电话让我发懵。接下来,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听到了他用英语跟司机对话。不一会儿他说:“妈妈,是在Iowa,就是相当于您从大连去儿子是奥巴马的支持者沈阳开会。”“噢,省会,爱荷华州政府所在地吧!”“还是老妈聪明!是这么回事……”

原来儿子学校的网站上公布了民主党要在Iowa召开候选人演讲的信息,留学生有6个参会名额。由于从小关心政治,他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得到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我说:“很远吧,费用多少?不会耽误学习吧?”

他说:“妈妈,这个活动吃、住、行一切费用都是由主办方提供的。我想过了,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可能只会赶上这么一次大选,机会难得呀!就两天时间,学习耽误了可以补回来。”“噢。”

放下电话,我静了静心,觉得儿子的适应能力也太强了!到美国才两个月的时间,人生地不熟的,脚跟还没站稳,竟参与起美国的政治生活来了……关键是他的选择,能从两个事物中比较出他认为重要的,而且勇敢前行。

惊喜还在后头。过了几天他告诉我,已经给我发了他参加活动的照片,还“选”了自己喜欢的人。

打开邮箱,我看到十几张演讲现场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演讲开始前三位候选人坐在凳子上休息的镜头:奥巴马在左一,低着头,穿着很休闲的衣服,形象太普通了;希拉里当时呼声最高,昂首挺胸,志在必得,坐在最靠近演讲台的位置;中间的一位是爱德华兹。另外有两张儿子与奥巴马拥抱的合影,还有儿子举着写有支持奥巴马牌子的照片。

我问他:“为什么不选希拉里而选奥巴马?”“妈妈,那一刻,我被他的演讲所感染,已经融入其中,没想别的。”他还用英语学了几句奥巴马的演讲,大意是:美国的未来是白人的吗?不!是黑人的吗?不……“妈妈,如果您在现场也会被感动的。”“你能听懂吗?”

他回答说:“他们的演讲大都是口号,语速较慢,大概意思能听懂。”奥巴马、爱德华兹、希拉里在演讲之前

最后我问他怎么会想起与奥巴马拍照片的。

他告诉我说,演讲结束后,演讲者走下讲台与各自的支持者们互动。“看到奥巴马向我走来,我主动跟他打招呼介绍自己,并热情赞美他的演讲。奥巴马很兴奋,一直谢谢我,双方就自然地拥抱起来。一旁的同学们抓住了这个精彩瞬间。”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也许是因为首场演讲就有这么热情的支持者,奥巴马很开心。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夫妻双方也被“扯”了进来。开始关注美国大选,直到儿子看好的人当选。

这件事,原本很平常。以儿子平时的性格和表现,我们并不觉得意外。只是《大连晚报》的报道,引发了许多关心子女素质教育的朋友们的热议。有的说:“你养了个好儿子,快介绍一下经验。”有的说:“你儿子一定会有出息的,跟着享福吧。”

当然,一张照片说明不了什么。但我一直在想,那一刻,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放得开,冲得上的。许多人即使有心,也未必有勇气迈出这一步。除了机遇以外,是他从小到大的点滴积累,让他有自信去做这件连他本人都无法估价的“绝版拥抱”。第一章 童年趣事孩子的童年天真烂漫。家长要做的是牵手、观察、发现与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夫妻双方教子态度的一致性尤为重要。在突发事件中,双方态度要一致,千万别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那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添涂什么样的底色,描给什么样的图画,家长是总设计师。“打滚”的毛病如此改掉

我们单位没有托儿所,儿子三岁以前有一段时间在社区于奶奶家托管。可能是老人怕孩子哭闹让邻居误会,就经常抱着他,而且对于他的许多要求尽量满足,这就造成了他任性、唯我独大的倾向。因为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冲突,孩子每天回家后跟我们之间也会有摩擦。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由于一个要求没被满足,儿子立即倒在地上打滚。这一幕把我们吓了一跳:都是在于奶奶家惯出来的。考虑到还是初犯,我们把他哄起来了,讲明道理,希望他改进。同时,我们也跟于奶奶打了招呼,要配合我们帮他改掉这个毛病。

又过了几天,他故伎重演。倒在地上,一顿乱蹬乱踹,还伴随着大声的哭喊!此刻,我们该怎么办呢?

头脑风暴:A.把孩子抱起来,询问和满足他的要求。B.不管,愿意咋样就咋样。C.打屁股或严厉呵斥。

结果:A.当时会有好结果,孩子不再哭闹。但以后一旦出现任何未被满足的事儿,他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因为他知道此法好用,并且还会逐步升级,变本加厉。B.给他一个思考,另寻出路;也死了这条心,不再耍赖。C.当时会好用,以后也会记住。风险是有可能夫妻双方有分歧,一个严厉一个心疼,同时也有暴力倾向之嫌。我们选择了B。

我丈夫头也不回地走到阳台去了,我先是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夫唱妇随”,置在地上打滚的儿子于不顾,走到阳台跟我丈夫唠起家常。

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哭声了。又过了一会儿,儿子悄悄走到阳台,扯扯我的衣角。我顺势摸摸他的脑袋,跟丈夫谁也没说什么,各自走开,干自己的活去了。

儿子向家长的一次示威、耍赖,就这样在无声之中被矫正过来。以后,从未再发生这类事。

感言:“打滚”是人类本能的、对欲望追求的手段。孩子是非常聪明的,这也是一种“博弈”。他在与家长进行各种尝试、探底。一次得逞,下次还会再用,且不断升级。当孩子尚小,是非观念没能建立起来的时候,家长要教导孩子,拒绝或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的态度就是家法,就是规范。这件事处理的另一个精彩之处是我们夫妻间的默契。如果一个管,一个不管;一个走开,一个去扶他起来,后果是不一样的。即使是跟孩子动武,也未必能把他的毛病给矫正过来。我们的方法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妈妈我在这”到一些父母在子女“打滚”、哭闹时束手无策,其实错在父母,错在当下。想想:无论从体力、精力、地位层面,哪个方面孩子不占劣势呢?一个占绝对优势的父母,竟然让一个两三岁孩子的哭闹给威胁住,多么可笑至极!况且往往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无理的。小的时候没有规矩,长大后再想矫正就难上加难了。我经常看到学生家长让孩子闹腾得战战兢兢,唯命是从,可这又能怪谁呢?有的孩子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极端方式,要么不合群,要么违纪。其实,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的。子不教,父之过。儿时的小错误家长切莫听之任之。练拍球幼儿园里经常做拍球游戏,大球小球好不热闹。孩子的肢体协调、平衡训练,少不了拍球比赛。有一天,儿子回来很认真地告诉我,他拍球的纪录很低,并希望我能帮他提高。这个结果我早有心理准备,因为儿子像我,我就属于肢体协调能力差的人。小时候我的拍球、踢毽都弱于其他小朋友。当时,我很忙,面对孩子的这个请求,我该怎么办?头脑风暴:儿子练拍球A.不理睬。一个小小幼儿园的游戏,不必在意,今天拍得少,过几天就拍得多了。B.理睬。抽空陪孩子练习一下,让他有所提高。

结果:A.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提不起来,恐怕也不愿意融入群体当中。B.提升自信心,增强合群能力,孩子要强是件好事。我选择了B。

我利用休息日,买了球,专门带他去人民广场学习拍球。我坐在长椅上,不时还有风沙吹过,吹乱了头发。但看见他练球的那个认真劲儿、开心劲儿,我的心里美美的。儿子这么小就知道要强、用功,我还想要什么呢?

感言:面对孩子的求助,我在第一时间,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向他传递了家长的爱。我的陪同,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培养了孩子的进取心。有的家长问过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什么得不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赏识,为什么不能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快乐?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很敏感的。想想看,他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就会像个受气包,失去自信、自尊。此时,来自家长的助力会滋润孩子的心田,让他获得安全感,提升自信心。家长在孩子幼年成长中的教育态度积极与否,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会播撒不同的种子。播撒勤奋,收获自信;播撒懒惰,收获自卑。小孩子无大事。幼儿园里的事就更小,不足挂齿了。但正是这些小事,星星点点,构成了孩子品格的最小元素。幼儿园里的意外

儿子三岁时上的幼儿园。四岁时,有一天,我去接孩子,发现老师、园长都在等我,直接把我领到了园长办公室。我心里一沉:出事了。

果然,小王老师没等开口眼泪先掉下来了:“阿姨,对不起,我没看好您的孩子……”

原来,下午老师带领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的水塘边上玩,儿子不小心跌倒了,正好下巴撞到了石头上:一道大口子,鲜血直流。年轻老师哪见过这阵势,自然吓坏了。

园长跟我说:“家长,我们已经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清洗和包扎,估计得肿一阵子,孩子要遭罪了,对不起。”“你们是怎么搞的,几个老师带孩子?”我的话里充满抱怨。“两个,一前一后,”园长赶紧抢着说。

我无话可说,起身要走。园长说:“等等,家长,现在有两件事与您商量。幼儿园的条件不利于孩子养伤。您能不能考虑先找人看两天孩子,等伤养好了再来;再就是老师是新来的,能不能给她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我想先看看孩子,”我说。

孩子带来了,眼睛哭肿了,下巴连带下嘴唇都肿了。看到孩子,我的眼泪刷地下来了。我抱起孩子,问他:“疼吗?”“疼,”儿子点点头。

面对自己的孩子吃亏了,您是原谅老师、幼儿园,还是得理不饶人,要讨回公道呢?

头脑风暴:A.得理不饶人,要幼儿园和老师负责,要求赔偿几天误工费和医药费。B.原谅老师和幼儿园,儿子的事自己解决。

结果:A.可以理解。没什么不对和不好,但是双方会很不愉快。尤其是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会影响今后老师对孩子的态度。B.幼儿园领导和老师会感激不尽,双方关系会很融洽。我选择了B。

我看见站在一旁很是尴尬的园长和老师,心想,平时关系都不错,老师对孩子也很好。再说,孩子小,活蹦乱跳的,谁敢保证不出岔?不能为这事翻脸。

我叹了一口气,说:“就照你们的安排来做吧。谁也不是故意的,带那么多孩子出去玩也不容易。园长,今后再安排户外活动的时候可得多派点人手!下巴磕破了是小事,万一哪个孩子掉进水里可是大事啊!”听了我的一番话,园长连连点头,还直夸我懂道理,配合工作。那位老师也如释重负地一直谢我,把我们送到了大门外。养伤期间,我给儿子讲了安全知识,讲了外出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再吃亏了。我一直强调“下雪啦”别的小朋友都看见了那块石头,你没看见,说明什么?精神不集中!下次要注意听从老师安排,别再“精神溜号”等等。半句都没提老师的一个“不”字。其实,我的抱怨和数落都在丈夫面前发泄过了。

这样做,在孩子的心中,不会去抱怨他人,不会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不满,而会加强自我保护和生存本领的提升。

我们也没有大声批评和指责孩子,估计他痛在嘴上,悔在心里。

感言:当时的处理是正确的。否则,孩子会受到家长不良情绪的影响。家长的不理智会吓着孩子,而并非事情的本身。有句话叫做“杀人不过头点地”。为这件事再纠缠下去只会给双方带来不悦,当下主要任务是给孩子抚慰和养伤。这是我的处事原则,避免为小事伤了和气。别人的孩子没伤着,伤着自己的孩子了,自己也没在现场,或许是因为孩子没听老师的指挥呢?至于那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经验不足,出现意外是难免的。我们也年轻过,也犯过错误,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给了人家一份宽容和理解,人家也会知道感恩。后来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假如我有事没能按时接孩子,都是这位老师在等我。家长会在孩子品格的形成中得到自省,变得更包容。我遇到过无数的学生家长得理不饶人。貌似打抱不平,实则护短、尖刻。人们只要相互交往,就会有矛盾和意外发生。多反思自己的言行,多换位思考,做一个厚道宽容的人,收获的不会比失去的少。儿子的生日礼物

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会拥有许多玩具和礼物。有他人送的,有家长买的,有获奖得到的……在这些礼物中,虽然每个故事各不相同,但一定会有一个或几个是令人难忘的。

如果要给孩子购买礼物,您的原则是什么?

头脑风暴:A.多买。体现爱心,开发孩子智力。B.少买。买好的,让孩子知道,礼物不会轻易得到,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C.不买。没钱,吃饭都来不及呢!

结果:A.是好事,但孩子对玩具易出现不爱惜的倾向。B.知道爱惜。C.受到伤害,自卑。我选择了B。

我在儿子五岁时给他的生日礼物,就是属于难忘的那种。

当时,流行玩变形金刚。孩子眼巴巴地期待拥有一个变形金刚,我一直找理由拖着不买。孩子的生日到了,我抓住契机,投“重金”满足了他的愿望,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在一篇作文中抒发了对这个宝贝玩具的真情实感。

变形金刚记得5岁那年,为了庆祝我的生日,妈妈带我来到中兴大厦挑选了一对一百多元钱的变形金刚。8年前的一百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妈妈花了那么多钱为我过生日,使我5岁那年真正懂得了珍惜玩具。每当我要玩变形金刚时,总要仔细看一看。这对儿变形金刚都能变成“人”的模样,其中一个还可以变成先进的赛车,而另一个则可以变成漂亮的战机。由于这两个变形金刚变成人形时个子一样高;又因为人类先发明了汽车,后发明了飞机,所以我让会变汽车的变形金刚当哥哥,让变飞机的变形金刚当弟弟。哥哥的头给人感觉是用一个正方形雕刻成的。红色的脑袋,蓝色的眼睛就像一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它那宽阔结实的上身凹凸均匀,就像明星的肌肉块,让人看着十分舒服。花纹排列整齐的红色手臂可以横向90度扭转,纵向360度扭转,“跟我的玩具是一样的”紧握着的拳头还可以弯到胳膊里。修长的双腿紧并在一起,在可以纵向90度扭转的双脚“衬托”下显得很协调。变成汽车时,只要将两只脚向下扭转90度,将双臂横向扭转90度,双臂关节处的轮子就自动“站好”了,再将它的双腿向上一推,“终极”赛车就成了。弟弟上身除了没有轮子外,和哥哥一模一样。只是它的双腿可以180度扭转。变“人”时的头与变飞机时的机头连在一起,从身体里直穿两腿中间。变形时先将双拳掖进胳膊,再将双臂横向90度扭转,然后把双腿做成360度“大劈胯”,把双脚向下扭转90度,接着用力按下头部,只听“咔啪”一声,在身子的下面就出现了机头,最后将隐藏在双腿后的黑色小机翼扭转90度~180度,刚才的人形模样已经不复存在,一架漂亮的战斗机出现了。四年级时,妈妈为了让我好好学习,把变形金刚藏了起来,从此我失去了这对伴随我五六年的变形金刚。我十分难过。转眼两年过去了,妈妈又把变形金刚及当时一起藏起来的玩具给了我,因为妈妈相信我长大了,有意志力了。我看到小时候玩的玩具欣喜若狂,但我只留下了两件玩具,它们便是这对变形金刚。当我又一次看到变形金刚时,我想起了愉快的童年,也想起了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已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发明机器人就是让它们帮我们进行生产,在危险的环境中,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任务。据统计,全世界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有6个,我们中国就有1个,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啊!我决心要学好各门科学知识,为祖国作出贡献,把机器人改造成都可以变形,都可以有思维的人造“人”,为祖国争光。我永远喜爱我的变形金刚。

感言:玩具与礼物都是孩子成长中的营养品。既要注意别“吃腻”了,又要注意别“缺钙”。一个好的处理方式是缓给、延时或者有个约定,一定要让孩子有“值得拥有,终爱一生”的感觉才行。买十个“破”玩具,不如买一个“好”玩具。家长千万别小瞧这些细节。玩具过于奢华会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不屑一顾;而如果不买呢?孩子易心灵受挫、自卑。玩具就是孩提时代的精神食粮。香蕉皮该扔哪

表扬手段的运用,使是非标准在孩子心中逐步建立起来了。许多时候,儿子不但能够辨别是非、勇于裁判,还不时会挑战家长的“尊严”。面对孩子的纯洁,我们不得不举手投降。有一天我带儿子外出,休息的时候吃完了香蕉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我就四下张望,看看扔到哪里比较合适。当我拿着香蕉皮向远处的一片灌木丛走去的时候,他喊住了我:“妈妈,您要干什么?”“我想把香蕉皮扔了。”“扔哪儿?”“那儿……”“不行。不要随地扔东西,要扔到垃圾箱里。”“这是芭蕉,不是香蕉!”“这儿没有垃圾箱呀。”“给我,我拿着。”

我怔在那里,进退两难。

我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A.听孩子的,不能随地扔东西。B.不听孩子的,无所谓,扔到灌木丛里。

结果:A.保护了孩子纯洁的天性,给了他尊重,强化了他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公德意识。B.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言行不一,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我选择了A。“好吧。”我说完就把香蕉皮递给了他。

看到我尊重了他的意见,他很自豪,雄赳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回他可有事做了,一直在寻找垃圾桶,直到快走到家了,才看见远处有一个。他高兴地跑了过去,将香蕉皮扔进垃圾桶,然后转过身,如释重负地看着我,好像在说:怎么样,我很优秀吧?我用微笑回应了他。

感言:

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这件事在大人看来是小题大做——我们随手就可以扔,也无伤大雅。但是这种做法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是相悖的。孩子的是非观念,是靠在正正反反许多事件的处理结果中积累起来的,在家庭与社会穿梭往来中梳理出来的。

多一次正确的肯定,就多一次正面的引导和意识的强化。轻易否定孩子,就会在他心里留下阴影,或者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淆。过马路当指挥官

因为我有脚伤,对过天桥特别打怵。因此一有机会,我就会走捷径,甚至斜穿马路。这样做,除了影响交通、个人安全没有保障外,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全家过马路有点特别。最早是由大人带着孩子过马路,等到孩子稍微大些时候,就让孩子领着我们过马路。

这种角色互换的好处很多,一是给孩子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春天来啦”——要负责大人的安全,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带领大人过马路,是个男子汉了;还有一点就是借机让他当指挥官,早放手,早自立。

由于我的偷懒,每到此时,我就成了儿子的“纠察”对象。他一定会拉着我的手,带我过天桥或是斑马线。要是有我丈夫在场,他更多了一位支持者。尽管我心里一直在想,用不着小题大做,但是表面上我还是得乖乖地跟着孩子走。

有一次,我很疲劳,真的不想过天桥。当时天色已晚,马路上根本没有几辆车,我就没听儿子的,径直朝对面马路走去。

儿子急了,大声说:“哼,还是老师呢!自己斜穿马路,怎么教育别人!”

头脑风暴:A.停止前进,与儿子同行。B.不听儿子的,继续前行。

结果:A.从行动上支持孩子,放下母亲尊严,给孩子一个肯定。他也会认为妈妈是讲理的,是非面前,人人平等。B.会与孩子发生冲突,并与上例一样,失去儿子信任,也是对授予孩子“权力”的不屑和挑战。我选择了A。

我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转身走到儿子跟前,与他同行。

感言:家庭教育中,父母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也要适时把一些角色分担给子女。比如:“过马路当指挥官”这一类的“大活儿”,就可以让孩子来做。因为有大人在身旁,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在这种角色变换的过程中,为子女心灵成长提供了难得的体验。我们平日里要求子女照章办事,学会服从。当这些说教已经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他会融入内心,并反过来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当他们对家长提醒的时候,是有效还是无效;是尊重他、服从他,还是对抗、不屑?这些看似小事儿,其实都是试金石。子女与家长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大都体现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上。看似多走几步和少走几步的小事,在孩子看来可大着哩!除了是对妈妈安危的关心外,更是关心给他的“权力”好不好用的问题;是他将这些权力运用、执行得好不好、到不到位的问题。所谓的“小大人”就是他主动积极地去做这些事情的结果。家长的以身作则,将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指引。我与儿子“抢”吃

婚前,我经常看见只顾自己吃独食的孩子,也听到不少人抱怨子女教育的失败。在这方面,我也没管那么多,理直气壮、坦然地与儿子分享,决不让他享有物质“优先权”。

现在的独生子女,为我们家长出了难题,家里鲜有“孔融让梨”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维空间有局限性,不知道三人世界以外的东西,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人们经常夸我儿子懂事,善解人意,其实在这表扬的背后我一直顶着与儿子“抢”好东西吃的骂名呢!

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出去吃饭就很懂道理。逢年过节,我们会带儿子去参加大家庭聚会。餐桌上的精美食物,没有大人发话,他是从不动手的。若是不够分时,他经常主动提出自己不吃,这很让大人刮目相看。

有一年,姥姥家分虾,每人一只。看到东西不多,他就说今天自己不想吃,把自己的那份送到老人的盘子里。按常理是东西少了,老人和孩子有份,大人没份。看到他的表现,大家直夸孩子懂事。我暗自思忖,儿子真快乐的家庭聚餐,扮个怪相搞笑一下。行!

那些年,生活困难。平时我们家在改善生活时,都是好东西大家一块儿吃,人人有份,从来没有给孩子搞特殊。儿子也只有到了奶奶、姥姥家,才会得到“特殊待遇”:大人不吃、少吃,让他多吃。

一次家里炖鸡。面对两个鸡腿,作为家庭主妇,分配的方法很多。我有意识地将两只鸡腿整做了。开饭的时间到了,两只诱人的鸡腿,该给谁呢?

头脑风暴:A.给孩子,大人不吃。B.自己不吃,只给丈夫和孩子吃。C.三个人分着吃。

结果:A.久而久之,孩子认为大人不需要、不想吃,认为自己吃是天经地义的。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孩子从小到大,因为看到妈妈只吃鱼头、鱼鳍,等儿子长大了,为了孝顺,也买了鱼头和鱼鳍回来,让人哭笑不得。B.时间长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没有了,丈夫和儿子两个人都会觉得心安理得。如果自己再想争,只会引起家庭矛盾。C.多考虑别人的需求,尤其让儿子不能只想自己。我选择了C。

我分给我丈夫一只,儿子一只。吃饭的时候,我说:“儿子,你的鸡腿给妈妈咬一口,妈妈也想吃。”孩子乖乖地做了,我咬了一大口。

其间我丈夫把鸡腿递过来让我吃,我使了个眼色,希望他能明白我的用意。

我一边大口嚼着,一边表扬他:“儿子真乖,好东西让给妈妈吃。”事后,丈夫略带埋怨地说:“你不该跟儿子‘抢’东西吃。”我解释道:“儿子营养足够,我这么做是不想让他吃独食。”

类似这类吃鱼、吃虾的事,我经常与儿子“抢”着吃。我想让他知道,好东西,人人想吃;他需要,父母也需要。

在坚持做几次以后,孩子就明白了:有好东西先给妈妈和爸爸一人一份,并养成习惯。如果家里做了四个鸡翅,他知道一人一个,剩下的那一个,大人不发话,他是不会吃的。实在想吃,他会问:“剩下的那个我吃了吧?”这时,我会高兴地回答:“OK!”

现在看来,自己的“丑角”扮演得还是蛮成功的。因为儿子会主动替别人考虑,同时还明白应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多了与人同甘共苦的意识。

感言:中国传统儒学“孝、悌”思想不可丢。遇事能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孩子就讨人喜欢,朋友多;朋友多了,孩子就会变得充实、开心、阳光。我的学校里有一位学生家长,遭遇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到收缴学费的时候,就打电话来请求减免或缓交学费。我们发现,他的孩子并不体谅家长的不易,而是处处与人攀比,花销很大。因为只顾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处得不好。本该就业了,也不上岗。我把这名孩子找来,讲明道理,希望她能先就业,边工作边参加业余学习,自食其力。可她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了。无奈,我让就业办的老师帮她在沃尔玛安排了兼职,希望她能减轻父母负担。哪知干了几天就喊累,不干了。我不敢想象这个家庭的明天会怎样,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未来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给予子女的,应当是人生的设计和引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的关爱、纠错和激励,是心灵的成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父母的作品展示。在教子过程中,父母要扮演很多角色,是慈母(父),是老师,是医生,是警察,是朋友,是“冤家对头”。家长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不注意做好引导,等到孩子长大后,将为时已晚。绘画获奖

在儿子6岁多的时候,奶奶家附近的华南商业大厦开业了。由于当时这个地区商业不发达,大厦的开业,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次盛典。

我从大厦的一楼一直逛到三楼,无意间发现在大厅的另一头,一大群孩子和家长忙作一团。原来商场里正在举办小学生绘画大赛。参加的人很多,分了好几个参赛组。

由于儿子从小一直在少年宫美术班学习,使我仿佛也多了美术细胞。我立刻被比赛吸引,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参赛的想法。但当时比赛已经快要结束。

头脑风暴:此刻,您会怎么做?A.不管。对此次活动视而不见,只管购物。因为与己无关,孩子没上学,无参赛资格。B.想参赛,没去做。能让孩子参加当然好,但是考虑到孩子可能不会同意,就没有去做。C.想到,做到。

结果:A.放弃一次机会,少一次思维开发训练。B.放弃了一次机会,家长观念需要转变、放开。C.给孩子一次机会、一份信心。我选择了C。

我飞快地跑回奶奶家,带着孩子来到了大厦办公室。我也没顾得那么多,找到负责人,请他给孩子一个机会。那位工作人员说:“比赛早就结束了,更何况你的孩子未上学,没有参赛资格,来年再说吧!”我再三请求,说:“给孩子一个机会吧,让他画吧!重在参与,评不上没关系。”可能因为都是女人,再加上我真的很恳切,对方破例让我儿子在外面画了起来。儿子把他最拿手的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也获奖啦”用彩笔画了出来,像模像样。

一周后,比赛结果出来了,儿子获得了鼓励奖。在获奖者的合影照片里,属他最小。他还得了一个小奖品:韩国产的带磁铁的“大拇指”瓶起子,它一直贴在我们家冰箱上,使用至今。这也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份参与社会活动的奖品。

感言:与其说这是孩子的成功,倒不如说这是大人自身的一次突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给谁一个支点都能翘起地球。当然,前提应是对孩子绘画能力的了解——即有获胜的可能性。正是孩子的绘画水平给了妈妈自信。对于儿子来说,这也是一次超越。在他没上学时,就与在校的哥哥姐姐们站在了一个赛场,一个领奖台上。我十分感谢那位商场经理!如果没有她的理解,这一切也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虽小,但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多么大啊!它是儿子自信心的火种啊!我将永远记住她,那位给我儿子舞台,与我一同培养孩子的朋友!学游泳与烤鱿鱼

小学新生入学报名一般是以9月1日为限。儿子的生日在12月,等他到了快上学的年龄,就产生了个难题:要么提前半年,要么拖后半年。该如何选择呢?

我后来问过一位小学校长,他的意见是晚念半年好,因为是男孩,心理成熟晚。于是生于虎年尾巴的他,就在青少年宫的学前班里度过了一年。

学前班是半天上课,下午放学。我和丈夫都有工作,无奈下午只能安排他在市体校学游泳。夏天还行,冬天在游泳馆里可就遭罪了。供暖不足,水温不够,孩子冻得直打哆嗦。

我去接他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条烤鱿鱼街。那里飘出的香味儿,十分的诱人。别说是孩子,大人都得咽口水。

每当路过这里,我都会加快脚步,转移话题,生怕他跟我提要求。终于有一天他问我:“妈妈,烤鱿鱼好吃吗?”儿子刚游完泳,又累又饿,他非常想吃,但我自己却囊中羞涩。我该怎么回答他呢?

头脑风暴:A.“好吃啊!你想吃么?妈妈给你买!”B.“不买,哪有钱!吃饭、念书还供不过来你呢!”C.“当然。你要是想吃,那就要讲条件了!”

结果:A.大人不顾经济压力,让孩子获得了满足。由于轻易获得,孩子会觉得无所谓,不知大人苦衷。B.今后如果经济条件好了,孩子、大人回想起来会是一辈子的遗憾,尤其是母亲肯定会后悔。C.事半功倍。孩子学会了珍惜,并明白好东西是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我选择了C。

我不敢直视他天真的眼神。读学前班、学游泳、学钢琴、学画画……在他身上的教育投资已经很多了。那个时候工资收入较低,依我们的家境,实在是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我还是给了他一个希望。我说:“儿子,要是你游泳有进步,妈妈就奖励你一条烤鱿鱼!”不久前,我在他的美术日记中看到了关于这件事的记录:1993年12月12日开始学游泳1994年1月22日,奖励第一条鱿鱼

他在美术日记里还写道:今晚从游泳馆回家,妈妈说我游泳有进步,奖励我一条烤鱿鱼,烤鱿鱼真好吃。又香又鲜又辣,越吃越爱吃,真棒!

感言:推迟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了孩子一个目标和期盼。孩子的每一个要求并非合理。如果提一个,满足一个;提十个,满足十个。那他还会提出第十一个……他们的要求会永无止境。但是,如果他提了许多个要求,你只满足他一个或几个,那他就会无比珍惜。在当时,儿子也许并不明白父母让他学游泳的用意。学游泳又冷又饿,教练员还很凶。尤其是初学阶段,跳进冰凉的水里,做着单一的动作,多么枯燥啊!别人的父母一直在窗外助威、打气,而自己却孤零零地在水里泡着,不时还会遭到教练员的呵斥。儿子坚持游了整整一年。虽然没参加过大赛,但儿子的游泳技术在同龄人中是非常出众的。游泳不完全是一个锻炼身体的方法,它可以给人意志力的锻炼,教会人克服困难、接受挑战。每当我看到儿子跳水的英姿,在水中那像鱼儿一样的速度以及不断变化的泳姿,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还在学龄前阶段,他就敢与大人比拼,那日后还怕什么呢?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带孩子去该去的地方

忘记了是从哪一年起,我再也不去舞场了。

大概是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邀请我去参加聚会。推托不掉,孩子又没人带,我就带着孩子去了。

那几年,跳舞比较流行。晚餐过后,大伙在一块儿跳舞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带着儿子,若是先走了,会很失礼。索性就陪着儿子坐在一旁观看。

一会儿,一位朋友过来邀请我跳舞,我该怎么办呢?

头脑风暴:A.不能跳,有孩子,对孩子影响不好。B.跳,没什么,孩子小,无所谓。C.立刻走,远离此地。

结果:A.对孩子教育有好处,但可能会失礼。B.对孩子教育不利。C.失礼。我选择了B。

因为再三推托不掉,我就去跳舞了。

还没跳上两圈,我就发现身后有个“小尾巴”,儿子拽着我的衣服,随我转了起来。这还了得!停下来吧,不礼貌;不停吧,一个“小尾巴”在后面,真的很尴尬。

好不容易,一支舞终于跳完了。我不好意思地带着儿子回到了座位上。除了对对方的歉意,我更多的感到的是自责。我不该带儿子来这个地方!

感言:事后,别提我多后悔了。我不知这个结果给儿子幼小心灵留下的印迹是什么。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带他去过类似的场所。孩子是一张白纸,上面打什么底色,画什么内容,父母是设计者和指导教师,千万别忽视自己的作用。父母是子女的镜子,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常常“润物细无声”,成人的许多不当做法不去避讳,是一大忌。孩子教育需要环境。那当中有阳光、雨露、空气,也有污浊。像赌场、舞场、歌厅这类娱乐场所,绝对是少儿不宜。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应赋予生命内涵——是鲜活、阳光的,还是僵死、污浊的?是快乐、善良的,还是抑郁、丑恶的?是合群、亲和的,还是孤僻、冷漠的?社会是形形色色的,家庭是风格各异的,父母是千差万别的。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只要不违反法律和社会良俗,社会都是包容的。只不过,作为这个作品的作者——父母,最终得到的回报和结局是不同的。因此,请给孩子该给的东西,带孩子去该去的地方。“李阳疯狂英语”演讲会子女教育环境的营造,家长要上心、要设计。要对孩子进行熏陶,让环境为孩子成长服务。在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会不顾他能否听得进、学得会、看得懂,带他去参加一些我认为有姥姥带儿子跟婷婷姐姐游儿童公园较好影响的活动。比如:各类音乐会、联欢会、旅游、看电影等。

还能记得的几场重要音乐会有:郎朗钢琴独奏音乐会、盛中国小提琴音乐会、莫斯科国家芭蕾舞团演出、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看的电影和参加的联谊活动就更多了。

有一次,我带儿子参加了“李阳疯狂英语”演讲会,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在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馆内好几千人在李阳老师的整体调动下,人人张开了嘴巴,最后发出了呐喊:“I'm Chinese,I love China.”

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震撼人心的场面!

原来,学外语真的可以让人“疯狂”!

我的儿子一开始像个看热闹的局外人,也听不懂,但是最后他学会了,并且与大伙一齐呐喊。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原来学英语的人会这么多,山一样,海一样”。

从众心理的运用,为他埋下优良的种子——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知道了英语原来有那么多人在学,而且是必须学的。这也为他学习外语平添了一份勇气。到了上学的年龄,学好外语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昵称“干净孩”

婚后我们的家在山东路。当时那个地方是城乡结合部,一面是新开发的楼房,一面是尚未开发的农业用地。每天的车辆穿梭、机器轰鸣不说,建筑工地上的尘土让人不敢开窗户。除了一条主干道是柏油马路外,再也见不到平整的道路。要是下雨天那就甭提啦,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即使是好天,也尘土飞扬。孩子要是出去玩,准是干干净净出门,泥猴似的回来。

我们住的是典型的板楼,三个门洞。隔壁住着退休的老两口,孩子们都叫他陶爷爷,原来是位大学体育教师,非常喜欢带着孩子做体育活动。孩子们都喜欢他。一有他在,我就允许儿子下楼去玩。

因为儿子懂礼貌、讲卫生、团结小朋友,每次都能得到爷爷的表扬。每当看见我,陶爷爷就直夸奖儿子,是个“小干净孩”。久而久之,这个绰号就叫开了。

儿子虽然小,也知道是好话。你越说他干净,他越干净——每天注意换衣服,尤其看见有陶爷爷在楼下,出门时更要挑拣衣服,一定要让爷爷看了舒服。陶爷爷经常要加上一句:“小干净孩要出门了,看看,就是干净、精神、漂亮!”人们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幼儿时期,夸奖、表扬是必须的,它能让孩子朝着别人期待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我儿子至今还保持着讲究卫生的习惯,真是要感谢那位陶爷爷!和睦的邻里关系,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客“今天我过生日”观因素,要在意、营造它、利用它,让它成为孩子成长不竭的源泉。

回味儿子的童年,让我重新获得快乐,体味甘甜。

做母亲,真的很好。美术日记

儿子在学前班时期,参加了大连市青少年宫的美术班,当时有一位韩老师,年龄较大但事业心很强,夫妻二人都在那儿教美术。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除了教孩子画画,还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美术日记。写美术日记?这还是头一次听说。

经过跟儿子的交流,我明白了,老师是想让孩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头脑思考生活,用画笔记录生活。

通过写美术日记,给了孩子大量的时间来观察生活、选择内容、设计作品,这也成了我与儿子每日交流的固定话题之一。

儿子几乎每天都要问我同样的问题,“妈妈,怎么办呀?画什么呀?”对于孩子的提问,该如何回答?

头脑风暴:A.别问我,自己画,是你学还是我学呀?B.真笨,别的小朋友也问妈妈吗?C.你说呢?你想画什么?

结果:A.会让孩子失落。无依无靠,对绘画产生畏惧感。B.会让孩子受挫。觉得自己没有别的小朋友好,易自卑。C.与孩子互动、参与,助孩子一把,可能成就孩子一生。我选择了C。

我说:“你想画什么?今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挤车。”“挤车?”“对呀!每天早上都要排队挤车,弄不好就要迟到了,所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挤上车!”

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也很感慨和无奈。孩子每天早上都要随爸爸去青少年宫学前班上学。

那个时候我们家所住的山东路交通不好,人多车少,每天早上挤车不亚于一场争夺战。

听到儿子这么说,我当时在想,从日记内容上讲,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可从尊重儿子、还原生活本身来讲,为什么不可以画呢?也许这就是美术老师的初衷呢!我说:“好啊,儿子,你就先画这个吧!会画吗?”“画人是不难,可是场面太大了,不能全部画上。”“你先找张纸,把你的构思画出来,明天上学的时候,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怎么画更合适。”“嗯。”

看到内容定下来了,儿子认真地找来纸和笔构思去了。

因为是第一次做这种作业,除了绘画,老师还要求配文字说明,我就帮儿子把《挤车》的文字编写好了。

作业批回来了,儿子一进门就大喊大叫:“妈妈,两个圈圈!两个圈圈!”

原来,韩老师有个习惯,在分数的右上角,凡是加号,喜欢用圆圈表示,在5分右上角加了两个圆圈,说明老师高兴得不得了,太满意了!再后来,儿子的美术日记本上,经常有圈圈出现。最重要的是,儿子的美术日记,真的是在观察和记录生活。

什么“帮妈妈背菜”“安装热水器”“挨揍了”“妈妈丢了洗发精”“自画像——我得了腮腺炎”“给奶奶做万宝盒”“半夜急诊”……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儿子自己的视角记录了下来。现在拿出来看看,回味无限。

有一幅画叫“公主和青蛙王子”。儿子写道: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青蛙王子》,我猜想公主一定很漂亮,就试着画她。青蛙我不会画,就让它呆在井里了。

感言:每每看到、想到这些,我都心存感激。感谢生活中有这么多热心教育、关心学生心智成长的好老师。《美术日记》给儿子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因为在他笔下记录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这位老师很睿智,懂得少儿心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心智成长,为他打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行动的良好品行。如今,这位老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到我所在的通才学校的艺术班。学生们也在观察社会,用真心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学生们的许多创意离生活更近、离企业的需求更近,都来自于平日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每当学生们受到企业和家长的赞扬,我们做老师的心里都是美美的。第二章 少年往事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行为习惯训练、道德品质培养、文明礼仪养成,其实都是由若干小事组成的。把它们一个个捡起,用一条条主线穿上,就变成一串串耀眼夺目的宝贝。麻将桌上的尴尬

子女教育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区域,三个平台,相互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配合。家长要听学校和老师的,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夹生”。全家福

1996年春节,儿子小学二年级。正月里,我们全家人在姥姥家聚会。饭后,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洗碗,有的人支起了麻将桌。全家人沉浸在一片和谐喜庆的气氛中。

我在厨房正忙着。不一会儿,儿子气呼呼地来找我:“妈妈,他们赌博!”“谁?谁赌博?”“他们,大舅和小舅他们!”

放下手中的活儿,我出去看个究竟。

原来,大舅跟小舅那一桌玩麻将的开始赌起了小钱。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一面是儿子认真的“举报”,一面是家人尽兴的娱乐。

大喜的日子,自家人不就是乐一乐吗?再赌,能赌到哪?我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头脑风暴:A.不管,不能扫了人家的兴。再说赌不赌的是大人的事,跟小孩子无关!B.管,当场就管。支持孩子正当的行为,让孩子满意。C.管,未必当场。要兼顾多方面因素,考虑大家的接受程度。

结果:A.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孩子看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正义表现得不到支持,会对自己产生怀疑。B.扫了大家的兴,也不一定有效,因为人家未必听你的。C.只要处理得当,亲友们会理解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了,儿子得到的将会是正面、积极的影响。我选择了B。

我看了一下,说道:“你们在赌钱吗?赌钱可不行啊!”“没有啊!”大舅说。“你们千万别赌钱啊,犯法!”说完后,我带着儿子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跑过来告诉我:“赌了,真赌了!”

我过去一看,真的赌了,桌子上有几张10元以下的零钱。我立刻制止:“你们干什么?还真赌啊,当着孩子的面,赶快停下!”

说了也没有用,人家还是我行我素。这个时候,儿子哭了:“你们再赌,我去报告警察!”

原来,老师在学生放假前,布置了几件事,包括春节要制止和举报社区赌博现象的发生,并公布了举报电话。这不,天真的儿子叫起“真”来了,对他来讲,眼前就是一起活生生的“赌博事件”啊!

看到这一幕,我说:“你们要给孩子当反面典型吗?快停下来吧,要玩,就别赢钱!要赢钱,就别玩!”

看到儿子哭了,又看到我很认真的样子,大舅发话了:“好了,我们不玩了,你也别报告警察了。”

但凡逢年过节,亲戚们聚到一块儿,都要开心地提起这件事。

也怪,从那以后,亲友们就很少玩麻将了。即使玩,也从来没玩过带赢钱的。即使是没有儿子在场。

感言:大人有大人的生活领域,许多行为是不该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什么烙印非常重要。我们的小家从来就没给孩子一个玩麻将、赢钱的环境,所以,当他真的看到有人赢钱的时候,稚嫩单纯的心里只记得学校老师的教育——赌博是坏事,要斗争。如果我们不去支持和声援孩子,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是无力的,会在孩子心中起到消极作用,让他对家长和亲友失望。因为他坚信学校是对的,老师是对的。大人们的这次让步与妥协,使儿子的正义感、责任感得到尊重和保护,自信心又增强一分。其实,那天的确扫了大家的兴,我也觉得很尴尬。但是为了给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为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暗,我还是选择了声援儿子。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诚实的、正义的,有人支持。另外,大舅的理解和配合,也至关重要,使“这台戏”有一个良好的收场。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是非能力的提升,儿子一定会分清娱乐与赌博的界限,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但在那个时候,他太小,只有“请求大人帮忙制止”这一种选择。可见,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理念达到一致时,才能让孩子的是非观念泾渭分明。门票风波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家长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方式很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家长看法会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越来越觉得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家长的教育要务。

有这样一件事,我把它写出来,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大连市少年宫位于大连劳动公园内,进出要有门票。大概是儿子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带了个小朋友到劳动公园玩。

儿子有少年宫的入门证,就顺利地进到公园里了。而那个小朋友,因为买票的钱丢了,没有票,进不了公园。

这可怎么办?因为儿子也没有钱,两个人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急坏了!跟门卫阿姨请求也无效。后来儿子急中生智:他把小朋友约到远离门口的地方,把自己的入门证隔墙递了出来,小朋友也顺利地进了公园。

他当时住在姥姥家,晚上,就跟姥姥、姥爷沾沾自喜地汇报了。结果呢,姥姥和姥爷两个人一齐向儿子发起了进攻:小小孩、心眼多;不道德、不诚实、占国家便宜……说得儿子呜呜大哭起来。“小猪拉我快快跑”

当时我也在场,可我一言未发。儿子站起来拽着我的手就要回家,闹得老两口更火了,眼见事件要升级。作为母亲,看到这件事,是否该批评呢?

头脑风暴:A.该批评。B.该表扬,是好事,孩子本事大了。C.不批评、不表扬。

结果:A.让孩子知道这事不可以再犯。涉嫌道德品质问题,下不为例。B.孩子会是非不清,错把这件事情当成本事,“以恶小而为之”。不可取。C.未指明是非对错,没让孩子认清事情实质,有可能以后还会有类似事件发生。不可取。我选择了C。

我先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言未发,心里暗自高兴:小小的年纪,竟有这般能耐!突发事件发生时,他能想到解决方案,我认为儿子的生存能力很强。

看到儿子闹着要走,老人也因为我的沉默,冲着我来了,我只好一面安抚儿子,一面给老人使眼色——多大的事啊,值吗?

我跟儿子说:“别哭,让妈妈评评理,好不好?”“还评理,亏你还是教师,还当校长,这事不是明摆着吗?”姥姥先朝我来了。

隔了两代人,价值观不同,要想到一块儿确实很难。在老人面前,我只好先认错。我说:“好了,好了,是我教育不到位。儿子,下次即使小朋友进不去,也不要采取这样的方法。其实你没想占国家的便宜,你是怕耽误你们玩的时间,对吗?”“对。”“还有别的方法吗?”“没有了,验票的阿姨不让进。”“想想看,办法还是有的。比如……”“对,去少年宫找爸爸!”“还有啊,你俩一块回来找姥姥不也行吗?”“嗯。”“姥姥和姥爷不是批评你帮助小朋友不对,而是说帮助的方法不对。严格说来就是占了国家便宜。要是每个小朋友都像你一样,那公园里的人不都满了吗?收不到钱,工人们怎么发工资,里面的设施坏了,哪有钱修啊,懂了吗?”“懂了。”“那我们今晚还走吗?”“……”儿子没说话。“我们要是走了,就是没有接受姥姥的批评;要是留下来了,就是在用实际行动接受姥姥的批评。我们留下来吧,好吗?”“好。”“不过你的闯劲妈妈还是很认可的,爱动脑,还关心小朋友。就是别偏了方向。”

这下,儿子和老人都沉默了。

感言: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姥姥、姥爷已经批评在先,我就不要再“添油加醋”了。一是事出有因。孩子在和门卫阿姨讲明原因,请求无果的情况下,才采取了下策;再则,如果这事一味儿地上纲上线,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下次未必敢跟你实话实说。起初,我没表态,是一个缓冲,孩子也会心中有数。孩子错是错了,还没那么严重,毕竟还有值得肯定之处。我的看法估计会有许多读者反对,但是对许多事情如果过于较真,恐怕孩子受不了,毕竟孩子不能只照着书本里说的那样去生活。只要是善意的“过错”和“谎言”,家长是应该接受的。听写自助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有许多让家长参与的事。比如,让家长给孩子出考题;让家长给孩子听写;让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管理。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家长出50以内加减法的题目,每天得出50题。

这是个“大工程”。家长不但要出题,还要批改,并做到持之以恒。对我而言,出题、批改都不在话下,关键是没时间。

当时正值我创业的初期,自己学校的事已经让我焦头烂额,恨不得有分身术,哪能顾及儿子?像这类出题的活儿,我有时候能做到,有时候就顾不上。

有的老师为了让家长“干活”,还要检查“家长作业”。每到这时候儿子就有苦头吃了,因为我这个家长往往是完不成“作业”的。

最值得一提的要属语文课的听写。

有一天儿子打电话问我在哪儿,他说:“妈妈,快回来吧,我的作业都做完了,就差听写了!”“听写?”我问道,“妈妈没时间,回不去。”“那怎么办啊?”“你自己想办法吧!”“我有什么办法啊!呜呜……”,电话里传来儿子的哭声。

我一边安慰儿子,一边在想怎么办。回家?确实不行,单位的事也很紧急,我不能为了儿子的听写就回去;不回去,儿子交海边球童不上卷怎么办?

头脑风暴:A.回去。再大的事也没有孩子的事大,没有学校老师要求的事大。B.不回去。让邻居或亲友帮忙做好。C.不回去,也不做作业。D.等我或丈夫晚上回去再说,又或者是第二天早上补。E.让孩子自己做。F.让孩子抄书。

结果:A.对孩子是爱护,对老师的工作是个支持,但自己的工作会受损失。值不值?有待比较。B.孩子当时也许满意,也许不满意,总之能交上卷了。但此事不宜久做,这会给邻居或亲友添麻烦,孩子也会对家长有意见。C.孩子心里会忐忑不安,明天一定会挨老师批评,家长与孩子、老师的关系也会紧张。D.可以,但会耽误孩子休息。E.难为孩子了,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自己能办的事自己办。F.不可取,孩子丢失的是诚实。我选择了E。

我跟儿子说:“别哭了,妈妈问你,听写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检查你会不会写呀?”“是。”“那你现在会写吗?”“会。”“你能帮妈妈个忙吗?”“帮什么忙?”“帮妈妈听写呀?”“怎么帮呀?”“你会用录音机吧?”“会。”“你把录音机打开,学着老师读生字的样子每个字念三遍,全部念完后,再把带子倒过来,一边放录音,一边听写,怎么样?”

“……”“你试试,不行再给妈妈打电话?”“那好吧。”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手机再次响起,那边传来儿子兴奋的声音:“妈妈,成功了!我全都写完了……”“好儿子,你又长大了,妈妈谢谢你!”

从此以后,凡是语文家庭作业需要家长听写的话,都是“照此办理”。我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哪有工夫陪儿子念书啊!

感言:我的这个“创新举动”讲给许多朋友听过,他们大都持否定意见,觉得我没尽到母亲的义务和责任。我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在单位有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工作要做,有更多的学生需要我。就那么几个生字,会写就行了,何必折腾家长呢(小学老师们别批判我)?从这件事当中,我歪打正着,再一次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跷跷脚”试着做。同时,我还另有所得:收获了儿子的诚实。初次上网

生活中的真话和假话,因所处的环境、生活阶段不同,用处和定义是不一样的。人活着,真话和假话都得会说。不过,真话是人人都想说的,不费脑子,畅快!但是因为迫不得已或怕是讲了真话受了损失,人们才越来越聪明,不敢讲真话了。

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想会说话,得先从不撒谎、讲真话开始。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在与儿子沟通中这方面的故事还是蛮多的,先讲讲第一次上网吧的故事吧!

网吧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网络生活,也对广大青少年造成极大消极影响。孩子自控能力不足,过早涉网,若指导不利,会弊大于利。

尤其是分布于学校周围的网吧,给了孩子无限的神秘感:越是不让他们进,他们就越想探秘。我的儿子在小学四年级首次“触电”,私自带着一个小伙伴去那里“闯荡”了。

一天,我接到一位未曾谋面的家长的电话,她告诉我:她儿子跟我儿子一块儿去网吧了。因为她去学校找老师有事,抓了个正着。在网吧是我儿子出的钱,让我管一管。

放下电话,我一片茫然,将信将疑。

晚上,我问儿子,今天有什么新鲜事要对我讲,他说:“也没什么。”我说:“不论好事坏事,只要是第一次,妈妈都想知道。”

“……”“有不敢说给妈妈听的秘密吗?”“没有啊!”“那好,一会儿,你想一下,有没有该跟妈妈说的事。”

我径直走进了厨房。我猜,儿子该心里打鼓了。我在等他主动坦白,没想到,人家还真有主意,就给你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儿,我看没辙了,就问道:“妈妈帮你想想,比如看电影、听故事会、上网吧……”

如此“诱供”,儿子只得从实招来。

当我了解完情况后,轻轻说了一句:“不怨你,睡吧。”

此时,您将采取什么措施?

头脑风暴:A.批评或者动手揍儿子。B.不管,认为那个家长多管闲事。C.直接找网络老板,从源头上堵住。

结果:A.儿子知道错了,但未必下次就不去网吧了。B.未从小事着手,孩子如果再去几次,没有大人监管,有可能会痴迷网络,影响学业,后果不堪设想。C.不给孩子再犯错误的机会。我选择了C。

第二天上午,我找到距学校大门不足200米的那家网吧,工作人员还没起床。“你们为什么要接待未成年人上网?”我大声呵斥。“没有啊!”“有,就在昨天。”

“……”“你好好想想,昨天是不是有小学生来过?”“噢,想起来了,一个胖的,一个瘦的,我们不让进,他们非要进来不可。”“那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不让进,他们还敢闯进来不成?”

“……”“你把20元钱,还给我们!”“什么?还钱?没门!”“你一定得还,让孩子上网没罚你就不错了,要不然我就找文化局稽查处评理,你这个网吧开的地方就不对,要求离学校400米以外,你们连200米都不到!”

我边说边掏出了手机,也许是最后这句话起了作用,他们赶忙说,“好,把钱给你,我们以后记住了,不让他俩来就是了。”“对,再让他们进来玩,我还来找你们!玩了也白玩!”小伙子手忙脚乱地把钱给我,接过钱,我愤愤地说。

走出网吧,我真的像打了胜仗,心里畅快极了,倒不是因为钱不钱的,而是因为下次他们不会再让孩子进网吧了。

感言:这件事其实是自己的失误,是自己对孩子零花钱使用监管不力、对孩子动向没能把握住。要是不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减少不利因素,这事还会蔓延开来。儿子手中的零花钱、压岁钱,都为他上网提供了可能。至此,我对教育儿子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能力提升的同时,他的“闯祸”能力也在提升。父母真的有些防不胜防了。要不是那位家长的及时提醒,儿子是不会主动说出来的。家庭教育的新矛盾由此而来。一面是能力培养,需要学会理财、适应社会;一面犯错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他的猎奇心理,他的初次“胜利”,会刺激他再次冒险,应引起家长足够重视。但也不要认为天塌下来了,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是有的孩子来得早一些,有的孩子来得晚一些。家长能做的,只有积极面对。怕不得,慌不得。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处理得很好。为什么我说儿子“这事不怨你”呢?对于孩子的真话,千万要爱护,这是子女对家长最大的信任。误伤同学

小学五年级的一天,儿子放学后,胆怯地看着我:“妈妈,我犯错误了,我让咱家赔钱了。”“怎么回事?”

儿子低着头,把白天在学校操场上与同学打闹,误伤了对方的脑袋,遭到老师的批评,上医院治疗等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

我明白了,因为儿子的原因,造成了这次“意外伤害”,儿子是“全责”,他是让我出“赔偿金”!

面对一个在你面前讲了真话的孩子,您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A.批评、指责、教训——“你是怎么搞的?不知道咱家没钱吗?败家子!”B.接受现实,考虑孩子感受,承担后果。

结果:A.孩子肯定会受到教训,也该批评,但是下次是否实话实说就很难讲。B.孩子会感谢父母的包容,承担起责任。我选择了B。

看着他难过的样子和眼中的泪水,我问道:“他的家长知道吗?他现在什么样子?”“他妈妈上学校了,现在没事了,没伤着眼睛,但是头打破了。”“要赔多少钱?老师怎么说?”“老师让您明天上学校去一趟。”“哦,你有那个同学家的电话吗?”“有。”

儿子乖乖地找来电话,站在一旁。

我立刻拨通了对方家的电话,慰问、道歉了一番,得到了那位家长的谅解,她还反过来安慰我:因为孩子们彼此是好朋友,不希望为这事使同学间的友谊受到影响。

放下电话,我很佩服那位母亲的胸怀,也不为明天孩子的处境担心了。

看到我没有半点埋怨他的意思,儿子好像如释重负。

我走近他,对他说:“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给××妈妈打电话吗?”“不知道。”“想想看。”“怕她生气。”“对了。一家就一个孩子,都是宝贝,你把人家孩子的头都打破了,上医院了,大人还装作不知,那怎么行?我打电话是表明家长的态度,是在承担责任,是在告诉她,我儿子犯了错,是我没有教育好孩子,我也心疼她的孩子。”“不,妈妈没错,是我错了。我没听妈妈和老师的话,在操场上用石头打闹了……”“明天上学,你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吗?”“知道,再不打闹了。”“还有呢,要怎样对他?”“要关心他,对他好。”

在当晚的日记里,儿子这样写道:今天是个倒霉的日子,因为我闯了大祸。今天下午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和yy在一起玩,这时xx也跑过来了。一开始他又推又闹,后来他拣“快看我攀得多高”小石头打我们,我和yy学电影“新少林武祖”中的洪熙官的样子说:“忍无可忍,不需再忍!”说着就向正在扔石头的xx冲去。我们拣起石子朝xx扔去,xx左躲右躲,可是就当我又一次扔出石头时,却万万没想到,这颗石子筑(铸)成大错。这颗石子嗖地飞向了xx的头,xx这次偏偏没能躲过,这颗石子在xx的头上狠狠地打了一下,把xx疼得哇哇大哭,我急忙跑过去,只见xx满头满手全是血,我当场一惊,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我急忙扶着xx三步并两步地跑回教室。来到教室,发现老师不在,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只知道给xx包扎。我先用药棉把血沾干,又用纱布把xx的头包好。我们在教室里等老师,此时我的心情异常紧张,心跳速度不断加快。不一会儿,老师回来了,当老师简单地问过经过后,立刻让ll把xx送到铁路医院检查去了。事后,老师严肃地批评了我,我也知错了。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大,我要想以后不再闯祸了,就要做到稳当,仔细,做事前要想后果。不作轻易的决定。以防止出现不可收拾的结局。

第二天我到学校去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那位家长来电话了,不用赔偿了。这次突发事件的处理,就这样圆满地结束了。

感言:儿子的诚实打动了我。我不想让他敢讲真话的好习惯,因为我的处理不当遭遇肢解,更不想让他成为说谎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天生不说谎的。子女说谎,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聪明之举”。如果家长在孩子出错时处理不当,让子女对惩罚结果难以承受,就会导致下次说谎,以逃避家长追究责任。撒谎是孩子不得已而“自卫”的选择,更是家长惩罚教育不当的一种后果。我的儿子从小就敢于认错。原因是我们坚守一个原则——“认错不罚”。在这样的原则下面,孩子犯错后,心理负担较小,责任心加强了。父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不会让孩子游离于父母的掌控之外。认错不罚的原理是,孩子犯错本身就有教训,就有反思,就有压力;如果家长再施压,恐怕孩子难以负重,会走向反面,会选择逃避。过后时不时地抓小辫子,追究过错也是不明智的。一是让孩子一直心理负担过重;二是让孩子后悔不该说实话。今后即便犯了错也永不跟家长讲实话。并不是讲了真话真就不“罚”;“罚”一定不是体罚。让他反省,不也是一种心灵惩罚吗?跟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下次减少错误的方法,不更有益吗?如果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只有打骂、责怪,那也未免太单调了。如此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其内心也不会是丰富、充实的。另外,要告诉孩子承担此事的具体做法,除了家长拿出钱以外,还要关心受伤同学的痛苦,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孩子心智教育应当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因为拥有健康人格和诚实的人,才能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祸起北星

20世纪90年代末,大连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游戏场所叫北星游乐场。对于那个年代,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那里是快乐家园,令许多中小学生神往。

一个周末的傍晚,儿子放下书包下楼踢球去了。我在厨房里正忙着,不一会儿接到了一个电话:“您是飞飞妈妈吗?您可能不认识我,但是您认识我儿子,我是××的家长。”

我一听,怎么不认识,不就是上次发现儿子上网的那位家长吗?还没来得及见面认识,怎么?又出事了?

我赶忙说:“噢,认识,认识,他俩是好朋友,常听孩子回来说,还说您对我儿子挺好的,有事吗?”“是这么回事,飞飞是不是刚回来?”“是啊!”“其实,学校今天下午放假,他们早就该回家了。”“那怎么才回来,上哪去了?”“上北星去玩了。”“北星?他们怎么去的?”“你快查查吧,我问过我儿子了,下午放假他俩一块去的。”

好家伙,又犯事了。这位家长也真神,孩子监管很到位,而且人还很好,给我通风报信。

放下电话,我刚要跟我丈夫说这个事,他就十分神秘地给我一样东西看,是一串北星的游戏兑奖券。

我问:“从哪弄来的?”

丈夫努努嘴:“在儿子的衣兜里。”

因为每个月我们都给孩子零花钱,但从未过问他把钱用到哪去了。他能去那消费,胆子也太大了。这事有旁证和物证,是个铁案。丈夫的意见是马上追查,一查到底,决不手软。

等待儿子的将是一场“突审”。

如果孩子回来了,家长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A.挑明问题,让他说出真相。B.利用家长电话,当场挑明。C.不挑明,装作不知,加强关注。

结果:A.可能会有承认和不承认两个结果。但是一定不能动武。不承认时,再把家长打电话的事推出来;承认了更好,就不提那个电话。B.孩子只得承认,但是家长暴露了相互关系,儿子会对对方孩子及家长有意见。C.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家长要更加劳神,从钱和时间上加以控制。我们选择了A。

玩完了球,儿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家门。我问他下午上哪了,他没当回事,直往自己房间奔。

我丈夫说话了:“站住,你妈问你话呢!下午去哪了?”“没去哪,上学了!”“在哪上学,谁作证?”我说。“反正上学去了,不信问××。”“还嘴硬!”我丈夫火了。

我一看要出事,因为男人没有耐心,赶紧说:“你们下午没有课,学校放假了,我都听说了,你说你上哪了吧!”

他还想狡辩,我怕丈夫发火,就赶快说:“你看这是什么?”

看到我手里的兑奖券,儿子低下了头,一五一十地坦白了。

原来前一天他们就计划好了。学校下午放假,他们两个人不辞辛苦,步行半个多小时,来到北星。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捐献给了游乐场,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场。让那位细心的家长逮着了,又及时通知了我们。后来,我丈夫又从他的兜里发现了“证据”。

事发时,当然少不了一顿批评教育,苦口婆心。当我们了解谁是主谋时,儿子勇敢地承认了是他的提议,××同学带的路。

最终我们还调查出,他的零花钱除了我们给的以外,还从姥姥那里得到了小小的“外快”。从此,我们不得不减少了儿子的零花钱。我们也跟他姥姥讲了,不能背后给孩子钱,即使给了,也要让我们知道,免得失控。

至于那位家长,我俩从此成了好朋友,至今我们两家人还保持着每年一聚的往来。

感言:孩子在小学阶段,不经大人允许就私自去游乐场所是个大忌,是孩子走向逃学的第一步,同时也有更多的接触坏人、染上恶习的机会。家长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在这次事件中,我最要感谢的游乐场内,儿子玩电游、射击、探宝等游是那位家长,是她的果断,让我们戏。及时掌握了信息。我丈夫的严肃态度也让这件事情很快水落石出。可以说是两个家庭,四位家长一点儿没给孩子喘息之机,没留半点余地,坚决地将这件事处理了。据我所知,他们两个人再也没有私自去过那里。相反,我们两位家长,都分别亲自带孩子去那儿玩过。每次我的花销都近百元。我玩驾驶游戏,儿子玩电游、射击、探宝等游戏。母子俩痛痛快快地潇洒了一回。我觉得这是个疏导过程。与其让他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不如我们带他大大方方地转为地上。让他知道游乐场并不是个坏地方,只是没有大人带领容易失控、容易犯错。这样,儿子的心情阴转晴了,我们也不再担忧孩子学坏。吃西瓜

为了获得一个好学区,婚后我的户口一直在娘家,儿子出生后户口自然落在姥姥家。到了入学年龄,我们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学区内的重点小学,周一至周五儿子住姥姥家,每周末回来。

一天下午,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说要回家。我知道他学校当天举行春季运动会,他还有项目,儿子提前回来是很正常的。

我说:“好,妈妈去接你。”

我家附近不通车,到车站步行要走15分钟的路。

在去车站的路上,我接到了我母亲的电话,她告诉我说儿子让她给打了。因为一点小事,儿子顶嘴,姥姥一抬手,不小心误伤了孩子,鼻子出血了。她跟我通话的意思是,让我心里有数,孩子受了委屈。

我的母亲我早有领教,从小我们根本不敢顶嘴。可对外孙,您怎么也……我满心的不高兴,更担心儿子的处境。心想一会儿见面,儿子说不定有多委屈呢!

我刚到车站,就看见儿子下车了,我立刻迎了上去。

此刻,您会如何处理?

头脑风暴:A.直面问题。知道儿子受委屈,跟母亲大吵,孩子一下车就直接问,给孩子撑腰。B.回避问题。不与母亲吵,但心痛儿子,装作不知,思考其他补偿办法。

结果:A.强化矛盾,让孩子感觉有理,以后可能会“得理不饶人”。B.淡化与姥姥的矛盾,让孩子逐渐淡忘。我选择了B。

我假装不知道说:“运动会开的怎么样?”他告诉我说,短跑获得第三名。“儿子真棒,妈妈要奖励你啊!走吧!”我很高兴。

我们若无其事地走着,看着他还能沉住气,我似乎读懂了什么,或许觉得问题并不严重。

我带着他来到农贸市场,他走到水果摊前,说想要吃西瓜。我说买一块吧!

当时西瓜好像7元一斤,比肉贵多了,称好了一块儿是105元,他听到后,拉着我的衣襟,悄悄告诉我:“妈妈,我又不想吃了”。

我知道,他是舍不得钱。我说:“你不是想吃吗?妈妈奖励你!”这时候那位男售货员笑着说:“你儿子真懂事。卖了这么多年西瓜,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孩子,要不买这块吧!便宜些。”

我一看那块儿不太好,就坚持把105元的西瓜买回来了。我知道,儿子是非常想吃的,只是心疼钱,可是孩子受了委屈,我更心疼啊!

回到家,我们聊了许多关于学校运动会的话题,我只字未提“我跟西瓜比脑袋”他与姥姥的冲突,一直等待他能首先开口。看到他想将事情隐瞒下去,我猜想是他过失在先,索性我就佯装不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晚上,小舅又来电话悄悄告诉我说,儿子受了委屈,是姥姥的问题,不能怨儿子。这下,有了旁证,我真得对儿子刮目相看了。

面对母亲,我无法说什么,但孩子鼻子出血了,又要独自坐那么远的车,我帮不上忙,心情很是愧疚。

事后,我们曾谈及这件事,我问他是否怨恨姥姥。他却说:“没事,姥姥不是故意的,是我顶嘴,她要吓唬我。结果我一躲,恰好碰上了,不怨姥姥。”

当时,我感觉真的很幸福,拥有一个懂事、有包容心的好儿子。

感言:老人对第三代的感情是疼爱有加。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心中有数,知道孰轻孰重。不能让老人溺爱孩子,也不能只听孩子一面之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清楚这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孩子是受委屈了,但他的问题是顶嘴在先。作为父母,一定要树立家长的权威,不能迁就儿子,更不能在儿子面前指责老人。亲姥爷,后姥爷

我的父亲早在1973年就因公去世了。十年以后,母亲与一位王姓的老师结为夫妻。这样一种家庭变故,在那个时候,少不了我们这些子女的吵吵闹闹。还好,最终大家都能从母亲的角度去思考,经过磨合,现在我们真正成为一家人了。

起初,由于感情上一时无法接纳,我们一直叫继父“王老师”。他的子女称呼我妈为“于老师”,但家里的“外姓人”(指媳妇、女婿)都能直呼老人“爸爸”“妈妈”,这样的称谓沿用至今。这种混合称谓也真实地表达出我们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我的继父对我有恩。因为我们单位没有托儿所,在儿子满月后,我在娘家住了近一年,照看“外孙”的活儿,继父就包了下来。

继父是一位非常讲究的人,干净,能干,懂教育。后来儿子入小学后,有一阵子住在姥姥家,儿子许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姥爷功不可没。

继父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接纳,尤其是我们夫妻俩,一直心存感激,彼此关系处理得挺好,已经不分里外亲疏。有关姥爷与姥姥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从未跟儿子提起。可是儿子倒是主动提起过两次。

第一次是刚上学前班不久。有一天,儿子回来问我:“妈妈,××小朋友说我亲姥爷死了,这是后姥爷。是真的吗?”

我说:“是亲的呀!你觉得不是吗?”“我觉得是亲的,可小朋友说不是。”“那他们说错了,是亲的,从你一出生不就是姥爷照看你吗?”“噢,”儿子答应道。这件事来得突然,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也不知这样回答是否正确。

晚上我与丈夫沟通,我们都认为:只能将错就错,因为儿子太小,我们解释不了。等以后他大了,懂事了,可以接受了,再说。

在儿子三年级的时候,儿子旧事重提。“妈妈,我非常奇怪一件事情,为什么您姓刘,我姥爷姓王?”“这……”“我姥爷不是亲的吧?”“这件事那么重要吗?”“我想知道。我一直奇怪,可又不好问姥爷,我觉得他对我挺好的。”“好吧!晚上爸爸回来再说吧!”

到了晚上,我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A.实话实说,丑媳妇早晚见公婆。B.将错就错,保密到底。

结果:A.好的效果:让孩子心智早熟。不好的效果:从此与姥爷生疏。B.好的效果:与姥爷一如既往,关系友好。不好的效果:儿子认为父母欺骗了他。我们选择了A。

到了晚上,我与丈夫通报了情况,他说:“是时候了,别再瞒了,你就实话实说吧!注意分寸就行了。”我的心悬了起来。不知道儿子知道“真相”以后会如何面对姥爷。

儿子急不可耐地等待结果。我先讲了我父亲的故事,又讲了母亲的故事,最后又讲了继父的故事。

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像是在开一个严肃的家庭会议。这种气氛的营造,加重了这件事的分量。

我对儿子说:“姥爷对你恩重如山。对我而言,是两个父亲,对你而言,是一个姥爷。因此,‘亲与后’与你无关。对吗?”

儿子点点头。

我丈夫接过我的话茬,说道:“我也是一样。我跟你妈妈结婚的时候,我的岳父大人就是你现在的姥爷。对我而言,他就是我的岳父,不存在‘亲’与‘后’的问题。你看,我们跟姥爷相处得不像一家人吗?”“姥爷待我如己出”“像啊,当然像啦,之前我一直纳闷,听别人说的一个样,看你们做的又一个样。我姥爷姓王又让我糊涂。是××同学说他妈妈告诉他的,我姥爷是‘后姥爷’。我一直在跟他打赌,姥爷是亲的。这下我输了。”

我听完笑了,说:“儿子,这个输赢又有啥关系。以前你小,我们怕你理解不了。现在你长大了,懂事了,有分辨能力了,妈妈爸爸敢跟你讲实话了。你可以告诉小朋友,我姥爷比亲姥爷还亲!”

儿子自信地点点头。“这事你知道就行了,不要对别人讲了,更不能对姥爷有不尊敬的表现,你能做到吗?”我丈夫说。“能,爸爸。姥爷一直对我很好。经常给我做好吃的。”“这就对了。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如同己出,姥爷多么博爱啊,儿子。”我丈夫感慨地说。

儿子似懂非懂。看到我们夫妻俩对姥爷很认同,他好像心里更踏实了。我相信,这次探讨就像过眼烟云,“亲”与“后”的疑团顷刻间在儿子心里头烟消云散了。

后来在与姥爷接触的日子里,儿子若无其事,没有丁点“夹生”,我放心了。

去年儿子从美国回来探亲,还特地给姥爷带了老年保健品。姥爷手捧礼物,激动地说:“没想到我的有生之年,还能得到飞飞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

看到姥爷由衷的微笑,我和丈夫感慨万千:家长的博爱,会滋润孩子的心灵。

感言:社会的进步,让家庭关系呈现多样的组合。在人们各自寻找自己生活方式归属之时,千万别忽视了子女的感受,乃至对第三代的影响。作为家长,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自己父母的选择,包容这种结合中有可能出现的矛盾,化解危机,让这种关系中最积极、最闪光的一面展现在子女面前。尤其是在孩子尚小,许多问题理解不了的情况下。许多时候,“善意的谎言”是我们的武器,如何运用得恰到好处,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传递的。继父把爱给了我们,我们夫妻怀着感恩的心,把爱心和真诚奉献给了继父,换得了两个家庭的和谐美满。在儿子的心中,没给传统的世俗留有位置,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别样亲情。在他的心灵之树上生长着的果实是真、善、美。“别动,我来了”

我们家1997年搬到了市里,刚收拾的新房,每天上下里外,忙个不停。终于把自己的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鼓捣回来了。痛得连班都上不成,在家休长假。

这个病,就怕弯腰干活。看上去像个好人,这里面的痛苦,真是谁得病谁知道。

每当地上掉了东西,我不能直接弯腰捡,一定得先蹲下,再去捡。丈夫和孩子在家还好;如果不在家,我可就惨了!

头脑风暴:当您自己因身体有病,需要子女帮助时,您是——A.告知子女。B.不告知。自己忍着,怕给孩子添麻烦。

结果:A.会让子女理解父母的痛苦,并学会孝顺父母。B.子女无法感知父母痛苦,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会让子女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我选择了A。

不久,儿子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全盘托出。他说:“妈妈,您不要管了,以后掉在地上的东西归我!我不在家,就先放那儿,等我回来捡!”我欣然从命。

从此,我们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我不小心把东西掉在地上,只要儿子在家,无论他在干什么,会马上喊道:“别动,我来啦!”飞快地冲到“出事地点”,帮我解围。十几年过去了,一直如此。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加上一句:“好儿子!”“谢谢你!”或是摸摸他的脑袋。

感言:关心家长、了解家长的痛苦,是我们从小就该向孩子灌输的思想。家长要让子女从细小、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子女一旦表达出自己的孝心,家长都要看到、领情、立马表扬,让孝顺这棵嫩芽得到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母亲节的鲜花

我的母亲现在80多岁了。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每到母亲节,我们几个子女都会为母亲买点礼物、送去鲜花或者相约出去聚餐。虽然我也是母亲,但却从未想过要享受儿子在母亲节给我的欢乐。因为我还没到时候,当时儿子还太小。

1997年5月13日,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日子。

我的儿子小学三年级了,也不知是学校老师的教育还是因为家庭的耳濡目染,晚上,我回到家,儿子背着手向我走来,面带羞涩,神秘兮兮地说:“妈妈,母亲节快乐!”说着,从背后“变”出来一支鲜花,双手送给我。我一时无语。太意外了,这个幸福时刻也来得太早了!虽然花束单薄、并不耀眼,但儿子由衷的祝福令我感动。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呢?头脑风暴:儿子出国前的母亲节,手捧儿子送的鲜花!A.欣然收下,表示感谢——“好孩子,妈妈很高兴,很感动,谢谢你!”B.无所谓或者数落孩子——“买什么花?浪费钱,多此一举,你平时听话,少气我点就有了,比什么都强!”

结果:A.孩子会继续朝着小到关心父母,大到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方向努力!B.伤了孩子的心,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母子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让孩子心中那颗孝顺的种子无处种植。一个缺乏孝心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我选择了A。

接过鲜花,我一下子把儿子搂在怀里,说:“谢谢你,妈妈好幸福啊!”他说:“妈妈,我想买一大束漂亮的鲜花,但是没有钱。等我长大有钱了,给您买更大的!”“这就足够了,你有心,比什么都强!妈妈很幸福!”

事后我才知道,这一枝花5元钱。我好长时间都没舍得扔掉。

感言:孝心是爱心,是感恩,是家长向子女付出的回报。家长付出与子女成长、父母养老与子女赡养,就应当是一个左右能平衡的“可逆反应”方程式。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温暖,社会才能和谐。制造舞台

我看过一份资料,说是有人测试中学生“害怕原子弹还是害怕当众讲话”,结果害怕当众讲话的美国中学生人数竟多于害怕原子弹爆炸的人数。虽然这个测试无法考证,但这毕竟说明当众讲话对于人们的难度。

许多人当众讲话出冷汗、口吃,不敢面对观众,语无伦次,这些都是缺乏锻炼的结果。只有在小舞台上多锻炼,才能积累上大舞台的胆量。

从小给孩子搭建和寻找锻炼的舞台,是家长的责任和功课,家长要放下架子和面子,不要追求观众对孩子的认可度,您只要让孩子参与就好了。

因此,儿子从小,只要是上笛子独奏:生日快乐。奶奶、姥姥家,人一多,我们就会给孩子当众出难题:背一首诗,读一篇课文,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随时随地搭起小舞台,给他一个展示的空间。让他有机会面对不同的观众,获得掌声。

有一年,姥姥66岁大寿,请了6桌亲朋好友。大人们有的唱卡拉OK来为姥姥助兴。对于儿子来说,在这么隆重的场合参加庆典,还是第一次,他对许多人还很陌生。

在这种喜庆场合,您会让孩子表演节目吗?

头脑风暴:A.会,因为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B.不会,因为技艺一般,拿不出手,怕人笑话或影响大家。

结果:A.孩子得到锻炼,信心会增强,下一个更大的舞台也敢上。B.孩子失去一次绝好锻炼机会。我选择了A。

由于我们早有准备,带了个笛子,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当众表演了“笛子独奏”。虽然节目并不精彩,客人们也无暇顾及,但这次表演给了儿子一个更大的表现机会,我们很是高兴。

先参与,后认可,再卓越。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当明星的机会和天分,但是当众讲话和表演是必修课。人人都可以获得和拥有机会,只是父母要重视周围环境的利用,要会设计和抓住机会。当然父母的脸皮也要“厚”一些,一定要认为并相信儿子是最棒的。

感言:因为写书的缘故,那天寿筵上的事我又回忆了一遍。当时,亲友们带了许多孩子,他们当中肯定有比我儿子棒的,无论是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但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相互沟通多么重要啊!如果没有从小到大的点滴积累,面对奥巴马,儿子能走上前去吗?对他来说,跟奥巴马都拥抱过,日后在工作中还有什么人不可以交往,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的精心设计、安排至关重要。没有人会去笑话一个孩子的天真和稚嫩。要想让孩子变得阳光,家长一定要先阳光起来。首次演讲

大约是我儿子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跟我说:老师跟全班同学讲,学校要召开“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演讲大会”,还说可以让家长帮忙写稿。谁的稿写得好,谁就有机会参加演讲比赛。他说非常希望我能够帮他写稿。

我当时心想老师们可真聪明,但嘴上我还是答应了他。因为平时我一直在鼓励他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怎么到了关键时刻自己反而袖手旁观了呢?要是言行不一对孩子可是种伤害。

我问他:“你想让妈妈帮你写吗?”“想!”“你敢去参加演讲吗?”“敢!”“耽误学习怎么办?”“不怕!”“好,妈妈帮你写!”

看到儿子美美的样子,我一定得办好这件事。

人们都说创业前三年重要,是活着还是死亡,就看这第一道坎。那时恰逢我创业第三年,一面在公立学校做老师,一面在私立学校做校长,还要做女儿、妻子、母亲,没日没夜、晕头转向、战战兢兢……怎么形容我当时的处境都不过分。原本想上班抽空帮他查找资料写一下,可一上班就把事情忘在脑后了。

第二天晚上,我回来得很晚,儿子一直在等我,满心欢喜地以为我会“交卷”。看着他的眼神,我不忍心让他失望,连忙说:“放心吧,已经差不多了,明天早上稿子可以带到学校去。”

他用信任的眼光看着我,点点头,睡觉去了。

稿子在哪啊!我满脑子工作上的事,上哪去写红军长征胜利的稿子?还要演讲,还得吸引人,还得适合三年级孩子,还得能声情并茂考虑演讲效果……

我犯难了,是参与?还是不参与?是积极写稿?还是敷衍了事?

头脑风暴:A.不参与。因为老师是普遍动员,自愿参加,没指名道姓,无所谓。B.参与。敷衍一下,在老师那里过得去就行。C.积极参与,势在必得。

结果:A.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成了集体活动的旁观者、局外人。B.忽略了演讲活动的受益者是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没有认真、积极的心态,缺乏竞争意识。C.获得一次难得的机会。孩子得到锻炼,敢在公众面前讲话。我选择了C。

当孩子睡下以后,我翻箱倒柜也没能找到相关书籍,干脆,编吧!

于是,我就调动了所有脑细胞,搜索枯肠,终于完成了一篇演讲稿《一双红军鞋》。大意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首长将自己的草鞋送给了一位战士,这位战士没舍得穿,又递给了战友……是首长的关心,使战士有了胜利的决心;是战友的情谊,使战士走出雪山草地。长征结束后,这双草鞋的下落是走进了纪念馆。

直到夜里两点,我才完成了这一文章。

第三天晚上,儿子兴高采烈地宣布:演讲稿评上了,可以代表班级参赛了。我听了很高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不过儿子又告诉我说,老师怕学生讲不好,同时选了5篇稿子,布置了5个同学准备演讲。他还加了一句:“妈妈,看我的吧。我一定要选上。不过老师说了,还得讲给家长听。”

我暗自叫苦,天哪!我哪有时间陪你!叫苦也没人听见,还是得自己解决。我告诉儿子:“幸好还有几天时间,这样,你先背下来,然后妈妈帮你指导一下。”

就这样,每天晚上,我尽量早点回家,在他睡前检查一遍,又帮他加上了动作,最后还让他像正式上台一样,把上下台的礼仪、面部表情、手势,全部“配套”,进行了彩排。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儿子不仅代表班级参赛,最后还获得了年级第一名,得到了学校奖励。

多少年以后,我们谈起这次演讲。我问儿子:“那次的演讲对你的成长帮助大吗?”

儿子说:“妈妈,那次演讲对我太重要了。因为发奖的时候,校长向全校公布了六位一等奖名单,当时我还以为自己的名次是全校一块儿评出来的前六名,以为自己参与了高年级的竞争。其实,现在想想,那时每个年级有一个一等奖,加起来6个人。但正是这次演讲,让我在全校脱颖而出,从此充满自信!”

这件事情对我的考验是:工作和孩子该如何排序、如何兼顾。我除了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外,还全程跟踪指导,最终得到了这个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感言:我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作为父母,我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为孩子做得更多,但是学校给孩子创造的各种机会,要尽可能参与,不放弃任何一次锻炼孩子的时机。这不仅是支持老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孩子。快乐是付出的结果。如果没有我和孩子的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就不一定有这样好的结果。作为家长,不能一直以自己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拒绝参与学校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不能只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来评判出自孩子心灵的稚气和火花。这件事对于我和儿子,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我做校长之后,尤其在我们通才中专,一直强调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和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自信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我的学生可以通过即兴演讲、自我介绍、模拟应聘、普通话大赛等锻炼自己的口才。面对企业的面试或媒体的采访他们都能侃侃而谈、应对自如。由此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教育公平问题。其实,公平与不公平是伴随在我们生活周围的随机事件。生活给过你公平的机会,它随手可得。如果你没有意识到,没有抓住,当然就感受不到公平,分享不到快乐。“天地通”小队

儿子大约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也不知是教育局还是市团委组织了一次“雏鹰行动”。要求小学生们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做了相应的布置。儿子回来后他被安排当某个小队的小队长了,然后很兴奋地要给小队起队名,让我帮忙。

一个、二个、三个……也不知起了多少个,他自己始终没满意;我随口说了几个,他也没认可。过了几天,他跑到我面前,认认真真地说,名字起好了,叫“天地通”小队。

我问儿子:“为什么叫‘天地通’?”

他说:“从天到地,从宇宙到地球,我们都通着,什么事都能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我大加赞赏:“好儿子,有志气!”

接下来是要组织同学们进行活动。我对这一段往事最深刻的记忆是他对组织活动十分认真和精细。

活动任务:因为是假期,他要反复征求同学意见,最后才确定;

时间安排:同学在不同的地方,他要每个人都通知到;

最终实施:他每次都会在出发前,再次打电话叮嘱同学一番。

我对他这种做事严谨的态度真是赞赏有加!

作为家长,您对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的态度是?

头脑风暴:A.不管,不介入。B.介入,应付,无所谓。C.参与,表扬。

结果:A.孩子缺乏激情,无成就感。B.孩子有失落感,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得到肯定和激发。C.孩子的潜能和激情得到激发,他会把你作为一个裁判员和观众,尽情地展示和表现给你看。我选择了C。

我记得他们“天地通”小队搞过几次活动,比如:摄影、喂鸽子、拾废品、捡垃圾袋、引导行人走斑马线等,还有同学的外祖父也一道参与过呢!

每次活动回来,他都会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活动的过程。要是我回来晚了,第二天我就会主动问他,有时还会对他们的活动加以评价和指导。

这次活动给我的感觉是:儿子在整个假期里,除了做作业,他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这个“大项目”上了,特有激情!

遗憾的是,这次活动似乎有点儿虎头蛇尾,如果认真进行总结,我估计他这个小队肯定会获奖。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重要的是这次活动开发了儿子的思维,锻炼了他的能力。儿子就像个小指挥官在指挥一场战役,一丝不苟,身体力行。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儿子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他展示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待人的热情与真诚,我真为儿子骄傲!感言: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每位家长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各自的任务,同时我们又都望子成龙。其“天地通”小队的队员在中山广场喂鸽子实,培养孩子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只要用心就行。在观察中体会孩子的所思所想,给他一种姿态:您关注他,在意他,认可他。

有的家长忽略细节,对孩子的创意不加爱护。比如:儿子给同学打电话时可能是会让人烦的,一遍又一遍,生怕同学不来。恐怕许多家长会说一句“行了,别打了”或者说“行了,打一遍够了”,更有甚者还会责备说“别打了,浪费电话费”。这些言语都将对孩子产生影响,只不过是您尚未想到,不曾感觉而已。闹转学

小学四年级,儿子换班主任了。这位老师上任后,就宣布:所有班干部一律“下课”,看表现重新上岗,并临时指派了一些人上岗。

儿子当时是班级生活委员,当然也“下课”了。由于他是个认真的孩子,就很在意这件事情,一时间跟老师的关系很紧张。老师是教语文的,儿子的语文课成绩也因此开始下滑。

儿子在作文《我最佩服的人》中写了自己在一次游泳中,腿抽筋了,是叶汀姐姐送来救生圈,把他从深水里推上岸边。作文的结尾写得也很好。当他气呼呼地把老师的评语“纯属虚构,重写!”拿给我看时,我心想:老师啊!多么简单的事,把孩子叫过来,问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学游泳的”不就结了?

看到评语,我知道错不在儿子,但我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有所表露。为了维护班主任老师的尊严,我还是电话咨询了我的一位同学——三十九中的校长王玉梅。她建议孩子在作文前面加一段话“因为我从前学过游泳,所以……”,做一个交代和铺垫,王校长说得在理,我就装作没事,指导儿子照办了,可是心里一直别扭:这和重写是两个概念。

由于孩子看的书多,每次上课发言,经常超出老师的框框,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就你事多”。

与班主任老师接二连三的摩擦和冲突,孩子抗争了半天,最终要选择逃避——转学,真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儿子的转学要求我一时没理会,最后他干脆“威胁”说,再不转学他就不上学了。

面对孩子的要求,我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A.到学校找老师评理。B.给孩子转学。C.不转学,让孩子学会适应。

结果:A.可能加剧双方矛盾,最终导致孩子转学。B.让孩子养成遇到难题就逃避的毛病,不能直面生活。此外,还造成一个潜在危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同样会选择逃避。另外,这种做法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一切都改善了,皆大欢喜;另一种可能是,孩子适应性差,还不如从前。C.孩子和家长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最终孩子会学会思考、学会自我保护和改变,加强沟通能力和受挫能力。从长远看,利大于弊。这种做法也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问题解决了,孩子能力得到提升,适应力增强,更加成熟;二是问题得不到解决,师生关系越来越僵,有可能重新回到B。我选择了C。

接下来,我跟儿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问他:“转学的理由是什么?”“这个学校不错,是这个破老师,一点水平没有!”“那其他老师好不好?”“数学老师好,有水平,我喜欢她。要是她能上语文课就好了。”“你要是走了,舍得数学老师吗?”“当然舍不得,但是没办法,我非走不可。”“要是新的学校语文老师好了,数学老师又不好怎么办?”“那……”

(一段长时间的沉默。)

我又问他:“你走了,好朋友们怎么办?你舍得与同学们分开吗?”“妈妈,这几天我就是难过这个问题。要不然早就不上学了。尤其是Y同学,我太舍不得他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有没有猜想新学校是个什么样子?老师会是什么样?同学会不会欢迎你?”“这些还没考虑呢!肯定比现在强!”“要是一切都不如现在,再怎么办?还往哪里转?回得来吗?”

……

(又是一阵沉默。)“要不你再考虑一下,也让妈妈好好想想,行吗?”“好吧!”

这段对话过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再也没有提起转学的事。或许他在思考我的问题,或许他已经学会了适应。

感言:人生受点挫折是年轻人一生的资本。爱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该拒绝时就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100%迁就。我当时的想法是:你从小到大都很顺,人生怎么可能时时顺呢?一有问题就让家长挡着或者出面解决,出现问题就躲,你的能力怎么提高?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受点挫折也是应该的。如果只是因为和老师关系不好就转学,转到几时休?受挫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有一点委屈、挫折就选择逃避,那么表面上看好似遂了心愿,其实却是少了经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化险为夷”的快乐。受挫就是补钙。要让孩子在挫折中站起来,学会适应,学会改变,让受挫转变成一生的资本。状告老师

儿子五年级,还是这位班主任。

有一次,我出差一周,刚回到家,儿子见到我就哭了,大喊大叫:“妈妈,您去学校找校长,告我们老师。她污蔑我,说我偷她钱了!”我一听大吃一惊!儿子不可能做这样的事!这其中肯定有误会,我一边安慰他,一边让他把事件详细地讲给我听。

原来,老师丢钱了,刚好我儿子那段时间因为从单杠上摔下来,胳膊有外伤,一直没上课间操。每天只有他和值日生在教室,老师的包也一直放在教室里,当然他们的嫌疑是最大的。

我从不想为儿子搞什么特殊,以前的所有委屈我都让孩子去适应,去感受,去调整。可这次的事件,牵涉到了儿子的人品,我不能再沉默了。

怎么办呢?我看到大哭的儿子,真觉得太委屈他了,就斩钉截铁地说:“好!妈妈明天找校长去!”

此时,您会如何抉择?

头脑风暴:A.直接找校长,反映情况,让校长批评老师,给孩子道歉。B.直接找老师,大闹一场:为什么污蔑我儿子,有证据吗?C.跟老师沟通,告知儿子是个好孩子,小偷不会是他,让老师另寻目标。

结果:A.老师挨批评,孩子出气了,但日后与老师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B.在同学中的面子是挽回了,儿子的气也出了,师生关系只能恶化。想不转学也得被逼走。C.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如愿以偿,消除误会;还有一种可能是沟通不好,趋近结果B。我选择了C。

第二天,我把儿子从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各个时间段的获奖证书整理好,装入一个档案袋,直接去教师办公室,找到她本人。

我是这样说的:“老师您好,我是飞飞的妈妈。在您接班后我也没时间过来,想问一下孩子的情况。”

老师一见我来,好像心知肚明,如实地跟我交流起来:“您的儿子与众不同,看我的眼睛从来都是轻蔑的。在班级里很有影响,每天放学后跟一大帮同学往回走,还经常买零食分给大家。所以我怀疑他……”

我静静地听着老师的诉说,没有与她争辩,随后把档案袋里的东西倒在桌子上,告诉她这是儿子从小到大获得的荣誉。

当她看到许多三好学生证书时,非常惊讶。我平静地说:“他一直是三好学生,还是生活委员。”“什么?生活委员?”

我一听,她连我儿子是“前”生活委员都不清楚,可见是一个多么粗心的老师,心想老师的精力是不是不够呀?果然,我一问才知道,她的孩子很小,因为她带孩子很累,所以无心顾及学生。

我见事已至此,还是挑明为好,接着说道:“我儿子跟您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他并不认可您。第一,您并不是因为他工作没做好,把他的生活委员给撤了。而是因为您实施‘班级治理新政’让他‘下课’,您说过谁表现好就可以‘上岗’。因为无端‘下岗’至今没让他‘上岗’,而接替他的人并不比他优秀,他有怨气;第二,他有两次作文写得都是亲身经历、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您却说是虚构,每次的评语都说是虚构,要求重写。其实,您只要问他一下‘你会游泳吗?’‘爸爸买的衣服扣子掉了几个’,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他没有犯大错误,学期末评比,全班有四十多人获得了奖励,他连一张奖状都没有获得,就连他的强项——特长奖都没有,这让他怎么能够接受呢?至于说到丢钱,我儿子不会干这件事,我们家里的钱都放在抽屉里,从来不锁,从未丢过。因为我家住得远,又怕孩子晚上放学饿着,我每天给他5元钱,让他先买点零食充饥,而他每次总是把零食分给小伙伴,那是他愿意……这一连串的误会,就是大人也无法接受。我儿子自然也难以承受,他在日记中写道,要继续与您作对。”

我一连串的陈述,不愠不火的态度,让老师哑口无言。

最后,我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我们都是搞教育的,孩子的自尊心要保护好,希望您能重新认识他,看到他的长处,他会是您的一个好帮手。”

从头至尾,我的语气、态度都是善意的,让老师很感动。

那天晚上回家,儿子问我:“妈妈,告校长了吗?”

我问儿子:“你觉得告校长对还是直接找老师对呢?”“告校长,让校长批评她,然后给我们班换老师!”

我笑道:“我去了,校长不在学校,我也没时间再去,就直接跟你们老师谈了。”

我看儿子也没有太反对,就把与老师沟通的情况如实地跟他说了。我告诉儿子:“老师对你的能力挺认可的,就是觉得你纪律差点。你对老师要尊重,你要跟她学知识,而不是赌气。你对她不屑一顾,她怎么会愿意理你呢?老师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再说新换班级,也需要有干部支持她的工作……”

后来真相出来了,是班级里一个家中非常有钱的男孩子干的。不久,那个男孩子就转学了。

接下来,儿子与老师双方关系改善了。

感言: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每个学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教师如果得不到学生认可,很难开展工作;学生如果得不到老师认可,要想学习好,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希望孩子继续把书读好,缓和关系、消除误会应是首选。任何一个好学校都有差老师;任何一个差学校,都有好老师。就看你想要什么。我想让儿子在这所学校里念下去,因为它的对口中学很好。我想让儿子学会适应,除了没转学之外,这次我还是选择了适应。尽管我对老师也不满意,却没在儿子面前流露出来,好让儿子感到:这有什么稀奇?老师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她是人,不是神。相反,我倒替老师说了很多好话,给老师树立威信。这为后来他们缓和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使儿子的适应能力有了提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