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长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0:44:2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懂长征

读懂长征试读:

一、解读长征

1.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特定含义“长征”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专有名词。它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25军,于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间先后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长驱25000余里,纵横11个省,平均每天行军70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行程2万余里,转战8个省;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9个月,曲折转战4个省,转战万余里;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转战近万里。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四路红军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物资供给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就凭两只脚,抢险飞渡、斩关夺隘,打破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和大量飞机进行的围追堵截,战胜了自然界数不清的困苦艰险,历经14个省,行程共达65000余里,与强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战斗120余次,终于会师陕甘,挺进抗日前线,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红军用自己钢铁般的行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革命史上的永恒丰碑。《万水千山只等闲》雕塑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

以战略退却为目的、脱离后方基地、没有后勤供给的长征,或叫远征,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过几次。

公元前401年,一支古希腊的军队在亚洲波斯的巴比伦以北地区被击败,主将战死。余部1万人,在一个叫色诺芬(Xenophone)的将军的指挥下,面对强敌的追堵,经过约6400里的艰苦行军,安全回到希腊本土。这件事当时被誉为“万人平安大撤退”,震动了希腊的每一个城市,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典型战例。但色诺芬与其军队从此几乎没有什么战绩了。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将领汉尼拔(Hannibal)从西班牙率军远征,连续行军5个月,用15天的时间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北部,重创了罗马军队。即使如此,汉尼拔最终并没有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远征俄罗斯,一度占领莫斯科。是年冬天发生溃败,逃回法国的尚有战斗力的部队,只剩约3万人,成为拿破仑帝国失败的开端。

然而,这些远征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远远不能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相比。美国著名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说:“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与长征比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小剧院’中失去了光彩,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今天看来,长征只是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剧目中的精彩序幕而已。汉尼拔远征图拿破仑远征图

2.光辉历程

朱德最先使用“长征”一词

红军于1934年秋开始进行战略转移,起初只被称作“长途行军与战斗”,以后称之为“西征”或“远征”等,并没有计划走上万里。所以,早期也不会出现“长征”这个词。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地区,行程统计超过1万多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文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长征”一词首次在正式文字中出现,并逐渐在各种正式场合与文件中被广泛引用。

1935年10月,毛泽东创作了诗歌《七律·长征》。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17次使用了“长征”这个词,对长征胜利的意义与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科学总结与概括。随着毛泽东这篇文章的正式发表,“长征”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象征”。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红军万里长征”。毛泽东说“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最先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是毛泽东,这是针对红一方面军而言的。据杨成武回忆: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在一次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发表讲话,他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在内,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正式使用“二万五千里”一词。

毛泽东说“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是什么意思?根据当时的行军日志等相关记载:中共中央与军委纵队行程共计为16030里;红1军团军团部与其直属队为18095里,但是一线部队由于执行侦察、作战、迂回、穿插等任务,最多的行程为25000里。这在当时就是明确的。同时,无论说红一方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还是讲各路红军长征总行程共达六万五千里,不论从我们今天所能进行和所看到的考证中,还是亲自接触到的老红军回忆中,都是保守的计算。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统计表

小档案

红一方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0年8月在湖南成立。期间,由于红一方面军所在的赣南闽西根据地与中共中央同在一个区域,被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总部也数次被中革军委撤销,受中央直接指挥,所以又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8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恢复。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11月,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1937年8月,与其他红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115师。长征的结局是五支部队的会师

为什么现在的一般史学著作中谈到长征时,都说三大主力会师,不说五支红军会师。因为第一支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红25军与陕甘边的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而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后,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所以,后来的历史著作中,一般称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但是,四支红军进行了长征与三大主力会师,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会师后的红军队伍实际上由五支红军队伍组成,陕北红军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完成,将全国红军由分散集中为一个拳头,无论从军事指挥上还是战略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红25军长征路线图红25军长征行程统计表

小档案

红25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留守的部队重建红25军。1934年11月开始长征,1935年9月与陕北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同年11月,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四方面军长征行程统计表

小档案

红四方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1年11月于湖北黄安成立,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1932年10月向陕西和四川边界转移,12月创建川陕苏区。1935年5月开始长征。1937年8月,与其他红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二方面军长征行程统计表

小档案

红二方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936年7月于西康甘孜地区成立。它的前身为1930年7月在湘鄂西根据地成立的红2军团,1933年6月在湘赣地区成立的红6军团,1933年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的红9军团(后改为红32军)。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7年8月,与其他红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红一方面军长征过程的较精确统计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共计368天。战斗380次,其中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行军。整个长征途中,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休息一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山脉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11个省,占领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经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从瑞金出发时共有8.6万人,如果按25000里计算,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牺牲人员3.18名。中共中央首次评价长征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后,来到四川省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松潘县毛尔盖以南的沙窝(也叫血洛)召开政治局会议,到会的有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博古等11人。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其中提到:“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为蒋介石以及七八省国民党军队所包围追击截击与堵击,完全没有休息的长途行军,历尽艰难困苦与饥饿寒冷,然而一方面军的全体指战员在党中央与军委领导之下始终以惊人的英勇与坚决同敌人作无数次的血战,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击败了敌人的追击截击与堵击,消灭了蒋介石等军阀的许多部队,渡过了天险的湘江、乌江、金沙江与大渡河,最后达到了与四方面军会合的预定目的,使蒋介石等进攻我们的计划完全失败。”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对长征作出评价。

该决议还针对“个别的同志”对党中央、红一方面军在反“围剿”和长征中“极大的减员”和“相当的损失”提出的质疑,强调指出:“遵义政治局扩大会纠正了党中央在军事上所犯的错误以后,在军事领导上无疑义的是完全正确的。”

二、反“围剿”失败红军战略转移

1.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歌的诞生几乎和长征同时

你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时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1934年秋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也就在这时候,共产党员田汉应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的约请,为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题材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填写歌词。1935年4月共产党员聂耳完成了为其谱曲的任务。随着电影的热映,《义勇军进行曲》就以其鲜明时代特色和号召性音调,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和无可阻挡气势唱遍了中国。同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1912-1935)日本扩大侵华民族危机深重

日本曾经是中国最谦卑的学生,可是从19世纪后半期始,却成了中国最大的敌人。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诏令,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开始对邻国虎视眈眈,不断挑衅……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迫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1927年,日本政府在其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提出了其侵略中国的战略方针,“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洲;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蓄意侵占上海。同年3月,铤而走险却尝到了甜头的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1933年初,日本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先后攻占山海关、赤峰、承德、唐山、多伦等地,毗邻北平的遵化、玉田、蓟县、三河等县城也相继失守。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后,上海街头的反日标语。九一八事变中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侵略军抗日救亡的兴起与蒋介石的政策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31年10月起,为数众多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揭竿而起,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1933年1月,日军侵略矛头直指华北,驻守山海关等长城一线的中国守军奋起反抗。3月至5月,驻守长城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中国守军,再次展开抗击侵华日军的作战,重创日军,史称“长城抗战”。它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军队最大规模的抗日战役。与此同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社会各界召开抗日救国大会,举行罢工并抵制日货,募集抗日钱款,游行请愿,敦促政府出兵抗日。一·二八事变中,淞沪战场的中国守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组织抗日救国游行活跃在东北大地的抗日义勇军

小档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通过蛊惑宣传和周密的组织工作,迅速崛起。1933年1月30日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以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蒋介石“攘外必须安内”手迹集结待命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

面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蒋介石的看法则是:“剿匪不成亡于俄,抗日不成亡于倭;亡于倭可尚图恢复,亡于俄永世不得翻身!”因此,在抗日与“剿共”两条路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不顾国土的一步步沦陷,不顾广大民众的抗日呼声,下令“奢谈抗日者杀无赦”。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受其影响下令东北军放弃抵抗;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又下令调奋勇抗日的19路军赴闽“剿共”。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自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卖国条约《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使华北的门户洞开。中华苏维埃发布《对日战争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全国人民武装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中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基本口号。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与重申:红军愿与一切真正抗日的军队订立停战协定,要求以全国军队开赴华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出许多党员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斗争中不断壮大,逐渐成为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骑兵《中国苏维埃临时政府及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

小档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毛泽东为主席,定都于瑞京(中央苏区瑞金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转移至陕北,首都迁至陕西延安。12月瓦窑堡会议后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9月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也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起到了中枢指挥作用。

2.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毛泽东被剥夺指挥权

自1927年8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1月,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海陆丰成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原文为俄语“工农兵代表会议”,是当时苏联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采取的形式。随后,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政权都称为苏维埃。因根据地的政权形式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故称为苏区。由毛泽东、朱德等开辟的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当时最大的苏区。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工农红军有了很大发展。十几块苏区的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公里,红军总人数发展至近30万人。

从1931年开始,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占据了中央的统治地位。他们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指手划脚,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横加指责,并先后撤掉了毛泽东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1932年10月以后,毛泽东在军事问题上不但失去了指挥权、决策权,甚至连发言权也被剥夺了。从此,红军的作战逐渐陷入被动。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此后,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并建立根据地,多次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图为郑洪流、崔开西、张文源、艾轩创作的《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在赣南举行的中共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关于红军作战、中央苏区建设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错误地批评为“游击主义”、“狭隘经验主义”等,开始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图为赣南会议会场。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被迫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图为宁都会议会址。第五次反“围剿”——两个德国人的“对决”

1933年9月,蒋介石按照其“攘外必须安内”的既定方略,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开始向各红军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剿”,其中直接用于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兵力达50万。蒋介石采纳其德国军事顾问冯·赛克特提出的方针,采取了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在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周围构筑大量堡垒,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将包围圈平均每天向内推进一二千米,或者几百米,逐步向中央苏区蚕食。冯·赛克特曾指着江西地图当众夸下海口:“共产党统治区不过五万平方公里,只要保持每天前进一千米的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全部吃掉。”蒋介石称此举为“抽干塘里的水,捉塘里的鱼”。

这时,指挥中央红军作战的也是一个德国人,中文名字叫李德。

1933年春,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此时,中国工农红军展开的土地革命战争如火如荼,受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极大关注。10月,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当即被临时中央授予中央红军的总指挥权。李德执掌红军指挥大权后,完全拒绝接受红军行之有效的作战经验,只是一个人在房子里凭着地图指挥作战,盲目地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积累的实战经验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到的条条框框,机械地搬到了中国。他拟定的作战指挥要图,通常连哨兵站在什么地方,一门迫击炮或一座碉堡配置在什么位置也要硬性规定。当时红军所用的作战地图误差较大,李德也不管不问。所以,图上标的是100里,可能实际是130里,看似平路,实际是山路。按照这个图下达的作战任务,通常很难完成。反“围剿”失利彭德怀痛斥李德

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博古、李德等不顾敌强我弱、部队连续作战减员很大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尽管予敌以重创,但红军遭到更大伤亡,广昌失守。

战后,彭德怀被博古、李德叫去谈话。彭德怀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李德等人的作战方针,本来就憋了一肚子气,与李德见面后,便发生激烈争论。他怒斥道:你们的作战指挥从开始就是错误的。中央苏区从1927年开创到现在快8年了,一、三军团活动到现在也是6年了,可见创造根据地之不易。就这样被你们白白送掉,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对于这样激烈的言辞,翻译伍修权没敢直接译出来告诉李德,最终在彭德怀的坚持下由懂俄语的杨尚昆翻译成了俄文。李德听后咆哮起来,大喊:封建!封建!彭德怀回骂李德:下流无耻。

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博古、李德等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第五次反“围剿”时,《红色中华》关于广昌失守的报道。博古(秦邦宪),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主要执行者。李德(奥托·布劳恩),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军事顾问,被中共临时中央授予中央红军的总指挥权。毛泽东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第一,以堡垒对堡垒,失去了运动战的机会,使敌人的堡垒主义持久战的战略战术达到了目的。第二,搞分兵把口、全线防御、短促突击的一套,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丧失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机会。例如李德直接指挥的广昌保卫战,战斗持续18天,红军毙伤俘敌2626人,自身却损失5093人,换来的仍然是广昌失守。第三,不知在军事上利用19路军的事变,粉碎“围剿”。第四,在战略转变与突围行动上,表现迟疑不决。在敌人逼近苏区中心之时,没有毫不迟疑地转变战略方针,部队转移后,又一路采取消极避战的方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