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4:42:51

点击下载

作者:杨晓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股市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研究

股市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研究试读:

内容摘要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股票市场在市场资源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行为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在大量非理性交易者的跟风行为下,股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加大,并有可能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面对我国股市高速发展的局面,我们迫切需要构建股市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对股市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突变因素进行有效监控与防范。

本书旨在综合利用行为金融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经济学等方法,在分析股市安全机制和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我国股票市场的安全预警系统;并且深入讨论各类股市应急处理机制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对断路器和涨跌停制度两类应急处理机制进行实验检验,为建立我国股票市场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市场制度、国外股票冲击和投资者心理是影响股票市场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经济情况来看,宏观经济发展对股票市场稳定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当宏观经济发展失衡时,以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如货币供应量)为中介,实体经济的危机会通过预期效应、投资组合效应、股票内在价值增长效应等途径传导至股票市场。本书利用我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汇率、利率、GDP和货币供应量(M)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汇率、货币供2应量(M)和GDP与指数呈正相关,而利率与指数呈负相关。2

从市场制度来看,市场制度会影响股票市场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本书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导致个人投资者追逐短期投机利益和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对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安全运行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具体的制度缺陷包括股票市场功能定位不合理、政策因素多变、市场资金来源不稳定、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

从国际市场的冲击来看,本书讨论了股票市场国际传染的传导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表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指数——美国道琼斯指数、英国伦敦FTSE指数和德国DAX指数对我国上证A股指数都存在非常显著的传染效应。美国股票市场如果受到的1个单位的意外冲击,将对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产生0.243个单位的冲击;而英国股市1个单位的意外冲击,对中国股市将产生0.222个单位的冲击。此外,香港恒生指数对上证A股也有一定的传染效应。

从投资者心理因素来看,本书论证了个体心理偏差和群体性心理偏差对股市安全影响的机理。

第二,基于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股市安全预警模型对股票指数和股票市场危机的预警有较高的准确率。

本书设计了股市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体系,包括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国际市场冲击、股票市场四大类共18个预警指标。选取预警指标和上证综合指数在2000年6月到2009年6月的月数据,采用基于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预警方法,用其中偶数月的预警指标和下一月的上证综指组成训练样本组,用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奇数月的预警指标和下一月的上证综指组成预测样本组,用来检测已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的预警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预警模型在预测上证综合指数上有较高的准确率。首先,训练后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得出的上证综指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且绝大部分样本误差在5%以内,网络较好地反映了预警指标和上证综指间的内在关系;其次,用训练过的神经网络模型对预测样本的上证综合指数进行预测,显示出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6.2942%。此外,我们通过股市压力指标定义股市危机发生月,研究结果表明预警模型在发出股市危机预警信号上体现出较强的预测能力,对股市危机月的预警准确率达70%,对非危机月的预警准确率高达93.94%,总样本预警准确率89.9%。

第三,各国股票市场的历史经验表明价格平准基金、流动性干预等应急处理机制在应对股市危机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股市应急处理机制指那些可以抑制股票价格暂时波动的交易制度安排。本书利用历史文献分析法,按照价格限制机制的应用方式将其分为直接对交易或者交易价格进行限制的制度(包括涨跌停限制、断路器、平准基金等),以及通过增加或降低交易的成本和困难从而间接控制交易或者交易价格的制度(主要有征收交易税、保证金制度、流动性干预等)。本书系统分析了这些机制在各国股票市场的应用背景和效果,结果显示虽然对各类应急处理机制的实际效果还存在争议,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的平准基金、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流动性干预等政策对防止股市危机的恶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书分析了我国股市暴跌中相关应急政策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设立我国股市应急处理机制的目标、原则和特点。

第四,股票市场的实验研究显示,断路器在抑制价格偏离理性预期的均衡水平上具有有效性。

本书设计了一个持续20期交易的实验室股票市场,市场面临股票价值变动和流动性冲击两种不确定性。实验结果显示,当不存在任何价格限制制度时,市场交易价格出现了对均衡水平不同程度的偏离,但股票价格有逐步收敛于均衡价值的趋势。在引入断路器的市场实验中,当交易价格波动过大而触发市场断路机制后,交易者的报价、出价比断路发生前更加趋近理性的水平。我们发现特别是在看跌的实验条件下,断路器机制加快了价格回归价值的速度,有效抑制了偏离的扩大,但这一效果是在牺牲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得的。价格涨跌停制度并没有起到抑制市场非理性反应的作用。此外,断路器和涨跌停制度的存在都显著降低了市场的成交量,但都没有影响市场的波动性。

第五,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书提出以下几项股市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的政策建议:(1)长期、实时监控、追踪影响股市安全的指标变量;(2)在指标监控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股市危机预警系统;(3)当发生股市暴跌等严重影响股市安全运行的事件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的流动性;(4)引入大盘断路器机制;(5)设立我国股市的平准基金;(6)对国际游资进出股市进行有效监控,并且征收股票交易特许税。1 导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11月,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超过日本,成为列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股票市场在市场资源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行为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在大量非理性交易者的跟风行为下,股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加大,并有可能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面对我国股市高速发展的局面,我们迫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股市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对股市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突变因素进行有效监控与防范。

我国股票市场经常呈现波动加剧的特征。以2000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在这十余年间上证综合指数2个月累计跌幅超过20%的次数为5次,全部发生在2008年以后。其中,2008年发生3[1]次,2009年1次、2010年1次。尤其是2008年10月,上证综合指数跌至几年来最低水平(1664.93点),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04点相比,累积下跌72.81%。如此之高的跌幅可以被称为股市崩盘[2](crash)。股市崩盘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了股市投融资功能的正常运作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2007—2008年我国股市的持续下跌?外部的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股市遭受负面冲击。内部的原因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外交困的经济环境使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大小非解禁以及大规模的再融资计划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的供给冲击;第三,股票市场制度不完善,相关监管政策缺乏持续性;第四,投资者心理表现出对市场过度悲观、缺乏信心的特征。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股指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我国股市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投资者期望相关政策能够缓解因股市崩溃对投资者财富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恶性影响,然而对政策预期的落空进一步激化了投资者过度悲观的情绪,导致股市信心的严重不足。

对普通的商品而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价格过度偏离均衡水平时,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纠正的能力。例如当大米价格大幅下跌时,市场供给相应减少,“看不见的手”会逐步使价格收敛到市场均衡的水平。然而股票市场往往缺乏自我纠正的能力,股价大幅下跌往往引发投资者的恐慌,他们相继抛出手中股票,最终导致市场的崩盘。因此,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防范股市危机的发生以及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维护市场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成熟股票市场的经验来看,股市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在应对股市危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reenspan(2007)在总结股市崩溃的应对措施时指出,与1929年股市崩溃过后的大萧条相比,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后并没有伴随同样的宏观经济衰退,其原因在于美联储采取相关措施保证了危机中资金的流动性,并且说服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同样,在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采取了及时的、持续的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市场的信心。

在我国股市发展的历程中,管理层对股市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股市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征,至今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股市安全预警与应急机制。管理层通常是在股市大幅下挫、持续低迷、市场信心处于极度涣散的状态下才被迫提出救市措施,而在股市高涨时又往往采用打压政策,使市场陷于“泡沫—打压—低迷—政策救市—泡沫”的恶性循环中,降低了股票市场的运作效率,阻碍了相关制度实施的长期性与稳定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股票市场的安全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对股市的安全性进行合理评估和预警、如何构建股市崩溃的应急处理机制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金融市场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本书将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具体情况,从股市安全的机理出发,设计我国股市的预警指标、预警方法以及预警机制,并对股市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进行研究。注释

[1]上证综合指数2个月累计跌幅超过20%分别发生在2008年3—4月、7—8月、9—10月和2009年8—9月以及2010年4—5月。

[2]2008年4月,“泰晤士商业”列举了工业国家金融历史上的十大股市崩盘事件,1929—1932期间的华尔街危机以整个美国股市下跌89%位居第一,华尔街1901—1903年股票跌幅达46%位居第十(参见:http://timesbusiness.typepad.com/money_weblog/2008/04/the-ten-biggest.html)。与这些崩盘事件相对比,我国股市2007至2008年的下跌幅度同样能列入历史十大崩盘事件。1.2 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综合利用了金融学、实验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处理非线性、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以及泛化能力完成系统的实施与运行工作。鉴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复杂性,本书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证研究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在预测我国股市危机上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第二,历史文献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国外股市崩溃的著名事件,从历史文献中总结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为建立我国股市应急处理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市场实验方法。新的市场制度和机制在市场中推行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而通过实验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这样的成本。对于我国股票市场尚未引入的断路器,我们采用了市场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这种应急处理机制对投资者行为和股票市场的影响。我们设计了看涨和看跌两种走势的虚拟股票市场,选取真实参与人进行模拟交易,检验应急机制在实验市场的运行情况,并进一步讨论了这类机制在真实市场运用的可行性。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建立股市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的作用是获取超前预警指示信息,对股票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实时分析、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影响股市安全的因素进行防范,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弱股市危机的恶化及其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冲击。围绕这一目标,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八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目的,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进行说明,指出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股票市场安全概述,首先介绍金融安全的概念和种类,然后对股市安全、股市危机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讨论股市危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论证建立股市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论证股票市场安全运行的机制和原理,对影响股市安全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市场制度、国外股票冲击以及投资者心理。第一,分析宏观经济与股市安全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宏观经济指标中的汇率、利率、GDP和货币供应量(M)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二,结合中国市2场具体情况,论证了市场制度与股市安全之间的联系;第三,讨论股票市场国际传染的传导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表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指数——美国道琼斯指数、英国伦敦FTSE指数和德国DAX指数对我国上证A股指数都存在非常显著的传染效应;第四,分析个体心理偏差和群体性心理偏差影响股市安全的机理。

第四章建立股市安全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指标。本章首先对金融市场的安全预警体系进行回顾,其次讨论股票安全预警体系的目标和实施框架,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股票市场的特点,在借鉴IMF金融稳健指标和国外经典货币危机、银行危机预警指标的基础上,设计股市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体系,包括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国际市场冲击、股票市场四大类共18个预警指标。

第五章是股市安全预警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本章结合粒子群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基于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预警模型。选取18个预警指标和上证综合指数在2000年6月到2009年6月的月数据,用其中偶数月的预警指标和下一月的上证综指组成训练样本组,用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奇数月的预警指标和下一月的上证综指组成预测样本组,用来检测已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的预警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预警模型在预测上证综合指数上有较高的准确率。此外,我们通过股市压力指标定义股市危机发生月,研究结果表明预警模型在发出股市危机预警信号上体现出较强的预测能力。

第六章对股市应急处理机制进行概述。本章首先界定股市应急处理机制的概念,对各种应急处理机制进行了分类;接着利用历史文献法,对各国股票市场上应急处理机制的应用、效应、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与总结,特别对央行提供流动性以及市场的断路器、平准基金等应急处理机制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了我国当前股市应急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股市应急处理机制的目标、原则、特点和基本的框架。

第七章报告了涨跌停制度、断路器机制的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分析真实实验被试者的交易行为,检验断路器、涨跌停板这两类应急处理机制在实验室市场的有效性。为了模拟真实股票市场中面临的上市公司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我们设计的实验室股票市场面临两类外部冲击,第一是随机的股票价值冲击,第二是流动性减少的冲击。其中,股票价值冲击包括冲击期望值大于零的看涨市场和冲击期望值小于零的看跌市场两种不同的市场条件。实验结果发现断路器制度有助于降低交易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而涨跌停板制度的效应则并不显著。

第八章总结和政策建议。本章总结了股市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的框架和体系。在结合前述各章研究结论和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本章对建立我国股票市场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在对金融危机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书梳理了股市危机与银行危机、货币危机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了股市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经济体的负面影响,论证建立股市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的重要意义。这些现实背景的分析和讨论为构建股市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提供了依据。

第二,建立了基于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股市安全预警模型。在预警方法中,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Partical Swarm Optimization)是一种优秀的全局优化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容易实现等优点;而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自组织、自学习、容错和模拟非线性关系的能力,但基于梯度下降的BP算法具有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考虑到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全局搜索特性和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快速的局部搜索能力,本书创新性地将两个算法有效结合起来,发挥两个算法的优势,建立了PSO-BP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现了较高的预警准确率。

第三,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实验室股票市场中分别引入了涨跌停制度、断路器两类股市应急处理机制。本书通过分析实验市场中真实交易者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价格数据,检验了应急处理机制的有效性,为在真实市场中推行应急处理机制提供了依据。2 股票市场安全概述

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因此股市安全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本章将首先介绍金融安全的概念和种类,然后对股市安全、股市危机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讨论股市危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论证建立股市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的重要意义。2.1 金融安全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断增加,一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能够迅速地传染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引发区域性、甚至国际性的金融震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冲击,2007—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至今尚未走出低迷的局面。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对于金融体系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新兴市场而言,如何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健性,如何建立金融安全的预警和防范体系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金融安全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目前,关于金融安全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蒋海、傅建辉,2008)。第一是从货币资金融通的角度来定义金融安全。例如王元龙 (1998)认为金融安全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与货币流通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范畴。这种观点强调金融安全的广泛性,即凡是影响金融安全与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所有变量都可认为是金融安全的范畴。持该观点的学者还有雷家骕(2000)。第二是从国家利益与安全的角度定义金融安全。梁勇 (1999)指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及由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这种观点强调国家金融主权,即强调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下金融体系稳定与发展。目前大部分学者持该类观点,如贺力平等(2007)。第三是从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角度定义金融安全。张亦春等 ( 2002) 认为金融安全是相对于金融风险而言的,实现金融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金融创新的不断演进。刘锡良等 ( 2004) 认为金融安全是相对于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特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金融运行有效率,金融风险处于金融危机的临界值之下。该观点强调金融安全与风险及危机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本书中,我们采用陈松林(2002)对金融安全的定义。陈松林(2002)指出金融安全是保持金融系统运行与金融发展不受内外各种根本性威胁和侵害的状态,凭借各种手段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以下,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金融安全包括两层含义:狭义的金融安全是指金融产业本身的安全;广义的金融安全包括国家的经济安全,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金融安全程度表明国际金融体系或一个国家、地区金融结构、运行状态与质量状况,是对一定的空间内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发展特征的总体评判。在开放环境下,如果金融没有国际竞争力,国家的金融安全就没有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实质。

与金融安全有关的概念还包括金融稳定、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在此我们对这些概念进行一些区分和梳理。在国外的学术研究和金融实践领域中,在描述金融市场运行状态时,较少使用“金融安全(financial security )”一词,而更多地使用“金融稳定(financial stability)”。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Padoa-Schioppa(2003)认为金融稳定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金融体系能够承受冲击,而且不会对经济中的支付程序和储蓄到投资的转换过程产生损害。欧洲中央银行行长Duisenberg (2001)认为金融稳定状态是指构成金融体系的主要要素平稳运行。IMF研究员Houben等(2004)认为在金融稳定状态下金融体系应该具备三个功能:第一,有效分配资源;第二,评估和管理金融风险;第三,吸收冲击。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者从金融稳定的反面来揭示金融不稳定的特征。美联储副主席Ferguson ( 2003 )认为金融不稳定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一些重要的金融资产价格严重脱离其基础;第二,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功能,特别是信贷功能被严重扭曲;第三,前两项的结果导致总支出显著(或高或低)偏离实体经济的产出能力。即使学术界对金融稳定尚未形成一致、统一的定义,但各国中央银行都将维护金融稳定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与金融稳定相比,我们认为金融安全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等。蒋海、傅建辉(2008)指出金融安全是一个宏观概念,虽然微观层面的风险通过积累和扩散会威胁到宏观金融安全,但并不是金融安全本身。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是金融业运行和发展的常态,不能把这种常态视为不安全。如何看待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特性,但是当个体的、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通过集聚和扩散从而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金融风险就成为金融不安全的来源。例如,在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个别银行由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而导致巨额亏损或者倒闭时,还没有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但是当这种风险进一步积累和扩散使整个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金融安全就受到了影响。

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安全状态极度恶化的表现。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可以说对金融安全问题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探寻防范金融危机发生以及减少危机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机制和政策,建立金融安全的防护网。2.2 股票市场安全、股市危机的概念与界定

从上节对金融安全问题的讨论来看,股票市场安全是金融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股市安全与货币安全、银行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着自身独立的运行特征。股市危机是股票市场不安全的极端表现,对一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2.2.1 股票市场安全的概念与特征

相对于对宏观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而言,股票市场安全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陈松林(2002)对股市安全的定义是以股票价格为代表和金融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不发生大幅波动。胡岷(2004)把股票市场安全定义为股票市场对立于危机而存在的一种均衡状态,它是建立在有效的监管体系、稳健的机构运行体系和规范的运行秩序基础上的稳定而有活力的状态,可以表现为资本品(股票)价格、市场主体的运营状况以及监管效率,其特征则是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流动性。

我们认为股市安全指股票市场运行和发展不受内外各种根本性威胁和侵害、各种功能和秩序保持稳定的状态。股市安全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股票市场价格来看,股市安全意味着股票市场价格能够反映基本经济因素变化,而当这些因素并未有明显变化时,交易价格不应出现剧烈的波动。股票价格的波动和股市的风险是股票市场运行的常态,不能说股票价格波动就是股市不安全。一个功能良好、健康运行的股票市场能够正确反映经济体系的状况,股票价格应围绕着经济基础决定的基础价值而波动。在经济基础之外,由于流动性过剩、外部冲击、投资者情绪、过度投机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很可能对市场信息产生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导致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的安全性。

第二,从股票市场的交易机制来看,股市安全要求股票市场能够提供有效、迅速、安全的交易平台,保证交易过程的顺利实现。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几乎所有的股票市场交易都是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的形式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股票市场具备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保证市场的资金安全以及交易指令的传递。

第三,从股票市场的制度环境来看,股市安全的内涵是市场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环境,并且充分体现在新股发行、上市公司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对于像我国股市这样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而言,制度环境对股票市场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股市发展的历史上,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一直且至今依然是股市暴涨暴跌的核心原因。正如胡岷(2004)指出有别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的制度特点是不完善的制度安排和不断推进的制度变迁。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国股票市场金融安全具有与市场经济迥异的生成机理,其风险本身可能就是制度性的。

第四,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来看,股市安全意味着市场具有适当的流动性。良好的市场流动性不仅对投资者是重要的,而且对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都至关重要,因为在一个流动性高的市场上,通常价格的决定也会比较有效,而且高流动性能够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抗御外部冲击,从而降低系统风险。

第五,从股票市场的盈利性来看,处于安全状态的股票市场能在平均水平上为投资者提供正的回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股票市场是上市公司筹集资金以及投资者进行投资、理财的平台,个别上市公司经营亏损以及部分投资者投资亏损是市场的正常现象,但如果个体风险累积和扩散成为系统性风险,出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大面积亏损的情况,股票市场就不能再视为处于正常和安全的状态。

第六,从股票市场的监管来看,股市安全要求监管部门对于股票市场的运行有一定的监管和控制能力,能防止股票市场受到国内外突变因素的冲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股市安全还要求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具有持续性、可信性,能够对投资者起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2.2.2 股市危机的概念

股市危机(stock market crisis)是股票市场不安全的极端表现,是指股票市场价格出现剧烈下跌的现象。股市危机根源于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对这种不确定性的非理性过度反应。通常情况下,股市危机是股市投机泡沫膨胀的后果。当股票价格持续一段时间过度上涨之后,市场投机盛行,在债务杠杆等金融工具的放大作用下,股市泡沫不断膨胀。此时,一些特定的经济事件会触发股市泡沫的破裂,市场开始出现恐慌性的卖盘,并终导致整个市场的巨幅下跌。

从根源上,股市危机是由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和投资者的非理性恐慌造成的;从表现上,股市危机通常是通过股价的剧烈下跌体现出来的。股市危机一般包括两种具体情况:第一是股市崩盘(stock market crash),股票价格指数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出现两位数的跌幅,通常就认为是发生了股市崩盘;第二是股市几个月、甚至几年持续下跌和低迷,这种情况也称为是熊市(bear market)。股市崩盘与股票市场的熊市有一定的关系和差别。股市崩盘是恐慌性抛盘导致的股价在几日内急剧下跌,熊市是指股票价格在几个月或者几年间持续低迷。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显示,股市崩盘通常都会带来熊市,但有时并非如此。例如,1987年美国股票市场崩盘,并没有伴随熊市,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持续几年的熊市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崩盘。从18世纪的南海公司泡沫开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曾经发生过危机。历史上著名的股市危机包括1929年美国股市危机、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暴跌。[1]一、1929年的美国股市危机

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大崩盘是美国金融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从1928年开始,美国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股市的暴跌开始于1929年10月。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美元跌到28美元,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受股市影响,银行体系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年到1933年短短的四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倒闭风潮。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立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2]二、1987年黑色星期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到80年代时,美国股市已经历了50年的牛市,股票市值从1980年的24720亿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59950亿美元。自1982年起,股价走势更是持续上扬,交易量也迅速增加,1987年日交易量达到18060万股。股市异常繁荣,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实际经济的增长速度,金融交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因为股市的高收益性,大量的国际游资及私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这些资金为追求短期利润而在股市上从事投机交易,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

在这段长达50年的股市繁荣也留下了许多阴影。1973年至1975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致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很高。加之当时美苏开展军备竞赛,这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力量,使国际甚至是国内的市场占有份额也不断下降,外贸赤字和预算赤字不断上升。随着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和对股票投资的减税刺激,巨额的国际游资涌入美国股票市场,促进了股价持续高涨。在1987年前9个月中,仅日本购买美国股票的新增投资就达约150亿美元。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纽约股票交易所计算机系统在这一天也几乎陷入了瘫痪的状态。纽约股票交易所共有200台计算机,这套系统从未处理过如此巨大的交易。当股票交易数据涌进计算机时,计算机几乎无法处理。卖单蜂拥而至时,信息系统处理速度远远滞后。开盘后不到一个小时,由于抛盘数量太大,计算机竟比实际交易速度慢了20分钟;中午,计算机系统中的指定指令转换系统(DOT)慢了约75分钟。由于DOT系统容量不足,传送到DOT系统的3.96亿股的交易竟有1.2亿股没有执行。

这次股市暴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黑色星期一”这一天,东京股票交易所从开盘起,股票价格便直线下跌。日经225指数下跌了620点,跌幅为14.9%;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1点,跌幅为11.3%,也创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纪录;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下跌169点,跌幅为12.4%;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价格指数下跌80点,跌幅为3.7%;FTSE30指数下跌183.7点,跌幅为10.1%,FTSE100指数下跌249.6点,跌至2053.3点,投资者损失达500亿英镑。此外,巴黎、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米兰、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股市冲击波。面对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惊之余,迅速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当即停市4天,联邦德国宣布降低证券回购率,七国集团会商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

纽约股市暴跌,加剧了工人失业,极大地影响了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并减少国民收入。这次股票下跌,削弱了美国人的购买力,使消费有所下降并直接影响到生产。在美国,直接从事股票投资的人占全国人口的1/4,这部分人基本上分布在购买力最强的年龄层次。股市的暴跌使原来依靠股票红利、股息和投资股票获取利润来安排生活的人深受打击。短短一年之内,美国的私人消费开支减少约500亿美元,使五年多来以股市为推动力,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出现了转折点。股票暴跌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潜在威胁集中在投资领域。美国企业界需要依靠外国资本扩大投资,政府也需要利用外资来弥补财政亏空。[3]三、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度尼西亚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表2.1列出了亚洲部分国家(或地区)在此次危机中股票市场的跌幅。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表2.1 亚洲部分国家(或地区)在股市危机中的跌幅国家(或地股票跌幅(1997年底与1996年底相比:%)区)泰国-55.2印度尼西亚-37.0韩国-42.2马来西亚-52.0菲律宾-41.0新加坡-31.0中国香港-20.3日本-21.2

数据来源:胡岷:《转轨经济及封闭条件下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制度分析》,2004年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第一,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第二,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很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第三,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00亿美元。第四,汇率制度僵化。在危机爆发前几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面临较大的货币贬值的压力。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第五,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4]四、2007—2008年的全球股灾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众多银行、投资公司巨额亏损、倒闭,并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出现了剧烈的跌幅。仅在2008年1月21日,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巴黎CAC40指数、法兰克福DAX指数、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上海上证综指跌幅均超过5%。

美国次贷危机是伴随着大约于2005—2006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次级贷款”与可调整利率贷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ARM)的高违约率而开始的。在危机发生前几年的政府政策和竞争压力助长了高风险贷款的发放。此外,较低水平的首付条件以及房价长期上涨的趋势让借款人相信偿还房贷抵押的艰苦只是暂时性的,他们能够在未来迅速地找到更有利的融资条件。然而,2006—2007年利率开始回升,房地产价格在美国许多地区开始适度下降,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违约与法院拍卖活动急剧增加,房屋价格并没有如预期般地上升,同时ARM利率再创新高。在2007年期间,近130万处房地产遭到法院拍卖,比起2006年增长79%。伴随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多家银行、投资公司、贷款公司由于受次贷资产及其衍生产品的影响而陷入困境。银行的巨额亏损和倒闭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造成了各国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

2007年6月到2008年11月间,美国股票市场失去了超过其资产净值1/4的市值。时至2008年11月月初,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从2007年的高点下跌了45%,房价从2006年的高峰下跌了20%。美国住房资产净值从2006年价值13兆美元的高峰,下降到2008年中期的8兆8千亿美元,并且2008年年底时仍在下降。在同一时期内,储蓄和投资的资产(除退休储蓄)有1兆2 千亿美元损失,而养老金资产有1兆3千亿美元损失。香港恒生指数在2008年10月的一个月内下跌了22%,为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最差的一个月。次贷危机严重打击越南股市,造成近60%的股价跌幅。韩国股市从2008年1月开始受到波及,在10月初发生多次暴跌,总计下跌40%,韩元也由于韩国外汇和贵金属储备不足的国家特性,高度依赖外国担保和外资信用来运作经济,一度贬值70%。日本股市和全球一样连日下跌,在2008年10月27日创下26年来最低点,日本政府宣布10兆日元救市计划。2008年11月14日俄罗斯宣示股市休市,因为俄罗斯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出口,经济衰退的预期导致油价大跌,俄罗斯股市几乎无量暴跌。乌克兰股市逐步连续下跌超过60%,且货币大幅贬值,外汇存底只够支付4个月进口货物,向IMF提出救援贷款需求。冰岛股市事发以来萎缩75%以上,向IMF提出第一阶段约50亿美金救援贷款需求。

2007—2008年的全球股灾中,中国股市并未幸免于难。2006年以来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行、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好转、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等因素的刺激下,我国股市走出了持续多年的低迷局面,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震荡上扬行情。2007年10月15日,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指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大关给市场投资者带来了莫大的鼓舞,此时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较大的泡沫。2007年11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在周边股市遭受重挫的外部刺激下,我国的股票市场走势发生了逆转,从2007年11月1日至30日,月跌幅超过17%。然而,当美国股市稳步回升时,我国股市依然不改下跌的趋势,股指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持续下跌。直至2008年10月28日,股指跌至几年来最低水平,上证综合指数最低点为1664.93点,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04点相比,累积下跌72.81%。除了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传染之外,我国股市暴跌还有其独特的原因,例如大小非解禁以及大规模的再融资计划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的供给冲击,政府监管政策的多变性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过度悲观、缺乏信心等。

从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来看,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股灾有着众多复杂的原因。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的领导人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宣言》上列举了下面的原因:在全球经济增长强劲期间,资本流动越来越多;市场参与者由于寻求更高的收益而对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未能善尽行使调查之责;与此同时,保险业标准的脆弱、风险管理做法的不健全、日益复杂且不透明的金融产品、导致过度结合财务杠杆,从而产生了系统中的漏洞;一些先进国家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对建立在金融市场的风险没有充分理解和处理,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脚步,或考虑到国内管制行动的系统性影响。注释

[1]主要参考百度百科:美国股灾,http://baike.baidu.com/view/724536.htm。

[2]主要参考百度百科:美国股灾,http://baike.baidu.com/view/724536.htm。

[3]主要参考百度百科:东南亚金融危机,http://baike.baidu.com/view/639387.htm。

[4]主要参考维基百科:2008环球股灾,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8%E5%B9%B4%E7%92%B0%E7%90%83%E8%82%A1%E7%81%BD&variant=zh-hans。2.3 股市危机与银行危机、货币危机的动态关系

上节列举了金融历史上著名的股市危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股市危机通常情况下与银行危机、货币危机是相互交织的。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菲律宾、韩国等都同时发生了银行、货币与股市的危机,这种多重危机一般发生在刚刚开放金融市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出现了银行危机与股市危机并存的现象。有些情况下,银行与外汇市场并未出现显著的恶化,股票市场也可能发生剧烈的波动,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我国金融市场从未发生过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过去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国家是银行的最终贷款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处于较小的范围之内。而我国的股票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以来曾经多次发生剧烈波动的现象,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较弱。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市场化、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性的推进,股市、银行与外汇之间的联系将日益紧密,更加需要从金融体系的整体来考虑安全问题。

股票市场的安全受四个层次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的变化决定了股票市场的基本价值,因此当宏观经济出现失衡时,会直接引发股票市场的波动,宏观经济中的关键变量,例如经济增长、货币供应、汇率、利率、CPI等与股票价格都可能存在显著的联系;第二,是制度因素,特别是对于我国股票市场而言,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征,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安全状态,制度缺失、制度不规范带来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是引发股市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是国外股票市场的传染和冲击,即使一国的经济和金融情况运行良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股票市场的价格也会因国际市场的冲击而发生波动;第四,是投资者心理和预期,股市危机发生之前的股价泡沫膨胀多来源于投资者的过度乐观以及从众行为,而股市的崩盘与投资者的恐慌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四个层次的原因来看,银行安全与货币安全与股市安全有共同的宏观经济基础和投资者心理、预期背景,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和传染,因而使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具体而言,股市危机与银行危机、货币危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1表示出来。第一,如果银行危机爆发,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流会受到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必然减少。更为严重的是,银行的巨额亏损或者倒闭会直接引发银行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在各国的股票指数中银行股占据比较大的比例,银行股的下跌很容易导致整个股票市场股指的恐慌性下跌,例如2007—2008年美国花旗等银行的巨额亏损造成了道琼斯指数的大幅下滑。同时,银行危机会使银行之外的普通上市公司经营恶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股市危机的因素。第二,如果发生股市危机,机构投资者、公司会普遍出现投资亏损,从而使银行体系的坏账增加。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裂引发的长期经济萧条就是由股市危机导致银行危机的典型案例。第三,从股市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关系来看,如果发生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货币危机,股票市场中的国际投资以及游资都可能撤出,此时如果股票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国外投资占股票投资的比例较大,外资撤出就会导致股市的暴跌。相反,如果危机从股市开始,在股票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国外资本也会大量撤出,从而引发汇率的贬值,并可能导致货币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同时发生了股市危机和货币危机。第四,除了银行、股票和外汇市场存在直接的经济联系之外,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和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是引发多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当股市暴跌时,即使银行体系没有受到显著的影响,悲观和恐慌情绪也可能带来银行的挤兑风潮。图2.1 股市危机与银行危机、货币危机的关系2.4 股市危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众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刺激作用。例如,Levine和Zervos(1998)指出股票市场和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开始在经济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市价总值还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股票市场增长显著。中国证监会发布的《2008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股票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市公司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日益发挥,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第三,促进了企业的价值发现和价值重估;第四,引领了企业制度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变;第五,丰富了吸引国际资本的方式,有助于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此外,股票市场还在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丰富居民理财方式等发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股票市场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股票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如果股票市场发生剧烈的动荡,是难以对经济体系产生良性的刺激作用的。

在2.2节中我们已经列出了金融历史上重要的崩盘事件,这些股票市场发生的剧烈震荡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体系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