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7:14:4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德增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

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试读:

引言

秦始皇帝纪年三十七年(前210)某日,残阳如血。

泗水郡沛县丰邑西,沼泽地。

一行十几人匆匆赶路。忽然,走在前面的一个人折回,说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一个醉意朦胧的大汉喝斥他说:“大丈夫纵横天下,有什么可怕的!”上前一剑将蛇斩为两段。

不久,一个路人经过此地,碰见一老妪痛哭。路人询问,老妪说儿子被杀。路人问为何,老妪说其儿乃白帝之子,化为蛇,当道,被赤帝子所杀。路人以为老妪妄言,欲报告官府,老妪忽然消失无踪。

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高祖本纪》。

斩蛇的大汉就是汉高祖刘邦。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子即秦朝皇帝;赤帝子指刘邦。刘邦斩白帝子,预示着刘邦将代秦而立。

还有一个版本:拦路蛇对刘邦说,你将奄有天下,但我决心给你捣乱。刘邦拔剑欲斩蛇头,蛇说你砍头,开头我就给你捣乱。刘邦欲斩蛇尾,蛇说最后再捣乱。刘邦将蛇拦腰斩断。结果,汉朝的中间出了乱子,大好江山被王莽篡夺——据说王莽乃那条蛇的化身。

斩蛇的第五年十月,刘邦进军灞上(今陕西蓝田西),秦王子婴封玺符,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向刘邦投降,秦亡。那方玉玺据说是秦始皇帝用“和氏璧”制作的,上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乃李斯手书。

入汉以后,“传国玺”与“斩蛇剑”成为皇帝最重要的信物。《西京杂记》卷1《剑光射人》描绘“斩蛇剑”曰: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高祖斩蛇画像(四川雅安汉墓石刻拓片)画面上,刘邦侧卧,一手托头,一手握剑,醉意朦胧;左前方,一条断蛇挣扎、扭动;右后方,刘邦脚旁,一酒壶倒地。“斩蛇剑”又名“斩蛇宝剑”,“传国玺”又名“汉传国玺”。西汉皇帝即位,王莽代汉,刘秀重建汉家皇朝,以及汉献帝禅位曹丕,皆需以“传国玺”与“斩蛇剑”为信物。“斩蛇剑”与“传国玺”,见证着秦汉皇朝的兴亡。

一 刘邦:从泗上亭长到汉家皇帝

六国灭,秦一统。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特别是百家争鸣,为大一统的秦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列国诸侯的典章制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还有才华横溢、不安于现状的各种人物。但是,秦始皇帝君臣未能利用,强制性地在全国推行秦制,焚书坑儒,秦人占据帝国要职。结果,秦朝二世而亡,丰邑中阳里农家子弟刘邦,建立了他的大汉皇朝。

觊觎帝位、盗贼横行:秦朝统治下的“山东”

秦王嬴政纪年第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麾兵长驱直入齐国,齐王田建纳降。列国纷争时代至此结束,秦一统天下。

秦本西陲小邦,春秋时代开始那年(前770)才列为诸侯。当时燕、晋、齐、鲁等已经立国二百六七十年。然而,秦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天下共主。秦王嬴政志得意满,诏令公卿百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臣等昧死上名号曰“泰皇”。嬴政自以为“德过三皇,功兼五帝”,自定名号为“皇帝”,他为“始皇帝”,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自称“朕”,群臣言事称“今上”;命曰“制”,令曰“诏”,印曰“玺”。

这些名号是一种创新。但是,除了皇帝的一系列名号之外,其他创新甚少,秦始皇帝君臣统治、管理统一帝国的基本制度,仍然是原秦国其中主要是商鞅变法以来确立的基本制度。在他们看来,全国一统只是版图扩大而已。因此,他们统治、管理统一帝国的措施,就是把秦国的制度强制推行到新占领的地区。

东方六国的典章制度,秦始秦始皇帝嬴政画像(选自明王圻、王思义辑皇君臣摒弃不用。这不仅错失了《三才图会》)吐故纳新的大好时机,且引起东方六国遗民的强烈不满。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秦与东方六国的思想文化又发生了一场激烈冲突。

这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齐聚咸阳宫,向他们的皇上祝贺新春。大臣周青臣祝酒,歌颂秦始皇帝的功德,说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云云。博士淳于越当庭指斥周青臣面谀,又抨击了废分封、行郡县等制度,告诫说凡事要师古,否则难以长久。丞相李斯借题发挥,说正是这帮读书人以古非今,惑乱百姓,并最终提议焚书。于是,新春酒宴变成了一场政治论争。始皇帝最后批准了李斯的方案,诏令:

1.天下凡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方面以外的书籍,一律送官府集中烧毁,博士官的藏书可以不烧。

2.令下三十日不烧,判四年徒刑。

3.敢偶语《诗》、《书》,处死;以古非今,灭族。

4.若有想学习者,可以拜官吏为师,但只准学习法令。

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四百六十多名读书人被活埋在骊山脚下。

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安邦的思想学说,这本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秦始皇帝君臣却毫不珍惜地将其抛弃。

六国诸侯还留下了大批人才,秦始皇帝君臣也未重用。传世文献及出土简牍中记载的三公九卿及郡县守令,都是原秦国人或在秦统一前投靠秦国之人,只有一些刀笔小吏起用了六国遗民。亡国的六国贵胄,不甘心做秦始皇帝的顺民;六国遗民更渴望功名富贵,春秋特别是战国以来的社会动乱所造就的乱世英雄心态,在他们身上犹有深刻的印痕。对此,《史记》中记载了几个个案,《汉书》所记略同。个案一: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张良。张良祖上是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宰相;父亲张平,又相韩釐王、桓惠王,故史称张良祖上“五世相韩”。为了写《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到处寻访、凭吊张良遗迹,在他心目中,张良应是一位身材魁伟、相貌奇特的大汉,待见到了张良的画像,才知道他是一个纤弱单薄、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司马迁不由地生张良画像(选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出几多感叹。

当张良步入社会时,韩国已被秦吞灭,秦王嬴政成了秦始皇帝。张良从一位贵公子沦为黔首,荣华富贵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他对故国充满了感情,对秦朝和秦始皇帝充满了仇恨,矢志复仇。他倾家荡产,筹措刺杀秦始皇帝的活动经费;弟病死,他连葬礼都不举办,全力投入复仇刺秦活动中。他从一个自称“仓海君”的隐士那里物色了一个大力士,给他铸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合今六十余斤)的大铁锥。一切准备就绪,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张良动手了,他在秦始皇帝出巡路过的博浪沙(今河南郑州北)设下埋伏,大力士手持大铁锥,藏在树丛中。秦始皇帝的车驾来了,大力士把大铁锥掷了出去。铁锥误中秦始皇帝身后的副车,始皇帝大难不死,惊怒之余,下令在全国搜捕刺客。张良被迫改名换姓,隐居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南)。

个案二: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项羽。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在秦国大将王翦的围攻下,楚国名将项燕兵败自杀,项氏家族从此败落,项燕之子项梁与侄儿项羽相依为命。

项羽年少时,项梁教他学写字,刚学了几个字,就没了兴趣,说要学剑,结果又半途而废。项梁大怒,训斥了他几句,他说会写字只能记姓名而已;剑不过一人敌,也不值得学,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他兵法,项羽大喜,略知一二,又浅尝辄止。不久,项梁与人有隙,一怒之下将那人杀了,只得带着项羽避仇于吴中。项梁精明强干,很快成为当地很有号召力的人物。他把子弟朋友按军队方式进行编制,教他们如何用兵作战。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帝巡行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准许当地吏民百姓观看皇帝威仪,项梁与项羽也前去围观,望着渐渐远去的秦始皇帝,项羽自言自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直吓得项梁忙掩其口,说:“毋妄言,族矣!”

个案三: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韩信。

父亲死后,韩信和母亲相依为命,家中一贫如洗。韩信长得高大魁梧,本可凭力气挣碗饭吃,他却什么活都不会干,也不想干。想到衙门谋个差事,也未能如愿。不过,人们一般不敢惹他,因为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把利剑。

老母去世,没有安葬的地方,他在村外一处荒岗上挖了个坟坑,埋葬了母亲。此举令乡邻惊讶不已,韩信却对人说,那是一片风水宝地,周围可以安置万户。直到六七十年后,司马迁写《史记·淮阴侯列传》,去淮阴调查韩信的逸闻旧事,淮阴人还向他渲染此事。

安葬了老母,那个只能熬点稀粥之类的釜灶,再也不曾冒过炊烟。肚子饿了,韩信就去街坊邻居家蹭一顿。他常去的是下乡南昌亭长家。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烦了。一天,天刚亮,亭长的妻子就赶紧做饭,端给还在床上懒被窝的丈夫,催他快吃,想让韩信扑个空。谁知,韩信这天偏偏早来了一步,正好碰上!亭长妻子顿时拉下脸来,也不给韩信盛饭;亭长埋头吃饭,一声也不吭。韩信一看,愤然摔门而去。

饥肠辘辘的韩信做了个鱼钩,跑到淮河岸边,垂钓起来。一群妇女正在洗衣,见他衣衫褴褛,竟还有这份闲情逸致,一问才知是被饥饿逼到这般境地。一位老妇可怜他,领他回家,让他吃了一顿饱饭。这位好心的老妇,史称“漂母”。从此以后,到了吃饭的时候,韩信就找上门来,漂母也不嫌弃。一日,填饱了肚子后,韩信对天发誓,说日后定当重重地报答漂母的恩德,漂母一听,指着他的鼻子就骂:大丈夫连口饭都挣不到!我可怜你,才给你口饭吃,哪个指望你来报答?韩信羞得满面通红而去。

街市上一帮市井无赖拦住了他,一人指着韩信嘲笑说:别看他虽然长得人高马大的,腰上还挂把破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说完,他叉开两腿,对韩信说:你若是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两眼死死盯着他,脸胀得通红。过了一会儿,他恢复了平静,低头弯腰,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围观者大笑,说他真是个孬种。

个案四:阳武(今河南兰考东北)人陈平。

阳武县户牖乡库上里有户姓陈的人家,家境贫寒,仅有三十亩薄田——那时,五口之家一般有田百亩。陈家兄弟两人,弟名陈平,老大的名字失载,《史记·陈丞相世家》称其为“陈伯”。陈伯已婚娶,陈平还年少,父母都已去世。陈平渴望出人头地,但家中既无钱又无势,他知道唯有靠自己的才干去博取功名。为此,他到处拜师求学,地里的活儿全由哥嫂忙碌。哥哥心甘情愿,当嫂子的却心中愤愤不平,觉得太便宜了陈平。陈平长得白白胖胖的,有人问陈平:你家那么穷,吃什么长得这么胖?早就恼恨陈平的嫂嫂抢过话头说:也吃糠咽菜,有叔如此,不如没有。陈伯闻言大怒,休了妻子。

等到陈平成年,该婚娶了,有钱人家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陈平也不愿娶贫穷人家的女子,婚事久久不能解决。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翁,他的孙女五次嫁人,丈夫不久辄死,于是无人再敢娶她。陈平看中了张家的钱财,欲娶她。一次乡里死人,陈平去帮人办丧事挣点钱。张负去吊唁,见到陈平,很赏识他的相貌和才干,陈平便乘机和他套近乎。丧事结束,陈平回家时,张负悄悄跟在后面,看见陈家坐落在靠近城墙的一座偏僻脏乱的小巷里,房屋无门,遮着张破席子,但门外却有很多停车的轨迹——当时,只有官宦和富人才能乘车。张负回到家里,对儿子张仲说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不同意,说陈平家穷,又不干活,全县的人都讥笑他游手好闲,怎么偏偏嫁给他?张负说哪有像陈平这样的人才而长久贫贱的?张仲不敢再说什么。陈平家贫,张负就借给他钱,让他按礼行聘;又给他钱买酒肉,操办婚事。陈平娶了张家孙女以后,用度一天比一天宽裕,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

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负责分肉,分得极为公平,父老们都赞美他,陈平长叹一声说:若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

个案五:阳城(今河南方城)人陈胜。

贾谊《过秦论》说陈胜乃“瓮牖绳枢之子”,也就是说,他家用瓦瓮做窗户,房门用草绳绑着,“瓮牖绳枢”形容极其贫穷。陈胜无以谋生,与他人一同给地主扛活种地。一天,他们正在耘田,陈胜扔下锄头,站在田垄上默默不语。忽然,他抬起头,对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伙伴们都笑了,说你一个给人种地的,哪里来的什么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从上面五个个案中,我们看到的民间社会状况是:从亡国的贵族之后到“瓮牖绳枢之子”,不安于现状、不肯老死乡里者大有人在,他们怀才不遇,有博取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甚者觊觎皇位。

谈及秦末的反秦运动,人们往往强调秦的暴政。《汉书·食货志上》说: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和口赋两大项。“收泰半之赋”即征收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除了田租,还有口赋,即人头税。《汉书·食货志上》说秦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见秦朝的田租、口赋很重。

更为繁重的负担是徭役: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筑长城;屠睢率五十万人戍守五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为秦始皇帝修建骊山陵的刑徒“七十余万”,《汉旧仪》说“七十二万”。仅以上三项,动用的人力就达一百五十万。

关于秦朝人口,有不同的估计。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推测为二千万人,此后论及这一问题者,多采信之。葛剑雄认为这个估计偏低,他的研究结论是:秦灭六国之初,全国人口有四千万左右。且按葛先生考证的四千万人口计,服役的人口多达百分之五。

秦朝的徭役往往被夸大,如阿房宫被视为秦始皇帝暴政的另一个缩影。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在其《至言》中描述阿房宫说: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阿房宫更加宏伟壮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唐代大文学家杜牧《阿房宫赋》将阿房宫推向极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但是,考古发现证明这些记载不实。自2002年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结果表明:阿房宫只有一个前殿遗址;这个前殿遗址只是一个夯土台基,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现存高十二米。在夯土台基之上,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秦朝推行严刑峻法。修建骊山陵的七十多万人全是刑徒。秦朝徒刑有城旦舂四年,加刑至五年、六年;鬼薪,三年;司寇,二年。徒刑往往附加髡刑,剃光头发;耐刑,仅剃鬓发和胡须;黥,脸上刺字。英布就是受了黥阿房宫前殿夯土断面刑的骊山徒,故又叫“黥布”。从考古发现来看,当年的骊山徒脖子和脚上都戴着刑具。仅在骊山陵服刑的就如此之多,由此可见秦朝严刑峻法之一斑,故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之说。赭衣,即罪犯穿的红褐色衣服。

在时人心目中,秦末农民起义乃“山东豪俊”的反秦复国。当反秦复国活动在“山东六国”风起云涌之时,秦国故地却未见反抗活动。这进一步证明,秦之暴政并非秦末反秦运动的根本原因。

丰邑中阳里:汉家皇朝的“龙兴之地”

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黄淮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绿树下,一栋栋红瓦房鳞次栉比;街头巷尾,荷锄执镐的农民来来往往。

这里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

传说刘邦的远祖乃魏国大夫,秦灭魏,刘清带着家人从大梁(今河南开封)逃出,隐居于白银河畔地荒人稀的“力村疃”;取繁体字“劉”的偏旁之一部,改姓为“金”。刘清就是刘邦的祖父,刘氏从此落户于“力村疃”。天长日久,秦兵不再追捕,刘氏人口繁衍增多,就恢复了本姓,把村名改为“金刘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社会动乱,村长刘敬曾带领村民在村子周围筑起了寨墙、寨门,遂名“金刘寨”。在另一个民间传说中,“金刘寨”的得名是因为村里住着金、刘两姓人家,金姓财主组织人力挖壕筑寨,故名。金刘寨村,战国末期为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沛县县治今江苏沛县。邑,自然村落。里是最小的行政单位,一里有多少人户,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五十家。比较大的自然村落,划分为若干里。各里都有一个供人出入的大门,设“里监门”一职管理。楚考烈王七年(前256),刘邦出生于中阳里的一户农家。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画像(选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画记刘邦的家世曰:“父曰太公,传》)母曰刘媪。”“太公”与“媪”是对老年男、女的尊称,顾颉刚先生说,“太公”、“刘媪”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老太爷”、“刘老太太”。刘邦父母的名字,司马迁应当了解,但当他撰写《史记》时,已经没有人敢直呼他们的名讳。时间一长,他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就没人知道了。于是,有好事者说刘太公名“煓”,或曰名“执嘉”;刘媪姓温名“含始”云云。这里沿用司马迁的笔法,且称他们为“刘太公”、“刘媪”。除了刘媪,刘太公还有一个妻子。这个女子可能是刘媪死后刘太公续娶的,也可能是他的妾。

刘太公有四个儿子,刘邦排行第三。老大叫刘伯,老二叫刘仲,刘邦初名“季”,即位后改名“邦”。他们都是刘媪所生。刘邦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

刘家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按照中国现代史上的家庭成分划分,翦伯赞先生完稿于1943年的《中国史纲》第二卷把刘太公划为“小地主”,以后的研究者大多作如是观。

关于刘邦的出生,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一个传说: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刘交画像(选自1916年《浦城刘氏五修族谱》)

今丰县张五楼乡梁楼村附近的新沙河畔,横卧着一座石桥,名“龙雾桥”,据传就是刘媪遇龙妊娠之处。

在中国历史上,文献明确记载的第一位“真龙天子”就是刘邦。

司马迁记载的这个传说,应是在刘邦起兵后杜撰出来的。

民间还传说,刘媪怀上刘邦后,秦始皇帝夜观天象,发现丰县一带有天子之气,就命人在县衙门前筑了一座“厌气台”,下埋宝剑、丹砂,以厌天子之气。结果,刘媪妊娠十二个月,婴儿仍不降生。刘太公听人说要生龙子,必喝凤土。丰县西南有一片高地,人称“凤凰嗉”,就是凤凰嗉过的土。秦始皇也听说了这个秘方,派兵看守凤凰嗉。刘太公见状,心生一计。他装作瓜农,挑着西瓜上了凤凰嗉,秦兵又热又渴,砸开西瓜就吃,刘太公若无其事地捡起西瓜皮,装进筐里。刘媪吃了西瓜皮上沾的凤凰土,才生下刘邦。秦始皇帝发现真龙天子已经降生,就下令关闭县城四门,将新生婴儿全部杀掉。秦兵向刘太公家走来,刘媪无计可施。这时,刘邦忽然张口说:“从那个门跑。”刘媪顺着刘邦指的方向一看,城墙之下,出现了一个新门,无兵把守,就抱着刘邦从这个城门逃了出去。从此以后,丰县县城就有了五个城门。刘媪抱着刘邦刚出城门,就遇上一群追兵,她急忙躲进野枣丛中。那枣树竟不扎人,一看枣针,竟然都蜷曲着。待追兵走后,刘媪才敢上路。忽然,又一队秦兵追来,刘媪急忙躲进一座破庙中。刚关上大门,一只大蜘蛛爬到大门上,来来回回忙了起来。秦兵追至门前,但见大门上密布蜘蛛网,上面还有一只蚊子一只苍蝇,以为不曾进过人,就去别处搜索了。刘媪抱着刘邦继续逃命,不曾想,秦兵又杀了个回马枪。附近无处可藏,刘媪无奈,只得把刘邦埋在了刚犁过的地里,秦兵搜查了半天也没发现。秦兵走后,刘媪心想儿子肯定憋死了。谁知扒出来一看,刘邦却安然无恙。原来,蝼蛄在他的鼻孔上面打了两个直通地面的小洞。

这些民间传说,是民众对刘邦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帝王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刘邦能登基称帝,必有与众不同之处。实际上,刘邦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关于刘邦的民间传说,反映的不是刘邦如何神异,而是创造与传承这些传说的民众对刘邦的认识。

刘邦出生那天,中阳里卢家也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绾。卢绾之父与刘邦之父是好友,两家同日生子,邻里持羊、酒相贺。及长,刘邦与卢绾一同读书学字,成为最要好的伙伴,二人形影不离。刘邦经常惹事生非,一次,他又得罪了官府,外逃避难,卢绾不避风险,陪伴左右。

刘伯早死,他的妻子与儿子相依为命。刘仲老实巴交,是种地的好手,很受刘太公的喜欢。刘交聪睿,读书不倦,多才多艺。相比之下,刘邦最不受老父喜爱。刘邦纪年第九年(前198),宏伟的未央宫竣工,刘邦置酒未央前殿,朝会诸侯大臣,已是太上皇的刘太公也应邀参加,刘邦给老父敬酒,又翻出当年的旧账,嬉皮笑脸地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刘太公笑了,群臣亦大笑,山呼“万岁”。“无赖”一词,始见于此。晋灼注“无赖”曰:“无利入于家也。或曰江淮之间谓小儿多狡猾为‘无赖’。”实际上,这里的“无赖”对应“不能治产业”,指不务正业。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等文献,我们可以把刘邦的性格归纳为以下八点:

①悟性高,多谋善断,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②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对他人也不苛求;

③慷慨大方,不吝钱财;

④喜怒形于色,坦率爽直,从不掩饰自己;

⑤广交朋友,一见如故;

⑥与人交往,不守礼仪,喜戏弄他人;

⑦好女色,经常与女子厮混;

⑧嗜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不独刘太公,当地百姓也大多对刘邦的为人持否定态度,甚至没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一般情况下,当时男子二十岁以后就要娶妻生子,但刘邦年过三十岁,还是光棍一个。好色的刘邦与一个姓曹的女子私通,还偷偷地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肥。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说,刘邦与曹氏已经“成婚”,是错误的,《史记》、《汉书》称她是刘邦的“外妇”,他们之间没有正式的夫妻名分。

当然,刘邦也有几个朋友,其中最要好的要属周勃、樊哙。

周勃与刘邦同邑,今江苏丰县凤城镇周庙村人,家中一贫如洗,靠编织苇箔为生。周勃不善言辞,但多才多艺,会吹箫,遇上谁家有婚丧大事,他就去吹上一通,混碗饭吃;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

樊哙也是沛县人,以屠狗为业,迄今丰县一带还有很多樊哙卖狗肉的传说。

刘邦交往的周勃、樊哙等人,都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刘邦还曾结交张耳。张耳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国信樊哙画像(选自清光绪《维扬樊氏重修族陵君的门客,因犯事,亡命外黄谱》)(今河南兰考东南)。外黄有个富家女,貌美,瞧不起丈夫,逃到父亲朋友家,那人对她说:“欲求贤夫,嫁张耳。”于是该女就嫁给了张耳。张耳得到女家资助,广交四方,声名远播。张耳又谋得外黄令的职位,名声更大。秦灭魏,张耳成了一介布衣,但名声犹在,门庭若市。当时,权贵名人养士成风,士人依附权贵名人为门客,乃出人头地之捷径。刘邦也慕名而去外黄,跟随张耳数月,见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又回到老家。

刘邦没有成家,经常到大嫂家蹭饭,有时还带着狐朋狗友一同去。时间一长,大嫂就不高兴了。

一天,刘邦和他的朋友刚进门,大嫂就用勺子把锅刮得“吱吱”地响,刘邦的朋友一听,知道人家烦他,转身就走。刘邦上前一看,锅里还有很多粥。刘邦很不高兴,认为大嫂不给他面子。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分封子弟,唯独不封大哥之子刘信。老父刘太公一再劝他,才给侄儿一个侯爵,名曰“羹颉侯”。羹,粥也。颉,截取、克扣之意。“羹颉侯”乃克扣饭粥之侯。

楚王负刍四年(前224),秦将王翦统帅六十万大军攻楚。翌年,负刍被俘,楚国灭亡。秦在新占领的楚地设置三郡,沛县隶属泗水郡(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西北)。

这年,刘邦三十三岁。

楚国的灭亡,不仅没有给刘邦的前途造成什么影响,相反却给他提供了一片新的天地。

广交游、好酒色:刘邦在泗上亭长任上

为了加强对泗水郡这片新占领地区的管理,秦政府起用了一些当地人为吏。与刘邦同邑的萧何,精明强干,宽以待人,被任命为沛县主吏掾。“主吏掾”是县令之下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属吏。

刘邦已小有名气,人脉亦广,被任命为沛县泗上亭的亭长。

亭设在城镇或交通要冲,负责十里路程的治安和驿传。亭设亭长,负责一亭之事,另外还有求盗、游檄、亭候等吏。泗上亭位于泗水东岸,与沛县隔河相望。刘邦对这个职位很满意,自己设计了一种帽子样式,派手下到薛郡(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找了一个能工巧匠,按他的设计要求制作了一顶帽子。刘邦做皇帝以后,这种帽子就叫“刘氏冠”,其冠《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

出任泗上亭长,是刘邦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亭长虽然是个小吏,但由于泗上亭毗临县城,地处要冲,来往官员多,刘邦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头面人物。他那种性格虽不讨老父的喜欢,但与官员们交往却成为一种优势,很快就与他们厮混在一起,成为知己。

如沛县厩司御(主管马匹)夏侯婴,每次路过泗上亭都逗留很长时间,与刘邦说笑一通。一次,刘邦与他嬉闹,不小心伤了他,被人告发。为吏伤人,按律要治罪。刘邦欺上瞒下,硬说没伤着夏侯婴,夏侯婴也不承认被刘邦伤过。官府逮捕夏侯婴,关了他一年多,多次拷打审问,夏侯婴都不改口,只得把他释放。

刘邦与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狱吏任敖等一帮官吏,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特别是萧何,对刘邦多有袒护。

大约在四十一岁那年上,刘邦迎娶了吕雉。

吕雉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她的父亲没有留下名字,司马迁《史记》称他为“吕公”,司马贞《史记索引》引《相经》说吕公名文,字叔平,乃后人附夏侯婴画像(选自清光绪《桂林夏氏宗会。吕公与沛县县令是好朋友,谱》)为躲避仇家来投靠沛县县令。

沛县的大小官吏听说县令来了贵客,都前去祝贺,以讨好县令。萧何负责接待来客,宣布贺礼不满一千钱者,坐堂下。

刘邦来了,大声嚷道:“贺钱万!”他一个小小亭长,那点俸禄远不够他挥霍,还欠了一笔笔酒钱,哪里还有贺礼!今日县令府上高朋满座,美酒飘香,刘邦一路辛苦赶来,没钱只好撒谎。

吕公闻言大惊,急忙出迎。吕公好相人,刘邦长得气度不凡,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描述他的长相说:“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也就是说,高挺的鼻梁,宽阔的额头,漂亮的胡须。吕公急忙将刘邦拉到上席就座。萧何知道刘邦的品行,又好气又好笑,就对吕公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刘邦也不理会,坐了上座,吃肉饮酒,谈笑自若。

酒筵将尽,吕公用眼色示意刘邦留下。待众人走后,吕公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刘邦大喜过望。

吕公夫人不高兴了,埋怨吕公说,雉儿有贵相,沛县县令求婚,你都不答应,今天怎么竟许给了那个刘季!

吕公斥责道:“此非尔女子所知也。”

据安作璋、孟祥才先生考证,结婚这年,吕雉的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不久,吕雉就为刘邦生下了一女一儿,女儿的名字失载,文献上都用她后来的封号“鲁元公主”来称呼她;儿子名叫刘盈。

按照秦朝的法律,刘太公身边只能留下一个儿子,其他儿子都得另立门户。刘邦结婚之后,刘太公分给他们一些土地,独立门户。刘邦公务之余,与人喝酒厮混;没钱就从王媪、武负两户酒家那里赊酒,他是亭长,王媪、武负不敢不赊,刘邦不还钱,两家也不敢催要。于是,两户酒家自圆其说,说那刘邦喝醉以后,倒在那里“呼呼”大睡,上面隐约出现一条龙,这是个贵人,岂能要钱?吕雉既要操持家务,还要下田劳动。儿女稍大一点后,就给母亲做个帮手。

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还不时触犯禁令。每当此时,他就逃到外地躲避。沛县官员中,很多与刘邦交情匪浅,每加庇护。一次,刘邦又犯事外逃,官府抓了吕雉,一些吏卒趁机调戏。任敖见状大怒,痛打了看管吕雉的吏卒头目。

一天,吕雉和儿女在田间锄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吕雉讨水喝,吕雉热情地把水罐递给老人。老人喝了几口水,打量着吕雉说:“夫人天下贵人。”吕雉又请他相儿子刘盈,老人道:“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老人刚走,刘邦就来了。吕雉把老人相面之事告诉他,刘邦拔腿就追。老人端详着刘邦说:“君相贵不可言。”刘邦高兴万分,对老人说:“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这个“贵不可言”,实际上就暗示刘邦有帝王之相。岳父吕公也曾说他是个大富大贵之人,于是刘邦逐渐产生了非分之念。一次,他去都城咸阳出差,恰巧遇上秦始皇帝出行,允许百姓观看皇帝威仪。刘邦远远地望着秦始皇帝的车驾,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官堌堆:刘邦登基大典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刘邦奉命押送一批罪犯去咸阳服役。上路不久,罪犯就一个接一个地开始逃跑。刘邦寻思:照此下去,过不了几天,罪犯就跑光了,那时,自己就成了罪犯了。怎么办呢?再三考虑之后,他拿定了主意。

走到丰邑西边的一片沼泽,太阳落山,刘邦下令歇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酒壶,喝了起来。过了一会,他长叹一声,对剩下的那些罪犯说,各位逃命吧,我也要亡命了。有十几人愿意跟随刘邦,刘邦大喜,把酒一饮而尽,拔出佩剑,带领他们向大泽深处走去。于是,发生了本书开篇所写的斩蛇故事。

刘邦从此亡命于芒砀山泽。芒砀群山,位于今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迄今为止,这一带还有很多关于刘邦的传说。芒砀山跟随他左右之人,今可考者,只有樊哙。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等九百名士卒奉命去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行至泗水郡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律,失期当斩。于是实际上已被宣判死刑的九百士卒,在陈胜、吴广带领下,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大泽乡起义消息传出后,天下云起响应。刘邦觉得出山的时机到了,遂率领一小队人马,攻占了丰邑。

沛县县令担心沛县百姓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思谋归附到陈胜的旗帜下,但又举棋不定。为此,他找来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萧何、曹参说,单独起事没有把握,不如与已经起事的刘邦联合行动。得到县令的首肯后,他们联系上樊哙,让他通知刘邦率众前来沛城。然而,当刘邦兴冲冲地率领数百人的队伍连夜赶到沛县城郊时,沛县县令又反悔了,下令兵丁闭门守城,阻止刘邦一伙入城。同时,又与亲信密谋诛杀萧何和曹参。萧、曹二人侦知情况有变,秘密潜出沛城,投靠刘邦。刘邦修书一封,缚在箭上射入城中,谕告沛城百姓共同起事。沛城百姓组织起来,手持各种兵器和器具,一呼百应地冲进县衙,沛令来不及组织抵抗,即被杀死。一个叫祕彭祖的人打开城门,欢迎刘邦的队伍入城。刘邦登基后,封袐彭祖为戴敬侯。

众人推举刘邦为“沛公”(即沛县县令),刘邦道:“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当时,刘邦的名望与地位均不及萧何、曹参,此乃刘邦肺腑之言。但是,萧何胆小,怕起义失败招来杀头灭族之祸,便极力推辞。人们又推举曹参,谁知曹参竟与萧何所见略同。萧何、曹参都鼓动刘邦挑头,刘邦推辞再三,最终答应。

于是,刘邦祠黄帝,祭蚩尤,树起了他的赤色大旗。

第二年,反秦联盟的首领陈胜败亡。在项梁召集下,各路义军首领在薛聚会,共推楚怀王之孙心为王,仍号“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乃实际上的最高首领。不久,项梁战死,项羽成为反秦力量的领袖。刘邦被任为砀郡(郡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长,麾下人马达到一万四千人,成为反秦力量中举足轻重的一支。他依靠这支基本力量,挥师西进,攻城克邑,直捣关中。秦二世三年(前206)十月,刘邦进军灞上(今陕西蓝田西),秦王子婴投降,秦亡。

刘邦麾下已有十万人马,势力仅次于四十万人马的项羽。

初,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其地。项羽不愿将这片富庶之地给刘邦,说巴、蜀也属关中,封刘邦为汉王,把关中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降将。不仅如此,项羽还命令刘邦仅带三万士卒就国。《汉书·高帝纪》记载:“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像治粟都尉韩信这样的将领逃亡者就达数十人,这是刘邦起兵以来遭受的最大挫折。故此,刘邦称帝论功行封,“入汉”即从至汉中,是一个重要条件。四个月后,刘邦出兵关中,与项羽争雄。持续四年的“楚汉之争”,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最终逐死项羽。

刘邦汉纪年第五年(前202)二月,五十五岁的刘邦,在今山东定陶县仿山乡姜楼村南五百米处的“官堌堆”登基称帝。

从沛县起义以来的八年间,反秦运动的领袖陈胜、项梁、项羽先后败亡;逐鹿中原的群雄如魏咎、魏豹、赵歇、吴芮、韩信、韩成、韩广、田儋、田假、田荣、田巿、田都、田安、田横、臧荼、申阳、彭越、英布、张耳、陈馀等,除战死者外,都成为了大汉皇帝刘邦的臣子。

汉初三杰:刘邦取胜的关键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编写的《世界文明史》,说刘邦是个“军事冒险家”。实际上,项羽等人无不是军事冒险家,但最终刘邦获胜。八年间,刘邦从亭长、沛公、砀郡长、汉王一直做到皇帝。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论出身,刘邦不如项羽、魏豹、田儋、田荣、田横等人高贵;论武艺,刘邦不如项羽、英布等人高强;论人品,刘邦不如项羽彬彬有礼。但是,刘邦的势力却逐渐由小到大,最终逐灭群雄,登上帝位。

登皇帝位后第四个月的一天,刘邦置酒洛阳宫,与群臣谈论汉胜楚败的原因,群臣直抒己见,刘邦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也就是说,刘邦认为他是靠人才打败了项羽。

刘邦的认识十分到位。他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戴上了皇冠,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这番话乃肺腑之言。

与刘邦不同,项羽至死也不明白他为何落得这般下场。在四面楚歌之中,他悲从心生,面对心爱的虞姬和乌骓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当他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要渡他回江东时,他惨然一笑,道:天亡项羽,我还渡江干什么!

项羽死得悲壮,也死得可怜:他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天命。

刘邦提到的萧何、韩信、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对刘邦夺取天下起了关键作用。

刘邦出任沛公,任命萧何为沛丞,做他的副手,负责行政和后勤事务。从此,萧何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项羽画像(选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虞姬画像(选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起兵第四年(前206)上,刘邦率部直捣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的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将士们争先恐后地拥进国库,抢夺金银财宝;刘邦则准备去富丽堂皇、粉黛如云的皇宫享乐一番。当此之际,萧何却带了几个人赶赴丞相府,收集、整理各种文书、档案。后来,刘邦与项羽逐鹿天下,对各地的土地、户口、物产等等了如指掌,都是受益于萧何收集的这批文书、档案。

项羽违约,封刘邦为汉王,把刘邦赶到山川阻隔的汉中山坳里,刘邦气愤不过,准备与项羽拼个死活。这时,萧何出来规劝刘邦,说汉中条件再差,也比去送死强,小不忍则乱大谋,应去汉中,积蓄力量,再与项羽决一雄雌。萧何这一番话,给刘邦指出了一条创建帝业之路。

刘邦最终来到汉中,就“汉王”之位。他宣布以萧何为丞相,总理政务。

不久,刘邦就与韩信率领主力部队回师关中。占领关中以后,又麾兵出关,与项羽角逐天下。

萧何留守关中,全力恢复、发展生产,以保证前线粮草供给;发动民众参军,以保证前线兵源补给,关中和汉中成了刘邦的粮草、兵源基地。一个可以依托的大后方,使刘邦可以放手与项羽周旋。

刘邦手下将士如云,最杰出的是韩信。

当初,项梁、项羽叔侄将兵渡江北上,路过韩信的老家淮阴之时,韩信仗剑从军,追随项梁。项梁战死,他又拜在项羽麾下,多次出谋献策,项羽都不用。当韩信认定在项羽手下不可能有所作为时,就逃离项羽,投靠了刘邦。起初刘邦也没有重用他,一次不小心犯了法,还差一点被刘邦斩了。

刘邦被封为汉王,带领人马向汉中进发。刘邦手下的将士大多是关东人,不习惯汉中气候,不辞而别者很多。还有一些不得志的人,也另谋出路,不得志的韩信也悄然而去。

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夜策马便追。

不明真相的人告诉刘邦,说萧何丞相也跑了,刘邦大惊失色,如失左右手。过了几天,萧何与韩信一块回来,刘邦又惊又喜,劈头就骂,问他为什么也逃跑?

萧何说他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

刘邦怒气稍消。可是,当他听说萧何所追的是韩信时,火气又上来了,说那么多将领跑了,你不去追,却去追一个韩信,分明是狡辩!萧何说,诸将易得,至于韩信,国士无双。若大王只想做个汉中王,就不必重用韩信了;如大王要争雄天下,没有韩信是不行的。刘邦想了想,说让韩信当个将军。萧何说,一个将军的职位,恐怕留不住韩信。刘邦咬了咬牙,说那就拜他为大将!见萧何不再言语,刘邦就让人去叫韩信。萧何连忙制止说,韩信画像(选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大王向来简慢无礼,如今拜大将就像叫一个小孩,这正是韩信走人的原因之一。见刘邦有些脸红,萧何说:如果大王真心拜韩信为大将,就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筑坛,举行一个隆重的礼仪,如此才行。

刘邦终于被萧何说服,依言而行。

韩信出任汉军大将,是刘邦成就帝业的一个关键。

张良矢志刺杀秦始皇帝,行动失败后,隐居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南)。

一天,他耐不住寂寞,到城南圯上(江淮间谓桥为“圯”)散步,迎面走来一位拄着拐杖、须发全白的老人。突然,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他招呼张良:小子,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何曾受过这种待遇!正待发怒,一见他那老态龙钟的样子,心又软了,一声不吭,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伸出脚说:给我穿上!

刚刚熄灭的怒火又被引燃了,但一看老者那满头白发,张良又忍了,顺从地给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抬脚就走,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张良也未吭气,目送老人而去。一会儿,老人又转了回来,上下打量一下张良说:小子可教,五天之后,天刚放亮时,你来这里等我。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五天后,张良如期而至,谁知老人先到了一步,劈头就训:与老人相会迟到,是怎么回事?不待张良张口,又说: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大早,鸡鸣时就赶到了桥上,一看,老人又等在了那里,他又训了张良几句,还是让他过五天再来。

这次,张良半夜就到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才来,见张良已恭立于桥头,高兴地说:年青人就应当这样。然后,从怀里掏出一部书,告诉张良:看了这部书,你就可以成为帝师,十年后就派上用场了。再过三年,你在济北谷城山下会见到一块黄色的大石头,那就是我。说完,径直走了。张良打开一看,是姜太公的《太公兵法》。张良刻苦攻读,智慧、韬略大有长进。

这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圯桥奇张良画像遇”。

那“黄石老人”似乎有先见之明,过了十年,即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率领九百名戍卒揭竿而起,张良认为时机已到,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树起了反秦大旗。

不久,一个叫景驹的人自立为楚王,驻屯于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张良率人前去投奔,半路上遇见刘邦的人马,就加盟了进去。后来,刘邦分封张良为“留侯”,封地就在留城一带。民间传说,留城已湮没于微山湖中,每隔六十年方一显现云云。

战斗间隙,张良为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很快就能领会,在实战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前,张良也曾给别人讲解过,他们都难以领悟。两相对比,张良认定刘邦是个人物,就打消了去景驹那儿的念头,此后一直追随刘邦,运筹帷幄,屡出妙计。

刘邦能够登上帝位,张良之功至伟。

且说二三事,以为谈资。

刘邦率大军进人咸阳,立即被那富丽的宫苑、豪华的帷帐、灿烂的珍宝、迷人的娇姬所迷醉,打算尽情地享受一番。樊哙上前苦劝,他根本听不进去,张良又语重心长地劝说,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还军灞上(今陕西蓝田西)。

不久,项羽麾兵四十万,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

这时,刘邦身边出了一个叛徒,名叫曹无伤,当时官居左司马。他见项羽势大,料想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遂背叛刘邦,派人密报项羽: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把咸阳城中的珍宝全部据为己有。

项羽被激怒了,传令三军厉兵秣马,第二天出兵,消灭刘邦。

项羽的叔叔项伯与张良有生死之交,连夜去向张良通风报信,劝他速速逃命,免得与刘邦同归于尽。张良不肯在这危急关头撇下主子逃生,便将此事报告了刘邦。刘邦大惊失色,恳请项伯从中斡旋。他恭敬地尊项伯为兄长,献上一杯美酒为他祝寿。仅凭这些,恐难打动项伯,刘邦觉得还应献上一份厚礼才是。对项伯来说,珍宝并不稀罕,他蓦地想到了远在丰邑老家的女儿,他决定把她许配给项伯的儿子,用结姻亲把项伯与自己拴在一起,不怕项伯不尽力。

刘邦此举,受益匪浅。项伯慨然答应在项羽那里为刘邦解释、疏通,并出计要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去拜会项羽,说明原委,以消除误会。接着,他又连夜返回鸿门,劝说侄儿项羽,替刘邦开脱。

项羽的怒气消了大半。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在百名骑兵的扈从下,来到鸿门。一见项羽,刘邦连忙解释,言语诚恳。项羽见状,不但怒火全消,且觉得自己委实对不住刘邦,说这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挑唆的。否则,我怎会如此!遂命人摆下酒宴,款待刘邦。

名垂青史的“鸿门宴”开始了。

项伯、项羽坐在西边上席,刘邦坐在南边的宾席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坐在刘邦对面,张良坐在东面下席。觥筹交错,然心事各异。范增老谋深算,觉得刘邦终必成为祸患,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胸前所佩的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干掉刘邦。但项羽只是默默地饮酒,不动声色。范增十分着急,借故离开宴席,找来项羽的从弟项庄,要他以舞剑助兴为名,寻机刺杀刘邦。项伯看出项庄舞剑,意在刘邦,立即拔剑与之对舞,并时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张良急忙出帐找樊哙等人,说情况危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带剑拥盾冲入营帐,怒视项羽。

项羽一惊,按剑问道:来客何人?

张良回答: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说:好一个壮士!赶快赐酒!

侍者斟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饮而尽。

项羽又说:赐他一个蹄膀。侍者给了樊哙一个生蹄膀,樊哙把盾放在地上,然后把蹄膀放在盾上,用剑切了就吃。项羽更加赞叹,问他还能不能喝酒。樊哙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接着就责备项羽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太少,刑人唯恐不多,所以天下都叛他。怀王和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沛公先杀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灞上,以待大王到来。劳苦功高如此,大王没有封侯之赏,却听信谗言,要诛杀有功之人。这是在走亡秦的老路啊,实在太不应该了!直说得项羽无话可讲,只好让樊哙坐下,樊哙即坐在张良旁边。

过了一会,刘邦起来去厕所,叫着樊哙一起出帐。刘邦打算不辞而别,对樊哙说,我准备回去,但没有向项王告别,怎么办呢?

樊哙道:现在人家好比是屠刀和案板,我们就像将要被宰割的鱼肉,还告辞什么?

张良这时也出来了,他问刘邦带来了什么礼物,刘邦说他带了一对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斗,准备送给亚父,刚才他们生气,没敢拿出来,请张良代他献上。然后他跨上骏马,悄悄离去,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持剑步行扈从,从骊山小道逃回灞上。

一回到军营,刘邦就斩了曹无伤。汉代画像石刻“鸿门宴”拓井(现存河南南阳汉画像石馆)右起第一人为项羽,第二人是刘邦,第三舞剑者为项庄,第四、第五、第六人依次当为项伯、范增和张良

鸿门距灞上大路是四十里,走小路只有二十里。张良估计他们已经回到了灞上,才入帐向项羽告辞,说沛公喝多了,不能向您辞行,谨让我代奉白璧一双,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拜奉亚父足下。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上。范增则气得把玉斗放在地下,拔剑击碎,仰天长叹说:“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玉斗画像(山东沂南北寨汉墓出土汉画像石刻拓片)

唐代诗人胡曾写有《鸿门》一诗,哀叹项羽不听范增之言:项籍鹰扬六合尘,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道人。

项羽裂土分封,把刘邦封在巴蜀。张良去找项伯,为刘邦求情,项伯已与刘邦联姻,也乐意为亲家出力,在他的劝说下,项羽又把汉中划给了刘邦。这片汉中,成为刘邦日后回师关中的基地。

刘邦率众就国,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成。他难分难舍地把刘邦送到褒中(今陕西汉中北),分手时,建议刘邦烧掉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表明安心在汉中、巴蜀一带做一方诸侯,来麻痹项羽,使之疏于防范,刘邦依言而行。等见了项羽,张良把刘邦烧掉栈道的事报告了他,说刘邦无意东还,项王可以放心去进剿在齐地起兵的田荣一伙,项羽信以为真。

项羽心胸狭窄,恼恨张良追随过刘邦,不放韩王成归国,把他挟持到彭城(今江苏徐州)杀害。张良鼠窜逃命,翻山越岭去找刘邦。这时,刘邦已打回关中,故人相见,分外高兴。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两人再次合作,与项羽逐鹿中原。

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线,项羽麾军猛攻,刘邦苦苦支撑。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给项羽多树立几个敌人,以分散项羽的兵力。刘邦拍案叫好,让人赶快铸造金印。这时,张良来了,刘邦正在吃饭,招呼张良过去,迫不及待地把郦食其的“妙计”和盘端出。

张良问刘邦谁给他出了这个馊主意?说如果实施,千秋大业就全毁了!

刘邦听张良如此说,惊得半天合不上嘴。张良拿起刘邦面前的筷子,一边比划,一边述说,一口气讲了八点,其中最要害的一点是:文臣武将弃家舍业投靠大王,无非是为了博取功名富贵,一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那些文臣武将必然各归事其主,如此,靠谁去打天下?况且,六国后裔一旦为王,谁能保证他们肯定与我们联手,共同对付项羽?刘邦吐出嘴里的饭,大骂郦食其,催促把那些金印全部毁掉。

刘邦汉纪年第四年(前203)十一月,韩信麾兵打垮了二十万齐楚联军,攻占了齐国全境。自春秋战国以来,齐地便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其地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攻取齐地,完成了对项羽的钳形包围,只要韩信按既定方针,挥师南下,便可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的刘邦,闻捷惊喜。然而,韩信派来的特使报捷之后,又转达了韩信的一个请求:让刘邦封他做假齐王。假,代理。韩信要求代理齐王。此前,韩信已官拜相国,随着战功的增大,他个人的权力欲也逐渐膨胀起来,要裂土为王了。刘邦一听,就咆哮起来:我被困在这里,等他来救,望眼欲穿。他如今却提条件,要当什么假齐王!

一旁急坏了谋士张良、陈平,陈平悄悄从背后踩了刘邦一脚,附在他耳边说:我们正在危难之际,谁能阻止韩信称王?不如就顺势封他为王,好好待他。不然,恐怕要出乱子。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又假装生气地骂道: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做就做个真王,做个假王干什么!立即派张良携他的诏令前往齐地,封韩信为齐王。

见韩信迟迟不出兵南下,张良又建议刘邦把韩信老家一带也封给他,再封彭越为梁王,他们就会举兵南进了,刘邦又依言而行。果然,韩信、彭越挥师南下,与刘邦夹击项羽,终于逼得项羽于乌江举剑自刎。

刘邦奄有天下,张良功不可没。

二 汉家制度的厘定

秦始皇帝君臣未能利用的人才资源,被刘邦开发利用。他依靠各色人才,在秦制的基础上,修订、创新、厘定了一套更加完备的汉家制度。

叔孙通:制订朝仪

平民出身的刘邦骤至富贵,南面称帝,老父刘太公更没有做好心理和行为上的准备,根本不懂皇家礼仪。兹举一例。

刘邦称帝以后,把刘太公接到长安,在秦始皇帝骊山陵的奉邑郦邑(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仿故乡丰邑建造了一个新村,名曰“新丰”,把刘太公的老友都迁来。传说迁至新丰者,连从老家带来的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家门。刘邦每五天回新丰拜见一次老父。刘邦不把自己当皇帝,刘太公也不以臣子自居,像一般人家那样,行子见父之礼。对此,无论是刘邦,还是刘太公,都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刘太公的家令见状,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等刘邦再次回新丰,刘太公行臣见君礼:“拥彗,迎门却行。”即抱着扫帚,迎到门口,然后低头躬腰,倒退。刘邦大惊,急忙下车扶起老父。刘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问明情况,赞美家令所言,赐其黄金五百斤。为了解决父子间的礼仪问题,刘邦下诏,尊老父为“太上皇”。如此,不仅刘邦可以以儿子身份行礼,更重要的是父子之礼从寻常家礼上升到皇家礼仪。

刘邦也不懂为帝之仪。

朝仪是大臣朝见君主的仪式。秦朝的朝仪,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可见片段: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郎即“廊”,郎官伺候于皇宫廊庑,故名。郎有多种,执戟守卫在殿下的,曰“郎中”。

刘邦登基,废除了秦朝的朝仪。结果,上朝之时,一片混乱。有的大臣喝酒过量,狂呼乱叫,甚至拔出佩剑乱砍大殿立柱。这样的朝见,如同民间的聚会,历史上绝无仅有。

叔孙通建议制订朝仪,规范群臣的言行。刘邦诏准。

叔孙通,薛(今山东枣庄薛城)人。薛曾是薛国都城,战国之时被齐国吞并,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被封于此。《汉殿论功图》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最终继承他的爵邑者是田文。田文号曰“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曾对薛城进行扩建。考古发现表明,孟尝君之薛城,东西约五千米,南北约三千五百米。薛地风俗与其他地区不同。司马迁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叔孙通非侠,以通儒学著称。但是,他也有齐人那种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特点,没有一般儒生的迂腐之气。秦朝末年,以文学征为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秦都咸阳后,他寻机逃回了自己的故乡。在秦末战乱期间,他先后投靠项梁、项羽叔侄及楚怀王。当刘邦势力占上风时,他又归顺了刘邦。因此有人当面骂他:“公所事者且汉画像石“叔孙通制礼图”拓片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鲁地的儒生于礼仪最为熟悉,叔孙通邀请他们参加制订朝仪的工作。有两个鲁儒大骂叔孙通人品低劣,还说礼乐之事是积德百年才能修订的,拒绝与他合作。但是,更多的鲁儒不肯错过这个制礼作乐的时机,叔孙通从中挑选了三十多人,还有他的一百多个弟子,以及部分朝中大臣,制订朝仪。

汉七年(前200)十月,在长乐宫举行朝会大典。

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刘邦西都长安,新的宫殿还未建成,在萧何的监督下,将长乐宫修葺一新,暂且作为皇帝办公与休息之所。长乐宫位于长安城东南部,宫城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未央区一带。经考古勘探,长乐宫周长一万零七百六十米,面积约六平方公里,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宫中有长信殿、温室殿、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等。未央宫建成后,皇帝移居未央宫,长乐宫成为太后的住所。

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朝会大典: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长乐宫宫殿遗址该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罗家寨村北,长乐宫遗址西北部,规模宏大,做工考究,通道一侧设门房一类建筑。发掘者认为,该遗址是一座处理政务场所。

朝会结束后,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黄金五百斤。

在公卿大臣的帮助下,刘邦逐渐确立了皇家礼仪。

娄敬:谏都长安与和亲

娄敬是齐人。汉五年(前202年),娄敬去陇西戍边。当时牛马短缺,只得用人拉车,娄敬等人轮流充当这个角色。他穿的是“羊裘”,即破羊皮袄。娄敬一行走到洛阳(今属河南),碰见一个姓虞的齐人,是刘邦手娄敬墓下的一个将军。娄敬对老乡说,他要晋见今上。虞将军答应引见,他见娄敬穿着破羊皮袄,要给他换件新衣,娄敬不干,说他只能以本色见今上,虞将军只得作罢。

刘邦召见,娄敬建议他放弃在洛阳建都的打算,西都长安: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秦地”是指秦国故地,这里主要指关中地区。关中南有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黄河如带,环绕西、北、东三面,是为“被山带河”。因其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名“关中”,也就是娄敬所说的“四塞以为固”。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之地约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约占十分之三,财富则占三分之二,故有“天府”之称。

关中是当时最理想的建都之地。

刘邦犹豫不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刘邦及其文臣武将大多为关东人,他们不愿意远离家乡,纷纷劝刘邦留都洛阳,不要西迁,说什么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靠黄河,面向伊、雒,其险亦足恃云云。刘邦被他们说动了,更加倾向于洛阳。

这时,张良挺身而出,进谏说,娄敬的建议是对的,关中是最理想的建都之地。

刘邦遂下定决心,西都长安。

为褒奖娄敬首倡之功,赐姓“刘”,拜官郎中。

娄敬又建议迁徙六国王族之后于长安。

六国王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田氏家族就是一个例子。

田氏的远祖陈完是陈国公子,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避难,他在齐国的子孙改姓田。眼见齐国衰败,田氏试图取而代之。他们积蓄力量的措施之一,是多生子女,以壮大田氏家族的势力。如田常择选国中女子身高七尺以上者数百人,作为他的妻妾,宾客可以自由地出入他的后室,谁人与他的妻妾偷情,他也装作没看见。到他去世时,儿子达到了七十多个。田氏代齐以后,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如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有子四十余人。这样,田氏家族的人口快速膨胀起来。秦灭齐,田氏失去王族身份,但民间仍称他们为“王家”,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大,所以司马迁仍用“宗强”一词来形容他们。

秦末群雄逐鹿,六国王族之后又成为风云人物。他们在当地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一呼百应。于是,他们或自立为王,聚众起兵;或被反秦势力拥立为王,挟其名望以相号令。

六国王族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必须有效地控制他们。娄敬建议把他们都迁到关中,一则可以增加中央直辖的关中地区的人口——人口锐减是汉初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二则把这些人从他们势力盘根错节的故地迁到京畿地区,易于控制;三则关东地区大都是诸王封国,把他们徙入关中,也就起到了弱诸侯而实京师的目的,可谓一举而三得。刘邦采纳,把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以及韩、赵、魏、燕四国的王族后裔,迁到他的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一带监控起来,总计约十万口,其中田氏家族占了很大比例。《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田氏迁到长陵的很多,以“次第”相称呼,如第一、第二、第五等等,其中“第五”一姓成为名门望族。如东汉初的第五伦,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唐前期的第五琦,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跻身宰相行列。“第五”一姓迄今犹存。

从此以后,迁徙豪强大族于关中等地,成为汉代打击豪强大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娄敬又建议与匈奴和亲。

匈奴是塞北大漠上的游牧部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但是,关于匈奴的种属、族源迄今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到战国时,匈奴发展起来,不时南下,成为赵国重兵防御的对象之一。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统兵三十万大举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至阴山一带。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帝下令修筑了万里长城;数十万精锐的秦军一直驻守在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秦末中原战乱之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再度崛起。冒顿单于是头曼单于的长子。“头曼”与“冒顿”都不是他们的名字,而是匈奴单于的号。头曼偏爱他后娶的阏氏(匈奴称单于妻为阏氏)所生的少子,欲置冒顿于死地,把冒顿送到大月氏去作人质,然后头曼发兵攻打大月氏。大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一匹良马,逃回匈奴。头曼赞叹他的胆识,让他统帅一万骑兵。冒顿用带响的箭(鸣镝)训练他的手下,只要他发箭,士兵就必须一块射击,违令者立斩。他带了一队士兵出去打猎,有的士兵没有随他冒顿单于画像射击,被立即处决。他射击自己心爱的宝马,有人不敢射,也被立即处决。他射其爱妻,有人惊恐不敢射,复斩之。不久,他看见单于的宝马,弯弓就射,士兵也毫不犹豫。冒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在随从头曼打猎的时候,把箭射向了父亲,他手下的士兵也一块射击,头曼顿时毙命。冒顿自立为单于。

这是秦二世元年(前209)的事。

冒顿是匈奴人的杰出领袖,他当上单于后,整齐制度,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国家机器。然后,向外扩张,控地东尽今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秦末战乱,冒顿乘机南下,越长城,尽占蒙恬攻取的河套之地。

刘邦做皇帝的第二年(前201)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早就与刘邦貌合神离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匈奴南逾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兵临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派人出使匈奴,汉使在匈奴地界上看到的人马尽是老弱病残,回来后就说匈奴不堪一击。刘邦遂率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同时又派娄敬出使匈奴,再探虚实。娄敬回来后说匈奴用的是疑兵之计,打不得。刘邦指着娄敬破口大骂,命人械系娄敬,押往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冒顿佯败示弱,为诱敌之计。刘邦上当,领轻骑追击,被四十万匈奴兵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白登山上,凡七日。最后陈平派人贿赂冒顿的阏氏,再加上冒顿见久攻不下,而汉军援兵源源不断地陆续抵达,才网开一面,放走了刘邦等人。

刘邦回师路上,路过广武,派人请来娄敬,对他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遂封娄敬为“建信侯”,食邑二千户。

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刘邦意识到一时难以打败匈奴,遂采用娄敬的建议。和亲条款有三:

1.汉嫁公主给匈奴单于为阏氏。

2.每年奉送絮、缯、酒、米、食物。

3.汉与匈奴约为兄弟。

对此,后人评论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代诗人、荆门(今属湖北)人戎昱的这首《咏史》,讽刺了汉代和亲——当然,诗人是以汉喻唐。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和亲实不失为化干戈为玉帛的良策。

萧何:《九章律》与未央宫

在汉家制度的建设中,“萧何次律令”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当年刘邦入关,曾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宋人陆佃、王应麟,明代杨慎,清代阎若璩等皆认为应于“约”字句断;明代陈耀文、清代何焯则主张“约法”连读。有的学者对两派意见作了评析,认为“约法”应连读,“约”字的含义为萧何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省约”,即把秦朝繁苛的法律减省为三院)条。我们赞同这一观点。“约法三章”就是仅对杀人、伤人、盗窃三罪进行处罚,其余的法律条文如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一律废除。

汉朝建立后,鉴于“三章之法”不足以惩奸,刘邦遂命萧何修订律令,在李悝《法经》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合为九章。这部汉律,或称《汉九章》,或称《九章》,近人程树德《九朝律考》名之为《九章律》,通行至今。

从“约法三章”到《九章律》,是对秦律的一个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的过程。“约法三章”主要是为了争取民心。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仅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是难以治理的,出于维护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刘邦君臣只得又回到秦律的老路上。甚至就连秦律中那些过于严酷的条款,如《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收孥相坐律》及肉刑等,也都保留下来。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也证明刘邦所使用的法律基本上仍是秦律。因为这个《奏谳书》所收十多个案例依据的法律,在刑罚名称、罪犯类别、量刑标准和计赃数量等方面,都同云梦出土的秦律相同。

到惠帝、吕后、文帝时,才逐渐废止了一批秦律中过于严酷的条款。

萧何制订的《九章律》,包括了中国古代法律不能缺少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为魏律和晋律所继承,魏律和晋律乃《九章律》的“增订本”。萧何制订的《九章律》,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营建未央宫等新的宫殿官衙,是萧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西南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是一座宏伟庞大的宫城,由多座宫殿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前殿。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前殿,是刘邦及西汉其他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

前殿基址约位于未央宫中部。考古勘探发现:在前殿基址之上,有南北排列的三座大型宫殿,每座宫殿南面均有一个庭院。南部和中部宫殿之间的庭院,有东西向长廊建筑横贯其中,中部和北部宫殿的东西两侧列置了厢房或廊房建筑,北部宫殿以北或为后阁建筑。

前殿南门与南部宫殿之间有一东西约一百五十、南北约五十米的广场,大概就是文献记载的“庭”。庭和南部宫殿,当为举行大朝、婚丧、即位等大典之用。据文献记载,未央宫前殿有“宣室”,也称“宣室殿”。宣室被认为是前殿的“正室”,或曰“布政之室”。“正室”即正殿,“布正之室”即布政之殿。布政的殿堂为“正室”。前殿的南、中、北三座宫殿,中部宫殿面积最大,推测此殿为“宣室”之故址,北部宫殿和附属建筑,可能为皇帝之“后寝”。

未央宫四面皆有“公车司马门”,即宫门。四座宫门大小、形制相近,均为一个门道,宽约八米。未央宫偏处于长安城西南角,与城内其他地方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北宫门和东宫门,因此,北宫门和东宫门成为未央宫经常使用的两座宫门。大臣上书奏事、谒见皇帝,都要到北宫门等候召见。北宫门之外有许多达官显贵的住宅,即文献记载的“北阙甲第”。东宫门是“朝诸侯之门”,皇亲国戚来往于未央、长乐二宫,都要出入东宫门。这里也是皇帝经常出入的宫门。

未央宫宫城四角建有角楼,迄今西南角楼基址,保存尚好。西南角楼基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角楼基址夯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六十七点四米、南北三十一点五米。角楼基址北壁西部有斜坡慢道,其上铺砖。角楼东、北两面,分别与南宫墙和西宫墙相连。在角楼基址附近,还发现了水井、砖池等遗迹,角楼遗址出土的剑、矛、弩机、镞、弹丸、铠甲片、胄片等兵器、武备遗物,以及陶盆、灯等生活用品,说明这里原有驻守戍卫角楼的士兵。

萧何在兴建未央宫等建筑时,考虑的是如何“重威”,为的是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

张苍:定章程

“张苍定章程”,是汉家制度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张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秦时为柱下御史,负责四方文书。因犯事,逃回老家藏匿。刘邦大军攻略阳武,张苍加入,历张苍画像任常山郡(郡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郡守、代国(国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国相等职。不久,迁为计相。何谓计相,文颖释曰:“能计,故号曰计相。”唐人杜佑说:“汉初,张苍善算,以列侯主计,居相府,领郡国上计者,谓之计相。”在中国官制史上,“计相”一职仅见于此。一个月后,刘邦就下令撤销计相,张苍以列侯身份负责郡国上计。

上计,年终岁末,县、郡统计辖区内的各种事务,形成文字,谓之《计簿》或《集簿》,县上报郡,郡据此考核属县成绩;郡上报中央,中央据此评定各郡的业绩。1993年,在江苏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一座汉墓中出土一枚《集簿》木牍,为东海郡的《集簿》,内容包括东海郡县、邑、侯国、乡、亭、里数量,辖区面积,各级官吏的数量,户口数量,男、女、老、幼人数,耕地数量,麦子播种面积,钱谷收支数量,等等。

张苍所定之“章程”是什么?《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援引如淳的解释说:“章,历数之章术也。程者,权衡、丈尺、斛斗之平法也。”又引臣瓒的解释说:“《茂陵书》‘丞相为工用程数其中’,言百工用材多少之量及制度之程品者是也。”也就是说,“章”和“程”是两个方面。《史记·张丞相列传》及《汉书·张苍传》都说张苍修定律历,张苍所定之“章程”,当包括此项内容。另一项更为重要的,是如淳所说的“权衡、丈尺、斛斗之平法”,即度、量、衡的标准,“章程”两字也单指此项。如桓谭《新论·求辅》云:“章程,斛斗也。”笔者以为,张苍所定之“章程”,乃郡县上计制度,特别是度、量、衡的标准。

国家体制:郡县与封国

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与秦制不同,郡县之外,还有王国与侯国。

楚汉相争时,为了取得手握重兵的韩信和割据称雄的英布等人的支持,刘邦陆续分封了八个诸侯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韩王信、燕王臧荼。即位以后,又分封吴芮为长沙王,无诸为闽越王。不久,臧荼反,又封卢绾为燕王。张耳、吴芮病逝,其子张敖、吴臣分别袭爵。汉朝中央实际控制区,大致与当年的秦国相同,其余地区是异姓诸侯王的封地。那些异姓诸侯王跨县连郡,函谷关而东,大都是他们的地盘。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况且这些异姓王,都武略过人,手握重兵,足可以与刘邦及其子孙再争雌雄。刘邦的心腹大患是韩信。韩信不仅勇冠三军,且彭越、英布等人皆唯他马首是瞻。消灭项羽之后,刘邦经过一番策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解除了韩信的大将职务,收回了他对军队的指挥权。接着,又以韩信是楚地人,熟悉楚地风情为由,将他从齐王改封为楚王。以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为中心的楚国,远不如齐地富庶,且是一片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如果韩信起兵造反,也容易对付。长沙王吴芮画像(选自1929年《吴氏宗谱》)然而,韩信没有看穿刘邦的叵测之心,携着—颗楚王的金印,衣锦还乡,会故旧,酬恩德,好个风光!

久经沙场的战将,缺少的是政治上的冷静。在钟离眜问题上,更显示出他的这个缺点。钟离眜是项羽的部将,项羽死后,被刘邦通缉,逃到好友韩信处躲避。刘邦要韩信把他抓起来,韩信意气用事,拒绝执行。从这件事上,刘邦更加认定韩信不是他所能驾驭的。

不久,刘邦安插在楚国的耳目送来情报说:韩信出入警跸,似要谋反。

皇帝出行,侍卫扈从,为警;止人清道,曰跸。从刘邦的子孙文帝、景帝时的情形来看,诸侯王不得用此大礼。起初可能没有这一限定,《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诸侯王“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书·诸侯王表序》也说,诸侯王国从宫殿规制到百官设置,都与皇帝相同。但仅从韩信使用警跸之礼上,怎么也得不出他要谋反的结论。按说,这么件大事,刘邦应派人调查取证才是。但刘邦没有这么做,他接到密报后,马上召集公卿大臣,商讨如何擒拿韩信。

几员大将鼓噪说:速速出兵,活埋了那小子!

刘邦默然。

谋士陈平晚来一步,刘邦问他有何高见。陈平问诸位将军意下如何,刘邦如实相告。陈平略加思忖,问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除了皇上和在场的大臣,还有别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陈平又问韩信知道有人告发他吗?刘邦说韩信还蒙在鼓里。陈平心中有数了,话锋一转,问刘邦:陛下的士兵比韩信的士兵精锐吗?刘邦说不如。

陈平又问:陛下的战将有比韩信高明的吗?刘邦长叹一声说,没人能赶上韩信。

这时,陈平亮出了底牌:兵不如楚精,将不及韩信,怎能出兵征讨?他建议刘邦以出游云梦为名,传令在陈县接见诸侯。陈县(今河南淮阳)在楚国西部边界上,韩信听说天子出游,也必定来谒见,那时再趁机擒拿他。如此,一介力士就可以解决问陈平画像题。

刘邦称妙,马上颁下一诏:朕将南游云梦。

云梦是个湖泊,也称“云梦泽”。这一片水域早已消失,当初的位置后人也就难以说清,大致在今湖北、湖南接壤的江陵、安陆以南,益阳、湘阴以北一带。

刘邦的车驾很快就到了楚地界。韩信虽然不知刘邦此行的真正意图,但他也害怕去见刘邦。有个门客出计:斩钟离眜,提他的人头去见皇上,皇上必定高兴。如此,肯定平安无事。这人可能是一片忠心,也可能是刘邦的人,给韩信挖陷阱。韩信不忍心杀钟离眜,去见钟离眜时,谈了那个门客的方案。钟离眜一听,暴跳如雷,大骂韩信不够朋友,遂拔剑自刎。韩信嗟叹良久,最后让人割下钟离眜的人头,提了去见刘邦。

刚刚行完叩见之礼,就听刘邦一声断喝,上来几个武士把韩信绑了。

韩信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事已至此,只好认命,他冲着刘邦凄然一笑,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刘邦也知道韩信无辜,心生愧意,不知说什么才好,嗫嚅良久,才抛出一句:“人告公反。”说完,挥手让人把他押走了。

在械系韩信回京的路上,刘邦心绪难平。对韩信,是杀还是赦?杀了他,消除了心头之患,固然是好;可是,刚刚开国,就杀功臣,难免让人心寒。当然,可以给他加个谋反的罪名,但说他谋反,证据又不足,不能让人信服。思虑再三,刘邦终于决定留韩信一条活命。如此,也可以让那几个与韩信比肩而王的诸侯王如彭越、英布等,稍稍放心。不然,唇亡齿寒,会逼他们铤而走险。走到洛阳,刘邦就宣布了大赦令:赦免韩信死罪,褫夺王位,贬为淮阴侯。

从威风八面的楚王,降为一个仅衣食租税的淮阴侯,今昔对比,反差强烈,韩信难以接受。至此,他仍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对被贬为淮阴侯愤懑不已。遇上朝廷大典,列侯应当参加,这既是权力,也是义务。多数场合,韩信都不出席,说是有病,不能起身。

一天,闲着无事,他来到了樊哙府上。樊哙很崇拜韩信,虽然他也是侯爵,却以臣下的礼仪迎接韩信,仍把韩信看作诸侯王一级的人物,跪拜之后,受宠若惊地说:大王莅临臣家,真是荣幸。两人寒暄一阵,韩信打道回府,刚出樊家,他摇头自嘲道:我韩信如今竟与樊哙之流为伍!樊哙虽出身卑微,是个屠狗夫,但刘邦起兵反秦,他是第一批追随者,他又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为妻,对韩信恭敬有加,韩信还是如此小觑。樊哙听了,不知作何感想?诸如此类的言行,还有很樊哙、吕雉等画像多,司马迁写《史记·淮阴侯列传》,仅举了这两个例子,以说明韩信“居常鞅鞅”,不满于自己的处境。

更有甚者,对皇上刘邦,他居然也说三道四。

一日,刘邦召韩信人宫,君臣闲话。不久,话题扯到诸将的能力上,韩信一一点评。“如我能将几何?”刘邦问。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邦又问:“于君何如?”“臣多多而益善耳。”韩信自负地说。

刘邦笑了,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韩信道:“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和班固《汉书·韩信传》,都没有介绍君臣两人对话之后,刘邦是喜还是忧。我们猜测,韩信的“直言”只能增加刘邦对韩信的畏惧、担忧,使刘邦下定决心,不能放虎归山。

处境危难的韩信不思苟全性命,一点点勒紧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

韩信在长安度日如年,他不甘心老死于淮阴侯府。

汉十年(前197),阳夏侯陈豨出任赵国(都治邯郸,今属河北)相国,监领赵、代(都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两国士兵。陈豨是韩信好友,莅任前,特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让身边的仆人都走开,拉着陈豨的手走到庭院中,有几句心里话要对他说。

陈豨恭敬地表示唯韩信之命是听,韩信告诉陈豨,赵、代一带民风剽悍,是个出武士的地方。今上对你也很信任,如果有人说你要造反,今上肯定不信;又有人说你要造反,今上就怀疑了;等到第三个人说你要造反,今上就要御驾亲征了。如果到了那时,我在长安做内应,天下就不姓刘了。

陈豨最佩服韩信,竟被他说动了。

到任以后,陈豨就招徕大批敢死之士,积蓄力量,准备起事。不久,陈豨回老家省亲,车队多达一千辆。在礼仪上,这是一种僭越。有人上书弹劾陈豨,刘邦下令调查。陈豨一看形势不妙,就在九月起兵,自立为代王。

刘邦统领大军北上,征剿陈豨。

本来,刘邦对韩信放心不下,打算带上他一起出征。韩信装病,卧床不起,刘邦也就不好勉强。刘邦率大军一走,京师空虚,韩信来了精神,派人密告陈豨:贤弟放手干,我在京师起兵响应。然后,与家臣密谋,准备矫诏赦免在京的刑徒、奴隶,把他们武装起来,袭杀皇后吕雉,夺取长安。民间还传说韩信做了个风筝,放飞于空中,用来测量到未央宫的距离,打算挖地道进去。

不料,有人向吕雉告发了韩信的密谋。

这个告密者叫乐说,他的哥哥是韩信的门客,不知为何触怒了主子,被抓了起来,准备处死。弟弟听到风声,就向吕后告密,以搭救兄长。

吕雉接到密报,临危不惧,立即让人把相国萧何找来,商议对策。吕雉皇后的“皇后之玺”

一件棘手的事摆在了萧何面前。

韩信是他力荐给刘邦的。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从此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萧何荐举之功,韩信没齿不忘。在刘邦的文武大臣之中,他敬重的只有萧何一人。

对于韩信的才干,萧何是再清楚不过了。眼下大军北上,京城兵力单薄,对韩信不能动武,唯有智取。他向吕后献上一计:就说皇上派人送来捷报,陈豨已被擒杀,要列侯大臣都进宫庆贺,以此趁机拿下韩信。

吕后依计而行。

韩信还是称病不去。

萧何亲自登门动员,说这等大事不去不好,贵体欠安,辛苦一趟,去去就回。

韩信素来敬重萧何,不知是计,就随他入宫。刚进宫就被擒下,在长乐宫的钟室(悬钟之室),吕后亲自监斩,处死了韩信。这是刘邦汉纪年第十一年(前196)正月之事。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萧何绐韩信》记有一句俚语,韩信一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镇压了陈豨,回到长安,听吕后说韩信已被杀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且喜且怜之”来描述刘邦的心情:惊喜之余,又有几分悲怜,毕竟一同出生入死几年。

史家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肯定刘邦铲除韩信做得对;重情感的诗人,却每每哀叹韩信的不幸,明人骆用卿《题韩信庙》云: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英魂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

在韩信被杀当月,叛逃匈奴的韩王信,也被汉将柴武斩杀。

两个月后,梁王彭越又被诛灭三族,彭越的尸骨被做成肉酱,分赐给各位裂土为王者。肉酱送到淮南国的时候,英布正在野外打猎,一见肉酱,顿时吓得面无血色,回到王宫,就部署人马,不久就起兵造反。不过,最后的结局,是英布兵败被杀。

两个月后,卢绾也起兵反叛,结果兵败逃往匈奴,老死于大漠之中。西汉同姓诸侯王割据图

这样,当年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臣和闽越王无诸。

削平异姓王后,鉴于秦孤立而败的教训,刘邦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刘邦的十个兄弟子侄中,大哥刘伯之子刘信,因其母当年待刘邦刻薄,未得到王位,其余九人全封为王,他们是: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代王刘喜、刘恒,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刘邦以为,他的嫡长子为帝,其他刘氏子弟为王,镇抚一方,拱卫中央,如此便可确保刘氏家天下。为了进一步维护、巩固刘氏家天下的局面,又与众大臣杀白马歃血为盟:“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为了防止王国尾大不掉,危及中央,刘邦也采取了一些限制诸侯王的措施。如诸侯王不得使用皇帝礼仪;诸侯国之二千石官,由中央任命;诸侯王无虎符,不得擅自发兵;诸侯王不得擅自赐爵,赦免死罪;诸侯王不得收纳亡命之人;诸侯王当定期入朝;诸侯王之间不得私自会晤,等等。

三 汉家盛世的基石

汉承战乱之后,满目疮痍。虽贵为天子,刘邦的乘舆竟凑不齐颜色相同的四匹马;那些开国将相,则只有坐老牛破车的分了。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刘邦君臣只好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惠帝二年(前193),曹参接替萧何出任相国,萧规曹随,奉行无为而治。从此,这种出自黄老学派的主张被定为统治思想,历吕后、文帝、景帝不改,从而奠定了汉家盛世的基础。

萧规曹随:走向无为而治

秦始皇帝时繁重的徭役与沉重的赋税,把社会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沿。而秦末战乱,又雪上加霜,给社会经济以巨大的破坏,刘邦接过来的江山,满目疮痍。以曲逆县(今河北完县)为例,秦时有三万多户,劫后余生者仅剩五千余户。就是这样一个残破的县,刘邦见了还惊讶地赞道:“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秦时的达官贵人,在秦末汉初也穷困潦倒。如召平,本秦之东陵侯。秦灭,沦为布衣,家贫,只得种瓜长安城东。

当然,也有人大发战争财,宣曲(今陕西长安西南)任氏即是其中之一,他靠倒卖粮食,囤积居奇,大发横财。他们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

摆在汉初君臣面前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发展生产;而饱受兵燹之害的黎民百姓,也亟需休养生息。

于是,清静无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曹参是这一方针的忠实实践者。

曹参是刘邦的同乡,秦时为沛县“狱掾”。《史记·曹相国世家》说他与萧何并为沛县“豪吏”,颜师古注:“言参及萧何并为吏之豪长也。”萧何是县令之下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主吏,曹参只是一名管理监狱的小吏,何以也成为“豪吏”?其原因是秦以严刑峻法绳下,吏民动辄触禁,囹圄成市,赭衣(罪犯之衣)塞路。管理监狱的“狱掾”,也就成了一个显赫人物。曹参画像(选自明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

刘邦起兵后,曹参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名战将。刘邦汉纪年二年(前205)八月,曹参以代理丞相的身份随同大将军韩信征战——实际上,他是刘邦派去监督韩信的。曹参战功显赫,《史记·曹相国世家》为他开列了一份战绩表:

攻占的地区:诸侯国两个,县一百二十二个;

俘虏的人员:诸侯王两人,国相三人,将军六人,卿、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1973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在该墓东边厢五十七号漆盒中发现了二十六种帛书,其中一种最初被命名为《黄帝书》,后来唐兰先生认为该书即《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为学界所认同。研究者认为,帛书《黄帝四经》乃稷下黄老学派的开山之作。刘邦登基的第二年,分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被任命为齐国相国。汉初诸侯,齐国最大,《汉书·诸侯王表序》说齐有七十三县。汉初形容齐国之大的另一种说法是:说“齐言”者皆与之。“齐言”即齐地方言。齐是受秦末战乱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曹参到任后面临的第一桩事,是如何安集百姓。为此,他邀请一百多位有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黄帝四经》(部分)名望的儒生到相府,请教安集百姓之道。那些大儒名宿各执一词,让曹参无所适从。后来,他听说胶西(郡治高密,今属山东)有位姓盖的老先生,人称“盖公”,是黄老学派的大家,遂以重金把他请来。盖公讲了一通治国安民的道理,其主旨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深以为然,把相府正堂让给盖公居住,待以殊礼。

曹参礼敬盖公,被视为汉初文化复兴的表现之一。

盖公是如何指导曹参无为而治的,曹参在齐国怎样具体实施这种思想的?今已不得而知。不过,曹参在齐国推行“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十分明显的:“相齐九年,齐国安集。”

第九年上,汉帝国的相国萧何病逝,曹参被任命为相国。

当曹参到中央做相国时,经过萧何等人的努力,汉家皇朝的政治体制已粗具规模。曹参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无为而治,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他还整顿了相府官吏,把那些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尽皆辞退,而遴选那些木讷质朴、重厚老成之人为吏。他自己则整天喝得烂醉,不问政事。谁人来劝他,未等开口,就被曹参灌醉。上行下效,属吏无所事事,均以喝酒为乐。

公卿大臣对曹参的所作所为很不理解,当朝天子惠帝也不理解,心中寻思:相国是否是看不起朕?曹参的儿子曹窋时为中大夫,在宫中侍从惠帝。一天,惠帝告诉他,如果他回家,乘着曹相国高兴的时候问一下,身为相国,为什么整天喝酒,不理国事。惠帝还特别叮嘱曹窋:不要说是朕让你问的!当曹窋按惠帝的吩咐问曹参时,曹参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国家大事“非若所当言也”。

惠帝无奈,次日上朝,亮出了老底,说是他让曹窋问的。

曹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惠帝道:“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惠帝直言:“君似不及也。”

曹参道:“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彻悟,道:“善。君休矣!”

君臣这一问一答,在“无为而治”上达成共识。

从此以后,“无为而治”才统一了百官公卿的思想,随即全面推广开来。百姓为之欢欣鼓舞,歌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文景之治:汉家皇朝的繁荣

曹参仅做了三年相国就病死了。第三年,惠帝死。惠帝的皇后是鲁元公主之女,无子。惠帝一个嫔妃生子,吕后杀了这个嫔妃,伪称其子为鲁元公主所生,立为太子。惠帝死,太子嗣位,吕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行使皇帝的权力。不久,那位小皇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扬言亲政后定要料理此事,吕雉大惊失色,废而杀之,另立恒山王刘弘为帝,史称“少帝”。吕雉不仅仍然临朝称制,而且不再给刘弘设置纪年,这就意味着不把他作为一代皇帝对待。吕雉从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至公元前180年病死,凡八年。称制期间,吕后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国策。“戚姬寺”(位于今山东定陶县城北)“戚夫人”或称“戚姬”。民间传说,戚夫人乳名蓉儿,是定陶县戚员外的女儿。戚夫人能歌善舞,最得刘邦欢心。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也最讨刘邦喜爱,一度打算立他为继承人。刘邦死后,吕雉将戚夫人剁去四肢,挖去双眼,弄哑了喉咙,扔进茅厕——《史记·吕太后本纪》说:“使居厕中。”《汉书·外戚传》说:“使居鞠域中。”“鞠域”,蹴鞠之地。二者孰是?或先在“鞠域”,后扔进厕中?今难断言。吕雉说那是一头“人彘”。刘如意也被鸩杀。但吕雉在建立、稳定刘氏汉朝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对此,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如下评论:“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也就是说,吕雉“佐刘邦定天下”的主要体现,在“诛大臣”方面。

吕后病死,周勃、陈平等发动政变,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间(前180—前141),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之一,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一词始见于唐代,出自白居易笔下。《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中提到“成康、文景之理”,这里的“理”当为“治”,因避唐高宗李治之讳而作“理”,《增注唐策》卷二《白居易贤良策》作“治”,可证。“成康”指周成王、周康王,根据《夏商周年表》,成、康两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这是古人称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云:“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文景之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养民”,即与民休息。这也就是曹参确立的黄老无为政策。

二是“节俭”。在这个方面,史家最称颂的是文帝。不独汉时人,就连千年后的宋朝人王禹偁,也对汉文帝的言行赞叹不已,他的《读汉文纪》一诗云:西汉十二帝,孝文最称贤。百金惜人力,露台草芊眠。千里却骏骨,鸾旗影迁延。上林慎夫人,衣短无花钿。

三是“刑措”。措,搁置。意思是没人犯法,刑法搁置不用。

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颂的,是文帝被一个叫缇萦的女子所感动,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的父亲淳于意犯法,被逮往京城长安受刑。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他感叹无子,生了一群没用的女儿。小女儿缇萦毅然随父西至长安,上书汉文帝,请求没为官婢,以赎父罪。文帝被感动,下令废除肉刑,赦免淳于意。

缇萦的言行,深受后人称赞,班固《咏史》云: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从司马迁《史记》起,人们对文、景二帝,特别是文帝极尽赞美。司马迁写完《史记·孝文本纪》,对文帝之节俭不惜笔墨,缇萦画像(选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大加褒美: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司马迁所言。

司马迁说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没有新建宫室苑囿。但是,《三辅黄图》卷四却记载,文帝为太子刘启建了一个“思贤苑”,有宫室六所,广庑高轩,富丽堂皇。此外,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书记载,文帝新建的建筑,还有五帝庙、五帝坛等。

司马迁说文帝本人及他所宠爱的慎夫人如何如何节俭。但是,文帝赏赐大臣动辄上千斤黄金,且如周勃、陈平等诛杀诸吕、迎立文帝,文帝乃拜周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加封一万户;陈平为左丞相,赐金二千斤,加封三千户;灌婴为太尉,赐金二千斤,加封三千户;赐刘章、纪通、刘兴居金各一千斤,各加封二千户。如文帝所说,百斤黄金是十户中等家庭的财产。文帝一次赏赐周勃等人一万二千金,相当于一千二百户中等家庭的全部财产。

文帝赏赐最多的是邓通。

一天,文帝白日做梦,他想上天为仙,可就是飞不起来。忽然,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一把,他就飞起来了。他回头一看,那个“黄头郎”衣带后穿。梦醒以后,他来到渐台,按梦中的相貌寻找那个“黄头郎”,果然发现一个划船的“黄头郎”衣带后穿。文帝问他姓名,他说叫邓通,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文帝认定“邓通”就是那位能助他登天的神仙,于是邓通从此发迹,官至上大夫。《史记·佞幸列传》记文帝赏赐他“巨万以十数”,“巨万”即万万。文帝赏赐给他的钱物,多达十几个“巨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开列了九位最富的大工商业主,最富的是鲁地曹邴氏,以冶铁起家,富至“巨万”。文帝赏赐给邓通的钱物,超过了汉初九个最富的大工商业主财富的总和。

后来,文帝让一个相面先生给邓通看相,相面先生说邓通将被饿死。文帝说,邓通的贫富在我,怎么会饿死?于是,赐给邓通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一座铁矿山,让邓通自行铸钱,于是“邓氏钱”遍天下。这时的邓通,真正富可敌国了。

不过,文帝死后,景帝即位,邓通被抄家,一文不名,死在别人家里。

文帝是一个很会“演戏”的皇帝。建一个露台,只需百金,一个小工程,文帝竟然亲自召见工匠,询问工程造价,然后当着众臣之面说了那番关心民生、节俭为本的话。文帝此举,被后世当作节俭的典范,大加赞美。然而,他赏赐佞臣邓通的钱物,即使昏君亦难望其项背!

文帝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改革措施:

前元元年(前179)六月,取消各郡国向中央的岁贡。

前元二年九月,赐民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汉文帝刘恒与窦皇后画像(宋人绘,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前元十三年六月,免除全年的田租。《汉书·贾捐之传》还记载:文帝把丁男每年应服役一月,减少为每三年服役一月。伏胜授经图(传为唐人王维绘,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止《挟书律》,儒学逐渐发展起来。伏胜,又称“伏生”,济南(今属山东邹平)人,经学家。秦始皇帝“焚书坑儒”,伏胜冒着生命危险,把《尚书》藏在了墙壁中。《挟书律》废止,伏胜取出藏书,仅残存二十九篇,以此教授齐、鲁之间。《尚书》原为古文,伏胜弟子改录为汉代通行的隶书,此即传承至今的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太常掌故晁错奉命到伏生家中学习《尚书》。此时伏生已经九十余岁,口齿不清,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齐地方言,而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有十之二三听不懂。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景帝即位。景帝之贤明不如乃父,但在无为而治这一国策上,贯彻犹力。班固写完《汉书·景帝纪》,对景帝一朝用“遵业”两个字来评价,也就是说,景帝一朝主要是遵循文帝之制。

经过文景时期的恢复发展,到武帝君临天下时,社会经济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据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说: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与汉初那种残破景象相比,汉景帝刘启画像(选自明弘治刻本《历代古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人像赞》)

民间社会的个案:朱买臣与公孙弘

文景之时,社会较稳定,民众负担较轻,经济发展较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也非如文献所渲染的那么美好。

当时,一部分人乘无为而治之机发财致富,这部分人主要是大商人、大手工业主。他们富侔王侯,生活奢侈。文帝的大臣贾谊,曾尖锐地指出这一点。而一般民众的生活依旧贫苦。

朱买臣就是一个典型。

朱买臣字翁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家中一贫如洗,地无一垄,夫妇二人靠砍柴割草,卖几个钱度日。虽然贫困,但朱买臣好读书,一边挑着柴草走路,一边诵读《春秋》、《楚辞》。他的妻子负薪相随,薪重如山,步行艰难,看到朱买臣边走边读,心中烦躁,叫他不要再读了。朱买臣不听,妻子制止他一次,他的声音就提高一个分贝。朱买臣画像

妻子愤恨不已,要求离婚。

朱买臣说:我年五十岁当富贵,如今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跟着我受苦这么多年,等我富贵了好好报答你。

妻子骂道:像你这种人,终将饿死沟中,哪里有什么富贵可言?

朱买臣无奈,只好听任妻子离他而去,另嫁人家。

朱买臣一人砍柴割草,读诵如故。

一天,他在一片坟地割草,正好碰上前妻与她的后夫上坟。前妻看他面如菜色、衣衫褴褛,心中酸楚,就把他叫到跟前,拿出一些祭祀用后的食物,让他吃了个饱。

若干年后,朱买臣得到汉武帝重用,武帝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特地任命他为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太守。于是,有了下面一幕:

会稽官员听说新太守到任,征发民众清扫道路,各县官员恭迎。朱买臣的车队来了,浩浩荡荡,一百多辆。在清扫道路的人群中,朱买臣发现了前妻与她的后夫,招呼他们上了一辆车,随他到了太守官邸,安排他们住下,每天供给好酒好饭。

一个月后,前妻羞愧的上吊自杀了。

公孙弘也是一个例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曰:“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查《史记》、《汉书》,鲁国有薛县(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孟尝君食封之地,而菑川国无“薛”。顾炎武于《日知录》特作《史记菑川国薛县之误》一文考辨之。齐菑川国之薛,当在今山东寿光南。从“公孙”一姓推测,公孙弘祖上应为齐国公族之后。但是,到公孙弘这一代,已是一贫如洗。生母去世,父亲续娶,公孙弘孝事之。

当公孙弘成人时,君临天下的是汉文帝。“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公孙弘研习律令,成为一名狱吏。一次,公孙弘触犯法禁,被免官,无以为生,只得替人在海边牧猪,但他不甘心终老于乡里。后来,他听说胡毋生告老还家,遂扔掉牧猪的木棍,追随胡毋生学习《公羊传》。胡毋生,字子都,是研究《公羊传》的宗师,景帝时为博士,年老还家,传授《公羊传》。公孙弘虽已年过四十岁,但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菑川一带著名的学者。

朱买臣、公孙弘两人,家庭贫穷,但都好学不辍。

由此来看,当时的民众对社会充满信心,有一种奋发上进的精神。

皇朝的隐患:商贾、地主、诸侯与匈奴

到文、景之时,西汉皇朝也存在很多隐患。

一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称雄一方。

趁汉初无为而治之机,富商大贾快速发展起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开列了九位大工商业主:

卓氏,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以冶铁起家,僮仆千人。

程郑,临邛人,以冶铁起家,富埒卓氏。

孔氏,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以冶铁起家,家产数千斤黄金。

曹邴氏,鲁县(今山东曲阜)人,以冶铁起家,家产亿万。

刁间,齐人,以渔盐起家,家产数千万。

师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以贩运起家,家产七千万。

任氏,宣曲(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以囤积粮食起家。

无盐氏,关中人,以高利贷起家。

桥姚,边塞人,以畜牧起家,马千匹,牛二千头,羊万头,粟以万钟计。

司马迁说,这九位仅是“章章尤异”、富甲天下之人。此外,富敌一郡、一县、一乡者,不可胜数。

富商大贾不仅凭借雄厚的财力称雄一方,还以金钱开路,结交郡国守相、王公贵族。

且以临邛卓氏为例。

卓氏本是赵国人,靠铁冶起家,富甲一方。秦灭赵,把富豪迁往蜀郡(郡治成都,今属四川)。卓氏的财产被没收,夫妻两人推着小车,来到蜀郡。当时这里集中了大批移民,他们纷纷把仅剩的一点财产拿出来,贿赂官吏,希望不要把他们迁往偏远之地,最好能就近去成都东北的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卓氏却认为葭萌土地贫瘠,临邛盛产芋头,不至于饿死。于是,卓氏舍近求远,要求去临邛。

临邛一带铁矿蕴藏丰富。当地还有火井,最大的一处在临邛城南一百里。这种火井可能就是现在的天然气。当地还有盐井,《华阳国志·蜀志》说,用火井之火煮盐井之水,一斛水可得五斗盐。

卓氏重操旧业,开矿冶铁,再次致富。

到卓王孙这代,卓氏的事业达到顶峰。

汉文帝时,把临邛的古石山(亦谓之“古城山”)赐给了佞臣邓通,允许他开矿、冶铁、铸钱。邓通把古石山的开采及冶炼、铸钱等事出租给卓王孙,卓王孙从中获得丰厚利润,富甲天下。卓王孙凭借其财富,成为临邛县令的座上客。景帝朝,王吉出任临邛县令。王吉有个好友叫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出身于一个大户人家。本名“犬子”,因慕蔺相如之为人,自己更名为“相如”。相如喜读书,又好剑。长大以后,家里拿出十万钱,给他捐了个郎官。郎官是皇帝的禁兵,赀选为郎,需梁园飞雪图自备鞍马、服装、兵器。相如很有才干,辞赋、剑术俱佳,数年间,官至武骑常侍,这是一个秩八百石的中级军官。郎官是当时入仕的最佳路线,县以上的官员大多是郎官出身。如果沿着这条路发展,相如成为一名高官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相如最热衷的是辞赋,而当朝皇帝景帝却不喜欢这一套,他认为自己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挥。

景帝有个弟弟,叫刘武,封为梁王。他在梁国大治宫室,招延四方文人学士,邹阳、枚乘等名士趋之若鹜。从《史记·梁孝王世家》、《汉书·文三王传》来看,刘武没有什么文采,他招贤纳士,附雅风流,只是为了扩大影响:他一直觊觎皇位。刘武入京朝会,邹阳、枚乘等随侍左右,相如好生羡慕,遂借口有病,辞掉武骑常侍,去了梁国。在梁国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子虚赋》。在大臣窦婴、袁盎等人的支持下,景帝立刘彻为继承人,刘武的希望落空,抑郁而死。那帮文人学士也作鸟兽散,相如回到老家,家徒四壁。临邛令王吉是相如的朋友,邀请相如到临邛小住。

卓王孙对临邛另一个大富商程郑说,县令来了贵客,我们应当宴请一下。他们宴请的实际上不是“贵客”司马相如,而是县令王吉。卓王孙在县城南五里的豪宅,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王吉欣然前往,倒是相如谢病不去。日中,仍不见相如的身影。于是,王吉又亲去请司马相如,相如不得已,乘坐他从梁国带回来的那辆车去赴会。

酒酣,王吉请相如弹奏一曲,以助酒兴。

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有个女儿,名文君,才貌俱佳,新寡在家。于是,相如名为王吉弹奏,实乃挑逗文君。据说他弹奏的曲子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文君从窗户偷窥相如,为他的相貌、才气所倾倒。自己是个寡妇,配得上这样的俊男才子吗?正在胡思乱想之时,丫鬟送来了相如仰慕她的口信。文君欣喜若狂,偷偷收拾了一下,当天夜里就与相如私奔了。

回到成都,文君才知道什么叫“一贫如洗”。她渴望老父给一笔钱,老父回话说:女儿不才,我不忍杀,分文不给!

文君与相如无奈,一起回临邛,相如把他那心爱的车骑卖了,买了一个酒馆酤酒,文君卖卓文君窥司马相如抚琴图酒,相如身穿短裤——时称“犊鼻裤”,与雇工一起洗盘子。

卓王孙引以为耻,杜门不出。

文君的兄弟及其他亲朋好友纷纷劝解,说文君已经嫁给司马相如,他虽然贫穷,但才能出众;又是县令的朋友,这个面子不能不给。卓王孙不得已,分给文君家奴百人、钱百万。

文君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自《史记》以来,人们渲染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但是,透过这个千古美谈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卓王孙、程郑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与县令王吉建立起密切关系的。

除了富商大贾外,称雄于乡里者还有豪强地主。他们也趁着汉初“无为而治”、田租较轻之机发展起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曰:“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这位富甲一州的秦扬,就是一个大地主。不过,像他这样仅仅经营土地的地主为数不多,大多数都是或经商兼营土地,或手工业与耕稼并举,或官僚与地主两位一体。这些没有官爵而富侔王侯、势倾郡国的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司马迁称他们为“素封”,史书或谓之“豪强”、“豪族”、“豪党”。他们称雄一方,君命有所不受,既削弱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又分割了国家人户。二是诸侯王骄恣不法。削平异姓王后,鉴于秦孤立而败的教训,刘邦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分封最初,确实达到了这汉代豪强地主的庭院一目的。汉初的安定局面以及平定诸吕,都有赖于同姓诸侯王的力量。不过,王国本身也包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发展,他们与中央的离心力逐渐加大,当他们自以为有力量与中央抗衡时,便会铤而走险。

最典型的是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仲之子,刘邦的侄儿。二十岁那年,随从刘邦征讨英布,勇猛善战,给刘邦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虑吴王人选时,刘邦相中了刘濞。但是,颁赐刘濞王印之后,刘邦发现他有反相,又后悔了。但王印业已赐予,不好收回,遂抚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也,慎无反!”

刘濞慌忙顿首说不敢。

汉十二年(前195)十月,刘濞携金印就国。

刘濞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开山取铜铸钱,煮海水为盐,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汉初经济恢复、发展,吴地起了重要作用。

刘濞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诸侯王,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又竭力笼络民心:免除国中百姓赋税;中央征兵,派到谁人头上,由他出钱,雇人服役;逢节慰问优秀人才,赏赐百姓钱物,等等。在当时各诸侯王国中,只有吴国能够如此这般。刘濞深得吴国吏民爱戴,其他王国百姓不胜神往。

吴国坐大,刘濞有了与中央抗衡的条件,逢事大有寸步不让之势。

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朝见。身为吴太子,刘贤在吴国自是专横跋扈;到了京城,自恃强藩,锋芒不减。一天,刘贤与皇太子刘启下棋,竟与刘启争棋。皇太子是储君,刘贤与皇太子争棋,自是不把他放在眼里。刘启大怒,拿起棋盘砸向刘贤。不曾想,正中刘贤脑袋,刘贤一命呜呼。

这是个意外事故。文帝训斥了刘启几句,就派人护送刘贤的灵柩归国了。

刘贤的灵柩到了吴国,刘濞说:“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要他们再把刘贤的灵柩抬回去。

不仅如此,刘濞还从此称病,不再入京朝见。

汉制,诸侯王应定期入朝,春以正月,曰“春朝”;秋以八月,曰“秋请”。春朝,诸侯王必须亲自去;秋请,可派人代行。不朝,便是大不敬,于法当诛。

文帝派人查办,结果是刘濞没病装病。为了笼络刘濞,文帝赐他“鸠杖”,特许他可以不朝。“鸠杖”也叫“王杖”,授予年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鸠杖”表明,“鸠杖”是一根长一点九四米、圆径零点零四米的木杆,杆端以母卯镶一木鸠。

晁错、贾谊等深感诸侯王尾大不掉,多次谏言削弱吴国,文帝姑息迁就刘濞,没有采纳。

文帝死,景帝嗣位,年少,诸侯王更加骄横。时为御史大夫的晁错提议尽快削藩,晁错的父亲听说此事,特地从家乡颍川赶来,问晁错:今上初即位,你作为辅政大臣,侵剥诸侯,别疏刘氏骨肉,很多人指责你,何以如晁错父子画像此?

晁错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亲道:这样,刘氏安,而晁氏危矣!早晚是个死,老父先走一步吧!遂饮药死。

景帝终于下定决心,先削了几个势力较小的王国,初见成效,晁错遂建议向势力最大的吴国开刀,并告诫说:今削亦反,不削亦反。削,其反快,但祸小;不削,其反晚,但祸大。刘濞获悉,遂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

刘濞发布了一篇告诸侯王书,颇值得一读: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幸教!以汉有贼臣错,无功天下,侵夺诸侯之地,使吏劾系讯治,以侵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诳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逸,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诸君皆不辞分其兵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南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告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洛阳;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愿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所愿也。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皆为此,愿诸王勉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它封赐皆倍军法。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不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敬以闻。

从这篇檄文来看,刘濞是何等猖狂,直把大汉江山、未央宫皇位看作了他的囊中之物。

加盟到刘濞集团的,有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六国,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共有诸侯王二十二名,其中,景帝之子六位,此外还有十六王,而参加反叛的竟达七个。如前所述,齐是汉初第一个发展起来的诸侯国,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个诸侯王皆为齐王刘肥之子,乃分齐国而立;汉初另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诸侯国,就是吴国。汉初势力最强盛的两大诸侯国都参加了叛乱。起初,景帝为缓解这次叛乱,只好牺牲晁错,晁错还穿着朝服就被押往长安东市斩首。距老父自杀,不过十余天。“清君侧”只是刘濞起兵的一个借口,他们不会因晁错已死而偃旗息鼓。

景帝只得发兵平叛。“吴楚七国之乱”很快被镇压下去,景帝随机采取了一些限制、削弱诸侯王的措施。这些措施限制了诸侯王的权力,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诸侯王的势力,解除他们对中央的威胁。诸侯王问题不解决,汉家天子就不能高枕无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图

三是匈奴南进。

刘邦接受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惠帝二年(前193),曹参出任汉相国,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更不愿再启战端。汉朝君臣的软弱,更助长了冒顿的嚣张气焰。惠帝三年,冒顿致书吕后: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匈奴有妻寡嫂的风俗,汉与匈奴曾约为兄弟,冒顿单于这一要求,对匈奴来说,似乎是顺理成章,但是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强加于素守礼仪之邦的汉朝,则是一种带有污辱性的蛮横无理的有意挑衅。吕后展读来书,气愤难抑,但衡量再三,还是委曲求全,婉转地回复道: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汚。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又以一位宗室女,冒名公主,献给冒顿以求“和亲”。

冒顿车、马、美人照收,而侵掠如故。

文帝一即位,便立即与匈奴重修前好,嫁女和亲。然冒顿仍不时入侵。文帝三年(前177),匈奴右贤王大举入侵河南地。文帝急令丞相灌婴将兵八万抵御,自己也亲临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督战。第二年,文帝让大臣讨论与匈奴和战问题,公卿异口同声地主和。文帝六年,又派人向冒顿奉送礼物。

不久,冒顿死,其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文帝又送上一位宗室女,与老上单于和亲,命宦官中行说充当和亲使者。中行说至,遂降匈奴,并教老上单于计算和登记人畜,又将汉之虚实悉数告知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更加狂傲。汉呈递匈奴的使书,牍长一尺,开头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老上单于给汉的使书,牍长一尺二寸,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