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节俭(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2:27:10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劳节俭(中)

勤劳节俭(中)试读:

司马光典地葬妻

公元1086年9月,在山西闻喜县南旧夏县涑水乡竖起了一块高大的墓碑,上面刻着“忠清粹德”四个大字,墓碑后面静静长眠着的是当朝宰相、大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为官近40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任职,官职不低,俸禄也不少,本可以拥有万贯家财,富甲天下,但他一生戒奢戒侈,清俭廉洁,他的美德被人们万古传颂。

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离开京都,身居洛阳,潜心著书,后来完成了光辉著作《资治通鉴》。

洛阳为北宋西京,王公大族在这里住的很多,因此到处可以见到深宅大院,亭台楼阁。有的园宅建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宏,飞檐斗兽,华丽无比。而司马光住在洛阳西北数十里处的一个陋巷中,只有几间避风雨的茅檐草舍。一到三九寒天,北风呼啸,茅檐多被风卷去,室内冷气袭人;盛夏,又酷热难熬。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北风狂吼,一般有钱人家都得生火取暖,而司马光家竟连一盆炭火也没有,屋里寒气逼人。这时,一位东京来的客人慕名拜访司马光,在“客厅”里,宾主落座,热情交谈。谈了一会儿,因室内寒冷,冻得客人瑟瑟发抖。司马光很报歉,只好吩咐熬碗栗子姜汤给客人去寒。客人喝了姜汤,自然身体暖和了一些,又叙谈一阵,起身告辞。

后来,这位客人又去拜访范镇,范镇家中,不仅有炭火取暖,而且摆上丰盛的酒菜,宾主频频交杯,消寒去冷。前后对比,客人便提起了拜访司马光的事,感到司马光对人冷淡。范镇听了,认真地说:“不,你不了解他。他一向崇尚俭朴,不喜欢奢华。不是对你冷淡,我到他家也一样。平日,他自己连一杯栗子姜汤也不喝呢!”客人听了十分感动。

后来,司马光想了个办法,解决了房屋“夏不避暑,冬不避寒”的问题,他在房中挖地砌砖,修了个地下室。因此,当时的西京人流传这样一句话:“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本来官高势显,积万贯家财,富甲天下,是完全可以办到的,然而,他却如此清贫自守。

司马光为官正派,一生忧国忧民,他看到北宋人民卖儿卖女,无以为生,宗亲贵臣之家都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十分憎恶,他认为:“府库之财,民之膏血”,必须节用开支,以舒民力。嘉祐八年,宋仁宗向大臣们赏赐财物,金银珠宝,丝绸绢帛,光彩夺目。大臣们个个乐不可支,有的还觉得皇上给的少。司马光见此情景,十分反感,于是上疏皇上,指出,国家正处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外窘迫”,表示不接受赏赐,他把所得珠宝交给谏院作为办公费。

司马光为人心地善良,经常把俸禄周济穷困的亲戚朋友。有一个叫庞籍的人,死后遗下孤儿寡母,生活无着落,非常可怜,司马光便将他们接到家中,待他们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使周围的人深受感动。后来,他的妻子故去了,他竟连安葬妻子的钱也拿不出,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地卖掉,安葬了妻子,这就是人们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不仅自己一生节俭,他还特别重视教育子女勤俭,他写一篇《训俭示康》一文教育儿子司马康,必须养成俭朴习惯。他说:“衣服能以蔽寒,吃的能够充饥就可以了。许多人以奢侈豪华为荣,我独以俭朴为美德。”他还引鲁国的大夫御孙的话说:“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奢侈是万恶的根源”。他引申解释说:“凡是俭朴的人私欲就少,有地位的人私欲少,就不会被五光十色的物质所诱惑,就能走光明正大的道路,一般的人私欲少,就能够自身谨慎,节俭花费,避免犯罪,发家致富。所以说,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奢侈,就私欲多,有地位的人私欲多,就会贪图富贵,离开正道招来祸患;一般的人私欲多,就会多取滥用,败家丧身。因此当官必然受贿,当平民必然偷盗。所以说,奢侈是万恶的大根源啊。”

司马光以其高尚道德赢得了崇高的威信,被誉为“真宰相”。田夫野老,妇人孺子,都知道有个司马相公。宋哲公继位以后,司马光被召回京师,听说司马相公要从洛阳回来了,人们几乎倾城出动,都要亲眼看一看这位“大人”。史书记载当时的情景是:“都人叠足聚观,致马不能行。有登楼骑屋者,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人们都以亲眼目睹司马光尊容为一生荣幸。

司马光晚年,年老体弱,他的好友刘贤良要用50万钱买个女婢供他使唤,司马光当即复信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的俭朴德行对后辈影响很大,他的儿子司马康做官以后,也像父亲一样节俭朴素,被称为“为人清廉,口不言财”的一代廉士。

张俭不穿新皮袍

中国北宋时期,北部地区的契丹族建立起一个国家,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辽国。

辽国皇帝圣宗耶律隆绪统治时期,有一位宰相名叫张俭。张俭做了20多年宰相,始终倡导俭朴精神,反对奢侈浪费。在辽国,因当地处北方,冬季长而且冷,人人都有皮袍。皮袍做工及面料悬殊极大,一般百姓穿的羊皮袄根本配不起面料。达官贵人常以皮袄之多少与面料、手工的好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人们在路上匆匆走过时,总要彼此打量一下对方的皮袍。不要说那些王公大臣了,就是一般小官吏,每人少说也有几套象样的皮袍子。

在人们崇尚华丽高贵的装束时,张俭却总是穿着那件虽干净但却陈旧的皮袍。那皮袍,少说也有30年了。

张俭常开玩笑地对亲朋说:“我和我的全家都讲究节俭!连我的名字也沾着节俭的边。”

张俭身为宰相,仅为自己准备了一件皮袍,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宰相尚且穿着朴素,何况我们呢!”还有些讲求奢侈的人也稍稍收敛了一些。当然,也有少数人铺张浪费搜刮百姓已成恶习,不仅认识不到张俭所作所为的意义,而且非议他有钱不用,装穷,是为了拢络人心。

人们的议论渐渐传入了圣宗的耳朵,他从一位大臣那里打听到了张俭只有一件穿了几十年的旧皮袍后,感到很吃惊,说:“如果张宰相的事果真如此,那确实令人佩服。不过,作为百官之首,俸银是不少的,怎么会连件好些的皮袍都做不起呢?真让人有些不敢相信。”圣宗把此事暗暗记在心中,总想寻找机会证实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张俭到宫中和圣宗谈论国事。当张俭谈兴正浓时,圣宗事先安排好的一位小太监手拿香火,悄悄在张俭的皮袍背上烫了一个洞。张俭聚精会神地讲话,竟毫无察觉。圣宗看在眼里,心中十分得意:难道他仅此一件皮袍?

第二年冬天又来了,圣宗并未忘记此事。在众大臣又都穿起皮袍上朝议事时,圣宗故意地在大殿上走来走去,仿佛是在思考大家的发言。当他走到张俭背后时,故意放慢了脚步,仔细观看那皮袍。他终于看到了那个头一年烫的小洞。

圣宗十分感动。走到张俭面前,说:“张俭,你日夜为国操劳,为什么连一件好些的皮袍都不肯做呢?”

张俭连忙答道:“我身为群臣之首,理应俭朴,这才能扭转奢侈之风。”

圣宗想了想,又说:“朕了解你,也赞同你的想法。只是一件皮袍的确少了些,再做一件好些的,换着穿。这样吧,朕特准你到库房里从贡品中挑选一批好些的衣料。”

张俭不好违抗君命,就到库中挑选。选来选去,足足花了一个时辰,好不容易挑选了一匹他中意的皮袍面料。

张俭挟着选中的面料来到了大殿,谢了圣恩,将面料放在自己的位子上。满朝文武,包括圣宗看到了他挑选的面料后,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原来,张俭挑选的竟是一匹粗布。

范仲淹教子保持勤俭家风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非常俭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人所称颂。

范仲淹小时候家境非常贫苦,十多岁他才上学。他读书很专心,而且生活相当艰苦。他常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这就是一天的主食。

后来他到应天府南都学舍求学,同窗好友看他生活很清苦,就从家拿来许多奇餐佳肴,几天后好友发现这些好吃的他一点也没动,就非常生气。他却说:“我多年吃粥已经成了习惯,如果骤然吃起这么好的美味佳肴来,恐怕以后就再也不想喝粥了。”

就这样,范仲淹历经艰苦,刻苦学习,最后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但在他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勤俭的作风。

到了晚年,范仲淹官场不得志,又和当时的隐士林逋有来往,当时人猜测他似有退隐之意。不少人劝他二儿子范纯仁“要给他老人家安排一个栖身之地”。纯仁就找到弟弟纯礼商量要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给父亲建造一处宅第和花园,一来可以作为父亲晚年欢愉之所;二来也算作儿子的一片孝心。

范仲淹听了摇着头说:“不成!不成!”

纯礼说:“爹爹,河南府建了那么多宅第,我们怎么就不能营建呢?”

范仲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一个人假若有了道义上的快乐,即使是赤身露体地躺在漫天野地里,心里也是高兴的。何况我还有房子住!我早就说过: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怎么能无忧无虑地一个人去享清福呢!我现在担忧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愿从高位上退下来,不担忧自己退下来以后没有好的居住条件。关于建造宅第的事,你们永远不要再提了。”

范仲淹一生俭朴,虽官居高位,也还是节衣缩食,清淡俭约。而且对孩子们要求得也非常严格。

八月中秋的一个晚上,晴朗的天空,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范仲淹家的院子里,月光像水银一样铺洒了一地。房前的竹丛旁边,放着一张竹茶几。茶几上边供着一炉香,摆列着几碟瓜果和月饼。

这时,小儿子纯粹仰着小脸问:“爹,今天过节,咱们家怎么不吃好的呀。”

纯仁对弟弟小声说:“弟弟,爹爹有规矩,咱家不来重要客人,是不吃好的呀。”

范仲淹看着刚满五周岁的小儿子范纯粹,感慨地说:“哎,我小时候,你们的奶奶领着我逃难到了山东。后来上学,因为家里穷,每天只能喝两顿稀粥。刚开始做官的年月里,我的俸禄少,尽管我和你们的母亲省吃俭用,也没让你奶奶吃过什么好东西。后来我的俸禄多了,你们的奶奶又早早地离开了人间。你们的奶奶真是苦了一辈子呀!”说到这里,范仲淹的心里很难过。他看着孩子们,除了纯粹仰着小脸听父亲说话,纯仁、纯礼都低着头,显出十分悲痛的样子。“可是,你们兄弟几个,从小就没有吃过苦。现在我最担心的是你们会不会丢掉咱范家勤俭的家风。”

到了纯仁娶妻时,纯仁心想: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绝不能办得无声无息的,况且父亲又是个大官,不知有多少人要来贺喜呢。于是,他把打算购买的许多贵重物品,列了一张清单,请求父亲批准。

范仲淹拿着清单,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他摇了摇头,生气地对儿子说:“太过分了!哪能为婚事这么浪费?你这个清单,我得划去多半!”纯仁听了,就像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心里非常不高兴。

范仲淹走到儿子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不是爹舍不得为你花钱,如果你过惯了荣华富贵的日子,就吃不了一点儿苦了……

经过爹爹的教诲,纯仁终于冷静下来了,让爹爹为他修改了清单,比较简朴地办了婚事。

纯仁结婚后,媳妇以罗绮(轻软华美的丝织品)为幔帐,范仲淹听了非常生气。他说,我家向来清俭,用罗为幔,岂不是乱了我们的家法?如果他们敢这样做,我一定要在院子里把它烧掉。纯仁和纯礼想起爹爹平时的教诲,急忙说:“爹爹,请您不要担心,我们一定要保持住咱们的家风。”“那很好!这样我死以后也就瞑目了。”纯仁、纯礼走了以后,范仲淹的心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他为子女能保持勤俭的家风而感到心慰。同时他又感到自己年纪大了,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多年节俭而积蓄的那些俸禄又怎么使用呢?范仲淹坐在那里,反复地思考着……

这天,范仲淹把纯仁纯礼叫来说:“我年纪大了,不过这些年来我还积存了不少钱财,你们看应该怎么办呢?”

纯仁和纯礼低头思想,没有吱声。“怎么,留给你们几个分掉?”“不!不!我们不要。”

范纯仁脑子里一转,马上说:“爹爹,你在边防时曾把钱财送给了穷苦的兵士;在应州和邠州时,又善施给了那里的百姓。如果你还像过去那样,把积存的俸禄用来周济他人,不是很好吗?”

范仲淹听了纯仁的话,心中暗暗高兴。他说:“是啊!我是想这么做的。我做官几十年,虽然泛爱乐善,广施于人,但对咱们老家的族人还没有办过什么事情。我想把这些剩余的俸禄在吴县买上千亩良田,作为义庄,养济族人,使范姓之民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都有些补贴。你们看怎么样?”“爹爹说得极是,孩儿从命。”

范仲淹又说:“这件事我已考虑了很久,还准备在族人中收一名义子,代我管理义庄。”他停了一会儿,又告诫孩子们:“将来你们做了官,要保持好咱们的家风,千万不能只顾自己享乐,要先忧天下之人,要为国家和百姓多做些事情。”

公元1052年春,范仲淹又调往颎州(今安徽阜阳)。在往颎州上任的途中病逝,终年64岁。当时人们无不为这个尽国爱民的清官而悲哀,都赞叹范仲淹的高尚情操。

岳飞淡泊存高志,宁静以致远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他不但以抗金和反投降斗争的丰功著称于史,而且以他节俭廉洁的高尚品格激励和鼓舞着后人。

岳飞起自寒微之家、行伍之中,不到十年,“位至将相”。他虽身居显位、高官厚禄,但并没有忘记民间的疾苦,而是保持了节俭淡泊、刻苦励志的美德。

当时诸大将中除岳飞外,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吴玠、杨沂中,都以经营田产致“金钱巨亿”,“置歌儿舞女”竞相侈靡。而岳飞,除了高宗赏赐之外,不经商,不置田产,不营造豪华的宅邸。平时饮食不超过两个荤菜。一次,岳飞留自己的部将郝政一起进餐,碰巧一个荤菜也没有。郝政很不高兴,便送岳飞酸馅,岳飞尝后,把剩下的当作“晚食”。又一次,岳飞发现饭桌上添了一道红烧鸡,他马上查问,厨师回答说,是州里送来的。岳飞传命下属,此后不许为他进送佳肴。岳飞在家穿的是布衣素服。岳飞不娶姬妾,家中更无歌儿舞女。蜀帅吴玠的一个属官,到鄂州来后与岳飞商议军事,岳飞设宴招待他。使这个属官非常奇怪的是:宴会结束了,也没有出现一个女人来陪酒。他回四川后,即向吴玠谈起此事。姬妾成群的吴大帅,从结好岳飞考虑,立即花了二千贯钱买了一个出身于士族家庭的姑娘,以及陪嫁的金珠宝玉送给岳飞,岳飞盛情难却,但以岳飞的志向和情操是断然不能纳妾的。如何婉言辞谢呢?岳飞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个办法。这天,吴玠派人把买来的姑娘连同陪嫁的宝物送给岳飞,见面时,岳飞叫那位姑娘立在屏风后面,对她说:“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的是肉末酱面。姑娘倘能同甘苦,就请留下。否则,我不敢留!”

姑娘只是吃吃地发笑。她原是为了坐享富贵而来的,听了岳飞的话,感到身入将相之家,居然要过这般清淡生活,不免感到好笑,这当然是不满意的表示。岳飞于是对姑娘说:“既然如此,则不可留也!”岳飞把姑娘连同嫁奁都退了回去。当时部将都劝岳飞把她留下,“以结好”吴玠。岳飞说:“如今国耻未雪,难道是大将安逸取乐的时候吗?”吴玠听说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愈加敬重岳飞。

岳飞自己要求自己节俭,对家里人也如此要求。他一回家,脱下官服,就穿上布衣,因此家里人平时都穿布衣。有一次,他偶而见妻子穿了绸衣,岳飞就对她说:“我听说皇后娘娘、王妃、贵嫔(指被金人掳去的帝室)在北方过着艰苦穷困的生活,你既跟我同忧乐、共甘苦,那就不适宜穿这么好的衣服。”李氏夫人听了连忙换穿布衣。

岳飞对子女教育也极为严格,首先从生活上培养他们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美德。当时,从农村到都市,酒铺林立,喝酒成风。岳飞却对儿子们规定:除了喜庆节筵外,平日里一律不准进酒。每天对子女们的功课是抓得很紧的,学业完成之后,岳飞还要他们拿着畚箕,扛着铁锹,到菜园里劳动。他对子女们常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岳飞自己过着淡泊清廉的生活,对他人则慷慨解囊。他得到朝廷厚赏,都用来奖励战士。军中缺粮,宁可出家财、私藏以资助。母亲、兄弟从北方接出来后,在九江安家,他没有建筑豪华的住宅,而是聚族而居,当时家产也“仅有田数顷”。

岳飞被害抄家,“家无余财”。秦桧不相信,穷凶极恶地审问岳飞的吏仆。结果,还是被抄家时那点财物。20年后,岳飞得到平反昭雪,朝廷偿还岳家充公的财产,计钱仅三千八百二十二贯,水田七百多亩,陆地一千一百多亩。经办的官员,“恻然叹其贫”。当时诸大将在杭州都建有规模宏大的宅邸,唯独岳飞没有。高宗曾打算在杭州给岳飞建造华丽的府邸,岳飞慨然辞谢,他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淡泊存高志,宁静以致远。岳飞确是当之无愧的。

金世宗崇尚节俭

金世宗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他极力崇尚节俭,并且身体力行。他从即位以来,穿的、用的,往往还是旧的。他吃的也比较俭省,从不铺张摆阔。一次他正在吃饭,他的女儿来了,他竟没有多余的饭菜给女儿吃。

还有一次,太子詹事刘仲海向金世宗请示增加东宫的收入和陈设。他不同意,并且说:“东宫收入已有规定,陈设也都有,为什么还要增加呢?太子生于富贵,容易养成奢侈的习惯,你们应当引导他崇尚俭朴。”

平时,他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他对秘书监移剌子敬说:“亡辽的日子,杀了三百头羊来庆贺,哪里用得了那么多,这是白白地伤生呀!也是很大的浪费呀!我虽然处在至尊的地位,每次吃饭,常常想到天下那么多的贫民还在忍饥挨饿,这种情景,仿佛就在面前一样。”

大臣们认为皇帝不同于常人,可以豪华一些。他不以为然地说:“天子也是人,浪费有什么必要?”当时,各地时常向朝廷进贡一些食品,他认为这样就是浪费,于是几次下诏罢止。

他听说自己到各地住过的殿堂,都封闭起来,不让别人住了。他认为这样做太无聊,就让臣下诏令,这些房子要开封,仍然可以住人。

他经常教育太子、亲王,要他们注意节俭。并以自己所穿的衣服为例说:“我的这件衣服已经穿了三年多了,至今未曾更换,现在还是好好的。你们应当记住我的话。”

朱元璋称帝不忘俭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皇帝。他与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之处在于讲究节俭。

他是濠州钟离乡人(今安徽凤阳)。出身农家,放过牛,种过田,做过和尚,要过饭。在民间渡过24年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投奔红巾军后,凭着自己的战功,从小亲兵一步步上升为控制半壁江山的吴王,在战场上渡过了16年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活。明朝建立后,他用宽猛结合的手段,重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以休养生息为方针,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他不喜欢饮酒,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他不爱奢华,在营造宫殿时,工程设计者送来图样,他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去掉。对中书省官员们说:“宫殿只要坚固就行了,何必过分华丽。当初尧住的是十分简陋的茅屋土阶,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后世竞相奢侈,宫殿里有无穷无尽的享乐,欲心一纵,就不可遏止,于是祸乱就产生了。假使做皇帝的能节俭,下面的臣子就不会奢侈。要知珠玉不是宝,真正的宝是节俭。今后一切建筑都要朴素,不准浪费民力。”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不要建造亭台楼阁。

有一次,司天监把元顺帝亲手制作的水晶自动宫漏(计时器)献给朱元璋,却被朱元璋严厉地训斥了一顿。江西送来陈友谅的镂金床,也遭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

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他规定诸子出城稍远,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朱元璋还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民家去,并告诫太子说:“农民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田亩,手不离耒耜(sì),终年勤劳。住的是茅屋,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粮,国家经费还要从他们身上出。”

朱元璋的俭朴生活,使天下养成勤俭风气,化民成俗。朝廷内外许多官员都很俭朴。如济宁府知府方克勤在工作中的勤慎和生活上的俭朴,是明初廉吏的典型。“他官职不低,月俸20石,但自奉简素,不服纨绔,一布袍十年不换。家中房屋坏了,属吏请为之修缮,他说:“不要因为我的私事而劳民,自己买苇席障之,蔽风雨而已。”

朱元璋不仅自己以身率先、勤政俭朴,还立法定制,要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对贪得无厌,横行不法的豪强地主,采取严刑重法加以打击。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马皇后“富而节俭、贵而勤劳”

安徽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发迹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不仅出了个朱洪武,还有一个贤德的马皇娘”的歌谣和民间故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皇帝,在历史的前台演出了一幕幕惊人的话剧,令人难忘。然而在后台,还有一位不应被遗忘的人,她虽属于被封建男士们称为“贱内”的女流之辈,但她和朱元璋,同甘共苦,终身相伴,一生尊节俭,给朱元璋的称王事业以很大辅助和影响。她就是埋葬在凤阳东陵明太祖的马皇后。

作为皇后,马氏确实像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封功授爵的典礼上称赞的“皇后出身布衣,和我同甘共苦,创业天下,她的内助之功之大。”她一心一意关心、辅助丈夫治理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同时又非常勤劳地治理内宫和教育子女。

她每日起早贪黑,亲自带领、督促宫妃妾们治女活,从不懈怠。她常告诫内宫妻妾、王妃公主:“无功受禄,是造物主所憎恶的事。我们这些后妃妻妾,受用着山珍海味,锦绣衣裳,却终日悠闲无所作为,这岂不违背了造物主的意志?因此,我们应该勤劳治女活,报答造物主的恩宠!”

她严格地教育自己生的五个儿子,希望他们将来一个个都成为正直有为的人,经常督促他们学习为人和治国的道理。她常对王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出身穷人,能成为万民之主,治理国家,为人民求太平,也是勤学的结果。你们后辈小子,更应当勤奋好学,不要辱没了你们的尊贵的出身!”她还教诲他们为人要仁爱忠厚,同情贫苦的人民。她经常把农民种庄稼的辛苦、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告诉王子们,要他们关心人民疾苦,戒除自己的骄纵。每见织工纺织时的零头、断线,她总是让她们收集起来,织成布匹,制成衣服赐给各王妃、公主,并告诫她们:“生长在富贵中,应当知道农妇种桑养蚕的艰难不易。”

她严格地教育子女,特别对皇太子朱标的教育很重视,让朱元璋遴选宋濂等名儒教读。她还时常地训诫朱标说:“你生长富贵之家,不知贫民疾苦。现在从师受读,要以仁德为怀,不可好逸恶劳,心存骄奢。须知这些都是自取败亡的原因,你要永远铭记才好。”

马皇后最小儿子周王朱棣,生性放荡不羁,当他成年后至藩地开封,马皇后派江贵妃随同一起去。她交给江贵妃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衣服,以及一根木杖,嘱咐道:“倘若周王有过错,你就穿上我的衣服,代我责他。如他倔强不听话,就派人飞马送报京都,不要轻易饶恕!”

每逢各地有灾荒,马皇后就率领宫人们食蔬,不肯服用带腥美食。朱元璋劝说道,“已发送粮食去救济那里的灾民,皇后不必过于忧心。”平时,马皇后经常问太祖:“百姓们是否安居乐业?”她还说:“皇帝是天下之父,我作为皇后,便是天下之母。赤子们若不能安生,我们作父母的,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呢?”

由于明太祖统治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宫廷内外,崇尚奢侈的习气风行起来。马皇后力挽颓风,卓尔不群,仍以俭示天下。她严禁自己的左右侍御及宫女们衣着特殊,并以身作则,做出表率,“食不求甘美”,常身穿裙子也不加花边。在她的影响下,“左右旁人皆无香薰之饰”。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众宫妃前往请安,看到她穿着与众不同的粗疏袍衣,却以为是绮丽的新式样。一次,她们特意走到马皇后面前细看,看清是极粗劣的衣服之后,都忍不住笑了。马皇后严肃地说:“这种缯布特别适宜染色。穿旧了,还可以染旧如新。因此我穿着它。”

马皇后平时居家,总穿一身粗布衣服,虽已破旧也舍不得换。每次制作衣服的零布,她都收集起来,做成被褥。她常说:“身处富贵,应为国家爱惜财物,随便丢弃,毁坏东西,是古人深以为戒的!”有人对她说:“皇后,您身为天下至富至贵,又何必舍不得这些小东西呢?”马皇后严肃地告诉她:“我听说古代后妃,都是富而节俭,贵而勤劳才被史籍称誉的。做人最不应该忘记的是勤俭,不应仗恃的是富贵。勤俭之心一动摇,灾难就随之而来了。我每想到这些,就不敢忽视这些生活小节。”宫女们听了,无不叹服;嫔妃们听了,都十分感动,纷纷颂扬马皇后的美德。

海瑞为人正直节俭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耿介忠贞,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甚至上疏批评皇帝。他在生活上也十分俭朴,反对奢侈浪费。他常说:“人应正直节俭。正直的人必会节俭,因为正直的人明事理。不节俭就很难正直,奢侈浪费与贪污腐化是很接近的。”

他对家人说:“我的薪俸不高,家中人口又多,一定不可浪费。饭食清淡一些,不要经常买肉。”

有一天,因为海瑞的母亲过生日,他家仆人才破例一次买了二斤肉。

作为县令,送礼行贿者大有人在。海瑞一概拒之门外,也严禁下属贪赃枉法。有些好心人见他日子过得节俭清贫,就时常送些蔬菜之类,海瑞发现后及时退回。他在衙门的空地上开垦了一片菜地,种上了新鲜蔬菜。

为了节省开支,他让家人闲暇时都上山砍柴。

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这个职务权力很大,地位显赫,每次出巡,按朝廷规定,前有鼓乐引导,后有护卫,左右有旌旗官牌,三班六役,前呼后拥,十分威风。海瑞看不惯这一套劳民伤财的制度,很想废除它。于是,他下令,每次出巡,不再用鼓乐仪仗,也不许当地官员出城迎送。

过去,地方上的官吏常常利用上司巡视,搜刮民财,翻建住房,新建馆所。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海瑞通知沿途各县,不要改建新建房屋,也不许添置设备,就连房中用品也不必更换,因陋就简,有住的地方就可以了。

不久,海瑞再次出巡,第一个县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

到了县界,果然没有人迎接,住进驿馆,一切也都如旧时一样,没有添置新设备。海瑞对此感到很高兴。

知县送海瑞来到驿馆的正厅。海瑞曾多次来过这里。他习惯地站在堂前打量一下全室,然后坐在椅子上休息。陪同的人也都一一入座。海瑞刚要让县令汇报情况。突然,他觉得椅子有些不对劲。他伸手摸了摸椅子坐垫,心里明白了。他站起身,走到卧室去看。一看,卧室里的被褥,还有那椅子的椅垫都换成了崭新的绸面。

海瑞很生气地质问知县:“三令五申,你怎么明知故犯。我明明记得那旧的绸面并不破旧,为何更换?”

县令面带愧色,说:“下官想……”

海瑞大声呵斥说:“想让我住得舒服?想让我高兴?对不?我不需要!我看到这些并不高兴!”

县令受到申斥,他并不委屈,只感到海瑞清廉刚正名不虚传。他忙说:“我立即让人们换下,仍恢复原貌。下官一定记住大人的叮嘱。”

徐九思的三字经

明朝时候,徐九思上任句容(江苏境内)知县,他治县有方,政绩卓著,全靠他的三字经——勤、俭、忍。

徐九思常说:“俭则不费,勤则不隳,忍则不争,保身与家之道也。”为勉励自己为政清廉,力行勤俭,他在自己的居室挂着一幅《青菜图》,图旁有两行警句:“为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他无论做什么,都以勤、俭、忍为座右铭。

徐九思的“勤”,除了勤于公务,洁身奉献,为当地人民兴利除弊之外,他还带头勤于生产劳动。在他的县衙里,原有一个园圃,以往的县吏一心盘剥百姓,园圃无人经营,早已荒芜。徐九思上任后,亲自率领衙内下属到园圃垦荒,地开垦出来后又种上蔬菜瓜果,饲养了猪羊鸡鸭。园中有个水池,他也进行了修整,放养了鱼苗。这样,不仅节约了生活开资,还培养了吏佐们的劳动习惯。

徐九思的“俭”,事迹更多。当时,句容县的粮簿上有一笔“例金”,这笔钱是专供地方官花用的,九思到任后,毅然革除了这笔例金,他自己自然分文不得了。平日,他的生活俭朴,“生平不嗜肉,唯啖菜”。那时官员不分大小,宴请送礼成风,凡有官员路过此县,或上级官府的属员下县,地方官都滥用公款大肆宴请,重礼接送,造成极大浪费。九思决心刹住这股歪风。一次,上级府中一些属员下到句容县,照例要索取贿赂,但九思不予理睬。他们见鱼肉不成,便借酒装疯,谩骂县衙,咆哮公堂,九思毫不退让,令人将他们绑起来用鞭子抽打。这事被上面府尹得知,很是恼怒,骂九思目中无人,但也无可奈何。自此以后,句容县的贪奢歪风大为收敛,衙内的公费开支有很多节余,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徐九思又把省下的钱惠之于民。在句容县西部,有70多里的路面年久失修,严重损坏,按照贯例这又要增收赋税来修路。但九思没向百姓收缴分文,率人修好了路,整个工程全部是节约下的公费开支。

徐九思的“忍”,简单说就是对自己不争名,不争利,息事安贫。

徐九思在句容去邪扶正,嫉恶扬善,而且厉行节约,勤政为民,群众很崇敬他,为他建造了“九思祠”。后来,他因得罪严嵩被罢官,家居20余年,仍不改勤俭,他为乡里立义田,兴义学,招抚流民,领头开荒,劝之种植,使当地百姓人人皆仰。当他85岁溘然离世时,句容人民纷纷拜伏于“九思祠”前祭祀,这时九思离开句容已35年了。

于成龙“清官第一”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久居高位的封疆大吏,他以其政绩和廉洁声蜚朝野,康熙皇帝褒奖他“清官第一”,百姓送给他一个外号,叫“于青菜”,以示亲切和景仰,他就是两江(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

于成龙早年曾任过罗城(广西北部)县令,当时的罗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兵刀之乱,只剩六户居民,连县衙门都一片凄凉。县衙院内荒草丛生,中堂仅有三间草房,内宅的茅屋内没有墙壁,破陋不堪,有时大白天竟有野兽出没。这里的百姓根本无法生存,有的沦为“盗贼”。面对这些困难,于成龙没有退却,他用石块垒起“案几”,在堂前支锅做饭,夜里睡觉头枕刀枪,就这样开始了整治边荒的工作。为制止械斗,劝民务农,恢复生产,他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罗城人民十分恭敬他,亲热地称他“阿爷”。

远在边关,于成龙自奉菲薄,生活清苦。他离开山西老家赴任时,曾雇了五名壮仆相随。不料,到了罗城,壮仆们忍受不了于成龙的艰苦生活,有一人病死了,三个人逃走了。后来又雇了四人,结果还是死的死,逃的逃,没有一个人肯跟随他。百姓们见他实心任事,却如此清苦,心中十分不忍,便凑了钱给他送去,他们跪在地上恳求于成龙收下:“我们知道阿爷辛苦,请收下这点盐米钱吧。”成龙却说:“我一个人在这里,要钱干什么?你们拿回去奉养父母,也就等于给我了。”后来,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大家凑了不少金银,送给于成龙的儿子,让他带家去。于成龙又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家离这六千多里,他一个人拿这么多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