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情到深处是中庸(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20:40:28

点击下载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情到深处是中庸(套装共2册)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情到深处是中庸(套装共2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情到深处是中庸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情到深处是中庸

目录

CONTENTS

自序 经典,即慈悲

《诗经》之“风”“雅”“颂”

壹 温柔敦厚正诗风:《周南》

贰 质朴不忘深情:《召南》叁 刚柔并济:《邶风》肆 朴实之美:《鄘风》伍 谁个不多情:《卫风》陆 儒雅者多从容:《王风》柒 如果浪漫也是罪:《郑风》捌 东方奇观:《齐风》玖 幽默,一种生活智慧:《魏风》拾 生于忧患:《唐风》拾壹 沉重只是一种姿态:《秦风》拾贰 民俗多情味:《陈风》拾叁 苦难何重:《桧风》拾肆 爱情诗之源:《曹风》拾伍 日子难熬:《豳风》拾陆 该不该向现实妥协:《小雅》拾柒 生活,最厚重的史诗:《大雅》拾捌 以神之名:《颂》返回总目录自序经典,即慈悲

如何教育女性,自古以来一直是个大问题。

通常,女孩子在一起喜欢比谁更好看,而男孩子聚在一起喜欢比谁更“坏”。这个“坏”不见得是低级的“坏”,确切地说是比谁更胆大、更机智。孔老夫子是个大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男人好办,给他们树立个榜样,然后因材施教即可,因为,男人是干事的。而女人不一样,她们聪慧、感性,过度沉溺于生活,近之则昵,远之则怨。她们成就的是生活。所以女人,总是麻烦的那一类,她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情感的波澜中。于是,孔子采取了一种更高级的教育方法——“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感性对感性,教育女人,要像微风那样吹拂她,像雨丝那样温润她,她就会感知你的善意,领会你的苦心。哪个女人不渴望从容优雅?所以《诗经》开篇的《周南》《召南》中,每个女人都端庄敦厚、仪态万方,即便有痛苦,也不会失心凌乱,一直高贵地坚守着……《诗经》里的女人完美诠释了这世界的美好和温柔,《诗经》里的男人全然展现了这世界的明澈和阳刚。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劳动、恋爱、结婚、生子、离异、反思、哀痛……我们现代人所能经历的一切,在《诗经》里都曾出现过,《诗经》也给出了答案,而且所有答案都简单而深刻!这,就是经典于我们现今生活的意义吧。

有人说世界是平的,但在中国文化里,世界是圆的,圆中有阴阳,阴阳协调、圆融,这,就是“自足”。能“自足”,自己就是自己的彼岸。他者无法介入的,就是孤独的极致,就是高大上,凡高大上的,就是美,就是诗。

美与诗,都不可思议!可思议的东西都有缺憾,都无法包容其对立面,而美与诗不然,它们浑然天成,以自己为源泉,生生不息。

很多人爱诗,但若不从本真读起,便不懂自足,便偏于桀骜或殇情,便浓烈,无法生出智慧。从本真读起,便得赤子心,不纠结文字、音律,只是尽情享受那般天籁。《诗经》,即天籁。鸟鸣青谷,声和四野,自有苍穹,星耀银河。唯有中国,以诗为经。心之灵也,亦在于诗。故,读诗可安抚生命。

2017年是我收获颇丰的一年,也是我最沉静、最喜悦的一年。这一年,我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关村学院讲了《黄帝内经·素问》全本,二是在喜马拉雅FM音频平台上讲了《诗经》中的100首诗。守着两本经典,我自认为自己是最快乐的人。讲《黄帝内经·素问》时,我时常赞叹先贤的慈悲恩惠;讲《诗经》时,我深切感知那最美的质朴,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干净、温润、广大、简单、深刻。每日在3000年的时光中穿梭,对当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细想来,有多少人能在老之将至,天天有这般喜悦呢?

都说和谁在一起很重要,我的原则是:和经典在一起。因为,经典是生命正能量的源泉。经典,即慈悲;经典,即美好。曲黎敏2018年元旦《诗经》之“风”“雅”“颂”

风,讽也。

雅,正也,

颂,诵也。

据说当时采上来的诗有3000多首,孔子按照“思无邪”的原则,从中挑选出305首,并按风、雅、颂分门别类。所谓“风”就是各国民间里巷的歌谣。各国生活状态不同,语言风格甚至情绪力量也各有不同。比如,郑国、卫国地处中原,物产丰富,很少有边境之乱,所以其诗歌以唱和居多,因此古人说:郑、卫风淫。而秦国等地为边境,气候不稳定,所以其诗风多有肃杀之气。“雅”指周人之正声雅乐,大多是贵族所作,语气雅正、平和。“颂”则指宗庙祭祀乐歌。

风《风》含15个方域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这些经过润色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这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kuài)风》4篇、《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雅《诗经》中的“雅”是“王畿”之乐,指朝廷正乐,因此周代人把正声叫作“雅”。《诗经》中有《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74篇。《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二雅”共105篇。

颂,是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若把《周易》放在群经之首,世界便是让人忧虑的;把《诗经》置于群经之首,世界便是美的。《诗经》中有田园之美,有山水之美;有桃之夭夭,有蒹葭苍苍;有柏舟泛流,有鹤飞于天……造化存乎一心,诗情润于笔下,智慧而又宁静致远,浑厚而又不离不弃。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众多,唯有以《诗经》为生命筑底,才能从[1]苦和忧患中超脱,才能得到高翔于天际的欢乐。

[1]本书《诗经》的讲解顺序,是按《毛诗》顺序,从305首撷取100首。壹温柔敦厚正诗风:《周南》

据甲骨文证之以古代典籍,“南”原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后来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古书称“南音”。“南”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后逐步影响到北方。“二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自汉以来,虽然“声”渐渐失传了,但是“南”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国风·周南》因其诗篇的采集时间为周朝,采集地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南”也是方位之称,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南国”“南土”“南邦”。自南阳至荆州,均为周南之地。

朱熹说,学诗当“本之‘二南(《周南》《召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以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诗经》开篇《周南》,谓之“正风”,所谓“正风”即无情感之偏执淫肆,语气诗意皆平和喜乐,深得孔子“思无邪”之大旨。《周南》共11篇。其诗风,一言以蔽之:温柔敦厚。

后妃之德:《周南·关雎》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从当时收集的3000多首诗里挑出这一首放在第一篇,肯定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首表现男追女的情诗,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孔子眼里,这首诗源于王后为君王挑选后妃的故事。所以后世才有这是一首赞颂“后妃之德”的诗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我就跟大家详细地讲一下。

这首诗共分五小章,第一章大家都会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起兴。起兴是诗经里常用的手法。在诗里,风景从来都不只是风景,还包含了创作者的心情。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致,心情自然悲怆、沉重;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致,心情当然轻松、悦动,而且这还是初春的景。为什么说是初春呢?因为雎鸠们都还立于水中沙洲之上,而不是水中,说明此时水还很冷。为了增加初春的热闹,此句明着写了雎鸠“关关”的叫声,暗中还写了冰雪初融时流水的潺潺声。总之,大地回春,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刚刚开始——雎鸠开始求偶,人心开始“回暖”,于是,人就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冲动。

其实,我有点儿反对翻译《诗经》。《诗经》本身已经很美了,略加注释即可,过度翻译反而会破坏它原有的韵律。比如曾有人这样翻译过这一段:一对小鸟呱呱呱,你追我来我追他,美丽的姑娘真漂亮啊,真是君子的好配偶。这“呱呱”译得也太喜感了,更没有美感。但是读原文的“关关”就觉得很雅正,与后面的君子、淑女也很相配。

为什么这里单写雎鸠而不是别的鸟呢?有人说因为雎鸠是代表忠贞的鸟,一生只爱一回。看来古人也渴望“一生只爱一回”的美好。等看完全诗的解读,也许大家就能体会诗人用“雎鸠”起兴的缘由了。一生只爱一回,多难啊,多珍贵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二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是美好、舒缓的意思,“逑”是配偶的意思。这句直译过来就是:美好而舒缓的淑女啊,是君子的好配偶。

现代人看女人,是看容貌;而3000年前的君子看女人,则是看其是否“窈窕”,也就是说看其性情和体态。其实,还是古人看得清楚:好容貌不会跟你一辈子,而好性情会跟你一辈子。再说,体态的舒缓与否最容易彰显女人的家教和修养。大家闺秀少有走路带风的,心态稳定的人,才能步态婀娜。古人的“衣袂飘飘”,就是在为“窈窕”加分。有人会问:难道古人不重美貌吗?不是不重,而是重得有原则。所谓原则,就是欣赏美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太近的端详是对人的不尊重,所以后来古人建回廊,是要以女人的窈窕为风景的,九曲回廊中,女子衣袂飘飘地渐行渐远,让人心怡之、远慕之。对古人而言,诗与艺术从来不是生活之外的东西,他们在廊柱上画风、画雨、画云、画树、画鸟,美好的女人行走其中,这就是诗!

淑女的定义是窈窕,那君子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这首诗里没说,但《论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给君子下了定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天下人谁都不懂你,你也不怨恨、不愠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我常劝女人不要嫁给爱抱怨的男人。男人不得志就爱抱怨,怨世道,怨命运。你如果嫁他,你就是他命运的一部分,所以最后他肯定也会怨你。一个男人,20岁时怨天怨地怨父母,叫不懂事;30多岁时只会抱怨他人,则面目可憎,越怨命越不好;40岁时还在抱怨,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谁也怨不得;50岁时还怨气冲天,这时气血怨毒凝结,就易得大病……总之,人活着先得有个好心态,心态好的人大多都过得好;心态不好的人,都不会过得太好。所以,无论男女先要化掉怨气,才能得自在。自在了,就是淑女,就是君子。女人温柔大气,男人不怨不愠,这样的结合才是好婚姻。

读一本书,第一篇很重要,第一段也很重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句是景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是人好,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给整部《诗经》定了基调。

但理想社会中的人有没有烦恼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本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这样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两章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参差的荇菜,左右流啊。窈窕的淑女,醒来睡去都在追求。求之不得啊,白天黑夜总想着她。睡不安稳,辗转反侧,心中满满是忧愁。这不明摆着是一个男子因得不到淑女而睡不着嘛,跟“后妃之德”和王后选妃有什么关系呢?这也正是我当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但后来我终于解开了其中的秘密。《诗经》中的每一篇诗,既没有标出作者,也没有标明作者性别,我们只看到了诗,屈原以后,我们才看到“诗人”。所以,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关雎》这首诗的作者是个男人,这个男人无论醒着还是梦里,都想求得一位淑女,并跟这个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但读着读着就感觉不对了,一个君子怎么能够“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呢?那不是左找一个,右找一个吗?这样的男人多么轻浮啊!以孔子的标准,他是不会让这样的轻浮浪子上头版头条的。反复考证后,我发现这首诗的作者是位心思缜密而又端庄大气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还想在众多女人中挑选一位德貌双全的淑女,让这个淑女和她一起辅佐君王。但这毕竟不是一个正常女人所能承受的,所以她内心纠结,左右为难,但最终,她还是完成了这件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女人又是谁呢?

其实,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周康王夫人。她为什么辗转反侧睡不着呢?那是因为她的生活发生了一件事。[1]《韩诗》里是这样记载的:“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豫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知诗为康王后夫人作。”据说,某一天,周康王没有上早朝(百姓睡懒觉是小事,国君睡懒觉可是关乎国之兴亡的大事),古人认为君王不早朝是因为他身边的女人无德。好妃子要在每个黎明“夫人鸣璜,行步成声”,就是每天要用叮叮当当、细细密密的珠翠之声唤醒君王(敢情女人穿金戴银还有这个作用啊!相比之下,我们每天唤醒丈夫的声音是多么简单粗暴)。总之,君王不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晚起这事儿虽小、虽微,但要“见微知著”,否则就有可能亡国。在《关雎》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两个王朝的灭亡与坏女人的故事相关:夏朝亡于妺喜,殷商亡于妲己。后来,西周王朝也亡于褒姒,从此红颜便成了祸水。因为这事儿,嫔妃侍寝制度也改了——每天鸡鸣之时,乐师都要在君王的门口击鼓,催促女人离去。相比之下,普通人每天可以搂着老婆睡到天亮,比皇帝幸福多了。

讲到这儿,大家也许就明白了,所谓“后妃之德”是指皇后不仅要管理整个后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受专宠,要挑选贤女以进君王,来扩大君王龙脉的子嗣(古代嫔妃制度可参见《周礼》或《诗经:越古老,越美好》相应章节)。这可不是一般的妇女都能有的胸怀,此德之厚,厚比苍天啊!我们常说女子为“乾坤”中的“坤”,古代皇后的别称就叫作“坤极”,也就是说皇后不是一般的女人,她应该是女人中的极品。但是谁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极品的。所以这首诗表现的就是周康王夫人矛盾痛苦的心理,以及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女人变成“坤极”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这个“流”字,用得真好啊!“流”通俗地讲就是用手在水草上划拉,如果将“参差荇菜”比喻成待选的嫔妃,那么此时王后的心是犹豫的。她也是个正常的、有私心的、想被专宠一生的女人,可她的使命却是要和别的女人分享君王的爱情,这太令人痛苦了,所以她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到底求什么样的女子,才能既保护了自己,又完成了任务呢?这几句没明写王后内心的焦虑,却用“辗转反侧”写足了她内心的不安。

我们接着看第四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永远“流之”,必须下手“采之”了。一般是先“采”上一批,所以后来等待进宫的王公贵族的女儿们就被叫作“采女”。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薛宝钗当时就是作为“采女”而进京投奔贾家的,看到皇帝的嫔妃贾元春活得痛苦后,她不再想进宫,而是想成为贾宝玉的妻子,过两人白首的生活,所以才有了顽石与金锁相逢的那一幕。

当决定要下手“采”的时候,王后的心里开始有了标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几年大家看宫斗剧看多了,都知道,其实无论选上的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都有可能夺走王后的位置,所以王后在此提出“琴瑟友之”的概念。古代有“南琴北瑟”之说,按五行方位说:琴位于南,南为尊;瑟在北,北为卑。古代“琴瑟之美”又指夫妻和谐。其实任何“和谐”都是有前提的,没有相互尊重,便没有和谐。在这句里,“琴瑟友之”的意思是王后希望被“采”上来的女人能遵守尊卑之道,不要一进来就觊觎皇后的位置,懂得规矩与谦和之道,相互之间才能友好而长久地相处。如果你不懂事儿,不懂得尊重别人,你便配不上这份爱与提携。最后一章是: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是什么意思呢?朱熹在注释《诗经》时解释“芼”是“熟而荐之”。这个比喻真好。什么叫“熟而荐之”呢?就是我先要和你培养感情,熟悉了你的品性后,我才能举荐你。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王后啊!从开始游移不定的“流之”,到不得不完成任务的“采之”,再到完美完成任务的“芼之”。王后的内心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定。这也提醒我们,有些事儿如果不得不做的话,就一定要做好,不能留后患。

而“钟鼓乐之”又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钟声为收敛之音,代表结束;鼓为生发之音,代表开始。所以古代战场上打仗之前,先敲鼓以鼓舞士气,战争结束时鸣金收兵,所以“钟鼓”在这里表示“有始有终”的意思。只有有始有终才有快乐。王后在这里表达的愿望是什么呢?就是我把你“采”来、“芼”来,不是让你短期在这里,而是我们要有共同的理想。我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只不过是要你和我一起安和国家、辅佐君王。诗中用“琴瑟”比喻“尊卑”,用“钟鼓”比喻“终始”,由此可见礼乐之旨。原来,礼与乐原本是一家。《诗经》开篇就显现出周王朝礼乐文化之高妙。

至此,孔子把《周南·关雎》置于《诗经》第一篇的意义得以完美呈现——“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一个理想社会由君子和淑女组成,在个人情感之上,还有使命和责任需要担当。有了这份担当以后,一个曾经痛苦得夜不能寐的女人就可以变成端庄大气的王后。

总而言之,女人德一厚,心胸一开,世界便会随之宽广。《周南·关雎》〔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4〕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5〕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6〕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7〕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和鸣是雎鸠,相拥相眠在沙洲。

曼妙灵性之淑女,君子一生之所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

窈窕淑女寤寐求。

求之不得眠不安,

辗转反侧心亦忧。

参差荇菜左右采,

淑女明慧琴瑟友。

参差荇菜左右芼,

有始有终欢乐足!【注释】

〔1〕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鸠:一种水鸟。洲:水中的陆地。

〔2〕窈窕: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好:音hǎo,美好。逑:配偶。

〔3〕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流:用手搜罗、捞取。

〔4〕寤:睡醒。寐:睡着。

〔5〕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6〕悠:忧思的样子。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7〕芼:拔取。

贵而能勤、富而能俭:《周南·葛覃》

《周南·葛覃》是《诗经》的第二篇,写一个女子劳作、洗衣以及[2]要回娘家时的快乐心情。但令人好奇的是,《毛诗》说《诗经》第一篇《关雎》是写“后妃之德”,而这一篇写“后妃之本”,接下去的《芣苡》写“后妃之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诗经》开篇怎么跟后妃较上劲了呢?难道《诗经》是女性教育的圣典?仔细想想,当年孔子要从3000多首诗里挑出305首,确实得动一番心思,又精挑细选出这几首放在一开始,一定大有意趣。

周王朝可以说是“礼乐文明”的巅峰时期,那么,什么样的时代最容易发展“礼乐文明”呢?一定是和平安定的时代。一般来说,战争时代,男丁重要;和平时代,女子教育则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家之安宁,在于女子;国之安宁,在于后宫。那如何教育女人呢?

在教育方面,我们上古圣人的教育理念太牛啦!男性教育,重在管理,而管理,靠的是制度,所以圣人为男性教育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女性教育则重在“风化”,“风化”靠的是情感,因为女性是情感动物,因“感”而化是最好的浸润妇女心灵的方法。所以,关于《诗经》之开篇《周南》《召南》,古人云: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周南》专讲“后妃”之得圣人教化,《召南》专讲诸侯“夫人”之得贤人教化。“后妃”和“夫人”们德行端庄了,才是普通妇女的榜样。所以《毛诗》说:风化,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女人嘛,虽然有些小毛病,但她们毕竟聪慧感性,愿意学“好”,不像男人,虽然没什么小毛病,但聚在一起,却喜欢学“坏”。所以,《诗经》真是妙,开篇几首诗,把女性应具备的美德一篇篇写出来,让女子知“窈窕”、知“贤淑”、知“勤俭”、知“率真”等,让天下男子也知女子的好。天下男女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礼乐文明”。《周南·关雎》让我们知道了女性德行之“厚”,那么这篇的后妃之“本”又是什么呢?《毛诗》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我们看一下原诗,全诗共三章,第一章是这样的:

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翻译过来就是:葛藤蔓延在中谷,其叶萋萋茂且盛。黄鸟和鸣在灌木,其声喈喈欢且乐。

这是多么安静而清新的早晨啊!诗中写了山谷的青翠和黄鸟的叫声,没写姑娘一句,但在山谷中劳作的姑娘却把青翠看在了眼里,把鸟鸣听在了耳里,于是内心的静美就出来了。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个心静的姑娘,就是美。

第二章是这样的: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绤(xì),服之无斁(yì)。“是刈是濩”的“刈”是指用刀割葛藤,“濩”是把葛藤放到水中去煮。“为絺为绤”,“絺”是细麻布,“绤”是粗麻布。“服之无斁”的“斁”是“厌恶”的意思,就是百穿不厌。这一段是说:用这些葛藤干什么呢?织细麻布啊,织粗麻布,百穿不厌真舒服。有人说这不明明在写劳动妇女嘛,哪有什么后妃啊?大家可能不清楚,在远古,后妃可是引领普通妇女的劳动楷模。比如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养蚕缫丝的发明人,正是她带领妇女用葛藤、树皮织布为衣,又用动物皮毛缝制帽子,所以才有后世的“衣冠之制”。而且,正是由于这位伟大的嫘祖,才确定了我国农桑文明的基础。如果说远古的帝王负责天文立法、文章制度,那么帝王的妻子则负责饮食起居及家用,让文明得以落地,让生活渐渐地变得富足。

关于这一章,朱熹总结了两句话,能彰显“后妃之本”的两个特质:一是已贵而能勤,二是已富而能俭。勤劳没问题,但出身高贵还能以身作则,保持勤劳就不容易。穷人好节俭,但富有了还能节俭,还能穿粗布衣服,而且百穿不厌,就显出了德行的厚重。别小瞧这两点,在当今浮华之世,已贵已富之人,大多讲究奢华,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内心的本真。所以朱熹赞叹此后妃:德行之厚,在于行人之所难。这话说得多好!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并能坚持下去,就是“德行之厚”。身为后妃,既富已贵,还能坚持勤劳和保持节俭,凭这两点,就是妇女之楷模。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这一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位妇女劳作不倦、百穿不厌的欢乐心情。其实,做任何事关键都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做。常有人问我:曲老师,我一天到晚做家务算锻炼身体吗?我回答:如果你心情快乐,就算,因为心情快乐能使百脉通畅,就算锻炼;如果你做家务有怨气,就不算。其实,任何工作都如此。比如加班这件事,既然决定要加班了,你索性就高高兴兴地去加班。如果带着怨气,反而伤害身体。

最后一章是这样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hé)浣害否?归宁父母。

翻译过来就是:告假女师言且归,洗净内衣洗礼服。哪些该洗哪些不洗,我心里清楚又欢喜。为什么如此欢喜呢?因为我要回家看父母。

最后一章把欢喜溢于言表了。所以,朱熹又总结了“后妃之本”的后两条: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翻译过来就是:受人尊敬,依然敬畏师父;既尊敬公婆又孝顺父母。

这一章里出现了“女师”,其实无论“后妃之德”“后妃之本”,都是由女师教化而来的。女师教育含四个方面: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指贞洁、慈悲、厚道;妇言指会说话;妇容不仅是学打扮,更重要的是举止从容;妇功则是学习缝纫、仪礼等。现在的女孩子一听就笑了,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学这些。可无论什么年代,只要你还是女人,若不懂这四项,还真没办法获得幸福。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就单挑女人会说话这一条来说吧。结婚以后,女子最爱犯的错误就是轻慢丈夫,总爱挖苦和指责,总夸隔壁老王好,这就是愚蠢。丈夫是自己的,一定要夸要赞,良言一句三冬暖。同样的话,好好说,就温柔敦厚;狠着说,就剜人心窝,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更何况是伤害自己的丈夫呢。把男人说没脸了,自己自然也不落好。别总笑话古人“相敬如宾”太做作,其实那才是生活智慧。你成天甩脸子,就是把丈夫往外面推。而女人最惨的就是:事全干了,苦全受了,就是不会给人家好脸。《诗经》里为什么总写巧笑啊,美目啊,就是因为作者发现了幸福生活的秘密。一个会欢笑、不抱怨、不怕苦,还能给大家带来安抚和快乐的女人就是女神。

女人这一生真的可以以结婚为界,婚前尽是无邪、“夭夭”之快乐,婚后尽是绵绵之痛楚,而最大的痛楚不是工作,不是抚育子女,不是照顾老人,而是生孩子。据说世上最高级别的疼痛就是女人的生育之痛。所以女人生产之后侧切缝针的时候,都不必用麻药,比起生育之痛,缝针的痛都算不得什么。

也许正因为女人对痛苦有真切的体会,所以一旦觉悟,修行更快,悟性更高。这也是我为何始终坚持赞美女性,坚持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我认为女子教育永远是所有教育里的重中之重。因为女人隐忍、坚强、宽厚、仁慈,女人给这个世界增添了荣光。《周南·葛覃》〔1〕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2〕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3〕

是刈是濩,为絺为 ,服之无斁。〔4〕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5〕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葛藤蔓延在中谷,其叶萋萋茂且盛。

黄鸟和鸣在灌木,其声喈喈欢且乐。

葛藤蔓延在中谷,其叶莫莫茂且密。

收割蒸煮织成布,百穿不厌心欢喜。

告假女师且言归,洗净内衣洗礼服。

勤勉只缘心欢喜,我要回家看父母。【注释】

〔1〕葛:一种多年生蔓草,俗名苎麻,纤维可织布。覃:延长、延伸。施:绵延。萋萋:同后面的“莫莫”都是指植物茂盛的样子。

〔2〕黄鸟:黄鹂。喈喈:黄鹂相和的叫声。

〔3〕刈:刀割。濩:在水中煮。絺:细麻布。 :粗麻布。斁:厌恶。

〔4〕师氏:负责教育、管理女孩子的老师。告:告假。归:回家。薄:语气助词,稍稍的意思。污:用作动词,搓揉以去污。私:内衣。

〔5〕浣:洗。衣:指见客时穿的礼服。害:同“曷”,哪些。宁:平安,此指问安。

爱之真切,如在眼前:《周南·卷耳》

《周南·卷耳》这首诗章法奇特,俨然电影的表现手法。作为最早的“怀人诗”,诗中的女人是通过想象的画面来怀念远方的丈夫的。[3]在想象的画面里,她看见了丈夫的憔悴,看见了丈夫马匹的虺隤,看到了丈夫仆人的病容,看到了丈夫喝酒消愁的场景等等,真是令人讶然。诗人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生动的戏剧,男人、女人、山坡、病马都历历在目,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那阴沉的天空,悬崖背后呼呼的山风……《诗经》真是最早、最好的艺术教育啊!

中国应该有最好的电影,因为中国有《诗经》,中国的导演、演员都应该把了解《诗经》作为一种基本素养,为我们拍出最好的电影。咱们来好好欣赏《周南·卷耳》为我们呈现的这部极富镜头感的短片吧。

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实,第二、三、四章写虚。我们先看第一章: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句是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只缘女人的心思不在采卷耳这上头。这句把思念中的女人写得多好——恍恍惚惚,脑子里全是思念,手也慢了很多,最后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眼前出现的是她丈夫在外的情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陟(zhì)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在女人眼里,亲爱的丈夫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她似乎看到了丈夫忧伤的眼神,听到了丈夫的心声。丈夫说:攀上那高高的土石山,我的马儿足软神颓丧。暂且斟满金壶酒,用来抚慰我对你的思念,平复征途上的忧伤。这场景会让女人热泪盈眶吧。这哪里仅是马儿的腿软,丈夫的疲惫与感伤也在眼里啊;这哪里是丈夫在喝酒,分明是妻子在心里劝丈夫多喝点酒,既可以打起精神,又可以忘掉忧伤啊……把女子的心境用画面来表现——这是思念之极而出现的幻象,《诗经》的艺术手法真是高超。陟彼崔嵬,我马虺 。

第三章继续这个画面: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维以不永伤。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身苍黄。且先斟满大杯酒,忘却心中长悲伤。上一章女人看到的是马匹的神情灰颓,这一章女人甚至看到了黑马久病后出现的黄斑。女人的心痛得纠成了一团,男人的心也从“维以不永怀”过渡到“维以不永伤”。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犹如一场正在演出的戏剧。二人同心、同感、同痛,此情此景,真让人伤怀。

最后一章: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

第一句写山脉险阻,第二句写马匹已然倒下,第三句写仆人已经累得倒地,丈夫在哪里呢?此时,丈夫的精魂已经在女人的怀中了吧。伤痛之极的女人此刻多想让疲困的丈夫在自己的怀里休憩、沉睡、安眠……再大的英雄也渴望一个女人温柔的怀抱,一如船入港,又如老还乡。这是人世间最好的怀抱,温暖、柔和、安全,像子宫,唯有在这黑暗中,人才能重新恢复元气和精神……画面就此沉入这最美的黑暗中。“云何吁矣”是从黑暗中传来的一声最深沉的叹息……一切哀愁、思念、痛苦,都在这一声叹息中得到了释放和平复。

这真是一首美好的诗啊!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人情感的笃厚,听到了男人疲惫之心的悸动,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深厚……人生,有远方的思念与深沉的牵挂,有远方的呼唤和等待,夫复何求?生而为人,能拥有这样一份情感,不就是幸福的人吗?痛苦,随时会有,疲惫,随时会有,但我们在人生中若还能感受子宫般的怀抱,我们便是最幸福的人啊。

在中国浩瀚的诗歌中,“怀人”主题是独特的一支。《周南·卷耳》为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广泽后世。杜甫的《月夜》跟这首有点像,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是让相思之情幻化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我们看一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说此诗也是心已神驰到彼岸,悲惋微至,但毕竟有盛唐的奢华,不及《周南·卷耳》的质朴、强烈。

另有元好问的《客意》: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后两句也是想象的画面,遥想儿女彼此相望互问:十月初爸爸该回来了吧?此诗清丽生动,但还是比不上《周南·卷耳》的生动与真切。虽然中国的好诗太多,但我还是喜欢源头的东西,因为,天下质朴最难得,简单最难得,真情最难得。《周南·卷耳》〔1〕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2〕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3〕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4〕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5〕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6〕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7〕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8〕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采了又采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

我想念心上人啊,筐儿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软神颓丧。

暂且斟满金壶酒,慰我思念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身苍黄。

且先斟满大杯酒,忘却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

仆人精疲力又竭,奈何愁苦聚心上!【注释】

〔1〕采采:采了又采,《毛传》作“采摘”解。卷耳:野菜名,今名苍耳。盈:满。顷筐:斜口浅筐,前低后高,如今之畚箕。

〔2〕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怀:怀想。寘:同“置”。周行: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3〕陟:登高。彼:指示代名词。崔嵬:高而不平的土石山。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

〔4〕姑:姑且。酌:斟酒。金罍:青铜制容器,用以盛酒和水。维:发语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

〔5〕玄黄: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

〔6〕兕觥:形似伏着的犀牛的饮酒器。永伤:长久思念。

〔7〕砠: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瘏: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8〕痡:因劳致病,人过度疲劳而不能走路。云何:奈何,如之何。吁:忧伤而叹。

成人之美福报多:《周南·樛木》

表面上看, 《周南·樛木》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可在《周南》篇里,它就显得复杂了。《毛诗》说《周南》第一篇《周南·关雎》是写“后妃之德”,即大女子要有承载天下的胸怀;第二篇《周南·葛覃》是写“后妃之本”,说的是女子要躬俭节用,不忘劳动的根本;第三篇《周南·卷耳》是写“后妃之志”,即女子要辅佐君王而无私心;第六篇《周南·桃夭》是写“后妃之所致也”,即女子要“男女以正、婚姻以时”;第八篇《周南·芣苢》是写“后妃之美也”,即女子“性情平和则乐而有子也”。而这一篇《周南·樛木》是《周南》的第四篇,写“后妃逮下也”,即女子要宽厚待人,无嫉妒之心。《诗经·国风》的开篇《周南》怎么篇篇都在讲后妃?是女人毛病多,不好管理和教化吗?孔老夫子在编纂《诗经》时这样挑选诗篇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孔老夫子不好意思跟三千弟子张口闭口谈女人,特地以这种方式来谈呢?《毛诗》对此的解释是,《周南》“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要想让天下的风气正,先要使夫妇之间的风气正,要正夫妇之间的风气,就要先教育好女人。女子走坤德,家风不正,则子女不正;风从厚德走,便淳厚。但教育女子是件很难的事,古代只有贵族女子可以有女师。所以,孔子采取了一种很高级的教育方法,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直接给女人讲大道理,她没工夫听,你通过赞美她、抬举她的方式,像风那样吹拂她,像雨丝那样温润她,她就会感知你的善意,领会你的苦心。

写后妃,无非是为广大妇女立淑女的榜样,哪个妇女不想高贵地、有模有样地活着?若说这世界美,可我们关于美的最初感知不都是来自女性的柔美吗?女人,难道不是这世界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吗?!所以,《诗经》的开篇《周南》可以说是展现女性之美的亮丽画卷。女人好了,男人能坏到哪儿去呢?孩子能坏到哪儿去呢?推开哪一扇门,都能感知那一份美好,这,便是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

所以,女人又怎能不好好地学习《诗经》呢?通过最美的《诗经》,受圣人娓娓之教化,不亦高级乎?把圣人教化用到生活中,不亦美乎?能“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亦爽乎?

我们来看这篇《周南·樛木》。全诗共三章,第一章是这样的:

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第一句“南有樛木”的“樛木”指下曲而高的树,即树根盘曲、根深叶茂的大树。“葛藟累之”是指那些葛藤类的植物可以攀缘樛木的根部而上。《毛诗》说这句是隐喻后妃厚道,使众妾得以亲附而攀缘。“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是说:她是位快乐的君子啊,能够用善心善行安抚天下。“福履绥之”的“履”通福禄的“禄”,“绥”是“安也”。

读《周南》,总能想到“温柔敦厚”四个字,而“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更是这四个字的形象比喻。厚德,才能根深叶茂;温柔,才能惠及众生。自己高大挺拔,但又不忘众小,有盘曲之根让藤蔓缠绕,并对此深感快乐,不仅众生得以安抚,自己也感多福。人生的福气从哪儿来?当然不是求来的,你快乐地付出了,但又不计较付出,就像那棵无知无识、活泼生长的大树,不知藤蔓为何相缠,不知叶茂荫庇了众生,只是快乐地活着,福气便随之而来。

第二章继续这种快乐: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这一章只换了两个字。“葛藟荒之”的“荒”是覆盖之意,“福履将之”的“将”是扶助之意。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南有樛木啊下曲盘盘,藤蔓缠绕啊四处延绵。她是个快乐的君子啊,用善心善行扶助他人。

第三章又换两个字: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葛藟萦之”的“萦”是旋转之意,“福履成之”的“成”是成就之意。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南有樛木啊下曲盘盘,藤蔓缠绕啊旋转上行。她是个快乐的君子啊,用善心善行成就他人。

后两章虽然只换了四个字,但却层层递进,意味深长。原来,对别人好,也是讲究次第的。首先要安抚对方的心灵。对方心灵若乱,不安宁,你就算帮他,他也是扶不起的烂泥墙。就好比安慰患者,一定要先安抚其心灵,否则他就不会踏踏实实地吃药、养病,会乱投医、乱吃药。其次,要针对性地扶助对方。还以对待患者为例,要想彻底帮其治愈,就要明医理、明方剂,如若不明医理、不明方剂,不仅帮不了别人,还会自损其德。最后,要是这个被帮扶对象有灵性,还要想办法成就他。好比一边给患者治病,一边慢慢开启他对生命的感悟,等他自己了悟了生命之理,他甚至会成为一个更有成就的人。

对自己而言,被葛藤缠绕、被诸事困扰时,要不以为意,做一个[4]内心时刻有法喜的人,若以其为纠缠,就会烦恼,就会嗔怒,越挣扎,越发觉得捆绑般的难受,而烦恼、嗔怒皆因德行“不厚”。所谓“厚德载物”的“厚”,是言其足,凡精足者才能承载、生发万物。所谓“厚德载物”,不是光承载世间的好与坏就成了,还要有化丑恶为美丽、化邪恶为神奇的能力。就好比大地,给它种子,它能催发、养育;给它粪土,它能化粪土为春泥。这就是德之厚。德不厚,自立都难;德厚,不仅能载物,还能化物。朱熹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有是德而宜有是福也。看来,人光求福禄是不行的,一定要先有其德,福、禄、寿等,都是随德行而来的。就好比葛藤再缠绵、再纠缠,再“累之”“萦之”,也高不过大树,在快乐的、有德的君子心里,它们的青翠与茂盛,正如同福禄相随一般……

总之,一个精满气足、乐呵呵的人,会把一切都当成福报。记得2012年大家疯传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时,有些人都吓得快抑郁了,我劝他们:别净想“好事”啦!几亿年才可能发生的天大的事儿,能让咱们赶上,高兴还来不及呢,怕什么怕!咱们要怀着喜悦而兴奋的心,穿得干干净净的、吃得饱饱的,好好地迎接它才是。其实,好多事儿真不是什么大事儿,就在心念一转间。《周南·樛木》〔1〕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2〕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3〕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4〕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5〕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6〕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山有樛木,树根葛藤缠。

快乐如君子,福报让人安。

樛树木下曲,青青藤葛掩。

快乐如君子,福禄来扶持。

南山樛木高,藤葛来萦绕。

快乐如君子,福禄成就之。【注释】

〔1〕樛木:木下曲曰樛。藟:葛类植物。累:累累,繁盛。

〔2〕只:语气助词。履:通“禄”。绥:安也。

〔3〕荒:覆盖。

〔4〕将:扶持,扶助。

〔5〕萦:旋转。

〔6〕成:就也。

唯有上古最天真:《周南·桃夭》

《诗经》里有一首欢快的诗——《周南·桃夭》。一般来说,人在痛苦时会写诗,因为时光难熬,熬着熬着,就有点儿觉悟了,就会有金句或格言产生。欢乐时,人只顾着享受,时光飞快,因此很难悟出什么。可是《诗经》里却有描写欢乐的诗,而且写得特别华彩,比如这首《周南·桃夭》。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夭夭”是明艳的意思,但“明艳”一词用在这里就显得俗了,绝没有“夭夭”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夭夭”一词透出了一种无邪的天真和憨痴。虽说季季都有花开,但春花、夏花、秋花、冬花各有不同。夏花绚丽,秋花苍劲,冬花傲气,可谁也比不了春花的“夭夭”。如果说春花是花儿的精灵,那“夭夭”就是对春花本性最贴切的赞美。春天的花,有攒了一冬天的猛劲儿,有令人惊艳的热烈,但它们自己却无知无觉、无修无饰,只是任性地在阳光下开着,像着了火似的。所以后面“灼灼其华”的“灼灼”二字,又是一个亮点,写出了桃花的温度与亮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赛过后代文人诗无数。不要说《诗经》太朴实,天下繁华有太多的词儿,唯有“朴实”最难说。也许正因为内心有这种朴实,《诗经》的作者才能毫无雕饰地吟诵出如此美好、如此无法超越的文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起兴,这起兴恰好对应了下面一场婚礼,犹如锦上添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的就是这场婚礼。出嫁的姑娘有多美呢?桃花就是她的容颜,“灼灼”描写的就是这姑娘的纯净与热烈。“之子于归”的“归”字本意就是指“女子出嫁”。女孩子嫁出去后,才有回门儿的渴望。所以后来回家也用“归”。《诗经》里管女子回娘家叫作“归宁”。我们用的“归来”“归家”这些词儿,都饱含着女子回娘家时的快乐心情。在丈夫家,女人必须端庄稳重,就好像在我们外面也装得有模有样。只有回到家,一个人才可能像女人回到娘家那样放松和任性。一切归来,都是为了找到孩童时的无忧无虑和身心的彻底放松。

我们接着讲第二章: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上一节是“灼灼其华”,这一节便是“有蕡其实”。“蕡”指果实硕大的样子。一个少女从花朵变成果实,虽未明写光阴的流逝,但生命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你可以说这是在写女子的丰满与红润,也可以说这是在写人们对女子怀孕生子的渴望。无论如何,女人生命的美丽与壮实都给家人带来了喜悦和欢乐。所以,这一章的结句还是“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翻译过来就是:女子嫁过来了,我们阖家多快乐!

再看最后一章: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蓁蓁”是指树叶繁茂。从盛开的花儿,到硕大的果实,再到婆娑浓密的树叶,这其中有时光的荏苒,也有青春的流逝,女人从少女到娇妻,从娇妻到母亲,无论怎样变化,都应该是这个家庭最安稳、最柔和的源泉。

据说这是一首古代婚礼上由宾客为新婚夫妇唱诵的贺喜诗。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所有的人都快乐祥和,只是因为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子,她像桃花,像果实,像婆娑的树叶,装点了这个家。从此,这个家不就成了花园吗?《毛诗》说这一篇是在写“后妃之致也……男女以正,婚姻以时”。“男女以正”指婚姻必有媒妁,程序必按“六礼”;“婚姻以时”指“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咱们重点说下“婚姻以时”吧。

其实就是说女子拖不起。最好在青春艳丽、气血强壮时就把自己嫁出去。嫁得太晚,女人就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且大都性情已定、气血已衰,再也没有那种“夭夭”的无邪和天真了。用我母亲的话说:“女孩儿人大心大,太晚结婚的话,跟家人不易亲近。”花儿在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最好的绽放,才是美好的。如果花儿错过了花季,就会疲惫、枯萎,再也没有了绽放的机会。所以,“婚姻以时”对古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其实这对我们现代人也同样重要。关于“婚姻以时”,古人甚至规定了一个大概的期限,就是“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也就是说,女孩子最迟的结婚年龄不要超过20岁,男子不要超过30岁。当时鲁国的国君因为这件事儿还曾经问过孔子:既然女孩子14岁就成熟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20岁才结婚呢?而男子16岁就成熟了,为什么还要等到30岁?孔子回答说:女子从14岁到20岁,其中有六年的时间,可以学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做女红,如何照顾家庭,只有这样才能应付未来的家庭生活。而男子情感上相对晚熟,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男子的教育期相对更长,大概要15年。《周南·桃夭》这三章,用三个意象把“婚姻以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第一个意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暗指要在青春最艳丽、最合适的时机,把自己嫁出去;第二个意象“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暗指要在身体最强壮时生育子女;第三个意象“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是指女人在年老时能够安享子孙繁盛、根深叶茂的生活。这大概就是对中国古代女子一生最美好的解读吧!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2〕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3〕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4〕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晨光映照桃林,桃花妖冶明艳。

姑娘今日出嫁,其家和顺平安。

桃林枝繁叶茂,果实又大又圆。

姑娘今日出嫁,其家欢乐平安。

桃林晚霞斜照,其叶婆娑曼妙。

姑娘今日出嫁,夫家充满欢笑。【注释】

〔1〕夭夭:桃花明艳的样子。灼灼:鲜明貌。华:花。

〔2〕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3〕蕡:果实硕大。

〔4〕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和平喜乐,妇人有子:《周南·芣苢》

《周南·芣苢》是一首轻盈美好的诗,只要您美美地读,心,就开了,经脉,就通畅了,子宫,女人最隐秘的生命之源,也会由荒蛮变成良田,肥沃而富足。

这首诗虽然很短,可那种最质朴的美,还是会直接滋养你的心田。我们先读一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此诗章法奇特,只有六个动词的变化,却写出了平和欢乐。第一个动作是“采”,“采”字是“木”上有手爪,这是初始动作。“有”字的原意是手里捧着肉,这里是指车前子渐渐多了,得用手捧着了。后来又是“掇之”,形容越采越快。然后“捋之”,大把大把地采。然后“袺之”,用上衣襟盛着。最后“襭之”,是把裙子边别在腰间,以盛放更多的芣苢……行文如此简单明媚,语调轻松欢快。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春天的原野上,风和日丽,田家妇女,三三两两,你唱我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唱着唱着,情渐渐而开,神渐渐而悦,浑身细汗,皮毛随之而开,步履轻盈,笑容满脸,心开了,肾强了,百病消于无形。所以我常说,在生活中,与其问药,不如读诗,有了一颗悠然的心,人,得不了什么大病。这,大概就是圣人强调诗教的原始初心吧。

这首诗是一首求子诗,但通篇没说一句求子的话。《毛诗》说此诗是赞“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而有子矣”。这一句可以说道破了怀孕生子的天机。妇人不平和喜乐,经脉蹇塞不通,则难有子;即便有子,也难免性情乖戾。妇人若柔和贤淑,气定神闲,悠哉悠哉,生的子女自然贤良敦厚。采采芣 ,薄言采之。《韩诗》说:“芣苢篇,伤夫有恶疾也。”说的是《周南·芣苢》这首诗写的是:男人在生育方面有病,女子们与其在家愁眉苦脸地数落丈夫,不如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采摘芣苢,正可以对症治疗丈夫的病。那么“芣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既能使妇人“乐而有子”,又能治男人“人道不通”呢?“芣苢”两个字都有草字头,所以是植物。“芣”字是草字头下面一个“不”字。“不”在甲骨文里象女子来月经之形。底下若加一横,即是月经停止,当古人认识到女子月经停止与怀孕有关时,便以此字为胚胎的“胚”。“苢”字的草字头下面的那个字,恰恰就是一个母腹里倒置的小胎儿的形象。这真是奇妙啊,我们不得不赞叹仓颉造字之初对生活的稔熟与幽默智慧。所以,“芣苢”肯定是有助于女子怀孕的植物,后人认为此物就是中药里的车前子。

中医有一个方子,叫“五子衍宗丸”,所用五子分别为: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其中,枸杞子、菟丝子用来补肾益精,覆盆子和五味子用来固肾涩精,那车前子用来干什么呢?主利水。此配方最妙就在“车前子”“五味子”两味,大凡男子不育,多从肾精入手,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都有补肾益精之功效。五味子不仅固肾涩精,还补五藏之虚,可见男子若虚,岂止在肾,是五脏皆虚!

而更妙的就是用“车前子”了。表面上看,车前子与肾精无关,利水与利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可大了去了。男子与女子进化的最大不同,就是男子的精道与尿道走一条路,精道一虚,尿也淋沥;尿道爽利,精也精粹。更何况今人多欲、多酒、多寒湿,精子一定夹痰夹湿,要么黏稠无力,原地打转,要么半湿半精,质量不高,如果有好妻子代为采摘芣苢,再遇良医设计良方,怀孕生子这事,又有什么难的呢?

有人会问:怀不了孕,直接吃“五子衍宗丸”成吗?古人成,今人估计不成,因为今人与古人相比,有很大不同:古人生活简单,又有琴棋书画,虽三妻四妾,也只是个耗精的问题;今人则精神压力太大,精神压力大,头上面的松果体、脑垂体就会受抑制,这些都与生育问题直接关联,也就是说“下面”的事归“上面”管。所以今人已不是单纯补精的问题,而是要先解压的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至今不敢公开讲《伤寒论》的原因,怕百姓乱吃药。其实,同样的病,人性格不同,治法也会有很大不同。中医讲究开方子,而不是卖药。开方子,就是给你的生命“开”出正确的方向。其实,《诗经》也在为我们的生命“开”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简单、美好、质朴、健康。《周南·芣苢》一诗,不仅让我们“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光明媚下那些女人平和从容的心情。读这样一首让人心旷神怡的诗,既能让我们欢快地劳动,也能让我们甜蜜地安眠。所谓学传统,从来都不应是学教条,而应把它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也不应是纠结于义理,而应是收获一颗柔美安静的心。这,就是“风化”。《周南·芣苢》〔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2〕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3〕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4〕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5〕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6〕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车前啊,在道边啊。

采车前啊,用手摘啊。

采车前啊,地上捡啊。

采车前啊,大把捋啊。

采车前啊,衣襟盛啊。

采车前啊,裙子兜啊。【注释】

〔1〕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2〕有:采得。

〔3〕掇:拾取。

〔4〕捋: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5〕袺: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6〕襭: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有一种爱,叫高不可攀:《周南·汉广》

现如今,我们把高不可攀的女人称为“女神”,把穷小子追上女神叫“逆袭”。《诗经》中的《周南·汉广》写的就是一个樵夫爱上女神的故事,但他没有一丝一毫“逆袭”的念头,对女神,他怀着深沉的爱,永远仰慕、祝福。

让我们看一下第一章: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是说南方有高大漂亮的乔木啊,难以砍伐,又不能依靠而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江有女如女神啊,路远迢迢求不得。“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河汉宽广啊,游也游不过去。“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方,指渡河的木排,这句说的是长江的水流太长啦,哪怕是乘筏,也难以渡过。

这一章用了四个“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这是在用这些理由来抑制自己内心对“南方乔木”的仰慕,对远方女神的爱慕。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美好,不是我不知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