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从容的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2:09:41

点击下载

作者:师永涛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从容的自己

做从容的自己试读:

前言 生气,就是对自己的报复

生活在世间,就免不了和人打交道。而且无法选择打交道的人,就有可能遇见跟自己不对脾气的。三言两语不合,就会惹出一场气来,所以,生气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家常便饭。

男人生气的时候,容易发脾气;女人生气的时候,通常是掉眼泪。尽管有时候生气是因为对方误解了自己而委屈,有时候是气别人不能与自己保持一致意见,还有的时候纯粹是因为对方故意冲撞自己。但无论为什么生气,这都不是一件好事,轻则影响情绪,重则积怒在心。

有句话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而看不见任何东西。”在生气的人看来,生气就像是自己扔给对方的一枚炸弹,但其实炸伤的只能是自己。更有甚者,愤怒让人丧失理智,做出清醒后后悔莫及的事情,为生气付出巨大的代价。

释尊提到生气的后果时,列出这样七条:

一、尽管涂脂抹粉,依然丑陋不堪。

二、虽然躺在柔软舒适的床上,却疼痛缠身。

三、误把善意作恶意,错把坏人当好人,做事鲁莽不听劝告,导致痛苦与伤害。

四、失去辛苦赚来的钱,甚至误触法网。

五、失去勤勉工作得来的声望。

六、亲友形同陌路,不再与你为伍。

七、死后将转世投胎到畜生道,因为一个任怒气驾驭自己的人,身心及言语皆表现得不健全,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结果。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生气就是对自己的报复,而且是替和你冲突、让你生气的人报复自己。生气会让自己失去原来的教养与声誉,更会让人失去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乃至失去自我!

让自己不生气,绝对不是忍气吞声,而是要从内心明白生气的根源与害处,才能真正让自己做到不生气。

遇见让自己生气的事儿,先让自己冷静一下,叮嘱自己不要冲动,迅速考虑生气的缘由和后果,你会发现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别人惹我们生气,也许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也许是为了锻炼我们的脾性,要知道,生活不可能处处顺着我们的心意,逆境随时会出现在面前,只有一个心性坚强的人,才能闯过生活的考验,最终收获自己的成功!

把这份对生气的“明白”放在心底,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把精神集中在有益身心的事件上,不仅能让自己的怒气有所收敛,从此变得心平气和,更有可能因为集中意志,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如愿法师说:“不让自己生气是一种能力,让自己生不起气是一种境界。前者修身,后者修心。”让我们都能记住这句话,修心修身,不管外在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努力经营一份属于自己的充满爱和欢乐的生活!

第一章 息怒,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生气是根导火索

佛说:经常生气的是蠢才,偶尔生气的是庸才,从不生气的是圣人,不去生气的是智者。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说是一位父亲,在单位受到上司的批评,回来后把气撒在儿子身上,不由分说指着儿子臭骂一通,儿子心里很委屈,就朝着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猫莫名其妙挨踢后,叫了一声蹿出家门,跑到了马路上。一辆汽车驶来,看到前方忽然蹿出一只猫,急打方向盘,撞倒了路边的小孩子。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所表现的就是人发脾气产生的怒气,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传递。从地位高的人传向地位低的人,从强者传向弱者,最后无处发泄的弱小,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所以说,生气的这根导火索一旦点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随之传播开,波及的范围往往不仅仅是当事人,还会牵连到周边的其他人。这一天,咖啡馆里来了位客人,坐下后要了一杯红茶。过了一会儿,只听这位客人怒气冲冲地叫道:“小姐,快过来,你们的牛奶是坏的。”侍应小姐赶忙过来查看,客人继续说道:“你们的店是怎么开的?你看这牛奶,把我的红茶都给破坏了,赶快给我换一杯!”“真不好意思,我马上给您换。”侍应小姐温柔地笑笑,回去又端了一杯红茶过来,和前一杯一样,碟边配有新鲜牛奶和柠檬。放下后红茶后,她轻轻地对客人说了一句:“我想我忘了给您建议,柠檬和牛奶不能一起放入红茶,会造成红茶结块的,对不起。”客人听了,脸一下子红了,他匆忙喝完红茶,就结账离开了咖啡馆。旁边的其他服务生看到这一切,就问这位侍应小姐:“明明是他不懂装懂,还那么粗鲁,你怎么不拆穿他呢?”侍应小姐还是温柔地笑着:“正是因为他粗鲁,我才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他。如果我据理力争,他丢了面子,肯定更生气,这样势必会产生争执,不但客人不愉快,也影响了咱们的生意,不是吗?”同事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侍应小姐采用理直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既制止了客人怒气的蔓延,也增加了其他客人对咖啡馆的好感。她的行为,如一泓碧波,恰到好处的浇熄了客人差点要点燃的情绪导火索。因为以柔克刚,更胜于以牙还牙。

要避免怒气引发的严重后果,就要首先做到遇事自己不生气。因为人在发怒的同时,理智思考的能力也在降低,思维容易被盲目性所控制。面对问题的时候,生气会让人失去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有些人往往因为一时的盛怒,将简单的问题扩大化,以至于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工作中与客户发生冲突,暴躁的态度不仅会让自己损失一个生意机会,更有可能在领导心里留下负面印象,别人也会由此对和你合作产生疑虑。一时的怒气所带的严重损失,往往是事后无法弥补的。

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愤怒,但不管是从身体健康,还是从工作生活上来说,生气的确都是百害无一利的事情。意识到生气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就要从心底警惕自己的怒气。每当意识到自己要生气发火的时候,就把它当作分析和控制自我的一次锻炼机会。一方面冷静研究事态,寻求解决方法;一方面让自己的怒气熄灭,让理智作决定。而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事开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一颗豁达乐观的心灵,才是真正做到不生气的根本。

小脾气毁坏大健康

佛说: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黄帝内经》上说,人之所以会生病,最原始的一种根源就是生气。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生气虽然是一种情绪,但长期生气会在身体上留下不同的痕迹。一方面来说,经常生气会让人情绪不好,思维与记忆力下降;另一方面,爱生气的人脸上容易长色斑,脑细胞衰老比不爱生气的人明显加快。而且当人生气时,身体内的机能会处于混乱状态,长此以往,疾病自己就找上门儿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动不动就“使小性儿”、生闷气,所以正值妙龄的她就香消玉殒,空留悲叹在人间。《三国时演义》中的司徒王朗,更是因为诸葛亮一番义正言辞的声讨,使他羞愤难当,当场气死马下。可见生气对人体健康有多大损害。张琴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一直以来,各项业务都很出色,深受老板器重。正当她觉得自己升职有望时,单位里又进来一位比她年轻漂亮的女同事,不但活泼聪慧,而且做事非常有效率,来到不久,就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张琴渐渐感觉有些受到冷落,但又知道自己一时难以超过这位新同事,就很是烦闷。张琴心里的嫉妒和焦虑,又不好意思讲给其他朋友或者同事听,只好向老公倾诉。但是老公工作也很忙,常常敷衍她几句就算了,搞得张琴更是闷闷不乐。久而久之,张琴不仅觉得生活乏味,还感觉到身体常常不舒服。尤其是一侧乳房,时不时地胀痛难忍,用手摸摸,里面似乎有肿块一样的东西。张琴赶忙去医院检查,得知自己患的是乳腺小叶增生。医生问了张琴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你这病,就是因为生闷气得来的,要想好起来,最重要的,就是绝对不要再生闷气了。”

张琴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很多人一旦被无谓的烦恼所缠绕,就将怨恨与烦闷留在自己心里,不懂得自我调节,只会生气,不会“解气”。久而久之,闷气发酵成疾病,这不是一种自我折磨吗?

还有些退休的老人,闲来无事聚到一起打个扑克下个棋什么的,本来只是图个开心,可就有些老人为一步棋或者一张牌争个面红耳赤,大动肝火,为此导致血压升高,差点危及生命。生这种闲气,值得吗?

生气不但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更是一种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心境。中医认为怒伤肝,愤怒使人胸闷、胀痛。不愉快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在体内,会让人的内分泌系统失调,产生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的毛病。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冠心病等更严重的病症。所以有位外国作家说:“为小事经常生气的人是会短命的。”反过来说,心胸开阔的人一定会长寿。因为他们不爱生气,自然就大大降低了罹患疾病的风险,所以才会健康常驻。

想想生气让人付出的健康代价,就会知道生气不但没有必要,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中都应该做到尽量少生气,或者不生气。要想做到不生气,前提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养成遇事少钻牛角尖,多往宽处想的习惯。遇到烦心事时,能够选择一些放松自己的方式,比如听听音乐,练练瑜伽,或者到郊外风景秀丽的地方走一走,再烦闷的心情都会化解掉。

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突发状况,也许我们不能控制事件的结果,但一定可以选择对待事件的态度:不与小人计较,不在小事上生气,保持从容大度的心境。千万莫让小脾气毁坏了大健康!

没有人欠你什么

佛说: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在生活中,难免会经常遇见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或者不顺心的情景,有些人一到这个时候,就会生气,甚至把不舒服和不顺心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似乎这样就能减轻些心理上的难受。

但是仔细想想,生气的原因真的是别人造成的吗?你一味地生气,就能改变事件的结果吗?即使别人对你生气,只要你能保持释然,那气自然也就影响不了你。有这样一个妇人,她生性暴躁,遇见不顺心的事就发火,但是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长此以往,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妇人知道生气不好,但又改不了自己的脾气,她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妇人听说后山上庙里有位大师很有智慧,就去找他求助。妇人赶到庙里的时候,在庙门口正好遇见这位老和尚,她赶忙上前施礼说:“大师,我怎么总是生气呢?您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师笑而不答,示意妇人跟他向前走,到了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说:“女施主,请进。”妇人很奇怪,但是依然按老和尚的指示进了柴房。刚进去,只听哐当一声,老和尚从外边把门给关上了。妇人大急,赶快去拉门,没想到老和尚又在门上面加了把锁。妇人大怒,破口大骂:“你到底想干嘛?我好心来求教,你个死和尚,干吗把我关在里面啊?”门外的老和尚已经走远了,根本没人搭理她。骂了一阵,妇人见没有人理会,又开始了哀求,可是老和尚在门口来回走了很多趟,依然对她不理不睬。直到妇人累了,自己收声沉默,大师才来到门外,问:“现在你还生气吗?”妇人赶快回答:“当然,我生我自己的气,气自己来这个鬼地方受罪。”“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大师转身离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师又回来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现在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回答说。“为什又不生气了?”“我生气也改变不了现在被锁在这里的状况,你还是放了我吧。”妇人垂头丧气。“你不是没有气,是把气压在心底,一旦爆发,将更严重。”大师说完又离开了。当大师第三次来到被锁的柴房门前时,妇人不等他问,赶快说:“我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你知道衡量值得与不值得,说明气根还在心里。”大师露出微笑,但依然没有开门。当大师第四次站在柴门外时,妇人问:“大师,何为气呢?”老和尚扬手把茶杯里的茶泼在地上,而后开了柴门,但是一句话也没说。妇人思索良久,叩谢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气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我们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一味让情绪烧昏头脑。静下心仔细想想,没有人欠你什么,也许生气的源头,首先来自自己。如果遇到事情就生气,把罪责一味推到他人身上,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气会越来越盛,甚至能烧毁自己。

佛说,烦由心生。生气虽然是每个人的自然情绪反应,但它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生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越积越多。一时的火气通常让事件变得更复杂,伤害了别人,也对自己无益。

我们可以观察下现实生活中不爱生气的人,会发现这些人都有共同特点:接人待物均彬彬有礼,客观对待问题,不会有别人总是欠自己的想法,更不会遇到烦恼便把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这是一种有修养有涵养的生活方式。

生气时,我们如果能静下心来反思下让我们自己生气的事件,就会发现多数并不是因为别人而起,而往往是我们自身修养不够。

静坐常思自己过,烦事莫推他人身。提升自身修养,扩大自身气量,是拥有快乐人生的基本。

生气是对自己的惩罚

佛说: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面对令自己生气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暴跳如雷,大动肝火;有些人则一笑了之,并不动气。到底哪种更高明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至理名言:“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仔细想想,通常让我们生气的事儿都是因为别人而起,但是我们自己却气得不行,甚至有时还会摔打身边的器物出气。这样一来,岂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有比这更愚蠢的事儿吗?有个寺庙里的方丈,最喜欢兰花的清雅,讲经礼佛之余,在庙里种了不同品种的兰花。开花的季节,香气缭绕,常常有诸多的香客来观赏。方丈对这些兰花照顾的很是精心,外出讲经的时候,就嘱咐小和尚来照管。其中一架兰花非常名贵,他就一再叮嘱小和尚切莫大意。方丈走后,小和尚依言每天对兰花浇水施肥,尤其是那架名贵的兰花,唯恐出一点纰漏。可是越紧张越出事。有一天小和尚在照管这架兰花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整个兰花架倒地,花盆碎成一片。小和尚忙收拾倒地的花架,可是来不及了,花从盆子里跌出来散落在地上,部分娇嫩的兰花都已经摔坏。小和尚想起师父临走前的嘱咐,非常的自责和害怕。剩下的几天里,他吃不香睡不着,战战兢兢地等着师父回来责骂自己。师父回来后,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对方丈讲了自己打碎兰花花盆的经过,并向方丈赔罪。方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并没有责骂他,反而和颜悦色地安慰起了小和尚。小和尚吃惊地问:“师父,要知道那可是您最心爱的兰花呀,我摔坏了它们,你应该很生气才对,怎么不责骂我呢?”方丈笑笑,说:“我种兰花是喜它清雅,用它供佛,可不是为了生气呀。”小和尚做错了事儿,导致方丈的兰花被摔坏,如果换一个人,面对心爱之物被损坏,肯定会大发雷霆。但是这样做,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吗?生气只会伤身伤肝,徒增烦恼而已。方丈并没有生气,而是选择宽容与谅解。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方丈一定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有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先生,习惯每天早上读报,可是每次打开报纸不久,就会气得吹胡子瞪眼,或者拍桌子打板凳。因为报纸上很多事情总是让他看不顺眼,但是又忍不住不看。时间久了,老人的家人一看到他拿起报纸,就躲得远远的,尤其是孩子们,谁都不愿意和他亲近。而且由于经常生气,他的身体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位退休老人能像那位养兰花的方丈一样,对生活乐观豁达,那么报纸上这些与己无关的小事,一定不会让他动那么大气了。别人犯了错误的确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你对他大发雷霆并无济于事。而且既然错误是别人犯的,那么你干嘛要生气呢?

面对别人犯的错误,我们要做到不发怒,不生气,前提是必须有乐观、积极和豁达健康的生活态度。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不但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享受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要素。

面对批评,生气会让人失去进步的机会

佛说:感谢所有批评你的人吧,因为他们指出了你的缺点和不足,宁可伤你一时,不愿害你一世!

俗话说:“忠言逆耳”,批评的话一般都不好听,所以没有人喜欢听到批评。但是从小到大,哪个人不经历无数次的批评呢。小时候一旦做错了事,会受到家长的批评;上学的时候,功课没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上班后,工作如果不尽心就会受到领导的批评。

有的人一听到批评就火冒三丈,认为是别人故意找茬,不尊重自己,不给自己留面子。但是换个角度看,那些批评,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呢。别人批评我们,是因为我们孺子可教,也是因为我们还有进步空间,能够听得进去批评,就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一听见批评就生气,甚至大发雷霆,那么最后当更大的错误出现时,我们就只有发出“怎么当初没有人提醒我”这样的感叹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律师叫乔治·罗纳,因为战争的原因,他从维也纳沦落到瑞典。在这里他无依无靠,首要的事情是先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乔治除了律师这个本行外,还懂得好几国外语,他觉得如果在进出口公司谋个职位还是没有问题的,就试着把自己的求职信分别给几家公司投了过去。很快,乔治就收到了这些公司的回信,他们婉转地告诉乔治,由于战争的原因,自己公司并不需要招聘新的职员,但是会把乔治的简历资料留下,一旦有需要,就通知他。只有一家进出口公司没有这么客气,他们的回信写道:“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出口公司的工作经验,而且这封信里的瑞典文漏洞百出,我们就是雇人,也不会雇佣你这样的人!”乔治看到信后非常气愤,先不说自己曾经是著名的律师,曾经业绩辉煌,就说这瑞典文,又不是自己的母语,即使出现语法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呀。想到此,乔治真想回信痛骂一下这个傲慢的公司。可转念又一想,就因为自己并不是真的精通瑞典文,所以就有可能出了很多自己并不知道的大问题。想找一份工作,势必要加强学习才行,幸好这家公司指出了自己的问题,我应该感谢他们才是。想到此,乔治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他写道:“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回复我的应聘信件。您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头者,发现我对贵公司的业务不熟,以及在语言文法上的不少问题,并且能亲自为我指出来,这令我很惭愧。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相关业务与瑞典文,希望有一天能写出一封没有错误的求职信寄给您。”信寄走后几天,令乔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对方通知乔治到公司去面谈,因为乔治的谦虚与认真,他们决定录用乔治了。如果当初乔治回应一封更加尖刻的信,表面上看是为自己出了一口气,但是也一定与这个宝贵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了。就是因为乔治不但控制了自己的怒火,而且认识到: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同时,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改正缺点完善自我的机会。所以他面对批评没有发火,反而发出了感谢的回信,出乎意料地赢得了本来已经失去的工作。

我们面对批评时,也要向乔治学习,心平气和地反思别人批评的内容。

面对批评时,如果像乔治一样,心平气和,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或者哪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才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如果有这些问题的话,就虚心接受人家的批评,并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你不就进步了吗?所以,不要对批评产生怨气,反而应该对批评折磨自己的人抱有感谢之心,感谢他们让我们的缺点与不足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提高与改善。由此,我们才会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逐渐接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生气损害你的魅力

佛说:把脾气使出来,叫能力;把生气收回去,叫魅力。

人都有七情六欲,生气是其中的一种。著名文学家梁实秋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最难看。”可不是么,但凡生气的人,嘴巴张得大大的,智商却变得低低的。一番生气下来,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百害无一利。

生气会令人变丑,失去原来的魅力,无论平日多么漂亮大方一个人,一旦生气,不知不觉就会变得面目扭曲,由往日的可爱转变为可憎。更为严重的是,“怒伤肝忧伤肺”,生气还有可能为某些疾病埋下隐患。田甜是电视台儿童节目的主持人,人如其名,长得甜美可爱,说话温柔大方,深受很多人喜爱。她的节目常常邀请小朋友来做嘉宾,小朋友们不但喜欢她的节目,更是崇拜和信赖她这个人,都叫她“甜姐姐”。有一天,她邀请了一个小嘉宾来做节目,因为顺道去接这位小朋友绕了路,加上堵车,等他们赶到电视台时,离直播只有5分钟时间了。田甜匆忙带着小朋友往直播室赶,到了门口,却被警卫拦了下来。“请出示嘉宾证。”警卫礼貌地说。田甜这才发现自己忘了给小朋友开嘉宾证,但一看时间,这个时候也真的来不及了。田甜急得不行,一时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好向警卫解释,可是警卫一点也不给她面子,不管田甜怎么说,他只是面无表情的两个字:“不行!”田甜又气又急,警卫又不是不认识自己,这么认真干嘛,这不是纯粹跟自己过不去吗?节目直播的时间已经到了,因为主持人和嘉宾的缺席,演变成了播出事故。田甜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死板的警卫造成的,想想播出事故即将给自己带来的后果,田甜脸色大变。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脚踢向旁边的小桌子,并顺手把上面的东西扫在了地上,继而又抓着自己的头发,怒不可遏的样子把旁边的小嘉宾吓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事情过后一周多,田甜收到一封信,是那天上节目的小嘉宾写的。她在信上说:“甜姐姐,你一直是我心中最甜美可爱的姐姐。在我看来,你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发怒的人,可那天你居然生气了,而且,你生气的样子好可怕啊,一点都不像从前我心里的甜姐姐了……”田甜看完信,刹那间红了脸。

田甜想起自己当天的表现,她的愤怒虽然事出有因,但是生气导致她的情绪失控,除了告诉大家她修养不好外,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而且由于失控,当时她还摔坏了台里的公共物品,加重了播出事故的后果。最重要的是,她素日那个甜美可爱的形象就因为怒气被破坏殆尽了,在别人心里由一个美丽的天使,变成了面目可憎的恶魔。

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有时候女性所面对的压力甚至比男性还要多,加上生理构造的不同,女性更容易焦虑和生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看起来温柔似水的女性变成了一点就着的“炸药包”。

有人说,女性天生具有敏感特质,生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会生气的女人像白开水,索然无味。的确,偶尔生个小气,不失女性的可爱,但是不合时宜的生气或者动辄就大动肝火,不但让女性失去了优雅,更没有一点可爱而言。

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不管男性女性,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仅损害了原有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魅力,还可能做出一些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来。如果在动气的当口,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怒火暂时平静下来,反而更利于事情的解决。而且,能够恰当控制情绪的人,不但阻止了魅力的流失,还能为自己增添自控的魅力呢。

发怒之前喊声停

佛说: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胸中的自己,不轻易发怒,胜于勇士。

有句俗语叫:“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说的是人在发怒的时候,容易被膨胀的情绪给冲昏头脑,从而做出一些平日不可能做出的行为,导致后悔莫及的后果。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看到别人在公共场合抽烟或者大声喧哗,就去指责。恰好遇见对方也是个火大的人,吵着吵着动起手,最后他把对方打了个头破血流。原本只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小事,闹到了对簿公堂;本来是别人理亏,最后落个要自己负责任和赔偿的后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因为一些小的矛盾,产生冲动,失去理智,从而酿成惨祸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果我们都能在发怒之前,用恰当的理智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控制,那么,很多悲剧一定会被改写。有一位禅师,有一天刚走出寺庙,就被一位壮汉迎面撞到。禅师的眼镜掉落了下来,摔成了碎片。可是撞他的壮汉非但没有赔礼道歉,反而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头,干嘛走路不长眼睛啊?”禅师宽容地笑笑,说:“对不起,是我不好。”壮汉没想到禅师这么回答,反而一下子愣住,疑问道:“我撞了你,你怎么不发怒,还对我道歉?”禅师说:“为什么要发怒呢?发怒又不能让摔碎的眼镜复原。而且一旦我发怒,咱们势必要争斗,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造成了新的业障,所以,我不发怒。”壮汉听了,若有所思。半个月后,禅师收到一封信,还有一些香火钱。他打开一看,写信的人自称是前些日子撞自己的那位壮汉,他在信上感谢禅师救了自己一命,所以特奉上香火钱,一部分赔偿自己撞坏的禅师的眼镜,一部分供奉佛祖,为自己消除业障。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壮汉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常常觉得自己生活百般不顺,苦闷之余,就在家里对老婆孩子非打即骂,大家都很怕他。那天他撞倒禅师后回家,忽然看到老婆在跟一个陌生男人说话,他以为肯定是老婆背叛了自己,一怒之下就跑到厨房拿起了菜刀,准备砍死这对狗男女。那男人看到举起菜刀的壮汉,吓得眼镜都掉到地上摔碎了。就在那个时候,壮汉忽然想起刚才撞坏的禅师眼镜,同时也想起了他的一番话,于是收起了手里的菜刀。而此时,他吓坏的老婆才赶忙出来解释,原来这个男人来自壮汉的家乡,受壮汉家里人所托,因壮汉老父亲患上重病,有些药家中配不到,要他在这里抓几服让乡人捎回去。壮汉一听,才知道自己差点犯下大错。所以他对禅师倍加感谢,从那以后,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逐步改掉了暴躁易怒的毛病,生活也随之渐渐顺心起来。

怒火虽小,一旦燃烧起来,就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在生活里遇见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时,谁都难免会产生气愤的情绪。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怒气,并且要不断提醒自己:“发怒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首先要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平静下来,头脑不被怒火所控制时,既避免了出现不可收拾的后果,更有可能帮助你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对策。

能在关键的时候克制住自己,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定是能够控制住自己怒气的人,忍别人所不能忍,方能受别人所不能受。

发怒之前喊声停,等于为自己的情绪加了一个“制动器”,当我们能管住自己的怒火时,也就等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内在空间,和宽容大度的外在环境。

放低自己,少生闲气

佛说: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爱生气,原因却不是别人老惹到他,而是他总能从人家身上找到气来生。同事升职,他气领导用人不察,觉得自己更有资格得到那个职位;朋友买新房,他嫉妒人家运气好,不像自己整天从头忙到尾,挣钱却比自己多。总之,但凡别人有好事,他总能从中找出让自己生气的地方,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其实这样的人并非有什么坏心眼儿,而是他总认为自己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处处都要占上风,一旦落了下风,就会抓心挠肝不自在。不但让自己充满怨气不舒服,也让别人在与他相处时处处感到别扭。其实想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意识不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总是抱持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看待别人,指责这个抱怨那个,生活怎么会有开心快乐可言?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因为屡建战功,对大唐基业稳固作出很大的贡献,唐代宗就把他的儿子郭暖封为驸马,将昇平公主许配给了郭暧。昇平公主虽然嫁给了郭暧,但却一直放不下金枝玉叶的架子,处处摆着公主的排场。有一天郭家家宴,本来该郭子仪坐的首位,却被昇平公主给坐了,郭暧看到后,非常的恼火。晚上回到寝宫,不由得指责昇平公主不讲礼节,公主哪里受过这种气,两人为此发生争执。郭暧恼火之余,抬手打了昇平公主一个耳光,而且还不依不饶地说:“要不是我们郭家,你们能一直稳坐这个江山吗?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公主,就可以不把我父亲放在眼里!”挨打受气的升平公主哭着回皇宫找父亲告状,想要父亲好好教训下不知天高地厚的驸马。可没想到唐代宗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她了几句,还说:“郭暧说得没错,没有郭家的功劳,就没有我们李家的江山。你不应该端着公主的架子,而是应该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不能仗着自己是公主就任性蛮横,更不能用娘家的权势压人。”昇平公主无奈,只得又回到了郭家。郭子仪知道这个事情后,生怕唐代宗生气怪罪下来,连忙绑了儿子郭暧到皇宫,亲自谢罪。唐代宗笑着为郭暧松了绑,并且对郭子仪说:“这不过是夫妻间斗气的小事儿,何必这么认真呢?从儿女这儿论,咱俩只是亲家,不是君臣。”说罢,送郭子仪父子回去了。

唐代宗贵为天子,都知道放下至尊无比的架子,充当和事老,和平化解风波,让烦恼消于无形。那么生活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总是用高高在上的眼光打量别人呢?

有的人,总是认为他人就应该处处低于自己,一旦有些许超越自己的地方就无法忍受。把别人的进步看成是对自己的讽刺,把别人的收获看成对自己无能的嘲弄。为此常常生闷气或者抱怨不休,其实根源不在别人,就在于自己的心没有放低放平。

放低自己,并不意味着怯懦或者退却,而是换了一种态度来对待世事。因为放低自己,才能用平心静气的态度看问题,也才能真正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认清楚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让自我进步提高的空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放低自己,就等于放开了做人的度量,如果能做到在语言上让人几句,在做事上让人几分,在财物上让人几点,你就会发现原本处处感觉狭隘的空间,顿时变宽敞了。

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想自己受到尊重,先尊重别人。当你放低自己,就等于抬高了他人,别人自然会加倍还礼于你。有尊有敬,你来我往,怎么还会有闲气生呢?

生气关乎脾气,息怒关乎修养

佛说:气度狭小就被逆境驯服,宽宏大量则足以把逆境克服。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

有些爱生气的人总是喜欢强调:我生气主要是因为别人气到我,根本不是我想生气。虽然他们也知道生气不好,但是这样的想法却在心里埋下另一个不好的念头,那就是总是要别人为自己的痛苦负责。

可是认真想一下,真的就是他人带给你的气生吗?你生气,是不是你内心本来就隐藏着怒气呢?如果对方站在你的位置上,他是不是一样的动怒生气?说不定,别人根本就没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

愤怒是每个人内心里都隐藏着的一种情绪,可为什么遇见事情的时候,有些人生气有些人却很冷静呢?就是因为冷静的人懂得去关照自己的愤怒,生气的人却只会纵容自己的情绪,遇见痛苦时,只想赶快转嫁到别人身上;冷静的人在生活中处处培养自己的修养,爱生气的人却只会放任自己的脾气。有一对老夫妇,他们膝下只有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却在二十几岁就得病死了。老夫妇晚年丧子,悲痛欲绝。因为他们舍不得儿子,火化后也不安葬他,而是放在自己家供桌上,整日对着他痛哭不已,希望有朝一日儿子能够显灵,回来看他们。日子过去了很久,老夫妇还是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没有心思正常生活。亲戚们来看望,也无心招待。有些亲戚也会劝告他们,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但是老夫妇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把劝告的人赶跑。久而久之,他们俩甚至根本不能看到别人在自己眼前高兴,认为是对自己悲痛的讽刺。看到别人开心自己就生气,久而久之,身体虚弱得不行。夫妇俩亲戚家有个孩子,年龄和他们死去的儿子差不多,这个年轻人也曾经与夫妇的儿子一同玩耍,虽然他也为夫妇的儿子早逝感到悲伤,但他更难过的是夫妇俩的执迷不悟,只顾悲伤和愤怒,无心生活。有一天,他来到老夫妇家,进门就大哭,说自己养了很多年的狗死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只死去的小狗来。他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肉,边哭边往狗嘴里喂。但是狗已经死了,怎么吃呢?他不停地把肉从狗嘴里塞进去,可是肉又掉出来。老夫妇见状,劝告他说:“傻孩子,狗已经死了,怎么能吃你喂的肉呢?”年轻人说:“是啊,可是你们每天还不是期待着儿子回来吗?”夫妇俩忽然就醒悟了,回想这一段时间来,他们不但因为悲伤忘记了正常生活,还因为愤怒让身边的亲戚朋友多么难堪难过啊!

俗话说,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如果常常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而陷入悲痛或者愤怒的情绪中难以自拔,那人生岂不是一片无尽的黑暗?沉浸在自己愤怒里不懂收敛的人,其实很可怜,因为他本身是无助和茫然的。但是这种愤怒不但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也同时伤害到了身边人。生气百害无一利。

要知道,一个不爱生气的人,通常有一个豁达乐观的心态。知道顺应生活的自然,放下应该放下的过去,正视正在发生的现实。所以说,想不生气,就要从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涵养,在身边小事上锻炼自己的气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让自己有个宽阔达观的心胸。

做到了这些,也就有了少生气或者快速消气的能力,从而有了一个心平气和的生活态度,快乐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了。

找对息怒的妙法

佛说:人如果能控制怒气,就什么都不会失去。

有一首歌唱道,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的确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虽然脾气的好坏没有绝对之分,但有一种脾气是大家都不欢迎的,那就是怒气。动不动就怒不可遏,在恋爱中,会让对方离你越来越远;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也会让你失去与别人倾心交流的机会。

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很多,如果每件事情都动怒,那么势必会让我们的情绪终日陷入低迷与沉重的负面状态,甚至让人对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念头。但是总有些人,遇见天大的事情都能保持平静,因为他们各自都有息怒的妙法。美国有一位长寿老人叫约翰·史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生气。”记者好奇地问他怎么能做到不生气。约翰·史密斯笑笑说:“天气阴晴我控制不了,但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我选择不生气,所以我会在生气到来之前逃掉。”可见,当坏情绪到来的时候,只要你不习惯性地沉浸进去,完全有能力躲开或者淡化它,换句话说,好心情,坏心情,全看自己如何选择。沃斯是个脾气很不好的小孩子,常常动不动就发怒。在他八岁生日的那天,他的父亲送他了一块手表,并对他说:“下次再想生气的时候,看着表,默数30秒。”沃斯照做了,等他再想生气的时候,就拿出表等30秒,他发现30秒之后,自己的怒气竟然渐渐消失了,时间长了,他的脾气也慢慢没那么急躁了。

遇到让人发怒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强迫性地让自己冷静一段时间,迅速考虑下事件的来龙去脉再采取行动,一定会比怒火中烧所带来的冲动鲁莽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息怒妙法。

首先,常发怒的人应该从自身检查下让自己生气的原因。找到并消除生气的“内因”,也就生不起气了。

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生气,或者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生气。这样的人,先要在心里明确的是:自己并不是一个永不犯错的人,也不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比别人高明。与人交往时,时刻提醒自己虚怀若谷,多看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在与人发生冲突时,做到合理性让步,那么不但能阻止怒气的挥发,也会因为宽容赢得对方的好感或者尊重,自然天下太平。

其次,遇事要学会平心静气。“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挺直”——这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平心静气的三项原则,在意识到怒气即将来临时,有意识放低自己的声音,让语速缓慢下来,可以缓解冲动的情绪。而当人激动的时候,不自觉会将身体前倾贴近对方,如果能够将身体收回并挺直,就能起到淡化当时紧张气氛的作用。

另外,在遇见让自己生闷气的事情的时候,要懂得排解,不要闷在心里。找一个知心朋友倾诉,或者去进行一场激烈运动,发泄下心里的不快,这些都不失为排解郁闷的好办法。学会转移怒气,它就不会一直跟着你了。

我们不可能选择自己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但是一定可以选择面对怒气时的态度。找对息怒的妙法,就等于选择了充满欢乐与温馨的生活。因为,爱发怒的人的世界充满了硝烟与战争,心平气和的人生活满是鸟语花香。

第二章 不宽恕众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宽容别人,就是为自我破冰

佛说:人如果选择了怨恨,那他的生活一定充满黑暗;人如果选择了宽容,那他的生活就有了阳光普照。《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在每个人内心里,都先天隐藏着善良与宽容的本性,只是由于后天成长环境的熏染,我们的内心渐渐会被利欲所蒙蔽,继而生出贪嗔、仇恨等心理。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就容易因为仇恨而产生报复的念头。但是认真想想,报复他人,就能真正化解仇恨吗?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报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将问题扩散,甚至会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但是,如果换一种心态,用宽容之心化解仇恨之冰,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梁纲与王晓涛在大学是同宿舍的好同学,毕业后又一起应聘到一家公司,成为了同事。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两人都互相帮助,可谓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一次,梁纲与王晓涛一起去拜访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因为前期准备得当,加上两人配合相得益彰,很快就拿下了这笔大生意。初战告捷,两人都非常兴奋。在签合同的头一天晚上,约定去酒吧庆祝,一醉方休。因为太高兴,两人都喝得都很尽兴。尤其是梁纲,简直酩酊大醉,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醒来后才想起今天签合同的事儿,大呼不好。赶忙给王晓涛打电话,却发现王晓涛已经跟客户签完了合同。事情虽然没有耽误,但功劳显然已经是完全属于王晓涛一个人了。梁纲非常气愤,质问王晓涛为何独揽这份功,王晓涛也很委屈,他说一大早醒来已经快到签合同的时间了,自己给梁纲打了好几个电话,梁纲都没开机,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去签了合同。无论王晓涛怎么解释,梁纲都不相信。而且因为这笔大订单的成功,王晓涛升职又加薪,梁纲忙活了一场却什么都没得到,更是抑郁不平,从此与王晓涛形同路人,往日的亲密友好一去不返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对王晓涛的怨恨一直不能化解。他每天都闷闷不乐。同事间聚会,只要王晓涛在场,他就一定拒绝参加;如果在公共场合遇见王晓涛,他要么是嗤之以鼻,要么就拂袖而去。长此以往,他的做法让周围的同事也感觉很不自在。两个人的事情传到了大学老师的耳朵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有一天把梁纲叫到了家里,得知了两人产生隔阂的原因后,老师和颜悦色地问梁纲:“和王晓涛闹翻后的这段日子,你有什么感觉吗?”“不开心,很郁闷。”梁纲回答说。这些日子,他除了怨恨,几乎没有其他感觉了。老师又说:“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吗?是因为你心里被怨恨填满了,哪还有地方容纳快乐呢?”“可是,这件事明明就是王晓涛对不起我,你叫我怎么原谅他!”梁纲争辩道。“但你想过没有,你一直抱持着怨恨,而且每天还不断地扩大着这种怨恨,除了让自己不快乐,你得到了什么?不管这件事是出于误会,还是真的有问题,它都已经过去了。放下怨恨,原谅对方,才是对自己的解脱呀。”梁纲想想,老师说的的确很有道理。这段时间以来,虽然自己对王晓涛愤恨不平,可王晓涛对自己还是彬彬有礼,再者,通过平日的了解,王晓涛也的确不是那种挖墙脚的小人,可能真的是自己误会了吧。就算当时他是有意没叫自己,也许是在利益面前一时冲动,谁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想通了之后的梁纲,主动找王晓涛聊了一次,两人握手言和,重新又做回了朋友。梁纲心里的怨恨放下之后,生活也变得豁然开朗。随着每天开心努力的工作,业绩也不断地提高,很快就升了职。他这才真正认识到,宽容他人,其实就是解脱自己。懂得用宽容为自我破冰,生活之船一定能扬帆远航!

正如梁纲的老师所说那样,人的内心空间有限,当他内心充满怨恨,那心里就再容不下快乐了。只有原谅别人,才能解放自己;只有宽容别人,才能还自己心灵一份纯净。宽容是对别人的一种善待,也是一种自我释怀。懂得宽容别人的人,自己的生活也一定会充满自在的阳光。

小事糊涂,做人无须太较真

佛说:常怀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们计较的少。

生活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对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斤斤计较,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对,对别人做事的方式总是吹毛求疵,其实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不仅让别人难堪,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活得很累。

其实想想,人这一辈子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整天都忙着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哪还有时间过快乐的生活。要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些快乐的人,也未必是事事如意,但是他们懂得不去计较,不去较真,所以活得才轻松自在。相传圣人孔子与弟子游历诸国时,有一天走到半道,忽然感觉到又累又饿。恰逢前方有个小酒肆,孔子就叫一个弟子去这个小酒肆里讨要点食物吃。这个弟子来到酒肆,看到临庐卖酒的老板,先恭敬地作了个揖,继而礼貌地对他说:“我和我的老师孔子正游学诸国,今天走到这里感觉有些饿,想向您讨些吃的,可以吗?”老板对这名弟子上下打量了一番,说:“既然你的老师是孔子,那么我想考你一考。如果你能念出我写的字,那么今天你们吃多少我就给多少。”弟子赶忙答应,只见老板随手在旁边写了个“真”字,他想都没想,就回答:“这字念真,这太简单了。”老板哈哈大笑:“你错了,这个字你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呢。”说完把他赶出了酒肆。弟子回去见到孔子,很委屈地讲了刚才的事情。孔子于是带着弟子又来到了酒肆,对老板自我介绍了一下,说想要讨点吃的。老板还是那句话:“既然你说你是孔子,我就出个题考考你。念出我写的字,我就盛情款待你们,认不出的话,还是走人了事!”说完,老板又写了个字,弟子一看,还是刚才的真字,就看着孔子,等待老师作答。孔子端详了那字一下,说:“这字念‘直八’。”老板哈哈大笑:“果然是孔子,请进来吃吧!”弟子很是不解,悄悄问老师:“这明明是个真字,怎么你偏偏念直八呢?”孔子回答:“有时候认不得真,你要非认真,那只能到处碰壁。这与学术不同,是为人处世之道啊!”

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有时候不需要太较真。虽然较真有时候也是好事,如果把较真用在对事情的学习和认知上,就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知识。但是与人相处,太过较真,就会让人变得度量狭小,眼里和心里都容不下别人。

看外在世界和看别人的时候,都像透过一个高倍放大镜,处处看到的都是问题。看到的世界是悲观的,看到的旁人是浑身充满毛病的。这样的人自然无法与别人相处,久而久之,最终导致自己和社会脱离,沦落到孤家寡人,处处碰壁的地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几千年的孔子尚且知道做事不能太较真,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非要处处认死理呢?处处较真既让自己不舒服,又影响了人际交往,可谓损人不利己。当你学会对小事不较真,就可避免被无谓的琐事占据精力,让你有更多的精力放在需要用劲的地方。

现代人都应该向孔子学习,对于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较真,揣着明白装糊涂,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方能知足常乐!

佛家有言,对感情不执不舍,对五欲不贪不拒,对世间不厌不求,对生死不惧不离。不执著,不较真,是人生大智慧也!

完美有时候是陷阱

佛说:真实一定不完美,完美一定不真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不是变得完美,而是学会了接受不完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身边有一些爱美的女士,总是对自身感到不满意,今天去抽脂减肥,明天又要隆鼻割双眼皮,一心只想追求外貌上的完美。让身体处在不停的改造中,不知不觉中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要求完美并没有错,如果把它用在工作上,那么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往往有助于我们攀上事业的高峰,但是要过分追求完美,就可能会为之所累,更有可能会落入“完美”的陷阱。有一个伟大的雕刻家,非常有才华,他的作品每一件都很精美,栩栩如生。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追究完美主义的艺术家,不管别人怎么赞美他的作品,他总是对作品不满意。这一天,雕刻家从预测之神那里得知死神要来带走他了。他非常的恐慌,即使他是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但是他也和寻常老百姓一样害怕死亡,况且,他还没有雕刻出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呢。雕刻家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决定在死神到来之前,雕刻出一些和自己一模一样的雕像,那么等死神来了,一定会分辨不出哪个是真的自己,也就没办法带走他了。于是,雕刻家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终于雕刻出了11座和自己完全一样的雕像,如果他站在那群雕像中间的话,连朋友们都找不出哪个是雕刻家本人呢。死神在一个夜晚来临了,雕刻家忙跳到雕像中间,屏住呼吸。死神围着这群雕像转了一圈又一圈,果然没有找出真正的雕刻家来,雕刻家心里很是得意。这时候,忽然听见死神自言自语地说:“这些雕像很精美,可惜啊,这里有一个小瑕疵……”一听到瑕疵,雕刻家立刻忘了自己的处境,条件反射似的跳了出来,“哪里有瑕疵,快,告诉我!”死神哈哈大笑:“好吧,你自己出来了。我告诉你,唯一的瑕疵就是你太追求完美了——你的死期到了,跟我走吧。”说罢,一把抓住雕刻家就往外走。在死亡降临的最后时刻,雕刻家听见死神低声说了一句:“连天堂都没有完美的东西,何况人间呢。”

雕刻家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正是因为他对完美的苛求,让他落入死神狡黠的陷阱,从而被死神带了回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连天堂都没有完美,人间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总有些人,抱持着对完美的追求不放手。有的人一心想找一个完美的爱人,为此错过了很多机会,最后沦为剩男剩女,孤家寡人;也有的人总是想找一份高薪又轻松的完美工作,一山望着一山高,所以不停地更换工作。眼瞅着身边的人都升职加薪了,自己却陷入了跳槽上瘾,停不下来的处境。这就是对完美的过分追求所演变成的一种负累,让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轻松与快乐。

其实,不是所有完美的东西都是有价值,或者适合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足,生活里也总是充满各种遗憾,过度追求完美,对生活过于认真的人,常常令身边的朋友也倍感压力,时间久了,还有谁愿意接近他呢?

要知道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与其苛求完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斤斤计较与不开心,倒不如用乐观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如果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即使没有完美,万事万物也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放弃苛求,顺其自然,这才是对待不完美世界的完美态度呢。

仇恨也可化为相知

佛说:敌人是无法用武力彻底消灭的。彻底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爱和宽容,把他们变成朋友。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被别人伤害的经历。或者是无心做错一件事却遭到他人的责骂,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蜚语,也或者是同事为了自我利益在背后做手脚,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伤害伴随着痛苦,让人心里十分难受。并且随着时间的累积,有些伤害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如同一根刺卡在喉咙里,吞不下吐不出,甚至让人产生了报复别人的念头。

可是你想过没有,报复就真能解决掉心头的痛苦吗?当一个人去报复别人时,他往往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弥补报复带给对方的痛苦。就像一个人踢了你家小狗,而你抓住他狠揍一顿,看似给小狗出了气,却要为自己的出气付出医药费的代价。而同样一件事,假如你能选择宽容对方,原谅他的一时之失,那对方不但会由此对你的大度产生尊敬,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所以说,宽容比报复更能化解仇恨,它不仅带给被宽容者以温暖,更会带给宽容者宁静与快乐。

众所周知,南非总统曼德拉是位为民族正义而战的斗士。因为他坚持不懈的战争,曾经被他的敌人长期关押在荒凉的罗本岛上。在关押的这27年间,尽管曼德拉已经是位年届花甲的老人,但也没有逃得过和其他年轻犯人一样的“待遇”。罗本岛是大西洋上一个荒凉的岛屿,岛上除了石头就是毒蛇猛兽。关押在这里的犯人主要工作就是在采石场,把石头碎成石料,晚上,则关在一间间阴暗潮湿的铁皮牢房里。因为曼德拉是重犯,有三个人看守他,这三个人对曼德拉很不友好,甚至时不时还会刁难虐待这位老人。1991年,这位饱经折磨的老人终于出狱,并就任南非总统,在他的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对来宾发表了致谢词。他说他最高兴的,就是当初看守自己的三位监狱人员也来到了现场。他邀请这三位看守上台,并且把他们介绍给大家。然后,曼德拉总统站起身,对这三位白人看守鞠了一躬。这个动作,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安静下来,而那几个曾经给曼德拉以非人折磨的看守,更是无地自容。曼德拉博大的胸襟与大度的姿态足以向全世界证明,他是一个非常卓越的领袖,更是一个不会向任何敌对势力屈服的智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是曼德拉讲给别人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值得世人学习的一种态度。

如果曼德拉一直把看守对他的折磨放在心里,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把这些痛苦还给对方,那么他就没有机会学习到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不会在漫长的牢狱岁月里,坚守信念,等待到最后的胜利。因为他的心都被仇恨填满了,没有空间容纳其他的东西。正是因为曼德拉放下仇恨,用宽容对待曾经带给自己痛苦的人,走出身外牢狱的同时也松掉了心灵的捆绑,解脱了他人,也升华了自己。

在我们觉得生活一次次给我们制造难题时,在我们感觉别人伤害到自己时,能否也像曼德拉一样放下怨恨,从另一个方面想想这些难题与伤害带给了我们什么。这样的话,不但化解了怨恨在内心积累的毒素,更会将伤害化为营养,让自己从中得到收获。

与其让被伤害的痛苦充满内心,不如让宽容的阳光消融痛苦的坚冰。面对挫折与伤害,如果我们都能学会以感恩面对,以宽容相待,那么仇恨也一定能化为相知。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就走上了平和快乐的阳光大道。

慷慨的人最富有

佛说:宽容胜过一切珍宝,我们可以失去珍宝,但不可以失去宽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句话常见于寺庙里的那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前,专门用来形容这位菩萨的大度与宽容。也正是因为胸怀宽广,慷慨大度,所以弥勒佛才无忧无虑,面上长露笑容。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摩擦,如果常常把对方的过失放在心上,时间久了,积累的压抑和不快势必会让心灵透不过气来。这就需要我们向这位弥勒佛学习,与人交往少一分狭隘,多一分宽容,在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别人的不足,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会随之变得轻松和谐。

宽容不但是一种豁达的行事风范,也是为自己积累财富的一种方式。西汉末年,刘秀进攻邯郸。交战胜利后,刘秀进入城内。检点前朝公文的时候,他发现有很多内容都是对王郎的奉承和对自己的指责谩骂,甚至建议王郎诛灭自己。众人建议刘秀把这些写信的人都抓起来杀掉,可是刘秀没有这样做,而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他对自己的心腹说:“如果我根据这些信件追查,那么势必会造成所有人的恐慌,反而不利于江山的稳固。”

面对在背后对自己放冷箭的人,刘秀选择了不计前嫌,用自己的慷慨大度化敌为友,从而成就了一番帝业。可见宽容待人,不但给了别人一个机会,也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与敬意。华人首富李嘉诚早年间跟一个美国人做生意,按要求完成一笔订单。可就是在完成前夕,这个美国商人忽然变卦,不要这些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了。按照法律,临时违约是要赔偿一大笔钱的。美国商人试探地问李嘉诚的意思,没想到李嘉诚慷慨地说:“生意场上变化莫测,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情有可原,既然我的产品没有受到损失,我也就不要赔偿了。中国人有句古话:买卖不成仁义在嘛!”美国商人听了,真诚地感谢李嘉诚后离去了。两年后,这件事已经在李嘉诚心中慢慢淡忘了,可是有一天,又有一个美国商人来找他下订单,而且要货的数量非常大,这一下子就让他狠赚了一笔。李嘉诚奇怪地问这个人为什么单单选择自己的产品,对方笑着说:“我有个朋友,他常提到李先生您,说您为人宽容仁义,做事不斤斤计较,所以我一直记在心上,这不,就找上门了。”李嘉诚这才恍然大悟。

试想,如果当初李嘉诚面对受损的利益,没有选择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那么也就不会有对方知恩图报的跟别人讲自己的好话了。李嘉诚选择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却为他赢来了久久流传的好口碑和更大的财富。所以说李嘉诚的富有,不但是家财万贯,更是因为他还拥有是一笔谁也夺不走的财富——宽容、慷慨与大度。

天空能够容纳雷电风暴的肆虐,它的宽容成全了自己的深邃;大海能够容忍惊涛骇浪的猖獗,它的宽容成就了自己的辽阔;时光容纳了虚掷它的各色人等,它的宽容,成全了自己的珍贵与平等。所以说,宽容是一笔财富,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变暴力为祥和,还可以助我们走出逆境,把握人生。

懂得宽容的价值,拥有了宽容的胸怀,就等于找到了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

宽容的心生出美丽容颜

佛说:想让自己变美,内心的宽容比外在的整容更有效。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明明看起来很美,但就是给人一种冷漠或者刁钻的印象;有的人相貌平平,却总是让人感觉想接近,愿意和他在一起。这就是因为不同的内心对相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唐朝有一个人叫裴度,他自小家庭贫困,生活潦倒。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行禅师,禅师端详了下裴度,发现此人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四处乞讨且病饿街头的面相,就劝裴度以后要努力修善,做个善良宽容的人。裴度记在了心里。过了些日子,裴度在一个寺庙拾到一条值钱的玉带,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把它还给了失主。对那些嘲弄他傻的人,他只是报之一笑。又过了一段日子,他再次遇见一行禅师。一行禅师告诉他,这次自己看到的裴度的面相完全改变了,说现在的裴度目光清澈,面容饱满,是福相。裴度以为禅师在给自己开玩笑,但禅师说:“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如果你能一直持善,日后必有厚福。”裴度谨遵禅师的教导,在以后的生活里为人宽厚,遇事行善。后来裴度做了朝中重臣,史书中称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

古谚语说:“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可见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会反映在他的容貌上,而且容貌还会随着心念善恶而改变。所以有的人尽管很美,但内心狭隘多疑,相貌上就生出一种刻薄之态,让人不愿意走近;有的人外表不起眼,但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相貌上就有一种安详喜悦之态,所以大家都愿意与他共事。潘奕和王鲜是一所艺术院校的学生,两个人是表演班的同学,课余都会接拍一些广告赚些生活费。这天,有个化妆品广告找到了她们,演员只需要一个,但是两个人条件相当,导演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让她们各自表现一下自己的优势。王鲜一心想拿下这支广告,就抢先去挑服装,把最漂亮的归为己有,化装的时候又故意藏起潘奕的眼影,唯恐潘奕化得太美把自己比下去。两人表演完毕,王鲜又找到导演说:“我以前拍过不少广告,经验还是很丰富的。潘奕在这方面可不如我,为了广告效果,我还是觉得自己更适合这支广告。”导演看了看她没有说话,反而走到后面去找潘奕,王鲜心一慌,忙跟着去看个究竟。她一时忘记了自己还穿着表演用的高跟鞋,而地上还有为了加强效果而涂的油彩,王鲜一下子摔倒在地,潘奕闻声跑了过来,忙扶起王鲜,问她是否有事。王鲜想起来,脚疼得动不了,她看着跟着潘奕走过来的导演,恨恨地说:“别猫哭耗子了,一定是你故意设计害我,现在我脚伤拍不了广告了,你高兴了吧!”潘奕并没有辩解,而是一边搀扶王鲜一边说:“我们先去医院吧,广告的事儿以后再说。”但王鲜并不领情,站起来后使劲甩开潘奕,一瘸一拐地走了。看着走远的王鲜,导演对潘奕说:“我们决定让你来拍这支广告。”潘奕愕然:“刚才你不是说选择王鲜了吗?是不是因为她脚伤才换成我?”导演摇摇头:“我们的化妆品广告的确是要找一个漂亮女孩来拍,从外在条件来说,王鲜更适合这支广告,但是从内在来说,我们觉得你更美。”

我们都知道,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善良、宽容就是一种心灵美。而且,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行事待人也一定能处处表现出优雅从容,久而久之,自然就有了脱俗的外在气质。宽容的人,内心不藏阴暗,与人交往坦荡大方,生活里也就充满愉悦轻松,当然越活越美丽,越活越年轻。

所以说,想让自己变美,整容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有一颗宽容宁静的心,用这样的心面对生活,我们的相貌就能在日积月累的修炼中变得越来越美丽、温暖。

小事宽容,大事成功

佛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有句外国谚语这样形容宽容:人把脚踩在紫罗兰上,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人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宽容像天空,容留每一片云彩,不分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比;宽容像高山,收纳每一块岩石,不分其大小,所以高山巍峨壮观;一个人,若有一颗宽容的心,容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能兼济万物,成就大事。

想成大事的人,必须有宽容的胸怀,这样在面对批评时,才能够广纳建议;在遇见困难时,能够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即使面对对手,也能够用一种尊敬的态度,从而取长补短,让自己从对方那里汲取进步的营养。普鲁斯特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和另外一个科学家贝索勒因为“定比”这个定理发生争执,彼此互不相让,一争就是九年,成了宿敌。最后,普鲁斯特赢得了胜利,从而成为“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现者。得知自己获奖的时候,普鲁斯特并未因为自己打败敌手而洋洋得意,更没有觉得这个功劳就理所应当属于自己。他找到贝索勒,真诚地说:“这个荣誉并非是我一个人的,要不是你一次次提出质疑,我也不会这么精益求精地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向世人宣布,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贡献。普鲁斯特的做法,就是一种宽容,宽容对方的质疑,接受对方的反对,从中找到利于自己改进的地方,进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秦穆公当政时,曾令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大将军东袭郑国,不想千里之行却没有最终得手,秦军大败之后,三位将军也被郑国俘虏。后来,三位大将军费尽周折逃了回去,本来以为会受到惩罚,却没想到,刚走到秦国境地,就遇见了出城迎接的秦穆公,秦穆公流着眼泪对三位将军说:“战败不是你们的错,是我不听别人的劝谏,执意让你们出兵伐郑,现在让你们受到这种羞辱,请你们原谅我。”过了两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几位将军去打晋国,没想到这次又以失败告终,大家觉得这次孟明视他们一定逃不脱处罚了,不想秦穆公再次当着几位将领的面,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作为一国之君,秦穆公此举宽容大气,境界无人能比。而几位将军更是感极涕零,从此对秦穆公更加忠心耿耿。几年后,秦穆公再次派人讨伐晋国,这次,一心要报答秦穆公的几位将军早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勇猛,带领军士背水一战,一鼓作气打败了晋军。几位将军带领秦军取得的胜利,和秦穆公对他们的宽容是分不开的。打了败仗,秦穆公不是训斥怪罪,反而抛却私心,检讨自己的错误,宽容别人的过失。正是他的宽容大度与勇于承担责任的胸怀,赢得了将士与百姓的爱戴,从而让将军士气大增,也让整个国家更加繁荣兴旺。

气量小的人遇事爱计较,难免经常碰壁,处处烦恼。懂得宽容理解他人的人,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宽容与理解,做事自然就会顺利。所以说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生活中纵使避免不了很多摩擦,但是我们如能抱持宽容之心待人,就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矛盾。有宽容,就等于有了良好的生活状态。生活之路,用狭隘的心去走,越走越窄;用宽容的心去走,越走越宽阔。

常言道,以律人之心律已,以恕已之心恕人,要求我们为人处世时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因为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成大事的必备素质。胸怀宽阔者,遇事能高能低,能屈能伸,能做到多体察自己的错误,少计较别人的过失,自然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与扶持,这无疑是在为自己的进取之路营造开阔和谐的外在环境,成功当然也就指日可待了。

用对宽容,以退为进

佛说: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中国自古有训:宽以待人,宽大为怀。意思是说我们对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本着宽容的态度看待世事。那到底什么是宽容呢?从字面上理解,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的意思。放在生活中,宽容就意味着为人处世有全面的眼光与广阔的胸襟。

待人处世,能真正做到宽容的人,似乎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有这样一位老禅师,有一天傍晚在禅院里散步,发现院墙的墙角放了把椅子。根据经验,他知道一定是哪个徒弟翻墙出去玩了。要知道,这可是违反寺规的。但是这位老禅师并不声张,而是把椅子挪开,自己蹲在原地等着。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个小和尚翻墙回来了,他以为墙下还是那把椅子,就很自然踩着禅师的脊梁跳进了院子。双脚落地,才觉察出刚才似乎有些不对劲儿,再一看,师父正慢慢从地上站起来,小和尚吓得说不出话来,但禅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平静地说:“夜深天凉,记得多穿件衣服。”小和尚本来以为迎接自己的是厉声喝骂,但没想到老禅师却用宽容给他上了这样的一节课,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劈头盖脸的喝骂更让他羞愧,从那以后,他谨遵寺规,再不犯戒了。我们可以想见,对于顽劣的小和尚来说,假如禅师采用怒骂的方式,势必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非但不会收敛行径,还有可能变本加厉。而禅师的宽容,如润物的细雨播洒在小和尚心里,渐渐浇灭了他的顽劣与叛逆。还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良宽,一生修行佛法,是位得道高僧。良宽禅师本来已经不问俗世很多年,可是却从家乡传来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他的姐姐姐夫去世后留下一个儿子,因为缺乏管教,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眼见就要把父母辛苦积攒下来的家业败光了。家乡的邻人希望良宽禅师回去管教外甥一下。良宽禅师闻讯,就步行了三天回到家乡。外甥一看出家多年的舅舅不辞辛苦地回来看他,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怀着惶恐的心情等待舅舅的训示。可是良宽禅师并没有开口指责他往日的浪荡行径,只是跟他随便聊些家常。外甥的戒备与抵触渐渐没有了,跟良宽禅师逐渐亲昵起来,他的内心又体会到了久违的亲情。直到良宽禅师离开的早晨,他对外甥说:“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人老了,手发抖,你能帮我把草鞋穿上吗?”外甥很乐意地照办了。良宽禅师穿上草鞋,对外甥说:“谢谢你,你看,人都会慢慢变老的,等风烛残年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所以我们要在年轻时就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呀。”说完,良宽禅师就走了。

从头到尾,良宽禅师没有提到外甥花天酒地的行径,没有指责他的荒唐与不务正业,但是从那以后,他的外甥洗心革面,重新操起父母的手艺,做起了一个规规矩矩的生意人。

通常我们认为,帮助一个人改正错误,首先就要给他指出错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甚至用暴风骤雨式的批判让其警醒,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并非能如人意。倒不如学习两位禅师,用宽容感化他人,用行为教化他人,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宽容,不仅意味着能容人所长,也意味着容人所短,当别人超过自己的时候,真心为其喝彩;当别人有错误的时候,用宽容和接纳的方式巧妙提醒对方,帮助他人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相知与温暖。

宽容别人的同时,切莫忘了对自己的宽容,当面对自己的过失时,不应一蹶不振,而是应该认清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过错中引以为戒,吸取教训,生活与工作一定会重新焕发光彩!

得理饶人,宽容最美

佛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古语说,君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意思即做人要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严加要求。这句话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可谓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法则。尤其是在“人脉即金脉”的当今社会,与他人搞好关系,也就等于为自己的前途铺平了道路。

与人交往,容人之量不可少,要多讲“人情味儿”,少要“火药味儿”。即使别人得罪了自己,选择宽容对方的作为,给对方留一些余地,一定比针锋相对的报复更能解决问题。唐代名将郭子仪,勇猛善战,对大唐江山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平日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人,宦官于朝恩就是其中一位。此人没什么才华,只因擅长溜须拍马,深得皇上宠爱。于朝恩利用自己的地位,常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诽谤郭子仪,但皇上并没有真正听信他。于朝恩恼羞成怒,就暗中指使手下,偷偷地把郭子仪家的祖坟给挖了。此时,郭子仪从前线回来了,群臣们都以为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到于朝恩挨收拾了,就都等着好戏看。可是郭子仪并没有采取报复措施,而是对皇上说:“我常年在外面带兵打仗,也有对士兵管教不严的时候,可能是士兵们挖了别人的坟墓,如今我才会得到报应,并非他人故意破坏。”皇上闻听此言,大赞郭子仪宅心仁厚,与人为善。那些等着看热闹的同僚们也看到了郭子仪的大度与宽容,从此对他更加敬重。其实郭子仪要想对付于朝恩,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是一旦就此结怨,矛盾会越积越大。而郭子仪选择了有理却让三分的做法,于人于己都留了余地,自然得到了大家的敬重。有一位禅师受邀参加一个宴会,席间,他的弟子发现盘子里的素食中有一块肉,就把它翻了出来,想让主人看见。禅师见状,马上用筷子把肉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不甘心的弟子又把肉翻到了上面,禅师在他耳边说:“你要是再把肉翻到上面,我就把它吃下去。”弟子闻听,再也不敢动那块肉了。回去的路上,弟子问禅师:“厨师知道咱们吃素食,却非要在里面放一块肉,你为何不让我告诉主人呢?”禅师说:“不管厨师有意或者无意,这不过是一个小错误。如果我们抓住这个错误不放,告到主人那里,厨师一定会被解雇。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不愿意厨师因为这个小错误受到处罚,所以才一再阻止你。”

禅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固然要“得理”,但“得理”不一定要“不饶人”。每个人的性格与处世方式都不同,如果一发生矛盾就针锋相对,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即使这一次你胜利了,但也许就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次你伤了他的面子,他肯定要找机会找补回来。

一百种人有一百种性格,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法都不一样,当发生意见分歧时,我们如果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下,心气自然就能平和了。

不讲理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是硬讲理也不是明智的做法。学会“理直气和”,会比“理直气壮”更能解决问题。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为对方留一条生路,也就是等于为自己化解了未来“绊脚石”。

一个人,如果做到遇事讲理,得理饶人,宽容为上,那他一定能厚结人缘,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多有利机会。

宽容,是快乐生活之本

佛说: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

在当今社会,什么东西最奢侈呢?毫无疑问是快乐,因为在生活中,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不快乐。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快乐与烦恼,其实都是自找的。

你看那心胸狭隘的人,待人处事,处处与人计较,和人争斗,自然烦恼无数;而心胸开阔的人,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时风平浪静”,与人交往,少几分纠纷,就多几许美好,生活里自然也就充满了喜悦与欢乐。明朝有个官员叫董笃行,他是山东济阳人。有一天,收到从济阳老家一封来信,信上说自己家因为盖房的地基和邻家发生争执,希望他能回来摆平此事。董笃行看到信后,立即修书一封给家人:“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收到信后,觉得董笃行说得很有道理,就主动把地基往后让了两尺,邻人知道后,也自动把自家的地基往回收了两尺,于是两家中间便出现了一条胡同。后人敬重董笃行的宽容与仁义,就把这个巷子叫做“仁义巷”。

因为董笃行与人为善,修身立德的做法,一场干戈化为玉帛,还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相比之下,在如今的社会里,却常看到两人因为一点儿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更严重的甚至挥拳相向,进一步把事态闹大。这种常常纠缠于无谓之争的人,往往度量狭隘,生活里充满不痛快。古代有一位宰相,他请一个理发师到家里为自己理发修面。宰相一边享受着理发师的服务,一边眯着眼想朝中事情。理发师照例先给宰相理发,而后修面,就在正修面的时候,宰相忽然感觉理发师的手停下来了。他就睁开眼睛,正看到理发师在上下打量着自己,尤其是自己腆起的肚子。宰相觉得很不快,就问:“你不好好干活,盯着看我干嘛?”理发师一听,忙毕恭毕敬地说:“我听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就想好好端详端详您的肚子。可我发现您的肚子并不很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笑了,解释说:“人家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是个比喻,说的是宰相度量大,什么都不计较,并不是真的在肚子里撑船啊。”理发师听完扑通一下跪倒在地,说:“小人有罪,大人饶命。”宰相更奇怪了,忙问他怎么回事。理发师说:“刚才小人给您修面时,不小心把您的一条眉毛给刮没了,您‘宰相肚里能撑船’,就饶了小人不敬之罪吧。”宰相一听哈哈大笑:“你可真是个聪明人啊!没关系,拿个笔帮我再画一个眉毛就是了,这点小事不算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打那以后,理发师到处跟人讲:“本朝的宰相真是肚子里能撑船啊。”

对于宰相来说,眉毛被剃掉一条可不是个小事,因为这个样子会影响他每天上朝的。但是即使宰相为此大发雷霆,这一时眉毛也长不出来。宰相没有选择惩罚理发师,而是原谅了理发师的失误,不但赢得了对方的尊敬,还把宽容大度的美名传到了民间。更重要的是,用宽容化解了愤怒,就等于为自己选择了快乐。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往往心胸狭窄,遇事不懂忍让,不但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会殃及自身。因为过分苛求别人的人,与外界总是冲突不断,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不但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还会因此积下病来。

学会宽容,就等于为自己的心灵做了净化,驱除掉狭隘和计较引发的紧张与冲突,生活便剩下了宁静和美好。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就是这样一种博大的境界,能包容人生中的不完美,能消化掉生活中的小烦恼。一个宽容的人,生活必定常驻欢乐。

第三章 积极乐观,生命只是一呼一吸

把障碍反过来,看看背面

佛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都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有句话叫,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是说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可能是笔直的一条线,从出生到死亡,其间必定要经历高高低低,障碍与考验不计其数。不同的人,面对障碍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人把每次挫折都看成打击,他的勇气就在这一次次的打击中消磨殆尽,还没等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已经被击倒在地了;也有的人,把每一次失败都看成更接近成功的方式,越挫越勇,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宋慈是大宋年间一个著名的提刑官,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断案,成人后因断案如神,名扬朝野。有一天,宋慈接到一个案子,经过验尸得出结论,确定凶手是一位书生,而后将其捉拿归案。但那个书生并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还一直大呼冤枉,最后,竟然在牢狱中自杀了。书生以死抗争,让宋慈感觉到这个案子有些蹊跷。他重新找回案子的资料,仔仔细细地审查,最后终于发现了凶手混淆视听的杀人手法,从而捉拿出了真正的凶手。其实当发现书生的确被冤枉的那天,宋慈已经感到悔恨莫及,想到含冤而死的书生,他甚至想要以一命抵一命。但是关键时刻,理智挽救了他,使他没有误入别人的圈套,从而自杀谢罪,而是坚持不懈地抓到了真正的凶手。自此以后,宋慈吸取了这次误判的教训,每个案子都明察秋毫,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错误。和他比起来,他父亲的遭遇就令人唏嘘了。当年宋慈的父亲,也是误判了一个案子,那一次的失败让他无法释怀,在没有找到真正凶手的情况下,他就寻了短见。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凡事都是相对而言的,障碍也有两面,如果看到正面的不利形势,再看看背面隐藏的东西,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先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华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对经商想都没想过。

就在他一门心思好好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做准备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不但没有给他留下一分钱,还把家庭的重担放在了李嘉诚身上。李嘉诚接受了现状,觉得目前自己应该先挣一笔钱,然后才有可能实现理想,于是谢绝了亲戚要资助自己上学的好意,开始走上经商的道路。

残酷的现实与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李嘉诚别无选择,逼上梁山一般的进入了商界,不想一番商海搏击后,自己竟然成了香港首富。可以说,正是逆境给了他机会。首先他没有被困境打倒,其次是他利用现状努力拼搏,所以才取得了如今这么巨大的成功。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个有成就的人,是绝对不会被一次挫折所打败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正是他一次次与命运设置的障碍做斗争,而产生的胜利果实吗?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才能在障碍里发现机遇,收获最终的胜利!

一次小小的失败荒废不了整个人生,就像一片落叶改变不了整个春天的青翠。面对挫折与障碍,要学会从反面看它所带给我们的另一种讯息——这可能是激励,也可能是经验或教训。要知道,过于平顺的人生道路容易让人懈怠和迷失,只有历经坎坷,不屈不挠的人才能最终成就卓越人生。如果遇见一次失败就被打倒,那这一生必将一事无成;如果每次遇见挫折,我们都能把它踩在脚下,当作通往成功的铺路石,从每一次失败里汲取经验和教训,那么无论多么遥远的理想,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挫折是结出胜利果实的土壤

佛说:不经过磨练,就不知道成功的珍贵;不打败挫折,就到不了胜利的彼岸。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离梦想近一点,离挫折远一点;离快乐一点,离痛苦远一点。可是命运偏偏喜欢捉弄人,不断给人生的道路设置各种障碍,让人常常感觉失落大于收获,苦闷多于欢乐。为此,总有人觉得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不知道,挫折恰恰是助力梦想开花结果的土壤,只有能通过一个个障碍考验的人,才能顺利到达想要的目标。有个小男孩,发现草地上有个蛹,他知道不久以后,里面会有一只蝴蝶破蛹而出,于是就把这个蛹带了回去。过了几天,蛹裂开一个小缝,透过小缝,可以看到蝴蝶在艰难地挣扎。可是小男孩等了好一会儿,蝴蝶都没钻出来。天真的他决定帮蝴蝶一把,就拿了把剪刀把蛹给剪破了。借助于他的帮忙,蝴蝶当然很容易就出来了。可是因为没有经过破蛹的艰难,身躯非常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没过多久,这只蝴蝶就死了。

蝴蝶的欢乐伴随着死亡而消失了。可见,要得到快乐,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练。不是所有的挫折都是困境,有些挫折,恰恰就是走向成功的必经过程。本田宗一郎是本田汽车的创始人。我们都知道如今的本田汽车,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可是创业之初的本田宗一郎所经历的失败与挫折却鲜有人知道。其实本田宗一郎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汽车制造,而是想研究出一种优质的汽车活塞环。那是1938年,贫穷的本田宗一郎为了自己的研究变卖了一些家当,几乎是24小时投入工作,累了就直接睡在工作台上。家里的家具越卖越少,可是研究成果还是没有出来。为了买原料,他不得已又卖掉了妻子的首饰。几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后,他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批样品。本田宗一郎带着辛勤工作的成果来到丰田公司,想让对方购买自己的专利。但是作为汽车行业领头大哥的丰田,并没有把他的研究成果放在眼里。丰田的技术人员认为本田宗一郎研制的产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因此拒绝了他。本田宗一郎虽然遭到了冷遇,却并不认为是对方没有眼光,而是觉得一定是自己的知识能力不够,所以没有做出更好的产品。于是他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一边学习一边研制新的活塞环。身边的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但是他不为所动,把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制上。两年后,他研究的活塞环终于得到了丰田公司的认可,与他签订了活塞环的购买合同。为生产活塞环,本田宗一郎必须先建立一家工厂。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物资紧缺,尤其是建筑需要用的水泥,哪里都买不到。但本田宗一郎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同伙伴们自己研制起新的水泥制造方法,最后终于建起了工厂。在战争期间,由于工厂遭到了美军飞机的轰炸,一部分设备遭到了损毁,而修理设备需要大量钢铁,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他们根本买不到钢铁。本田宗一郎就动员工人去捡废弃的汽油桶,作为修理设备的材料。即使这么努力,本田宗一郎却还是不那么走运。刚经历战争,又遭到地震,工厂几乎夷为平地,走投无路的本田只好把活塞环的技术卖给了丰田。尽管如此,本田宗一郎并没有死心,他时刻都在考虑如何东山再起。当时二战已经结束了,日本到处短缺汽油,以至于很多汽车停置不用。本田通过思索和观察,试着把马达装到脚踏车上,制造出了简易的摩托车。一时间很是畅销,顾客都排着队等着提货。本田宗一郎一下子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他决定开一家摩托车厂,以满足这个庞大的市场。可是这个时候的本田已经又回到当初贫穷的状态,为了筹措资金,他不辞辛苦地给日本所有的脚踏车工厂写信,以求合作。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其中的5000家被本田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筹到资金的本田劲头更足了,他不断改进自己生产的摩托车,希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本田又开始生产汽车,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到如今,本田汽车,已经成了世界的知名品牌。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成大事,就要能吃得了苦,受得了罪。要知道,成功的道路,可是由失败的地砖铺成的。正是因为有了挫折和失败,我们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才会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方向,让自己的脚步,更坚定地迈向目标。

永远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失败,每战胜一次挫折,就会为你下一次的胜利铺垫一分信心,同时也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也等于让自己更多了一分成功的机会!

可怕的不是别人怀疑,而是你的自我否定

佛说: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有位哲人说,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想想的确如此,在我们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强健的对手,而是我们自己无法坚持到底,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限,从而放弃。所以说,很多失败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干扰。因此,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别人怀疑我们是否能做到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否定自己。有一只兔子觉得自己太弱小,就去佛祖面前拜求,求佛祖让自己变成别的动物,这样才能改变总是受欺负的命运。佛祖问:“你想变成什么呢?”兔子回答:“你把我变成一只鸟吧,可以自由翱翔在高高的天上,谁也伤害不到我。”于是佛祖就把兔子就变成了一只鸟。可是过了几天,这只变成鸟的兔子又来找佛祖,它说:“佛祖,我不想做鸟儿了,鸟在天上会受到老鹰的袭击,如果落在树上,又容易碰见毒蛇。你把我变成一条鱼吧,在水里,老鹰和毒蛇就不会找到我了。”这次,佛祖又把它变成了一条鱼。鱼在水里自由地徜徉呢,忽然一张网撒过来,差点把它变成人类的美食。它吓坏了,又去找佛祖,这次它决定变成一个人,人是万物之灵长,变成人就无忧无虑了。变成人没多久,这只曾经的兔子又愁眉苦脸地来找佛祖了,说:“原来变成人也不好,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比动物还凶猛呢。”

这只兔子,做什么都不开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并不是因为它总受到欺负,而是它总是在自我否定,看不到自身好的一面。

如果没有遭受过痛苦,就不会珍惜手里的幸福;如果没有遭受过失败,就不会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欢愉。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打击就先自我否定,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美利坚合众国的前总统林肯,曾有一份长长的失败清单。从年轻时候起,两次生意失败,七次竞选议员落选,一次竞选副总统落选,中间还一度精神崩溃。但是林肯并没有被这些失败打倒。甚至有人对他屡次的失败发表言论,说林肯是个永远的失败者时,林肯淡然一笑,说:“我们的人民只会永远选择虚心接受教训的人。”面对失利,林肯把每一次的失败与挫折都当作教训与经验的积累,不但没有否定自己的能力,而且越挫越勇,终于在51岁时,被选为美国总统。之后,美国有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解放黑奴运动,林肯也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

当我们看到这份长长的失败名单时,不禁为林肯的执着与自信叫好,假如这里面任何一次失败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么后来他在历史上的一切成就,都将不复存在。

有的人经历一两次失败,就会给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还有的人经历无数次失败,却依旧笑着对他人说:“我只是还没有成功而已。”哪种人离成功更近?自然不言而喻。

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你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而是在还没有行动前,就先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蜿蜒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懂利用自己优点,只盯着自己不足的人,最终喝下的只能是自酿的苦酒,因为成功永远不会属于一个自我否定的人。相反,只有相信自己,不惧挑战的人,才能够抓住机遇,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恐惧是内心的幻觉

佛说: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愈威吓你。你愈不将它放在眼里,它愈对你表示恭顺。

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喜欢成功还是失败,相信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前者。没有人会喜欢失败,甚至相当多的人还会痛恨它,甚至因为一次的失败,从而对它产生害怕和恐惧。但是他们没想到,害怕失败,其实并不能让失败离开自己,反而有可能越恐惧,越带来更多失败。有个走钢丝的大师,一生经历过无数次高空钢丝表演,从无失手。通过高超的技艺,他挣得了名誉和万贯家财。于是,他决定退出舞台,准备了一场告别演出。就在告别演出之前,他忽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今天是最后一次的表演,可不能砸了,否则一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他越想越忐忑,本来只是选择了十米的高空,与原来的表演高度相比,难度已经很低了。但是他就是遏制不住恐惧的情绪,带着这种情绪上了钢丝,没走几步,就真的掉了下来。

本来走钢丝对于大师来说,已经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根本不必为此担忧。可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出现了恐惧失败的情绪,反而干扰了精神。本来只是害怕失败,不料却带来了真正的失败。

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情,我们越担心什么,什么就偏偏要来。就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心里越害怕车子会倒,往往车子就真的倒下了。其实多数的时候,并不是命运喜欢跟你开玩笑,而是我们担忧害怕的情绪恰恰影响了自己专心做事,从而导致了摔跤或者失败的结果。“硬汉”施瓦辛格,从一个健美冠军,到著名的好莱坞影星,再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一路走来,可谓风光无限,谈到自己的成功,他说:“我首先是不害怕失败,一旦失败,我就会很快重新站起来,迎接新的挑战!”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健美运动员,并且一定要拿到冠军。当他准备去美国实施自己的计划时,父母和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他们认为这只是施瓦辛格的白日梦,纷纷阻止他的行动。但是施瓦辛格排除了一切阻碍,到了美国。在那里,施瓦辛格用每周训练七天,每天训练六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向亲朋证明了自己:他一共夺得了一届国际先生、五届环球先生与七届奥林匹克先生的荣誉。后来,施瓦辛格又想当演员,经过再次的努力,他闯入了好莱坞并成为一线明星。到这个时候,施瓦辛格可谓名利双收,人生几乎到达巅峰。可他却又产生了进入政界的念头。要知道,这可是很冒险的行为,一旦失败,就会给已近完美的人生历程留下遗憾。但是施瓦辛格并没有担忧这些,他只认为自己一定会比别的竞选人做得更好。再次踏上征程的他果然大获全胜,坐上了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位置。

施瓦辛格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坐着抱怨,等着失败;一种人是站起来,迎接挑战,拒绝失败,把危机当作机遇。我就是这样做的,我不仅仅让自己疯狂,而且也让别人疯狂。”

在他与别人分享成功经验时,他总是说,勇气与不怕失败,是最重要的。

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施瓦辛格用自己的成功,印证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孩子,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金钱与权力的顶峰。

佛家有言,恐惧是内心最大的幻觉。可就是这种幻觉,却会慢慢偷走人的生命力,让人的意志变得软弱,让人的精神变得委靡。

所以,不要对失败产生恐惧,而是要勇于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一旦你能具备迅速从失败中起身的能力,你也就同时具有了成功的潜力。因为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而是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

恐惧并不能避免失败,还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失败。而如果我们能从失败中了解到自己的弱点,发现自己前进过程中对目标的偏离,那么你就会知道,失败不但不可怕,还是我们最宝贵的学习经历和身后的力量源泉。

接受现实,更容易改变现状

佛说: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对自己周遭的一切不满意。有的不满意手里的这份工作;有的不满意身边的那个爱人;还有的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却推也推不开。他们就这样日日抱怨着,生活非但没有发生改变,反而越来越糟糕了。有个暑假在禅学院学习的小姑娘,心里有很多苦恼。有一天,她跟老禅师说:“师父,你能让我变快乐吗?”禅师问:“你为什么不快乐?”小姑娘说:“因为我不喜欢我的学校,也不喜欢我的老师,更不喜欢我的同学们。”禅师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喜欢他们呢?”“我感觉他们都有很多毛病。”小姑娘说。而后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学校校园不够美,老师不够耐心,有的同学还总是欺负她。“你是个善恶分明的孩子啊。”禅师说。“是的。”小姑娘说。“可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善恶、美丑、好坏都是各占一半的,如果你希望只有美的、好的、善的,那么你的内心就只有半个世界,你的内心不圆满,你当然不快乐了。”小姑娘问:“那我该怎么办呢?”禅师接着说:“想要一个圆满的内心,就要让你的心学会包容不完美,试着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吧,如果不能接受现实,那就更不可能改变不如意的现状啊。”接受现实,就意味着接受自己或者他人的不足之处,接受环境的不如意,只有当你真正能够接纳这些,才是打开了改变不如意的途径。有一个小男孩,在家门口的沙滩上玩耍。他决定用玩具箱里的工具,为自己的玩具车修一条隧道公路,于是兴致勃勃地开始这项“工程”。可是干着干着,他发现工地上有块大岩石,正挡在自己要修建的路中间,必须要把这块岩石搬走,才能继续干活。小男孩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这块岩石上,手推,肩扛,但是岩石一动不动。小男孩研究这块石头,发现它只有一个足球大小,按说自己一定能够把它挪走的,于是他就继续努力地和石头展开“搏斗”。但无论他怎么努力,石头只是挪动了一点点的位置。小男孩筋疲力尽,看到旁边的爸爸一直在看他,就委屈地哭了起来。爸爸走过来问:“为什么哭哇?”“我用了全部的努力,可还是搬不走这块石头。”小男孩抽抽搭搭地说。“你真的用了全部的努力吗?”爸爸问。“当然。”小男孩很肯定。“不,你还没有用上全部的努力,因为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爸爸温和地说,“如果你能明白自己是搬不动这块石头的,你就会知道需要得到我的帮助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像那个小姑娘一样去抱怨不如意的环境,也有的时候像这个小男孩一样,对现实没有正确的估计,只是一味觉得自己可以让它改变。殊不知,只有当你接受了自己并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的事实,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人生在世,有欢笑就有悲伤,有快乐就有难过,当悲伤难过的事情出现时,如果用哭泣或者逃避来面对,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真正的办法是沉下心来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当我们的情绪不再遮盖理智,理智就会帮我们解决掉每一个难题。

蜡烛点燃,黑暗褪去

佛说:乐观的心态,如一缕阳光,给失意的心灵以慰藉;积极的态度,像一泓清泉,给干涸的心灵以滋润。

有个小孩子,非常怕黑。一到晚上,她就跟妈妈说:“妈妈,我特别讨厌黑暗,有什么办法让黑夜永远不来呢?”妈妈没有回答她,只是点起一支蜡烛,屋子里一下子亮起来。她对小孩子说:“你看,黑暗不可怕,只要你点上蜡烛,你的周围自然就亮了。”这个小故事表面讲的只是关于黑暗与光明,其实也适用于我们的心理状态。一个内心充满消极悲观的人,就好比是被黑暗所笼罩,压抑、忧郁,寸步难行,只有将积极乐观的蜡烛点燃,那些惆怅悲观才会渐渐褪去,生命里也会再次呈现光明与美好。

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其实只有很小的差异,可就是这种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迥然不同的人生。这些差异,就是积极或者消极的心态。就是它们,决定了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由此可见,一个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将决定了他最后的成功与否。一场大雨过后,墙上变得非常湿滑。墙角下有只蜘蛛想爬到墙头,尽管一次次滑下来,它依旧不屈不挠地继续前行。第一个人看到蜘蛛,想:“这只蜘蛛很明显是在做徒劳无功的事儿,就像我一样,做什么都失败,这是注定的。”第二个人也看到了蜘蛛,他想:“这个蜘蛛真蠢,怎么不知道到旁边干燥一些的墙面上去爬呢,我可不能像它,我以后做事要灵活些。”第三个人看到蜘蛛后笑了:“连蜘蛛都知道屡败屡战,那我现在遭受这点小小的挫折算什么,我就不信我连只蜘蛛都比不上。”后来,第一个人的生活更加消极,一辈子碌碌无为;第二个人瞅准机会,巴结到几个有权势的人,做了一个小官;第三个人勇于进取,百折不挠,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可见同一件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如果我们能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就可以从中获取进取的力量;而如果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就会找到放弃或者退却的理由。因为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而消极的心态则会让人沮丧忧伤,对生活充满失落和悲观。所以说,积极的心态创造希望,而消极的心态则会毁灭人生。有艘开往英国的邮轮遇到了风暴,船上的人惊慌失措,只有一个老太太安详地站在一边。有人问:“你难道不害怕吗?我们的邮轮随时有可能沉没呀!”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去了天堂,二女儿就住在英国。假如船沉了,我就去看我大女儿,假如船能顺利到达英国,我就可以跟我的二女儿生活在一起了。不管去哪儿,我都可以和我的女儿在一起,怎么会害怕呢?”

冷静的老太太值得我们学习,当不幸或者挫折降临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周遭的世界,但一定能够选择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

遇见挫折,心里充满失落或者难过是正常的,只要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用乐观的心情去分析问题,那么我们迟早会克服障碍,摆脱困境;如果一味沉浸在被打击的难过中,那么事件一定会更加恶化。假如你想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一定要摆脱消极悲观的心理障碍,让自己时刻都沐浴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中。

点燃蜡烛,黑暗褪去。选择乐观积极的心态,希望的光明也一定能照彻心扉!

抱怨只能让你停留在原地

佛说:对于习惯抱怨的人来说,生活永远欠着他。而因为习惯抱怨,他将永远享受不到生活的馈赠。

常听到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这份工作真是无聊透了,太没意思了!”或者是:“我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让我天天填报表,写总结,这不是大才小用吗?”无休止的抱怨导致本来就不舒服的心理,更加的不平衡,久而久之,不是自己辞去了工作,就是被炒了鱿鱼。而再看看那些平日很少抱怨,在本职工作上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人,却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和不菲的报酬。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在同一家公司,两个人都感觉在这里很委屈,整天互相抱怨给对方听,甲说:“老总总是偏心部门的其他人,所以人家才那么有干劲!当然业绩比我好了!”乙说:“不但偏心,还很狭隘,上次我迟到了不到十分钟,就扣了我一百块钱。这种公司,怎么能发展壮大!”两个人商定一起离开公司,但又觉得这样做太便宜老总了。乙就给甲出主意:“咱不能说走就走,这样太便宜他们。不如这样,从今天起,我们好好开发一批客户,最后咱们带着客户离开,让公司遭受损失,也算是给自己出口气。”甲想想,同意了。从那天起,甲就很努力的工作,果然开发了一批新客户,也给自己创造了不少业绩。这天,乙来找甲,准备一起辞职。甲说:“我不想走了,因为昨天老总找我谈话,鉴于我现在的工作成绩,准备升我做部门经理了。”虽然甲最初停止抱怨,努力工作只是为了报复,但他这种态度,恰恰就是成功的关键。相信由此他也会明白,抱怨只能让人停留在原地,甚至倒退,只有踏实肯干,才是让自己前进和提升的良策!

假如工作让自己不满意,与其抱怨,不如正视现实。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果是自身不够努力,那就加把劲赶上去;如果是对制度不满,那趁早另谋高就。无休止的抱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如果把这时间用在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现状上,那你的人生,一定早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当我们对面前的现实不满时,当我们对别人的态度感到不快时,也许抱怨能够暂时缓解下内心的郁闷,但是长久的抱怨会让人陷入思想摇摆的惯性,遇到一点不合心意的事儿,不是去认真对待,努力排解,而是习惯性抱怨,结果事情也没解决,还给人留下狭隘自私、不负责任的印象。所以说,抱怨百害无一利。

既然我们都知道抱怨不能改变问题,那就少一些抱怨,多做一些实事吧。或者把抱怨改成请求,在自己努力的同时,用祈祷的方式向生活诉求自己的愿望,让自己内心的目标更加明确,这样的话,即使暂时没有成功,日子也会比整日生活在抱怨里更加轻松美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