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经典珍藏本)(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中国谋略奇书,世界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研读,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2:15:53

点击下载

作者:鬼谷子,李奎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鬼谷子(经典珍藏本)(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中国谋略奇书,世界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研读,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

鬼谷子(经典珍藏本)(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中国谋略奇书,世界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研读,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试读:

第一章 捭阖

捭为开启,阖为闭藏。捭阖之术,也就是开合有道、张弛有度。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根本,也是纵横家游说的重要说术言略。[1][2]

捭阖第一

[3][4][5]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6][7][8]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9]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

[10]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11][12][13]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较其伎巧短长。【译文】

考察回顾历史,得知圣人在天地之间乃平民百姓中的先知先觉。圣人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来给万物命名,知晓生死道理,掌握万物的始终,考察民心民情,通达人的心理变化状态,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而把握住各种事物的关键环节。所以圣人处在天地之间,从古到今,所遵循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万事万物的变化无穷无尽,但都是有条不紊,各按其道。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所以圣人把握住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权衡其轻重缓急,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而后借物举事。【感悟】

天下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按照一定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因为这样,所以要掌握各种事物独特的变化规律,而后以不同的方法因时、因地去对待它们,顺其自然即可成事。【故事】少康复国的故事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开创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他没有想到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想继承王位,在家庭内部争夺了起来。夏启看到小儿子武观闹得最凶,就把武观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一带)去。武观在黄河西岸反叛,夏启派大将彭伯寿出兵讨伐,才把这次动乱平定了下去。

夏启做了王,改变了当年简朴的做法,生活上开始腐败起来。他整天在王宫里喝酒,欣赏歌舞,或者带着一帮人外出打猎。腐败的生活使他缩短了寿命,他很快就死去了,他的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从小就跟着他父亲学喝酒、学打猎,生活比夏启更腐败。他做了王,丢开国家大事不管,带着家里人和亲信到洛水北岸去打猎,一去就是几个月,快乐得忘了回家。

这时候,东边的东夷族强大起来了。东夷族的首领叫后羿,是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后羿看到太康长期出外打猎,丢下国家大事不管,引起了老百姓的怨恨,就乘机夺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境内),不让太康回来,把太康的弟弟仲康立为傀儡王,由他自己掌握国家大权。

可是后羿自己也喜欢打猎,喜欢玩乐,不善于管理国家大事。他手下有四个很能干而又正直的人,他不信任,却信任一个惯会献媚、挑拨是非的寒浞。寒浞找一帮人专门陪着后羿去打猎,自己躲在家里搞阴谋。他用小恩小惠收买了后羿的家奴,唆使他们谋害后羿。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和后羿的家奴用酒把他灌醉,杀死了他。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和全部家产,掌握了大权。寒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取名叫浇,长大后封在过这个地方(今山东省境内),所以又叫过浇。一个取名戏,长大后封在戈这个地方(今河南省境内),所以又叫戈戏。

再说那个被后羿立为傀儡王的仲康,由于行动不自由,心情不痛快,很快就死了。他的儿子后相继承了王位。后相不愿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氏。寒浞怕后相的势力壮大,回来复兴夏朝,就派大儿子过浇带兵去进攻斟灌氏和斟氏,杀死了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这时候正怀孕,她躲开过浇的搜捕,从墙洞里偷偷爬了出去,投靠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有仍氏姓任,是一个小部落,地处现在山东省济宁市一带。他们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家来的后缗收留下来,让她安安稳稳地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少康。按辈分排起来,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有心计。后缗觉得这个儿子很有希望,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把他祖父一辈太康荒唐失国,仲康做傀儡忧愤而死,以及他父亲后相被杀害等惨痛情形全都告诉了他,并且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把失去了的国家大权夺回来。

少康自幼受到这种报仇雪耻的教育,果然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里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官,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并且时时刻刻对杀父仇人过浇保持着警惕。过浇果然打听到了少康的下落,派一个叫椒的大将,到有仍氏部落来搜捕少康。少康早有准备,赶快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躲过了椒的搜捕。有虞氏的首领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就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这样,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虞思看到少康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10里,有很好的田地,有500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少康在纶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扬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以争取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他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吏召集来,叫他们跟着他打回老家去。他先派一个名叫女艾的大将去刺探过浇的虚实,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消灭戈戏,削弱过浇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对于过浇那边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并且由于消灭了戈戏,也使得过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历数后羿、寒浞、过浇等人的罪行,杀奔夏朝的旧都城安邑。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过浇虽然想顽抗,怎奈大势已去,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后代的手里。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据推算,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共约六七十年。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后羿掌权,还没有夺取王位;后40年是寒浞掌权,夺取了夏朝的王位。

关于少康复国的故事,《左传》中有具体的记载,但是时间已经相隔1500多年,所以有些历史学家不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尽管这样,这个历史故事还是反映了夷夏之间奴隶主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夏族是现今汉族的老祖宗之一,夷族则是少数民族。夷族的后羿和寒浞夺取了夏族的政权,最后又被夏族打败,这说明了在远古时代,夏族和夷族曾经通过战争逐步实现了民族的融合。【注释】

[1]捭:分。[2]阖:关。[3]粤若:发语词,通“曰若”“越若”。[4]稽:考。[5]阴阳:古代常用的哲学概念,指宇宙中的两种矛盾对立、相互消长的势力。阴阳交替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6]命物:立名命物。别本“命”字上有“名”字。[7]知存亡之门户:预测吉凶、知悉存亡兴衰的关键。门户,枢机、关键。[8]筹策万类之终始:筹策,谋划;万类,万物;终始,兴衰演变的过程。别本“类”作“物”。[9]朕:迹象。[10]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规律,圣人的道理是同一个。[11]审察其所先后:仔细审察事物的前后联系。[12]度权量能:度权,估量对方的思维能力;量能,指衡量对方的实践能力。[13]较:比较。

捭阖第二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1]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2][3]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4][5]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6][7]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译文】

人有贤良和不肖、聪明和愚笨、勇敢和怯弱、仁义和不仁义之分,在气质上是有差别的。根据这些,就可以开启,可以闭合,可以进用,可以辞退,可以使之卑贱,可以使之尊贵,一切都靠无为来进行对待。

审定一个人有无才能,品行是否忠实,根据其嗜好和欲望,便能观察他的志向和思想。在交谈中,可略微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开启后再揣测他的言谈,以便探察出他的真实意图。这样说,重在能够得到他所说的要义,闭藏之后再加以开启,从而获得自己所求的利益。或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他表示,或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加以封锁。开启而表示的是以尽其情,同情对方,闭藏而加以封锁的是以知其诚。

看对方的计谋可行不可行时,要判断清楚他的计谋,探讨其中的同异,有的计谋和自己的主张一致,有的和自己的主张不一致,要确定自己的主导思想而加以信守,也要顺从对方意愿志向加以考察。【感悟】

判断一个人有无才能,品德好坏,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出来,当然也要看他说的话是否诚实。这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才能清楚,切不可一言定终生,否则就会扼杀人才。【故事】姜太公辅佐周武王

姜子牙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或吕望。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曾经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暮之年,两鬓白发苍苍,他听说当朝贤主周文王圣明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赏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他的头发由花白变成了全白。他在渭水河边钓鱼也很久了,在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石头上,已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人们见他一直垂钓,却毫无收获,都劝他放弃,他却说:“你们不懂其中的奥妙!”依旧垂钓不辍。

一天,他正在河边垂钓,从身后的大路上来了一辆马车,车后面跟着的人都哭丧着脸,其中有的人还哭哭啼啼,就连赶车的人也哭丧着脸。于是他问明原因后方知车中躺着的人是这家的大公子,出门拜师求学,突然间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都说是不治之症,让赶紧回家准备后事,不然就要死在外面。姜子牙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尽管放心,此人3日内必好。”没有人能够相信一个穷困潦倒、闲急无聊的钓鱼的穷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几天后,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城中出来一伙人马直奔他而来,到了他钓鱼的地方,从车里走出一个英俊青年对着姜子牙叩头就拜,嘴里不停地说着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为师。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前几天躺在车里的那人,他的父亲是当朝重臣,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此时他要把姜子牙请回家中给他当老师,因为他现在恰好正在寻访高师。并许以重金,还想认姜子牙为义父。都被姜子牙婉言谢绝。

又有一天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大路上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个人的面相,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不然的话,7日内必死。”哪想到这两人冲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姜子牙是疯老头,说完后毫不在意地扬长而去。

原来这两人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现代面相术语说,赤脉贯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现大量血丝,说话时语言略有颠倒和迟钝,行走时步伐不稳,视力有双影出现。这是患脑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脑溢血而死)“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一时在城里一个传两,两个传三地传了出去。姜子牙声名大噪。从百姓传到了朝廷,同时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一个钓鱼算卦的穷老头,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呢?”所以周文王并没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姜子牙还是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不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

幽静的林间传来了一阵阵马的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

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功文治知道得这样清楚,知识又是如此的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啦!”于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可是这个穷老头还真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反倒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当时,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让他坐在车里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还不行,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有这样的礼遇。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求贤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位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国君背臣民的?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要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周文王真地背起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把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把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二百九十四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二百九十四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又哈哈大笑起来。文王听姜子牙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这时姜子牙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就二百九十四年吧,我们坐车回城。”后来,姜子牙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纣王,武王也尊他为军师和先生。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直到诸侯割据的春秋时代末期的公元前476年,恰好刚刚是294年,正应了当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294步。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这是后话。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末年人。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做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后,家境已经败落了,成了普通了贫民,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子牙生活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和地处商朝西面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广揽人才,于是姜子牙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姜子牙用了几十年的工夫,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如今当了姬昌的太师可以说是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对内他帮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为官吏的俸禄,而且子孙可以承袭等。这样,就调动了农人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自觉地搞好本人“分地”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有朝一日兴兵伐纣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对外,姜子牙协助姬昌实行韬光养晦、孤立瓦解的政策,对商王,他表面上表现得谦和恭顺,一心事殷,使商王误以为周是最可靠的属国,姬昌是位忠心的伯侯,而在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拉拢争取殷商王朝的其他属国,使殷商越来越孤立。结果,许多诸侯国和部落陆陆续续地弃殷而投周。到了后来,殷商虽名为天子,而真正附属于他的属国、部落却连三分之一都不足了。这样,就为最后消灭纣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实现灭纣的愿望,便撒手归西了。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后被追封为周文王),他拜姜子牙为国师,并号称为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姬发以图大业。有一天,武王姬发问姜子牙:“我打算减轻刑罚而又能树立我的权威,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而民众又都能自觉按一定的规范行事。请问尚父,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姜子牙说:“如果你杀了一个人就能使1000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两个人就能使一万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三个人就能使三军军威大振,那么,你就把他们杀了。如果你赏了一个人而使1000个人高兴,赏两个人而使一万个人高兴,赏三个人而能使三军上下都高兴,那么你就赏他们;如果你能通过法律条令约束了一个人而使1000个人遵照执行,那么你就用这法律法令去约束他;如果你能通过禁止两个人的错误行为而使一万个人不再去做,那么你就去禁止;如果你能通过教育三个人而使三军上下都受到教育,那么你就去教育。总之,能够杀一个而惩戒上万人,赏赐一个而激励更多的人,这才是有道明君的权威、幸福之所在啊!”武王姬发听了,茅塞顿开,照着姜子牙的话去做,时时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这时周朝已羽翼丰满,国势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特别是殷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忠臣良将被杀的被杀,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审时度势,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便亲任主帅统领大军,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直取商都。经过牧野一战,大败商军,迫使商纣王和妃子妲己投火自焚于鹿台。中国历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便宣告灭亡了,姜子牙终于完成了扶周灭商的宏图大业。【注释】

[1]牧:处理。[2]审定有无,与其实虚:审其才术之有无,察其性行之虚实。[3]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随,顺。嗜欲,爱好。意谓言谈中要顺其欲求,投其所好,顺着对方的思路,窥见对方的内心世界。[4]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微,微妙。排其言,排抑对方的言论。捭反之,发言诘难对方。实,真实的思想感情。[5]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贵,引申为郑重地。得其指,诱使对方讲明意图;指,通旨。阖而捭之,自己故作沉默,诱使对方讲话,寻机说服对方。求其利,探知对方利害所在。以上的“捭”与“阖”指言与默、开与闭。[6]以原其同异:探讨事物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性质;[7]有守: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信守之。

捭阖第三

[1][2][3]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

[4][5]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6]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7]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8][9][10]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译文】

要想开启,贵在考虑周详;想要闭藏,贵在隐秘。要想周密贵在不能忽略微小的事情,而合乎道之理。用开启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情况。用闭藏的方法就是争取到对方的诚心。要观察对方,权衡轻重,对谋略加以审度和评判,圣人为此而有所考虑。

那些不能认可而达于一致的,圣人就按自己的考虑去做。对于开启,有的开启之后辞退,有的开启之后接纳;对于关闭,有的用关闭方法收留,有的用关闭方法加以排除。所谓开启与关闭,都是天地自然运行的道理。开启与关闭因变化而使阴阳二气产生变动。按照四季的开启与闭合来化育万物。不论纵横、反复都必须由开启闭合而产生。开启闭合是道的最高表现形式。如果想使说辞变化多端,必须事先详细观察对方的变化,一切吉凶大事都与此有关联。【感悟】

要想对一个人有所了解,就要以周详隐秘的方式采用捭阖的方法,或捭之,或阖之,进而掌握这个人的爱好、性情和思想,然后以此确定对这个人是否进行联合或排斥,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故事】商汤的助手

商汤灭亡夏朝后,建立商朝,伊尹是商汤的得力助手。

伊尹名挚,原是商汤家里的奴隶,在厨房里干活。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伊尹经常找机会接近商汤。有时候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过咸或过淡,招惹商汤找他问话,并利用这个机会,用做菜打比方,他对商汤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作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味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一番话果然说动了商汤的心,商汤发现自己厨房里的这个奴隶是个人才,进而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其为右相。自此,伊尹帮助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并一举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可谓功劳显赫。

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帮助商汤制定各种典章,规定官吏一定要勤勤恳恳地工作,要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要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要罚做奴隶。因此,商朝初期官吏均不敢胡作非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管理好国家。

商汤的孙子太甲继位时,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然而太甲在位的第三年就忘乎所以了,他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一切应服从于他。他任性、跋扈,以暴虐的手段压迫百姓。伊尹见此情形,先是一再规劝,提醒太甲应对自己的行为多加检点,后见太甲毫无收敛之意,遂将他放逐到商汤坟墓所在地桐宫,要他早晚面对祖父商汤的坟墓,聆听守墓老人讲述商汤如何创业的历史以及商汤颁布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应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勤俭为本,不要败了家业、国业。太甲渐渐地意识到了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于是,他首先在桐宫的范围内关心老弱孤寡,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应当做的事情,他立刻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不仅自己不做,看到别人在做也立刻加以制止。

三年过去了,伊尹的决定终于使这个年轻的君主悔过自新了,于是,伊尹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将太甲接回首都亳城,并郑重地将政权交付给他。从此,太甲接受教训,终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日益繁荣起来。

伊尹身为奴隶,却聪慧过人,他为自己创造了自荐的机会,得到了一代君王——商汤的信任,得以一展才华。他忠心耿耿地为君王治理和管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奖罚分明的典章制度,提高了君王的威望,巩固了国家的政权。面对太甲的堕落,他巧妙地以其祖先的种种言行及现身说法教育太甲悔过自新,挽救了一代君王。伊尹不愧为一位善于思考、懂得方法艺术的奴隶丞相。武丁求贤

汤王以后经过20多代,王位传到了武丁手上,这时候的殷国国力大不如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武丁跟他的先祖汤王一样,是个非常贤明的王,从小就留心国家大事。等到武丁继承王位登基以后,更是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但是武丁虽然能干,身边却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他。因此他常常夜不能寐,心里很忧闷。在他的父亲小乙去世以后,武丁郁郁寡欢,整整三年,没有说过一句话。

有一天晚上,武丁忽然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个人,看样子很像囚徒,身穿一件粗麻布衣服,胳膊上套着一条很粗的绳索,他的背有点驼,正弯腰低头吃力地干活。武丁恍恍惚惚觉得心受感动,于是走上前去跟他说话,那个驼背的人抬起头来,武丁觉得这个人的眼睛里充满了聪明智慧。再看他的面容,明明不认识,但是武丁却觉得在哪里见过他似的,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朦胧中,武丁觉得那个罪人向他谈了许多有关天下国家的大事,武丁听他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很切合他的心思。正想询问他的名字,却被早朝的钟声吵醒了。

武丁上朝以后,把梦里遇见的那个人画在木板上,让群臣复制了许多份,又用书面形式告诉大家,神托梦给他,告诉他这就是他日思夜想所要寻找的贤臣,并命令文武百官四处寻访。过了很久,其中一个大臣寻访到北海的傅岩,找到一个名叫说(音悦)的囚犯,面容打扮跟武丁描述的一模一样,正拿着一把杵在修筑被水冲坏的道路。那个大臣高兴得不得了,认定他就是武丁所要寻找的人,于是连夜用大车把那个囚犯带回去,报告给武丁。

武丁立刻召见那个大臣和他带回来的人,一看,果然就是他梦见的那个人,一高兴,竟然说出话来,这是他自从父亲去世后第一次用嘴巴说话。那个囚犯见了武丁,一点也不害怕,态度从容,镇定自若,谈起国家大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显示出很高深的学问和过人的才识。武丁听了很高兴,当时便对他说;“有了你的辅佐,复兴殷国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你就是上天赐给我的大贤啊!”于是立刻任命他做了殷国宰相。因为他是从傅岩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傅说。他住过的那个破洞,后人称为“圣人窟”。

傅说做了殷国宰相之后,尽心尽力辅佐武丁,他提出了很多非常英明的见解,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武丁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因而他的那些正确的决定总是被武丁大加赞赏,并且全部采纳。很快,殷国的国势就开始强大起来,终于实现了武丁复兴殷国的愿望。

傅说死后,灵魂化作一颗星,升上了天空。在箕星和尾星之间有一颗闪闪发亮的小星,传说就是傅说的魂变的,人们称它为“傅说星”。【注释】

[1]即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要行动时,必须做周密的考虑。[2]即欲阖之,贵密:探求实情,综合思考,贵在缜密。[3]周密之贵微:周密,指思维方式,贵微,指表述方式。[4]追:推移。[5]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既要研之,揣度对方的情感反应;又要阖之,稳定对方的思想情绪。“捭”与“阖”,指分化与拉拢。[6]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出,释放。纳,吸收。此句意谓,同样是“捭”,可以是思想信息的释放,也可以是思想信息的吸收。[7]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取,探取。去,摒弃。此句意谓,同样是“阖”,可作思想信息的探取,也可作思想信息的摒弃。[8]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万物均存在变化一样。[9]纵横:自由自在地变化。[10]反覆:或离反或复旧。

捭阖第四

[1]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2]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3][4][5],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6]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译文】

开启闭合是道的最高表现形式。如果想使说辞变化多端,必须事先详细观察对方的变化,一切吉凶大事都与此有关联。

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虑、智谋都是由口出入,所以用捭阖之术封住口,控制它的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开启、言说,是公开的,属阳谋;所谓“阖之”,就是闭藏、缄默,是不公开的,属阴谋。阴阳配合得好,事情的开始和结果才能处理得当,恰到好处。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是阳气,称为“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是阴气,称为“终”。

凡是那些顺承阳气的人,叫作“始”,他们以谈论“善”来作为事情的开端。凡是那些效法阴气的人,全称为“终”,他们以谈论“恶”来作为谋略的结束。【感悟】

俗话说:“病由口入,祸从口出。”言从口出,言为心声。要想把好“口关”,防备祸从口出,必先把好“心关”。要想把好心关,只有加强自己的涵养,加深自己的城府,凡事三思而后行,免招不必要的祸殃。【故事】嫘祖劝诫黄帝

草长莺飞,白昼永长。

黄帝在陕北待腻了,在率领族人向中原迁徙时,于途中遇上了嫘。

嫘(念雷)小姐正抱着一个陶瓶去井里汲水,这个瓶子是古代高科技产品:尖口尖底,中间硕大,像枣核形状。把它用绳吊进井里,就能自动倾倒,因为重心很高。等进水一满,水和瓶子整体重心又下移,能使瓶子自动竖起来。

嫘双手牵动细绳,把水瓶放进井里,她在劳动中显露出的优美曲线,深深地吸引着黄帝。

黄帝走上前,注视着嫘小姐。嫘小姐那静止的温柔,仿佛千百蝴蝶,在她周身纷纷起舞。黄帝说:“是谁捧给我芳香的水浆,我就要为谁迷醉不醒,我将儿女情长,放弃读书赶考。我将把追逐的艰辛和成功的荣耀让位给古人和来者,甘心岁月蹉跎并且于事无补。”

嫘一愣:哟,这个西边来的帅龙真会说话啊。(是啊,人家一生下来就会说话!)

嫘恼恨的意思少了,多了些好奇,她看见黄帝头上编着蝎尾形的朝天长髻(类似麻花辫子),五只野猪獠牙制作的发夹套在长髻上起固定作用。一串绿色石质饰品,像发带一样绕脑袋一圈。发带以下,垂着一些小细辫子。耳外挡着方块的、梯形的耳饰,质地像是细陶——这都是根据出土古人装束推测出来的。黄帝的手腕上套着象牙镯和玉镯,好几只,有宽有细,颜色纷杂,但右腕上是空的。黄帝的手指戴着石制的指环,大约是帮助拉弓用的。黄帝颈下又垂着一块玉璜和一条象牙小龙作为胸佩,一个青紫一个洁白。总之黄帝身上都是小零碎,像是旅游景点里兜售的小纪念品,实在有点另类。

嫘忍不住笑出声来:“你是刚进化完的野人吗?怎么穿得这么乱七八糟?”“我穿的是一套黄土风情,姑娘想听吗?”“有话请讲。”“我脚下的黄土,即使全是黄的,也会因烧制技巧不同而有目感差异,造出红陶、黑陶、白陶、彩陶不同系列出来。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重度烘烧的细泥黑陶,黑如漆,薄如纸,再经打磨,漆黑光亮。我的下裳(前后两片的裙子,当时还没有裤子)颜色稍暗,像是风味独特的印纹红陶。陶色较深,坚固耐用,是贮藏粮食的好罐子。我的麻线上衣颜色稍浅,像是柔顺细腻的网纹白陶,胎制细白,器表光滑,光彩照人,可吃饭,也可喝水。而我的背包颜色内深外浅,点缀着蓝宝石饰品,则像是兽纹彩陶,上刻有猪纹、狗纹、龙纹、虎纹,气势磅礴,剽悍豪放,象征着我的性格!”

嫘愣了半晌,轻轻咬着发梢,这家伙也太能说会道了:“照你这么说,那我穿的就是一套青山文化了?”“怎么讲?”“即使全是青山,也会因为气候的冷、热、晴、雨而有差异。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太行山上的松岭,阴冷诡谲。我的丝罗裙颜色稍浅,又有点泛白,像飘着冰雪的北漠大青山,深沉忧郁。上身绢衣的颜色更浅,像是江南温柔婉转的草坡,清澈明亮。而我的罗纱挎包颜色外深内浅,并且有绮锦的碎花背带,就像是长白山顶的天池,岸边还跑出几头小花鹿,映着云海缥缈的倒影,蹦蹦跳跳,乖巧可爱。”

黄帝惊讶得下巴差点掉在地上,爱死了这个女孩,终于跟她结为伉俪。【注释】

[1]道之大化,说之变:大化,变化。“说之变”,指游说原则并主张灵活运动。[2]终始其义:指始终保持的义理,即善始善终。[3]阴:指矫正性说服,已然使之止为终。[4]诸言:各种言论。[5]言善以始其事:讲对方外部的有利条件,内部的积极因素,鼓动对方开始新的行动。[6]恶以终为谋:讲对方外部的不利条件,内部的消极因素,终止对方的谋虑。

捭阖第五

[1][2]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3]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4]无所不可。[5]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6]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动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7]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

[8][9]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10]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译文】

开闭的法则,都可用阴阳之言进行试探。因此对正派的人要谈论崇高的事去试探他;跟阴险的人谈论要用卑小的事去试探他。用低下要求卑小,用崇高要求宏大,这样说来,没有什么不可以探测出,没有什么不能深入进去,没有什么不能办到的事。

用这种道理可以说服一家人,说服一个国家,说服天下人。阴则无内可言,阳则无外可言,游说之道能大能小,能屈能伸。所有益损、去来、背反等都可以运用阴阳之法应对的。

阳气动就要行事,阴气动就可以收藏。阳气活动而显出,阴气隐藏而进入。阳气到了极点变为阴,阴气到了极点就反为阳。以阳气而活动的人,道德由此增长,以阴气而安定的人,形势会随着助长,事物由此而形成。以阳气来追求阴气,就要用恩德来包孕,以阴气来结纳阳气,就要以力量来施行。阴阳相互追求,是根据开合来决定的。

这就是天地阴阳的法则,也是说服人的基本方法。是万事万物的先知先觉,也就是所说的天地之门。【感悟】

天下的事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天下的事物没有不可以转变的,有了条件就能够转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同样可以使之转变。人们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去处理事物。【故事】伏羲氏的思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伏羲氏的人做了国王。他感到天地万物纷乱复杂,于是就想用一种方法,来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头观察天空时,忽然发现,天空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星星,纵横交错的位置不是和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处吗?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细地观看了鸟兽的花纹和岩石的裂缝,在这个基础上,他最终发明了“八卦”。

那时候,人们在水中捕鱼非常困难,他们只能用树杈戳,一天下来,捕不了几条。伏羲氏又运用疏密相间的黏附原理,发明了渔网,从那以后人们捕鱼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当了国王。他根据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后就行得通的原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将树条用火烤后弄弯,制成犁,就能够成片成片地开垦荒地了。土地多了,于是生产的粮食也多了。但人们所种的东西并不是相同的,于是,神农氏又发明了市场。他规定:凡是需要交换东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将所要进行交换的货物集中在市场上,彼此想到用不同的东西进行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后来,黄帝、尧、舜先后担任国王,又发明了衣裳,并通过衣裳的样式、颜色区分出高低贵贱;又发明了船、弓箭、牛车和马车等。从此以后,人们的生活便极大地方便起来。【注释】

[1]以阴阳试之:指用或正或反、或直或隐的游说方法试探和把握对方的思想。[2]与阳言者,依崇高:与心理态势积极的人言谈,宜从大处着眼。[3]以下求小,以高求大:从低处做微观分析,从高处做宏观分析。[4]无所不可: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5]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意谓小可以说服一人一事,大可以说服天下万民,天下大事。[6]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微观上说服可及无限之微,宏观上说服可及无限之广。[7]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意为阴阳运行,彼此相生,互相转化。[8]以阳求阴,苞以德也:对方消极,要去鼓动他,使他昂奋,要以德感化。苞,通“包”,包容。[9]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意谓积极与消极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是由捭阖之术作用的结果。[10]圆方:天圆地方,智圆行方,语圆事方。方,指原则性;圆,指灵活性。

第二章 反应

本章主要讲述了刺探情况的谋略,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从反面达到正面的方法。

反应第一

[1][2]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3]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4]反而求之,其应必出。[5][6]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7][8][9]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10][11][12]

若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13][14]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15][16]。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17]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

[18][19]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20][21]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22]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23]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24]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25][26]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译文】

古代教化众生的圣人,是同无形无影的天地一起产生的。回首观看过去,返回来验证未来;回首考察历史,返回来了解认识现在;回首了解知道对方,返回以后认识自己。

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在的情形不符合,那么就要返回到古代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对事情的考察,要返回过去,再来验证现在。这是圣人的思考方法,对事物不可不详细审察。

别人的讲话为动,自己的沉默为静。因此根据对方的话探知他的主张、意图,假如发现他的言辞有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地方,马上反问他而探求其真意,对方的反应必然出现。

言语有法相,事情有类比,既然有法相和类比,就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法相和类比,然后才可以观察其他的东西。所谓象是指言谈中某类事物的象征。比是指比照言辞中的同类事物,是借助无形的道来求得有声的言论。引诱对方说话,把对方所说的话与做的事相对照,就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这种情况就好像张网捕捉野兽一样,尤其要在野兽密集的地方多张网等候。一旦引导方法得当,对方必然会吐露真情,这种用语言诱导的方法也是一张“钓人之网”。

可以用这种钓人的网去引诱对方谈话。假如对方有所察觉而不再说真话,就要改变方法。做出某些表象而用语言去打动他,去迎合他的心意,从而了解他的真情,控制住他。自己又回去检查自己,对方一定会再来,所说的话有了法相和类比,因此就有了基础。

如此多次重复它,因袭它,反复验证它,再三审察不使谬妄存在,那么任何事物的真实情况都可以从对方言辞中察知。

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诱导愚者和智者,所得到的任何事情全是真实可靠的。善于从反面观察判断的人,能够通过运用变化来探得事物的真实面目。如果所运用的变通方法得当,那么就能掌握事物而加以审察。不能明察对方真情,得到的情形就不真实,就不能明了对方的真实意图,基础就不稳定。

因此,一定要用手法使对方言辞中的法象、类比信息改变,而后顺着他的变换言辞去反问他,让他回答,然后静默地看对方的反应并加以分析。在谈论中,要想听对方讲话,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对方张口讲,自己就要收敛闭口不语;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自己反而要先给予对方一些实惠;想要打开对方心扉,就要自己先设表象比对去引动对方,待他情志启动,想要发表意见时,便认真去体会对方的言辞。主张相同就会彼此呼应,道理真实就会彼此接受。谈话中,或者从这件事谈起,或者从那件事谈起;所谈之事可以是侍奉君主的事,也可以是教化百姓的事。

在这些谈论中,要辨别真伪,分析了解性质同异,分辨真情与欺诈。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喜、怒、哀、乐也都以一定的形式显示出来。这一切都是考察他人的依据。【感悟】

要想彻底了解一个人,就要从这个人的过去进行考察,进而探测他未来的发展倾向。其次,要从这个人的正反面去衡量。用言语和事物去刺激他,以探求他的反应和真实意图。【故事】力行改革的齐相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境内),号成侯。后又事宣王。邹忌辅佐齐威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使齐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勋卓著,为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即位。齐威王继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国政搞得一团糟,致使齐国国力十分衰弱。齐国屡遭三晋侵犯,甚至连弱小的鲁国和卫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想找机会劝谏国君奋发有为,富国安民。他先是以精湛的琴艺受到了威王的赏识,作为乐师被留在宫中,然后以琴道作喻,成功地劝说威王痛改前非,努力振作起来。他认为,国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国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国家的政令好比弹琴的动作,“攫之深”而“释之舒”。大弦小弦五音协调有序,才能弹出悦耳的琴音;君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左右配合,上下沟通,才能保证国家政令的畅通。威王对邹忌的一番论述十分赞赏,三个月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国相。

邹忌由乐师一下子升任了国相,在齐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曾经用隐语劝说过威王一鸣惊人的稷下先生淳于髡,听到这个消息坐不住了,他出于对齐国利益的关心,便急急忙忙跑去见邹忌这位新上任的国相。淳于髡见到邹忌后,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切入话题,而是用五个隐语对邹忌进行了试探。淳于髡说:“侍奉国君能周到无误,你的身名就能兴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误,身名都要毁灭。”邹忌说:“谨遵指教,我要把您的话谨记在心。”淳于髡说:“用猪油涂抹棘木车轴,是为了使它润滑,然而,如果轴孔是方形的就无法转动。”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国君左右侍奉。”淳于髡说:“拿胶粘用久了的弓干,是为了将它们黏合在一起,然而胶不可能把缝隙完全合起来。”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于万民。”淳于髡说:“狐皮袄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去补。”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其中。”淳于髡说:“大车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载重;琴瑟不把弦调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谐。”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认真制定法律并监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对邹忌的回答十分满意,认为邹忌完全可以胜任相国的职务。邹忌在答话中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如维护和加强国君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弥合君民之间的矛盾,重用人才,严格执法,整顿吏治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邹忌依法治国的主张。

邹忌升任齐国国相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民强国的目标,使齐国强于诸侯。齐威王对邹忌十分信任和赏识,一年之后就把邹忌封于下邳,号为成侯。

在整顿吏治方面,邹忌协助齐威王做了大量工作。他赏罚严明,注重调查,很快使齐国的吏治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当属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阿城大夫的故事。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由于工作勤勉,不喜欢阿谀奉承,所以一些人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齐威王对即墨大夫印象很差。在邹忌的劝说下,威王没有听信一面之词,而是暗中派人到即墨进行了周密的调查。通过调查,得知那里田野得到开发,百姓生活富足,官府里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的东方因而得到安宁,从而证实了即墨大夫是个政绩卓著的清官。于是,齐威王封给他一万户食邑。而阿城大夫治理阿城,虽然朝廷里赞扬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可是威王派人到阿城视察,却发现那里田野荒芜,百姓贫苦。原来是阿城大夫用财物贿赂了威王的左右,来求得赞扬。于是威王当天就烹杀了阿城大夫,并把左右曾经吹捧过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杀了。齐国全国震惊,官吏们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他们的忠诚,从而使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诸侯听到这个故事以后,不敢对齐国用兵有20多年。

在举荐人才方面,邹忌唯才是举,大量提拔选用有才干的人出来为国家效力。他推荐田居子去守西河,结果使秦国、魏国不敢东进;他推荐田解子守南城,楚国人就吓得赶紧来齐国朝贡;他推荐黔涿子去守具州,燕国人、赵国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他派田种首子去治理即墨,结果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他让北郭刁勃子担任大士的官职,齐国就出现了团结和谐、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由于邹忌知人善任,能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再加上齐威王一向以人才为宝,所以齐国的国力日盛。

在广开言路方面,邹忌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劝谏威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广泛听取臣下和普通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在《战国策》里,记载着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脍炙人口,传为千古美谈。故事里面说邹忌身高8尺以上,体形容貌俊美。有一天早上,他穿着礼服戴上帽子对着镜子细看,问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就再问他的侍妾:“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赶得上您美啊!”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一块儿坐着说话,又问客人说:“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明明自己不如徐公美,可周围的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美,邹忌从这件事上悟出了治国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一个君主只是听左右的进言而不广开言路,广采博收,往往就会得不到事实的真相。于是他进朝廷见齐威王,说:“臣子确实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爱臣子,臣子的妾怕臣子,臣子的客人想对臣子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120座城邑,国王的后宫嫔妃左右亲信,没一个不偏爱王;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怕王的;一国之内,没一个不有求于王的。从这点看来,国王看清真相就很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好。”就发布命令:“当官的、当差的、当老百姓的,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得上等奖;呈上书信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能在公共场所指出我过错并传到我耳中的,得下等奖。”命令刚发下时,臣子和百姓们都争先恐后地上朝进谏,从宫门到殿堂好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断断续续地来进谏。一年以后,大家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以向威王提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内”。正是因为齐威王在邹忌的劝说下,能胸怀宽广,兼容并蓄,齐国才令顺民心,国力大增,一举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一分为二地说,邹忌这个人在政治上确实很有才干,但在人格上却有些致命的缺陷,相比起齐国先贤管仲和晏子来说,他显得嫉妒成性,心胸狭窄,缺乏容人的度量。邹忌与大将田忌关系不好,按理说应该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下,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两个人的矛盾,甚至应该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可邹忌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欲置田忌于死地而后快。他采用了小人公孙阅的计策,阴谋除掉田忌。先是怂恿齐威王让田忌领兵去攻打当时的强国魏国,如果战胜有功,就去抢功,说自己的计谋正确;如果打不胜,就让田忌去白白送死或者回来治他的罪。可这条计策没有成功,大将田忌在著名军事家孙膑的帮助下南攻襄陵,救援邯郸,并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因功获得了齐威王的更大信任。一计不成,公孙阅和邹忌又生一计。他们让人假扮田忌的仆从,拿着10斤黄金到街上去找人占卜,到处宣扬占卜的目的是“田忌想要做国君,想找人算算,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当问卜的人一走,就派人逮捕为他占卜的先生,押着他到齐威王那里讲明情况。齐威王信以为真,对田忌产生了怀疑。田忌听说这件事之后,非常气愤,就率领他的部下袭击临淄,捕捉邹忌,但没有取胜就逃跑了。后来,田忌被迫逃到了楚国。邹忌还不甘心,又使出阴谋诡计,让楚王把田忌封到了遥远的江南。邹忌因私废公,制造莫须有的冤案来诬陷、迫害田忌,直至用阴谋诡计逼走了田忌,可谓是邹忌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也使齐国的人才外流,使齐国的利益遭受了损失。

害人者没有好下场,阴谋家不可能永远猖狂。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对邹忌排除异己、专横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满,继位次年就把田忌从国外召回,重新委以重任。此后不久,邹忌这个在齐国政治舞台上风光了很长时间的人物就郁郁而终了。【注释】

[1]古之大化者:化指教化,大化者指教化众人的圣人。[2]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同返,返回,翻过来。覆,翻过去,反面。都是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经验,进行研究以面对当前,认识未来。对事物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3]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指言行;虚实,指思想;不合,即反常。全句意谓,言行思想不合情理,出现反常,则可通过周围与以往的情况去推究;理不合,实相求。[4]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此句陶弘景注:“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而出。”[5]言有象,事有比:象,类比;比,譬喻。陶弘景注:“象谓法象,比谓比例。”[6]其有象比,以观其次:意谓言谈时通过类比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达到知事明理的目的。[7]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前者指论证方法,后者指修辞技巧。[8]以无形求有声:意谓由于借助逻辑方法和修辞技巧,所以能不言理而理自明。[9]钓语:如钓鱼投饵一般,在交谈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10]置网:捕兽的网。[11]会:聚集的意思。[12]道合其事:这里的“事”,与上文的“钓语合事”,均指对方的心事。陶弘景注:“道合其事,被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13]此钓人之网也:象比方法是诱动人心的置网。[14]常持其网驱之:经常把握象比的方法诱动对方。[15]其言无比,乃为之变:言谈难作喻譬,就要变化。[16]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用类比法去触动对方,以合其心意,发现对方的情思所在,慢慢地就可以驾驭对方了。[17]定基:把握基本观点。[18]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圣人用象比的方法去诱动愚者或智者,事情都不会有疑误。陶弘景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19]变鬼神:如鬼神之灵活多变,善于调整自己。[20]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意谓恰当地调整自己,审慎地引导对方。变,策略调整。审,审慎。[21]定基不审:确定自己的基本观点不周密。[22]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此句陶弘景注为:“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23]欲闻其声……欲取反与:这是“反听”的具体办法,目的在于“得情”。睑,本作“敛”,通假。[24]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因此、因彼是讲言谈起点相异;事上、牧下是讲言谈对象不同。[25]情诈:真情为伪诈。[26]动作言默,与此出入:意谓或动或止,或言或默,都应以反听之道来调整。

反应第二

[1][2][3]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4]类。[5][6][7]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译文】

用反观别人的方式来复验审察自己,在反复探求中去观察对方言辞中隐含着的真情。谈话中要谋求自己的内心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进而考察他言辞中涉及的诸事,探讨万物,辨别雌雄。即使对方言辞所谈之事是次要的,不是急于要知道的,也可以从细微的征兆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真情。

就像为刺探敌情而潜伏敌境一样,要准确地估量对方的能力,探知推测出对方的意向,像符应一样灵验,像螣蛇所预示祸福一样准确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感悟】

要想探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用机巧灵变的方法,即“欲闻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以察其真伪,了解其喜怒哀乐。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内心平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