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抗压的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力荐的积极心理学课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2:51:04

点击下载

作者:道格•亨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成为一个抗压的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力荐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如何成为一个抗压的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力荐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试读:

前言

不要用成功来衡量我,而要用我跌倒再站起来的次数来衡量。——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

几年前,我跟一位作家说到我想自费出版一本关于抵抗压力(resistance to pressure)的书,她旋即就说:“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自费出版……”紧接着,她侃侃而谈拥有一家出版商的种种优渥之处。我当时都能听到自己扑扑的心跳声,这种想法让我惊恐不已。

在那之后不久,我与安妮.勒尔(Anne Loehr,出版过两本书,我所认识的最好的高管教练之一)再次提及自费出版的想法。安妮同样向我列出了出版商的几点好处。总而言之,发行交给好的出版商,而我负责高水平的写作,这样我的书可以面向更多的读者。我的心跳又如过山车一般急剧加速。

我到底怎么了?为何我会对找出版商产生如此大的心理反应?我冥思了一段时间后得出结论:我执着于自费出版的根本原因只是我规避拒绝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解释,我使用了一种懦弱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对失败(不现实的)的恐惧(怕被出版商拒绝)可能使我写出一本劣质的书籍。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道理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抗压力是影响我们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基本品质。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到它的作用,但它对我们一些有意义的关系和成就却至关重要。尽管你可能已经具备抗压能力,然而你还是不能有效应对某些情境;但是如果你驻足反思自己的状态,在今天起床后立即采取行动,买了这本书并且细细品读,我能很自信地说你已经具备了处理人生中一些重大困难的能力。我们所有人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生活中各处这种不经意的助力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我著此书并不是为了成为抗压这个主题的终极权威,关于抗压,还有太多可以被研究发表的内容。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我并没有找到全部问题的答案,而且想就从科学家们、思想领袖们身上,做高管教练的实践中和作为父亲的体验中学到的东西做一点分享。

最后,请不要带着减轻生活压力的目的去阅读本书。如果你学习甚至实践了书中提及的某些方法,你可能在追寻有意义目标的路途中效率更高,这能使你在追求幸福和满足感的生活中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第一章 / ONE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就是抗压力

期待逆境的到来……更期待征服逆境。——水牛城比尔队前心理总教练,马尔夫.列维(Marv Levy)抗压力,一种让你变得强大的能力

我这本书已经写了46年了,当然并不是说我真的花了46年写成本书,而是说我小时候就着迷于观察人们在困境中的行为和反应。我清晰地记得14岁时对着姐姐大吼大叫并让她滚出洗手间的情形;也记得大四那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参加橄榄球赛前,我沉浸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导致比赛扔掉两个抢截球,抱球时间过长使对方拿到10个擒杀,比赛后我被换下场,第二周就被放在了替补席的位置,我的赛季就这么结束了。带着悲观情绪的我没能发挥正常的水平,整个赛季因此被失败笼罩。

我那时竟不知一位研究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学教授就住在离我们体育场几个街区的地方。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并在我大四那年出版了《习得的乐观:如何改变你的观念和生活》(Learned Optimism :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一书。赛利格曼教授的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乐观情绪可以给运动竞技、政治活动和学习工作带来更好的结果;第二,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如何变得更加乐观。不幸的是,我那时没有机会读到此书,而是继续在球场上丢掉抢截球,任由悲观情绪跟随我整个赛季。

故事到这儿还没有结束。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提供工资核算服务的公司上班。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我要给客户打电话做陌生电访。每周二早晨都是“电话大轰炸”时段,经理会给我们一长串公司的列表,让我们拼命做3个小时无停歇的陌生电访。这种工作模式对人的冲击很大,被电访的客户通常很无礼,有的甚至会朝我大吼大叫,威胁说我要是再打回去,就……你们懂的。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休息一会儿。但是如果我休息得过于频繁,经理就会过来说:“这就是个数字游戏,道格。你电话打得越多,销售额就越高,被客户拒绝千万别往心里去。”每当听到这种话,我总是备受鼓舞,但一会儿就把经理的鼓励忘个精光。在这家公司工作了6个月后,我开始寻找另一份工作。因为我对自己销售工资清算服务的能力完全没有信心,我想放弃。实际上,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影响我的价值感和自信心了。

所以,现在你知道了,当我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默认的态度就是以悲观情绪应对。我还是个内向的人,你们猜一下:当我遇到难题时首先会找谁倾诉?没错,就是我自己,情绪的旋转直下总是转瞬间发生的。我告诉你这些是因为,对我来说,拥有抗压力并不容易。我已经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研究这个主题,并且想把我学到的东西与尽可能多的人分享。实际上,在过去的11年里,我的状态有了显著的改善,通过采用新工具、接受专家指导和实验新方法等途径,我战胜了不少难关,并在挑战中获得了成长。尽管我不太情愿把自己称为一名专家,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每天都在练习保持抗压力。今天我可能要增强灵活应变能力,明天可能要学习养成乐观情绪,或者花上好一段时间回忆我是如何重建一段良性关系的。

这种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11年前,我才知道有这么一群心理学家在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幸福、投入、意义、目的和复原力。2005年,《时代周刊》(Time)杂志刊登了马丁.赛利格曼、埃德.迪纳(Ed Diener)、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和罗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一篇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文章中,他们探讨了幸福感的锻炼以及他们数十年来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指出快乐平和的性格特征可以带来工作上的升职、人际关系中满意度的提升、抑郁概率的减少以及学习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我把那期的《时代周刊》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跟每一个认识的人讨论这个主题,并且买了好几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我为之着迷甚至着魔。我开始练习向家人表达谢意,这能帮助我从职业经理的角色转变成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但我很快认识到,保持快乐和表达感恩能到达的境界不过尔尔,这些还不足以让我应对跌宕起伏的人生。我开始努力寻找是什么元素让有些人能够保持抗压力,而另一些人表现得没那么顽强并且在逆境面前崩溃。

然而在探索抗压力的概念之前,让我们确定一个普适的定义。听到“抗压力”后,人们的大脑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我们通过调查得到:

· 强大

· 灵活

· 活力

· 韧性

这种讨论通常持续数分钟后就会提到我们永远也避不开的词:“受挫后恢复原状”。我在一本内部杂志网站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是这么定义的:“经历困难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及韧性。”如果将这个定义应用到一种心理状态上,我们会说“一个具有抗压能力的人能够在离婚、遭到辞退甚至失去亲人时恢复到原有的生活状态”。

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我认为相较于受挫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抗压力的意义要丰富得多。

受挫后恢复原状固然重要,但这却未道出全部的事实。受挫后恢复原状意味着我们可能回到了原始的状态,这就是说,我们应该与遭遇逆境之前的状态是相同的。但是我的经验表明,具有抗压力的人在脱离困境之后从来都不会与之前一样。在某些案例中,这些具有抗压力的人经历了一番刻骨铭心的成长之后,会更加具有同理心。如此一来,逆境就可以与灵活性、爱心和关怀连接起来,最终带来乐观的思维方式。

当我把我的学术研究、自身体验以及与客户、朋友、家人交流得来的大量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不难看出:具有抗压力的人不仅仅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复原状,他们还能在脱离逆境的过程中变得强大。

新泽西州的格温.法利(Gwen Farley)是名环保律师,她同时还是两名孩子的母亲。当我问她是否具有抗压力时,她很快回答道:“现在是的!我之前可不这样。”格温曾经与丈夫马克(Mark)一起抵抗一种罕见的恶性癌症,癌症最终夺走了马克的生命。面对这一切,格温表现得十分顽强,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保持坚强。当然,对马克的爱给予她力量,照顾两个孩子的意义和目的也给了她动力。我渐渐明白抗压力比仅仅恢复原状具有更深刻、更丰富、更复杂的含义。尽管格温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让马克回到身边,但是毫无疑问,她如今坚强多了。

成长是抗压力的关键因素。具有抗压力的人能从自己面临的境遇和犯过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时刻学习新东西,随时调整方法,最终打破我们常说的“好吧,我已经尽力了”或者 “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之类的困境。他们能够听取周围的人给予的反馈并及时地往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方面去处理信息。

具有抗压力的人能够从经验中进行学习,在困难面前从不躲闪,也不会在挑战前退缩。当挑战来临时,具有强大抗压力的人可以愈战愈勇。与其抱怨时局之艰难,恐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他们可以将情景进行重构,使之变成对自己能力的考验或者游戏。

珍妮弗(Jennifer)是《财富》100强企业的一名经理,同时也是两名残障儿童的单身母亲。当事情变得棘手时,她总会回忆起《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里的场景:多莉(Dory)告诉马林(Marlin)“一直向前游……”珍妮弗第一次婚姻嫁给一个酒鬼,之后又交了几任喜欢恶语相向的男朋友,她独自养大了两个漂亮的孩子。珍妮弗知道自己需要这部儿童电影传达的精神:不要惧怕困难,就算恐惧,也要一直往前走,越往前走就会发现困难会自动为你让路。

我们从绝大多数具有抗压力的人身上看到的特质是:他们拥有应对任何状况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知道自己拥有能够化险为夷的资源。

吉姆(Jim)是一名小学作文教师,他从不畏惧挑战,也不轻言放弃。他在一个富人区执教。这个学区的家长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富人。吉姆经常受到这些家长的质询。他的教学方法受到质疑,他的评分总是引起家长不满,对学生课业提出补救的建议也会受到怀疑。他常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资质来证明他的方法是有效的。吉姆没有把这种争论加剧演变成一场战争,而是向家长强调他自己也是一名家长,他具有教导孩子并且给他们提出建议的资质。因此,吉姆一边听取家长的建议,一边依靠自己在教师岗位上多年的经验而勇敢地站了起来。

刘畅(Chang Liu)是弗吉尼亚州劳登县图书馆的馆长。她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异常艰难,但却从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去而感到疲惫,也没有将此作为遇事不顺的借口。当聊到家人时,她整个人都神采奕奕起来;当她说到一位英语老师早上5点钟起床来免费给她辅导时,她的故事变得更加饶有兴味。这段趣事告诉了我们,构成抗压力定义的最后一个因素与他人的支持与连接相关。

我和刘畅在讨论抗压力时聊及了它的来源,与所有参与过抗压力讨论的人一样,她也指向了外力的作用。对刘畅来说,抗压力来源于家人和老师,格温的抗压力来源于孩子和朋友。相反,在过去50年里,抗压力研究最大的局限是:笃信抗压力仅仅是个体特征。这可能归结于一个标志性人物形象——万宝路男人(The Marlboro Man,创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香烟广告形象),一个在无尽荒原中艰难隐忍的孤独牛仔。但是,研究清楚显示,我们确实需要与其他人的相互支持,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以保持活力与抗压力(稍后,我们会讨论抗压力是如何与人分享或是被人偷走的)。

史蒂芬.乔布斯(Steve Jobs)因在技术与商业领域的超凡成就而广受赞誉。他在计算机变革的众多领域贡献卓著,仅举几例来说,苹果电脑、苹果手机、苹果多媒体播放器(iPod)、平板电脑、苹果音乐播放器(iTunes)。他与他的苹果公司真正改变了世界,当然他带来的改变并不都是好的(稍后,我们会谈到技术与抗压力的关系)。他无数次克服种种困难才达成今日的成就。苹果公司曾遭遇过破产、无法在期限前实现新产品构思,或是技术故障。

很多人会说乔布斯因为这些事情而保持抗压力,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乔布斯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确在受挫后表现出强大的复抗压力,但他在复原的过程中表现得极其刻薄。一部分雇员可以在他的领导之下事业蒸蒸日上,但另一部分人在被他辱骂、拒绝或是羞辱后就萎靡了。与他亲近的人说他有一些自恋主义的倾向,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同理心水平较低。是的,乔布斯帮助很多人拥有了无法言喻的财富与成功,但是他也让很多人停滞在低谷中,无法自拔。

乔布斯坚信自己始终是正确的……直到他错了。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他聘用了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y)来管理苹果公司。斯卡利之后开除了乔布斯并且把公司搞垮了。乔布斯最初说只有苹果公司才能为苹果手机开发应用,几个月后他便改变了主意,但是他从不承认自己错了。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他第一次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时,他拒绝采纳医生的建议,只是调整了饮食,采取了顺势疗法。医生团队建议他立即进行手术,而乔布斯花了几乎6个月的时间进行试验,任由癌细胞扩散。有人说如果乔布斯能够承认自己可能错了,相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他今天可能还活在世上。

这并不是对乔布斯(或者任何人)的道德评判。我们所有人都有过抗压力的表现,但也都犯过为数不少的错误。卡伦.莱维奇(Karen Reivich)和安德鲁.夏特(Andrew Shatte)在《复原力因素》(The Resilience Factor)一书中写道:“抗压力指的是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获得动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压力和困难的能力。”我对于这条定义的补充是:拥有抗压力的人还能够与周围人建立和维持善意真挚且互惠互等的关系。(乔布斯经常从他人那里有所得,却忽略他人有所需。)

所以,我为什么要写这本有关抗压力的书呢?为什么抗压力在当今如此重要?首先,拥有抗压力是追寻人生价值的必备技能。无论想做好一个家长、商人还是体育运动员,你都得常常面临逆境的挑战。家长需要面对的是青春期的子女;经理经常收到一些无法在规定期限完成的任务;运动员一方面得忍受伤痛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还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所有值得追求的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成的,努力的过程与目标达成的喜悦一样,需要得到珍视。

抗压力不仅仅应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得到重视,这是我著此书的第二个目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量的压力、焦虑、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淹没了我们,而且大部分的糟糕情绪都是自寻烦恼,高速的生活节奏更是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50年中,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一直在研究人们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尽管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比以往更加忙碌,但是当真正开始跟踪每天1440分钟的行程时,我们发现实际上人们的工作量比以往更少。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工作量夸大其词,就像在炫耀自己拥有荣誉勋章一样。所以,我们的工作量可能减少了,但是与人的交际量却增多了。这就是大脑一直在工作状态中的原因。

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在工作中平均每3分钟就会换一个任务。这个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总是感觉到有事情没做完,又总是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手头上的事情;即使我们在深思熟虑后,对某个问题有了深刻理解,或是在某个项目上取得了一些进展,这时候手机振动响起,来了一条新邮件的通知——又被打断了!我们停下来阅读邮件内容,并随手解决邮件里提到的问题,接着手机又响了或者有人敲响了办公室的门。这种循环每天都在发生。研究表明,频繁的多任务状态降低了解决问题和灵活思考的能力。

除了多任务转换外,还有经济灾难的威胁。几年前的经济大萧条给西方世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近100万人失去家园,这个数字到2009年翻倍涨到300万。各种媒体每天都在报导各种不幸的消息,家道没落、下岗或薪资下调的人们经受着沉重的打击。我一个朋友在新泽西州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了6年,公司至少进行过两轮裁员了。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和带孩子,他的薪水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他因为惧怕失业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由此导致了胸痛、失眠和频繁生病等各种症状;与家人相处时,他也开始变得烦躁不安。

我有一个新理论:人类已经演化出一种新的情绪:不堪重负(Overwhelmed)。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每天收到如此多的信息。曾经需要花上数日、数周或者数月进行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毫秒之间被传送到我们的手机上。美国成年人平均每6.5分钟会查看下手机,青少年平均每天发送100条短信且绝大多数(几乎80%)是伴着手机入睡的。事实证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没什么好处。尽管我们认为时刻关注邮件、与朋友保持连接有助于掌控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研究显示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多任务转换与严重的抑郁和社会焦虑症密切相关。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在《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中写道:“心理抗压力即心灵。”如果我们没有让心灵休息,持续的心理抗压力也就岌岌可危,而手机会阻碍心灵的休养。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波特(Daniel Gilbert)和马修.基林斯沃斯(Matthew Killingsworth)的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近47%的时间里都处于走神状态,而走神会导致幸福感的降低。这些惊人的数据说明人们的注意力几乎有一半时间是不集中的,这不仅会让我们的幸福感降低,有时候还会错过重要的内容。

2002年3月,我去迪士尼世界度假区,这个魔幻王国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我决定全身心投入地游玩。爆米花的香味、太阳照射在脸上的温度、迪士尼的建筑风格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中,我十分享受这种时光。我看到灰姑娘的城堡前,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只身坐在长凳上,而她的妈妈在一部黑莓手机键盘上敲击个不停。在如此美好的地方,她们俩没有讨论这里的美食、灿烂的阳光或是高耸入云的城堡,亲子之间本该温馨幸福的时刻就这么错过了。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是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自我计划倡议(MIT 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的主管,近30年,她都在研究科技对人的影响。她在最新著作《纠正对话》(Reclaiming Conversation)中写道:近年来大学生的同理心降低了40%,这是过多的虚拟交流和缺乏面对面对话的结果。特克尔还探索了电子设备对人的影响,如智能手机。她发现电子设备对人的恋爱、家庭关系以及工作学习都有不利影响。通过长时间的访谈,她举出无数父母晚餐桌上盯着手机或是拍张家人照片晒在脸书上的例子。手机或电脑这类电子产品阻碍了我们的学习与交流,想一想,你是否曾在和朋友聚餐时玩过手机?

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研究有以下几个有趣的发现:

· 31%的手机用户从不关机。

· 45%的手机用户很少关机。

· 89%的手机用户在最近参加的社交场合中使用手机。

· 76%的手机用户(年龄在18~29岁间)在公共场合无目的地使用手机。

我们会在星巴克排队的时候掏出手机,因为与其虚度五分钟时光,还不如查看邮件、天气、新闻或者脸书上朋友的动态。正如特克尔写到的那样,我们已经丧失了无聊的能力了。我们害怕感到无聊,时刻都想找点新鲜事。还有研究发现参与者宁愿被轻度电击也不愿意独处思考。现在,我在星巴克排队时会选择跟周围的人交流。当我的孩子们说无聊时,我会说:“这是好消息呀!”但他们往往会对我翻个白眼然后走开去找新鲜刺激。

简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并渴求这些信息能带来“一击”,就像成瘾者渴求毒品带来的“一击”。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家里,我们都不断地被提醒未完成的事宜。除此之外,我们在电子设备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我们以为与家人朋友的连接更加紧密,而数据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我认为这会蚕食我们的抗压力并且让我们更难去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最糟的是,信息过载让所有事情变得像是紧急事件。你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屏幕上,关注有多少人给一只滑冰的猫“点赞”,而忽略了渴望你关注的10岁的儿子。重构你的生活,人生处处是机会

在20世纪70年代,父母给我订阅了《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一年中有几期会附上征集购买海报的志愿。志愿页上印着罗杰.斯托巴赫(Roger Staubach)、特里.布莱德肖(Terry Bradshaw)和其他体育明星的照片。在页面中间的位置画了一道虚线(你需要在那儿裁开),虚线下需要填上你想要的海报、数量以及邮寄地址。表格下面还附上一行字:“请允许8~12周的寄送时间。”你能想象当今的人对这种信息作何反应吗?我自己可不想成为这种产品的市场营销经理。现在,如果我们想找歌曲或手机应用,用30秒的时间就可以找到阿黛尔(Adele)的最新单曲或是“愤怒的小鸟”的最新版本。

40年前,几乎2/3的孩子都是走路去上学,而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不足10%。为什么呢,这是缺乏抗压力的一种表现吗?并非如此。家长因为惧怕孩子在上学的路上被车撞倒或被绑架而不愿让孩子自己走着去上学。还有就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富裕。即使在70年代调整薪资后,我们的人均家庭收入总体也是上升的。我想说,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

所以呢?这是个进步,对不对?托德.卡什丹和罗伯特.比斯瓦斯-迪纳(Robert Biswas-Diener)在《黑暗中的曙光》中暗示我们有一种“舒适病”(Epidemic of Comfort),我非常赞成。生活在便捷之中,人们会因为一个极小的问题而感到沮丧。事事都顺随我们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新科技声称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但这对我们真的好吗?一群朋友聚到一起,当我们聊到电影中的一个小细节时,我们是打开手机搜索还是进行讨论好?48小时内送达的快递服务让我们无法再体验到那种等待了几个星期,终于收到包裹的激动心情。当今的工程师们高度关注如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他们是否考虑过这种改变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为这份便利付出的另外一份代价就是更快的生活节奏。尽管我们一贯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和社会整体健康程度的标杆,但却不能显示人民是否安康。实际上,你可以想象,GDP越高,生活节奏越快;更快的生活节奏反过来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当你拥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收入,你就会购入更大的冰箱、更大的房子、更多的电子产品和更大的车。所有的这些,当然会消耗更多的精力。除此之外,更高的GDP会降低我们的自控能力。拥有更快生活节奏的国家会有更高的冠心病死亡率、吸烟率以及更低的成功概率和存款额。

这项抗压力的研究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我们发现,更多的财富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舒适的生活,但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最终我们会失去自控力,在攀爬财富阶梯的道路上损耗自己的身体。第二,我们的期望越来越高,开始超出现实。生活节奏变得更快,而我们却希望事情变得更加容易。因为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财富、需要参加更多的活动,因此不可避免就有更多的错误发生。而我们却不去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因此失望就在所难免。

就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弗吉尼亚北部遭遇了20年一遇的降雪,短短24小时,积雪达到3英寸。学校停课一周,人们无法上班。是的,天气十分恶劣但是电力却持续供应,没有人会饿死或者冻死。但是,我的邻居们却因为街道积雪没能被及时铲尽而暴跳如雷。雪铲尽后,他们又抱怨时间太长,铲雪人工作不到位。没有人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曾经一度没有应对特大暴雪的资源,每个人(包括铲雪人)的生活都曾不变过。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情绪也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并更好地繁衍后代。比如说,羞愧是我们在族群中可能会失去立足之地的信号,这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是极其危险的。被族群疏远几乎可以与死亡画上等号,族群可以提供食物和庇护,远离危险动物和其他敌对族群的伤害。另一方面,快乐是安全的信号,安全感让我们放松警惕。但是这也可能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此书采访过的每一个具有抗压力的人,不是一开始的生活条件不佳就是在人生中的某个节点经历过逆境,正是这些困难激励他们努力改善生活状态。吉姆年幼经历过父母离异,除了情感上的伤害,这对吉姆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经济打击,他得为想要的一切东西买单,比如车、汽油、衣服等等。刘畅的家庭每年勉强可以负担一条裙子的开销,但是她妈妈为了节省,总是尽可能地去买最好的布给她缝制衣物而不会直接购买成衣。刘畅告诉我,穿上妈妈缝制的裙子,她觉得自己是“小区里穿得最漂亮的小姑娘”。夏天时,妈妈会带她去吃冰激凌,每周一次,但是妈妈从来不吃。妈妈总是坐在旁边和她聊天,陪她把冰激凌吃完。很久之后,刘畅才意识到妈妈没有买两份冰激凌的钱。

珍妮弗拥有特别幸福的童年,她常回忆父亲那时是如何滔滔不绝夸赞自己的。不幸的是,珍妮弗的妈妈在她年幼时去世了,但是爸爸一直陪在她身边。大学毕业之后,珍妮弗遇到一个不错的人便结了婚。到此为止都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对吗?事实上,珍妮弗第一任丈夫是个酒鬼,她的孩子患有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叫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她孩子的身体不能分泌一种叫作髓磷脂的东西,这是覆盖和保护神经并辅助神经冲动传递的物质。患有佩梅病的人行动有障碍或是不能行走,他们可能也没有说话能力。大多数患者都是小男孩,但是珍妮弗的儿女都遗传了佩梅病。珍妮弗离开了第一任丈夫,自己将儿女抚养长大,直到几年前才再婚。

还有来自俄亥俄州马西隆市的玛丽莲.弗雷泽(Marilyn Frazier),她也是一个单身母亲,在离婚后抚养三个孩子。在离婚手续敲定之后,她在马西隆市政厅从事秘书工作。玛丽莲要求她的孩子们考取高分,并告诉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感。最终,她三个孩子都进入了一流大学,其中两个还继续获得了研究生学位。在孩子读大学期间,玛丽莲负担轻了一些,她便重回大学读书并获得了社会学学士学位。最近,她以马西隆市房管局主管的身份退休。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你创造出逆境来提高抗压的能力。我希望你重构生活抛给你的一切,在重构中寻找成长和获得成就的机会。珍妮弗、吉姆、刘畅、玛丽莲和格温并不是因为逆境本身,而是因为处理逆境的方式而变得更加强大。《你的生命之旅》(The Ride of Your Life)的作者冉.吉尔卡(Ran Zilca)决定买辆摩托车,并驾车穿越美国。沿途他采访了一群自我修行的启蒙大师和心理学家,问及他们关于幸福感和人生意义的观点。冉做好了抵御恶劣的天气、忍受与家人的分离以及迷路的准备。尽管如此,旅途还是十分艰难。下雨会让骑行变得特别危险,想念家人是旅行中最糟糕的部分。他错过了儿子的生日,在妻子遇到商业困境时不能施以援手。但是最终,他懂得骑行是特别重要的旅程,他(和他的家人)受益于他在骑行途中学到的东西。实际上,正是由于困难,这个旅途才比他预计的更加有意义。

我问珍妮弗是什么真正考验着她的抗压力。她停顿了一会儿说,自己在处理“大问题”时可以得心应手,却在处理“棘手的简单问题”时精神崩溃、大发脾气或生闷气。她无数次将儿子扶回轮椅上,但是每一次对她来说都异常艰难。正是在这种时候,她会停下来问自己:“你在开玩笑吗?继续向前游啊……继续向前游……”

另外一个耗尽我们抗压力的想法是保持平衡。企业开始实行一些措施来帮助雇员保持“工作—生活的平衡”,比如在家办公、灵活分配办公时间以及发健身房会员卡。问题是现在的雇员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害怕丢掉工作,他们在不断裁员的企业里一个人做着两到三个人的工作,是挤不出时间去健身房的;在家办公仅仅省去了每天通勤的时间,工作时间反而延长了。

一个知名组织避免使用“工作—生活平衡”概念,员工们谈论的是工作—生活灵活度。该组织鼓励员工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能完成家庭的责任,腾出时间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之余也能营造有意义的生活状态。这项举措实行起来并不容易,而且常常遇到质疑,但是该组织中身居高位的管理人员可以使其正常运行。我认识的一位高层说他从来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滑雪的周末,因为他差不多是在滑雪缆车上接听会议电话的。另外一位高层在管理百万生意的同时训练三个棒球协会的队伍,这要求他与员工及家人进行大量的计划和合作,但是他觉得物有所值。

去问玛丽莲.弗雷泽吧。在玛丽莲教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时,她意识到为了给自己未来的经济提供保障,她也应该取得一个学士学位。一整年的时间里,她一边做着全职工作,一边在当地的大学上课,同时还要独自一人料理家务。她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难事,因为她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她深刻懂得并且会优先考虑实现自己最梦寐以求的价值,对她来说,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是她的头等大事。

安-玛丽.斯劳特(Ann-Marie Slaughter)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的大学教授,从2009-2011年,她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她是第一个任此职位的女性,在做了两年“理想的工作”之后,她却辞职了。因为她没法儿找到工作和私人生活的平衡,普林斯顿大学的工作更加灵活,她能有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斯劳特最近著有一本书叫《未尽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她尝试着呼吁社会投入更多资金来完善日托服务,这样更多的女性可以进入职场,同时她们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应有的照顾。但是当聊到斯劳特时,我们总是忘记提及的是她的勇气,她可以做出如此艰难之抉择,离开自己理想的工作。总而言之,她明白什么是对自己(家庭)最重要的,并且从不后悔。

除了“舒适病”,科技还让我们保持“总是在线”的状态,并推送给我们根本处理不完的信息。而另一个让我们忙碌的因素是选择。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机会,机会太多,让人不知如何选择。据《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一书作者巴里.施瓦兹(Barry Schwartz)说,选择本身让我们难以做出选择,这事实上蚕食了我们的抗压力。

施瓦兹认为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在做出重要的选择时不免落入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利益最大化者,这类人会不遗余力地做出客观上最好的选择。举例来说,用最低的价格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第二类是满足主义者,这类人可以快速做出决定,因为他们会为决定设置参数,这让选择变得容易多了。请记住,我们始终是同时具备利益最大化者和满足主义者的双重特征的。但是一旦碰到关键性的选择时,我们会倒向一方。

有一个例子可以轻松解释如何区分这两类人:我们假设两个人一起买车。利益最大化者可能会在几个购车网站创建账号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它的打折方案,他还会到车行试驾两小时。满足主义者可能仅仅会向最近的三个车行咨询优惠信息,最终选择出价最低的车行购车。根据平均数据,施瓦兹发现利益最大化者通常能获得客观上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低的满意度。事实证明,利益最大化者在买好车后还会继续琢磨:自己如果能再联系一家车行是不是能再省下100块呢。他还可能怀疑售后服务、寄送选择和其他一切可以获得甜头的项目。满足主义者取车后会评价车的手感和新车的味道,并且对这场交易十分满意。他不会人云亦云,他设定自己的标准,当产品达到他的标准时,他就会立即决定购入,不再踟蹰。

我们的满足主义者不仅仅为买了新车而开心,他们的整个生活状态都更加幸福。为什么选择倾向会对一个人的幸福感有如此大的影响?我的理论是,这种选择倾向会渗透到忙碌纷扰的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被待办事项和日程计划挤满。将利益最大化会占用本该属于家庭、运动、朋友,甚至事业的时间,这些东西往往能带给我们更多价值。反复思考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也会给我们带来精神的负担,给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布丽吉德.舒尔特(Brigid Schulte)研究了为什么职业女性就算在丈夫主动做晚饭的情况下还是觉得身心俱疲,原因在于她们好心的丈夫们的一个问题:“我们该吃些什么呢?”原来做饭本身并不困难,但是当你需要想出每个人都喜爱的菜单、思考是否买对配料、计算烹调时间和评估健康标准时,这才加重了她们的负担和焦虑。这种做决定前的迟疑不决让人觉得压力倍增。

利益最大化带来的另一个压力是社会比较。理论表明,不断将自己与周围人进行对比的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当我们通过比较来衡量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时,我们就把自己放在了失败的位置。在一个承载了70多亿人口的星球上,总会有人在运动、智商和外貌上胜过你。对于那些总是进行社会比较的人,他们会因为买不起邻居刚刚买的新车而自怨自艾;会躺在朋友的沙滩别墅中却不能享受,因为他们想要买一栋同样的房子。

巴里.施瓦兹在2006年写就《选择的悖论》。在那之后,我们见证了智能手机的问世和大量推广,这给我们的指尖带来了几乎无限的选择。花一秒的时间想象你许下一个新年愿望,希望自己做事情可以变得更加有条理性,摆脱忘事的习惯,想要在来年和以后的时间里做事更富有成效。所以,你打开了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了一个“待办事项”应用,可屏幕上出现上百个选择,但是只有寥寥几种方法可以区别这些应用的好坏。或者说,你可能想要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所以你点开亚马逊的网站输入“管理”,然后得到超过五十万条结果进行选择。祝你好运……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五条技能,你可以在这个不断被信息轰炸的世界中使用这些技能来应对焦虑并获得成长。这并不是保持抗压力的五个秘诀,而仅仅是我觉得可以给你带来大量积极影响的五个领域。这个理论是从过去40年的研究和我个人的专业经验中得来的。下一章会教你如何对变化有所准备,以及如何稳健地走好人生道路。第二章 / TWO学会应对变化,提高抗压力的第一步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莫罕达斯.甘地(Mohandas Gandhi)

为什么要用一整章的篇幅讨论为变化做准备呢?在能够引起你阅读兴趣的以下章节中,本章节是最重要的。我们会聊到你的期望值,讨论几个非常好用的练习。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都会给出一系列能够助你获得成功的小技巧。

迅速浏览亚马逊网站上自助类的书籍后,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有的书声称涵盖了能让人在家庭和工作间游刃有余的“七条原则”(本书作者又在后出的一本书中说掌握“五个隐形关键”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哪本书是对的呢?);有的书说在14天内就可以获得幸福;有的书说你需要他们的21天挑战;还有的书列出了可以让你感到开心的500件事。这感觉像是一家“任你吃”餐厅,向你承诺快乐、满足和有成就感的专家似乎总是推出无穷无尽的建议和技巧。

我希望你开始关注这件事。我曾经读了很多这样的书,如果我将过去10年买书的钱投资在孩子的大学教育上,我现在就可以待在家里了。这些书确实包含了一些了不起的建议、研究和智慧,但是我要求你对它们要保持警惕。如果有些建议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我们真的要批判地对待了。14天获得幸福?(是不是21天呢?)真的,不要买这种标题的书。虽然这些书的作者有非常强的例证,但是他们的绝对语气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绝对往往是失望的处方。

我的好朋友托德.卡什丹喜欢说:“语境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节课,我都在活动挂板上写上这句话,我会告诉他们要保持些微的怀疑和争辩态度。我希望你不要将这本书当作圣经,或者觉得每段内容都适用于你,抑或是你在每个语境中都能找到自己。举个例子来说,数十个研究证实练习感恩可以提高幸福感并且减轻抑郁。这就意味着你每晚都要写感恩日记吗?当然不是。练习感恩(和各处的练习建议)对有些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可能对你来说并不适用,这不是你的问题,可能是练习时间长短的问题,也可能是受你当前的状态和期望值的影响。总而言之,我提出的建议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安于不安,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马尔科.莫雷诺(Marco Moreno)在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创建了柏塞克斯巴西柔术学校。他是我所见过的最棒的老师之一。第一次见面,我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巴西柔术的热情。他是一个为武术而活的人,他反复研究教学视频,不断提高自己的柔术教学水平,还热衷于跟学生分享新的柔术招式。其中,有段视频是勒内.格雷西(Rener Gracie)正在给一群商界人士讲授一种柔术,他称之为“企业家柔术”。柔术中的几条原则可以令你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具有抗压力的人,其中一条原则是:“如果在错误的时间使用一个对的招式,那这最终也只是一个招式。”柔术中有很多有效的防身招式,但是只知道这些招式是不够的。成功的人知道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技巧,这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为了能从本书中大获裨益,我的建议是:要学会融会贯通。很多研究要求人每晚写下生活中三件美好的事情,有些人很快就感到无趣,觉得这样做没有价值。如果这对你来说是个负担,试着每周练习一次。或者,你可以对着伴侣或者家人说出三件美好的事情。我每晚都对着孩子们说,这已经成为我们家很受欢迎的一项活动。

正如你看到的,我们要学会批判地接受信息。你要进行自我提问:为什么书中所言能够(或不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为什么别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眼前的信息是否适用于我?这样,你不仅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还更有可能进行实践。这样,你将会建立起你的“灵活性肌肉”,当你再需要抗压力的时候,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将会成为你最大的财富之一。

我在教室的墙上挂的另一幅箴言是 “安于不安”(Be comfortably uncomfortable)。我最先是在约翰.梅(John May)那里听到这句话的,约翰是一家著名的大型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当时,他正在给一群新员工做报告,在谈到自己创造个人品牌的历史时,他坦言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他谈到了挫折与困难:我们要准备好去迎接挫折,因为任何形式的成长机会都会掺杂令你不舒服的元素。如果一切都太容易,你反而可能感到无聊,找不到成长的机遇。当然,你要先确定自己能够承受何种程度的不舒适。记住一点,过于安逸意味着你没能好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过于不安也可能会让你不敢再尝试新事物。这个尺度完全由你决定。

当谈到各种形式的个人发展时,自然会涉及这个主题——期待,这包括自己的期待和感知到的别人的期待。首先谈谈别人的期待。不久之前我上了一堂课:关于如何搞定难以把控的聊天。我们谈论到“自己对别人的期待是如何阻碍一个健康对话进行下去的”这个问题,其中一位学员讲述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的侄子二十五六岁,是个事业有成的会计师,但是他却讨厌自己的工作,他向姑妈倾诉了自己想换职业的想法,也表达了这么做会让父亲伤心难过的疑虑。父亲希望他从事会计行业,因为这个职业十分稳定。她耐心指导他,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应由自己规划,同时告诉他,在和父亲商谈时要注意技巧。最终,他进入法学院,并不断地努力,在新的职业领域发展得很好。

另一个故事里的主角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我的一位好朋友从父亲手里接管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是他父亲50年前创建的。在这半个世纪里,父亲将自己的血汗和泪水都倾注在这家公司里,现在这家公司的规模壮大起来,雇员达到50多名,累计创造的价值超过千万美元。这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就接手了父亲的公司,然而他在谈到这份工作时却从未有过褒奖和赞誉。

在我看来,这样经营企业不但耗尽人的精力,还承担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当然,如果你狂热地喜爱这个行业,你就更有可能将公司运转得很好,并且你还能将必要的挑战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和机遇。因为挑战可以激励你去奋斗。然而,我这位朋友对商业经营兴致寥寥,繁重枯燥的工作已使他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婚姻关系、亲子关系都陷入危机,更严重的是,他的健康也屡次亮起了红灯。我问他:“你考虑过把公司卖出去吗?”

他马上回答道:“那等于杀了我父亲,比起对子女的感情,他更爱这家公司。”

当然,我朋友的话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也不难想象,他的父亲如此热爱自己的商业王国,如果儿子真将公司变卖,这势必会引起父子间的矛盾。但若不卖公司,继续由儿子经营下去,后果又由谁来承担呢?是谁需要每周工作60个小时来运营公司?旁观者很容易一眼看穿,但是如果自己遭遇类似情形,必定也难以处理得当。我这位朋友还需要跟他的父亲好好沟通一下。但是,涉及到如何建立抗压力的话题时,我们就应该十分慎重地考虑问题。做任何决定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你要特别谨慎地区分,别人对你的期待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要将别人的期待转变为促使自己改变的动力,而不是画地为牢的压力。

与期待有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你如何设定自己的期望值?某些研究表明,设定的目标越高,取得的成就越大。我试验了很多年后发现,事实上,树立高目标,并不能让我取得更高的成就。然而,我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却受到了鼓舞和激励。还有一个研究对此做了一些补充说明,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engen)建议我们在做自我提升的方案时,要将途中可能遇到的坎坷添加到计划中,并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每天或者每周给自己设定小的、可以实现的目标。这就如同每天给自己打分一样简单,分值从1到10,然后花上几分钟写到日记中去。这能让你充满动力、专心致志地修行。

与人交谈也能助你有所收获。学生要尝试去当老师,教别人东西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在科学界,教学相长的模式一直获得不少支持。读完一本书,我们可能会忘记95%甚至更多的内容。如果在空白处做些笔记或是在文章中做些标注,我们可能会记住更多的内容。现在想象一下,你需要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教给另一个人。你需要简单明了地阐述所有的知识点,这时大脑的工作不仅是提取记忆中的信息,而且要将这些信息重新组织成自己的语言,还要力求这些语言既易于理解,又生动有趣。大脑在完成这些活动后会对这些信息的印象更加深刻。你向朋友或同事展示这些信息的次数越多,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加工频率越高,你对这些信息的掌握程度也越高,你的记忆力和积极性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读书的时候,最好做一些读书笔记。你可以在书中做笔记,也可以将笔记写到单独的笔记本上。接着,你可以找些机会,将自己从书中看到的内容分享给(至少)三个人。我知道这听起来工作量很大,但是这将使你的收获最大化。你分享的内容越多,大脑加工的材料也越丰富,你的记忆力提升的效果也越显著。你每次分享细节,提出问题或是回忆特定内容时,都会看到信息之间新的关联。快试试吧!

我与工作室里的学员分享的另外一个案例是家庭晚餐。想象一下你订了中餐外卖,你会先品尝自己最喜欢的菜,接着可能会尝一两道自己第二喜欢的菜肴,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那道菜上。当我们转移到这本书上,我要求你找出不适合或不喜欢的内容,这就是跨出你的舒适区并将成长的机会最大化。就像约翰.梅的不朽名言“安于不安”。

让我们回到关于期望值的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某些情况下降低期望值或是加入一些消极的想法可能有助于我们的成长。更具体地说,我要求你去想想自己的成长计划,你的目标是不是恰好想要变得更有抗压力呢?举个例子,当有太多不确定性时,你可能会厉声斥责你的孩子或是同事。如果你仅仅想要找寻一个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或是以不太一样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本书呈现的某些研究和建议可能在短期内给你带来一些积极的转变。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大转变,你发现自己卡在瓶颈处,急切需要一个关键的变化,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加有意义、有效率、平和,这是需要时间的。期望可以让我们做到最好的自己。

用健美运动员来举例子。他们会先增重来构建更大的肌肉,因为他们知道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结果。他们可能在健身房花上数月的时间,除了酸涩的肌肉之外,看不到显著的增长。人的变化亦如是。作为一个高级心理教练,我对一个人的指导从来没有短于6个月的。对一个公司来说,投资心理训练价格不菲。我们经常接收到在3个月内指导一个人进行心理训练或考量一份心理测评报告的要求,这是不可能的。6个月仅仅能使转变开始开花结果,很多客户选择加订另外 6个月的辅导,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心理训练的动力。不要期待自己可以通过少量的时间或者努力就能在短期内改变什么。

让我们来弄清一些迷思。看看以下的陈述(没有阅读之前)并且选出哪些是迷思,哪些是有研究支持的。

· 具有抗压力的人通常是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

· 具有抗压力的人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是可以独自行事的。

· 具有抗压力的人从不放弃。

· 具有抗压力的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特别骄傲自信,因此他们是完美主义倾向者。

几乎每一条陈述都有人认为是有研究支持的。你可能已经猜到,这是个陷阱。这些全都是源于迷思。在我们准备做出有积极意义的改变和培养抗压力时,先要弄清楚这些陈述。

首先,具有抗压力的人通常是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你认为这些品质能够带来抗压力,你可能是对的,但是因为这句话描绘的景象,我将之列为迷思。每次我感到有些沮丧的时候,就有人来对我说:“你得积极乐观地考虑问题啊。”我们太过注重良好的感觉和乐观的心态。与这条迷思所描述的正好相反,具有抗压力的人的情感是敏捷的。他们知道不同的情境对应不同的情绪,他们并不会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对立起来。在你认为他们不露感情之前,你需要明白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倾向于表露积极情绪的,他们知道积极乐观的性格在长远角度上更加有效(且令人愉悦的),但是他们依旧保留在具体场景下调动最有效情绪的权利。

第二条陈述更像是迷思了。我们的社会有点过于看重个体的强大,期待有人可以以一己之力克服困难,达成更高的成就。但你想想具有很高个人成就的人,他们是如何获得成就的呢?这个迷思是不怎么能站得住脚的。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经营一家与硅谷多家知名公司合作的咨询公司。在某年一个会议上,他碰到一位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发明了一项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的技术,并将其转化成了百万美元资产的公司。我的朋友在与这位企业家一起乘电梯时问了一个问题:“您将一个小小的点子转变成了一家如此成功的公司,您觉得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那位企业家毫不犹豫地回答:“尽管我非常感谢您的赞誉,但是每天我都感恩自己是多么幸运,能让我可以与这群极具天分的人一起共事。”从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到圣雄甘地,从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到埃利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每一个人都与一群人有着紧密连接,这些人一起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和抗压力。

下一个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迷思,关于永不放弃。“退出”一词在我们的社会也具有相当消极的含义,具有抗压力的人的确更容易坚持并且能够有效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请记住,有抗压力的人具备以乐观却实际的心态认识世界的优秀能力,这份现实的心态使他们免于追寻遥不可及或是毫无价值的目标。当他们意识到事态可能有变或是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时,事实上他们会做出明智的决定,选择退出。然而,我们在电视或是电影里看到的,是一个人坚持不懈战胜困难,最终获得成功。我将这些称作故事,尽管这可以让人备受鼓舞,我们也的确需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刻坚持不懈,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有些人在应该退出时选择退出所做出的榜样。

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她将自己对成就的兴趣转变成了自己的事业。达克沃思的研究指出能够预示高成功率的两点因素:毅力(长期保持对于目标的兴趣和不懈努力的能力)和自控力(在诱惑面前,自愿克制自我情绪和行为)。高水平的毅力和自控力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就,这也是具有抗压力的人的标志。但是请记住,你也可能会对所有事情都有过多的坚持。想象一下,因为你是那种会将事情坚持到底的人,因此依旧保持一段虐待的关系;或者想象一下你的老板非常糟糕,对你要求太多以至于对你的家庭生活有了负面的影响。具有抗压力的人非常擅长实现目标,这些目标符合他们珍视的价值观,他们只会坚持那些能够达成的目标。

最后一个,尽管我们中大多数人知道这是个迷思,但是我们对待自己太过严苛,期待太多。当我们期待完美时,我们会不断地对自己感到失望。当然,我们天生很容易出错。相信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期望不出错并且一直能达到最好的状态,结果就是让自己失望。这是不现实的。

泰.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在《追求完美》(The Pursuit of Perfect)一书中指出,害怕失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对于失败有强烈的恐惧未必很好。本-沙哈尔写道:“失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任何成功的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沙哈尔声称自己早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书中写到完美主义是如何消耗他的精力,他是如何全身心关注成就的,如何在这段旅程中迷失自己、丢失快乐的。本-沙哈尔的故事最忧伤的部分在于,他获得了以色列全国壁球冠军却完全感受不到喜悦的情绪。他太过执着于赢得比赛,以至于在达到目标后,他又立即沉浸于如何捍卫自己的冠军荣誉了。提早准备,别等下雨时才想到买雨伞

几年前,我觉得人生中缺了点什么。我和孩子们身体健康,公司成立三年并开始好转,工作变得更加有意思,我的技能有所提高。似乎我已经获得了自己所有想要的东西。经过几次长时间的散步,思考自己的处境,我意识到我还需要从离婚中恢复和成长起来。我去拜访了当地的一位心理医生史蒂夫(Steve)并进行了第一次治疗。一到史蒂夫的办公室,他问我:“为什么会到这里呢?”我答道:“我从未对自己的生活如此满意过,但是我未能处理好自己的离婚事宜,也没能当好一名父亲,因此我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满意。”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的回答:“对你来说,现在是培养这个能力的最好时机。你的思想正要开启一种对待生活的新方式,而你也并不是处于绝望的状态之中。”当然,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是具有抗压力的标志,等到下雨了才想到去买雨伞并不是最好的策略。此书中的很多技巧脱胎于同行多年的评估研究,但是请不要完全用此书来代替心理治疗。我写就此书,是为了补充你从其他渠道所学的关于健康生活的知识,这些渠道包括来自一位具有资质的健康专家的建议。再有就是,这本书并没有向你提出问题并评估你当下状态的能力。

尽管如此,当你的生活相对安逸稳定的时候,完善自我还是大有裨益的。用古话“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形容再也贴切不过了。你有没有在停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测试跑步?你感觉肺在灼烧,两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