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知应会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3:19:11

点击下载

作者:刘元献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知应会手册

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知应会手册试读:

前言

岐黄之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瑰宝。她不仅仅是一门救死扶伤的技术,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渗透在每一个角落。神农尝百草体现了医者的奉献和追求,费长房悬壶济世彰显了医者的仁心仁术。中医,以她独特的疗效,几千年来一直为华夏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从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就是对中医药疗效的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颁布更是给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如何继承、如何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编写本书,希望通过利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中医耳鼻咽喉医师的临床水平,尤其是刚步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师;同时本书引入大量中医经典原文及中医的特色治疗,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

本书从定义、病因诱因、诊断、鉴别诊断、辨证施治及现代医药治疗、外治、预防及养护等方面简明扼要地阐述耳科疾病、鼻科疾病、咽喉科疾病、常见耳鼻咽喉科常见瘤证、常见癌症放化疗后,以及耳鼻咽喉科的检查、治疗及常规操作。并且每个病症后添加了方歌(主要选自清代汪昂所著的《汤头歌诀》),使临床医师在使用时,能加深对疾病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的认识,有利于对疾病和方歌的记忆,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中医思维,同时也有助于中医经典的传承,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书最后附有耳鼻咽喉疾病的知识框架回顾、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煎煮方法、饮食禁忌及插图,以供读者随时翻阅。并附录部分中医特色治疗视频,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以阮岩教授主编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为基础,所以同样适合大学教师及学生使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误和纰漏,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及指正,同时在使用中总结临床经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进一步修订及完善。第一章 耳科常见疾病耳瘘【定义】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中医辨证及治疗】热毒侵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瘘口周围红肿疼痛,有脓液排出,或可伴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方歌: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正虚邪滞证

主要临床表现:瘘口周围红肿疼痛,经久不愈,脓液多清稀,全身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呆等;舌质淡红,苔黄或白,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血,托里排毒。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补气血,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桔梗皂刺透脓毒。【外治】

涂敷法:感染后未成脓者,用如意黄金散涂敷。

挂线法:耳瘘长期流脓,可用药线插入窦道,使药物腐蚀窦道,待瘘管脱落后用生肌玉红膏外涂以生肌收口。【预防及养护】

发作时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节精神情志。知识链接: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本病为第一、第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该瘘管多为一狭窄盲管,管壁为复层鳞状上皮,皮下结缔组织中有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等混合而成的鳞屑,有臭味。感染时有脓液潴留,形成脓肿,管周有炎性浸润。【诊断】

病史:瘘管一般为先天性。

症状:未感染前,一般多无症状,感染后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流脓,溃破后可有瘢痕,排脓后炎症消退,但常反复发作。

检查:未感染时,可见外口为皮肤上一个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感染时局部皮肤红肿,周围组织肿胀。【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耳道湿疹、耳带状疱疹相鉴别。【治疗】

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感染者行局部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并应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耳廓痰包【定义】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部隆起,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疼痛,或有胀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耳病。【中医辨证及治疗】痰浊上犯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廓局部隆起,按之柔软,色泽正常,无疼痛,或有胀感;舌质淡,苔腻,脉滑。

治法:化痰散结。

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外治】

囊肿较大者可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目的是防止液体再生。【预防及养护】

发作时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魔芋等,穿刺包扎后切勿挤压揉搓,加强体育锻炼,调节精神情志。知识链接:耳廓假性囊肿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机械性刺激、挤压造成局部循环障碍有关。【诊断】

病史:可有耳廓局部挤压史。

症状:耳廓局部隆起,按之柔软,肤色正常,无疼痛,或有胀感,囊肿可因刺激后增大。

检查:耳廓局部隆起,按之柔软,肤色正常,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耳道湿疹、耳带状疱疹相鉴别。【治疗】

小的囊肿可采取局部冰敷、短波等治疗,较大者采取穿刺抽液后加压固定,或注入硬化剂。必要时手术切除部分囊壁后加压包扎固定。断耳疮【定义】

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疼痛剧烈,甚者溃烂流脓、软骨坏死等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本病可导致耳廓畸形,应积极治疗。【中医辨证及治疗】热毒入侵证

主要临床表现:初起耳部胀痛、灼烧感,继而红肿加重,疼痛剧烈,甚则头痛,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方歌: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火毒蕴结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胀痛剧烈、灼烧感,局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甚至溃破流脓,软骨坏死脱落,全身可见发热、口苦咽干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泻肝火,祛腐排脓。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正虚邪滞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廓溃后,久不收口,脓液色淡清稀;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托里排毒。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补气血,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桔梗皂刺透脓毒。【外治】

未成脓者黄金如意散外敷;已成脓者宜手术治疗。【预防及养护】

耳部手术和局部治疗时,应严格消毒,遵循无菌操作,耳部外伤时,应彻底清创,无菌缝合,并且积极治疗外耳感染性疾病。避时邪,畅情志,饮食宜清淡,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知识链接: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常有明确病因,如耳廓外伤、昆虫咬伤,以及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外耳道疖等继发感染,或者是中耳乳突术后切口感染,或者是耳廓假性囊肿、血肿穿刺后的继发感染等;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本病的常见致病菌。【诊断】

病史:常有耳廓外伤、昆虫咬伤、冻伤或耳部手术等。

症状:初起耳部胀痛、灼烧感,继而红肿加重,疼痛剧烈,烦躁,甚至头痛,体温升高。

检查:耳廓红肿,增厚,弹性消失,触痛明显,有波动感,重者溃破流脓,软骨坏死,最后导致耳廓变形。【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多发性软骨膜炎、耳廓假性囊肿相鉴别。【治疗】

脓肿早期,应以足量的抗生素全身用药以控制感染;局部用鱼石脂软膏促进炎症消退;严重者应尽快手术治疗。旋耳疮【定义】

旋耳疮是指旋绕于耳廓或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局部皮肤潮红、瘙痒、丘疹、水疱或脱屑、糜烂、皲裂等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风湿热犯耳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皮肤瘙痒难忍,灼热感,出现黄色小水疱,溃破后出现黄色液体,甚至糜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

主方: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消风散内羌防荆,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为末茶调或酒行,

头痛目昏项背急,顽麻瘾疹服之清。血虚生燥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瘙痒,缠绵难愈,局部皮肤粗糙,皲裂,脱屑,可伴有全身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主方:地黄饮子(《医宗金鉴》)加减。

方歌: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中成药】

风邪上扰者可服消风止痒颗粒。【外治】

外洗及湿敷法:常选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痒的药物煎水外洗。如苦参、苍术、黄柏、黄芩、白鲜皮、蛇床子等煎水外洗。

涂敷法:湿热者见红肿、瘙痒,可用如意金黄散。【预防及养护】

发作时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解除挖耳坏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节精神情志。知识链接:外耳湿疹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湿疹的具体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变态反应、精神状态、内分泌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因素等有关,还可能与环境有关。慢性中耳炎亦是本病的病因之一,引起变态反应的物品有虾蟹、芒果、花粉、牛奶、油漆等。【诊断】

病史:多有过敏物品接触史,中耳炎病史。

症状:局部皮肤瘙痒,常伴有灼热感,严重者可出现耳鸣及听力逐渐下降。

检查:急性期可见耳廓、外耳道,或耳部周围皮肤潮红,有散在红斑、小丘疹或水疱,溃破后出现表面糜烂,并流黄色水液,结痂后可出现痂皮,表面皮肤粗糙、皲裂、脱屑。【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耳带状疱疹、外耳道疖相鉴别。【治疗】

可口服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使渗出减少,以达到消炎、消肿及抗过敏等作用。耳疖【定义】

耳疖指外耳道疖肿,是以耳痛、外耳道皮肤局限性红肿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风热袭耳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廓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甚则头痛,全身可见发热、恶寒等表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方歌: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疗诸疔,

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

煎加酒服效非轻。肝胆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疼痛剧烈,甚则头痛,患侧腮部疼痛,耳疖可破溃溢脓,常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大便干结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胆,利湿通窍。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中成药】

肝胆湿热者可服龙胆泻肝丸;风热邪毒者可服银翘解毒片。【外治】

外敷法:常选用清热解毒药物煎水外敷。

切开排脓法:成脓未溃者,应以无菌锐物刺破,将脓液挤出,较大者应切开排脓,应作纵行切口,以免引起外耳道瘢痕、狭窄,并以黄连膏或紫金锭外敷。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照射患耳,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抑菌作用。

超短波疗法: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和抑制炎性细胞繁殖。【预防及养护】

发作时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睡眠时患耳朝下有利于脓液的排出。知识链接:外耳道疖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外耳道疖常发生于软骨部,此处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细菌侵入这些腺体内而发病,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引起,或者是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外耳道引起。【诊断】

病史:多有挖耳史或污水入耳史,或者化脓性中耳炎病史以及糖尿病、慢性肾盂肾炎、营养不良等病史。

症状:耳廓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耳疖破溃溢脓,耳前或者耳后淋巴结肿胀疼痛,甚至头痛。

检查:急性期疼痛剧烈,检查者动作轻柔,患耳有明显的耳廓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壁呈局限性红肿隆起,可触及波动感,疖肿溃破后可有黏稠脓液。【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相鉴别。【治疗】

早期可用激光、微波治疗,未成脓者禁止切开,防止炎症扩散;已成脓,较小者应以无菌锐物刺破,将脓液挤出,较大者应切开排脓,应作纵行切口,以免引起外耳道瘢痕、狭窄;必要时应放置引流条。感染严重者,应使用抗生素。耳疮【定义】

耳疮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风热湿犯耳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痛,耳痒,耳道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发热、恶寒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祛湿。

主方: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方歌:

银花解毒紫地丁,犀角赤芍连翘随,

丹皮川连夏枯草,风火湿热疔毒疗。肝胆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痛,同侧头痛,发热,伴口苦咽干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胆,利湿通窍。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血虚生燥证

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出现耳痛、耳痒,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主方:地黄饮子(《医宗金鉴》)加减。

方歌: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中成药】

风热湿邪,上犯耳窍者可服连翘败毒丸;肝胆湿热,熏灼耳窍者可服龙胆泻肝丸。【外治】

外敷法:常选用黄连膏、紫金锭外敷。

滴耳法: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制成滴耳剂滴耳。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照射患耳,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抑菌作用。

超短波疗法: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和抑制炎性细胞繁殖。【预防及养护】

发作时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及时治疗脓耳。知识链接:外耳道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环境的改变,湿度增大,腺体分泌受影响。污水入耳、外伤、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均可引起外耳道皮肤感染;此外,全身性疾病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外耳道可反复感染。温带地区致病菌多为溶血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热带地区多为铜绿假单胞菌。【诊断】

病史:多有挖耳史或污水入耳史,或者化脓性中耳炎病史以及糖尿病、慢性肾盂肾炎、营养不良等病史。

症状:耳内牵引痛、压痛或咀嚼时疼痛,常有灼烧感,继而红肿加重,外耳道初期有稀薄分泌物流出,后期可见脓性分泌物。或者反复出现耳痒不适。

检查:检查者动作轻柔,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早期可见清稀分泌物,重者可见脓性分泌物。【鉴别诊断】

本病多与耳疖相鉴别,耳疖为外耳道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治疗】

局部选择滴耳液治疗,或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勿选择过敏的药物;外耳道红肿时,可用鱼石脂甘油局部外敷。耳异物【定义】

耳异物是指外来物体进入耳道引起的疾病,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外耳道异物。【病因】

按异物的性质,分为动物、植物、非生物三种。

动物类:昆虫、蟑螂、蚊子、蚂蚁、水蛭、甲虫等。

植物类:种子、小树枝、草等。

非生物类:小石头、棉签、耳塞的橡皮圈、小玻璃球等。【诊断】

病史:异物入耳病史。

症状:因不同异物,可出现不同症状,如瘙痒、胀闷不适、红肿疼痛、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

检查:外耳道见有异物即可确诊,昆虫类异物(彩图1)。彩图1 耳异物【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耳道疖、耵聍栓塞相鉴别。【治疗】

本病以外治法为主,将异物取出是唯一的办法。针对不同异物种类以及异物的形状,取的方法不同。

动物类:先用植物油酒精、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动物较大时可注射丁卡因于动物体内,待其失去活力后再将其取出。或利用动物的趋光性,在暗室中以亮光在耳边将其诱出。

植物类:树枝,尤其是种子,勿用水冲洗,它会膨胀,增大取出难度;较大者用镊子或耵聍勾取出,小者用95%酒精或者植物油,将其冲洗出。

非生物类:针对不同的形状,用吸引器或者耵聍勾、镊子、刮匙将其取出。【预防及养护】

异物入耳后,不要自行处理,应由专科医生取出;戒除挖耳习惯,以免断棉签、火柴棒不慎入耳;尽量不让小孩玩细小的玩具;野外活动需加强防护,以防昆虫、树枝入耳。大疱性鼓膜炎【定义】

大疱性鼓膜炎是指以耳部剧烈疼痛、鼓膜表面见有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风热袭耳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疼痛,有胀闷堵塞感,可伴有听力下降,鼓膜见红色血疱,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肝胆火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疼痛,同侧头部疼痛,可伴有听力下降,鼓膜见红色血疱,外耳道周围皮肤红肿,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泻肝胆,泻火解毒。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中成药】

风热上扰者可服银翘解毒丸,肝胆火盛者可服龙胆泻肝丸。【外治】

疼痛剧烈者可在无菌操作下刺破血疱,减轻疼痛。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照射患耳,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抑菌作用。

超短波疗法: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和抑制炎性细胞繁殖。【预防及养护】

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节精神情志。?知识链接:大疱性鼓膜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本病主要由流感病毒引起。【诊断】

病史: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症状:耳部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听力逐渐下降。

检查:急性期可见鼓膜表面及周围外耳道表面兼有血疱,血疱破裂后可见浆液性液体。

辅助检查:纯音听阈测定可示传导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耳带状疱疹、外耳道疖相鉴别。【治疗】

血疱破裂前,予消炎镇痛的滴耳剂;破裂后予非氨基糖苷类滴耳剂滴耳。耳胀耳闭【定义】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中医辨证及治疗】风寒外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窍。

主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风热外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流浊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通窍。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肝胆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胆通窍。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脾虚湿困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窍。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气滞血瘀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逐渐加重,耳鸣;舌质淡黯,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方歌: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中成药】

风邪外袭者可服防风通圣丸,肝胆湿热者可服龙胆泻肝丸,脾虚湿困者可服参苓白术丸,适用于气滞血瘀者可服丹七片。【外治】

治疗本病以通利耳窍为原则。

滴鼻法:选用消肿通窍的滴鼻剂滴鼻,保持鼻窍通畅,利于耳窍积液排出。

针刺法:主穴取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翳风;外感风邪配外关、曲池、合谷;肝胆湿热证配太冲、阴陵泉、侠溪;脾虚湿困证配足三里、中脘、阴陵泉;气滞血瘀证配太冲、膈俞。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照射患耳,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抑菌作用。

鼓膜按摩法:详见耳鼻喉科常用推拿按摩导引法(视频1)。

视频1 中医鼓膜按摩法【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感冒、鼻科疾病。应以正确的方式擤鼻,忌用力过度或抠鼻。忌污水入耳。忌辛辣、刺激、油腻、冰冻食物,不宜食用芒果、菠萝、榴莲、荔枝等水果。知识链接:分泌性中耳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与咽鼓管阻塞、致病菌的感染、免疫反应有关,此外尚与胃-食管反流、牙错位咬合、裂腭、被动吸烟或居住环境不良有关,婴儿尚与哺乳位置不当有关。【诊断】

病史:多有感冒史、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病初起,可有疼痛,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按捺耳屏后症状可暂时减轻;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或耳鸣。

检查:急性期可见鼓膜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鼓膜失去正常光泽,积液黏稠者可见鼓膜淡黄或琥珀色,病时久者可见灰白色或灰蓝色,若液体尚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或可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辅助检查:音叉试验:林纳试验(-),韦伯试验偏向患侧;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颞骨CT,电子鼻咽喉镜,小儿X线头部侧位片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乳突炎、外耳道炎相鉴别。【治疗】

急性期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稀释分泌物和配合咽鼓管吹张术。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脓耳【定义】

脓耳是指以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彩图2)。彩图2 脓耳【中医辨证及治疗】风热外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者耳部剧烈疼痛,胀闷感,耳内流脓,听力下降,耳鸣;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消肿排脓。

主方:蔓荆子散(《东垣十书》)加减。

方歌:

蔓荆子散地芍冬,疏风清热菊花通,

赤苓前胡桑白草,升麻清解脓耳火。肝胆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部剧烈疼痛,耳内流黄稠脓,听力下降,耳鸣;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胆通窍。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脾虚湿困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多清稀,听力下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治法:健脾化湿,托脓通窍。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补气血,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桔梗皂刺透脓毒。肾元亏虚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引流不畅,脓液秽浊,或呈豆渣状,听力下降;全身可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培元,祛腐化湿。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方歌: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

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中成药】

风邪外袭者可服防风通圣丸,肝胆湿热者可服龙胆泻肝丸,脾虚湿困者可服参苓白术丸,肾元亏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外治】

清洁法: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内的脓液搽干净或先用双氧水浸泡清洗,然后用棉签擦干净。

滴耳法:一般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滴耳,比如黄连滴耳液等。

针刺法:主穴取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翳风;风热外袭证配曲池、外关、合谷;肝胆湿热证配太冲、阴陵泉、侠溪;脾虚湿困证配足三里、阴陵泉、中脘;肾元亏虚证配太溪、肾俞、命门等。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照射患耳,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和抑菌作用。

超短波疗法: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和抑制炎性细胞繁殖。【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外耳道炎等临近部位疾病。婴儿哺乳时,应采取头高身低体位,防止吞咽时乳汁入咽鼓管。鼓膜穿孔时,保持耳部干洁,切勿游泳等。不要自行掏耳,以防鼓膜穿孔。发病时忌食辛辣、虾蟹、油腻等食物,以及魔芋、芒果、菠萝、榴莲等。知识链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由于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所引起;主要的入侵途径有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位,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更易感染。婴儿尚与哺乳位置不当有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恰当的治疗,反复发作,或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者易引起反复发作。免疫功能较弱者如慢性贫血、糖尿病等患者。【诊断】

病史:多有感冒史、长期鼻病史,鼓膜外伤史,污水入耳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症状:急性者耳部剧烈疼痛、胀闷感,耳内流脓,听力下降,可伴发热、恶寒、耳鸣。一旦耳内脓液引流后,上述症状可缓解。小儿常伴有高热、腹痛、呕吐、抽搐等。久病者,主要以长期耳内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耳鸣为特点。

检查:乳突及鼓窦区可有轻微压痛,早期见鼓膜充血,渐渐发展为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鼓膜标志不清,鼓膜穿孔多在紧张部,且穿孔前可见小黄亮点,穿孔后有脓液流出,坏死性中耳炎鼓膜一般见多个穿孔,后融合为大穿孔。

辅助检查: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可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颞骨CT、电子鼻咽喉镜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

本病与外耳道疖肿、大疱性鼓膜炎相鉴别。【治疗】

早期应足量使用抗生素,同时应抽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力求最快控制感染,彻底治愈,鼻塞者用减充血剂滴鼻以保持咽鼓管通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恰当而彻底的治疗,或者急性坏死性中耳炎深达骨质,或鼻部、鼻咽部疾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以及全身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贫血等均会导致本病的发生。【诊断】

病史:多有感冒、鼻病史,鼓膜外伤史,污水入耳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以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等。

症状:持续或间断性耳溢液,脓液可黏稠或清稀,多伴有听力下降及耳鸣。

检查:局部检查可见鼓膜紧张部穿孔,可通过穿孔见鼓室内部黏膜充血或可见肉芽、息肉。

辅助检查: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耳聋。颞骨CT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慢性鼓膜炎、中耳癌以及结核性中耳炎相鉴别。【治疗】

以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去除病因为原则;引流通畅者可局部用药,急性发作者应全身用药,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药物治疗无效者或者中耳有息肉,应手术治疗。脓耳变证一、耳根毒【定义】

耳根毒是指脓耳并发的耳后完骨部的痈肿。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局部红肿疼痛,甚则溃破流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

热毒壅盛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耳后红肿疼痛,压痛,脓成则有波动感,成脓后按之有波动感,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疏散风热,消肿排脓。

主方: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方歌: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

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正虚邪滞证

主要临床表现:鼓膜穿孔,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或清稀或恶臭,耳后完骨部溃破,经久不愈,形成瘘管,听力下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托脓通窍,去腐生肌。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补气血,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桔梗皂刺透脓毒。【外治】

外敷法:未成脓者,予黄金散、紫金锭外敷。但脓成者宜在无菌操作下切开排脓,经久不愈者可手术治疗。【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并且保持外耳道脓液引流通畅。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知识链接:

耳后骨膜下脓肿和瘘管的现代医学诊治【诱因】

化脓性中耳炎,尤其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期,骨窦外的骨壁或乳突尖部骨皮质遭到破坏,乳突腔内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板溃破区流入耳后乳突骨膜下方,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骨膜、皮肤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诊断】

病史:有急慢性中耳炎病史。

症状:耳内及耳后疼痛,可伴有同侧头痛。

检查:骨膜已破者,耳后皮肤可有明显波动感,脓肿溃破者,表皮可见瘘管,有脓性分泌物从瘘口处溢出。外耳道积脓,骨膜紧张部可见大穿孔或后上边缘穿孔,可见息肉或胆脂瘤。

辅助检查: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颞骨CT乳突气房模糊,有骨质破坏。【鉴别诊断】

本病与先天性耳前瘘管相鉴别。【治疗】

全身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行乳突手术治疗,如无颅内并发症者,取内耳切口,以避免术后术区愈合困难。二、脓耳面瘫【定义】

脓耳面瘫是指脓耳引发的面瘫。又称脓耳口眼斜。失治、误治而出现的以耳内流脓、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闭眼露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

邪毒壅盛,脉络受阻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或带血,鼓膜穿孔,听力下降,患侧面部不适,口眼斜,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

祛风化痰痉能解。

气血亏虚,脉络瘀阻

主要临床表现:鼓膜穿孔,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清稀或恶臭,鼓膜穿孔,面部麻木,口眼斜,听力下降,耳鸣,可伴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方歌: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

祛风化痰痉能解。【外治】

针刺法:主穴取患侧太阳、阳白、攒竹、迎香、颧髎、地仓、颊车、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合谷;气血亏虚证配足三里、三阴交;邪毒壅盛证配太冲、行间、侠溪。

梅花针扣刺法:局部梅花针扣刺,有疏经通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超短波疗法:加快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并且保持外耳道脓液引流通畅。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因眼睑闭合不全,故应戴防尘眼镜,睡前用眼药膏涂抹。因口眼斜,食物残渣易停滞于口腔,故应勤漱口。知识链接:

周围性面瘫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化脓性中耳炎,多因面神经受炎症侵犯,或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水肿,或胆脂瘤压迫神经而出现面瘫。【诊断】

病史:慢性中耳炎病史。

症状: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同时出现额纹消失,闭眼露睛、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说话欠清晰,口眼歪斜,不能吹口哨和前2/3味觉消失等。

检查:尽可能明确面神经病损的部位及程度,并做出病因学诊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进行定位试验、电诊断法,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本病与贝尔面瘫、hunt综合征等相鉴别。【治疗】

处理原发病灶、面神经管周围病灶及抗感染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胆脂瘤型、骨质破坏者,应尽早进行乳突手术,清除局部病灶,探查面神经,根据面神经病变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理。三、脓耳眩晕【定义】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引发的眩晕。以耳内流脓、头晕目眩、感觉天眩地转、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脓耳失治误治导致。【中医辨证及治疗】

肝胆火盛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痛,眩晕,恶心呕吐,动则尤甚,耳鸣耳聋,鼓膜穿孔,耳内流脓,自发性眼震,全身见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息风。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

栀杜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

主治眩晕与耳鸣。

脾虚湿困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日久,缠绵不愈,脓液量多,眩晕反复,头晕,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濡。

治法: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补气血,

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

桔梗皂刺透脓毒。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参芪橘柏及干姜,

苓泻麦芽苍术曲,

太阴痰厥头痛良。【外治】

必要时行乳突手术。脓耳的外治法参考“脓耳”章节。【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是本病的关键,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知识链接:

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炎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骨质破坏、肉芽增生,内耳骨壁被炎症侵袭而引发迷路炎,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诊断】

病史:长期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症状:局限性迷路炎主要是阵发性眩晕伴有眼震。浆液性迷路炎常持续性眩晕,患者听力下降明显,及时消除病变听力多可恢复。化脓性迷路炎见有重度的眩晕、恶心、呕吐、自发性眼震。前庭功能代偿期,听力完全丧失;急性前庭症状消退后,患者前庭功能和耳蜗功能不能恢复,成为死迷路”。迷路感染可侵袭颅内,引起颅内并发症。

检查:局限性迷路炎瘘管试验一般阳性,前庭功能大多正常或者亢进,浆液性迷路炎出现自发性眼震,呈水平-旋转型。化脓性迷路炎出现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瘘管试验均无阳性。

辅助检查:CT、MRI检查可观察有无颞骨骨质破坏及颅内病变。【鉴别诊断】

本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相鉴别。【治疗】

乳突手术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尤其是化脓性迷路炎,应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下立即行乳突手术,疑有颅内并发症时,应急行乳突手术,并切开迷路,以便引流。四、黄耳伤寒【定义】

黄耳伤寒是指以脓耳失治误治后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神昏、神志不清、项强抽搐等危重症候。【中医辨证及治疗】

热入营血证

主要临床表现:剧烈头痛及耳痛,发热,耳内流脓不畅,脓液恶臭或豆渣样等;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清热解毒。

主方: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躁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热陷心包证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夜间尤盛,口干不欲饮,神昏谵语,耳内流脓不畅,脓液恶臭或豆腐渣样等;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心开窍。

主方:清宫汤(《温病条辨》)合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清宫汤 温病条辨清宫汤,

玄参莲子竹叶心,

麦冬连翘犀角配,

清心解毒兼养阴。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

芩连栀郁朱雄黄,

犀角真珠冰麝箔,

热闭心包功用良。

热盛动风证

主要临床表现:症见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及耳痛,呕吐,烦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耳内流脓不畅,脓液恶臭或豆渣样等;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平肝息风,泄热解毒。

主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方歌: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息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外治】

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脓耳的外治法参考“脓耳”章节。【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是本病的关键,本病为危重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知识链接:

化脓性中耳炎的颅内并发症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并发的软脑膜、蛛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限性脑膜炎称为硬膜下脓肿,弥漫性的脑膜炎称为耳源性脑膜炎。【诊断】

病史:急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史。

症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昏迷等。

检查:Kernig、Brudzinski征阳性,或浅反射减弱,深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腰穿可测得脑脊液压力增高,血常规示白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增加。CT、MRI检查可辅助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与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治疗】

尽早乳突手术以清除病灶,颅内压升高时,应注意预防脑疝形成,使用足量的敏感抗生素抗感染。耳鸣【定义】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鸣响的感觉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中医辨证及治疗】外邪侵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骤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主方:芎芷散(《仁斋直指》)加减。

方歌:

芎芷辛苏石菖蒲,陈苍厚草半夏陪,

肉桂川芎木通行,葱姜煎汤助散行。痰湿蕴结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淡无味,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升清降浊。

主方:涤痰汤(《奇效良方》)加减。

方歌:

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肝气郁结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胸胁胀痛,夜寐不宁,头痛或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白或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窍。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脾胃虚弱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或思虑过度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主方: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加减。

方歌: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肾元亏损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日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填精,温阳化气。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方歌: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与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心神不宁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有关,心烦失眠,惊悸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宁心通窍。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方歌: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中成药】

脾胃虚弱证可服用聪耳益气丸;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者可服用归脾丸;肾阴亏虚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肾阳不足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十全大补丸。【外治】

兼有鼻塞者可用宣通鼻窍药物滴鼻,伴有耳闭者可行咽鼓吹张法,详见耳胀耳闭。

针刺法:主穴取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翳风;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肝气郁结证配太冲、行间;痰湿蕴结证配丰隆、中脘;肾元虚衰证配太溪、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心神不宁证配神门、内关。

耳穴压豆法:取肝、胆、肾、三焦、内耳、外耳、皮质下等(视频2)。

视频2 耳穴压豆法

鸣天鼓法:详见常见治疗操作(视频3)。

视频3 中医鸣天鼓法【预防及养护】

保持心情舒畅以及良好的睡眠,注意饮食有节,应避免处于过分安静的环境下,适度的有声环境有助于减轻耳鸣。知识链接:耳鸣的现代医学诊治【病因】

许多耳鸣患者的病因不能明确,耳鸣可能与耳部病变、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血管病变、腭肌阵挛、咽鼓管病变、颞颌关节病等有关,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颈椎病、贫血、高血压等也会引起耳鸣,某些精神心理性的疾病也会引起耳鸣。【诊断】

病史:可有耳外伤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使用史、脓耳病史等。

症状: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外界并无相应声源存在。

检查:局部外耳道、鼓膜一般未见明显异常(彩图3),其他应做颈部及颞颌关节功能检查等。彩图3 正常鼓膜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颅底区、颈部及颅内的CT或MRI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听力障碍相鉴别。【治疗】

由于耳鸣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耳鸣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临床研究热点。可采取病因治疗或改善耳蜗血供、抗焦虑等药物治疗,或采取掩蔽疗法、声治疗、耳蜗再训练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经颅磁刺激、手术治疗等。耳聋【定义】

耳聋指因实邪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它既是多种耳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风热侵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听力减退,或伴有耳胀闷感,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肝火上扰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聋时轻时重,或伴耳鸣,多在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加重,伴口苦,咽干,夜寐不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痰火郁结证

主要临床表现:听力减退,耳中胀闷,头昏头重,或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气滞血瘀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