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05:09:10

点击下载

作者:吴志樵,刘延庆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试读:

前言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班级管理者基于对班级发展的展望和预测,并从班级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从而去落实、评价、反思、调控的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教育集体,实现和谐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班级办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班级内涵的发展。

纵观一些优秀的班级,无一不重视规范化管理,不仅重视规范化管理,还有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班级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规范班级管理,寻求班级的特色发展已成为当前广大班级面临的重要课题。

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班级规范管理也必须依靠班级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班级规范管理,就要重视班级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我们的干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帮助,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规范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班级的各种活动是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此,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特别编辑了这套“班主任工作实用方法”图书,全面指导班级如何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划、如何明确班级长远的内涵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规范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规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大中小学班级领导、教师,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进行班级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校管理体制

第一节 学校管理体制概述

1.学校管理体制的基本涵义

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和职责及其组织制度等多方综合的结构体系。

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从纵向上规定了学校系统在大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隶属关系,从横向上规定了学校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学校系统内部各种非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管理岗位的地位、作用、权限和职责。由此,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最佳实现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组织保证。它包括现代学校领导体制、现代学校管理机构和现代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等。

学校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确立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与过程的组织制度,反映着学校内部管理机构与人员的地位作用、权责范围及相互关系。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它是学校内部各种组织机构与相关规范相结合的产物。

2.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

学校管理体制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保证育人任务的重要前提;(2)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内外工作协调配合的手段;(3)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件。

3.影响学校管理体制的因素

影响学校管理体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性质。(2)团体和政体。(3)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4)举办学校的主体。(5)学校培养目标,层次和规模。

4.学校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学校管理体制的的基本要求:(1)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2)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能增强适应性,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3)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发挥校长的作用。(4)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要在体制上保证党的领导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5)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6)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同外部组织相联系。

5.学校管理体制需协调的关系

回顾我国50年来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我们认为,要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管理体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学校自主办学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尽管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不包括界定校长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校长负责制的落实。实行校长负责制,给校长以办学自主权,但无论如何校长都要接受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领导,执行上级的指示,校长应当在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下,依法自主办学。另一方面,作为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不可统得太多太死,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注重对学校依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指导、咨询等宏观调控式管理,给学校管理者以依法自主办学的空间。

党的领导与行政领导的关系

这并不是只有学校管理体制才反映出来的问题,我国各行各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都反映出这一问题。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问题,而党的领导是通过政策、路线和组织加以保证的。党的组织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不参与决策,不对工作方向予以监督,不去教育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去实现学校的各项任务,党的领导就会有名无实;而如果党组织事无巨细都要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和指挥,就必然会陷人事务主义而放弃党所应有的政治领导,并且会越阻代庵,取代行政领导。在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行政领导的关系问题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学校管理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难准确把握。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我们历来说,工厂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军队是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果今后继续实行这个制度,那末,工厂的车间是否也要由党总支领导?班组里边是否也要由党支部或者党小组领导?同样,大学的系是否也要由党总支领导?这样是不是有利于工厂和大学的工作?能不能体现党的领导作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损害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

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必须正确处理好党政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明确划分党政职能是理顺党政关系的前提,而理顺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工作的真正合力,保证党政都朝着“提高整体办学水平”这一共同目标前进。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中,有的学校总结出“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的“三分三合”经验,有的学校归纳出党政配合“分而不离,合而不混”的八字方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校长负责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列宁说:“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负责,只有明确的责任,才能促使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才能保证更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才便于检查工作,改进工作,实行赏罚。”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就是通过选拔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并赋予他相应权力让他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起责任来,以避免权力分散、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现象的发生。学校工作的好坏,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因此,学校的行政工作,必须由校长统一领导和管理,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人们较多地注意到学校领导人的管理作用,似乎学校领导人是唯一的领导者、管理者,其实,学校的广大教职工同样是学校的主人。只有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管理,才能保证管理者科学决策,共同努力达成组织目标。二战以后,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高涨,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校长负责制不能演变成“一长制”,个人独断专行,无视或压制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的意识与行动。对于校长而言,要真正能够全面负起责任来,就要因势利导,加强民主管理。校长要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认真听取各位委员和代表的意见;要充分调动领导集体一班人的积极性,善于集中各种意见,形成自己的决策。

校长负责与分级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核心问题是让校长有职有权,保证校长的政令畅通。但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校长必须善于授权,从繁重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思考重要问题,抓大放小,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从责权关系看,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与副校长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副校长对校长负责,也不是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负责。校长拥有决策权,但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校长与中层干部之间的关系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中层干部的直接领导关系应该是分管部门工作的校长或副校长,所属中层干部应直接向分管校长或副校长负责。校长对副校长要合理分权,充分授权,明确分工,以充分发挥副校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校长要按分级管理和职。责、权统一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分工明确、结构清晰、精简高效的管理系统。校长应注重维护这种分层负责、分级管理的系统,尊重分管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的职责。

职责与权力的关系

科学管理的原理之一便是管理者职、责、权、利的统一。责任制的特征是在对管理者明确责任的同时,要授予相应的权力。要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效率地运转,就要有一定的决策权、指挥权和管理人、财、物的权力,否则,学校管理将不过是句空话。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样需要调动校长的办学积极性,需要激发校长承担管理责任的意愿、能力、责任与勇气。同时要建立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与机制,一方面,保证其不独断专行,另一方面,保证其尽职尽责。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校长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所谓校长激励机制,就是要将校长办学的绩效与其待遇挂起钩来,以充分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增强校长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上海市正在推行的校长职级制,实行校长职级津贴的改革,北京市部分学校实行的校长结构工资制等,都是建立校长激励机制的有益探索。对校长的权力要有一定制约机制,这种制约一靠制度制约,如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政沟通制度、教代会审议制度等;二靠校内的民主评价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价;三靠校长加强自我修养,完善人格魁力。实行校长负责制,对校长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选好校长,全面提高校长素质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条件。校长的产生,必须将严格的组织考核考察与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结合起来,选出德才兼备。群众信服信赖的校长。

第二节 现代学校领导体制

1.学校领导体制的含义

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领导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领导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校领导体制的结构——学校领导体制内部上下左有的相互关系;(2)学校领导的幅度——学校领导者所管辖的下属机构的层次与部分的限度;(3)学校领导者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4)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者的选择、培养、使用和职务任期的规定,行为准则与条例等。

2.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

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实行什么样的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选好学校领导干部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以施展其办学才干的问题。(2)实行什么样的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办好学校的问题。(3)实行什么样的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切实有效地改善和加强党对学校领导的问题。

3.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重要的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有如下内容:

校务委员会制

解放初期,1949年~1951年间,在军事管制的情况下,各地学校在军代表的领导下,曾以进步的教职员和学生为骨干,组成校务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作为临时机构,管理和领导学校工作。这种体制在当时曾起了维持学校、发扬民主、反对落后。对学校进行初步改革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极端民主。凡事无人具体负责等现象。

校长负责制

在完成人民政府对旧学校的接管和改造任务以后,我国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正规。1952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央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对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两个《规程》都对中小学校长的职权作了规定,如校长代表学校,领导学校的一切教学和行政事宜;领导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学习;任免教职员等等。总之,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均由校长决定。这种体制与当时的干部队伍状况以及学校运行规律的某些要求基本符合,对于当时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改变学校无人具体负主要责任的现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我国中小学的党组织尚未普遍建立,学校也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机构,因而在一些学校也出现过校长个人独断专行的现象,这也反映出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广大教职工的民主管理作用和党组织的监督与保障作用的一面。

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基于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以及对“校长一长制”弊病的反思,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一切中等学校和初等学校,也应该放在党委领导之下”,并认为“一长制容易脱离党委领导,所以是不妥的”。《指示》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党支部对学校行政负有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受“左”的思想影响,《指示》对正在实行的校长负责制予以全盘否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党支部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等形式,突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作用。但是,有些地区和学校实际上成了党支部书记负责制,党支部包揽一切,行政机构和行政负责人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甚至出现校长失去了应有的权力等现象。这种党政职责不清、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加上当时其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当地党组织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着手纠正“左”的错误,总结了建国以来办学的经验教训。1963年,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草案)》,恢复了解放初期的校长负责制。两个条例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同时指出,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讨论学校重大问题;规模小的学校可用全体教职员会议代替校务会议。这一措施力图在保证党对学校领导的同时,强化校长管理学校的职能。这些规定,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党政干部之间,职责分明,矛盾较少,学校行政组织的作用发挥较好,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革命委员会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革”前的教育模式与学校管理体制被全盘否定,1963年确立的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被批判为“削弱党的领导”,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这一时期,先是由所谓的“群众”组织夺权,接着是工(人)宣(传)队、军(解放军)宣(传)队、贫(贫下中农)宣(传)队管理学校,以后又实行“革命委员会”的管理体制。相对来说,实行“革命委员会制”的时间较长。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学校党政机构全部瘫痪,取消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组织,也从根本上破坏了党对学校的领导,学校管理走向混乱,从而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件(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这一体制强调,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执行决议时,实行分工负责。应该说,这种体制对于当时克服由“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拨乱反正,统一思想,使教育工作走向正轨,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本身的弊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体制就越来越暴露出其本身所不可避免的种种弊端。例如:第一,混淆了党政工作的界限,校长处于有职、有责无权的地位,而党支部则有权无责,易出现党政关系不协调的现象;第二,权与责分离,决策权在党支部,校长不能独立地行使行政职权,校长执行支部的决策并对支部负责;第三,学校领导权集中在党支部,不利于充分发挥有经验的校长和教师的科学管理和民主治校作用。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校长负责制

1985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与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所不同的是,新的校长负责制在强调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同时,肯定了党组织的保证和监督作用,也提出了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职工代表民主参与管理的三位一体的体制。但是,进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试点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中止了改革试点工作,以至引起一些学者为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再度呼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从而使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得以进一步明确。

4.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体制

在新的形势下,人们仍在不断探索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管理体制:

党政教各负其责的学校领导体制

即实行由党组织、校委会、教代会三方面各负其责的学校领导体制。学校党组织是党的教育事业整体利益的代表,是学校的决策机构和政治保障监督机构;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委会是学校法人代表和决策的执行机构,有充分的自主权;教代会是民主决策和监督机构。这三方面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和责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实行学校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决策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席可由校长担任,其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校长作为行政负责人要执行学校决策委员会的决定。

董事会、校委会、监事会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

即实行由董事会、校委会、监事会各负其责的学校领导体制。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由学校的所有者(公立学校为代表国家的教育、银行、税务等各种职能机构的代表)组成,董事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由选举产生;校长由董事会聘任,是学校的最高行政主管,校长领导校委会,主持学校工作;监事会是学校的监督机构,由党支部书记、工会代表和教职工代表组成,学校董事、校长和各处室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这些学校管理体制的探索,为我国学校管理的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5.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主要类型

我国领导体制,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委员制。强调集体领导,强调发扬民主。解放初期实行的校务委员会制,“文革”期间实行的“革命委员会”制属于这一类。第二种类型是一长制。强调发挥行政作用,强调责任制。1953年至1957年实行的校长责任制,1963年至“文革”前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属于这一类。第三种类型是党委领导制。强调党对学校的具体领导。1957年反右以后和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实行的领导体制,属于这一类。这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群众、行政和党组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同的地位与作用。三种管理体制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当时的具体背景下,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6.现代学校领导体制建立的原则

现代学校领导体制建立的原则如下:(1)学校领导唯一性原则。(2)学校决策权是集体的原则。(3)实施学校决策应是个人专责原则。(4)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性原则。(5)强化执政党和政府对学校领导的原则。(6)信息反馈提高领导效率原则。

7.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1985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学校逐步实现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原因(1)原来的领导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需要以更好的领导体制来代替它。(2)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的规律的反映。(3)校长负责制是新时期学校工作的需要。(4)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经验的总结。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作用(1)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2)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3)校长负责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管理。

校长负责制的内涵:(1)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在上级统一领导下,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同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的学校领导关系的结构系统。(2)校长负责。校长负责的内涵包括:校长的职位、校长的权力、校长的职责。(3)党组织的保证监督。

校长负责制的结构

校长负责制并非“一长制”,而是一个由校长负责、审议机构、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管理、党组织的政治作用四个方面构成的复合结构。其中,校长负责是这一体制的主体和核心,它意味着校长对学校的全部工作负责,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务委员会是学校重大决策与管理事务的审议机构;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可以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党组织重在加强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1)关于“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要明确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领导人和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内全面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向全体教职工、学生负责;对外代表学校,对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对校长的职责作了原则性规定,各地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过程中又进一步修订并加以具体化。校长要做到“全面负责”,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拥有的办学自主权有:

①决策权。在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依法自主办学,校长拥有决策学校行政工作重大问题的权力。在决策之前,校长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吸取各方面的智慧。但学校事务的最终决策权在校长,而不是集体领导,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校党组织不再对行政工作行使决策权。

②指挥权。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全校的行政工作。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

在学校内部,学校各级组织、群体和教职工接受校长的领导,对校长负责,校长的指挥权是惟一的,学校管理不能政出多门。当然,学校管理同样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并不等于校长大事小事一把抓,一抓到底,各层次的学校组织要各司其职。

③人事权。校长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有权提名或任免副校长,有权按规定任兔中层干部,聘任教职工,根据有关规定对教职工进行奖励或处分。当然,对副校长的任免,对教职工的重大奖惩等,要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

④财政权。校长有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合理支配、使用学校经费(如上级的教育拨款、学杂费留成、勤工俭学以及社会赞助等各种收入)、校舍和仪器设备。

此外,校长还可拥有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的其他权力。(2)关于党组织的政治作用。

关于实行校长负责制之后,学校党组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界定得十分清晰:“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要从学校党组织的具体特点出发,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努力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所作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学校党组织的基本任务有:

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组织应集中精力把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作为重点开展工作,以形成坚强的政治核心。支持校长和行政部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选拔、培养、考察、监督干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学校党组织仍然要本着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对学校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学校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的提名或任免一般采用校长提名,党组织讨论研究,考察考核,在政治上把关,然后由校长任命。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积极做好干部队伍建设。要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犯国家、学校和教职工的利益。

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并由党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各部门思想工作计划的落实。宣传和执行党的有关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科学等业务知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师生员工,努力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密切联系师生员工,经常了解他们对党员、对党的工作的批评意见,维护师生员工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证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组织发展工作。

做好统战工作,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学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做好党外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知识分子的工作。(3)关于校务委员会的咨询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虽然《决定》并没有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要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只是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但这一机构的作用不可忽视。就这一组织的构成而言,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由校长主持;二是人数不多;三是组织成员有威信。在具体的实践中,各个学校的做法不一,如有的学校的校务委员会是由那些有责任感、有一定教育工作经验和有一定群众代表性的教职工和干部组成;有的学校则是由学校党政主要干部和资深的有威望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则是由学校党、政、工、团、队、群的负责人及有代表性的骨干教师组成。校务委员一般由学校教职工选举产生。就这一组织的性质而言,它是一个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校务委员会审议讨论学校重大问题,为校长的决策提供各种参考和咨询意见,校长在校务委员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校长要主持校务委员会的讨论与审议,并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在这个意义上讲,校务委员会是一个智囊团,可以弥补校长个人智慧、才能的不足,协助校长进行重大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或减少失误。有人认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讨论学校各种事务并做出决策,这是对校长负责制的误解。(4)关于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管理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如果不以雄厚的、坚实的民主集中制为基础,校长负责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树立教职工是学校主人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健全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过程中,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很多,其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实践证明,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是教职工发扬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只要校长积极支持,善于引导,教代会就会成为校长的强大后盾。学校要对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及其运作方式,做出相应的规定,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基本功能是审议学校重大决策、监督学校领导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有:

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的办学方针、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报告、学年工作计划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校长应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倾听代表的呼声,听取并充分尊重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

审议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纪律要求、奖惩办法等学校重大改革方案与各种规章制度。

审议有关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评议、监督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领导干部,可以提出表扬。批评和奖惩建议。

接受党组织的领导,支持校长工作。

此外,许多学校在管理实践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与措施,如有的学校采取“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师生员工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改革的意见与建议;有的学校吸收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学校行政管理,授以“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的职衔,这些教师代表或学生代表可以直接参与学校行政会议,代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决策;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建议奖”,鼓励教职工献计献策;有的学校建立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分工联系制度,深人基层,摸清情况,及时研究处理;有些学校还设立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社区合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等,吸收社会各界的办学智慧,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共同把学校办好。(5)关于校长负责制的初步评价。

实践表明,校长负责制是一个较有成效的、符合我国学校实际的学校管理体制新格局,对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行校长负责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①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是责任制和内行领导,实质是责任制,精神是分层管理、个人负责,责、权、利统一。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校长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的作用,使校长一班人团结协作,使用自己的办学权,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②有利于发挥学校党、政两方面的职能作用,党政分开,各司其职,在党组织的政治思想作用支持下,更易于建立起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威。同时,又为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③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做到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层层落实,各司其职,提高效率,避免政出多门、无所适从,减少互相推倭、拖拖拉拉等现象的发生,使得奖惩分明,责、权、绩效与利益挂钩,从而极大提高管理效能。

④有利于贯彻民主集中制,把高度的统一集中与广泛地发扬民主结合起来,把个人负责与体现集体决策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体现民主管理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充分地使用领导指挥权力与切实的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从而增进教职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但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并不是一贼而就的事。目前,我国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推广开来,已进行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学校,学校和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尚未完全到位——教育行政部门依然直接干涉校内事务,并没有把学校所必需的决策指挥权、人事权、财政权等下放给学校,导致学校无法自主办学,校长无法自主管理。因此,校长负责制的实施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的世纪里,仍然需要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理顺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全面推进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包括教职工聘任制。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等在内的学校内部管理综合改革。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条件(1)转变管理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2)通过教育立法.保障制度改革实施。(3)转变政府职能,确保学校自主办学。(4)健全职能机构,强化民主管理体系。(5)加强干部培养,提高校长素质。

校长负责制的本质特征与实践特点

自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以来,一定程度上领导者的职责统一、学校的自主权扩大、组织管理的层次减少、党政关系的良性发展一配套制度的深化改革,使得中小学教育呈现出喜人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准确把握校长负责制的本质特征、认真总结校长负责制的实践特点。只有明确了本质特征和实践特点之后,我们才可能更科学地进一步探索优化和完善校长负责制的策略办法。

校长负责制的本质特征是: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和行政首长,校长在学校里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而领导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被称一长制(即首长制)。因此,校长负责制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首长制或称一长制。进而,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校长负责制作为一长制有何优缺点,二是中小学领导体制为何选择本质上是一长制的校长负责制,三是实行校长负责制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知道,一长制具有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行动迅速,指挥统一,冲突较少,效率较高,易于考核优劣: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推诿扯皮,消除或减少窝生没有个人意志,不负责任的现象。然而,一长制也有其缺陷:由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精力毕竟有限,加上监督机制可能不完备的原区,容易产生专断指挥,导致对问题处置欠周详,尤其是决策上的失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体制适合于速决性、执行性、事务性、技术性、纪律性的领导活动。校长负责制作为一长制同样具有这些优缺点。与一长制相对应的是委员会制,其优缺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正好与一长制的优缺点相反。中小学校为何选择校长负责制作为其领导体制呢?这是受中小学校的性质所决定。因为,中小学校在教育系统中是属于基层组织,学校教育的大政方针已由党和国家确定,主要是一些行政性、执行性、业务性的工作,许多事情需要“速决”,因而适宜采用本质是首长制的校长负责制。由此看来,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体现了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学校的性质特点相统一。但是,鉴于校长负责制本质上所固有的弊端,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弥补,通过保证监督、咨询审议等途径促其进一步完善。

校长负责制的本质特征与实践特点

校长负责制自推行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实践历程。20多年来,她有效地解决原有体制弊端、积极地克服自身缺陷、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这个历程中,也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突出特点,值得很好地总结和完善。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有效行政的领导制度。校长负责制作为行政首长领导责任制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科层组织在管理运作中的某些优势,尤其是组织权力、个人责任与管理制度的效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这特别反映在解决我国过去多少年来难以消除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职责不清的管理弊端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根本的一点是还行政权力和责任于学校行政负责人,使校长拥有较大的权势,来迅速解决由文化大革命时期延续下来的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性与松散现象,体现出了立竿见影的管理效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校行政领导人的权力与职位、决策与指挥、领导与责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统一。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精英治校的领导制度。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实施,一批真正有才华、有胆识、懂教育、懂管理的领导人材逐步得到选拔任用。体制的改革为他们在较大程度上解除了思想顾虑,排除了干扰;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一批优秀校长的放权与授权行为使他们能够当家作主,自主办学,保证了他们能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充分实现自己的办学思想与主张,提高了办学水平,办出了学校特色。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有利于学校厉行改革的领导制度。校长负责制使一批校长能够依法用权,借国家各项事业改革的东风,针对校内的干部使用、工作考核、员工聘任、教学改革、科研管理、教师激励、行政运作、制度建设、勤工俭学等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某些改革。尤其当一些教职工因受传统管理方式与观念的影响对改革有抵触情绪,或者不能理解,不能预期改革效果而犹豫彷徨的时候,校长可以毫不犹豫地依法施展行政权威,运用奖惩手段,发号施令,保证改革计划的贯彻执行。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可以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制度。校长负责制本质上是一种个人负责制,最高行政首长对诸种管理要素拥有决定权与支配权,可以把某些一时具有消极限制作用的决策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简化到最低程度;允许政出一门、策出一人,有利于对组织实施准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管理,推动组织工作的高度统一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对克服组织的内讧、内耗和松散混沌状态,把员工群体培养训练成为一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作风硬朗的工作队伍较为有效。

现代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民主化的个人负责制。从党和国家颁布的各项教育法规与政策来看,中等以下学校实施的校长负责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长制,而是相对开放的、具有现代特征的一长制。学校党支部与教职工代表会议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监督和参与活动对行政领导工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也促使一批思想水平较高的校长积极建设党政联系会议制度与教代会的参与管理制度,推行校务公开、民主议政、充分授权等管理方式,将协商、指导和服务行为纳入领导行为结构。这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集思广义,培养员工参与管理的素质都有很大帮助,也体现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现代风格。

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呈现的优点

实行校长负责制,主要是为了协调三个关系:一是协调校长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试图转变当时学校单纯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机构的状况。通过实行校长负责制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协调校长与党支部的关系,试图转变当时学校名为集体领导,实际无人承担责任,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通过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作为学校的责任人,并从法律上赋予相应的权力。三是协调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试图转变当时学校面临人事制度变革的艰巨而被动的状况。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和裁量权,以强化改革推进的力度。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从而形成校内的“三驾马车”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为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当时中小学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体制保证,在实践中显现了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校长对行政工作的全面负责。由于校长负责制是非领导制,这就避免了过去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所带来的“两张皮”的弊端,更有利于校长依法治校,管理到位。二是有利于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条件就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强调了上级党委的领导和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一思想政治的保证作用,更有利于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三是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校长负责制四个配套文件对校长民主决策、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以及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倘若加之于校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则更有利于民主办学、依法治校。

当前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暴露的弊端

1985年至今已有多个年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虑到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式和任务以及教育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发生的诸多变化,考虑到21世纪初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国内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校长负责制存在一些弊病,而这些弊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起到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目前存在的弊病主要有:学校仍处于外控的管理模式之下,授权不清,权利空架、过分凸现校长地位,漠视学校民主管理的价值,弱化教师、学生、家长在学校效能改进中的作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没有给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留下空间等等。(1)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校长的权力委任者,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干涉还是过多,导致学校成为“执行系统”而不是自主的“管理系统”,这种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从权力体系上看,它应该能很好地发挥上位监督作用,但由于监督成本的限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校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无力。另外为了便于领导,事无巨细一概找校长,有的事都要求在校长会议上表态、拍板,校长从无奈到习惯,无意中助长了校长的专制及权力的扩张。随着校长招生权(特别是择校生)、人事权等权限的进一步扩大,很多地方的监督成了一种上级与下级交易的筹码。(2)权力过分集中,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在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中,有些地方把校长负责制片面理解为校长说了算。许多学校的党支部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形式来发挥其“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学校教职工代表会议和工会要么不建立,要么形同虚设,成为一个空招牌,并且学校的管理工作也缺乏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和监督。校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虽然与校长负责制一同写入相关的法规文件中,但如果我们放在校长负责制下来考察它们的监督作用,其功能的发挥同样使人担忧,一方面校党支部的权力在校长负责制中根本没有清晰的规定,而校长负责制的相应责任同样也无明确规定,这种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等,促使校长的权力扩张,导致校党支部功能退化成教职工或党员职工的思想教育工具,其监督作用可想而知。这种现象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精神相悖。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本不是学校的权力主体,同时,其成员都必须接受校长领导,所以,这种下位的非权力监督根本不可能发挥作用。(3)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社会、校长本人对校长负责制认识的偏差,普遍认为校长说了算,就是校长负责制。原设立的学校办公室,大多学校已演变成了校长办公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校长权力的集中、特权的公开化。实际上,在这种校长负责制的框架内,现在的校长其实不须花主要精力对学校教职工负责,只对赋予他权力的人承担责任,就可稳坐校长位置。一个校长是否优秀、称职或不称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的实力、能力、潜力、活力、魅力、定力(自我约束力)六方面的综合素质高低,取决于他本人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说到底就不存在有效的校长权力制衡机制,其弊端显然。权力失去监督,必将产生腐败,校长的权力势必会扩张和滥用,最终酿成“权力的灾难”。因此,我国“普九”期间学校基础建设中所出现的大量“豆腐渣”工程、“校服”回扣问题,等等,与校长权力缺乏监督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4)部分校长事业心不强,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我国传统的学校领导体制是一种外控管理模式。学校只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处于外部监督之下的被动执行系统。受惯性使然,不少校长缺乏决策意识,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校长“管上不管下”。一些中小学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与上级主管领导的“公关”上,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却关注不够,对全校师生负责的意识淡薄。

完善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思考

在广大中小学将继续追求更卓越的办学效能的今天,作为教育改革和办学效能重要保障的领导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深化改革和追求卓越的障碍,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去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优化内外环境条件。实施校长负责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既有学校组织内部的、也有学校组织外部的,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也有教育系统外部的。因此,要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必须优化内外部环境。对于外部环境,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放权松绑,给予学校和校长办学自主权,从而为学校管理创造宽松的管理环境。其次,完善政策法规条件,使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次,加强配套改革,整体推进校长负责制至于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环境,具体涉及教职工思想、领导班子水一平、规章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2)健全校长管理制度。现代各国在教育行政事业发展过程中都己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校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校长任用制度,校长评价制度和校长培训制度。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校长负责制,也必须建立和健全包含选一发、评价、培训等三个方面的校长管理制度。因为我们的校长负责制是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突出和强调校长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中关键地位,故极有必要从制度上规范对校长的管理。(3)增强决策意识,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明确的办学理念。我国实施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的权力之一就是决策权。然而长期以来,校长习惯于惟书惟上,只是上级制定的各种各样政策与法规的贯彻执行者,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而“校本管理”理念认为,学校不仅是国家政策与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一个可以自己计划、决策和管理的单位。校长是学校的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所以校长应增强决策意识,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对学校发展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的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4)构建监督制约机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要防止腐败就必须对权力实行监督,因为权力和监督是孪生兄弟。同时,科学的领导体制一般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制约机制。因而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中也应建立起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防止校长权力的滥用,实现对校长权力的制衡和监控。一般而言,该机制的构成包括建立监督机构、明确监督主体、健全监督制度、革新监督手段、建设监督文化等方面内容,至于如何构建则是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5)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学校—家长—社区伙伴关系。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在学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家长和社区不仅是教育服务的资助者和接受者,而且应当是共同负责学校事务的伙伴。学校必须对社区更加开放,接受社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然而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学校看做学校内部的事务,社区人士及家长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过问学校的事务,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也就更难对学校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为此,需要借鉴“校本管理”的做法,吸引和鼓励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并使其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节 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1.学校管理机制的含义

学校管理机制就是学的群革中各个平市、各种要零年学年管理这珍才华再联系、甘于穹作、略调穆学,丛西零零持本事手胡蜂季耶学摔穹理甲修华作方各一般来讲,管理体制由国家通过法规形式统一规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管理机制则是由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特色。

2.自主办学的经营机制

学校管理的经营机制是学校管理机制的核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指出:“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学校管理的经营机制,主要是指学校的自主经营机制。

具有完善的自主经营机制是完善学校管理机制的基础和前提。自主经营机制与计划经营机制相对。所谓计划经营机制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与指示经营。招生计划、收费标准、课程计划、教科书、校历等都由上级确定;办学经费,上级按计划拨给;教师职员由上级派任,校长不能自主任用教师。学校处于被动办学状态,学校管理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左右牵制,十分僵化。各个学校之间,只在工作安排、工作方法、某些措施以及某些作风略有不同,诸如在严格与否、抓紧与否、关心教师与否、是否重视教学研究与研究水平等方面略有差异,基本上是全国学生读一套教材,千千万万所学校都是一个面孔。为了改变地方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得太多、统得过死的现状,合理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需要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适度扩大公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从根本上讲,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将学校的所有权和办学权分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学校校地、财产、设备等拥有所有权,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单位,应具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办学权,唯其如此,学校才能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的自主经营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