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6-2017)(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12:38:30

点击下载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6-2017)

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6-2017)试读:

前言

2016年,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这两桩“黑天鹅事件”,给西方政治和经济社会的未来走向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走向了转折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以及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临新的困境。

从国内产业转移看,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演变,我国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也将面临新的环境和要求。“十三五”规划指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三大引领”和“经济轴带”的建设,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通过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国内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背景下,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的指导下,持续编写了《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紧跟时代发展主题,紧抓实践新举措,与 2014—2015年度和 2015—2016年度的报告相比,本期打破按照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来进行产业转移分析的惯例,以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这三大重点区域为对象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转移的研究。同时还对各区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展开的产业合作与转移进行探索性研究。在第三篇典型案例篇中,报告深入剖析了 6个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河南省以平台促转移,西安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江苏太仓承接德国产业转移深化,佛山市开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向外转移,贵州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借鉴等。

希望《报告》能为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产业园区开展产业转移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也希望能为企业、金融部门等进行产业转移和项目融资提供信息参考。由于产业转移涉及范围广、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本报告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篇 总体篇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其本质是生产要素的转移,最终表现为企业产能的转移或企业生产扩张能力的转移。因此,从广义角度来看,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基于生产要素的成本节约型梯度转移,还包括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资源利用型产业转移和技术跟踪型产业转移等类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产业转移的形式更为多样,转移的内容更加丰富,产业转移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产业投资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基于这些新的变化趋势,本报告所指的产业转移主要基于广义角度上的理解,指一定时期内由于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消长转换而导致的产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结果,揭示不同区域之间产业规模的此消彼长,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重构,是区域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成本和比较优势产生新的动态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在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承接国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南亚国家加大国内开放和经济改革力度,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这些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这些新兴国家。很多学者将其视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即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但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依然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为改善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积极发展外贸产业,2016年,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加工贸易发展和对加工贸易的支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等政策措施。同时,从2016年开始,国务院每年将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这反映出国家对现阶段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高度重视。

促进国内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平衡好承接转移和积极转移,对外转移和向中西部转移,把握梯度转移和多元化转移的关系尤为关键,成为新时期产业转移的重要特点。第一章 国际产业转移合作的特点与趋势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的缓慢复苏使其经济内部矛盾突出,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兴趣和信心开始下降。2016年,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这两桩“黑天鹅事件”,给西方政治和社会的未来走向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走向了转折点。在这转折点上,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化的态度形成对比,对国际产业转移产生相应影响。而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也给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方式和内涵。可以说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成为近年来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产业转移的走向和趋势。一、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极平行推进且相互转移趋势

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向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各发展中国家的综合比较优势出现分化,传统逐级梯度转移的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跨国公司将部分制造加工环节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及其他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促使领先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竞争博弈,各自采取相关战略增强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地区部分成本依赖较强的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印尼、缅甸、柬埔寨等国。表1-1是2009—2015年美国向部分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在向中国、墨西哥等加大直接投资的同时,在越南、孟加拉等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呈上升趋势。表1-1 2009-2015年美国向部分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情况(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专栏1-1 制造业各领域跨国企业从中国向落后发展中国家转移

服装鞋帽领域,全球几乎所有的知名外资服装品牌和运动品牌均已关停在中国的直属工厂,其代工企业同样在加速撤离中国。譬如在香港上市的裕元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550亿人民币,其代工的品牌包括阿迪达斯、耐克等主要运动品牌。2009年裕元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生产线占全球生产线的接近一半,但到2015年,中国大陆生产量占比仅剩25%,而在越南的生产量占比则高达42%,在印尼的生产线占比为32%,均超过中国。本土代工企业同样在加速迁移,东莞规模最大的本土鞋业代工企业,绿洲鞋业,最高峰时期工人约3万人,现在压缩到不足1万人,并已将主要生产线搬到了越南。深圳最大的鞋业代工企业赐昌鞋业,原先有4万名工人,现在不足5千人,而目前赐昌鞋业在越南工厂的员工已超过5万人。来自东莞台商协会的数据统计,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目前当地台商人数已减少1/4至1/3,正常经营的台资企业也从最高峰的6 000余家缩减为4 000余家。缩减原因包括停业、破产和搬迁等。以“台湾制鞋三雄”(宝成工业、丰泰企业和 F-钰齐)为例,2012年起它们陆续将大陆公司的产能向印度、越南、印尼和缅甸等国转移。2015年越南已取代中国大陆成为三家企业最大的生产基地,对各自总产能的贡献度达到42%、53%和38%。与此同时,鉴于这三家企业在制鞋行业里的影响力,它们的外迁举动还带动部分配套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共同转移,如绿洲、绿扬和力凯等台资鞋厂也加入其中。

在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领域,中国2016年还是世界第一大国,然而三星和富士康均已宣布了工厂迁徙计划,三星计划搬往东南亚,富士康计划向美国投资。2004年就进入中国的全球硬盘生产巨头希捷科技2016年1月宣布关闭苏州工厂,并将苏州工厂产能整体迁移到了泰国。

二是发展中国家向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转移,甚至向发达国家布局相关产业。例如,中国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形势下,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欠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以获得原材料和劳动力。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绿地投资较多,主要集中在矿业加工、能源加工、纺织服装产业、制鞋产业等。另外,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把目光投向发达国家,并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例如,2014年起中国连续2年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数据,与 2014年相比,2015年中国在德投资项目数量增长了37%。中国企业也加大在美国的绿地投资项目力度,如2015年泉林纸业在弗吉尼亚州 20亿美元的造纸厂、玉皇化工在路易斯安那州18.5亿美元的甲醇工厂项目,以及吉利汽车旗下沃尔沃公司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汽车生产基地等。

三是由产业分层递进向综合性发展转变。发达国家不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也在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多层次产业转移并存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是分层次逐步进行的,即沿着自然资源密集、普通劳动密集、技能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升级。因此,在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初期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发展上只能处于落后的地位。但是,随着技术创新频率的不断加快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低碳技术等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技术障碍的突破成本大为降低,产业转移中的这种层次递进格局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打破,国际间产业转移出现了层次升级和相互转移的新特征。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时间极大缩短,信息和知识传递即时性和通畅性不断提高,使得研发活动地点对所在国家科研能力的要求减弱;而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依靠技术开发出巨大市场需求的“苹果手机模式”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研发部门必须更加贴近市场、贴近需求地,这使得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如苹果公司计划于2015年在日本建立研发中心,并将上海也作为其研发中心的选址地)。部分跨国公司一改过去视发展中国家为转移淘汰技术对象国的做法,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和层次更高的产业,而在本土仅保留关键技术。二、全球贸易合作规模增速减缓,逆全球化现象抬头

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速降到了2.1%,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之下,从1999年到2006年的年平均增速则为2.6%。其中发达经济体,2014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速从前一年的 0.8%下降到了0.6%。英国已经连续八年没有出现生产率改善迹象,而在过去一百年里,该国维持了大约2%的年均增速。美国是主要经济体中效率最高的一个国家,但其生产率增速也从2005年开始减速。在此背景下,各国经济较为颓靡,发达经济体对产业转移有抵触情绪,从而出现逆全球化抬头的现象。

一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减小,部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下降。2016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世界贸易量持续疲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到15 200亿美元左右,比上一年减少了13%。其中,流向北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 6%的适度增长,流向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增长。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以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去年总体下降了 20%,约为 6 000亿美元。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来看,2015年,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对外投资规模减小,具体数据见表1-2。表1-2 部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数据库。

二是多哈回合推进停滞背景下各种区域贸易协定(RTA)的涌现。尽管任何一个RTA都会在本区域范围内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但这种“碎片化”的贸易模式势必引致贸易的大量转移和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链条的断裂,并带有非常明显的排他性特征,最终会抵消与冲击全球化的综合收益。2015年开始,各类区域贸易协定加快推进,各国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增加。主要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况如表1-3所示。表1-3 主要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数量(续表)来源:课题组整理。注:数据截止2016年1月1日。

三是贸易摩擦频发,争端范围逐渐扩大。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尚未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政策取向偏向自顾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高发成为常态。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6年贸易政策的主要指标与趋势》公布的数据,2015年世贸组织成员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00 余起,累计实施中的贸易救济措施达 1 500 多起,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主要针对中国、欧盟和美国的产品,其中我国已分别连续21年、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7年以来,我国产品屡被征收高额“双反”关税、特朗普政府推行“边境税调整”、俄罗斯将欧盟冷轧板卷反倾销措施诉至WTO、日本就印度对进口钢铁产品的保障措施和最低限价向 WTO 申请启动磋商程序等事件都凸显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

四是产业向发达经济体回流,部分政府甚至直接干预行为。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发达国家普遍将发展制造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态势已初步显现:如,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特朗普当任美国总统后,多次公开向福特、苹果等相关企业施压,要求其将产业留在美国。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开拓国际市场和高端转型的迫切需求,正在驱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中国正积极优化对外投资战略布局,搭建合作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

2015年,中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制造业“走出去”和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经与17个国家开展了产能合作,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同时,在2015年6—7月间,李克强总理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欧洲之行,出席了第17届中欧领导人会晤并访问了比利时和法国,在此期间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倡议,即中国与有关发达国家一起开发作为第三方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家之间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装备和产品,从而降低建设成本,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这也将能够帮助各国克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升级产业结构,并且整合全球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有助于企业提高在国际和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目前,中国和法国政府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以推进两国之间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和韩国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探讨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机会。此外,中国政府正在与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等研究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的可行性。专栏1-2 2015年第三国市场开展合作或同意合作的协议

2015年,中外企业达成了一系列在第三国市场开展合作或同意合作的协议:

2015年6月,葡萄牙电力公司(EDP)及其股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企业,双方各占 50%的股份,双方通过该合资企业在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在葡语非洲国家(尤其是莫桑比克)开发水电项目,这被视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投资海外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新模式。此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在2011年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股权(21.35%)时曾承诺,为 EDP 牵头的投资项目提供 20亿欧元资金。与葡萄牙电力公司的合作显然已经成为中国三峡进入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的有效途径。

2015年9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共同在非洲建设清洁能源项目,特别是在肯尼亚,项目投资总额达20亿美元。

2015年12月,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成立了一个1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投资于中国、阿联酋和第三方市场,主要投向能源、基础设施和尖端领域。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 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达 18.2%;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同比大增154.2%。中国海外投资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 14.7%,在 2015年达到了 118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在2015年进行了502笔并购交易,高于2014年的325笔。宣布的交易金额同比上升了40%,达到877亿美元。与往年相比,2015年中国企业在发达市场的交易也实现了增长。2015年,发达国家市场并购交易数达408宗,占项目总数的81.3%,披露总交易额达678亿美元,而2014年和2013年的交易数分别为277宗和225宗,总交易额分别为523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具体见表1-4。表1-4 2015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资料来源:Dealogic的数据。

未来数年,在顶层设计的指引和推动下,中国对外投资将由企业零散投资进入大规模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的时代,以加速产业升级和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为特征的对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将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国际投资市场的重要生力军。四、数字化平台经济相对减缓实体产业转移的速度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商品贸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合作的模式正在转变。过去,贸易有所形商品主导,并且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及其大型跨国企业之间,如今全球数据的流动及数字平台的发展,改变了跨境营商的经济学(表1-5),降低了国际交往与交易的成本,对产业转移形成深刻的影响。表1-5 全球化:历史与现在资料来源:詹姆斯•马尼卡,雅克•巴格因.数字全球化:全球流动的新时代[R],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2016。

首先,数字经济提升了创新研发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实体建设的需求,从而减少通过新建投资或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的扩张。远程协同与即时通讯的数字工具意味着企业可以实现将后台业务或研发等全球性职能集中在一起,创建跨越国界的全球虚拟团队,甚至放弃为全球总部设址。在许多国家,一些公司只设立关注销售与市场的当地办事处,而不是建立大型的业务实体。这些提供数字产品与服务的公司根本无需设立业务实体就可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其次,数字平台经济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约12%的全球货物贸易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完成,其中许多由阿里巴巴、亚马逊、易趣、Flipkart(印度最大电子商务零售商)和日本乐天(Rakuten)完成。直到不久前,许多公司仍愿意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很多公司正在重新评估这些决策,并且比以往更加重视能源价格、与市场的距离、基础设施、营商便利性和风险。美国联合包裹快递服务公司(UPS)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 1/3 的高科技企业正在将制造或装配业务转移到离终端用户市场更近的地方;这一数字较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第三,数字经济体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定制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敏感度降低,从而改变了过去成本导向的梯度型产业转移。随着数字平台遍布全球,它们正在压低跨境通信和交易的成本,使企业可以联系任何国家的客户和供应商。曾几何时,全球化是大型跨国公司的“专利”,但数字平台缩小了企业全球化所需的最小规模,使全世界小企业与企业家都能参与进来。因此,新型竞争者快速从世界各地浮现,增大了行业现有企业的压力。许多制成品的生产商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上市的速度与非劳动力成本,同时对劳动力成本的关注越来越少。因此,一些生产正逐渐接近终端消费者。许多中间品(如化学品、纸张、纺织品和通信与电气设备)的贸易额也在下滑。通过使用易贝(eBay)、亚马逊(Amazon)、脸书(Facebook)和阿里巴巴(Alibaba)等数字平台与其他国家的客户和供应商联系,世界各地的小企业逐渐成为“微型跨国公司”。小企业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消费所要求的个性化产品改变了传统跨国公司以产品的价格为重点的竞争模式,从而减缓了实体产业的国际转移规模和速度。专栏1-3 淘宝网红经济拉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减缓转移速度

当前,以个性展示方式进行营销的淘宝网红经济正逐步成长。原本贴牌生产的OEM(代工生产)工厂因为网红们的出现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些代工厂原来以成本取胜,在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的环境下,很多代工厂不得不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欠发达国家转移。但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粉丝对消费品成本的敏感性降低,更为趋向个性化、定制化,从而减缓了代工厂向外转移的速度。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谈到OEM工厂时曾表示,“在品牌商和他们的代工厂之间,以及品牌商和他们的既有顾客之间,旧的关系链正在发生转移和变化。”互联网缩短了供应链,也因为承载了消费升级的力量,使得曾经倚赖外贸代工等方式存活的工厂有了“提起脊梁”的机会。随着粉丝时代和内容时代的到来,过去粗放的同质化竞争无法满足需求,对于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让服装工厂看到了转型的机会。而且越是定制的高品质产品对于工厂来说利润越高。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工厂从OEM(代工生产)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转型升级的趋势。在淘工厂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工厂面对环境变化开始选择互联网转型,甚至干脆自己做品牌。五、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国际转移合作逐步增强

新媒体的推广以及流通平台的多样化,使知识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授权被超级跨国企业用来推动市场格局演变、获取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并逐渐常态化。工业产品领域的专利和文化服务领域的版权在产业发展及产业输出转移中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成为新时期产业转移与合作的重要特点。

专利具有先天的排他性,通过专利交易可以使企业不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间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是新时期产业转移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使专利交易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智能手机专利大战发生之前,企业进行专利交易的目的往往侧重于自身知识产权防御体系的构筑;而在此之后,通过专利交易来避免数额巨大的专利侵权诉讼运作成本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见表1-6。表1-6 以交易的发起目的为标准的专利交易类型(续表)资料来源:毕春丽、李梅.以专利工具撬动市场格局成常态[J],世界电信,2012(6)。

在版权领域,近年来围绕文化版权的输出和转移逐步增多。如韩国在文化版权输出方面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并形成新时期无形资产产业转移的代表。目前韩国荧屏热播综艺的72.45%都被引进到了中国,韩国综艺在中国电视荧屏占比一度高达 43.27%。早在 2013年,韩国电视节目版权输出创利就超3亿美元,2015年韩国电视节目版权输出额突破5亿美元。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转移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向西推进的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均衡发展转为向东倾斜的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年国家提出了积极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地区不仅吸收了近90%外资,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使我国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沿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却仍处于严重滞后状。2000年后我国步入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国家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传统四大板块仅是以地理位置并考虑行政区划对我国区域进行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因此,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的协同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一、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在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引领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逐步向内陆转移扩散,区域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中国城乡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改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全新思路。

新型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从“经济带”到“经济轴带”,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通过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以三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将促进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广阔的合纵连横,以点带线,由线到面,连接成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同时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

1.“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倡议。“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选择,它突破了原有区域政策囿于国内的局限,强调内外联动,在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内,调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目前,京津冀协同主要从交通、环保和产业三个方面率先推进。交通方面率先推进一体化建设。北京新机场加快建设,石家庄机场纳入首都机场统一管理;京津城际延长线和津保铁路京张铁路、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京秦高速、京台高速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段加快推进建设。其次,在生态环保方面,三省市制定了2015-2017年植树造林实施方案,已将山东、河南毗邻河北部分区域纳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范围,区域联防联控污染机制已经建立。第三,产业方面,北京汽车、钢铁、炼油等产业加快转移至周边区域;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合作平台加快建设。

3.长江经济带建设

长江经济带东起长三角,西至云贵高原,覆盖多达11个省市,同时囊括了中国最发达地区和最贫穷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正式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基本实施策略为:以上海带动全流域,通过改革开放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将长三角经济地区域市场有效地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在四大板块、三大战略重点下,国家加快推动自贸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建设,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成为我国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探索主动开放和改革发展战略,寻求改革开放新路径和新模式的重大举措。2013年,中国首个获批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国家又陆续设立广州、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多个自贸区。自贸区的设立实现了我国经济“单边开放”,有助于推进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两端攀升。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试验区从主题上分可以分为:开发开放的,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厦门市、义乌市;统筹城乡的,包括重庆、成都;“两型”社会建设,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包括沈阳经济区;还有农业现代化的,包括黑龙江省的两大平原;还有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包括山西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成为我国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二、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强化了各个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地区间经济协同开放地发展,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各种产业转移相关政策指导文件,不断完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1.国家促进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十一五”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使产业转移成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层面的政策类型主要分为:总体政策方面,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细分政策方面,商务部从加工贸易转移入手,出台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而工信部则出台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在产业转移方向上,各部委出台投资和转移目录引导产业转移导向(见表2-1)。表2-1 国务院及各部委下发有关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和指导目录(续表)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各地促进产业转移相关政策

面对区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各地政府为了及时抓住机遇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针对本地的产业优势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吸引资本、人才、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提升产业竞争力,见表 2-2。相对于国家对于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各地产业转移政策主要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加快工业集聚区发展、加快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指导意见,同时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还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表2-2 各省关于推进产业转移的政策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各地出台的意见主要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海关商贸政策和要素供应保障等方面对产业转移进行支持。(1)财税政策

各地的财税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建立省(市、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支持产业转移及项目建设的支撑体系,加大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二是产业转移项目所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各级所留成部分返还园区用于土地开发整治。三是产业转移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中的地方所得部分,在规定时期内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企业(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广西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项目,政府按实际到位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属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以商招商的龙头企业,奖励标准可适当上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转移企业在园区内进行二次投资的,企业上缴的税收中的地方所得部分,三年内以适当方式返还给企业)。四是减免或降低产业转移项目的行政性收费。对于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同时,对于从事高新技术、环境、生态等类型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五是各地专项资金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工业企业增效扶持资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向符合资金使用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倾斜。六是对在园区建造、出租标准化厂房的投资者,当地财政按该投资者缴纳的营业税、契税、城建税等税负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和补助,适当减少征收城市市政配套费和工业厂房人防费等相关税费。降低建设标准厂房的投资成本,为产业转移企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标准厂房。(2)金融政策

各地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励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为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注入地方政府出资的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第三,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产业转移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开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信贷“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转移企业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放宽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条件。第四,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企业在国(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有实力的产业转移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允许产业转移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3)土地政策

各地的土地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适当减征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第二,开设土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单列重点工业园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专项用地指标。第三,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实施更加灵活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4)人才政策

各地人才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产业转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如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为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第二,地方劳动部门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为转移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第三,支持职业院校与加工贸易转移企业联合建立技能人才实习基地,联合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第四,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一定时期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第五,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5)海关商贸政策

各地海关商贸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第二,创新通关监管模式,推进分类通关改革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第三,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对大中型加工贸易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关大客户协调员制度”,建立检企联络机制。第四,建立区域申报平台,实现“选择申报、多点放行、统一平台、区域联动”的模式,方便产业转移后的产品在区域间快速通关。(6)要素供应保障政策

各地要素供应保障政策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保障工业用电供应。加强电力运行调度,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管理,供电设施建设与园区建设同步,确保项目的建设、生产用电。在符合国家政策和各省电源结构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为产业转移项目争取采用直供或自备电源方式,降低用电成本。其次,实行优惠电价制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加工贸易转移项目,享受全国同行业、同类别企业可比口径最低电价。第三,示范区内的鼓励类生产性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三、我国促进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主要举措

除通过政策激励推进产业转移外,我国各部委还联合各省市通过举办国家级商业会议和对接活动,搭建产业转移平台,推动转移取得实效进展;建立区域协调共建机制,推动区域之间的转移和合作;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改革试探。

1.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及投资洽谈会

为助推产业转移,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加大合作力度,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和投资洽谈会,促进东部和国际企业加快向中西部的投资和转移。自2010年至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河南省政府联合举办五届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有效推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自2006年起,商务部启动“万商西进”工程。同时,中西部各省市纷纷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全国性、区域性大型综合商贸展会为依托(见表2-3),构筑招商引资平台,举行投资推介活动。表2-3 全国各类大型产业转移对接会及综合商贸展会(续表)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构筑区域协调共建机制

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已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共建机制,充分将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成熟的区域协调共建机制包括:通过地区之间举办发展论坛,实施经贸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通过跨区域合作共建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推行飞地经济,创新承接转移模式;通过合理引导民营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并逐步开始完善要素平台,谋划建设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例如,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和省内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就是转移双方按照合作开发协议,由山区政府提供土地在本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负责组织规划、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并按照商定比例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利益分成,同时转移双方联手建立产业转移园区联系会议制度。而天津与河北则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产品配套基地,加快产业转移和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

3.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

为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在推动产业转移各项政策的同时,国家加快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步伐。目前我国已形成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川广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宁夏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 10 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见表 2-4。示范区依托现有的开发区,对其基础设施、商业配套、公共服务等进行升级,借助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有利于在大范围大尺度上开展区域合作,承接大规模、集群式的产业转移。表2-4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第三章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演变,我国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也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东部地区加强产业的转型升级,承接外商直接投资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变,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更加强调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区域内形成错位梯度发展,相互补充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政府在引导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以规划为引导,合理定位,通过打造工业集聚区、合作园区、特色小镇等集约、精准承接相关产业。一、东部发达地区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生产要素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挑战,近年来加快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为高附加值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 2014年起,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一改2004年以来持续下降的趋势,开始企稳回升,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到52.04%。2015年,东部地区GDP全国占比也开始提升,达到51.6%,比2014年上升0.44个百分点,见表3-1。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为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从其他三大板块发展来看,东北是全国经济增速最慢的板块,尤其是辽宁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经济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与其他板块拉开了差距。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稳中有升,保持了中部崛起的良好势头。西部地区仍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发展态势良好。表3-1 我国四大区域GDP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在我国制造业整体较为低迷的情况下,2015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持续带动全国制造业的投资,占比分别比上一年提升了 1.9 和 0.9 个百分点。而东北地区制造业投资呈现断崖式下跌,2015年投资总额下降了 8.32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内部分化明显,重庆投资增速达到 22.8%,广西、四川、陕西、宁夏投资同比增加,其他地区均为负增长,导致西部地区整体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 1.3个百分点,见表3-2。表3-2 我国四大区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全国占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大区域货物出口的趋势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相一致,东部和中部地区实现货物出口全国占比的提升,而东北和西部地区出现下降,具体见表3-3。表3-3 我国四大区域货物出口全国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研发经费支出来看,2015年东部、中部、西部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均实现一定的增长,而东北地区比重下降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 9.53%,其中浙江、福建、广东的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以上,说明这些传统制造大省加强研发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中部地区各省除山西外也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西部地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02%,其中重庆、云南、四川、贵州表现抢眼,分别同比增长19.94%、19.94%、14.18%和11.5%,而广西、西藏和青海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东北地区的研发经费支出较2014年下降16.58%,仅吉林省实现 9.13%的增速,我国四大区域研发经费支出全国占比变化见表3-4。表3-4 我国四大区域研发经费支出全国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此可见,东部地区进一步集聚技术劳动力、科技基础和知识产权等高端生产要素,培育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大力推动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以产业转移释放空间进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二、重点经济区带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协同发展的水平提升

在我国新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产业转移开始从散点跳跃性向中心城市转移,逐步过渡到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乃至城市带的产业集群转移和协同布局。重点经济区带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协同发展的水平提升。

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分布来看(见表 3-5),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地区的大部分产量占全国比重实现提升,产业向重点经济带集聚。同时,在经济带内部,相对发达地区的产量有所下降,表明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正在发生。如在泛珠三角地区,广东省的塑料、化学纤维、水泥、平板玻璃、电视机、空调、电子计算机等产量占比正逐步下降,泛珠三角其他地区的产量相应提升。京津冀地区,北京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产量在京津冀区域的占比都实现下降,有些产品产量甚至为零,即全部转移出去。在长江经济带中,长江上游和中游8省在啤酒、布、传统化工产品、纤维、塑料、水泥、平板玻璃、机床、拖拉机、汽车、家电、电子计算机等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占比上实现较大幅度上升,经济区域内部工业产品产量的分布见表3-6。表3-5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区域分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