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春秋(浓缩版经典名著,“三分钟碎片阅读”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13:45:45

点击下载

作者:郝雪 编撰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分钟读懂春秋(浓缩版经典名著,“三分钟碎片阅读”丛书)

三分钟读懂春秋(浓缩版经典名著,“三分钟碎片阅读”丛书)试读: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解题]

本文写的是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的一场斗争。郑武公去世,长子庄公继位。其母姜氏支持弟弟共叔段夺权,最后酿成兄弟间的一场战争。作品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庄公的有理有节、沉着冷静,共叔段的咄咄逼人、有恃无恐,姜氏的自私褊狭、愚昧无知,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原文】①②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③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④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闻其期,曰:⑤“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⑥⑦⑧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⑨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徒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洩洩也!”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

①郑武公:姬姓,名掘突,郑桓公之子。

②寤生:难产的一种,指胎儿倒着生出来。

③制:地名,一名虎牢,地势险要,今河南省荥阳西北。原来是东虢国的土地,后被郑国占领。

④京: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⑤鄢:地名?今河南省鄢陵县。

⑥五月辛丑:古时记日法,指五月二十三日。

⑦共:今河南省辉县。

⑧城颍: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颍谷:今河南省登丰县。

⑨语出《诗经·大雅·既醉》。【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难产,使姜氏受到惊吓,于是给他取名“寤生”,并且很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肯答应。等到庄公继位当了国君,姜氏请求将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作为封邑,庄公说:“制这个地方是形势险要之地,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我都可以听从。”姜氏又改请求封给京城,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凡属大都市,城墙的面积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制定的规格:大都市的城墙的面积,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规格,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会忍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哪里能避免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的欲望怎会得到满足呢?不如早作打算,给他重新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然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吧!”

过了不久,太叔下令将西部和北部边境之地,在郑庄公管辖的同时,又归到自己的管辖之下。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局面,您打算怎么处理?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请求让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求让我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思想产生混乱。”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将会自取其祸的。”

太叔又把原来两属的西部和北部边境之地变成了自己的封邑,并一直扩大到廪延。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共叔段的土地扩大,将会得到更多的老百姓。”庄公说:“没有正义、不讲亲情,土地占得多,也会崩溃。”

太叔整治城池聚集百姓和军队,储备粮草,制造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打算偷袭郑国都城。姜氏将作为内应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反叛太叔,太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追赶到鄢地攻击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亡命到共国。

于是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颖,而且当面发誓说:“如果不到黄泉,决不与你相见。”可是不久以后又后悔自己所说的话。

颖考叔当时在颖谷做护卫边疆的小吏,听到这件事之后,有好的计策献给庄公。庄公赏赐他食物。在吃的时候,他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这样做是为什么。他说:“我有老母,她只吃过我孝敬她的食物,没有尝过您的肉食,请求让我将这些肉食带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可叹我却没有母亲尸”。颖考叔说:“请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对他说明了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颖考叔回答说:“对这件事,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一直挖到有泉水之处,然后在隧道里面和母亲相见,哪有谁敢说这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庄公按颖考叔的意见做了。庄公进了隧道,赋诗说:“在大隧中相见,母子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恢复了母子关系,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颖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影响到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赐给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古语智慧】

文章以孝道结局,深刻的揭示出只有孝道才能挽救破败的家庭,才能重建家庭和睦幸福,这样的寓意启人心智、令人深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以孝治天下”,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延续的根本,也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美德。孝顺父母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文明要求。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这里的“孝”,就是指晚辈对长辈,特别是对父母的孝心,并由此而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贤们极为重视孝道,以至于将孝置于百善之首。

孝敬父母是人类爱的源泉,我们要心存感恩之心,要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才会懂得如何去爱人、关心人、尊重人,这样才会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父母的爱,可以让子女们随意索取、享受,它总是无微不至地呵护在我们的身旁,却不要求我们任何报答,这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才把我们抚养长大。父母的这份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我们要做到了解父母、亲近父母、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尊重父母。不只是让父母在生活上得到物质的需求,更要重视对父母进行精神上的关怀,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智慧故事】

不计前嫌——庄公黄泉见

公元前743年,“郑庄公”继承父位,成为郑国的君主。“庄公”还有个弟弟,名“段”,因封地“共城”,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共叔”。“庄公”和“共叔”的母亲名叫“武姜”,她尤其偏爱小儿子,对待大儿子“庄公”很是厌恶,因为在“庄公”出生的时候姜氏因为难产而吃尽了苦头,所以她把这份怨恨就附加在长子“庄公”身上。再加之小儿子“段”长相俊美,又仪表堂堂,所以作为母亲的姜氏凡事都要偏袒小儿子。就连做君王这样的大事,母亲姜氏都毫无例外的偏向小儿子,暗中算计一定要辅佐“共叔”坐上君主的宝座。“庄公”继位不久,姜氏就缠着他要他将郑国最好、最大的一座城池“京城”分给弟弟“段”,“庄公”是个出了名的孝子,又是讲兄弟情义的人,所以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把最好的城池分给了弟弟。姜氏见“庄公”如此大方,不禁暗喜,于是她又在小儿子耳边吹歪风,说:“你们本是兄弟,天下应有你一半,而你哥哥却只封了一座城池给你,太不公平了。你若想出人头地,就在京城招兵买马,等时机一到,我会帮你夺得政权。”“段”听了母亲的话,也起了谋权篡位的野心。于是他到了京城后,开始暴敛钱财,搜刮百姓,在当地作威作福。不久他就以打猎为借口,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座小城。“段”的暴行很快就传到了都城,满朝上下无不震惊。“庄公”和几位大臣经过仔细商讨后,决定将计就计,故意让“段”攻进都城,然后反杀进城,将他和叛党一网打尽。

于是“庄公”开始故意散布自己将要暂离都成的消息,目的是让其母姜氏信以为真,好给“段”通风报信……果然不出“庄公”所料,姜氏并不知其中有诈,连夜将消息送往城外“段”的手里,约其里应外合,攻占都城。这样一来,“庄公”完全的掌握了弟弟和母亲谋反的证据,三下五除二就把不得民心的“段”给送上了绝路。“段”在临死前,才幡然醒悟,痛苦的说:“是母亲害了我啊!”姜氏也无颜面对自己的大儿子,于是被逐出城门,安置在“颖”地居住下来,“庄公”在送母出城的时候还狠狠地说:“不到黄泉,决不与你相见!”

然而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百事孝为先”。赶母出城的“庄公”内心也是万分愧疚,一想到年迈的母亲将要在“颖”这样的地方孤独终老,心中更是后悔极了,无奈当初放下狠话,作为一个君王,怎能出尔反尔呢?

这时,有个叫“颖考”的小吏,他捉了几只鸟,以献野味的名义来求见“庄公”。“庄公”见此鸟长相怪异,便问道:“此何鸟,有何好处。”“颖考”说:“禀告陛下,此鸟名叫‘鸮’,它不仅日夜颠倒,而且它还不养妈,有时甚至去啄自己的母亲。不过此鸟的肉十分鲜美,所以献给陛下。”“庄公”一听,心里顿时一颤,“这不是在含沙射影,说我不养娘吗?但是此人讲的确实在理,还是留下来吃饭吧。”席间,“颖考”又使出杀手锏,他将最肥美的那块肉包起来,放进怀里。“庄公”好奇的问:“你这是干什么啊?”“颖考”答曰:“我老母亲还没吃过如此美味的肉,我怎么能先吃呢?”此时的“庄公”不禁凄然长叹:“你还有母亲可以尽孝,而我与母亲也只能黄泉相见了。”“颖考”见状,连忙说:“陛下现在尽孝也为时不晚啊,挖个地道,直到有泉水流出,再在地下建一所房子,这不正是‘黄泉相见’吗?”“庄公”闻后大喜,连忙派人去操办此事。

在修建的地下通道里,昔日水火不容的母子终于得以见面,二人一见面就抱头痛哭,一想到之前的种种过往,二人心里都愧疚之极,母亲因为自己的偏心而酿成的恶果痛心疾首,儿子则因为当初赶母出城悔恨不已。“庄公”与其母姜氏相互道歉,最终母子团聚,而“颖考”也因为此良计而官升五级,成为大夫,掌握兵权。这真是皆大欢喜啊!

楚武王伐隋(桓公六年、八年、庄公四年)

[解题]

本文记载了楚国和隋国之间的斗争,既是斗勇,更是斗智,读起来饶有兴味。季梁和隋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季梁对天道、对鬼神的怀疑,对人作用的肯定,《左传》对此是充分肯定的。【原文】①

楚武王侵随,使蘧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②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赢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赢,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③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栓肥脂,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厢’,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瘊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④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⑤⑥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梗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少师有宠。楚斗伯比曰:“可矣。仇有衅,不可失也。”夏,⑦⑧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蓬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徒。战于速杞,随师败绩。随侯逸,斗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

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人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⑨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⑩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人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油而还。济汉而后发丧。【注释】

①随:姬姓国,后被楚国所灭,其领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

②斗伯比:楚国大夫。

③祝、史:即庙祝、史官,皆为管理祭祀的官吏。

④三时:春、夏、秋三季。

⑤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⑥九族:一说是从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到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另一说是除己族以外,再加上外祖父母、岳父母、姨母之子、姑母之子、姨妹之子、女儿之子,共九族。

⑦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钟祥东部。

⑧黄:赢姓国,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后为楚国所灭。

⑨樠木:山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

⑩溠:水名,流经湖北省随州。【译文】

楚武王发兵攻打随国,先派遣楚大夫薳章求和,自己驻扎在随地瑕等侯消息,随国派少师主持和谈事务。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势,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策略失误造成的。我们扩充三军,装备武器。用武力去威逼其他国家,它们害怕就联合在一起共同对付我们,所以不容易离间他们。在汉水以东的国家中,随国最为强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弃其他小国,小国与随国离心,这对楚国是非常有利的。随国的少师为人骄傲狂妄,请君王不要用精锐部队而用疲弱士卒出战,使少师更加骄傲自满。”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处呢?”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少师能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于是楚王故意把军容弄得乱糟糟的,然后在军中接待少师。

少师从楚军回来后,请求追击楚军,随侯正要同意,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准备赐福给楚国,楚军的疲惫羸弱。是楚国在诱骗我们上当。君王何必如此性急呢?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义而大国奉行邪恶。所谓‘道’,就是忠于民众而信仰神明。做官的人想到要造福百姓,这种行为就是忠;主持祭祀的庙祝和史官要实事求是地祷告神明,这种行为就是信。可是现在百姓食不果腹而国君却享乐无度,庙祝和史官用虚假的歌功颂德的语词来祭祀,下臣实在不知道这样做怎么会成功!”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完全是纯色的,膘肥体壮,当作祭品的黍稷,既丰盛又完备,为何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灵的主人,因此古代圣王都是先为百姓办好事,然后才致力于神灵的事。所以在奉献牛羊祭品的时候祷告说:‘牲畜膘肥体壮’,这是说明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说明牲畜肥壮而繁衍旺盛,并且没有癣疥等各种疾病,又有各种好的品种。在奉献祭器里谷物时祷告说:‘洁净精细的粮食非常丰盛’,这是说明春、夏、秋三李都没有灾害,百姓安乐而五谷丰登。在奉献甜酒时祷告说:‘又香甜又清冽的好酒’,这是说明君臣上下都有高尚道德而没有邪恶之心。所谓的酒味馨香,说明人心没有邪念。所以春夏秋三季应辛勤劳作,修明五教,亲和九族,然后再举行祭典,于是百姓和乐而神灵也降福,这样国家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会成功的。然而,如今百姓各怀异心,鬼神没有了主人,虽然君王一人的祭礼很丰盛,可又能求得什么福呢?如果君王能先修明政事,然后亲善兄弟之邦,大概就可以避免祸难了。”随侯听了季梁的这席话,感到十分后怕,决心修明政事,楚国也没敢来讨伐随国。

随国的少师得到随侯的宠信。楚大夫斗伯比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们的仇国有了空子,不可错过机会。”桓公八年夏天,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的军队,黄国和随国没有参加。楚王派蔼章去斥责黄国。然后他亲率领大军征讨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与淮水之间。

季梁请求随侯向楚国表示屈服,说道:“如果楚国不同意我国的请求,然后同他们作战,就可以激发我军士气而使敌军的斗志懈怠。”少师对随侯说:“我军必须速战,不这样,便会失去打败楚军的最好时机。”随侯同意了少师的意见,率军抵御楚军,远远望见楚国的军队。季梁说:“楚人尊崇左边的位子,那么楚君必定在左翼军中,我们不要同楚王正面作战,姑且攻击他右翼的军队,右翼不会有精兵良将,必然会失败。右翼一旦溃败,其余楚军就会四下逃窜而崩溃。”少师说:“如果不同楚王正面交锋,这就表示我们和他不是对等的。”因而随侯没采纳季梁的建议。

随军和楚军在速祀会战,随军大败。随侯狼狈逃窜。楚大夫斗丹俘获了随侯的战车和车右少师。

这年的秋天,随国只得和楚国求和。楚王打算不答应,斗伯比说:“上天已经除掉了他们的祸患少师,随国恐概是不可能战胜的。”于是楚王就同随国签定盟约,然后回国去了。

庄公四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楚武王使用名为“荆尸”的方法排阵,给战士分发武器,准备去攻打随国。出发前,准备进行斋戒,楚王到宫里告诉夫人邓曼说:“我的心跳动得厉害。”邓曼叹了口气说:“君王的福寿可能要到尽头了。世上万物,太满则必动荡,这是自然的道理。我楚国先王大概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发动战争的前夕显灵,使君王的心神动荡不安。如果我军没有什么损失,而君王在途中逝世,就是我们楚国的福分了。”楚武王没有听邓曼的话,仍率军征讨随国,途中死在樠木山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赶快修筑新路,在搓水上架桥,指挥楚军逼近随境建筑营垒。随人很害怕,向楚军求和。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命令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同时邀请随侯在汉水会见,然后退兵回国。楚军直到渡过汉水之后才发丧,公布了楚武王的死讯。【古语智慧】

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告诉我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如果只是片面的信一方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

历史上,曹操因听取诸位谋士的意见,称霸北方,成为三国鼎立最为强大的国家;赵子龙因常听取手下的计策,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威王善于倾听邹忌的意见,以致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孙策因听取他人的意见,由一个小小的军队,发展成一个地广粮足,人民安定的国家;唐太宗善于采纳魏征的直谏,出现了“贞观之治”。但是像吕布那种,宁听妻妾语,不纳将士谏的,是听取了别人的意见,但并没有吸取好的方面,最后还是丧命白门楼。

总结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得知:正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个人受自身知识、观念、经历等因素的局限,难免会有一些失误。如果把多种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么最终总结的意见将会比较全面。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从别人的意见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减少失误,取得成就。因此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每一个有志者必须具备的品格。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将获益匪浅。【智慧故事】

夷陵之战——刘备不听劝谏损失惨重

公元219年,孙权占领了荆州,关羽也被杀死。导致刘备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刘备悲愤交加,与孙权翻脸,决定夺回荆州并为二弟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找来诸葛亮、赵云、黄忠三位相将,对东征讨伐孙权一事进行商议。刘备先侃侃而谈灭掉孙权必要性,然后又分析了各国的形势。他认为现在正是讨伐孙权的最佳时机。除了黄忠表示赞成以外,诸葛亮和赵云都认为此事不可行。诸葛亮认为,如果此时与孙权反目成仇,就意味着多了一敌人,三国中与两国为敌,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毕竟不是明智之举。再加上已经丧失巴山以东的势力,这个时候对付北边曹丕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东边的孙权,更是无法抵御。必定会置蜀军于不利境地。

见诸葛亮和赵云都投了反对票,刘备既尴尬又恼火。身为蜀国的国君,难道连出兵的事都做不了主?刘备不甘心东征孙权的计划就此放弃,于是又找到赵云,打算从赵云那再获得一票。

刘备对赵云说:二弟被孙权害死,我悲痛万分,荆州又被孙权占领,我更是愤怒。自己的兄弟和领土都被他人夺去,难道你不痛心?能忍受这等耻辱?现在我们找孙权报仇,夺回荆州,也在情理之中啊。没想到赵云却反驳道:“现在国家的敌人是曹丕,不是孙权。我们应该先解决主要矛盾,不应该因为孙权这次要矛盾坏了大事。刘备听了赵云的一番话又失望又生气,于是便拂袖而去了。”

虽然从赵云那获取支持未果,刘备仍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又找到马超,并从马超那获得了支持。有了马超这宝贵的一票,刘备就以三比二胜出,征讨孙权的决议正是通过了。

刘备明明骑将军张飞从阆中会使江州。怎料到张飞在出发前竟然被部将刺杀。此时刘备仍命令诸葛亮留守成都,赵云在江川做后军督,于是自率大军东征。孙权得知刘备东征后,便主动求和。但正在气头上的刘备怎能轻易就收兵呢,于是拒绝了孙权。孙权无奈,只好进一步与魏国重修旧好,甘愿对魏国俯首称臣。

曹魏见况,连忙趁机封孙权为吴王,同时又在中间进一步挑唆孙刘二人之间的关系。孙权被封王以后,连忙派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徐盛、孙桓、潘璋、韩当等部的五万大军抵御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阻止武陵的土著部族助蜀。

刘备求胜心切,当他率四万大军进攻巫、秭归时,陆逊针对当时的地形以及楚军军势等情况采取了以退为进的作战方案。陆逊决定先让一步,然后集中兵力。他命令守将李异和刘阿率部队退后至夷陵成亭,故意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目的是使蜀军疲惫。

刘备顺利的占领了夷陵,并且在夷陵一带联营七百里。当蜀军将领张南围困孙桓于夷道时,吴军的众多将领请求陆逊派兵去支援孙桓,但都被陆逊耐心劝止了。刘备将蜀国八千大军埋伏于山谷,企图引诱陆逊出兵作战,陆逊识破刘备的计谋,始终不肯出兵。就这样两军相持半年。由于蜀军远道出师,而且营地分散,加上运输上的困难,很快蜀军战士就疲惫懈怠了。加上正值酷暑时节,刘备将水兵移至陆地,失去了主动权。此时陆逊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发起反攻。他先用火攻灭到蜀军一营,又命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不得不向西退兵。张南知道后,马上放弃夷道转而向北,不了被朱然、孙桓两支部队左右夹击,蜀军将领张南不行战死。随即,陆逊又命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将军把守夷陵道。导致蜀国大军被分割于大江的东西两侧,无法汇军。陆逊又利用刘备扎营阵型的失误,以火攻之。这时,蜀军的顿时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刘备的四十余营全部被烧掉,蜀军死伤惨重。刘备退兵马鞍山一带,陆逊乘胜追击,集中兵力四面围攻,一举歼灭万名蜀军士兵。

在这场夷陵之战中,刘备可谓是损失惨重,报仇未果反而丧失掉蜀军的大半兵力。刘备很是后悔当初没有听取诸葛亮的意见,但是一切都悔之晚矣。夷陵之战后,刘备与次年的四月病亡,未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心愿。

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国(庄公九年)

[解题]

桓公与公子纠争夺王位,桓公占得先机。他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记前嫌,拜管仲为相,表现了他任人唯贤的品德。【原文】①②

九年春,雍凛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夏,③④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人。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⑤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⑥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⑦⑧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注释】

①公:指鲁庄公。

②豌:今山东省峄县东部。

③桓公:齐恒公,名小白,齐僖公庶子,春秋五霸之一。

公子纠是他的庶兄。

④莒:诸侯国名,嬴姓,后为楚灭,今山东省莒县。

⑤鲍叔:鲍叔牙,齐桓公的师傅。

⑥召忽、管仲:两人皆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即管夷吾,他是鲍叔的好朋友。

⑦堂阜:齐地,今山东省蒙阴县。

⑧高傒:齐国的执政大臣。【译文】

庄公九年春季,齐国大夫雍凛杀死公孙无知。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在蔇地结盟,这是因为当时齐国没有国君。夏季,鲁庄公讨伐齐国,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而齐桓公从莒国抢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秋季,我军(鲁军)和齐军在乾时交战,我军大败。庄公丢掉战车,乘坐轻车逃归鲁国。他的车夫秦子、梁子打着庄公的旗号躲在小道上诱骗齐军,因而皆为齐军所俘。

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对鲁国说:“公子纠是我齐君的亲人,请贵国为我们讨伐他。管仲、召忽,是我齐君的仇人,请把他们交给我国使我们能够安心。”于是就在生窦把公子纠杀死,召忽也自杀了。管仲请求把他押送回齐国,鲍叔接受请求,到了齐国境内的堂阜就把他释放了。回国后,鲍叔报告齐桓公说:“管仲治国的才能比高侯都要强,可以让他担任宰相”齐桓公同意了。【古语智慧】

古语有云:“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意思是说,交朋友不在多,贵在交诤友。诤友是指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直言规劝,帮助自己的朋友。在古往今来,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治国安邦,诤友都十分的重要。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诤友,直言不讳,肝胆相照,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真诚的关心你,为你的失误痛心;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在你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助你成功一臂之力。

真正的朋友是一生的财富,诤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朋友坦诚相见,对于朋友的错误绝不粉饰。诤友智慧过人,他们都是在生活中、事业上的佼佼者和成功人士,在你迷茫、无助的时候,诤友用他的智慧帮你走出迷茫,分析问题一语中的,准确地找到症结所在。

诤友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让你信服,坦然的接受帮助。诤友善于真诚直言,在他们善意规劝的同时会指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也许当时你并不理解,但是事情过后,在你冷静思考之后,一定会在内心深处感谢诤友的雪中送炭之情。

诤友的心胸宽广,为人真诚善良,做事没有一己之私。他们对朋友真诚、爱护、关心、帮助、负责,自己能平和的接受朋友的误解,并无怨无悔;他们对国家,表铮铮之言拳拳之心,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人。【智慧故事】

莫逆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年轻的时候,管仲家庭贫困,又要赡养病重的老母亲。鲍叔牙知道后,就对管仲说:我们一起做生意如何?也好增加你的收入。管仲说:做生意倒是好事,可是我没有本钱啊。鲍叔牙说:你不要担心,本钱由我来出,你只管与我一起好好做生意就是了。于是做生意的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不久之后,两个人的买卖赚了钱,可是在分红的时候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多。鲍叔牙的手下很不服气的说:管仲真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本钱拿的那么少,分红的时候倒是不客气,拿了那么多!鲍叔牙听了,就对手下人说:鲍叔牙家里很困难,用钱的地方多,他拿多点钱也是正常的。

有一回管鲍两人一起去战场杀敌,出兵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头,而撤退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很多人笑话管仲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鲍叔牙听见了,马上站出来替管仲分辨道:你们误会他了,管仲他不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他留条性命是要回去照顾老母亲,像他这样肩负着赡养母亲的责任还奋战在沙场上的士兵真是世间少有啊。管仲听到鲍叔牙这番话,很是感动。

后来,管鲍二人凭借出众的才华分别成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带领公子纠逃亡鲁国,而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避难。齐襄公被杀后,另立了君王,翌年春,齐国的大臣又将新国君和其同党杀掉,他们想让公子纠回国当新任君主。管仲担心公子小白会与纠争夺王位,于是想暗杀小白,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竟然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有幸逃过此劫,最后他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率先回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国君。而公子纠则被鲁国人杀死。小白继位后,立即封鲍叔牙为宰相,可是此时鲍叔牙却出人意料的说:主公可曾记得当日射杀您的管仲?小白说:怎么能忘记呢?那一箭险些要了我的命!鲍叔牙说:论才干,论智慧,管仲都在我之上,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主公应该请他来做宰相才是。小白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是他当初要杀我,如今你却要他来我身边做宰相,这样一个有杀身之仇的人可以信赖吗?鲍叔牙再次替管仲说话:当初他要杀您,是帮他的主人纠,这更说明他是个一心护住的人啊!如今纠已经死了,我们何不招揽贤才,让他成为您身边的谋士呢?小白听了鲍叔牙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请管仲来做宰相。

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后,自己甘愿做他的助手,管仲从政的四十年中,帮助齐桓公小白把齐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出了重要改革。齐桓公也因为有贤臣管仲的辅佐,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天下人无不赞叹管仲的才能,同时更赞美鲍叔牙广阔的胸襟和对挚友的了解。

鲍叔牙死后,管仲失声痛哭:当初在我万分贫苦穷迫时,是鲍叔牙出钱和我一同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拿的多,鲍叔也不认为我是个贪财之人,因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做错事使鲍叔的处境困难,他也不认为是我笨,应为他清楚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三次做官都被辞退,鲍叔也没取笑我才疏学浅,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我们曾共同战场杀敌,我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懦弱,因为他了解我是为了家中的老母亲。我曾辅佐公子纠失败,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而我却甘愿沦为阶下囚,最后改为辅佐小白,鲍叔牙不曾说我没有气节,反而为我引荐,因为只有他知道我的志向在哪里!真是生我这父母,而知我者非鲍叔牙莫属啊!

而后,管仲和鲍叔牙这对莫逆之交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若人生能得一鲍叔这样的知己,还有何求呢?后来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这个词,来赞美朋友之间这种珍贵,美好的的情谊。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解题]

该文记叙了鲁国在长勺同齐国的一次战争,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弱战胜强的典范例子。文章写的是战争,但全文只写了“齐人三鼓”四字,而着重在“论”字上下工夫: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对人心背向的分析,战斗中战术的运用,战后的总结。这样写,将弱国战胜强国的必然性表达得很充分。全文塑造了曹刿这样一位有才有识、机警稳重的爱国者形象。【原文】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释】

①我:指鲁国;公:指鲁庄公。

②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县东。【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他同乡的人说:“那些天天吃肉的官僚大臣们谋划这些事,你又去搀和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深远的考虑。”于是进入王宫拜见庄公。曹刿问:“我们凭什么来和齐军作战?”庄公说:“凡衣食这些所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些小恩小惠,只有您周围的人能得到,没有遍及百姓,人们是不会都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和玉帛,不敢虚报,一定要如实相告。”曹刿说:“对上天不说谎话:这是小信,未必能取信于神明,神明也未必能降福于鲁国。”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洞察,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去处理。”曹刿说:“这是为百姓尽力办事的一种表现,凭这就可以与齐国打这一仗。打的时候,请允许让我跟着您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勺一带开战。庄公准备击鼓(进攻)。曹刿说:“还不行。”齐人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说:“可以反击了。”结果,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着,他跳下车,仔细观看齐军战车车轮轧过的痕迹,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我军追击齐军。

打败齐军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这件事,全靠勇气。当第一次击鼓时,军队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退了一些;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那些大国谋略是难于猜测的,小臣担心有埋伏。因此我下车仔细观看,发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纷纷倒下,所以才建议君王追逐他们。”【古语智慧】《曹刿论战》成功的论述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必然性,我们看到了曹刿的机智过人。在强和弱之间,界线并不是那么分明,因为再强的强者也都有其弱点,就是因为这个弱点,强转瞬间可以变成弱;再弱的弱者都有其强项,因为这个强项,弱在转瞬间也可以变成强。关键就在于找到那个点,那个点就是转化强弱之间力量对比的关键。

弱者之所以弱,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弱;强者之所以强,也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强。要实现以弱胜强,弱者必须借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自己,并利用客观环境来削弱强者。这个可以借用的客观环境,就是势。

中国自古以来极为强调“用势”策略。《孙子兵法》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战争中因为有势在起作用,于是就产生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局势。

孙膑历来有“贵势”“尚势”的美谕,孙膑对谋势有自己的理解,他主张因势造势,根据不同的我情、敌情、天象、阵法等各方面条件,造就有利于我方不利于敌方的“势”。

战胜强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准备。当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要时刻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准备好了,才能在你面对强大的对手时赢得取胜的希望。【智慧故事】

听取进言——范蠡助勾践灭吴

公元前490年,勾践和范蠡终于离开了吴国,结束了屈辱的奴隶生涯。在他们回到越国时,心中感慨万千。三年的忍辱负重,使勾践心中的复仇之火熊熊燃烧起来。他对范蠡说:“如今我们已经回到家乡,从现在起,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请你做我身边的谋士,与我一起谋划将来的复仇大计。”范蠡说:“我一定誓死效忠大王,有朝一日必将灭掉吴国一雪前耻。”

为了增强越国国力,范蠡制定一系列新法规。首先。他主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灭吴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二,范蠡实行亲民政策,目的是安抚民心,稳定社会。并大力招贤纳士,为越国储备人才。第三,扩充军队,范蠡可谓是军事专家,善于计谋,精通用兵之道。他先在都城中心建了一座小城,取名为“勾践小城”,目的是让吴王认为勾践住如此的小城,必定没有野心,放松对越国的警惕。他还很注重军事训练,尤其懂得鼓舞士气。有一次,他让勾践带领大臣出巡时,对一只鼓着肚子的青蛙致敬,意在影射君臣将士都应该像青蛙一样充满斗志和怒气。在范蠡的精心谋划下,越国上下一条心,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大臣,个个士气饱满。经济也发展得突飞猛进。灭吴的时机日趋成熟了。

与此同时,精明范蠡不忘给吴王下“迷药”,他派人送上许多奇珍异宝,他听说吴王喜欢衣服,于是就让手下采集葛草,编织成细布送给吴王。吴王喜欢建造宫殿,他就派人上山伐木,又找技艺精湛的工匠进行装饰,然后献给吴王。总之,范蠡投其所好,进一步消除吴王对越的疑心。

随着越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勾践认为是实施复仇计划的时候了,而范蠡却不慌不忙的说:“现在时机还不到,灭吴仍需再等。”勾践听取了范蠡的建议,没有急于一时,而是安下心来继续治理国家。

两年后,勾践又向范蠡询问:“现在我国国力强盛,军民斗志昂扬,您看现在可否攻打吴国?”范蠡仍然摇头说:“两军打仗需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虽然上下齐心,但是天时尚未达到,所以大王仍需再等一等。”

直到公元前482年,因吴国攻打齐国吃了败仗,又连闹饥荒,加之吴国贤臣伍子胥被杀,勾践认为越国出兵反击的时机来了。范蠡审时度势后,也认为可以出兵。而此时的吴王,正率兵北上,忙着要与晋国争当霸主,根本无暇顾及起兵的越国。加上吴王本身骄傲自大,根本没把越国起兵一事放在眼里。等吴王带领兵士回国的时候,吴都早已被越军占领。吴王追悔莫及,于是找大臣商议对策。最终他们决定向越国求和。勾践知道后,气愤的说:我忍辱负重这么多年,就是等着有朝一日能与吴国对战,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我怎能轻易放弃呢?范蠡说:我认为,现在与吴国将和是上策,因为现在的吴军已然走投无路,如果开战,他们怕是要拼死向夺,而我军的实力目前还不能完全吞并吴军,这样一来,受重创的还是我们啊,所以还是和吴军讲和吧。勾践听了范蠡的一番话,觉得很在理,于是便答应了与吴讲和。

从这以后,吴国民力不振,日趋衰落。就在这时,楚国又派兵攻打吴国,吴王随抵抗住楚国的进攻,但军力已经遭到重创,很难恢复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看吴国早已军心涣散,百姓叫苦连天。于是便决定再次起兵攻打吴国。范蠡也认为此时正是攻吴的最佳时机。

越军与吴军大战三次,均取得胜利。越军攻城的时候,吴军以无回天之力,吴王只好带领残兵败将到姑苏山上避难。勾践闻讯后,率领精兵三千,将姑苏山团团包围。吴王见无计可施,知道派人再次向越军求和。

看到吴军现在已经溃败成这个样子,吴王又如此狼狈,勾践有些心软,想答应吴国请求。而这个时候,范蠡连忙劝谏说:大王万万不可心软,当年会嵇山的事正是上天要吴灭越,而吴王心软留下越国。现在上天又把吴国赐给越国,您不能逆天而行啊!您为了灭吴,卧薪尝胆这么多年,今天机会来了,您却要放弃,倘若有一天形势再逆转,恐怕您还要再忍辱负重几十年,到时候越国是存是亡都难说了啊!

听完范蠡的一番进言,勾践说:我也不愿意求和,但是曾经吴王放我一马,如今这种情况我实在难以启齿啊,还是你出面解决吧。于是范蠡去见吴国使者,说:君王已经将此事全权托付于我,我看你还是回去吧,否则我就要多有得罪了。使者回去后,范蠡便下令攻打姑苏山。吴军顷刻崩溃,吴王自尽。

勾践也因多次听从范蠡的劝谏,最终成就大业——成功的灭掉了吴国。

虢国君派太史嚣祭神(庄公三十二年)

[解题]

神明降临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太史嚣说的“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番话,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进步思想。【原文】①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②

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嚣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注释】

①莘:虢国领地,在今河南省陕县。

②惠王:周惠王,周第十七代王。【译文】

庄公三十二年秋季的七月,有神明在莘地降临。于是周惠王向内史过问道:“这是什么一回事?”内史过回答说:“国家将要兴起时,神明就要降临人世,是要观察这个国家的德行;国家将要灭亡时,神明也要降临人世,是要观察这个国家的邪恶。所以就有得到神明而兴起的国家,也有得到神明而灭亡的国家,虞、夏、商、周都有过这样情况。”周惠王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内史过回答说:“要用适合神明的物品来祭祀。神明降临的日子,该用何种祭品就用何种祭品,也就是神明所需的祭品。”周惠王听从了内史过的意见。内史过前去虢国祭祀。听说虢国国君请求神明赐予,他回来对周惠王说:“虢国必定要亡国了,因为它的国君暴虐而又依赖于神明赐予。”

神明在莘地停留了六个月。虢公派遣太祝应、宗区、太史嚣去祭祀。说神明答应赐给他土地。然而太史嚣说:“陛下要下臣这样做,虢国恐怕就要亡国了吧!我听说:‘一个国家将要兴起,一切大事都听百姓的意见;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就要去祭祀神明,靠神明来保佑’”。神明,是聪明正直而一心一意的,因此他按照百姓的意愿办事。虢国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又凭什么能得到神明赐予的土地呢?【古语智慧】

孔子曾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唐王李世民曾说: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此可见,百姓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康熙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到地方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

康熙皇帝在巡察的时候尽量避免骚扰百姓。康熙皇帝曾说:“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从,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他要求凡是巡察所用的物品、仆役,一切从简,路上所需的食物,一律按衙门的价钱采买供给,严禁地方官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

巡察时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以戚友送礼,对于馈送收受人员,“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

宝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至一个朝代的政权,小至一个政府的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智慧故事】

爱民如子——汉文帝以身作则为百姓

汉文帝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他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汉文帝在位期间,正是汉朝逐步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他仍执行先祖的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文帝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曾两次降低田租至三十税一,甚至十二年免受全国田赋,百姓无不拍手称好。为了发展农业,为天下百姓做表率,他还亲自下田耕作,对当时农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文帝生活很简朴,严于律己,为了不给百姓增加负担,他从不大肆修建皇宫和园林,甚至连服饰、车驾、狗马等都不曾为自己增添。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高台,他找来工匠预算成本,工匠粗略一算,造价大约要上百斤黄金。文帝听后,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现在住在先帝留下的皇宫里,时常会担心做的不好而有辱于先帝,现在建高台又有何用呢?汉文帝平时的衣着也相当朴素,都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就连对宠爱的慎夫人,也不许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帷帐上不许秀彩色花纹等。文帝还规定建造他的陵墓时不准用金银铜等金属做装饰,一律用瓦器,不修建高大的坟墓。为了不烦扰百姓,文帝一切都从简。他还主张在他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都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由此可见汉文帝的宅心仁厚。

南越王尉佗当时自立为武帝,文帝却把他的兄弟召来,给予贵族的待遇。尉佗知道后感叹文帝的胸襟,于是就取消了帝号,向汉朝俯首称臣。吴王濞不想来朝见,就谎称重病,文帝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赐给他木几何手杖,以表示对他的关心。汉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先后镇压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文帝采纳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

为稳定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文帝继续采用和亲政策。匈奴人却违背信约,发兵侵略汉国领土,文帝怕给百姓带来烦忧,并未发兵讨伐匈奴,而是命令边塞士兵加强防守,禁止深入匈奴境内。匈奴人三次入侵汉境,都被汉文帝挡在了境外。

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残酷的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苛刻的刑罚,实行约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国君能做到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汉文帝还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他重用许多贤臣,如贾谊、张释之、晃错、周亚夫等。在朝臣中有一个叫袁盎的人,他每次进谏都言辞尖锐,汉文帝非但不生气,反而每次都宽容采纳。可以说汉文帝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对于那些贪官,如张武之流,接受别人的贿赂被发觉,文帝就从国库中取出一些金钱赐给他,另贪污的大臣们羞愧难当。文帝的一生都致力于以恩德来感化臣民,实施仁政,因此百姓富足,国家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汉文帝于未央宫病逝。他留下的遗诏中这样写道: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都将死去。生死乃世间常态,死是万物的自然归宿,所以不要过分悲哀。世上的人都喜欢活着,没人会愿意死去,对于死了的人还要进行厚葬,以至于把家产消耗殆尽,让活着的人遭受贫穷,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也没为天下百姓做什么事,现在死去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为我哭吊,使天下父子为我悲伤,老人和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结果更加重了我的无德,我该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能保护宗庙,凭借我渺小之身依托在各个诸侯之上二十多年。这完全是依靠天地神灵和社稷的福气,才能使国家安宁,百姓平安,没有战争的纷扰。我并不聪敏,常常会担心行为会有过错,令先帝的美德蒙羞。我如此不贤明,却能侥幸安享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认为这就已经很好,没有什么可悲哀的。现在就诏令全国的臣子,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普通百姓,在诏令到达后,哭吊三日就可出去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等事。不要因为我的死而打乱百姓的生活。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解题]

本篇要说明的是弱小国家只有相互团结、相互支援才能抵御强国的侵犯。文章着重写了宫之奇的言辞,体现了这位谋臣的政治洞察力,“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千百年来成为政治家们处理外交事务的警句。【原文】①②③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④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暱⑤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⑥軨,伐郧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部。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⑦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⑧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⑨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佰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⑩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11]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12]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旃。鹑之贲贲,天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13]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注释】

①荀息:苟叔,晋国大夫。

②虞:姬姓国,其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③公:指晋献公。

④宫之奇:虞国大夫。

⑤冀:国名,今山西省河津,后为晋国所灭。

⑥颠斡、郏三门:虞地,皆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⑧

⑦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和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⑨桓、庄:桓叔、庄伯。庄伯为桓叔之子。晋献公是桓叔的曾孙,庄伯之孙。

⑩见《周书·蔡仲之命》。

[11]腊:年终祭神。

[12]上阳:虢国国都,今河南省陕县东南。

[13]京师:东周的都城。【译文】

僖公二年,晋大夫荀息向晋献公请求用屈地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可都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假如从虞国借到路,宝物放在虞国,就如同存放在晋国的外库一样。”献公说:“可,虞国贤臣宫之奇在那里呀。”苟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性格懦弱而不能强力进谏,而且他从小就和虞君一起在宫中长大,虞君与他关系《艮亲昵,虽然他会进谏,虞君也不会接受。”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到虞国去借路,说:“从前冀国不讲道义,由颠軨入侵你们虞国,攻打鄍邑的三门。后来冀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虞国有您这位贤君在的缘故。如今虢国也不讲道义,在客舍筑起堡垒,用以侵占敝国南部边界。敝国谨恳求贵国借一条进军之路,以便前往虢国问罪。”虞公答应了,并请求让自已先行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不能这样做,虞公不听,便出兵攻打虢国。这年夏天,晋国的大夫里克苟息率军会合虞军,征讨虢国,占领了下阳城。

僖公五年,晋献公又一次次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道:“虢国是虞国的外屏,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然跟着灭亡。借道给晋国,就能引起它的贪心,所以不可招惹它,从外面入侵的军队不可疏忽。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难道还可以再来第二次吗?俗话所讲的‘人的面颊皮肉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嘴唇没有了,牙床就会受到风寒,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这种关系了。”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宗,难道能危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都是周大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做大王的继承人。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之祖),是王季的儿子,他们都做过文王的上卿,对王室有功劳,记载他们功劳的盟书现在藏在专管盟书的官府里。如今晋国既然要灭掉虢国,那它怎么会爱护虞国呢?况且,晋献公的爱虞国还能比他对桓叔、庄伯的后代还要亲近吗?如果晋国爱惜亲族国家的话,那么桓叔、庄伯的族人和晋献公是近亲,他们有什么罪过?但却都被杀了,不就因为他们与晋献公是近亲,而使晋国感到威胁的缘故吗?象如此亲近的宗族都要杀害,何况是我们虞国呢?”虞公说:“我祭祀用的祭品丰盛清洁,神明必然乐于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小臣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皇天不随便和某人特别亲近,它只辅佐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黍稷并非是香气远闻的,只有明显的美德才会香气远扬。’又说:‘不同的人祭祀神明时,祭品相似,不必易改,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神明所享受的。’如此说来,如果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顺,神灵也就不愿享用祭品了。神明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假使晋国夺取了虞国,然后以美德去供奉神明,难道神明会把祭物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劝告,答应了晋侯使者借道的要求。

宫之奇带领全族的人离开虞国,并说道:“虞国今年举行不了年终的腊祭了!晋国的成功就在这一次借道,他们可不用另外出兵了。”

八月甲午日,晋献公包围了虢国的上阳城。他问大夫卜偃:“这一仗寡人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能成功。”晋献公说:“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晨,日月相会,尾星(龙尾)被日光所掩而看不清。一致的军服多么威武,讨伐虢国的军旗多么雄壮。鹑火星光芒飞扬,天策星昏暗无光,火星升空时就会打胜仗,虢公将要狼狈奔逃。’可见,晋国军队取胜的日子将在九月、十月之间吧。丙子日的清晨,太阳在龙尾星附近,月亮在天策星附近,鹑火星在日月中间,必定是这个时刻。”

这年冬季,十二月初一,晋国灭亡了虢国。虢公丑逃命到周的京城。晋军回国途中,驻扎在虞国,接着袭击了虞国,并一举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将井伯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随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