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劝学篇·勇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6:32:27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勉劝学篇·勇于实践

勤勉劝学篇·勇于实践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勤勉劝学篇·勇于实践

积万金于箧匮,虽俭乏而不用,则未知其有异于贫窭;怀逸藻于胸心,不寄意于翰素,则未知其有别于庸猥。——《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如果在箱柜中积存了万两黄金,即使贫困也不使用,那么就不知道这和贫穷有什么不同;如果胸中怀有华丽的辞藻,不把心意寄托在著述上,那么就不知道他和普通鄙陋的人有什么区别。

治其器必求其用。——《二程外书·卷一》治办这器具必定要求它发挥作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胡子知言·卷三·纷华第九》治学可贵之处在于有大的成就,不是可贵之处在于有小的效用。大的成就,指的是对天地加以研究;小的效用,指的是谋求利益、功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对妻子、看重品德,轻视色相;事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讲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第十九》坚持德行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够忠实,(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用?怎么能算是无(可有可无)用?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论衡·超奇第三十九》进入山里,见到树木,不论高的矮的都知道的;进入田野,见到花草,不论大的小的都认识的。然而不能够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采摘花木用来调和药方,这是只认识草木却不能使用的人。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论衡·超奇第三十九》倘若只是诵读,读诗诵经,即使能诵读无数篇,也不过是鹦鹉学舌之类的。

实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论衡·自纪第八十五》内容充实的文章不忌讳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忌讳少。对社会有用的文章,一百篇也无妨;对社会无用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补益。如果都是对社会有用的,那么就是多数的是上等,少数的是下等。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围炉夜话》第二条对于前代圣贤的话语,自己必须在平常照着样子去做,才能算是读书。

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围炉夜话》第一四九条读书人既然读了许多书,必须要读了书而有用处。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下棋是一门小玩艺,如果不专心致志,就不能掌握它。比喻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一心不能两用,因此聪明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心致志去做。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思想分散,就不可能对事物有准确认识;思想动摇,认识就不可能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不解。专心于一点来考察万物,万物才有可能被认识了解。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君子专心致志地教,弟子专心致志地学,这样,就能很快获得成就。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如果一个人的嗜好特别广泛,那么他的才能就会大大地丧失。比喻做事应专一。

做事应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做事应该,用心专注,与神相似。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韩非子·功名》用左手画圆,同时用右手画方,这样,两个图形都不可能会画好。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没有人能够同时用左手画方形,用右手画圆形。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有德行之人之于物无所苟而已。——《谷梁传·僖公十六年》有德行之人对于该办的事情都会一心一意地去做。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汉·刘向《说苑·谈丛》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同时兼顾两件事。

思心爱一至,不闻雷霆。——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思考专心致志,即使有雷声竟也听不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一心一意地去努力,即使坚硬的金属和顽石也会被钻开。

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北齐·刘昼《刘子》一心不能两用,一手也不能同时做两件事。

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北齐·刘昼《刘子·专学》注意力专注在所看的东西上,必然会忘记耳朵的作用,从而听不见声音;注意力专注在听觉方面,就会丧失眼睛的作用,从而视而不见。

爱博而情不专。——唐·韩愈《与陈给事书》爱好广泛感情就不会专一。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黟。——宋·苏轼《和子由论书》爱好广泛,终究会一事无成;事事不精,再多也没有用处。

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宋·欧阳修《苏子美论书》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没有思想专一却力量达不到的事。

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泰山在面前却看不见,疾雷轰破石柱心也不受惊。比喻心神专注。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肤。——宋·林逋《省心录》思想专一的人,听不见震耳的雷声,感觉不到严寒和酷暑。

未有外貌不庄,心能一者。——明·胡居仁《居业录》外貌轻浮的人心志不能专一。

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明·刘基《郁离子·一志》人能专心致志,一定会获得成功。

明生于一。——明·刘基《郁离子·省敌》对事物能认知是因为思想的专注。

怀之专一,鬼神可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人若专心一意,鬼神也可以帮助你。

聋者目善视,瞽者耳善闻;缺一得专一,用志斯不分。——清·刘岩《病中杂诗》聋子的眼睛非常敏锐,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由于他们生理上有了缺陷,因此在另一方面能特别专心。

履霜,坚冰至。——《易经·坤》踩在霜地上,就明白结冰的季节要来了。比喻见微知著。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到事情的微小端倪,就立刻去防止它,不会拖延到终结的那一天。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经·系辞上》仁者见了就用仁的见解去评论它,智者见了就用智的见解去评论它。比喻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寺经·小雅·甦弁》如同下雪一样,必先落冰霰。比喻事情的发生事先都会有苗头。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贤能的人就能认识事情的大的方面,没有才识的人只能认识事情的小的方面。

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了解一方面的情况就可以推知其他方面的情况。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登上东山后就会看到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后就会看到天下太小。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尽心上》擅长观察水的人总是要看它壮阔的波浪。比喻看事物要看其主要方面。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眼睛明亮是可以看到秋毫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荀子·王制》善于选择的人能够控制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被别人控制。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荀子·哀公》庸人就是嘴里说不出有价值的话,心里也不懂得谦虚。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荀子·非相》由知近可以推知远,由知一可以推知万,由知隐微可以推知明显。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荀子·非相》要想知千年的事,就审察今日;要想知亿和万,就研究一和二。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对事物的认识了解,这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认识,这是事物本身的道理。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荀子·解蔽》用对事物能有所认识的本性,去研究事物可以被认识的道理,如果没有什么限制,那么终身也不能穷尽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人们一般都有的缺点,是被片面的认识所蒙蔽,而不明白大局的大道理。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万物都有差异,没有不相互受蒙蔽的,这是人们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虚心而宁静,就是认识达到了极端明晰的境界。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荀子·解蔽》精通某一事物的人,只能了解某一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能掌握了解一切事物。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荀子·天论》各种事物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种事物又是各种事物的一部分。愚蠢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却自认为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这是无知的体现。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才。——《荀子·正名》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称之为知。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称之为智。人本来就有的掌握事物的本能叫做能。这种功能和客观世界接触后所形成的能力叫才能。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荀子·正名》心可以对事物感知。这些感知,要借助耳朵才可知道声音,借助眼睛才可知道形象。但是感知一定要等感官接触到外界事物后才能发挥作用。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能自己看清事物称之为眼光明亮,能自己听到各种情况称之为耳朵灵敏。

圣人见微以知明,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有智慧的人见到微小的征兆就能知道明显的情形,见到一点儿端倪就能知道未来的结局。

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管子·侈靡》不能及时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的人,灾难必然来临。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管子·心术》专心一意,思虑集中,耳目端正,这是远见卓识的保障。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了解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有所提防。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不出家门,就可知道天下事情;不看窗外,就可发现自然规律。比喻不可能的认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当程度就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老子》明白事物运行的规律叫做明智,过分贪求生活享受便成祸患。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知道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叫做明智。不知道事物运动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遭殃。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知识少的人不如知识多的人有远见,年岁小的人不如年龄长的人阅历丰富。

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庄子·秋水》从小的出发点去看大的事物会看不全面,从大的出发点去看小的事物会看不分明。比喻认识事物容易失于片面。

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庄子·外物》土地不能说不广大,人所利用的仅仅是脚踩着的那一点。假若把脚踩以外的土地都挖去,并且一直挖到土地深处的黄泉,这仅有的小块儿土地还存在且有用吗?比喻遇事应该眼界开阔,目光远大。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墨子·非攻中》谋划却没有成功,就应该借助过去的来认识未来的,借助明显的来认识不明显的。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商君书·更法》贫穷偏僻巷子里的人少见多怪,认识片面的人喜欢争辩。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商君书·更法》具有高于一般人品行的人,当然会被当代人所排斥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必然要被人们当作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管子·戒》听到一句准确的话就能对万物融会贯通,这就是认识了事物的规律。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尚书·无逸》只有先知道生产粮食艰辛困难的人,才会有安乐和享受。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只有眼光明亮的人才能看得远,也只有听力敏锐的人才能听进有关道德的言论。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战国·楚·屈原《渔父》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固执己见,而能随着时世的改变而改变。

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近,虽明何益。——战国·鲁·尸佼《尸子》眼睛长在脚底下,连很近处都看不见,即使再明亮又有何用呢!比喻目光短浅就不能看清事物。

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战国·鲁·尸佼《尸子》从井底向上观看天上的星星,所见到的不过是几颗星星。

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战国·鲁·尸佼《尸子》只看见好马的一根毛,是不会知道好马形状的;只看见一种颜色,是没有办法知道图画的精美的。比喻见识狭窄。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国语·吴语》谋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必然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谷梁传·桓公十四年》站在远处望,只能看见概貌而不能了解它的容色。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别类》有过失人的毛病,就在于不了解而自以为是。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去尤》面向东看的人看不见西边的墙,面朝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审看堂下的阴影,可以知道日月的运转规律,自然界的变化;看见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可以知道气候的寒冷变化,鱼鳖深藏水中;尝一块煮好的肉吃后,可以知道一锅汤菜的味道。比喻举一反三。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人,贵在能从身边的事物看清远处的事物特征,能从今天了解过去情况。

败莫大于不自知。——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没有比缺乏自知之明而遭受的失败更大了。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能看清深潭中的鱼的人肯定会有不祥之事,能够预料到人家隐私的人必定会遭到祸殃。

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列子·说符》见到出去的就能推知要进来的,回顾过去就能推算未来。

微之为著者强。——《战国策·赵策》能够见微而知著的人,就会成为强者。

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审小音者,不闻雷霆之声。——《关尹子》专注于细小事情的人,就不可能看到天地的广阔;专心于微小声音的人,就听不到打雷的声音。比喻见识狭小。

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关尹子》站在明亮处的人看不见黑暗处的每一种东西,而处在黑暗处的人能看得清明亮处每一细小事物。

无一物不可见,则无一物非吾之见;无一物不可闻,则无一物非吾之闻。——《关尹子》没有一种有形的物质不能看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是绝对被认识看清楚了;没有一种有声的东西不能听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算是绝对听到了。比喻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又不能说绝对认识了。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牟子》见识广泛就不会被迷惑,听觉聪敏就不会受蒙骗。

足所践者少,其不践者多;心所知者寡,其不知者众。以不用而能成其用,不知而能全其知也。——《文子》人的脚走过的地方少,没走过的地方多;人的心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把没用的能变为有用的,从不知到能全知。

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看见象牙就明白象比牛大,看见虎尾就明白虎比狸大。比喻推理认知。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看见一片落叶,可以知道秋季的到来;看瓶中水结冰,可知道天下的寒冬。比喻从小可以知道大。

以近推知远,以小推知大。——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由近可以论远,从小可以知大。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泰山虽然高大,但是背向着它就看不见;毫毛再细小,仔细观察就能看得到。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只看见虎身上一条花纹,还不了解虎威;只看见骏身上一根毛,还不了解它善于驰骋。比喻认识片面。

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观察了部分情况还不能谈论全部的变化,审察了一段时间还不能谈论事情的全部过程。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即使得到隋侯珠,还不如弄清事情原由而获得事理。

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蜍捕蚤。——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用不高明的办法去解释大道理,就如同用螃蟹捕捉老鼠,用癞蛤蟆捕捉跳蚤一样的不通。

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眦。——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眶。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遁。——汉·刘向《新序·善谋》在清澈的水里和明亮的镜子里,任何形象都不可能隐形。比喻目光敏锐的人能洞察一切。

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汉·刘向《说苑·政理》知道依靠自己能获得什么,也就知道依靠他人能获得什么。

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汉·刘向《说苑·尊贤》用所看见的可以推知没有发现的,看见小事就足以知道事情的整体。

人道弥深,所见弥大。——汉·王充《论衡·别通》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研究得越深入,所见的事理就愈大。

问事弥多而见弥博,官弥剧而识弥泥。——汉·王充《论衡·书解》问事越多其见识越广泛,职务越繁忙越容易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汉·王充《论衡·谢短》知道古代而不知道今,称之为愚昧;知道今而不知道古代,称之为瞎子。比喻只有博古通今,才能耳聪目明。

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汉·王充《论衡·变动》天将要下雨时,蝼蚁就开始搬家,蚯蚓也爬到地面上,琴弦也会松弛,人的旧病也会发作。比喻灾害都会有征兆,要及早防范。

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汉·王充《论衡·别通》不博览历史和现实,议论事情就不能切中要害。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汉·扬雄《法言·学行》观察日月,便知道众星的微小。

天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汉·扬雄《法言·寡见》天气寒冷了才去寻找衣服皮袄,不是太晚了吗?比喻聪明者应该有对任何事情的预见能力。

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汉·桓宽《盐铁论·复古》屋檐之下,燕子、麻雀不了解天高地厚。

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汉·桓宽《盐论铁·相刺》自己没有见过就不相信别人,这就如同蝉不知道冬天有雪一样。

知微知章,闻一觉十。——汉·祢衡《颜子碑》从隐密的事可以推知显明的事,听到一就可以推知十。

精炼藏于矿璞,庸人视之忽焉。——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金子藏在矿石里,平庸的人看到矿石也不会注意。

美玉蕴于碔砆,凡人视之,怢焉。——汉·王褒《四子讲德论》美玉蕴藏在如同玉的石头里,一般人见了,都疏忽不重视。

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遍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汉·韩婴《韩诗外传》雷电发生时,能够劈开竹子,折断树木,震惊天下人,但最终不能使耳聋的人听到;大阳和月亮的光明,普照天下,但最终不能使失明的人看见。比喻见解高明者,无知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听觉聪敏的人在人家说话声没有发出之前就听到了,眼光明亮的人在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