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14:52:46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十讲

文化十讲试读:

出版说明

久在喧嚣的都市间生活,每天不由自主地奔驰在生活的快车道上,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内心的宁静,渴求心灵再次得到知识的滋养。

当代中国不乏心怀天下、学富五车的名家学者,让他们走近寻常百姓,需要的是多元化的通道。“扬州讲坛”正是这样一座联结大师与普通听众的文化桥梁。“扬州讲坛”2008 年由星云大师开办。秉持着“回馈故乡父老朋友”的朴素愿望,星云大师和“扬州讲坛”工作团队尽心尽力,广邀全国乃至海外各界名家。讲坛开办至今,历经风雨,已发展成为国内顶级的高端文化论坛,星云大师、纪连海、于丹、余秋雨、林清玄、余光中等近百位名家大师先后登坛。不少听众不远千里赶到扬州,现场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景。“北有百家讲坛,南有扬州讲坛”,正是听众对讲坛最真诚的赞许。

十年间,扬州讲坛沉淀下丰富宝贵的内容,范围涵盖遍及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经济等方方面面。我们将讲座精华按类汇编,结集出版,以飨读者。首推三册《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国学十讲:追溯中国人精神之源》《人生十二讲:欢喜心过生活》面世之后,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喜爱,本次将再推三册,《教育十讲: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世界》,意在从家庭教育、文明、教养、内心等方面出发,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世界。《艺术十二讲》意在从京剧、诗歌、书法、电影等方面出发,阐释艺术是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文化十讲》意在从传统文化、古建筑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等方面出发,感悟中国智慧。

除六册以外,其他领域的内容也将择机陆续面世。希望无缘到场的读者也可身临其境,一起聆听当代中国有价值的大师之声。

本书策划与出版过程中,得到扬州讲坛和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序为文化的宏伟殿堂添一块砖瓦

我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这一生为弘扬佛法,经历过大时代的洗礼,也行脚过世界许多地方,但心中始终有一份对故土的牵挂与怀念,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报答故乡山川土地对我的滋养,回馈故乡父老朋友对我的厚爱。因此,当 20 世纪末,我有机会回到故乡,就开始朝此方向努力。

感谢全世界佛光人认同我的愿心,以及大陆各地许多领导支持我的理念,群策群力,先后建设了鉴真图书馆、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也成立了星云大师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以及上海大觉文化公司等。其中,2008 年在鉴真图书馆设立的“扬州讲坛”,经过七年耕耘,已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成为扬州这座古都一张足以骄傲的文化名片。

鉴真图书馆的设立,是为了佛学研究,图书馆里典藏了几十万册佛学及文史哲图书,还有环境优美的研究室,并且免费给学者提供食宿。然而我是一个有人间性格的人,总觉得偌大的图书馆只为少数学者服务,似乎可惜了,于是想到成立“扬州讲坛”,每个月两场,邀请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甚至海外的名家来演讲。有些学者专家公务繁忙或时间无法配合,为了给大众欢喜,我一一亲自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到扬州后结下善缘好缘,喜欢上扬州,跟我们也成了好友。“扬州讲坛”至今能坚持讲学不辍,因为我对执行的弟子说:讲题要开放,海纳百川,不限与佛教相关;讲者要多元,各领域专精者都欢迎。

最近听说,“扬州讲坛”的精彩内容要编辑出版了,我非常高兴。借此机会,首先感谢近百位主讲人,其次要感谢扬州市领导,最应该谢谢的是热情听讲的大众。除了扬州市民,很多都是远从其他地方来的,诚意可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以泱泱大国之姿傲立世界的软实力。这几年政府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我觉得方向十分正确,也极具远见。这套书的出版,或许可以为正在建设中的宏伟文化殿堂,添加一块小小的砖瓦。不久的将来,让我们用文化的面容,在 21 世纪受全世界尊重!

值此出版前夕,仅以这篇小文为序。2015 年 2 月 4 日于佛光山(本序为星云大师为“扬州讲坛”系列图书《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国学十讲:追溯中国人精神之源》《人生十二讲:欢喜心过生活》出版前夕作序。)田青

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田青

全国上下都在谈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中国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复兴中华文化,换句话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我们现在讲软实力,我不太喜欢这个词,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功利的色彩,但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文化的主流在西方,西方也特别看重这些软实力。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生命个体,我们主要是看他的文化内涵,看他的精神,看他的气质,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仅仅有钱,就格外地尊重他。如果一个孩子,他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出去闯荡社会,20 年后他开着豪车回来,很有钱,你不会特别尊重他,但如果他告诉你,他写了一本书,你会觉得这个孩子了不起,让你刮目相看。人和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也如此。

有人说不必害怕中国,这个国家只会生产产品,他们没有思想。但是,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是“东亚病夫”,更不是 100 多年前那个让人欺凌的国家,它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工业大国、商业大国,到 2017 年中国的 GDP(国内生产总值)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到那个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怎么看我们,是看暴发户,还是真正从内心尊敬和仰视一个伟大的、有着无比的精神力量、有着丰厚的历史的国家?一、3 个数字解读中国

今天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我们这个民族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讲起,四五年前,美国的一个高等艺术研究院,请我去给他们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当时这些美国学者对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甚至我们自己也会批判的社会现象表示疑问: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想?中国人面对这些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当时就讲了 3 个数字。我说,你们要理解当代中国,必须了解这 3 个数字:5000、100、30,这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密码。

1. 5000

首先 5000,我们常常说中华 5000 年文明史。我作为一名研究古代音乐史的学者,我更喜欢说是 7000 年,因为 7000 年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乐器。那么这 5000 年的文明史,是中国人天生就带来的文化基因,也就是直到今天,能够让我们在提到“中国”两字时,充满感情并自豪的 5000 年。我们说爱国,除了山川大地,长江黄河,我们这个国家,也是李白、杜甫、屈原的故乡。没有这 5000 年的历史,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没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

2. 100

另一个数字是 100,就是 100 年来我们中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文化运动。一个显著的标记是五四运动。1915 年,《新青年》创刊,从《新青年》创刊到今天,中国人民的心路历程,应该说是非常深刻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充满着反思、困惑、痛苦、不甘心。从清朝积贫积弱,列强欺辱中国,我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这 100 年的屈辱,和这 5000 年的骄傲混合在一起,造成了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卑感。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残留的自卑,我们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无论哪个时代,都要把四大发明写进小学的教科书里。为什么?因为我们强烈地渴望被尊重,这是思想底层的自卑和爱国的情绪混合的一种情绪。

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积贫积弱的原因是文化落后。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全面彻底地抛弃传统文化,全面地引进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又恭恭敬敬地请来两位先生:一个“德先生”,一个“赛先生”。就是这样的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史和当代史影响巨大。他们把传统文化当成靶子,而且要矫枉过正。矫枉过正也是那一代学者的一种本能的做法,他们有意无意地夸大传统文化的罪状。包括鲁迅自己也说过,在中国做事,常常矫枉过正。

新文化运动是有破有立的,而且有两个立一直影响到今天。

第一,新文化运动之后,写文章和说话变成了两回事,写文章还是“之乎者也”,而说话改变了原来的“之乎者也”。现在两个人见面都会问:“吃了吗?”没有两个人一见面说:“饭否?”

第二,就是提出了简化汉字。近几年,无论我在哪里讲学,最后都会有人问我:简化汉字是不是破坏了传统文化?我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说,99% 的简体字都是历代文人写的俗字,只有不到 1% 的简体字是 1949 年以后才出现的,你们去看看中国书法家写的书法,尤其是草书、行书,都有很多的简体字。新文化运动之前,最早提出要整理简体字的人是陆费逵,他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他在 1905 年就写文章强调汉字太复杂了,一定要简化。那么怎么简化呢?他提出用历代的俗体字。后来的一些文化人也提出了同样的主张,包括胡适之,他们都强烈主张这么做。1935 年,蒋介石颁布了第一批简化字,但是他没想到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戴季陶,他强烈反对此事,他跟蒋介石说此事不可,于是,简体字的事就先告一段落。1952 年,蒋介石到了中国台湾,他又提出来要实行简体字,当时出来一名民意代表叫胡秋原,由于他的强烈反对,简体字又没有推行成功。1952 年蒋介石为什么还要推行简化字呢?很简单,他要招兵。招兵招的是什么人?

大部分是贫寒子弟,他们并没有文化,如果要教他们文化,就要推行简化字。但是蒋介石毕竟还有一点民族思想,经过文人的反对,这件事就没有做成。那么这件事蒋介石没有做成,后来是毛主席做成了,他开始在中国大陆实行简体字,毛主席为什么要推行简体字呢?因为中国几亿人口要普及教育,简化字是一个必由之路。当然,现在不只是中国大陆,新加坡也在实行简化字。

100 年来,从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的这样一条路上走回来,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看到它正面的力量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台湾开始重视传统文化。

20 世纪 90 年代我第一次去台湾,我买了一张台北地图,看到台北地图我就感慨,人家做得真好,市中心的几条重要的路,八德路、仁爱路、忠孝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可以说这 100 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伤害是巨大的。

3. 30

第三个数字,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 30 年,我想再过很多年以后的历史学家,写这 30 年会费很多笔墨,因为这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太重要了。仅仅 30 年,30 年前我们不可能想象到中国今天的样子。

昨天我坐高铁从北京到镇江,只用了 4 个小时,中国高铁的里程数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我们记得当年邓小平第一次访问日本时,就是坐日本的新干线,他就是在新干线上萌发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仅仅几十年,这几十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恐怕连邓小平都没有预料到。

我们在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不足以成为激发我们中华民族新的凝聚力的地步。很简单,好事做多了,别人也就无所谓了。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大学讲学,前一天的《新闻联播》播了一条新闻,当天中国有三条高速铁路同时开通,我问他们谁注意到这条新闻了,课堂上五六百个学生没有一个举手的,都没注意到这条新闻。三条高速铁路同时开通,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天大的事,但在中国,建设成功的案例太多了,已经构不成大家的兴奋点。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前进,我们在奔跑的过程中,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我打一个比方,现代化好像是一个人在拼命地奔跑,在跑的过程中,把爷爷奶奶装在我们贴身口袋里的东西都掉了。

我把这 30 年分成两部分:前 20 年和后 10 年。前 20 年用一句话概括:一心一意奔现代化。这是我们当年的一个口号。什么叫一心一意?别的什么都不顾,就是要实现现代化,一切要和国际接轨,所以这 20 年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很大。

在这 20 年里长大的孩子,爸爸妈妈连上幼儿园都要把他送到双语的,小学、初中、高中,爸爸妈妈最重视的一门课也是英语,这世界上没有另一个国家会把一门外语放在教育的第一位。那时候人们见面最开心、最骄傲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把儿子培养去了哈佛,我闺女在剑桥。这代人半辈子省吃俭用,把全部的财产给孩子去留学,最后为国外培养了一个接班人,他们毕业留在国外,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我曾经说过,现代化建设的 20 年,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已经超过了“文革”。这句话听着有点反动,不过你们仔细地想一想,“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违背了全中国广大人民的意志,它不是人们内心自发的一种愿望,那时候大部分的人都在自己可能的情况下保护传统文化。我有一个英国学者朋友是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他前几年去河北,到了一个村子里,人家给他拿出一摞手抄的乐谱,他是中国通,他说:这不是“四旧”嘛,怎么保留到现在?上面写着抄写的年代都是清代。这个人告诉他,自己的爸爸是民兵连长,负责扫“四旧”的,搜回来以后一直在家里藏着。其实表面上“文革”期间破坏是巨大的,但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但是现代化建设的 20 年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太大了,人民是传统文化的持有者,他们主动地认为这个东西太土了,他们要接受现代化的东西。你说一个黎族姑娘穿得裙子好看,她认为太难看了。你说苗族的吊脚楼太美了,他说你怎么不来住,这没有高楼,也没有厕所和自来水。他们要过现代化的标准生活,是对过去农业文明全面的、彻底的、毫不留情的扫荡。你说北京的胡同好,但他们恨不得立马把它拆了,建楼房,搬到新楼里。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你今天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你都不知道在哪里,全中国都一样,都是楼房林立。

我小的时候,学中国地理,中国每一个城市在我脑中都是一幅不同的画,包括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春风十里扬州路”,但这幅画在今天的扬州已然不是了,不是物是人非,而是毛主席那句充满着伟大气魄的一句话:换了人间。

但也正是前 20 年的经济建设打下来的基础,我们后 10 年才有可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仓廩实,然后知礼仪。经济是基础,一个人只有吃饱了饭,解决基本需要后,才有精力搞上层建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最近 10 年,中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有什么作用,同时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传统文化,包括这 10 年来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怎么评价这 30 年,我觉得是一个矛盾,要现代化,最近又提倡城镇化,我们知道所有城镇文化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城镇化就意味着城镇里的居民,不仅仅是居住环境,连他们的文化环境都变了。

一个河南的农民到了北京,他没有地方去听豫剧,他也不会再唱民歌,他会觉得那多土,他要唱流行歌曲。而现代的主流媒体里,全部都是娱乐,既没有地方特色,也没有民族特色。10 年前我在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提出过批评,我说现在的民族唱法千人一声,听谁唱都一样,我们那个时代没有电视,只能听声音,但是一张口就知道谁唱的。这就是从城市的千城一面,到艺术家的千人一面,千人一声。

这 30 年,除了给我们带来新的骄傲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民族开始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自觉。什么叫文化自觉?一个个体的文化自觉是先认识自己,人在婴儿阶段,从混沌不分,到逐渐认识外界和自己,认识他者和我。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也要从认识自己开始,去年我有一个很看好的学生,在省里面做过非常多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出过非遗保护方面的书,但没办法,分数差 2 分没有被录取。最后考进来的学生一路就是读书,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这能反映出教育的很大问题。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新提倡传统文化,掀起一种国学热。二、传统文化的“三柱两楼”

1. 三柱:儒释道

我们现在要复兴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我有一个比喻,我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根柱子,两层楼。大家都学过物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三根柱子是什么呢?就是儒释道,缺一不可。现在有一个倾向,很多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国学,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把儒学简化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其实这些都是启蒙的东西。真正儒学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仁义礼智信。

联合国总部有孔子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很简单,但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按照这八个字要求自己,那么世界就和平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儒家强调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其实儒家的根本思想就是两个字:礼乐。但是今天的礼乐还剩多少?

首先礼已经很少了,礼貌是要培养的,礼貌要用形式来表达,我们看日本人总在礼貌地鞠躬,但是人家鞠躬是跟我们中国人学的,中国有些年轻人越来越没有礼貌了。我有一个学生,他跟我说:“老师,我现在特别难受,我见到我尊敬的师长,我想表达尊敬,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他说上小学时,要戴红领巾行队礼,小学毕业之后到今天,他就不会行礼了。

道家让中国人的心里平衡得到最好的补充,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是按照儒家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多少人能够封侯,能够建功立业?那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看到了道家的无争无为的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变化就更大了,儒家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只关注人的道德,子路曾问孔子生死之事,孔子只回答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那么人究竟有没有灵魂?人死了以后到哪儿去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才考虑这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为什么中国没有创造任何一个宗教呢?宗教的产生,必须有条件。任何宗教的产生,都必须是社会的上层感受到现实的不合理和现实的痛苦。在印度的生活很苦,所以释迦牟尼让我们看见了人生的种种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接受了一系列的观念和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觉得佛家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假如将佛教里的语言从汉语中剔除的话,我们可能都不会讲话了。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语言,其实是佛教传来的。举几个例子:“世界”这个词就是佛经中传来的,之前没有世界这个概念。中国人讲什么?讲天下,讲六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传进来之后,中国人才知道这么一种思想,才知道“世界”。比如“相对”“绝对”“导师”“作业”,这些词都是如此。田青教授在扬州讲坛开讲

我们把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影响,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从敦煌到丝绸之路,以及乐山大佛,等等。这些值得我们自豪的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都是佛教有形的影响。中国的雕塑史,基本上可以改成中国佛教雕塑史。

一类是无形的影响,包括我们刚才所讲的,语言和音乐。王安石曾说过:“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中国一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几乎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到了近代更是如此,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有一句话,“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释道三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2. 两楼:以汉字为载体的精神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三根柱子,还有两层楼。两层楼是什么?上层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精神文化,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底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音乐、戏剧、各种手工技艺、各种节日民俗等,这部分的传统文化,它的广阔,它的丰富,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很多农村子弟,没有念过书,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他还知道一年四季,知道勤俭持家,知道孝顺父母呢?因为他听书、听弹词、看戏,他在传统节日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

扬州评话,影响了一代人,包括我这个北方人。当时我对王少堂的《武松》爱不释手。人们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认识真善美,懂得人生最基本的道理的,所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国的荣耀。如果真的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了,我们是没有脸面面对列祖列宗的;如果靠遗弃传统文化,而迎来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我想我们是赔了。

我一直都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对现在的教育状况,我有喜有忧。我是一个有乐观主义情绪的悲观主义者,本质上,我是悲观主义者,我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0 多年,把自己累得大病两次,但我不后悔。我的确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它的精神价值。钱文忠

出身于江南望族无锡钱氏,师承国宝级大师季羡林教授,做学问“从容含玩,沉潜往复”,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国学底蕴。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传统文化热的背后钱文忠

中国在最近几年突然出现一种传统文化热,那么在传统文化热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危机?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的,甚至是严酷的眼光,去仔细观察这一股传统文化热。这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热?这股热我们需要警惕什么?如果要观察传统文化热,我们首先就要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

在人类历史上,30 年不值一提,但是在这短短的 30 年里,中国大陆地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彻底的变化,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发展,当然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在这 30 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起码取得了三方面的巨大成就。

第一,经济方面。我用最简单的数据告诉你们,2007 年的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 1978 年的 GDP 的 67 倍多,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值的变化,更会带来社会文化的巨大变更。中国现在(2009 年)已经是第三大经济体、第四大贸易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978 年,如果要动用 5000 美元的现汇,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现在,我相信很多人已经可以轻松拿出 5000 美元了。另外,中国已经是第五个黄金储备量超过 1000 吨的国家。

第二,大家千万别忘记,中国这么大变化,这么突出的经济成就在什么前提下取得的,人口净增 5 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 8 亿人口,现在 13 亿人口。1978 年,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有 2 亿 5000 万贫困人口,这些人没有生活的尊严,没有体面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到了 2007 年,人口净增长 4 亿的情况下,按照国际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只有 1480 万,更重要的是,在人口净增 5 亿的情况下,中国基本上平稳发展,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发展。

第三,在这短短的 30 年,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三大方面的转变。这三大转变,使中国人从贫穷中摆脱出来。

这三大转变,今天我们想起来很简单,说说而已啊,但是它改变了中国的一切。什么叫封闭和半封闭?我出生在 1966 年,我小时候经常受到这样的教育,说台湾人生活很苦,只要香蕉皮吃。我们小时候就很封闭的,没有想过香蕉到哪里去了,小时候也受教育说资本家很坏,牛奶和鸡蛋不给老百姓吃喝,都倒到大海里。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我留学去德国,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牛奶和鸡蛋有过期这一说法,我们小时候谁知道鸡蛋有过期的啊。我读中学的时候,大家都是凭票买猪肉,过年的时候,家里买到一块猪肉,也没几斤,上面盖了一个蓝颜色的章,这个章上写着时间是 1962 年,当年被寄入冷库的,到 1978 年才拿出来吃,我说这个事情,大家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谁不知道这种事?我当初留学的时候,问身边的留学生,是什么事情使他们一定要出国的。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是哪件事情?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访美国,国内就报道了一些新闻。那时候家里有电视机的不多,我们家有一台,经常是几十个人坐在那里看。那时候管美国叫美帝国主义,当时报道里说帝国主义的社会不稳定,他们国家的工人经常要罢工,报道里还有罢工的镜头。他们告诉我,全部是因为这个镜头,受到刺激,他们才下决心出国的。这个话很滑稽,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跟你出国有什么关系啊?他们不约而同地跟我描述了一个镜头,把我的记忆激活了。有一个美国黑人,个子高高大大,他在厂里上班,下班以后,开了一辆很大的轿车,到了一家超市,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超市,我们也看不懂,他进去买了一堆吃的,抱着上了车,回到他家里,他家是个别墅,当时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 4 平方米啊,我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的家里还是上下铺的,美国黑人从车厢里抱出食物,把门一脚踢开,当时大家都晕了,美国人居然不关门?不怕被人偷东西吗?进去以后拉开冰箱,当时中国有多少人见过冰箱的?他拉开冰箱,把自己买的食物放进去,再从里面拿出一罐东西,拉开,咕嘟咕嘟地喝,当时中国没有易拉罐,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完事以后,用脚把门给踢上,又坐到他的车上,从窗子里伸出一面旗子,上面写着英文:现在让我们罢工吧。就在这一刻,生活在封闭当中的中国人,发现自己的国家和世界的差距已经如此遥远,于是这批人下定决心要走出国门,要去看看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封闭到半封闭到开放社会的转换。大家以为这几个字很容易,仔细想想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我再说一串数字,我估计在座没有一个人相信,在完成这三大转变的时候,中国有 3000 万工人下岗,有 5000 万农民失去土地,有 1 亿农民工在各大城市流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基本平稳、没有大规模动荡地完成了三大转变,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三大转变,改变了中国,中国人从贫穷当中摆脱出来,中国人变得富有了,我们敢于站起来了,但有时候难免会站过头了。现在国际上公认中国人很有钱,中国游客是小偷最关注的对象,在国外,如果听说旅行团有中国人,小偷都乐坏了。20 世纪 80 年代,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和身边的人带的钱加起来不到 150 美金,已经是这架飞机上最有钱的人啦。现在的中国留学生,经常有被国外海关拦住了,为什么,带现金超标。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给点,外公外婆给点,爷爷奶奶给点,一下子带几万美金走了。这就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中国人是从 1984 年开始才有身份证的,能自由申请护照的时间也不久,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中国人的心态。但是随之而来的,我们开始心神不宁,我们突然发现多了很多忧愁,我们变得不快活,经常郁闷,甚至得了忧郁症,中国自杀人口暴增。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不快乐呢?很多心理学家在找理由,实际上所有的理由都是理由,但都不是最根本的理由。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请各位在你们身上找一样中国传统的东西了,除了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我告诉大家,诸位身上一样都没有中国传统的东西了,现在的我们被现代化了。我再请大家马上说出脑海里想到的文化概念,大家可能想出来的是自由民主公正平等,有几个人会想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庸之道、孝道等。换句话说,在飞速的发展中,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我们变成了无根的浮萍,根本停不住。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品牌的衣服和包,一只包就要 1 万块钱,大家还拼命排队去买。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去买?只因为上面写着美国制造、法国制造、日本制造等,中国制造几百块钱的却不愿意买。什么叫品牌?品牌就是文化,买国外的包仿佛买到了他们的文化,受到他们文化的熏陶。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吗?国外人纯粹就是用文化来达到经济目的,同样的东西,贴上一个外国牌子就要贵很多,中国人还在拼命去买,这就是用文化在挣钱。而且国外用人权在打压中国,说中国不民主、不自由,我们脑子里现在接受的全是别人的概念,所以我们心不安宁,现在哪一个人敢站出来说,我是中国人。你在政治经济上你敢说你是中国人,但是在文化上你敢说你自己是中国人吗?

现在就是到了这么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均 GDP 达到标准,所以开始流行传统文化热。在没达标之前,人们都为了温饱在奔波,为了生活的尊严在生活,达到标准了,人的温饱基本都解决了,开始不约而同地回来看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开始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尊重自己的文化。但是,表面上很热,回头看看,我们究竟还拥有多少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热背后的忧思

我说一件事情,大家听了会觉得很好笑,但却是很悲哀的事情。大家都在学英语,英语里的亲属称谓很简单,伯父、叔叔、舅舅都叫 uncle,阿姨、舅妈、姑妈、伯母都叫 aunt,但是中国的亲属称谓太复杂了,中文要好,就要把亲属称谓弄清楚,这是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现状的。前段时间复旦大学研究生面试,我有一个规矩,面试结束后我会让考生写一封家信,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和栽培。我一般要求用繁体字写,但是往往没有几个可以写全繁体字的。其中有一个孩子非常优秀,考试成绩很好,他的父亲早亡,他是由伯父伯母抚养成人的,于是他写信给伯父伯母,我把信拿过来一看,第一行就让我震惊了。他开头写尊敬的伯父大人,亲爱的婶母大人。我说,哎,过来,请问婶母是谁啊?他说,钱教授,这是我伯父的爱人。我说,你伯父的爱人叫伯母啊!婶母是你叔叔的爱人啊!这怎么可以乱写呢!

老实说我们没有留下多少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留下,我们要反思。清朝末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这批先行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腐败的、丑恶的、反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假如中国要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真的是很奇怪的一种观念。没有经过认证,凭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绊脚石,全世界这么多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没有人因为国家走向现代化而摧毁自己的传统文化,到今天英国依然有皇室,日本最高贵的服装依然是和服,法国仍然有贵族头衔。当时这种观念出来就导致人们开始遗忘、贬低、践踏、批判、摧毁自己的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斯大林很厉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在地铁站里召开苏共中央全会,动员苏联军民抵抗希特勒,斯大林做了一次非常著名的演讲,他说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想用狂轰滥炸摧毁一个民族,一个诞生了屠格涅夫、契科夫、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的民族。大家听听,他说出来的名字,都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当中的巨人,他以传统文化来号召自己民族的力量。斯大林可不是俄罗斯人,他是格鲁吉亚人,但是斯大林从来没有贬低甚至毁灭俄罗斯的传统文化。钱文忠教授在扬州讲坛开讲

虽然现在传统文化热,但不要乐观,不要认为我们大干苦干就能把传统文化恢复了。比如《论语》,请大家到书店去买三本翻译成白话文的论语,大家拿来对照着看,会发现同一句话的翻译都不一样,换句话说,由于有些传统的中断,我们不一定读得懂《论语》。讲几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孔子门下三千弟子,弟子要拜孔子为师,需要束脩,束脩是什么?很多人说是十条腊肉,每人十条腊肉,三千弟子,难道孔子家里挂满腊肉?大家想过没有,这个束脩到底是什么?孔夫子是很讲究的人啊,割不正不食,一块肉割不方正都不会食用,难道他会吃腊肉?孔子什么人来他都教,但是有一个条件,自行束脩。自行束脩什么意思啊?束就是束发,中国古代男子也都是长头发的。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自己料理生活,你要每天起来能够自己梳头,能打理自己,就是我的学校最起码是初中,不是小学和幼儿园,这跟腊肉是没关系的。

很多人说儒家是愚民思想,这个话就很滑稽。孔子是老师,一辈子拼命教人读书,怎么变成愚民了?大家说《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你可以让他干活,但是你不可以让他知道道理,这不就是愚民吗?错了,我们标点错了。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认可,你就让他去干,如果老百姓不认可,你就让他多了解。这是多么民主啊,根本不是愚民。现在《论语》很多都弄乱了。比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当官的不能用刑法,对老百姓不用讲礼仪,我们现在都是这么解释的,简直胡说八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并不优待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仪不能忽略老百姓,这才是儒家的本意。

我有一个师姐,是女权主义者,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经常欺负妇女。她原来对孔子最不满,因为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把女子和小人放在一起,她很不高兴。后来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她说她突然发现孔子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不就是最大的女权主义吗?我问她是怎么断句的,她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和男人,是女人的欲望。我当时就告诉她这是不对的,标点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我们有时候对传统文化的误读。

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对女性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高低取决于你是不是生了儿子,如果你生了儿子,地位高到天上去,哪怕是皇帝也是跪拜母亲的。大家知道清朝有个规矩,比如我到扬州当知府,我妈来看我和我爸来看我,是有区别的。我妈坐船到扬州,我应该用我的全套仪仗,鸣锣开道,我穿着官服,在码头上跪迎自己的母亲,把老太太请上轿,我只能在旁边跟着,不得骑马,更不得坐轿,扶着轿杆,然后老太太一路抬到县衙,开正门,鸣炮,把老太太抬到公堂上,请老太太下轿,下跪,老太太如果要走了,原样来一套,开正门,鸣炮,叫“硬进硬出”。如果我爸来看我,他的功名没有我高,我可以去接他,但不许用我的仪仗,不许用我的官轿,不许鸣锣开道,你在码头上换上便服,老爷子下来,塞到轿子里抬走,抬到衙门口,不许开正门,边门抬进去,抬到后院,如果老爷子要走,悄悄地抬出去,这个叫“软进软出”。因为什么呢?你当爹不如儿子,没有做个好榜样,但是母以子贵是天经地义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物中,《三字经》是启蒙读物,读完《三字经》才读《百家姓》,读完《百家姓》才读《千字文》。有时候我去讲课讲《三字经》,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三字经》这么简单,有什么好讲的呢?我就让他们背背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下子停下来了。我说接着往下背啊,基本上都只能背前四句,我没有碰到一个人能背到二十句的,10% 的熟练程度都没有,这就足以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状。现在很多孩子会背,经常有父母带孩子来找我,“钱教授,我家孩子会背《三字经》”。我说:“哦哦,好。那你们家长能背吗?”家长基本都不能背。透过传统文化热,我们要知道现在基本上还是一股虚热,我们掀起一个传统文化热潮是对的,但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去恢复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打开电视就是传统文化,打开电视就是各种讲坛,而《三字经》都不熟悉的话,那么传统文化的未来,是绝对不能乐观的。

更何况我们独特的历史是,全民狂热地对传统文化摧残和毁坏,然后接着去弘扬传统文化、恢复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按照我们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你如果不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做起,那么我想未来将是非常可悲的。中国在今天已经毫无疑问是个大国,但我们是强国吗?我们原来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强,要看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生产力、强大的武装力量。现在我们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你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只能说明你有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但你未必是一个强国。什么样才是一个强国?在于这个国家能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能不能向世界说出你的核心文化概念。换句话说,当全世界的人认为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制、仁义、中庸、孝悌等等,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价值的时候,中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全世界不能接受你的文化概念,中国制造永远是廉价物。

好比我们了解扬州,有多少人会知道扬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多少?假如扬州没有瘦西湖、大明寺,假如扬州没有扬州学派,假如扬州没有扬州八怪,我们会了解扬州吗?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一定要懂得高度同时就是瓶颈。到了这个瓶颈,你如何寻找一个突破点?就是把这个城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回到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属于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把它建设成这座城市的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经过多年的曲折弯路以后,我们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已经相当贫乏了,很多人还认为,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曾经有过,但不是现在。我们必须用一种抢救的心态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落到人间,落到人民生活的实处。传统文化需要一次新的启蒙,我们必须从头开始,扎扎实实地重新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恢复辉煌。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努力,那我们这一代人将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因为很多传统文化很可能在我们手上彻底毁掉,再也没有办法留存。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06 年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 2006 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意在传播传统文化,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当下价值的建构,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于丹

中国的变化很快,变化的是中国的社会地位、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人的信心,但是万变之中,不变的是我们内心的依据。

今天我要从《周易》讲起,因为《周易》是中国哲学最初的源头。《周易》之易有三重意思:第一是简易,中国人崇尚大道至简,真正的道理,道不远人,一定是简易的,容易跟每个时代的文明真正相通的;第二是变易,就是随着整个时光的流变,在不同的时代它会对当下做出自己的阐释;第三是变易之中的不易,也就是有一种观念的坚守,有一种血脉的传承,有中国人变生出自己的一种文明的基因。

这样的简易、变易与不易,其实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扬州。我每一次来到扬州,其实都会感慨万千,扬州一直是我特别眷恋的一个地方,不仅仅这里是一个烟花三月,大家觉得最唯美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天下最好的明月夜,我想这里其实寄予着一种情怀。我每一次都要去平山堂,是因为在平山堂可以看见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的怀抱,想一想当年的“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醉翁在那个地方一眼看出去,“山色有无中”,在今天,我们辨识清群山的颜色跟山色中的人文了吗?也是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把中国文人的风骨贯穿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大家知道从宋太祖开始开科取士,宰相须是读书人,一下子比前朝取士多出来十倍,所以那个时候,文人的那份担当,都是觉得自己内圣外王的人格,修为出来就是为了奉献给江山社稷。一个人所有的学问都不被淹没,都不是为了自己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和名誉,他们把自己纯粹地准备好,纯粹地奉献出去,所以欧阳修提携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来做扬州太守的苏东坡。苏东坡这一生荣辱浮沉那么多,到晚年他自己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他不提杭州?为什么他不提扬州?因为这是大家心中的荣耀之地,这都是繁花锦绣之地,而黄州、惠州、儋州,流离到天涯海角,在海南岛,在广东,那都是蛮夷之地,但是,扬州的文明又一直滋养着他。他在黄州做团练副使很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在快哉亭给自己的好朋友张偓佺写下一首词,里面就屡屡提到这个地方。苏东坡想见的扬州,是“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我们今天能够从中见到他当时的心境。他当年的一眼望断五京,看见平山堂,还有他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和那样一种对于大宋的期望啊!所以它的下半阕写的真是精彩,中国人的风貌都在苏东坡的这几句词里,“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大家想想这十个字,“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们今天又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大丈夫气象呢?静默时眉宇轩昂含着一点天地浩然正气,行动起来,不犹豫不嘀咕,乘风千里快意人生,这就是中国人该有的样子,就是他们不管如何蹉跎,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初心不改这一点天地大丈夫之气。所以大家提起扬州来,这个地方是中国东西南北贯穿之境,也是古往今来浩荡之风养成的地方。这里固然有瘦西湖的明月,有它的婉约,有它的歌吹生平,但是,这里也是史可法死守,不肯投降的地方,扬州是有风骨的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那是何等的境界!所以其实一个人和一个地方,都是要经过一些动荡的,动荡之后才有宠辱,宠辱之间才见得心境,无论当年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还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再看二十四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那些红芍药花,那些解语花,那些深情的月色,在悲欢离合之中,看见了这样一个地方,从广陵的繁荣到鲍照写的那个荒芜的城池,一路下来而至于今,它究竟留下了什么?所以我说某种意义上扬州的明月是属于这个民族的,扬州这个地方是中国人的心灵故乡,每一个人走到这个地方,都会印证文明历史的涤荡,都会看见文人士大夫的风骨和他们坚守的底线,都能够看见这里从地方文明一直到中国精神文脉的传承。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扬州讲坛,这个地方特殊的意味就是每一个人到这里来,都有自己的生命相遇它的理由,可以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扬州,有多少人就看见多少种月色。这些诗词背过去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你特别钟情扬州?为什么你小时候会背过那么多扬州的诗词?我说其实我小的时候没有来过扬州,在很多很多年,我爱这些诗文,是因为它属于这个民族最不可替代的那一部分精华,所以今天早晨我专门到天隆寺去看我们这里的《四库全书》,我徜徉在那样的墨香之中,然后我一一看过那些经史子集,我觉得这就是一段精神的故乡,这是何等豪奢啊!在一个那么繁荣变化那么多的世事里,还有这样的寂寞与这样的冷静,有这样一种温其如玉,有这样一段可以倒溯回去的道路,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扬州自古著称的是园林,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最著称园林的不是苏州而是扬州。《扬州画舫录》里记载的那种繁华,今天大家举步可得。我们这里的园林好,我们这里的寺庙多,我们这里的人有文采有归属,心中有念有爱,这就是一个地方的气质。一个真正懂得明月的地方,心中必定要有这样的一种怀抱,它才存得下月光。月亮的文化,和太阳从来是不同的,大家只有赏月没有赏日之说,因为你什么时候看到太阳,它都是圆的、都是热的、都是满的,它所鼓励人的是一颗进取心去担当着,但是月亮呢,望朔之间,阴晴不定,盈极而亏亏极而盈,因为变化,所以它涵养的都是人生的平常心。所以我想,星云大师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开办这样一个讲坛,大概就是让我们在一个多变的世事中涵养一颗平常心,当你看惯了阴晴圆缺,自然也就懂得了悲欢离合,当人放下了很多妄念,自然远离颠倒梦想,人就少掉了很多恐怖,这个世间的一切,无非是自己的一个心向而已。如果人生能看清这一切的话,那么其实对月色的理解也会更多地接近我们的品德。有一句禅诗说得好,“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诗。你想想看:这一船承载的都是月光,你说它究竟是满呢?还是空呢?你说它空吧,它满满一船的清辉,它当然是骄傲的,是奢华的,因为它是满船清辉。但你说它满吗?船上其实空无一处,它没有承载任何的实体。也就是说,满与空,对于人生就是这个意义了。我们处于一个追求太满太多的时代,但是不了解空的意味。“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是苏东坡的话,人把自己腾空了才能包纳万种境界,人让自己先安静下来才可以了解群体的动向,真正有满船清辉这样的空灵,在这个时代我们心中就能够装下明智的判断。所以佛家还讲一种境界,说人间的美好与圆满,也是七个字,叫作“花未全开月未圆”,所以我们可以经常赏月,为什么大家会赏月呢?就是因为明月不常圆满,所以,就在圆月还欠缺一点点的时候心中存有期待。花全开的下一步就是凋残,月全圆的下一步就是亏损,像我们今天总在追求一种人生没有弹性的富足,追求一种煞羡,如果永远在追求圆满,那么明月能跟我们结缘吗?

我今天讲的题目也源自于《周易》。《周易》中有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给出了两个坐标,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是人文的。这一直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的两个基本坐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人要跟着时节的变化来调节自身,这样我们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物,才会在四季的循环中保持着一个平衡的状态;第二句话是观察人间百态,文化是随时的文而化之,它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的行为、大家的思想、大家所追逐的愿望、大家身上的焦虑和困惑,每一年都在更新,那么中国文化在帮助我们什么呢?

就是观察了人文百态,凝聚起来观念,再用这种价值观去化育人心,化成天下,就是文而化之的工艺,换言之,中国不缺文明,但是缺化育。比如中国人追求富贵,追求到最后,有很多人富而不贵,财富的数字积累起来了,但是没有生命的尊贵,没有悲悯,不同情弱势群体。中国人追求文化,但又文而不化,所以怎么样让这些真正流动起来,把文化变成一个过程呢?

一个人只有对文化有信任,文化才会来成全你,这就是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颗心不去理解和感受,不去化生的话,文化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问题:我们从《周易》来谈谈中国人的观念;我们来谈谈道家,谈谈今天的减法生活;我们回到儒家,用心来重塑一条中国文化之路的文明之旅。一、《周易》的“天人合一”

我们从《周易》的基本观念来谈“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其实是天人合一。中国人遇到事情一般会说:“我的天啊。”这是约定俗成,是大家最大的养成。中国人为什么什么事情都喊天啊?因为天是天道,它是讲天理的,春夏秋冬是天时,而人活着要守天良,所以中国人都知道,不敢伤天害理,绝不可以丧尽天良。那么今天我们还有对天的敬畏吗?都市化的进程,让我们迅速有了一些高楼大厦,土地被盖上了柏油,一个一个的楼顶隔开了天空,我们其实越来越远离了天给我们的自然的节奏,那么人们也忽略了很多天理和天道。《周易》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四合就是人生的标准,只有这四点都明白了,才不会跟社会有这么多的冲突。我们不是合一个时代的制度、一个时代的时尚,而是要合一些根本的东西,天地、日月、节序、鬼神,为什么要合一?我们先来从最简单的一个字讲,就是“一”字,中国人的一不是呆板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它是和而不同,大家达到的最大价值默契,能够守住一些不变的东西,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和对一个民族来讲,都会完成一个心灵底线上达成的默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是老子的一段话。得到“一”会怎么样呢?“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苍天虽然有风云雷电,四时风雨,但那个时候没有雾霾啊,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工业生产,没有那么多后天的人为加入的元素,所以虽然它四时不同,但风调雨顺。天得一以清,就是一个恒定的状态;地得一以宁,大地上千山万壑,也都是各自不同,为什么是安宁的呢?因为人没有狂妄到以外部力量去改变地质结构,这些年我们做了许多退耕还林的事情,就是当人为了自己眼下的粮食,砍掉那么多百年或者千年的古树,有一天水土流失了,你还要把这些东西退回去,要把林木还给自然本来的生态,这就是安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所有这一切,万物合一以生,只要你看到生命,都得有个标准,特别是做政治的人。“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什么叫作“正”?先画上一大横,一个起跑线,就是标准摆在那儿。下面的止是什么呢?人的脚步,也就是说万众的脚步要在一条起跑线上,告诉你这里是方向,谁也不许抢跑,谁也不能不守规矩,大家朝着一个整齐的方向出发,方向是正,而这个正风正气,加以人文为政治,所以孔子说:“政者,正也。”一个做领导的人,自己身端影正的话,不下命令,在前面走着,后面大家都跟着他。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你下多少命令也没有人跟从你。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正呢?标准一定要画在这里。

大家能否坚守底线的默契,比上线的追求重要得多,大家发现,人最基本的追求很容易达成共识,越奢侈的追求越会五花八门,比如吃饭的时候,在主食上大家很容易达成底线共识的,至于吃什么凉菜,吃什么热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所以守住底线更重要,我们总在教人怎么样大有作为,其实回到家里,要告诉自己和孩子,什么是有所不为,就是无论到什么时候,有些事是坚决不可干的,有所不为守住了,有所作为才可能实现。今天大家都在追求高精尖的知识,事实上人生更应该懂得的是常识,常识才是底线,人们都在追求规模化的发展,在今天创业的环境下,降低了很多门槛,可是我想说:规则才是规模的前提,有些生命常识,有些规则的坚守,在我看来都是人生的一,就是我们守的底线,而中国人的价值观的起点,是天人的合一。

1. 与天地合其德

刚才我们讲了四合,四合是怎样的呢?星云大师说过:“人生是一条激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舵手。凡事都不是命定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今日脱下袜和鞋,不知明日来不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懂得变通,不通亦通。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做自己因缘的主人。”其实星云大师的话给“天人合一”做了一个很好的解读,为什么今天有些人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些人觉得自己永远生不逢时,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命,永远是成功者的谦词,而运,往往是失败者的托词。”一个真正特别成功的人,他是儒雅的,是内敛的,你在赞誉他为什么做得这么成功,他可能淡淡一笑:“我命好。”这就是一个成功者的谦词,但是你看失败者,他的话可多了,你如果问他为什么会失败,他一定会告诉你,老天爷对他不公平,这就是失败者的托词。其实成与败,看看大师的这一句话,“做自己因缘的主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天德,苍天最大的道理是什么?不需要带着鞭子每天赶着太阳去上班,东升西落,因循流转,万古始然,它有一种自循环的力量。人生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建立自循环,没有外力监督的时候,人有自尊,人有自律,可以去打破现状和规则,生命越来越容易被打破,但是被打破要看是外力打破,还是内在打破。生命就像一个生鸡蛋,外力把你磕开炒一盘菜,那就是一种食物而已;内在如果是破壳而出,就是一个活泼的新生命。自强不息,是一个不断生命成长的力量,尽管今天有很多人在讲成功学,我还是想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一个人的自强不息,要像苍天一样,你看看它是怎么运行的,不要什么事情都靠外在的监督。我特别想说这个观点,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从开始读书就已经被家长和老师监管到失去自强的能力,外在监督太严的时候,一个人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的,一个孩子会觉得自己一直在被逼迫,到时间就要练琴,到时间就要背诗,到时间就要写字,到时间就要背单词,他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乐趣的时候,他就会反抗,他会等考完试再也不碰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的孩子对于知识永远有一种反抗的状态,知识又怎么跟他结缘呢?他一辈子又怎么能信任知识呢?所以真正的自强是自我认同,孔子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一个孩子到十五岁左右的时候,自己要找到学问的乐趣,他愿意扎在里面,而不是父母和老师一天到晚监督他。我们要想想,在监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