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求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15:46:35

点击下载

作者:蔺友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案求真

医案求真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陈慎吾先生嫡传弟子蔺友良老中医的临床验案。医案乃医生辨证论治的真实记录,贵在一个“真”字。本书汇集作者临床各科的验案,并附心得,旨在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临证经验和辨治思路,以供中医临床人员参考学习。序

读完蔺友良师兄《医案求真》一书,深受启迪,感触良多。蔺兄的人品、医德、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堪称医界楷模,令人钦佩不已。

友良兄1928年出生于通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习文,稍长则在祖父前清秀才蔺新斋的指导下,攻读文史典籍,成就了此后的古文功底,继承了忠厚、朴实、善良的家风。日后他又在坚持习文的同时,兼学中医医理,最终选择了以中医为职业的道路。自此,他以极大的毅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潜心研究和总结,积累临床经验,同时又到北京寻名师、访高友,投到先父慎吾公(北京中医研究所)门下为徒,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耳提面命,临证侍诊,尽得衣钵真传。1950年参加市卫生局中医师考试及格遂开业应诊,而后于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毕业后,组建石景山联合诊所,边学习边工作,始终坚持在医、教、研、防第一线。

六十多年来,蔺兄在石景山中医医疗机构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努力提高自己,特别建院以后在查房会诊、书写病历以及病房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并言传身教,无私培训中医人才。他医德高尚,学术精湛,诊断精确,屡起沉疴,不少患者远道而来,满意而归。1987年12月,晋升为主任中医师。

退休以后,他本着发挥余热的精神,不顾耄耋之年,仍然兢兢业业地为人民解除病痛,贡献余生。2009年他获得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的荣誉,2010年末,又被授予北京中医学会60年工作有特殊贡献奖。正如他的一位好友原区政协老领导孙克刚同志在他八十寿辰写给他的一首祝寿诗中所云:窗外繁花耀眼红,室中老幼拥蔺翁;观症课徒神不倦,著文研药品唯精。春蚕向暖丝难尽,腊蕊凌寒梅馥丰;耄耋之年犹奋进,老骥伏枥秉忠诚。

愿蔺兄的著作《医案求真》永远传承下去,继续惠及众生。师弟 闽侯 陈大啟壬辰秋于青年湖畔

内科验案

高热(流感)

李某,男,28岁。

初诊日期:2010年5月20日。

现病史:患者患流感,

发热

2周,体温逐渐升高,现下于医院住院治疗,时有谵语,手足心热,口渴自汗,大便干,小溲短赤。

刻下见:体温39.8℃,精神不振,乏力体倦,舌苔白厚腻,质红,脉滑数。

诊断:发热。

辨证:气血两燔。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味。

生石膏30g 玄参15g 生地黄15g

水牛角粉10g(冲服) 黄连10g 栀子10g

丹皮10g 黄芩10g 知母10g

赤芍药10g 连翘10g 桔梗10g

甘草5g 竹叶10g 熟军6g

3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次日体温渐降。热势渐减,体温38.2℃。诸症显减,但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昏蒙。继以上方加金银花15g,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药后周身疲倦已除,体温降至正常。【心得】本案患者流感高热,经西医输液应用退热剂、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治疗以清瘟败毒饮加味,本方阻止邪毒内灼血脉,同时保护耗而未竭的阴津。清瘟败毒饮出自清代医家余霖所著《疫疹一得》。本方综合《伤寒论》白虎汤、《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之黄连解毒汤等古方加减化裁而成。汇集苦寒、辛寒、咸寒诸药,融入清热、败毒、滋阴诸法。为治疗火热证表里俱盛之良方,具有清热解毒、保津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疫疹一得》云“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大热,除烦止渴。石膏配知母、甘草乃参以白虎汤,具清热护津之功。犀角、生地黄、玄参、赤芍、丹皮清血分之热,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芩、黄连、栀子泻火解毒,连翘、桔梗、竹叶清心除烦。全方泻火解毒而不伤阴,凉血养阴而不恋邪。方设大中小三档,辨证施治,因势制宜,颇具章法。

本案高热,为气血两燔的证候,为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血分的热邪又盛,便称为气血两燔。治疗以清瘟败毒饮,清气凉血、泄火解毒,效果显著,可见其确为治疗气血两燔证之有效良方。发热

卓某,男,13岁。

初诊日期:2010年8月17日。

主诉:发热10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2009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发热,最高体温39.6℃。多方就诊检查无明显异常。刻下症见:头晕,乏力,周身疼痛,烦躁,早晚体温38℃左右,中午体温39℃左右,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既往史:冷空气过敏,打喷嚏。

查体:下颌、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中医诊断:发热。

辨证:少阳不解,湿恋膜原。

治则:和解退热,清热解毒。

处方:北柴胡18g 黄芩15g 清半夏15g 粉甘草10g

生姜3片 大枣10g 西洋参10g 蒲公英30g

地丁30g 野菊花15g 紫背天葵15g 金银花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0年8月24日。

现发热37.6℃~38.3℃,大便日1次。

处方:北柴胡20g 清半夏15g 生姜3片 蒲公英30g

黄芩15g 粉甘草10g 大枣10g 野菊花15g

西洋参10g 金银花15g 地丁30g 紫背天葵15g

僵蚕10g 蝉蜕10g 熟军5g 姜黄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2010年8月31日。

现发热,体温早37.7℃,午38.5℃,晚37.9℃,口干不苦,喜冷饮,时有头晕乏力,周身疼痛,大便日1次。纳可,脉弦。

处方:北柴胡20g 清半夏15g 生姜3片 蒲公英30g

黄芩15g 粉甘草10g大枣10g 野菊花15g

太子参30g 金银花15g 地丁30g 紫背天葵15g

僵蚕10g 蝉蜕10g 熟军5g 姜黄10g

生石膏30g 知母10g 薏苡仁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2010年9月7日。

现发热,体温37.4℃~37.9℃,口干喜饮,时有腹痛后泻,日泻5次,苔白,脉略弦。

处方:防风10g 白术15g 北柴胡20g 黄芩15g

党参20g 炒苡仁15g 杭白芍15g 粉甘草10g

清半夏15g 生姜3片 大枣10g 白蔻仁10g

杏仁10g 竹叶10g 川朴10g 滑石10g

陈皮10g 金银花15g 蒲公英30g

7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记录:药后体温下降至37.5℃,因急于回家,不能久留,带药(小柴胡汤合三仁汤)14剂,回雷州老家,发热未升,精神好转。【心得】本案系发热10个月,体温38℃~39℃,体倦乏力,精神不爽,舌苔淡白,根黄,下颌、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少阳肝胆郁热化毒而致。南方多湿热,缠绵不解,先以小柴胡汤加五味消毒饮,和解少阳,解毒清热。二诊以升降散相加,热势甫降。三诊体温38.5℃,有少阳欲转阳明之势,故加生石膏、知母。四诊热缓,又见协热下利,腹痛便溏,再拟小柴胡汤、三仁汤合痛泻药方,服药后热退,痛泻亦止。四次治疗共服药28剂,体温正常而愈。小柴胡汤乃伤寒少阳名方,三仁汤为温病治温热之剂,朝代不同,寒温并用,其病豁然而愈。此乃辨证用方不分门户,灵活用药行方智圆,治病必求于本也。

伤食感冒

李某,男,20岁。

初诊日期:2010年2月20日。

主证:过年期间全家外出旅游,途中倍感劳累,继而出现发热、头晕、乏力、泛酸、呕吐等症状,途中曾以为感冒而自服感冒药治疗,效果不佳,遂返程后前来就诊。

刻诊:患者身热,肢体酸痛乏力,头晕重胀,恶寒,咽红肿痛,咳吐黏痰,精神急躁,胸闷腹胀,呃逆反酸,舌质略红,舌苔白腻,脉浮数。

诊断:伤食感冒。

辨证:胃失和降,风热袭肺。

治则:清热疏表,和胃降逆。

处方:银花10g 连翘10g 佩兰10g 陈皮10g

苍术10g 藿香10g 桔梗10g 生姜3片

甘草10g 清半夏10g 厚朴10g 竹茹10g

3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眩晕已去,呕吐未发,胃脘尚感胀闷,上方加焦槟榔,大腹皮,3剂而安。【心得】该患者防护不慎,早春感寒,加之旅途饮食失节而发病。此患者虽冬日发病,但据其脉症,审证求因,诊断为暑湿感冒。患者热象较明显,故用银花、连翘而清热解表,桔梗、甘草相伍为甘桔汤,清热利咽喉,再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成平胃散,以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再加生姜、藿香、半夏则为金不换正气散,加强和胃止呕之功。复诊湿热症状好转,但胃脘仍觉不适,故加槟榔、大腹皮,大腹皮质体轻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气而行气宽中,槟榔又叫大腹子,质体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积,二药合用行气消胀,去滞除满之力尤甚,故圆满收功。

低热咳嗽

郭某,男,35岁。

初诊日期:2011年6月5日。

现病史:患者咳嗽月余,下午发低热,微恶寒,有汗,胸满,纳差。

刻诊:T37℃,听诊:心肺(-)。胸透:两肺纹理正常,未发现其他病灶。舌红苔白,脉弦滑。

诊断:咳嗽。

辨证:少阳不降,邪热犯肺,宣肃失职。

治则:和解少阳,清肺止咳。

处方:北柴胡10g 太子参15g 清半夏10g 大枣10个

浙贝10g 桔梗10g 黄芩10g 粉甘草10g

生姜3片 杏仁10g 枇杷叶10g 紫菀10g

瓜蒌15g 川连10g 前胡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咳嗽已轻,咳痰已爽,胃脘不适纳差感减轻,再进7剂而愈。【心得】本案咳嗽为少阳不解,邪郁半表半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宣肃失职,胸膈痰阻,以致咳嗽,胸膈胀满,不欲饮。《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伤寒论》第96条提出小柴胡汤的七个或然证,咳嗽即是其中之一。故而治疗以《伤寒论》小柴胡汤加杏仁瓜蒌散化裁,和解少阳,以解半表半里之邪,疏通肝胆气机。内含小陷胸汤止咳化痰,病证吻合,故半月热退咳止,饮食恢复,健康而愈。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案一

李某,女,38岁。

初诊日期:2011年10月15日。

主诉:咳嗽已半年,伴有鼻塞、咽干、呼吸不畅,晚间咳嗽频繁,咽中有水鸡声。屡服中西药不愈,医院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X光胸透片显示两肺纹理增强,内科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刻诊:精神尚好,咽红、舌苔白腻、脉弦数,听诊心音正常、两肺有干鸣音,乳蛾肿大。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风寒犯肺,肺失宣发,郁热生痰,缠绵不愈。

治则:解表宣肺,清热化痰,通窍利咽,止咳平喘。

处方:杏仁10g 浙贝10g 桂枝10g 五味子6g

款冬花10g 麻黄6g 生姜3片 杭白芍10g

生石膏30g 紫菀10g 甘草10g 细辛3g

清半夏10g 射干10g 桔梗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咳嗽已轻,咽干、鼻塞俱减,咽中仍有水鸡声。前方加玉蝴蝶10g,苏子10g,前胡10g,川厚朴10g。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诸症减轻,咳嗽、咽中有水鸡声显著好转。处方同前,7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咳嗽、口苦咽干、鼻塞咽鸣缓解。拟予前方20剂守服。

服尽后已告痊愈,嘱慎风寒、慎饮食,忌食辛辣煎炸食品。注意养生,保护身体。【心得】本案属于上呼吸道感染失治不愈而发咳嗽。鼻为肺之窍,咽为肺胃之门。风寒犯肺宣肃失职以致咳嗽,鼻、咽之病不解影响肺部难愈,故用宣肺通窍、解表化饮滋润之剂同施。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解表宣肺化饮,合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并能加强止咳平喘利咽之功,增入生石膏、杏仁、贝母、前胡、桔梗,诸药共用,加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助,并制麻黄、桂枝、细辛之燥,解表清里共举,通窍平喘同施,使慢性鼻咽炎得以缓解,咳嗽、喘息之病得以摒除。服药二月而愈,本例施治谨守病机,不图治疗病名为要耳。

案二

孟某,男,44岁。

初诊日期:2010年3月13日。

主诉:咳嗽2年。

现病史:咳嗽2年,平时痰多,近日胸片示肺中阴影,结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急慢性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史十余年。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痰热郁肺,肺失宣肃。

治则:化痰止咳,清热润肺。

处方:黄芩10g 知母10g 桔梗10g 麦门冬15g

浙贝10g 瓜蒌30g 金银花10g 野菊花15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元参15g 鱼腥草15g

芦根15g 桃仁10g 苡仁15g 冬瓜仁15g

前胡10g 黛蛤散(包)10g 蒲公英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0年4月3日。

前日胸片示肺中阴影已减少。上方加金银花15g,沙参15g,甘草10g。继服7剂,巩固疗效。【心得】该患者以清金化痰汤为基础加减。清金化痰汤出自《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方中黄芩清泻肺火,麦冬、知母、玄参养阴清热,桔梗宣肺散结,瓜蒌仁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杏仁、贝母宣肺止咳,清肺利痰,鱼腥草清热解毒,前胡止咳化痰,黛蛤散清肝利肺,降逆除烦。用于肝肺实热,咳嗽吐衄,咽膈不利效果极佳。桃仁有祛瘀活血、镇咳平喘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祛痰止咳、平喘化瘀之功。

肺痈(大叶性肺炎)

郝某,男,30岁。

初诊日期:2008年3月15日。

主诉:发热3天,咳嗽,咯痰,色黄质黏,胸痛,遍体倦怠乏力。在地方医院行X光检查,确诊为大叶性肺炎,经住院抗生素治疗一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仍有发热,咳嗽,故求中医诊治。

刻诊:发热,即测体温38.5℃,咳嗽,胸闷、胸痛,咯痰增多,色黄深如锈色,质黏有异味,体倦,口干咽燥,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肺痈。

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

辨证:风热犯肺,化热酿毒。

治则: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处方:金银花15g 玄参15g 麦冬15g 芦根15g

冬瓜子15g 蒲公英15g 生地10g 桃仁10g

枳壳10g 桔梗15g 野菊花10g 清半夏10g

白茅根15g 鱼腥草15g 生甘草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发热已退,咳嗽减轻,咯痰减少,效不更方,继与前方7剂。

三诊:热退身凉,咳嗽已止,食欲尚差,精神一般,更与滋阴和胃、培土生金之法:

处方:金银花15g 鱼腥草30g 杏仁10g 山药20g

炒稻芽10g 炒谷芽10g 元参12g 浙贝10g

蒲公英20g 桔梗10g 花粉10g 生地10g

炙冬花12g

7剂,水煎服,日2次。【心得】肺痈多为外感风热,内舍于肺,或痰热壅肺,结聚成痈,此证为肺痈成痈期,后经西医诊断、抗生素治疗,感染稍得控制,但所成之脓仍在肺中,故当用苇茎汤合桔梗汤加减论治,以排脓为主,脓毒不出则正气难复。银花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故以之为君,鱼腥草、蒲公英共用增其清肺解毒之力。因患者肺阴受损,故用玄参、麦冬、芦根、茅根、生地养阴润燥,清热凉血。玄参咸寒,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麦冬甘寒,清心润肺,解烦止渴。玄参色黑,偏入肾,麦冬色白,偏入肺,二药相伍,一肾一肺,金水相生,上下既济,养阴生津,润燥止渴。又以桔梗、甘草排脓解毒,桃仁、桔梗、冬瓜子化浊行瘀,枳实、半夏顺气消痰。谁言中医治肺炎不敌西医诊断,实立法不详,方药不善耳。复诊后病情好转,脓去痰少,病灶好转,进入恢复期,转用培土生金法,《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加山药、炒谷稻芽以补气健脾,行培土生金之意。

哮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张某,女,51岁。

初诊日期:2011年10月10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3年,每年发作呈渐进之势,遇寒即发。3日前在公园锻炼,自觉烦热,故松衣乘凉,回家后既出现咳嗽,喘息,喉中有水鸡声,胸部发憋,翌日面红身热,咽红肿痛,口渴欲饮,遂来就诊。

刻诊:患者咳嗽,喘息,痰声辘辘,喉中有水鸡声,胸部发憋,T38℃,咽红肿痛,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舌质暗红,苔微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哮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辨证:风邪犯肺,肺失宣肃,牵动留饮。

治则:宣肺平喘,止咳化痰。

处方:金银花15g 连翘15g 杏仁10g 射干10g

苏子10g 橘红10g 蒲公英15g 麻黄10g

生石膏30g 半夏10g 紫菀10g 炙冬花10g

前胡10g 厚朴10g 甘草10g

5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发热已退,咳喘减轻,药已中的,前方守方5剂。

三诊:咳喘已止,体温正常,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前方去金银花、连翘、射干,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四诊:因外出散步复感风邪,咳喘又作,咳痰清稀,胸憋,舌淡暗,脉浮弦数。辨证为外感风寒,引发宿饮,予小青龙加石膏汤散寒蠲饮清热。

桂枝10g 麻黄10g 白芍12g 细辛6g

半夏10g 五味子6g 生石膏30g 干姜10g

5剂,水煎服,日2次。

5剂后,其症若失,继与人参蛤蚧散以善后固本。【心得】此证为热哮,为内有宿痰,外感风邪所致。治疗当用定喘汤合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因外感风邪,表证犹在,故用银花、连翘清气透热解毒,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前胡降气化痰、疏风散热,麻黄宣通肺气,杏仁降气平喘,两药一升一降,再配石膏以消外寒里热,厚朴下气定喘,半夏燥湿化痰,此五味药亦有厚朴麻黄汤之意。射干清热解毒,降气消痰,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消痰下气平喘甚妙。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苏子清利上下、降气平喘,两药配伍一润一降,利气宽中之力尤强。方中所配橘红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橘红与紫菀相配一润一燥,一化一祛,止咳化痰尤佳。故患者服后风热之证渐消,咳喘渐止。后因散步,感受风寒,风寒在外,内伏痰饮,兼有里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是其对证的方,故径用该方散寒蠲饮清热。本证缠绵多年,久咳失敛,肺气渐虚,累及于肾,肺肾两虚,故以人参蛤蚧散善后以补益肺肾,止咳定喘,培元固本。

哮喘(过敏性哮喘)

吴某,女,56岁。

初诊日期:2010年8月16日。

主诉:咳嗽喘憋反复发作一年余。

现病史:该患者自2009年10月开始咳嗽作喘,伴胸憋闷,咳痰不多,色白,运动后加剧。使用激素喷雾治疗,效果不显。今年自大暑起症状增剧。

中医诊断:哮喘。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

辨证:痰浊蕴肺,肺气失宣,肾失摄纳。

治则:宣肺止咳,化痰定喘,补肾纳气。

处方:炒杏仁10g 麻黄6g 白芥子10g 瓜蒌30g

川贝10g 白果10g 葶苈子15g 生石膏30g

苏子10g 款冬花10g 桑皮10g 前胡10g

白前10g 五味子10g 寸麦冬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0年9月2日。

痰减,胸憋闷感仍作,动则喘甚,苔白脉细。

炒杏仁10g 白果10g 款冬花10g 地龙10g

瓜蒌30g 麻黄6g 紫菀10g 葶苈子15g

白芥子10g 莱菔子15g 苏子10g 太子参30g

前胡10g 白前10g 蛤蚧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2010年9月2日。

咳喘、胸憋闷感减轻,苔白脉细。

炒杏仁10g 白果10g 款冬花10g 地龙10g

瓜蒌30g 麻黄6g 紫菀10g 葶苈子15g

白芥子10g莱菔子15g 苏子10g 太子参30g

前胡10g 白前10g 蛤蚧10g 清半夏10g

生姜3片

14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2010年10月25日。

咳喘、胸憋闷感明显减轻,运动后作喘较前好转,舌苔白,脉细。予以做散剂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麻黄10g 苏子10g 红参10g 葶苈子15g

炒杏仁10g 川贝10g 生石膏15g 款冬花10g

瓜蒌30g 厚朴10g 前胡10g 清半夏10g

蛤蚧10g 白果10g 紫菀10g

7剂,以上共为细面,6g,日2次。【心得】该患者为哮喘病,痰浊蕴肺,肺气失宣,肾失摄纳。哮喘病多为胸膈有伏痰或留饮遇诱因引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该患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为日久肺气损伤,肾气虚衰,肾失摄纳之象,故治以化痰平喘、温补肾气之法。

治疗以定喘汤宣肺化痰定喘,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以白果敛肺定喘化痰,两药一散一收,共为君药,既可增强平喘止咳之功,又可防止辛散太过而耗伤肺气。又以杏仁止咳化痰平喘,与麻黄共用,更可加强定喘之效。款冬花、紫菀温肺化痰止咳,半夏化痰降逆,合用三子养亲汤(莱菔子、白芥子、苏子)化痰理气,温中降逆平喘。方中特别使用葶苈子,取葶苈大枣泻肺汤意,辛苦寒,利水泻肺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有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对久患哮喘及心脏病者尤为适用。该患者久病及肾,故又以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以上诸药共用,肺气得降,肾气可纳,哮喘可平。

哮喘(支气管哮喘)

刘某,男,70岁。

初诊日期:2010年3月21日。

现病史:咳喘10余年,每逢冬季发作,咳吐白痰,喘息气不得续,咽中水鸡声。刻下见精神尚好,舌质暗,苔垢微黄,脉象弦滑。

中医诊断:哮喘。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辨证:风寒外袭,痰浊阻肺。

治则:益气固表,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杏仁10g 麻黄6g 葶苈子10g 太子参15g

川贝10g 苏子10g 白果10g 寸麦冬15g

瓜蒌30g 清半夏10g 甘草10g 五味子10g

前胡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0年3月28日。

咳嗽喘息已轻。症治同前。

以上方加射干10g,款冬花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2010年4月6日。

咳喘已减轻。

以上方加蛤蚧10g,核桃仁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2010年4月13日。

咳喘俱轻,拟丸剂缓图。

红参10g 葶苈子10g 蛤蚧10g 杏仁10g

寸麦冬10g 白果10g 麻黄6g 款冬花10g

五味子10g 川贝10g 生石膏30g 紫菀10g

前胡10g 核桃仁10g 黄芪30g 白术15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紫河车10g

以上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次2丸,每日2次。

医嘱:慎风寒,注意饮食,适度锻炼身体,以保疾病不再复发。【心得】该患者风邪犯肺,宣降失职,湿痰内伏,久而不愈,每逢冬季风寒外袭,故而加重,久咳肺病及肾,肾不纳气,而发此病。治疗以生脉饮益气生脉,苏葶丸降气化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葶苈子有强心之效。麻杏石甘汤有宣肺定喘之效。蛤蚧、核桃仁、紫河车有补肾纳气之效。黄芪有益气固表之功。川贝、前胡、瓜蒌有祛痰止咳喘之效。诸药同用,益气固表,化痰止咳平喘,又以丸剂缓图以巩固疗效。

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田某,男,89岁。

初诊日期:2010年3月20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3年,每年遇寒即发,发作时咳喘加重,胸闷,心悸,双下肢浮肿。

刻诊:患者咳嗽喘憋,喉中有水鸡声,两手可见杵状指,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哮喘。

西医诊断:肺气肿,肺心病。

辨证: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水气凌心,肾气式微。

治则:宣肺平喘,益气强心,温肾健脾。

处方:太子参15g 五味子6g 猪苓10g 射干10g

麻黄6g 蛤蚧10g 麦冬15g 泽泻10g

肉桂6g 法半夏10g 杏仁10g 川贝10g

茯苓10g 白术10g 干姜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咳喘、双下肢水肿已轻,喉中痰鸣亦减,胸闷改善,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处方:太子参15g 五味子10g 猪苓15g 葶苈子15g

麻黄6g 蛤蚧10g 麦冬15g 泽泻10g

肉桂6g 苏子10g 杏仁10g 川贝10g

茯苓10g 白术15g 白果10g 清半夏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咳喘已控,咽喉水鸡声消失,尚有胸闷,下肢水肿明显改善,守二诊方继服14剂,诸证愈,另嘱与六君子丸、蛤蚧定喘丸善后。【心得】患者素体本自虚寒,复感寒邪,则更易损伤肾阳,元阳衰微,下焦水气上凌心肺,致心悸气喘,且寒邪侵袭,肺先受之,肺失宣肃,其气上逆而气喘作矣。本方为五苓散合射干麻黄汤加减而成,五苓散温阳化气,运脾除水,射干、麻黄宣肺祛痰,下气止咳,杏仁、川贝、半夏平喘化痰,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干姜、肉桂温肾助阳。二诊去射干、干姜,加葶苈子、苏子、白果,为葶苈大枣泻肺汤及苏子降气汤之意,行清肺祛痰、平喘止咳之功。患者虽年老体虚,又发病日久,蔺老用药平和之中不舍泻肺治则,可谓标本兼顾,思虑周详。三诊后嘱病人服用六君子丸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蛤蚧定喘丸以滋阴润肺,止咳定喘,乃是缘于肺、脾、肾三脏为此病之关键,三脏安则病不易复。

咳血(支气管扩张)

杨某,女,50岁。

初诊日期:2010年3月10日。

主证:咳嗽,患支气管炎已3年,遇感冒加重,痰多、咳血、胸闷,饮食尚可,二便正常。

刻诊:精神疲倦,面色潮红,舌苔微黄质红,脉象弦数。

中医诊断:咳血。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

辨证:阴虚肺热,感寒化火,热伤肺络。

治则: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凉血止血。

处方:金银花10g 杏仁10g 元参10g 生地10g

桔梗10g 款冬花10g 紫菀10g 连翘10g

浙贝10g 甘草10g 白茅根15g 芦根10g

茜草10g 瓜蒌30g 清半夏10g 黛蛤散10g(包煎)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尽上药后咳喘已轻,痰中带血未缓解。拟前方加三七粉3g,分冲,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服药后咳喘显著减轻,咳痰稀少,尚带血沫。拟前方加白及粉6g,7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服尽药剂后咳喘已停,咳痰量少,血止而愈。【心得】支气管扩张症,古籍无此病名。近代多列为咳喘,呼吸系统范围合并咳血证,多为热邪伤肺,火盛刑金所致。五脏可郁而化火,五志亦可极而生火,皆可损伤肺阴。阴越伤而火越炽,治疗本病当以清肺宁金、止咳化痰平喘、凉血止血为宜。本案选用自拟经验方“支扩清肺止血汤”,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芦根清热解毒,元参、生地、麦门冬、丹皮养阴增液,白茅根、茜草清热凉血,款冬花、紫菀、杏仁、浙贝、瓜蒌、清半夏、甘草、桔梗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黛蛤散为宫中秘传良药,止咳止血作用甚佳,三七粉止血活血,益气止血不留瘀,白及粉为收敛止血之珍品,用于内脏止血颇优。诸药同用,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止血不留瘀,清热不伤阴,益气不敛邪,化痰不留湿,诚为有效之方。临证实践效果显著,堪称得意之作。

悬饮(肺炎合并感染性肋膜炎)

唐某,女,66岁。

初诊日期:2012年3月15日。

主证:发热3日,微恶寒,咳逆倚息不得卧,胸闷气短,右胁下疼痛。

刻诊:体温38℃,颜面发红,精神不振,咳嗽而喘,有汗,舌质暗,苔水滑微黄,脉浮弦滑。

中医诊断:悬饮。

西医诊断:肺炎合并感染性肋膜炎。

辨证:风寒袭肺,郁而化火,热盛刑金。

治则:清热疏表,清肺化痰逐饮。

处方:金银花15g 连翘15g 杏仁10g 浙贝10g

前胡10g 蒲公英15g 麻黄6g 生石膏30g

甘草10g 桔梗10g 鱼腥草10g 郁金10g

苏子10g 葶苈子10g 白芥子10g 瓜蒌3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发热已退,咳喘未息,右胁胀为甚,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滑。

仍以前方,继服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服前药,咳喘已轻,胁痛未痊。

仍以前方7剂,加西黄丸6g,分冲。

四诊:服药尽剂,咳喘显著见轻,胁痛锐减,开服7剂。

五诊:诸证悉减,咳喘已停,胁痛亦止而愈。【心得】肺咳悬饮,现代病名为支气管肺炎合并感染性肋膜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治》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主要症状为咳嗽短气,咳逆喘息不得卧,外形如肿。本例患者因起居生活不慎,风邪犯肺,郁而化火,火热刑金,发为悬饮。造成咳唾胸胁胀满,心下痞硬肿满,胸背满痛,咳逆喘息不得卧,舌苔滑,脉浮弦滑。治以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味,清热宣肺,降气定喘,化痰逐饮。麻黄、杏仁皆温药,能活血运,行水运,石膏清肺胃之热,抑制痰涎分泌,加上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促使毒热解、炎症消,泻饮降逆之苏葶丸对停饮喘急不得卧者有良效,加白芥子、瓜蒌、郁金、桔梗、甘草增强化痰解郁逐饮之效。

心悸(心率过缓)

张某,女,52岁。

初诊日期:2010年8月31日。

现病史:患者感冒后出现心悸,心率缓慢,现心率40余次/分,剑突下疼痛感,时有汗出乏力,畏寒肢冷。Bp:120/80mmHg。舌淡红苔白,脉缓结代。

既往史:30余年前曾患心肌炎,后时有心律不齐。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心率过缓。

辨证:心肾阳虚。

治则:温肾助阳。

处方:红参10g 麻黄6g 苦参15g 黄芪30g

寸麦冬15g 炮附子15g 丹参15g 鸡血藤15g

五味子15g 细辛3g 生姜3片 当归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7剂后,心悸较前减轻,脉率50次/分。

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

三诊:药后诸症俱减,脉率已达60次/分。

处方:红参10g 麻黄6g 苦参15g 黄芪30g

寸麦冬15g 炮附子30g 丹参15g 肉桂6g

五味子15g 细辛3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日2次。【心得】本案为少阴心肾阳虚,阴盛阳微,君火不旺,根源在肾,治当温肾助阳。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为少阴病兼太阳表寒证的主方。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振奋阳气,祛逐阴寒,温肾益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可兴奋肾上腺素神经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附子强心,增强冠脉血流量,从而使心率加快;细辛含甲基丁香酚挥发油,辛香走窜,有升浮之性,内可上行,横走通行全身之气,又辅附子温肾扶阳,外可温散风寒,内可通阳。生脉饮是金元时代李东垣创立的著名药方,组成为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物。其中人参是主药,能大补元气,麦冬可养阴清热,五味子敛汗生津,后二味为辅,加黄芪补气为优。再加苦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有很好的调节心率作用。丹参、鸡血藤、当归有很好的活血补血作用。诸药同用,全方共奏温肾助阳、益心养血,护阴补气之功。

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李某,男,40岁。

初诊日期:2010年3月12日。

现病史:一年多来自觉心悸、气短、胸闷、发憋,日轻夜重。近3月来神疲体倦,恶寒,肢体疼痛,并伴有饥饿感,食多后易出现腹胀。经北京军区医院心电图、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用中西药治疗罔效,医生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因经济问题,慕名求予治疗。刻下症见:颜面少华,精神不振,语音低微,抚脉沉迟,脉搏40次/分,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辨证:心阳亏虚。

治则:温通心阳。

处方:麻黄6g 细辛6g 炮附子10g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15g 五味子10g 寸麦冬15g

10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0年3月23日。

脉症同前,未觉其他不适,守方服药30剂,脉搏已增至50次/分,胸闷心悸,恶寒,体倦肢痛,饥饿感亦较前好转。

三诊:2010年4月25日。

守方继服30剂,脉搏已增至60次/分,以本方制丸药,继服缓图。

四诊:2010年8月3日。

坚持服药3个月后,脉搏65次/分。【心得】麻黄附子细辛汤源于《伤寒论》少阴篇,为温阳解表方。本案寒阻心肺,脾胃素虚,食欲欠佳,以致化源不济,阳气衰微,循环滞涩。方中麻黄、细辛宣通心肺,黄芪、党参、白术补益心脾,附子温阳,保心阳而助麻黄、细辛之力。方中合用生脉,滋阴益气,护肺生津,以制麻黄、附子、细辛之辛燥。经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主血,肺主气,君相相通相和,调节气血阴阳,治节复健,病机已清,选方用药吻合,故半年而愈。

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率过缓)

谢某,男,55岁。

初诊日期:2011年2月18日。

现病史:患者因两周前出门劳累后出现前胸后背疼痛,后背发冷,稍运动则气喘,大汗出,

心悸

心痛时作,自觉害怕,双下肢发软,舌暗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30余年曾患心肌炎,后时有心律不齐。

检查:B超(2009年2月10日)示风湿性联合瓣膜病、二尖瓣狭窄(轻度)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房扩大、肺动脉高压(中度)。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

辨证:心肾阳虚,肺气不足。

治则:温肾助阳,补气养心。

处方:红参10g 桂枝15g 炮附子30g 生姜3片

丹参15g 寸麦冬15g 瓜蒌30g 炙甘草10g

薤白10g 山萸肉30g 五味子15g 赤芍15g

茯苓15g 白术15g 降香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1年3月25日。

服药7剂后,心悸胸痛较前减轻,害怕顿减。

上方7剂,继服。

三诊:2011年4月8日。

心率83次/分,律不齐,乏力,汗出减轻但未尽,眠差,近日略有腹泻,日行2次。

红参10g 炙甘草15g 生地10g 丹参15g

生黄芪30g 寸麦冬15g 桂枝15g 炮附子30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炒枣仁30g 远志10g

生龙齿30g 生牡蛎30g 车前子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2011年4月20日。

腹泻已止,乏力,汗出减少,失眠亦轻,多梦。

红参10g 炙甘草15g 生地10g 丹参15g

生黄芪30g 寸麦冬15g 桂枝15g 炮附子30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炒枣仁30g 远志10g

生龙齿30g 生牡蛎30g 车前子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五诊:2011年5月8日。

上周前胸后背疼痛,心悸发作,后减轻,失眠亦轻,汗出多,脉弱,律不齐。

红参10g 炮附子15g 生姜3片 生龙齿30g

生牡蛎30g 寸麦冬15g 丹参15g 茯苓15g

桂枝15g 赤芍15g 五味子10g 生黄芪30g

炙甘草10g 白术10g 当归10g 炒枣仁30g

远志10g 苦参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六诊:2011年6月8日。

症状基本稳定,近日劳累后略有胸闷不适,乏力,汗出减轻,睡眠多梦,脉弦,律不齐。

红参10g 炮附子30g 生姜3片 丹参15g

生龙齿30g 寸麦冬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炙甘草15g 生牡蛎30g 赤白芍各15g 生黄芪30g

炒枣仁30g 远志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苦参15g

7剂,水煎服,日2次。【心得】本案风心病属于心肾阳虚、肺气不足。其病在心,故可见心悸、心慌、胸闷、心前区痛、气短不足以息、全身恶寒、脉沉细弱等症。治疗以真武汤合生脉饮。真武汤是《伤寒论》少阴心肾阳虚、水邪泛滥的主方,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僻地”。本方温肾利水,方中黄芪、人参补益心肺之气最为适宜。真武汤加参芪,其作用为益气温阳利水,较之于真武汤原方更为完善。方中大辛大热之炮附子为主药,壮肾中之阳,使水有所主,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可强心,增强冠脉血流量,从而使心率加快;辅以苦燥之白术,建立中气,使水有所制;佐以生姜温散水邪,更以芍药酸敛和营,使阳气归附于内,并可缓解附、姜之辛温,不使其伤阴。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利水之功效。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之义。生脉饮是我国金元时代李东垣创立的著名药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物组成。其中人参是主药,能强心气,补肺气;麦冬可润肺生津,与人参同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三药同用,使得气复津生,汗敛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用桂枝、炙甘草、生地、麦冬、生姜、五味子,取炙甘草汤之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再加苦参,有很好的调节心率作用。瓜蒌、薤白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丹参活血祛瘀止痛。降香化瘀活血,理气止痛,擅治胸胁疼痛。诸药物组合,共奏温肾助阳、补气养心之功。心悸

程某,男,41岁。

初诊日期:2011年1月5。

现病史:患者心慌气短,伴头晕,胸满闷,害怕独自在家,乏力汗出,畏寒甚,易急躁,睡眠不佳,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治则:补益心脾,安神养心。

处方:红参10g 生黄芪30g 陈皮10g 酸枣仁3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远志10g 桂圆肉15g

山萸肉15g 生龙牡各30g 茯苓15g 生姜3片

大枣10个 五味子10g 寸麦冬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1年1月12日。

服药7剂后,头晕乏力减轻,时有心慌气短,自觉害怕,时有胸闷,觉双目发酸流泪,颈部不适感。

处方:红参10g 生黄芪30g 陈皮10g 酸枣仁3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远志10g 桂圆肉15g

山萸肉15g 生龙牡各30g 茯苓15g 生姜3片

大枣10个五味子10g 寸麦冬15g 菊花15g

夏枯草10g 葛根3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2011年1月19日。

头晕减,失眠减轻,仍有害怕独自在家。上方山萸肉加至20g。

处方:红参10g 生黄芪30g 陈皮10g 酸枣仁3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远志10g 桂圆肉15g

山萸肉20g 生龙牡各30g 茯苓15g 生姜3片

大枣10个 五味子10g 寸麦冬15g 菊花15g

夏枯草10g 葛根30g

7剂,水煎服,日2次。

四诊:2011年1月26日。

头晕基本消失,时有头晕昏蒙感,心慌气短减轻,时有烦躁易怒。以上方去葛根,加灵磁石15g,珍珠母30g。

处方:人参10g 生黄芪30g 陈皮10g 酸枣仁3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远志10g 桂圆肉15g

山萸肉20g 生龙牡各30g 茯苓15g 生姜3片

大枣10个 五味子10g 寸麦冬15g 菊花15g

夏枯草10g 珍珠母30g 灵磁石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五诊:2011年2月11日。

心慌基本消失,害怕亦有减轻,近日睡眠尚可。

处方:以上方7剂,继服巩固疗效。【心得】本案患者素体虚弱,平日起居不节,劳伤心脾,导致气血不足,血不养心,发为心悸。故治疗宜补益脾土,资生化源,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以归脾汤加味治疗。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后世医家多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当归、远志。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补益后天之本,行气以生血。当归、炒枣仁、龙眼肉、大枣补血,使血生之有源。茯苓、远志、酸枣仁能宁心安神。全方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之要方。又加山萸肉、生龙牡,有很好的强心、调节心律作用。治疗本例心悸重补脾气、助化源,使气旺而血自生,脾健则心血得养,故心悸乏力、失眠、害怕等症自除。

心悸(冠心病起搏器植入术后)

杨某,男,60岁。

初诊日期:2010年5月20日。

现病史:患冠心病,起搏器植入术后,仍觉心慌,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畏寒怕冷,多梦易醒,食少纳呆,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心悸。

辨证:心阳不振,心神失养。

治则: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安神定悸。

处方: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0g 生地黄15g 阿胶10g(烊化)

生姜3片 桂枝10g 人参10g

火麻仁15g 大枣10个 附子15g

山萸肉30g 麦门冬15g 生龙牡各30g

黄芪30g 炒枣仁15g 柏子仁15g

茯苓15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心慌,胸闷气短见轻,睡眠较前好。

上方附子加至20g,加山萸肉6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以上方7剂守服。

四诊:患者自觉明显好转,以上方制散剂缓图,巩固疗效。【心得】本案属中医“心悸”范畴。该患者年老,久病体虚,耗伤气血,心神失养。病性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该患者手术前脉结代,心动悸,为心之阴阳气血俱虚所致,血不足则心失所养,阳气不振则鼓动无力。《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中炙甘草补中益气,以补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滋化源,气足则血生,为复脉之本。生地黄滋阴养血,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以充血脉。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本方为治“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推崇。

该患者形寒肢冷,属心阳不振证,故重用附子温补心阳散寒。附子辛热,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功。《本草经读》云:“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方中重用山萸肉可补虚固脱。山萸肉味酸,性微温,归肝肾二经。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可治阴阳两虚之喘息、自汗、怔忡等危重证候,加山茱萸一二两可有良好疗效。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出乎意料的疗效,并且是从整体调控入手,辨证论治,故能更好地适应临床需要。

胸痹

任某,女,16岁。

初诊日期:2009年8月4日。

主诉:胸闷胸痛反复发作7年。

现病史:患者9岁时游泳后出现胸闷、头痛,疑为氯气过敏,经西医诊治后诸症缓解。14岁时再次因游泳出现上述症状,较前加重,以致无法上学,休学半年。现症见:胸憋,胸痛,痛处固定,伴头晕。舌暗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急慢性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中医诊断:胸痹。

辨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北柴胡15g 当归10g 赤芍10g 红花10g

枳壳10g 川芎10g 生地15g 桃仁10g

桔梗10g 牛膝10g 香附15g 丹参15g

水蛭3g 鸡血藤15g 延胡索10g 坤草15g

瓜蒌30g 三七粉(分冲)3g

14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09年8月18日。

诸症较前减轻,舌脉同前,继服上方14剂。

三诊:2010年2月1日。

因开学停药,未再服。诉近半年胸痛胸闷基本未作,偶因情志剧烈变化而发作,但发作时胸闷痛症状明显较前减轻,又逢假期,欲调理除病根。又诉平日痛经。舌脉同前。

症治同前,以上方加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土鳖虫6g。14剂,水煎服,日2次。【心得】该患者胸闷痛,痛处固定,为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阻滞所致。治疗以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的血府逐瘀汤为主。本方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可以治疗多种气滞血瘀症。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其根本。赤芍、川芎与之相配,加强其活血祛瘀之效。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其祛瘀而不伤正。柴胡、枳壳、桔梗疏理胸中气机,使气行则血行。怀牛膝又可祛瘀通络,引诸药下行。桔梗开宣肺气,可引诸药上行,使气机通畅,血府之瘀得除。加以香附、丹参理气活血通络,延胡索止痛行气活血,三七化瘀活血,瓜蒌宽胸散结理气。以上诸药同用,效果卓著。

胸痹(支架术后再狭窄)

王某,女,65岁。

初诊日期:2011年7月18日。

现病史:患冠心病多年,曾行支架术,共植入4个支架,近来心绞痛频发,被诊为支架术后再度狭窄。

刻下见:时有心悸不安,胸闷刺痛,睡眠不佳,舌质暗,舌苔白,脉沉。

诊断:胸痹心痛。

辨证:心血瘀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味。

桃仁10g 红花15g 柴胡10g 枳壳10g

当归10g 生地15g 川芎10g 赤芍10g

桔梗10g 牛膝10g 桂枝10g 枣仁15g

丹参10g 降香10g 茯神15g 远志10g

五灵脂10g 生蒲黄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失眠见轻。

上方加三七面3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药后觉心慌不安,胸闷刺痛感明显减轻。

上方7剂守服。

复诊:为巩固疗效及便于患者服药,以本方制成散剂服用。每次6g,每日2次。

嘱患者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调节饮食,清淡为主。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心得】本案属胸痹,心血瘀阻血脉导致。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每获效。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

本案治疗以血府逐瘀汤加味。血府逐瘀汤是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养血。因瘀阻于胸中,妨碍肝之疏泄,疏畅肝气有利于祛瘀,故配四逆散。方中牛膝通利血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加以降香、丹参、三七加强活血理气之功。桂枝温通散寒,温通经脉。加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枣仁、远志、茯神安神,治疗失眠。全方合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效果显著。

胸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

张某,女,54岁。

初诊日期:2011年4月15日。

主证:素有心悸、胸闷历史,近来病情加重。昨晚发觉心悸怔忡,忐忑不安。

刻诊:精神不振,心前区疼痛,面色发白,手足发凉,舌苔白质暗,脉沉细,50次/分钟,Bp100/60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心绞痛。

辨证:胸痹心痛,寒阻血脉,阳气式微,不通则痛。

治则:温通心阳,活血化瘀,宣痹止痛,回阳救逆。

处方:红参10g 炮附子30g (先煎1小时)干姜15g

黄芪30g 麦冬15g 生地10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五味子10g

炒枣仁15g 远志10g 丹参15g

三七粉3g(分冲)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心悸怔忡减轻,发作渐缓,手足微温,饮食尚好,脉沉迟。心率54次/分钟。Bp110/70mmHg。

处方:红参15g 炮附子50g(先煎1小时) 干姜15g

黄芪30g 麦冬15g 生地15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五味子10g

炒枣仁30g 远志10g 丹参15g

三七粉3g(分冲)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心悸怔忡大减,心痛未发,手足已温,舌苔白质红,脉沉弦。心率60次/分钟。Bp120/80mmHg。

处方:拟前方守服7剂。【心得】本案患者禀赋素虚,并有心肌炎历史,继发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四肢冰凉,心痛突发,为心脏急病。遣用四逆复脉汤回阳救逆,宣痹止痛。方中内涵生脉饮以保护阴津,加红参、生黄芪大补元气,加三七粉活血止疼,加山萸肉补心肾,涩以固脱,实为扶阳保心之策。扶助阳气,根据《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当今医家扶阳学说思想,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我认为扶阳就是温阳、振阳、通阳、回阳。临床应用是经得起检验的,特别是以阳为本治疗心脑疾病,立法、处方“审查病机,无失其宜”(《素问·至真要大论》),以扶阳通脉活血的方法,通用经方以温通元阳,疏其气血,促进气血运行,调理阴阳平衡,只要辨证正确,疗效非常卓著。

失眠

张某,女,57岁。

初诊日期:2011年5月9日。

现病史:半年来因家事繁忙,遇事不顺,思虑纷纭,入夜不得安睡,初则尚可勉强入睡,继而辗转反侧不安,彻夜不眠,无奈口服安定1~3片维持。近来精神烦躁,口苦咽干,梦中惊悸烦扰,纳谷不香,大便干秘,故寻中医治疗。刻下见:精神抑郁,颜面不荣,语言繁絮,舌苔淡黄、质红,脉象沉弱。

诊断:失眠。

辨证:气阴两虚,肝郁化火,心神被扰,而致不寐。

治测:益气滋阴,清化潜降,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处方:自拟鼎峙安神汤。

太子参15g 寸麦冬15g 五味子6g 炒枣仁15g

炙远志10g 茯苓10g 茯神10g 生龙齿30g

石菖蒲10g 知母10g 龟板10g 川芎10g

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7剂后,不服安定则能入睡,口舌干燥已轻,精神转好。

处方:自拟鼎峙安神汤加珍珠母30g,生牡蛎3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患者来诊,面带笑容,自谓入眠较易,可睡4~5小时,精神显著转好。望舌:质润津回,舌苔薄白,纳谷亦馨矣。

处方:前方加柏子仁15g,7剂,水煎服,日2次。

患者一周后因感冒就诊,自云失眠已愈。【心得】失眠古称不寐证,病因虽多,不外阴阳失交。病位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心主神明,心安则寐,反则不寐。阴阳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微,上奉于心则心神得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肝郁化火或痰郁内扰、神不安宅者,以实证为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神不安宁多属虚证。但久病可表现虚实夹杂或瘀血。

本例不寐属于气阴两虚、肝郁化火,心神被扰而成。以自拟鼎峙安神汤加减。此方由三方合用。一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出自《千金方》,益气养阴,生津充脉。二方酸枣仁汤(炒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出自《金匮要略》,补血养心,清热除烦。三方孔圣枕中丸(龟板、菖蒲、远志、生龙齿),出自《千金方》,清化潜降,交通心肾,定志安神。三方合用,益气滋阴、补血养心同用,平肝潜阳、交通心肾共调。服药二十余剂,严重之不寐症得以在短期治愈,足以证明中医学博大精深,只要辨证确切、施治灵活、勤温经典,则可左右逢源,应手取效。

郁证

李某,女,38岁。

初诊日期:2011年4月10日。

现病史:患者3日前受惊吓后,生气不已,经行中月经停止,伴乏力头晕,眠差,精神不佳,纳谷不馨,舌白有齿痕,脉沉细。

中医诊断:郁证。

辨证:肝郁痰阻,心神失养。

治则:理气化痰,安神定志

处方:菖蒲10g 钩藤15g 竹茹10g 清半夏10g

枳壳10g 郁金10g 陈皮10g 茯苓10g

甘草6g 天麻10g 菊花10g 川芎10g

丹参15g 佩兰10g 砂仁10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1年4月17日。

月经复至,睡眠见好,头晕减轻,乏力精神不佳减,胃口见好。

处方:以上方7剂,继服巩固疗效。【心得】此案患者为意外刺激影响肝胆疏泄,肝胆郁结,阻遏气机,痰湿留恋而致神志不宁,眠差乏力。肝郁气阻,则气血运行不畅,故而月经停止。治疗拟清胆化痰、安神定志,药用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原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其功效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是中国传统的壮胆方,其名温胆,是因为本方原治疗胆寒症。所谓胆寒,心惊胆战是也。

方中二陈汤涤痰、豁痰,可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胆和胃,清化热痰,加枳壳理气宽中。加天麻、钩藤、菊花、川芎以平肝息风,治疗其头晕;郁金、菖蒲芳香化浊,理气开窍豁痰;佩兰、砂仁善于化湿行气,入脾胃而善于理脾胃气滞,为醒脾和胃之良药,适用于该患者之纳差食少。

温胆汤全方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疗神经官能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