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皮肤科诊疗常规(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7:50:48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儿童医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皮肤科诊疗常规(第2版)

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皮肤科诊疗常规(第2版)试读:

前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前身是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于1942年创办的北平私立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于1974年在诸福棠院士和张金哲院士大力支持下组建,第一任主任为赵佩云教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科室,包括皮肤内科和皮肤外科,是国内最早拥有儿童皮肤科病房的专业科室之一,是国内第一个儿童皮肤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1999年至今,自马琳教授担任皮肤科主任以来,大力培养人才,加强科室建设,先后开展变态反应(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激光治疗、白癜风、银屑病、感染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痤疮、毛发和甲病、皮肤外科、瘢痕和皮肤科诊疗团队等12个儿童皮肤病专业,各专业特色明显,诊疗技术及新项目开展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年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超千例、手术例数500余例,病例数之多、病种之广在国内儿童皮肤科首屈一指,诊疗实力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是国内儿童皮肤科学界梯队最合理、专业最齐全、医教研综合实力最强的科室之一,十余年来,科室的发展学界瞩目, 2008年,马琳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并于2009年主译《儿童皮肤病学》 一部;2014年马琳教授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儿童皮肤病亚专业主任委员,集合了全国儿童皮肤科之力,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儿童皮肤科医师培训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四十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为了系统科学地总结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提高医疗质量和教学水平,现由皮肤科的教授和专家牵头,以目前我院临床应用的诊治方法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集思广益,编写了这本反映我院皮肤科当前医疗诊疗水平的分册。力求内容准确,文字简练,能够涵盖常见儿童皮肤病诊疗过程中得到医学界公认的技术与方法。本书可用于儿童皮肤科及其他专业临床医生及卫生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便于儿童皮肤科、儿科,成人皮肤科、儿童保健科和妇产科新生儿专业等住院医师、临床研究生和进修医生的培训。本书部分疾病配以临床图片,简明生动地展示了皮肤病特有的临床特点;同时增加了部分疾病如婴儿血管瘤等的治疗新进展。

本书的出版,充分体现了当代儿科医师临床技术与水平。本套丛书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补充、完善和提高,在此希望能给其他医学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尤其是较年轻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及基层的医生,使本书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利器”,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编者水平和时间有限,一些不足之处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本书出版之际,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renweifuer@pmph.com,或扫描封底二维码,关注“人卫儿科”,对我们的工作予以批评指正,以期再版修订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主编2016年5月第一章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第一节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是由人类疱疹病毒1型和2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和Ⅱ)感染所致。单纯疱疹病毒Ⅰ型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可致非生殖器部位疱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通过性传播,可致生殖器疱疹,如通过产道传播,可致新生儿疱疹。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复发性。【诊断】

1.典型损害

红斑基础上簇集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疱壁薄而紧张,疱液清亮,破溃后很快结痂,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图1-1)。图1-1 单纯疱疹

2.原发性单纯疱疹

即初次感染后出现的皮疹,症状重,病程长,约2周。90%初次感染可不出现临床症状。(1)疱疹性龈口炎:

最常见,伴高热、咽喉肿痛、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颊、舌、咽部出现水疱、溃疡,上覆淡黄色假膜,有剧痛。(2)接种性单纯疱疹:

病毒直接接种于擦伤或正常皮肤所致。深在性、疼痛性水疱融合,可形成疱疹性瘭疽。(3)新生儿单纯疱疹:

出生时由产道感染。生后4~6天出现喂养困难、高热、肝脾肿大和黄疸,皮肤和眼结膜发生疱疹。(4)疱疹性湿疹:

又称kaposi水痘样疹,在特应性皮炎或其他皮肤病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恢复期可留有瘢痕。(5)播散性单纯疱疹:

发生于营养不良、恶性肿瘤、严重烧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

3.复发性单纯疱疹

相对症状轻,病程短,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发作位置相对固定,恢复期可出现瘢痕。(1)口唇疱疹:

常见,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初有灼热、瘙痒、潮红,继而出现水疱,破溃后有糜烂、渗出、结痂。病程1~2周。(2)生殖器疱疹:

常为疱疹病毒Ⅱ型感染。感染后1~4个月内发生,第一年可复发4~6次,以后渐减。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女性好发于阴唇、阴阜、阴蒂或宫颈,局部疼痛明显。

4.实验室检查(1)疱液涂片检查。(2)血清抗体测定:HSV-IgM、IgG检查。(3)病理变化:表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网状变性、凝固性坏死,棘刺松解细胞。胞核中可见病毒包涵体。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轻重不等炎性浸润。可见红细胞外渗、中性粒细胞的核碎裂。【治疗】

1.局部治疗(1)收敛、干燥:外涂氯霉素氧化锌搽剂或氧化锌油。(2)抗病毒:外涂1%~5%阿昔洛韦软膏或1%喷昔洛韦软膏。(3)继发感染: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或红霉素软膏。

2.抗病毒治疗 严重的单纯疱疹多需系统抗病毒治疗。(1)阿昔洛韦:口服10~20mg/(kg·d),5次/天;静脉滴注,15mg/(kg·d),每8小时1次。伐昔洛韦(2岁以上)口服10mg/(kg·d),2次/天。(2)新生儿阿昔洛韦用法:静脉滴注,10~20mg/(kg·d),每8小时1次,疗程为10~21天。(3)免疫力低下者,阿昔洛韦剂量加倍。

3.复发性单纯疱疹可加用免疫调节药物。第二节 水 痘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感染所致。原发感染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儿童常见。【诊断】

症状、体征:(1)潜伏期10~21天,出疹前可有发热等不适,1~2天内出疹,以头、面、躯干受累为著,向心性分布,病程2~3周(图1-2)。图1-2 水痘(2)典型损害:丘疹、水疱、结痂性损害同时存在,皮疹绿豆大小,周见红晕,水疱可见脐凹,黏膜亦可受累。皮损合并感染后可留瘢痕。【治疗】

1.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口服10~20mg/(kg·d),5次/天;静脉滴注,15mg/(kg·d),每8小时1次。伐昔洛韦(2岁以上)口服10mg/(kg·d),2次/天。

2.局部对症 收敛、干燥,可外用氯霉素氧化锌搽剂或氧化锌油。

3.免疫力低下者,应用丙种球蛋白400mg/天,疗程为3~5天。

4.发病后需隔离至脱痂为止,不少于2周。第三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感染所致。初次感染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儿童常见。恢复期病毒进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沿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并持久的潜伏于神经元中。一旦脊髓后根神经节潜伏的病毒复活,可导致带状疱疹发作,中老年人常见。【诊断】

1.症状、体征(1)前驱症状:

发热、疲倦、患部皮肤灼热或神经痛。(2)典型损害:

水肿性红斑基础上成簇水疱,大小不等,液清、疱壁紧张,中心可见脐凹。严重时可出现血疱。水疱破溃后结痂,可留瘢痕。皮疹分布于某一脊髓后根神经分布区内,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图1-3)。图1-3 带状疱疹(3)疼痛:

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尤以成人多发。有时可持续数月,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不典型表现:

1)顿挫性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无典型水疱。

2)大疱性带状疱疹:形成大疱。

3)出血性带状疱疹:疱内容物为血性。

4)坏疽性带状疱疹:老年人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易患,可留有瘢痕。

5)泛发性带状疱疹:肿瘤患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可伴有高热、肺、脑损害,病情危重。(5)特殊类型

1)眼带状疱疹:症状重,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瘢痕形成可致失明,严重者可发生全眼球炎、脑炎。

2)耳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听神经。膝状神经节受累可产生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症,亦称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性脑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伴头痛、呕吐、惊厥或进行性感觉障碍。

4)运动性麻痹:多为眼、面麻痹,数周至数月可恢复。

5)内脏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纤维,引发胃肠道、泌尿道症状,亦可侵犯腹膜、胸膜。

2.实验室检查

疱液涂片。【治疗】

1.抗病毒治疗(1)同水痘抗病毒治疗。(2)免疫力低下者,阿昔洛韦剂量加倍。

2.局部对症

收敛、干燥,可外用氯霉素氧化锌搽剂或氧化锌油。局部半导体激光照射,减轻炎症反应及水肿。

3.辅助治疗

维生素B, 维生素B, 针灸治疗。112第四节 Kaposi水痘样疹

Kaposi水痘样疹(Kaposi’s varicelliform eruption)是指在原有皮肤病(多为特应性皮炎或湿疹)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或牛痘病毒而发生的皮肤病。【诊断】

症状、体征:(1)典型皮损:在原有皮损基础上突然出现密集水疱,疱中央有脐凹,周有红晕,约1~2周后干燥结痂(图1-4)。(2)好发于5岁以下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儿童。(3)伴有高热、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图1-4 Kaposi水痘样疹(4)多数预后良好,可留有瘢痕,少数并发树枝状角膜溃疡、脑炎及内脏损害。【治疗】

1.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静脉滴注,15mg/(kg·d),每8小时1次。伐昔洛韦(2岁以上)口服10mg/(kg·d),2次/天。

2.酌情应用免疫球蛋白。

3.局部治疗(1)收敛、干燥:外涂氯霉素氧化锌搽剂或氧化锌油。(2)抗病毒:外涂1%~5%阿昔洛韦软膏或1%喷昔洛韦软膏。(3)继发感染: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或红霉素软膏。(4)原发病治疗:酌情外用糖皮质激素、润肤剂。第五节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又称为婴儿玫瑰疹,多为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发疹性疾病。其特征为高热3~5天后,体温下降、皮疹发生。【诊断】

1.症状、体征(1)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2)热退疹出:表现为高热,持续3~5天,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次日出皮疹。(3)患儿除有食欲缺乏、轻度腹泻或呕吐外,一般精神状态良好。(4)典型皮损:头面部、颈部及躯干迅速出现2~4mm的淡红色斑疹及斑丘疹,24小时内渐波及四肢,一般掌跖处无皮疹(图1-5)。(5)3~5天后皮疹消退,无鳞屑及色素沉着。图1-5 幼儿急疹

2.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高。【治疗】

1.本病具有自限性,对症处理。

2.可予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

3.高热时多喂水,适当予退热药。

4.皮疹可不做特殊处理。第六节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为痘病毒属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人类是该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传染性软疣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潜伏期为14~50天不等,托幼机构宿舍、游泳场馆是较常见的传染场所。亦可自身接种。【诊断】

症状、体征:(1)典型损害: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中心可呈微凹或脐窝状,颜色可为白色、淡黄色,表面有蜡样光泽,挤破表皮可见奶酪样物质(软疣小体)(图1-6)。(2)患此病数周至数月内,疣体可由一个发展到数个、数十个甚至上百个。(3)全身任何部位皆可发生。(4)传染性软疣一般无自觉症状,但也有患儿疣体周围伴发湿疹,诉瘙痒明显。如合并局部皮肤感染,可出现类似于疖肿的红肿热痛表现。【治疗】

1.挑挤疗法

是治疗传染性软疣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一般用小镊子夹住疣体,将其中奶酪样物质(软疣小体)挤出,然后外涂碘伏即可。图1-6 传染性软疣

2.预防(1)加强个人卫生。(2)减少使用搓澡巾。(3)发现皮损后及时治疗,防止自身接种。第七节 疣

疣(wart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表皮赘生物。人类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不同的HPV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临床常见的疣包括寻常疣(HPV-1、2、4)、扁平疣(HPV-3、5)和尖锐湿疣(HPV 6、11、16、18)。寻常疣好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扁平疣多见于青少年或较大年龄的儿童,女性较男性多发。潜伏期为1个月~2年不等。直接接触是疣的主要传播途径,另外,外伤也是引起HPV感染的重要因素。寻常疣和扁平疣均可能自然消退。尖锐湿疣为性传播疾病。【诊断】

1.寻常疣

俗称“刺瘊”。(1)好发于儿童的手、足部位,尤其是手背部、甲缘及足底部。(2)典型皮损:淡褐色丘疹,可至豌豆大或更大,表面形成突起,呈乳头状增生(图1-7)。(3)因搔抓或位于足底等受压部位,乳头样增生不明显,但用放大镜观察疣体表面,可见点状陈旧性出血点,此征具有特征性的诊断意义。图1-7 寻常疣(4)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单发,亦可多发;可散在孤立存在,多个疣体可融合在一起。

2.扁平疣(1)好发于颜面部及手背部,零星分散或聚集成群,少则数个,多则上百。(2)典型损害: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呈肤色或褐色。(3)由于搔抓可引发同形反应,临床上表现为成线条状分布的疣体。

3.尖锐湿疣

详见尖锐湿疣章节。

4.实验室检查

病理检查可见颗粒层、棘层空泡样细胞。寻常疣表皮乳头瘤样增生明显。【治疗】

1.寻常疣(1)首选液体氮冷冻疗法,此法简单有效,特别适用于数量少的患儿。(2)外用药物如10%甲醛溶液、5%氟尿嘧啶软膏、10%水杨酸软膏也有一定疗效。

2.扁平疣(1)多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如0.1%维A酸乳膏,喷昔洛韦乳膏。(2)少量皮损可冷冻治疗。第八节 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

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infantile papular acrodermatitis)多数与乙肝病毒(HBV)感染有关,可能为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所致。少数与柯萨奇A族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甲肝病毒或卡介苗、链球菌感染有关。【诊断】

1.症状、体征(1)好发于6~12岁儿童,多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疹。(2)典型皮损:扁平实性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暗红色、紫红色或淡褐色。好发于四肢远端,从手、足背开始,可扩展至腹、臀及上肢伸侧,最后延至面、颈部。一般不累及躯干,2~8周自然消退(图1-8)。(3)可伴低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图1-8 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

2.实验室检查

部分伴有肝炎,肝酶升高,特别是醛缩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乙肝表面抗原可为阳性。【治疗】

1.皮疹呈自限性,对症治疗为主。

2.伴乙肝感染者积极治疗乙肝。第九节 麻 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经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诊断】

1.症状、体征(1)潜伏期6~21天,如接受被动免疫者延至28天。(2)前驱期3~5天,出现发热、咳嗽、打喷嚏、结膜充血、流泪、畏光。(3)发热2~3天,双颊黏膜第一臼齿处见麻疹黏膜斑(koplik’s斑)。出疹后1~2天消退。(4)发热第4天出疹,自耳后、发际,由上至下渐及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2~5天出齐。(5)典型损害: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压之可褪色,疹间肤色正常。(6)皮疹出齐后1~2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有糠麸状脱屑样细小脱屑及棕色色沉。(7)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

2.病原学检查

取鼻咽拭子做涂片镜检可找到多核巨细胞;检测麻疹抗原及麻疹特异性IgM,均可早期诊断。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增高,可助诊断。【治疗】

1.对症治疗。

2.中药治疗 前驱期以“辛凉透表”为主,出疹期以“清热解毒,透疹”为主。

3.并发症治疗(1)麻疹肺炎:若继发细菌感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2)麻疹喉炎:除根据致病菌选择抗生素外,可用超声雾化、吸痰,短期激素治疗。(3)麻疹脑炎:与脑病治疗相同。

4.隔离至发疹后5天。第十节 风 疹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感染所致,经呼吸道传播,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冬春两季多见。妊娠妇女感染有致畸作用。【诊断】

症状、体征:(1)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2)前驱症状轻微,持续1~2天,可见枕骨下、耳后淋巴结肿大。可见口腔黏膜疹,即软腭腭垂散在玫瑰色斑点或出血点,针尖大小。(3)前驱期后1~2天,自头面部出疹,至颈、躯干和四肢。稀疏的粉红色斑丘疹,背部可融合(图1-9)。(4)自出疹第2~3天皮疹开始消退,4~5天退完,不留痕迹。图1-9 风疹【治疗】

1.对症处理为主,多休息。

2.可予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

3.高热时多饮水,适当予退热药。第十一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常见致病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可致重症型)。【诊断】

1.症状、体征(1)好发于婴幼儿,潜伏期3~5天。可有发热、腹痛、全身不适症状。(2)典型皮损:口腔(咽部、软腭、颊黏膜、舌、牙龈)(图1-10A)、掌跖(图1-10B和1-10C)或指(趾)侧、肘部、膝部、臀部,出现直径1~3mm大小水疱,周见红晕,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数目几个至几十个不等。(3)多数有自愈性,病程7~10天,预后良好。(4)少数患儿表现为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3岁以下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或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衰竭。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图1-10A.手足口病-口腔;B.手足口病-掌;C.手足口病-跖

2.病原学检查(1)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2)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的升高。【治疗】

1.本病具有自限性,对症处理。

2.抗病毒治疗。

3.可给予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

4.重症手足口病 神经系统受累时,应积极控制颅内高压,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呼吸、循环衰竭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利尿剂等。

5.隔离至发热、红疹消退,水疱结痂,但不少于发病后10天。(向欣 徐子刚)第二章 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第一节 脓 疱 疮

脓疱疮(impetigo)俗称“黄水疮”,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温度高、湿度大、外伤、搔抓、免疫能力低等因素可诱发本病。脓疱疮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容易在儿童集体中流行。【诊断】

1.症状、体征(1)多见于夏秋季节,1~5岁儿童为高发年龄。(2)好发于面部尤其口周、外鼻孔附近和四肢。(3)皮损开始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的红斑,之后迅速发展形成小水疱或脓疮,疱壁很薄,极易破溃,其渗液干燥后形成典型的蜜黄色痂覆盖在浅表糜烂的表面(图2-1)。(4)大疱型脓疱疮皮损为散在性大疱。(5)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重症者伴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图2-1 脓疱疮

2.实验室检查(1)疮面、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2)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可增高。

3.鉴别诊断(1)丘疹样荨麻疹: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的丘疹或丘疱疹,成批出现,反复发作,瘙痒剧烈。(2)水痘:

好发于冬春季节,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基本损害为绿豆至黄豆大小水疱,基底绕以红晕,部分水疱可有脐凹。还可同时见到斑疹、丘疹和结痂等各个时期的皮疹,口腔黏膜、头皮等部位常受累。【治疗】

1.注意皮肤卫生,夏季勤洗澡。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2.局部治疗原则 清洁、消炎、杀菌、干燥、收敛,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

3.清洁液常用有1%~3%硼酸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等。第二节 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 neonatorum)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发生于新生儿的一种大疱型脓疱疮。本病发病急骤,传染性强,在婴儿室中常可造成流行。病原菌大多来源于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等;其次为尿布或床单等消毒不严而导致污染。【诊断】

1.症状、体征(1)多发生于出生4~10天的婴儿。(2)皮损为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疱液初呈淡黄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疱液变浑浊,有半月形积脓特征(图2-2)。(3)疱周绕以红晕,壁较薄,易于破裂,破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糜烂面干燥后覆有黄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4)开始无全身症状,以后可有发热或低热,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而死亡。图2-2 新生儿脓疱疮

2.实验室检查

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鉴别诊断(1)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水疱多发生于手、足、肘、膝等易受外伤及摩擦的部位。疱壁厚,疱液清澈,为紧张性大疱,愈合后可留有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常有家族史。(2)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常发生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皮损特点为弥漫性潮红,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迅速扩张,尼氏征阳性,全身症状严重。【治疗】

1.注意清洁卫生

一经发现患本病的婴儿应及时隔离治疗。婴儿室要经常消毒,注意通风散热,患儿尿布、衣被要进行消毒,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婴儿室。

2.全身治疗

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如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等。并加强支持疗法等。

3.局部治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疱者抽取疱液。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第三节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该致病菌可释放一种表皮剥脱毒素,直接破坏表皮细胞间桥粒芯蛋白-1,导致表皮松解剥脱而引起本病。【诊断】

1.症状、体征(1)多发生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偶见于成人。(2)突然发病,初在口周和眼周发生弥漫性红斑伴明显触痛(图2-3A),在1~3天内皮损逐渐波及全身(图2-3B)。(3)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大疱,表皮很快发生剥脱,露出鲜红水肿性糜烂面,尼氏征阳性,状似烫伤。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4)1~2天内口周、眼周渗出结痂,口周可见放射性皲裂,此种现象具有特殊性诊断意义。(5)部分患儿可出现低度至中度发热,同时有哭闹、厌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继发肺部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导致死亡。(6)恢复期头皮及躯干呈糠秕样脱屑,皮肤干痒明显。愈后无瘢痕,少数患儿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斑。图2-3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一般大致正常或白细胞轻度升高。(2)细菌培养:

原发皮损处取材常可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病理表现:

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表皮棘细胞与颗粒细胞层有不同程度的松解、裂隙和水疱形成。真皮细胞炎症反应轻微,仅在血管周围有少量细胞浸润。

3.鉴别诊断(1)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多发生于大龄儿童,主要由于药物过敏引起,皮损表现多形,常有口腔黏膜损害,死亡率高。病理为表皮全层坏死,表皮下水疱。(2)新生儿脓疱疮:

皮疹以脓疱为主,无表皮棘层松解现象,尼氏征阴性。【治疗】

1.全身治疗(1)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关键。首选耐β-内酰胺酶半合成青霉素和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等。(2)重症病例可早期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一般建议给予每天1g/kg, 静脉滴注3天。(3)加强支持疗法, 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局部治疗(1)原发皮损处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2)口周、眼周明显干裂处可外用金霉素眼膏。

3.皮肤护理(1)避免皮肤局部受压,减少触摸,尽量减少搬动患儿的次数。(2)由于皮损似烫伤,因此护理亦如护理烫伤患儿,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护理和陪住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恢复期自觉皮肤瘙痒干燥,因此可应用润肤霜剂。第四节 细菌性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是指整个毛囊被细菌感染后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本病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不清洁、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低下可为本病诱因。【诊断】

症状、体征:(1)在儿童好发于头部。(2)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为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一周左右脱痂而愈。(3)易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也可发展为深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一般不留瘢痕。(4)皮疹数目较多,但孤立存在,自觉有轻度疼痛。【治疗】

可酌情选用抗生素,局部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第五节 疖与疖病

疖(furuncle)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侵犯毛囊引起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furunculosis)。长期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糖尿病、肥胖、不良的卫生习惯以及免疫功能缺陷状态的患者易患本病。【诊断】

1.症状、体征(1)好发于颜面、头皮和臀部。(2)典型皮损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天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脓栓脱落后,排出脓液,炎症逐渐消失而愈(图2-4)。(3)患者常伴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4)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如被挤压或挑破,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会引起海绵状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甚至脑脓肿等。图2-4 疖

2.鉴别诊断(1)汗腺炎:

浸润较局限,周围炎症较轻,不形成脓栓,仅发生于腋窝、肛周、外阴及乳晕等顶泌汗腺分布区域。(2)痈:

皮损处浸润较明显,表面有多个脓头,形成蜂巢状,疼痛较剧烈,全身症状明显。【治疗】

1.局部治疗

对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红外线或超短波),早期可用10%鱼石脂软膏,同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2.全身治疗

对再发性亦称顽固性疖病患者可给予耐β-内酰胺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等。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给予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唑或夫西地酸。同时应加强个人卫生,注意营养,提高抵抗力。第六节 痈

痈(carbuncle)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邻近的毛囊发生深部感染。本病多发生于抵抗力低下、糖尿病、肾炎、营养不良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诊断】

1.症状、体征(1)多发生于颈项、背部和大腿,病灶可达10cm或更大。(2)初为弥漫性浸润性紫红色斑疹,表面紧张发亮,触痛明显。之后局部出现多个脓头,有较多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可见窦道,局部淋巴结肿大(图2-5)。(3)临床上患者自觉搏动性疼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败血症导致死亡。(4)本病愈合缓慢,伴有瘢痕形成。图2-5 痈

2.鉴别诊断(1)蜂窝织炎:

局部呈弥漫性红肿、浸润,境界不清,表面无多个脓头。(2)脓癣:

好发于头部,为毛囊性脓疱,可形成片状红肿的痈状隆起。患处头发易折断,且镜检可找到真菌。【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卫生。

2.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首选耐β-内酰胺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等。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给予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唑或夫西地酸。

3.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或75%乙醇湿敷,同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对炎症范围较大者可做十字切开引流。第七节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cellulitis)是皮肤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本病常继发于局部化脓性感染,细菌通过皮肤创面侵入,或由淋巴和血行感染所致。【诊断】

1.症状、体征(1)皮损好发于四肢、颜面、足背、指(趾)、外阴及肛周等部位。(2)皮损初起为肿胀性、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迅速扩散至周围组织,有显著地凹陷性水肿。局部皮温高,疼痛明显。(3)发生于指(趾)的蜂窝织炎局部有明显搏动痛及压痛,炎症向深部组织蔓延可累及肌腱及骨。(4)眶周蜂窝织炎可由局部外伤、虫咬感染或鼻窦炎扩散所致,表现为眼眶周围潮红、肿胀,播散至眼窝内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眼球突出及眼肌麻痹。(5)患者往往伴有发热、畏寒、不适等全身症状,可伴有局部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重者可发生坏疽、转移性脓肿及败血症。

2.实验室检查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细菌培养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等细菌。

3.组织病理

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广泛性化脓性炎症改变,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及汗腺被破坏,血管及淋巴管扩张,有时可见血管栓塞。后期可见有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及巨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

4.鉴别诊断(1)丹毒:境界清楚的炎症性红斑,病损较浅,浸润较轻。(2)尚需与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相鉴别。【治疗】

1.局部治疗

早期未化脓的皮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外用10%鱼石脂软膏包扎;同时可外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亦可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等物理治疗。皮损中间软化并有波动感时,则需要及时手术切开引流。

2.全身治疗

系统给予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链球菌感染者常用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选耐β-内酰胺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等。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给予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唑或夫西地酸。眶周蜂窝织炎除加强抗生素治疗外,应及时进行X线或CT检查了解眼窝及鼻窦情况,并可在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同时短期合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0.3~0.5mg/(kg·d),可明显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第八节 猩 红 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A族 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症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带菌者,多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传染。【诊断】

1.症状、体征(1)潜伏期通常2~5天,以1~10岁的儿童多见。(2)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3)咽峡炎:表现咽痛,局部充血,腭部可见充血或出血性黏膜疹,可早于皮疹出现。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4)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和上胸部,24小时迅速蔓延全身。典型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粟粒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红色,伴有痒感,因与毛囊一致,故呈鸡皮样,称之为“鸡皮样疹”,触之有砂纸感(图2-6A)。手足心及面部充血但无皮疹,面部口鼻周围皮肤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夹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明显的红色线条,称为帕氏(pastia)线。发疹同时可见舌乳头肿胀,称为“杨梅舌”(图2-6B)。(5)皮疹达高峰后,依出疹顺序开始逐渐消退,皮肤出现脱屑,面部及躯干部常为糠屑状,掌跖、指(趾)处由于角质层较厚,可呈片状脱皮或套状脱皮(图2-6C)。

2.实验室检查(1)早期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2)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

3.鉴别诊断(1)麻疹:

起病初期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口腔麻疹黏膜斑,一般于起病后第4天出疹,系斑丘疹表现,皮疹虽有融合现象,但疹间皮肤正常。化验检查麻疹抗体为阳性。图2-6A.猩红热-鸡皮样疹;B.猩红热-杨梅舌;C.猩红热-脱皮(2)药疹:

可呈猩红热样皮疹,但起病前有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无咽峡炎及杨梅舌等改变。【治疗】

1.一般治疗

进行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食物,补充水分及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2.全身治疗

轻型患者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或肌内注射青霉素,儿童20万U/(kg·d),分2~3次静脉滴注,连用10天,或热退后3天。80%左右的患者24小时内即可退热,4天左右咽炎消失,皮疹消退。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儿童30~50mg/(kg·d),分4次静脉滴注。

3.预防

患者应家庭隔离,待咽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方可解除隔离(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托幼机构发生猩红热患者时,应严格密切观察接触者(包括工作人员)7天,认真进行晨间检查,对接触者做咽拭子培养。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予以隔离治疗,对带菌者亦可口服青霉素类药物治疗1周。第九节 丹 毒

丹毒(erysipelas)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haemolytic streptococci)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皮肤炎症。病原菌常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鼻部炎症、足癣、甲真菌病、小腿溃疡、慢性湿疹、糖尿病、机体抵抗力低下常为诱发因素。【诊断】

1.症状、体征(1)好发于足背、小腿和面部等处,多为单侧发病。(2)起病急剧,表现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皮紧张灼热,皮损迅速扩大,局部皮损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图2-7)。(3)可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和邻近淋巴结肿大。(5)皮损一般在4~5天达到高峰,消退后局部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和脱屑。图2-7 丹毒

2.鉴别诊断(1)蜂窝织炎:

局部呈弥漫性红肿、浸润,境界不清,表面无多个脓头。愈后有瘢痕。(2)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皮疹多局限在接触部位,自觉瘙痒,无疼痛和发热。(3)癣菌疹:

足背或小腿多数大小不等的红斑,常为双侧对称性,无压痛,无全身发热等症状,常伴有足癣、脓癣。【治疗】

1.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鼻炎、足癣等诱发疾病。

2.局部治疗 抬高患肢,有水疱破溃时可用1∶2000盐酸小檗碱、50%硫酸镁或0.5%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采用紫外线或半导体激光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等均有一定疗效。

3.全身治疗 早期、足量、有效地抗生素治疗可缓解全身症状,防止复发。首选青霉素或阿莫西林,也可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唑或夫西地酸。一般疗程为10~14天,在皮损消退后应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加强支持疗法,对于高热、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刘盈 马琳)第三章 杆菌感染性皮肤病第一节 寻常狼疮

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是皮肤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感染。【诊断】

1.症状、体征(1)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面部、臀部等暴露部位,也可发生于四肢。结核分枝杆菌可经皮肤损伤处侵入皮肤。(2)病程慢性,部分皮疹可消退,部分进展呈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病变。(3)一般无自觉症状。(4)皮疹的基本损害为狼疮结节,粟粒至豌豆大小,苹果酱色或褐色。可相互融合,有浸润感,境界清楚。结节柔软,可用探针刺入,玻片压后可呈苹果酱色,可破溃(图3-1)。(5)皮疹愈后留萎缩性瘢痕,发生在面部者可致毁容。

2.实验室检查(1)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

可阳性。(2)X线等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发现肺和其他脏器的结核感染。(3)细菌学检查:

直接涂片行抗酸染色或结核菌培养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行PCR检测病原体。(4)组织病理学表现:

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可见结核样肉芽肿性结节,结节中心为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周围绕以致密的淋巴细胞,中央可见程度不等的干酪样坏死。图3-1 寻常狼疮

3.鉴别诊断(1)盘状红斑狼疮:

典型皮疹为境界清楚的紫红色斑块,表面附着黏着性鳞屑,剥离鳞屑可见扩张的毛囊口。病理检查可鉴别。(2)结节病:

该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或皮下组织中大量聚集的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其周围淋巴细胞少,结节中央无干酪样坏死,可有纤维样变性。(3)深部真菌病:

此类疾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化脓性炎症,可见大量浆细胞。在脓肿和多核巨细胞中PAS染色有时可找到孢子或菌丝。脓液或组织培养有致病性真菌生长。【防治】

1.全身治疗

为本病的主要疗法,原则为早期、足量、规范和联合应用抗结核药,以保证疗效,防止耐药,用药时间不少于6个月。常用的抗结核药有:(1)异烟肼:

为首选药物,剂量为10~15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300mg/ d,1次顿服。(2)利福平:

与异烟肼合用时,肝毒性的危险性增加,故两者均不超过10mg/(kg·d),1天总量不超过450mg,清晨空腹顿服。

2.局部治疗(1)外用药物:

可外用15%对氨基水杨酸钠或5%异烟肼软膏。(2)手术疗法:

可用外科手术清除瘘管加速痊愈。

3.预防(1)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普及卡介苗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反应阴性者及时补种。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2)对患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对家长及经常接触者应密切观察。第二节 颜面粟粒性狼疮

颜面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faciei)的真正病因尚未确定,一些学者认为系一种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属于寻常狼疮的变异型或结核疹。但结核菌素试验经常阴性,部分患者体内不伴有其他结核灶,病损中找不到结核分枝杆菌,病程有自限性。故本病是否属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尚有争议。【诊断】

1.症状、体征(1)发病急,经过缓慢,2~3年后可自愈。(2)皮疹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附近,基本损害为直径1~2mm孤立散在或相互融合的结节,皮疹呈淡红、紫红或淡褐色。质软,光滑半透明状。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探针贯通现象可阳性(图3-2)。图3-2 颜面粟粒样狼疮(3)皮疹愈后不留痕迹或有萎缩性瘢痕。

2.实验室检查(1)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经常阴性。(2)X线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除外肺和其他脏器的结核感染。(3)组织病理学表现:真皮中、下层常见结核性浸润,有明显的干酪样坏死。浸润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变性或消失,血管内可有血栓形成和阻塞现象。

3.鉴别诊断(1)寻常痤疮:

有多种形态的皮疹,以黑头粉刺为特点。病理改变为毛囊口角质栓塞。毛囊上皮增生,无结核性浸润。(2)酒渣鼻:

鼻尖及颊部潮红,充血明细,有毛细血管扩张,毛囊口扩大,晚期有鼻赘。病理改变为皮脂腺肥大,无干酪样坏死。(3)皮脂腺瘤:

损害为多发性的丘疹或结节,柔软而孤立,发生于颜面中央部位,无自觉症状,患者多伴有智力不足及癫痫,是结节性硬化病的典型皮疹表现。病理改变为皮脂腺增生肥大,血管扩张,结缔组织增生,无结核性浸润。【防治】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口服糖皮质激素、氨苯砜、氯喹、维A酸药物及四环素也有效。抗结核药无效。第三节 苔藓样结核疹

苔藓样结核疹(lichenoid tuberculid)曾被认为是一种血行播散性结核,但又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结节病样反应。【诊断】

1.症状、体征(1)突然发病。(2)主要发生于四肢,呈对称性,皮疹为豌豆大小的棕紫色扁平丘疹,有时顶端有细小的脱屑。有时可排列成环状或簇状(图3-3)。(3)皮疹消退后留有棕色的色素沉着,不形成瘢痕。

2.实验室检查(1)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

经常阴性。(2)X线等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除外肺和其他脏器的结核感染。(3)组织病理学表现:

真皮上部有较多的结核结节,偶有干酪样坏死。图3-3 苔藓样结核疹

3.鉴别诊断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本病可以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但多发生于皮肤、骨骼。最常见的皮疹表现为泛发性淡红到红棕色米粒大小的丘疹,可伴出血。病理组织基本改变是朗格汉斯细胞的大量增生。电镜下细胞内可见Birbeck颗粒。【防治】

如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免疫缺陷,胸片、细菌学检查无结核播散的征象,可不必治疗。(肖媛媛)第四章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第一节 头 癣

头癣(tinea capitis)是指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致的疾病,常见于儿童,通过接触患病的人和动物及其污染物传染。【诊断】

1.症状、体征

主要表现为脱发、断发、头皮脱屑伴瘙痒,重症者可有脓肿形成,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不振、头部肿胀和淋巴结肿大等。(1)白癣:

头皮灰白色鳞屑性脱发斑。病发在距头皮3~4mm处折断,病发根部有灰白色菌鞘包绕。皮疹常呈卫星状分布(图4-1A)。(2)黑点癣:

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病发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图4-1B)。(3)黄癣:

典型损害为蝶形硫黄色痂,中心有毛发贯穿,发无光泽,长短不一。久之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4)脓癣:

白癣和黑点癣中的炎症较重者,可形成头皮脓肿。典型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形成暗红色境界清楚的圆或椭圆形脓肿,表面柔软,易形成多个蜂窝状排脓小孔。症状严重者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图4-1C)。

2.实验室检查(1)真菌直接镜检:白癣可见发外包绕密集排列的圆形孢子。黑点癣为头发内成串排列的链状孢子。黄癣可见发内菌丝或关节孢子和气泡,黄癣痂中可见鹿角菌丝和孢子。(2)真菌培养:白癣致病菌多为小孢子菌,黑点癣致病菌多为毛癣菌,黄癣致病菌为黄癣菌。真菌培养可进一步帮助确定致病菌种。必要时可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3)伍德灯检查:白癣为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黄癣为暗绿色荧光。(4)脓癣患儿可有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为主,CRP显著升高。图4-1A.头癣-白癣;B.头癣-黑点癣;C.头癣-脓癣

3.鉴别诊断(1)斑秃:

受累部位皮肤光滑,无任何炎症和鳞屑,断发残根少见。(2)脂溢性皮炎:

皮疹处常有细小干性或油腻性鳞屑。无明显断发。(3)特应性皮炎:

头部皮疹一般无断发,常有较典型的全身性表现。(4)银屑病:

头皮皮疹表面有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较厚,皮疹处头发呈束状,无断发。(5)头皮脓肿:

易与脓癣混淆。脓癣断发、结痂、脱屑更为明显,表现为隆起性斑块,挤压可见脓液,为蜂窝织炎,波动感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头皮脓肿波动感明显,为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真菌镜检阴性。【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内服和外用结合,遵循“服、擦、洗、剃、煮”五字方针。

1.内服

首选灰黄霉素,儿童15~20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为6~8周,如病发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服药期间同时进高脂餐以便于药物吸收。特比萘芬:体重<20kg者62.5mg/d,体重在20~40kg者125mg/d,体重>40kg者250mg/d,疗程为4~6周。伊曲康唑:儿童3~5mg/(kg·d),最大剂量为200mg/d,最好在进餐后服药。服药治疗时,治疗前、后和治疗中每间隔2周,应分别查肝肾功能及血象。治疗前作真菌镜检和培养,之后每两周复查一次真菌镜检,连续三次镜检阴性再结合临床方可认为治愈。

2.外用治疗

治疗头癣除应用口服药物外,局部的洗头、理发、擦药、消毒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