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6:47:41

点击下载

作者:荣跃明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6)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6)试读:

摘要

全书由总报告、各专题研究报告以及个案与访谈构成。

总报告统领全篇,详细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作出研判。

各专题报告透彻剖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涉及电影创作、电影产业国际化、电影产业人才培养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的新动向等主题,兼具实践指导和理论价值。其中电影创作部分详细阐述了2014—2015年上海电影制片与创作的状况,剖析了国产青春电影的类型与文化;电影产业人才培养部分关注电影行业人才培养现状,致力于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电影产业国际化部分概览2015年上海电影国际化发展的状况,重点关注中外合拍片政策、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公信力建构以及中美电影产业衍生品的开发状况对比;电影产业的新动向则主要从完片担保政策、科技创新、院线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与“互联网+”电影产业新生态等角度进行研究。

个案与访谈部分聚焦行业典型,如当代中国纪录片产业、FFI中国区总裁叶禾卿等。

全书紧扣转型、升级、融合三个关键词,报告和研究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最新情况,把握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分析解读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Abstract

The whole book is consisted of general report, various thematic reports and case and interview.

The general report brings out the theme, detailed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Meanwhile, this section gives a judgment of new trend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Various thematic reports anatomizes the key issues in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mainly related to movie cre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lm industry, talent cultivation of film industry, the new tr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etc. This part provides significant value to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Specifically, the section of film creation detailed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Shanghai film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in 2014—2015 and analyzes the type and culture of domestic“Youth Movie”; the par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film industry, exploring new training model; the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verview the progress of Shanghai Film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2015, focusing on co-production policy,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derivative development of movie industry in China and America, etc; and the part of new trend explores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completion bo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vie theatre chain, film industry gathering, new model and new ecology of“Internet plus”.

The part of case and interview focuses on typical cases, such as contemporary Chinese documentary industry, Yeheqing—the China President of FFI, etc.

The whole book focuses three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upgrade and convergence, revealing an update on China's film industry in 2015, grasping the key issues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analyzing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policy-making referenc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总报告编撰组

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一、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电影产业市场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合拍片的发展、电影政策、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特征等方面。(一)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进程1.1953年至1992年:基本上由非市场力量主导

自1953年民营电影公司完成国有化直至1992年,国内电影市场受政策影响显著,基本上由非市场力量主导,生产与分配都在相对限定的领域内进行,经济资本构成以国有资本为主,社会资本参与较少。

此时期内,我国电影产业采用的是“统购统销”与“层级发行”模式。发行领域受政策制度支持显著,在电影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大小制片厂的影片数量与拍摄资金都必须先由电影局进行年度生产供求计划,报批获准才能获得摄制指标,拍摄完成后一次性将影片所有版权卖给中影公司,之后不再享有任何利润分成。中影公司再分别经按照省、市、县行政层级组织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电影院。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适应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2.1993年至入世前:市场壁垒被不断打破,但进程缓慢

1993年始,“电影是产业,应当按照市场规律来发展”成为电影理论界的一种共识。1993年,广电颁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即“广电字3号文件”。该文件打破了层级发行规则,除了海外分账片仍由中影公司垄断发行以外,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电影票价原则上也放开。中影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四十多年形成的远离市场、统购统销、层级发行的产品分配流通模式发生了变化,制片方开始尝试以优质影片作为筹码来与发行方议价,市场因素逐渐渗透至电影业,发行领域靠行政关系拥有的市场控制权出现松动。

虽然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地位被打破,但文件中“32个省级公司仍是目前影片发行的主要渠道”实际上仍然限定着制片厂的发行渠道,省级垄断的局面仍然存在。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电影产业市场化的进程十分缓慢。

总而言之,此时期市场壁垒被不断打破,但仍然受制于行政力量,进程缓慢。“1994年,中国在引入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国外的票房分账制度,但单纯结算方式的改变仍然没有办法解决电影业长期存在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直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有些被动的情势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才有了明显的突破。3.入世后: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电影业具有深远意义。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规则,中国必须向美国开放电影市场,允许美国大片进入中国影院。由于美国电影在全世界的发行放映都采用票房分成制,因此美方要求广电总局建立全国影院的票务统计系统,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中国电影产业原有格局被打破。“入世之后,院线制改革开启,中国电影业的利益分配格局终于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并开始以票房分配的比例直接呈现。”

自此,中国电影产业发行实行院线制和分账制,逐步转变了传统电影发行从上到下的层级式垄断发行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对电影产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开放、竞争的电影生产体制,形成市场整合力量。(1)院线制。院线制是由一个发行主体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与若干影院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其实质是电影的市场化。院线制对于打破地域垄断、减少发行层次、形成竞争开放的市场格局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的计划发行体制。

2015年,全国影院总票房达到438.8亿元,这与院线建设不断推进、银幕数量增长迅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表1所示。据EBOT艺恩日票房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新增影院1 420家,新增银幕8 183块,平均每日新增22.4块,全国累计银幕32 487块,银幕增长率33.7%,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表1 2015年全国院线TOP 10票房资料来源:EBOT艺恩日票房决策智库。城市:全国 数据统计时间:2015.01.01—2015.12.31。(2)分账制发行。分账制发行是另一重要改革。“分账制发行,是一种松散的系统性‘强强联手’市场策略,在这种体制中,版权占有者并不出售发行权,而是以代理方式委托发行中介经营,以双方事先议定的条件,按影片的最终票房收入在制片、发行、放映之间进行比例分成,一改过去制片商出售发行权,一卖了之;发行商推销给放映商,一发了之;互相脱节,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情形。”电影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按照市场规律联系在一起,制作、发行与放映等各环节联系更为紧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发行中实行院线制和分账制,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市场竞争,中国电影产业原有的行政、地域垄断格局被打破,电影制作等产业环节逐步按照市场化要求形成了地理集聚发展趋势,这一地理集聚趋势仍在发展演进之中,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将主要集中在一两个城市。目前来看,将来最可能是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二)城市化进程

当前,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发展,随着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推动了城市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电影消费。这一趋势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影院建设加快,中国院线爆发式增长态势极大地带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另外,“小镇青年”开始成为电影观众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国产影片和中国故事的偏好推动了国产电影票房的增长,影响着院线的排片格局。1.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人口进行电影消费

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增长,是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得以实现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至2015年底,城镇常住人口77 116万人,比2014年年底增加2 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 346万人,比2014年底减少1 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36%逐步增长至2015年的56.1%。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也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商业地产的兴起、现代购物中心与现代多厅影院的增加,以及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与消费能力的提高。其中,文化娱乐的消费比重增大最为明显。

电影作为城市时尚生活的代表,由于消费水平、娱乐内容的丰富多样、受众人群的广泛性、消费的便利性,成为最大众化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对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城市年轻人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于一二线城市的观影人群覆盖接近饱和,三四线城市的青年群体正在成为拉动电影市场尤其是国产电影票房的新动力。接下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院线和影院的进一步覆盖,三四线及县级城市的发展无疑将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2.院线建设加快,电影票房增长迅速

院线发展、影院建设和银幕数量,一直是推动中国电影票房的关键因素。根据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属中国电影报的数据,2015年影院建设成绩斐然,全年新增影院1 200余家,新增银幕8 035块,日均增长超过22块银幕(2013年、2014年日均增长银幕数分别为14块、15块)。目前,全国影院总数超过6 000家,银幕总数已达31 627块,与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场只差约7 000块。参照2003年以来的数据,从2010年开始,全国银幕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与此同时,也是从2010年开始,全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并迅速增长,仅用了三年时间就突破了200亿元,2014年逼近300亿元,2015年440亿,同比增长48.7%,与银幕数量的激增同步,是近五年来实现的最高增幅。尽管从2010年以来,单银幕产出与上座率持续走低,直到2015年才终于走出低迷,回到2010年的水平(按广电总局的数据,2015年单银幕产出达139.3万,为近五年新高),但总体来看,影院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有一定的惯性。一方面,影院投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规划,诸多最近几年规划的项目仍在推进之中;另一方面,排名靠前的院线中不少都有上市的规划,上市前有保住排名的需要,若成功上市后,资本市场募得资金,将加速其扩张的步伐。因而,银幕数量的增长,对于未来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也仍然具有重要的预示作用。

尽管一线城市作为传统票仓在全国影院票房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影院设备与配置最为完善,但过于集中的影院选址、上涨的租金以及区域性饱和等问题也导致了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广东、江苏和浙江是全国影院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已经占到全国总影院数的25%,而北京、上海影院增幅位列全国倒数,可见一线城市院线铺设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不仅如此,近年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所占的票房份额也在逐年下降,同质化竞争导致影院经营困难,部分影院主要依靠团购生存。与此同时,作为当下影院投资热点区域的三四线城市院线乃至县级院线近年的增速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2015年,全国已有县级影院3 241家,县级影院银幕12 777块,在全国影院数和银幕数中占比分别超过50%、40%。正是由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影院与银幕数的增长,使得2015年国内院线在一二线城市院线建设已经较为饱和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爆发式增长的强劲势头。银幕数的激增,也带动了当地的票房增长。2015年三四线及县级城市票房总计超过158亿,全国票房份额36.2%,超过一线城市的票房比重,逼近二线城市的票房份额。从各省的票房分布来看,2015年全国票房过10亿的省份已经达到16个。除了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外,中西部省份河南、河北、陕西三省份全年票房也超过十亿。西南地区两大票仓四川省和重庆市也保持增长势头。电影票房作为反应消费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省区的电影票房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地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院线方面,不仅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合等强势院线开始进驻中小城市,一些以中小城市数字影院为主体的院线增幅颇大,票房跃至全国前列,比如广东大地院线、广州金逸珠江院线、浙江横店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等。其中,广东大地院线凭借二三线城市的“蓝海战略”及“麦当劳”式的连锁经营,连续几年增速第一,2014年即赶超上海联合院线,跻身票房前三;2015年继续以34.7亿票房位列第三,仅次于万达和中影星美。广州金逸珠江院线、浙江横店院线和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则依靠本土影院市场取得高速发展。2010年才成立的中影数字院线,主攻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增长迅速。2013年进入前10,近两年在院线票房排名中稳步上升。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以及院线扩张的深化,中小城市院线的建设日趋完善,在未来一年里,三四线城市票房比重很可能会进一步增长,超越二线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3.“小镇青年”偏好中国故事,推动国产电影票房增长

放映终端的变化导致上游制片的相应变化。“小镇青年”开始成为电影观众的中坚力量。二三线城市观众对国产影片和中国故事的偏好推动了国产电影票房的增长,也影响着院线的排片格局。比如《小时代》《富春山居图》《失恋33天》等国产电影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影院的上座率明显高于一线城市。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国产魔幻大片《捉妖记》以24.4亿票房略胜《速度与激情7》夺得票房冠军。总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里,国产电影占据七席,而外片仅仅取得三席。总票房排名前二十的影片中,国产片占11部,票房126.7亿,单片平均票房11.5亿,而其他9部进口片的票房仅95.6亿,单片平均票房10.6亿。国产大片第一次在票房体量上与好莱坞站上同一个台阶。而就在2014年,总票房排名前二十的影片中,9部进口片的平均票房是7.78亿,11部国产片的平均票房还仅有6.45亿。

国产电影经过近几年的蛰伏和打磨,类型片开发日趋完善,在票房表现上同外片已形成分庭抗礼的局势。非一线城市观众更加认同本土明星,偏爱生活化或带有话题性的国产电影,这些审美特点,都会影响到国产电影的票房,客观上也为国产电影的崛起及其应对2017年中美电影协议到期带来的挑战赢得时间。因此,挖掘三四线城市影院的发展潜力,是当前各大院线和影投公司的重心所在。但三四线城市影院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市场秩序亟待规范。观众文化消费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培养,尽快缩小与一二线城市观众的差距。如何在满足他们现有的观影需求的基础上,使其形成稳定的观影习惯并深层挖掘消费潜力,需进一步探索。无论如何,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成为发展主流的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重要的发展动力。(三)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字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发行与放映的方式,也正在撼动传统的商业模式。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生产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所推动的3D、IMAX等新的观影方式及追求视觉奇观的潮流驱使下,商业大片的后期制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并且需要顶级设计与技术人才的参与。数字技术改变了“胶片时代”电影运输、发行的方式,节省了大量人力与物力;移动视频终端的发展也史无前例地提高了看电影的人数与频率,为小公司、新作者及湮没多年的电影作品提供了新的与观众见面的机会与盈利渠道。数字与互联网技术也正在逐步拓展影院的放映内容,在欧洲,数字影院直播歌剧、音乐会及体育比赛等已属常见。可以说,随着被越来越深入地运用到电影的生产、发行与消费等各个环节,数字及互联网技术正在重新塑造电影产业。

为迎接数字化的挑战,我国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与管理办法,确立数字电影在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从技术层面将我国电影数字放映划分为流动(0.8K)、中档(1.3K)和高档(2K、4K)三个应用层次,完善了我国数字电影技术标准体系,并大力推动“中国巨幕”等自有放映技术的发展。1.互联网技术给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作为人类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既构成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挑战与机遇将长期共存,需要业界加以正视。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观众分流、宣传渠道分化以及影像制作与传播门槛急剧降低等几个方面。(1)观众分流。网络内容对电影观众的分流。这种分流不仅体现在网络所提供的音乐、游戏、新闻等内容上,而且体现在互联网对视频影音资源的大量上载与分享上。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通过大量购买海内外影片的网络播映权,通过在线观看、点播、订阅等付费与免费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另一方面,网友通过上载、分享等方式也使得电影的盗版资源充斥网络。后者所造成的互联网电影的“免费”概念,对传统影院消费及网络院线的付费观看在一定时期内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仍待进一步消除。(2)宣传渠道分化。网络论坛及社交媒体作为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电影宣传渠道的挑战与分化。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微博、微信等即时互动的联络方式成为人们的主要沟通与信息传播渠道,与过去有限的大众媒体相比,这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社群化与个人化对电影口碑的“可控性”构成了挑战。目前,在中国,豆瓣、时光网及猫眼等网站的网友评分、评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宣传发行效果及观众对电影的消费选择。(3)影像制作与传播门槛急剧降低。数字化及互联网平台对电影制作与传播门槛的降低。在数字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前,电影是造价不菲、需要专门的摄制、洗印与放映设备才能完成的创作及工业化生产过程,数字摄像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电影的制作门槛,互联网又为影像传播与分享提供了便捷的平台,造成近年来网络大电影、网剧及微电影的兴起与走红。由新技术所辅助的独立制作、草根制作以其“接地气”及对网友需求的快速反应对传统电影制作的僵化、保守构成了挑战。2.互联网技术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互联网技术为电影产业所提供的机遇主要体现为在生产、发行与放映等环节都搭建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近几年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展示。(1)互联网作为电影新的营销与口碑传播平台。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是较早利用微博、微信传播影响力的成功案例。目前,绝大多数电影的宣传发行都不会忽略网络社交媒体这一开展“病毒式营销”的重要渠道。(2)互联网“众筹”为电影提供新的投融资平台。2015年元旦档上映、上映一天半就实现盈利、票房达1.2亿元的动画片《十万个冷笑话》等被业界认为是国内较早“玩”众筹而获得成功的电影。根据网络搞笑漫画剧改编的《十万个冷笑话》2013年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众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吸引了5 258位投资人,投资额从32元至10万元不等,共筹集到超过137万元的投资。2015年暑期档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大圣归来》,有89位众筹参与者为影片筹集了780万元;该片号称投资上亿、票房高达9.56亿元,据媒体报道,当票房超过5亿元之后,该片89位众筹投资者的回报率已经高达400%。2015年7月,我国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活动作出规范。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业界人士认为是“大势所趋”的影视众筹预计将迎来新的发展。(3)互联网为电影提供具有“长尾效应”的发行放映平台。《推拿》《十二公民》《山河故人》等文艺片的影院票房收益不尽如人意,但在优酷、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购买其网络版权后,可以在网络进行长期放映,收获艺术、口碑与版权收益的“长尾效应”。(4)网络售票促进电影消费及影片宣传、发行与消费等环节的互动。网络售票所导致的电影观众选择权、自主权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电影消费及影片宣传、发行与消费等环节的互动。2014年9月,美团网旗下的猫眼电影作为宁浩新片《心花路放》的联合出品方,成为该片唯一在线预售平台,其网络预售票达百万张,预售票房过亿,创下了华语电影预售纪录。通过在线提前预售,发行方可以掌握电影票房的地区差异,及时对发行战略进行调整。网络售票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票价的透明度与观众选择权,对电影消费有推动作用。据统计,我国2015年电影票房超过60%是通过网络售票系统实现的。(5)互联网为电影制作环节提供远程加工、远程合作。利用云存储等技术,动画制作已经实现了远程合作制作,不仅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而且可以利用世界范围内的精英团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作为人类的一项技术革命,将给我国电影产业带来“电影生产的民主化、电影消费的去物理化、电影发行的去中介化、电影营销的扁平化、电影运营的大数据化”等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导致电影生产组织的业态也在发生变化。在电影消费市场前景看好、工业化与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为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平台的背景下,我国电影生产制作企业呈现出专业化、园区化的布局。譬如,以提供拍摄基地及配套服务而著名的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等,以数字制作及后期加工而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怀柔)、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东方梦工厂(上海)等,还有聚焦微电影制作的中国(上海)网络试听产业基地以及以顶级录音棚为主体的上海立鼎电影后期制作基地等。利用地理空间集聚以及云计算与云存储等技术,这些产业园区不仅可以联通本地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可以联合世界各地的制作团队、创意与技术高手,共同完成电影的创意与制作。(四)合拍片发展

2015年,合拍片总体延续近几年的稳健并发展迅速。合拍电影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参与国别、类型探索、合作数量和合作方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除了港、台合拍片继续保有主流地位外,中美合拍片合作深度明显提升。美方图谋扩大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红利;中方则亟需借鉴好莱坞成熟的产业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有效传达文化价值的表述方式,迅速提高国产片水平。在合拍片稳步发展的背后,合拍片领域的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调整,对于合拍片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1.港、台合拍仍是主流,初步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施行至今,中国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电影可谓历经磨合渐入佳境。而自2010年内地和中国台湾签订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颁布《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以来,两岸合拍电影无论数量、规模还是票房均一路走高。以中国内地市场、资本和香港导演、演员、台湾制片人为主要因素,融合内地与港台优势电影产业因素的华语电影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以各种彼此参与的方式进行新的排列组合。2014年推出的《亲爱的》《智取威虎山》《六福喜事》等影片,表明港、台合拍片已逐步渡过对应内地市场的“水土不服”期,更“接地气”的影片,赢得了更多口碑和票房的认可。2015年,内地与港台两岸三地合拍片依然保持中国内地合拍片的最大比重,延续持良好稳定的发展态势。电影市场反响不错的影片如《捉妖记》《澳门风云2》《杀破狼2》《天将雄狮》《失孤》《破风》等均票房过亿,其中,《捉妖记》更是达到全年总票房第一,标志了产业意义上合拍片的成熟。根据市场反应,武侠、警匪、喜剧依旧是最受欢迎的香港合拍片类型,然而在《港囧》《山河故人》《夏洛特烦恼》等国产影片不断回味、致敬“港味”的同时,合拍片如何保持自身鲜明的文化特征,如何与内地文化有机融合,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我是路人甲》《华丽上班族》《战狼》等影片做出了新的题材、类型尝试;吴京、苏有朋的“跨界”导演影片,某种程度借助鲜明的个人魅力或累积多年的粉丝支持,延续了类似现象的市场认可;《念念》《三城记》《太平轮》等影片坚持人文情怀和历史反思,虽然票房不甚理想,艺术水准仍被高度认可。

总体来看,本年度港台合拍片类型种类日益丰富,表现手法愈加成熟多元。年度产业亮点在于2015年内地资本进入台湾电影的投资和发行,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台湾电影《刺客聂隐娘》和《我的少女时代》,作为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翘楚,背后均有内地资本参与。这种资本整合的方式与前些年的两岸合拍有较大不同。面对好莱坞影片的咄咄逼人,有着五千年文化、处在历史变革的当下中国,不应该也无法被他人讲述,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港澳地区、中国台湾地区还需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实现资本流转、人才培养、内容创新的深度合作,相应地合拍政策也应在演员配比、投资比重及模式、内容管理等方面提高灵活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以便集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港澳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之优势,结合本土经验和在地体验,形成新的美学潮流,创作出更多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中国文化的佳作。2.2015年中外合拍电影规模进一步扩大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信息统计,2015年电影局同意立项的合拍电影共90部,呈现“国别多、类型多、数量多”以及“影片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本年度,我国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新加坡、比利时(法语区)、韩国、西班牙、英国、印度、马耳他、荷兰等13个国家签署了有效合拍协议,其中,10月份与英国签订的《关于电影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更是开启了中英合拍片新纪元。目前,中外合拍影片合作范围和影响力已从亚太地区逐步向欧美扩大,剧情片之外增加了动画片、纪录片等类型的合作。从票房、口碑、影响力等方面综合衡量,影片内容及制作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这种国家政府间的电影合作,除直接鼓励、支持合拍电影项目外,还涉及文化与学术交流、电影节展映、版权保护、技术合作等多方面,某种程度上有效结合了中国与合作国的资本及产业优势。虽然各方合作尚在初期探索阶段,本年度中法合拍片《狼图腾》开了很好的先河,不仅在中国本土及欧美市场都赢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更为合拍片的产业运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2015年度中韩合拍片除延续前几年的良好态势外,出现了新的合拍模式。例如,获得高达3.64亿票房的中韩合拍片《重返20岁》,与韩国电影《奇怪的她》共享同一剧本,几乎没有违和感地在地演绎了中国版故事;《坏蛋必须死》一反韩国导演中国拍片的常规模式,由中国导演在韩国拍摄,中韩双方设制片人。随着合拍机制的日益成熟,有希望产生出融合中外文化并兼具普世价值和民族特色的影片,从而有可能形成对抗好莱坞的另一电影联盟。3.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中美合作,危机与机遇并存

2015年,中美合拍电影上映及立项数量均明显增多,规模持续扩大,中美电影合作处于上升阶段。如张艺谋执导的合拍立项电影《长城》,投资额高达1.5亿美元,成为行业新标。从美国方面来说,本土电影市场增长几乎停滞,急于扩大中国市场,是其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并与中方寻求合作的内在动力。就中国电影而言,好莱坞成熟的产业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甚至有效传达文化价值的表述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此外,中国电影参与海外投资并加入全球收益的布局,以及“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均需要向高水平的美国电影借力。然而,前几年的合作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典型的即是影片里的东方面孔、中国元素只是异域文化的零星点缀,目的在于吸引、迎合中国观众,实则缺乏深度合作。如《钢铁侠3》《环形使者》《敢死队2》等影片,虽然中方参与了美术、外联、服装道具等工作,依然因为中国角色的无足轻重、文化元素的生搬硬套等原因,无法获得合拍片身份。又如影片《太极侠》,从内容到制作,中国因素不可谓不多,然而中国文化的西方式概念化理解最终使得这部影片在中国和海外观众中都无法获得共鸣。形成合拍片“夹生”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外国电影公司期望通过合拍片大肆进入中国市场,某种程度上“合拍”成为了一种市场策略。合拍片分账比例从进口片片方的25%,可达到与国产片一样43%。于是,不少电影完全是一个美国故事,塞入一两个中国演员和一点点投资就变成了合拍片。此种情况在2015年上映的中美合拍片中得到较大改善,尤其是2016年初上映的《功夫熊猫3》更是由好莱坞梦工厂和东方梦工厂合作出品的首部中美合拍动画电影,讲述深具中华文化精髓的系列故事,达到美誉度和票房新高。值得反思的是,面对中美合拍片规模的不断升级,中国影人必须意识到好莱坞早已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并且在占据类型片巨大优势的基础上,开始将中国本土题材有效地转化为好莱坞电影,以成熟的商业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文化。这对发展中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提供了成熟的学习典范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恰恰是危机与机遇并存。4.国营、民营资本加大海外投资,合拍影片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尚待来日

近年来,以HBO和华纳、梦工厂等大电影电视制作公司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依据中国电影市场井喷式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合作关系和联合投资项目等多种途径,不断调整合作策略。相应地,中国电影国营和民营企业,也逐步扩大海外投资,从单个项目进展为更深入稳定的长期合作。例如,2015年湖南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影业,签订未来3年总金额高达1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华谊与STX娱乐公司签订3年内不少于18部电影的合作计划,北京国际电影节与美国电影协会(MPAA)在电影市场“项目创投交易平台”展开深度合作等。据《2015中国影企国际化报告》分析统计,2015年中国影企首次享有著作权、全球收益分账和衍生权益。例如,阿里影业投资《碟中谍5:神秘国度》,成为该片在中国的官方宣传伙伴并在票务和衍生品领域与出品公司派拉蒙进行合作。又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及旗下的1905影业公司,从《变形金刚4》的中国协拍方成为《海绵宝宝大电影》和《极品飞车2》的出品方。投资好莱坞优质电影项目,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不仅实现资本的全球收益,参与、学习美国成熟规范的产业运作,可以带动国内影业多方位的迅速成长,同时,还可以在影片内容、角色设置等方面增加话语权,对于扩大中国本土甚至海外市场以及提高中国电影和文化影响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中外电影项目合作之外,中国影企近一步开展多元化投资,进军多项产业领域。如万达集团将收购好莱坞电影投资公司传奇影业的半数股份。华谊品牌间接通过STX娱乐构建好的多个渠道将打入美国各大院线和电视网。湖南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影业的合作,也计划扩展到主题公园、网络游戏、影视剧等多个方面。此外,中国互联网巨头BAT均以合拍项目、开发明星IP等多种方式,开展多项与好莱坞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然而要实现包括合拍片在内的中国影片“走出去”战略,依然需要中国影人的长久努力。常规影展方式之外,华语片在海外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2015年最大亮点在于9部电影进入海外院线,其中《老炮儿》《寻龙诀》《港囧》《夏洛特烦恼》4部拿下了100万美元以上的票房。总体看来,华语片的海外发行仍不乐观,以亚太市场为主,北美市场尤其欠佳。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影企中只有中影集团成立海推公司致力于海外发行,民营公司仍是空白;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影片对海外观众的吸引力不足。如何有效借鉴好莱坞经验为我所用,如何依靠不断深入的合作培养出一批高水准的产业人才,如何讲述融汇中西文化且符合不同文化观众观影趣味的影片,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予以有效传播,是中国影人正在面对的挑战和亟需突破的难题。(五)电影政策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管理、运作的主要依据为《电影管理条例》,该条例2001年12月12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至今,为我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政策指导和政治导向。然而,随着近年来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影产业的升级、调整以及出现的各种新的文化和产业现象,文化立法的必要性和亟需性日益紧迫。根据“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201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在电影立法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此外,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委,为进一步适应新的产业形势、降低电影从业门槛、激活电影市场、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和规范电影市场,修订了原有管理办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1.电影立法指日可待

自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规模不断升级,为了适应新的电影发展形势、激发电影市场活力、规范电影市场秩序、提高电影产业发展水平,201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该草案在电影的创作摄制、发行放映、产业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以期“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据草案《说明》, “征求意见稿”在起草和审查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总体思路: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二是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激励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从事电影活动;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电影市场健康发展。此外,加强电影公益服务,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城镇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观看电影的基本文化需求。

草案聚焦的内容,主要有几方面要点:其一,取消了一次性的《电影摄制许可证(单片)》,对社会资本投资电影摄制等业务不作限制。企业、其他组织只要符合电影摄制所需的资金、人员等条件,提出申请并通过,就可以获得《电影摄制许可证》。其二,简化电影剧本审查制度,将电影剧本分为“一般题材”、“特殊题材”两类,并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其三,减少行政审批。取得《电影摄制许可证》的企业摄制电影,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从事电影流动放映业务,将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国产电影送往境外参加电影节(展)的,只需将有关材料予以备案即可。其四,降低有关电影活动的准入门槛,下放了电影摄制审批、特殊题材电影剧本审批、电影公映审批、电影放映审批和举办涉外电影节(展)审批。其五,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电影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明确“偷漏瞒报票房”和贴片广告的惩戒措施。虽然在具体执行中还需要出台更详细的细则,总体看来草案的规定,有利于国家引导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有利于促进电影市场繁荣。从草案到立法仅一步之遥,希望我国第一部电影相关法律尽快出台。2.经济扶持电影产业

201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开启了国家多部委联合对电影产业的经济扶持。纵观2015年全年,相关政策得到一定落实,例如,中央财政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发放管理、提高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利用率,补增对影视内容产品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电影院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许多省市还相继出台《通知》的实施细则,例如,上海文广影视局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发出《关于支持广东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七部委〈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等。

2015年,国家继续出台扶持电影产业的经济政策,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财政部、广电总局颁布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其中,三大大变化最为醒目:①国家专资办与省级专资办对资金可支配比例由6 ∶ 4变为4 ∶ 6; ②重点支持国产优秀影片和文艺片;③取消对影院征集范围地域限制(此前县级以下影院无须征集)。这一管理办法的实施,对于国产电影的全面繁荣,尤其是文艺片、少数民族语电影等票房回报不高影片的市场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业界虽然对此普遍好评,新管理办法补贴标准不明确、政策细则有待进一步明确,文艺片界定标准等问题,还是引起了不少质疑,具体实施效果有待检验。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2014年年末以及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通知,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继2014年12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小微企业免征有关政府性基金的通知》(财税[2014]122号),对小微企业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后;2014年12月2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税[2014]101号),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或暂停征收1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015年3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34号),2015年9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5]99号),有效减轻小微企业的行政收费和税收负担,为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修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降低了电影从业、投资门槛。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修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广播影视方面涉及的规章有《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广电总局、商务部、文化部令第21号)、《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广电总局、商务部令第43号)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广电总局、商务部令第50号);修订的规范性文件为《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广发〔2012〕36号)。修订的主要思路为降低外商投资和境内公司的资金门槛,如不再需要银行资信证明,不做注册资金最低标准硬性规定等。3.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秩序

为了维护电影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2015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连发两份通知,即《关于加强数字水印技术运用严格影片版权保护工作的通知》(影字【2015】581号)和《关于严厉打击在影院盗录影片等侵权违法行为的通知》(影字【2015】578号),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两份通知都体现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重视,强调盗录影片及非法传播盗版节目是触犯《刑法》和《著作权法》的严重犯罪行为,重申各影片版权方及相关协会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电影技术检测手段,利用数字电影水印技术追踪盗录影院及盗录时间,力求为电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盗版、盗录及互联网非法传播之外,电影市场偷报、瞒报、漏报票房、贴片广告泛滥等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文化立法的必要性有目共睹,希望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六)电影产业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1.电影观念的蜕变与革新

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成就分外亮眼,票房总量跃至44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接近50%,全年观影人次12.5亿,接近全国的人口数;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也达到27.7亿,增幅同样接近50%;刷新了以往的各项记录,电影类型的探索更趋多元。当市场日渐成熟、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电影的文化表达与文化品性的提升更加凸显出重要性。新世纪以来,经历了20世纪末低潮的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的道路上艰难而又快递地行进,以大片为肇端的电影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加速了电影观念的蜕变与革新。

回顾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到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将电影作为文化反思与艺术探索的载体,再到20世纪90年代进口大片冲击下国产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艰难斡旋及“准大片”式的尝试,以及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屡屡遭逢的票房与口碑的对立,电影观念的变革始终不绝如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时也有关于电影的“娱乐性”与“工业化”的争论,但无一不招致众多批评的声音。时至今日,无论电影从业者,还是普通的电影观众;无论电影局的管理者,还是电影的理论研究者,在电影观念上都已接受了电影作为工业、商业的文化属性。时代的发展让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观念被普遍认可,而这反过来又会对电影的叙事与审美形态、制作机制、营销方式等环节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电影自产业化改革以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实绩,不仅仅意味着不断攀升的票房数字及迅速膨胀的资本神话,也在实质性地推动着电影观念的转变,为国产电影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品性的提升,赢得更多现实可能性的空间。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成就,更为我们展开这一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大众文化观念确立

须要看到,在中国电影票房大规模增长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影观众群体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巨大变化。当下中国电影生态中,受众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观影人群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观众的迭代与电影院线在三四线城市及县级市的扩张,“小镇青年”作为正在崛起的观众群体,其审美口味与偏好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市场。与此同时,“受众为王”的格局正在形成。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而成长起来的主流观影人群在电影市场中,已不仅仅是接受者的位置,还以用户身份产生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数据与信息。无论是互联网购票,还是网络点评、口碑传播,抑或粉丝效应,以及跨媒介观看,通过各种互联网、新媒介平台,受众对电影市场的介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为了不断适应观影人群年龄、阶层、性别比例、审美习惯以及观影方式的差异,近年来的国产电影的形态、题材、风格、类型等方面出现了重要的变化。诸如票房与口碑分化的“现象电影”“粉丝电影”,以及充分显现了全媒介时代众声喧哗的“弹幕电影”,无不凸显了受众在电影产业格局中不断上升的优势地位。面对艺术性与票房的反差,传统的电影艺术批评往往因失效、失语而倍显尴尬。诸多缺乏艺术创新的电视化、流水账式的国产电影一再以票房佳绩标示着受众的认可度,话题、时尚、明星效应等外部因素压倒了叙事、艺术、思考等电影的本体因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艺术电影观念在电影业界与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导演主体意识中不乏精英知识分子的特质。不同代际的导演具体的艺术主张与实践尽管差别颇大,但他们共同秉持的艺术电影观念与市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不得不面临着转型,长期处于同市场、受众的冲突与艰难的磨合之中。进入21世纪,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影制作主体纷纷开始注重市场化手段:类型电影元素的运用、戏剧冲突的加强、明星的宣传效应、对全媒介电影营销的呼应与配合等。毫无疑问,大众文化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过分娱乐化的倾向对传统价值观构成巨大的冲击,也易导致对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坏,需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监督、调节与引导,但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当下全球化的、全媒体的剧烈变迁的文化语境中,正视大众文化的崛起,充分地给予重视和尊重,才能有效地推动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和谐共赢,繁荣电影产业,促进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3.电影类型化道路成为共识

随着大众文化观念的确立,中国电影的类型化道路逐渐成为电影人的共识。类型用于“指称那些由于仿制某类成功影片而形成一整套相对稳定的叙述模式、生产机制的商业性影片”。与注重个人化表达的艺术电影观念不同,类型电影观念要求反映民族集体无意识和核心性、普适性的主流价值观。对类型电影的认可,意味着对电影作为工业、商业的文化属性的认可,显然并不是理论界和产业界简单移植好莱坞的结果,而表征着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发育水平。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与文化的剧烈变迁相投射,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类型混杂,盲目跟风,价值空茫,其文化表述常呈现为现实的断裂感、不及物感,总体上远未成熟。作为中国电影排头兵的“华语大片”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由功夫片、武侠片等类型电影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类型”或“亚类型”电影,在很多方面又贴近好莱坞类型电影制作模式,诸如跨国的投资背景和创作团队,在中国大陆取景、拍摄,启用众多“华语”明星,以全球电影观众为目标观影人群。古老的东方文化符号、唯美凌厉的武打奇观、绚烂极致的场景设计以及华丽的明星阵容,不仅使“华语大片”产生巨额的票房,拯救、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也刷新了人们的电影观念,昭示了华语电影的新阶段。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华语大片”基本都是关于欲望和权谋的主题,脱离不了对武侠、宫闱等题材的编造,结尾多陷于正义被消解的价值虚无感。在好莱坞电影中,社会矛盾、文化冲突最终都会获得一种想象性的重构,来对现实的裂缝与苦难予以弥合,因而会指向一种对当代社会的理想气息与超越精神的建构。“华语大片”在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层面的混沌、空茫,看似探讨历史、人性和哲理,实则湮没和回避了真正的历史思考和人文精神,因而在跨文化对话与文化输出方面难以有大的作为,海外票房的失利在所难免。不仅如此,也招致了国内观众的不满,“华语大片”的兴起一直伴随着国内票房与口碑的两极分化。至2011年,一系列古装武侠大片纷纷遭遇市场“滑铁卢”,如《战国》《关云长》《铜雀台》《王的盛宴》《武侠》《鸿门宴传奇》《血滴子》等。与此同时,一批中小成本影片成为国产电影市场的弄潮儿,如《失恋33天》《泰囧》《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老男孩:猛龙过江》《后会无期》等,这些偏重青春、爱情、创业的现实题材影片,没有投入大的制作和宣传费用,却形成了对大片票房的逆袭,产生诸多社会热门话题,这再次印证了年轻受众在电影产业链中开始成为掌握影片生杀大权的仲裁者。但诸多中小题材的影片也不时暴露出叙事和审美上的粗率、偏狭、表浅、跟风,一味抹平深度的“轻化”,缺乏足够的文化创新。2015年的青春怀旧片已然开始呈现颓势。

总体来看,“华语大片”的刻板、萎靡和类型的不成熟,最直接地影响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大片的制作水准不仅与电影工业化水平直接相关,也与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及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认识不足相关。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精英文化走下神坛,通俗文化步上台阶,共同向主流靠拢,在全球化、全媒介语境中,实现不同文化资源的关系重构与彼此之间全面的交融互渗,这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文化功能所在。正是在多种文化资源深层次的交融互渗中,才有可能整合、发掘出更具现实概括力与包容性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内涵。片面强调大众文化的低端化、低俗性、模式化,并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中国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文化资源的构成异常丰富,除了浩瀚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文学、文化资源,还有具体的如“红色经典”资源,港台流行文化资源,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资源,以及正在崛起的互联网文化资源及青年文化、市民文化资源,这对文化创新来说是极为有利的背景与际遇,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与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几部票房与口碑都不错的国产大片,成为全年票房冠军的魔幻大片《捉妖记》,贺岁档上映的《智取威虎山》《狼图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