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基础课(印度瑜伽之父的精神进化论,瑜伽的精华总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20:07:55

点击下载

作者:(印)室利·阿罗频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瑜伽基础课(印度瑜伽之父的精神进化论,瑜伽的精华总结)

瑜伽基础课(印度瑜伽之父的精神进化论,瑜伽的精华总结)试读:

前言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一种古老的修行艺术。瑜伽本来的意思是“驾驭牛马”。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将它视为一种能帮助自身达到最高目的的实践或修炼。印度人对瑜伽的解释远非如此。印度圣哲帕坦伽利在瑜伽权威著作《瑜伽经》中写道:“瑜伽,一种对心灵作用的控制。”

瑜伽在印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印度著名的婆罗门体系就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印度,瑜伽与宗教相互融合。在提及瑜伽时,人们普遍将它与印度教联系起来。瑜伽还充满了“禅文化”,是一种更接近于信仰的修行。

印度人对瑜伽无比热爱,他们相信通过瑜伽修行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将内在自我与宇宙无上自我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瑜伽将轮回的种子烧毁时,人的心灵主体就会获得顿悟,现实中的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瑜伽其实更注重修心,确切地说,它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瑜伽修行常被瑜伽士称为“苦行”,它是人们寻求解脱的主要方法。在古印度,瑜伽修行者生活极其简朴,他们经常穿着袒胸露肩的褴褛薄衫在路边打坐冥想。他们遵循各种古代沿袭下来的瑜伽条例规定,通过辟谷、禁欲等多种方法进行身体和心灵上的修行。这些修行者身体消瘦、衣着简朴,但目光犀利,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品行。虽然是“苦行”,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寄托了深沉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修行摆脱业的束缚,获得生命的净化。瑜伽修行者在印度是德高望重的人,拥有极高的智慧和极为善良的内心,因此得到敬仰和尊重。

瑜伽修行有许多境界,比如“三摩地境界”“梵境”等。这些境界表明瑜伽修行者的心灵和身体的修行程度。例如,对心灵的把握是印证“三摩地境界”的重要方法,对道德的把握是印证“梵境”的重要方法。其中,对道德的把握可以包括多种内容,比如对瑜伽经典中存在的知识与奥秘的理解,对瑜伽导师所传授的精神秘密的理解以及对梵语的领悟和对心灵历程的感悟,等等。在古印度,瑜伽大师们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被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地所折服。对于印度人来说,瑜伽是古代先贤们对生命的领悟和认知,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财富。

瑜伽修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的修行,它的要旨在于结合或联系。瑜伽的目的在于通过冥想来集中意识,通过集中意识来使人类的低等知觉性向高等知觉性结合,再将人类的高等知觉性向低等知觉性联系。简单来说,它要求我们要与周围的一切相互结合、相互联系,比如让精神与物质相互结合,让自我与他人相互联系,让头脑与周围的事物相互结合,让个体与群体相互联系,等等。同时,它还要求我们与自然、宇宙万物相互结合、相互联系,从而使我们得以从痛苦与灾难中解脱。

随着时代的发展,瑜伽的修行方式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较大改变,它不再是一种“苦行”,而是一种相对严谨而又不失轻松的修行。瑜伽在注重身体修行的同时,也越来越提倡对人类心灵的修行。其最高目标在于使人类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修行,或者说达到一种“超心思化”的境界。

瑜伽是对心灵的净化。我们的心是一颗蒙尘的莲子,而瑜伽所要帮助我们达到的境界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瑜伽经典中,莲花被视为“光明之花”“圣洁之花”,它不仅能使自己保持圣洁与美丽,还能保持清香,感染周围环境。

瑜伽的修行中就有这样一项:如莲花端坐,闭目冥想、入定宁静、自由之境。当人们像莲花一样坐在团蒲上冥想时,会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当成一朵静静盛开的白莲花。那种由内而发的高洁气质通过反复地练习,很快就能培养出来。从这一方面来看,通过瑜伽修行,可以快速地提升我们的个人气质,使我们在吐纳之间完成良好自我形象的塑造。而这种实践练习往往有深厚的瑜伽理论做支撑。在瑜伽哲学中就提到,人在呈莲花状盘坐时,双腿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圈,这样可以使生命能量获得一种神奇的循环,生命能量极少能够逃逸出去,而且人们可以更容易控制它。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知觉会更加灵敏,达到完全入定的状态,而我们的冥想也能进入一种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修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消除生理疲劳,就像是一种清醒着的睡眠一样。而这就是为什么瑜伽中的入定冥想要以莲花坐姿为宜的原因。透过一个小小的瑜伽坐姿,我们就能得出瑜伽对人体的种种好处。至于其他更加高深的瑜伽修行,那更不必一一诉说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烦恼越来越多,而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差。面对这种非理想的现状,人们迫切需要通过瑜伽修行来进行自我调节。单从身体方面来看,瑜伽所能带来的好处就不胜枚举,比如它可以帮助爱美人士塑形、提高身体素质、缓解生理疲劳、增加个体柔韧度、有助于治疗伤病等。我们强调瑜伽在心灵方面的帮助,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注重心理素质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能让一个人走向成功和拥有财富。而瑜伽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强大,它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情商、情绪控制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承受力、忍耐力、格局、眼光……还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智慧与经验等等。

瑜伽修行不仅需要实践,还需要理论支撑。所以,学习瑜伽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瑜伽所修是一种内外兼修,与身体的修行相比,心灵的修行更加重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之后,我们便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你不仅可以学到瑜伽的有形“招式”,更能领悟到瑜伽的无形“招式”,须知“无招胜有招”,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瑜伽高手。Part 1瑜伽“三平”:平静、平等、平和

心不静,则难以载万物。修习瑜伽,心不静也无法进行。心静如水,遇事便能波澜不惊。心思静定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一种清醒的寂静状态来迎接繁杂的事物,可以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想修习瑜伽,保持心思平静是第一步,没有这种平静,瑜伽便失去了基础。心思平静是一种准备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做任何事情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古往今来,功勋卓著的人往往都是谋定而后动的。所以,瑜伽的第一“平”是要平静心思。

人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更不能歧视别人,歧视别人的信仰。瑜伽要求人们平等地看待万物,既不过分崇拜他人,也不随便否定自己。因此,瑜伽的第二“平”是平等心思。

瑜伽的第三“平”是平和心境。心境平和,智慧便会随之而来。若我们在生活中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便可以达到遣散烦躁、抚慰心情的目的。平和其实是一种平衡,即一种使自己的头脑与周围的一切保持和谐的平衡。对平和的人来说,诚实的言语,真实的思考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坚持真实的做派,避免虚伪的东西,这些也都是平和瑜伽应该奉行的。1.心思静定是瑜伽的第一步

瑜伽所需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思静定。瑜伽的第一个目标不是消除个人知觉性,而是开启我们的知觉性,从而使其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知觉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静定心思是最初所需要做的事情。

瑜伽修行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我们的心思变得坚定、平和与寂静。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各种无用的经验所充斥,但是它们都不会是长久的。真正长久的是真知觉性,而只有在静定的心思中,我们才能建立起这种真知觉性。

我们要使心思保持静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让我们思考或从事其他心理活动。其真正的寓意是让我们将这一切都置于表面,而将我们那个真正的本体放在这些心理活动的下面,并与之分离。真本体要时刻观察着那些思想,却不能受到它们的牵引,只需保持着观察的状态,并且能够随时裁判它们。我们要让我们的真本体拒绝一切应该拒绝的东西,接受并保留一切属于真知觉性和真经验的东西。

心思保持被动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接触“真理”和“神圣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保持被动。如果你对低等本性的提示和势力也保持被动,你便不会再进步了。或者,你就会将自己暴露在敌对势力面前,而这样一来,这些势力便会引你远离瑜伽正道。

低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的力量会妨碍我们的修持。在这些力量的背后,便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等各个领域的敌对权能。只有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保持一致,同时集中于对“神圣者”的仰慕里,我们才能战胜这些敌对的权能。

寂静通常是一个比较好的说辞。但我所说的心思的静定并不是心灵的完全寂静,而是说一种心思没有躁动、烦恼,只有坚定、轻松和愉悦,可以用来应对那种将要转化本性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除去烦恼思想、错误情绪、纷乱理念、悲伤运动等种种不良习惯的侵袭。这些不良习惯都能扰乱和蒙蔽我们的本性,使我们没有力量进行工作。如果我们的心思是平和、安静的,那么我们便会拥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见到内心之中应当改变的事物时,就不会感到颠倒和抑郁了。相反,我们内心事物的转变将会更加顺利,也更易于成就。

一个空洞的心思和一个平定的心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它们的区别应该是这样的,即当我们的心思空洞时,我们是没有思想和概念的,更不会存在任何一种心思的作用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事物只会存在一些原始的认识,而不会形成与之相关的理念。而在心思平定时,我们的心思就会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没有什么能够扰动它。如果我们产生了某些思想,那一定不是由我们的心思引起的,而是由一些外来之物引起的。这些思想度过我们的心思就像是飞鸟度过无风无云的天空。它们度过这样的天空,不会扰动什么,更不会留下丝毫的痕迹。纵使有一千个印象或最强烈的事项经过我们的心思,它也会安定、寂静如常,就好像我们心思的本质是由永恒不灭的平和制成的一样。即使这种寂静的心思开始发挥作用,无论这个作用多么神秘和强烈,它依然会保持基本的静定。拥有这样的心思,我们的本体不会去开辟什么,只会安然接收一切的形成;同时我们的本体也不会增加什么,只会一直平静、无烦下去,尽管它具有“真理”的喜乐以及真理给予的快乐的能力和光明。

心思归于沉静,因没有思想而变得定止。这不是一件不可想象、不可实现的一件事。当我们的心思归于沉静之后,就会具有巨大的平安感。我们会降低自己的身姿,在这种浩大的寂静中漫延并认清自我,同时自我也会超出心思之上,在广大的寂静中漫延。不过,每当我们拥有这种静定的心思并附有平安感之后,我们的情命之心便会跃跃欲试,试图闯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占据我们的内心空间。或者一些机械心思也会为了同一目的,而发起一些细微的习惯思想的转变。

修持者所应该做的是谨慎地驱遣这些外来者,使它们保持缄默,至少在静定的时候,使心思与情命体可以保持完全的平和静默。这样的意志就是心思之后的心灵的意志。每当我们的心思平静和定止后,我们便能察觉到自己的心灵。这时,我们的心灵也是静定的,它会远离那些富有个性的活动。

将平静、坚定安置于精神中,我们的心思就会变得寂静下来。这种内在心灵与外表个性的分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从本性之中发现自己的真个性,需要做这两件事:一是在感知自己的情心(秉性、性情)之后感知自己的性灵体(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的综合体),二是将性灵与自性(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分开。这是因为真个人是在性格的后面,他会被表面自性的活动所蒙蔽。

像海洋一样平静、像太阳一样光明的真实且恒常的知觉,这刚好是那基本实践的性格。这种性格在验证“无上真理”的时候,最开始便触及了我们的心思和灵魂。人们没有办法要求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或基本,或者说人们没有办法让自己拥有磐石一般的根基,然后让其余的东西建筑在上面。这不仅是一个本质的概念而已,而且是这样的一个本质,即如果让这个本质拒绝或怀疑它的性格,从而减弱了我们的这种经验,那么这将是极大的错误。

这个本质是不需要解释或加以说明的。而且人们甚至不应该尝试将它化为一个意象,因为这个本质在其性质上是没有极限的。只要这个本质持续不断地接受,凡是它从自体或所属自体应该显示的东西,必然会按照它自有的权能显示出来。

无疑,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慈。对于这种恩施,我们唯一的报答就是接受和感激。而且,我们还要使那已经接触知觉性的“权能”在自己的身体里发展它应该发展的东西,在使其保持自己的同时,向别人敞开心怀。本性的完全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种种不同的阶段。但凡我们现在所经验的东西,都只是一个开端,作为新知觉性的一个基础,其中的转化也是有可能的。从这些经验的自动自发性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心思、意志或情感构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居于此后的一个“真理”。

我们需要祛除自身的疑惑,而这件事所具有的意义就在通过它可以管制我们的思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居于此后的“真理”。但是,就像是管制自己的情欲、热念或是身体动作一样,管制自己的思想同样是必需的,这是为了瑜伽,且不仅是为了瑜伽。如果人不是一个充分发展了的心思体,心思体就会像不正定和不受管制的思想的网球一样,这样是不成的。它就好比是一个没有了舵的船一样,只能在情欲和狂热的风暴中飘荡,或者只能作为惰性或身体冲动的奴隶,这都是不成的。我知道这样做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人原本就是一种心思“自性”的动物,他们会自认为言行可以保持一致,不能自加分离,不能超然物外,没有心思的波澜起伏。

相比于管制思想,相对容易的是管制自己的身体,至少在管制身体运动的某些部分上确是如此。在自己的情命冲动和欲望之上进行心思的管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经过一番奋斗,这样的事情仍然可能实现。如果像一位密教修士一样坐在河上,使自己超出思想的漩涡,那么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即使这是有可能做成的事情。凡是心思发达或超出凡夫以上的人,大多都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或那样的方法来区分心思的这两个部分的,即活动的部分和静定主宰的部分。心思活动的部分就像是思想的一个工厂,而心思静定主宰的部分是一种“见证”,一种“意志”,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察、评判、祛遣、消灭。它接收着一切的思想,将它们加以修改和变换。可以说,它是一种“自主”。2.平定心思方能保持寂静

如果你是一位瑜伽师,你就会离你心思静定主宰的部分更近一步。你不但可以成为那里的主人,而且可以长久地居于心思之内。你可以脱离你的心思,居住在它的上方;也可以躲在你心思的后方,自由自在。对于瑜伽师来说,思想工厂这一意相便会失去效用。对他而言,思想是一种外来的事物,它是由宇宙“心思”或宇宙“自性”得来的,有时它是具有明显形式的,有时它又是未成形式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接受某种形式。

心思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是一种接受的反应,是一种对思想波浪的拒绝,或是对来自周遭“自然力量”以个人心思的形式给予思想素质。

心思具有“体”的可能性,是无法限量的,它可能是一种自由的“见证”,也可能是自己家宅的“主人”。要想获得进步的自由和自我心思的管制,主要在于人们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信心和志向,若存在这样的信心和志向,心思体的存在就完全是可能的了。

要使心思具有“体”,第一步是平定我们的心思,第二步才是使我们的心思变得寂静。实际上,平定心思的做法是本来就存在的,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平定心思。平定的心思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心思知觉性。当见到思想向它靠拢或见到思想游动时,平定的心思不会使我们感觉自己正在思想,也不会自认与思想是统一的,或认为思想本来就是自己所有的。当我们的思想运动经过我们的心思时,就像是旅行者经过寂静的乡间一样。我们那平定的心思可能会观察我们的思想,也可能无意观察我们的思想,但无论怎样,它都不会丧失它的寂静,更不会发生任何变动。

寂静比平定的程度更深一些,我们可以完全从内部心思屏蔽思想的现象得出这一结论。所谓的屏蔽思想,指的是使思想保持缄默,或是使思想完全保持在心思之外。人的感觉自上而下地进入心思之中,然后占据或包围个人知觉性,最后在一种浩大的非个人性的寂静中趋于消融。“安定”“平静”“平和”“寂静”,这些名词的含义不同且很难定义。“安定”是一种境况,在安定中,既没有激动,也没有扰乱。“平静”也是一种境况,而且是一种不动的境况,这种境况不会受到任何纷乱的影响。与安定相比,这种境况拥有较少的负极性。“平和”是一种正极性的境况,其中伴有一种沉定、和谐的休息与解放的意识。“寂静”也是一种正极性的境况,其中既没有心思或情命的运动,也不会被任何表面运动所穿透或改变。

请保持安定,如果在某一时期你所保持的只是一种空虚的安定,那么请不必介意。我们的自觉性经常像是一个器皿,我们应该倒去这器皿中盛装的杂质,或倒去其中那些不可要的废料。我们需要让它保持一定时间的空虚,直到能以新鲜、真实、正当和纯洁的事物将它填满。唯一应该避免的事情便是,再用旧时的浊物将这一器皿填满。在这一定时间的空虚中,你只要等待着,只要让自己对心思之上的那个自我敞开胸怀,然后避免躁动地发奋、极安定且坚决地祈求平和降入寂静之中,直到平和到来之后,再去祈求喜乐和追求自我的本质。

尽管平静初看起来像是一种负极性的事物,但是它却是很难达到的。这一事实表明,即使我们的心思只是有了一点点的平静,我们也应该将它看作是一大进步了。

事实证明,平静并非是一种负极性的事物,而是一种心灵的真本性,而且是神圣知觉性的正性基础。无论我们所企望的或得到的是什么,都应该保住我们心思的平静。如果这个基础不能得以保留,那么即使知识、权能、喜乐接踵而来,我们的心思也只能退居于幕后,而只有当心灵那神圣的纯洁与平安都能得到永久确立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归来。

我们对神圣知觉性的仰慕必定是深沉且平静的。而那种平静则必定是恳切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产生这种仰慕时,不会不耐烦,更不会感到不安。只有在平静的心思和身体中,超越心思的那些“真理”才能建立它们真正的工作。

修行中所获得的那些经验必定都是产生于心思界的。凡是人们所需要的那些经验也必定是真实和健康的。如果有人问瑜伽最初的创造者是谁,我会这样回答:一个是心思中意志与理解形成的压力;另一个是在情心中对上苍寻求情感的急迫感。而平和、纯洁与平静都是瑜伽之心最初应该建立的基础。起初,相比于得到种种视见、声音和权能,或者超物理的各个领域,我们的瑜伽之心获得平和、纯洁与平静则显得更为重要。瑜伽中最初所需要的东西便是纯洁与平静的心灵。没有这样的心灵,人也可能获得多种经验,但这些经验只产生于那些未经纯洁化的纷乱的知觉性之中,它们平时只能呈现出各种错误和混杂。

最初,平和与安定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随时都可能中断的。通常,它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以安居于本性之中。在这里,只有那些可以避免不耐烦的人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坚定自己的脚步,继续前进。如果你还想在平和与安静之外再得到一些什么,那么你所能得到的则是你内在本体的充分升华以及你内在工作着的神圣权能的知觉。

当你真正诚实、深密地仰慕这些东西,并且没有不耐烦的心思的时候,它们就会悄然到来。

经过了种种努力之后,你终于获得了修行瑜伽的真正基础。在安静、平和、归顺所营造的正当氛围中,其余的一切都可以得到。知识、力量……就让它们都成为完全的吧!

在你工作的时候,瑜伽的这种状态是不会停留的。因为我们的心思只有放在本正的状态后,才能获得这种寂静的赐福。如果新知觉性可以充分形成,并且完全占据我们的情命本性和生理本性,那么这种缺点就会消失了。

当人们的心思中有了平和与静定的知觉性,这不仅是一种普通平静,也是一种可化为广大的平静。你可以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它的中间,这必定也会使静定融入你的行动之中,并使行动以其为基础。

如果你的知觉性变得越来越广大,你从中就会越来越有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心灵的“权能”将有可能会下降,它会像携带平和一样,将力量和光明都带到我们的身体组织之中。3.借助相信的力量实现心灵平静

时刻保持平静,让自己的心灵开启,同时不忘祈求那神圣的权能,给予我们活着的力量。在练习瑜伽时,不仅要让自己保持平静,还要确定自己的平静,对自己可以达到平静的状态充满信心。

如果你只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平静的状态,却不能保持这种状态,那么你的心灵修行便会前功尽弃。瑜伽修行中,半途而废的人不在少数,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尽管在某一时间内达到了平静,却无法保持这种平静。

如果我们在练习瑜伽时已经进入了平静的心灵状态,但是我们自身却无法确定这种状态,这同样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假如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是平静的,我们的心思就会在不平静与平静之间徘徊,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灵势必会在这种犹豫不决和反复猜想中变得躁动不安,于是心灵的平静同样会被打破。

倘若对自己的心灵进入平静没有信心,我们就无法确定心灵的平静,更无法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为做任何事情,信心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做任何事情一旦没有了信心,我们就会摇摆不定,无论是在努力程度上,还是心态上都不可能符合成功的条件。练习瑜伽同样如此,我们始终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平静的心灵状态,那么心灵的平静就会真的不会出现。因为我们在走向心灵平静的路上怀疑了、懈怠了、不那么努力了,所以我们的心灵不平静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此可见,没有信心是无法走上瑜伽之道的。

要使自己的心灵平静,就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觉性。或者说,尽可能地扩大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感知。不难想象,当心灵处于平静时,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也会变得异常敏锐。在异常安静的时候,即使很微小的声音都能被我们听得十分真切。这就是心灵平静能提高知觉性的原因。同样,反过来也是适用的。当我们的知觉性不断扩大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也会被无限扩大,这样便很容易使心灵达到平静。

心灵的修行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它。在使心灵走向平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用积极的、充满光明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同时还要赋予万事万物以各种权能。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存在价值的,当我们以这样豁达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的平静自然就会到来。我们要尽可能地学会接受眼前的一切,当我们将周围的事物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就不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而大惊小怪,这样我们的心灵也能获得平静。与其学会接受万物,倒不如学会与万物同化。当看到平静无波的湖面时,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自己与湖水融合时的情景,那种平静感就可能到来;当我们看到一座岿然不动的高山时,不妨将自己想象成一块万古不变的岩石,于是,平静便会在这种“融合”中悄然融入我们的心灵。

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但是不要过于迫切。因为心灵要想获得平静是无法容纳这种迫切的。如果我们行事过于迫切,心思过于迫切,态度过于迫切,那么很容易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涟漪。这时,我们心灵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心灵的平静就会被破坏。

确信瑜伽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结果,使它的权能可以成就我们的工作。相信的力量会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学习瑜伽,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所以瑜伽的精髓不仅在于修体,还在于修心。而相信也是一种心灵坚毅的表现。瑜伽的心灵修行也需要借助相信的力量才能实现。4.心境平和,智慧便会随之而来

心生敬畏、心生仰慕往往是好事。但是我们的敬畏之心、仰慕之心必须集中在正当的精神里才能实现好的结果。在正当的精神领域中,常怀敬畏之心和仰慕之心,这样无论面前出现怎样的困难、挫折、痛苦和孤独,我们都能坚强面对。我们会风雨无阻,不断前行,在无数的波折中付出努力之后,达到自己所建立的目标。这种心态是一种名为平和的心态。在瑜伽的心灵修行之中,这种平和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要领悟平和的心境,首先应该弄清楚我们自身内在的真实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呢?是那个学到如何生活的自我吗?我想是的。当学会生活,并感觉到这个学会生活的自我就是我们自己时,我们的心灵就已经处于平和的状态了。除此之外,其他的自我都不是真实的自我,其他的平和都不是真实的平和。寻求真实的自我其实就是寻求平和的自我。脱离了平和的心境,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你所见到的其余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表面上循回流转的运动而已,而当那个真正的自我出现时,这一切都会消失不见。

保持心灵的平和是一种对自我的真实救治。用繁重的工作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遣散烦躁、抚慰心情、实现平和的目的,这显然只是一个暂时的解救之法。而如何获得长久的解决之法呢?答案是学习瑜伽。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一定数量的工作既是必要的也是需要的,它们可以保持身体各部分的平衡。但是努力工作却不是实现平和的第一步,换而言之,使身体各部分达到平衡不是实现平和的第一步。那么,要想获得平和,应从哪里开始呢?我认为,第一步就是感觉到你头上和你头边的平和。也就是说,当你达到头脑之中和头脑周围的平衡时,你才能实现真正的平和。或者说,你的头脑与周围的一切达到平衡时,你的心灵才能实现平和。具体要怎么做呢?

你应该与周围的一切多多联系,使它们降服于你,让它们充满于你的心灵和身体,乃至于整个生命。你要使它们都围绕着你,同时也应该学会怎样与它们相处,怎样生活在它们之中。一直以来,我们都怀着敬畏之心追寻着那些神圣的东西,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却极少能与那些神圣的东西邂逅。现在,就是一个好机会,学习瑜伽,使心灵变得平和,我们就能发现那些神圣的东西。因为这种心灵的平和就是那些神圣的东西在我们面前所呈现出的唯一现象。一旦我们拥有了这种平和,其余神圣的一切自然会接踵而来。

要获得平和的心境,应诚实地言语、真实地思考。这样做之后,你就能更加感觉到虚伪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了。对你来说,所有不真切的事情都是从外而来,而不是从内而发,虚伪的部分也是一样。只要你坚持这种真实的做派,对于那些虚伪的东西,你就会更加容易地把它们统统拒之门外。

坚定地支持瑜伽,支持自己的心灵走向平和,你那今天仍为弯曲的东西,在不久之后必将伸直。同时,你将感觉到“神圣者”当前的真理,并知道这些真理的内容。你会从这些真理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继而增强你的信心。

瑜伽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一开始就要对她心怀仰慕之情。不仅要仰慕她,还要祈求她赐予我们心思中的平静、纯洁、安定与平和。这样我们就会拥有清醒的知觉性;我们的诚敬之心将会变得越发有深度、越发有密度;我们将拥有获得力量和精神的能力。而当拥有这一切之后,我们就可以直面一切内在或外在的困难,并且能够达到瑜伽的极致。

如果我们醒悟了自己的知觉性,又得到了具有深度和密度的诚敬之心、仰慕之心,心灵就会在知识上获得增长。当然,只有在我们的心灵学到了静定与平和之后,这一切才能实现。5.平等看待一切

心灵的静定与平和,依赖于生理体的敏感性,特别是“情命生理体”的深锐知觉性。生理体越是增加这种知觉性,就会变得越美好。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生理体不应该被它所知觉的那些人类寻常的反应所压服,也不应该被它们所倾倒,或者受到它们的恶劣影响。

学习瑜伽,我们要建立一种强健的平等观,并且要将这种平等观与自主观、离执观一起,像充斥在我们心灵中一样,充斥在我们的神经和身体之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可以使生理体正确地接触事物,还能使生理体快速地了解事物,并且在外部事物的影响下,还能使生理体不会感到任何的扰乱。这种心灵的平等观可以让我们的生理体了解、知觉、拒斥或抛弃周围各种运动的压力,它不会让我们毫无用处地去感觉,更不会让我们的知觉受苦。

瑜伽之路也是解脱之路。何为解脱之路呢?认识自己的弱点和毫无用处的动作,然后将它们隐藏起来,这就是一种解脱之路。

除了应该适时评判自己之外,我们不要去评判任何人。在评判自己的时候,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这个度之内来评判自己才是合适的。那么这个自我评判的度是什么呢?我们评判自己,直到能够以一种平静的心思和一种平静的情命体去观看事物为止,掌握在这个度内才是真正合适的。我们既可以说它是一个“度”,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规律。在我看来,它是瑜伽修行中最美好的律则之一。进一步来说就是,在进行自我评判时,不应该随心所欲地产生一些匆促的印象。我们不能根据外表相貌来进行自我评判,因为这种评判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积极的帮助。我们也不能让自己的情命体对外表相貌发生任何作为,因为那不是在使我们走向完美,而是在自我贬低和自我毁灭。

内在本体里有一块神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人们经常可以保持足够的安定。因此,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在这个安静的地方,人们可以用一种宁静和评判的眼光看待外部事物,观察和对比我们外表知觉性的扰动。我们能在这个地方对我们外表的知觉性产生作用,甚至是改变它。如果你能学习到并生活于内在本体的安定里,你就能得到一种稳定的基础。拥有了这种稳定的基础,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有保障,你的人生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不要让自己被外界的事物所动摇、所烦扰。我们应该时常做这件事,即在仰慕“神圣者”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坚定,并且要以一种平等和无执的心态来直面一切的困难和一切的反对。如果你是愿意过精神生活的人,你就应该时常把心中的“神圣者”放在首位,把其他任何事物都放于其次。

我们不应该过于执着,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要以内心深处的一种宁静的视识来进行看待,而这种宁静的视识只属于那些把自己奉献给“神圣者”的人。换而言之,我们只有把自己奉献给“神圣者”,我们才能获得这种宁静的视识,继而才能用它来看待一切事物。

如果根据时间进行划分,我们的那些经验可以分为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经验以及未来的经验。但不管是哪一种经验,它必定都形成并存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运动,确切地说,是一种正当的心灵运动。很多修习瑜伽的人之所以无法进步,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体和心灵体还没有做任何准备之前,就开启了自己的情命界。这些人在思想界中形成了一些真精神的经验之后,还未等到这些经验获得成熟,便把它们推进了自己的情命体,这势必会形成许多错乱纠纷。换而言之,理性经验在思想界形成不久,还未等到成熟,就被有些修习瑜伽的人纳入了自己的情感里,这样一来理性与感性必将产生冲突。而这就是这类人无法在修习上获得进步的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错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提防的。我们的思想如果还没有接触过幻想的事物,就开启了情命的欲望心灵并获得了经验,那么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会更坏。

常怀仰慕之心,使思想与心灵充满真知觉性和经验,这样我们就有了准备。在我们对某些东西怀有仰慕之心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仰慕安静、平和;仰慕一种平定的信心,一种不断增加的坚稳的胸怀;仰慕多而又多的知识,深沉、严密且平静的虔敬。

不要为你的生活环境而苦恼,也不要因这些环境中的反对而苦恼。那些无谓的苦恼起初都是外物施加于我们的,我们只需将它们当作一种试炼即可。在你生活的环境中,如果能一直保持静定,不被外物所动摇,继续你的修行,就预示着这些环境不仅不会扰动你的内在心灵,而且还会帮助你获得你所需要的力量。瑜伽之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一道路中常常会出现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困难,而修行者要如何打败这些困难,获得身心的成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即修行者必须发展一种平定、稳实、坚固的力量来对付和战胜这些困难。6.寻求内在精神的进步

内在精神的进步并非特别依赖于外部情况,而是更加依赖于内在如何对外部情况所做出的反应,或者说,它更加依赖于精神经验对外部情况所做出的判决。而这正是我们坚持要有正当态度的理由。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正当的态度,坚持拥有内在的境界,坚持拥有平等和静定的境界。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内在,不被外界环境扰乱心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在精神的进步。

如果我们坚持拥有的平等和静定的境界暂且还不是内心快乐的境界,那么只要增加向内的倾向,然后从内向外窥视,我们就能迅速快乐起来。我们不能生活在表面的思想境界中,因为生活在这种境界中就意味着,当遭受人生震动和打击的时候,我们只会表现得无可奈何。我们只有在内心的境界中才能比生命以及扰乱的种种力量更加雄强,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才能拥有希望并获得胜利。

瑜伽的修行需要时刻保持心灵的平静,时刻稳定内心的意志,并从始至终地将它们贯彻到底。在保持良好心态和意志的同时,还要拒绝被一切忧患困难、盛衰起伏所影响,也不因它们而沮丧。这是在学习瑜伽的道路上最初所应该学习的事情之一。如果做不到这一切,我们的知觉性就会变得极不安定,同时也会增加做事的困难程度,而无论是我们学习瑜伽还是其他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持。

内部精神氛围比外界氛围更加重要。假设精神领域是一方天地,而我们要想幸福快乐地生活在这片天地之中,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我们要像营造外部世界的和谐氛围一样,营造一种和谐的精神氛围。拥有了这种精神氛围,我们就能在自身创造的精神空气中,自由快乐地呼吸,无忧无虑地生活。这就是学习瑜伽可以实现的精神状态,这也是进步的真状态。

我们要接受瑜伽赐予我们的“神圣权能”,并能使它们在外部事物上发挥作用。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是具有平静、平等以及平和的心灵状态。心灵的平静意味着,在面对任何突发事件时,我们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思,不被外部事物所扰动,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寂静和镇定。心灵的平等意味着,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能够予以平等地看待,不会随意评价别人,也不会妄自菲薄。心灵的平和则意味着我们要做性情温和的人,不会以偏激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会视一切事物都是平正和谐的。

其次是拥有绝对的信心。要相信身边的那些事物都是至佳至善的存在,至少要相信那些至佳至善的事物都将会降临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要相信假如我们可以成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就是意志的工具。或者说,我们若是工具,那也是充满意志的工具。这就是作为意志的工具与平时所见的那些工具在本质上的不同。我们既要被那些“神圣光明”的事物所领导,又要成为它们的主人,将它们应用在我们的事业当中。

最后是增强我们的容受性。我们不仅要能感受到那些“神圣的力量”,还要接受它们所具有的能力。在这些“神圣的力量”面前,我们要像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一样虔诚,我们要使它们发挥它们应该有的作用,让它们领导我们的见识、意志和行为。如果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权能和本质,那么这种容受性就会成为我们行动中养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黏柔性就会成为我们的知觉性。除了对那些神圣力量深以为然,我们的容受性不会对其他力量产生兴趣,更不会容许其他任何力量融入这种神圣力量之中。

我说过,在瑜伽修行中,平等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真正的平等观如何体现出来呢?即使处于痛苦的边缘或是在患难之中,我们依然能够同等地看待一切,这就是真正的平等观。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静之心和平和之心。面对一切痛苦与磨难,我们都能坚定而平静地忍受,不会烦恼,不会错乱,不会失去理智,也不会灰心丧气,而会以一颗对“神圣意志”的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但是,瑜伽修行中要求的这种平等性,并不是要让我们以毫无差别的目光、充满惰性地接受一切。

例如,在瑜伽修行中,某个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最终换来的却是失败。面对这种失败,首先,这个人要保持平等,对这一失败,既不错乱,也不灰心。但是这种平等性的彰显,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求这个人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种失败。如果这个人自以为这一失败是“神圣意志”的指示,并抛弃这种努力的话,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很多修行者都会将平等性这一概念理解错误。这是修行者学习瑜伽应该警惕的事情。真正具有平等之心的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找到失败的原因和意义,然后重新制定战略并树立信心,不断向着胜利迈进。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比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会如何应对这件事呢?首先,你不应该因烦恼而不安,也不应该动摇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因为这样做对你的健康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你陷入更深的泥潭。这样做并不是要求你接受疾病,也不是要求你以疾病为“神圣意志”。你应该将疾病视作自己身体的不完善处,只需要将它除去,一切又将恢复如初。就像你会尝试除去情命的不完善处或心思的错误一样,面对疾病,你也应该充满信心地、努力地除去它。

修行中如果缺少了平等性,瑜伽便不会拥有坚固的基础。无论环境是否使人愉快,无论别人的行径是否与你相投,你都应该以一种完全静定的心态去接受它们,而不要有任何被扰乱的反应。那些事物对我们来说不是痛苦与折磨,而是平等性的试金石。如果你是“金子”,那么在经受了这些事物之后,你就会变得更加熠熠生辉。你会得到强大的能力,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你会轻松地战胜一切困难,真正走上人生的巅峰。

万事万物都在顺利地向前发展,人与环境都是和谐与快乐的,要使一切静定和平等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只有在与之相反的情况下,静定、平和、平等的完全与否才能得到验证,才能加以补充,也才能更为完善。

能达到某一境界,你才能看到那一境界中具体有什么。在你向那一境界攀登的过程中,你会用瑜伽的“神圣权能”代替自己的位置来指挥你的行动,这一“神圣权能”会将你的心思、生命以及身体当作意志的工具,使你轻松地走向自己向往的境界。

要使自己的心思始终保持在一个能容忍的寂静状态之中,这样做并不是要在心思中抹杀自我,而是要让自我在心思中验证自己的地位。要亲切地与瑜伽的“神圣权能”接触,使身体对那唯一的“势力”开启,这些手段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工具,它们都是我们化为“神圣者”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它们展开行动,且只为它们展开行动。

我们强调,要保持心思的静定,但这样做本身不能给我们带来超心思的知觉性。事实上,有许多知觉性的境界是介于人类心思与“超心思”之间的。寂静可以使我们开启自己的心灵以及其他身体部位,以便用来应对那些更加伟大的事物,比如宇宙知觉性、玄默“自我”的经验以及“神圣者”的本体或权能、高于人类心思的高等知觉性,等等。当心思处于寂静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最有利于应对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在瑜伽修行中,先让“神圣权能”降于个人知觉性,然后再让其透入个人知觉性,接着使它在个人知觉性中工作并发挥作用,从而改变个人知觉性,予之以必要的经验。这样一来,“神圣权能”就能变换个人知觉性一切的展望和运动,形成最强有力的层级领导,最后完成超心思的转化。这在瑜伽修行的过程中虽然不是唯一的情况,却是最有利的情况。

在完成超心思转化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到心灵中存在着一团密集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我们的经验中会拥有一种密集的力量与平和,而且,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应用到外在的身体中,也可以应用到内在的情命生理体中。我们要将这种经验作为我们行走在世间的基础,用它们来稳固我们的根本。而在另一种经验中,我们不仅无法感到充实,还会感到异常麻木。这是因为在那种境界里,那些运动只是外向的。而在这里,我们的“瑜伽能力”却是内向的,它们可以完全地领导我们的外在本性。所以,拥有“瑜伽能力”是瑜伽及其经验在心灵中得以建立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能完成这一步,那麻木的知觉性就会从外在诸体中敛退,最后便不复存在了。7.瑜伽是一条寂静的活路

在修行瑜伽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内在的静定。将心思和情命纯洁化是安稳修行的第一个条件。其次,我们还要记住,在做一切外表行动时,我们若能像在“母亲”面前一样去完成这些行动,那么这对我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因为,在内在修行中,如果没有一颗伟大的上进心是不可能实现这一做法的。

你对你感觉的、需要的东西说不明白,这也许便是“母亲”的力量在你内心中正发挥着作用。这种力量从上而来,占据着你那恒常且生动的意识。对这种力量来说,上升和下降的二重运动是一种常有的状态,它们必定会在你的心中如时到来。这些事情或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最终显现,特别是心思已经习惯于活跃,而不存在任何寂静习惯的时候。

当某种活动出现阻碍的时候,我们的许多工作就会在具有阻碍的心思后面进行。这时,修行者或许会以为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如果你想看到更迅速、更明显的进步,那么你只需要这样做,即学会持久地自我奉献,使你的性灵体在表面发挥作用,同时你还要保持深切的企望,但不能丧失耐心。

强健的心灵、身体以及生命力都是瑜伽修行中所需要的。在进行修行的时候,还要注意步骤,抛弃反复徒劳的工作,使精力和力量都进入本性的机构里,全神贯注地学习瑜伽。

瑜伽的路不是一种刻板的心灵原则,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方法,它必定是一条活路,一条四通八达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必须具备一种执着以用来避免和拒绝一切必要的变化。也就是说,瑜伽的路是一条活路,每个人在走上这条路后,都会以自己的执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的瑜伽之路不同于别人的瑜伽之路,因为这条路上包含了你的执着,它是独一无二的。

在瑜伽修行中,端正的态度是必需的。不被外界事物所扰乱,始终保持静定的心态,坚信自己和瑜伽的权能,这就是一种端正的态度。然而,秉承着这种态度投身于瑜伽修行中仍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自然母亲”的帮助,不寻找任何理由回避她的顾念。

修行者不应该放任无能为力、无能反应等念头的滋生,因为过度强调自身的缺点和失败,就会使我们的心思集中在这些充满负能量的问题上,这势必会让我们沉浸于痛苦和羞愧之中,难以自拔。显然,这些理念和情绪都是能使人弱化的东西,瑜伽修行是为了强化我们而生,绝不可以有这些使人弱化的东西,相反它们必定是瑜伽修行需要克服和战胜的对象。

当修行面临阻碍、困难、反复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应该静定地看着它们,然后以平静坚定的神圣力量消除它们。相反,我们不应该因为受到它们的影响而使自身颠倒、痛苦和沮丧。瑜伽是一条活路,却是一条不易行的活路,在这条路上,本性的完全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瑜伽修行中,情感的冲突和低压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这必定是由于你在过去的努力中急于求成,过于迫切地寻求结果所致。这些缺点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冲动的境地,在面对有违我们意愿的态度和反对之言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瞬间释放,从而产生不可挽回的结果。毫无疑问,瑜伽修行是不允许这种缺点存在的。一旦我们容忍了这一缺点,我们的知觉性就会一度陷入低沉,情命体也会产生错乱、失望、痛苦等情绪,同时,我们会打开接纳之门,接受各种怀疑、失望以及惰性的提示。

我们应该前进,朝着情命体与生理体中的静定与平等的基础前进,这一基础比心思知觉性中的基础更加稳固。让精神“权能”充分下注,注于稳定的心命身的结合,以容受精神之力或者高等知觉性。而只有完全的平等性才能使人获得这种本领和坚定之心。

瑜伽知觉性的基础是广大与平静,这是内在成长和经验积累的最佳情况。如果广大与平静能够跻身于我们的生理知觉性中,占据我们的身体并充满我们的细胞,那么它们就能成为生理知觉性转化的基础。实际上,如果失去了这种广大与平静,生理知觉性的转化便不可能发生。

瑜伽修行的目标在于使知觉性超出我们的身体,登上一个更高的阶位。当我们的知觉性超出我们的身体,得以释放之后,我们就能开启更高的阶位,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思就会得到有力的成长,远远超出普通的心思。在这一阶位上,我们能接受从更高位下降的一切,也能观察下面的一切。正是由于我们能俯视下面的一切,所以我们才可能观照和管制下面的一切。知觉的下降运动会迫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是为了更好地锻造知觉性而准备的工具,利用这一工具,我们就能重新铸造出更高等的知觉性和本性。

在你内心发生的事往往是这样的,即你的知觉性会自行解放,当然,这种解放是在知觉性所处的阶位上进行的。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知觉性正处于高等阶位上,那么这个人就能获得自我的自由、广大的玄默以及不易变的安定。其中的安定可以从精神的层次下降到身体的层次上,下降到种种低等的境界之中,然后凝固在这些层次和境界里,立于其后,却不显露什么,但总包含着我们的一切运动。

如果你的知觉性升到了你的头顶之上,那就说明它已经超出了寻常心思,到达了你上方的中心点。在这一中心点上,你的知觉性将接受或趋向更高等的知觉性,然后逐渐向上升级,最后你将会拥有属于你的一种高等知觉性。这就是瑜伽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所产生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它会使“自我”变得更加平和与寂静。事实上,“自我”的平和与寂静正是高等知觉性的基础。你通过瑜伽修行获得了这种高等知觉性,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具备了这种基础。而这种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自我”的平静与寂静可以从高等的精神水平下降到各身体部位的低水平,或者说它会从你的头脑之上,下降到你的脚跟以下。不仅高等知觉性能以这样的方式下降,光明也能这样下降,就连“力量”也是如此。人类腹脐以下的各个中心点都属于情命体和生理体,若你能成为瑜伽大师,那么你就能让一些高等力量下降于这些地方。Part 2瑜伽“三心”:信心、企慕之心、归顺之心

人生在世,总需要一点信仰,而信仰是从信心中得来的。当我们对某物保持一种绝对的信心时,这一物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信仰之物。拥有信仰的人往往是幸福的,因为正是由于对信仰的信心,他们才能获得心灵上的长久满足,而这种满足便能使人快乐,增加人的幸福感。你对他人有信心,不仅能使你自己的心灵获得依靠,还能激发别人的潜能,获得别人的感激。因为信任,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拥有企慕之心,也能使人建立信仰。企慕不是单纯的崇拜,而是仰慕别人从而想要达到那人的境界。所以仰慕能使我们获得一种追赶他人的动力。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还可能促成人们的成功。

归顺你所信仰的东西,这是一种顺服,也是一种对信仰的虔诚和尊重。为什么落叶非要归根呢?为什么我们总期望回到最初相遇的地方呢?其实,我们的这些想法就是归顺的想法,有了这种归顺之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总有信仰、家乡在指引着我们。1.信仰瑜伽是改变与主宰自己的开始

我们所说的瑜伽,是一种更高尚的瑜伽。它要求人们要将人生全部奉献于对“神圣真理”的发现、企慕以及与其融为一体。除了这些内容,再无其他。将生活一部分分给“神圣者”,另一部分分给某种外表目的和活动,这是瑜伽所不允许的。有一丝这样划分的心思,便不能使我们在这样的瑜伽中获得成就。因为某种外表目的和活动与寻求“真理”并无关系,也就是说,它不符合我们的瑜伽要求。

如果你想在瑜伽中有所成就的话,你就应该心无旁骛地进入自我,将自己的全部奉献于精神生活。在此期间,任何心思偏好的执拗都应该离弃;一切情命目的、兴趣、顽固的执着都应该革除;一切自私自利地对家庭、朋友和乡土的痴恋都应该消失。

无论是从外部获取某些能力,还是为了实现某些行动目的,都应该从已经发现的“真理”出发,而不是由低等心思动机或情命动机出发;应该从“神圣意志”出发,而不是从个人选择或个人偏好出发。

在瑜伽修行中,心思理论都不具有什么重要性。因为无论是心思的形成还是心思接受一些理论,这些都支持着一定形体的转向。在这里,重要的是那一转向,或者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呼唤。

所谓“无上存在者”,指的其实是真理,在瑜伽中我们简称其为“真”;所谓“知觉性”,指的其实是智慧,在瑜伽中我们简称其为“智”;所谓“幸福”,指的其实是快乐,在瑜伽中我们简称其为“乐”。知道这些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在瑜伽中获得一种涅槃,或者达到一种静定无相的“太极”境界,它只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某种动性的知识,或者获得了某种别具一格的见解。这种见解就是,我们不但可以在世界的另一面证明“神圣知觉性”,还能在现有的这个世界中实践它。因此,除了接受神圣生命为瑜伽的目标,其他一切心思都不属于瑜伽的心思。尽管这种心灵的展望在思想方面可以得到相同的支持,但是它并不是一种心思理论的问题,而是一种经验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经验还未积累之前,它只属于信仰问题,具有来说,该问题就是一种心灵的信仰加以心思和情命的归顺。拥有这种经验的人,或者说与高等“光明”接触的人,不管他的低等诸体多么难以随从,他们都可能遵循这条道路。有些人即使没有这种经验,只是为了实现接触“光明”而产生了心灵随附的急迫、信念和呼声,那么他们依然可以遵循这条道路。“神圣者”的道路并不是人类所想的那样,或者说,按照我们设计的图样来评判“神圣者”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为他们安排什么,也不能确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因为相比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神圣者”的认知能力更胜一筹。如果我们能完全承认“神圣者”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明白,我们对“神圣者”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敬爱,其实就是对他们充满信心,并且义无反顾地归顺他们。

我们不应该擅自将人的心思和情命意志加于“神圣者”,而应该无条件地接受“神圣者”的意志。遵从“神圣者”的意志才是瑜伽修行的正确态度。毫无疑问,这是每一个修行者的权利、要求、需要以及法益之所在,既然如此,为什么修习瑜伽的我不能得到它呢?显然,我是可以得到它的,而你亦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得到它呢?这里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即奉献“自我”,归顺于“神圣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欢喜地接受“神圣者”所赐予我们的一切,既不忧愁,也不抗拒。这样以后,你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现,你从“神圣者”那里所接受的一切都是你正应该拥有的事物。

充满信心地依赖上苍,归顺“神圣者”,奉献自我于“神圣权能”,都是修行者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修行者不能把依赖上苍当作怠惰、弱点或依从低等本性的冲动的借口。他们应该在依赖上苍的同时,对上苍抱以不懈的企慕(仰慕,仰慕而希望达到),并抛弃一切阻碍“神圣真理”的东西。同样,修行者也不能将对“神圣者”的归顺当作一种理由、一种掩饰或是一种机会,用以归顺自己的私欲、低等运动、黑暗“势力”以及伪装的“神圣者”。

在瑜伽中,对“神圣者”的企慕常常是指对“自然母亲”的企慕。因此,“自然母亲”才是我们所反复谈及的“神圣者”。“自然母亲”理应是神圣且伟大的,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证自明的。我们要对“自然母亲”抱以企慕之心,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拒绝一切违反她的意志,让她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工作。你要相信你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她的力量使你而做。如果你以这样的态度长久地对待她,你就会在这期间获得充足的知识和经验。

在瑜伽中,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够开启瑜伽的“能力”而非其他。如果你对“神圣者”具有至诚的企慕,又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