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9:45:43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丰艳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什么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为什么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为什么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作者:李丰艳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ISBN:9787516814291本书由北京华文经典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原来聪明是一件极危险的事

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介绍什么是“聪明”的书。

——对不起,身为聪明人的你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你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上,以至于先入为主地误解了整本书的内容和价值。其实这是一本着重介绍聪明人存在的缺陷、面临的挑战、提升自己的方法的书。

现在,你又产生了新的质疑: “既然我已经是一个聪明人了,为什么我还会有缺陷?”

——抱歉,身为聪明人的你又犯了一个“当局者迷”的错误。或许你的生活经历顺风顺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别人对你也是赞誉有加,所以你觉得自己身上并不存在缺陷。要明白,尽管瑕不掩瑜,但“瑕”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可忽视的。作为对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聪明人,你能够忽视自己身上的弱点、只盯着自己的优点扬扬自得吗?更何况,聪明人往往身处“高处不胜寒”的社会位置,虽然比普通人的处境更优越,但依然会面临许多特殊挑战,你看不到它们的存在,是因为你身居其中、纠缠其中,还将它们错误地划分到了不需要特别注意的偶然因素里。但是,这些不同寻常的挑战往往会不知不觉地令聪明人失去平静、自信和情绪健康,让你面对生活时逐渐出现难以理解或力不从心之感。

然而,你还是不肯承认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 “我能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考上名牌大学、进入世界五百强公司工作,就证明我比普通人看得清、懂得多、智商高、情商高,会有什么道理是我不明白的?”——还是要提醒一声,身为聪明人的你再次犯了一个错误,它叫作“自视甚高”。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有着较高智商水平的人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但真相是更高的智力并不等于更明智的决定。就算你确实能够比普通人更加快速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订方案,但你不能保证它们都是百分之百正确无误的,你的“我侧偏见”或许已经干预其中,让你做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傻事来。“我侧偏见”简言之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看待世界,这种认知习惯很容易让聪明人把视角集中在看见并批评别人的错误之上,与此同时却很少去审视自身的缺点。“我侧偏见”的代表句就是:“不管你们觉得如何,我觉得自己很不错,我比其他人好。”“当局者迷”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自视甚高”是看到了却不承认自身的问题,对聪明人自身发展的局限更为严重。

现在,你还要继续为自己的“聪明”辩驳吗?你是否感受到了曾经让你引以为傲的聪明背后原来暗藏了如此多“错误”和危险。我们暂且不提你的锋芒毕露会给那些善于嫉妒的人带来多少“挑战”、给自己挖出多少陷阱,也不说你的精于算计伤了多少朋友和亲人的心、让你成了孤家寡人,只谈谈这些假聪明和自作聪明给你的人生前途带来了什么阻碍。如果你一直以来都活在“高智商的聪明人”的光环中,你确实很难接受蒙蔽了你的决策力、导致了多次失败的正是这些有缺陷和不足的“聪明”。若是你愿意回顾一下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你会发现很多的失败、伤害和遗憾都是由于自以为是的聪明造成的。

此时,你可以和我一起承认“原来聪明是一件极危险的事”了吗?愿意像倒空一杯水一样倒空自己的固有认知,重新认识自己、改造升级自己了吗?下面就一起来从心态思维、处世为人、理财顾家等多个方面一点点地摆脱从前的假聪明,学得人生的大智慧吧!第一章为什么受伤的反而是聪明人

聪明人,是一个褒义词;聪明人,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人的代名词。然而,很多聪明人却不会这么自信地看待自己,因为他们的生活并不如别人眼中那般如意,常常会有英雄气短、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惆怅感,也常常陷入自我局限中独尝着痛苦和迷惘,特别是那些惯于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人,“聪明”反而让他们伤痕累累、举步维艰。这一切不如意的罪魁祸首是谁?其实正是聪明人自己。理性、直觉与智力的矛盾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下了大雨之后,他家的墙被淋坏了,坍塌了一部分,露出了一个不小的缺口。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好,一定会有人借机来偷窃的。”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人也用同样的话告诫富人。但富人觉得等第二天再修也来得及,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结果真被说中了,到了晚上,小偷前来“光顾”,富人家里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有先见之明,同时怀疑小偷肯定和邻居家的老人脱不了关系,没准就是他偷的。

小聪明:“多年理性、客观的思考形成了我现在提出的观点,这是我之所以聪明的源泉。”

大道理:你的观点之所以能够成形,首先是因为你多年来对某些信息的持续性关注,其次是因为恰好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证实了你所相信的东西;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你预想之外的信息则被忽略了。所以你的观点并非完全出于理性和客观。

故事中的富人算不算是聪明人?算,如果不是,他也不会变成富人,但又不完全是聪明人,因为他并没有理性客观地看待整件事。有时候,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的智力是鹤立鸡群的、心里是明明白白的、看这个世界是清清楚楚的,然而实际上,当理性、直觉发生碰撞的时候,胜者未必每次都是理性,就算智商顶级的天才也容易在小事上因为理性的缺失而犯错。

理性、直觉、智力

想要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傻事,我们需要从聪明人的标志性特征入手,它们就是过于常人的“理性”“直觉”“智力”。

一、理性

理性是什么?当我们在正常的思维状态、饱含自信和勇气的精神状态下,为了获得心中的预期结果,在冷静地面对现状,对现实进行全面而快速地了解,由此分析出多种多样的可行性方案,从中遴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进行有效的执行,这种能力就是理性的力量。理性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表面现象产生否定或怀疑后所做出的一系列合理的逻辑推导及其确定的结果。具体而言,富有理性的人在处理紧急问题、进行常规思考时有如下几种特征:

当我们开展理性思维的时候,往往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当你在超市买了一个西瓜之后,回到家切开一看,发现它尚未成熟,而且味道并不脆甜,于是带着“超市里的这批西瓜会不会都没熟透”的疑问去查找原因,最后发现只有少数的西瓜这样,由此得出了“并不能以自己买的这个西瓜来对超市里的所有西瓜的品质进行定性”的结论,做出了理性地再买一个西瓜,而不是再也不买超市里的西瓜的决定。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点,理性思维的萌发往往受到感性思维的带动,多数情况是由感觉引发的,比如喜恶情绪,然后当较为泛泛的感性认知被加以恰当的概括和说明之后,情绪问题逐渐被理性思考所取代,从面对问题的感知阶段递进到了解决问题的实践阶段。

二、直觉

直觉思维是一种直接领悟事物本质、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的思维形式。它具有迅速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别理解一下“直觉”这个似乎很缥缈的概念。广义上的直觉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或认知方式;狭义上的直觉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有时常被等同于直觉思维,“直接的觉察”是对狭义上的直觉或直觉思维的最好概况。当突然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时,人的大脑会对事物本身及其关系做出迅速识别、深入洞察、本质理解和整体判断。

具体来说,直觉是什么样的呢?男女之间常有“一见钟情”的情感火花碰撞,这便是直觉在起作用;尚不能理智全面对他人进行分析判别的儿童会凭借自己的直觉来亲近或疏远一个人;战争中遇到紧急情况、在调查取证难以实现的时候,将领所临阵下达的命令往往是凭借直觉;当我们遇到危险需要做出战或逃的决定时,若是时间紧迫、毫无思考余地,也就只能凭直觉化险为夷了。在这些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聪明人那些不假思索的直觉有时候要比反复思考之后做出的判断更加准确有效,这一事实已经被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所证实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直觉”和“感觉”加以区分。直觉是一种较为敏捷的思维,波澜不惊的表面之下,其实大脑早已暗潮涌动,激发出灵感。拥有较好直觉思维的人能快速地将所遇到的问题分配给意识,并快速找出答案,因此直觉型的人大多讨厌墨守成规,其中不乏创新者和先驱者。感觉是一种原始的感知,往往依靠五官的功能发挥来对现实情况加以关注,在处理问题时更趋向于理解表面现象或是对环境做出直接反应,如果让他们去理解口语词汇、书面语言或是比喻等修辞,感觉型的人难免会有些吃力,因为他们更习惯于理解简单而直接的事物、做出简单而直接的反应。

三、智力

人类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根据花费时间的不同,有“快”与“慢”这两种加工机制。其中“快”的加工包括自主心智(比如直觉和感觉);“慢”的加工包括反省心智和算法心智,侧重于否定和怀疑的反省心智是理性思维,侧重于分析归类的算法心智是传统的智力。展开来说,智力是指我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应变等。通常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标示智力的发展水平。比如,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智商为200;继爱因斯坦和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的斯蒂芬·威廉·霍金的智商为160。

但是智商高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是聪明人、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些智商要比爱因斯坦和霍金高出很多的人终生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这是因为智力不指代智慧,智慧和理性是挂钩的,但智力测验的试题中并不侧重于测量理性的高低。很多家长会将学习好、成绩高的孩子赞誉为“聪明的孩子”,这里的聪明仅能代表高智力,无法等同于高理性。完美的生活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高智力作为基础,也需要高理性作为依托,如果理性思维出现障碍,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傻”得处处碰壁,原本应该取得的人生成就便也不复存在了。

理性世界和直觉世界的交叉与偏离

当一个有着高水平“理性”的人、一个有着超精准“直觉”的人、一个有着破200的“智力”的人站在一起时,我们都会称他们为聪明人。但是当“理性”“直觉”和“智力”的优点都集于一个人身上的时候,这些因素便会交叉、碰撞在一起,往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难以发挥原本的效用,甚至还会越帮越忙,让聪明人频繁做出傻事,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在智力相当的基础上,当理性过多、直觉过少时,人的压力会很大,甚至会出现心理疾患。心理学中所提及的强迫症人格就是例子,这类人可能有着较高的智商和完善的理性思维,但是当他们过分动用理性思考时,直觉思维的作用便会受到抑制,导致其为了让自己心里感到踏实,所以凡事都要强迫自己去想个明白、掌控一切,内心处于矛盾而痛苦的状态,这种理性是病态的。

很多聪明人对此不以为然,依然坚信人类是理性的动物,这种理性是良性的、有效的、有价值的,以至于凡事都要依理行事、墨守成规,不容许自己犯下半点不理性的错误。然而你该从这个理性之梦里醒醒了,当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在不受他人影响和干扰的情况下搜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并做出客观决定的同时,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做出了“没有绝对理性的人”的证明。要知道,理性是有限的,除了睡觉时让大脑休眠休息之外,我们无法保持绝对理性,即使一个小时也坚持不了,因为我们在决策、认知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严重影响,从晚饭吃什么到买哪个小区的房子,都会被各种不理性的思维模式所干扰,让一些逻辑上漏洞百出的错误辜负了我们拥有的“聪明人”的头衔。

在智力相当的基础上,当直觉过多、理性过少时,人的惰性就会很大,一些小到迟到早退、闯红灯,大到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发生了。因为他们为人处世时总是一副想当然的模样,活在自我感知、自我判定的世界里,常常认为智商等于智慧,甚至会给自己洗脑:“我学习好、我智商高、我聪明,我就是智慧本身,所以我不应该被这些并不如我智慧的人所制定出来的教条和他们所倡导的理性束缚,我应该冲出藩篱,做我自己人生的主宰。”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会令人逐渐失去对客观世界的关注,也会让对现实本身的理解能力每况愈下,等到这些“聪明人”无法与世界及他人和谐相处时,人生的错误也就接踵而至了。

拿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举例,我们便能看出聪明人是如何在思考的天平倾斜向直觉思维时犯下一个个低级错误的。什么是规则?为了约束人的行为、提高办事效率而限制我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格式、方法来做一些事情的“道理”就是规则,它是社会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更是千百年来理性思维的结晶。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常常做出凌驾或游离于这些规则和理性之上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些由理性所制定出的规则是不必要的,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人不能被规矩牵着鼻子走。所以他们会在觉得“我可以顺利地躲开所有车、快速到达街对面”的时候闯红灯;会在觉得“如果我去插队,可以节省排队时间早点上车,而且还能抢到座位”的时候公然插队;会在“我偷偷地拿走这些东西,他们不会发现也不会计较”的时候将酒店物品顺手牵羊……这些不该做的事情、不该有的想法是连小孩子都懂的,但是有些聪明人却不懂,甚至有时需要小孩子来提醒他们,当一个妈妈自作聪明地在超市偷东西时,自己的孩子却看不下去了,大声揭发道:“妈妈,你刚才拿的那件东西还没有付钱!”聪明人的聪明和得意便因为漠视规则和理性而终结,等待她的是无尽的尴尬和羞愧,当然还少不了相应的惩罚。

在智力相当的基础上,若是理性和直觉同时缺失,那么人生便真的要一事无成,甚至跌入谷底了。最常见的缺乏生存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中有些人拿着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但在集体生活中却处处不如意,不是动辄与人发生纠纷、愤世嫉俗,就是被其他人孤立、一副被全世界抛弃的样子,既不能理性地看待生活本身带给他的挫折和机遇,也不能利用直觉去对突发事件做出合理判断。

总而言之,理性、直觉、智力是聪明人都需要具备的,既不能将它们分割使用,也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让它们充分融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样它们才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作用,顺其自然地帮助你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端,成就至善至美的人生。你瞪大了眼睛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

从前,有这么一块自命不凡的抹布,虽然它外表看来脏兮兮、皱巴巴,但它有一颗骄傲自信的心,它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脏的,需要它去做清洁工作。它常常大言不惭地说:“只要我一去,再脏的桌子也会被我擦得干干净净。”

但事与愿违,等到它在脏桌子上一展身手的时候,不管它如何努力,桌子都没有变得干干净净,反而越抹越脏了。最后,它抱怨道:“这么脏的桌子,可以直接扔掉了,任谁也不能把它擦干净了。”桌子这时候反唇相讥道:“你觉得我脏,我还觉得你脏呢!要想清洁别人,首先得清洁自己。”

小聪明:“我对自己和他人有着充分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很少去思考自己,因为这是多余之举。”

大道理:我们对自身进行认知时必然会存在局限性和盲点,有些你意识不到的意念其实一直在驱使着你无法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和别人,令你把自己看作比实际的你更成功、更聪明、更有才能。

我们常说有些人喜欢自作聪明,这个“自”字可以形象地体现出他们那副唯我独尊的模样。表面看起来挺精明的他们,实际上却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根源在于过分的自信导致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和能力,只看到别人的无知、弱点,却看不到自身的无知、弱点,所以常常一叶障目地看不到事物间的变化和联系,看待问题也十分偏执,做出的决策自然是不符合现实的、难以实现的。简言之,这样的聪明人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你所看到的世界

在马路边上,坐着一个老太太,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心里盘算着:“这堵墙年久失修,很快就要倒塌了,没准就是今天。”只要看见人走得离那堵墙有些近了,她就冲人家喊道:“那堵墙就要倒了,离它远点,注意安全!”被提醒的人却多数不理解她的这份好心,尤其是在自己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那堵墙却没有倒的时候。三天过去了,许多人都在墙边安然无恙地走过去了。第四天的时候,老太太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堵墙就要倒了!”但是当她不由自主走到墙根下想要仔细查看这堵墙为什么至今没倒的时候,恰好此时墙真的倒塌了,老太太一瞬间便被掩埋在破碎的砖石中,没几分钟便带着悔恨重伤身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当聪明人看待世界的时候,世界格外清晰(世界是这样的那样的,是危机四伏的),当聪明人看待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格外清晰(我是聪明的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危险的),然而当自己步入世界之后,却常常会被那些早就被自己所认知的危险所伤害。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未必是真正的世界(因为不够全面),我们看到的自己,也未必是真正的自己(因为不够理性)。在身为聪明人的我们看待观察世界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盲点”这个词。每个人、每个时刻、每个领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盲点,就算是你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也存在着看不见的盲点,一切外在的不完美都源于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这就如同我们的宇宙,就算我们拿着承载了最新科技的精良设备让最聪明的科学家去观察,宇宙中的可见物质也只是占整个宇宙总量的5%,而对宇宙运行起决定作用的神秘物质,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对其依然观察不足、知之甚少。当老太太在街对面坐着的时候,她能看到墙体的全貌,看到那些摇摇欲坠和松动脱落,但是当她站在墙边上时,视觉上就会出现看不到的盲点,思维上也会产生空白和懈怠。这种看待世界过于主观的思维模式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客观局限性产生交集之时,你眼中的世界就未必是真正的世界,因为总有一些地方你根本看不到,比如你自己。

世界所看到的你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蒋干的“聪明人”扮演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在一场魏吴两军各派政治力量生死存亡的重要斗争中,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地被人当枪给使了。自以为是的蒋干毛遂自荐:“吾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也。”他做着让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梦,也做着得此头功、封官加赏的美梦,活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却不知真实世界是如何看待他和对待他的。到底是周瑜棋高一招,刚与蒋干一见面,他就已经识破了蒋干的别有用心,挫了蒋干的面子。蒋干此时依旧觉得自己还能掌控全局,并未识大局地赶紧保命离开。周瑜见状,心生一计,他大张筵席,唤来文官武将与蒋干接风,并且提前和大家说好“只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周瑜早就看穿了蒋干的“聪明”,便一边向蒋干展示吴军的雄厚实力,一边“不设防”地与蒋干叙旧,与他“抵足而眠”,既迷惑了蒋干,也给了他一个跳入自己陷阱的机会。

假聪明、真愚笨的蒋干果真趁着周瑜假意酣睡之际偷看了帐内桌上的一卷文书,而且把一封来自曹营降将蔡瑁、张允表意打算归顺东吴的书信给顺手牵羊,连夜逃回曹营,找主公邀功求赏,结果多疑的曹操还真信了蒋干,误杀了两员得力大将,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蒋干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蒋干错就错在了他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却偏偏没有看到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当他自以为是地觉得占了周瑜的便宜时,周瑜早就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以假乱真的圈套,步步设计,计计连环,迎合了急欲立功的蒋干的心理,让他自觉自愿地成了自己实行反间计的一颗棋子。

可见,当你觉得自己十分聪明、可以把其他人都操纵在手心里的时候,其他比你更聪明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你看到的自己是一个完美的自己,别人看到的你却是一个可笑的、卖弄聪明的小丑般的存在。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回头怎么看到背后的影子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太有能耐,因为自负是极其危险的。缺乏对自己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过分自我膨胀,便很难充分地估测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无法做好自己能力所及和职责所在的事情,一切都可能由正面走向反面、从顺境变成逆境,导致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成了事与愿违,走向注定的失败结局。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包括自身的优点、缺点、各方面的能力、条件、性格、气质、兴趣等,尤其是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就像我们不能站得直直的、朝着四面八方去死死地盯紧别人,而是应该适时地低一下头、回一下头,看看脚下和身后,你会发现经常被你所忽略的你的组成部分之一——你的影子。一个人若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他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一些。

我们说一个人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并不是单纯地说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这其中也包含了他能够正确地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对自己进行认识的时候是不能闭门造车的,不要把自己孤立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把自己游离在世界之外,你必须融入这个世界,把自己当成它的一部分,一视同仁地拿自己与其他人做一下对比,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水平高低、短板所在。

很多聪明人在拿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时,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对比,甚至会为了令自己“能力突出、聪明绝顶”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做出遇事只会指摘别人的过失、逃避自己的责任的事情来,这种狂妄自负的自我认知方式是极其偏颇的,不仅对真实地评价自己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招致别人的厌恶。相反地,真正的聪明人都是谦让、豁达、能够赏识别人的人,他们不仅在生活和事业上屡屡成功,而且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也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自己实现成长。所以,我们在看待世界和他人之前,可以先去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无不妥之处,当你能看清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以外的事物,否则必然陷入盲人摸象、自以为是的困局中。错误不断,却无法停下来反思

一只不断搬家的鸽子非常苦恼,因为它发现每次新窝住了没多久,就有一种浓烈的怪味弥漫开来,令它感到极其不舒服,所以迫不得已地一直搬家。

当它万般无奈地跟老鸽子诉苦时,老鸽子说:“依我看呀,你就算搬一万次家也是没用的,因为你闻到的怪味并不是从窝里发出来的,而是你自己身上发出来的,那是因为好久不洗澡而出现的味道啊。”

小聪明:“我能够根据过去的成败评价自己,我一路走来,成功多于失败,正确多于错误。”

大道理:你经常因为冲动而做错事,然后还会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并且相信是环境影响了你,你是无辜的,所以无须做出自身的改变。

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一些思想顽固不化的人,他们之中不乏聪明的人,为什么聪明人会如此不懂变通呢?因为他们太过聪明了,聪明过头了就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什么都好、什么都对,摆出一副聪明过人、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所以当那些不如自己聪明的人指责他们正处在偏执之中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立刻主动地纠正自己的错误,相反地,他们还会嗤之以鼻地反讥对方的眼光短浅、不懂装懂;当那些比他们聪明的人指责他们犯下过错时,他们就更不乐意去虚心改正了,因为那样无疑会令自己更没有面子,如果反咬一口或是坚决不低头倒是能令自己扳回一局,彰显出“咱们俩比起来,其实还是我更聪明一些”。但是结果呢,自然是他们刚愎自用、作茧自缚,反倒成了别人的反面教材。

冲动是魔鬼

聪明人办错事、说错话,原因多半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够理性,一遇到紧急时刻或是自己“胸有成竹”的事情便会放弃理性思考,转而冲动行事,错把情绪上的冲动妄为当成了直觉上的迅速准确。

从冲动到理智的距离,有时候只是一念之差。特别是当情绪不稳定之时,人就会被一时的意识所蒙蔽,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或是别人给自己看到的东西,这种心理环境给问题的实际解决带来了重重阻碍。冲动让你无法好好分析利弊,只顾眼前利益买下了没过多久就会亏损的股票;冲动让你无法就事论事,只看到眼前的矛盾就与相伴多年的爱人分道扬镳;冲动让你被欲望蒙住了心智,只图一时享乐便在道德问题上铤而走险。一时的冲动看似无足轻重,但却会带来绵绵不绝的附加伤害,纵观世界上诸多的家庭不幸、工作不顺、人缘恶劣等问题,往往都源于情绪冲动、恣意妄为、不思悔改。冲动是魔鬼,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一个聪明人若是和冲动扯上了关系,那么他会枉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越是聪明的人越不应该因为自负而冲动行事,维持和增强理智感是这类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克服肆无忌惮的冲动情绪、让自己少犯点低级错误,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遇事多思考。既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既想到眼前,也想到后果。慎重地做出抉择,哪怕多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权衡利弊,结果也可能会迥然不同。然后,等到事件得以解决,我们也冷静下来之后,就要开始帮助自己打开心结,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冲动的情绪和举动”“因为冲动我曾遭受了何种负面结果和惩罚”“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我立刻平静下来,认真思考问题”,当你能够很好地审视和评价自己后,就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冲动犯错的概率。

讳疾忌医的自信从何而来

林森从小就是个神童,拥有着过人才智的他一路高升,年纪轻轻便成了一家国有企业的技术部主任,负责审核下属上报的各种图纸和数据。尽管林森的工作能力是被上司和同事所津津乐道的,但他过于自负、从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也常被大家所诟病。

有一次,经他审核的一份图纸被另一个技术员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处数据引用错误。老板把林森找来问话,指出了他的疏忽大意之处。骄傲自大的林森却不肯认错,反而抱怨那个小技术员没有资格来复核自己的图纸,更没有权利打他的小报告。老板念在他一贯工作勤奋,也没与他多做计较。

不久之后,林森又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了——他的另一份图纸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老板准备和他好好谈谈这件事,林森却先发制人,态度极其傲慢地说:“又来挑我的错,找我的茬是不是?这点小错误值得这么大张旗鼓吗?更何况我觉得自己没有写错,你们质疑我的能力,可能是因为你们自己的能力不足吧!”老板没想到林森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数落上了自己,便回呛道:“既然你觉得没错,我觉得有错,我们无法达成共识,那么我就只好请你另谋高就了,把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的人留在我们的公司来损害集体利益,我还没有那么‘能力不足’到认识不到这是一件坏事!”

从小就活在别人的追捧和钦慕的光环下的林森无疑是相当富有自信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一个人获取成功,但是脱离了实际情况的自信那就不再是自信,而是自负。这种忘乎所以、自以为是的心态不但不能帮助聪明人成就事业,反而会令其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一步错步步错,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中,就像林森一样最终落得个失去工作的下场。

林森的故事也不禁会让我们联想起著名的讳疾忌医的故事。蔡桓公觉得自己身体倍棒、吃嘛嘛香,面对神医扁鹊的再三提醒进言,不仅无动于衷、反而埋怨扁鹊乱说话,就在他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绝对不会生病的时候,却不幸被扁鹊言中,在无药可救的疾病晚期突然一命呜呼了。人为什么都容易犯讳疾忌医、死不悔改的错误呢?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有时,人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然而若是有人当众指责了他的错误,他往往会因此恼火,反而固执己见地维护自己的那些看法。这与看法本身有多么珍贵并没有直接关系,导致他坚决不肯认错的原因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由此可知,讳疾忌医的聪明人其实并不是真的对自己的见解和行为信心百倍,而是敏感的自尊心在作祟,看似是自负,实则还是自卑,一种由别人无法认同自己而催生出的带有攻击性的自卑。

承认错误有多难

吉姆和莉莉是两只小狗,它们异口同声地说:“影子真讨厌,我要摆脱它!”然而事与愿违,无论它们走到哪里,只要有阳光和灯光,就一定会在它们的身后出现影子。最后,还真让它们各自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方法。吉姆的方法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莉莉的方法是躲在没有光线的暗处。

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替换成如下内容:

吉姆和莉莉是一对兄妹,每次做错了事被妈妈批评的时候,他们都暗自告诉自己:“我不想再犯错了!”但是就算他们做得再努力仔细,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令他们极其苦恼。最后,兄妹俩各自找到了“避免”出现错误的好办法。吉姆的方法是坚决不承认自己犯错了,只要自己不承认,那错误就等于不存在;莉莉的方法是不管不顾地一错再错,破罐子破摔,反正情况也不会更加糟糕了。

当错误发生的时候,即便是非常聪明的人也会对自己产生失望的情绪,觉得“我怎么可以犯这样的错误,太不应该了”,但为了维护自己身为聪明人的光辉形象,往往不会主动承认错误,即使被别人批评了,也会为自己强辩几句。但是错误本身带来的失望和愧疚情绪并不会因此消失,当错误一次次出现时,那种痛苦的体验就会一次次加深,为了避免令自己陷入这种追求完美但难以实现的痛苦,我们常常会用各种方法把引发痛苦的事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想要逃避、忘记自己犯过的错。就像吉姆和莉莉一样,犯错后自欺欺人地不承认错误,在心里幻想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或是对生命中的负性事实视而不见,继续不计后果地我行我素,把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这种扭曲、无视事实的处理方法让大方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变成了更加有难度的事情。

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地加以改正,真的如同摆脱掉自己的影子一般困难吗?对普通人而言,可能不会如此纠结,他们会把问题看得很简单——犯了错,那么改了就好。但对聪明人而言,这一个个错误简直是在啪啪地打自己的脸,我们在意错误的发生和后果,却也因为太过在意自己的名声而忽视了真正该去的事情——反思和改正。我们聪明的时候很聪明,犯傻的时候也很傻,要知道,真正能让自己显得很聪明、获得心理上的平静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勇于面对你的错误以及它带给你的痛苦感受。从错误和痛苦中,我们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它们可以被视作一种生命的财富、一种快速成长的渠道。当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谈笑风生地谈论自己的错误、理智客观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之时,就能越过这道心里的坎儿,超越它的同时,也超越了从前那个懦弱虚荣的自己。

若是你缺乏独自一人承担错误的勇气、缺乏依靠自己的力量改正错误的能力,你可以向亲朋好友或是专业人士寻找帮助。倘若当初蔡桓公能尽早虚心地向扁鹊寻求帮助,他还会成为后世的笑柄吗?我们不是败在缺陷上,而是败在优势里

从前有三人一同出门,其中一人带着雨伞,一人带着拐杖,一人两手空空。回来时,拿伞的那个人浑身湿透,拿着拐杖的那个人跌伤了手臂,什么也没拿的那个人安然无恙。

原来,大雨倾盆而至时,带着雨伞的人想:“我有伞呢,我怕什么。”于是他大胆地走,却被横扫起来的狂风暴雨淋湿了;雨后道路泥泞,拄拐杖的人想:“我有拐杖呢,我怕什么。”于是他莽撞地走,数次跌倒;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人,在大雨袭来时立刻跑到屋檐下躲雨,雨停后他小心翼翼地远离那些泥泞之处,反倒顺顺利利地回了家。

小聪明:“做最擅长的事情,是一种闭着眼睛也能走回家的信心和淡定。”

大道理:个人优势和成功经验最容易令人滋生自负,对新情况产生麻痹大意、有恃无恐的心理之后,反而会在最简单的事情上马失前蹄。

世上有多少聪明人?他们几乎占了总人数的15%,而且每分每秒都在试图解决剩下那部分“智商有限、能力有限”的人群所面临的难题,这项工作是责任重大、价值非凡的,所以作为聪明人的我们似乎从来都不曾觉得自己愚钝。但无数的事实已经表明一点:我们做起事情来,尤其是面对机遇和挑战时,会比自己预想的更缺乏理性,甚至经常会在自己最为擅长的事情上栽跟头,输得非常不值得。

你拥有的,你缺乏的

一提到“聪明”二字,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学习好、智商高”。然而学习成绩和智商指数的登峰造极就意味着聪明人可以一直做出正确、优质的决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效果,它只能证明你在智力领域上所拥有的和缺乏的,无法指出你在其他领域的能力的高低有无。

一位在领域内首屈一指的数学家很可能会在毫无利好内幕的情况下仅依靠着自己研究出来的精密算法而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这一失败的决策最终导致他损失了所有积蓄;一位知名的外科医生在自己患上癌症之后很可能会拒绝现代化医疗方法,而选择去寻找原始部落里的赤脚医生看病,这一失败的决策最终导致他在巫术和骗术里浪费了最后的生命;一位在当地名气响当当的企业家很可能会变卖家产、远走他乡地主动投身传销事业,这一失败的决策最终导致他人财两失、名誉扫地……

数学家拥有的是知识,知识是他的优势,但他却缺乏经验;外科医生拥有的是技术,技术是他的优势,但他却缺乏知识;企业家拥有的是经验,经验是他的优势,但他却缺乏理性。如果我们经常自负地做出把知识当成经验、把技术当成知识、把经验当成理性的行为,那就注定难以顺应环境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反而不合时宜地将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最终一败涂地。

换句话说,当我们自以为是地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优势上时,就很难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关注自己的缺陷,你的眼睛一直盯着你手中捧着的东西,就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缺少的东西。再聪明的人,一旦陷入思维的盲点、落入自负的深渊,他的智力就往往连普通人都比不上了。如同拿着雨伞的人只关注雨伞能够阻挡的风雨,却忽视了普通人都知道的“雨伞无法保护人体下半身”的局限性;拄着拐杖的人只关注拐杖能令人走得更稳,却忽视了普通人都知道的“普通鞋子在泥泞地上会打滑”的危险。

危机意识,聊胜于无

有备无患,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也明白在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是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的保障。不过,仍有很多聪明人仗着自己的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在某些事情上有经验有积累,便觉得事前的准备工作做与不做是无足轻重的,反正一切都是信手拈来的。但是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种鲁莽行事不仅会导致聪明人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还令其陷入一种骑虎难下的困境,最后因为毫无准备措施而只能束手无策地一步步走向失败。

想要主动认识到“有备无患”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即便眼前这件事很简单、微不足道、唾手可得,但是也应该给它适当加点“调味料”,比如“事情有可能会变糟”“谁知道会不会节外生枝”“我好像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类不安定的想法。这些想法只要一闪而过就好,它们会驱使你不被自己的优势蒙蔽双眼,会在自己明明很有胜算的事情上再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再多去核查一下、再事先预演一遍,为最终的成功打牢基石。千万不要让这些想法一直在你脑海中盘旋,否则你会从一个自负的人变成一个自卑的人,要知道物极必反,这也照样会导致失败。评判之痛,永远存在偏见的视角

晚饭过后,母亲和女儿一起去厨房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盘子被打破的清脆响声,之后便是一片沉寂,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时父亲莞尔一笑,对儿子说道:“一定是妈妈把盘子打破了。”

儿子不解:“你又不在厨房,你怎么知道的?”

父亲说:“因为她没有骂人啊。”

小聪明:“我的经验和事实是正确的,所以我的观点和决定也是正确的,那些不赞成我的人,肯定是错误的、需要被评判的。”

大道理:我们在潜意识里习惯用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而并非完全实事求是地一视同仁,所以常常做出责人以严、待己以宽的事情而不自知。

有些聪明人常常感觉自己鹤立鸡群,时间久了,就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倒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多半是因为他的偏见和尖酸刻薄。如果看谁都不顺眼,凡事只知道责备别人,总是在找别人的错误之处来加以评判,就算你是一个聪明人,也会成为令人不待见的聪明人。

双重标准: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公园里,有两位妇人正在聊天,其中一位妇人问:“你儿子最近还好吧?”另一个妇人叹息道:“别提了,我那可怜的儿子啊,怎么就这么命苦地娶了个懒得要命的媳妇,她不做饭、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是睡觉和逛街,弄得我儿子就像是她的保姆一样。”说着说着,不禁黯然失色。

对方接着问:“那你的女儿现在过得如何呢?”妇人脸上立刻阴转晴,满脸笑容地答道:“她的命可好了,嫁了一个勤劳的丈夫,丈夫负责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带孩子,从来不让她做家务,就连早饭都是每天早上端到床上给她吃呢!”

妇人所描述的夫妻相处状态其实都是同一种——丈夫很勤劳,妻子很懒惰。但她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语气却截然相反。儿子勤劳、儿媳妇懒惰,她就不开心;女婿勤劳、女儿懒惰,她就开心。这就是典型看待事物时持有的双重标准。即对于同一性质的事情,我们时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喜好厌恶、各自利益等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

有意无意地忽视自己的过错,同时有意无意地夸大别人的过错,或许可以算是人类最大的通病。简言之,这种心态就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当我们耿耿于怀地责备那些插队的人时,却常常忘了自己也曾在情急之时做过这样的事情,却并未自责过自己行为的不妥;当我们敲击着键盘痛斥那些见死不救的胆小鼠辈时,却常常会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告诫下做出明哲保身的逃遁之举;当我们严厉谴责那些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不让座、随地大小便的缺乏公德心的人时,却忽视了自己也数次带着“不会被人看到,别人不会介意”的侥幸心理做过同样的事情。

我们有时候对自己太过心软、太过纵容,明明知道是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宽恕自己,安慰自己道:“唉,何必在意这些,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这点小事不值得我们为难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啦。”即便是杀了人,真的想去偿命也没有几个,总觉得自己还有活下去的价值和理由,至少比被我杀死的人更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

很显然,对于别人的过错,我们就没有这么宽容了,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耿耿于怀、小肚鸡肠,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其他人尖酸刻薄的态度。有时候,明知道对方的行为是不值得小题大做的无心之举、对方的缺点也是无伤大雅的小瑕疵,我们依旧会用社会公用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对方的人格,或者从自我利益的立场去定论对方的价值,大声斥责:“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的公德心和羞耻心呢?你必须得到惩罚!这是不可饶恕的!”

很多聪明人都会心里怀揣着双重标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这会令他们的思维无法与事实紧密衔接,以至于失去判断力、失去原则,变得心胸狭窄,甚至对事物的认识也表现得相当荒谬。

公正、平等,是聪明人所追求的,然而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公正和平等吗?我们在要求别人做到这个那个的时候,是否自己也能做到,也能符合自己为别人设定的标准呢?人生是需要丈量的,那把尺子就在我们的心中,心静的时候,尺子就能摆平,心明的时候,尺子就能测量准确。如果每个人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做到丈量别人的时候不那么偏颇苛刻、丈量自己的时候不那么自私自利,“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心灵就可以达到宁静、明晰的境界,化隔阂为理解、化矛盾为友谊也就成了。当我们发现自身言行上的差错时,能够用从前审查别人的过失时的严谨态度来检查、要求自己,把别人的过失当作一面镜子和前车之鉴,不仅可以减少我们继续犯错的概率,还可以使自己成为拥有多种客观视角的、心理成熟度更高的人。

当我们发现他人出现言行上的差错时,能够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持有一种诚恳、真实、宽容的心态去劝告、指正他人,别人与我们相处时就会感到很自然、舒服,没有压力,也就乐于接受批评,不仅会加以改正,还会对你的关心和帮助感激不尽。

别一棍子把人打死

心理偏见总是会在聪明人的脑海中先入为主地令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变得不再客观,也经常会因为纵容这种偏见,所以尖刻地对待别人,甚至把一个人的价值加以贬低并将其一棍子打死,弄得双方难以相处,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阻碍。若是我们可以不再斜着眼睛看人,而是正视对方,那就可以看到对方的价值和优点,就可以一点点地化解自己心中顽固不化的偏见,成为一个懂得慧眼识人的聪明人。

茵茵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老板本来打算培养她接手部门主管的位置,但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她由于做事不熟悉流程,所以显得很笨拙,总是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出错,给人一种磨磨蹭蹭、笨手笨脚的不好印象。老板对她的印象一落千丈,觉得她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角色,很多重要工作都不让茵茵参与进来,只交给她一些无足轻重的琐碎小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级之间工作联系的加强,老板发现茵茵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为人谦虚好学,有不懂的问题不会敷衍了事,而是虚心地向老前辈们求教,常常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给自己充电。

而且在一次与日本企业的商务会谈之后,老板对茵茵的印象更大为改观。在与日本企业的谈判过程中,专门请来的日语翻译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行业术语,一度导致双方沟通不畅,这时候老板想起了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茵茵,茵茵了解了大体情况,便马上用非常流利的日语与日本企业的谈判专员交流起来,最终顺利地促成了一笔大生意。此后,老板看待茵茵的眼光都不一样了,逢人就夸赞她的办事能力强、沟通能力好,还把很多重要工作交给她负责,打算找个机会给她升职加薪。

古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身为一个大企业的老板,也会有对人看走眼的时候,也会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也会有令人才被埋没的错失。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工作能力不足、效率不高这样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缺点并不应该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否定了整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若是身为公司领导的聪明人能够放下偏见和成见,不再凭着一时或一事的印象就急着给员工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而是实事求是地听其言、看其行,全面地考察人才,对自己的员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那么就可以扬其长、避其短,发挥员工的最大效用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人以群分”的坏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从前,农夫养了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将它们关在同一个畜棚里。

有一天,农夫捉住小猪,小猪一边不停挣扎,一边发出刺耳的哀号。绵羊和乳牛十分厌恶地说:“农夫也常常把我们捉出去呀,我们就从来不会这么大呼小叫,你的反应有点过激了吧。”

小猪听后,大声喊道:“他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无非是要剃掉你的羊毛、挤出你的牛奶,但是捉住我,却是要吃我的肉,会要了我的命的!”

小聪明:“我是有理性、有逻辑思维的聪明人中的一员,我能看清世界的一切真相。”

大道理:你对世界的认识被局限在了你所生活的圈子里,你有时候会用家人和朋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听从他们的看法去人云亦云,而不是真正富有理性、利用逻辑思维进行独立而客观的思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个客观现实,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问题。因为当我们所处的立场不同、环境不同的时候,便会被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固守着“君子所见略同”的立场和观念,很难了解你所在的圈子之外的别人的立场和感受,也就常常会说出“他怎么会这么想?”“他为什么不去那么做?”“我真是理解不了”“原来还可以这样啊”之类的话。当你对外部世界充满了这样的疑惑和不认同时,你的狭隘思想已经让你头上聪明人的头衔摇摇欲坠了。

你比你想的更狭隘

也许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聪明人,但你并不总是会那么聪明地洞察一切、知晓一切。有时候,你的狭隘在别人的眼中比你自我感觉到的要更加强烈。

一、自上而下地缺乏见识

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是这种见识浅薄的代表故事。晋惠帝在位期间的某年,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没有粮食吃的百姓只能靠挖草根、食观音土维持生命,那些连草根和观音土都吃不到的人只能被活活饿死。当坐在高高的皇座上的晋惠帝听完了大臣关于饥荒情况的奏报后,对百姓的生活大为不解,说出了令后世贻笑大方的那句名言——“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没有米饭去填饱肚子,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晋惠帝的心意可能是好的,他想让饥饿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但从小衣食无忧的他根本无法理解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才会说出让连草根都吃不着的饥民去吃肉粥的话来。

人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越是位高权重、生活在金字塔顶层的人,越容易被“孤立”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里,那个小小的尖顶就是他们的整个眼界和世界,他们很少能向下看,很少能以少数人的眼光去理解多数人的生活。对于聪明绝顶的人也是同样的,他们的智慧处于人类智慧的金字塔顶层,但他们的视线却很有限,他们只熟知自己生活的圈子的价值观和规则,却不了解其他圈子的价值观和规则,甚至有时候也很难理解身处同一圈子的其他智慧略低于自己的人的想法和作为。

二、男女群体之间的认同差异“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右手握左手。”这是多年前就流行起来的一句顺口溜,男人们对这句话深有认同感,觉得这是对多年夫妻感情的形象演绎——激情走了,只剩平淡和乏味。但是男人们考虑过“老婆们”是如何解读这句话的吗?

当一次聚餐时,有人说出这句让在场男人们都笑得起劲的戏谑话时,女人们却有着另一番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并不是一句消极地看待婚姻的话,而是一种充满温馨和信任的描述:第一,左手(女人)是最可以被右手(男人)信赖的;第二,左手和右手都是属于自己的;第三,一个人必须有两只手,不可能因为右手想去牵别的手而放弃自己的左手,别的手再好再美再吸引人,却都是可以甩开的,只有左手,你甩开了它,你就不再完整了。一桌子的男人都被这个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深深折服,说出这番话的女人却说:“这对女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理解啊,不信回去问问你的老婆。”男人们回到家中,从自己老婆的口中得到了对这番话的高度认同——“没错啊,我也是这么想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这是多年前的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光从书名,我们就能对男女之间的认知差异体会个大概——男人圈里所深信的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在女人圈里看来也许完全不同。这也就是说,当你颇有自豪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男人的时候,女人们看待你的眼光却不一定是崇拜和敬佩;当你对某个时事大抒己见的时候,女人们对这个话题却完全提不起兴趣;当你兴致勃勃地分享一件你觉得很新鲜的事情时,女人们却撇撇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啊,上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我还不认识你呢。”

世界那么大,你应该出去走走

有些聪明人总是会给人以目光短浅、虚荣狭隘的印象,他们常常犯着坐井观天的错误,面对自己的无知,他们或许毫不惭愧,还很自负地觉得这样挺好,甚至能底气十足地说:“那又如何?我不想知道这些,也不需要理解这些。”

一个人拥有狭隘的自我满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你选择自我满足,也就选择了不让外界的改变来打扰你内心的“宁静”,时间一长,就仿佛作茧自缚一般,你用强大的狭隘和偏执把自己的生活空间越缩越小,惯性思维令你的眼界越来越窄,这个世界上的精彩不会出现在你的眼中,你开始失明、失智,既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会与你不一样,也不能理解与你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至此,眼界的狭隘固化了内心的狭隘,一味地闭着眼睛活着、任由思想被禁锢住的你将失去所有的理性思维能力,再也无法客观地判断现实世界,你的人生也就变得漫无目的,而且每往前走一步都会越发艰难。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做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强者,你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现实的欣赏者、观察者,让自己富有广博而敏锐的洞察力。若是想要绕开堵在你面前、遮住你视线的这棵树,得以看到整片森林,你必须让思想跳出窠臼,让行动摆脱束缚,持有一颗豁达和好奇的心,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踏出去,主动接触那些未知的事情,观察它们、分析它们、理解它们、利用它们。不要满足你现在已经知道的一切,要对你不知道的事情产生兴趣,因为即使你的认知范围可以涵盖所有人的认知,然而认知的局限性依旧存在——你对自己尚不能认知到底。避免自我狭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停地挑战自己,告诉自己:“我此时依旧是无知的,我既不够了解别人,也不够了解自己。”蛋液里的鸡蛋壳是令人痛苦的瑕疵

在法国的一个偏僻小镇里有一个水泉,以常出现医治各种疾病的神迹而闻名。

那天,镇里出现了一位少了一条腿、拄着拐杖的军人。当他吃力地跛着脚走过镇上的马路、走向神奇的水泉时,镇民用同情的口吻说:“唉,真是可怜的家伙,一定是想去水泉那里祈求上帝让他重新拥有健全的双腿。”

军人听到了这句话,转过身解释道:“我不是要祈求上帝赐给我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教会我在没有一条腿后如何过快乐的日子。”

小聪明:“我的生活包含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一种自我,只有令每个自我都完美无瑕,才能满足了所有的自我需求,我才会收获到快乐。”

大道理:人非完人,毫无瑕疵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不存在毫无遗憾的生活,若想快乐,你必须适当地放弃对完美的苛求。

身为聪明人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是一路跑在别人的前面,因为我们不断被灌输“要争第一,要赢过别人”的思想。但是与此同时,不能承受失败的结果和伤痛的那种恐惧令我们逐渐掉进了完美主义的怪圈。

完美主义的桎梏

就好像在做菜的时候,蛋液里混入了鸡蛋壳的细小碎片一样,生活中的那些小瑕疵总是令人眼见心烦,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将这个碍眼的东西拿出来的那种焦躁感,你一定有所体会。这种焦躁地追求一切尽善尽美的行为常常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在舍本逐末的执迷中荒废了精力、丢了本性,还过上了我们最不期望的那种不完美的生活。

比如,你是一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正在构思一本新书,你必然会思考:“我已经足够聪明了吗?可以做到把所有的主题和思路都厘清理顺了吗?我能够灵活地运用我的所有智慧去遣词造句吗?可以比其他小说家写得更好吗?这本书能够热卖成为畅销书吗?……”如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一个“你无法尽善尽美”的信号就会出现,并且强烈地撩动着你的焦虑情绪。当焦虑、躁动、不安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之时,聪明人也会自乱阵脚,你也许会放下手中的笔、熄灭刚才好不容易燃起的一点点思想火花,转而找办法去缓解焦虑,比如啃咬指甲、拨弄头发、抽支烟、喝杯酒、躲进被窝……当你成功地以各种方式平复了自己纷扰的思绪之后,一天的时间也过去了,创作的激情也消失殆尽了,你的文学之路由此变得步履维艰。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完美主义确实阻碍了我们发挥出应有的创造力、生产力,也令我们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可算是聪明人的一种人生桎梏。美国作家茱莉亚·卡梅隆说得非常准确:导致你止步不前的障碍,完美主义是其一。它本质上是一个怪圈—— 一个强迫你在所写所画所做的细节里难以解脱、全局观念尽失、耗尽所有精力和时间的封闭式系统。

有瑕疵,才有存在的意义

克服完美主义的最大挑战莫过于聪明人自身。你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存在瑕疵的、这件事情是存在瑕疵的,特别要明确告诉自己:“我也是存在瑕疵的。”绝大多数的聪明人即便一生再成功、事业再辉煌,在某件事上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如果人生是一个圆盘,这些失败就是小小的缺口或划痕,但它们的存在并不会影响盘子的使用,反倒使每个盘子都变得独特。既然这些“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一定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你无法仅仅凭借着满心的焦躁和激情就去扮演上帝的角色,因为就算你千辛万苦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你也无法完完全全地使别人的生活与自己相匹配。

难以尽善尽美的现实并不意味你需要放弃一切追求,委身于这个有缺陷的世界;相反地,你可以持有“希望这件事情可以完美”的希冀,只不过你所做的行为最好是“按照你所身处的时代精神的要求带上符合时宜的完美面具”——美国作家安娜·昆德兰在《保持完美》一书中想传递给我们的正是这一思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