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看电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13:39:29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易,王艳芝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孩子一起看电影

和孩子一起看电影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若干经典电影向孩子家长推荐,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在轻松的娱乐中加深沟通,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同时增强亲子关系。

科学技木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木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含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

01 绿野仙踪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The Wizard of OZ

中文译名:绿野仙踪

导演:维克托·弗莱明(Victor Fleming)

理查德·托普(Richard Thorpe)

主演:朱迪·加兰(Judy Garland)

比利·伯克(Billie Burke)

雷·博尔杰(Ray Bolger)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

上映时间:1939年

国家/地区:美国

主题曲:《跨越彩虹》

获奖情况:

获1939年第12届奥斯卡最佳音乐、最佳歌曲两项金像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1939年,美国有两部经典影片问世。一部是风靡全球的《乱世佳人》,另一部就是老少咸宜的童话故事片《绿野仙踪》。这两部影片都出自同一位导演——维克多·弗莱明。《绿野仙踪》于1939年由美国米高梅公司首次推出,它改编自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的儿童经典读物《奇妙的奥兹男巫》。16岁的朱迪·嘉兰担任女主演,其他主要演员还有弗兰克·摩根、雷·博尔格、伯特·拉尔、杰克·哈利、比莉·伯克和玛格丽特·汉密尔顿。

1998年11月,为纪念《绿野仙踪》问世60周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再度推出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该影片的特别版。影片使用数字技术修复拷贝,并使音响具有立体声效果。

1939年,《绿野仙踪》差一点击败《乱世佳人》成为第1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得主,尽管它仅仅是一部童话歌舞片。即使是在60多年后的21世纪,它仍是公认的最佳儿童影片。【听妈妈讲故事】

小女孩多萝西·盖尔自幼父母双亡,与她的叔叔亨利和婶婶埃姆一起生活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农场里。但她对农场的生活感到不满,打算出走。这时,她被一股龙卷风吹倒在地,昏迷不醒。更令人惊奇的是,多萝西的小狗托托和整座房屋都被卷入烟囱散发的烟雾中,并一直吹到一个叫奥茨的童话王国中。她的房子在落地时正好压死了一个女巫,后来得知那是欺压芒奇金人的东方恶女巫。

当多萝西从她的房子里走出来时,她遇到这块陌生土地上令人惊奇的居民——包括芒奇金城的市民们和善良的北方女巫格林达,北方女巫和芒奇金人对她非常感谢。

正当大家欢庆胜利的时候,东方恶女巫的妹妹——邪恶的西方女巫来到这里。当她得知是多萝西杀死了她的姐姐后十分生气,正当她要寻仇的时候,北方女巫适时地提醒她,应当注意东方恶女巫的红色魔鞋,据说这双银鞋与东方女巫的邪恶魔力有关。西方女巫正想将它占为己有,魔鞋却早已穿在了多萝西脚上,但北方女巫并不知道怎么使用它。

北方女巫支走西方女巫后,多萝西什么也不想做了,只想回家。她请北方女巫用魔法送她回家,但这是好心的女巫能力不及的事,她告诉多萝西需要到翡翠城,去向住在那里的伟大的奥茨魔法师求助。他就住在黄砖路的尽头,而且有魔力实现一切愿望。于是多萝西穿着魔鞋,带着托托,开始了去翡翠城的历险。

途中,多萝西遇到了几个伙伴,他们是没头脑的稻草人、没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希望有一个脑子,铁皮人希望有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希望获得勇气,这一切看来只有求助伟大的奥茨魔法师。他们便结伴而行,沿着黄砖铺成的大道向翡翠城走去。在经历了一系列西方女巫布下的惊险障碍后,他们终于到了翡翠城。可令人害怕的、变化多端的魔法师却告诉他们,必须把西方女巫的魔法扫帚拿来后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几个朋友很无奈,只好去完成这个可怕的任务。西方恶女巫利用手中的魔法扫帚制服了他们,并把多萝西带到城堡做奴隶,她想找机会骗得具有强大魔力的魔鞋。一天,西方女巫故意用火烧稻草人,多萝西急忙用水去泼,却无意中把水泼在了西方女巫身上,谁知这样竟然杀死了这个恶女巫,也解放了被她奴役的人们。这样,多萝西得到了西方女巫的魔法扫帚,救出几个朋友,并和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翡翠城。

然而,当他们胜利地返回之后,却意外地发现,所谓的奥茨魔法师只是个骗人的江湖郎中。不过他算不上是个大坏蛋,只是想利用多萝西他们杀死自己的强敌西方女巫而已。他使用巧计让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自认为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有趣的是,他们也认为自己真的获得了大脑、心和勇气。其实,这些都是他们在一路上的艰险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可是,魔法师却无法满足多萝西的愿望,只好乘着气球溜走了。

正当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美丽的北方女巫最终帮助了多萝西,奇妙的是,她只是告诉多萝西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多萝西早就可以做到了,那就是借助魔鞋的帮助。多萝西告别了诸位朋友,飞回了堪萨斯,童话王国转瞬间成为了过去。

当她把自己的奇遇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时,大家都以为她是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但多萝西却真切地感受到,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丰富的想像力

全片极富想像力和活力,随处都是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是一部老少咸宜的轻松作品。

美妙的歌曲

由该片主演著名童星朱蒂·迦伦演唱的主题歌《跨越彩虹》曾获奥斯卡最佳歌曲奖。而《如果我有大脑》(If I Only Had A Brain)、《叮咚,女巫死了》(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等插曲也受到观众的喜爱。

充满温情的故事

虽然这部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影片无论从特技上还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电影媲美,但它充满了温情,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这是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必须具备的特质。【经典台词】

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地方比得上自己的家。

——多萝西说的话

其实我要寻找的东西就在我家的后院,我到那里就能找到。要是找不到,那就说明我从来都不曾丢失过它。

——多萝西对北方女巫说的话【主题词:团结】

影片讲述农家少女多萝西误入迷幻仙境,她觉得很孤独。为了寻找回家的路,她在沿途遇到的几个朋友——没有心的铁皮人、没头脑的稻草人和懦弱的狮子的帮助下,战胜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和她心爱的小狗一起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而稻草人成为了翡翠城的首领,铁皮人成了温基人的领导者,狮子成为了一个古老森林的大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克难关。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往日的破庙换了新颜。“都因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三人为此日夜争执不休,再也无心做事。很快,庙里的盛况逐渐消失了,恢复成他们初来时的破败不堪。当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庙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非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淮南子》中有句名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若想克服困难,我们就要和我们的伙伴团结一心。北魏时期,吐谷浑部落的首领阿柴病重。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安排后事。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个个骁勇异常。阿柴担心自己死后,他们会因争夺权力而互相争斗。因为如果那样,整个部落将四分五裂。一天,阿柴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上。隔了一会儿,阿柴又对他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柴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一起折断。”慕利延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阿柴意味深长地对众人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众人点头称是,阿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个人的力量是单一的,也是最容易被敌人打败的。而万众一心,则可无往不胜。有一年的深秋时节,在非洲草原上生活的一群蚂蚁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因天气干燥,蚁群四周突然燃起了草原大火。这群蚂蚁生存的范围越来越小,如果一个个四处奔逃,难免一死;坐以待毙,更是死路一条。这时,一位路过的牧民有了惊奇的发现:只见蚂蚁们迅速抱成一团,变成一个黑色的小“球”。随着蚂蚁的不断加入,“蚁球”越滚越大。只见“蚁球”冲进大火,迅速地向起火区域以外的一条河边滚去。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蚁群得救了。外层的很多蚂蚁牺牲了,但里层相当数量的蚂蚁却得以生存下来。在另一个地方,它们又开始重建家园。看看这一幕,牧民惊呆了。

蚂蚁是地球上再普通不过的生物了,在我们的生活里,时常会见到它们忙碌的身影,从没有见过几只蚂蚁在太阳底下休息的情形,因此蚂蚁是地球上最默默无闻的生物之一了,它们的一生都是那样勤恳、忙碌,从未停下脚步。尽管它们看似弱小,殊不知这些小生物却与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经受住了使恐龙灭绝的灾祸,至今还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它们靠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

02 宝葫芦的秘密

——抛弃虚荣,努力追求心中的梦想【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宝葫芦的秘密

英文名: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导演:朱家欣、钟智行

编剧:张天翼

制片:朱家欣

主演:朱祺隆

国家/地区:中国/美国

上映日期:2007年

主题曲:《一人一梦》【你要了解的背景】《宝葫芦的秘密》是根据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先生的同名童话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电影。它不仅是作者的代表童话作品,还被认为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之作。它不仅为中国千百万青少年所喜爱,还先后被翻译成英、俄、法、德、日、西班牙、朝鲜、越南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3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一部带有浪漫梦幻色彩的作品,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并因其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而得到了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成人读者的推崇,成为当时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文学读物而持久热销。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该书又多次再版。

作为我国童话的优秀作品,该剧于1963年首次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黑白故事片,首次搬上银幕。进入新世纪,美国迪士尼公司首次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合作,于2007年7月重新推出真人动画电影《宝葫芦的秘密》。新版影片在老故事的基础上做文章,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观影需求,影片整体风貌比较现代化。全片利用最尖端的电影技术摄制,但同时也保留了原著中的精神理念。小主人公的很多想法和历险经历,是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表现出来的,看起来更新奇有趣。《宝葫芦的秘密》是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观众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的温情、朋友的友谊以及主人公自我发现的过程,可以说是全世界共通的主题。【听妈妈讲故事】

小学生王葆是一个天真活泼、富于幻想的少年。当他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的时候,或在课余生活中得到不顺利的时候,就幻想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来帮他轻松地实现目标。

一天,王葆在钓鱼时偶然得到了传说中能实现任何愿望的宝葫芦,他想要什么宝葫芦都能办到。宝葫芦帮王葆钓到鱼,做成高级的模型,完成家庭作业……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成什么。宝葫芦又能变成各种形状,比如王葆想坐飞机的话,它就能立刻变成葫芦飞机带着王葆翱翔天际。

王葆大喜过望,有了这个宝葫芦后,他在学校的表现也因有了宝葫芦的帮助而突飞猛进,让同学们大为惊诧。宝葫芦帮助他在泳池中大显神威,轻易获得了参加校队的机会。生活仿佛变得那么完美……

可是,王葆逐渐发现,宝葫芦不只能帮自己实现愿望,还会给自己制造不少的麻烦。原来,它不分青红皂白,只懂盲目服从,因此屡次做出令王葆哭笑不得的事。最后,它的好意帮忙更令王葆在数学考试中铸成大错!

面对即将到来的校际游泳大赛,王葆顿时进退两难:他是继续依靠宝葫芦为他创造奇迹呢,还是相信自己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最后,王葆终于明白了不应该不劳而获的道理,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游泳比赛中赢得了真正的胜利。而宝葫芦则告别了主人,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行。【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特技逼真

旧版影片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所限,宝葫芦的神通在黑白片里大打折扣。而新版《宝葫芦》则采用了真人和3D动画合成的技术,让宝葫芦的神奇魔法栩栩如生,也让小观众们过足了瘾。

配音搞笑

为宝葫芦配音的是著名笑星陈佩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喜剧天赋和表演才华。在影片中,时尚的词汇、滑稽的配音,屡屡令观众捧腹。

观众肯定

尽管两种版本风格有一定差距,但因新版一改老版电影将宝葫芦毁坏的结局设计,主人公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虚荣,靠实力获胜,使观众觉得回味无穷。因此,新版影片仍然得到观众尤其是一些老观众的肯定。

制作阵容强大

主人公王葆的班主任刘老师由梁咏琪扮演,内地版宝葫芦由陈佩斯配音,粤语版则由刘青云演绎。此外,“银熊奖”最佳音乐制作人金培达、《黄金甲》的美术指导奚仲文、《功夫》的电脑特效指导钟志行都参与了影片的制作。【经典台词】

我只想告诉你,我们赢了。

——王葆在比赛胜利后对宝葫芦说的话

没有我,你也能赢啊!

——宝葫芦说的话【主题词:抛弃虚荣】

莎士比亚说,“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可见,虚荣对于人们并无益处。但古今中外,虚荣却不知害了多少人。更可怕的是,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不少人有意或无意追求的目标。如有些人不顾自己的收入水平而盲目“赶时髦”,爱在人前炫耀自己等等。而在孩子们中间,虚荣更是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

曾经见到这样一则报道:因为老师即将到来的一次家访,深圳一位高二学生小靓(化名)逼父母将现在居住的房子换为豪宅,要求没能满足后竟离家出走。原来,小靓的父母都是来自湖北的下岗工人。为了生活,他们到深圳打工,租住了一套月租1700元的房子。虽不算高档,但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位置好,离小靓爸爸的单位很近,孩子上学交通也很方便。因此,夫妇二人都觉得住在这里很满意。可是,自从搬进来那天起,小靓对这里就没满意过,说:“都不想走上这个楼梯,一想到要回到这里就难受。”小靓的父母对记者说,2004年初来深圳时,小靓正读初三,学习很用功,曾被评为学校的文明学生,对每月50元的零用钱也很满足。高一时,为了使小靓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将女儿送进了一所私立中学,每年仅学费就要三万元。这所学校中有很多家境富有的孩子,家长多是开着私车来学校接送孩子。相比之下,小靓觉得自己家太穷了,这使小靓觉得在同学面前“很丢面子”。因此,任性的她对父母的意见越来越大。小靓从不带同学来家里玩,甚至拒绝父母去为她开家长会。一次,老师要来家访,小靓便要求父母将现在的住房换为豪宅,遭到拒绝后竟然要跳楼自杀。被家人拦住后,小靓负气离家出走。小靓的家人对此束手无策。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靓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强的孩子为了表现自己,往往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要求父母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而一旦愿望无法得到满足,便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自我满足或报复父母,如离家出走,欺骗他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几个少年合伙抢劫路人钱财后大肆挥霍因而被抓的报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虚荣心对人的危害之大。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曾在佛罗伦萨雕刻了一尊石像,当他看到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时,他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作品预展时,佛罗伦萨市民万人空巷,对他的创作叹为观止。最后连佛罗伦萨市长也来参观了,众多权贵围在雕像前窃窃私语,等待市长发表意见。市长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几眼,问:“作者来了吗?”米开朗基罗被人请到市长面前,市长说:“雕石匠,我觉得这个石像的鼻子低了点,影响了整个雕像的艺术氛围。”米开朗基罗听罢说:“尊敬的市长,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说完,米开朗基罗让助手取出工具,提着石粉对石像的鼻子进行加工。米开朗基罗在石像的鼻子上抹着石粉。抹了一会儿,他来到市长面前,说:“尊敬的市长,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现在还行吗?”市长看了看点点头说:“雕石匠,现在好多了,这才是完美的艺术。”市长走后,米开朗基罗的助手百思不解,问:“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没有加高。”米开朗基罗说:“可是,市长认为高了。”

据说那尊石像还矗立在佛罗伦萨的街头,知道那尊石像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古希腊有这样的传说:一名叫赫洛斯特拉特的牧人,为了要出名,竟放火烧毁了一个在建筑学上非常有名的古迹——埃凡司的阿泰密斯神庙,这就是所谓的“赫洛斯特拉特的荣誉”——虚荣的代名词。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的手段。”可谓一针见血。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呢?

首先,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家长本身就有很强的虚荣心,那恐怕无法有效地说服孩子。

其次,通过讲道理、讲故事,或收集相关因虚荣而步入歧途的案例和孩子一起看等方式,让孩子明白虚荣心的危害。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因此,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不要和别人攀比,因为攀比心理很容易膨胀,而把握不好尺度的攀比往往是虚荣的开始。

再次,克服虚荣不是一件短期内能见效的事情,家长要随时留心孩子的表现,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适时地去指导、帮助孩子,而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打骂孩子,以免造成相反的结果。

03 天堂的孩子

——爱是力量的源泉【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Bacheha-Ye aseman

更多外文片名:The Children Of Heaven

中文译名:小鞋子

更多中文译名:天堂之子,天堂的孩子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Majid Majidi)

编剧:马吉德·马吉迪(Majid Majidi)

主演:Hossein Ahamdloo

Seyed Karym Alikhani

Kazem Asqarpoor

上映日期:1997年

国家/地区:伊朗

获奖情况:

荣获1998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你要了解的背景】

20世纪末,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上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得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天堂的孩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影片之一,它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展现人性的纯粹和本真。

在很多情况下,这部电影都被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是这种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

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影片的主人公阿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阿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阿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自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水到渠成,以致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观众。【听妈妈讲故事】

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小男孩阿里,在买菜时不慎把刚刚修好的妹妹莎拉的小鞋子给弄丢了。这可是天大的祸事!阿里的全家一直在贫困线中挣扎,一连几个月都交不起房租。父亲终日奔波辛劳,母亲双目失明。阿里的妹妹莎拉只有一双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鞋,可偏偏阿里却把它给弄丢了!自知闯了大祸的阿里这下傻了眼,不仅让本已贫寒的家加重负担,看来父亲的一顿老拳也在所难免。而最主要的是,阿里知道,即使父亲打了自己,家里也实在没有余钱再买一双鞋。

阿里先用一支钢笔哄得妹妹闭上了嘴。再之后便是父亲那一关,阿里想出一个妙招:兄妹俩共同穿阿里那双运动鞋。也就是说,他们避免在同一时间出现在父亲面前。这一招果然奏效:父亲虽然觉得这两个孩子有些不对劲,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上面去。

可是上学这一关如何过呢?老师是不准学生赤脚上课的。不过这毕竟难不倒阿里。在他的安排下,莎拉先去上上午的课,放学后立即回来把鞋还给他,他再一路飞奔地跑向下午课的课堂。于是,阿里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兄妹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人们经常看到,莎拉放学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而阿里也经常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

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心理折磨。

由于莎拉常常晚归,阿里的迟到记录便开始与日俱增。这个昔日的优等生现在面临着常被老师请家长的危险境况。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眼看着父亲对自己的关注越来越多,阿里情知不妙,如此下去早晚要穿帮。

正在这时,学校要举行四千米赛跑,第三名的奖品正是一双运动鞋!阿里二话没说决定报名参赛,但是他错过了报名日期。几经哀求,老师破例让实力出众的阿里参加了比赛。比赛场上,完全有能力拿第一的阿里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得第三名!

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的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来跑向终点,却一不留神率先撞线——他失望地得了第一名!

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他没有拿到第三名,不能得到那双运动鞋。

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阿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水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触碰着那一双小脚……

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人文关怀的气息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而这种关注并非廉价地抛出,而是完全出于一种尊重。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上。

出色的表演

电影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扮演阿里的小演员的出色表现,他那双大眼睛俨然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爱心的体现

影片处处体现着爱,阿里对父母的爱,阿里与妹妹之间的互谅互爱,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正是无处不在的爱,使贫困的生活洒满阳光。【经典台词】

你尽管去说,我不介意让他打,但他也没钱买新鞋给你,他要借钱才能买。

——阿里对妹妹莎拉说的话

季军的奖品是一对运动鞋。如果我得了季军,我就可以把运动鞋送给你。

——阿里对妹妹莎拉说的话【主题词:爱】《天堂的孩子》是一部充满爱意的温情电影,与好莱坞商业性的虚浮豪华格格不入,而是以孩子的视角阐述了一种亲人间的宽恕与体谅。小兄妹俩虽然生长在贫寒之家,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心里有天堂。天堂不在虚幻之中,也不在富裕繁华之中,而是在充满爱的心中。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天堂。可惜的是,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孩子,却往往缺乏这种体验,如同影片中那个终日与祖父为伴的孤独的富家女孩一样。因此,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对孩子爱心的培养。否则,孩子很可能变成一个自私冷漠、与社会脱节的人。某小学安排学生上午下了第二节课喝豆浆。每天,豆浆一来孩子们就显得特别兴奋。有的孩子边跑边喊:“噢,喝豆浆喽!”大家争先恐后,全班乱哄哄的。但是,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孩子却从来不去争抢,来了豆浆她没有任何反应,仍然坐在桌边继续看书。这位老师看了很感动,心想这孩子真是个懂事的学生。老师想表扬这个孩子,便问她:“你为什么不去抢豆浆呢?”女孩的回答却让老师大跌眼镜:“老师,我妈妈说过,豆浆上面的稀,下面的稠,让我喝底下的。”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如今我国的家庭,多是一个孩子,众多成年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往往会使孩子产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感觉。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常常是骄横、孤僻、自私,而这些,都是缺乏爱心的表现。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对孩子爱心的培养,而且,越早越好。比如,小一些的孩子多喜欢小动物,这是孩子爱心的自然流露,家长最好不要盲目打击或冷语相加,而应给以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而对于平时孩子为父母所做的“服务”,比如下班后孩子送来的一块毛巾、一杯水、一双拖鞋等,大人一定要及时表示感谢和称赞,以此鼓励孩子继续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切不可以“快去写作业”、“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家里别的事有爸爸妈妈呢,用不着你”之类的话来给孩子的爱心泼冷水。

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若能设法消除孩子观念中的“中心地位”,自然更好。杨女士一家三口都爱吃橘子,为培养孩子的爱心,每次买来橘子,夫妻二人都有意识地让儿子来分。而且,为了避免不平均,他们买橘子时,多是选3的倍数买。一次,杨女士买了几斤小个儿的“砂糖橘”,忘记了数数,结果分到最后,只剩下两个橘子了。而按顺序,这两个应该是分给两个大人的。怎么办?儿子此时不分了,眼巴巴地望着爸爸妈妈,意思很明显:你们是大人,就别吃了,让给我吧!杨女士与丈夫对望了一眼,彼此会意,狠狠心,吃!看着父母一点都不“疼”自己,六岁的儿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其实,夫妻二人的橘子根本没有吃出味道。但是,他们的儿子却在这样的家教影响下,慢慢成长为一个既有爱心,又很懂事的孩子。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他不仅成绩优秀,还多次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甚至,几次将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寄往灾区……

学会了关爱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关爱,这是一个简单又质朴的道理,但父母却很有必要将它讲给孩子听,而且,还要用实际行动将它输入孩子的灵魂深处……

04 霹雳贝贝

——人人都渴望友谊与理解【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霹雳贝贝

导演:宋崇、翁路明

编剧:张之路

上映时间:1988年

国家/地区:中国大陆【你要了解的背景】

1988年,由宋崇导演,著名儿童作家张之路编剧的《霹雳贝贝》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这部拥有新鲜视角的影片,讲述了手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和理解的故事。这些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孩子的生活,该片不仅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在小观众的成长记忆中更是印象深刻,陪伴了一代孩子的成长。《霹雳贝贝》原名《带电的孩子》,最初是作者受静电现象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想法,后来,作者将它写成剧本,主要在当时较有现代感的深圳拍摄电影的外景。

关于贝贝为何带电这个问题,成人和孩子有不同看法,孩子们会天真地认为贝贝就是宇宙人的儿子落到地球上,和普通的小孩一起生活。而制片方当时的想法只是,贝贝被赋予了超能力,有点像《蝙蝠侠》意外被蜘蛛咬了一口,而具有神奇能力一样。但看法的不同,并不影响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在成年人看来,这部影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孩子们却十分喜爱,这是出乎作者意料的。【听妈妈讲故事】

一个宁静的夜晚,某城市的上空突然出现了一个飞行物,它鸣叫着并放出奇异的光彩。在一家医院里,随着一声啼哭,手术室的灯灭了,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时针正指向九点。父母为孩子取名贝贝。出院那天,爸爸来接贝贝,不料,爸爸、妈妈都被他电了一下。这时,夫妻俩才发现,他们的儿子是个带电的孩子。

这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但事已至此,大家都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贝贝带电的事,爷爷坚决不允许家人说出去,他怕别人把孩子当“怪物”看待。这位善良的老人,只希望自己的孙子能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转眼间,贝贝6岁了,他还被关在家里不让出门,并整天戴着一副红手套。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身上的电流越来越强。父母怕他因为带电惹祸,只好把他关在家里。一天,耐不住寂寞的贝贝偷偷跑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却不慎电到了邻家的孩子。邻居来找贝贝的父母告状,说他用针“扎”了小朋友,贝贝很委屈。

星期天,爸爸、妈妈总算有时间带他出去玩了,贝贝异常兴奋。汽车行驶途中,贝贝用手控制着红绿灯。结果,他们的车一路畅通无阻。交警、司机都觉得意外,但没人知道原因。在车上,一个小青年与一位老奶奶抢座位,贝贝悄悄摘下手套,小青年刚一坐下,立即惊叫着站了起来,说座位带电。大家没人相信他的话,老奶奶却微笑着坐下了。游乐场里,贝贝坐飞碟上了瘾,爸爸妈妈怕多花钱,要他下来。他却把爸爸推到一边,自己操纵着飞碟旋转起来。游乐场里一片大乱,没有人知道是贝贝捣的鬼。无奈,总控制室的工作人员拉下了总电源,才平息了人们的惊慌。回到家,爸爸的一顿老拳自然打在了贝贝屁股上。

贝贝上学了,由于整天戴着手套,引起同学们的议论。音乐老师教唱拍手歌,贝贝因不摘手套而被罚站。他能控制电子表的音乐,并能帮助足球场上的球队进球,但他不慎电昏了同学薇薇惹了祸。薇薇的父母把前来道歉的贝贝拒之门外,但知道贝贝秘密的薇薇却对朋友给予了理解。

一个雨夜,贝贝遇见一位盲老人,他不敢上前搀扶,只好用声音为他引路。突然,盲人摔倒了,贝贝立即上前去扶,撞出一个极大的火花,盲人惊叫起来。此时,天空出现一个大大的飞行物,放出奇异的光,盲人突然复明。贝贝却害怕地跑开了。

由于盲老人的指引,人体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很快找到了贝贝,并把贝贝接去准备进行科学研究。贝贝家的生活条件也因此有了很大提高。但终日待在研究所里的贝贝感觉太孤独,他想家、想学校、想同学。

贝贝的好朋友薇薇、晶晶、金凤和他心爱的小狗黑利一起把他“救”了出来,他们跑到长城上去呼唤“宇宙人”。他们又冷又饿,靠在一起睡着了。突然,贝贝被一个奇异的声音引向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宇宙人紧紧握住贝贝的手,他惊叫起来。

医院里,贝贝醒了,妈妈上前拉贝贝,爸爸也扑过去,三个人紧紧抱在一起。贝贝没电了,他奔跑着,向所有人伸出热情的手!

贝贝跑进同学们的中间,一同跳起《拍手舞》。【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避开说教

影片完全避开了以往儿童电影“说教”的痕迹,只是讲述一个孩子不想成为特殊人,只想当个正常人,渴望爱与被爱的故事。

以情动人

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影片在技术上弱一些,因而更注重以情动人。影片高潮部分是孩子们到长城呼唤“宇宙人”,因为当时认为在遥远的外太空能够看到的中国痕迹只有长城。【经典台词】

我不喜欢带电,带电要被关在大楼里,不能和你们一起上课一起玩。

——贝贝对几个朋友说的话

我不愿意带电,我不愿意要那么大的本事,我只想和杨薇薇一样,做一个好孩子。

——贝贝对宇宙人说的话

回家了,我可以亲你们了!没电了,我可以上学了!可以和小朋友们玩了!我真高兴!

——贝贝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主题词:友谊】《霹雳贝贝》中带电的孩子贝贝因为本身带电,带来了很多苦恼。他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被爸爸妈妈亲,整天戴着手套,被别人视为“怪物”,这极大地压抑了他活泼好动、渴望友谊的儿童天性。因此,他曾多次表示,自己不愿意带电,只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做一个好孩子。马克思说,“人生离不开友谊”。林肯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可见,友谊对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战争年代,越南的一所孤儿院不幸被敌人飞机扔下的一颗炸弹击中,几个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员被炸死。还有几个孩子受了伤,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流了许多血,生命垂危。幸运的是,由一个医生和一个女护士组成的医疗小组很快来到这里。医生很快对伤者进行了急救,但那个小女孩流血过多,急需输血,但她们随身携带的有限的医疗用品中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于是,医生决定就地取材,她给在场的所有人验了血,终于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相符。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医生和护士都只会说一点点越南语和英语,而在场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只听得懂越南语。于是,女医生尽量用自己会的越南语加上一大堆的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们给她输血!”终于,孩子们点了点头,好像听懂了,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孩子们没有人吭声,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女医生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他们不肯献血来救自己的朋友呢?难道刚才对他们说的话他们没有听懂吗?忽然,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又放下了。过了好一会儿,又举了起来,而且,再也没有放下!医生很高兴,马上把那个举手的小男孩带到临时手术室,让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针管慢慢地插入自己细小的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被抽走,眼泪不知不觉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医生紧张地问是不是针管弄疼了他,他摇了摇头,但是眼泪还是没有止住。医生开始有一点慌了,因为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肯定弄错了,但是到底是什么呢?针管是不可能弄伤这个孩子的呀!关键时候,一个越南的护士赶到了这所孤儿院。女医生把情况告诉了越南护士。越南护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她要抽光一个人的血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了,小男孩才哭了出来。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但是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越南护士又用越南语问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男孩简单的几个字,却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相比之下,成人世界中似乎有太多的纷争,名、利、财……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加了太多的“杂质”。“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可谓一语道尽。而孩子间的友谊则要纯净得多。因此,对孩子纯真的心灵,父母需要细心呵护。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体现友谊的典范。俞伯牙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而苦恼。后来,他的老师带他去东海蓬莱山,让身处孤岛的俞伯牙逐渐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江边,不幸的是,钟子期已经病逝了。伯牙闻听噩耗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摔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俞伯牙再不弹琴。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到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05 征服者佩尔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Pelle Erobreren

中文译名:征服者佩尔

更多中文片名:赤子雄心,比利小英雄,征服者佩雷

更多外文片名:Pelle the Conqueror

导演:比尔·奥古斯特(Bille August)

主演:马克斯·冯·赛多(Max von Sydow)

Karen Wegener

国家/地区:丹麦/瑞典

上映日期:1987年

获奖情况:

198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8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杰出贡献奖;

1988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最佳年轻演员奖;

1989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本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马丁·尼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的主角佩尔后来成为一名丹麦著名工会组织的领袖。原小说描写了佩尔的一生,而影片只选取了佩尔跟着父亲从瑞典到丹麦后的两年间的故事,即佩尔从8岁到10岁的经历,而去掉了他成为丹麦工会领袖的内容。这样的处理,使影片抛开了小说中涉及的政治内容,而展现了佩尔的成长经历,主题比较单一,从而使影片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这部影片的导演比尔·奥古斯特凭借这部影片一举夺取戛纳最佳导演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同年各个主要奖项,由此,比尔·奥古斯特本人也从丹麦本土的一个著名导演进入到世界电影大师的行列。尽管与该国的另一位电影大师卡尔·德莱叶的风格迥异,但他继前者之后,却成功的在20世纪下半叶,为丹麦这个北欧小国的电影事业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和荣耀。

本片曾获戛纳最佳影片奖,除了其内容丰富以外,摄影师的工作也功不可没。演员除扮演父亲的马克斯·冯·赛多是国际著名的巨星外,其余均为瑞典与丹麦的普通演员,但造型与演技均逼真自然,小佩尔的扮演者尤其出色。【听妈妈讲故事】

19世纪的北欧,由于时局不好,生活十分艰难,大批瑞典农工离开家乡前往邻近的丹麦,企图寻找更好的生活。8岁的男孩佩尔与他的父亲莱斯也在这群移民者中。

佩尔随着父亲坐船到了丹麦,在船上,他们幻想着丹麦的美好生活:很高的工钱,孩子们不用干活,无忧无虑,父亲还可以续弦(佩尔的母亲在三年前去世了),找个女人照顾父子二人,给他们端上热咖啡,缝缝补补什么的。而现实却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美梦。下船后,他们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农庄找到了一份养牛的差事。父子俩不仅要住在牛棚里,佩尔也必须干活,工钱也很低。

佩尔放牛的时候认识了相貌畸形的弱智孩子路德,路德教会了他怎么放牛。佩尔受到农庄管理员的侮辱,佩尔的父亲却由于现实不得不对管理员放下尊严,佩尔伤心地哭了。

农庄里有个瑞典女工和当地的一个年轻人尼尔斯相爱了,但是尼尔斯的父亲看不起瑞典人,不同意这件事,懦弱的尼尔斯只好暗地里和女工来往。后来,女工怀孕了,并偷偷地生下了孩子,年轻人却把孩子扔进河里溺死了。女工因此被警察带走了,年轻人受到了心灵的谴责。一个大浪滔天的日子里,一艘航船因为浪大无法靠岸,年轻人勇敢地划了条小船到了那艘船上,把带去的鱼线拴在桅杆上,船上的人一个个通过鱼线滑到岸边,最后一个轮到年轻人的时候,桅杆却倒了,年轻人葬身大海。

农庄里有很多来丹麦打工的瑞典人,其中有个叫艾瑞克的人,为人豪爽,很受大家欢迎。他会公然抱怨工头太抠门,在圣诞夜不给大家吃烤肉,也会拿着手风琴快活地在雪地里弹起动听的曲子。在佩尔生日那天,他告诉佩尔,等到两年后,大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他就是自由人了,他凑够了去美国的船票钱,那时候他要去四处闯荡,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佩尔提出也想去,于是两个人约定两年后一起坐船去征服世界。

农庄的主人是个无情的好色鬼,路德就是他和一个瑞典女工的私生子,他跟自己的太太却没有一个孩子。当初,女主人带着万贯家财嫁给男主人,让他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富翁,女主人却被自己丈夫的好色折磨得痛不欲生。每天晚上,当男主人在外过夜的时候,女主人房里的灯就会彻夜不熄,痛苦的嚎叫声不绝于耳。人们都说她是巫婆,与魔鬼订了契约,她很孤单寂寞,也很无奈,因为没有一个人理解她的感受。

路德整日与污泥为伍,与嘲笑做伴。当他希望得到佩尔的一块硬币时,他所能想到的惟一交换条件是让对方殴打自己的身体,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别人的欺负和鞭打,这是他与外界交流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当他在课堂上需要通过牧师的考试时,他只会张大嘴巴、一言不发。后来,他终于逃离家乡,到马戏团成为了一个小丑,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灿烂。

艾瑞克总是表现出对工头的不满,工头威胁他拿不到自己的工钱,于是艾瑞克愤怒了,拿着干活用的铁器,慢慢走向工头。工头惊慌失措,眼看艾瑞克要杀死他,这时候,水井装置上的一块巨石在混乱中失去平衡,正砸中了艾瑞克的后脑。艾瑞克倒在地上,工头没让请医生,只是让把他抬到地窖。艾瑞克没死,只是变得痴痴呆呆,那个活泼聪明的年轻人现在整天站在牛棚的窗口看着外面,他只听工头的话,只对他的话起反应。

女主人漂亮的侄女从城里来到农庄,这让忧郁的女主人脸上有了少见的笑容。

佩尔在一次大风的路上遇见了一个船长夫人,她丈夫已经出海一年多音信全无,大家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佩尔回家告诉了父亲,老头很兴奋。后来,老头和夫人开始约会,同时还有个农庄里的女工卡娜对他有意思。尽管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美好,但是种族的歧视像不可摆脱的魔咒,小佩尔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在学校里他成为同学们的笑柄,甚至没有提问题的权利,在海滩上他被丹麦孩子欺负,在老师的葬礼上他还要遭受牧师儿子的侮辱。他决定和他们周旋到底。天不遂人愿,正当佩尔的父亲和夫人商量怎么结婚的时候,夫人的丈夫平安归来,佩尔的父亲消沉了一阵子。

男主人依然不改好色的性格,后来,干脆将女主人的侄女也强奸了。女孩痛苦地离开了农庄。当女主人得知丈夫居然连自己的侄女也不放过的时候,人们都以为她会自杀。然而她没有死,反而表现得比以前更平静和坚强。那天,男主人回家的时候,她愉快地迎接他,当天晚上,她阉割了他。

教佩尔识字的老师喜欢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学生们因此背后嘲笑他。最后一次,他居然在睡梦中平静地死去,没有任何痛苦。

女主人很喜欢佩尔的聪明能干,最后决定让佩尔当农庄的管理员,这意味着佩尔可以穿着洁白的衣服和皮靴,再也不用干体力活了。然而就在佩尔试穿管理员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工头把艾瑞克带出了庄园。他知道,痴呆的艾瑞克变成了自由人,然而,被赶出庄园的他如何生活呢?佩尔想起了两年前的约定,于是他决定离开这里。父亲觉得自己老了,决定留下,让佩尔一个人去闯荡世界。

冰雪覆盖的大地上,佩尔和父亲告别,奔向冰封的海边。【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强烈的对比

对比小佩尔屈辱悲惨的生活,电影摄影却惊人地优美,农场四季景色就像一幅幅风景画,但只能远观却不能生活其中。

成功的人物塑造

本片的人物性格塑造极其成功,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一面,如父亲、佩尔、艾瑞克、工头等,使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经典台词】

只有靠自己,我们才不会挨饿。

——父亲对佩尔说的话

你还年轻,佩尔,你可以征服世界。

——父亲对佩尔说的话

学识渊博的年轻人前途无量啊!

——父亲对佩尔说的话【主题词:坚强】

本片讲述了一个贫寒之家的幼小孩子佩尔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悲哀与希望中变得坚强的故事。佩尔的生活中充满了希望,或许只是淡淡的希望,但是给了他温暖与鼓励,使他不再依赖他人,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征服了自己的生活,而一个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征服者。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生活有很多艰难困苦,可只要人们坚强、勇敢地面对,就能最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当中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就将齐、楚、燕、韩、赵、魏摆布得服服帖帖,身佩六国相印,高居六国纵约长之位的苏秦,可谓是奇人中的奇人。苏秦出身贫寒,他师从大谋略家鬼谷子,可是出徒后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文王都失败了。他失望至极,回到家中,不仅没有受到暖言安慰与鼓励,反而“势利起于家庭”;父母见其狼狈就辱骂不止,妻子端坐织布不肯停下一会儿与其相见。他饿极了,向嫂嫂讨一口饭吃,嫂嫂竟托言没有柴火,不愿下厨煮饭。苏秦不禁落泪感叹:“一旦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人们都以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你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重新发愤学习。苏秦每天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就把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头一低,头发一扯,疼醒了,就继续读书。再不行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苏秦把自己十箱子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又找到一本周朝姜太公的《阴符》,伏案钻研。用了整整一年的功夫,终于把握了真谛,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道门。于是他决定再度出山,出来游说诸侯。苏秦再次离家求功。他向燕文侯献上六国“合纵”抗秦之策,游说见效,立即被封为宰相。当时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为七雄之霸,其余六国要对抗强秦自保。苏秦的“合纵”计虽为良策,但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要去说服六国结成联盟。那时的战国策士说客多以恐吓开始,用利害动之,而苏秦与众不同,另有创意。他在说服韩宣王时有句名言是:“宁为鸡首,勿为牛后。”这句话道出一个人的自尊心的重要,对慑服于大国威力的小国君王而言,这是最好的甜言蜜语。结果,韩不再屈从秦国,而赞成合纵。最终六国都拜苏秦为相。

如果苏秦没有坚强的性格,恐怕战国的这段历史就要改写了。而他正是凭着坚忍的毅力,勤学苦读,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古人如此,今人亦然。1990年,山东青岛市8岁的小学生杜瑶瑶的爸爸突然离开人世。巨大的精神打击,使本来患有心脏病的妈妈病情加重,从此卧床不起。曾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瑶瑶一夜之间仿佛从天堂掉进了地狱。虽然他们在当地有些亲戚朋友,可是,谁有时间照顾一个天天上学的孩子?谁又能天天请假照顾一个长期需要住院的病人?于是,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照顾妈妈这重担,同时压在了这个三年级小学生的肩上。面对生活的巨变,杜瑶瑶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强面对。人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会激发出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巨大力量。8岁的杜瑶瑶把对妈妈的爱默默化为一句誓言:“决不向厄运低头”,勇敢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多年来,她一边照顾重病的妈妈,一边努力学习,成绩优秀。而曾一度想到自杀的妈妈,也被女儿的坚强乐观感动,坚强地活了下来。母女俩互相扶持,终于走出了生活的困境。杜瑶瑶自强不息孝敬妈妈的事迹,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还被中国少年报社评为“中国好少年”,荣获“孝敬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这位与众不同的独生女。美国的熊猫电视台也专题报道了杜瑶瑶。1995年,根据她的故事改编成的电影《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轰动了全国。

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人们不能因一些小小的不完美而放弃人生。人们必须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甚至是耻辱。只有这样,人才不会被生活的风雨击倒,不会被挫折打败;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最坚强、最伟大的人!

06 音乐之声

——无私的奉献就是爱【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中文译名:音乐之声

更多中文片名: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

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

编剧:恩斯特·莱赫曼(Ernest Lehman)等

主演:朱丽·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

上映时间:1965年

国家/地区:美国

主题曲:《音乐之声》

获奖情况:

第3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录音奖。【你要了解的背景】《音乐之声》在我国可谓尽人皆知,其插曲至今为世人传唱。该片改编自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取材于奥地利军官冯·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真实经历。故事的结尾,是一家人逃离祖国。而现实中,他们在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在美国巡回演唱时偶然发现,佛蒙特州小镇附近的一片农庄与家乡十分相似,于是在那里定居下来,建起了特拉普山庄。1949年,玛丽亚·冯·特拉普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自传小说《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这就是《音乐之声》的蓝本。

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美国剧作家勒曼。1965年,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将它搬上了银屏。在编、导、演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这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本片在当年成为打破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获得了众多奖项,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如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则译为《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在西班牙是《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则是《我的歌,我的梦》……虽然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多年来,《音乐之声》已成为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是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堪称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更可贵的是,由于这部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影片的拍摄地——奥地利萨尔茨堡至今都是很多人倾心向往的旅游之地。【听妈妈讲故事】

20世纪30年代末,奥地利萨尔茨堡古老的修道院坐落在阿尔卑斯山麓的绿树浓荫中。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跳舞的姑娘,徜徉在大自然中,她的心里充满了音乐之声。修道院院长觉得玛丽亚不适合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于是推荐她去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当他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心地善良的爱国者,他在服役期间功勋卓著,但他心爱的妻子却不幸在几年前病逝,从那时起,这个家里就没有了欢歌笑语。上校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了解他们,老是像指挥水兵一样管理他们。

玛丽亚很高兴得到这个工作,她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戴着顶破旧的帽子,拎着手提箱,挟着吉它离开了修道院,一路放声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气闯进了上校家。上校见她这副模样,对她能否做家庭教师表示怀疑。而上校管教孩子们的做法也令玛丽亚大为惊讶: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报出自己的姓名。

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当然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因此总设法捉弄历届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此前,他们已经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通过引导、关心、帮助他们,巧妙地化解了孩子们的对立情绪,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与7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玛丽亚用替换下来的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咪”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清冷的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了一支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这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失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上校对玛丽亚的爱情。

上校为男爵夫人举行盛大的舞会。出乎意料的是,上校却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便匆匆整理行装,留下一封信,然后回修道院去了。

玛丽亚走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更加难过。他们瞒着上校,到修道院去看望玛丽亚。修道院院长知道了情由,说男女相爱也是神圣的事,帮助玛丽亚解开了心中的结。玛丽亚又高兴地回来了。上校见到她,心中无限宽慰。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改变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如释重负,向玛丽亚表白了爱情,两人终于喜结良缘。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中充满着对祖国奥地利的深深热爱,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演出结束后,上校一家人趁着颁奖之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巧妙地躲过了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暂时离开了多难的祖国。【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优美的背景和音乐《音乐之声》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的又一巨作,尽管改编自音乐舞台剧,但怀斯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使影片有了舞台剧所难以展现的魅力。这部影片是在故事的真实发生地萨尔茨堡拍摄的,这里优美的风光深深吸引了观众。至今,仍有不少人慕名前往。而该片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插曲,成为至今仍为世人传唱的经典之作。

出色的表演

该片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女主人公玛丽亚的扮演者朱莉·安德鲁斯的精彩表演。安德鲁斯整整四年在舞台上扮演这个角色,对人物有了深切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她的表演一下子就征服了观众的心,博得观众的喜爱。

动人心弦的感情《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丽亚,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温馨的气氛,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经典台词】

上帝关上了门,却在别处开了扇窗。

——玛丽亚离开修道院前说的话

要是谁惹我不痛快,我就去想美好的东西。

——玛丽亚对孩子们说的话

男女相爱也是神圣的事,你的心里充满了爱,要求主指点你,如何去贡献你的爱……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

——院长对玛丽亚说的话【主题词:爱】《音乐之声》是一部充满爱意的温馨影片。虽然当时是纳粹横行的时期,却遮不住影片中时时透出的爱的气息。玛丽亚为孩子们的无私奉献是对孩子们的爱;表面冷漠的上校几次与人争吵,却是因为不甘心做亡国奴,是对自己祖国的爱;一家人在演唱会上随歌声送出的,则既有亲人之爱,也有对国家、对正义的爱;修道院院长冒死掩护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同样是因为爱……虽然他们各自的表达方式不同,传递的却是同一种感情。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都爱自己的父母,但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却经常出现分歧甚至发生暴力事件,原因何在?

有这样一个案例: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母亲一手将他抚养成人。徐母工资不高,靠帮别人加工毛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她自己几乎把孩子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包办了,目的不是以此表达对孩子的爱,而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徐力考进了重点高中以后,徐母很高兴,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为了让徐力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徐母对徐力管得很严。她不允许儿子课余去踢球、交友,严格限制儿子看电视的时间,这使徐力觉得自己活得很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冲突。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而徐力也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15年徒刑。

徐力杀母案震惊了全社会。校方不解,徐力初中三年在学校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文静内向,热爱集体活动,乐于帮助同学,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这出悲剧的主要原因。

望子成龙,徐母的用心是好的,她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对,效果适得其反。徐力曾说,当母亲发过脾气之后,自己从侧面看母亲时,忽然感到母亲“活得太累”,而想帮助母亲“解脱”,是他把母亲残忍杀死的原因之一。

父母过高的期待、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数”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成绩!家里失去了欢乐,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痛定思痛,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父母应该设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地高压——虽然,这也是对孩子的爱,但这种爱,对孩子来说,却沉重得无法接受!《音乐之声》中有一个很精彩的片断:几个孩子偷偷把蛤蟆放在玛丽亚的口袋里,又悄悄把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弄得她惊怒交加,在上校面前也丢尽了面子。但她并没有大喊大叫地向上校“告状”,而是微笑着对他们说了一句:“感谢你们把那件礼物放在我的口袋里”,就轻易将几个孩子“降伏”了。父母面对孩子所犯的种种错误,为什么不能学一学玛丽亚呢?毕竟,这也是爱!在某偏远地区有一名女学生,学习一直很好,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厚望。高考时,父母让她报考北京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她不想考那所学校,可父母觉得能考上那所大学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劝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无奈,女生违心地报考了那所大学,结果也被录取了。但是,入学后,在学校进行的三次考试中,她的成绩都在中下等。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考试结果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欲哭无泪,对人哭诉:“是我害了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与此相反的,是另外一位母亲:大山里有一个上中学的男孩,见家里实在太困难,母亲每天干活太辛苦,懂事的他决定辍学回家,帮母亲干活养家。男孩的母亲是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听了儿子的话,她一句话也没说,却把儿子带到玉米地里,掰下一个青苞米递给儿子吃。“好吃吗?”母亲问。“好吃。”儿子不解地回答。“青苞米是好吃,但是不能当饭吃呀!只有等苞米成熟了,脱下粒,磨成面,才能当饭吃。咱家再穷,也不能误了你的学业!”男孩一下子明白了妈妈的心意:一个人有了知识,成熟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此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他立即返回学校,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一位优秀的学生,立志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成年人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培养教育,正如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所说:“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给予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自我发展。”如此,才是给予孩子真正的爱。

07 天生一对

——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The Parent Trap

中文译名:天生一对

更多中文译名:亲亲两颗心

导演:南希·麦尔斯(Nancy Meyers)

主演:林赛·罗韩(Lindsay Lohan)

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

娜塔莎·理查森(Natasha Richardson)等

上映时间:1998年

国家/地区:美国【你要了解的背景】《天生一对》改编自1950年德国作家伊利奇·卡斯特纳所著的《两个小洛特》(一译《孪生小女孩》)一书。英文版初稿于1953在英国伦敦出版,名为《曾经有两次》。1961年,迪斯尼公司以《双亲陷阱》一名将书稿搬上银幕,由哈蕾·米尔斯主演。1986年迪斯尼公司拍摄了电视电影《双亲陷阱2》,仍由哈蕾·米尔斯饰演双胞胎姐妹。1989年另一部电视电影《双亲陷阱3》讲述了双胞胎替单身父亲找对象的故事,同年还拍摄了电视电影《双亲陷阱:夏威夷蜜月》。

迪斯尼1998年的电影《天生一对》由1961年的影片翻拍而来,由好莱坞浪漫派女导演Nancy Meyers执导,片中饰演主角孪生女孩的是林赛·罗韩(Lindsay Lohan),她在本片中一人分饰荷莉(Hallie)和安妮(Annie)两个角色,美语和英语口音的转换让人佩服。她在该片中的表现得到了广泛好评,并凭借该片获得了青年艺术家奖最佳长片女主演奖以及最佳新人表现和青年影星奖提名。

除了本片之外,林赛·罗韩还主演了2004年的《贱女孩》,令她真正一炮走红,可谓是好莱坞少年成名的典型案例。而成名后的罗韩负面新闻不断,俨然成为好莱坞“坏女孩”的代言人——她不仅漂亮,更是吸毒、酗酒、醉驾、同性恋等争议性话题的“女王”,将这个21岁的女孩推到了各大“八卦”杂志的封面。讨厌林赛·罗韩的人和喜欢她的人一样多。【听妈妈讲故事】

在缅因州一个夏令营的晚会上,11岁的荷莉·帕克尔遇到了另外一个女孩安妮·詹姆斯。尽管她们的面貌惊人地相似,但是荷莉却不喜欢安妮,同样安妮也不愿意理睬荷莉——因为她们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荷莉性格外向开朗,天性自由;安妮则温文尔雅,甜美可人。但是,她们在夏令营相遇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

原来,这对双生姐妹的父母早年离异,各带一个女儿生活。从此,年幼的两姐妹分居两地:荷莉被爸爸尼克带往美国加州南部,经营葡萄园,酿造葡萄酒;安妮则被妈妈丽莎带到伦敦,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丽莎是位婚纱设计师,所以安妮也像公主一样文静端庄,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对上流社交的规矩了如指掌。

不过生活真是充满奇迹,这两个分居两地、本不会见面的姐妹在夏令营里相互捉弄,不打不相识。她们俩先是相互排斥,却最终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孪生姐妹。而且,她们的父母至今都没有再婚。发现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后,为了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父母,这两个古怪精灵的女孩子又做出更加大胆的决定——她们要交换身份,到她们各自多年未谋面的父亲或母亲身边生活。

利用在夏令营中单独相处的机会,两姐妹各自向对方详细介绍了家中的一切。夏令营结束后,安妮见到了英俊潇洒的父亲,她十分激动。而荷莉则顺利地来到温柔美丽的妈妈身边。有意思的是,她们的“伪装”竟然没有被父母识破!虽然不久,尼克的女管理发现“荷莉”有些异样,尼克也发觉女儿竟然会讲法语,但都被安妮巧妙地掩饰过去。而这边,细心的外公却发觉了“安妮”的秘密,而善良的老人却在丽莎面前假装什么也不知道。

两姐妹本打算一直这样装下去,直到有一天尼克宣布他要再婚,两姐妹才决定帮助她们的父母破镜重圆,重燃爱的火焰。但是尼克那富有魅力却让人讨厌的未婚妻梅利黛却给她们的计划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最后两人齐心协力赶走了令人讨厌的梅利黛,以使父母重归于好。但父母之间终于还是因为一些误会而平静地分手了。丽莎带着安妮乘车返回伦敦。但是,进门才发现荷莉正坐在家里等着她们。

原来,在妈妈和安妮离开的三十秒后,爸爸和荷莉就不想再失去她们,于是父女俩乘直升机提前追到伦敦。

更令人感动的是,尼克还设法买到了已所剩不多的当年与丽莎结婚时所喝的纪念酒,这让丽莎感动不已。父母终于言归于好,离散多年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荷莉和安妮成功了,两个小女孩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精彩的演技

这部电影是林赛·罗韩在11岁时拍的,她在片中一人同时扮演两个性格、气质不同的角色,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而男、女主角也都是知名影星,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把握十分得当。

起伏的情节

按常规思维,当离异多年的夫妻再相聚时,就应是团圆之日,但中间却几次出现波折,正当观众为之叹息时,一架飞机却燃起了众人的希望之火。【经典台词】

我不是个独生女,我是双胞胎,我有两个我,两个我们。真是不可思议!

——荷莉对安妮说的话

我从来没见过你,我一直梦想要跟你见面,安妮也想见爸,于是我们俩就交换了身份。我很爱你,只希望有一天你也能爱我。

——荷莉对丽莎说的话【主题词:亲情】

一次普通的夏令营,使两个本来天各一方的双胞胎姐妹聚到了一起,而她们又千方百计地促使离异多年的父母重新团聚,这就是亲情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亲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无私的,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一个人无论有多成功,如果生活在一个缺少亲情的家庭中,其性格也必然存在缺陷。2002年6月16日凌晨2时40分,正当人们熟睡之际,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石油大院内蓝极速网吧突然燃起大火,造成25人死亡,12人受伤。网吧内设备基本焚毁,部分房屋坍塌。这是北京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场所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因一场大火造成群死群伤的特大案件。而这起恶性案件的主犯,竟然是4名十几岁的中学生,而且,他们都是生活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对孩子没有太关注,亲情的缺失,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并因为与网吧管理员的一点小摩擦而用这种极其恶劣的手段予以报复。

我想知道,这4个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在忙什么?他们还是否在意自己的孩子?如果稍有留意,孩子也不会铸成这样的大错。而在《天生一对》中扮演双胞胎姐妹的林赛·罗韩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案例。林赛·罗韩出生于1986年,似乎生来就注定要成为巨星:她三岁开始起就担任了福特汽车的广告模特,并在包括必胜客等在内的六十多个电视广告中露面。1996年,在电视剧《Another World》中的亮眼表现,让她跃上银幕。而家庭喜剧电影《天生一对》中,她一人分饰两角,纯真自然的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罗韩主演的《贱女孩》令她真正一炮而红,成为好莱坞知名的少年影星。同时,她的歌曲专辑也极受歌迷追捧。然而,在别人眼中大红大紫的罗韩,生活中却远不如荧幕上那般风光。从小并不幸福的家庭是她一直以来心底的痛,父亲更是因酗酒登上美国报纸社会版头条并被送进监狱。困窘的家庭环境让罗韩早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但是父母却没有对她负起责任,沉迷于赌博、毒品、酒的父亲早早为她树起了“好榜样”,而自顾不暇的母亲对女儿所能提供的生活费比对女儿的生活更加关心。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使得她必须从小就开始拍戏养活自己。而亲情的缺失,也使外貌漂亮的她成为好莱坞“坏女孩”的代言人——她吸毒、酗酒、醉驾、私生活不检点,甚至为吸毒与贩毒者大打出手……这一系列负面“新闻”,又使她屡屡被人们关注。而这种关注,恐怕是很多喜欢她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因此,家人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要懂得相互宽容、相互扶持,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在我国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饮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景,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走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那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头哞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丘背后跑来了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这让人揪心的一幕通过电视机,牵动了无数人心底那根最柔弱的弦,不知有多少人因此泪流满面。亲情是无私的,亲情的无私不在于每时每刻,而在于一生伴随。有的人,只会在失去以后才发觉亲情的可贵,可悔恨已晚。也有的人,平时并不觉得自己沐浴的亲情有何珍贵,可是却经常感动于别人的亲情故事,殊不知,别人也许正羡慕着他所拥有的那份平淡的亲情。

亲情,是上苍送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它。

08 放牛班的春天

——赏识与宽容的魅力【你需要知道的】

原名:Les Choristes

中文译名:放牛班的春天

英译名:The Choir Boys

其他中文片名:歌声伴我心,唱诗班男孩

编导: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杰勒德·尊诺(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Didier Flamand)

国家/地区:法国

主题曲:《Vois Sur Ton Chemin》

上映时间:2004年

获奖情况:

2004年法国的票房冠军;

2004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2005年获法国金球奖最佳电影奖;

2005年获第三十届法国“恺撒奖”8项提名,最佳电影音乐奖、最佳音响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向来都是世界各地不少电影人心仪的题材,即使处于影坛领导地位的好莱坞,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励志作品也比比皆是,其中《死亡诗社》、《生命因你动听》、《非常教师》、《弦动我心》以及近期走轻松搞笑路线的《摇滚校园》等,都是这类电影中观众耳熟能详的例子。而《放牛班的春天》则以情动人,凭借本身异常惊人的韧力在法国叫好叫座,成为2004年度法国的票房冠军。

本片的制片人雅克·贝汉1957年从影,之后成为欧洲著名的男演员。1966年,他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员。1975年到2001年,他制作的多部电影都获得电影界好评,并多次获奖。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贝汉一起合作的是他的老搭档克里斯·巴哈蒂,本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鸣惊人的导演处女作。克里斯·巴哈蒂具有正统音乐教育背景,曾与老搭档雅克·贝汉共同制作《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担任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因而他在本片中对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而影片中的多首乐曲,如主题曲《Vois Sur Ton Chemin》、插曲《Caresse sur l’océan》、《la nuit》、《Cerf-volant》等都深受观众喜爱。【听妈妈讲故事】

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皮埃尔·莫杭治(Pierre Morhange)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自己的音乐启蒙老师克雷芒·马修(Clement Mathieu)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翻阅,细细体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从记忆中浮出来……

克雷芒·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克雷芒·马修发现,自己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前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学校的管教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他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哈桑校长,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学校的教师几乎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克雷芒·马修产生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管教方式的冲动。

性格沉静的克雷芒·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马修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杭治。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但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曾因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母亲无奈将他送到这里。面对这个令人头疼的学生,克雷芒·马修没有发火,而是循循善诱,逐渐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他告诉皮埃尔的母亲,她的儿子是一位音乐天才,应当送到正规的音乐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的话使这位对儿子失望透顶的母亲看到了希望。

马修通过筹组合唱团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音乐潜能。他相信音乐能挖掘出孩子们叛逆外表下的善良和潜力。在教学生歌唱的同时,他也创作了合唱曲。马修用纯净的音乐唤醒了管教们冰冷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灵。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因为音乐而开始了改变。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佩皮诺是这所学校里最小的男孩,每个星期六,他都要在大门口等爸爸来接他,但事实上他永远也等不到,因为他是孤儿。马修成立合唱团的时候,他不会唱歌,马修就任命他做“合唱团助理”,给他递指挥棒和乐谱什么的。每次练习,佩皮诺总是坐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开始还有点拘束,越到后来越自然,节奏感也越来越好了。下课时,马修再把他从讲台上抱下来。成绩不好的佩皮诺本来属于在学校里最受欺负的孩子,比如他吃饭要用弹珠来换,不给人家钱就不让睡觉,可随着合唱团的日益发展,他的自信也在慢慢增加,居然能说出“我们是好朋友吗?”“你确信”等有些深度的话来。

一天,心理学医生将一个弱智的孩子蒙丹从监狱送到这个学校,只是为了做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但蒙丹那触目惊心之恶,却也被马修的音乐征服教化,成了合唱团中惟一的男中音。后来,校长办公室失窃,10万法郎被盗,马修的合唱团也因此受到了哈桑的指责,勒令解散。但在沙贝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就像地下党一样继续歌唱着。

校长将罪名加在了有案底的蒙丹头上。尽管这并不是他的作为,但哈桑还是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愤怒的蒙丹对哈桑进行了还击。哈桑报警,警察将蒙丹带走了。出门前,蒙丹留给不知所措的马修一个甜美的微笑。

马桑把学校合唱团的事告诉了慈善基金会的伯爵夫人,于是基金会决定来学校看孩子们的演唱。马修指挥着孩子们开始了合唱,优美的童声感染了所有人。哈桑急忙趁机“抢功”,将孩子们组织合唱团说成是自己的主意,以讨好上司。

几天后,校役马桑大叔在打扫厕所时发现了学生格列色的口琴和10万法郎。马修将钱如数交还哈桑,但他遵守诺言,并没有说出元凶。

哈桑踌躇满志地前往基金会,希望得到基金和晋升。而趁着校长不在和老师出门度假的机会,马修和马桑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而蒙丹却趁机潜入学校,放火烧掉了他所痛恨的“池塘之底”。学校失火、六十个孩子失踪的紧急电话将刚要在基金会做报告的哈桑召回。

就在救火寻找孩子的同时,马修和马桑大叔带着孩子们郊游回来,所有人都没有受伤。但校长因为这场火灾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他气急败坏地辞退了马修,并将所有孩子关了起来,不让马修见他们最后一面。

在马修离开的时候,孩子们唱起了歌曲,从窗子中飞出了写字的纸飞机,为马修送行。在马修要上车之际,佩皮诺追上了马修,要求马修带走他,马修几经踌躇之后,还是带走了他。佩皮诺的执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

皮埃尔被母亲接回家,并送进里昂的音乐学院就读。沙贝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桑虐待孩子们的做法,哈桑被辞退。而马修离开学校后一直默默地靠教音乐谋生,从未想过要扬名立万,直至逝世。【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以音乐为主题

正如为本片配乐的Bruno Coulais所言,音乐是本片的主题,所以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早在2002年9月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与Coulais制作本片的音乐部分,巴哈提亚希望尽量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最终他们二人为电影合力创作了多首歌曲。

动人的演出

以青少年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Jean-Baptiste Maunier)为首的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Les Petits Enfants de Saint Marc)因为在电影中的动人演出而深获观众瞩目,甚至因为本片的超人气,而开展了巡回演唱会。

以情动人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经典台词】

该相信奇迹还是会发生的。

——医生对马桑大叔说的话

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马修说的话

我想向着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在镜中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雷芒·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

——克雷芒·马修在日记中说的话【主题词:欣赏】

影片中,一群令校长、老师们甚至家长头疼的“问题孩子”,却在克雷芒·马修以欣赏为原则的教育方式下改头换面,可见欣赏的力量。

欣赏,其本质是爱。学会欣赏,就是学会爱。欣赏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现在,它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欣赏、尊重、理解和爱,孩子更是如此。周弘,一个老三届毕业生,普通工人,又是一个父亲。周婷婷,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漂亮女孩。周弘不忍女儿一生生活在冰冷寂寞的无声世界中,他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基础训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聋哑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与正常儿童一样走进了学校。二十年来,两个普通的生命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婷婷在6岁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了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自强模范,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接见;20岁被美国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人物,排行第六;2003年在美国获硕士学位。为了女儿,周弘不懈努力,并对培养女儿成才的方法进行总结,创立了“欣赏教育法”。多年来,他在全国各地致力于欣赏教育的讲学推广和实验,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孩子从此走向和谐、舒展和快乐成长的道路。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地抱怨和指责孩子,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面对孩子的种种错误时,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而应该平静下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有这样一个广为人们传颂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每次开家长会都很犯愁,因为别人都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的智力有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振作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第二天上学,儿子去的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一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一定是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就是欣赏的力量!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而能否走上成才之路,要看他们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请多欣赏您的孩子!

09 E.T.外星人

——真正的爱不是拥有【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E.T.

译名:E.T.外星人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编剧:美丽莎·梅西森(Melissa Mathison)

主演: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

亨利·托马斯(Henry Thomas)

迪·华莱士·斯通(Dee Wallace Stone)

彼得·考尤特(Peter Coyote)

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1982年

获奖情况:

1983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录音奖、最佳音效奖、最佳视觉特效奖、最佳原著音乐奖;

1983年第40届金球奖最佳电影奖(剧情类);

1983年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影片描述了一群小朋友帮助一个落难地球的外星人重返太空的故事。片中小孩子与E.T.用食指接触传达友情,还有两人骑脚踏车飞跃月亮的镜头都成了影史留名的经典画面。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E.T.》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感人的温情科幻片,影片在当年上映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不但刷新了影史票房记录,且破天荒地得到影评人的疯狂支持,观众更是为片中可爱的外星人E.T.流下了不少眼泪。影片在第55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获得9项提名,最终获得4项大奖,并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十余年,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2002年,为庆祝《E.T.》20周年纪念,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为影片重新制作,推出了《E.T.外星人——20周年全新数码纪念版》。作为重新发行的准备之一,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把全球市面上《E.T.外星人》的录影带全部回收,有关《E.T.外星人》的相关产品,仿佛在一夜之间完全消失了,让不少欲回头寻找旧版录影带的影迷后悔不已。

在新版影片中,环球特意把片头出现的公司商标改成影片中的经典画面——骑着自行车的小男孩载着E.T.在月亮前腾空飞起。这一举措也足见环球公司对斯皮尔伯格致敬的意味。

影片好似一个童话,或许也可以说是一个梦想,但它不只是小孩的,也是大人的,就像影片中的那位调查员所说:“我从10岁开始就一直希望有这样一天。”如果大人们仔细去体味这句话,一定也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听妈妈讲故事】

一个夜晚,一艘外星人的飞船造访人类居住的地球,在一座小镇郊外的树林中采集地球上的植物样本。不料,此事惊动了当地的人们。飞船仓皇离去,撇下了一个小E.T.(外星人)没来得及带走。

艾略特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男孩,有个老想着捉弄他的哥哥迈克和一个还不太会讲话的小妹妹葛蒂,兄妹三个和不久前离异的母亲一起住在小镇上。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心情糟糕,母亲时常会忽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沟通。

孤苦伶仃的小E.T.无意间闯进了艾略特一家的工具房,被艾略特发现后双方都因惊慌而逃走。但第二天,当返回树林中藏身的小E.T.发现了骑着自行车来找自己的艾略特时,它又悄悄地回到了艾略特家的工具房。当双方再次相遇时,都已不那么害怕对方了。富有爱心的艾略特瞒着妈妈,偷偷收留了孤独无助的E.T.给它吃巧克力,教它玩玩具、看电视等。而聪明的E.T.学什么东西都很快。艾略特不在时,它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艾略特还把E.T.介绍给了自己的哥哥、妹妹,当然,还有他可爱的小狗哈维。他们也喜欢上了它。

自从飞船逃走后,人们并不死心,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搜寻着外星人。很快,他们通过仪器探测到了E.T.的位置——艾略特家的房子。

虽然语言上E.T.和艾略特还无法沟通,但是他们的感情却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碍联系到一起,虽然他们的外形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一颗善良敏感、渴望爱和呵护的童心。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E.T.难过的时候,艾略特也会感觉忧郁;E.T.病了,艾略特也跟着不舒服。孤独的E.T.和孤独的艾略特成了最好的朋友,于是他们都不再孤独。

万圣节到了,妈妈允许三个孩子出去玩。当然,有化妆道具的掩护,他们瞒过了妈妈,偷偷带出了E.T.出乎意料的是,E.T.带着艾略特飞上了天空。艾略特带着E.T.来到了当初飞船降落的树林。但他们并没有等到飞船,E.T.试制的与外星人通话的通讯器成功了,艾略特兴奋地大喊:成功了!而E.T.则不停地说着:家,家……这一夜,他们俩露宿树林。但第二天早晨醒来,艾略特病了,而且不见了E.T.当迈克从树林中的小河边找到E.T.时,发现它也病了。

就这样,妈妈知道了这件事,而同时,E.T.还是不可避免地被人发现了。于是,研究者们对艾略特和E.T.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在人为地使两人的同步感应消失后,他们不顾艾略特的苦苦哀求,又对E.T.进行了各种试验,很快,E.T.的生命迹象消失了。研究人员宣布:它死了。

当艾略特准备离开研究人员临时搭建的实验室时,却意外地发现E.T.复活了!原来,它感应到了伙伴的信息!但艾略特知道研究人员下一步要对E.T.的“尸体”进行解剖,因此,他和哥哥决定设法救出E.T.。

还没有拿到驾照的迈克开着载有艾略特和E.T.的实验室汽车向树林急驰,几个朋友在指定地点接应他们。同时,追赶的警车也尾随而来。为了E.T.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和警车展开了一场竞赛。而关键时刻,E.T.展现了他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在目瞪口呆的众人的注视下,带着孩子们飞上了天空,从而摆脱了警察的“包围圈”。

在当初发现E.T.的地方,来接E.T.回去的外星飞船赶来了。艾略特恋恋不舍地和他的外星朋友告别,飞船在夜空中划出一道七彩的弧线。而这段短暂却美丽的友谊,也深深地留在了彼此心中。【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简洁有力的处理方式

本片是罕见的富有人情味的科学幻想片。叙事技巧单纯,处理方式毫不炫耀,特效制作不落痕迹,其实处处暗藏着功力,如它对人物刻画采用的虚实对比,儿童或E.T.视角的采用,使人在潜意识中返回童年。而大量逆光处理则创造了神秘色彩,同时又增加了影片的象征意义。

人性的批判《E.T.》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童真与成年人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对人性的批判。

淡淡的诙谐

影片带着淡淡的诙谐,全然没有成年人居高临下创作儿童故事的说教味,所以备受观众们喜爱。【经典台词】

我要把它留下来。

——艾略特对迈克说的话

E.T.打电话回家。

——E.T.说的话

我会一直……在这儿!

——E.T.对艾略特说的话【主题词:放手】

孤立无援的、惊慌的E.T.因为善良的男孩艾利略和他的哥哥、妹妹的爱而得救了。它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艾略特为了它装病,生病,流泪;他一直对它说stay。但他知道它想家,它需要家,需要它自己的星球,需要自己的环境。尽管他很爱它,它也喜欢他,但是,它所需要的一切,艾略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供的。而事情的发展也证明,成人的功利心,差一点害了它的命!因此,尽管他那样爱它,但最终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它回归了自己的家园。13岁的孩子用行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放手。当年,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才在小小的新野县暂时安顿下来。很快,刘备又得了军师徐庶。忽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明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知道徐庶是必须走的,顿时大哭,说:“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先生放心去吧,等你救出母亲,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他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向刘备举荐了比自己更高明的贤士诸葛亮,而且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就这样,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留在了刘备这里,故后世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后果然不为曹操设一计,在长坂坡之战中,还设法救了刘备手下的得力大将赵云一命。

很多时候,拥有或许不是很难,但放手却需要更大的勇气。《三国演义》中,曹操不惜用尽办法从刘备那里得到了谋士徐庶,但徐庶却“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表面上看,曹操得到了徐庶,而实际上,他只得到了徐庶这个人,却没有得到他的心。因为,徐庶的心一直留在刘备身边。正是刘备的勇于放手,才有了这样的结果。而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到刘备的消息后,不惜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更是被后人传为千古美谈。可见,适时的放手是一种大智慧。在我们的家庭中,众多的成人面对一个孩子,是否能做到适时放手呢?2007年,苏州女孩荧荧被四川一所大学录取。她的父母感到很骄傲,开学前夕,他们一起送她到学校。“我们是早就有准备,提前在单位上请假。孩子这一辈子第一次离开父母,我们舍不得,再说孩子争气,我们送得光彩。”荧荧爸爸兴奋地对同车的人说。每年新生入学都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候,大一新生浩浩荡荡的“亲友团”已成为大学校园一道特殊的风景。新生报到、注册、交费、填表……都是父母完成,整理宿舍床铺等也都由父母全包。寝室里,家长爬上爬下、忙里忙外,孩子则在一旁吃零食打电话——好像是父母来上大学。“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差,心理无法断奶”成为对此最常见的一种解释。

其实,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做好各种准备,“在各大车站设立新生接待点,并让师兄师姐们从各方面来指点帮助,家长大可放心让孩子一个人来上学,报到、注册、住宿自己都能办好。”学校的老师这样说。相比之下,父母“送孩子一程”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安心理——孩子在家一直是养尊处优,除了学习什么事情都不用管,一下子离开,怎么得了?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心理。试问,又是谁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家长自己。

在独生子女时代,“送子亲友团”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心态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和孩子朝夕相处18年后,家长同样无法“断奶”。有关专家表示,朝夕相处,不仅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父母对孩子更产生依赖,而且这种依赖让父母在离开孩子后,无法“独立”。于是,用“送孩子一程”的幌子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比“送子团”更厉害的,是陪读。据报载,2008年,吉林一女生考上北大后,全家人决定在北大附近租房4年陪读。求租广告张贴在北大校园后,引发了北大学生的热议。据知情人透露,该女生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为了女儿,他竟然可以放弃公司事务,来京陪读。而有关教育专家称,该女生父母的这种行为说明,父母对孩子过分依赖。

而在中学生中,父母陪读者也大有人在。笔者一位亲戚的女儿,2005年被北京海淀区一所重点高中录取,因离家较远,孩子只能住校,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回家,周日返校。而她的妈妈认为,女儿不习惯吃学校的食堂,高中学习压力又大,因此,决定放弃从事了多年的待遇优厚的工作,在孩子的学校附近租下一个两居室,陪读三年。一日三餐,她在临时的家中为孩子做好。晚上,她都要等孩子下了晚自习(经常要到晚上10点)去接她回来。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关心,让我动容。但有趣的是,这位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大学生的女孩,晚上天黑以后竟然不敢自己出门。

我相信,每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自从出生那天起,就在一天天长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家长却常常忽视。很多家长喜欢包办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务,这不仅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同时也造成了成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空间,一切围着孩子转。也就是说,父母不懂得放手。试问,这样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

要改善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我很赞同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话:如果孩子没有秘密,就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那么,请学会放手;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强者,那么,请尽早放手。否则,你将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们——孩子的父母,只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风向标。

10 四百击

——叛逆的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The 400 Blows

译名:四百击,四百下,四百声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Jean-Pierre Léaud)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Jean-Claude Brialy)

让娜·莫罗(Jeanne Moreau)等

上映时间:1959年

国家/地区:法国

获奖情况:

1959年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59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本片是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1959年拍摄的,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国际声誉。这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影片,影片的主人公——小男孩安托万(Antoine Doinel)因无法忍受学校、家庭、社会的重压而走上叛逆的道路,寻找自己的自由。

很多人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何取名为《四百击》。其实,“四百击”译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而后者又译自法文LES QUATRECENTS COUPS,原是法语中一个固定的短语,意思是把不听话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变成好孩子。而作为俚语,它更直接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强烈叛逆”。这与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基本一致。

本片最早的构思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后被特吕弗从四部短片方案中选择处理成完整的故事片。当年一经问世,立即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亦得到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殊荣,成为艺术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四百击》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被称为20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而这种简洁、朴实的电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标记。这既是因为“二战”之后各国有良知、有追求的电影人都对电影制造幻觉带来的邪恶在不断地反思,也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有关。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导演大都是影迷出身,他们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技术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想的双重影响,以反抗法国“优质电影”为名,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四百击》恰巧排在这一“浪潮”的尖上。【听妈妈讲故事】

在法国巴黎的一所学校里,有一班学生在考试时,一些男生互相传阅着一副美女画片,传到13岁的安托万·多尼尔手中时被老师发现并受到了的惩罚。老师不准安托万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出去休息,这引起安托万的极大不满。安托万功课一直不好,老师并不看好他。

安托万是个私生子,他与母亲和继父同住在巴黎。回到家后,父母都不在。安托万做完了家务,正准备写作业时,母亲回来了,她粗声粗气地叫安托万去买面粉。他买了面粉后,和继父一起回家吃晚饭。但父母似乎对他都不怎么温柔,而且父母之间关系也并不十分融洽,经常争吵。晚上,安托万只能睡睡袋。

安托万有个好朋友叫勒内,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读书。他俩都很讨厌那个刻板严厉的学校,于是一起逃学。安托万用向继父要的午餐钱到街上到处游玩,但他却在街上看到母亲和另外一个陌生的男人接吻。而他的母亲也看见了儿子。

回到家,安托万和父亲共进了晚餐。父亲说母亲要加班晚点回来,安托万知道,这是她在说谎。而当母亲回来后,父母两人则又吵了一架。

第二天,安托万回到学校,为逃避老师的惩罚,谎称昨天没上学是因为母亲去世了。不久,父母来学校找到安托万,继父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打了他。安托万一气之下决定不回家。勒内给他出了个主意,把安托万带到他舅舅的一家旧印刷厂过夜。嘈杂的厂房使安托万无法入睡,于是他到街上闲逛。

母亲在第二天接他回家,并且很温柔地对待他。安托万提出要退学,遭到母亲的反对。母亲说,如果他能考上前五名,就奖给他一笔钱。其实,安托万心中明白,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他不要将她在外面偷情的事告诉继父。

安托万读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深受启发。他在家里用蜡烛纪念这位作家,却不慎烧着了遮挡的布帘,遭到继父的斥责。为了缓和气氛,当然,更为了堵住儿子的嘴,母亲建议一家人出去看电影。这个沉闷的家庭中听到了难得的笑声。

安托万借用巴尔扎克的小说语言写了一篇文章,但被老师斥责为“剽窃”,并要惩罚他。他逃了出去。而好友勒内也因顶撞老师而被赶了出来。安托万因害怕真的被继父送到军校而不敢回家,勒内慷慨地要他住到自己家。就这样,安托万被勒内偷偷藏在家中,每天和他在一起玩。勒内的父亲终日在马场忙碌,母亲则每天在外面喝酒,连父亲都难得见到妻子。因此,夫妻二人并不知道儿子所做的一切。而这两个孩子终日闲游,更沾染了不少社会上的恶习。

因为缺钱,安托万决定偷继父办公室的打字机来换钱。打字机虽然偷到了,但是卖不出去,于是他又将打字机放回原处,却在那时被人抓住。继父很生气,将他送进警察局。在警察局里呆上一晚后,他又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

少年管教所的管理非常严厉,而父母也对他置之不理。安托万再也不想呆下去了,他在一次踢球时跑了出去。他摆脱了追他的人,一路奔跑,朝着大海的方向……【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片名独具特色

该片片名源于法语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青春期的强烈叛逆”,或称“无因的反叛”。其中隐含了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他经历的少年痛苦乃非常典型的人生历程,没有丝毫矫饰和夸大,因此颇能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真实的表现手法

有人评论说,特吕弗在拍摄一种生活,一种真实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生活。特吕弗原本是一个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也曾因为偷窃而被关进了少年犯的监狱。幸运的是,一个名叫安德烈·巴赞的人把他领出来,并抚养他长大成人。因此,这部影片较为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的遭遇。

特写镜头的运用

本片特写镜头比较少,有种说法是特写镜头过于强调个体本身,就割裂了与环境的关系,相对于整部影片而言这个镜头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这也反映出导演对环境与纪实的表达方式的独特理解。【经典台词】

做人要有进取心。

——父亲对安托万说的话

我说真话时,他们也不信,所以我才讲大话。

——安托万对法官说的话【主题词:叛逆】

在这部以导演特吕弗自身童年经历为蓝本的电影中,小主人公安托万因为缺乏成人的关心和爱护,常常借助一些所谓的“胡作非为”来释放内在的天真,同时表达无声的反抗,而等待他的却不是关心和爱,而是“黄荆棍”的“四百击”,是布满铁丝网的少管所。《四百击》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而在现实中,这类孩子往往被冠以“问题少年”之名,叛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或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往往成为导致孩子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12岁的小龙家住农村,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班上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为了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2002年,小龙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重庆打工,并把小龙送进城市学校读书。平时,小龙的父母节衣缩食,把打工挣来的钱全部花在小龙身上。为了防止孩子在新环境中沾染不良习气,除了学习以外,父母不给小龙任何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也从不给他零用钱……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让小龙感到任何快乐,渐渐地,小龙产生了强烈的叛逆心理。2004年下半年,小龙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索性休学在家。看着小龙越来越不争气,父母对他常常是拳脚相向。面对父母的暴力,小龙的性格越发倔强,叛逆心也越来越重。后来,小龙认识了未成年人小东和小波,三人很快结成“铁哥们儿”。2007年12月的一天晚上,没钱上网的小龙与两个“铁哥们儿”相约去抢劫。三人携刀来到一个偏僻处,尾随一名独身行人王某,欲抢其挎包,后因王某强烈反抗而未遂。王某在群众的帮助下,当场将小龙、小东捉获,扭送公安机关。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惩罚。据有关报道,2008年4月初,宁波市江北华业街一带出现了一群专门抢夺过往女性提包的“飞车幽灵”。案犯全天候作案,总是幽灵般突然出现在单身女性面前,得手后驾驶摩托车迅速消失。此案引起这一带女性的恐慌,影响十分恶劣。当地派出所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多名警力不分昼夜伏击,4月20日中午抓获在环城北路与华业街路口再次作案的小兵和夏天,很快又抓住了同案嫌犯小翁和小黑。令警方没想到的是,案犯竟是4个13至15岁的孩子!在讯问中,民警发现,这4名孩子普遍缺少家庭温暖。4人中有3人的父母都有过离婚史,有的甚至在短期内频繁离婚结婚。父母极不严肃的生活作风,对孩子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个孩子从二年级就开始逃学,小偷小摸更是习以为常,以至于他认为,这就是正常的生活方式。而4名孩子中,惟一一个父母没有离异的小兵,也没有享受到多少家庭温暖。小兵的父母从事汽车运输生意,爸爸信奉“棍棒出孝子”的理论,并严格地执行。只要他觉得小兵不对,就用拳头来“教育”。久而久之,使小兵形成了叛逆的性格,父亲打得越凶,他越不听话。有一次,他因逃学被爸爸打出家门,就跑到电子游戏厅玩,结识了另外3个男孩子,很快相互称兄道弟,4个少年很快便结成团伙,为害一方。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挑战“权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师,以增强自信心。

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委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但是,叛逆心理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表示孩子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对于叛逆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因此,父母应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如尽量把握时机与孩子多进行交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家长在此时应该告诉自己,试着换个角度去理解孩子,并有意识地给他们更多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同时,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身教胜于言教”,孩子生来就喜欢模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1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为朋友尽一份责任【你需要知道的】

原名:Khane-ye doust kodjast?

中文译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更多中文片名:踏破铁鞋无觅处

英文译名: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巴博克·阿默德·普尔

阿默德·阿默德·普尔

国家/地区:伊朗

出品公司:伊朗青少年发展研究院

上映时间:1987年

获奖情况:

1987年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录音奖、评委会奖;

1989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铜豹奖、评委会奖、费比西特别推荐奖;

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本片是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

阿巴斯在此之前拍过将近16部长短不一的片子,直到《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推出,才让他在国际电影界初崭头角。此片获1987年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等。故事没有惊世骇俗的情节,却让人难以忘怀。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现在成人面前,伊朗儿童片由此发轫。孩子的纯真,过滤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这不是一时取巧,在伊朗森严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及宗教管制下,政治以及妇女都是属于敏感话题,许多导演纷纷转向比较不容易触规的儿童片领域,以儿童的眼光去折射大人的社会,同时歌颂儿童身上人类最初最美好的品质,本片即属此类。

可以说,这是阿巴斯“带着镣铐跳舞”,探寻儿童世界多年产生的结晶。非职业演员,记录片式的质朴,成功的表述,预示着阿巴斯个人的电影风格开始成型。

拍片之前,阿巴斯在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一个可以饰演主角的可爱的孩子,从而拍摄了这部纪实风格的影片。1991年,那个村庄发生了地震,阿巴斯惦记着那个小男骇,便驱车回去找,他也把这一寻觅过程拍摄下来成为影片《生活在继续》。1994年阿巴斯再次重临那个村庄,拍摄了《橄榄树下的情人》,三部影片合称“村庄三部曲”。【听妈妈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伊朗北部一所乡村小学校。二年级小学生内玛札迪忘记把他的作业写在指定的作业本上。老师发现后,当众撕了他的作业纸。虽然后来知道了原因,但老师还是警告他说,再犯一次,他就会被开除。可是,当天下午,同桌阿哈玛德不小心把他的作业本拿回了家。

发现了这件事后,阿哈玛德急着想把本子还给朋友,但他的母亲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明天再还也不迟,而且还有一大堆家务事要他做。阿哈玛德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过错害了朋友,拿着内玛札迪的作业簿偷偷跑出家门。

可他只知道内玛札迪住在山那边的波士提,并不清楚详细的地址。他一路跑着翻过山来到波士提,虽然问了很多人,仍然没有找到朋友的家。阿哈玛德还意外地遇到了同班同学,想请他带自己去内玛札迪家,但同学为难地说,自己还有家务要做,他只好自己去找。他求大人带他去找朋友的家,然而他们不是忙着做生意,根本顾不上理个小孩子,就是觉得阿哈玛德小题大做,把他训斥了一番。后来,阿哈玛德好不容易找到了与内玛札迪同在一班的表哥赫玛悌家。但邻人告诉他,赫玛悌出门了。阿哈玛德没能找到朋友的家,只得徒劳而返。

但阿哈玛德知道这个本子对朋友的重要性,所以决定再去找一次。他遇到一个做铁门的手艺人,以为此人是内玛札迪的父亲,虽然一再追问,但那人只顾谈生意,根本没有理睬这个孩子的问题。无奈,阿哈玛德只得一路跑步尾随骑驴的手艺人来到了波士提。然而,当他好不容易找到手艺人的家时,才发现自己跟错了。对方只是与他的朋友同姓的另外一家人。就这样,阿哈玛德失去了线索。

夜幕悄悄地降临了,阿哈玛德无助地踯躅在陌生的街道上,终于得到一位老窗匠的帮助,带他来到内玛札迪的家门口。但阿哈玛德还是没有见到同伴。他回到家,没有心思吃晚饭,疲惫地开始写作业。

第二天,阿哈玛德上学迟到了,老师正在逐一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内玛札迪很害怕,因为找不到作业本,他只得又把作业写在纸上了。阿哈玛德趁老师不注意,把本子递给了朋友,告诉他,自己已经替他抄好了。老师走过来,表扬内玛札迪的作业,两个孩子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们为什么要看它】

主人公的形象丰富饱满

主人公阿哈玛德的形象丰富饱满,他浓缩了孩童特有的顽皮、单纯,和成人很难理解的执拗,由此形成了孩子与成人之间强烈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对孩子心灵的漠视和伤害。

伊朗的风俗画

影片也被认为是一幅生动的伊朗风俗画:土坯的房屋,青翠的山岭,闲坐夕阳里不住唠叨的祖父……使观众在一瞬之间最直接地看到了真实的伊朗。

导演诗人气质的体现

在小朋友找朋友的过程中,这片土地一点一点地浮现出它所滋生的人、事、物,而阿哈玛德的感情也越发显得真切,这些生活里常被遗忘的不经意,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却宛若一股清流,而阿巴斯的诗人气质也就在其中展现。

故事之外的信息

阿巴斯的电影里蕴含着太多故事之外的信息,我们从老师和爷爷关于小孩子应该守规矩的话语里,能够读出阿巴斯温和的批判;从铁匠和老木匠关于窗户的喋喋不休里,能够读出经济的变迁;甚至于从阿哈玛德母亲模糊的影像和老妇人蒙起的面纱里,能够读出伊斯兰教的宗教戒律。

深远的寓意

影片包含了很多象征和深远的寓意,如Z字形的山坡处处显露出生活的艰难;夹在作业簿中的小花,则是善良和美丽的化身;8岁的孩子每天除了上学,还有许多艰苦的劳作,以至于动不动就喊腰疼,则显示出生活的贫困。【经典台词】

这都是我的错,我一定要拿去还给他。

——阿哈玛德对妈妈说的话【主题词:责任】《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并不是那种靠刺激性的传奇故事或噱头密布的戏剧情境来诱惑观众的电影。导演阿巴斯通过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段在成年人眼里极普通的,然而在孩童眼中却又意义重大的事情。他的摄影机跟随着阿哈玛德奔跑的脚,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个孩子在寻找朋友的道路上的所见所闻,同时也为我们的心灵上了一堂关于友爱和责任的严肃课程。小主人公为了自己的朋友不受老师的责骂,宁愿自己吃苦,他身上体现出的责任心恰恰与那些成人世界里的自私成鲜明的对比。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一列行驶的火车上,一位孕妇即将临盆。列车员广播通知,紧急寻找妇产科医生。这时,一位妇女站出来,说自己是妇产科的。女列车长赶紧将她带进用床单隔开的病房。毛巾、热水、剪刀、钳子什么都到位了,只等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产妇由于难产而痛苦地尖叫着。那位妇产科的妇女非常着急,将列车长拉到产房外,说明产妇的紧急情况,并告诉列车长,她只是妇产科的护士,并且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已被医院开除。今天这个产妇的情况不好,人命关天,她自知没有能力处理,建议立即将产妇送往医院抢救。列车行驶在京广线上,距最近的一站还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列车长郑重地对她说:“你虽然只是护士,但此时在这趟列车上,你就是医生,你应该有这个能力,我相信你!”列车长的话感染了护士,她准备了一下,走进产房时又问:“如果万不得已,是保小孩还是保大人?”“我们相信你。”护士明白了。她坚定地走进产房。列车长轻轻地安慰产妇,说现在正由一名专家在给她手术,请产妇安静下来好好配合。出乎意料,那名护士几乎单独完成了她有生以来最为成功的手术,婴儿的啼声宣告了母子平安。那对母子是幸福的,因为遇到了热心人;但那位护士更是幸福的,她不仅挽救了两个生命,而且找回了信心与尊严。因为责任,因为信任,她由一个不合格的护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每个人都会为不辱使命而努力。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给人责任,也就给了信任和真诚;有了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既然责任心对人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下面的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一天,上幼儿园的汤姆没有等到晚上放学,就哭着回到了家,送他回来的是幼儿园的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汤姆的母亲萨利问送孩子回来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说,放学前小朋友们都在按老师的要求排队,可格里根本就不好好站,总是在队伍中窜来窜去的,结果不知怎么,就和一个同学起了冲突。老师批评了格里几句,他就开始哇哇地哭个不停,还跟老师嚷嚷:“我没错!我没有打他!”萨利向那位工作人员道了谢,然后拉着汤姆进了家门。“怎么回事?”萨利看着两眼红红的儿子问道。“我不小心和马克撞了一下,结果马克就使劲地推我,我踢了他一脚,马克哭了,老师就说我了。”汤姆脸上挂着两行泪珠,又补充说:“是他先推我的!”听到这里,萨利基本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她语气平和地问汤姆:“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没有!不是我的错!是马克先推我的!”汤姆坚持着。“好,那现在我问你,如果你好好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不乱跑,你能不小心撞到别人吗?你没有撞到马克,马克会推你吗?”面对母亲的质问,汤姆不作声了。“现在你再仔细想想,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你是个男子汉,记住,不要把什么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遇事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对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最后,萨利对儿子说:“你得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汤姆用力地点了点头,记住了母亲的话。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专业知识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但人格上的缺陷却贻害终身,责任感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不能忽视的问题。

12 白气球

——每个人都需要理解【你需要知道的】

片名:Badkonake sefid

英文译名:The White Balloon

中文译名:白气球

导演:贾法·潘纳希(Jafar Panahi)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Aida Mohammadkhani, Mohsen Kafili, Fereshteh Sadre Ora-faiy等

国家/地区:伊朗

上映日期:1995年

获奖情况:

1995年第八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

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你要了解的背景】

本片是一部出色的儿童电影,也是导演贾法·潘纳希的成名作。贾法·潘纳希堪称伊朗最有个性的导演,如今与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