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19:21:30

点击下载

作者:薛馨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试读:

第一章

一、影响孩子听课效率的原因

所谓的走神,就是在进行某件事情的时候,注意力却跑到别的方面去。走神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上课或自学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想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课听讲时,稍有动静就东张西望,人在教室心在外。孩子大部分学习活动都在课堂上进行,而上课集中精力听讲是学好功课的关键。老师也经常向学生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但事实上,许多孩子上课时,还是容易走神。而影响孩子听课效率的原因有哪些呢?

1.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注意力、专注力、理解力等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活动。神经系统成熟的延迟和大脑功能失调,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时爱走神。

2.个体差异

孩子的气质特征受遗传影响,有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是做事情却常常有始无终;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很有耐心,他们兴趣专一,喜欢安静。所以,针对前一类孩子的气质特征,老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多创造一些合理的活动机会,这才是预防他们上课走神的一个好办法。

比如在一节课中间,一些孩子出现坐不住及走神的现象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笑话,或者叫那些坐不住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甚至让他上讲台擦黑板活动活动。这样再进入紧张的学习时,就可以使孩子重新专心起来。

3.智力因素

发育迟缓可以对孩子的心理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其注意力涣散。这样的孩子很难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不能随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所以就经常地走神。特别是一些不容易发现的边缘性智力障碍者更是如此。

4.心理卫生问题

一些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使孩子出现上课走神和学习困难的问题。其主要因素包括:志向、兴趣、毅力等方面,这些都是受家庭和社会风气影响的结果。这类孩子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恐惧以及行为和品行问题,如厌学、逃学、说谎、偷窃等,甚至产生严重的精神疾病。

5.不良的教育模式

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引起的。他们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望值引起孩子思想过度紧张,从而导致孩子厌学,表现为上课走神或打瞌睡。

另外是有一些老师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注意力时间的长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导致孩子上课走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6.身体疾病

由于目前饮食过于精细,并且大量的零食中含有色素和食品添加剂,使孩子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偏食,导致儿童贫血、营养不良,这也会使孩子上课走神。

二、家长对孩子上课走神问题陷入的误区

针对孩子上课容易走神的问题,首先家长应该弄清楚自己孩子上课老走神的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然后,该找医生看的就要找医生看,该增加营养的就要增加营养,切莫过于着急。陷入对孩子上课走神问题的如下误区:

1.不断地抱怨、责备

有的家长得知孩子上课老走神,就不断地抱怨孩子,说孩子不听话,不能体谅家长的辛苦,不肯用功读书。

如果孩子是由非主观的因素而导致的上课容易走神,父母的抱怨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更加不安,更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你是不是应该换一种心情、换一种声调与你的孩子谈谈其他的事情呢?

2.否定多,肯定少

在有些家长眼里,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成绩。如果孩子上课老走神,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于是家长就在所有的方面都否定孩子,常拿一些比如“你真笨”、“你怎么这样差劲”等等的话来否定孩子。

这样的结果可能会造成孩子极度的不自信,对孩子稚嫩的心灵造成大的伤害。

其实,你的孩子也许优点很多,比如做事细致,会关心人,感情细腻。你能不能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再借助专项的训练,显然比不断地否定对孩子要有益得多。

3.以自我为中心

有一些家长自我中心主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关注太小,只按自己的理解,要求孩子重视某些课程。这样,孩子虽然没有办法强行反抗,就只好用消极怠工暗暗抵抗了。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想法与选择的。听听孩子的心声,肯定比你在一边强用力更有效果。

以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家长,还应了解孩子,确定孩子的学习类型,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上课易走神的毛病。

确定孩子学习类型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归于某一类型进行单一的传授,而是要了解他的才能和特点,从而使他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更有效地学习,更快乐地学习。

作为孩子的学习通道,最主要的有三个部分:视觉的、听觉的和运动的,所以我们把侧重于某个通道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视觉型、听觉型和运动型的学习类型。

这样划分不等于孩子光用视觉、听觉或者运动单一通道进行学习,而是说这个孩子的某一个感觉通道比其他的感觉通道更容易协调并影响学习。

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优势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看到希望,更了解自己的问题,以便于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1.视觉型

这类孩子观察力敏锐,在小的时候,他们就经常会发现成人或同龄的孩子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他们会很早认识颜色,喜欢玩拼图游戏,长时间画画也不觉得厌烦。在他们哭闹的时候,一看见父母亲切的脸或者心爱的玩具,就会很快地平静下来。

这类孩子不大喜欢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视觉注意力。他们会很快把自己的玩具和书本整理好,并且能够把看到的东西画出来。这类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喜欢拆拼或组装玩具和零件。

李明就是一个典型的视觉型孩子。

李明是个和气而沉默少言的孩子,他喜欢摆弄计算机、电子设备,只要是与机械操作有关的活动他都有极强烈的兴趣。可是他不喜欢上学,他觉得让他坐在课堂上听老师絮絮叨叨地讲课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更喜欢老师把讲课变成实验,或者看图片。

针对视觉型的学习者,父母们可以做这样的工作:(1)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有规律的活动计划,并且把不同时间需要做的事情,用不同的笔标注出来。比如吃饭的时间用钢笔,写作业的时间用圆珠笔,游戏的时间用水彩笔,使他能够清楚地获得提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2)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一张整洁的书桌,使他能够集中注意力。(3)多用提纲或图表帮助孩子预习或者复习。因为视觉型的孩子有较强的构图能力,而且这种方法能促进孩子左右大脑的运用,因此可以提高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在孩子记忆某些概念或知识要点时,可以让他闭上眼睛,想象用实物形象或者图画来与之产生联系,以促进其记忆效率。(5)当孩子阅读时,可以让他边读边做笔记,因为做笔记是视觉型孩子的强项。(6)可以用卡片来帮助孩子学习,比如为不同的科目或不同的学习任务制作不同的卡片,以便随时查阅。(7)多使用计算办法或者实验操作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而且,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2.听觉型

这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极强,从小就喜欢听或者讲故事,听课很容易记住;对父母的口头指示也能迅速反应,不用一遍遍地重复说;喜欢音乐、戏剧以及有表现力的活动,如果要求他们用语言把作业复述一遍,将是他们觉得最快乐的学习方式。

王兰是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

王兰很喜欢音乐,从小她就能跟随电视或音响里的音乐手舞足蹈,而且节奏感极强。她的妈妈说:“这孩子比别的孩子说话早,而且经常会说出让大人都吃惊的词语来。”王兰有着丰富的词汇,她喜欢与人交流,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但是,她也同样害怕上学。因为她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她很担心老师会罚她再次抄写二三十遍,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孩子。

听觉型的孩子往往会因听觉过于灵敏而容易分散注意力,或者上课时喜欢讲话而受到批评和责备。针对听觉型的学习者,父母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善:(1)让孩子大声朗读,有助于听觉型孩子对概念有更好的理解。(2)让孩子把思考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能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的理解。(3)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儿歌或者诗词帮助孩子更快地记忆。(4)让孩子组成学习小组,这样他们可以通过交谈、讨论、朗读等方法来促进学习。(5)为孩子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用录音机录下来,并在每个问题的后面留出一段时间,然后边播放边让孩子自己回答。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听觉型孩子喜欢听、愿意说的特点,进行有效率地学习。(6)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因为听觉型的孩子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烈的,对他所说的话很容易转变成为他内心的动力或者阻力。(7)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场所,以便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3.运动型

这类孩子好动,他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身体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他们来说“做”永远比“听”和“看”来得更快更容易。

他们往往在运动协调上表现优异,喜欢节奏感强、技巧高的活动,很快就能把某项运动技巧学得有模有样;他们擅长用具体的事物当作学习工具,通过接触和实验来掌握或理解所学的知识。

通常,这类孩子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富有创造性,喜欢联想,总是跳跃性地思考很多问题。然而,正是由于他们充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手脚不停地动作,也使他们很容易被扣上“多动症”的帽子。

杨洋就是这么一个运动型的孩子。

杨洋很小就很聪明,只要是看过的东西都记得很牢。但是,他更擅长打打闹闹。杨洋爸爸总是说他:“让这孩子安静下来怎么就这么难呢?”杨洋自己也很烦恼:“上课时我也很想认真听讲,可盯着老师一会儿就累了,实在控制不住。”

针对运动型的学习者,父母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1)理解他们不是天生的“好动者”,而只是想要积极表现自己而已。(2)多对孩子进行鼓励,鼓励不要只停留在眼神和语言上,最好给他一个拥抱,因为运动型的孩子往往更喜欢感受亲人的爱抚。(3)对孩子多用手势语言。有研究表明,手势语言能够帮助孩子关注和理解你所说的内容。(4)与孩子一起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提问“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丰富的联想特点,发展他的思维能力。(5)多用实物来帮助孩子记忆,让孩子感觉到玩中学、做中学的无限乐趣。(6)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比如一边收拾玩具一边练习数学计算;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学习相同和不同的概念等。(7)让孩子当老师,给全家人上课。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把信息传达给别人时,他自己可以保存90%以上的内容。(8)准备一块大黑板,让孩子在上面写、画,以便帮助他把所接收的信息以动作的形式记下来。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学习类型呢?

第二章

一、让孩子爱上学习

1.为什么而学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山和北山是相邻的两座山,山上各有一座大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河,河水清冽甘甜,它养活着两座山上的和尚。

两个小和尚分别住在南山和北山上,他们都是新来的小和尚。住持给他们分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每天的清早到山下的河里挑水。他们天天在河边相见,渐渐地熟悉起来。后来,每天挑水的时候他们就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聊一会儿天。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

就这样,五年不知不觉过去了,他们都长大了。有一天南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来挑水,北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吧,这样日复一日的下山挑水也确实够无聊的了。我们都这样过了五年了。”他摇摇头,没太在意。叹了口气,就挑水上山去了。

整整一个月北山的和尚都没有见到他的朋友,他有点着急了。他想他的朋友大概是病了,他要去看看他,于是就向住持请了一天假到南山去了。

南山很高,他走了半天才看见庙门。天近晌午了,他先坐在一棵大树下歇息,远远看见一个和尚正在菜园子里浇菜,很像他的朋友,就走近前去看。一看没错,正是他的朋友。他觉得很不解,就好奇地问道:“你已经一个月没下山挑水了,我以为你病了,原来你被派来种菜了。可是我也没有看见你们庙里的其他的人下山挑水,难道你们庙里的和尚都不用喝水了吗?还有,你怎么还会有水浇菜呢?”

朋友把他带到后院,指着一口井跟他说:“那次我就跟你说,要是我们每天做完功课都用点时间挖一口井的话,我们就不用每天都下山挑水了。你却嫌麻烦,说每天挑水就挺好的了。这五年来,我不管多忙,每天都坚持挖这口井,现在终于挖出水了。”

北山的和尚回来之后就有点惭愧,但转念一想:“用五年来挖一口井不是太麻烦了吗?我才不会花这么长时间去挖它呢!再说,他把井挖好以后,也只被分配去菜园子种菜,与挑水的工作不还是一样无趣吗?”

于是,北山的和尚继续他的工作,每天到山下挑水。只是现在河边就只剩他一个人了,他把水桶装满,一个人坐在水边的石头上歇息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寂寞,但很快就习惯了。

就这样又过了五十年。北山的和尚已经老了,挑不动水了,他被住持分配去做了个扫地僧。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总是想起他的小时候:家境贫困,揭不开锅,父母养不起那么多的孩子了,不得已才送他上山做了和尚。他觉得自己的命运真是不好。他常常想起他的朋友,想起他们一起在河边挑水聊天的情景。他想:“他也是一个命运与自己相似的人呢。”他决定上南山看看他的朋友,一起聊聊小时候的事情,一起回忆一下刚来寺院时的那一段烂漫的时光。他想:“那时候我们那么小,还怀有那么多的希望,常常可以想到美好的事情,尽管也不可能做到。”

于是他又去了一趟南山。南山很高,以他的年龄,爬这座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一路上他看见很多年轻的和尚在练功劳作,这使他觉得,生命在世代不停地周旋繁衍,而自己就要退出来了,他想这也许算是一种解脱吧。“这样的日子也确实没意思,生命是容易被这样消耗掉的。”

到了庙门跟前,他先去菜园子里找他的朋友,没见着。他想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已经过世了。他向那个浇园子的和尚打听他的朋友。和尚回答说:“你是找我们方丈吗?到禅房去吧。”他连忙摇头解释说自己不找方丈。他想自己的朋友大概真是过世了,这些年幼的和尚记不住他了。他忽然觉得非常伤感,在人的一生中,为了生存要做多少繁重无聊的工作啊。和尚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红尘中的人了。

他想还是去看看朋友的坟吧。于是他就向一个年老的和尚打听,老和尚把他引进了方丈的禅房。方丈是一个清癯的老和尚,精神矍铄。须发眉宇间都有股俊拔超脱的仙气,安静得很,慈祥得很。看得久了,又觉得像个孩子,能感觉到他那天真的情趣和烂漫的希望。北山的和尚吃了一惊,眼前的方丈正是那个和他一起在河边打水漂、挖草根的孩子。

方丈热情地接待了他的朋友。端水沏茶之后,他们一起谈论起这五十年来的生活。方丈细细点数了自己五十年来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挑水、种菜、扫地、擦洗桌椅、读书念经。每一件事情经他说起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有趣,他把那些事情慢慢把玩,回忆并摆放整齐。从他略显愉快的叙述中,你可以发现他喜爱这些事情。他说:“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学习。用心去学,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起来,然后我们也会因此快乐起来。”

在他心里自己是幸运的。从小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可以在寺庙里安下身来,然后长大,并且学习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他感谢一切事物,感谢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并从中体悟出快乐。当他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以后,便觉得以前的自己是那么浅薄,而学习又正好可以弥补他的浅薄。他读完藏经阁里的所有的书,便从他亲历过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中,看清楚世间的一切。

后来他渐渐得道,师兄弟都非常敬佩他,师父就把方丈之位传给了他。他们还说起了那段挑水的日子,北山的和尚不住地叹息。那些愿望、那些烂漫的日子都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落满灰尘了,他讲述起来都更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了。多年以后,他早已被生活弄得倦怠不堪了。南山的和尚却记得真切,在他这么多年的学习以后,生活在他的面前开始愈加地清晰明了,他觉得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能使他成长、使他快乐。

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的体悟让他得以圆满,得以均衡。

北山的和尚回到庙里,对许多小和尚说起了这件事情。每次说完就一遍遍地嘱咐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要喜欢学习。小和尚听完后都会若有所思地坐一阵子,然后扬起小脸问道:“那么,师父,什么是学习?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呢?”

什么是学习?父母们有没有好好的想过?有的家长认为:上学就是学习;做作业就是学习;看书就是学习……孩子又为什么要学习?有的家长说:为了多学知识;为了考上大学;为了有个好的工作……

但家长们认为的学习是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下列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系统的接受知识的过程。

学习也可以是与历史和社会的交流。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真正的学习是通过老师和书本,与渗透在知识中的前人的思想进行深刻的交流的过程。学习还是磨练创造力的过程,“创造性学习”也是当下流行的说法。学习是在师生交往中主动的发展自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是生活。

所以,学习成绩成了孩子学习的第一要务。成绩不好就责怪孩子笨或是没有努力学习,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考高分,从而产生恐学或是厌学情绪。因此,家长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帮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的兴趣与向上的积极性就像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

这时候,父母要小心呵护这株小小的火苗,要“哄”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当火势旺盛起来的时候,有时风大一点,有时柴草湿一点,有时柴草紧一点,有时柴草松一点,就都不要紧了。

2.对孩子期望不要过高

据报道:江西省赣县一位15岁少女,由于中考落榜而喝农药自杀。原因就在父母“只能考好不能考坏”的过高期望。她留给父母的遗书写道:“女儿对不起你们,由于没有能够考上中专,县中,使你们希望落空,使村上的人都对我冷漠起来。我实在受不了,因此,我只有先去了……”

这个案例值得发人深省,我国的家庭教育目前还处于简单、自发的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引导,使之走入了一个个误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诸多误区中,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多,过急,过早”的“四过”误区非常突出。之中,对孩子期望过高更是尤为普遍。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病态,由于家长大都经历过“文革”,是“被耽误了的一代”,许多人把自己想上大学而未能达成的愿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

根据一项对初一到高三3000名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有近87%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升大学。在另一项调查中,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诚然,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家长对孩子提出各种期望的出发点都是爱,爱孩子是家长的一个共同点。但对孩子期望过高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

现在孩子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害怕失败。其原因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密切关系的。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盲目的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过度保护,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除了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们设立了许多课余的生活: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课余活动。父母要求他们在所有的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

孩子为了让家长高兴就努力去做。但是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却逐渐形成一些令人堪忧的习惯。比如,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们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的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的过高期望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父母从小就培养了孩子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在他们的理解中,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在父母眼中才有地位,才变的重要。

他们不敢公开向父母抗争,但是对别人评价的敏感正说明了孩子心理上的压力,父母的高标准使孩子失去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父母很大程度上利用他们作为实现梦想的工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孩子当见到自己的成绩比别的同学差,往往想到的不是找出失败的原因,而是进行简单的自我否定,然后出现的将是自暴自弃,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因此,父母所设立的条件和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的愿望,而不是过于热衷于父母自身的愿望与利益,如果对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因此,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对孩子的期望适度。

适度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微妙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克马利翁效应”),其实源于一个“权威性谎言”。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从18个班中随意选择20%的学生,列出名单,然后,他告诉老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是发展前途的最佳者。”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试,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果然好于其他学生。分析的结论是:那张根据花名册随意提出的名单,给了老师一定的影响,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罗森塔尔在长期研究师生间的交互感应后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望,能增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美国一些学校的教师运用了罗森塔尔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期望、信任、热爱巧妙的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受到教师爱的激励,逐渐喜欢教师,力求上进,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学习,因此迅速发展了智力,甚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转变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由此证明:爱和适度的期望价值环境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如果要在家庭教育中引入“罗森塔尔效应”,关键是家长的期望要适中,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期望过高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会产生一种难以觉察的巨大力量,它能在暗中吸引和推动着被期望的人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期望力量的本质又是一种情感的作用,它能唤起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成才的信念,催发聪明才智,促进全面发展。

从这个方面来说,期望值越高,被期望者的上进心就越强,进步也就越显著。其实不然,心理学也并不认为期望值越高越好。无法达到的期望,它的值实际上等于零。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七种互不关联的智力和非智力领域,他们分别是语言、数理逻辑、空间关系推理能力、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智慧和自知之明。

每个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是几个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方面平平,有时甚至迟钝,如有的人语言发展超常,那么他很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语言天赋。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个性特长。

由此结合“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在塑造孩子的道路上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不是拘泥于孩子能否上大学。上大学与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应该看到,目前的教育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英才教育,也是失败教育。尽管有如此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但国情决定了只有不到10%的同龄人能上大学。

如此一来,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成为“失败者”。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必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个性代表突破力,创新力,竞争力。如果孩子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但不愿意上大学,而希望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家长的通过理智的分析与考虑也应该积极鼓励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道路有无数条。无论哪个岗位,哪个行业都可以做出成绩,获得成功。许多名人根本没有上过大学,同样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谁也不能否认他们不是人才。上了大学并不等于成才,应该说,上大学只是成才的一个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目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是过时的。孩子能上大学固然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进入21世纪,我国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仍然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是多样化的。

苏步青教授曾经说过:“各人有各人的特长。成才,就是充分发挥各自的所长。在某个或几个领域内有突出的建树,并不要求(也不可能)人人都当教授、科学家、作家、写出论文、作品、名闻天下。有别的才能的,可以当技术员、工程师、园艺师、理发师、总务长嘛!”

棋后谢军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谢军12岁那年,面临着两种选择:去棋队,或是继续上学放弃下棋。但她既想上学,更想去下棋。毕业于清华的母亲考虑更多的是女儿的学业和前途,她既不愿因为家长干预断送一个确有天才的棋手,又不希望女儿为此耽误一生。于是母女之间进行了一场对话。当母亲确定女儿的确非常喜欢下棋时,她告诉女儿既然选择下棋,今后就要对自己负责。

试想,如果当时强迫谢军去读书,压制她对国际象棋的爱好,那么,我国就会少了一位国际象棋大师。

对比国外,德国的教育制度中,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了,学生一到10岁就必须决定自己将来的就职方向。柏林设有中学毕业的就职班、高中毕业的学校、报考大学的学校,三种学校可以任意选择一种。

在许多国家,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并不鼓励为得高分而拼命学习,他们认为过重的负担会抑制孩子活跃的思维,禁锢他们的创造情绪。在外界没有压力时,他们脑子中的丰富多彩的想象就会变成掌握知识的催化剂。

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是鼓励孩子一心追求上大学。热心学问当然是好的,但是对选择其他道路的孩子也不能另眼看待。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上职业学校等。

当孩子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发挥,想像力就容易得到激发,潜能就能够得到释放。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兴趣、爱好、才能时,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培养兴趣中孕育孩子的个性特长。

因此,有家长的爱作为前提,又适度确立对孩子的期望值,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定会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成功性,引导孩子走向成才的道路。

3.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直叹气,他说:“谈起我的小孩,那可真叫人心急。都三年级了,做什么都懒洋洋的,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要么不写,要么写得一塌糊涂,考起试来总比别家的小孩差。说也说多了,骂也骂过了,我拿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几乎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于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成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有些孩子偏偏就不爱上学、甚至厌倦学习,这可急坏了家长。不久前,就有这样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我儿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今天要学钢琴、明天要学画画,但就是不想上学。现在的孩子真让人琢磨不透,为什么会厌学呢?”

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常会有如下的问题:

孩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家长;

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一拿起书本就开始烦躁不安;

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但总是无法取得进步;

孩子必须要家长不断提醒,成绩才会稍微有点起色。

其实,许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有类似看法,这些小家伙在家长眼里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学生。孩子不爱学习不一定是智力差所致。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当,孩子本身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原因。

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没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只注重考试分数、波浪式关心或甚至放任不管等方面。

总结起来,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练琴、学画,而这使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2)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

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

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孩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事。(3)孩子不会学习。

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

在开始学的时候没入门,对于学习这门课觉得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也有的孩子在中间环节没跟上,落下了。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4)因为不自信。“反正别人说我笨,学什么我都学不好”,于是对于学习有一种自然的反抗,学起来有一搭没一搭的。

老师的批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或者是周围同学厌学情绪的不良影响导致孩子也不爱学习等。(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最大,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马虎、下课不完成作业等,这将直接关系他们后天的学习态度。

一般而言,磨蹭、依赖、侥幸和缺乏毅力等都是不良的习惯,家长应加以关注,不让孩子染上这些恶习。

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

孩子厌学的真实背景可能是在学校自尊心受挫、承受压力能力差、缺乏学习动力等。这时,父母就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究竟为什么厌学,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除心理困扰。

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动机来源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三种需要,即兴趣、成就感及受到赞赏。当孩子具备或获得满足需求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好感,然后逐渐爱上学习。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忌操之过急,诸如责骂、鞭打孩子等,这样会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孩子责备或打骂一顿,而并没找出孩子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没有协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这正是教育的失败之处。因此很多后天可以栽培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上进。

家长应该不时给予孩子鼓励、奖赏,通过赏罚分明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及改正他们的过错。需要强调的是,遇上孩子学习不好、不爱学习时,家长不应只抓分数,而要抓意识,从根上找原因,一人一把锁,针对孩子的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考试只是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即使不理想也不必过于紧张。有一些心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后,总是拿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甚至猛烈批评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受到打击。

这样做,使孩子毫无脑力劳动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各种恶劣的事情就会发生,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作为自制力还比较差的孩子,有错误是难免的,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若对有些问题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们的学业成绩。目前,还有很多家长把学科成绩的评分与学生的素质、道德、品质等同起来。他们谈起某某孩子成绩差,就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如人,是个差生。

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合格”。

家长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能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为A的评定,而另外一个孩子能得到C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死,点滴的进步家长都应承认,并给予鼓励。

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

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鼓励孩子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指导孩子学习方法

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孩子的创造性。

只要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存在。家长完全可以做到让孩子爱学习,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能给父母带来喜悦。

如果孩子认识到他好好学习并得到好成绩,而且还能给爸妈快乐,他就愿意用好好学习的方式给父母亲带来欢乐。所以,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管多微小,父母都应表现出自豪、欣慰的感情,使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是值得的,应该更加的努力。所以请多去赞美他、肯定他、鼓励他吧,让他对学习产生乐趣,爱上学习。

4.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一个人兴趣盎然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会产生无限的求知欲,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引领着人们不断探索,前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人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生意很红火。父亲看好了洗衣店的发展前景,把儿子安排到洗衣店里工作,希望他将来接管这家洗衣店。但年轻人只对机械方面感兴趣,而对洗衣店的工作不仅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厌恶。所以他总是磨洋工,穷应付,整天无精打采。不得已,也只做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其他则一概不过问。他父亲为此十分恼火,认为儿子不求上进,没有出息。儿子的所作所为使他在员工面前深感丢面子。

年轻人再也不愿继续这样消磨时光了,他实在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做着自己讨厌的事情。有一天,他向父亲诉说了心声,说自己希望到一家机械工厂去工作。“什么?现成的不干,去从头开始?”父亲十分惊讶,也十分恼怒,并表示坚决反对。但是,最终由于改变不了儿子坚强决心,只好让他去当了一名机械工。

年轻人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干着比洗衣店辛苦繁重得多的工作。但他却如鱼得水,欣喜若狂,快乐地吹着口哨,根本不知道疲倦。他一边干活,一边进修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废寝忘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波音飞机公司总裁的强森。他制造出了“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大战,为世界航空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强森的成功,是他兴趣促成的。不难想象,如果他当年屈服于父亲的反对意见,最多也只是一个洗衣店的小老板。

一个人对一件事物发生了兴趣,自然会全神贯注地去做。兴趣会使人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探索达到痴迷的程度,使人坚持不懈、废寝忘食。学习亦如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就要首先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1)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一个兴趣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爱因斯坦的父亲给孩子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钉吸引住了。他把罗盘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的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对孩子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见,兴趣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2)兴趣的培养胜过知识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其实,知识就是鱼,兴趣就是网,兴趣的培养要远远胜过知识的传授。

发达国家在数十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使教育向这方面靠拢,努力发掘人的能力。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教育在宏观控制上有战略远见,他们已经取得重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使美国的军事、科学、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都能居世界的领先地位。

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减少中学班级人数,使5~9年级的学生人数减少到30人,使10年级的学生人数减到25人,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增加教育投入,把电脑普及到中小课堂,并且不断地修改教材和教学大纲。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在微观上起步,在激发个人广阔的创造力方面,也取得了战略意义。美国教育改革不断冲破传统的教学论,企图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重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力求以少胜多、以一驭万;重视学生的发展,倡导发展型教学;按学生心理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美国的教育改革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力求不违背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

格鲁吉亚学者们的方法是对学生给予有具体内容的评价,用这个方法来代替以往的分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或批评或表扬,对答案的正误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打个分数。学生的作业,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不论是图画还是手工制作,常常由班里的学生集体讨论,共同作出评价。

上课时,教师从不板着面孔,他一堂课教得也不多,作一个引导之后,主要是靠学生们讨论。习惯一段时间以后,课堂讨论蔚然成风。学生们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这种教学布置的家庭作业也与众不同,首先是不求量多,其次是不求千篇一律,尽可能地做到灵活多样。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当然会喜欢,因为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娱乐。当然,这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个实验证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完全可取消百分制或学分制的方法,这样可以取得更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完成作业更快,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样。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胆子更大,兴趣更强烈,更具有进取性。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让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自发、自觉的去探求知识的宝库,不会因以后失去父母及老师的教导、帮助而失去学习和求知的动力。兴趣的培养,能让孩子受益一生。(3)利用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由于好奇心不仅是对某一事物感到疑惑,还要继续思索,以求明白事情的真相,所以好奇心是兴趣的出发点、动机、推动力,也是人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好奇心非常强,好问。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在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等。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的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强烈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生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从小就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

茅以升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到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看到走马灯不停地传,很好奇,他的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够有所作为。(4)利用激励手段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位艺术素质很高的学生考音乐学院时意外落榜,这使他感到非常懊恼和沮丧。家长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孩子的老师请教办法,老师说需要激励的方法。后来,家长在老师的启发下,写上这样一句话压在孩子书桌的玻璃下面:“卓越人才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这张字条对那个学生的震动很大。从此,他把贝多芬的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继续发奋学习,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

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称赞、嘉许、鼓励,而不喜欢禁止、抑阻和消极的刺激。因此他主张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慢慢就不以父母之言为意,养成顽皮的恶习了。”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

激励是培养孩子兴趣的营养剂。只要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学坏了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小家伙更加积极上进。

5.跟上孩子学习的节奏

一位爸爸讲述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经历:“爸爸,妈妈,快来呀!到读书时间了!”女儿一本正经地指着挂钟,催促着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连续剧的我们。得!说话可要算数,这可关系到女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稍知一点教育常识的我自然不敢因小失大,还是痛别精彩的连续剧吧!这是我家实行半小时晚读一个星期后的情景。

说起这半小时晚读还得回到订出制度的一星期前,一向临睡前爱看书的我照例看起了书。那天,女儿提出也要看书,于是,我随手拿了一本《幼儿画报》给她。女儿居然拿着画报看得有滋有味,还自言自语地说着我给她讲过的故事。我想:这小家伙就爱凑新鲜。第二天,丈夫的姐姐、姐夫来做客,到了晚上8点钟,我们谈兴正浓时,女儿提出要睡觉了,还乐颠颠地拿着《幼儿画报》进了小房间,说睡觉前要看书。

过了一会儿,我们悄悄地走过去偷看,只见小家伙真的又在一本正经地看书了。她姑父见此直夸我们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说回家对小外甥也要试一试。我和丈夫听了,你看我,我看你,真有点儿受宠若惊了。姐姐姐夫走后,我郑重其事地对丈夫说:“以后一到晚上8点钟,关掉电视机,你看你的报纸,我看我的专业书,让孩子也看书,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我把女儿的半小时学习时间安排成第一天由我讲给孩子听,第二天让孩子自己再看一遍,不懂再问妈妈。一学期下来,收获还真不小,我摘录了五十多张读书卡片,女儿读完了近十本书,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事物,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有无穷的榜样力量。对于孩子成长、学习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

如果父母好学,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爱学习。而有些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关上了学习的大门。

某市前不久在学生中搞了个调查,让孩子们都说说每天自己的父母都在忙些什么,把父母一天的活动记录下来。调查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们理解家长的辛苦,没想到大多数孩子却说,家务活都让爷爷奶奶或是保姆包了,父母把时间都用在打麻将、美容和看电视剧上!他们最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看报纸、学英语、和他们一起上网。

这个调查结果着实让许多家长汗颜!确实,现在的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学校,而他们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时代的事,也不局限于你的专业领域。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学习什么?孩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了解国内外大事,跟得上时代步伐,能够和他们一起进步。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长却不能够持之以恒。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自古就崇尚教育,中国人以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而闻名世界,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家长却走偏了路。一些人以为给孩子找个名校,或是一掷千金,让孩子少小离家远赴海外当小留学生,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种把教育的责任推出去的做法却铸成了很多的错误和悲剧。

怎么学习?孩子也给出了答案: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们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在意家长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希望。

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幡然警醒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在温暖的灯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你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和孩子一起学习,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我国教育家孙云晓说过:“今天的父母特别需要学习,把孩子当作一本很厚的书来读,今天的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很多,所以不能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说中国的下一代都完了,都是不可救药的。其实这一代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他们的现代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可能都高于成年人,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热情、敏锐都高于成年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6.学习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考个好成绩,还是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能够终身学习?也许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成绩只是一时的,而能力是一世的。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班级,同样的作业,有的同学考试能得95分,而有的同学只能得到60分,为什么?

因为获取知识有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而任何知识只有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层次,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看书,听课,做作业,能了解许多知识,能达到“了解”的初级层次。在此基础上,有一部分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能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成为学生中成绩好的一类。最优秀的学生则通过反复的思考和体会逐渐进入融会贯通的状态,将自己从“理解的层次”提升到融会贯通的“掌握的层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甚至无师自通的高境界。但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心力的磨砺,必须要有时间的投入和知识的积淀。

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又分别对应着三种学习力,即具有课堂接受能力的第一学习力,独立完成作业的第二学习力以及对知识的深化和序化的第三学习力。

考试的分数和学习力的层次基本符合正比关系:

只需要了解的知识一般不得分,因为考卷上很少出现,除非运气特别好。所以只具备第一学习力的学生常常是上课似乎能听懂,老师讲的题也能做,但考试却不及格;具备第二学习力的学生能保证做对普通的概念题和基本题,但综合题一般不能圆满解答;具备第三学习力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应付千变万化的考题,甚至在考场上能超水平发挥,取得最好的成绩。

所以学习的根本不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是提高获得高分的能力即学习力。如果你有获得100分的学习力,你获得100分会有困难吗?

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分享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它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三个要素。

学习力强的人,可以帮助学习者增效减负。美国著名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上学的日子总计不超过12个月,但凭着超强的学习力,他不但成为能言善辩、深受欢迎的律师,还成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盟的军事领袖,废除黑人奴隶制的英雄人物。南北战争时期,他的盖特茨堡讲演辞,被英国一位文学家称为“美国举世无双的好文章,不论任何大文豪,也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减一词”。

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还有的同学认为大量地记忆知识点,大量做习题就行了,其实这都是误解,这都不能理解学习力的本质。

在学习力中,动力是关键,毅力是核心,能力是基础。

动力是学习力中最具有激情的一种力,可以说,没有学习的动力,你就永远也不会具备学习力;在学习力中,毅力是核心,毅力有多强,学习精神就会保持多久;能力是基础,它来源于学习方法,方法越好,效率越高,能力越强。

学习是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会发现和接触到许多孩子想都想不到的问题;学习同时也是测试自身不足的过程,如果不学习就完全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社会环境,营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生活框架,在这个社会生活框架下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培养最基本的学习的能力。正是这种学习能力,才是人们获得成功的有力武器。许多人进入社会后,把学习的职能丢弃了,以为自己可以创造些什么东西,结果只是给自己和社会制造了一些麻烦而已。失败的种子往往是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之初就埋下的。所以孩子现在努力学习的不仅仅是中考、高考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包括当我们步入社会时,自己真正需要的学习知识的能力。

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就喜欢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习的有利条件。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好,首先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根本。(2)让学习变得有吸引力。

父母要认真地听孩子讲述在学校的见闻,有意识地对孩子讲述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这样就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意识,即学习是愉快的、有趣的。

要鼓励、支持孩子在学校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如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等。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孩子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孩子不能参加课余活动,成天捧着书本,就会感到学习是枯燥的,失去对学习的兴趣。(3)学会应用学到的知识。

有意识地让孩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孩子了解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有利于孩子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