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1:02:21

点击下载

作者:宋天天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试读:

前言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常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让我们疲惫不堪,甚至让我们困惑迷茫。

人生在世,求生、求钱、求权、求欢乐、求健康长寿……凡尘俗世,芸芸众生,谁人无欲无愿,又有谁能逃离了烦恼?生命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关键是要学会自己化解。

很多人的心都处于一种喧嚣燥热的状态,对自己的现状极其不满,总觉得得到的太少,同时还害怕失去一些东西。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根鞭子,他们用这根鞭子时刻地在抽打着自己。于是一直在争先恐后,忙忙碌碌,很少有人懂得停下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其实,仔细想一想,你再怎么努力,你能得到多少呢?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无谓的拼搏呢?你得不到又能怎么样,得到又能如何呢?其实,困扰我们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个年轻人有诸多的烦恼和痛苦缠身。

年轻人问佛:“我为什么会有烦恼和痛苦?”

佛说:“因为你太执著。”

年轻人问佛:“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放下过去的不快之事,不担忧未来,不执著于现在,人生即可无忧无虑。”

年轻人似有所悟。

佛接着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宽恕众生。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年轻人说:“感谢佛祖的开示。我明白了,原来烦恼和痛苦都是自找的啊!”

佛笑了。

是的,相由心生,人生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也由心生。佛说,用清净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净;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

做人需要佛的慈悲心肠,与人相处需要佛的博大胸襟,做事需要佛的无上智慧。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出世入世,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本书以佛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人生进行了反省与解析。通过一个个教人向善的、安抚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故事,阐述了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全方位展现了佛学的博大与精深。仔细阅读本书,你能在佛的感召下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高你的修为,增长你的智慧。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清心境,以一颗佛心佛待人接物。如此,我们则能获得心灵上的真正的解脱,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欢愉。

静心篇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心境澄明是人生的一种自在意境——抛却尘世的纷纷扰扰,享受一种超然的洒脱,人生得以安逸和升华。

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总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傅,我为何自从出名以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实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讲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傅,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美妙的衣服,你将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傅,我穿着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觉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

禅师说道:“既然你懂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来问我。”

作家问道:“师傅,我还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请您说明白一点,好吗?”

禅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再给你穿上更多的美妙的衣服,你会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说家,更不是政治家,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角色呢?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人生才会轻松愉快啊!”

醍醐灌顶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究竟为什么这么累呢?因为在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外之物不可强求,身外之事不可强为;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人生才会自在洒脱。

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

从前,在一座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无法得道。其实,他也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主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主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主持那里。主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小米粥。

主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空,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但是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主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主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的听着主持的话,似乎听懂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的端起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主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

和尚惊讶的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主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

这位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正果。

醍醐灌顶《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牵扯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有所收获。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智者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

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

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老师已经在开始处等着他了,他看到王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对他说:“不用我多说什么了,现在你应该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吧。”

醍醐灌顶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开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往前走。记住:与其去改变世界和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包容世界。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佛陀的弟子众多,而且大多数弟子都能遵从佛陀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罗汉,消除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有一个比丘,就是不肯用功,别人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他却在呼呼地睡大觉。同修的师兄弟们都劝了他好多次了,可他还是照样我行我素,听不进半点劝说。

这个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爱睡觉,每天吃饱就睡,睡觉时还把自己的房间关得死死的,外面有什么声音他全都听不见,就这样一个人在房中蒙头大睡,别人怎么叫也都叫不醒。

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吃完饭回来后,又回到自己的僧房蒙头大睡了。他这一睡就没有起来过,直到第二天,僧房中一直鼾声如雷。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为大众说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来了,唯独缺那个嗜睡的比丘。

佛陀问:“那个爱睡觉的弟子怎么没有来呢?”

一个弟子急忙站起身来回答:“佛陀!他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我们都叫不醒他。”

佛陀心中忽然想起,这个爱睡觉的比丘从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如果让他这样在昏睡中死去的话,他是得不到善终的。佛陀非常怜悯他,所以先让弟子们诵读经文,自己带着阿难前往贪睡比丘的僧房去了。

佛陀和阿难还没到,远远就听见雷鸣般的鼾声,一阵接着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推开房门后,鼾声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缩在床上,睡得正香。

阿难先叫了几声,可是比丘毫无反应,依然睡着。后来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轻轻摇了摇比丘的身体,这个熟睡的比丘马上醒了过来。比丘见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爱地俯视着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顶礼,说道:“尊敬的佛陀,请原谅弟子的无礼。”

佛陀告诉他说:“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我不忍心见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来叫醒你。”这位比丘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他又惊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说:“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却只知道吃和睡,从来不思索法义,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为没有种下任何福德,命终后灵魂投生成米虫,就这样过了五万年,然后又投生为田螺、蚌和树干中的蠹虫,前前后后各过了五万年。你前身所投生过的生命都喜欢住在昏暗没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特别的是这四种生命都喜欢睡觉,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上进。经历了二十万年,你才赎清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够投胎为人,并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应该勤苦修行,认真钻研。没想到你又像二十万年前一样贪吃贪睡,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够呢?可别忘了二十万年前你的前身的结果。”

比丘听了佛陀的话,羞惭得满脸通红,连忙向佛陀表示忏悔。就在他深深自责、忏悔的时候,一切杂念都随之消除了,并且在最后的生命里修得了阿罗汉果。

醍醐灌顶

佛说,远离贪念即是净土。贪念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让我们一直忙于苦苦追寻却永远实现不了目标;贪念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忽视了一路上经过的美丽风景,各种心喜乐趣也杳无踪迹。我们只有摒弃了诸如安逸等贪念,才能找到一方净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亲,膝下只生了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什么亲戚可以依靠,孤苦伶仃。这位母亲把自己的终身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儿子,疼爱倍加,生怕一个闪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子里流行了一场瘟疫,很多小孩子因为抵抗力薄弱,无辜地被病魔攫走了生命,寡母钟爱的儿子也不幸地死于这场流行疾病。伤心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搂抱着早已气绝已久、全身冰冷的孩子,号啕悲哭,痴迷地对着孩子喃喃地呼唤,企图唤回孩子那可爱的笑靥,但是孩子所回应的只是亘古寂然的无言。

从此,妇人像丧心病狂一般,碰到人便苦苦祈求:“什么人带走了我的孩子,把我的心肝宝贝还给我!”“我的孩子死了,天哪!什么人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怜的妇人活在丧子的悲痛之中,哭断了柔肠,哭碎了慈母的一颗心;哭干了泪水,哭出了一眼的血泪,街坊邻居们爱莫能助,大家不知道如何来帮助这位不幸的母亲。

恰巧,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弟子来到了这个国家,并且接受国王的邀请,传经说法。人们扶老携幼都到精舍,聆听佛陀宣说妙法。

有一个村人不忍心妇人沉沦在锥心拆骨的痛苦深渊,把妇人引进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给她一些启示。佛陀慈悲地看着妇人说:“妇人家!你丧失了人间最珍贵的宝物,你只要找到一样东西,我就有办法救活你的孩子。”

绝望中的母亲听到佛陀充满光明、生机的法音,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无限期盼地注视着佛陀说:“佛陀!只要能救活我的孩子,任何东西我都愿意去寻找!”

佛陀便对她说:“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盖在你孩子的身上,你孩子便能起死回生,可爱如昔。”

那位母亲似乎感觉到了希望,赶紧问道:“什么叫做吉祥草?要到那里才采得到呢?”

佛陀接着说:“吉祥草生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寻找吧!”

于是,怀着一线希望的母亲,锲而不舍挨家挨户地寻找那挽救他儿子的灵芝仙草,每到一户人家,便恭敬合十问道:“请问你家曾经死过人吗?你家里有吉祥草吗?”“我家没有种植什么吉祥草,我家两个月前才死了个老人家。”被问到的人知道她遭遇丧子的剧痛,虽然被询问到如此唐突的问题,但是也不以为意。只是没有一个人家不曾死过亲人的,妇人失望极了,世间之大,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救护她的孩子。

佛陀于是接着开示她说:“你终于明白任何人家没有不曾死亡过亲人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万法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任何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必定要经过死亡的过程,因此你儿子的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实相。”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诸行无常,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山河大地也有着微妙的循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佛教主张一种“花开无生见如来”的“无生”。我们既已是众生之一,那就要学会以坦然的心境来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知足常乐便是自在人生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小夫妻新婚燕尔,浓情蜜意,日子过得极为甜蜜。于是,年轻人逢人就说结婚好,劝大家赶快成家,享受家庭的快乐。

一个朋友听到他老是鼓励人结婚,终于忍耐不住问他:“家是火宅,家是枷锁,成家是往火坑跳,往自己身上套上枷木,结婚有什么快乐可言?”

年轻人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地说:“结婚太美妙了!过去单身的时候,我要自己煮饭洗衣。现在可不同了,我工作下班回家,打开家门,美丽的妻子就会为我递上一份报纸,送上一杯热茶,给我一份甜蜜的笑容,为我穿上柔软的拖鞋,我家中养的那条纯白的鬈毛狗,就在我身前身后围绕,汪汪地叫着跳上我的膝盖,向我撒娇。家可以安顿疲惫的身心,家是天下最温暖的安乐窝。我劝你赶快效法我,找个对象结婚吧!”

沉浸在新婚喜悦的年轻人,俨然成了婚姻介绍所,不仅自己结了婚,并且还努力撮合了几对佳偶。

快乐的时光飞快地流逝,三年的岁月恍如昨日,两个朋友在街头上不期而遇。朋友欣喜异常地抓住年轻人的臂膀说:“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准备步你后尘,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

朋友以为对方一定会为自己祝福高兴,只见年轻人锁紧了一对浓眉,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说:“结婚有什么好?儍瓜才往火宅里钻。”

朋友奇怪地问道:“咦?当初不是你极力劝我趁年轻赶快立业成家的么?怎么!七年之痒都未到,你的婚姻就亮起了红灯?”

年轻人痛苦地回答说:“唉!别提了,这三年来我简直痛苦极了。”悲伤之情,似乎是不愿触及心中的至痛。

于是朋友就建议他说:“这样好了,我要到寺院和师父商量佛化婚礼的细节,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请教师父,解开你心中的烦恼?”

随着朋友的善意引介,年轻人将心中的困惑一五一十地向住持老和尚倾诉:“三年前,我刚结婚的时候,我的太太对我温柔又体贴,每天我回到家中总会亲自送上热毛巾、拖鞋给我,我饲养的小狗亲昵地绕着我汪汪叫。但是三年后的今天,我一如往日努力负担家庭的责任,但是我的妻子已经没有过去的柔情。我回到家中,妻子不再为我服务,只有我的小狗善解人意地衔着拖鞋给我穿。我的妻子却像泼妇骂街般,对我百般挑剔,骂我没有出息,不能赚许多钱让她挥霍,买华服珠宝,购名车洋房,每天蜀犬吠日一般,对我汪汪叫骂。师父!你说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住持老和尚静静地聆听年轻人如排山倒海的郁闷,慈颜爱语地开导他:“依我看来,你仍然是个很有福报的人。不管过去是太太拿拖鞋给你穿,小狗绕着你双腿汪汪叫;现在是小狗咬着拖鞋给你穿,太太指着你汪汪叫,你始终有拖鞋穿,照样有人对你汪汪叫,生活一点也不寂寞,不曾改变丝毫呀!你应该知足常乐。”

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喔!我并没有失去丝毫的东西啊。”

住持老和尚的一席话,让年轻人心开意解,仍旧每天过着有拖鞋穿,有人汪汪叫的禅悦日子。

醍醐灌顶

如果你整天愁眉苦脸,觉得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欠你的,那你就会为芝麻大的事痛心疾首;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你就会感谢上苍,并且懂得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一天: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忘记年龄,忘记名利,忘记怨恨;有个伴,有个窝,有点钱,有好友。这样就足够了,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宽容是洗心的灵丹妙药

坐落在云南宾川境内的鸡足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在鸡足山的第一座关隘前,架设有一座小桥,桥名是“洗心”。据说,鸡足山的金华长老曾在此桥前以一颗宽容的佛心,点化八个大盗,使其彻底洗心革面,改恶从善,皈依我佛。

世传金华长老曾有偈语:“大慈大悲渡众生,洗心桥上洗邪心。是非恩怨从此了,净水一滴悟道真。”八个大盗的邪心分别是:黑心如墨,残忍狠毒;黄心如橙,阴险狡诈;白心似冰,六亲不认;五花之心,朝秦暮楚;桃花之心,嗜色好淫;紫心贪婪,欲壑难填;绿心狭隘,嫉贤妒能;褐色之心,薄德鲜能。

此八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后因抢劫鸡足山的财物而被官家捉拿归案。官家为了杀一儆百,决定在鸡足山下将其全部凌迟处死。金华长老得到消息后,亲自出面恳求官家放他们一条生路,让自己来点化他们。官家敬重金华长老的盛德,答应了他的请求。

金华长老于是将八盗带到洗心桥边,以洗心桥下的净水,逐一洗去八颗邪心的颜色,使其全部变为红色的良心。八盗后来全部幡然悔悟,在鸡足山出家,成为守山护寺的和尚,最终修得正果。

金华长老以自己一颗宽容的佛心,净化了八个大盗的邪恶灵魂,使其皈依正途。这虽然是个神奇的传说,但却向我们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宽容是洗心的灵丹妙药。

醍醐灌顶

佛说,以一颗宽容之心来面对世间万物,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人。邪恶之心并非无药可救,宽容就是清洗邪恶之心的灵丹妙药。

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

提婆是龙树门下高足,据说,他也曾经像龙树一样,感化过一位南印度国王,使之皈依敬重佛法。

有一次,这位国王为了佛教的事业,在都城中建立了一座法坛,请提婆端坐其上,宣讲佛法。于是这便引起南印度其他教派之人的愤恨和不满,他们从四面八方赶赴都城,都要与提婆以论辩的方式一决胜负,并且想借此以击垮佛教。

提婆知道对方是经过深谋远虑,而且是有备而来,不但毫不畏惧,反而主动出击,令人传出告示说:“要辩论可以,我现在先建立三个论题,其一是一切圣贤中佛陀第一,其二是一切知识中佛法第一,其三是一切救世人物中僧为第一。我建立的这三个论题,欢迎各家各派的论师前来辩论。如果有人能驳倒此论,我提婆甘愿斩首以谢。为什么非要斩首呢?因为我所立之论如被人驳倒,足见我见理不明,愚昧无知。那种愚昧无知的脑袋我宁可砍掉,也不愿保留,省得它让我乱做议论,丢人现眼。”

提婆的这番宣言,无异于将其他各派论师视若无物。他们个个都被激怒了,相约而说:“这个提婆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将我们放在眼里。即便他真的有三寸不烂之舌,难道还能胜过我们百万之众吗?”于是,他们约定联手对敌,同提婆展开一场车轮大辩论,且看他如何能够应付。

这天,约定好了的各派论师都一起云集到提婆的道场。车轮大战开始了,他们一个个接连出场,但都没能在提婆的利舌下得到一丝半点的便宜。那些智慧较低、学识不富、论术不精的人,仅需提婆一言便告屈服。智慧深厚、学识广博、精于辩论的人,虽能与提婆往来争锋,但最多不过两天时间,便也理屈词穷,告败认输。许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干脆就不敢出场了。这样一直辩论下去,直达三个月之久,前来辩论的八方论士才算全部认输,再没人敢出头露面了。当日辩论开始之前,各家论士也曾依样画葫芦,像提婆一样发誓论败便斩首相谢,提婆未能同意,只是让他们论败便答应改投提婆为师。因此,等到三个月的辩论结束时,八方论师百万余人都成了提婆的弟子。

提婆的事业由此达到了高峰,却也因此埋下了祸根。据说当时有一位“邪教”弟子,虽然也改投了提婆,但却抱着不轨之心。原来,他看到自己的老师败于提婆,便认为是奇耻大辱,心中非常痛恨提婆。他曾咬着利剑发誓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你以口才胜了我们,我必要以刀剑胜你;你以无形的空刀杀我们,我必要以真刀实剑杀你。”发誓以后,便一直身怀利剑,追随在提婆左右,伺机行刺。

有一天,提婆正在丛林静处禅定思维,其弟子们也都散到各处各自用功去了。那位“邪教”弟子见到有机可乘,立即挺身而起,一剑刺出,正中提婆的腹部。这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只怕会大声喊人救命了。可提婆却出人意料地非常安静,他捂住伤口,对凶手说:“我这里有三件东西,袈裟、佛钵和盂盆,你赶快拿着逃命去吧,注意要走山间小路,不要走大道平川,否则肯定会被我的弟子们捉住。你还没有学到佛法,不知身名是人之所累,所以肯定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寿命。我却不然,我深蒙佛陀遗法所化,对身形寿命早就看淡了。念你仍为狂心所惑,我在命终之前还是想向你说明白,人与万物实际上都是无实的,求之实不可得,不明白这一道理的人被狂乱之心所惑,从而认为有人有我,有苦有乐。岂不知苦乐只是两种情感,来自人们对外界的接触。人如果不与外物相接,苦乐之心便失去存在的依据,也就自然消失了。”

那位异教弟子见提婆如此慈悲,不仅不怨恨自己,反而在临终前为自己说法,心中非常悔恨。然而,犹豫再三,还是逃命去了。

这时,提婆遇刺的事已经被弟子们知道了,他们失声痛哭,汇集到提婆身旁,更有一些学法不精的人四处搜寻,截堵道路,想要把杀人凶手捉拿归案。提婆却把他们召集回来,进行最后的说法教诲,他说:“若从事物的真实本性进行思考,你们就会知道,世间根本没有害人者,也没有被害者。因为一切皆空,人的本性也是虚的。所以,你们失声哭喊,四处追捕凶手又何必呢?这不过会使你们多种些不善之业而已。至于那位凶手,他所害的不过是些业报,却不是我提婆。所以你们应该谨慎思考,千万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啊。”说罢,放身蝉蜕而去了。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有因必有果,今世的恩恩怨怨,必是前世种下了因。如果今世不肯用一颗宽宏大度的心去化解眼下的恩怨,那来世必定还会为这些恩怨所累。所以,今生只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化解所有的恩怨,才能在来世远离那些无谓的纷纷扰扰。

心中有鬼鬼自来,心中无鬼人自安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那里的人们非常迷信,到处弥漫着浓厚的鬼神信仰,做什么事总要先问神问鬼,老百姓也生活在神权控制的世界里。

镇上有一座百年老屋,因为年久失修,老屋已经非常破旧,断垣残壁,不堪风雨,屋内蛛网密布,尘埃覆棂。深夜里,老屋还经常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好像女人伤心的啜泣,又像来自幽冥世界的惨烈哀号。

于是人们绘声绘影竞相传告:“老屋里住满了鬼魅幽灵,谁要是走进了老屋,就别想活着出来。”人们远远地看着鬼影幢幢的老屋,谁也不敢靠近一步。

后来,从外乡来了一个人,扬言说自己是天下第一胆大的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吓得了他。有一个村民看到这个外乡人口出狂言,非常不服,故意使用激将法说道:“你自称自己是天下最胆大的人,那么你怎么能证明你的胆量过人,能够让我们心悦诚服呢?”

外乡人自信满满地回答说:“我不仅不害怕妖魔鬼怪,任何的妖魔鬼怪看到我,还都要退避三舍,敬畏三分呢!”

这个村民不服地说道:“我们村里有一间鬼屋,进去住过的人都会被吓出一身病来,如果今晚你敢进去住一宿,那就证明你的确是个有胆量的人。”

外乡人大力拍着胸膛,故作无畏的神情,轻蔑地说道:“哼!这区区的魑魅魍魉有什么好惧怕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他们降伏!”

村里的百姓为外乡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日暮时分,一群人浩浩荡荡簇地拥着外乡人,来到了鬼屋门前,村民们语气凝重地对外乡人说:“祝你一夜平安无事!”

外乡人目送村民们举着火把的身影越来越远了,便硬着头皮跨进了鬼屋,顿时一阵阴冷的空气从脚底袭上心头。举目望去,晕黄的烛光下,梁柱颓倾,横七竖八,屋顶上破了一个大窟窿,月光斜斜地泻了一地,更增阴森,纸窗上跳跃着幢幢的影子,仿佛鬼祟就要破窗而入。外乡人一惊,赶紧躲在折了一只脚的案桌下,闭目屏息,和衣睡倒。

黑夜已经来临,大地也静静地沉睡了。梦魇中的外乡人突然听到两扇破旧的木门在“咿哑!”作响,感觉真的有鬼魅正要推门而入。外乡人“嚯”地从地上弹了起来,一个箭步死命抵住木门,不让门外的鬼魅进来。但是他使力愈大,门外的推力也愈大。就在一推一关的拉锯之中,木门“碰!”地应声而破,门内的外乡人和门外的不明众生,彼此都惊惧地跌坐在地上。外乡人心想:“性命休矣!”然而定睛一看:哪里是什么狰狞可怖的鬼怪,原来只是个错过了旅店的商人。

醍醐灌顶

我们通常把酗酒成性的人,称为酒鬼;把嗜烟成癖的人,称为烟鬼;把好赌不悔的人,称为赌鬼;把贪色败俗的人,称为色鬼……我们身边也可谓充斥着“鬼道众生”。最令人头疼的鬼是心中鬼,心中鬼使人活在自造的鬼魅世界里,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只要光明磊落,行得正,坐得端,自然就不怕有“半夜鬼叫门”的事情发生。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一天,在某一座禅院中的学僧们,正在很认真地在寺前的围墙上,临摹一幅龙争虎斗的壁画。临摹的画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整体看起来已经有了争头的感觉,但是却总看起来动态不足。虽然修改了很多次,但也没有很大的改观。

于是,大伙便你一句我一句的评论起来,有人说:“色彩不对。龙身的青不够真。”另一人反驳说:“不!不!是虎的眼睛点得不传神,差那么一点儿。”

这时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们就赶紧请教禅师:“师父,您瞧瞧,这画是哪里不对劲了,为什么瞧着总是对不上味儿呢?”

无德禅师看后说:“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吗?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是向后退缩的;虎要上扑时,头必然是压低的。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恍然大悟:“老师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而且虎头也太高了,难怪总觉得动态不足呢。”

无德禅师趁机启发道:“为人处事和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们不解,问:“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一切就好解释了。”

醍醐灌顶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适当的忍让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谦虚大度,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些。很多时候,退一步其实是就是在前进一大步——因为在退步中已经积蓄了更多的前进的力量。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从前,有一个人虽然并没有人开示过他,但因为受着世事的折磨,人我是非的困扰,而承受着种种的苦恼。他想:一个人在这个尘世中浮沉,终究能获得什么呢?在这庞大的宇宙中,人仅微小得仅如恒河中的沙粒,却整日用心在尔虞我诈和相互欺诈上面,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去吗?这种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然后,他又想:一些修行人的生活,他们是为众生而劳碌着,这是何等的伟大呢?至少修行人是不会被世事尘劳所困扰,而且,他们将来还会有一个解脱的圣果可获得。于是他便离开家庭去做了一个沙门。

做了沙门以后,他每天早起晚睡,认真修学,一点儿不敢懈怠,他把回忆过去的生活和憧憬未来的圣果作为修行的鞭策。可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他还没有证得圣果,难道这些工夫都不对吗?还是我哪里出了错误?他想着竟然怕了起来,千万别因此误入歧途或是着魔了啊。他的心中就起了退却之念:“唉!不如回家去做个凡夫俗子算了,也不必这样苦苦修行,弄得身心劳累。”

正当他打定主意,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又犹豫了:“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的定夺,这样一走,几年来的勤学苦修,就将付之流水,永远失去悟道的希望;如果再鼓起勇气来努力用功,或许就会取得成就吧!”去与留的念头正在他心中翻腾时候,触动了山中的树神,树神和他曾经有过一段因缘,于是就想着能不能帮他一下。

树神很为他担心,知道他这样回去会永远轮回于生死的大海,于是便用了点小神通试试他,说不定能挽回他的意志,助他成就道业。一会儿树神便化现为一个美貌的比丘尼,穿上艳丽的衣服,满带着珍贵的珠宝饰品,扭身弄姿走到修行人的面前来。

修行人一看很不以为然,正言厉色地责问道:“你是个比丘尼,一个出家学道的人,怎可以穿用俗人的衣饰呢?怎可以这般打扮来炫耀人目呢?”

化成比丘尼的树神回答道:“这有什么关系呢?衣服,装饰品都是幻化的,脂粉是颜料做的,这有什么可迷恋的呢?原本是假相,就连你的身体不也是这样的吗?现在看来青春健壮,等无常一到,哪儿有正主呢?无相、实相、真如,是不生也不灭,能了知诸法本来如此,证道又有什么困难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像天上的月亮,孤身只影,独来独去,赤身来也赤身去,没有一件东西真正属于你的;愚痴的众生,在虚幻不实的境界中贪着,迷恋而致自缚。不是境界迷人,实在是人自迷;不是烦恼缠人,而是人找烦恼来自缠啊。”

树神化人比丘尼滔滔不绝的一番话,像一阵清凉的雨水浇淋在修道者的心上。他仔细地回想每一句话的意义,终于恍然大悟,心中开阔。他舍却了种种扰人的挂碍,认真修行,终于获得了大自在。

醍醐灌顶

佛说,世间的一切皆是虚空。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我们无论是贪嗔痴恋的境地有多深,到头来还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轮回。佛弟子要想修得阿罗汉果,必然要摒除一切私心杂念,让自己心地纯净。我们平时如果能戒除一些多余的贪嗔痴恋的欲望,就一定能获得一个自在的人生。

心内的烦恼才是可怕的魔军

由于刚刚不久打了一场胜仗,印度的琉璃王便率领着一百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唱着胜利的凯歌,准备回国。将士们也把盔甲擦得雪亮,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高昂的歌声响彻了云霄,铿锵悠扬,充满自信。

当军队经过浩瀚的大海边时,看到海浪拍打着岩石,留下凹凹凸凸的岁月痕迹。海边的岩岸上,站了一个庄稼打扮的汉子,高举双手对着怒吼的海涛大叫:“我胜利了!我胜利了!我终于打败宇宙之间最大的敌人。”

好奇的琉璃王上前打揖说:“仁者!刚才听你兴奋的大喊战胜了敌人,不知道你动用了多少兵马?”

庄稼汉子回答说:“我不费一兵一卒而降伏万军。”

琉璃王忍不住接着问道:“咦,这就奇妙了!我刚刚率领一百万的精锐雄兵,经过三个月的浴血奋战,才将顽强的敌国军队歼灭,你究竟运用什么战术,不费吹灰之力而能战胜敌军?请你将战争的心得教导于我。”

庄稼汉子平静的答道:“心外的军队不是真正的敌人,心内的烦恼才是可怕的魔军。我是用般若智慧,降伏了宇宙间最大的敌人——自性的烦恼魔军。”

琉璃王一脸疑惑地追问:“此话怎讲?”

庄稼汉子就回答说:“大王!我本来是一个种田的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又惬意。但是我又非常向往出家人托钵行脚、随缘度化的生活。于是我便向佛陀请求,请佛陀慈悲接受我为弟子,剃度出家。佛陀终于接受我的虔诚恳求,让我披上袈裟,成为僧团的一份子。”

琉璃王仍接着问:“你既然已经成为出家僧侣,为什么又身着世俗的衣服,站在此地狂呼呢?”

庄稼汉子很有耐心地回答琉璃王:“我虽然剃去鬓发,身着福田衣,但是我的心却念念不忘于昔日耕种的那一把锄头。因此,我出家前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把锄头藏好。每天托钵回来,总要去看看、摸摸那把可爱的锄头。我虽然身在佛门,却又不能忘情耒耜躬耕的快乐,所以我请求佛陀广开法门,让我还俗,回到田野,重新过着越陌度阡的稼穑日子。”

琉璃王焦急地问:“那佛陀答应你了吗?”

庄稼汉子回答道:“佛陀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性,还是满足了我的心愿。我终于能够再度扛着心爱的锄头,迎接朝阳,脚踏大地,但是我的心依然惴惴不安。荷锄农耕的日子固然逍遥快乐,但是毕竟比不上出家生活的随缘放旷,自在无碍。最后,我下定决心,决定安身立命于寺院僧团,因此我再去请求佛陀接受我为弟子。”

琉璃王有些替佛陀不平的说道:“你这样出尔反尔,七进七出,不是让佛陀为难吗?”

庄稼汉子有些惭愧的回答说:“惭愧!惭愧!这一切反复无常的行为,都是因为这颗心的贪执愚昧。因此,今天我来到海边,把心爱的锄头丢弃大海之中,随波逐浪,破釜沉舟地拔除我对世俗的眷恋不舍。现在我终于降伏了宇宙之间最大的敌人,那就是我们心内的贪痴迷妄。”

琉璃王无限赞叹地说:“你才是真正善战的英雄,我实在比不上你呀!”

醍醐灌顶

俗话说:“捉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世间有许多的东西让我们放不下,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地方,而我们的心却飞往更多的地方。心有时住在一个人的身上,有时住在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上,甚至住在一件东西的上面。心中的痴恋烦恼,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最快乐的事往往也是最痛苦的事

佛陀在舍卫城时,有四个新近皈依的弟子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心得。

那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到处开满美丽鲜艳的花朵,散发浓郁的香味,还有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这四个弟子看到这样的景色,感到十分惬意。突然其中一人问道:“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事是最快乐的?”

一个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春天郊游是世间最大的乐事。就像在这样的天气里踏青,一面感受春天的温暖,一面观赏那些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花朵,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啊!”

另一个弟子听了,连忙说:“不对!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快乐是亲戚们的聚会。你想想,在一个好日子里,亲戚们都健健康康地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举杯畅饮,唱歌跳舞,这是何等的快乐!”

这时候另一个弟子发言了:“你们两个人的看法都不对!我说有钱才是最快乐的事,有了足够的钱,什么事都好办,你们说是不是呢?”

听到他们的话,那个最先发问的弟子说:“我不赞同你们三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老婆和侍妾长得美丽可爱,才是最快乐的事!”

于是他们四个人开始争论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对的,互不相让。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便对他们说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名叫普安,统辖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国土。他的国土四方有四个国家,普安和四个国王的感情很好,经常邀请他们来王宫住上一个月,吃喝玩乐,十分快乐。

有一次,普安国王又准备各色美味佳肴,邀请这四个国王前来聚会,足足聚了一个月。临别的那天,普安问四个国王:“人活在世上,怎样过才算得上快乐?”

第一个国王回答:“春天到来的时候,到郊外去踏青,欣赏美丽芬芳的鲜花,是最快乐的事。”

第二个国王回答:“亲朋好友问的聚会是最快乐的事。大家尽情吃喝,尽情娱乐,是何等惬意!”

第三个国王回答:“拥有无数钱财,可以让我随随意使用,才是真正快乐的事。”

第四个国王回答:“拥有美貌的王后以及嫔妃,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四个国王回答完后,普安对他们说:“你们认为最快乐的事,在我看来恰恰是让人感到痛苦的事,因为这些东西总有消失的一天,生命是无常的。”

这四个国王听了普安的一席话,都认为有理,频频点头。

佛陀对那四个新出家的弟子说:“那位普安国王就是我的前身,而四个国王就是你们四人的前身。你们前世已经讨论过相同的问题,怎么现在还不懂呢?”

四个新弟子听了佛陀的话,感到很惭愧,同时心中的疑惑也被解开了。后来他们认真修习佛法,终于都修成了罗汉。

醍醐灌顶

如果每天只是把精力放在吃喝玩乐上,而且又无休止地争论着,那样的话,无异于是在浪费生命。世事变幻无常,看起来当时是最快乐的事,其实往往也是最痛苦的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最值得羡慕的是我们自己

有一位小伙子正垂头丧气地在河边来回走动着,他心烦意乱,真想跳进河里一死了之。

他舍不得这个世界,正在犹豫不决。一位禅师经过他身边,停下来问道:“小伙子,你有心事吗?”

小伙子深深地叹了事气说:“我年近30岁一事无成,一文不名,家里还有个叫人看了恶心的黄脸婆,这样的日子我真受够了。”

禅师听了微笑着问道:“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说出来,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实现。”

小伙子说:“我曾经有两个理想,做个超级大富翁,如果这个不能实现,那么我想娶个漂亮的女人做妻子。”

禅师笑着说:“这很容易,你跟我来吧!”说着,转身就走。小伙子大喜过望,紧紧跟在了后边。

禅师领着小伙子先来到一个超级富翁的豪宅,只见富翁正躺在床上大声咳嗽,脸色蜡黄,面前的金盆里是他刚吐过的带血丝的痰。

禅师转身对小伙子说:“这位富翁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追求财富,为了得到财富,他付出了超负荷的精力,结果财富得到了,他却累倒了。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三个儿子正祈祷他早日升天,好早日继承遗产呢。”

禅师说着,领着小伙子来到另一间房间,只见富翁的三个儿子正在和几位漂亮小姐喝酒,一副声色犬马的样子。小伙子看了十分恶心,不由掉转身子。

禅师对小伙子说:“我们再去看看一位漂亮的女人吧。”

说着,禅师领着小伙子来到一位漂亮女人的家里。

那位漂亮女人正冲着一位佣人大发脾气,她甚至拿起手里的烟头朝佣人身上扎,佣人的皮肤很快起了泡。佣人硬挺着,不敢呻吟。

禅师悄悄对小伙子说:“如果他发出惨叫的话,将招致更严厉的惩罚。”

漂亮女人折磨完佣人,要回房睡觉了,这时一人女佣走进来对她说:“小姐,你先生求见。”

漂亮女人眼皮也不抬地吩咐道:“叫他给我滚出去,今天我已经和他离婚了,与他什么关系也没有了。”

佣人小心地答应着要退出去,漂亮女人又说:“顺便带个信儿给他,明天我就要和我的第12任丈夫结婚了,他有兴趣的话,可以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说完,“啪”一声关上了房门。

小伙子看得目瞪口呆。

从漂亮女人家出来后,禅师问小伙子:“小伙子,两个理想,你随便挑一个,我都可以想办法替你实现。”

小伙子想了一会儿,说:“不,其实我什么也不缺,与富翁相比,我有他所有金钱都买不来的健康,至于那个漂亮女人,我老婆可比她贤惠善良多了……”

醍醐灌顶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羡慕那些有钱的人,认为他们过得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其实,别人有钱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赚来的,况且每个人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什么也不缺,其实,我们最值得羡慕的应该是自己。

爱护万物生灵,可随心自在地享受每一天

从前,有一个将军,带兵去边疆御敌,途中经过开封城,离战期还早,他决定先在此歇休,休养生息,他日方可战无不胜。

将军闲来无事,就喜欢在城中四处逛逛,看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然而城东城西都走遍了,也没有找到什么好玩的地方。在返程的路上,心中自是有些烦闷。忽然有一股香火气沁入鼻内,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座寺庙,名曰“摩阿”。将军大喜,大步跨入此寺。

只见大雄宝殿前面,善男信女焚香跪拜,香火甚是旺盛。于是将军也入殿,以三柱高香礼佛。礼毕,顿觉一阵清凉流全身,爽快之极,却不知为何。

恍惚间,一小僧早立身旁,礼请道:“施主,本寺方丈有请。”

将军大惊:“方丈为何请我?他叫什么?”

小僧道:“贫僧不知缘由。本寺方丈乃一禅师,号千叶。”

将军知道不能从小僧口中问出什么,便不再问。随僧至寺后一禅房,小僧请入。

推门而入,见一老僧端坐禅床,身着僧衣,面带微笑,手持念珠,气韵脱俗道:“施主请坐。”

坐毕,老僧道:“贫僧与将军对棋三局,不知可否?”

将军奇怪之余便答应道:“禅师怎知吾乃一将军?”

老僧笑道:“吾观你器宇轩昂,虎背熊腰,又因将战,眉宇间不时流露莫大杀气。此战气、官气、兵气合一,故知施主乃一将军也!”

将军惊想道:“此真乃一神僧也!”心中蓦然生起敬佩之意。

对棋三局只用了一炷香的时辰,将军连胜三局,老僧连败三局。结果大出将军意料之外,心中暗自好笑:“神僧应有大智,为何亦不能胜我?”

之后,老僧又请将军写一个“佛”字。将军趁胜棋的霸气,挥笔而下,一个生龙活虎的“佛”字跃然纸上,说道:“大师请指教!”

千叶禅师观此字,只一瞬,叹道:“将军此字甚有气势,不过因将军心中杀气太重,此字如蛟龙厮杀之态,又如风雨大作之势,已全然失去本意,甚至根本就为一败作。将军好自为之!”

此话险些激怒将军,他瞪眼直视千叶禅师,禅师仅微笑相向。须臾,将军向禅师鞠了一躬,转身离去。

次日,将军就带兵启程。边疆之战,战斗一开始将军就亲自出马,连斩两员敌将,驱精锐部队掩杀……战全胜,活捉敌将归来。

此次将军不斩敌将,而是待之以上宾。敌将被感动,答应不再来攻打边疆。军师不禁大赞将军智慧精进。但将军自己也不知为何,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心中有所牵挂。

在边疆待不住,次日便启程返回。途中路过开封城外,将军心中一震,喝令军队城外暂息,自己飞身下马,向城中奔去。

入城,左冲右突,总算找到了摩阿寺。刚跨入寺门,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半晌回不过神。

一队僧人着金黄的僧衣,抬着千叶禅师,口中念佛向寺门走来。千叶禅师端坐,闭目,衣为方丈袈裟。此时,上次那一小僧向将军走来,将军问:“大师这……是怎么了?”小僧答道:“方丈已圆寂!”“啊!”将军大惊。小僧道:“请将军速来,方丈曾让小僧领将军看些东西。”

二人来到方丈禅房,见地上有五个棋盘,上摆有各种棋局。将军定睛一看,正是那日他与千叶禅师对弈的棋局。此时小僧走过去将五个棋盘上的红棋各走一步,道:“此乃方丈教小僧走的几步,请将军再看。”将军道:“不用看了,此五步棋,步步已点我死穴,使我毫无再生之机,大师棋艺远在我之上。”小僧道:“方丈对将军的棋意是,将军将战,方丈自不应挫将军的锐气,故有意连败三局。方丈料将军必会得胜归来,又以此五局告诉将军,骄兵必败!”

小僧又从柜橱里取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佛”字,此字正气昂扬,温润圆滑。将军看罢,顿觉一股清气直冲脑门,接着流遍全身,与那日礼佛时一样。小僧道:“方丈让我劝将军不要再造杀生之孽,此于人于己皆好。其余原因皆为禅机,请将军自己悟之。”

此时将军心中猛然生出多种情感,热泪盈眶,夺门而出,直奔千叶禅师的葬场。此时开封城的男女老少多半集于此,为老禅师送行。将军拨开拥挤的人群,走上天台,面对禅师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头道:“禅师在天之灵,本人今日当着全开封城老小的面发下誓愿:誓不再杀生灵!”话刚说完,只见开封城上空,突然飘起许多彩云,和谐之风从四面八方抚来,空中回荡着齐鸣的螺声,这些情形都见证着禅师的神通和将军的决心……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不杀生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一旦成佛,就能得‘随心自在’的无量寿。得无量寿也是无数人的期望,但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在有生之年,懂得爱护万物生灵,与它们和谐共处,也自然能“随心自在”地享受每一天。

命运篇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相由心生,命由己造。能尽人事,知天命,则无处不适,无处不安。

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

从前,印度国王有个好朋友叫昆多轮柯。有一次,昆多轮柯前往一个偏远的地方,回国后结果就生病了。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他的头上竟长出了许多脓疮。

国王听说后,马上派御医帮昆多轮柯治病。御医检查过之后认为,要让昆多轮柯恢复体力,增强体质,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喝牛奶,于是昆多轮柯就去了盛产牛奶的地方。

当时,有一个叫做分那婆陀那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个佛门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印度国王,印度国王便派密使前去探察。不久之后,密使带回了外道的经著,印度国王看了非常生气,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异教徒全部杀光,于是在一天之内就屠杀了数十万人。

当时有一个异教徒,他非常忠诚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画了一张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画像。印度国王听说这件事,立刻将他的亲属抓来处以极刑。盛怒的印度国王还下令:“如果有人能杀死这个异教徒,并提着他的头来见我,我就重重有赏。”

这时,昆多轮柯来到养牛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见起色。长期病魔的折磨使他浑身又脏又臭,衣服破烂不堪,头发和胡须都长得很长,一副很邋遢的样子。

听到印度国王要悬赏捉拿一个异教徒,养牛场的女主人看着昆多轮柯,心想:“看他狼狈的样子,这家伙是不是那个被追杀的异教徒呢?”她悄悄对丈夫说:“你应当杀了这个异教徒,割下他的头,交给国王,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赏钱了。”丈夫听了,立即拔刀去杀昆多轮柯。昆多轮柯因为病弱的身体根本无力搏斗挣扎,很容易就被杀死了。

当养牛场女主人和丈夫把昆多轮柯的头交给国王时,国王一看,非常震惊地说:“这不是昆多轮柯的头吗?”

明白了整件事情后,国王低着头不说一句话,内心难过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劝慰国王说:“那些被追杀的异教徒也正面临这种苦难。大王应当给人民生存的欢乐,不要用死亡恐吓人民。”国王认为大臣说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杀害异教徒的行为。

许多比丘想不明白:“昆多轮柯以前做过什么事,为什么遭到杀头的报应呢?”于是,便去请示优婆笈多尊者。

优婆笈多说:“过去世上有一个猎人,专门靠射杀麋鹿为生。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这个猎人经常在水边用网或绊绳杀这些麋鹿。佛陀在未成佛以前,有天来到这水边吃饭、洗澡,然后坐在树下休息。麋鹿嗅到生疏的气味,自然不敢靠近水边。猎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树下,不由得生气地想:‘难怪麋鹿都不来了,都是因为这个陌生人坐在这里。’他越想越生气,竟举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这个过去的猎人就是昆多轮柯,因为他杀了很多鹿,所以他总是生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又因为他曾经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杀头的报应。”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一个人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今生伤害别人或杀害别人,来世必被别人伤害或杀害。一个人在今生应该慈悲为怀,多做些善事,这不但使今生过的有意义,也必会恩泽来世。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古代波斯国有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每次午睡时,他都让两个侍卫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这一天,他照例又睡午觉了。两个侍卫一个站在床头,一个站在床尾,为他轻轻地摇着扇子。天气有些闷热,国王难以入睡,便闭目养起神来。

不知不觉之中,国王似睡非睡地过了一段时间,便又醒了,但他还不想起床,依旧紧闭着双目。这时,两个守候在床边的侍卫也有些困意,为了不至于打瞌睡,便聊起天来。他们以为国王还在睡眠之中。

侍卫甲问侍卫乙:“哎,你说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侍卫乙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着的,是大王的恩赐给了我一切。”

国王本无意听两个侍卫的对话,但一听到对话中说到了自己,禁不住听了下去。

侍卫乙接着说:“那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侍卫甲说:“我不靠天,不靠地,什么也不靠。”

侍卫乙奇怪地问:“什么也不靠?那怎么活下去呀?”

侍卫甲说:“我的一切只凭自己的命运。命里注定该有的,自然会有;命里注定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侍卫乙有些不解,问:“那么什么是命运呢?”

侍卫甲刚要回答,见国王翻了一个身,赶紧把话停住,并示意侍卫乙继续摇着扇子,不要说话。

国王听到了两个侍卫的对话,心想:这个甲侍卫不依靠我的恩赐,只想靠命运,哼,等会儿,让你看看。这个乙侍卫不错,还知道感恩,我得想着多赏赐他才是。想着,想着,他翻了个身,侍卫们不再出声了,他也就不再闭目装睡了。

国王坐起身,待两个侍卫为他整好衣冠,就说:“你们两个退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们。”

两个侍卫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去。

国王把侍卫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快到王后那儿去,说是我的意思,待会儿要好好地赏赐那个为王后送酒的侍卫,多给他些金币、珍宝和衣物。听明白了吗?”

侍卫丙低头道:“听明白了,臣这就去对王后传大王的话。”

国王说:“很好。”挥挥手叫他下去了。国王站起身,在寝宫里踱着步,边踱边想,侍卫甲呀,侍卫甲,你竟敢说不靠我活着,等王后重赏了侍卫乙以后,看你眼热不眼热。

国王越想越高兴,朝门外呼侍卫乙的名字,把他召来,说:“你把我喝剩下的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

侍卫乙端着那半杯酒,准备给王后送去,心中有些纳闷: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

想着走着,不料,刚一出门,就撞在门外的立柱上了,顿时,鼻血流个不停。他赶快招呼别的侍卫过来,刚巧是侍卫甲。

侍卫乙一边用左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制止鼻血继续外流,一边把右手中的半杯酒递给侍卫甲,说:“你快把这酒给王后送去,我鼻子碰流血了,去不了了,谢谢你了。”

侍卫甲接过酒杯,说:“你快去找医生吧,这酒我马上就送到。”

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侍卫甲送酒来,就笑着说:“你来得正好,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侍卫甲弄不清国王为什么要赏赐自己,但一想:既然命运中注定要得到赏赐,为什么不接受呢?他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

国王一见得赏的是侍卫甲,大为惊异,立即把侍卫乙唤来,问:“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侍卫乙说:“启禀大王,并非我不愿去给王后送酒,只是臣刚一走出宫门,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只好请他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真得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这可真是‘自作其业,自受其报’哇,命运啊,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醍醐灌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常常难测,谁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走运,什么时候又倒霉。如果整天为了看不见的灾祸忧心忡忡,或是为了不切实际的利益患得患失,那么人生就不会有快乐可言。只有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命运中即将出现的事物,才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从而做一个自由快活的人。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和尚,他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徒弟,这徒弟一天到晚不管看见什么事,都要唉声叹气的抱怨一通。于是,老和尚便决定要开导他一番。

一天,老和尚对徒弟说:“徒儿,去集市买一袋盐回来。”不久一会儿,徒弟便回来了。

老和尚吩咐道:“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等盐溶化后,喝上一大口。”

徒弟心中很是纳闷,但师父之命又不敢违抗。

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徒弟皱着眉头答道:“咸得发苦。”

随后,老和尚又带着徒弟来到湖边。

老和尚又吩咐道:“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吧。”

徒弟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老和尚接着问道:“什么味道?”

徒弟答道:“纯净甜美。”

老和尚又问:“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肯定的回答:“没有。”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徒弟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醍醐灌顶

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只要心胸开阔,把以前认为特别严重的事情看淡,把过去无法放下的困扰慢慢解脱,我们的境况便会出现奇妙的改变。当心量拓展到了相当宽广的时候,我们就会摆脱烦恼、忧愁的生命状态,从而转变为自在、快乐的无悔人生。

众生无定性,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从前,印度有一个国王养了一匹宝象。国王很珍爱它,把它当作镇国之宝。这头大象力大无穷,勇敢凶悍,在战场上,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一举打败敌方的进攻。如果处决罪犯,它就会听从国王的命令,去执行踏死对方的任务。

有一次发生了火灾,大象的住所被烧毁,只好搬迁到另一个住处。在新住处附近有一座精舍,里面的和尚常常念经,经文里有一句话说:“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恶者下沉深渊。”

大象不分昼夜都听到这句话,感动肺腑,以致性情渐渐温和,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一天,国王命令大象去踏死一名重大罪犯,罪犯被拖到大象的住地,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轻触了几下犯人,就自行离去了。后来凡是被拖来的罪犯,大象全都用这种方式处理。国王看了大为光火,召集一群大臣问讯原因。

群臣议论纷纷,有一位大臣禀告说:“这只象的住所旁边有一间精舍,大象必定是朝夕听闻佛法的教诲,所以心生慈悲,才不再做杀生之事。如果现在把它放在屠宰场,让它日夜看见屠宰的情形,必定会再起恶心。”

国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立刻派人把大象的住所迁到屠宰场附近,让它每天都看到斩杀、剥皮等残忍的事情。过了不久,果然大象又恢复了昔日的恶性,执行处决时,残忍凶猛的动作更加厉害了。

醍醐灌顶

外界的环境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互相排挤、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那么他也会慢慢变得奸诈起来;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环境中,那么他也会慢慢变得友善起来。众生无定性,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关键在于环境的影响。

幸与不幸是结伴而来的

这是记载于《大般涅槃经》中的一段故事。

从前,某处住了一位单身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好的。于是,他日复一日地向神灵祈祷。终于有一天,他的诚意得到了回应。

某夜,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奇怪,这么晚了会是谁呢?”他虽然觉得纳闷,但依然把门打开了。门外站着的是一位名叫“幸运”的幸福女神,他兴高采烈地请她赶紧入内。可是,美丽的女神却指着她身后的另一位女子说:“等一下,这是我的妹妹,我们是一起出来旅行的。”

他惊讶地看着这位奇丑无比的女子,疑惑地问“幸运”女神:“她真的是你的亲妹妹吗?”“是呀,我刚才不是已经介绍过了吗?她是不幸女神‘黑耳’。”

他听了之后连忙说:“请小姐进屋里来,不过,还是请令妹先回去吧。”“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在一起的,我怎么可以单独留下来呢?”

他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幸运”女神说道:“若有不便,那我们只有告辞了。”

最后,他望着姊妹两人渐渐消失在夜色中背影,不知所措……

醍醐灌顶

幸与不幸就像孪生姐妹一样,相依相伴。有时,不幸是幸福的垫脚石,没有它,我们无法摘到幸福之树的果子。有时,不幸是幸福的衬托,没有它,我们甚至根本无法感知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甜蜜。有时,不幸和幸福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侧面,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很容易就翻转过来。

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天,有一位修行僧人四处云游化缘,不知不觉中他就走到了一个施主家。他看见那家的主人正在用杨树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上还戴着贝壳,手里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的恭敬,像是在举行什么仪式。

修行僧人看见他如此在怪模样,不解地询问道:“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回答说:“我在扮吉相呢。”

僧人追问道:“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施主得意的答道:“这样必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这样吉祥就能降临到我这里来啦。而且还能避免一些厄运。譬如该死的,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等,不胜枚举。”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修行僧人笑道:“倘若扮作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还真不错。可是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牛黄是从牛的胸腔中取出的。”施主说。“如果涂上这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拉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牛的确是过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应允。“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

修行僧人见施主仍然迷惑,进一步开解说:“牛的胸前都是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

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觉得很有道理,也就默不作声了。

修行僧人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从海里涌出来的贝壳。”施主回答。

僧人解说道:“它显然是被海浪遗弃在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那只虫跟贝一块儿生活,昼夜都藏在贝壳里。但当它死去的时候,贝壳尚且救不了它,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

施主一听,只是点头,默默不语。

修行僧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对方的心,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世人把它看成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掉落下来。因为有果实存在,所以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的确如此。”“如此看来,你有了它,又有何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取它时,树枝和树叶同时堕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

修行僧人一番诚恳的话,解开了施主心头的迷惑,让他明白了许多。

醍醐灌顶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掌握我们的命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谁也决定不了我们的命运,谁也左右不了我们的选择,我们是自己生命的总工程师。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掌握

一天,小沙弥一脸难过的跑去找老和尚,向老和尚诉苦:“师父,小土豆他们一群人在讨论什么……什么‘操之在我’,我听不懂。”

老和尚就宽慰小和尚说:“别难过喔!为师说个故事给你听听。有一天,地狱里的赵判官到了阳间,跟甲乙两个员外说:你们两个寿命都只剩下三个月,三个月之后,我会到你们府上摇铃,在摇铃声中你们将随我而亡!”“啊!那后来呢?”“甲员外回到府里,望着自己的财宝,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乙员外却觉得反正他的万贯家财也快用不到了,于是开始为乡里造桥铺路,济贫救困。”“结果呢?”“三个月很快就到了!赵判官来到甲府,甲员外早就因为忧郁而非常衰弱,赵判官还没摇铃,甲员外就倒地过世了。而乙员外,因为做了许多善行,村民都来感谢他,一时之间门庭若市,热闹不已,结果呢?任凭赵判官的铃摇得再响,他也没听见。于是,乙员外自在的活了下去。”“嗯,我懂了!不要因一点不如意的小事情,就心情烦闷,也不必因为人家的一句赞美,就高兴半天,这就是‘操之在我’。”“你只说对了一部分。人生的前途、得失苦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由他人,这就是‘操之在我’的道理!”

醍醐灌顶

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怀疑自己的人生;接着就开始变得迷茫,开始动摇不前。其实,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别人是左右不了我们的命运的,在我们最困苦的时候,别人能给我们的也只是外界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而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站起来的,还是我们自己。

活着就是幸运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的不幸,在别人看来,他也是不幸的。

10岁时,他的母亲害病去世,他不得不学会洗衣做饭,照顾自己,因为他的父亲是位长途汽车司机,很少在家。

7年后,他的父亲又死于车祸,他必须学会谋生,养活自己,他再没有人可以依靠。

20岁时他在一次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不得不学会应付随之而来的不便,他学会了用拐杖行走,倔强的他从不轻易请求别人的帮助。

最后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养鱼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他的劳动和希望毫不留情地一扫而光。

他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找到了佛陀,愤怒地责问佛陀:“你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佛陀反问他:“你为什么说我对你不公平?”

他把他的不幸讲给了佛陀。“噢!是这样,的确有些凄惨,可为什么你还要活下去呢?”

年轻人被激怒了:“我不会死的,我经历了这么多不幸的事,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终有一天我会创造出幸福的!”

佛陀笑了,他打开地府之门,指着一个鬼魂给他看,说:“那个人生前比你幸运得多,他几乎是一路顺风走到生命的终点,只是最后一次和你一样,在同一场洪水中失去了他所有的财富。不同的是他自杀了,而你却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你的幸运……”

醍醐灌顶

幸与不幸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只要能够坚强地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为只要坚强地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用手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他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醍醐灌顶

富翁并不是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是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只跟怎么用手有关系。

年少时不努力,到老后会吃苦受穷

有一天清晨,佛陀与尊者阿难衣着整齐,手持食钵,一同入舍卫城乞食。在城里的时候,他们见到有一对年纪很老的夫妇,衣衫褴褛,已经牙齿掉落,头发花白,脊背也已经弯得像弓一样,拄着拐杖,双双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的垃圾焚烧池旁,找寻食物,围火取暖。远望过去,只见二人犹如两只瑟缩在沼泽池边的老鹳雀,但二人互相对视时,眼神里却又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佛陀就向尊者阿难说道:“那两位愚痴老迈的夫妇,犹如两只鹳雀般弓背颤抖,但是当他们互相望着时,你看见了他们眼内的贪婪欲望了吗?”“是的,我都看见了,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

佛陀就对阿难说道:“这一对老夫妇,如果他们在少年盛壮的时候,能够勤求财物的话,现在可能已经是舍卫城的首富了。又或者,如果他们那时能够剃除须发,出家修习清净梵行,精勤修学的话,或者现在就已经体证了最殊胜第一的阿罗汉果了。其次,假如他们能够在青年盛壮时期,或者中年时期,以至壮年之身,努力工作,勤求财物的话,现在也可能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或第三富者、或第四富者。但是阿难,你看他们的一生都没有做好俗家人在世间应做的事情,也没有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以至蹉跎了大好岁月,现在已经很老了,身体四肢已经退化,弄得现在既没有钱财,又没有谋生知识,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谋求钱财的技能,也没有好好修习福德智慧,以至虚度了一生的光阴。”

最后,佛陀感慨地说:“年少的时候不好好修习清净的梵行,不学习谋生的技能,又不积聚财宝,就好像那老鹳雀,空自在池边徘徊。由于他没有智慧的资粮,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过日子,以至老了仍要吃苦受穷。”

醍醐灌顶

年轻时不努力拼搏,年纪大了后就只能徒然地悲伤。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奋发有为,努力进取。这样才能老有所获,老有所终,也不会因为当初没有好好努力而后悔。

广种福田可以免得后患无穷

有一位长寿老人,他有很多的家财,然而却毫不吝惜,经常拿出来散财布施,救济贫穷。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没有一点享受,尽拿去布施供养三宝与救济贫困的人,深深地为他可惜,于是便对他说:“你把家财拿去供养三宝,做布施救济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总得留下一些给自己养老吧!”

老人回答说:“不多!不多!我听闻到佛陀的教法,都谨记在心,一日都不敢有所忘记。佛陀说:‘人自从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生生死死往来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难以计数。’如果以此计算,我现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还用不到一文钱,这样还算多吗?佛陀又说:‘即使有人能够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财宝,也尚不如听闻一句佛法的宝贵。’我深信佛陀的慈训,所以广行布施,救济困苦。因为积众财产,不但不能够了脱生死痛苦,而且还会因财惹祸。既然如此,不如尽将家财布施做功德为妙。”

老人接着说:“深山中有一种揭鸟,它的羽毛非常美丽,所以自己就特别爱惜,万一被杂草或其他的东西粘住,它便不敢轻举妄动,深怕损伤了美丽的羽毛。结果,往往因此而轻易地被猎人捕擒,不但美丽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揭鸟为了爱惜它的羽毛而遭杀身之祸,爱财如命的人,与此揭鸟是一样的。牦牛也因为爱惜它美丽的尾毛,而被人所杀。世上有不少痴人,只知道拼命地敛财,贪得无厌,却不知道祸难日近,倘若不及早觉醒,无常一到,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此时,所有的财物,尽皆为他人所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广种福田,免得以后后患无穷。”

老人又说:“有些亲戚朋友们责怪我散财布施,不留些家财给子孙。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着我们操心。我再说一个譬喻:蜜蜂天天飞去采取花粉,辛辛苦苦地酿成糖蜜,当作幼蜂的饲料。结果偷蜜的人,用烟火熏灼,把蜜蜂统统驱离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并且连窝巢中的蜂卵也被杀尽。蜜蜂的酿蜜招祸,与人类的积财召患,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之所以散财布施,远离色欲,就是为了远离灾祸。世人日夜奔忙,劳心劳力,全都是为了钱财,要知道人生无常,一旦命尽逝世,所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能够带去享用了。”

醍醐灌顶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钱财,钱财多固然是好事,但也会因此引来诸多麻烦。对于钱财,我们要取之有道,也要用之有道。为了避免一些无端的祸事,我们要广种福田,把钱财用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多积福德。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

从前,一个穷汉去到亲戚家做客,受到了主从人的热情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

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不省人事,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出门去了。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酒醒了之后,他也起身走了。但是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还以为你现在应该生活得很舒服呢,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一位高僧得知此事后感慨道:“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了昂贵的一切智慧——宝珠,仍然忙忙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啊!”

醍醐灌顶

我们整天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这颗宝珠往往就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很多时候,我们苦苦追求的很多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不断地接受磨炼,生活才能真正地饱满起来

在古代的印度,天灾常常发生,不是干旱就是水灾,因此,老百姓们常常辛苦了一年,却什么收成也没有,整天过着饥肠辘辘的日子,生活极其艰难。国王多次动用了国库中的贮粮,发放给饥饿的灾民,也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每年都如此的光景,国库也早晚有吃空的一天。最终,国王对此也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不忍看着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缘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来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并对大梵天说:“尊敬的大梵天啊,也许是您创造了世界,但是您毕竟不是农夫,因此,您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还是让我来教您点东西吧。”

大梵天听完婆罗门的话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趁着婆罗门磕头的时候,他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对婆罗门说:“那就请你教我吧。”“请您给我一年的时间吧,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您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的事情发生了。”婆罗门说。

就这样,大梵天给了婆罗门一年的时间,并在这一年里,满足了婆罗门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当婆罗门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来,而且想让雨停雨就马上停止,气候条件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婆罗门看到麦子长得那么的好,就又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十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大梵天没有回话,只是在空中对着婆罗门微笑着。

终于到收割的时候了,人们兴高采烈地去到麦田里。可是令婆罗门惊讶的是,当大家割下麦子时,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里边空荡荡的。婆罗门惶恐极了,于是,他又跑到神庙里去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这时,大梵天又出现了,他依然微笑着对婆罗门说:“那是因为小麦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我的孩子……”

婆罗门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醍醐灌顶

天空若不经历风雨,就不会有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在过于安逸的生活中,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只有不断地接受生活的磨炼,才能让生活真正地饱满起来。

不邪淫者,得如意眷属报

有一个福建人叫吴应连,为人品德端正,从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有一年,福建地区土匪犯境,他为了逃避匪难,便与朋友方某一同逃进后山,后山中有一个山洞。当他们进入山洞后,豁然发现洞中居然有段蜿蜒曲折的小路,两旁尽是花木扶疏,落叶缤纷,宛如世外桃源。于是他们便心喜地往前走,一路上却没有遇见一个人。哪知走到路的尽头的时候,忽然发觉路旁石凳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姑娘,二人不觉大为惊喜。那姑娘看到了他们两个陌生男人,极为恐慌,急急忙忙地要逃出山洞去。

他们二人实在不愿意姑娘离开,因为那姑娘如果独自逃出山洞,反而有遇着土匪的危险。吴应连就高声地喊着姑娘说:“小姐!小姐!你不要逃,不要逃!我们都是当地的忠厚老实人,也是为了逃避匪难而来此,决不会对你不规矩的。”姑娘听到吴应连说话的声调,诚恳而和善,知道不是坏人,就放心下来,同时自己也觉得逃出山洞,恐怕反有遇匪的危险,就停下来不走了。

那位姑娘从容地坐定下来对他们讲述自己逃难的经过。原来她起先是与父母一同逃出的,后来在途中遇着土匪,各自逃命,因此与父母逃散了。三人谈谈说说,也就不觉寂寞。

吴应连确是规矩老实的好人,心中只想如何保护那位与父母逃散的姑娘,绝对没有邪念,可是同行的方某,不免有些色迷迷的。到了半夜时分,屡次企图非礼姑娘,都被吴应连强力阻止了。

第二天早晨,吴应连拉着方某一同走出山洞,借词出去探听消息,其目的是把方某拉开,使那姑娘安处,不受纠缠。出山后知道土匪已经离境,就邀同村中父老,到山洞中把姑娘领出,并问明其父母姓氏,托村中乡老送这位小姐安返回家中。

过了不久,姑娘的父亲黄老先生,央人至张家说媒,因为感谢吴应连的恩德,办了很丰富的嫁妆,把那位美丽的小姐嫁给他。结婚后夫唱妇随,生活极为美满,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长大后都状元及第。

醍醐灌顶

佛经上说:“不邪淫者,得如意眷属报。”佛家《四十二章经》中有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如果人人都能不思邪淫,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便是个守礼的和谐社会。

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从前,有一个叫裴章的人,他的父亲与神僧昙照法师是好朋友。昙师精于相术,他看裴章的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就预言说,将来裴章的功名事业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李氏。新婚的时候,尚能相安无事。然而李氏为人有些老实呆板,长得又不漂亮,难以博得丈夫的欢心。夫妻之间,便也毫无感情可言。

刚过了一年,裴章到太原去做官,便把妻子留在家中。不久以后,裴章又在太原结识了一位少女,比李氏还要年轻,而且容貌也比李氏漂亮,二人就在太原同居。对家中刚新婚不久的妻子,裴章再也不闻不问了。

李氏孤独地住在裴章家乡的老宅中,既没有接到裴章一封信,更没有获得裴章金钱上的接济。虽然李氏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女人,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与愤怒,终于忧愤致病,没多久就因积愤而去世了。

多年以后,裴章又遇见昙照法师,昙师再看了他的面相,十分惊讶地说:“多年以前,我看你是显贵之相,怎么现在变了呢?过去你的天庭饱满,现在怎么天庭有倾陷之相呢?过去你的地阁方圆,现在怎么地阁尖削了呢?再看你的手相,掌心有黑气盘绕,恐有不测灾祸,宜谨慎防范啊。你的相变得这样多,不知做了什么缺德的事?”

裴章听了,自己反省数年来的所作所为,觉得其他的事,尚无有亏良心,只有在太原另结新欢同居,以致家中妻子忧愤致死,大概这就是这件缺德的事了。

昙照法师叹了一口气说:“你本来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家中有了很好的妻子,却要在外邪淫,你这样自己摧残前途,实在太可惜了啊。”

几天以后,裴章在洗澡时候,他的部下谋反行刺。利刃恰好刺中腹部,结果裴章五脏尽出而死。昙照法师曾说他将有不测之灾,结果真的应验了。

醍醐灌顶

古人云:“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说,贫贱的时候交的朋友不能忘记,吃糟糠时候的妻子不能抛弃。无论以后成为多么富有或者多么显赫的人物,同你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配偶是最不能抛弃的伴侣;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有共同经历过风雨的两个人,到老了的时候才能相互扶持着走完最美好的漫漫人生路。

拿起凿子和榔头,敲去包裹着高贵自我的泥块

在一座千年古刹里,有着一尊近五米高的巨大的泥塑佛像。这尊泥塑佛像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默默守护这座古刹。然而由于这座千年古刹年久失修,所以老方丈决定另辟新址,重新修建一座宝刹,这尊泥塑佛像也要一同搬迁到新的宝刹中去。

搬迁的日子到了,僧人们做着护持法事。虽说搬迁工作十分小心,但泥佛像还是出现了裂痕。并且,在将要装车时下起了大雨,为了避免损毁佛像,僧人们决定将佛像原地放好,并用大帐篷将佛像覆盖起来。

雨越下越大,寺院的老方丈不放心,亲自去检查佛像是否保护好了。当他用手电照到佛像的裂缝处时,缝内一道金光闪现,耀得他眼都花了。老方丈觉得这尊佛像非同一般,内中一定隐有什么秘密。于是叫来弟子,一同小心地用凿子和榔头敲开裂缝处的泥块。这时,他们惊异地发现,原来在泥块里面藏着的是一尊纯金的金佛。此消息一传出,整个国家都为之震惊了。

其实黄金佛像的“出土”虽是一次偶然,但却是早就存在着的,只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才长久地被泥土遮盖着,而一般人的眼光只能看到表面,而无法发现这无比珍贵的内部实质。

醍醐灌顶

事实上,每个人内心中都隐藏着一尊价值无比的纯金佛像,那便是与生俱有的清净自我,只是由于恐惧或要逃避一些可能遭受的打击与灾祸,才为自己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致使许多人一生中都不能将其真实的面目展现于人前。我们应该拿起智慧的凿子和榔头,敲去包裹着我们金子般高贵自我的泥块,重新显现出我们美好的心灵世界。

成败篇

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保持谦虚的心态,积极进取。成也好,败也罢,只要尽力了就是强者。

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佛陀蜜多是印度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大德,中国禅宗将之奉为西天第九祖,天台宗也把他当作自家的印度祖师。据说,此人修行功力极为深厚,传法布道经常是随机而发,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之一是他感化某位印度国王的事情。

当时,印度有一位国王,知识渊博,聪明机智,能力广大,所管辖的地域极为广阔。遗憾的是,此国王却对佛法不感兴趣,一味支援信仰异教,对佛教轻则辱谩,重则打击,给佛教的发展传播造成一定的危害。

这事被佛陀蜜多知道了,一下便激起了他护法传教的雄心壮志。他想:既然国王心怀偏见,我就偏要先去感化你,也好使此国佛法传播下去。这就好比伐树一样,只有先动树的根干,其枝叶花茎才不能久存。雄心已定,但要真正感化国王却需要很大的功夫,首先怎么接近国王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终于,佛陀蜜多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使用迂回战术,就是慢慢地先让国王注意到自己,然后再有机会向国王传经说法。于是,他就扛起一顶红色的幡,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国王前边不远不近地行走。一年过去了,佛陀蜜多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国王的注意。两年、三年,直到十一年过去了,佛陀蜜多仍然没能成功。这么多年的风雨磨砺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出于对佛教的献身精神,他仍然不懈地坚持着。他确信,机会就要来了。果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十二年的时候,国王终于注意到这个总是身扛赤幡,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他立刻派人前去延请,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总是扛着赤幡在我前边行走?”佛陀蜜多回答:“我是智者,善于辩论,一直希望国王您能给我个机会。”国王听后,被佛陀蜜多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便立即传令国中所有的婆罗门,凡善于言谈论辩的都到王宫正殿汇集,与沙门佛陀蜜多进行论辩。

这天,王宫正殿香云霭霭,繁花艳艳,布置得庄严整肃,干净明快。殿内整齐地排满了座具,上面坐满了来自全国的婆罗门论士。佛陀蜜多在自己的座位上落座后,便与他们辩论起来。辩论采用“无方论”形式,即不拘内容,不限主题,随参加者的爱好自选问题进行交锋。这便不只是简单的辩论,而是学识宽与窄的较量了。佛陀蜜多最终取得了全部辩论的胜利。

在辩论过程中,智慧略低的人经不起佛陀蜜多的一句反驳,较高的人也只能与佛陀蜜多辩论两句,便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了。这可急坏了这位国王。来参加辩论的人都是国内有名的聪明智者,又是国王信任的人物,却抵挡不住一个沙门的利舌,国王的脸面实在没处放。为了争回面子,他决定亲自出场,可是仍在片言只语之间便输给了佛陀蜜多。这位国王最终认识到自己一方的确是论败了,原来对佛教抱有的态度想必也是错误的偏见,于是便皈依了佛法,成了佛陀蜜多的居士弟子,并在国内大力推行起了佛教。

经过十二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佛陀蜜多终于用自己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醍醐灌顶

很多人做事往往只有三分种的热度,常常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如果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或改变一些人的思想和认识,没有坚持不懈的态度是不行的。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做事只要诚心实意,并且持之以恒,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能成功。

适应环境学会变通,做事情才会成功

很久以前,有两兄弟决定合伙搭伴,一起出门去做买卖。走着走着,他们便来到一个风俗很奇特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被称作“裸人国”。

弟弟说:“这儿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可实在不容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哥哥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太伤风败俗了。”

弟弟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所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殒身不殒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哥哥说:“这样吧!你先去看看情形如何,然后派人告诉我。”

弟弟答应道:“是!”于是先进入裸人国。

过了十来天,弟弟派人告诉哥哥:“一定得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办得成事。”

哥哥生气地叫道:“不做人而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弟弟这样做。”

裸人国有一个这样的风俗: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关系非常融洽。

于是国王买下了弟弟带去的全部货物,并付给他十倍的价钱。

哥哥也来了,他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地揍了一顿,哥哥全部的财物也都被抢走。多亏了弟弟说情,才把他放了。兄弟两人准备动身回国,裸人国的人都热情地跑来为弟弟送行,却对哥哥是骂不绝口。哥哥气极了,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了事。

醍醐灌顶

俗话说,入乡随俗。这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古往今来,那些最能适应社会需要并成就大业的人往往都懂得变通之法。所谓变通,就是在处理各种事物时要善于变化和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我们懂得了变通之法,定能左右逢源而又不偏离中正之道,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灵活自如。

做事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

佛门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有一个老年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老得快走不动了,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要死了,就想去出家做和尚。他以为做和尚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了。谁不知,他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偏偏这一天,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去应供了。园中只有一些大阿罗汉,他们中有很多都已证得了天眼通。这些大阿罗汉一看这个老人要出家,他们就要观察他的因缘,看看他有没有善根。他们把天眼打开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没有种过善根,是不能出家的,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

老人想要出家,这些大阿罗汉说:“你怎么可以出家呢?你不可以出家,你没有善根啊!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的!”

老人一听,心都凉了,说:“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呢!”

现在不可以出家了,他就要去跳海去。

他正要往海里跳,释迦牟尼佛在后边一把把他抓住了,说:“你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去出家,释迦牟尼佛不在祇树给孤独园,那些大阿罗汉说我没有善根,不能出家。所以,我早死了好了,这个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了。我觉得自己这么老也不能工作了,也没人养我。”

释迦牟尼佛说:“你不要跳海。你回来,我收你。”老人说:“你收我?你是谁呀?你有这个权利吗?”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些人都是我的徒弟。我答应了,他们都不会反对的,你就跟着我回来吧!”老人本来哭哭咧咧的,这时破涕为笑了,说:“哦!那我这回还有点出路,还有一点办法。”

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就为老人落发出家,当时就为他说法受戒。老人受完戒,即刻就证得初果。

醍醐灌顶

佛说,做事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更不要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世界在不停地变化,人生也在不停地改变,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如果不注意适时地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懂得变通,那么将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能水到渠成《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国王,王后为他生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公主。小公主有一头灿烂如黄金的头发,红扑扑的脸庞,镶嵌着一对碧玉般的眼睛,逢人就露出天真无邪的笑靥,可爱极了!国王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

国王每天把玩着小公主,玩呀玩的,突然生起了烦恼。小公主美是很美,只是长得实在太娇小了,伸手一握,只有一丁点儿,实在太不相称了。于是国王便召集起满朝的文官武将对他们说:“各位贤卿,你们之中有谁能够让我的小公主立刻长大的,我就犒赏他金银珠宝,封赐他高官厚爵。”

满朝的文武大臣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敢承诺国王的指示。国王一看,平日受自己恩宠的大臣们慵懒无能,失望至极,转而对宫中的御医说:“你们有没有什么奇异的仙丹灵药,能够使小公主马上长大成人的?”一群御医看过不少疑难杂症,懂得不少医药草方,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可以立刻长大的神仙妙方。

国王一再逼问,大臣御医们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无言以对。国王愤怒极了,大骂道:“我平白养了你们这一群无用的东西,限你们三天之内想出办法来,否则就把你们全部处死。”

三天的期限即将来临,大臣御医们眼看杀身之祸就要临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大臣突然灵光一现,妙计心生。第三天,这位大臣笃定地上朝向国王禀告说:“国王!臣子知道一种人间稀有的奇珍异草,小公主如果一服用,一夜之间便能长大成人。只是这种药生长在高寒的峻岭之中,需要一段的岁月才能找到,在我找寻这个妙药期间,国王必须和小公主隔离生活,绝对不能跟小公主见面,只要国王和小公主见了面,小公主纵然服用了此药,也必将前功尽弃,吃药也无效了。”

国王一听,找到了能够让他的小公主一夜长大的药方,高兴极了,赶忙点头说:“只要能让我的小女儿快快长大,什么条件都依你,不见面就不见面。”

国王于是命令赐给聪明的大臣丰富的财物珠宝,打造了一条坚固的船,让大臣泛游四海,去寻找帮助公主立刻长大的稀世妙方。大臣雇用了一个老实可靠的奶妈来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小公主,并且把小公主安置在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自己却拿着国王给他的厚赐,云游天下,享受青山绿水的空灵静谧。

大臣过着游山玩水的逍遥日子,一晃十二年过去了,赶回乡间,带着已经长得豆蔻年华的公主去见国王。国王一看到印象中还是个小婴儿的女儿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很是欣慰欢喜,连连称赞大臣道:“真灵验,真是神奇呀!我的小公主终于一夜长大了!”

国王于是赏赐给大臣更多的黄金绢绸,以慰劳他的寻药功勋。国王非常高兴,大臣也得意洋洋,而全国的百姓都在窃窃讥笑国王的愚痴无知!

醍醐灌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背离规律。规律是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具有明显的重复性,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改变的,是自然和谐的体现。规律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在现实中,规律拒绝跳跃式的前进。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下去,每走一步都要稳,最后自然会水到渠成。

为了明日不后悔,今朝做事当理智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有一个小小的巢,里面住着一只雌鸽和一只雄鸽。秋天来的时候,雄鸽就出去采集野果,然后堆放在那个小小的巢里,因为巢太小了,没过多久就堆了满满一巢。

然而过了没多久,那些野果经过太阳一晒,都缩小了,只剩下半巢。雄鸽看到只剩一半的野果,就很生气,对雌鸽很不满意,埋怨说:“我天天出外采集野果那么辛苦,你天天只是在家看守,怎么吃了这么多!”

雌鸽答道:“我一点果子也没有吃呀!果实是自己减少的,难道你不知道吗?”

雄鸽根本听不进雌鸽的话,愤怒地说:“不是你吃了,怎么会减少呢?你不认账,我要惩罚你!”说罢,就凶狠地把雌鸽赶跑了。

没过几天,下了场大雨,那些缩小的果子被雨水浸泡后,个个饱胀得又像新鲜的果子一样,仍然是满满的一巢了。这时,雄鸽方才恍然大悟,知道雌鸽确实没有吃秋果,是自己冤枉了它。但是,后悔有什么用呢?雄鸽再也找不到自己亲爱的伴侣了。

醍醐灌顶

误会,往往是人们在不了解,不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体谅对方,未能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可莽撞,不可断下定论,应该三思而后行,否则容易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

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天,小沙弥和一些小朋友在做游戏,堆石头。堆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意见不和发生了争执,小沙弥一气之下把石头推倒后就走开了。

小沙弥来到了池塘边,踢着池边的石头生闷气。

老和尚看到了说:“大概又吵架了。”

小沙弥说:“师父!为什么他们不肯听我的?”

师父说:“你看喔!池塘里的莲花是不是很美?”

小沙弥答道:“嗯!”

师父接着说:“那是因为有绿叶陪衬。你看空中的蝴蝶,它的翅膀有不同的色彩,飞起来才更美丽啊!而雨后的彩虹就是因为它能容纳各种颜色,所以才能展现美丽的七彩霓虹。”

小沙弥很奇怪:“可是,这跟堆石头有什么关系呢?”

师父就笑着说:“傻孩子,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懂得相处,要相互扶持,相互包容,才能共存共住。人虽然有思想见解上的不同,但是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沙弥突然高兴地说:“哦!我懂了!所以人家说家和万事兴,也是这个意思了。”

师父赞许地说:“对!对!对!”

醍醐灌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只有彼此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才能把事做好,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学问面前,知者为大

这是佛经中一个有关玄奘法师的故事。

据说,玄奘法师为了能够深入的了解佛法的精髓意义,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便拜在著名的那兰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为他的才学广博,却也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罗门僧人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兰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不服,纷纷前往观看,但果真无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条。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却淡淡地说:“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于是一连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刚刚走到寺院门前,就被那婆罗门僧扯住。那婆罗门僧骂道:“玄奘,你连一条经义都破解不出,还是滚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叹道:“身为出家人,为何还要出言不逊?这五十条经义,我又怎能不解。“说罢,玄奘随口讲解经义,众人听的如同醍醐灌顶,大为欣喜。婆罗门僧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婆罗门僧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

不久之后,玄奘听说那个婆罗门会讲解《论胜》这部经典,于是便请他当老师为自己讲解疑难之处。婆罗门僧惊异地说:“我是弟子,怎敢给师父讲经?”玄奘回答说:“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没有什么敢不敢的,知者为大。”

等到那婆罗门讲解完毕后,玄奘便对他说:“以前我是你的师父,现在你又给我讲经,又是我的师父了,所以咱们还是不以师徒而论,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这件事情被大家知道之后,全寺众僧没有一个不被玄奘大师的渊博和大度所折服的。

醍醐灌顶

做人应当谦虚,做学问更应该谦虚。在学问面前,没有辈分大小之说,只有知之与不知之说——知者为大。只有怀着谦虚之心态,才能增长学识。

如果不改变内心,那么外表的改变是徒劳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西藏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住着一位喇嘛,他在那里独自过着平静的修行生活。

一天,喇嘛要出门办事了,刚把门打开,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把它捧进屋子里,用双手给它取暖。小老鼠渐渐地苏醒过来,恢复了健康,从此和僧人做伴,白天到外面晒太阳,玩耍;晚上就回到屋子里,躺在温暖的羊毛毯子上听这位慈祥的喇嘛讲故事,生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喇嘛家里还有一只猫。虽然猫从未伤害过它,但它每次见到猫时都感到非常惊恐害怕。

有一天,小老鼠对喇嘛说:“慈悲的修行者,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请求您的帮助。”

喇嘛微笑着说:“那是什么事情呢?”“当我每次看到您家里的猫的时候,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我想请求您,能不能把我变成一只猫呢?”喇嘛答应了它的要求,把它变成了一只猫。

小老鼠变成猫以后,以为世上再没有可怕的东西了,刚一出门,却碰到了一条狗,这是一条很凶猛的狗,一直冲它狂叫。它吓得连滚带爬地回到了屋子里。然后,它对喇嘛祈求说:“麻烦您能不能把我变成一条狗?”喇嘛答应了它的要求。

这回变成了狗的小老鼠开始肆无忌惮了,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家门,但突然有一只老虎从它身边飞驰而过,它吓得拼命地跑回家里。它很沮丧地对喇嘛说:“请您再把我变成老虎吧。”喇嘛照就答应了它的要求,把它变成了老虎。可当变成了老虎的小老鼠,一见到在厨房里的猫的时候,仍就尖叫了一声,惊恐万状地跑回到了喇嘛的身边。

小老鼠吓得胆战心惊,困惑地对喇嘛说:“慈悲的喇嘛啊,为什么我变成了老虎要样子了,却还是害怕猫呢?”

喇嘛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然后对它说:“关键不在于你有什么样的身体和外观,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的心还是一颗小老鼠的心,见到猫时,怎么会不害怕呢?”

醍醐灌顶

本质的东西是不会跟随外界的环境改变而改变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一个人要想有所改变的话,只改变外表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要改变内心。内心不改变,任何外在的改变都是徒劳的。

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信念

很久以前,在西藏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是个商人,要经常去印度经商。一天,老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这样嘱咐很多次,但儿子每次都忘记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

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母亲说:“如果这次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不活了。”

然而,儿子在印度经商时又忘记了母亲嘱咐的那件事,临近家门时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他想: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回,老母亲定会自尽身亡的。想到这里他便左右环顾,恰巧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他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家交给母亲说:“这是佛的牙齿,希望您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老母亲信以为真,对这颗“佛牙”生起了强烈的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老妇人在去世时,出现了彩虹光环等许多瑞相。

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中,于是狗牙就与佛牙无有差别了。

醍醐灌顶

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都需要有一颗包含着信心与恭敬心的诚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时候,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信念。当一个人能合理的运用他的信念的时候,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借着这种能量,想做的事往往就能成功。

机遇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抓没抓住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年轻人,父亲去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大笔的遗产,然而他却不知如何管理,而且生性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整天喜欢跟一帮坏朋友一起鬼混,因此没过多久,他就把父亲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

当地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富翁,是他父亲生前最好的一个朋友,财产也多得不计其数,人又很善良,常常喜欢帮助别人。他听说这个年轻人有困难了,便前来看望他,并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如何辛勤劳动、如何积累财富,并给了他一千两金子,作为开业的资本。

尽管那个轻人恭恭敬敬地听着,口里连连称是,但是心里却没有一点改邪归正的意思。他虽然是照着富人教的办法学做买卖,但却仍忘不了吃喝嫖赌;然后他又试着用各种办法积累财富,但这少得可怜的积累,远远不够他花天酒地的开支。因此,没过多久,那些钱就被吃用一空了。

富人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也并没跟年轻人计较这些,仍旧前前后后帮助了他五次,可是每次给他的钱,都被年轻人胡吃海喝,花得一干二净,却连一点正经事也没干过。最后年轻人仍是一贫如洗。富人为这事,也实在是非常忧愁,想尽办法开导他,劝说他。

有一次,富人看见门外的粪堆上,有一只死老鼠,便借机开导年轻人说:“一个聪明的、善于动脑筋的人甚至可以靠这只死老鼠来立业。一个人有了一千两金子,怎么还会贫穷呢?我今天再给你一千两金子,你要努力干出点事情来。”

正好这时有个讨饭孩子,远远地听到这样的教导,顿时得到启发。他过来讨了饭后,向富人要了那只死老鼠,按照他所听到的,又讨来各种佐料,把它做得美味可口,卖得两个钱。他再以这两个钱为资本,做起了卖菜的生意,很快就赚到了一百多个钱。就这样,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干,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成了有钱人。

那个讨饭的孩子后来常常想:“我是由于那个富人开导那个孩子才受到启发,有了发财致富的办法。现在我有钱了,有恩不报,是理所不容的。”于是,他就用银子做了一张小桌,用各种宝石璎珞镶为花边,又用金子铸了一只老鼠,把各种名贵的珍珠、宝石装进金鼠体内,塞得满满的,然后,再把金鼠放在小银桌上。完成后,他就这份贵重的礼品,送到了富人的家中,并向他讲述前后经过。

富人听了这个发了财的年轻人的一番经过,觉得非常高兴,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聪明而勤劳的年轻人。富翁死后,又把全部家产都留给了这位年轻人。

醍醐灌顶

许多机遇都在等待着我们,或许就在我们的眼前,或许就在某些问题当中,然而很多人却一直在忽视它们的存在。机遇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平等的是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没抓住。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做,自然就能抓住机遇。

应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醍醐灌顶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于关心,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一心大师刚剃度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一心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多,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可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一心说:“法门寺是个召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显露了。”

一心自忖良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一心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一心的意图后,问他:“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一心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当然愿做太阳!”

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一心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便说:“它只能做煮粥的劈柴。”

方丈又信步带一心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一心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厂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一心听了,思索了—会儿,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一心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醍醐灌顶

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同对手竞争并超越对手。与弱者竞争,胜算当然大,但很难成为强者。只有与强者竞争,才能谋求自身更好地发展,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的空间,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强中自有强中手,总有强手在后头“这是什么野兽?”美洲豹看见闪电张开它的手指时,十分惊奇。它渐渐走近闪电,但闪电好像一点也没有发觉。“简直是一头蠢兽,我真想一口把它吃掉!”美洲豹想。随后,它又高声吼叫:“喂!和我比个高低吧!”

闪电仍然沉默不语。“我力大无穷,武艺高强,谁敢在我面前撒野!”美洲豹吼叫得更响了。它一会儿蹿到树上,一会儿跳到地下,显出不可一世的样子。

正在美洲豹骄肆狂妄,为所欲为的时候,闪电挥动火焰般的手指,霹雳一声,卷起一阵旋风,接着是倾盆大雨。

美洲豹急忙奔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避,闪电立即把树推倒。它又躲到一块岩石下面,闪电又把岩石劈得粉碎。雷声阵阵,电光闪闪,雷声震聋了美洲豹的耳朵,闪电刺瞎了它的眼睛,暴雨冻僵了它的躯体,美洲豹被彻底征服了。

这时,闪电才对美洲豹说:“现在,你总该明白了吧!世界上不只是你力大无比。强中自有强中手,还有比你更伟大的强者呢!”

醍醐灌顶

永远都不要说自己是最强的,要知道,世界那么大,英雄绝对没有穷尽。那些常常自称最强的人的下场,往往是被另外一个强者打败。要牢记:强中自有强中手,总有强手在后头。

千锤百炼出深山

在一座寺庙里的大雄宝殿内,一尊铜制的佛像稳重地端坐在金刚座上,庄严的法相仿佛佛陀昔日三十二相的再现。佛像精致的雕工,匀称的五官六根,巧夺天工,可以想象当初雕刻师的独运匠心。此时大殿内法会如序地进行着,虔诚的信徒呈献香花灯烛、七宝琉璃等供养物品,并敲击大磬高举梵腔,梵唱悠悠,向佛陀表达衷心的礼赞。佛像慈眉善目,俯视着匍跪在蒲团上的佛弟子,宛如佛的真身。

当暮色悄悄地向大殿笼罩,善男信女便手提竹篮,鱼贯走出寺院,心开意解地各自返家。于是大殿也从白日的热闹渐趋宁静,只有佛前的一对长明灯,闪烁着茕茕的光芒。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大殿突然响起了一阵骚动,佛像定睛一看,原来是陈列在案桌旁的大磬,正鼓着腮帮子,气鼓鼓地嘟囔着。

佛像和颜悦色地问道:“大磬!你怎么啦?谁招惹你生气了?”

大磬愤愤不平地说:“我觉得世间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们两个的待遇如此的悬殊?”

佛像还是一派不温不火地问道:“此话怎讲?你不要着急,有什么不平,但说无妨。”

大磬不平地说:“你是青铜制造成的佛像,而我也是青铜制造的大磬,为什么信徒对你就百般恭敬,对我却不一样的态度?”

佛像接着问道:“有什么差别的态度呢?”

大磬的愤懑如泛滥的黄河,一股脑儿地泻了出来:“当信徒到寺院来朝圣礼拜时,总是把美味的食物供养你,对你又是上香献馔,又是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但是对我却截然不同,说什么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拿起磬槌,在我的身上猛敲狂打,打得我遍体鳞伤,鼻青眼肿。为什么我们同样是铜制的佛具,你就接受世人的优渥礼敬,而我却要忍受无礼的敲打。”

佛像静静地倾听大磬的抱怨,然后慈祥地看着大磬,语气柔软地说道:“大磬!你不要愤恨难平,我告诉你其中的因缘吧。我和你虽然同样都是青铜制造而成的,但是当初人们为了要把我雕铸成一尊庄严的佛像,鼻子部位太高了,就用锥棒用力的敲打削薄;耳朵不够深洼,就用钢钻使劲的挖抠;身躯不够圆满,就用锉刀拼命的刻镂。这一切的千锤百炼,我都毫无怨言地忍受了下来,因此才能够成就今日庄严的三十二相好,接受佛弟子的礼拜恭敬。哪里像你,人们才轻轻敲打你一下,你就一点也不能忍耐,嗡嗡地叫个不停。大磬,我们虽然同为青铜的材料,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同,因此果位也就千差万别,福报也就各有差异了。”

醍醐灌顶“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矿从深山采挖出来之后,要经过巨斧的碎击,烈火的冶炼,最后才能成为洁白的石灰,长留人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乃至完成毕生的使命,忍耐千锤百炼的过程最为重要。

切顺自然法则则生,逆自然法则则灭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哭泣不止地来到佛陀面前,伤心欲绝,于是佛陀便问:“年轻人,什么事令你哭得如此伤心?”

年轻人:“我最爱的母亲昨天去世了!”

佛陀说:“那能怎么办呢?如果她已经去世了,哭也不能使她起死回生啊。”

年轻人:“是的,这我明白,哭并不能使我母亲再活过来,但我请求您能为我死去的母亲做一些法事。”

佛陀说:“哦?我能为你死去的母亲做什么呢?”

年轻人:“请您想想办法吧!您这么有能力,一定办得到的!您看,那些资历尚浅的巫师、术士都会为死者举行某些仪式,只要在人间举行某些仪式,通往天堂之门就会打开,死者便可以进入,得到入境许可证。佛陀啊!您这么厉害,如果您为我死去的母亲作法,她不仅可以拿到入境许可证,甚至可以永久居留呢!拜托您帮帮忙吧!”

这个可怜的年轻人悲痛至深,听不进任何合理的话,佛陀决定用其他方法让他明白。所以佛陀就说:“那好吧!你去市场买两只陶罐来。”年轻人很高兴,心想佛陀答应替他母亲举行仪式了。他很快跑到市场买了两只陶罐回来。

佛陀说:“很好,把一只陶罐装满奶油。”年轻人照做了。“另一只陶罐装满小石头。”他也照做了。“现在把陶罐口都封住。”他封好了。“现在把它们丢到池塘里去。”年轻人也照做了,两只陶罐都沉到水底了。佛陀又说:“现在去拿根大木棒来,敲破这两只陶罐。”年轻人很高兴,心想佛陀正为他的母亲举行非常庄严的仪式。

依照古老的印度习俗,人死后他的儿子就把尸体带到火葬场,放在柴堆上点火燃烧。当尸体烧到一半时,儿子要拿一根大木棒敲破死者的头颅。根据古老的信仰,只要在人间敲开死者的头颅,通往天堂之门也就打开了。所以年轻人心想:“昨天母亲已被烧成灰了,现在佛陀在用敲破泥陶罐作为象征吧。”他很满意这种仪式。

于是年轻人就听从了佛陀的指示,拿木棒敲破了两只陶罐。其中一只陶罐的奶油立刻浮了上来,漂浮在水面上;另一只陶罐的小石头散了出来,沉在了水底。然后佛陀说:“好了,年轻人,我所能做的就是这些了!现在你把那些巫师、术士通通请来唱颂祈祷:“哦!石头浮上来,浮上来。哦!奶油,沉下去,沉下去!让我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喔!您在开玩笑吧,这怎么可能呢?石头比水重,只会沉到水底,不会浮上来,这是自然的法则;而奶油比水轻,只会浮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这也是自然法则呀。”

佛陀说:“年轻人,你对自然法则了解不少,但你尚未体验这个自然法则——如果你母亲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像石头一样重,那她必定会往下沉堕入恶道,谁能让她上升呢?如果她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像奶油一样轻,她一定会上升进入善道,谁又能拉她下去呢?”

年轻人立刻有所顿悟,也不再执著于过往的悲痛之中了。

醍醐灌顶

我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凡事不可强求,更不能扭曲事物的本质。如果执意要改变自然规律的话,必然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沉重的石头不会浮出水面,轻飘的奶油也不会沉入水底。一切顺自然法则则生,逆自然法则则灭。顺自然法则做人做事,才是智者之举。

智慧篇

有智慧就会拥有财富和幸福

世上没有高于智慧的财富,也没有高于智慧的幸福。

为人处事太迂腐,是苦了自己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他们各家都有一个儿子,而且还是非常好的朋友。这两个好朋友一天一天地慢慢长大了。有一天他们就打算离家外出,找些事做,积点钱财,这样好能养家糊口。

于是他们就出发了。不久之后,他们在半路上发现一片繁茂而无主的麻林,商量了一阵,就开始割麻,准备背回家去,卖点钱用。

两人各背了一大捆麻继续赶路,途中又看见一大堆无主的贝壳和丝织品等,其中一人放弃了背上的麻,而改拿贝壳和丝织品。

他们继续走路,结果又看见一堆无主的银子。那个背贝壳和丝织品的人,改背起银子赶路,而另一个汉子却依然背着原先的麻。

一会儿,他们又看见路旁有一大堆无主的金子。背银子的那个汉子对背麻的同伴说:“老兄!你看路旁有一大堆金子,而且没有主人,你何不放弃价值不高的麻,咱俩一块儿把这些价值昂贵的金子背回去,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回到家里就变成富翁了。”

背麻的汉子听了无动于衷,固执地说:“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可不想轻易放弃它。如果你想要的话,你自己把那一大堆金子拿走,我不会在乎的。”

背银子的汉子觉得这个同伴实在愚蠢,伸手想要夺下对方背上的麻。对方却把麻看成宝贝似的,紧紧地拴在身上,一时竟取不下来。

背麻的汉子固执地说:“我拴得紧,你取不下来的。我不想要金子,你要的话,自己拿回去吧。”

背银子的汉子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就把自己背着的银子放弃,捡起地上的金块回家了。

他的父母望见儿子背着金块回家,夸赞道:“你真聪明,得了这么多金子回家。以后,我们有富可享了,连你的妻子儿女、仆人都有好日子过,而且我们还能供养僧众,求得未来的善报。”

那个背麻的汉子不声不响地回到家里,父母见他背着一堆不值钱的麻回来,十分生气,责怪道:“你这个笨蛋!背着沉重的生麻回来,能用它做什么呢?即使卖钱,能换回几个钱呢?你以为它能当饭吃吗?你以为它能养活父母妻儿吗?你真是太迂腐了!”

醍醐灌顶

生活不光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有时候适当的变通是很必要的。做事情也不能过于迂腐,明明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却推托着不要,这样的话,要么会被别人看作太死板,要么就会被认为是太伪善,而且是苦了自己。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这样才不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种一棵树可以吃到两种水果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都很喜欢种花养草。

后来,左边的这家,在自己家临近院墙的地方种了一棵葡萄树,右边的那家,也在临近院墙的地方种了一棵樱桃树。

不知不觉,葡萄树和樱桃树渐渐长高了,有几枝葡萄蔓从左边的院墙上爬到右边的邻居家去了,主人想把它扯回来,但想了想还是没扯,就任它在右边的邻居院子里蔓延开了,只是晚秋或冬天时候,左边的主人带上修枝的大剪刀,到右边的邻居家修剪那些葡萄的藤蔓。

右边那家的樱桃树也长高了,也有几枝伸过了院墙,伸到了左边邻居家的院子里,主人也没有把它扳回来,只是给果树喷药时背着喷雾器到左边的邻居家去,给伸过院墙的樱桃枝喷喷药。夏天时,左边的人家在自家院子里吃到了右边邻居家伸进他家院子里的樱桃,右边的人家则在秋天时吃到了左边邻居家伸进他家院子里的葡萄。

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甜美的果实,两家人都很高兴。

再后来,右边的邻居搬走了,又住进来一家新邻居,新主人把樱桃树伸到邻居家的树枝扳了回来,左边的邻居看见了,就用一把大剪刀,“咔嚓”剪断了伸到邻居家的葡萄蔓。

从此以后,左边的邻居只能吃自己院中的葡萄,右边的邻居也只能吃自家院中的樱桃了。

醍醐灌顶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想种下一种果树却吃到两种水果,就要送出自己的水果并接纳他人的回赠。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互相馈赠一份丰厚的礼物——爱,那么我们就能同时拥有两份不同的爱。

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

是元禅师除了每日的念经诵佛以外,还很喜欢雕刻佛像,而且有不少佛像雕刻得非常精美,得到了很多同门师兄及弟子们的称赞。

这一天,一个小和尚又一次来到了是元禅师的禅房,来参观是元禅师新雕刻的佛像。他发现自他上周来过以后,是元禅师一直忙于同一尊罗汉像的雕塑工作。小和尚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道:“师父,我上次来,您就已经在修理这尊佛像最后的部分了。怎么到现在了您还在修这尊佛像啊?”

听了小和尚诧异的问话,是元禅师解释道:“我在很多地方都润了润色,使这儿变得更加光彩些,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了。”

小和尚不解地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意啊!”

是元禅师回答道:“你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啊。”

醍醐灌顶

事物本身的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就像每一件值得称赞的艺术品,无不是经过艺术家们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千百次的修改才问著于世的。留心细节,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才能让所做的事情趋于完美。

不让一滴水干涸的方法,就是将水倒进大海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父亲要出远门了,临出门的时候他把三个儿子叫来,分别给他们每人一杯水,说:“我此去将会有三年之久,等我回来时看你们谁能保存的最好,我就把家业托付给谁。”

大儿子想:父亲把这杯水交给我们,一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于是就马上把水喝掉了,每天幻想着神奇的力量出现。

二儿子认为:父亲一定在搞什么玄机,说不定水里蕴藏着秘密,还是好好保存,恭敬起来,就把水杯密封起来,每天香花水果供养,日日礼拜,盼望秘密有打开的一天。

三儿子想:一杯水喝了就没有了,储存起来就要变质,还是把水倒进自家的水井里,每天用井里的水生活,浇地,这杯水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父亲回来后,听完三个儿子不同的见解后,把家业托付给了三儿子。

醍醐灌顶

任何单独的个体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万事万物也只有在它的本源中才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人也一样,只有把自己融入一个大的环境当中,才能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很好地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只是在砍柴,挑水;一个是老方丈,每天都在读书,念经,打坐。

一天,小和尚砍柴挑水不耐烦了,便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因为我觉得自己整日这样没有什么价值……”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了:一块石头让我去卖,但是又说有人买还不卖?

老和尚也并不解释,又接着打坐念经了。

没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小和尚坚决地说:“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方丈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地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老和尚接着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是,还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啊,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带着石头又下山了。

来到米铺店,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听说小和尚是来卖石头的,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老和尚脸上露出笑意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

可是,看着方丈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的珠宝店门口,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穿着裤衩睡午觉,听说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只穿了个裤衩就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是啊!”“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的“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可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呢!就好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没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一般人是看不出它的价值的。方丈其实是想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醍醐灌顶

在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才能,只有拥有才能而无用的人。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善于发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创造奇迹。

前半生应无所畏惧,后半生应无怨无悔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打算自己能够闯一番事业,于是便离开家乡,轻装上阵,踏入迷茫的未知路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他在出发前,特地拜访了本地最有名气的一位老和尚,请求他能够给予指点。

老和尚当时正在河边临碑练字,用一根树枝在沙地上挥毫写意,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

老和尚并未抬头,只是对他说:“人生六字秘诀,老朽先给你一半,已够施主半生受用。”说完便又信自摹字。

年轻人心中自然是觉得很失落,但也没办法,只能不甚理解地离开了。

三十年后,那个年轻人已步入了中年,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终于又回归故里,他想起了那位老和尚,便又去拜访。

然而,老和尚在几年前已经过世了,老和尚的徒弟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师父生前留给你的,说施主日后必然来取,请施主自行打开吧!”

他吃了一惊,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三个字“不要悔”。

他顿感万念攒心,涕泪交加,回想自己三十年所得所失,竟然在老和尚一念三字之间,不由得敬由心生,决心留下,剃度出家。

五年之后,同门师兄拿一封信转告已经出家的这位中年人,请接住持之事。

中年人甚是不解,僧人告曰:自施主三十年前前来求解时,老住持已算准施主今日了。

十年之后,这位当初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代宗师。

醍醐灌顶

人生短暂,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的丰富与精彩。前半生不要怕:不要怕失业,失恋,一无所有时,才能无所顾忌一往无前,去寻梦,去抒情,去品味生活。后半生不要悔:回首人生,走过了,奋斗了,追求了,享受了,奉献了,有恨有爱,无怨无悔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有些事要看清,有些人要远离

佛经里一个关于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山里,有只鹦鹉王。它的部下有三千之多,其中有两只鹦鹉,个头大,身体格外强壮。它俩喜欢凑在一起,想些有趣的花样,给大家游戏取乐。

有一次,它们想出一个新的游戏——各叼住一根竹棍的一头,让鹦鹉王站在棍子上,当成车子。它俩就这样载着鹦鹉王,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鹦鹉王也很喜欢这个游戏,每次玩的时候,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五百只鹦鹉,六面总共有三千只,陪着飞来飞去。它们还准备了吃的东西,随时供大王享用。

有一天,鹦鹉王忽然想到:“这个游戏过瘾是过瘾,可是长久这样寻欢作乐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好品德和修养了。而且,现在这些部下确实是尽心尽力地服侍我,但它们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有了!我就装病不吃东西,看它们会怎么样。”于是,当鹦鹉们正在玩游戏时,它就装作身体不舒服,悄悄地躺在一边,一动也不动。

那些鹦鹉发现了,草草地用树叶往鹦鹉王身上一盖,就各自离去了。

鹦鹉王看看四周,没有别的鹦鹉在,便离开那地方,到深山里找吃的去了。

那些鹦鹉离开它以后,马上飞到另一座山里,去拜见另一只鹦鹉王,说:“大王啊!我们的国王死了。请让我们到您这里来,做您的仆人吧!”

那只鹦鹉王说:“你们的王真的死了吗?我要以尸体为证。若是它真的死了,我才可以接受你们,要不,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这群鹦鹉没有办法,只好又飞回来,找原来的鹦鹉王的尸体,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它们又飞到树林深处,在岩石上、山洞里到处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不是尸体,而是活生生的鹦鹉王。它们马上又像过去一样,殷勤地侍奉它。

鹦鹉王感慨地说:“我还没有死,你们就都离我而去;你们整天寻欢作乐,毫无志气,世上再难找出像你们这样的一群家伙了。”说完,鹦鹉王就飞走了,留下一群鹦鹉无语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醍醐灌顶

古语有云,亲贤远佞。就是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很多人都乐于接受别人的夸奖,听一些好听的话,却不喜欢被别人批评,甚至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是一个人如果整天跟一些虚伪的,只知阿谀谄媚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将永远看不清这个世界,甚至连自己也看不清。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个小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常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他们俩到了荒郊野外,同时发现一个宝箱、一根宝仗和一双草鞋。他们都知道这三件宝贝的妙用,都想据为己有,所以两个小鬼就争论起来,各自说是自己先看到的,宝物应当属于自己,互不相让之下就打了起来。

此时正巧有一个人经过这里,看到两个小鬼在那里打架,就上前去当和事佬。两个小鬼就请他评评理。甲鬼说:“这三件宝物是我先发现的,应该属于我所有。”乙鬼说:“不,是我先捡到的,应该归我所有。”过路人就说:“究竟这三件宝物,有何妙用?让你们这样争来争去呢?”

两个小鬼说:“箱乃是宝箱,能随我们的心意,想要华丽衣服,或山珍海味的美食,或金银珠宝,都可以从此箱取得。杖也是宝杖,能够战胜怨敌。穿此草鞋可以飞行自在。”过路人说:“我试试看,若是真有此妙用,即与你们公平分配,否则一堆废物,何须相争?”于是就穿上草鞋,一手拿了宝杖,一手拿宝箱飞上空中说:“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忘了友谊与仁义,来争夺此宝,所以此宝乃是你们破害友谊之物,现在我为你们的和平相处,恢复友好乃将此宝带走,你们俩还是好好相处罢!”

两个小鬼只能呆呆地看到宝物被人家带走,自己却一无所得。

醍醐灌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不应斤斤计较,互相争斗,而应当团结互助,并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很容易让某些人有可乘之机,让他们钻了空子并从中得利。

互换所需才能各有所得

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快中午了雨还没要停的意思。寺庙外面的马路边,几个卖小吃的小贩一直冷冷轻轻,没有一个人光顾。

中午了,卖烤饼的大概是饿了,就吃一快自己烤的饼。他已烤好一大叠了,反正也卖不出去,索性就自己吃了。卖西瓜的坐着无聊,也就敲开一个西瓜来吃。卖辣香干的开始吃辣香干。卖杨梅的也只好吃杨梅了。

雨就这样一直下着,四个小贩就这样一直这样吃着。

卖烤饼的吃得渴死了,卖西瓜的吃得肚皮胀死了,卖辣香干的吃得辣死了,卖杨梅的吃得酸死了。

忽然,从雨中慢慢走来一个年轻的小和尚,他从四个小贩手中将这四样东西都买齐了,坐在附近的亭子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四个小贩看到小和尚有香的有辣的有酸的有甜的,一番狼吞虎咽的样子,看上去味道好极了,纷纷留下了口水。

忽然从四面里面传来了呵斥声:“清源,你师弟哪里去了?”是一个长者的声音。“回禀师父,刚才师弟见门外几个小贩,说是教化他们去了。”一个年轻的声音答道。

当亭子里的小和尚起身离去的时候,那四个小贩已经在吃着相互手里的东西了,香、辣、酸、甜的味道让他们感到很开心。

那位小师父已经开始在唱经阁打坐了。

醍醐灌顶

有的人把自己的东西握的很紧,结果就只有这些东西。不要过分看重自己手里的东西,而不想施于别人或是与别人交换,要知道,互换所需才能各有所得,才能其乐融融。

不要执著于美丽的表象

从前,在摩竭国有个大观园,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这一天,有一男一女在园内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大臣的儿子,名叫畏民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女人,名叫上金光首。这两个人被彼此吸引,在拜佛时一直忍不住偷偷看着对方。

突然,上金光首仰翻在地上,四肢僵硬。畏民间非常惊讶,过去推了她一下,可是她却一动也不动了。畏民间不知所措的看着躺在地上的上金光首,只见她的脸色发黑,眼睛、嘴角、鼻孔、耳朵都开始流出脓血来,一股恶臭直扑他的鼻孔。畏民间这才明白,上金光首的确死了,而且在炎热的阳光下已经开始腐烂。转眼间,美丽的上金光首变成一具腐烂的女尸,一群群绿头苍蝇循着恶臭飞来,全都在尸首上吃喝那死肉败血。

畏民间怎么也想不出上金光首的死因,不禁惊恐万分,准备拔腿跑掉。刚站起来要跑的时候,却听到身边的树木说起话来:“这女子死得真可怜!那么漂亮的脸蛋,那么苗条的身材,却不明不白的被抛在这里。”

又有一棵树说:“这位先生,难道你只贪图她生前的美丽,不管她死后的凄惨吗?”

畏民间本能的停住脚步,他很奇怪树怎么会说话,同时也感到了惭愧,便从身上脱下外套,将那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盖住,搬到树林中藏了起来。

接着畏民间便向园外走去,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半空中亮起万丈佛光,照亮了整个天空。佛光中佛陀威仪万方,神采奕奕。

畏民间顿时忘记了刚才的事情,心中异常兴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再定睛一看,令他更惊奇的事发生了,帝释天放着五彩祥瑞的光芒,站在他面前,说道:“小伙子,恭喜!恭喜!你年纪轻轻就有福报看到佛陀的法相,肯定做了什么善事吧?”

畏民间听了这话,连忙对帝释天说:“帝释天神,您真是救苦救难。我正愁得不得了呢!请您给我指条光明大道吧!”“小伙子,不必发愁,有什么事与我到佛所去说吧。”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陀居住的精舍,帝释天变出一朵花来,交给畏民间说:“把这花放在佛陀的身上,有什么话尽管对佛陀说。”

畏民间照着帝释天的指点将花放在佛陀足上,退后叩首说:“佛陀啊!我要告诉您一件事。今天有个女孩邀我到大观园去游玩,后来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她七窍流血,皮腐肉烂,我看到简直吓坏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佛陀正准备开口说话时,从外面走进来了两个年轻女子。畏民间看见她们大吃一惊,原来那个年长一点的正是上金光首。

两个女子拜完佛后走了出去,畏民间转头一看,佛陀和帝释天神都不见了,面前却站着文殊师利菩萨。“小伙子,你认识刚才拜佛的那对姐妹吗?”文殊师利菩萨问。“我只认识那个姐姐,它是上金光首。”畏民间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你从今天的事情中知道了些什么?”

顿时,畏民间心中觉悟了,他马上回答道:“美丽不过就像泡沫一样,会年老,会消失,上金光首也是如此。我不用着迷于她美丽的容貌,就连与她之间的快乐都是瞬息的幻想。”

文殊师利菩萨满意地笑了,随后便消失不见。这时畏民间才明白,这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了教化他而示现的。

从此,畏民间精进求道,后来成了德光耀菩萨,最后成佛。

醍醐灌顶

很多事物的表象都是美丽的,很多人也都被这表象所迷惑,进而产生错觉或做出错误的举动。在看待事物时,一定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进而才能慧心明智。

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从前,有一位得道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便考虑着找接班人。

高僧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有一天,他将这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现在我决定在你们两个中间先一个接班人,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于是,慧明和尘元便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但是他并不气馁,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然而稍事休息之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为气力已经用尽,半空之中又无处歇息,于是重重地摔倒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徒弟用绳索,将他救了回来。

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想稍作休息,便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然后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回到了崖壁下。接着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