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取名有一套(名字与人生运势有关系吗?取名和生肖星座有关系吗?取名有什么学问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23:02:48

点击下载

作者:裘雅致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宝取名有一套(名字与人生运势有关系吗?取名和生肖星座有关系吗?取名有什么学问呢)

宝宝取名有一套(名字与人生运势有关系吗?取名和生肖星座有关系吗?取名有什么学问呢)试读:

第一章 人的姓名之起源

第一节 追溯姓氏的源头

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一个人的姓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甚至比名对人的意义更重大,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能够相对自由地改换自己的名,甚至可以同时拥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但是却不能任意更改自己的姓,而且每个人只有一个姓,它终生都跟随一个人。

姓是家族系统的标志,不同的家族系统使用不同的姓。中国姓氏的形成,是早在五千多年以前的事情,姓氏系统在后来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汉族是中华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它是由夏、商、周三族演变而成的华夏族吸收了其他民族,经历了漫长的融合之后在秦汉时形成的。

众所周知的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一切制度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的社会地位较女性优越。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崇高,男性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为生产力相当低下,妇女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取得了支配权。

母系氏族社会在婚姻关系上实行的是外族通婚,婚姻只能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成年之后,女性留在本族内,与其他氏族同辈男子结成婚姻关系,这也就是说,成年男子必须离开本氏族,到其他氏族与该氏族的妇女共同生活。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却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所以在“生”字旁加上“女”字,母系氏族社会的子女都归母亲,继承母亲的姓,根据文献记载,我们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因为女性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很多远古的姓都带有“女”旁,例如炎帝的姓是“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伯益的后代都姓“嬴”,契的后代姓“好”,都说明了姓和氏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常说“姓氏”,那么“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吗?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氏,古读音同“支”,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由于子孙的繁衍,一个氏族分成了若干支,每支都有自己的特殊称号,这就是氏。与姓不同的是,它是源于同一男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并且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和以后的奴隶社会。

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慢慢变得重要起来,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渐渐地,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成年男子留在本氏族中生产和生活,而成年女性离开本氏族到其他氏族中与该氏族的男子共同生活。随着子孙后代的繁衍日益增多,一个大家族人口太多,居住在一起,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困难,这种情况既不利于生产和生活,又不便于领导和管理。于是,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居住到别的地方。此后再加上身份和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子孙,逐渐分为若干的分支。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有的来自于祖先的号,如轩辕、高阳;有的来自于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有的来自于国号,如齐、鲁等;有的得于爵位,如王、侯等;有的来自于官职,如司马、司徒;有的来自于职业,如巫、陶;有的得名于居住的地方,如西门、东郭等。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姓的范围大,氏的范围小。氏族贵族男子可以称氏,女子和地位低下的人没有氏,那些操卑贱职业和居住在乡村的人则没有姓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姓(汉以后除外),但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个氏。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贵族下降为庶民,有的甚至沦为奴隶;而原来的庶民中,有许多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大部分奴隶也都得到了解放,这些人也开始有了氏,用来区分贵贱的姓氏制度开始变得混乱起来。西汉时期,刘邦从平民一跃而成为主宰天下的皇帝,他手下的重臣也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下层社会。过去很少出过名人的刘氏家族一下变得风光起来,刘姓成了全国地位最尊贵的姓氏,许多人都以姓刘为荣,而先秦时代代表贵族阶层门第、身份的姓氏完全丧失掉了原来夺目的光彩,人人都以氏为姓,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从那时候起,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人都有了姓,姓的数量一下子变得多起来。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整体了。

严格地说,现在很多我们认为的姓,在先秦时代实质上是氏。

另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情况同中国战国前的状况是完全一致的,大多数的日本人都有名无姓。明治五年(1872),日本政府规定每个国民都必须有姓,有姓是国民的义务,在这项规定的重压下,许多原本没有姓的人就匆忙给自己取了姓,贫民一般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根本找不到起好姓氏的灵感,再加上时间紧迫,所以全国上下出现了很多“渡边”、“松下”、“樱井”之类依地而取的姓。

前面讲了姓氏的起源。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我们这个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底有多少姓呢?这是个很难考证的问题。正是因为历史的悠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姓氏在新的需要下产生,也不断有一些姓氏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

先秦时代的姓氏书籍《世本》共收入了18个姓875个氏。

汉朝关于姓氏的书籍《急就篇》收入了130个姓,其中单姓127个,复姓3个。由于这本书是当时儿童的识字课本,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作者因为一些姓氏难读、难写或者不符合韵律而将它们舍弃掉。所以,很有可能这130个姓氏并非当时姓氏的全部。

唐朝初期的《大唐氏族志》中共收录了293个姓,到了中叶,《元和姓纂》中收录姓氏1233个。这个数字和汉朝时的130个相差了近一千个,可见,姓氏在唐代迅速增加了。

宋朝的姓则就更多了,宋时编撰的《通志·氏族略》一书,共收录姓氏225个,另一本《姓解》一书,则共收录姓氏2568个。

到了明代,陈士元的《姓觹》一书,共有姓氏3625个;《续文献通考》中收录了4657个姓氏。

1969年,王素存著《中华姓府》中,收集到的姓氏达到了7720个。1984年,《中国姓氏汇编》收录姓氏5730个。1984年,《中国姓氏大全》中收录姓氏5600多个。1996年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中,统计了从古到今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共有11969个。

现在,中国常见的姓氏300个左右,人数最多的姓氏是张姓,据说有一亿人上下,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两国人口的总和。

第二节 细说名字——名和字

现在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名字”叫什么,这里的名字指的是一个人的全名或去掉姓的名。但在封建社会,名、字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什么是名?它又因何而存在?名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和联系而制定的称呼符号。《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就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要交际,就必须有个交际的称呼语,绝不至于无礼到只喊一声“喂”字。于是,问者与被问者需要有个称谓,被问者回答,要需要有个自己的称谓。这个称谓符号就是“名”。

不过,人类最早的名字还不如后来那样固定。如人们在“以口自名”时,可以用自己身上某些特征作为自己的名字,让别人容易识别;在一些人识别某一个人时,也可以把这个人的某些特征作为他的名字或代号。这种做法,与我们后来习惯把某位身材特别高的人称为“大高个”,把某位走路时腰肢左右摇摆的小姐称为“风摆柳”是一样的道理,可以说形容得相当准确。

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人们的特征也许会发生变化,原来在一些人中是“大个子”的人也许在另一群人中只是中等身材甚至“小矮个”;原来走路如“风摆柳”的人也许会让另一群人觉得身板太硬,根本就不够柔美。对新的环境中新的一群人来说,“大个子”、“风摆柳”就不能成为代表两个人的特征,而原来那些不曾引起注意的特征或许会被重新发现,如“大个子”可能是个说话时唾沫四溅的人,因此他的名字或代号可能被这些人称为“喷壶”、“口水星子”;“风摆柳”也可能因为眼睛大且有神而被称为“大眼”或“电光”。这样,他们便会在新的环境中有新的名字。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便成为当时人所必须的东西。

人们常说,“闻其名而别其人。”可见,名的使用不仅仅是在姓氏后面加一个符号,以区别彼此的问题,其中也蕴涵了男与女、长与幼以及阶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差别,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个人命名上的一种反映。

名在我国作为一个人的代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流行开来的。最初,一般的人是没有名的,只有那些地位高的领袖和英雄人物才有取名的资格。但是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名,而仅仅是一种称号。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来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都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以后演变成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力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时候的男女都可以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她就有一个字,叫作“璇卿”。“字”兴起于商末周初,从那时起,贵族的子弟开始有“字”。宋朝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中记载:“古之人命字,一而已矣,初曰‘子’,既而为‘伯’为‘仲’,又为‘叔’为‘季’,其老而尊者为‘甫’,盖无两字相连取义。”有人会说,不对啊,禄父、子干明明是两个字。这是因为禄父、子干从书写上看虽然有两个字,但是从其含义上讲,禄和干是“字”的实在部分,而父和子不过是附加的部分罢了。至于“仲山甫”、“叔兴父”等由三个字组成的字,其前后两个字都是附加的词,前一个说明排行,后一个说明性别和已经成年,中间的那个字才是“字”的实体。

东汉后期起,两个实体词的字逐渐增多,如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等,南北朝后期以后,用两个实体词做字已经成为了命“字”的主流。

至于春秋时代楚国的“耿之不比”、齐国的“石之纷如”等是否是四字的“字”,至今仍无定论。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为主,用字辅助。

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相近或相通。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即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第二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义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使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白和透彻。例如:孔子生下来时头顶中间高而四面低,形状像尼丘山,所以名“丘”、字“仲尼”;关羽字“云长”,取张开翅膀高飞入云的意思;乐天知命才能居之甚易,所以白居易字“乐天”等等。

第三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反。这种取名字的方法可能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关。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按照儒家的中庸的处事原则和人生哲学,过犹不及,超过了,就必须退回来。再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第四种情况是名和字互为因果。辛弃疾字幼安,弃疾,就是根除疾病的意思,没有疾病,自然一生安康。

第五种情况是用典。曹操字孟德,就是出自于《荀子·劝学》:“夫是之谓德操。”高明字则诚,是借鉴《礼记》中的“诚则明矣”。

第六种情况是拆名做字。吴敬梓字文木,文、木分别是敬、梓的偏旁。

我们今天所说的名字并不是古时候名和字的合称,现在的人一般都是没有字的,只是将古人认为的“名”称为名字。

古人对于名和字的使用是十分讲究的,名、字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通常来说,称呼自己时用的是名,表示谦虚,而对于比自己位高、年长或是平辈之间,都应该称呼对方的字,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长辈对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低者都可以直呼其名。如果位高者、年长者对位低的人、年少的人称呼字的话,就是一种殊遇了。

由于名是比较卑贱的称呼,所以古时候人们对于尊长要“避讳”,所谓的“避讳”,就是对于他们的名中所使用的字都不能在当时使用,凡是遇到相同的字,都要用其他的字替换掉,或者是将避讳的字省去一笔不写,因此,便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字。

由此可以看出,名是为了区分彼此,而字则是为了明尊卑。字独立于名之外,但是两者又不是完全分离。从意思上看,字往往补充和解释了名,是名意思的彰显,所以,字又称为表字。

第三节 姓名的演变过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上演了许多流变的故事,姓氏也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几经变化。因为时间的久远和姓氏演变环境的复杂,姓氏的具体来源,在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种不同说法。大体来说,姓氏起源有以下几种:(1)将图腾作为姓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没有生命的物体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它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自己的氏族之间有血缘关系或是某种神秘的联系,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之。图腾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作用。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最后演化为那个氏族的人使用的姓氏。(2)以居住的地点作为姓

以居住的地点作为姓,是古人姓氏的来源之一。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生居住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的公族大夫们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齐国太子得臣住在东宫,他的子孙就以东宫为姓;鲁国的仲闵居住在南宫,所以他的后人们就以南宫为姓;鲁庄公的儿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他的后代就以东门为姓;其他的东方、左、南等,也都是将居住的方位作为姓的。(3)以封地名作为姓

以这种方法取得的姓在汉姓里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许多氏族原有分封国号,子孙以国为姓。如周武王封微子于宋为宋国,其子孙以宋为姓;周封非子以秦为国号,其子孙因姓秦;周武王封弟叔颖于颍川为赖国,其裔遂姓赖。古代秦国有公族大夫封于逯邑(今陕西省境内),其后遂以封邑取姓为逯氏。以国为姓的还有陈、齐、鲁、郑、赵、魏、韩、吴、周、典、郭、曾、许等姓。(4)以官职作为姓

在先秦时代,很多官职都是世袭的,即使后来失去了官职,他们的后代也以这些官职的名称来称呼这个家族,用以表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史氏是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早在先秦时期,史氏就已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这些史官的后人们就以史为姓。还有,黄帝的孙子,叫挥,他创制了弓和箭,他做的官也称作弓长,后来官名二字合成一字,就成为张姓。司空,据说在上古时代就有这个官职,它是专管水利方面事宜的官职,禹曾担任过司空一职,所以他的后人中就有人以司空为姓;司寇,是掌管刑狱的官职,卫灵公儿子的后人,世代都是司寇官,所以就以司寇为姓;上古时代有人叫重黎,是司掌天地的官,唐尧曾经抚育过重黎的后人。到了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很有权势,后来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他的后人成为司马氏。(5)以爵位为姓氏

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于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这就是侯姓的来源。(6)以职业或技艺为姓

以职业或技艺为姓,同样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远古时代,有的等级较低的贵族掌管了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奴,如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的后代中有以牧业为生的,于是就将牧作为姓,也称为牧氏。(7)以谥号为姓

所谓的“谥”,就是帝王、贵族等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别人依据他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齐国国君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在襄公被杀后,自莒国入齐,成为齐国君主,后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仍为桓姓。宋国的国君子御,死后谥号为“桓”,史称宋桓公。其后代有向魋,改名桓魋,其后亦称桓氏。(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桓侯氏复姓和阿鹿桓三字姓取一个“桓”字为姓等。(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如大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10)因逃避仇杀改姓

如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人,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等。

历史上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①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王夫之称船山先生。

②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

③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

④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

上述这些起着姓名作用的地点名称、官职名称等,大都是他人、后人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本人并不使用。这一点是和姓名不同的。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名,再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从上古时期到现在,我国人名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单名到双字名再到多字名的发展历程。但是不可否认,和姓氏相比,名的格局相对较稳定。取单名、取双字名还是多个字的名字,从总体上来说,是因时代而异的。

中国是世界上姓氏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神话传说时代。

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取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自己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是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这种说法,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春秋战国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已经出现。《诗·小雅》中的“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生了男孩,要把他放在床上睡,给他穿裙子,给他玩弄璋这样的美玉;若生下个女孩就让她在地下睡,给她穿兽毛或粗麻织的专供贫贱人所穿的短衣,让她玩弄纺锤。

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当时虽然已进入父系社会,但仍然有人随母姓。春秋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在当时成为一种制度。这就意味着只有国君及其宗子有姓,一般贵族男子只有氏。

春秋战国时期的未婚女子通常以国姓为自己的姓,在姓冠以伯或孟(嫡妻的长女为伯,庶出的长女为孟),仲(老二),叔(老三),季(幼女)等表示排行的字样所构成。例如:鲁惠公的元妃孟子。这里的“子”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对男子的尊称,例如“孔子”的“子”,而是元妃的姓。

已婚女子人名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将本国国名冠在本姓前面的,有些还标出排行,如齐姜,齐为本国国名。有的则冠上丈夫的谥号连用,如武姿,她名字中的“武”指的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当然也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字名。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是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者也很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着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从东汉到唐中期施行的门阀制度,将姓分为国姓、郡姓、州姓、县姓等高低不同的“姓”级别。宋朝以后,科举制度代替了门阀制度,姓氏等级逐渐失去了它的社会地位。到了现在,我们的姓氏已经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只有区别作用的符号。

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宋代以后,尤其明清时代,字辈谱命名法在社会中最为盛行。当时人们的字都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时代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的名字变化大致有3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入名比较流行,而且多选两个通俗常用、含义明确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加之西方文化思潮、港台文化的影响,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寓意美好的单字、叠字增多,比如“丹”、“莹”、“磊”、“娜娜”、“佳佳”等。而在网络盛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在含义上更加凸显个人色彩。

从古到今,我们的名字有大名、小名之分。

大名就是正式入籍的名字,也称学名。小名又称乳名、奶名、小字。小名多为家长为孩子取的昵称,关于小名,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大名和小名虽然都出自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但大名、小名有雅俗之分、内外之别。大名人人都可以称呼,小名只限于比较亲密的人之间称呼,比如: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外人即使知道某个人的小名是什么,也不能随意称呼。

大名、小名之间没有特殊的联系。例如:一个人的小名叫“小二”或“五大”,他的大名完全可以取比较文雅的“文轩”、“依海”之类。二者之间不必有任何内在联系。

第四节 趣谈“百家姓”的故事

(1)“百家姓”介绍《百家姓》是人们最熟悉的有关姓氏的古籍,一般人都会背上几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入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以“百家”为名,收录的姓氏不只是100个,它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个、共计438个。在中国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中,姓氏何止438个,就是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2)16种“百家姓”的源出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姜。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姬水之滨,而得姓姬。

又姜(彻吧)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年(N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况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于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泰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宋: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於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据胙土命氏的之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

陈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为陈氏的得氏始祖。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威邑(河南汝阳县东冯东北)。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嬴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双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于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领季历死后。其于姬吕继泣,后被其为西伯。西伯思病死后,其于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说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庶于中有以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说号为“废”,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于以其谥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性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扬氏等相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汉字有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们读错。如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音为hè(贺),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盖,音为gě(葛),常有人读为“盖”(gài)。

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本义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

曾,指曾经、未曾之意时念céng,但作为姓氏时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今有香港特首曾荫权。

缪,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广东省有大型企业广晟集团。但作为姓氏时念chéng。

第二章 性格与人生运势

第一节 给孩子取个好名字

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的组合,姓甚名谁对于一个人而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不仅想要拥有一个叫起来响当当又有个性、不俗气的名字,而且还非常珍视自己的名字,努力保护自己的姓名权,以免被别人利用和玷污。《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名字,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句子:“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说明,人在起名字时都应该尽量从字的音、形、义、阴阳五行、八卦等多方面考虑。

小女孩董茜(音“倩”)一入学就闷闷不乐。第一次点名,老师叫她董“西”,从此小伙伴们给她起了个绰号——东西,不再叫她正确的名字。近代学者章炳麟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四个“工”字排成方块,即古“展”字。由于用字太偏,难倒了不少人,包括女儿的老师,弄得很尴尬。“张湘江”、“冯晴岚”、“苑蕴玉”,这些三字声调全同的名字,读起来是否觉得有些平淡呢?“沈含章”、“孙汉清”是不是读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幼儿园里1个班就有3个“王伟”,以至于老师和小朋友不得不用大、小、胖、瘦加以区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中就有一男一女两个“杨柳”;“张颖”是个不错的名字,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仅北京市就有4000多个“张颖”。

一位男士出差开会时经常被当成女宾安排接待,令他如此尴尬的原因是他有个十分女性化的名字——王兰英。名字的审美标准中,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试想,如果小伙子第一次与姑娘约会,只闻姑娘芳名,他更愿意选“张万有”、“刘胜利”,还是“谢静淑”、“陈婉莹”?

由此可见,取名其实是一件很讲究,也很重要的事。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确实是这样。中国人历来讲究取名,他们重视名字并非无缘无故,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名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并非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

姓名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张名片,虽然只是个文字符号,但它却一直带有时代的信息,铭刻着文化观念,留下了家族血统的烙印,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隐喻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它对人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名字是家庭教育的起步,是父母对孩子人生前景的信息密码的锁定,是强化个人愿望或社会责任的“固化剂”。灌注着人生信念的名字,将规范、作用和影响着人的一生。

一个响亮的、优雅的、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更有利于事业发展。一个符合命理五行、数理格局的吉祥名字,对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事业有极强的灵动力和暗示力,它能增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一个恰到好处的佳名、雅号,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与时俱进、受时尚文化规定影响的高雅文化,应当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是一首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好诗。它能给我们好的暗示导引,给我们增加能量,激励我们上进,使我们奋发图强,力争上游,为我们的事业成功助一臂之力。

许多人都希望能通过名字来表达自己的希望、追求、趣味、抱负、排行、地位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在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使他人能领悟到当事者的深刻蕴义。

一个好名字,能够塑造一位雄才大略、气宇轩昂的政治人物;也能塑造一个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商业才子;还能塑造一个才华横溢、气质出众的艺术家……拥有一个响亮的好名字,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身体健康、社交能力、婚姻家庭生活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牵连着亲人事业的发展、身体健康状况等。

在古代,父母们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有五大因素,那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先贤们甚至认为“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根据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给孩子起名,也就是为孩子“定魂”。

名字对每个人来说,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一个人的标志和尊严。在美国,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30位年轻姑娘的照片拿去让男大学生们去做评语,然后在照片上标上名字,再拿去让这些大学生重新去做评语。结果,那些名字动听的姑娘的评语好上加好,原来评价不错的姑娘的评语因名字不好而有所降低。

同样,在我国,给年轻人介绍对象时,假如有两对男女的名字分别是张华健、王保栓、李薇薇、赵秋菊,在各种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让他(她)们首先根据名字挑选对象。那么,男性首先被选中的大多是张华健,女性被选中的大多是李薇薇,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他(她)拥有一个较为典雅的名字。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会受到他的名字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别人对他的再认识。

在中国,这种影响要更加明显一些,因为汉字较其他的文字具有更为丰富的涵义和多变的音节、音调。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听到或是看到某个人的名字时,就会联想、猜测这个名字的主人拥有怎样的性格和品德。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见过某个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但是根据他的名字就会对他产生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我们的汉字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在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以后,它们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涵义,根据我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容易把一个人同他的名字所蕴涵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名字产生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好的名字能够留给他人好的印象,如果人如其名,那么就更会给这个人以后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好的名字除了能给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之外,对这个名字的拥有者来说也有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

所以,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好名字能够辅助一个人走向成功。

一个好名字往往蕴涵着起名者的期望和鼓励,也给名字的主人以鼓励,使他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前进,努力使自己能“名副其实”。好名字能带来好的运气并不是什么迷信的说法,而是有其一定道理的。虽然拥有一个好名字并不必然给名字的主人带来好的命运,因为人的命运说到底还是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一个人能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大事业,主要还得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着崇高的理想、目标,有了理想目标之后,又是否能坚定地为之不懈奋斗。可是一个人的命运说到底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的因素其实相当多,而名字也算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表面上看,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命运根本就不可能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我们不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名字的确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相当大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们本着对自己及子女负责的态度,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万般谨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也是天下父母亲的共同心愿。给子女取一个情趣高雅,响亮顺口的好名字,绝不亚于送给子女金钱财富。金钱财富总有用完的时候,名字却能伴随、助益他(她)们的一生。使用适合个人的名字越早,其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第二节 名字和命运的关系

提起命运,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个成语“听天由命”,也有人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从来都是命,半点不由人”。那么,究竟什么是“命运”,它又是否能够被改变呢?其实,“命运”是“命”和“运”的合称,“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故谓“先天命”“后天运”。一个人的命与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出生地点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即人们常说的八字和风水。生辰八字和出生的地点,是与生俱来的,由不得人自身选择,也无法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先天之命”。

但是人的姓名却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这是影响人命运的诸多因素中可以改变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天运”。当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她)的星座、命盘、血型、四柱八字就已经确定了。姓名与八字,好比花与锦,八字好再加上姓名好,犹如锦上添花;八字差一点,但取好了姓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命与名,两不可分,互相为用。八字好比身体,姓名好比精神,这就是姓名与八字命运的关系。

中国的象形文字源自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这种来源赋予了它们生命的灵气。当文字成为人的姓名时,常常寄托着人的祈求和希望,更暗示着天地对人的信息诱惑力。如果仅将姓名当做“区别符号”来认识,似乎“名”和“运”之间是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但为什么从没听见谁的名字叫刘狗、李猫呢?“名”能改变“运”这种说法其实很早以前就存在了。《说文》中有“名自命也”一说。先贤尹子文有“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一名”的说法,可见,名字看上去虽然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识别符号,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命运”的信息。所以千百年来,姓名命理学广为流传,被许许多多的人相信和接受,自然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名”能影响“运”,是根据“数音”的威力。名称之文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就是数之根本。换句话说,文字即数,数是灵的表现。表现为文字所构成的名称则具有影响人的命运的威力。古人有“天数”、“数之所定”、“天数难逃”等等,可见数即命运、命运即数。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事业对每个人来说却都同样重要,有的人甚至将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是成功却并不总是与你同行。有的人才华横溢,却四处碰壁,得不到赏识;有的人长年累月劳碌奔波,成功依然还是遥遥无期……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姓名如果真的能够影响人的命运,那么世界上同姓同名的人,他们的命运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上却存在那么大的差别呢?这并不是姓名学理论上的矛盾,正如前文所说,影响人命运的东西,除了姓名外,还有四柱八字配合的关系。

姓名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和不可抗拒的信息诱惑力。有时,这种信息诱惑力足以支配人的命运。因此,名字取得不好的人,有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好的运气,常常陷入病弱、逆境、磨难、婚姻坎坷、劳碌奔波、多劳少得的沼泽中而无力自拔。

古人有这么一种说法:“汝巧非汝能,我拙非我愿。”其实就是被姓名在数理上的神秘力量所诱导暗示的结果,受到坏名字的灵动力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名字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不好的名字自然而然不会带来好的运气,而好的名字必定会带来好的运气。所谓命运,实际上是命与名的结合体,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名字作为每个人所固有的符号信息成为人们在社会上谋求生存和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之后,便开始产生了价值。唐代诗人李益写下:“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精练而准确的十个字极其生动地勾勒出了两位友人重逢时的音容笑貌,他们想必已经阔别多年,早已忘记了对方的长相,相逢时互通姓氏,竟以为是初次相识,直到提到双方的名字时,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才一一在脑海之中浮现,当年的一切又历历在目。可见,名字与人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就像一提到“焦裕禄”三个字,人们的脑海中自然浮现出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一提到“包青天”三个字,人们就会想到那位不畏强权,清正廉明的黑脸包公。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名字的说法也有很多,有名声显赫、名扬四海、名声远扬、大名鼎鼎等等。对一般人来说,最普通的要求也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除了属于褒义的,还有贬义的,例如“名不副实”、“见面不如闻名”等。

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留给别人的最初印象就是自己的名字,一个响亮的好名字会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可能为名字的主人带来好的运气。相反地,一个不合时宜的名字,可能带给主人的就是背运了。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

清代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主政。有一个名叫刘春霖的人参加殿试,本来考得成绩平平,只在末等,但因为他的名字“春霖”有着春天的雨霖的意思,再加上姓氏“刘”和“留”谐音,与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恩泽永存,流芳百世的心境正好相合,慈禧太后便将刘春霖点为状元。这个人因为名字起得好而一飞冲天,春风得意,但也有因为名字起得不合时宜而倒霉的。

清朝同治七年,慈禧太后因为江苏人王国钧的名字谐音“亡国君”不吉利而忌之,将因殿试成绩优异而被初定为一甲的王国钧打入第三甲。

明代永乐二十二年,孙曰恭经殿试的成绩本可以当状元,榜眼应该是邢宽,但是到了发榜时,邢宽却意外地成了状元,孙曰恭变成了第三名,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就是永乐皇帝认为孙曰恭的名字合起来变成了“暴”字,自古以来,皇帝最忌讳别人认为他是暴君,相反地,邢宽的名字却起得很好:“刑”政“宽”和,必定可以为皇帝赢得人心。因此,孙曰恭的状元之位便被邢宽取而代之了。

上面所列举的例子都发生在封建的帝王时代,身处近现代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同样也经历了一场因名字而引起的麻烦。章先生一生对国学有很深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在知识界乃至于全中国都是很有名气的人物。章先生在为自己的女儿起名时,煞费了一番苦心,希望能为心爱的千金取一个精彩的名字。可是在女儿长到了该婚配的年纪,却一直没见到有人上门来提亲,日子一天天过去,章先生眼见自己的千金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却偏偏没有人愿意娶,怎么也想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经过明察暗访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给女儿取的名字别人不会念,怕上门提亲时念错。知道这个原因后,章先生借机在一次宴会上巧妙地说出自己女儿名字的念法,这才使得女儿的婚事不至于因为名字的原因而耽搁。

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类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姓名对人的作用日益重要。然而,人们发现姓名文化存在太多的遗憾。这些遗憾给名字的主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在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对姓名文化的结构,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名字除了表层的涵义之外,还有一种潜在性的信息,可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事业的成就。

姓名这一“符号”确实对人的一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绝非简单的代号,有人因名字而贵,有人因名字而贱。为什么“名”“命”二字的发音会在同一个音谱上,而它们的声母和韵母竟是相同的?为什么它们的汉字发音会是同一“命脉”,难道这两个字是“双胞胎”?大家再分析一下为什么“姓名”和“性命”的发音又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由此可见,名字和命运在某些因素上是有“骨血”关系的。

近几年来,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起一个好名字,真的能改变命运吗?真的像一些姓名学上说的那样,只要改个好名字就能换掉坏运,迎来好运?人的吉凶祸福难道都是由名字决定的吗?

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运行轨迹”,我们称之为“命运”。但这个轨迹的形成,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改善这个运行轨迹,更是系统工程,绝不是靠哪一点就能决定了一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