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4:42:43

点击下载

作者:吴郁,曾志华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试读:

上篇 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本篇系中国传媒大学“211”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世界华语传媒语言及语言传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BBU211-14)之《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及专业人才综合素质》(BBU211-14-2)的上半部分: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的迅猛发展,全国有多所院校新增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6年》统计的数字是58所,我们在网络上查询到的数字是150余所,另有业内人士说已经达到近300所。在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群体中,各地的专业教学基本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招生原则缺乏,专业教材缺乏;缺乏科学的专业标准,缺乏统一的评估体系,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为了建立健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了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丰富与创新,也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播音员主持人,我们对国内的相关院校作了第一次初步的了解与调研。

本课题于2004年正式启动,首先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相关院校的相关资料。2005年6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我们面向42个理事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达81%。另外,我们对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并在国内直辖市、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基本调研点,通过对办学规模、教学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国内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院校的相关数据资料;继而通过对办学条件(包括硬件部分:教室、录音间、演播室、教材等;软件部分: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师生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社会反响的调查研究,以期在教学情况的铺陈和具体数字的罗列中,勾勒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的真实面貌。

本课题设定的调研目的和任务是:统计出最新的已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院校的相关数据,展示这些院校的办学规模、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填补目前全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状调研的空白,并且搭建全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协作网络,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为教育部在专业目录制定及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依据,为规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以及专业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路。

在这里,特别要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所有理事单位,没有众多同行的积极配合、鼎力支持和热情相助,课题的完成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一章 当前现状概说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为广播电视领域培养输出人才的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开展得如何?我们试图从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对比分析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探讨在现阶段如何加强和提高播音主持教育水平,以期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播音主持教育事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小到大,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已经发展成在国内高校中独具特色,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专业。以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代表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经过[1]了初创期、成型期、成熟期,至今又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期。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创立,应该归功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1954年,为了适应广播电视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建立了培养广播专门人才的学校——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学制为3年。从此我国有了培养播音人才的正规院校。

从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办“播音训练班”,到1963年9月开办我国第一个中文播音专业(大专),1977年开始升为本科,1980年建立播音系和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9月成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999年开始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生,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也就在这年的年底,中国播音学脱离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二级学科,进入了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自身加以拓展并提升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播音专业教育,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整体建设中,在中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历史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为广播电视机构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几十年来已经为中央及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输送和培训了13000多名播音员主持人,为世界各国及世界各国华语媒体培训留学生及播音员主持人近千人,是全国优秀播音员主持人成长的摇篮,是培训世界华语媒体优秀汉语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的基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专业。

十几年前,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在全国还只有北京广播学院一所,每年几十人的招生规模,毕业生也都是全国统一分配,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众多的院校纷纷开办起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谓是“遍地开花”。尤其是近五六年,办这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院校迅速增多,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据最保守的统计,目前大概有150多所院校办起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2]每年的招生规模在1万人左右,这还不包括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部分。按此比例,估计在校生的规模大概在两万人以上。也就是说目前的招生规模已经比十年前扩大了几十倍,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本课题启动后,我们通过网络搜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对部分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关注了陕西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六所院校。这六所院校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教学体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可借鉴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六所院校的基本情况。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之一,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

学校创建于1944年,前身是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

学校位于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700余亩。学校现设有16个院(系),62个本科专业;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有国家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各类研究中心(所)48个。

为了适应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为了有力提高西北地区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整体水平,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2001年,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该专业为西北地区高校最早开设的专业。意在培养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的高级人才。

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培养目标定位于:重素质、有特点、适应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长期扎根西部。招生规模现在每年控制在50人左右。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

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2000年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学院设表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导演系、电视艺术系、公共教学部、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本科专业教育层次有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编导、文化事业管理等专业,涵盖话剧、戏曲、舞蹈等专业门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隶属于电视艺术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原电视艺术系)成立于1995年,本科学制4年。主持专业每年招生25人左[3]右,现有在校学生113人。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的前身是1992年四川省教委批准建立的四川电影电视艺术进修学院,是一个非学历的高等教育机构。1995年,校领导多次考察进修学院,经过半年的磋商达到共识,决定由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电影电视艺术进修学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共同组建一个新型的按民办机制运转的二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学院的建立开创了国内高等教育第一个公办民助的二级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定位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平台上,即学院将为影视界、文艺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专业技能和特色的青年影视艺术人才。

建院以来,学院为各级电台、电视台、部队、省市地方文艺团体输送了3000余名主持人、播音员、演员、编辑记者、摄影师、化妆师等。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4月8日,经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教育部同意,由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组建成立新天津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17个学院,2个系,3个教学部,19个研究所,8个研究中心。设有58个本专科专业(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30个)。已形成多学科、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以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贯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层次分明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已延伸到本科专业11个学科门类中的8个学科门类,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是一所适应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国际通用型女性人才的特色学院。学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设计(包括五个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现代家政四个专业。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广播与电视节目采编方向。学制为4年,本科。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了大量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海外著名学者、教授讲学、任教。

多年来,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及国内外联合办学的形式,走出了一条教育、科研、实业一体化的新型办学道路。

国际女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4年10月,198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0年2月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政府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

学院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社科部、公体部等9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9000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隶属于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该系现设有3个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礼仪文化方向)、公共关系(非艺术类)。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于1986年(专科1986年招生,本科2003年招生),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东郊古运河畔,校园占地708亩,校舍总面积46万平方米。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成立于1996年9月16日,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二级学院之一。它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始建于1963年。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是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也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科研基地。

学院目前下设播音系、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所、语言传播研究所、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等系所,并建立了全国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培训交流中心。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如今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专业,也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上我们仅列举了六所院校的基本情况,更多院校的状况无法一一罗列(具体院校名录可参见附录)。据了解,目前开办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院校达150多家,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专门性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二是综合性院校或专业院校中所设置的广播影视二级学院,如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等;三是综合性院校或艺术院校中所设置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如广州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四是各省、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开办的广播电视中等学校,如新疆广播电视学校、江西广播电视学校等;五是民办院校。看来,目前开办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院校规模、办学层次等参差不齐,较为复杂,这一方面反映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市场亟待规范。

2003年12月,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全国30多所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代表倡议,成立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学会。2004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筹)。2005年6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成立大会。

应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对专业建设方面的引导,加强对专业教育、教学的规范,以此来保证播音主持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学会的建立标志着专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竞争、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分析

如何看待蓬勃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其繁荣的背后又有哪些因素值得研究和深思?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一、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成长的直接动力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成长发展,是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的。

从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算起,播音事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60多年来,人民广播的播音员由最初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全国的万人大军;播音理论建设由陕北台“十天工作总结”,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播音学》、《播音创作基础》、《朗读学》等;播音业务的研究、播音队伍的培养,由最初学习苏联的经验,发展到现在高等学府有专门的系科、专业,有一支包括教授、专家在内的师资队伍,能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播音专门人才。这一切的发展变化都与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

广播电视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成为20世纪影响最重大的人类发明,也成为最受人们喜爱和最为普及的现代传媒。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后,中国的广播电视,特别是部门、类别的发展,其速度之快超过了社会许多的其他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广播电视中出面的传播者大多是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不仅业务上要求高,政治上审查也很严格,能从事这一工作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随着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推进,主持人节目蓬勃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节目主持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一大批热爱主持事业的人希望加入到这个方兴未艾的队伍中来。后来,许多电台、电视台实行栏目化管理,需要把人固定在栏目中,还主张主持人要参与采访和编辑活动,即使不考虑后来增加的频率、频道以及节目数量,原有的播音人员也已不足以应付节目大量增加的需要。于是各台纷纷解散播音部(组),除了几个人专职播新闻以外,大多数播音员分到了节目组,从事主持工作。当然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主持人节目扩张的需要,只能不断从社会上大量招聘,招聘的标准也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据统计,1986年我国专职的播音员主持人仅有1607人,到2000年增加到16600人。截至2002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播音员主持人总计22600[4]人(其中具有播音职称的共有18000人),而实际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员,就有五六万人。目前,在省(市)级台(包括各频率、频道)的主持人,一般都超过百人以上,比过去增长了近十倍。有些台还长年大批聘用编外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其数量之多,难以统计。

大量的播音主持岗位需要高校为其输送优秀的人才,一部分没有经过语言规范训练的主持人急需充电提高,与之相适应,播音主持教育事业亟待发展壮大。

1984年,中央电视台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播音。当时北京广播学院的张颂教授在会上提了两句话,“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这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两大基本功训练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张颂教授带领播音系的教师,共19人分工合作,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并于1994年10出版了《中国播音学》,它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已经摸索出一套具有始创性、独特性的播音教学规律,奠定了科学的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完善了教材建设,形成了梯队式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大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二、市场需求是播音主持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近几年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多,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开始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壮大是与这种大的教育环境分不开的。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指出,在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既是专业的需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很[5]重要的方面。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逐步扩大和提高,来自生源的巨大市场和办学者的敏锐市场洞察可谓一拍即合。1.考生市场巨大

艺术考试在近几年一直很火,似乎艺术考试升温已经成了全国性的现象。由于市场较大,全国各地各种院校不管有没有条件,都争着开设艺术专业。由于录取比例较高,很多高考无门的学生会想办法通过艺术考试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是如此,上百所院校在每年的学生寒假期间或初春时节开始报名,报考的场景用“火爆”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办学时间长,办学声望高,虽然每年仅有六七十人的招生规模,可报考者却达到七八千人甚至上万人,能考上者真是“百里挑一”。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也是如此,虽然招生规模有限,每年的报考人数却都居高不下。如此有难度,为什么报考者趋之若鹜?

一是考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意味着有希望成就一份“明星”梦想。中国的主持人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起步较晚,但恰逢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生活朝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时期,各种传统的观念面临挑战,单一、沉闷的生活局面被打破。在这种有利的社会背景下,主持人亲切、鲜活、新颖的面孔一经出现,便立即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目光,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目前,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主持人活跃在广播电视行业中,这些耀眼的明星,是许多年轻的中学生心中永恒的偶像。于是播音主持类的院校俨然成了“造梦工厂”,带着主持人的光环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在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二是艺术类考试适当调低的分数线使更多的考生跃跃欲试。作为艺术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能”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成为许多考生报考的主要动机。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又没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将它视为跨入大学门槛的一条捷径。所以报播音专业的不少考生都带有一种投机的心理,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艺术类,可以享受一定的降分优惠,而在招生录取中,专业面试分又占了较大比例。专业面试的随机性、主观性都比较大,往往被误认为只要会说普通话、天生一个好嗓子,就能够对付。

其实,对于一个规范的播音主持院校来说,播音专业考试的难度在逐年加大,文化课过低的学生很难迈过这个门槛。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作为经教育部批准,西北地区最早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办学水平已得到同行及考生的认可,每年报考人数都成倍增长,文化课分数线也在逐年提高,2004年录取的新生中最高分达到519分。从录取比例上看,该专业最终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率在15∶l至100∶1之

[6]间。中国传媒大学每年不大的招生规模,更是精中选优,文化课考分高分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可见,考取一所较好的学校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不容易,仅仅因为分数线低而报考的学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2.办学院校激增

短短几年的时间,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专业由一两家快速发展到上百家,除了考生市场的需求刺激因素、高校扩招的现实情况之外,利益的驱动力也不可小视。

高等院校扩招,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见到成效,大家办学的热情比较高。尤其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说明大家对素质教育比较关注。毋庸讳言,各高校的扩招明显受到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比如普通高校都在争相招收艺术类考生,诸如林业院校设主持人专业,工科院校招表演学生,师范院校一个艺术专业一届就招收几百名学生……由于看好这块市场,许多民办高校也奋力杀入艺术教育阵地。

一位艺术院校的负责人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艺考确实是有点过热,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不太正常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考[7]生只为升学,学校只为赚钱。”有人算了这么一笔账:普通本科生一年学费不过5000元,而艺术专业本科一般是每年1万,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基本上是招一个艺术生顶两个普通生。另外,艺术专业每年的考试报名费也是一笔大收入,一般是每人100元,个别院校还有高达200元的。

毫无疑问,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了高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巨大的经济来源渠道,于是成了众多高校争先恐后、奋力分争的“香饽饽”。

第三节 多重矛盾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

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播音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在我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众多学校中,除了一定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之外,还有一部分综合类和工科院校。各个院校从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教学,有利于播音主持教育科学体系的尽快充实和完善。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提供丰富的讲授经验,可以积极汲取。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以新闻传播为教学特色,培养的人才中新闻主播和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居多;上海戏剧学院定位在综艺类节目主持人,将表演中的声、台、形、表服务于主持人的培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特色。与此同时,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成为热点以后,中国顶尖知名高校也加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行列,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如: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都参与其中,这必将为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和研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拓宽眼界。所以,多学科院校办这个专业也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依托各院校优势学科,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办学方向。现在主持人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主持人有时更有竞争力。如果大家都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或[8]学科背景,培养各类节目主持人,倒不失为一条良策。

近年来,广播电视步入了“多频道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栏目,同时培育出了带有标志性的、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他们不完全是播音科班出身,他们的教育背景有的是法律、经济,有的是戏曲、音乐等,这也激发了众多有着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投入到播音主持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双学位班和研究生班就有大量这样的学生,他们也无疑会从多个角度考量和审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对专业教育的发展也是有所裨益的。

大量的考生,虽然有些抱有投机的心理,但大量的热爱播音主持事业的学生无疑会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各个院校,他们中的优秀学生无疑就是“明日之星”,其中不乏未来的精英。

另外,由于播音员主持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对播音主持工作及这一专业的教育情况献计献策,纷纷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论述和揭示,这些都为播音主持学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养料。

但是,这一切的收获并不能掩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背后的浮躁和泡沫,我们认为,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警醒和重视的关键点。一、规模扩张与力量短缺的矛盾1.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目前,各地大学看好播音主持这块市场,这几年相继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些地方还办起了这类专业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大都依托电台、电视台开课,教材、课时难以规范,教师、教学难以保证。规模扩张与力量短缺是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虽然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使社会及家长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这种关注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又引起人们对播音主持行业不理性的预期,致使专业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认识也过于简单化,不少人以为会说普通话、容貌端正就可以做播音员主持人。显然,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及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来说将会是一种可怕的误导。

正是在这种误导之下,许多学校盲目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的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专业教师,专业课程资源非常有限。许多关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要求的专业课根本无法开,或者勉强开课却课时有限。有些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所有的专业课全凭外聘教师解决。外聘教师大多来自实践一线,他们有着丰富的话筒前和镜头前的经验,但教学是有着自身规律的,有时候实践经验并不能完全替代理论知识。另外,所有的专业课依靠外力,往往时间上不能固定,不利于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的综合院校或理科院校,师资是来自本校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没有从事过广播电视工作,实践经验缺乏,授课过程中,示范、引导能力偏弱。这样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与较大规模的招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与一般的文科教育不同,它不是通过课堂讲授,就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的。按照教学规律,必须通过大课讲授、小课辅导,实施艺术个性化教育。所以办这个专业,必须要有充裕的师资力量和富有经验的老师。然而现在的状况是,有的学校,由于师资不够,大课讲得很细,却不能安排足够的小课训练。这对于技能性很强的语言训练来说,要想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功力,恐怕是难以做到的。还有的学校由于专业教师少,小课组人数就不断扩充,有的学校一个小课组能达到30个人。这样的小课“规模”,因材施教、示范引导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根本无从谈起。2.教学设施的不足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在专业培养上要投入很高的教育成本。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的全套播音实验设备,可以说是一项高投入的学科专业。

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规范中,对专业教育所需要的设备和师资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国家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都是带“*”号的专业,即由教育部审批的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其中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投入性。

然而目前办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院校,没有应有的录音、录像设备;有的学校有部分简陋的设备,但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老师缺乏媒体实践经验,缺乏操作技能和操作训练,很难给学生进行话筒前和镜头前的演练和示范。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的普遍反映来看,他们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业界的实践,许多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学校硬件设施差、实践时间少,听、看节目和接触实践机器机会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弱。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广播电视实践工作,而实践性极强的广播电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并重”,即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并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缺乏实践,势必影响广播影视事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看来,“超常规发展”是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之一。“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播音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人才结构与素质水平也急需提升。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功底、真正的实力,具备放眼世界、立足现实、勤于思索、勇于创新,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与社会潮流保持一致的胸怀与胆识的理论和实务都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真正生力军。而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大忌。二、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反差

传媒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当前广播电视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既是严重过剩,又是十分紧缺。过剩是因为低水平、同类人才过多;紧缺是由于高素质、特色人才太少。“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9]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这样说。

每年大量的考生不辞辛苦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心中怀揣着一个明星的梦,即便做不了名播音员、名主持人,也希望能在广播电视行业有所作为,但残酷的现实是这条成名“捷径”的背后是未来就业的隐忧。进口大,出口细,使学生择业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教育司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是22600人(岗位),就总体情况来说,中央、省及省辖市广播电视机构的主持人就业岗位目前已经处在基本饱和状态。如果说还有需求的缺口,那也主要是需要优秀的新闻评论类主持人、知识性节目主持人、大型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等特色化、专业化主持人。但目前我们的教育手段和教学能力还不能满足培养这类人才的需要。

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低水平盲目扩张的状况,总体规模已经是供大于求,今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规格与需求规格差距正在拉大,可能会形成对这个岗位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在这背后,却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遍地开花,对专业教育的未来和隐忧的思考却少得可怜。三、日常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不平衡

播音主持工作作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科理论和其指导下的业务实践,一直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直是在不断的演进中丰富和发展的,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是专业教育除了要注重实践外,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上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像许多国外教育那样,推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双元制”,两种教育互补、协作。这就给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肩负着播音主持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外,还不得不兼顾职业教育中制作和操作教育的使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接触市场、不实践,难以从现实的层面了解广播电视;不重视播音学,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又难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正在发生的播音主持现象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现在虽然有许多高校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上有了不少改变,但在教育理论研究上还是比较薄弱。

另外,从播音主持的教育规模来看,从最初的两所学校(北有“北广”,南有“浙广”),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所,目前,大部分学校还都是借鉴和参考了这两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学校能够从自己所在的地域特色(如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考虑,实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的却不多,从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有的学校仍然被束缚在一种孤立的尴尬状态之中,供给学生的也几乎是与社会绝缘的知识。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而从实践中深化的播音理论和教育理论更是少之又少。

播音理论的建立和自成体系,一直是行业的骄傲。完整的播音理论体系多年来武装并卓有成效地指导着播音业务实践,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播音主持从业人员。但同时,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也对播音理论和实践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理论建设是播音主持事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应该加强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在正确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播[10]音理论研究的课题繁重而紧迫,播音学的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当然,所有的理论研究工作,需要理论工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关注。可是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老师们常常是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在我们的调研中,有的播音专业老师的周课时量达到了20节,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思考,这也是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一个尴尬和矛盾。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虽然是艺术领域,但是它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不应该动摇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远不是仅仅培养几个主持人、几个播音员就够了。专业教育的任务是通过专业教育培养、树立有声语言的典范,中华民族有声语言的典范。这样的任务,应该作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里一个最高的任务而提出来。

广播电视无疑将进入更加辉煌的时期,与此相适应,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也应达到更高的水准。分析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探求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向,是关系未来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势不可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和拓展阶段,出现各种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规范建设,强调规范操作,避免盲目办学和低水平办学。如果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中,能重视制度建设和规范操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应该有所降低,发展应该可以更加顺利。[1] 付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见《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 引自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丁俊杰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3] 数据来自“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4] 国家广电总局人教司副司长李金荣在“首届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高级讲习班”上的讲话,2004年7月22日。[5]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在“首届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高级讲习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6] 朱晓彧:《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报名的困惑与反思》,《今传媒》2005年第4期。[7] 转引自毕一鸣:《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见新华报业网2004年8月17日。[8] 转引自毕一鸣:《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见新华报业网2004年8月17日。[9] 来源: 《中国高校新闻专业激增》,人民网2005年10月28日。[10] 张颂:《研究播音理论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见《播音主持艺术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章 培养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分析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人才,这是我们从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们亟需研究的课题。因此,面对日益壮大的队伍,我们应当更加清醒,不断自省,不断审视自我发展的过程,努力保证我们这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主体队伍充满新鲜的活力。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选拔标准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

第一节 培养目标分析

在分析研究培养目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几所院校为其所开设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制订的培养目标:成都理工大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与主持专业文化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且具有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及影视表演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现代广播电视高科技传媒手段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播音与主持为主,集“采、编、演”为一体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传媒部门、其他文化系统以及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宣传、公关、广告和文秘有关的传播工作。陕西师范大学

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及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等部门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专门人才。四川师范大学

培养德、智、体、歌舞演艺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修养,掌握广播电视及新闻理论,能够担当电台播音、电视栏目主持人、编辑、记者、策划人等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天津师范大学

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武汉大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基本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及法规,能从事播音、节目主持、采编、节目制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浙江传媒学院

本专业主要为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及相关单位培养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传媒大学

本专业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部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及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从事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与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播音与主持、各类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双语播音与主持、影视配音及演播,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综观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面向广播电视业,培养以有声语言为工作手段的传播人才。但由于市场需求不同,生源不同,每个院校又有着自己的培养特色。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几个特点。一、强化有声语言表达能力

任何一个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都会把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放在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因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所从事的是一个和语言应用紧密相关的工作,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工作的质量。所以每个学校都会以提高有声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基本层面的具体要求。1.准确清晰

所谓准确就是指培养的学生要有准确的话语表达能力;清晰指的是话语应当便于受众接受。

在全民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用语的今天,具备准确清晰的话语表达能力,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准确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发音准确,学生应该能讲标准的普通话。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1994年10月30日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之后,广播电影电视部制定了《关于中央三台实施〈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持证上岗暂行规定〉的意见》,明确提出: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1]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甲等。因此,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是我们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其二是用语要准确,这一点在有的院校教学中容易被忽视。

广播电视的发展,促使各种类型的主持人应运而生,个性化成了大家争相追宠的目标。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其中的创作原则,就容易走弯路,最后只能成为“哗众取宠”了。因此,在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当确立一个规范性的原则,一个使用准确规范用语的原则,即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它包括了政策方面的原则,也包括了语言方面的原则,还包括了审美方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准确的用语意识,而不会导致将来在工作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顾忌,导致传播语言的低俗化倾向。

清晰包含了发音要清晰、语义要清晰两个层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受众接受。2.圆润动听

对于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院校来说,圆润动听也是提高有声语言表达品质的一个具体要求。

圆润动听是基于审美层次意义上对创作主体提出的要求。《中国播音学》中用“字正腔圆”来形容对圆润动听的具体要求,这还只是一个吐字发声的基本层面的问题。其实圆润动听不仅体现在字词上,也体现在句段中,即使在整个篇章里,也有圆润动听的要求。

所谓圆润动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如珠如流”。根据汉语语言的音节性表达特点,要求每一个音节的发音要清晰、圆润、动听。在播音学理论中,运用“枣核型”,对吐字发声的方法进行了描述,要求每一个字都要吐得饱满、圆润,就像珍珠一样。光有“珍珠”还不够,还需要把它们串起来。这是对圆润动听的高一层次解读,要求语流光滑自然。要实现语流的圆润动听,除了加强吐字发声的教学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对稿件、节目的理解能力,使字与字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更加有机,更加自然。3.富于变化

人的情感是富于变化的,不同的稿件、不同的节目会激发人们生发出复杂的情感,把这种复杂变化的情感传递出来,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创作目标。所以,在播音专业教学中提出了“以情带声”的教学要求。经过学习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当具备根据不同稿件、不同节目进行情感体验的能力,并利用这种情感体验进行二度创作,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最终达到感染受众的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首要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全面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这绝不是有的人以为的“播音员只要能说话就可以”。事实上,播音员主持人不但要能说话,还要会说话,说好话,这个“好”字里面就蕴涵了很多学问,也需要从业者付诸大量的艰辛努力。二、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伦理观念、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新时期的形势,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不停地呼吁“教书育人”,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于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培养新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创业基础。

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台上台下“两张皮”;也有的主持人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两眼充满着茫然。基于这种情况,锻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伦理观念,使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健全的职业敏感度,是所有从事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们的重大使命。

新时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该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能够把这些政治思想理论创造性地用于广播电视创作实践活动中来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履行我们的职责,成为执政党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工具。三、培养学识广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受众审美品位的提高,对节目以及主持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已有的知识面临着挑战。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已经不可能单纯地坐在演播室里,面对话筒、摄像机播读别人写好的现成稿件了。多数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要身兼数职,采编播一体。即使不担任主要的采编任务,也要融入到节目中去,把自己的思想和节目制作者的创作意图融合到一起。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不具备广博的知识,不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是无法适应一线提出的具体要求的。1.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要应对日新月异节目样态的变化,尽可能最大化地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知识面要宽,还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性,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提炼闪光点,并把它浓缩起来。

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意识到这个道理。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开拓自我是很有益处的。所以,不论是在人才选拔,还是在日常培养上,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锻造,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2.提高操作能力,实现一专多能

播音主持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在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手段飞跃发展的今天,节目样态发生了巨大变革,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也随之更加多姿多彩,创作手段是日渐丰富,对主持人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提倡对学生的培养要“一专多能”,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所谓“一专”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指在创作主体位置上的“专”,播音员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实践性人才,因此在这个创作主体位置上,一定要“专”;其次,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自己所擅长的节目,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相应的“多能”则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也应当具备其他基础创作主体的技能和驾驭多种节目的能力。因此,在各高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复合型”、“通用型”之类的字眼屡见不鲜。3.具备理性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长久以来,对播音员主持人有一种误解,认为他们“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言外之意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徒有其表,只能念别人写的稿子,思维品质不佳,无法独立思考问题。

而事实上,现在播音员主持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及思维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手段的变革引发了新闻时效性的革命,许多重大新闻事件都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在现场就地即时报道。于是,再让别人写稿子,就不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需要了。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在实践中开始追求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敏捷的临场应变能力,并期望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分析和驾驭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有长期的大量积累和严格的训练。

因此,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目标所关注的焦点。4.要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

时代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度,也在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而身居文化传播前沿的广播电视行业,就更肩负着与世界各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每年,我国都要举办国际电视节等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北京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些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活动,都需要平时活跃在屏幕上的播音员主持人粉墨登场,而主持人是否能够操持熟练的外语进行传播交流活动,直接反映着国家的广播电视传媒水平。

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就更应该掌握外语交流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能够不带翻译,自己直接用外语进行采访等创作活动。我们预计,将来使用外语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将成为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四、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广播电视传播活动是一个集体性的创作活动,需要从业者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培养较强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我们反对“个人主义”,尤其对于身居前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广大的听众、观众是通过和播音员主持人的交流来接受信息的,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就成为广播电视传播者的代表和使者,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也容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容易产生轻浮思想,容易“飘飘然”。不但在观众面前容易目中无人,在创作团队中也时不时流露出这种思想。

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工种都是一样重要的,都是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虽然播音员主持人代表整个广播电视创作团队,在受众的心中熠熠生辉,但是作为从业者来说,心中要不断地警醒自己:自己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整个流程中的“最后的终端”,没有其他各工种的配合和支持,这个光芒是无法绽放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日益引起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者的关注。

由此可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方位、多素质的,涉及面广,关注点多。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就是要“德才兼备,一专多能”。

第二节 人才选拔标准分析

广播电视的发展催生了众多学子纷纷青睐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其中一部分人是兴趣使然,他们迷恋于五彩斑斓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沉醉于用有声语言向广大受众传递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有一部分人是被主持人头顶上的光环所吸引,来选择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

不论是什么原因驱使,每年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都在增加。招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院校也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名浙江传媒学院),发展到一个拥有百余名成员的大家庭。于是,把好人才选拔关成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很多有志青年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迈进考场,很真诚地对考官说“我很热爱这个专业”,“我对这个专业很有兴趣”。殊不知,热爱和兴趣并不能决定是否适合从事这项有着特殊要求的职业。我们的教育者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体系来考量和选拔人才。因此,分析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标准,对于各高校开展招生考试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它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和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各个院校近年来的考试形式,来分析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选拔标准。陕西师范大学

初试:朗读指定稿件。

复试:

①即兴评述(当场抽题,准备5分钟,不得写成提纲或讲稿,限3分钟以内);

②朗读自备文学作品(限2分钟以内);

③笔试:文学、文化、文艺基本知识,影视作品评析(写作)。上海戏剧学院

初试(面试):①叙事散文朗诵(自备);

②新闻故事讲述(自备)。

复试(语音和能力面试):①指定文稿朗读;

②指定话题讲述;

③才艺展示(音乐、形体、朗诵等任选一项)。

三试:笔试:命题散文写作。

面试:主持能力测试。

口试:综合素质测试(包含英语口语测试)。

上海戏剧学院主持能力测试部分的考试形式很有特点:(1)报选题。学生甲坐在桌子的一端,扮演主编,学生乙作为编导来报新一期节目的选题,一分钟之内,阐明自己关注的事件、舆论的导向、基本形式、落脚点等要素。通过“编导”的叙述,考察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和基本的电视意识;通过“主编”一两句话的点评,同样考察其对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也考察其语言的总结归纳能力。然后,学生乙再坐到桌子的另一端扮演主编,学生丙再坐上来做编导,以此类推。(2)双档主持。考生两两组合,在自己刚刚报的选题中挑选一个,作为所主持节目的主要内容,并由此出发,做3分钟的节目。考察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3)看图说话。在主考老师出示一张图画后,自由选取图画中的任意一点,生发开去,做一分钟的即兴评述。考察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构思能力。(4)现场辩论。或者从考生们所报的选题中挑选一个题目,或者由主考老师准备好一个题目,现场的考生在面对面站成两列后,展开辩论。第一列的考生a阐明观点,对面列的考生b反驳a的观点,第一列的考生c再反驳b的观点,以此类推,成“Z”字形进行到结尾。既考查学生的即兴口语能力,也考察其抓问题本质的能力和逻辑清晰、幽默诙谐等表达手段的运用能力。(5)一句话总结考试感受。

这种表演与播音主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充分挖掘出了考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四川师范大学

初试:①朗诵(含自我介绍,考生自备);

②特长展示(考生自备)。

复试:①播音测试;

②即兴主持。天津师范大学

初试内容及分值:自备稿件朗读,限时3分钟。内容可在新闻、诗歌、散文、小说等中任选。

①吐字与发声(40%);

②思维与理解(25%);

③语言表达(25%);

④综合素质(10%)现场抽题:稿件朗读、即兴评述。

复试内容及分值:①新闻播报(30%);

②文学作品朗诵(20%);

③话题主持(40%);

④综合素质(10%)。浙江传媒学院

初试(面试):①形象气质考察;

②语言能力考察:朗读自备材料(体裁不限,限2分钟);

③朗读指定材料。

复试(现场录音录像):①朗读指定材料;

②模拟主持。中国传媒大学

初试(面试。考试过程录像,考生不允许化妆):

①指定稿件播读;

②考官提问。

复试(面试。考生过程录像,考生不允许化妆):

①指定稿件一播读;

②指定稿件二播读并评述。从这些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考试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地分析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一、形象与气质

对于形象气质的要求是选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基本标准,就是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形象要端正、大方,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从事大众传播工作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受众。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由于感受外界事物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美的事物会在人们心中引起大致相同或者相似的反应。即使每个人还有自己的想象力,但由于其有赖于感觉,因此在美的鉴赏方面,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于是在选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时,首先有必要对形象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相对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美,不一定要艳丽,不一定要出众,更多的要在于端正、和谐与大方。这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层面。1.脸型

基于电视图像水平扫描特殊性的考虑,在选拔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时,建议从监视器里看图像效果。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瘦长脸比较好,也就是说脸部的内轮廓要相对较窄,这样在图像上立体感较强。有时日常生活中视觉效果较好的丰满一些的脸型,比如“国”字脸、圆盘脸等,在图像上就会显得发扁。2.五官

电视图像上,五官的端正体现在其分布的匀称及对称上。根据美学理论,“黄金分割”是比较理想的分布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停五眼律”,即:发际到眉心、眉心到鼻尖、鼻尖至下颌这三段距离应该是等分的;两眼间距、眼裂内角至外角的距离、外眼角至鬓角[2]发际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面部纵轴三等分,横轴五等分。

当然,我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可能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因为人的长相都不太可能绝对的匀称和对称。但只要依照这个标准,大体视觉效果舒服就可以了,除非有明显的不和谐因素。3.形体

全身图像的考核,也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般从大众的审美需求来看,形体的和谐美需要体现男性的阳刚坚毅和女性的柔和甜美。如果没有特别出众的才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般不选择过胖、过瘦或者过矮的体型。通常在身高标准上,男生不低于170公分,女生不低于160公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相对还要高一些,男生一般不低于175公分,女生一般不低于165公分。这样的身高,相对来说比较挺拔。在体重方面,男生175~180公分的身高,70~75公斤的体重;女生165~170公分的身高,48~52公斤的体重,属于比较标准的身材体型。

此外,在躯干长度比例方面,也建议按照“黄金分割律”,以上下身3∶5的比例进行考量。这样的比例,图像整体效果是最好的。4.气质

气质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另外,在考核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现场比较外,还应有一个前瞻性的考虑。

气质,从表面来看,是一个对外在形象的考量标准,其实它是内在综合素质修养和性格的外部反映。因此,气质是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中相对标准较高的一个综合性形象考评体系。

通常,我们常使用一些形容词来帮助概括不同人的气质类型。例如,男生我们常用阳光、阳刚、硬朗、潇洒等词汇形容;而女生则多用清秀、柔美、妩媚、贤淑、端庄、典雅、大方等词汇形容。不同的气质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思维品质和性格特性,也为今后的业务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二、有声语言表达能力

对有声语言表达水平提出基本标准和要求,对于选拔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院校的考试内容和项目,都把考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主要考核点。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水平的考核,可以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基本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能说标准、规范的普通话

播音员主持人是推广普通话的使者和典范,所有要上岗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需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因此在选拔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时候,是否能说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是一个考核的基本标准。

从总体情况看,北方学生的语音面貌较南方学生要好一些。南方学生由于生活在方言区,难免会有一些语音问题,此时特别要注意辨别语音问题的成因,同时分析矫正难度。有的条件较好的学生虽然暂时有少量语音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矫正过来的。

目前在选拔过程中,主要的语音问题集中体现在:前后鼻音问题、鼻边音问题、舌尖前阻和舌尖后阻混淆问题以及尖团音问题。大多都是辅音的发音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语言环境导致缺乏正确的语音意识,比如南方很多学生前后鼻音不分,原因不是发不出来,而是不知道哪些音该发前鼻音,哪些音该发后鼻音,当知道字音的正确读法的时候,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读出来。也有些考生是属于器质性问题,比如大舌头,由于成阻面过宽,舌尖音的成阻部位无法集中到一点,所以导致发音缺陷,像这样的考生就不适宜从事播音主持艺术工作。

因此,在考核普通话说话水平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单纯地只听学生语音是否标准,还要仔细分析语音问题的成因,如果属于可矫正问题,建议可以适当放宽一点标准,把目光放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表现上。2.圆润动听的嗓音和清晰的吐字

嗓音条件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的重要考核标准,对嗓音条件的判断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是音质,这是发音的基础。柔弱、干涩、暗哑的声音一般都不太适合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好的音质应当干净、无杂音、气息通透、共鸣丰富、有润泽。其次是吐字,主要是考察口腔各发音器官的工作情况,例如发音部位是不是有明显偏差,唇舌是否有一定力度,等等。3.具体细致的内心感受能力和生动多变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方面,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本语感。这里面包含有声语言创作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第一是理解稿件,考察学生是否能在较短时间较为准确地把握稿件的内容和创作意图,是否可以较准确地抓住重点。第二是具体感受,考察学生透过文字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的能力。第三是语言表达,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把自己消化后的文字稿件中的情感,用自己的有声语言传递出来。

我们要求学生基本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感;语言要有味道,要有感染力。所以语音、发声和感受表达构成了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有声语言层面的考察体系。三、思维能力

播音员主持人除了播读稿件之外,更多的要参与到节目创作中去,很多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到现场去采访报道,和嘉宾的交流更多的是要靠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来感染人、打动人。对于考生的内涵,通常我们关注两个层面的表现。1.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通过考试,我们可以考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其基本文化素质。在考试中,我们通常不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要去探知其利用既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通过考试,我们要选拔出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关注身边事,善于捕捉新鲜事物的考生。因为这种对生活积极热情的态度,才是培养新闻敏感性和对事业执著热情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院校都加设了文化笔试,目的应该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知识结构。2.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现阶段,媒体的竞争更多表现在节目内容上的竞争、节目内涵的竞争,因此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对于即将走向广播电视传媒前台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来说,竞争拼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更多的是在比拼思维品质。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能在纷繁杂乱的事件中,迅速理顺其逻辑关系,拎出中心及重点,并且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人才选拔考试中,考察考生思维能力和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项目比例与日俱增。而且各个学校的考试项目设置都有自己本学校的特点。目的就是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节目及现场的能力。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发挥自己新闻播音的教学优势,把过去复试环节中的即兴话题评述改成了播读指定新闻稿件并进行2分钟的评述。这项考试充分考察了考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而过去初试中的即兴话题评述改成了主题讨论。这样,除了考察学生对话题的驾驭能力外,还能考察学生之间交流与配合的能力。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了这种群体考核方式,既能提高考试效率,又可以增加更多的考核项目,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大致解读一下选拔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常用考核方式:(1)自备文学作品朗读。

考生自己事先准备文学作品片段,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体裁不限,主要考察考生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驾驭能力。(2)指定文学片段朗读。

指定一些文学作品片段,考察考生现场识稿及感受能力。(3)指定新闻稿件朗读。

考察考生新闻语感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能力。(4)主题讨论或者辩论。

考察考生对话题观点的提炼能力,以及是否能较好地论述清楚。(5)即兴主持(指定话题或者相关材料)。

给考生设定内容或者范围,由其自由发挥主持。(6)即兴评述。

指定话题或者材料,就其发表论述,考察考生的观点提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7)其他。

各学校根据培养要求增加的项目,如才艺表演、考官提问等环节。

总体说来,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选拔要符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管考核形式怎么变,选拔标准没有变,那就是努力选拔出声形俱佳、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 张颂主编:《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2] 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56页。

第三章 教学大纲编排分析

近几年来,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猛增,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各个院校都努力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编写上不断规范和锐意革新。其中,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而,对课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抓好教学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章就将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大纲的编排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节 教学大纲编排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院校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教学工作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对于任何一所院校,都要重视编制和完善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的规范性“教学大纲使得有目的的学习的组织与结构能在教师之间以及师[1]生之间进行交流”。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作为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各个学校可以从各自的条件出发拟定各科大纲。教学大纲的规范性是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较有实力和经验的院校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编排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且基本做到了“一课一纲”,并定期对大纲进行完善和修改。

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多年来,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和完善,其专业教学大纲也是几经调整、不断修正和提高,也为其他兄弟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浙江传媒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也都有着完备的专业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授课安排上与中国传媒大学具有接近性。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等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式,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都有着自己独创的一面,选用的教材与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也有所不同。这些院校的教学大纲的编排是完善和规范的,有的正在或者已经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教学评估。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创建时间较晚,师资力量不足,对播音主持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加之学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较为随意。有的专业课甚至没有教学大纲,或教学实践中根本不能保证执行和完成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还有一些专业老师对教学大纲的编写存在疑问,致使教学大纲编写的格式和内容还不够规范。

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某一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在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上也有着基本要求。事实上,教学大纲是检测教学进程、评价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是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说明”。教学大纲的“说明”部分扼要地阐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和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2)“正文”。教学大纲的“正文”部分列出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和授课时数,作业的内容和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时数。(3)“其他”。在必要的情况下,有些教学大纲还需要列出教学参考书和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

教学大纲实际上是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要性文件,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精确的规定,还要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做出安排。而且由于教学大纲关注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常常规定得十分具体细致,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指导作用。二、教学目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与教学计划一样,教学目的在教学大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重点。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是可有可无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大纲编写内容中不包括教学目的,或陈述含混、目的不明,这些都是不对的。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探讨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说它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预期。具体来说,它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理念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总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所以,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为总体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它不能违背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

例如,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2]那么其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就应与此统一,围绕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定位在培养德、智、体、歌舞演艺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修养,掌握广播电视及新闻理论,能够担当电台播音员、电视栏目主持人、编辑、记者、策划人等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据其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加大新闻采访、节目策划的比例是其必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从事记者、编辑、主持人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在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不同,作为一门具体教学科目的相关文件,教学大纲所确定的这门教学科目的教学目的显然应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也更为具体。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要求的陈述是:(1)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并能够正确地把握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及受众之间的关系。(2)指导学生掌握播音语言创作能力,包括正确理解稿件的方法,迅速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播讲愿望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语言内容的技巧。(3)提高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重大事件发生现场或演播室及时进行报道和评述。

以上目的和要求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及其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及新闻报道、节目制作等工作的复合型新闻传播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是一致的。《播音创作基础理论》大纲中的规定是为总体培养的实现服务的,是总体培养目标的一个阶段性规格和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把各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集中起来,它是应当覆盖课程计划的所有目标的。

在实践中,教学大纲是由各门学科的专家分别编制的。各门学科的专家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他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总体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往往容易出现学科之间的目标重复,所以在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说明”中,应该对相关课程的衔接情况做一个说明,更好地保证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保证与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与其他课程教学目标的和谐性,防止单纯追求局部体系的完整。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创作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对本门课程作了如下说明:

播音创作基础理论,在播音发声学课程之后,突出有稿播音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以及表达规律,强化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为播音主持业务课程打下良好的表达基础。与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课程配套另外开设播音创作基础训练课程,对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能进行具体训练,使学生不仅提高播音主持艺术实践能力,而且加深对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为完成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可见,编排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大纲,一定要认识到,播音主持教学既有一定的阶段性,又有一定的连续性。明确和达到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是确保整体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同时各个阶段的教学又必须在总体目标要求和统率下,相互支撑,照顾大局,循序渐进,共同为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三、教学大纲编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时间跨度较长,因而其培养目标定位的稳定性特征比较突出。

国家层面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往往是针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的,有很强的稳定性,甚至几十年不变。教学大纲根据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它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作为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一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教学大纲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备课、撰写授课计划。为了保证教学的连续性、稳定性,教学大纲一经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根本依据。不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与广播电视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个特殊学科,教学大纲的编订又要与飞速发展的一线实践相结合,教学大纲的编制应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及时融入广播电视一线的前沿性和动态性信息和理念。

调研中,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研究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的大局。广播电视实践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丰富来源,只有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全球媒体竞争需要的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知识的双重使命,唯有把人类业已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他们带到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如果教师不能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就很难使学生具备开拓新的领域的基础。所以,要在符合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编制教学大纲,还要保证教学调整的灵活性。

编写教学大纲时,要处理好教学的稳定性与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关系。有的教师提出,对于同样的教学问题,我们要多角度来看待。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体现在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等课程上。而广播电视的传媒性质,又要求教学一定要跟上一线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播音文体课程上,这类课程要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编制教学大纲和设定课程计划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以前很有特点的广播播音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了。过去响当当的“三大件”——新闻、通讯、评论的有稿播音教学无法满足当前广播节目的设置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使得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广播一线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采、编、播能力的欠缺,整体驾驭节目的意识不足,语言表达样式不够丰富。所以,广播播音教学大纲的调整势在必行。

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和稳定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灵活性,应反映出播音主持领域新的成果和水平,在教学大纲中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量。

第二节 教学大纲编排建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大纲的编排同其他所有专业一样,应该遵循教学大纲编写的普遍规律,但同时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独特性要求,教学大纲的编排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教学大纲的编写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统一教学大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有的甚至以章节或第几课的形式出现)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这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规定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来说,怎样处理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对于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实践表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本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播音主持教学属于艺术语言教学,理论讲授与技能的习得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于是有了大课和小课结合的方法。大课重在理论点的梳理和引导,小课则是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因材施教、“一对一”的示范引导的专业小课是播音教学的主要特色。大课要求内容系统、有主有次、抽象与具体结合、讲授的难易度与学生的整体水平衔接好,它要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制定的规划认真完成,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齐步走”;但小课就非常复杂,学生是由个体组成,原则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有声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强调个体认知和感悟。小课授课就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更讲究师生的互动,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要求灵活把握。

比如,播音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必修课。通过讲授及有针对性的训练,应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播音发声学的理论知识,逐渐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适应接下来语言表达基础学习的需要。播音发声课程分别从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及共鸣控制、声音的弹性和情、声、气的结合等部分,讲述发声的原理和艺术语言发声的要求及需要掌握的要领,并配有较充分的练习材料。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理论,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逐步改变和纠正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发声习惯,从而达到气息通畅,有一定控制能力,声音清晰、集中、圆润、明朗、朴实、大方,运用声音弹性的变化能够做到情、声、气结合,以适应不同语言环境语言表达的需要。在小课的教学中,针对专业素质、基础条件不同的学生,可以将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因材施教思想结合起来,灵活掌握教学进度。比如,可以在整体进展的过程中,对学生分门别类作不同的要求,对尖子生、平常生、后进生的训练,可以选用相同的训练材料,但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达到不同的高度,完成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任务。对于弱一点的学生,要让他一步步跟上大纲;对于好一点的学生,除了大纲要求,还可以提出下一步的要求,给他们训练的稿子,难度可以适当加大。

在这一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当宝贵的经验,并体现在专业训练之中。但对于部分专业老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来说,这种“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就很难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有的学校不够重视小课教学,大纲中反映出大小课比例失衡现象,学生“上口”训练少之又少。有的学校专业小课基本由外聘教师完成,由于老师流动性大,其教学进度、教学规划缺乏规范的规定,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制定教学大纲时,如何掌握大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如何处理好大小课之间的关系、安排恰当的比例,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对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小课进行科学和精细的规范,这都是各院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二、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却容易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制订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是搞好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将要走上的是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实践一线,要能适应和符合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所以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基础课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使教学内容符合和反映广播电视的现状和发展的新形式,具有先进性,突出一个“新”字。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在话筒前、镜头前用有声语言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没有能力,将不能从事播音主持实践,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辅之以正确的方法,这些观念和手段是编制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大纲时应该努力涵盖和体现的。

在我们的调研中,综观各院校的教学安排,发现大多数播音主持院校教学大纲的编排还是更多地集中在理论点的灌输,对能力培养的相关环节在教学大纲中体现不多。中国传媒大学的有关尝试值得借鉴。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一直注重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对实践的探索,并已经摸索出一套具有始创性、独特性的播音教学规律。近几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要确立节目整体意识,以节目带教学”的理念。在专业教学中,改变过去单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确立“节目整体”意识,结合广播电视节目运作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节目,不仅仅停留在被动地表达篇章稿件文字状态。在三年级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阶段,让学生自己找选题、出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并主持播出一档节目。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评定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档节目,并请台里的有关专家听评,看学生的节目是否能够达到电台、电视台的播出水平。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节目制作播出的有关知识,而且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素质、采访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参与节目制作全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播出标准的成品节目,让学生在节目创作的全过程中达到播音表达与创作理论的融会贯通,达到新闻素质的提高,也为做到“一专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三、合理安排实践,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

语言功力的培养,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以往有的学生学习了四年,步入工作岗位后,不同程度地存在动手能力差和实际操作能力弱的现象。

实践教学是培养广播电视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所以,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实践与操作的能力,应该是我们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反思以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安排了实践课程,安排了在校外进行的专业实习,但是由于经费投入少、实践设备落后而且不配套、专业实习时间短等因素,实践环节的效果很差。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现实与未来的脱节。

针对这种情况,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在教学大纲中,应该重视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在校实习和进台实习,作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列入其中,并坚持逐年分层次的规范操作,这是改变目前教学、实习前后“两段式”做法的一个有效手段。

实践教学是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播音主持教学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我们调研的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在大纲中较为薄弱,或者囿于办学条件和规模,许多实践环节只是“纸上谈兵”。以下几所院校的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在专业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话筒前和镜头前创造实践的条件。2001年开始进行了“专业通道班”的试点,有“朗诵艺术通道”、“体育评论与解说通道”、“双语播音主持通道”、“影视配音艺术通道”、“广播播音主持通道”等,受到了广播电视一线同行和学生的好评。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还充分利用地方台资源,已经和正在与部分广电媒体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为了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较好的管理,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实习协调小组,并形成对实践教学的三级协调管理模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全程管理,形成了课堂实验——假日实践——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使每个学生四年实践不断线,环环相扣有规范。在课堂试验阶段,他们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将实验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实践带入课堂,使学生一入校就在能力上有所锻炼。在第一梯级中,他们在开设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业务课程时,让学生定期举行校内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负责组织和参与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挑战主持人》中南赛区的预赛工作等。所谓假日实践,是指利用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寒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每年参加此类实践的学生占到总数的80%以上,假期很多同学参加CCTV挑战主持人大赛、DV大赛、广告设计大赛、“谁将解说北京奥运”主持人大赛等,达到专业兴趣与能力双提升。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把专业实习定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即每年春节过后至暑假的4个月左右,这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总检阅,是学生从业的试验场,也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长达4个月的专业实习,学校进行周密安排,中期出版实习简报,定期汇总实习生的情况。每个实习基地设负责人1~2名,每个城市设大组长1~2名,联络各实习点的同学,向院实践协调小组汇报与沟通,并解决实习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专业实习结束后,再进行全过程的总结,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由实践协调小组给学生评分。为了更好地将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激发广大师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他们还建立了一整套针对课堂实验、假日实践和专业实习的动态评估制度,对以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督促检查、验收、评比及奖罚。

另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是一项高投入的学科专业,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规范中,对专业教育所需要的设备和师资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办这个专业,必须要有充裕的师资力量和富有经验的老师。同时它的实践性又要求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的全套播音实验设备,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职业,其人才塑造决不是简陋的教育手段就可以随便培养出来的。调研中我们对部分院校的实践设备情况作了了解,因为这是保证教学实践顺利完成的物质保障。

陕西师范大学拥有与当代传媒业同步的硬件条件,居全国领先水平。6座播音与主持专业标准教室、6座播音与主持模拟实验室、一次容纳50名学生的摄影实验室、采用美国AVID网络非线性编辑平台和1拖20台DELL电脑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已投入使用;20台NIKON数码照相机、25台JVC GY-DV500EC、6台JVC GY-DV310和5台SONY DSR-PD 150P摄像机已供学生做实验用;两座数字化演播大厅正在建设中。学院还将高等教育文化与传媒文化相融合,走出一条开放型办学的创新途径。学院设有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影视中心、陕西省报刊审读中心、陕西电视台业务培训基地、华商报社新闻培训基地等机构。现为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西北赛区报名和初试点。学院不仅与央视、陕西电视台、华商报等多家媒体建立了合作与共建关系,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和就业的平台。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位于成都市西郊,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达50%。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楼设形体厅、表演厅、录播厅、观摩看片厅、语音室、电脑室、节目主持录播厅以及具备学生实习条件的多功能大型演播剧院、摄影棚、化妆工作间等。

浙江传媒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目前学院单价在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已基本建成的22层演播大楼投资1.3亿,它的总建筑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和节目生产基地。学院图书馆各类文献馆藏量为50万册,其中包括图书46.6万册,期刊1.8万册,音像资料1.6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但遗憾的是,调研中我们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播音院校设备简陋,有的学校每年近百人的招生规模,却没有一间专供学生录音、录像的房间。毫无疑问,这样的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其教学大纲中标明的实践环节也只能是“做做样子”而已。

另外,目前各个播音主持艺术院校都在积极建立多种实习、实践方案,但实践教学大纲缺失或不够完备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在教学大纲中制订合理的实践教育环节、安排好实践课程,并指导实践教学的完成是编制教学大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坚持“计划管大纲、大纲合计划”的教学管理原则,要准确地贯彻专业培养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安排的整体需要,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

第三节 教学大纲示例

下面提供教学大纲两份,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创作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创作基础实验”实验教学大纲。“播音创作基础理论”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63年设课到如今,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课程不断地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实践中汲取营养,并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已经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如今,本课程已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出版了相关的系列教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创作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创作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英文名称:The Basic Theory of Announcing

课程简介:播音创作基础理论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讲授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与技巧、播音创作的规律,论述播音创作从理解、感受到表达的一般原理。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播音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本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

一、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1)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并能够正确地把握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及受众之间的关系。(2)指导学生掌握播音语言创作能力,包括正确理解稿件的方法,迅速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播讲愿望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语言内容的技巧。(3)提高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重大事件发生现场或演播室及时进行报道和评述。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播音创作基础理论,在播音发声学课程之后,突出有稿播音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以及表达规律,强化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为播音主持业务课程打下良好的表达基础。

与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课程配套,另外开设播音创作基础训练课程,对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能进行具体训练,使学生不仅提高播音主持艺术实践能力,而且加深对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为完成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周学时/总学时:2学时/36学时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学分:2学分

6.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7.考试方式:笔试

二、本文

1.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2.实验、实习、作业(1)在第四学期暑假有3周认识实习。(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深入浅出的方针,除课上讲授外,还需学生在课下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一是笔头作业,主要是对指定稿件写出分析笔记;二是口头作业,对分析过的稿件做录音练习。

3.教材

张颂著:《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付程主编:《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参考资料

张颂著:《朗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姚喜双著:《播音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祁芃著:《播音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4]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创作基础实验”实验教学大纲(2006年6月修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合格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必修课。

本课程通过讲授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播音语言创作的一般规律,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与技巧,播音创作从理解、感受到表达的一般原理。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语音和发声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以适应播音、主持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1.教学要求(1)以理论课上教授的语言表达知识为基础,重点针对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点的训练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录音训练并集体听辨分析录音作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增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表达技巧并运用于创作和日常表达中。(2)在保证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录音回放形式,“口耳之学”口耳不分家,训练提高学生听辨能力并熟悉录音间工作环境。(3)加大课外练习强度,提高对学生的运用水平要求,同语音和发声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仅准确、规范,而且入耳、动听,更要形象感人。

2.教学方法(1)实验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基本到提高,由简单到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强调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简明扼要,重点放在逐个对学生听辨点评,指出录音中存在的优缺点和解决相应不足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保证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3)启发学生口脑并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指导学生依靠自己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听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4)提倡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听辨分析找出问题和解决办法,发扬团结合作精神。(5)以播出标准要求学生,用比赛、汇报演出形式激励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和效率。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践教学全学时共108学时,具体安排见下表。

四、教学内容

详细安排如下表:

注:本课程为学年课程,所以学周跨度为36周。

目的要求(1)通过录音间训练材料的实践练习,熟练掌握运用理论课上讲授的语言表达知识。(2)通过录音回放,分析讨论录音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听辨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老师点评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课下训练重点和训练材料,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达到准确、规范、熟练的要求。(4)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听辨,加强团队观念,树立同学间的专业竞争意识。(5)熟练使用录音设备。

实验过程

结合大课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练习朗读训练材料并录制下来。借由回放这一过程提供思考空间,以听众视角听辨分析录音,得以提高听力和鉴赏能力。再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启发训练,纠正错误,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1)练习准备。(2)录制完成相对应的《实用播音教程(2)——语言表达》的指定材料。(3)分小课组鉴赏本组内同学的录音作品。(4)根据训练重点分析讨论录音中存在的问题。(5)指导老师做总结点评,给出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和可供课下练习的练声材料。(6)针对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做录音练习。(7)自行听辨并做前后录音作品的比较思考。(8)课下坚持每天20分钟练声。

实验设备

录音间工作环境、话筒、录音和功放设备。《实用播音教程(2)——语言表达》。[1] M. 伊什著,李舒驰译:《教学大纲》,见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2] 资料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网。[3] 摘自播音网http://www.boyin.cuc.edu.cn。[4] 摘自武汉大学网站http://jclab.whu.edu.cn/。

第四章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模式分析

分析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的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模式研究,是将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研究的重点。所以,对当前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模式进行现状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 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本科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体系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公共课,是指教育部根据学科门类和本科教学要求划定的相关专业都需要学习的课程,通常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素质教育等。例如,文科门类的学生公共课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文学艺术素质教育课,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还有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这些基础性素质教育学科基本能够勾勒出一个本科层次人才的大致轮廓。

专业课,是各学校根据各个学科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的课程。根据教育部2004年8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我们可以看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引起了主管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方案》中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体系应当总体思路清晰,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有力,执行良好,改革成效显著,有一定数量的获省部级(含)[1]以上成果奖励(包括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由此,进行全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视线重点放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不同的学校,在开设这个专业的时候,出于对教学条件和培养要求的考虑,专业课设置都有自己的具体考虑。以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部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及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从事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与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播音与主持、各类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双语播音与主持、影视配音及演播,以[2]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在专业课设置上,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门类:新闻专业课,如新闻理论、新闻写作等;语言学专业课,如应用语言学概论、音系学等;播音专业课: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演讲与论辩等。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表演专业课:表演、形体、声乐等。

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的一些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修课程,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在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今天,选修课的比重,逐渐地大了起来。

通过对几所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研,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四所院校的教学计划表,可以看到这四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此外,我们也对上海戏剧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的课程设置作了大概的了解。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以上是四所院校的课程设置详情。这里,我们以上海戏剧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为例,大致考察一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

上海戏剧学院主要以培养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为教学重点,再加上是在戏剧学院这个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所以吸收了电视和表演这两方面的教学特点。专业主干课除了《主持艺术概论》、《电视节目比较》、《自选节目读解》、《演播空间处理》等六门课以外,主要就是声(乐)、台(词)、形(体)、表(演)这四门课。大体比例是1∶2∶1∶2。

关于台词课,也就是主持语言课有这么几个特点:(1)普通话测试变成了一门课,主要纠正语音发声。(2)大二下到大三开始语言表达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电视散文和诗歌。

b.鬼故事(训练创造情境的能力)。

c.人物单白及电视语体创造。

专业基础课包括:现当代文学、艺术概论、大众传播等。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外向型”能力。

浙江传媒学院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应用语言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表演基础、形象造型与形体等。

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大致总结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特点。

第一,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注重文学艺术素养的提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的是文化艺术行业,他们成天和文字打交道。尤其广播电视的发展,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能够说,还要能够写,更要能够做节目,这样,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几个学校的文学艺术课,大致看出文学艺术素养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

浙江传媒学院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戏曲艺术、写作基础、古代汉语、大学美术基础与欣赏、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四川师范大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等。

上海戏剧学院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现代文学等。

中国传媒大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艺术概论等。

第二,思想政治素质课加强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导向教育,提高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政策水平。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由于从事的是大众传播行业,并占据了国家传媒工具的最核心的位置,其一言一行对公众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力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保障媒体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媒体的宣传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加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是保障其思想品质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素质课有基本的要求,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等。

而各个学校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又增加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课,比如播音导论或者播音学概论、职业道德修养、公关礼仪等,也有的新闻院校还增设了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等课程。

这些课程从全方位锻造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道德修养,努力落实“德才兼备”的培养要求。业内经常有人提倡“要做好主持人,首先就要做好人”,这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话,体现出了一线对播音员主持人最起码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因此,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