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阅读——关于欧洲的笔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18:17:46

点击下载

作者:顾功尧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行走·阅读——关于欧洲的笔记

行走·阅读——关于欧洲的笔记试读:

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

——为“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所作的序

2010年3月,我收到新闻学院的沙垚同学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告诉我:“到现在,关于皮影,我们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篇长篇通讯,出来了一个叫做《戏末》的纪录片,还有一个叫做《土门日记》的手稿,昨天刚刚写完,迫不及待地发一份给你,在工作闲暇之余,看一看,我们还会继续做后期。……”《土门日记》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将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文化深刻的感悟,呈现出来。我把《土门日记》转发给了同事们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讨论出版学生原创作品的事情了。

还有另外两件事,也同样打动了我。2009年,在参加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座谈会的时候,材料系的李文韬同学送给我一本他写的《西藏支教日记》。文韬同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支教期间,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他为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所投入的热情和努力。

关于出版学生摄影画册的事情,我与李睿同学有过若干次交流。我很多次在人人网上看到李睿同学所拍摄的清华园里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也产生了借百年校庆机会,把李睿等同学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的想法。

为此,去年4月,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单位正式推出了“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支持计划”,由学校出资支持优秀的清华学生原创作品的出版或宣传。计划甫一推出,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收到应征作品五十余部,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内容涉及校园生活、人生感悟、历史文化、科普知识等诸多题材,其中多部佳作让参与作品评审的学生评委、教师评委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这些文字、图片、绘画闪耀着当代青年学生独特的才华和思想,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欣慰。

优秀的学生需要鼓励和支持,需要为他们的成长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他们因此会更自信,更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未知的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优秀学生营造出最佳环境,使他们建立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才华充分施展,创造力被充分挖掘。这是清华重要的传统,也是清华百年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有太多的清华学生成长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证明了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继承清华的教育思想,并且发展清华的教育思想。我们已经为营造这个最佳环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会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2011年3月

自序

从现在起回溯,距离我上一次、实际上也是第一次飞抵欧洲大陆,已经六年有余了。那是一次公派交换学习的机会,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不过二十出头,对欧洲的了解少得可怜,出发前也并未规划要如何旅行,只是期盼着顺利完成学业。摸索着上路、试探着前行,将旅行当作一种放松甚至解脱。未曾想,那一年半的行走,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一天,不是在旅行,就是在筹划、准备旅行。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热情,大概除了源自所谓学习和探索未知的欲望,更多的正是因为被那种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所诱惑。自然,我也应当庆幸游学之地,凑巧是在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欧洲,提供了足够的深邃和辽阔,任由远方来客走马观花,或是细细品读。

在欧洲时,起初是七八好友相约同行,渐渐地减少为三四人的小团体,及至最后,终于变成孤家寡人、独自游走;出门在外的时间和地点,也由寥寥数日盘桓于同一城市,逐步延长为长达月余的欧陆环游。孤身一人,便有许多的时间可以和内心对话,也自然会想着落笔于纸面。草草几行,无非触景生情,抑或睹物思人,没有什么流水账式的连篇累牍,然而也没有什么文笔可言。当初,也只是将它们逐一地张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供好友消遣,也算作给自己留念。因此,我宁愿将这一篇篇简短的文字称作笔记,而非游记或是攻略。

在父亲和一些朋友的鼓励之下,我终于在时隔多年后,决心把大部分的笔记拼凑起来,结集成册,于是也越发自觉其中的零散和缺憾了。譬如,旅途中的时间总是零碎、节奏也偏紧凑,某些瞬间的心情没有来得及书写下来,便不会去刻意重温了。又或者曾经规划了要针对某些城市、某些景色留些感想,也终究限于时间和懒惰,搁置了起来。这样算下来,这里所集结的笔记,大约仅涵盖了那十八个月中一半的经历和行程。

即便如此,我在整理这些笔记时,还是希望显得有秩序一些,因而把它们按主题分为若干系列。有些系列在当初落笔时就已定好统一的名称和顺序,有些则是此次整理中重新归类。应该还有更好的分组编排方式,但毕竟从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来看,欧陆各地便是互相牵连交错的,我也不再强迫自己有限的学识来做改进了。只是其中的部分文字甚至所述及的史实,经过了三五年回头再看,难免谬误。但出于敝帚自珍的目的,姑且一并保留于此。也正是为了说明自己感知和认识的逐步深入,在编排各篇文字于此的前后顺序时,也尽量遵循了先后写作的时间顺序。

当初在旅途上越是行走,便越是发觉自己的浅薄与茫然。无论是有关欧洲的历史文化,还是对中华文化本身的理解,都不足以支撑自己对风景、对掌故、对现实的解读。因此,2007年秋天返回清华园之后,我将相当的业余时间投入了有关于此的“补课”中。倚仗着清华图书馆的收藏,四五年来借阅的相关图书也快有百余本了。自知之明我总还是有的,借阅的书籍可能其学术价值不入专业研究者的法眼,再草草写点读后感便更是肤浅。就算是自己学习历程的映照吧。这个集子的最后一个部分,摘选了一些这样的读后感,作为收尾,称作《阅读欧洲拾遗》。事实上,这部分之前的一些旅行笔记,也同样是在回到清华后重新整理的,因此早已掺杂进了一些阅读的感触。

今天一篇篇重新翻来,我渐渐醒悟,这些首先写给自己的笔记,其实还有一个沉默的读者,那便是曾经记录了我行踪的欧洲。每一串当时的脚印、每一行事后的阅读,都是我将自己的心情付于那片大陆的体现,也是我逐渐揭开那片大陆层层面纱的过程。不知不觉的,那段身在欧洲的岁月成了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它真实地影响了我回国后的行事习惯,甚至脾气秉性。因此在离开欧洲的日子,我时时都会惦记或者揣测,何时才能故地重游。

许是冥冥中真有天意,正当我于2011年年底结束了博士论文答辩,开始整理这部笔记之时,我竟阴差阳错地获得了前往巴黎继续深造的机会,并得以再次置身于欧罗巴的怀抱。而今落笔这篇自序之时,我已是安坐于巴黎郊外的一座山谷之中了。

虽然不知道前面有怎样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眼前这部集子的内容和意义——行走与阅读的人生,都将在未来得以延续。2012年9月10日深夜于巴黎郊外

一、前赴南德

国王湖山水掠影

巴伐利亚州的南部,集中了阿尔卑斯山脉在德国境内的全部美景。国王湖则是介于德奥之间最美的部分。翻过湖畔群山中最高的耶拿峰,就是奥地利的国土了。这里距离萨尔斯堡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距离慕尼黑却要两个多小时,我们正是从这里星夜赶往奥地利的。

淅淅沥沥却无休止的雨,对于郊游并非全无好处,游人相对减少,云雾倒有加倍。也许我这人乘船游湖命中注定遇雨:以往两赴西湖,都是在船离岸不久后便遭遇斜风细雨,2005年的大年初一清早兴起,驾车直奔嘉兴南湖“朝圣”,更是大雨如注。

巴伐利亚山水之间的雨,最大的好处便是制造出了一派幻境。偶尔一阵风吹过,原本笼罩着山间树林的云雾便被吹散些许,飘出些丝絮浮在水面上。于是山顶上甚至山腰间尚未消融的积雪也显现了出来。

行驶在青山碧水间的游船每绕过一个弯,总能惊喜地发现湍急的飞瀑、宁静甚至孤独的民居,还有稀稀落落、悠然自得的牛羊。特别是那间红顶的巴特罗梅修道院,就如同中国的宗教圣地也往往挑选山清水秀的所在,临湖而立,背倚青山。当船长取出小号不避风雨地伫立船舷,吹起不知名的巴伐利亚乐章时,旅途中的宁静方才被打破。这乐声在山谷中回荡数次、渐行渐远。图1 国王湖边的巴特罗梅修道院图2 国王湖畔的牧场

傍晚时分,我们应当离开仙境般的小岛时,牛群们竟开始自觉地集合了,一头公牛用低沉的声音不住召唤散落山间各处的成员。回程的船上,多数游客都渐入梦境,四下更是安静。我望着舱外的山水,不觉想起了2005年夏天与两位同窗一起在湖南那个不知名的湖上乘船漂荡的情景,一样的清秀可爱,恍如梦境,心中便开始怀念清华园里的故人了。

音乐之乡——萨尔斯堡

由于维也纳的存在,在奥地利这个国度,萨尔斯堡只能屈居“音乐之乡”而非“音乐之都”了。但即便如此,两件事也足以使萨尔斯堡名扬天下:其一是音乐奇才莫扎特生于斯长于斯,其二则是不朽的音乐电影The Sound of Music以此地的多处景点作为外景,包括美丽的米拉贝尔花园和庄严的圣彼得教区。

时间所限,我们此行的核心是德国巴伐利亚的山水,跨越国境来到地处德奥之间的萨尔斯堡,则是兴之所至。尽管由于这种一时兴起,导致我们退掉了在慕尼黑最后一晚的青年旅馆,而在当晚的午夜时分仍然奔波于萨尔斯堡安静的街巷中寻找旅馆;尽管由于整个中欧持续数周的阴雨挥之不去,我们几乎一整日都浸染在风雨之中,甚至于在返回慕尼黑的火车上还在晾晒湿透的外衣,但是音乐之乡散发出的艺术气息,却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更何况当年恰逢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萨尔斯堡还有很多精致的细节,我的镜头没有及时抓拍到,甚为遗憾,比如街头上攒动着的一顶顶五线谱图案的雨伞、广场屋檐下忘我演奏的西洋乐手、印第安土著等,那些闪烁跳动的音符全沉浸在音乐之乡的这一片烟雨迷蒙之中。图3 萨尔斯堡的城堡图4 莫扎特出生地

信步所至——奥格斯堡

巴伐利亚之行的几天中,所到访的景点都是严格按照行前的计划逐个经历的,唯独奥格斯堡是个例外。

乘坐夜火车到达慕尼黑的第一天,我们在青年旅馆放下行李,就转车前往德国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天鹅堡。由于前一夜的旅途劳顿,大家没有精力攀上天鹅堡周围的高山,机械地按照前人游记中的记述走完必看景点之后就不愿在阿尔卑斯的怀抱中多逗留了。可我却心有不甘,毕竟初夏的德国往往9点多天色才会逐渐暗淡下来,此时不过下午3点。

天鹅堡毗邻的福森火车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火车站,只有一个站台和两侧的轨道。小小的候车室里免费取阅的时刻表标示着这里只有开往两个城市的直达火车——慕尼黑或者奥格斯堡,恰好当时的站台上就停着即将开往奥格斯堡的火车,反正我们所买的是超值的拜仁州票,全州境内的火车和公共汽车随便乘坐,我就不由分说地拉着同伴们上车,随即掏出师兄留下的全德旅游手册“恶补”。这才发现原来奥格斯堡也是拜仁州境内颇受推崇的景点,是仅次于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的德国第二古老城市,既留存着不少罗马人的遗迹,也是路德新教与天主教达成和解的地方,还有莫扎特的故居和欧洲最早的社会福利院等。其实从这个城市的名字上也能看出它背后历史的沉淀:Augsburg正是纪念奥古斯都,这位古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这座美丽的城市果然没有使我们失望。笔直的马克西米利安大街两侧五彩缤纷的房屋堪与布拉格相比,青灰石块铺就的宽阔路面,配合当时有些阴霾的天色,静静地透露着这个城市的沧桑。哥特式的市政厅恰好位于这条主街的中央位置,这座外表无奇的建筑中竟然有一间令人目眩的“金色大厅”。当我们走过旋转扶梯,从高大的门框内散射出来的金光就已经让我们禁不住赞叹了。更不用多说里面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和雄浑的雕塑,如此这般奢华的装潢即使在波茨坦的无忧宫、柏林的夏洛腾堡宫和慕尼黑的宁芬堡宫都不可想象。马克西米利安大街的一端便是新教与天主教达成和解的教堂,这种和解不仅体现在著名的奥格斯堡协议上,更体现在这个教堂独一无二的造型上,前部较为低矮的为新教教堂,后面高耸的部分则为天主教教堂,两派和谐共处,全德甚至全球都是独此一家。

虽然旅游指南在手,我们于此处也是信步而行,主要景点无非散布在主街的两侧,短短两三个小时,几乎是散步一般的轻松。在积攒了一天的雷阵雨来临之前,恰好走进一家推荐的啤酒馆,小小“腐败”一把,坐观风雨冲洗着窗外宁静的石板路,就又是一重享受了。图5 奥格斯堡市政厅的“金色大厅”图6 奥格斯堡的马克西米利安大街

巴伐利亚“腐败”行

通常我们在德国出游,总是节衣缩食,符合“穷游”的特色:住青年旅馆的架子床,吃路边的德国烤肠或者土耳其烤肉。此次前往巴伐利亚,挥之不去的阴雨和日日暴走的疲劳,让我们终于下定决心,好好慰劳一下自己。慕尼黑周边,甚至整个巴伐利亚的特色饮食委实不少,翻开任何一本旅游手册,浏览任何一篇网络游记,都不会错过HB或者Donisl这样的百年老店,以及猪肘、白肠、自制啤酒等。有同行的朋友后来说,此番旅行,一半的乐趣来自风光,另一半的乐趣则来自肠胃的满足。

谁知此例一开,竟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在旅途上最大的话题就是,今晚何处大餐?四天下来,每人都吃掉了一张慕尼黑往返亚琛的火车票。只能自我安慰:这周的德语作业是描述德国特色饮食,没有调查何来的发言权呢?又或者作如此辩解:旅游就是要体验民情,不深入酒肆饭馆,如何能欣赏到优雅又机敏的小乐队演奏,以及在座食客的互动?而今依然记得拜仁队歌响起时全场整齐划一的舞动和呐喊,就像《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的震撼和惊喜。图7 慕尼黑HB啤酒馆的烤猪肘图8 慕尼黑HB啤酒馆内载歌载舞的食客

二、捷克行踪

震撼——人骨教堂

自从一个月前开始策划捷克之行、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时,就发现布拉格附近一个小镇上的人骨教堂大名远扬。网上有一些入内拍摄的照片,乍一看到,背后就会冒出一股冷气。但是好奇心终究占了上风。

即便乘坐夜火车横穿德国、长途奔袭13个小时抵达布拉格后,从火车站便直接换乘当地的短途列车,直奔位于Kunta Hora的这所教堂。萧条的经济和东欧剧变后留下的创伤在火车驶出布拉格之后随处可见。KH寂寞的火车站如果没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几乎就是一座空荡的平房罢了。即使周末,我们循着前人游记中所指示的方向前进,沿途经过的街道均异常安静。沿街房屋的墙皮常常有剥落的痕迹,总在怀疑这是否是一座空城,只有偶尔呼啸而过的老旧的俄式小轿车回答着我们的疑问。

就这样走到了深藏于一条小路旁的人骨教堂,四万人的尸骨被用作装饰品点缀的这座教堂从外表上看去极为普通,走进去就仿佛走进了传说中魔鬼的殿堂。可当你了解了教堂自身的背景,便能参透背后圣洁的含义。图9 人骨教堂内景图10 人骨教堂内的灯架

历史上,波希米亚的国王曾经命令这座修道院的院长前往圣地耶路撒冷公干,他返回的时候带回了一捧圣土。于是人们都希望死后能够长眠于圣土之侧。恰逢黑死病横扫欧洲,陡然增加的尸骨堆积如山,于是便将他们作为教堂的装饰品,作为灵魂通向天国的愿望表达。有关于此,最好的说明是那堆头骨累积而成的山,在山顶上方悬挂着一座金色的王冠,象征着不管人类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到达完美的天国,必须等待救世主的出现。唯有如此,才能理解高坐在人骨灯架上的圆润可爱的小天使,那样的宁静安详。

毕竟这种气氛太过肃杀,我们不敢在此镇久留,就又匆匆登上了返回布拉格的火车。既为俗人,还是要去看看传说中令人神往的布拉格广场和城堡。

布拉格——建筑的盛宴

蔡依林的那一首《布拉格广场》,直白地道出了布拉格之美。不论是站在国家博物馆门前向长街的尽头望去,还是在旧城广场的中心向四周环顾,总会有一幢幢精致华丽的建筑,肩并肩手牵手,向视野中涌来。那就更不用说伏尔塔瓦河畔那闻名遐迩的查理古桥和恢宏的布拉格城堡了。

不难理解曾有人形容这里为金色的布拉格,因为五光十色的建筑最终汇聚在一起,美得令人晕眩。而这种感觉在傍晚落日的余晖下是那样的强烈,伏尔塔瓦河倒映着的点点金光似乎也播洒在两岸的楼宇间。可惜我们中没有人哪怕懂得一些基础的建筑常识,除了直指苍穹的哥特式建筑,即使最起码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建筑样式,也往往会引起我们的争论。只好按照导游手册上的内容,按图索骥地走街串巷,寻找着一座座“知名建筑”,不过在我这样的外行看来,老城区任何一条街道放眼望去,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半的时间,对于布拉格这座城市显得太过短暂。没有时间走进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听一场并不昂贵的德沃夏克作品音乐会,没有时间步入巍峨壮丽的博物馆真正了解神秘的波希米亚,没有时间在黄金小巷的卡夫卡故居中淘换一两本作品集——我们甚至连附庸风雅的机会都没有,就匆匆登上了开往东德的列车。图11 布拉格广场图12 伏尔塔瓦河畔的布拉格城堡

三、荷兰环游

夜渡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在今天无疑是一个焦点城市。因为它既集中了荷兰国家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和安妮之家等驰名天下的旅游名胜,也同时包容了红灯区、性博物馆等同样著称于世、却又令人侧目的场所。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晚我们两人走遍阿市却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的旅舍。毕竟不同口味、不同需要的人总可以在这里找到让他们彻夜不归的理由。既然如此,我们的对策也只能是充分利用夜间继续转悠,把睡眠都留给了穿行于荷兰各大城市的夜班火车上。

在按图索骥找到位于唐人街的那家自助中餐馆,风卷残云一番之后,我们就冲回火车站前的码头,赶上了最后一班运河观光船。虽然这样计划外迫不得已的游览有些无奈,尤其是在夜色深重时登船观景,还曾让我担忧有所不值,但随着船的行进,两岸的景致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

据资料称,阿姆斯特丹有运河163条,大小各异的桥不下1000座。夜已深,河岸的街道上罕有呼啸而过的汽车,四下一片静谧,给夜游平添了一份好心情。借着身体里逐渐扩散的荷兰特产——喜力啤酒的那份清爽甘洌,伴着两岸民居、街边路灯透射出的点点橘光,我们的船都穿行于狭窄的河道,不时从低矮的桥洞下钻过,时时带来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感觉。隔着玻璃望出去固然处处美景,可是举起相机,却是无可奈何。无论如何调整参数,拍出来的总是一片迷茫或者一团漆黑。于是船舱里便不再有闪光灯的干扰,于这美景里,众人皆醉了吧。

夜渡的又一好处,却不大君子。那便是得以窥见河道两侧船屋中的平民生活。那些船屋,都已经被固定连接在河岸上,但仍然漂浮于水面。并不宽敞的船舱,被细致地分割成书房、卧室、客厅和厨房等,颇有一番情调。船屋中的人大概也已经习惯了被来往游船上的观光客有意无意的注视了,落地的窗帘并不全然拉上,坦然自在地生活着。捧一本闲书,安坐窗前,任窗外驶过的船只带来的波浪推动自己随之轻摆,好不悠然自得。

船舱里四种语言的解说录音交替播放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能听懂些英语或者德语的导游宣传语,这一个小时的环游也就接近尾声了。直到眼前又一次出现豁然开阔的水面,耳边响起火车车轮与钢轨碰撞的声音,我才从这夜色下的观景和浮想联翩中醒来。不知为什么,之后再忆起这段夜航,总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那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图13 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图14 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

无声的旋转——小孩堤坝

小孩堤坝,这个名字听上去就透着几分可爱,有那么一丝俏皮。在我的想象中,它应该是一道长长的海堤,北海咸咸的海风吹动着一座座高大的风车稳健地旋转着。走上堤防,眼前就会豁然出现一望无际的海,带着那种兴奋和喜悦。

正是为了验证这个俏皮的名字,我们专门绕道前往欧洲最大的海港城市——鹿特丹。对鹿特丹的了解,只限于欧亚大陆桥的一端和成龙《我是谁》中那个现代化的城市。原本我还打算按照宝书Lonely Planet上的指示,前往鹿特丹市中心随便转转,可是出中央火车站,我就彻底打消了这种想法——车站广场上轰鸣着的机器和飞扬的灰尘扼杀了我对这个城市本身的好感。于是直奔广场另外一角的地铁站,向长途汽车站进发。欧洲所谓的“大城市”,在中国人眼里都是那么言过其实。宽敞的长途汽车上,只坐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台湾女生和一对背着硕大背包的情侣游客,当然还有我们两根煞风景的“穷游”光棍,汽车没多久就驶入了乡间。

毕竟临海,运河里不时出现满载的货船或者小巧的私人游艇。当这些游艇顶着高耸的桅杆从桥下经过时,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车前的公路桥分为两截,缓缓升起为他们让路,不由得心中羡慕起来。

突然,车在一段极窄的路上停下,看着那些背包客们睡眼惺忪地往下跳,连忙向司机投去询问的目光,才明白过来小孩堤坝到了。可是传说中那17座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车却未见踪影。

转过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目光绕过几座简易的小木屋,我的疑问就得到了回答。一望无际的绿野,懒懒散散的奶牛们惬意地享受着正午的骄阳,微风过处便颇有几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了。

草田间的一条小河,波光粼粼,恰与翻动着的绿波相互映衬。沿河两岸,便有一座座错落排布着的风车,乍看去有些突兀,驻足细看便能体味到那份可爱。这是荷兰传统的风车,颇有几分“傻大黑粗”,却也透着实用。风车的下半段,开有门窗,真还就有人居住其间。逐渐收缩起的上半段,伸出一根粗壮的转轴,连接着蒙了帆布的风车叶片,缓缓地旋转着,配合着田野中的一片寂静。这里的游览方式也颇具特色,除了漫步其间,还可选择廉价租来一辆自行车,悠闲地穿行。其实欧洲的很多景色便是这样,一眼便能看到多半,颇不同于东方那种曲径通幽。

景是固定的,置身其中心情却是要慢慢体味的。正巧我的同学之前没有进入风车内部参观过,我就让他独自进入一座风车细看,自己却停留在跨过小河、通往风车的那座木桥上,斜倚栏杆,四下顾盼。

不时有野鸭从桥下游过,细看时却加速窜入河畔的草丛,没了踪影。贴着河畔的小径上,自行车铃偶尔会打破寂静。忽然眼前出现了一面白帆,帆下狭窄的船舱里,只坐着一个玩耍的小童,还有一个专注于掌舵拉帆的男人。大概是父子吧,远远地漂浮过来。这幅静谧的画面中,便加上了一丝灵动的色彩。思乡的情绪,也开始在我的心头旋转了。图15 小孩堤坝外景之一

泛舟天堂——羊角村

走过了荷兰的城市乡间,我最爱的,莫过于羊角村,几多亲近、几多可爱,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从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出发,乘坐开往格罗宁根的北上列车,四周景色越发荒凉。虽说荷兰只有约摸两个北京大小,这段路却也走了两个多小时。

下了火车,才发现火车站只是在上下行铁轨之间修出一道窄窄的月台,仅能容四人并立。站外荒凉的汽车站上,也是非一般的萧瑟,席地而坐了半个多钟头,才看到一辆空荡荡的公交车缓缓驶来。这车载着我在乡间小道上颠簸了不知多久,直到路两旁突然出现了河道,还有水面上熙熙攘攘的船只。

这河道,还有羊角村的名字,都源于早年间对此地地表褐煤的开采。一来从土层中发现了许多羊角遗迹;二来挖掘出的坑道,经过地下水渗透上涌,逐渐形成纵横交错的河道。

在村口以10欧元一小时的价格租来一艘小船,我们的水乡之旅才算正式出发。村口的河道异常狭窄,不过三四米宽,小心翼翼地掌舵前行,才不至于和来来往往、或快或慢的其他船只发生磕碰。

船向前行,转眼来到一个三岔口。按照船主所给的推荐路线图,满舵左转。在我专心回舵,摆正船身再抬眼瞧时,眼前景致令我惊艳。河道变得曲折,却仍然能够望到前方密密麻麻的游船,在一座座跨越水面的木板桥下穿梭。桥的两端,埋入了岸边那片温润欲滴的草地。地势稍高处,从草地上耸起一簇簇的花丛,色彩繁多,争奇斗妍。花丛背后,便是农舍院落。相邻的房屋,被河道的支汊分隔开来,恰似护城河。这里停泊的都是各家自用的小船,被爱美的主人装饰得分外惹眼,一如每家房前屋后精心料理的花红草绿。悠然自得的野鸭们,或者穿梭在航道的游船里,或者掩身于繁密的花树丛中,又或者漫步在草坪上,却不用担心遭到曝晒。因为眼前这一切的景色,都被一棵棵枝繁叶茂的高大梧桐笼罩着,只留下斑驳的阳光映照在河水上,泛出点点金光。房屋也是独具匠心的,一概用芦苇层层叠叠地覆盖屋顶,又堆出斜坡,透着一丝憨厚和朴实。房檐下摆放着三两张摇椅,正值午后休闲时分,常能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的场景。大概有着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游客支撑,居民们就更可以安然享受这份天然的财富而不必辛苦劳作了吧。

当我们的船顺着主航道右转时,又是另一个世界了。民居的区域到了尽头,便蔓延出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船行其间,恰好前后无人,悠然忘形间突然从远处的芦苇丛转出一叶扁舟,有人一篙一篙地撑着船,竟不知身在何处。

芦苇荡向两边退去之后,船驶入了水面开阔的湖中。湖之大,令先前航道中拥挤在一起的游船立时分散开来,湖面的波光粼粼,也因船儿随意漂荡划出一道道波痕。顺着这些痕迹极目远眺,竟然有星星点点的帆船出现在水天之际。湖的中间,少不得有那么一两个湖心岛,有趣的倒是围绕小岛那一圈拴船的木桩上,无一例外落着一只只海鸥,远看去不怎么活动,几乎是一排静止的雕塑。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仰面躺下,任船漂荡,体味这天堂般的风景和意趣了。图16 羊角村的民居图17 羊角村的芦苇荡

四、国家印象

重温意大利

所谓重温,并不是因为曾经造访过亚平宁半岛,而是因为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的见闻,不断地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梵蒂冈金碧辉煌的圣彼得教堂、古罗马雄壮沧桑的斗兽场、威尼斯宽阔曲折的大运河,还有优雅大气的冈多拉,都是自儿时起对意大利的印象。稍微长大些,渐渐迷恋足球之后,米兰双雄、罗马两强、佛罗伦萨等球队的大名,如雷贯耳的同时也将这些城市的名字烙在心底。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虽然大多流于形式,却毕竟让我记住了类似于《大卫》《最后的晚餐》《维纳斯的诞生》《拉奥孔》这样的杰作。所有这一切,都在7天的意大利之行中,活生生出现在我眼前,又怎能不算是重温?

重温的第二层含义,还在于意大利与中国的相似。稍大些的城市走到哪里都是熙熙攘攘,即使除去游客,也还有无数的当地人,以至于长途夜火车上,仍然有人或坐或站在过道里,车厢里更是满满当当,仿佛赶上了春运。走到哪里也都是人声鼎沸,喜爱交流的意大利人即使只能挤出一两个英文单词,也会执着地希望与你拉扯上几句,一如祖国街道大妈的热情和开朗。不论是在威尼斯,还是在罗马,地摊小店,大多可以砍价,可惜我天生不爱逛街,更不是砍价的那块材料,只能看着同学中乐于此道者,挽起袖管,一展在神州大地练就的才华。

重温的第三层含义,还是身为球迷的缘故。地摊上出售纪念T恤,原就是家常便饭,只是今年的T恤多了一个主题——刚刚过去三个月的世界杯。各色卡通形象的球星,还有那座大力神杯,不厌其烦地出现在每一个摊位上,在每个城市蔓延开来,诉说着世界冠军的自豪和荣耀。曾经几度徘徊在定价不菲的官方球迷商店,踌躇着要不要买下一件近千元人民币的布冯球衣,却终于还是为了接下来的环法之行,转身抱憾离去。

此行太过匆匆,梦想中的那不勒斯湾、幽远的庞贝古城、深藏山中的圣马力诺都还不曾到访。关于意甲最初记忆的尤文图斯,更是远在都灵,这些恐怕都将成为我今后再次前往亚平宁的理由吧。图18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图19 威尼斯的海边图20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相约法兰西

登上比利时国铁的火车,缓缓驶离里尔火车站时,暮色已然沉重。独自一人坐在空荡的车厢里,回想起11天环绕法兰西的旅程,心里异常充实。

旅程自里尔开始,实在是英明与幸运的。美女的美女同学,还有她的法国帅男友,那种盛情款待,似乎便预示着后面10天的旅程,更像是一次悠闲度假而非辛苦暴走。现在回味起那顿地道的川菜,仍然垂涎欲滴。

里昂山顶上的圣母教堂,诚如我在巴黎的同学所言,是她所见过教堂中内部最为金碧辉煌的,令人窒息。可巧我们所预订的青年旅馆也坐落山间,傍晚时分坐在阳台上,喝一杯法国红葡萄酒,俯瞰罗纳河环抱中灯火阑珊的城市,说不尽的惬意。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最终还是没有赶上,但是走进马赛、阿维尼翁、尼姆和阿尔勒任何一家小店,还是会有淡淡清香飘然而至。深秋午后的阳光,投射在古罗马帝国留下的加尔桥、竞技场和浴场上,投射在阿维尼翁已是人去楼空、孤独寂寞的教皇宫上,投射在梵高曾经描绘过的咖啡馆、吊桥和墓地上,同样的静谧安详。

蔚蓝海岸的美,是戛纳电影宫前红地毯上的喧嚣与华丽,是摩纳哥公国大赌场前的名车与美女,是山村艾兹漫山遍野不败的鲜花,更是尼斯漫长海堤上彻夜不眠的街灯。因为“穷游”,只能在入夜之后,方才闲坐在空旷的海滩上,与不远处或者垂钓、或者缠绵的人们,一起分享面前浪涛温柔的地中海。偶尔向海中投出一两块碎石,顷刻便能勾起儿时的记忆。

布列塔尼和诺曼底,沙滩上不时出现的巨石,还有号称“天堂显影”的圣米歇尔山、环抱圣马洛城的厚实壁垒,直面着大西洋气势恢宏的惊涛骇浪,与地中海的柔美截然不同,是说不尽的苍凉与豪迈。在圣马洛安静的老城中,斗胆用一顿包含了牡蛎、羊排和冰激凌的法国大餐结束环法,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留给巴黎的时间,只有区区8小时。于是最后一天清晨6点半便翻身起床,按照精心规划的路线开始暴走。最初一点点的疲倦,都被有幸能够看到清晨空旷的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协和广场和圣母院时的喜悦所取代。毕竟,清晨祷告时分只有庄严的牧师和虔诚的信徒,而没有如织游客的圣母院,才是我心目中,更接近雨果笔下的场景。

当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由黄转紫,当蔚蓝海岸的游人与繁花云集,当包围布列塔尼的惊涛骇浪尚未退却,当香街两旁的梧桐叶尚未落下的时候,我想,我还会再次到来的。图21 圣米歇尔山图22 埃菲尔铁塔图23 巴黎圣母院

独行在深秋的瑞士

2006年11月19日夜,苏黎世火车站,我在绵绵秋雨中挥别瑞士,登上返回德国的夜火车。一场持续了60个小时的美景盛宴也就此告一段落。

瑞士的湖光山色,由于阿尔卑斯山脉刻意的眷顾、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幸运的中立国地位,保持着恒久的一份秀丽、一份壮阔。正因如此,才诱使我纵使学业压力渐重,仍然下定决心在这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穿行在这片童话般的国度。

瑞士多湖,却又各具特色。

午后时分,登船环游卢塞恩的四森林湖,湖水时而倒映着秋日凝重的金黄,时而倒映着四下山峦无尽的墨绿。搭乘黄金列车,途经布里恩兹湖,惊艳于水面无瑕的碧绿,连两岸的苍松翠柏也相形见绌。深秋的瑞士,凉意深重,湖面上飘荡的薄雾,竟让我联想到了金庸先生笔下一个浪漫而虚幻的场景——碧水寒潭,岸边还应有一位紫衣如花、长剑胜雪的女侠。

从图恩湖上的游船,回望少女峰及其身边一重巍峨的雪山,被朵朵白云围绕在腰间,衬托出一份神圣的意境,而山脚下、湖边上、村镇里星星点点的木屋民居,更显得悠然自得。

围绕着莱芒湖的一天,湛蓝的色彩和拍岸的微澜,让我常常怀念起整整一个月前,南法迷人的地中海。早起在洛桑,推开窗享受朝阳的温暖;正午于日内瓦,看着湖中冲天而起的大喷泉激起水面层层涟漪;最美的,还是安坐西庸古堡的岸边,欣赏傍晚辉煌的落日,将天边绸缎般轻柔的云朵、对岸法国境内高耸连绵的雪山,还有游荡着悠闲天鹅和野鸭的湖面,一概染上了红晕。

瑞士多山,高原雪山的壮丽由少女峰便得以窥探些许。

清晨6点,我便从山谷旅店温暖的房间中挣扎着起床,天空中依旧是繁星点点。摸黑赶路,迫不及待搭乘第一班登山列车,向着号称“欧洲之巅”的少女峰进发——尽管它显然不是欧洲的最高点。诚如山名所言,少女峰,连同它周围的峰峦,在冰川雪层覆盖下,壮阔而不失柔美。最难忘是矗立山顶雪原的一刻,越过脚下两侧白雪皑皑的山谷,正东方一轮朝阳刚刚探出了头,其余的部分仍然掩藏在天边无垠的云海之下,而这云海又被山峦所阻拦,于是便有了观景台这里绝佳的地理位置。在寒风中站立得久了,不由地前后挪动几步,终年不化的积雪踩在脚下,咯吱作响。眼前一群印度游客,大概很少见到雪景,兴奋得忘乎所以,竟个个脱成了赤膊,摆出各种健美的姿态留影纪念,可爱又可笑。

瑞士深秋的美,还体现在树林中无序交错着的红枫青松,塑造出深沉的多彩;体现在秋雨打湿的伯尔尼老城,青灰色的石墙檐廊下卖艺者欢快的弹唱;体现在日内瓦万国宫围墙内外,缤纷的落叶为游人铺成的地毯;体现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和博物馆,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和画面。

2006年11月20日,周一清早,我背着行囊,直接冲进亚琛工大德语课的教室,心还迟迟停留在瑞士的山水之间。图24 莱芒湖图25 西庸古堡图26 少女峰

五、城市散记

海德堡——心遗失的地方

在Google搜索中,输入“心遗失的地方”,其结果大多会指向位于内卡河畔的海德堡。拥有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海德堡大学,拥有鼎盛时期堪与凡尔赛宫媲美的宫殿的城市,海德堡的魅力不仅是外在的这些建筑雕塑所散发出来的,更渗透在一代代学者诗人的文字吟唱之中。与城堡隔河相对的山上,哲学家小道在树林中蜿蜒曲折,那是曾经求学或者供职于海德堡的文化名人们信步其间,求索天人之理的地方。

这次到访海德堡,是我头一次在德国单枪匹马外出旅游,仗着买到了便宜的火车票,第一次坐上了昂贵异常的ICE高速列车,以每小时两百三四十公里的速度疾驰在莱茵河流域的山间。我的心里将这个周末的旅程,定义为度假和探亲之旅。度假是因为之前之后我与几位同学集体出游意大利和奥地利都更像是一场场远征,需要制定详细的日程安排,上网订票订旅馆,甚为烦琐。唯独这次,周六夜宿海德堡,周日夜宿斯图加特,都仰仗新友故交的导游和接纳,轻松之余,还可以一同做饭神侃,以解小城亚琛的寂寥。若不是之前在清华校内加入了对外交流协会,便不会结识此时恰好在海德堡大学交换学习的校友,便不能高效地欣赏海德堡的人文地理,也不能在风雨骤作时在大学餐厅中捧一杯热咖啡安然躲避,更不能在乌云散去、夕阳晚照之时摸索到哲学家小道的入口,亲眼目睹明信片般标准的海德堡晚照。这样的一天下来,再来一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醋熘土豆丝、鸡蛋炒黄瓜,就着意大利面,有说不尽的惬意和舒心。似这般,歌德诗中所吟唱的“心遗失的感觉”,或许被我玷污了,又或许被我真的领略到其中的一二了。图27 海德堡俯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