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肾、泌尿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15:38:25

点击下载

作者:屠佑堂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肾、泌尿疾病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肾、泌尿疾病试读:

1.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黑疸)

【概述】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

急性者:系肾上腺皮质机能的急性衰竭。其病因有:①新生儿难产、窒息、创伤性出血或严重的败血症,或双侧肾上腺静脉血栓形成。②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诱发。③肾上腺手术后采取预防措施。④长期应用皮质激素骤然停止等所致。本病预后凶险。

慢性者:又称阿狄森氏病,系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萎缩,自体免疫反应结核或肿瘤转移,真菌感染或手术切除等引起。本病可见衰弱无力,色素沉着,血压下降,胃肠功能紊乱及失钠、失水等症。多见于20~50岁的成年人,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为2∶1。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劳倦过度,以及久病伤肾有关。属于中医学“虚劳”、“黑疸”范畴。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则肾气亏虚,诸脏失却肾阳的温煦,则表现为诸脏功能衰弱;肾阳不足脾阳亦弱,可致脾运失健,升降失常;劳倦过度,亦致脾气耗损,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乏源,机体缺乏水谷精微的濡养而消瘦乏力;若因久病迁延,必累伤及肾,肾气不足致脾气亦虚,脾肾两亏,而成本病。其总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肾虚弱,日久气血淤滞所致。【诊断要点】(一)主要症状

本病除危象发作如高热、循环衰竭,惊厥,昏迷等症状外,其特点有:(1)起病缓慢,易于疲劳,身体消瘦,衰弱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2)全身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以面部、四肢、乳晕、生殖器等处显著,由棕黄色渐次加深呈古铜色,以致发展为全身皮肤黧黑如焦煤。(3)易激动或抑郁淡漠,头晕失眠,心悸气短,毛发无光泽易脱落,腰膝酸冷,肢冷畏寒,或有浮肿,性欲减退,月经紊乱。(4)较重者,可见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上腹部隐痛。(二)体征

乏力消瘦,精神萎靡,甚至失常,色素沉着呈点片状,毛发减少,无光泽。血压偏低,心脏缩小,心音低钝,轻度贫血。(三)实验室检查

血钠、血糖降低;血钾升高;血清氯化物减低。血浆及24小时尿1T羟变质类固醇排出量明显低于正常。水试验及AQTH试验阳性。(四)X线检查

胃肠X检查除机能失常外,无异常特征。肾上腺区平片可发现钙化点阴影,为诊断本病属结核性之有力佐证。(五)其他检查

心电图呈低电压,下波低平或倒置,PR间期,QT时限延长。(六)并发症

可因感染、分娩、创伤或腹泻或大汗或过劳而导致危象发作。症见高热、呕吐、腹泻,甚至循环衰竭,心率增速,精神失常,继而昏厥,生命堪虞。【辨证施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以虚证为主,偏于脾肾阳虚。但日久阳损及阴,形成阴阳两虚。在虚损基础上常兼淤血阻滞,痰浊内停成为虚中夹实之证。(二)治疗原则

温补脾肾,滋肾养肝,扶正培本为基础治法。或兼以活血化瘀,消痰化浊等。(三)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型

症状:腰背酸痛、畏寒肢冷、乏力消瘦、毛发失泽脱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或周身浮肿,性欲减退,阳痿遗精,带下、舌淡、苔白滑润,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肾助阳,健脾益气。

方药:右归丸合拯阳理劳汤加减。

处方:熟地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鹿角胶15克(烊化),肉桂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黄茋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10克(去党参),喘息汗出心悸者加五味子10克,补骨脂15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恶心呕吐加半夏15克,旋状花15克,便溏、舌苔厚腻者,加白豆蔻15克,苍术15克,藿香15克,腹泻加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腹胀者厚朴15克,木香15克;关节疼痛者加乌梢蛇15克,蜈蚣1条(研末吞服)。

按语:本病病情较复杂,用药宜精选,以防药味庞杂,力散不专之弊。方中黄茋、党参用量宜大,附子宜先煎1小时(降低毒性)。甘草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用量较大。若因水钠潴留而致水肿,可加用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利水消肿。

2.肝肾阴虚型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痛,手足麻木,肌肉动,面及肤色由晦暗渐黧黑,五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大补元煎合失笑散加减。

处方:沙参20克,山药20克,熟地15克,当归10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白芍15克,龟板15克,炮甲15克,丹参3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鸡血藤3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日1剂。

加减:肝郁不舒,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15克,柴胡10克;伴低热者加地骨皮15克。银柴胡15克;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血淤甚者加地鳖虫10克,桃仁10克。

按语:由于阴阳互根,阳虚日久,阴随阳衰;阴损日久,阳随阴去,可导致阴阳俱虚,前述脾肾阳衰及肝肾阴虚之症兼而有之。治宜阴阳双补可用金匮肾气丸,龟鹿三仙胶合归脾汤化裁治之。

3.脾胃虚弱型

症状:可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不适,疲乏无力,身体消瘦,皮肤色紫沉着,头目眩晕,自汗,甚则昏厥,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方取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黄茋2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当归10克,生姜15克,大枣5枚。

加减:伴有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可加熟地10克,制首乌15克,白芍15克,枣仁15克,远志10克。

4.元气衰败型

症状:元气大衰,浮阳上越,阴阳将要离决病情急剧加重,(肾上腺皮质危象)症见极度疲乏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高热神昏等。有亡阳亡阴之分。亡阳者大汗淋漓,畏寒踡卧,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阴者,阴液耗竭,身体干瘪,皮肤皱裂眼眶深陷,身热口渴,汗出而黏,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治法:大补元气,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或生津益气。

方药:亡阳者,以参附牡蛎加减。

处方:人参10克(另煎),附子10克,肉桂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黄芪30克,甘草10克,山茱萸30克。

亡阴者:以生脉饮合大补阴丸加减。

方药: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5克,熟地15克,知母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龟板20克,生甘草10克。

其他方法:单方、验方。(1)甘草流浸膏:每服5~10毫升,每日三次。(2)或用生甘草15~30克,水煎服,日1剂。

按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作用,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疗效满意。甘草可以单独使用。最好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甘草,则疗效更佳。(3)黄芪60克炖鸡服用。(4)人参养营丸,每服一丸,每日2次。(5)人参30克、鹿茸20克浸泡于500毫升黄酒内,三个月后服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1次。(6)鹿茸丸每服一丸,每日2次。(7)蜂王浆每服10毫升,每日2次。(8)参桂鹿茸丸,每次9克,每日2次。(9)河车大造丸,每日9克,每日2次。

2.皮质醇增多症(柯兴氏综合征)

【概述】

皮质醇增多症又称柯兴氏综合征,属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的一种。其病因虽未阐明,但目前认为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皮质醇类激素分泌过多所致。

皮质醇增多症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左右,病者大多为30~40岁以下的女子。

本病可出现以下三组证候群。(1)患者呈向心性肥胖,以脸、颈及躯干更为明显,四肢相对瘦小,脸圆如满月,红润多脂,常有粉刺(痤疮),腹大呈球形,皮肤菲薄,呈大理石样花纹,易发生青紫等出血倾向。典型病例下腹部,大腿内外侧,肩,膝等处有粗大紫红色花纹。本病晚期易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背痛,胸痛,佝偻,身长因此减短。严重者可发生精神分裂症。男性多出现阳痿。(2)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等症状,高血压,心脏肥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3)女子月经减少,晚期阴蒂可肥大,不少病例有多毛症,女子更明显,嘴边可长出胡须、眉毛。头发及阴毛增多,背及前胸亦多毛。早期头发上多油脂,晚期多脱发,有时女性出现男性化。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总数及中性多核球增高。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减少。尿中激素排量明显超过正常值,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有助于诊断。血中皮质醇,定量多数增高,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或有病理性骨折对诊断有意义。【病因病机】

皮质醇增多症属中医的“眩晕”、“肌肤盛”、“里热实症”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素体有痼疾,情志失调,湿浊内蕴和药毒等有关。素有痼疾,伤及脏腑,致阴阳失调,阴虚阳亢而致本病;若因情志失调或暴怒伤肝,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肝郁化火,久必灼伤肝肾阴液,而见阴虚阳亢的表现。湿浊内蕴,脾失运化,湿凝聚为痰浊湿阻滞,气机失畅致血行郁滞,痰淤交阻加上阳热亢盛,则形成痰湿淤热,互结之症,若因治疗失当,过用温燥性质药物,则致阴液被耗,阳热偏亢,阳亢又可灼津化痰成淤而为本病。总之,本病以阳热亢盛,痰淤内阻为基本病理变化,临床以实热症候为主,可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可见有痰湿淤热,肝郁化火和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型。【辨证论治】

1.痰湿淤热型

症状:可见颜面胖圆如满月,形体肥胖,皮肤菲薄,紫纹显露,或有淤点淤斑,胸脘痞闷,乏力,心烦失眠,多食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祛湿化瘀。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处方:黄芩10克,青蒿10克,半夏15克,竹菇15克,茯苓15克,花粉12克,大贝母10克,泽泻3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

2.肝郁化火型

症状:可见头痛头晕,易怒心烦,面色红润,痤疮量多,失眠多梦,口苦而干,毛发增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

方药:方取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5克,泽泻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菊花10克,川牛膝12克。

若伴大便秘结,苔黄燥,可加生大黄10克,以泄肝火。

3.阴虚阳亢型

症状:可见头目眩晕,烦躁易怒,腰背酸痛,口干,面红目赤,耳鸣,失眠多梦,皮肤淤斑,月经失调,经闭不育,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方取知柏地黄丸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天花粉15克,山栀10克,丹参15克,枣仁15克。

其他疗法:(1)龙胆泻肝丸或加味逍遥丸或牛黄解毒片及连翘败毒丸,每服6克,每日2次。适用于肝脏脾湿者。(2)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亏者。(3)八味地黄丸或右归丸,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3.肥胖症

【概述】

肥胖系人体脂肪积聚过多所致。当进食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营养物质主要转化为脂肪,储存于各组织及皮下,形成肥胖;或因其他病理原因,增强了脂肪的贮存,也可以形成肥胖。一般以超过标准体重10%为过重,超过20%以上者为肥胖。

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公斤)。

例如:身高170厘米-105=65(公斤)。即是说:一个身高1.7米人,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65公斤。身高1.6米人,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55公斤。超过这个标准10%就叫做过重,超过这个标准的20%就成为肥胖。

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种。继发性肥胖常继发于其他疾患,例如脑炎、脑部损伤、肿瘤等原因引起下丘脑损害时,可发生肥胖;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性腺机能不足,甲状腺机能过低,也可发生肥胖;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多、性低血糖患者,也可发生肥胖。本文着重谈单独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多发于40岁以上,尤以女性为多。显著肥胖常造成身体的额外负担,患者畏热多汗、呼吸短促、容易疲乏,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劳动,常有头昏头痛、心悸腹胀、下肢轻度浮肿等。极度肥胖可产生肺泡换气不足,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嗜睡,严重时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肥胖的人对感染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胆石症等。各关节还可有退化性病变,常有腰酸关节疼痛等症状。妇女月经减少,常有闭经不育等现象。因此,对单纯性肥胖应积极治疗,不可忽视。【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肥胖症乃真元之气不足,痰湿内停所致。病因只要为痰湿淤,其形成原因之一是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致脾胃消化功能失常,酿生痰湿而形成肥胖;二是情志失调,肝郁犯脾,致脾运失健,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反而酿生痰湿,阳虚运血无力而为淤滞,痰湿淤滞交阻而为本病。【辨证论治】

根据肥胖症的临床表现,临证一般可分为:脾虚痰湿内阻、痰湿郁火内蒸、痰淤交阻,脾肾阳虚等基本症状。

1.脾虚痰湿内阻型

症状:可见形体肥胖、面白神疲气短,胸脘痞胀,口淡泛恶,嗜睡,肢体重滞,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助运、化痰祛湿。

方药:方选防己黄茋汤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防己15克、黄氏120克、白术、茯苓各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泽泻30克、鲜荷叶60克。

2.痰湿郁火内蒸型

症状:可见形体肥胖,面红耳赤,颜面痤疮,烦躁易怒,口干苦,嘈杂易饥,食欲亢进,失眠多梦,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治法:化痰祛湿、清泄郁火。

方药:方选温胆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枳实10克,竹菇10克,陈皮,丹皮,山栀各10克,柴胡、当归、各10克,生地黄、白芍、茯苓各15克,白术30克,甘草6克,生大黄6~9克(后下)。

3.痰淤交阻型

症状:可见痰多胸闷,形体肥胖,失眠多梦,大便不爽或便溏,月经量少或闭经,不孕,舌有淤点淤斑,苔腻脉涩。

治法:化痰利湿,活血祛淤。

方药:方取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茯苓各15克,陈皮10克,大贝母19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山楂各15克,郁金10克,酒炒大黄6克。

4.脾肾阳虚型

症状:体态丰盛、腰脊酸痛,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性欲减退,舌质淡胖,脉细无力。

方药:方选四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茋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附片9克,巴戟天15克,故脂15克,菟丝子15克。

5.食物治疗和预防

控制食欲,防止摄入过多的淀粉和脂肪。宜多食新鲜蔬菜,如可用去皮冬瓜煮肉,于每餐后食二两;或取黄瓜生吃,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平时可以用“三花减肥茶”代茶饮,亦可取荷叶一张,生山楂,苡仁米各10克,陈皮5克。开水泡饮。

4.高脂血症

【概述】

当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时,分别称为胆固醇过高症。几种血脂或所有血脂成分均增高,则称为血脂过高症。高脂血症是由于人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致使体内血液中血脂成分异常增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正常成人空腹时血脂的含量如下: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血脂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患有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炎疾病时,可伴有血脂增高。近年来,更发现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变化是动脉壁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的沉积,患者的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的浓度常高于健康人,对于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血脂正常的人群为高。动物实验也证明喂饲大量的胆固醇可诱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目前为止,脂类的代谢失调(血脂的积蓄)是动脉硬化的标志,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促进因素”或“危险因子”,因此,探讨高脂血症,有可能减轻或推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冠心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血浆总胆固醇中TC>6.5mmg/L,甘油三酯(Tg)大于1.7gmm/L。高密度脂蛋白(HDL)C 0.9mm/L,其中两项异常者,则可诊断为高血脂症。【病因病机】

中医无此病名。根据高血脂症临床表现及多样性的证候特征,高脂症,属于中医的痰淤气滞,血淤痰浊范畴。据一些研究报告,肾虚证,脾虚证与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有关。提示中老年人脾虚证,肾虚证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联系。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饮食不节,饮食过度,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司。水液聚而为痰,为湿;气虚血少,运化无力,进而血脉淤滞。七情五志过极,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郁日久,气滞血淤,阻塞脉络,年老体虚,肾气衰备,阳虚不能温煦脾土而衍生痰饮,肾阴则虚火上炎。炼液为痰。总之以标本分之,痰湿(浊),痰淤,气滞血淤,痰火为标,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湿(浊),痰热,痰淤内生,气滞淤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辨证治疗】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辨证有虚实之分,证型之别。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并根据“久病必淤”、“久病入络”、“痰淤互结”等理论,在方药中适当运用虫类药,可增强药物的疗效,现分型施治于下。

1.痰湿内阻型

症状:平素嗜食肥甘,久坐久卧,形体肥胖,头昏头重,胸脘痞闷,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本型以痰浊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初期或中期。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祛痰化瘀降浊。

方药:方选七味白术散,平胃散,温胆汤,涤痰汤化裁。

处方:党参,苍术,白术,陈皮,厚朴,藿香,茵陈,茯苓,土茯苓,白蔻仁,泽泻,苡仁,砂仁,葛根,苏叶,车前子,竹菇,菖蒲等。可加入僵蚕,水蛭化瘀祛痰通络。

2.气滞血淤型

症状:胸闷心悸,胸胁胀痛,痛如针刺而固定,妇女多有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而有淤点,舌底脉络迂曲,脉弦细涩或结代。本型以气滞血淤标实为主,常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通络。

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处方:栝蒌,薤白,法半夏,当归,郁金,柴胡,枳壳,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生蒲黄,山楂等。常可加入水蛭,土鳖虫化瘀通脉。

3.肝阳痰火型

症状:素体肝阳偏旺,头胀跳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目赤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本型以肝火痰热标实为主,常合并高血压中风。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化痰。

方药:选用天麻勾屯饮,清气化痰丸,镇肝熄风汤化裁。

处方:天麻,勾屯,生地,决明子,菊花,怀牛膝,石决明,珍珠母,山栀子,粉丹皮,黄芩,胆南星,浙贝母,生大黄,法半夏,泽泻,白芍,代赭石,竹菇等。可酌加虫类药:水蛭,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化瘀祛痰,平肝熄风。

4.淤滞淤阻型

症状:头昏肢麻,胸痞闷胀,隐隐作痛,心悸气憋,舌质紫暗有淤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缓涩或弦滑。本型系淤痰互结,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晚期,经过一般性治疗难以取效者。常合并高血压病,高黏血症,糖尿病等属顽疾痼症。

治法: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痰淤同治。

方药:选用大黄蛰虫丸,涤痰汤化裁。

处方:大黄,蛰虫,虻虫,水蛭,桃仁,杏仁,生地,赤芍,黄芩,土茯苓,胆南星,法半夏,三棱,莪术,石菖蒲等。重用水蛭,蛰虫,虻虫等虫类药物,峻猛逐淤,化痰通络。

5.气虚血淤型

症状:头昏疲乏,心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麻木,肢体偏瘫,腹胀纳少,舌质淡紫,舌底脉络迂曲,舌苔薄白,脉细涩。本型系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主。多见于中风后遗症。

治法:益气补血,涤痰通络。

方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化裁。

处方:红参、党参、黄茋、何首乌、黄精、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赤芍、葛根、丹参、山楂、鸡血屯等。可加入虫类药,地龙,水蛭,蜈蚣,乌梢蛇活血涤痰,搜风通络。

6.肝肾阴虚型

症状:形体不肥反瘦。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肢体麻木,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本型系体虚,肝肾精血亏虚为主。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心脑血管疾病。

治法:补益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选用杞菊地黄汤,左归丸化裁。

处方:熟地,枣皮,枸杞子,何首乌,葛根,决明子,菊花,泽泻,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白芍,牛膝,丹皮,茯苓,山药,黄精,五味子,玉竹,女贞子,旱莲草,冬虫夏草等。可加入龟板,鳖甲,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酌加水蛭,地龙,化瘀通络。

7.脾肾阳虚型

症状: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肢浮肿,纳呆便溏,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弱。本型系本虚标实,脾肾阳虚,水浊饮淤互结。多见于继发性高脂血症,常见继发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等慢性肾病过程中。

治法:温补脾肾,化浊行水。

方药:选用附子理中汤,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化裁。

处方: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红参,生姜,大腹皮,泽泻,仙灵脾,苡仁,巴戟天,黄茋,益母草,菟丝子,土茯苓,补骨脂,车前子,丹参,山楂等。酌加虫类药,蝉蜕,僵蚕,地鳖虫,活血化瘀,通络行水。

附:数则高脂血症验方于下备用。(1)白金丸:成药(内含白矾,郁金)。每次服6克,日3次。饭后吞,2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2)三七3克(另吞)。生山楂30克,泽泻60克,决明子15克,虎杖30克。(近年药理研究证明,泽泻每日用量大于60克,方有明显降脂作用。)服法:水煎服,日1剂。半个月为一疗程。(3)生首乌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琥珀10克,当归15克,黄精30克,大枣30克,夜交藤30克。服法:水煎服,日1剂。本方尤甚适用于失眠,便秘的高脂血症患者有效。(4)寄生30克,杜仲15克,玄参15克,草灵芝30克(先熬),金樱子30克,枸杞子15克,骨碎补15克。服法:水煎服,日1剂,本方适用于有肾虚表现的高脂血症患者。(5)水牛角粉12克。服法:水煎2小时后,分二次连渣服。服后有轻泻腹胀等反应,不需处理,停药即愈。本方不仅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且还能减轻体重(减肥),尤其适用于肥胖的高脂血症患者。本方药源广泛,价廉,可用水牛角加工刨下的刨花磨粉煎服。(注:上述二、三、四、五方都有降血脂作用,安全价廉,效著,可长期服用。)(6)消脂汤(《新中医》1997年增刊26页27页。)

方药组成:丹参15克,泽泻30克,生山楂15克,鸡血屯15克,桃仁10克,陈皮10克,随症加减。

服法:水煎服,日1剂。四周为一疗程。服药前停用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治疗前检查血脂,用药后四周复查上述指标。四周后评定疗效。

注:选用现代药理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大黄、何首乌(生)、泽泻、生山楂、决明子、黄精、丹参、茵陈、蒲黄等”。处方中:可适当配用上述药物,并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淤”、“痰淤互结”之理论,重用虫类药物活血逐淤,涤淤通络,共奏痰淤同治之功,每获良效。

5.糖尿病(消渴病)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有尿糖出现。临床上出现出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易有化脓性感染,肺结核动静脉硬化,神经及肾和眼部病变等并发症,现代医学检测:空腹血糖大于120毫克%或饭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60~180毫克%,尿糖试验阳性,糖耐量试验检查等有助确诊。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始见于《内经》中,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甚详。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者,皆是消渴也”。古代文献对于消渴病往往并发痈疽的记载很多。如《诸病源候论》说:“其病多发痈疽”。《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不愈,常须虑有大痈”。可见中医学中论述与现代医学所描述之症状是基本一致的,其名异而其病同。本文仅限论述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论治。【病因病理】

消渴病的病因主要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多在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素体阴虚主要为肾阴亏损,这与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常,饮食不节或有病后失调损伤肾阴,使肺、胃、肾三脏阴亏,水谷精微输送失常所致,多饮,多食,多尿,多发疥疮或消瘦或肥胖为特征。阴虚阳亢可导致火旺,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炙煿之品,可引起内热炽盛;情志失调可致肝气郁结而化热化火,耗阴灼津,进一步发展成阴虚,燥热为患而产生消渴之病。

阴虚与燥热两者互为因果,由阴虚而热甚,热甚则更伤阴,其始则异,其终则同。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导致肾阳亦虚。亦有素体阳虚,在发病后就兼有肾阳不足症状者。临床实践证明,肾虚为本病之根本。因此,辨证论治中既要掌握全面而更要抓住根本,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辨证论治】

本病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症。有上、中、下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以口渴多饮者为上消,多食善饥者为中消;多尿或尿如脂膏者为下消。但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之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他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他二者较轻。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称,作为辨证论治的标志。总之,三消症候各异,但其性质则一,均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

正如《圣济总录》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程钟龄认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皆矣”。

上消: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藕汁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倘若加入霍山石斛效果更显著;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乃肺肾气阴亏虚,可用二冬汤;方中重用人参(西洋参,亦可用沙参30克代)益气生津;二冬花粉,黄芩,知母清热解渴。如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乃肺胃热炽,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

中消: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玉竹,葛根,霍山石斛。方中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益肺胃之阴,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玉竹,石斛,葛根养阴生津,牛膝引热下行。如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

下消:

1.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方中:山药、枣皮用量宜大,因山药能养脾阴而摄精微,枣皮能固肾益精,不使水谷精微下注。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症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固精潜阳,加黄柏,知母,生龙骨,生牡蛎,龟板。若尿量多而混浊者,宜益肾缩泉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等。

若气阴两虚伴困倦,气短,舌淡红者,宜酌加党参,黄茋等益气之品。

2.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益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为主。

方中: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以调补肾阴。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以上两方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因子,芡实米等以补肾固摄。

以上各型的消渴如出现血淤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兼证治疗】

白内障,雀盲,耳聋是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用杞菊地黄丸或合羊肝丸。如并发疮疡,痈疽,初起热毒伤营,治宜解毒凉血,用五味消毒饮;病久气营两虚,脉络淤阻蕴毒成脓治宜益气解毒化脓,用黄茋大一汤合犀黄丸,酌加忍冬藤。如并发肺痨、水肿,中风厥证者,可参考有关各篇辨治。

附:糖尿病验方数方备用。

1.丹茋泽汤:主治二型糖尿病

处方:丹参,黄茋,泽兰,黄精各15克,桃仁10克,菟丝子15克。

加减:气阴两虚型加西洋参10克,女贞子30克。阴虚血淤型加龟板15克,三七末3克(另吞)。用法:日1剂,水煎服。四周一疗程。

2.降糖饮:(自拟方)主治二型糖尿病

处方:生黄茋50克,山药,地骨皮各30克,生地黄,麦冬,天花粉,葛根,黄精,丹参各15克,赤芍15克,五味子6克。

加减:失眠心悸者加枣仁15克,生龙骨30克(先煎),视物不清者加枸杞子,杭菊花各12克,谷精草15克,心烦易怒,口干唇燥者加黄连6克,知母10克,大便干结加玄参,火麻仁各15克,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30克,夏枯草15克。

服法:每天一剂,水煎二次药汁合匀分三次温服。30天为一疗程。

3.滋阴活血汤:主治糖尿病引起下肢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包括疼痛,麻木,灼热,针刺感,蚁行感或足部溃疡)

治则滋阴活血、益气补肾。

处方:熟地黄、白芍、天花粉、知母、玄参、牛膝、丹参、黄茋。

加减:气虚者加重黄茋量,加党参,山药,白术;淤血者加桃仁,川芎,延胡索;肾虚者加菟丝子,补肾脂。每天一剂,水煎,分三次服。连服三周为一疗程。

附: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部医院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方法和经验

前人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取滋阴清热法,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治消之方,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我治疗此病时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我的老师施今墨先生的经验。认为消渴证虽有虚实之分,然三消之证多虚病本在于肾虚,正如《灵柩经·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痹。”《灵柩经·本脏篇》云:“心脆则善病消痹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故我治疗糖尿病之有消渴症者,以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再加苍术配玄参,黄茋配山药两个对药为基本方,(苍术、玄参、黄茋、生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茯苓、五棓子、生龙骨、生牡蛎),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着重先后天两方面滋养培本论治,屡见显效。在治疗糖尿病中,应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不拘泥予基本方一法。

若证属阴虚燥热,气阴两伤者,症见三多症状及口干,饮水量不太多,唇红、舌红、燥热、身痒或癤肿频生用基本方取效不显,当主予养血清热,兼予益气滋阴,方用:温清饮(黄茋、黄连、黄柏、栀子、当归、生地黄、川芎、芍药),合上述两个对药,治疗而取效。

若证属血淤气滞,气阴两伤,症见三多症状及舌质紫暗或淡暗,或淤点淤斑,或舌下静脉曲张或面有淤斑,或有刺痛,疼痛不移等血淤征象,当予以活血化瘀之法,再加两个对药施治。因为血淤与消渴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正如《灵柩经·五变篇》云:“其心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痹”。气阴两伤。往往导致气滞血淤,血淤气滞影响水津输布而加重消渴,当淤血表现突出时,应予以活血化瘀为治。例如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其证属血淤气滞,活血化瘀法治疗。首先出现尿糖转阴性,或血糖下降。又对于糖尿病气阴两伤并有血淤之证者,用基本方加活血化瘀之品,可以增强疗效。

活血化瘀法还适用于长期用胰岛素治疗及合并有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脉管炎等的糖尿病患者,常用调气活血方: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或用五香散(五灵脂、香附、黑衄);或用血府逐淤汤,或用补阳还五汤,再加两个对药施治,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若证肝郁化热,气阴两伤,如原有慢性肝炎,兼有糖尿病者,则又当疏肝清热,益气滋阴,合两个对药施治。

总之,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则,可以提高疗效,为了便于医者自己掌握加减,兹将我常用的加减附注如下:

尿糖不降:重用花粉、生地、或乌梅、五味子。

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知母、生石膏要重用)。

兼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或夜间口干,舌如生刺的加葛根、夏枯草、石斛、生山楂、丹参等。

下身瘙痒加知母、黄柏;皮肤瘙痒加地肤子,苦参。

失眠加枣仁,女贞子,首乌,白蒺藜。

心悸加石菖蒲,远志,生龙骨,生牡蛎。

大便溏薄加白术、白扁豆、莲子肉、芡实米。

自觉燥热殊甚,而有腰痛者,则用引火归原法,主方加肉桂3克。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如阳痿、腰冷、形寒肢冷,则在补阴的基础上补阳,主方加巴戟天,故脂,仙灵脾,附子,肉桂等。

附录近代名医家张锡纯“滋萃饮”治疗糖尿病,每获良效。

处方和服法:生黄茋15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生猪胰子30克,(切碎),将前四味煎汤吞服生猪胰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猪胰岛素,但必须在动物宰杀后30分钟后放入零下20℃急冻,才不致破坏。)黄茋、生地、山药、枣皮均能降低血糖。

据报道:能降血糖的中药,除上述四种外,尚有天花粉,旋覄花,桑白皮,地骨皮,白芍,苍术,枸杞子,黄精,泽泻,葛根,人参等。

六味地黄丸(成药)降血糖,尿糖均有较好疗效。

国外研究认为“葱”能降血糖,对糖尿病有好处。曾试用治疗五例顽固性的糖尿病,均用葱作为辅助治疗,取得良效。

中医的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常有舌质紫暗,舌有淤点或淤斑等淤血征象,也显示较好疗效。

处方:木香10克,当归15克,益母草30克,川芎15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黄茋30克,山药30克,苍术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录用百病良方一集》

附:上海曙光医院:“治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方”。(验方)

处方:白蒺藜15克,嫩勾藤3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

珍珠母30克(先煎),青葙子15克,枸杞子15克,炒蔓荆子15克,赤芍15克,橘络10克。日1剂,水煎服,7天为一疗程。

附:糖尿病并发症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治经验(消渴目病)

(一)病因病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即中医消渴目病,是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包括雀目,内障,目无见等病。主要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眼底出血性病变,多发生于消渴病中、晚期。由于起病症状不同,可归属于中医学眼病“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为双眼发病,可反复发作,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眼病。

中医学对消渴病会引起眼部病变早有认识和记载,《三消论》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藓,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拂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河间六书·宣用论方·消渴总论》又曰:“又如周身热燥拂郁,故变为雀盲或内障”。至《秘传证治要诀·三消》则初步认为,其病机为“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精亏液少,不能上承目络,目精失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目络,致视物模糊甚至失明。本人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的进展,结合其眼底病变发生,发展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本病的发生,以阴虚燥热或脾虚气弱为本。素体阴虚或情志失调,劳伤多度致伤津化热;脾肾素虚,或过食肥甘,或形胖湿盛可致运化失司。久病终必归肾,水不济火,致气阴两虚,虚火伤络动血,而气虚统摄无权。致血溢脉外,运化失司又可致水湿上泛,致视网膜水肿,渗出。常因气虚血淤,痰浊互结,虚实夹杂而致变证丛生,形成复杂多样的眼底病变。(二)辨证分型

中医药防治本病的重点在两方面,一是早期病变的治疗,即通过中医药预防消渴目病的发生即病程的发展;二是治疗消渴目病引起的并发症,如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多与激光治疗等结合。并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病机特点,分为三个主证型(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二个兼证(血淤、痰湿)辨治。(1)阴虚内热证:症见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心烦怕热,尿赤便秘,舌红,苔薄,脉弦数或细数。眼底见微血管瘤,小出血点,硬性渗出。多见于本病早期。(2)气阴两虚证:症见倦怠无力,自汗盗汗,气短心悸,头晕耳鸣,失眠,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视网膜可见微血管瘤或斑点出血,渗出或水肿。(3)阳阴两虚证:症见形寒怕冷,面白无华,腰酸耳鸣,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大便溏薄,阳痿早泄,舌淡红,脉细数无力。可见视网膜出血,水肿,棉絮状渗出或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多见于本病中、晚期。(4)血淤证:症见面色晦暗或苍黄,清瘦乏力,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紫暗,舌暗或有淤斑,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结代。本病不同程度出现结膜微血管瘤或囊状扩张出血,干涩,视网膜出血,棉絮状渗出或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视网膜静脉充盈纡曲,毛细血管闭塞,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纤维增值。(5)痰湿症: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浮肿或苍黄,头晕目眩,胸闷心烦,大便黏滞,舌胖,苔腻,脉滑或濡。形胖体盛或肾功能差者,较常见视网膜水肿,黄斑水肿,棉絮状渗出。(三)消渴目病的治疗

临床治疗消渴目病,主要以滋肾健脾化瘀方为主辨证加减。必要时可配合激光治疗,常取得良好的疗效。基于消渴目病的病机特点,本人自拟滋肾健脾化湿方(由山茱萸、黄茋、石决明、葛根、僵蚕、生地黄、蕤仁肉、鸡血藤、三七等组成),具有滋阴益气,化瘀泄热,降糖通络功效。可随症加减。按本病病因病机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血淤则伴随整个病变发展过程,在某阶段又兼痰浊证。因此,治疗从滋肾健脾化瘀着手,用滋肾健脾化瘀方随证加减。

如属阴虚内热加玄参、知母、黄连;阳虚甚加淫羊藿,夹淤明显加泽兰、益母草;痰湿重加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养血活血用鸡血藤、丹参、三七、茺蔚子;止血用旱莲草,大蓟,小蓟,仙鹤草,白茅根,炒大黄等。如出现虚寒证,亦可用炮姜炭,艾叶炭等温性止血药。值得注意的是黄斑水肿在用车前子,泽泻,陈葫芦等利水药时,应酌加泽兰,益母草,桂枝等化瘀或温通之剂。并以滋肾健脾化瘀方为基本方,配合其他方剂应用。如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祛淤利水,用基本方合猪苓汤加减;阴阳两虚者治以温阳利水化瘀,用基本方合,真武汤加减。每天一剂,水煎服,一月为一疗程。(四)针灸治疗

针灸:选取脾俞,睛明,膈俞,足三里,球后等穴为主。并辨证循经取穴,如多食多饮取肺俞,意舍;多食易饥加胃俞,丰隆等穴。针刺得气候留针15分钟。

附:国医大师唐由之教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消渴目病)的经验方:

方名:生蒲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方:

基本处方:生蒲黄、姜黄、旱莲草、女贞子各20克,生黄茋,丹参各30克,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各15克,川牛膝10克,川芎10克。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一疗程可连服半年。

加减:玻璃体混浊,眼底纤维增殖明显者加渐贝母15克,法半夏15克。肝肾亏虚明显者加生地黄、熟地黄、金樱子、楮实子、五味子各15克,血虚明显者加当归15克。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辨治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四倍。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一)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如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痘”、“痞满”、“呃逆”、“呕吐”、“腹痛”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郁结。致气血淤滞肝络,过食高膏厚味,或肝气悔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淤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痞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血糖,血脂,血黏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茵陈15克,黄茋30克,香附子15克郁金15克,川芎20克,黄柏10克,苍术12克,泽泻15克,生山楂20克。水煎服。

2.湿热内蕴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厚朴15克,黄连6克,石菖蒲10克,法半夏15克,淡豆豉10克,栀子10克,虎杖15克,芦根15克,丹皮9克,赤芍15克,黄芩9克,泽泻15克,熟大黄10克,水煎服。

3.痰淤阻络型

临床表现:嗜睡懒动,肢麻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胀纳呆,舌质暗或有淤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淤,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人参6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陈皮15克,黄茋20克,苍术15克,全虫9克,地龙9克,丹参15克,栝蒌15克,厚朴15克,水煎服。(三)体会

对糖尿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资,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黄双胍类口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

【概述】

糖尿病肾病即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最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病情进展将导致肾功能衰竭,所以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1型糖尿病约有40%死于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约有10%死于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进展可尿常规蛋白阳性,可有水肿,高血压等,晚期至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肾消”及消渴病继发的“尿浊”、“水肿”、“腹满”、“关格”等相似。早中期以蛋白尿水肿为主要表现,晚期肾衰患者则可表现为腹满,呕逆等,此为消渴日久。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肾关虚衰所致,可称其为消渴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除与长期高血糖有关外,与素体肾亏(禀赋不足,素体肾虚或后天劳倦过度伤肾),情志郁结(郁怒不解,思虑过度)、饮食失宜(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品,或偏食豆制品,或嗜咸味)等密切相关。临床上经常可见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过食豆制食品,迅速进展为肾病导致血肌酐,但一旦发病,病情则持续进展将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病本在肾常涉及肝、脾、肺。后期涉及于心,五脏俱病。病性多虚实夹杂。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晚期则阴阳气血俱虚,浊毒内留最终则肾元衰败,五脏俱伤。“微型癓瘕”形成病机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实质是因消渴病治不得法或肾元禀赋有亏,或加以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而致。消渴病日久,伤阴耗气痰郁热淤互相胶结,则可在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癓瘕有瘕聚而渐成癓积。癓瘕为病,初为瘕聚,有聚散无常,假物成形的特点,易治;终为癓积,有积成形,有行可征的特点,难治。致成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则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肾主藏精,肾气不固,精微外泄,则尿多浊。肾主水,肾气不化,或阴损及阳,阳不化气,水湿气化不利,水液滞留,溢于肌肤,故而浮肿。病情继续发展肾体劳损,肾气虚衰,气血俱伤,气化不行,浊毒内留,则诸症蜂起。终成肾元衰败,五脏俱病,升降失常,三焦阻滞,水湿浊毒泛滥,气机逆乱之关格危证。【分期辨证论治】(一)早中期分型辨证论治

1.肝肾气阴虚型

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烦热多汗,双目干涩,视物模糊。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肝,兼补肝肾,佐以清热。

方药:益气养阴汤(验方):黄精15克,生地黄20克,山萸肉10克,旱莲草20克,女贞子15克,枳壳10克,枳实10克,黄连10克,生首乌15克,怀牛膝20克。

2.肺肾气阴虚型

主要表现为胸背腰膝酸疼,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易于感冒或有咳嗽气短,手足心热,大便常干,舌红苔黄,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兼补肺肾,少佐清热。

方药:补养肺肾汤(验方):沙参30克,麦冬10克,玄参20克,生地20克,山萸肉15克,黄连10克,地骨皮30克,炒枳实10克。

3.脾肾阴阳虚型

主要表现为腰腿酸痛,神疲乏力,怕冷怕热,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舌胖有裂,舌苔黄白,脉滑细数。

治法:调补阴阳。

方药:调补阴阳汤(验方):党参15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金樱子30克,芡实30克,旱莲草20克,女贞子15克,黄连6克。

4.脾肾阳虚型

主要表现为腰背肢体酸疼沉重,肌瘦无力,纳后腹胀,畏寒肢冷,手足浮肿,大便常溏,舌胖嫩,苔白滑或腻,脉滑数。

治法:益气健脾,助阳补肾。

方药:健脾补肾汤(验方):生黄茋30克,苍术10克,猪苓20克,木香10克,黄连10克,半夏15克,砂仁10克,厚朴10克,金樱子30克。

5.兼夹证(1)血脉淤阻:见有口唇舌暗即是,主方加入丹参,三七或川芎15克。(2)饮停胃脘:具有胃脘停饮,背部怕冷即是。主方中加入桂枝,茯苓,白术,泽泻。(3)湿热中阻:主要表现为胸脘腹胀,纳饮不香,时有恶心,身倦头胀,四肢沉重,大便秘结,舌胖嫩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改用,清化通利,用平胃散合茵陈篙汤化栽。若为湿热下注,主要表现为便秘,腰腿沉重,小便不爽,舌胖嫩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数者,宜用化湿清利法。用四妙散加狗脊15克,木瓜30克,续断15克,生大黄8克(另包后下,便畅后减量)。(4)肺郁气滞: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纳饮不香,舌暗苔黄,脉弦。宜用舒干解郁法:用四逆散和加味逍遥散化栽。(5)外感热毒: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发热恶寒,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宜用清热解毒法,用银翘解毒饮(验方):银花20克,连翘20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黄芩10克,地丁20克,黄连10克,生大黄8克(另包后下,便畅减药)。(6)肺燥津伤:主要表现为咽干,口干,思饮,咽痛舌红,苔干燥,脉细数。宜改用润肺养阴法。用增液汤加葛根,石斛,天花粉。(二)晚期分型辨证论治

1.气血阴虚,浊毒内停型

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苍黄,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浊,益气养阴。

方药:八珍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20克(或红参5克配黄连3克),猪苓2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30克,怀牛膝30克,熟大黄10克,玄明粉6克(冲服)、生大黄8克(后下便溏后减量)。

2.气血阳虚,浊毒内停型

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手足浮肿,畏寒肢冷,肤色苍黄,粗糙时有恶心,舌胖暗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治法: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合温脾汤加减。

处方:生黄茋30克,当归10克,红参5克,猪苓20克,苍术15克,生甘草6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砂仁9克,赤白芍各15克,附片6克(或冬虫夏草2克),熟大黄8克。

3.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型

主要表现为面足浮肿,不耐寒热,肤色苍黄,肌肤甲错,时有恶心,舌胖有裂,舌苔黄白,大便干稀无常,脉象弦滑。

治法:调补气血阴阳,降浊利水。

方药:黄茋3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熟地15克,红参6克,苍术10克,黄连6克,黄柏10克,猪苓20克,牛膝20克,山栀10克。

4.肺肾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型

主要表现为腰腿酸痛,胸闷咳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不耐寒热,大便干稀无常,口唇舌暗淡,脉滑数。

治法:调补气血阴阳,清肺益肾降浊。

方药:清热益肾降浊汤(验方):桑白皮20克,沙参20克,黄芩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熟军10克,冬虫夏草3克。

5.心肾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型

主要表现为胸背腰酸腹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时有心痛,全身浮肿,不能平卧,纳谷不香,口唇舌暗,脉数。

治法:益气养心,活血降浊。

方药:养心益肾降浊汤(验方)。

处方:太子参3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泽泻20克,葶苈子20克,大枣5枚。

6.兼夹证

糖尿病肾病早期五候到晚期仍可发生,但常伴血虚及浊毒内停,因此治疗时选加当归补血汤或红参以补气养血;加陈皮、半夏、熟大黄各10克,以和胃降浊。此外,糖尿病肾病晚期还常见如下三候:(1)浊毒伤血:主要表现为鼻衄,齿衄,肌衄等。治以解毒活血,凉血止血为法。方用广角地黄汤送服三七粉。

处方:广角片9克(用水牛角30克代),生地30克,丹皮20克,赤芍15克,三七粉3克(分冲)。(2)肝胃结热:主要表现为胸胁苦满,大便秘结,口苦咽干,苔黄脉数。治以和解肝胃,缓泻结滞为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各10克,白芍30克,生姜10克,大枣3枚,生大黄10克(另后下)。(3)血虚生风:主要表现为手颤,转筋,四肢酸痛,舌淡脉弱。治以养血活血灭风法。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味:黄茋30克,当归10克,生地黄20克,川芎15克,白芍40克,甘草10克,木瓜30克,陈皮10克。

附:糖尿病肾病水肿验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