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6:23:5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姜忠喆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发现身边的科学

发现身边的科学试读:

前言

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我国大多数人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是欠缺。人民群众科学素质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则是提高广大群众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广大读者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广大读者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丛书。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一、人体奥秘

人体的组成

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身体像楼房一样,也是由一块块“砖”组成的,这种“砖”就是细胞。这些细胞都有各自的分工,比如皮肤细胞组成皮肤;肌肉细胞组成肌肉;骨头细胞组成骨头;心、肺、肝、肠、胃等内脏细胞就组成心、肺、肝、肠、胃等内脏。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

人为何要呼吸

这是因为人活着需要吸入充足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废气。而这只有通过呼吸才能实现。人呼吸就是吸入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同时把体内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废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的过程。通过呼吸,我们才能保证提供给身体所需要的足够的氧气,才能活下来,才能完成各项活动。

人为何能说话

人之所以能说话,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动力、发声、共振和构音。

动力:就是肺和胸腹,把气吹出来。

发声:就是喉腔中的声带,它是人说话的发声器。

共振:人的共振器官主要是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

构音:人的构音器官包括腭、舌、齿、唇。它们协调闭、开、半闭、半开,才能发出许多声音。

我们正常的人,因为都具有这四个要素,所以能说话。

人为何要喝水

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水占体重的一半以上,所以水是人体的重要部分。它能帮助人调节体温,冷了吸收热量,热了蒸发散热。而在一个人的血液里,水占90%以上,它具有溶解力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它带着血液沿着全身的大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管,给身体各部组织细胞输送氨基酸、葡萄糖、脂肪、无机盐、各种激素和酶素等营养物质。同时,通过肺的呼吸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通过肾脏将侵入体内的毒素随尿排出。另外,人在有病发热时,多出汗,蒸发散热,水能冲洗病菌,降低体温,使身体恢复正常。所以,人需要喝水。

人为何要睡觉

原来,在人们的身体内,有一种刺激睡眠的物质,叫尿核甙。这种物质在人们精神抖擞地从事工作时,它便在“脑干”的视直下部悄悄地堆积,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产生了睡觉的要求。睡眠是机体本能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地安排睡眠与生活。盲目地限制或增加睡眠时间,对机体都是不利的。

眼睛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这主要是由于眼球的作用。我们的眼球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小孔,叫瞳孔。我们看东西时,光线就是通过这个小孔,落到眼球的晶状体上,经过折射,最后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成像,由视神经把看到的东西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看到东西了。

眼皮为什么有双有单

原来,一个人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父母遗传基因的一种反映。父母遗传基因中有双眼皮的基因,子女就会是双眼皮,父母遗传基因中有单眼皮的基因,子女就成为单眼皮了。

不怕冷的眼睛

人对冷、热、疼、痛等感觉,是由于皮肤上的感觉器传导的。人的眼睛暴露在外面的部分主要是角膜。角膜上没有接受冷刺激的感觉器,在眼球的巩膜上虽有较多的感觉器,但它大部分被覆盖在眼皮里,对冷的感觉不敏锐,所以眼睛不怕冷。

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物体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波,这种波通过外耳道冲击鼓膜,使鼓膜发生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中耳的三块听骨传到内耳,使耳蜗的淋巴液振动,淋巴液的振动冲击听细胞,听细胞产生冲动,再通过听神经把冲动传到大脑的听神经中枢,这就使人听到声音了。由于各种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振动不同,冲击鼓膜时引起鼓膜以及内耳淋巴液的振动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就能听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会发烧的耳朵

原来,在耳朵上有很多毛细血管,平时流过的血液很少,处于收缩状态,所以没有发烧的感觉。可是,当其温度改变或者神经受到某种刺激,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耳朵就有发烧的感觉。因此,认为耳朵发烧是有人在骂的说法纯属迷信。

能辨别出各种味道的舌头

因为舌头上长有很多小米样的乳头,乳头上又长着很多花蕾似的味觉器官,叫味蕾。味蕾里面有味细胞,每个味细胞里又长着像小毛爪的纤毛,纤毛的一头伸到舌头表面,另一头通过像电话线似的味神经和大脑相连。当溶解在唾液里的食物碰到味细胞的纤毛时,纤毛就把感觉到的味道经味神经传导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味道了。

鼻子为什么能闻出气味

这是因为在上鼻道和鼻腔顶上有一种专门感觉气味的嗅觉细胞,由神经连接大脑。气味进到鼻子刺激了它们,它们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大脑,于是人就闻出气味了。

大拇指为什么只有两节

因为人手的其他四指下端都有一根掌骨,对手指的活动起支持作用,而大拇指同其他四指一样,也有三节,只是它缺少掌骨。大拇指的第三节下移,融成了掌骨,因而只现出两节。从手的功能来看,如果大拇指只有一节,那么它就无法和其他四指配合,抓握物体。反之,如若大拇指也同其他手指一样有三节,那它就可能软弱无力,无法胜任手的复杂动作。

指甲下的小白斑

在正常情况下,半透明的手指甲,紧挨着指甲下面的肌肉生长。指甲下的肌肉里有很多的毛细血管,鲜红的血液使指甲呈现淡红色。可是,有的手指甲根部,因为指甲没和肌肉紧密地长在一起,便出现了小块的白色,所以这不是营养不良的表现。

指甲是怎样长出来的

指甲不是手指骨头的尖。指甲也和头发一样,都是自己长出来的。指甲像树一样也有根,指甲根里面有许多能够长成指甲的细胞,这种细胞是活的,而且长得特别快,它一个劲地长啊长,指甲就长成了。

头发为什么一个劲地长

头发之所以长得比人体其他毛发要长,与它的结构、生长状况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发是由毛小皮、皮层和髓质等三层结构组成的。它的生命力旺盛,寿命为2~5年,但其他毛发的结构形态就完全不同,没髓质,寿命也短,长不了多长,就会更换脱落。在人的生理需要上,头发还具有保护头皮和脑壳的作用,并有隔热、保温的性能。因此,头发长得就较长而粗。

白发为什么先白两鬓

科学家们认为,人到中年以后,头皮下的血管常常在颞部发生痉挛,这就使两鬓发根的毛乳头较其他部分供血不良,制造黑色素的功能发生障碍。因此,造成两鬓的头发先斑白了。

比头发长得快的胡子

不对。胡子之所以比头发长得快,原因是:胡子的生长是靠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的刺激,这种机能越旺盛,胡子长得就越快,另外胡子生长在口唇周围,下巴和颊部,这些地方血管分布较头皮部丰富得多,供养的养分较多,而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胡子也就比头发长得快。

人为什么能长高

彤彤妈妈说的不对。人之所以能长高,特别是小朋友在生长发育时期,主要是人的长骨在不断生长。人体一共有206块骨头,有长、有短,其中最长的就是长骨。人在未成年时,长骨的两端有一层软骨,这种软骨有一个特点,它一边不停地长,一边不停地变硬骨化,使长骨慢慢地变长,于是,我们也就一点点地长高了。

人为什么有高有矮

人的身材之所以有高有矮,主要是由遗传、营养和体育锻炼等原因造成的。而遗传是主要的,如果父母的个子高,孩子的个子往往就高;父母的个子矮,孩子的个子往往就矮。但是,如果从小注意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即使父母的个子比较矮,孩子也可能长得高些。

人为什么会变胖

原来,这是由于人体内的腺苷三磷酸酶的特殊酵素的含量不足而引起的。这种酵素是专门调节人体细胞内钠和钾的替换的。钠和钾在交换过程中,一方面消耗热量,同时又放出热量,以保持体温的平衡。当人体内腺苷三磷酸酶的含量过低时,吃进去的一部分食物就没有热量消耗,而是转化成脂肪积存在体内,于是人体就慢慢地胖起来了。

人的性格各不同

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主要是因他们血液内含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多少有关。如果人体内含的去甲肾上腺素多,而血清素较少的人,脾气就急躁;相反,体内含去甲肾上腺素较少,而血清素多的人,脾气就温和。据医学家测验,女子血液中血清素的含量比男子高,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比男子低,所以性格比男子温柔。

人在危急时力气特别大

原来,人在危急时,人的大脑皮层会高度兴奋,促使运动神经指挥肌肉快速连续地收缩,从而增加了肌肉的力量。同时,交感神经也强烈兴奋,促使肾上腺素急剧分泌,进一步加强了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使血液中保持充足的能量和氧气,帮助肌肉做功。肾上腺素的分泌,还可反过来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进一步得到提高,肌肉收缩更快更强烈。因此,人在危急时,力气也就特别大了。

人受惊时身体会发凉

原来,这是人身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因为惊吓是很强的精神刺激。它能使人体内的交感神经紧急行动,从腹腔和皮肤调动一批血液,送往大脑、心脏和运动肌肉,保证这些器官的血液供应,来适应环境,对付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时,就会感到心跳加快,脸色发白,全身发凉,那是皮肤的血液减少了的缘故。

阴雨前会关节痛

这是因为下雨前,气温下降,气压降低,空气潮湿,冷容易刺激皮肤感受器,再通过神经反射传至大脑中枢,而使皮肤、肌肉的小血管和立毛肌收缩,从而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同时,潮湿能使人体热量散发增快,使人感到寒冷。因此,关节炎病人就容易感到疼痛。

晕车

原来,在人耳朵内侧的内耳里,有一个平衡感受器,当体位变动时,这个感觉器受到刺激,便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再由大脑传至小脑,再由小脑传到头部、颈部和四肢的肌肉,进而调整平衡,使其适应由于震摇引起的体位变动。但是,有的人平衡感受器过于敏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比较剧烈。在受到较强的震荡、摇摆刺激后,就产生晕眩,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于是就会出现冒汗、恶心、呕吐、心动减缓、面色苍白等晕车(晕船)的症状。

触电

从表面看来,人不是金属,不是水,但我们体内的血液、淋巴液等都含有大量的水,而且我们体内也含有金属离子,如钠、铁等,这些都能传导电流。当较强的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导致人体器官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所以人会触电。

人触电后为什么会有死亡的危险

人所以能活着,是全靠呼吸和血液循环。当人触电后,电流会刺激呼吸神经中枢,使它麻痹,从而失去指挥呼吸的能力。同时,电流对心脏的刺激会引起心脏颤动,失去正常的排血功能,使心脏停止跳动。因此,发生触电时,要迅速抢救,否则就有死亡的危险。

饭后疲劳

因为,人在吃饭后,为了帮助消化,大脑的血液会流向胃部。由于血压降低,大脑供氧量也就随着减少,这就是造成饭后疲劳的原因。

人不弯腿为什么跳不起来

人要跳起来,脚必须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这时,地面就会对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我们借助这个反作用力,人也就能跳起来。而且脚的作用力愈大,地面的反作用力也愈大,也就能跳得愈高。人不弯腿,脚就产生不了对地面的作用力,当然,地面也不会对脚产生反作用力,所以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早晨读书记得牢

因为,由于头一天的学习、劳动后,会引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疲劳。而当人们经过一宿的休息后,消除了疲劳,恢复了精神和体力。这时,就能重新获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所以,这时学习印象就深,记得就牢。

CT帮助医生看病

在长期的使用中,人们也发现了X光诊断技术的某些缺点,如它把人体器官和组织投影成平面图像,使得全部结构重叠,需要的及不需要的信息都叠合在一起显示出来,使有些需要的信息看不清楚。另外,密度比较小的人体组织的病变也不易显示出来。

为了克服X光诊断的缺点,科学家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64年,美国核物理学家柯马克,偶然闯入了医用X射线领域,他从体内X线减量考虑到体外X线减量,并提出了从许多不同角度用X射线测定内部结构的可能性,并用木头、金属制成的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

1971年,根据柯马克的设想,英国科学家豪斯菲尔德成功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诊病机,定名为“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机”。由于这个诊病机的英文全称过长,人们通常简称为CT。

CT机利用的仍是X射线的特性。当X线束从多个方面沿着身体某一选定好的部位进行多层次的照射时,X线射入并穿过人体后,部分被吸收,然后为检测器接收,被接收到的射线强弱与人的组织密度有关。探测器获得信息后,要经过繁杂的计算,因为大约有30万~150万组数据,用人力是无法计算的,因此只有靠电子计算机才能解决。电子计算机把多个经过处理的像素,转送给电视显示装置,就可在电脑荧光屏上显示出病变的画面,还可以自动拍摄出病变部位的照片。

CT改变了传统的影像摄取和贮存方式,而且由于CT扫描显示的图像一般是横断面,所以没有普通X光成像中前后重叠的缺点。另外,由于有电子计算机的帮助,CT对人体组织的密度分辨率很高,不仅可以区分骨骼、软组织、水、脂肪等密度差异较大的组织,而且对那些密度相差很小的组织,如对同属于软组织的肝、脾、胃等脏器都可加以区别。它的分辨度要比一般X光照片高100倍。

CT特别受到医生欢迎的是,它根据密度的不同识别正常结构和异常病变组织的功能远远超过普通X光检查。所以,目前临床上常用CT诊断脑、五官、肺、肝、胆、胰、脾、肾、膀胱、子宫、卵巢、前列腺的疾病。

如胰腺是临床和X光诊断最难检查的器官,虽然有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光纤十二指肠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造影比较复杂,并非每例都能取得成功,而且对病人也会造成痛苦。CT检查则能够直接看到胰腺的全貌。临床检查有时很难区分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而CT扫描就可以使有些病例得出准确诊断。目前,CT扫描胰腺肿瘤的准确率已达87%。

目前CT的临床应用主要在头部颅脑疾病,约占CT全部检查量的75%,其他如腹、胸部检查占25%。用CT来诊断肿瘤很有效,如CT对脑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对肾囊肿和肾肿瘤的鉴别诊断,其准确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

做CT时,需要一张床台,让病人平躺;一套构台,这是像小隧道一样的仪器,内部装设X光发射器和探测器;另外还有一个X光发生器和一台电子计算机。这些设备都放在一个四周密闭的房间里,其中的一面墙上设有观察用的窗户,窗户的另一边坐着操作员,利用电脑操作扫描仪。每个扫描过的影像,可迅速显示在终端机的监视装置上。构造十分精细而复杂的CT电脑,不但能显示出某个特定角度上的断层面构造,也可以和由其他角度得来的影像合在一起,同时显示在终端机。病人在接受检查时不必脱去衣服,很是方便。

自从1971年CT机问世以来,它发展迅速,已历经4代,从每层扫描时间为5分钟,且只适合颅脑和眼眶检查的扫描机,现已发展到扫描时间仅为2秒~3秒,又能做身上任何部位扫描检查的现代化设备。缩短扫描时间很有意义,因为这可以消除呼吸运动和人体其他生理活动如胃肠蠕动等的影响,而这种运动会导致出现杂影、重叠,造成诊断困难。

CT的发明,是医学物理学自X射线发现以来最重大的进展,它使X光诊断技术有了革命性的飞跃。为此,它的发明者柯马克和豪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B超与它的兄弟们

我们知道,物体振动就会发出声音,鼓是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而发声的;人说话唱歌是由于声带振动而发声的;蝉的鸣叫是腹部的发音膜因肌肉收缩引起振动而发声的。这些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叫做声波。可以传播声波的物质叫做介质,空气、金属、水等都是声波的介质,人体也是声波的介质。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产生回声。

声波的频率在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也就是每秒钟振动20次~20000次。在这个频率范围的声音,我们人耳都能听得到。可是,如果物体的振动频率超过每秒20000次,我们人耳就听不见了。这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就是超声波。

然而某些动物却能听见超声波,并且利用它来飞行和捕食,比如蝙蝠的嘴里能发出每秒2万赫兹~10万赫兹的超声波,然后它再根据被物体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回声,辨别出所接近的物体。蝙蝠就像一座极为精巧复杂的小型雷达,不仅能从回声判断出障碍物到底是无生命的物体还是生物,还能估计生物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从而决定是避让还是捕食。

超声波与声波相比,具有更好的指向性,在传播中能量损失更小。因此人类很早就向蝙蝠学习,制成了声纳等仪器。声纳发出一系列复杂的超声波,然后根据所记录的目标反射的回声,就可判断出目标的距离、大小、速度等,这些特点,可用于跟踪潜艇、寻找沉船、发现鱼群等。超声波在工业上也得到应用,人们用超声波探伤仪来检查工件内部有没有裂纹和破损,那是我们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的。

然而能不能用超声波来检查人体呢,能不能把人体内的“裂纹”及“破损”也找出来呢?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本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把工业上的超声波探伤技术应用到医学诊断上,制造了超声波诊断仪。

超声波进入人体后,遇到不同的组织器官,就会产生不同的回波。就是同一内脏器官,健康正常的组织和发生病变的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回波。把这些回波通过电子技术调制,放大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医生便可以根据波的高低和波的强弱程度来推算人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50年代起,超声波诊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它被有效地应用于颅脑、心脏、肝脏、胰脏等内脏器官疾病的探测,是临床医生的亲密朋友和助手。

70年代起,电子计算机日益成熟,开始被人们运用到超声波诊断仪上,使它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后,人们就把以前使用的在示波器上显示回波的称为A型超声诊断仪,而把新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操作的在荧光屏上显示组织图像的称为B型超声诊断仪,简称为B超。

B超具有很高的技术性能,并且体积较小。高强度频率探头的使用,数字、波形与图像的相互转换,高分辨率的图像处理,仪器操作的程序控制以及自动检测功能的完备,使B超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字扫描信息处理,最终转换成影像。在荧光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内脏的大小和位置。医生根据这些图像,就能判断人体内的组织是否正常,得了什么病。

看看用B超诊断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你看,一位怀孕八九个月的妈妈想要看看肚子里的小宝宝生长得怎么样了。她躺到了检查床上,医生拿起探头放在妈妈的肚皮上不断地移动。嘿!在医生旁边的荧光显示屏上就清晰地显示出宝宝的头、四肢、心、肺、肝、胃等的图像。宝宝的发育是否正常,是否生病,在此即可一目了然,这下妈妈可以放心了。

今天,超声波诊断仪已发展为一个“家族”,B型超声波仪的兄弟除A型外,还有M型和D型。

M型超声波诊断仪应用于心脏检查,其曲线变化可显示主动脉、心脏瓣膜、心室间隔及心室壁等。目前已成为心脏疾患诊断的重要工具。

D型超声波诊断仪是在1982年研制成功的,又称多普勒超声波仪。由于头盖骨能吸收X射线,又能反射和散射一般超声波,所以用X光机和一般的超声波仪都无法有效探测大脑,而用多普勒超声波仪就可解决问题。因为它发生的超声波是脉冲低频超声波,能穿过头盖骨到达脑血管。

当一列速度很快的火车拉着汽笛从我们身边开过去时,我们会发现所听到的汽笛声调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火车开近的时候音调变高,开过去离开时音调却变低。这个现象被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注意到了,并解释为:由于波源与接收器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接受器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不一样。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人们只要利用多普勒效应,把血流在血管里频率移动变化的信号采集起来,转换成频谱进行动态分辨,就可以判断出大脑血管里血流是否正常,血管有否病变。由于它在诊断时对大脑没有伤害,检查操作又很简便,因此目前已在神经科、脑外科及临床各科得到广泛应用。

多普勒超声波仪显示的图像颜色分明,很好看,因此又有“彩超”之称。

我国近年来较多使用多普勒超声波仪检测孕妇肚中胎儿,它能有效地预报胎儿体内氧气和血液的情况,使许多胎儿不仅能免于窒息死亡,还可消除他们多种后遗症。为此,它被医生们称为是胎儿的“守护神”。

核磁共振成像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伯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两名教授分别发现了“核磁共振”的现象,并为此在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物理现象一经发现,立即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里马上得到应用。1972年,就有一些医生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做医疗诊断的设想。经过大约10年的研究和实验,此项技术日臻成熟,终于,在80年代,科学家将核磁共振原理同空间编码技术、数学变换和电影电视影像技术结合,发明了一种崭新的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MRI)。

MRI是一种比X射线成像更为优越的技术。它不需要通过放射线照射和扫描来形成影像,对人体更安全,可以说是彻底的无损伤检查。它的工作原理颇复杂,让我们简略介绍一下吧。

我们知道,世上万物均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围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则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能设法让它进入一个恒定的磁场的话,它就会沿着这磁场方向回旋。这时如用特定的射频电磁波去照射这些含有原子核的物体,物体就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发生“共振”;当射频电磁波撤掉后,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会把这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即发射所谓“核磁共振”信号。

这种核磁共振信号携带着物质内部结构的大量信息。对这些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获得此物质的物理和化学信息,比如密度、分布特点及组织的成分等。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了解物体内部的情况。

在人体中有着大量的水,有着许许多多氢原子,MRI就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脉冲的激发后,所产生的核磁共振现象。在共振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器官的共振信号强度不同,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也不同,这些信息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后形成不同的图像。这种图像很清楚,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清晰的解剖细节,而且还能提供组织器官和病灶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诊断信息,便于医生据此作出诊断。

在做MRI检查时,病人要拿掉身上各种带金属的物件,平躺在检查床上,然后被徐徐送入诊室,程序十分简便。它不必使用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出血管等微细结构。它还可以从任何方向做切层检查,且成像有高度灵活性,分辨率高,仅在短短的一二秒钟内即可成像。

MRI不但能够像CT一样提供受检部位解剖信息的图像,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组织生理生化信息的专门图像,比CT更灵敏地分辨出正常或异常的组织,为我们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范围,常可在病变处器官的形状、功能还未出现明显改变之前,就向人们发出警告。所以它在对肿瘤的早期检测及鉴别肿瘤的性质上有特别大的帮助。

MRI除了可以显示任何方向截面解剖部位的病变外,还可以透过骨骼的屏障,获得令人满意的断层图像,所以在临床应用中,MRI某些方面的功效明显优于CT。可以说,MRI是一种比CT用途更广泛的新型检查仪器。

1995年2月,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美国犯人,为表示他对自己罪行的追悔和对世人的歉意,表示愿将遗体献给科学机构作研究之用。科学家在犯人被处决之前先用MRI对他的身体进行成像扫描,获得许多图像资料。在处决后又将他的遗体冷冻后从头到脚切成2700片不及1毫米厚的薄片,再一一照相。科学家对这些相片与MRI获得的断层图像作比较,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2700张断面照片现已由德国慕尼黑的一家电子企业加工成光盘,它是世界上第一张详细记录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光盘。它的问世,不仅可为医学院提供史无前例的详尽的人体解剖资料,对人们如何进一步用好、改进包括MRI在内的新型医疗检查仪器,也会有很大的作用。

心和脑电图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河流中,生长着一种电鳗,体长有2米多,重量可达20千克。它有着特别的发电器官,由许多电极组成,分布在尾部两侧的肌肉中。这些发电器官是它猎食和防御的有力武器,因为它放电的电压最高竞达550伏特。这样高的电压足以击毙各种猎物和驱逐敌害,甚至还可危及人的安全。

具有发电能力的动物还有一些,可有些由于它的能力较小而不为人所注目。如南美有些电鳗放电的电压微弱到300毫伏;更有分布在非洲淡水河中的裸臀鱼,它放的电仅30毫伏,这样的区区微电是无法被人感受到的。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们人体也能发电,而且由于人的体量大,总发电能力是要大大超过裸臀鱼的。现代科学已证实,人体的许多细胞,不论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还是腺细胞都能发电。据研究,肌肉细胞在安静时,细胞的内外之间就存在着大约90毫伏的电位差,细胞活动时能产生120毫伏的电位变化。这些肌肉细胞活动时的电流变化,可用灵敏的仪器将它记录下来,就成了肌电图。

人的心脏虽然只有约一个拳头大小,重300克左右,但在人体中起的作用却非常大,它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它的大小和重量。人们当然非常需要了解自己的心脏在如何工作,正常不正常,有没有致命的病患。

怎样才能快速、简便、准确地了解心脏的情况呢?有人想到了人体内部的生物电变化。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着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部分依次兴奋。因此,它的生物电的变化在方向、传导途径、次序和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由于人体是一个导电体,可以将这种内部的微弱而复杂的生物电变化由心脏传导到体表,使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因此,有人想到可以设法捕捉这种微细的电变化,获得心脏工作的信息。

20世纪初,荷兰生理学家爱因托文发明了弦线式心电图机,它使医疗器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后来,他又提出心电图产生的原理,称为“爱氏定理”。为此,他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心电图机已经用计算机控制,这样,它在使用的便利及测试的准确灵敏等方面,自然就远胜爱因托文的机器了。

心电图机能把心脏的生物电变化,从人体表面一些特定部位引导出来加以放大,并以曲线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心电图。正常的心电图是一组有规律的波形曲线,每个波都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形状。当患者心律紊乱、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炎或心脏受某些药物影响时,心电图都会出现改变。医生根据心电图的提示,结合临床情况,可迅速查明心脏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各电极安放在四肢和胸部一些部位的表面。为了全面了解心脏生物电的变化情况,常分许多种导联。导联就是把两个电极放在人体表面两个不同部位,并将两极的导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构成一个电路,电极位置不同就构成不同的导联。每种导联反映的是一个特定方位下心脏生物电的图像。综合这些图像,就可以得出全面的信息。

如同心电图可以测定、记录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样,我们大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也可以通过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用脑电图仪测定并用曲线记录下来,这就是脑电图。

医学上,脑电图一般用于诊断神经和精神疾病,比如脑子里生了肿瘤、癫痫病等。因为人在生病的时候脑电流的活动会出现异常,测得的脑电图与健康时的脑电图不一样。有时,脑电图检查还能预测某种疾病的发作。有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得了癫痫,妹妹没有得病,很正常。可是,她俩的脑电图却基本一致,医生提醒家属要注意妹妹得癫痫。几年后,妹妹果然患了和姐姐同样的疾病。

现在,脑电图的应用非常广泛。妇产科专家利用它来研究孕妇和胎儿的脑电波变化;军事医学家用它来帮助挑选飞行员;司法学家用它来测定某些特殊病人的心理状态;有的科学家用它来研究中国气功。有的国家还制成了可以不接触头皮就能监测飞机驾驶员脑电图的仪器,用来观察他的思维活动,当发现驾驶员不清醒时,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神奇的医用内窥镜

1998年11月底,15岁的初三学生周琦上完晚补习课后回家。她坐在公共汽车上,口含着圆珠笔,专心致志地思考老师布置的题目。不料,公共汽车一个紧急刹车,姑娘竟将笔套“吞”进气管里去了!这下麻烦大了,姑娘咳嗽、胸闷,呼吸也越来越困难。“必须立即施行手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医生果断作出决定。不久,手术结束了,医生将已嵌入周琦右下叶肺基底的圆珠笔笔套取了出来。不过,医生在这复杂的手术中并没有使用手术刀,而是巧用气管镜,并运用娴熟的操作手法将异物从周琦的肺里“钳”出来的。

气管镜是现代高科技产物——医用内窥镜中的一种。内窥镜是一种可插入体内的微型小镜子,它可以帮助大夫从人体外直接观察到人体内脏器官里的情况。

医用内窥镜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77年,英国的尼兹医生发明了宫腔镜,以后人们又发明了膀胱镜、鼻咽镜、气管镜、腹腔镜等。不过,内窥镜真正在医学上得到普遍使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内窥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之后。

内窥镜的“革命”是由光纤——光导纤维的发明所引发的。光纤的发明显然受了1870年一个著名实验的影响。那一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皇家学会演讲厅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桶里放满水,在桶的上方用灯泡照亮桶中的水,然后,他让桶里的水从桶侧壁下部的一个小孔流出来,此时人们看见,从小孔里流出的弯曲的水流是一条亮柱——光线会跟着水流弯曲传播。为什么光在这里不作直线传播了?原来,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丁达尔解释:光在沿直线传播时,遇到有东西阻挡,就会被反射回来,以上现象是光线在弯曲的水流中作了许多次全反射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用截面直径只有头发几分之一的极细的玻璃纤维制成的光导纤维,就是利用了光的这种全反射现象来传递各种光信号的。医学家很快就将它应用到医学上,1957年,美国制成了第一台光纤十二指肠镜,以后各种光纤内窥镜纷纷面世。这类光纤内窥镜与先前使用的用橡胶与金属材料制作成的医用内窥镜相比,有两大优点:一是管子细,又很柔韧,可以任意弯曲扭动;二是光纤能导光,这样不仅可以采用外部冷光源进行照明,还能够获得十分清晰、色彩逼真的图像,诊断的准确率也就提高了。

各类内窥镜的基本构造都差不多,一般由一根细的软性长金属管和探头组成。

叫做镜管的软性长金属管可以通过口腔等部位进入人体内,镜管内有光纤束,一端接一个光源,光由光纤传递到内窥镜的另一端,产生亮光,照亮人体内脏器官内部。反过来光纤又可把图像从体内传到体外,所以这种光纤束也叫做传像束。

内窥镜的探头内径约11毫米~13毫米,可这样小的东西里,竟然装有照明灯、导轨、超微型摄像头等。医生通过操作器,可使探头像蛇头一样活动、弯曲,到达要观察的部位,把观察到的情况通过传像束传送到电视监视器成为图像,再由电子计算机处理,医生就可以发现这些器官的毛病了。

内窥镜的镜管内还有一个特殊孔道,通过孔道可以安装微型手术刀,这样医生就可在不剖腹的情况下,直接在器官内部为病人做手术。孔道内还可以安装一根细长的夹钳,便于医生在病人器官里夹取少量的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有的专用器械还可把胃、食道、气管、肺等器官中的异物取出,就像前面讲的从周琦肺中取出圆珠笔套那样。

吞下一条长管子来检查内脏病变,听起来好像挺吓人,实际上,这只会有一点点不舒服感而已。为使病人放松,以便管子的插入,有时会让病人服用少量镇静剂,或者在喉部喷上一些麻醉剂。管子放入时,可先让病人侧卧并伸长脖子,头部向前,这样,就方便医生将探头伸入病人喉部,使病人吞下了。操作者再经目镜观测,将光纤慢慢地引导入食道、胃或小肠等处。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内窥镜还可以伸到脊髓中去,脊髓分布于脊椎骨内,从大脑延髓一直延续到臀部的骶髓。作为中枢神经的重要一环,它控制着运动和感觉神经。1996年,日本新潟大学的下地恒毅教授研制了内径仅0.5毫米的微型脊髓内窥镜,它能在脊髓被膜——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空隙间自由行进,而无损于脆软的神经。

内窥镜检查治疗人体内部脏器的情况,都可以通过电视录像记录下来,进行重放。这对医学研究和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医科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播放着由内窥镜拍摄下来的录像,对着图像可以向学生们详细讲解:食管、胃、十二指肠健康正常时是什么样,早期病变有哪些变化特征,应怎样通过内窥镜施行手术……

医用内窥镜目前品种有好多,除了有胃镜、食道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大肠镜等消化道系统的外,还有前面述及的气管镜、脊髓镜和子宫镜等,心脏镜和肾盂镜等也已投入了使用。它们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一类不可缺少的仪器了。

二、疾病防治

红十字的来历

1859年,在法国和奥地利的战争中,有个瑞士人叫杜农,他看到伤病员和战俘,在残酷的战争中因为没有人救护而遭受很大痛苦的情况,就向世界各国呼吁:对伤员和战俘要进行人道主义的及时救护和帮助。过了五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研究了杜农的呼吁,确定了对伤员和战俘进行救死扶伤的问题。因为杜农是瑞士人,而瑞士国旗是红底白十字。为了纪念最先发出呼吁的杜农,会议决定,把瑞士国旗上的两种颜色倒过来。改为白底红十字,从此,红十字就作为世界各国的医疗、救护的标志。

人为什么会生病

胡成妈妈也是大夫,她说:人生病的原因很多。比如:不讲究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就用手拿东西吃,带进了细菌,吃了苍蝇落过的食物,就会拉肚子,或发生各种传染病;身体着了凉,或与感冒病人接触,会得感冒;体弱抵抗力下降,暴饮暴食等,都会生病。

春天容易生病

春天,人之所以容易生病,原因在于春天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季节,人在冬天里,身体对寒冷习惯了。春天,天气转暖,人还没有适应。同时,冬天蔬菜较少,人体缺乏营养。所以,当细菌一旦侵入人体,因人体缺乏抵抗力,就容易生病了。

冬春季节易得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所以容易得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原因是:

1.在冬春季节,由于天气寒冷,呼吸道表面粘膜受冷空气的刺激,而降低了它的功能,空气中的病菌、病毒就容易从呼吸道侵入。

2.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异常,特别是秋末初冬,冬去春来的季节里,气温变化很大,早、中、晚的气温都不一样;室内室外的温差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人们一不当心,就会受凉,受了凉,身体的抵抗力就降低,病菌、病毒也就容易侵入人体。

3.冬春季节,人们的室外运动相对减少了,室内生活的时间增多。为了保暖,开窗通风相应减少,病菌、病毒容易生成、繁殖、播散。特别是门窗紧闭,人多拥挤的场所,在空气不能流通的情况下,健康的人吸入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受感染的机会就更多。

夏天容易拉肚子

这是因为夏天天热,适合细菌生长繁殖,蚊蝇也多。蚊子叮人,苍蝇到处乱飞,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人们吃了带菌的食物,不干净的瓜果梨桃,或者喝了生水,再有晚上不盖被,肚子着了凉等,都会引起拉肚子。所以,夏天要特别讲究卫生,注意肚子不要着凉。

热天会中暑

人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热,而人身体是不能积存更多热的,得随时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大热天,由于温度太高,这时,如果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调节作用,体内的热不容易散发,越积越多,超过人的正常体温37℃,人就会感到头痛、恶心,甚至昏倒,发生中暑。

发现有人中暑,千万不要慌张,应把病人抬到阴凉或通风透气的地方,解开衣服,让他散热,如果病人已经昏迷不醒,应当迅速送医院找大夫治疗。

人生病时会发烧

人生病时之所以发烧,是由细菌和病毒进入人身体后引起的。这时,身体里的白血球就会起来与细菌和病毒斗争,在双方搏斗时,就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神经而引起发烧。而当细菌和病毒被白血球消灭后,再加上吃药治疗,烧就会退了,病也就好了。

发烧时小便会变黄

因为人体发烧时,会全身温度增高,过高的温度向体外散发,就会带走不少水分,如果发烧时大量出汗,那么,身体内被蒸发的水分就更多了。另外,发烧是机体的防御力量与疾病斗争的反应,身体内的能量消耗增多,体内液体消耗也多,水分就显得缺少。因此,发热时的小便量也就减少,但尿中的尿色素含量并没有减少。相比之下,是增高了,所以,发烧时的小便颜色就会变得黄了。

生病时要多喝水

原来,人在生病时,身体内的热度比较高,特别是发烧的病人,皮肤表面的水分散发得比较快,造成体内缺水,需要补充;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使小便次数增多,把有些毒素随尿排出,有利减轻毒素对身体的危害,病体早日康复;另外,病人吃退烧药后,会多出汗,这也需要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

感冒为什么会打喷嚏

妈妈说的有道理,但不全对。因为感冒是由病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但感冒病菌之所以能侵入人体,是因为人体着了凉,缺乏抵抗力。而感冒打喷嚏,是因为病菌粘在鼻腔的粘膜上,为了保护身体健康,把病菌赶出鼻子里,所以就打喷嚏了。

感冒了鼻子为什么不通气

同学们说的不对。因为感冒鼻子不通气是鼻腔粘膜肿胀,把通气的路子堵住了。鼻孔里的鼻粘膜里有许多细小的血管,这些血管的伸缩性很大,对寒冷的刺激特别敏感,人一着凉,大脑就通过神经给鼻子一个信号,使血管扩张,血管一扩张,血液里的水分就很容易渗出来,使鼻粘膜红肿起来。于是,鼻中膈、鼻甲和鼻腔的四壁都向外膨胀,这就把弯曲的通道给堵住,鼻子也就不通气了。

感冒不是小事

这是因为感冒不及时治好,人体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别的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等。还能加重一些慢性病的病情。所以感冒不是小事,不要小看了,应及时请医生治疗。

血压低不是贫血

刘大妈说的不对。贫血与血压低是两码事。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血球数或者血红蛋白的量比正常人要低;低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所产生的压力过低。所以,血压低并不是贫血。

疾病日轻夜重

人体血液中含有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物质。它具有抵抗疾病发作的能力,而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日夜不一。在每天上午8时达到最高值,以后则逐渐降低,直到深夜12时至清晨4时这一段时间达到最低值。此时,人体的各种防卫功能下降,从4时开始又直线上升。因此,机体在上午、中午处于对付疾病的最佳状态,这时疾病症状减轻,而下午及夜间则相反。所以疾病就出现日轻夜重的现象。

打预防针为什么能预防疾病

芳芳妈说的对。我们有的小朋友所以患传染病,就是身体缺乏抵抗能力,病菌跑进了身体里。打预防针就是把能激活抗体的疫苗注射到体内,使身体产生有抵抗病菌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力,把进入体内的病菌杀死。这样,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病人为什么要量体温

量体温是医生诊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正常人的体温是在36.5℃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温度,可能是有感染存在,病人就发烧,医生就要进一步检查,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病人为什么要验血

成成妈说的对。我们的血液里,有两种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验血是为了检查病人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根据数量上的增多、减少或形态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出疾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验血要在空腹时采血

验血是为了测定人体血液里葡萄糖、蛋白质、脂类的含量,再根据这几种成分含量分析,来确定患者病情。而血液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易受饮食影响。饭后,葡萄糖、蛋白质、脂类在血液中浓度上升,大量喝水又可使血液稀释。因此,在这段时间内采血检验,测定出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早晨空腹,血液中含葡萄糖、蛋白质、脂类及血液浓度都较为真实,采血后测定出的数据,也较准确,有利于医生诊断。因此,验血要在早晨空腹时采血。

跌打损伤后不要乱揉

不要随便乱揉。因为跌打损伤后,患处深部正在渗血,不适当地揉搓会增加出血量,使患部高肿起来,对于损伤严重并伴有骨折的患者,会导致骨折端刺伤深部的血管神经元组织,重者会使患者休克。所以,跌打损伤后不要随便乱揉。

脚上为什么长鸡眼

脚上长鸡眼,主要原因是穿的鞋紧了。脚趾上的皮比较薄,如果穿的鞋太紧或鞋帮和鞋底硬一些,经常受摩擦,就会一天天变厚,皮长厚了,起了疙瘩,疙瘩向外伸展不开,就一个劲往里钻,结果长成一个肉钉子,扎到皮肤里去了,如果穿的鞋底不平,脚底长期受摩擦,也会长出鸡眼来。因此,千万不要穿太紧、鞋帮太窄和底不平的鞋。

“偷针眼”

郭明奶奶说的不对,那是迷信。原来在我们眼皮里,长着一些脸板腺,它们像一把把小油壶,壶嘴开口在眼皮的边缘,不断地往外渗油,随着眼皮的眨动,把油均匀地抹在眼边和眼睫毛上,使泪腺分泌的少量泪水不会流到眼睛外角来。有时,我们用手擦擦眼睛,常常会把病菌带到眼边上,病菌钻进脸板腺,在那里为非作歹,就会长出一个小疖子来,这就是“偷针眼”。所以,我们不要用手或不清洁的手帕揉抹眼睛。

生了病要避风

这是因为人得了病后,体温升高了,最好能出点汗,把体内多余的热散发掉一些。如果出汗时一吹风,汗水蒸发得太快,皮肤的温度马上降低,就会立即停止出汗,使体内多余的热不能继续发散,病情就会加重。所以生病要避风。

注射青霉素要做过敏试验

原来,青霉素是一种有毒的药品。有的人不能注射,注射后会发生青霉素过敏,发生心慌、气喘、头昏、身上起小疙瘩或水泡、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抽风,甚至死亡。所以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果皮肤表面没有红肿硬块,说明不过敏,可以注射青霉素。反之,过敏,不能注射。

注射青霉素后不要马上离开医院

因为青霉素有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常常表现为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常可危及生命。过敏反应最快的在用药后马上发生,较迟的为25分钟,大多数在10分钟左右,少数病人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注射青霉素后应在医院里留10分钟左右再走为好。

抗菌素不能滥用

抗菌素,是对细菌有对抗和抑制作用的药物。但疾病有各种各样,有的是细菌引起的,有的是受外伤引起的,有的是机体生理功能引起的,有的是组织器官发生了肿瘤引起的,顾名思义,抗菌素只能对细菌引起的疾病起治疗作用,对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就不起作用了,因此滥用抗菌素,不仅是药不对症,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红药水和碘酒不能混用

因为红药水里含有汞,碘酒里有碘,这两种药物碰到一起,会生成剧毒的碘化汞。它能溶解在血液里,进入人体后,使人牙床肿胀,严重的会使心脏逐渐衰退,体温下降,产生全身中毒。

要按规定服药

佳佳说得没有道理。因为服药是为了消灭病菌。如果有的药服的量少了,就杀不死病菌,而且还会增加它的抗药性;有的药有毒性,多服了对身体不好,少服了起不到杀菌的作用。

服药按规定一天几次或每隔几小时服一次,每次服多少,这样就能在你体内一直保持有药的浓度,使病菌无力反抗,不断歼灭、抑制新的病菌生长。有的药是为了帮助消化,就要在饭后吃;有的药是为了要身体迅速吸收,就需要在饭前吃。否则就起不到药物的作用。如此等等,所以服药用量、次数、时间一定要按医生的规定去做。

茶水服药为什么不好

因为茶叶里含有一种鞣质,也叫单宁酸。它能和金属化合,产生鞣酸盐,这种化合物不溶于水。而很多药物里含有铅。如果用茶水服,药里含的铁、铅及其他金属,就和鞣质结合,变成鞣酸铁、鞣酸铅等。这些化合物不容易被人吸收,并且能使药性发生变化,不能发挥治病的作用。另外,茶叶里的鞣酸质和生物碱化合会产生沉淀。如麻黄素、黄连素,用茶水服用,药里的生物碱和茶里的鞣质化合沉淀下来,也不能起到治病的作用。所以不能用茶水服药。

三、卫生保健

洗澡的好处

张诚妈妈说得对。洗澡可以清洁皮肤,维护皮肤健康。另外,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里的新陈代谢活动。有人计算,每洗一次澡,可以从皮肤上清除两千万到十亿个各种各样的细菌,而且洗澡后,残留的少量细菌,也会在干净的皮肤上很快死亡。洗澡时,由于要擦洗全身皮肤,这样,就能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抵抗能力。

洗澡水不宜太热

据科学家实验证明:用37℃的水温时,皮肤和肌肉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洗澡前相比,变化很少,血压和脉搏则没有任何变化。用比体温高的40℃水时,氧的含量增加约60%,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约50%,血压稍有下降,脉搏增加约30%。用比体温高的43℃水时,氧含量增加约56%,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约65%,血压上升,脉搏显著加快,并且有时紊乱,在一定限度内二氧化碳的增加是有促进新陈代谢作用的,如果增加60%以上,反而引起疲劳。

这充分说明:用37℃的水洗澡对身体基本没有什么影响。用43℃的水洗澡就会影响健康,用40℃的水洗澡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降低血压及消除疲劳的良好效果。所以用40℃的水洗澡最好。

洗热水澡为什么也凉快

因为凉水洗澡,虽然皮肤凉了,但由于皮肤受刺激后,毛孔就会紧闭,毛细血管也处于收缩状态,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相反,用热水洗澡,皮肤表面虽然热了一些,但毛孔却迅速张开,毛细血管扩张,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所以热水洗澡比凉水洗澡要凉快。另外,热水能溶解皮肤上的油脂,所以洗热水澡后,身上感到十分清爽舒服。

洗澡浸泡时间不宜太长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热了,皮肤下的毛细血管会扩张,皮肤表面会出汗以降低体温。但在热水浴时,温度过高,浸泡时间过长,汗就会从皮肤排出去,体内的热量就越来越大,机体为了排热,就会进一步扩张毛细血管,这样就有更多的血进入毛细血管,输到大脑中的血液就会减少,心脏就会跳得更快,以补充血液。这对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长时间浸在水中危险更大。另外,据研究,过度的体内热量对肝和肾也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洗澡浸泡时间不要太长。

洗淋浴的好处

因为喷水的莲蓬头是一个很好的阴离子发生器,当莲蓬头喷射细水流时,会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的阴离子。据测定,浴室内的电场强度可达每米八百伏。阴离子是一种特殊的“维生素”,它可以促进人体的细胞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和发育,并能协调排除废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有降压、镇咳、消除疲劳的作用。另外,淋浴的细水,喷射到身上,能起到按摩皮肤、舒筋活血的作用。因此,洗淋浴好。

劳动后不要马上洗冷水澡

原来,在紧张体力劳动后,人体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就自动扩张,汗孔开放。这时洗冷水澡,全身抵抗力会明显下降,给病毒及致病细菌以可乘之机,引起关节炎或其他疾病。另外,突然进入温度较低的水中,容易发生肌肉痉挛性收缩,如果是游泳,则可能造成溺水事故。所以劳动以后,不能马上洗冷水澡。

冷水洗脚有坏处

妈妈说的对。因为人的双脚远离心脏,是血管分布的末梢,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皮温最低。如果冷水洗脚,就会因反射引起人体一系列复杂反应,降低身体的抵抗力。特别是炎热的夏天,脚容易出汗,如突然用冷水冲洗,会使毛孔立刻闭塞。另外,由于受冷,脚部血管突然收缩,时间长了,会使血管舒筋功能失调,甚至诱发肢端动脉痉挛和关节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