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学女校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21:07: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艳秋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非洲大学女校长

非洲大学女校长试读:

前言

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近五十年,其中有三十多年在学校领导我岗位上任职。这些经历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体悟、思考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不易。

早在1996年,我即萌生组织世界各国为数不多的大学女校长进行交流合作的想法,但当时忙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转型,这一想法被搁置下来。直到2001年,在诸多同事的帮助下,我才将这一构想变成现实,召开了大学女校长“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此后论坛每隔两至三年举办一次。2006年,论坛挂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建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负责论坛的筹划、组织工作;2009年,在江苏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论坛筹集资金。迄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在中国北京、南京、厦门举办五届,并在新西兰、日本、美国、土耳其、津巴布韦和墨西哥等地召开六次分论坛,吸引了79个国家的800余人次大学女校长。

十年来,在与各国大学女校长的交流互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决策者和领军者可谓凤毛麟角,其人生历练和办学实践值得浓墨重书。翻阅每位女校长的简历、细读她们给论坛提交的论文,总能激起我发自内心的共鸣,赞佩她们的治校理念、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每一位女校长都拥有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卓尔不凡的领导能力与永载史册的辉煌业绩。

我的一位好友、著名女性传记作家赵凤翔教授曾说:“女人要写女人。”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女校长要研究女校长。追溯大学女校长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总结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和独特优势,开展大学女校长及女性领导力研究,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就成为“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活动的自然延伸。

2010年,我们筹划设立了“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研究”课题,组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约80余人的研究团队,选定34个国家80余位大学女校长,进行个案研究和群像描绘;对23个国家的女子大学进行历史梳理与全面考察。2011年,这一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立项;2013年,由该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结集而成的“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这套丛书由四个系列组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和“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三个特点:一是全景式描述。丛书对世界范围内大学女校长及女子高等教育,首次进行比较全面的观照和挖掘。女校长研究既有共性的揭示与比较,又有个性的剖析与呈现;女子高等教育研究既有全球视野的巡礼,又有具体国别的探究。二是人物传记式的写作方法。丛书以访谈当事人、发掘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力求再现传主的人生轨迹、突出其办学理念和治校业绩。三是可读性强。传主的真知和作者的匠心历历可见,读者能够在图文并茂中感受到智慧和灵感的融会。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通过教育追求真善美、通过自身努力彰显智仁勇的真实颂扬。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女人,就会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不仅是真善美的化身,也应是智仁勇的写照。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如何通过交流互鉴,凝聚智慧、取得共识;体认困境,直面现实、自立自强;付诸行动,同心同力、坚持不懈。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是改造世界的温柔力量”的生动诠释。置身于男性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女性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展现女性特质,发挥女性优势,要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思考、解决问题。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校长们如何在战略决策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引领未来;在具体工作中,体贴入微、心系师生,用愿景激励师生,用行动示范师生,用厚德包容之心协理校务;在领导风格上,追求完美和精致,重视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实现个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契合。

这套丛书是对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社会价值的全面展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形塑社会结构及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大学校长是具有社会象征、示范和引导意义的特殊群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女性担任大学校长,在改变高等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变迁、家庭角色分工、社会责任担当、时代价值导向。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子高等教育和大学女校长的发展历程,正是社会不断进步、两性趋于平等的见证,而她们成长的艰辛和不易,也呼吁现代社会迈向更加平等、公正、和谐的完善之路。

丛书已然油墨飘香,感激的话语也充溢心头。感谢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项目提供启动经费,感谢教育部将此课题列为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特别感谢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女士担任项目和丛书的总顾问,并欣然作序。

感谢这套丛书的传主、作者和编审们。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千方百计,保证了任务圆满完成。传主们倾力支持、积极配合;作者们夜以继日,数易其稿;编审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叹。课题跨越四载,屡遭挫折,历尽艰辛,常常使我们困扰于“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殚精竭虑之后的新意迭出,我们则惊喜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作者之中定会有著名的传记作家、女性研究专家脱颖而出。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出版社,为项目的完成和丛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丛书煌煌五十本,从策划、组织、申报、撰写到编辑、装帧,学校教师及出版社职工都是主力军,都是可靠、堪用、高效的突击队。如今项目和丛书按期完成、保质保量出版,我要向他们衷心致谢!

任何一项事业,都是“一人启其端,百人扬其华”。我只是一个组织者、牵线者,项目得以完结、丛书得以问世,应归功于各位热心的支持者、参与者。让每一位年轻的女性都能自由地筑梦、勇敢地追梦、幸福地圆梦,是我最乐意为之奔忙的事业。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到这一有意义的工作中来。刘继南2014年7月于北京上编〇乌干达高等教育与女性发展及女性领导力培养〇乌干达布茨特玛大学校长玛丽·欧克瓦克乌干达高等教育与女性发展及女性领导力培养

赋权女性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时代的需要。历史上,乌干达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女性在追求性别平等以及自身发展的道路上曲折前行。1995年,乌干达新宪法颁布,政府积极提倡性别平等,女性权利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知识改变命运,乌干达国家和社会积极促进的教育平等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她们突破藩篱,不断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益,为自身及女性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一、乌干达国家政治、文化简介

提起乌干达,或许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沙漠、草原的景象。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乌干达。乌干达地处非洲东部,横跨赤道,是一个内陆国家,也被称为“非洲明珠”。乌干达拥有著名的维多利亚湖,尼罗河也发源于乌干达境内,丰富的水资源灌溉了富饶的土地;乌干达也有不少森林覆盖,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吸引着来往的游客。首都坎帕拉,目前是一个人口超过1600万的迅速发展的城市。乌干达在非洲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乌干达地图

乌干达曾经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时期前,布干达王国统治着这片土地。19世纪中叶,阿拉伯、英国、德国等殖民者相继来到乌干达,王国内部各种宗教的冲突,加之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冲突,引发连年战争。随着布干达王国衰弱,乌干达逐渐成为英国殖民地。1894年起,英国把乌干达作为“保护国”,纳入其管辖与统治。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乌干达人民于1962年10月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乌干达首都坎帕拉

然而,独立后的乌干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受英国殖民历史的影响。不幸的是,1971年,伊迪·阿明发动的政治夺权运动夺走了几十万乌干达人民的生命,使乌干达社会深陷泥沼。1979年,乌坦战争爆发,弥尔顿·奥伯托夺取政权,但乌干达国内情况并未改观。穆塞韦尼于1986年开始执政,并在接下来的总统大选中多次连任,国内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随着非洲整体经济的发展,乌干达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作为东部非洲的内陆国,乌干达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步履艰难。一方面,境内部族政治派别的纷争、宗教冲突、党派纷争等制约着乌干达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殖民依附经济以及部族主义的排他性和封闭性,给乌干达的现代化带来严重阻碍。20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紧张,乌干达国内局势也不稳定,并受到非洲经济危机的强力冲击。乌干达教育在财政经费严重缺乏的条件下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文盲率高,入学率极低,社会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乌干达社会发展。

性别不平等是非洲历史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乌干达也不例外。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特殊的身份和价值定位,使得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和家庭中都是男性掌握话语权。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和乌干达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乌干达的女性教育、女性领导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挣脱性别不平等的枷锁,努力争取自身权利和自由。在此过程中,乌干达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女性教育的发展成为乌干达女性发展与女性领导力发展的关键。二、乌干达教育状况背景、教育制度概况

殖民时期,乌干达教育尽管接受政府的指导,但教会团体对其影响更大,成为控制教育的主导力量。教会与政府经常共同协作,改进和完善学科设置。基督教教会在乌干达所开设的学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英国政府在乌干达设立了教育部,以满足乌干达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乌干达人接受教育的欲望,创造了较为可行的教育政策,为乌干达部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弊端给乌干达社会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乌干达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虽然乌干达提倡人人平等享有教育权,但事实上,农村人口在接受教育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乌干达取得民族独立后,长期处于政治动荡之中,人口迁移频繁,就业机会下降,艾滋病泛滥,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乌干达教育的发展,很多人无法享受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独立后的乌干达,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危机,八九十年代的稳步发展,以及21世纪的突破发展,乌干达教育事业也因此经历了风风雨雨,起伏跌宕。

乌干达饱受缺乏高技术水平人才的痛楚,这一问题甚至成为影响乌干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对此,乌干达的相关部门调整教育战略,增加学科设置与国家建设的相关性,增加技术培训教育,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乌干达政府的努力与国际组织的援助下,乌干达教育事业艰难前进。

独立后的乌干达政府在教育方面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财政、管理、行政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届政府在不同阶段制定了教育与培训发展目标,例如,要不断提升学龄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数量,以求每位公民具备基本的技能与文化常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实现人生完满;同时,教育的发展力求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满足乌干达社会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乌干达政府对国家教育的重视,既源于对国内公民接受教育权利的尊重与承诺,也是对履行国家法律宗旨采取的现实行动。

乌干达学制结构主要还是沿袭了英式教育传统。其中,初等教育7年,初级中等教育4年,高级中等教育2年,高等教育3到5年。此外,还有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非正规教育等。乌干达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政治动荡后,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这首先表现为初等教育学校数量的迅猛增长。尽管学校数量和入学率的增长让人民看到了希望,但是男女学生、城市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问题,仍旧长期困扰着乌干达的教育人士。乌干达现有9所公立大学和31所私立大学,其中,马凯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是乌干达最有名的公立大学。乌干达最早的公立大学—马凯雷雷大学

如今,乌干达年轻人,无论男女,均希望通过教育成就未来,用知识改变命运。在首都坎帕拉,你会经常看到学校附近脚步匆匆的年轻人手捧讲义,穿梭在人海中,为自己的未来做足准备。

乌干达的教育行政制度仍为集权模式,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的教育事务。但国家教育委员会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解决教育管理部门的执行力问题,以及获得充足的财政资源问题等。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动荡、军事风波以及经济危机,乌干达教育财政的紧缩严重影响了乌干达教育的正常运行,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学校硬件条件改善缓慢。为此,乌干达取消了单一的高等教育公费制度,引入双轨制收费制度。目前,尽管教育事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乌干达依然存在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各个学校教学质量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农村以及男生女生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教师和学术人员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三、影响乌干达女性教育发展的因素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教育与人力资源的竞争。乌干达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给乌干达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制约影响着乌干达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其中,女性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女性意识与地位的提升、女性领导力的倡导等问题,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影响乌干达女性地位的提升及女性教育发展的因素来自多方面。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通常对女孩子接受教育观念保守。尽管早期的传教士和今天的政府不断规劝一些父母把女孩子送入学校,但是传统观念和习俗根深蒂固,使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大打折扣。长期以来,乌干达男女有别的思想严重,大部分女性被塑造成在家里相夫教子,管家务、做家务的角色。父母不希望女孩子将来去外地做一番事业,认为照顾家庭是女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较为开明的家长才愿意把女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在乌干达,女性相对于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多数情况下,父亲在家庭中享有决定权,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不愿意送女儿去读书。而那些想把女儿送去学校的父母,又不得不把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学费支出让不少家庭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家里的男孩。在影响孩子入学的诸多因素中,父亲的职业和收入是一个关键参照指标。据统计,多数接受教育的女生多来自商人、农场主等家庭,父亲的收入对于女孩能否接受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乌干达地区早婚早育现象相当普遍,婚外孕和早孕状况限制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多女性没有办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在2001年,由婚姻或怀孕引起的女生辍学占13.3%,很多女孩子不能正常接受完整的课程学习。社会传统方面的压力,使大多数乌干达人认为生孩子就是女性对社会作出的最大的贡献,而大多数女孩也会优先选择婚姻,乌干达的婚姻普及率由此也很高。在现代化进程中,乌干达女性的初婚年龄在逐渐增高,平均初婚年龄由1937年的15岁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的17.5岁。多数父母希望他们的女儿在适婚年龄选择结婚生子,大多数女孩在十八九岁就生育了第一个孩子,而年轻女性一旦离开学校,再踏入学校门槛的机会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让社会和家庭担心的少女早孕现象也是导致女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很多学校在开学之初都会给学生做怀孕检测,原因是很多早孕发生在假期。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乌干达学校都对怀孕的学生采取处罚措施,一些学校的早孕现象由此减少。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学校附近的军营、贸易中心对于女学生的安全也形成潜在威胁。针对早孕问题,相关部门除了把怀孕女学生送回家,目前还没有别的政策出台来保护她们,因为有的人认为那将会是错误的延续。由此可见,女学生早婚早孕问题是导致女性教育受阻的重要因素。生活和工作中的乌干达女性

第三,乌干达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域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南部和东南部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这些地方的教育设施相对领先,而早期的传教士教育资源也大都集中于此,使得这些地方在现代化进程中更为领先,从而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外,乌干达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参差不齐。在现有的学校中,校舍条件差异很大,有的是建好的,而有的则是临时搭建的或者是半固定的,有的甚至没有像样的卫生间。女校条件更加不容乐观,大部分是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女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和积极性。因此,所在地区的教育质量好,孩子通常可以得到相对较好的教育。

第四,乌干达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影响着女性教育的状况。乌干达的学校课程通常分为男生课程和女生课程,这种为目的而设课程的模式自殖民地时期延续下来,相对于教学目标多样化选择的方法来说,未免过于狭隘。乌干达也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女孩接受教育就是要学习怎样成为合格的妻子、母亲或者是家庭主妇。这一理念对世界大多数现代化国家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但在乌干达,多种历史、宗教、政治、文化的因素导致此类想法较为普遍。乌干达女孩子接受的课程多与家庭工艺、育儿有关,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多数人无法自主选择。另外,乌干达学校内男女老师比例严重不平衡,女教师给女学生树立榜样角色不足。同时,学校设立的就业咨询部门作用有限,面临就业的女生缺乏必要的就业信息,加上课程选择狭隘,从而影响她们的事业选择,婚姻反而成为她们中的多数人更重要的选择。

总之,父母观念与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传统婚姻观念、教育资源分布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均给乌干达女性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源于社会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朝夕之举难以改变。近年来,乌干达政府针对女性教育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改善女性教育环境和女性地位,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非洲地区的教育投入资金和技术援助,也使得乌干达女性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四、乌干达女性基础教育的发展

乌干达取得民族独立之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以及教会团体的发展,教会学校成为了最早为女性提供教育的机构。乌干达第一所招收女性入学的教会学校是加亚扎高等学校。这些宗教性质的学校包括英国教会学校、天主教学校以及穆斯林学校。这样,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即在乌干达独立前,宗教性质的学校陆续被建立起来。这些学校以接受女孩子入学为目的,多为男女同校。早期的教会学校以宗教的慈善为背景,也存在很多问题,但还是给乌干达女性基础教育打下了基础。

独立后的乌干达政府制定并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正如前文所述,乌干达教育体制沿用英国教育传统,初步建立了系统的教育机制。政府建立了不少男女合校,为乌干达女性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一直以来,缴纳学费困扰着大部分家庭送女孩入学。小学学费对于家长来说还略显昂贵,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家长不得不把女孩留在身边,或只能选择支持男孩去学校接受教育。

为解决这些问题,乌干达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缓解就学压力,在1997年1月开始实行免费基础教育,对初等教育加大财政预算,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东非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事实上,自1992年起,乌干达财政预算的12%就用于教育,至1998年提升到25%,其中70%用于初等教育。乌干达所推行的“免费”教育是免收6至12岁就读儿童的学费,但家长还要自己负担学生的服装、用餐、学习用具和学校基金赞助等费用。尽管如此,对于乌干达人来说,免费初等教育是他们的福音。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可以增加她们入学的机会,平等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能够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也渐渐改变了传统家庭不愿送女孩上学的观念。乌干达青年俱乐部成员在参加集体活动

乌干达初等教育的发展及女性基础教育得益于乌干达政府、国际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努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外部机构的援助占据了整个预算的一半,私人和国际援助对于乌干达初等教育以及女性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初等教育提升方面,乌干达是少数几个较为成功的非洲国家之一。多年来乌干达的教育事业能在非洲有较为突出的位置,离不开政府和外部力量的强力支持与帮助。

正如前文提到的,乌干达政府对国民基础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法律方面,乌干达除了有宪法保障女性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外,还有专门的乌干达儿童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儿童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开发自己的潜能,消除小学阶段性别差异,实现平等教育等。1997年,政府实施免费初等教育体制取得了成功。通过这项措施,更多的女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为乌干达基础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其中,非洲妇女教育家论坛(Forum for African Women Educationalists)、女童教育运动(Girls Education Move ment)、非洲女生教育倡议(Afric an girls Ed uc ation Initiative)等非政府组织对推动乌干达及非洲女性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这些组织积极采取行动,完善早期儿童发展计划,关注女性教育质量,开展文化扫盲,推广抗御艾滋病的生活常识与技能,促进学校环境卫生改善等,从不同层面提升了乌干达女性基础教育的质量。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是国际社会对于乌干达女性教育援助的最主要代表,该项目致力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实施儿童发展计划,并为女生捐助书籍等。乌干达小学生校园生活

近年来,乌干达女孩入学率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机会持续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文盲率显著降低,这些都得益于乌干达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及国际社会的援助。然而,贫困问题、学校卫生设施问题、根深蒂固的家庭传统观念、性别歧视、艾滋病问题等仍旧不断困扰着乌干达女性基础教育。五、乌干达高等教育与女性发展

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非洲获得独立以后,高等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它在促进社会凝聚力、提高公众自信心以及推进社会民主等方面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提倡性别平等,尊重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有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乌干达发展规划2040》(The Uganda Vision 2040)中指出,要在30年的时间里将乌干达从一个农业国家过渡到一个繁荣的、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中等收入国家。为实现这一发展规划,乌干达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政府积极鼓励私立大学的创办,以促使乌干达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从最初的一所大学扩张到35所大学,其中包括9所公立大学,其他为私立大学。

2.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在过去的10年里,政府为4000名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奖学金覆盖所有公立大学。奖学金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受资助者的经济压力。在2013-2014国家年度财政预算中,政府拟定了学生贷款计划,如实施得当,将会给那些因交不起学费而被大学拒之于门外的学生重新求学的机会。

3.强化高等教育与私营企业的合作。乌干达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国际发展合作机构(Inter 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ies)的投资,其中包括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等。非洲发展基金的科技项目将赞助支持六所公立大学和两个战略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通过与私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失业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朝气蓬勃的乌干达女大学生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下,乌干达高等教育进入稳步发展期。在2005年前后,高等教育入学率虽然只有4%左右,但是这个数字无论在数量、比例还是增长速度方面仍是个不小的进步。除此之外,令人欣慰的是,乌干达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比例也在朝着平衡的方向发展。2011年,女性入学比例已经达到了50%左右。

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是乌干达规模最大的大学,它创建于1922年,位于首都坎帕拉。该校现有22个系科、学院和研究所,本科学生约3万人,研究生约有3000人。马凯雷雷大学为非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领导人,例如,乌干达前总统弥尔顿·奥博特、坦桑尼亚前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和本杰明·姆卡帕以及肯尼亚现任总统姆瓦伊·齐贝吉等,为非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马凯雷雷大学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赞扬,该校实施平权行动计划,旨在增加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求学机会。女性奖学金基金会资助了近800名在学术上有天赋的贫穷女学生。女性解放和“性别主流化”的行动对学校的变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非洲很多杰出的女性领导者就毕业于马凯雷雷大学,例如,布茨特玛大学(Busitema University)校长玛丽·欧克瓦克(Mary Jossy Nakandha Okwakol)女士。她一路艰辛求学,摘得了乌干达最高学府—马凯雷雷大学的博士学位。作为为乌干达高等教育发展踌躇满志的女教育家以及乌干达第一位公立大学女校长,她为推动乌干达性别平等和女性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大学公共资源以及办学差距之间的矛盾,成为乌干达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的调控、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的保障、政府与高校管理间的关系等问题较为突出。以马凯雷雷大学为例,作为乌干达第一高等学府,创建初期,它直接接受英国管辖。到20世纪40年代末,该大学获得了半自主权,开始自主颁发学位。1963年,马凯雷雷大学成为了东非大学的一部分,期间吸引了大量东非地区的学子前来进修。70年代至80年代乌干达的政治动荡与纷争,使得马凯雷雷大学也处于艰难发展期。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给乌干达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给马凯雷雷大学带来了新的挑战。2007年,该大学制定出了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卓越的学术中心,为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后,师资力量明显得到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科研能力进步较快,社会服务效果更加明显,学术氛围日趋浓厚。2011年3月,马凯雷雷大学对11名获得最高水平学术成就并为突破“玻璃天花板”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女性进行表彰

同时,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乌干达还针对高等教育采取了双轨制学费制度,给高等教育带了新的生机,大大减轻了学校的财政负担,为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科研项目投入、教师地位改善等提供了资金的保障。然而,较高的学费不但阻碍了部分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增加了女性进入大学的难度。2012年10月20日,在首都坎帕拉塞雷纳,乌干达总理姆巴巴齐(Mbabazi)为完成领导力发展和修辞学课程的8位女性颁发毕业证书

此外,乌干达高等教育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经费不足。乌干达高等教育经费仍不能有效应对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也不能满足教育与研究的基本需求,导致教学与研究质量以及师生的福利得不到保障。其次是教学资源紧张。高等教育中的学生人数迅速扩张,而教学设施有限,导致教室变得拥挤,教学环境较差。再次是就业率低。2011年毕业的学生中,只有33%的学生能在正规部门就业。

尽管如此,乌干达高等教育仍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已学成并进入专业领域,有的则在大学担任重要职务或是教职人员。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乌干达女性,努力改变自身命运,为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她们在东非大地上绽放自己,香惠他人。六、乌干达女性领导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女性教育的发展,为女性冲破传统文化束缚,追求崭新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995年,乌干达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新宪法让女性拥有了政治权利,并开始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随后推出的性别平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女性发展依旧受困于很多无形壁垒。

女性常常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她们渴望通过选举在政治上获得领导权,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我抱负;而另一方面,女性参加政治活动往往得不到配偶的支持,甚至会受到配偶的恐吓。由于参与政治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女性没有富余的时间照顾家庭,她们也很难得到家人的支持。这是导致一些有能力的女性不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的主要原因。

即使部分女性已经参与政治工作,也很难有升职的机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她们的文化水平低,参加竞选资源短缺,政治经验有限,文化与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做家庭主妇而不是从政,等等。当选后,她们更关心每天的生计,对于参加社区会议、培训等活动并不热心。这影响了选民对女性领导的支持,同时还对政治领域的女性持有偏见。因此,女性在政治环境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重要职位被大多数男性占据。

2011年,在乌干达第九次议会中,一位女性议会发言人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在一个全球倡导赋权女性以及性别平等的新时代,乌干达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议会发言人的出现,意义重大。她可谓是追求政治领导力的女性学习的榜样。媒体的关注和广泛报道让更多的人看到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出色表现,有助于整个社会加强对女性的认同和支持,这无疑成为推动乌干达性别平等和女性领导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越来越多出色的女性在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发挥领军作用,乌干达女性领导力开始有了跨越性进展。首先,国家制定的政策为保障女性在各领域的平等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减少。尤其是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对女性的态度比老一辈更加开明,让女性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此外,媒体技术多样化,也将为女性领导力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玛丽·欧克瓦克教授,动物学博士,乌干达布茨特玛大学校长

1970年考入马凯雷雷大学,先后获得该校动物学与植物学学士学位、动物学硕士学位、动物学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在马凯雷雷大学担任不同职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她亲身参与了乌干达两所公立大学的始建,曾任古卢大学始建校副校长;2006年被任命为乌干达布茨特玛大学校长,发起并组织了乌干达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1984年)。2013年获得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独立50年奖章”。

Professor Mary J.N.Okwakol holds a Doctorate degree in Zoology from Makerere University,and she is a Fellow of the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and a Fellow of the Uganda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She is the founding Vice Chancellor of Busitema University.In 2006,she served as Deputy Vice Chancellor of Gulu University as one of the founding leaders.She previously held various positions at Makerere University from 1973,rising to full Professor of Zoology in 1999.Professor Okwakol is one of the few women scientists in Uganda who have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ciences,and she stands out as an icon of science.She has served on many Boards and Councils at community,national,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Professor Okwakol’s contributions towards development have been variously recognized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乌干达布茨特玛大学校长玛丽·欧克瓦克

教育改变命运。十几岁还光着脚丫上学的她,一路艰辛求学,摘得了乌干达最高学府马凯雷雷大学的博士学位。她不但是乌干达屈指可数的女性科学家,更是为乌干达高等教育发展踌躇满志的女教育家。绽放自己,香惠他人。她亲身参与了乌干达两所公立大学的始建。即便在北部地区安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她毅然前往并接受了古卢大学(Gulu University)始建校副校长的任命。正是鉴于她的突出表现,2006年她被任命为布茨特玛大学(Busitema University)校长,筹建乌干达东部这所多校园模式的大学。她坚信教育以学生为本,践行校园性别主流化理念,倡导教育公平。

作为乌干达杰出的女性领导者,她当之无愧。她不但发起并组织了乌干达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1984年),更在国内外多家学术、女性及教育组织内担当重任。作为乌干达第一位公立大学女校长,她于2013年获得了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独立50年奖章”。她用自己的执著与努力,为非洲女性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布茨特玛大学校徽与校训

布茨特玛大学位于非洲乌干达东部,是乌干达九所公立大学之一。该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68年的布茨特玛国家农学院(Busitema N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为提升乌干达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2007年,该学院晋升为大学。布茨特玛大学由八个校区组成,主校区位于布茨特玛地区,形成了多校园的高校教育与管理模式。

布茨特玛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设有科学与教育学院、农业与动物科学学院、工学院、自然资源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等。其中,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为其优势学科。年毕业生约为一千人。该大学致力于科技与创新,尊重多样性及专业化,现已成为乌干达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为乌干达农业及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践人才。校园主楼一、印象篇

来自非洲、心向非洲

2013年5月18日,完成了在内罗毕的调研任务,按既定行程,我搭乘飞机从内罗毕飞往肯尼亚西部城市基苏木(Kisumu)。行程计划是从基苏木到达肯尼亚与乌干达的边界布西亚(Busia),沿陆路入关进入乌干达,目的地则是乌干达东部、靠近肯尼亚西部边界的城市托罗罗(Tororo),因为此程期待再见的玛丽校长所任职的布茨特玛大学就在托罗罗,而玛丽校长应该是我最早认识、也是最熟悉的非洲女性。乌干达在东部非洲的地理位置

飞机上,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与这位杰出非洲女性的多次接触和交往,从北京到东京,从云南丽江到福建厦门,从坎帕拉到托罗罗……记忆中,总会有几幅画面定格在那里:在云南丽江女校长论坛筹备会上那个为非洲女性发展而深深忧虑的她,在日本城西大学那个被授予荣誉博士后以一种淡定而优雅的语调就其人生成就发表演讲的她,那个在尼罗河源头带着深邃而笃定的眼神眺望江水远逝的她,那个在厦门女校长论坛文娱交流环节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女王范儿带领其他女校长共跳非洲轻摇滚的她,那个在乌干达相对落后地区为协调她所在大学的多校区工作而不断乘车奔波在路途中的她……布茨特玛托大学所在地托罗罗的地理位置

飞机提前落地,离约定的接机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只身一人旅行,我索性也就老老实实地坐在基苏木机场的候机厅,等待玛丽校长派来的车接我。

这是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候机厅不大,但超乎想象的干净、整洁。在我四周打量之余,突然发现自己也被周围的人所打量着。顿时觉得,我,一个黄皮肤的亚洲女性,出现在肯尼亚内陆城市的一个小机场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格格不入的另类感。这让我不禁不想到,玛丽校长第一次和前几次来中国开会,作为一个黑皮肤的非洲女性,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因肤色和人种差异而产生的身份冲突呢?基苏木机场

第一次见到玛丽校长,是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上。必须承认,玛丽校长被邀请参加在中国举办的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肤色,更确切地说,是她黑色皮肤后的符号象征及其所附带的非洲文化,因为国际会议需要多元性,需要多元的声音。

玛丽校长的肤色不是黑炭般黝黑的那种,而是那种偏淡巧克力色的黑。印象中,她眼睑的白和牙齿的白呼应着嵌在她那张黑色偏棕的脸上,给人一种纯净而协调的美;她有着非洲黑人所特有的那种宽宽厚厚的嘴唇,多数时候好像都比较严肃,闭合的嘴显出一种淡定。在非洲,乌干达的女性身材普遍高挑,玛丽校长有一米七多的样子,体态厚重但并不臃肿,有点人高马大,但整体给人一种踏实而富有控制力的感觉。有意思的是,我对自己同胞年龄推断的直接经验影响了我判断玛丽校长的年龄。2006年秋天第一次见面,我以为她50岁出头,其实她那时已经有60多岁。要知道,黑人的皮肤一般都比较紧致、细滑,要等上了很大的年纪才有皱纹。当然,误判玛丽校长的年龄,部分也是因为我被她所显现出的那种充沛精力而误导了。托罗罗地区风景,远处为托罗罗岩石(Tororo Rock)作者与玛丽校长工作合影

与玛丽校长结缘,源于我所在的学校(中国传媒大学)自2001年发起并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玛丽校长前后不下五次作为非洲大学女校长代表被邀请参加该论坛大会及区域性会议。

2009年8月,第四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筹备会在云南丽江举行。这次筹备会规模不大,邀请了国内外10位女校长参会,其中5位国外女校长分别来自五大洲,玛丽校长作为非洲女校长代表被邀请参会。在就下届论坛主题提案的发言环节,来自美国、芬兰、新西兰、日本的女校长分别提出了她们对论坛议题的建议,而她们的建议也特别具有各自的国际视角。

在认真倾听了其他校长的发言并对她们的发言表示认同后,玛丽校长提出了她的关切。她认为,既然女校长论坛是关于女性领导力、教育与发展的国际性大会,就不能忽视非洲女性这一群体。她特别坦诚地指出,刚才几位校长的提案并不适宜非洲案例,因经济落后等原因,非洲女性在接受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及亚洲许多国家,非洲女性的发展依旧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促进非洲女性的自身发展,尤其是呼吁并帮助年轻女性接受教育并参与社会,应该成为下届大会的议题之一。

玛丽校长发言时的那种认真和执著,让我和在座的中国同事顿生敬畏。她阐释自己提案时的语调不高不低,语速稍慢但充满恳切。我注意到,在玛丽校长发言时,其他几位在座的女校长,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的惊讶,但在抬头关注和侧耳倾听玛丽校长发言时,她们也不时地点头示意认同。的确,玛丽校长提出的问题,是个具有区域意义的现实问题。而众所周知,在不少国际会议上,非洲话语要么缺失,要么往往被忽视。显然,玛丽校长深知自己肤色的符号意义:她来自非洲,心向非洲。

细节处见用心

在非洲内陆的基苏木机场,刚才和我一起下飞机的乘客早都走空了。坐在蓝白色块铺地的等候厅,我又想起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到访乌干达的情形。

2010年7月9日,我所在的校际访问团一行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国际机场。当时,玛丽校长驱车六七个小时从托罗罗亲自前往恩德培机场迎接我们,我注意到她还特别用心地安排我们一行从机场贵宾通道出关。事实上,乌干达恩德培国际机场的贵宾通道和休息室,装修特别简单,室内照明稀稀落落,虽摆放的都是宽大的真皮沙发,但毫无奢华感而言,真的没有办法跟国内机场高大上的贵宾通道和休息室相比。但我们代表团心里都明白,这就是发展相对落后的非洲经济的现状,而这是玛丽校长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的最高礼遇,是她的用心。

而校长的用心,又不仅在于此。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第二天一早,玛丽校长首先陪同我们代表团一行赴中国驻乌干达使馆,拜会时任中国驻乌干达大使孙和平先生。这是玛丽校长为我们行程安排的第一站,也可以说是一次高规格的访问活动。会见很愉快,会谈中玛丽校长特别强调,希望与中国的高校开展广泛而富有实质内容的合作,希望两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开创中非高等教育交流的新局面。孙和平大使对此特别认同,表示愿意积极推动双方开展合作。显然,玛丽校长知道,促进学校间的国际合作,使馆的支持是坚实的后盾。离开使馆,我暗暗叹服玛丽校长的外交活动能力。记得她每次来北京,总是会受到乌干达驻华大使的接待,他们彼此已成为朋友。2010年7月9日,玛丽校长与中国传媒大学代表团一同拜访中国驻乌干达大使孙和平先生(左三);图中为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右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旭东(左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张艳秋(右二);布茨特玛大学校长玛丽·欧克瓦克教授(左二)、校长助理和平女士(右一)。

完成在首都坎帕拉的活动,我们驱车前往托罗罗,路上要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事实上,去使馆的时候我就发现,即便在首都坎帕拉城内,好些地方的路况也很差,甚至没法和国内一般城乡地区的路况相比,城市中的水泥路面时不时有盆口大的坑,汽车行驶中要躲来躲去。除了主干路线有加了马路牙子的人行道外,多数的路是没有人行道的。街道上的交通不算通畅,人们并不太遵守交通规则,遇有十字路口或自由市场的地方,秩序就会有点乱,行人和机动车都是见缝插针,各行其是。骑摩托车的年轻人特别多。早上上班时间,路边步行的人特别多,朝一个方向的人,好似几个排列不齐的纵队一样,忙碌向前,为生计奔波。街上有不少兜售食品和小日用品的小贩,穿梭在机动车车流中,他们手里举着香蕉、袋装花生、甘蔗、盒装酸奶、毛巾、汽车饰品等,向汽车内的人推销,等待赚钱的机会。

知道我们是第一次来乌干达,注意到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陌生和好奇,一车陪同我们的玛丽校长不断地向我们介绍乌干达的基本国情。她说,乌干达的就业问题压力很大,路上的摩托车多数是做出租用的,当面议价,随叫随走。我们注意到,尽管城市马路上的机动车总量并不多,但街上车辆过往后,总是青烟弥漫,空气里尾气味道很刺鼻。我们问校长是不是这里机动车燃油的质量不好,玛丽校长解释说,尾气不只是因为油的质量不好,主要是机动车的车况不达标,路上七八成的汽车都是来自日本等国的二手车,甚至是报废的汽车,街道上乌烟瘴气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一路上,我们谈到的话题特别广泛,包括乌干达部落政权影响问题、官员腐败与政府公共管理问题、儿童与妇女权益及教育问题、艾滋病传播与防御问题、部落割礼等其他风俗传统问题、非洲与西方及中国关系问题等等,校长的介绍,让我们对乌干达有了更“本土”的认识。二、初识篇

大学,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代表团到达托罗罗的第二天去校园参访。布茨特玛大学并不在托罗罗市内,驱车半个小时的样子,到了大学的主校区,即布茨特玛校区。放眼望去,整个大学好似坐落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绿意葱葱,但真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校区有三四座两三层高的教学及办公楼,最初直观的印象,还是多少有些令我们吃惊。布茨特玛大学主校区鸟瞰图

玛丽校长安排并引领我们参观了该校区农业机械专业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环节。参访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在实验车间里学习如何制作手工铁犁的工艺,包括锻铁、筑模等基本技术。当时我就在想,这里看到的教学实习更像是国内技术学校的教育。之后,校长还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研发的一个大型的棉花脱籽机器,她说类似的机械制造对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乌干达来说特别重要,但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路途漫漫。和中国国内的大学相比,这所大学至少在规模上,让我觉得更像是早先国内地方上的一所职业学校。在参访计算机教学实习区时,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些实习的学生在学习拆装386的电脑,而当时我国国内的486、586电脑早就退出市场了。布茨特玛大学主校区校园建筑布茨特玛大学学生在进行农业机器零件制造手工实习布茨特玛大学的学生实习车间

然而,没过多久,我们的这种吃惊就成了少见多怪之举。来访之前,我们虽然对非洲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但对乌干达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还是知之甚少。参访中我们问了一些关于课程设置及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陪同我们参访的玛丽校长很快意识到,我们所关心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因为两国经济发展落差而在理解上形成的差异。她到访过世界上的很多大学,包括西方的大学和亚洲的大学,对大学间差异的理解显然最为深刻。她直言,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必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规模与方向,包括学校硬件与软件的建设、课程与科研的建设等;反之亦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一定是以服务这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为根本的。虽然乌干达早期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在乌干达争取独立之后,他们认识到,国家的高等教育不能效仿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背景迥异,所以,乌干达必须要有适应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体制。乌干达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更是滞后,所以在布茨特玛大学的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制作人工耕地时可以借力的铁犁也就再合适不过了。

参观虽然让我们访问团一行颇感意外,他们的教学与实践,与国内的现代化农业教学相比,真的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样的教学,之于他们的国情,却是最实用和最“先进”的。之后回想起来,玛丽校长曾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交流,她深知发达国家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她并不避讳而是主动向我们展示一个基于本国国情及地区发展需求的实实在在的大学教育,实际上是在让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乌干达。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因经济落后而带来的差距,但更看到了他们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努力。2010年6月,玛丽校长陪同中国传媒大学代表团参访布茨特玛大学并与师生交流

布茨特玛大学的多数专业,在乌干达均属首次创办,如纺织工程、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等。之所以开拓这些专业,首要考量的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虽然乌干达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独立后的政府充分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要去除殖民国家所建立的那种与乌干达国情与本土经济发展步调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学科。三、成长篇

奔跑在雨中的小脚丫

基苏木机场,接我的车子到了。

这是我第二次访问乌干达,到托罗罗大概要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接我的车是一辆越野吉普,这种车在非洲很常见,因为路况时好时坏,越野车比较实用和耐用。一条双车道的公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成片成片的、深浅不同的绿色块点缀着路旁的土地。我觉得好像不是在非洲,因为印象中的非洲似乎总是与贫瘠、沙漠、疾病相关。路上,来接我的校长秘书海瑞特(Harriet)告诉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开垦用于种植粮食,尽管乌干达境内有非洲最大的维多利亚湖,也有尼罗河流过境内,但乌干达的农业灌溉条件并不好。虽然农村地区加大了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但总的来讲,农村用水紧缺问题长期未得到改善。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视察布茨特玛大学Mbale 校区,植树并与玛丽校长等合影留念

汽车在村镇的路上行驶,映入眼帘的,常常是田里劳作或村落里忙于生计的妇女们。路边时不时有人在步行,步行是村落人的主要交通方式,他们的日子好像都是用脚丈量出来的。在乡下,日常生活中的农村妇女都穿着裙子,但男人们穿的则多是长裤、T恤、衬衫等,看不出非洲的传统。可见,妇女仍处于较为传统的习俗之下。她们衣着的颜色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显得异常靓丽,如明黄、深紫、亮绿等等,那些颜色好像就是非洲的颜色,和那片土地是那么和谐、般配。无疑,有她们嵌入的画面,已然成为非洲给我留下的最美、最动人的映像。农村的女人们总是很善于用头顶的方式来搬运东西,如浣洗的衣服、蔬菜、粮食等等,她们的头力特别大,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在头上顶,走起路来挺胸凸肚,却个个脚底生风,行走自如。

在村落里,打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项家务活,这也成为稍大一点的孩子的日常家务活,孩子们手提着白色的塑料桶打水是最常见的一道农村景观。水桶总是很重,超出了孩子们的力气,于是他们要么就左右手倒换着拎,要么就趔趄着身子一只手拎,步伐也因此加快了许多,一摇一摆的,像是在小跑……这让我想起玛丽校长曾给我讲过的她的童年趣事。她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是家里的长女,自然也是家里责无旁贷的劳力,要帮助大人打水、洗衣、做饭、干农活等等。大概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她叔叔让她给祖父母家送些盐巴。见祖父母总是一件高兴的事,她欣然接受。到祖父母家的路并不近,要走上个把小时,但在她看来,这几乎是最快乐和轻松的活计了。于是她拿着装盐的布袋,像小鸟一样飞上路了,路上行走着的乌干达妇女头顶重物还快活地和认识的人不断地打着招呼。谁知,还没走出多远,天开始掉雨点儿,雨随即就下了起来。她赶紧把盐巴放进衣服的最里面,紧紧地搂着,光着的脚丫,在雨里飞快地奔跑。雨下得越来越大,出奇地大,倒霉的是,路上她找不到一个躲雨的地方,哪怕是一棵树,那雨下得太大了,冒烟似的,四周都望不出去。她没有退路,横下心,只是盯着脚下的路,光着脚,不顾一切地跑,管不了脚踩上了石块还是草。奔跑中,她好像也成了雨人,她也成了雨。突然,她觉得盐巴袋子似乎变小了,她觉得有些奇怪,但又安慰自己,确信盐袋子还在怀里,于是依旧尽全力护着怀里的盐巴袋子向前跑……终于,到了祖父母家,她已完完全全成了个落汤鸡。然而,面对祖父母,她不敢把盐袋子拿出来,她已经感觉到,怀里的盐袋是瘪的,没有盐巴了,盐巴随着雨水流走了。那时,她有说不出的难过和委屈,脸上好像还在继续下雨,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还是眼里噙满而不得不流出的泪水……乌干达儿童在村头游戏乌干达女孩拿着两个水瓶来展示在慈善组织的帮助下水得以净化的前后对比效果 图片来源:http://brasspaperclip.typepad.com/brass_paperclip/2012/10/do-good-charity-water-campaign-wrap-up.html四、求学篇

受教育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事实上,在乌干达的农村,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总是吃苦耐劳,但地位却不高,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现象较为普遍。女孩子往往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然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子接受教育,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就越大。

2010年3月17日,日本城西大学授予玛丽校长荣誉博士学位。授予博士学位的仪式是与城西大学的毕业典礼一同举行的。与国内大学的毕业典礼相比,城西大学的毕业典礼流程安排井然有序,气氛之隆重令人心生敬意。玛丽校长被邀请在授予仪式上就自己的人生成就进行演讲,她的演讲,如典礼仪式般厚重,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知道,凡被授予荣誉博士的,总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显然,玛丽校长被城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主要在于她作为非洲为数不多的女校长对乌干达高等教育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尤其是她筹建了乌干达五所公立大学中的两所,这样的经历和成就,足以让她骄傲地拿出来在这样的典礼上与毕业生分享。然而,玛丽校长的演讲并未以此为题,在表示了对城西大学的感谢及对毕业生的祝贺之辞后,她以她惯乌干达早教中心为孩子提供早期有的沉着而自信的语气,进入演讲主识字教育题。她讲到,“如果说,我一生有什么伟大的成就的话,就是我接受了教育。”这令当时在座的听众和我都吃惊不小。“上学”(go to school)、“接受教育”(receive education)也可以是一个被授予荣誉博士的成就吗?显然,对于日本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女孩接受教育是件稀松平常之事。然而,在玛丽校长童年时,女孩接受教育并一路求学并不平常。所以,在这样一位在乌干达备受尊敬的大学女校长看来,“接受教育”而不是“创办大学”是其人生的根本成就,因为教育改变命运。在2009年日本城西大学名誉博士授予仪式上,玛丽校长(前右一)从水田宗子校长(前左一)手里接过名誉博士证书

玛丽是家中的长女,出生在乌干达东部的一个叫Mzee Petrero Waiswa的村庄,后来搬家到Mama Yozefina Kantono。她是在Iganga区的Namunyumya村长大的。很难想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乌干达那样一个经济严重落后、重男轻女文化根深蒂固的农村,玛丽的父亲是怎样的先知先觉,或者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朴素认识和对女儿的爱,决定把她送去学校。当时,村里没有几个家长愿意送家里的女孩上学,玛丽家的不少亲戚也曾劝她的父母说,女孩大了就要出嫁,送她们上学是白搭钱。然而,玛丽的父亲还是执意坚持,小玛丽也没有让父亲失望,而是一次次带着骄傲的笑容把学校的优异成绩报送给父亲。

女秀才亦为女汉子

玛丽就读的小学是在Namunyumya的一个男女混校的小学(Namunyumya Mixed Primary School),后来转到圣米歇尔女生小学(St.Micheal Girls Primary School),她在学校里总是名列前茅。在小玛丽的内心,似乎有种暗暗涌动的能量,她的名字也是圣母的名字,她以此来激励自己,要做最好的。

在她长大的Bu sog a地区,有一种说法,家中的长女被叫作Nakandha,意思是那个要吃苦耐劳又要给家庭带来荣耀的女孩。但她的优秀又不止于此,她在学校,方方面面都是领头羊,而她的这种领袖地位在中学阶段越发凸显。

那时的玛丽还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和其他孩子一样,整个小学她都是光着脚丫上学的。但光着脚的玛丽在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Namag unga地区所在的名校——圣玛丽山中学(Mt.St.Mary’s Secondary School)。这样,家里要继续支付她的学费。当时的玛丽会时不时地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而在这样享有盛誉的学校读书而感到幸运。十四五岁的时候,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双鞋。她也开始了对未来人生的设计和向往,她想成为一名护士,她喜欢照顾别人,当然,处于花季的她,也梦想着能穿上护士那身美丽的职业装。

高中生活刚刚开始,玛丽沉浸在新校园生活的喜悦之中,对未来各种美好的期盼,让她每天都神采奕奕。然而,噩耗传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母亲的病逝,如晴空霹雳,让她这样一个向来勇往直前的女孩突然感到世界顿失阳光。面对无常的生命,玛丽一度陷入孤寂、消沉的情绪中,对母亲的思念,更是让她难以自拔。然而,玛丽就是玛丽,她渐渐感到,自己身上流淌的不止是母亲的血脉,还有母亲的那份坚毅和期待;她告诉自己,她是母亲生命的延续。终于,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她的步伐走得更踏实、更坚毅了。

玛丽在初中一到四年级(S1-S4)就已经是学生会的部长,她对为大家做事乐此不疲。到了高中,她更是脱颖而出,在高一和高二(S5-S6),她被选为全校的学生会主席(Head Prefect)。她特别善于与同学沟通,能够说服那些甚至对学生会所搞活动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最后高高兴兴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1970年,玛丽高中毕业,学校的64位毕业生中有60人被大学录取。玛丽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她如愿进入了乌干达最高学府—马凯雷雷大学。她的专业是动物学,学制3年。前两年的大学生活,打开了玛丽的视野,她更加努力和自信了。1972年,她参加了马凯雷雷大学学生会主席(Guild President)的竞选。在乌干达,大学学生会是大学所有学生团体的最高组织,作为学生会主席,负责全体学生的校园活动,代表学生与校方沟通,那可不是一个只有荣耀、不要求能力与责任的虚职。那次竞选是史无前例的,在马凯雷雷大学的学生会主席竞选名单上,首次出现了女生的名字,玛丽也成高中时期的玛丽为学校有史以来参加竞选的第一个女生。她的这种敢为天下先,让当时学校的部分男生对她的参选大为不满,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女流之辈跨过红线,来抢占本来属于男生的地盘。在竞选前,甚至有男生气势汹汹地跑到她的宿舍,威胁她,让她退出竞选。而当玛丽断然拒绝并表示坚持参选时,那男生竟一气之下摔门而去。

玛丽就是要开女生参选之先河。竞选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是参加向全国直播的电视竞选辩论。在辩论会上,玛丽巾帼不让须眉,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无疑,她的表现是给她加分的。然而,她最终并没有赢得学生会主席的位置,学生们还是不能接受女生的强势。但她却获得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外号—“女生楼里的男生”(Our man in the box)。这是因为,当时玛丽所在的女生宿舍楼像是个盒子,而她却想做男生做的事,她也就自然成为这个盒子楼里的女汉子。当时也就读马凯雷雷大学、后来在托罗罗女子学校(Tororo Girls School)任教的彼得(Peter Tanga Okitela)老师回忆说,当时尽管玛丽没有胜出,但她却成为全校的焦点人物。玛丽的勇气令她敬佩。高二时玛丽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玛丽在马凯雷雷大学读大二时的留影五、治学篇

舍得间赢取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经过这次竞选,玛丽成为了大学校园里女神般的人物,她也因此获得了男生的青睐。同一届读法律专业的纳森·欧克瓦克(Nathan Okawakol)对玛丽早有耳闻,玛丽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淡然若定及与人为善,让他颇为动心。有个假期,玛丽也没有回家,他抓住机会,主动接触她,玛丽的天生随和让他们很快熟悉了起来。纳森来自天主教家庭,身上有着一股特别的温和与持重。与其他男生相比,他更能欣赏玛丽的优秀。在他看来,女生同样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并获得事业的成功,在玛丽的身上,他看到了这种潜力的存在,看到了她所具有的爱心、坚持及对未来生活的笃定。无疑,玛丽也在纳森的认同和鼓励中发现了更加快乐的自己,他们相爱了。

1973年,玛丽获得了动物学与植物学荣誉学士学位。学校决定让她毕业后留校,她成为了动物学系的一名助教。工作是愉快而富有节奏的,在任教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她便参与到在Kazi草原地区进行的一个关于白蚁的研究项目。毕业后,纳森也在坎帕拉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实习律师的职位。1974年10月,大学毕业后的玛丽与纳森结婚了,他们的婚姻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和祝福。新婚不久,玛丽即开始攻读马凯雷雷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生态学。1975年,他们的女儿格蕾丝(Grace)出生了。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玛丽开始了她的平衡之旅。

作为娘家的长女,玛丽终于通过家人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获得了自食其力而又体面的大学教书的生活。然而,她的母亲却不能看到这一天。母亲不在,长女如母。玛丽在照顾自己家庭的同时,也肩负起了照顾娘家最小妹妹的学业职责。她把小妹妹接到自己的家里,同吃同住,供养妹妹上学。与此同时,她还要照顾到家里的父亲和其他的兄弟姐妹。而自己的二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和儿子塞缪尔(Samuel)也相继出生。在抚养孩子、照顾家人的间隙,玛丽还要教书、撰写毕业论文。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努力把两边都做到最好。1974年玛丽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在Kazi 草原进行户外调研

197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的玛丽并未止步,她希望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有更高的作为,于是开始考虑攻读博士学位。她打算在一所新的大学攻读学位,她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马凯雷雷大学获得的,本科毕业不久她就结婚了。在读硕士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更是不能离开家的。然而,终于有机会可以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她是多么想换一所学校,换一个新的环境,有更多新的发现和收获,但她同时也担忧她离开后的家该怎么办。她对丈夫坦言了自己想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丈夫不但没有质疑,还给予了她最大的理解与支持,这让她备感欣慰。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5年,玛丽申请并如期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这实在是令人振奋不已的消息,玛丽真有点欣喜若狂了!玛丽知道,在世界顶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种荣耀,更是人生难得的经历,是她攀登学术高峰的新起点,而且这个起点,对多数人来说,可遇而不可求。

当时,英国政府又恰好给了玛丽一个月的奖学金,资助她到英国自然资源研究所(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大英博物馆及牛津大学进行调研。玛丽正好也利用这次机会,提前感受一下英国的环境。

玛丽来到了牛津大学,多雨偏阴的英国天气,并没有让玛丽感到压抑,行走在牛津古朴而又饱含岁月洗礼的校舍中,教授和学生们脸上挂着的那种淡定、超然的气质令她羡慕不已,她暗自告诉自己,很快,我也会走在他们的中间……无疑,牛津大学所内蕴的那种学术氛围正是她所最为中意和向往的。

在牛津大学的调研开展得很顺利,这令玛丽感到特别愉快。她意识到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强,虽然是在英国调研,但自己以往的学术积累还是发挥了关键作用,自信心油然而生。期间,玛丽还见到了她未来的博士生导师,导师欣喜地将他这个来自乌干达的女学生引荐给所在院系的师生们认识,玛丽还被邀请参加了老师和同学的一次聚餐,聚会更是让玛丽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在牛津的所见所闻无疑是愉快的。那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真的是无可挑剔,那里的一切让玛丽庆幸不已,也心动不已,她觉得自己找到了攻读博士学位再理想不过的院校。调研结束,离开牛津这座大学城,她想她一定会再回来的,开始她在牛津攻读博士学位的生活,那时,她也将从牛津的过客转为牛津的主人了。

就在将要返回乌干达的前两天,她经转伦敦,顺路去看望了当时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女同学,她们在马凯雷雷大学同期就读。然而,在女同学那儿停留的那一两天,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玛丽返回牛津攻读学位的念头。

玛丽的这位女同学来自肯尼亚,只身一人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写作的压力远比预期要大,答辩一再延期,让这位女同学焦虑不已;而最让她痛苦的是,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都留在肯尼亚,一家人长期处于分离之中,丈夫身体又出现了健康问题,天各一方,哪一方的生活都不容易。这位肯尼亚女同学对家人思念之痛苦,对养育儿女缺席之愧疚,让玛丽预见到了自己及家人为其即将在牛津读书所要作出的牺牲。

回程的路上,玛丽陷入了选择的两难之中。她反复权衡问自己:“已经有了硕士学位,拿博士学位是必然的。如果有一天我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却发现家人因为我的离去,过着并不完美、不幸福的生活,我难道会心安吗?我一定会感到遗憾和愧疚的。孩子们不能没有母亲,丈夫不能没有妻子。”这样想着,她心中的答案渐渐明晰了。

回到坎帕拉的家,她欣喜地和家人分享在英国的见闻。同时,她也很认真地把自己的考虑同丈夫进行了沟通。纳森知道玛丽是要强的女人,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他还是特别支持玛丽在世界名校取得学位,并开玩笑说,这会让他家族的姓氏也能镀镀金。她最终还是放弃了去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留在马凯雷雷大学读博。

在玛丽看来,对于一个既为人妻又做人母的大学老师和科学研究者来说,要不间断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之所以说是“不间断”,是因为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后来,玛丽在印度开会,当地学术机构邀请她留下来在印度工作,她也婉拒了。

当然,很多时候,玛丽也选择了为教学与研究暂时牺牲对家人的陪伴。1990年,玛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没有在家过圣诞节,因为她要去英国自然资源研究所做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以最后完成她的博士论文。而当时,她的大女儿正在准备一次重要的考试,玛丽最终还是不得不缺席,没能陪女儿度过那段对她颇为重要的日子。也有很多次,为了参会或做野外调研,她不能在家人需要她的时候在场。

回忆起自己放弃牛津读博的选择,玛丽并没有多少遗憾。她说,“我没有拿到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几个孩子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教育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我自己本身的事业也并未因此失去什么。”的确,玛丽的三个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大女儿在乌干达壳牌公司(Shell Uganda)做会计师;二女儿学医,是Yumbe医院的医生;儿子学习法律,成为了一名职业律师。

马凯雷雷大学的第一位动物学女教授

玛丽是个做什么爱什么的人,她特别喜欢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她本科学习的是动物学和植物学,当时有一位英国教师讲授动物学这门课,玛丽对他的课堂教学特别感兴趣,于是选择了动物学。玛丽的硕士和博士都是学动物学,并在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进修培训。

玛丽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环境学土壤微生物之于土壤质量”的研究。事实上,关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个空白。多数的动物学家和环境学者会去观察显而易见也相对容易观察的动物,比如大象、猩猩等。玛丽另辟蹊径,希望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研究,对乌干达这样一个农业国家的农业生产有所贡献。她的博士课题研究需要做很多的观察实验,如借助显微镜观察微小动物对土壤的影响等。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比对研究,她提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密度的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在多样性和密度分布方面的减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地的质量。

博士毕业后,玛丽也曾经研究过土壤动物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她发现,土壤动物的稀薄和分配状况,会对农作物生产带来重要的影响。例如,某一地区土壤动物种类多元且数量丰富,土壤就会相应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她就此还做了一项关于土壤生产力的比较实验。实验是选取一块土地,先控制土地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密度,然后对土壤施肥,比较缺乏土壤动物的土壤与缺乏土壤动物但施有肥料的土壤在生产力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土壤动物的丰富性和密度,对土壤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效果特别明显,她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科学印证。

土壤动物研究需要特别的投入。有的时候,玛丽为了做研究,要到森林里去做实地调研,有时会在野外一连工作几个星期。在森林里进行研究的时候,随时都可能遭遇各种危险,因此,进入森林地带要穿胶质的高邦靴,以防遇蛇咬或者是被荆棘刺破脚。好在,她一般都有研究助手同行,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有一次,她在森林中做研究,研究得太专注了,转身间突然发现一条眼镜蛇就在脚旁边,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知所措。多亏她的研究助手反应机敏,把手中口哨扔出去,蛇扑向那个口哨,而玛丽向相反的方向飞速跑开,躲过了一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虽然没有被蛇咬到,但自那以后,野外调研时,玛丽总是心有余悸。

时间飞逝,在马凯雷雷大学工作了29年的她,于1998年获得了马凯雷雷大学教师“长期贡献奖”。1999年,她如愿晋升为全职教授,那时她已年近50。虽然职称晋升比一些男老师要稍晚些,但她却是马凯雷雷大学第一位动物学女教授,同时,她还是令人羡慕的伦敦皇家昆虫学会会员以及乌干达国家科学院研究员。自1973年开始在马凯雷雷大学从教后,她一直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孜孜以求。她一直教授本科生及硕士生关于动物学、生态学方面的课程,包括与另外一个学院联合开设植物学课程。同时,作为导师,她还要指导学生论文,并开展相关研究。她以研究员及研究团队牵头人的身份,参加并主持了多个研究项目,发表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她在生态及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学识和积累,使她赢得了多方机构的认同和嘉奖,如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 of Cambridge)授予环境研究领域1997/1998年度国际杰出女性,她同时也被聘为多个发展项目的顾问。在乌干达,她在社区、区域和国家的多家委员会及董事会兼有职务。例如,她是乌干达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乌干达环境保护信托委员会会员及国家环境管理局顾问专家,等等。凭借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时作为乌干达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她已成为乌干达科学领域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性人物。

在非洲,玛丽教授还兼任非洲土壤科学学会理事、热带土壤生物学与土地肥力研究非洲协会的联络官以及东非野生动物协会理事会副主席。在国际上,她曾任“国际热带土壤生物学管理委员会与土地肥力计划项目”(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f Management of the Tropical Soil Biology and Fer tility Programme,TSBF)的主席(1998-2001),以及由GEF及环境规划署就七个热带国家实施资助的“土地可持续生产及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全球指导委员会主席(2004-2005),她同时也是该项目的全球顾问委员会成员。六、从政篇

乌干达“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始倡者

在乌干达以及非洲很多国家,女性长期以来被社会边缘化。玛丽校长在学界及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取得的成就是鲜为人见的,再次证明了女性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脱颖而出,改变命运。同时这也足以说明玛丽校长一路走来的辛苦。的确,她一路都是纪录的打破者。但她打破的这些纪录,不仅仅在于改变她自身的命运,她也曾为改变乌干达妇女的命运而奔走。

玛丽在学术界取得的成就足以让她感到自豪,但她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她同时还是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玛丽在大学读书和任教期间一直都积极参与女性赋权活动。从小到大,作为女性的她,深感性别原因在其自我发展中的种种障碍和限制;身为人母、人妻,她也越发能体会到职业女性在事业发展中要面对的多重挑战;从中学到大学,在女生中卓尔不群的经历和自信,让她深感赋权女性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意义;同时,她知道自己有着潜在的领导力,希望发现和实现自我并惠及社会。

1982年,作为马凯雷雷大学的讲师,玛丽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她向学校提出停薪留职两年的申请,并得到校方的批准。随即,她开始一项全新的工作,即作为时任执政党党内女性事务秘书处秘书长,负责全国女性工作,这是执政党负责女性事务的最高职务。显然,这是一项与教书、科研完全不同的职责。但玛丽希望挑战自己,并有所成就,她最朴素的初衷就是为乌干达女性事业发展而工作是值得的。那时,她的丈夫也在政府的一个部委任副部长。同在政府兼任要职,夫妻间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厚了。

1983年,玛丽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马凯雷雷大学承办的“2002年国际跨学科世界妇女年度大会”(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Women's World 2002Congress),大会的主题是“性别世界:赢得与挑战”,有2000多位代表参会。同年,玛丽同其他几位职业女性发起并成立了乌干达妇女金融信托组织(Uganda Women's Finance Trust),从经济上对数千名乌干达妇女提供资助。这项工作坚持下来,改变了不少女性个人与家庭的命运。

长期以来,乌干达的妇女淳朴能干,但地位低下,她们迫切需要改变命运。玛丽之前在报纸上就看到其他国家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新闻,当时她就在想,要提升乌干达妇女的家庭及社会地位,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但观念的改变确实是最难的一部分。她想,是不是乌干达也可以通过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促进全社会不断思考女性问题,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呢?于是,在乌干达发起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想法列入了她的工作日程。她开始多方奔走,并策划此次庆祝活动。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节日最多只是个噱头,没有实际意义,1983年庆祝妇女节的计划无果而终。

好事多磨,玛丽从来都认为,做任何事,其“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差别取决于个人的决心、毅力与专注程度。为了把妇女节的活动做起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她不遗余力,积极联系乌干达国内不同领域的女性,包括与全国妇女协会携手,一同策划下一年度的首庆。在活动说服和策划中,2010年3月,作为乌干达十位杰出女教授,玛丽获得马凯雷雷大她认识到由上至下推动该活动的必要与学颁发的“性别平等奖”(Gender Equality Awards)力度。于是,她与全国妇女协会的负责人一同前往总统府,拜见了当时的第一夫人米里亚·奥博特(Miria Obote),期待得到她的支持。她们向第一夫人详细解释了妇女节庆祝活动的目的和活动内容,具体到在妇女节前一周里所安排的连续性宣传活动,以求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关注。第一夫人对她们的倡议给予了高度肯定,这让她们备感鼓舞。

为了把庆祝活动搞得更富感染力,玛丽提出要专门创作一首为妇女节而作的歌曲。为此,她亲自找到马凯雷雷大学的一位音乐教授为妇女节谱曲。为她的诚意所感动,教授欣然相助,并与学生一同完成了《妇女节之歌》的创作。

有志者,事竟成。1984年3月8日,妇女节庆祝仪式在国会举行。时任国家总统、第一夫人以及各部部长和议员们都参加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庆祝仪式。如愿以偿,1985年,乌干达政府正式将3月8日定为乌干达国家的法定节日。1985年7月,乌干达第一夫人米里亚·奥博特率团出席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办的“联合国妇女十年”(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Women)活动告捷会议。玛丽也作为重要代表随团参会,在大会上,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一同回溯了各国女性发展取得的十年成就。玛丽为自己所作出的努力而骄傲,也为乌干达妇女发展而忧心。虽然乌干达政局几次易主,但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庆祝活动从未改变、停止。每年3月8日,举国庆祝妇女节的日子,也是玛丽内心最感欣慰的时刻。

为女性发展而奔走

之后,玛丽还发起并成立了“Namagunga老女孩协会”(Namagunga Old Girls Association)。她还参加过多届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并作为第四届论坛的组委会成员,代表非洲高校女校长在大会上发言,带来非洲女性对非洲女性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展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