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急救实用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9:55:10

点击下载

作者:罗光华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警务急救实用教程

警务急救实用教程试读: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多,特别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的数量明显上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人民警察肩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各类灾害事故和意外伤害事件中往往是最先到达现场的救援力量,因此大力普及一线警务人员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已将现场急救列入警务执法范围,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培训及操作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国警务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警察履行现场急救职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公安、法院、检察院及司法行政系统已逐步将警务急救课程纳入警察岗位培训内容之中。为警察岗位培养后备力量的公安、司法类高职高专院校更是将警务急救课程作为警务化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全面普及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本书根据现代医学急救知识,结合警察工作实际,重点介绍心肺复苏术、创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和常见危重病症、中毒、突发意外事件、高低温损伤、动物咬伤等的现场急救。

对警务现场急救的学习,离不开理论知识的讲解,更离不开实战技能的操作。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以知识普及为主线,以现场急救技能为学习单元,突出了情境训练实训环节,理论和实操并重,既可作为警察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警务急救教程的教材,又可作为人民警察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的专用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编者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司法警察医院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参编人员及撰稿分工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宋健文:单元二、单元三;罗光华:单元一;周飞:单元四、单元七、单元十;莫小凡:单元五、单元八、单元九;廖柏林:单元六。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10月上编 警务急救基础知识单元一 警务急救概述项目一 警务急救相关概念【相关知识】一、急救

当人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对伤、病员采取紧急救护措施,以挽救生命、缓解症状的治疗手段称为急救。

平时人们所说的急救,是指在医院、社区的家庭病床及救护车内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这只是抢救工作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损伤和意外,如机械性损伤(如交通损伤、枪击伤、钝器伤、锐器伤等)、机械性窒息(如缢、勒、扼伤等)、理化性损伤(如高低温伤、强酸强碱等化学品损伤)、意外事件和自然灾害(如爆炸、车祸、水灾、火灾、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等)等。根据损伤性质可将急救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伤性急救,是创伤初期的治疗,关系到创伤治疗的全过程和效果,常见于交通事故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类意外伤害事件或故意伤害案件;另一类是疾病性急救,大多数发生在医院里,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各个阶段发生,是系统治疗的一部分。二、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也叫现场抢救或入院前急救。它是指针对一些意外伤害、急重病人在救护人员尚未到达或到达医院前在现场采取的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抢救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病人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专业的医务人员身上,普通人群缺乏对现场救护伤病人员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的认识。这种传统观念往往使处在生死边缘的病人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黄金时间”。

现场急救突出的是一个“急”字,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推行的是“第一目击者”现场参与的急救模式。第一目击者是与急需救治的病人距离最近、在最短时间内就能接触到伤者的现场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急救常识缺乏的限制,我国目前大多数第一目击者不知如何有效地在现场抢救伤患,导致大量伤患错失抢救时机,丧失宝贵的生命。三、警务现场急救

警务现场急救,是指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对突发意外、灾害事故和急危重症导致的人员伤害,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对伤病者所采取的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为医院进一步抢救伤、病者创造条件,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挽救生命。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导致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意外伤害、突发事故及危急病症的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数量明显上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在许多突发事件、故意伤害或灾害事故现场,人民警察往往是最先到达的救援力量,因此,大力普及一线警务人员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让广大干警通过救护培训,掌握初步的现场急救技术,使他们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展开有效的初步救护,从而为医院的后期治疗创造条件,大大减少死亡率、伤残率,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服务意识真正落到实处。【学习要求】

现代救护是立足于现场的抢救,在突发意外伤害事件或急、危、重症患者发病的现场,“第一目击者”应对伤、病者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现场急救和警务现场急救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现场急救技能打下基础。【注意事项】

现代急救和人们传统意识中的急救概念有着较大的区别:后者往往是指在医院、社区的家庭病床及救护车内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属院内抢救的范畴,而前者是指在发病或受伤现场由“第一目击者”展开的初步的、基础的救护,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措施是减小死亡率和伤残率的重要保证。【思考与练习】

1. 什么是现场急救?

2. 什么是警务现场急救?【延伸阅读】为了提高广大警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能力,警务现场急救目前已作为人民警察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公安、司法战线上得到普及、推广和应用。新闻链接(见图1-1):据2011年11月1日《检察日报》报道,安徽图1-1省淮南市检察院日前对该市全体司法警察进行了包扎急救技能培训。该院邀请医院外科医生从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以及创伤救护的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方面,为参加学习的警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与示范,让受训者能在伤害事故发生后的4分钟内抓住黄金抢救时间,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救和他救。(记者吴贻伙报道,通讯员王来勇摄)项目二 警务现场急救的原则和任务【相关知识】一、警务现场急救的一般原则(一)现场评估、确保安全原则

在现场救护时应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闻味、动手检查伤者等对现场情况作出判断,遵循现场救护程序,充分利用现场的人力和物力对伤病员实施救护。现场评估的具体内容可包括:(1)确定现场的安全情况、危险因素是否排除,既要保证自身安全,还要保证伤员的安全。例如:确定有毒、有害事故现场的毒害因素是否排除;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救护要有适当的隔离措施等。(2)初步判断引起事故的原因,排除险情,确保安全救护。例如:火灾现场要先控制火势,或配备专用消防设备后方能进入;触电事故现场要先切断电源等。(3)了解现场伤、病员的人数,是否有危及生命的伤、病员存在,根据现场伤、病员情况制订急救方案。(4)判断现场可以应用的资源及需要何种支援,以及可能采取的救护行动。(5)注意个人防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干警自身的安全防护,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伤。有条件的可用呼吸面罩、呼吸膜,戴手套、眼罩、口罩,穿防护衣等,防止病原体进入身体内。(二)快速启动“生存链”原则“生存链”是近十几年来才在国际急救医学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急救专用名词,但它很快被社会、专家和公众接受。它是针对现代社区生活模式而提出的,是以现场“第一目击者”为开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进行抢救的一系列措施而组成的完整“链条”。主要由五个互相连接的环节组成(见图1-2):①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②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心脏按压;③快速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图1-2 生存链“生存链”启动得越早,危急病人获救的成功率就越高,具体实施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中详细介绍。(三)从重到轻,先救命、后治伤原则

现场救护人员,特别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警务人员赶到现场后应保持镇定,科学判断现场情况,分清轻重缓急,坚持先救命、后治伤的现场救护原则,果断实施救护。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应迅速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分别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四)保护现场不被破坏的原则

在现场急救的过程中,特别是涉及人员伤亡的救援行动,很有可能对现场有所破坏。警务人员赶到现场后,一方面要参与现场救护、排除险情的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尽量保护好现场,先把伤者抬出现场,对重要的痕迹物证进行抢救性的提取,如条件允许,可在现场画好警戒线,疏散围观人群,疏通现场车辆,减少对现场的破坏;同时,还应标记好现场重要位置,记录现场情况,因为现场可为后续的侦查破案、事故处理或案件审理等司法活动提供重要线索或证据。(五)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原则

警务人员遇到意外伤害发生时,要保持镇静,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秩序。如果现场受伤人员较多,一方面要马上分派人员迅速呼叫专业医务人员前来现场,另一方面还应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措施。整个现场抢救的一切行动必须服从领导,统一指挥,分工协作,不可各自为政,以保证抢救工作统一、有序地进行。二、警务现场急救的主要任务(一)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

现场伤病员较多时,应按照其受伤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处理(见表1-1)。表1-1 伤病员受伤程度的分级(二)及时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当意外事件或灾害事故等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警务人员,应根据现场的情况对伤员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坚持先救命,后治伤,保持气道通畅,保证循环的原则,开展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术等进行现场急救,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三)及时排除现场的险情,安全转送伤病员

警察赶到现场后,应立即排除险情,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其再受伤。(四)及时记录伤病员的口述,为事故认定与侦查破案等提供证据

警务人员赶到现场后,首先要提取关键性的证言笔录,问话简短明了,然后保护现场不受破坏,并提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学习要求】

警务现场急救是警务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为履行岗位职责而对突发伤、病的当事人实施的急救措施,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既要遵循一般现场急救的原则,又要考虑到其自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掌握警务现场急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需完成的主要任务。【注意事项】

警务人员参与的急救任务往往涉及大型灾难性事故、群体性意外伤害事件等复杂现场,情况紧急,任务艰巨,因此,应特别注意遵守现场安全性原则,确保被救护人员和自身的安全。伤员人数较多时应先进行检伤分类,坚持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使现场救护工作有序展开。【思考与练习】

1. 警务现场急救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 什么是“生存链”?“生存链”由哪些环节组成?

3. 警务现场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方面?【延伸阅读】为了加强现场急救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灾害、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中国红十字总会在2001年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红十字〔2001〕44号文件)。经过几年的实施之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安部、交通部于2006年8月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红总字〔2006〕50号)。两个文件规定训练对象为公安民警、交通部门职工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文件链接1: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红十字〔20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卫生、民航、林业、旅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厅、委),电力企业、商业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是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社会救助团体,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政府有关部门多年的支持下,认真开展了救护知识的培训和防病知识的普及工作,为维护生产作业人员健康,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以来,在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路、交通、卫生、民航、林业、旅游、安全监督、电力、商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红十字会和广大红十字工作者,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的“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职责,积极开展救护培训工作,取得了“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红十字组织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倡导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各种生产第一线的意外突发事件及生产事故经常发生,中国红十字会开展的救护工作为减少事故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实践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2000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听取中国红十字会工作汇报时指出:“红十字会的工作非常重要,红十字会组织的群众性救护活动很好,一是培养助人精神,二是学习卫生救护常识,要大力提倡,进一步普及。”李副总理的讲话对救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召开了全国救护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今后救护工作的奋斗目标,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有人身伤害事故的现场,就有经过红十字会培训的红十字救护员开展现场救护。会议通过的《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符合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的要求,有利于保护广大第一线人员的健康,完善安全生产措施。红十字会开展的救护工作,必将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现将《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发给你们,请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执行,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红十字会要切实组织、开展好救护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类健康事业,为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附件: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现场救护是红十字运动的起源,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四项核心任务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组织的七项职责之一,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生命工程”的重要内容。我国红十字组织依法开展现场救护及培训工作,经过培训的红十字救护员在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处理突发事件、保障安全生产、普及救护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作出了贡献。我国属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各种灾害、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生产事故时常威胁着人的生命与安全。开展现场群众性初级的救护工作对减少上述伤害而致的死亡和伤残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了解和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红十字会的工作非常重要,红十字会组织的群众性救护活动很好,一是培养助人精神,二是学习卫生救护常识,要大力提倡,进一步普及。”李副总理的指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李副总理的指示精神,落实《中国红十字会2000—2004年工作规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参与的救护普及培训,拓宽工作领域,进一步提高红十字会救护整体水平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在有人身伤害事故的现场,就有经过红十字会培训的红十字救护员参加现场救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关于“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实现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确定的“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的境况”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参与的救护普及培训,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二、工作目标与任务1. 2004年前,救护普及人数达到当地人口总数的0.5%~1%。在乡镇、街道的每个红十字基层单位有2~3个红十字救护员。2. 扩大培训范围,在现有行业救护培训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在2004年前再拓展2~3个行业的救护培训。3. 到2004年,在救护工作开展较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辖市和一些行业系统中达到每150~300个人中有一名接受过救护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4. 5年内在省级红十字会建立2~3个全国区域性救护培训基地(依托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和红十字医疗机构)。5. 加强开展救护工作的指导,规范培训教材。研究制定指导全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救护培训大纲,实行全国统一的救护培训师资标准及红十字救护员证件。6. 制订总会及地方红十字会在紧急状况下组织红十字救护员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现场医疗救护预案。7. 有条件的地方开办以“一老一小”为服务对象的康复机构以及进行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康复等项目。三、措施和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救护工作是红十字会的传统业务和主要工作之一。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各级红十字会的职责。要全面理解救护工作的含义,它不仅是一般的救护和防病知识的普及,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安全生产和红十字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加强管理、抓出实效各级红十字会要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要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工作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抓出成效。总会将加强分类指导和检查,定期举办全国或区域性救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及研讨会,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推动工作。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红十字会专职人员要给予奖励,推动救护工作全面发展。(三)加强同政府及其他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红十字会开展的卫生救护工作应予以支持。各级红十字会要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及情况沟通,争取支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要协调有关团体和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救护知识的普及,促使普及救护知识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同其他组织的合作,争取共同发展。(四)严格规范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总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要积极建立救护培训基地,发挥指导和辐射作用。省级红十字会要特别重视师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固的师资队伍。地市级以下红十字会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分级管理。各级红十字会要按总会要求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方面发挥现场急救的作用。(五)加大宣传和传播人道主义精神的力度各级红十字会要注重救护工作的宣传,注意把开展救护培训同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同发展和壮大红十字组织、同职业培训、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救护培训,扩大红十字会的影响,提高红十字会的声誉。(六)加强与有关国家红十字会的合作与交往,及时吸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救护培训的水平。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 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 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 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二00一年八月二十四日文件链接2:中国红十字总会 公安部 交通部关于深入开展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红总字〔2006〕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厅(委、局):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增加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安部、交通部等十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红十字〔2001〕44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挥红十字会救护工作的资源优势,增强机动车驾驶人等高危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降低交通事故所致意外伤害的致残、致死率,切实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现就在机动车驾驶人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中深入合作开展救护培训工作通知如下:一、培训范围公安民警、机动车驾驶人、客运乘务人员。二、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紧急避险以及针对公安和道路交通行业特点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形式为理论知识讲授与救护技能实际操作相结合。三、组织实施(一)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安、交通部门要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必要内容,纳入驾驶人培训和考试体系之中。(二)各级公安、交通部门要积极组织公安民警和机动车驾驶人等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参加救护培训。(三)交通部门在机动车驾驶人培训工作有关规定中,将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学大纲,并督促驾驶人培训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救护培训工作中的资源优势,主动邀请经红十字会认可的专业人员到驾驶人培训机构授课。公安部门在驾驶人考试大纲中增加救护知识的相关内容。参加培训人员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救护课程并经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救护员证》。四、有关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公安、交通部门要积极支持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工作,各级红十字会要主动配合公安、交通部门搞好高危从业人员的救护培训工作。要切实提高对开展职业安全知识和现场救护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人员负责。(二)注重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发证。各地应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教学质量,严把考核发证关口。(三)坚持公益服务,加强协作配合。红十字会在开展救护培训工作中,应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实际情况,与公安、交通部门及驾驶人培训机构积极协商,共同确定培训方法、合作方式,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二00六年八月十四日项目三 学习警务现场急救的现实意义【相关知识】一、职责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学习警务现场急救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警察的社会职能在不断地延伸,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服务需求也在逐步地提高,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警察均已将现场急救列入警务职责范围,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培训及操作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国警务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警察履行现场急救职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安机关、行政司法单位都已经将警务急救技能作为人民警察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之一,在行业岗位练兵、技能训练和干警培训等业务活动中逐步普及。(二)学习警务现场急救是警察岗位职责的需求

无论是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交通事故,还是监狱、劳教、戒毒等管教场所,几乎所有警务行为都可能面临人员伤亡的紧急情况。作为首先抵达现场的警察,熟练掌握警察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现场救护,既可以做到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可以提高警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警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学习急救、救人自救”的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深入人心,有些城市更是把急救知识作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列入学校必修课程,确保每一个公民从小就掌握急救知识。

我国属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各种灾害、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生产事故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安全。开展现场群众性初级救护工作对减少上述伤害导致的死亡或伤残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于掌握急救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警察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忠诚卫士,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骨干力量,而警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是警察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最根本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警察必须要拓展、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而警务急救技能的掌握也就成为警察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三、为人民服务方针的需要

长期以来,警察担负着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安全,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信任。“有困难,找警察”,是人民群众对警察的高度信任和警察岗位职责的具体写照。随着警察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延伸,现代警察不但要会侦查破案,打击犯罪、排除险情,还要会现场急救、转运伤病员,这对警察的岗位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每位警察应具备一专多能,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救死扶伤,排除险情,解决人民群众的痛苦,真正把为民服务的方针落到实处。【学习要求】

人民警察肩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的重要使命,参加现场急救,为民排忧解难既是其法定的义务,又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本项目的学习旨在引导和教育有志于从事警察事业的广大警务化专业学员,充分认识警务人员学习和掌握现场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意义。【注意事项】

急救知识的学习、急救技能的掌握,对每个人来讲并非难事,但传统观念的转变却需要较长的过程。只有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现场急救在警务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将急救知识、技能牢固掌握,学以致用,才能把为民服务的思想转化成为民服务的本领,体现新时期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思考与练习】

结合个人岗位实训经历,谈谈你对警务人员学习现场急救知识必要性的认识。【延伸阅读】为了不断加强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全国各地司法行政系统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培训活动,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训练成为司法警察岗位技能培训的热点内容之一。新闻链接1铁东检察院开展司法警察岗位练兵活动为贯彻、执行高检院执法规范化指示精神,根据《辽宁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提升司法警察素质,铁东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全体干警在主管检察长带领下,到辽宁公安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集中培训活动,拉开了司法警察练兵活动的序幕。铁东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司法警察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危机的能力,把对司法警察的实战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经过与辽宁公安教育培训中心共同研究协商,决定对10余名司法警察进行现场急救技术、人民警察礼仪、警棍及手铐使用、手枪实弹射击等科目的学习培训。法警们放弃周日休息,在公安教育培训中心教官的精心训导下,完成了培训项目。法警们一致表示,这次培训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法警队伍处置突发事项、危机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减少、避免因处置突发事项不当引发的事故发生。同时,通过培训,也进一步规范了法警职业操守和履职行为。(本新闻来源:民心网)新闻链接228名警察入院集训急救技能记者获悉,来自城关分局特勤大队和铁西村派出所的28名民警8月17日在省二院培训中心接受了急救知识培训和急救技能训练。据了解,此次培训班将最新的急救理论课程和大量的技能操作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模型设备,邀请具有丰富急救经验和培训技巧的急诊科和骨科医师,对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心肺复苏术、外伤止血包扎、颈椎损伤的固定搬运等常用急救技能进行了模拟训练,实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得到了参训警员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表示,要把这次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有效地挽救生命。(本新闻来源: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单元二 医学基础知识

现场急救的对象是人,如果对人体结构不熟悉,即使警务人员学习的仅是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也不能正确地施救。警务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还应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基本知识是实施现场急救的基础。

人体由不同的独立系统所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功能,以维持机体的生存和生长。人的组织和器官有代偿功能,某些丧失功能或功能不全的组织或器官可以被代替,以保证机体处于平衡的状态。人体生存具有一些生命迹象,是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为了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本单元将就人体解剖生理进行简要介绍。项目一 人体结构及生理常识【相关知识】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骼肌和骨连结三个部分,骨以不同形式连接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骨骼系统能支撑身体的框架以及保护躯体的内脏器官。虽然骨骼相对坚硬,可以承受某种程度的攻击或压力,但由于疾病或创伤,骨骼可能发生断裂或移位,导致骨折。骨骼系统是复杂的,人体全身共有206块骨头,以其科学的排列组合起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作用(见图2-1)。图2-1(1)颅骨:主要负责保护大脑,解剖学上把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其中,脑颅在幼儿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骨与骨之间存在缝隙,并在头的顶部和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称为囟门。随着幼儿的生长发育,颅骨逐渐愈合,形成完整的脑颅。不要把幼儿的囟门误认为凹陷性骨折。而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分,包含眶、鼻腔等结构,构成面部的支架,主要作用是保护眼睛和鼻腔,可移动的下颌骨使人能够讲话和咀嚼食物(见图2-2)。(2)脊椎:具有保护脊髓和支撑上体的功能。脊椎骨是一节一节由肌肉和韧带连在一起的,共26节,脊髓贯穿其中,椎骨间有椎间盘和关节等。脊椎从上至下的前7节为颈椎骨,颈椎骨下面12节为胸椎骨,胸椎骨与肋骨相连,胸椎骨下5节为腰椎骨,腰椎骨下面为骶骨,由5节融合成一个整体。骶骨下面是尾骨,由连在一起的4块小骨组成。(3)胸骨:用于保护心脏和肺(见图2-3)。胸骨与12对肋骨环绕连接,肋骨又与脊椎骨相连,胸骨与上面7对肋骨相连,胸骨的最下方为剑突,剑突的位置极为重要,它是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按压基准点。第8~10对三对肋骨与第7对肋骨相连,而不直接与胸骨连接,第11~12对两对肋骨不与胸骨相连。胸骨以下,即横膈膜以下属于腹部,是人体内脏的位置。内脏靠脊椎和腹肌保护。(4)骨盆:负责保护泌尿生殖器官和部分消化器官。形状似盆,男性骨盆狭小而长,女性盆骨宽大而短。(5)上肢骨骼:可使上肢运动。锁骨位于胸廓上端,与胸骨及肩胛骨相连,主要辅助肩臂运动。肩胛骨位于胸廓后部上方,左右各一块,与锁骨及臂骨相连。肱骨即上臂骨,上端与肩胛骨相连,下端与前臂骨相连。桡骨为前臂骨的一部分,位于前臂骨外侧,末端与手骨相连,上端与肱骨相连。尺骨与桡骨并行,共同组成前臂骨。(6)下肢骨骼:可使人体站立和行走。股骨,上端与骨盆相连,下端与膝关节相连,是人体管状骨中最大的骨骼。髌骨,与股骨和胫骨相连,使腿能够屈伸活动。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上端紧接于股骨下端,并与髌骨相连,下端与跗骨相连。腓骨位于小腿外侧,与胫骨并行,但上端不直接与股骨及髌骨相接,而与胫骨上端相连,下端与足跟骨相连。跗骨位于胫骨和腓骨下方,由7块小骨连接而成。蹠骨位于跗骨和趾骨之间,依次排列为5块。(7)关节:骨与骨的连接处,保证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韧带和肌腱也是关节的组成部分,韧带把骨与骨连接在一起,肌腱则把肌肉与骨连接在一起。与骨骼一样,韧带和肌腱同样会受伤或断裂,而且受伤时会产生巨大疼痛。图2-2图2-3二、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大体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骨骼肌在大脑神经系统支配下运动,平滑肌和心肌则自动工作而不受意识支配。其中,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内脏空腔脏器中,如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心肌指的是心脏肌肉,由于心肌自身特点,比起骨骼肌和平滑肌,对缺氧更加敏感,容易因缺氧出现心肌梗死。

骨骼肌共600块,由肌腹和肌腱组成,分布全身(见图2-4)。颈部肌肉连接头部、锁骨与胸骨,呈圆柱状,可使头部进行运动。后背肌位于后背上部并支撑双肩。胸大肌位于胸部。肱三头肌位于大臂根部与肩膀相接,使得双臂运动。三角肌与肱二头肌相连,使得双臂运动,医生注射时一般也会选择这块肌肉。横膈膜的功能在于控制腹部伸张与收缩。腹肌由一组肌肉组成,支持人体直立并保护内脏。臀肌位于臀部,帮助双腿进行运动,股四头肌即大腿肌肉位于大腿部位,保证大腿部运动。小腿肌位于小腿后部,可使身体站立并推动人体行走或跑动。图2-4三、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中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大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组成,它发出指令,通过中枢神经传达到全身各个部位(见图2-5)。其中脑干又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是调节呼吸和心跳的基本生命中枢。脊髓位于椎管内,具有传导和反射等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可从中枢神经接收或向中枢神经传递信息,因而可以控制肌肉伸展或收缩运动。感觉神经将所感受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立即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运动神经作出相应反应,如疼痛等。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腺体的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由于内脏反射通常不能随意控制,故名自主神经系统。图2-5四、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代谢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呼吸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及内呼吸(见图2-6)。呼吸系统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部分(见图2-7)。

上呼吸道:呼吸系统的运动是从空气经过口鼻开始的,经过咽、喉部到达气管。咽喉部有一叶状器官——会厌,位于下呼吸道的口端,以免食物或液体在吞咽时进入气管。

下呼吸道:气管是连接上呼吸道与肺部的通道,气管下端分叉为支气管,支气管再次分叉为细支气管,最后细支气管末端连接一簇簇肺泡,肺泡是肺叶内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地方。图2-6图2-7五、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的功能在于向人体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新鲜血液中包含氧气和营养。如果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生命危险。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见图2-8):

心脏——三分之二位于正中线左侧,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如同一台水泵,将血液压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见图2-9)。

血管——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液体组成。血流的分布和流动可以调节体温。血浆中的红细胞是主要的携氧细胞,白细胞参与免疫和防护,血小板具有生理止血和促进凝血等功能。图2-8图2-9六、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出粪便。食物被嚼碎后转化成糖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继而被身体各器官吸收。糖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又转化为细胞可以直接吸收的葡萄糖。而对人体无用的代谢产物以粪便和尿液的形式被排出体外。

消化器官包括实心器官和空心器官两种(见图2-10),实心器官可能因创伤而造成内出血,内出血在现场很难得到控制,需要到医院进行手术止血。空心器官如果受到创伤,器官内的物质会进入腹腔之内,这些含有酸碱的物质会严重损害腹腔,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实心脏器包括:

肝脏——合成和储存消化用的胆汁,还可对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起一定过滤作用,为此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必须通过肝脏。

胰脏——合成并分泌消化用的胰腺酶,同时还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空心脏器包括:

食管——连接口腔与胃的管状器官,食管四壁为平滑肌,负责将食物及水分送到胃中。

胃——分解食道进入的食物,使其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食物靠酸与酶进行分解。

胆囊——通过分泌由肝脏合成出来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小肠——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包括空肠和回肠,其中90%的消化功能由小肠承担。

大肠——功能在于最后对食物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并准备将废物排出体外。

阑尾——位于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处,是依附于大肠的一小段器官,其功能不详,但阑尾比较容易发炎。图2-10七、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见图2-11)。肾脏为左右对称的一对器官,位于腹膜后腔。肾脏的功能是过滤血液,生成尿液,排出代谢终产物,因此在循环过程中,血液必须通过肾脏过滤而得到清洁。尿液经输尿管进入膀胱,再进入尿道排出体外。此外,肾脏还有内分泌功能,分泌VitD3等活性物质。图2-11八、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可分泌激素的腺状组织组成,包括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胰岛等组织(见图2-12)。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主要分泌甲状腺素。脑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可分泌七种激素。激素对人体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产生作用。如胰脏分泌的胰岛素可分解体内的葡萄糖。如果人体停止分泌胰岛素,葡萄糖就不能被细胞所吸收代谢,血糖水平就会升高,这就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的原因。图2-12九、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在于维系人类的繁衍。生殖器官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可产生激素,如男性的睾丸,产生雄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雌激素和黄体酮。雄激素使得男性身体强壮宽大,产生胡须,嗓音低沉,并制造精子。雌激素促使女性乳房发育并改变体态,黄体酮则帮助子宫接受受精卵,并促进乳房合成乳汁哺乳婴儿。卵巢、输卵管以及子宫都位于盆腔之内,如果女性受孕,子宫将随着胎儿的生长而扩大。阴道则是婴儿分娩时的产道以及月经排出体外的通道。而外生殖器位于体外,男性包括阴囊和阴茎,阴茎的功能在于排精以及排尿,女性包括阴唇、阴道前庭等。十、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组织,由不同的软组织组成,汗腺、毛囊和神经末梢都位于皮肤表面(见图2-13)。

皮肤除了将所有人体组织包容其中之外,还能防止细菌、病毒侵入体内,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皮肤的另一个功能是保持体温,皮肤内的汗腺向皮肤表面分泌汗液,汗液蒸发有助于降低体温。在高温环境下或发烧的时候,血管扩张并接近皮肤表面,使热量容易散发。而在低温条件下,血管将自动收缩到皮肤深处,热量不容易散出体外。但是长时间置身于高于或低于体温的环境,人体皮肤的调节功能便会遭到破坏。

皮肤对冷、热、触摸、疼痛以及压力均有敏锐的感觉,并将上述感觉立即传递给中枢神经。皮肤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会立即作出反应,如果人体感到不适,就会自动远离这种刺激,甚至可以比大脑更快地作出反应。例如,人体某个部位无意中碰到火炉上,大脑还没来得及判断,接触到火炉的部位就会迅速抽回。图2-13

本项目简要介绍了人体主要解剖结构和组织系统功能以及两者在维持生命延续中的功能和作用。各系统既独立,又相互依赖。为此,本项目要求警务人员通过以上学习,了解人体上述各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体系统是错综复杂的,但对人体结构的熟悉,可帮助警务人员在急救现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专业有效的救护措施,以便更好地抢救病员的生命和维护他们的健康。【学习要求】

没有对人体解剖生理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正确地施展急救。在实际的急救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病例,我们需要对遇到的疾病或者损伤涉及的解剖生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为我们成功急救打下基础。本项目内容较多,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外,课后也要通过图示认识解剖生理结构。【注意事项】

本项目牵涉了人体的九大系统,然而在实际的急救工作中,我们要重点掌握关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知识。【思考与练习】

1. 根据皮肤组织的结构和生理,分析皮肤与体温及感觉的关系。

2. 心脏在循环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项目二 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及意义【相关知识】

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和神经反射等。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引起这五个体征的变化或恶化,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逐渐正常也代表着疾病的好转,生命由危转安。如心跳骤停时,出现意识丧失、无血压等症状,表示由安转危,经抢救后,逐渐恢复正常。为此,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警务人员的必备知识和技术,现将五大生命体征简述如下:一、脉搏

心脏舒缩时,动脉管壁有节奏的、周期性的起伏叫脉搏。检查脉搏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或颈动脉。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节律均匀,间隔相等。白天由于进行各种活动,血液循环加快,因此脉搏快些;夜间活动少,脉搏慢些。婴幼儿120~140次/分,儿童80~120次/分,正常成人60~100次/分,老年人可慢至55~75次/分。

检查脉搏通常采用直接检查桡动脉或颈动脉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①桡动脉:先让病人安静休息5~10分钟,手平放在适当位置,坐卧均可。检查者将右手食指、中指并齐按在病人手腕段的桡动脉处,压力大小以能感觉到清楚的动脉搏动为宜。②颈动脉: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喉结(甲状软骨上端)旁开两个横指处,检查方法同桡动脉。

下列情况属于异常脉搏:①脉搏增快(≥100次/分):生理情况有情绪激动、紧张、剧烈体力活动、气候炎热等。病理情况有发热、贫血、心律失常、休克等。②脉搏减慢(≤60次/分):颅内压增高等。③脉搏消失:多见于重度休克、重度昏迷病人等。二、呼吸

呼吸是呼吸道和肺的活动。人体通过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一刻也不能停止,也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必要过程。

正常人的呼吸节律均匀,平静呼吸时,成人12~20次/分,儿童30~40次/分,儿童的呼吸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呼吸次数与脉搏次数的比例为1:4。

呼吸的计数可通过观察病人胸腹部的起伏次数,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

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呼吸频率的改变:①呼吸增快(>24次/分):正常人见于情绪激动、运动、气温增高。异常者见于高热、肺炎、贫血等。②呼吸减慢(<10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和安眠药中毒等。正常人呼吸深浅适宜,病理情况下,如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呼吸会出现深而大的改变。三、体温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比较稳定,常有种种因素使其发生变化,但变化有一定规律,正常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略有波动,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生理情况下,体温于早晨略低,下午或运动和进食后稍高。老年人体温略低,妇女在经期前或妊娠时略高。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及口腔温度来表示体温。

由于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腋窝温度检测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的水银端放于腑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表夹紧,嘱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3℃。

病理情况下,体温出现异常:①体温升高:37.4℃~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体温升高多见于细菌性痢疾、肺炎、甲亢、中暑、流感以及外伤感染等。②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大出血、年老体弱、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四、血压

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称为血压,一般是指动脉血压。心室收缩时,动脉内最高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内最低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新生儿收缩压为50~60mmHg,舒张压为30~40mmHg。在40岁以后,收缩压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我们常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具体方法如下:一般选用上臂肱动脉为测量处,病人取坐位,暴露并伸直肘部,手掌心向上,打开血压计,平放,使病人心脏的位置与被测量的动脉和血压计上的水银柱的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放尽袖带内的气体,将袖带缚于上臂,勿过紧或过松,塞好袖带末端,戴上听诊器,在肘窝内摸到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的头放在该处,并用手按住稍加压力。打开水银槽开关,手握加压球,关闭气门后打气,一般使水银柱升到160~180mmHg即可。然后微开气门,慢慢放出袖带中的气体,当听到第一个微弱声音时,水银柱上的刻度就是收缩压。继续放气,当声音突然变弱时水银柱上的刻度为舒张压。如未听清,可将袖带内气体放完,使水银柱降至零位,稍停片刻,再重新测量。

临床上常见血压异常包括:①高血压:成人的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肾血管疾病、颅内压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饮酒、吸烟等可引起高血压。②低血压:成人的收缩压≤190mmHg,舒张压≤60mmHg,多见于休克、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五、神经反射

神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应答。神经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其中,非条件反射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如打喷嚏、瞳孔反射等,而条件反射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神经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见图2-14)。反射具体的过程如下: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由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通过对病伤员神经反射的检查,可图2-14以判断其意识状态。当伤病员深度昏迷或者死亡时,病伤员的瞳孔反射会消失,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证实,由各种伤病因素导致心跳骤停后,呼吸也即终止,脑组织会在4~6分钟后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一般心跳停止3秒钟即发生头晕;10~20秒钟即发生缺血,血压下降;40秒钟出现抽搐,摸不到脉搏;呼吸骤停60秒钟后,大小便失禁,体温下降,甚者生命终止等。由此可见,这五个生命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互相协调、配合,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而在人体异常情况下,它们也会互相影响,继而发生危险症候群,甚者危及生命。所以说,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和神经反射是生命的支柱,是生命的基础。【学习要求】

掌握好人体的五个生命体征,是我们正确判断病人的受伤情况和是否需要进行急救的前提,也是进行急救后正确评价我们的急救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在学习中,对这五个体征的意义及相应正常值的范围要熟悉。另外,我们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思考在没有专业仪器和设备之下,如何较准确地判断病人的身体情况。【思考与练习】

1. 根据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分析窒息形成的机制。

2. 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单元三 警务现场急救常用药品与器材项目一 了解常用急救药品【相关知识】一、用于心肺复苏的常用药品(一)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1. 肾上腺素

适应症:主要用于抢救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等引起的休克。

用法:可肌注或静注,成人每隔3~5分钟使用1mg,儿童则按0.1mg/kg体重计算剂量。

不良反应:心悸、头痛,有时可引起心律失常。

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等患者慎用。有心脏性哮喘者忌用。

2. 多巴胺

适应症: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休克、心力衰竭。

用法:只能静注,一般以每分钟2~5μg/kg体重较宜,临床以40~100mg加入5%葡萄糖250~500ml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主要是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以及肾动脉收缩导致肾功能不全。

注意事项:使用前应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3. 阿拉明(间羟胺)

适应症:主要用于休克的治疗。

用法:静注,一般以每分钟5~10μg/kg体重较宜。

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及高血压等。

注意事项:糖尿病、甲亢、器质性心脏病及高血压病人忌用。不宜与洋地黄或其他拟肾上腺素药并用,否则可致异位节律。

4. 阿托品

适应症:①心脏骤停,特别是迷走反射和阿斯综合征所致的心搏骤停;②各种内脏绞痛;③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④抗感染中毒性休克;⑤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⑥全身麻醉前给药;⑦眼科用药,如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用法:口服:0.3~0.6mg,每日3次;静注:每次0.5~1.0mg,中毒解毒时根据中毒程度给药0.5~10mg。

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皮肤干燥、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等。

注意事项:高热、心动过速、腹泻者和老年人慎用。青光眼、幽门梗阻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二)强心药

地高辛

适应症:用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尤其伴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者。

用法:口服每次0.125~0.25mg。

不良反应: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消化道反应等。

注意事项:严重心肌损害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禁与钙剂合用。(三)呼吸中枢兴奋药

1. 可拉明(尼可刹米)

适应症: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循环衰竭、麻醉药及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中毒,如吗啡中毒。

用法:肌注或静注,0.25~0.5克/次。

不良反应:大剂量可引起血压升高、心悸、出汗、呕吐、心律失常及惊厥。

注意事项:出现惊厥时用硫喷妥钠静注控制。

2. 洛贝林(山梗菜碱)

适应症:用于新生儿窒息、吸入麻醉药及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中毒,一氧化碳、阿片中毒以及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

用法:肌注或静注,3毫克/次,必要时半小时重复。极量20毫克/日。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眩晕;大剂量可引起心动过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甚至惊厥。

注意事项:静注速度宜慢。(四)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氟美松)

适应症:用于各种急性严重的过敏性疾病,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等。

用法:肌注或静注,每次2~6mg。

不良反应:大剂量引起血糖升高。

注意事项:有癔病史及精神病史者忌用。溃疡病、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肺结核、肠吻合术后病人慎用。(五)血管扩张药

1. 硝酸甘油

适应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也可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衰。

用法:舌下含服,每次0.3~0.6mg,如果无效,5分钟后再用一次。

不良反应:头痛、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等。

注意事项:青光眼患者禁用。

2. 硝苯地平(心痛定)

适应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尤其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

用法:舌下含服,每次20mg。

不良反应:头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口干、眩晕、心悸等。

注意事项:孕妇和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禁用。(六)平喘药

氨茶碱

适应症: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心源性哮喘、慢性哮喘型支气管炎。

用法:静注,每次0.25~0.5g。

不良反应:大剂量时可引起心悸、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惊厥。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急性心梗、低血压、严重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忌用。二、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常用药品(一)镇痛药

1. 吗啡

适应症:具有强烈中枢镇痛作用,缓解急剧疼痛,如外伤性疼痛、癌性疼痛、烫伤、胆绞痛、肾绞痛等,对心源性哮喘也有一定效果。

用法:口服或皮下注射,每次5~10mg。

不良反应:低血压、排尿困难等,大剂量会出现急性中毒,最后导致呼吸麻痹性死亡。

注意事项:连续用药容易成瘾。脑水肿、颅脑外伤、肺心病、呼吸不稳定、哮喘者,孕妇和新生儿禁用。

2. 杜冷丁(哌替啶)

适应症:具有与吗啡相似的中枢及外周作用,但是镇痛强度比吗啡弱,持续时间较吗啡短。但成瘾性较轻,在临床上代替吗啡用于镇痛治疗。

用法:肌注或皮下注射,每次25~100mg。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出汗、口干等。过量可致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幻觉、惊厥、昏迷等。

注意事项:同吗啡。(二)解热镇痛抗炎药

安痛定(含安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

适应症: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主要用于发热、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牙痛及风湿痛。

用法:肌注,2~4毫升/次。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或剥脱性皮炎,极少数过敏者有粒细胞缺乏症。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者防止虚脱;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患者忌用。(三)镇静药

安定(地西泮)

适应症:用于焦虑症及各种神经官能症、失眠和抗癫痫,缓解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等。

用法:口服或肌注,10毫克/次,以后按需每隔3~4小时加5~10mg。

不良反应:嗜睡、眩晕、运动失调等,偶有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

注意事项:慎用于急性酒精中毒、重症肌无力、青光眼、低蛋白血症、慢阻肺患者。(四)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适应症:癫痫大发作首选药物,还可用于心律失常、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

用法:口服:每天300~600mg,分2~3次服用;肌注:每次100~250mg。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行为改变、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肌张力下降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不宜和双香豆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同服。(五)脑复苏药物

纳洛酮

适应症:①催醒,用于急重症的心肺脑复苏,如感染性休克。②用于急性中毒急救,如阿片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酒精中毒。③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④用于治疗新生儿和婴儿呼吸抑制。⑤用于颅脑及脊髓外伤。

用法:静注,成人0.4~0.8mg,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

不良反应:较少。

注意事项:由于此药作用持续时间短,用药起作用后,一旦其作用消失,可使患者再度陷入昏睡和呼吸抑制。用药需注意维持药效。三、止血药品

1. 止血芳酸(PAMBA)

适应症:用于各种纤溶出血,如外科、妇产科手术大出血、肺和消化道出血等出血。

用法:口服:每次0.25~0.5g,每日三次;静注:每次0.1~0.3g,每日1~2次。

不良反应:较少,偶有头晕、头痛、低血压等。

注意事项:对于癌症性出血效果差,有血栓形成倾向患者禁用。

2. 凝血酶

适应症:外用或表面用止血药。用于外伤、手术、口腔、耳鼻喉、泌尿、消化道及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出血。

用法:口服、局部喷洒及净敷。外科止血:2000~6000U,溶于5~10ml生理盐水中。消化道止血:每次6000~10000U,溶于生理盐水或冷牛奶中,浓度为50~500U/ml。

不良反应:偶有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严禁注射使用。四、胃肠道及酸碱平衡用药(一)胃肠解痉药

1. 山莨菪碱(654-2)

适应症:用于胃肠道痉挛,如幽门痉挛、食管痉挛、呃逆等。

用法:口服:每次10mg,每日三次;肌注或静注:每次10mg,每日1~2次。

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尿潴留、嗜睡等反应,多在1~3小时内消失。

注意事项:青光眼、颅内高压、脑出血急性期禁用。

2. 阿托品(见前述)(二)止吐药

1. 胃复安(甲氧氯普胺)

适应症: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肠胀气,晕动病。

用法:口服:每次5~10mg,每日3次;肌注:每次10~20mg。

不良反应:头晕、嗜睡及低血压等。

禁忌症:孕妇不宜使用。

2. 异丙嗪(非那根)

适应症:过敏性疾病、妊娠呕吐、晕车晕船等。

用法:口服:每次12.5~25mg,每日2~3次;肌注或静注:每次25~50mg。

不良反应:嗜睡、乏力、头晕等。

注意事项:癫痫、肝功能不全、急性哮喘、心血管疾病及前列腺肥大者等慎用。(三)调节体内水电解及酸碱平衡药

1. 碳酸氢钠

适应症:用于防治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感染性休克等。

用法:代谢性酸中毒:1.4%20毫升/(千克·次),静滴;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5%5毫升/(千克·次),静注。

不良反应:大剂量可致代谢性碱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注意事项:慎用于充血性心衰、肾功能不全患者。

2. 葡萄糖酸钙

适应症:用于抗过敏、镁中毒及铅中毒的急救、低血钙、心脏骤停的复苏等。

用法:口服:每次0.5~2g,每日三次。静注:每次10%液10~20ml。

不良反应:全身发热、皮肤发红、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

注意事项:静注时宜缓慢(每分钟不超过2毫升),应用强心苷期间禁止静注本品,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五、特异性解毒药品(一)有机磷中毒解毒药

1. 解磷定

适应症:用于各种有机磷急性中毒,对于内吸磷、硫磷有效;对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效果差;对乐果无效。

用法:静注,每次0.4~1.2g。

不良反应:乏力、恶心、头痛等。

注意事项:静注应缓慢。忌与碱性药物配伍。

2. 阿托品(见前述)(二)阿片类毒品中毒解毒药

1. 烯丙吗啡

适应症:急性吗啡中毒。

用法:肌注或静注,每次5~10mg。

不良反应:眩晕、乏力、出汗、感觉异常等。

注意事项:对巴比妥类及麻醉药所致的呼吸抑制无效。

2. 纳洛酮(见前述)(三)重金属及类金属中毒解毒药

1. 二巯基丙醇(BAL)

适应症:用于急性砷、汞、金、镍、铋、铬、铜等中毒;对放射性钋中毒有效。

用法:肌注,2.5~5.0mg/kg体重,每4小时注射一次,2天后减量。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心悸、血压升高,眼、鼻、口、皮肤感觉异常,流泪、视力模糊、肢体麻木、荨麻疹等,对肝、肾有损害。

注意事项:反复使用可致过敏反应。

2. 依地酸二钠钙(EDTACa-Na)

适应症:对无机铅中毒有特效。对汞、镉、锰、铜、钴及放射性元素如镭、钍、铀、镭、钚等亦有解毒作用。

用法:肌注:0.25~0.5g,每天两次;静注:0.5~1.0g,每天一次。

不良反应:短暂的头晕、乏力、恶心、关节酸痛等。

注意事项: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四)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1. 硫代硫酸钠

适应症:氢氰酸及氰化物、砷、汞、铅等中毒。

用法:静注,12.5~25g(25%~50%溶液50ml)。

不良反应:头晕、乏力、恶心、呕吐。

注意事项:静注时宜慢。氰化物中毒时,应在美蓝后使用。

2. 亚甲蓝(美蓝)

适应症:大剂量治疗氰化物中毒,小剂量治疗高铁血红蛋白症。

用法:静注,大剂量5~10mg/kg体重,小剂量1~2mg/kg体重。

不良反应:恶心、腹痛、头痛等。

注意事项:G-6-PD缺乏者忌用。(五)蛇毒解毒药

上海蛇药

适应症:用以治疗蝮蛇、竹叶青等毒蛇咬伤,亦可治疗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等咬伤。

用法:肌注:第一天,2毫升/次,每4小时一次,以后每天3次;口服:首次10片,以后每次5片,每4小时一次。

不良反应:较少。

注意事项:使用过程中宜作心电图检查,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时要考虑停药,必要时酌情应用阿托品。【学习要求】

急救的药品较多,在实际的急救中,常用到以上药品,为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悉药品及其分类,掌握药品的适应症,以便在急救的过程中能正确地使用药物,抢救更多的病人。【注意事项】

以上介绍的急救药品,能在急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药品可能离我们较远,这样决定我们需要就地取材,使用一些人们常使用的小药品,这些药品也值得我们重视和使用。如表3-1所示:表3-1 常用药品的品名和适应症状表【思考与练习】

1. 对于有机磷急性中毒的病人,最适合实用的特异性解毒药物是什么?

2. 对于轻度心绞痛的病人,为缓解心前区的不适感,最常用什么药物?项目二 了解常用急救器材【相关知识】一、急救箱的器材(见图3-1至图3-5)

急救箱的配置内容包括:表3-2 急救箱的配置内容图3-1 急救箱图3-2 喉镜图3-3 呼吸面罩图3-4 水银血压计图图3-5 电子血压计(一)止血的器材(1)止血带:主要用于肢体损伤出血的止血。

①橡皮止血带:橡皮止血带是一种特制的医用橡皮管,在现场急救时也可使用橡皮条、车辆内胎等替代。在使用橡皮止血带止血时,要在缚止部位用纱布、棉花或衣服垫好。(见图3-6)图3-6 止血带

②布性止血带:布性止血带是用绷带或布条制成的止血带。现场急救时可用毛巾、衣物撕成布条代替绷带。(见图3-7)图3-7 绷带

③充气止血带:压迫面宽而软,压力均匀,还有压力表显示压力,比较安全,常用于四肢活动性大出血。一般充气止血带的压力,成人上肢在250mmHg以下,下肢保持在350mmHg以下。(2)纱布。

①医用即溶止血纱布:由于该纱布止血效果迅速、防止粘连等特点,可应用于日常创伤、灾害、事故和野战等急救领域。尤其在神经科和烧伤科的使用上具有其他产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灭菌纱布:伤口小而浅,血流速度缓慢时,可直接用灭菌纱布压在伤口上止血。对于广泛而深层软组织创伤、脏器破裂,可用灭菌纱布填塞伤口,外加包扎固定。(见图3-8)图3-8 灭菌纱布(3)冰帽、冰袋。冰帽、冰袋可以降低脑部温度,使脑代谢减慢,受伤部位的脑血管收缩,从而减轻脑水肿、减少出血,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主要用于闭合性脑损伤出血。(二)固定的器械

除了医疗器械外,在现场急救时也可就地取材,利用树枝、木棍、竹片等夹板加绷带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固定。(1)上肢肢体骨折固定的器械。(2)上肢骨折整体式固定器(包括腕、肘关节及肢体等)(见图3-9)。图3-9(3)下肢肢体骨折固定器(见图3-10)。图3-10(4)下肢骨折整体式固定器(包括踝、膝关节及肢体等)(见图3-11)。图3-11(5)躯干部位骨折整体固定器(见图3-12)。图3-12(6)颈椎损伤的固定器械(见图3-13)。图3-13(7)腕关节损伤固定器材(见图3-14)。图3-14(8)肘关节损伤固定器材(见图3-15)。图3-15(9)膝关节损伤固定器材(见图3-16)。图3-16(10)踝关节损伤固定器材(见图3-17)。图3-17(11)就地取材+绷带固定方法(见图3-18)。图3-18二、急救车内的器材

现场急救中,救护车能否及时到达现场是抢救伤病员的关键因素,伤病员在到达医院前如能在救护车上得到有效的救护处理,将减小伤残率和死亡率(见图3-19)。图3-19 急救车的内外情况(一)急救药品(见前述)(二)急救箱(见前述)(三)仪器设备

1. 氧气瓶、氧气袋(见图3-20)图3-20 氧气瓶、氧气袋

2. 搬运担架(见图3-21)图3-21 搬运担架

3. 心电图仪

心电图仪是记录人体心脏电活动的医用电子仪器。目前临床上正在广泛使用同步12导联的心电自动分析仪(见图3-22)。

4. 除颤仪(见图3-23)

用于室颤或心跳骤停的急救。图3-22 心电图仪图3-23 除颤仪

5. 呼吸机(见图3-24)

呼吸机是借助人工装置将空气、氧气或两者的混合气体压入肺内,以辅助患者呼吸的设备。目前,使用呼吸机是治疗各类型呼吸衰竭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最直接的方法和措施。图3-24 各种样式的简易呼吸机

6. X光机(见图3-25)

通过拍片能够观察到伤病员的损伤情况,从而为及时有效的治疗作出贡献。

7. 保温设备、休克裤(见图3-26)

保温设备对残端肢体起着降温保护的作用,为断肢的再植创造有利条件。休克裤能迅速改善心脑重要脏器的供血,对心肺复苏有重要意义,主要治疗失血性休克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图3-25 X光机图3-26 休克裤

8. 其他急救设备(1)生命探测仪:用于在倒塌的建筑物下及狭窄的空间中搜寻遇难者的特殊工具(见图3-27)。图3-27 生命探测仪(2)搜救犬(见图3-28)。

在地震灾害、爆炸案件及矿难等灾害事故的现场,搜救犬能及时发现伤病员的位置,在灾害急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3-28 搜救犬【学习要求】

要熟悉常用的急救器材及其分类,掌握器材使用的适应症。平时需要加强练习,掌握技能,增加急救的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思考与练习】

1. 现场急救箱配置的物品包括哪些器材?

2. 如何使用除颤仪?下编 警务急救基本技能单元四 心跳骤停现场急救任务一 心肺复苏术

在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时间与空间的跨越,给工作、生活的节奏与方式带来变革,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环境污染、交通工具、探险旅游、社会交往等各种因素正在增加人们受到伤害的可能。人民警察担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往往会第一时间赶到意外伤害的现场,经常面对遭受突如其来的伤害或死亡威胁的人们。作为警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因此,要学会现场急救,将群众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知识储备】一、心肺复苏的时机(一)尽早复苏是关键

心脏刚刚骤停时是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在这短短几分钟一个生命就可能逝去,但经过及时抢救是完全有可能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后越早进行心肺复苏,生命存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医学界有“白金10分钟”之说,由此可见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再抢救基本上回天无术,抢救成功率不足1%。(二)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脏骤停时主要表现为:①意识丧失;②呼吸停止;③大动脉搏动消失;④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瞳孔散大固定等。

人体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1. 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从鼻腔到气管。临床上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其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两部分。(1)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①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鼻孔与外界相通,后鼻孔与咽相连。前鼻腔生有鼻毛,对吸入的空气起过滤作用,可以减少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入。整个鼻腔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间有嗅细胞、杯细胞和分泌腺体,以及相当丰富的血管。因此,鼻腔可以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而且当鼻腔受到有害气体或异物刺激时,往往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反应,避免有害物吸入,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对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鼻腔除上述呼吸作用外,还有嗅觉作用。②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由黏膜和咽肌组成。上连鼻腔,下与喉相连,可分为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咽具有吞咽和呼吸的功能,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官,对发音起辅助作用。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由扁桃体等组成咽淋巴环,可防御细菌对咽部的侵袭,在幼年时期此种功能较明显。③喉上与喉咽,下与气管相连,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喉的支架主要由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所组成,喉腔内左右各有一条声带,两声带之间的空隙为声门裂。当呼吸或发音时,会厌打开,空气可以自由出入,而当吞咽时,会厌自动关闭,避免食物进入气管。(2)下呼吸道: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及各级分支,直到肺泡。气管是气体的传导部分。

2. 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位于人胸腔内,呈圆锥形,右肺较左肺略大。脏层胸膜的斜裂深入肺组织内将肺分为上叶与下叶,右肺另有水平裂使之分为上、中、下3叶。两肺各有肺尖、肺底和两个侧面。肺底与膈肌上部的膈膜相接。肺内侧的肺门与纵隔相连。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进出的通道。二、心肺复苏的方法

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就是当呼吸终止及心跳骤然停顿时,合并使用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凡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触电、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在医生到来前,均可利用心肺复苏术尽量维持脑细胞及组织器官的氧气供应,以保证人体重要器官特别是脑的存活。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中的环节包括(见图4-1):

①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②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③快速除颤;

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图4-1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

警务人员在出警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危险导致心跳骤停,这时需要在现场第一时间掌握图4-1中生存链前三环的操作。其核心就是心肺复苏。三、心肺复苏的步骤

1. 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急救链并判断病人是否已经心脏骤停

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应立刻跑步上前到病人右侧,拨打120急救电话启动急救系统向医疗专业人员求救,通话的同时判断病人是否已经心脏骤停,步骤如下:(1)轻拍患者肩部,对其高声叫:“喂,你怎么啦?”如认识患者,可直接呼喊其名,若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已经丧失。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则施救者应怀疑其发生心脏骤停,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详细地址及容易寻找的周边标志性建筑,描述病人情况、听从120急救调度员操作指令,并且向周围群众呼救。(2)伸右手,用右手食指、中指、环指三个指尖并排成一直线,轻轻搭在气管正中(男性喉结)旁开2~3厘米处,触摸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见图4-2)。感触颈动脉搏动约5~10秒钟,若颈动脉搏动消失,则基本断定病人已经心脏骤停,要立刻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图4-2

注意事项:(1)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周围群众呼救。(2)听从120急救调度员的指令操作。对于需要进行CPR的病人,施救者至少应不间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至除颤仪(AED)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120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3)拍打病人肩部不可用力过重,以防加重骨折等损伤。(4)若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要立刻松手,感触颈动脉搏动不要超过10秒钟。(5)在心脏骤停发生最初的几分钟,患者有偶尔的喘息,可能会被误认为有呼吸。偶尔的喘息并不是有效的呼吸,不要看、听、感觉有无呼吸,尽早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 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主要是通过用力按压胸廓,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见图4-3)。

步骤1:使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放置好心肺复苏体位。抢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解开衣服暴露胸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见图4-4)。图4-3图4-4

步骤2:救助者按压时将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也就是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左手伸直并展开全部手指,左手掌根部中心对准病人乳头,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手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保持一致,两手的手指翘起不能接触病人的胸壁(见图4-5至图4-7)。图4-5 按压部位位于双乳头之间的胸骨图4-6 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保持一致图4-7 两手的手指翘起不能接触病人的胸壁

步骤3:开始用力快速按压,按压胸骨的幅度至少为5厘米,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胸廓完全恢复原来位置可以使血液返回心脏,这对有效的CPR是必需的。

注意事项:(1)放置心肺复苏体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翻动病人时务必使其头、颈、肩、躯干、臀部同时整体转动,防止扭曲。②转动时尤其注意保护颈部。③抢救者跪于病人侧旁,将病人近侧的手臂直举过头;拉直其双腿或使膝略呈屈曲状再翻动。(2)胸外按压时施救者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至少5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见图4-8)。图4-8 错误的按压(按压者肘关节弯曲)(3)按压部位不宜过低,按压下缘为剑突上两指(见图4-9),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5)保证每次按压胸部回弹后再按压,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快速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立刻颌进行第三步,吹气步骤。图4-9 按压手掌的下缘为剑突

没有颈部外伤者可以采用仰头抬颌上两指手法开放气道(见图4-10、图4-11)。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缘,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若怀疑颈椎损伤,开放气道应该使用头后仰动作的托颌手法。但是如果托颌手法无法开放气道,则应采用仰头抬颌手法(见图4-12),因为在CPR中维持有效的气道保证通气是很重要的。

注意事项:如图4-11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纵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图4-10 舌下坠会阻塞气道图4-11 仰头抬颌可使舌抬起图4-12 仰头抬颌手法开放气道

吹气要点:口对口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次大于1秒、每次500~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单人抢救吹两次后,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如果病人因口服食物或误吸(小儿往往是玩耍小件物体)导致呼吸道梗阻、窒息,只需要根据呼吸困难、发绀、无法说话等表现识别严重气道梗阻,并发问“你卡住了吗?”如得到肯定回答,则立即施救,采用腹部冲击、拍背或胸部冲击法。其原理是通过外力引起胸腔压力瞬间增高后,迫使肺内空气排出,形成人工咳嗽,使呼吸道内的异物上移或吐出。如果患者已经丧失意识,所有的施救者应该在适当时间呼救并实施CPR,再立即采用腹部冲击法施救,每次使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均需察看口腔,如有异物,立即清除。不再使用舌-上颌上提法和手指盲刮的动作。

卧位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置于仰卧位,使头后仰,开放气道。急救者跪姿骑跨在患者的大腿两侧,以一只手的掌根平放在其腹部正中线肚脐略上方,不能触及剑突。另一只手直接放在第一只手的手背上,两手重叠,一起快速向内、向上冲击伤病者的腹部,连续6~10次,然后检查异物是否排至口腔内,若在口腔内,用手取异物法取出。若无,可再冲击腹部6~10次后进行检查。

手取口腔异物时应注意:①右手拇、食指缠上手帕或纱布;②将病人头侧向45度;③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使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④伸手至口腔清除异物。

立位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具体方法如下:取立位,急救者站在患者背后,让患者弯腰,头部前倾,以双臂环绕其腰,一手握拳,放于上腹正中、肚脐上方,另一手紧握此拳,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连续6~10次,造成人工咳嗽,吐出异物。每次冲击应是单独、有力的动作,应注意用力方向,防止胸部和腹内脏器损伤。

注意事项:(1)胸外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钟。(2)按压深度至少为5cm。(3)每次人工呼吸时间大于1秒钟;同时不要过度通气,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同时观察病人气道是否畅通,胸腔是否被吹起。(4)每次人工呼吸吹气不宜过大,约500毫升,持续时间约1秒,通气足够时能够观察到胸廓起伏。(5)按压与呼吸比为30:2,第二、三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2次人工呼吸。(6)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每30次按压、2次吹气为1组;每5组操作(2分钟)后,检测呼吸和脉搏(5~10秒)。若无呼吸和脉搏,再进行5组,如此周而复始。如有多人在场,可转为双人操作。(7)双人操作同前,按压与吹气比值为30:2,每2分钟完成5组动作后检测(5~10秒)。位于病人头侧的急救者监测脉搏和呼吸,以确定复苏的效果;位于胸侧的急救者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可轮流替换操作。换人时间小于5秒。减少按压中断。单人复苏可转变为双人复苏。双人轮换急救位置轮流替换操作。因胸外按压对施救者体力消耗极大,为保证胸外按压的有效性,有双人在场时尽量双人复苏轮流按压。

为便于记忆,特总结以下动作要领:拍肩呼喊判呼吸 摆正体位数第一尽早使用除颤仪 感触动脉小于十按压部位乳中间 大力按压深于五快速频率超过百 按压三十吹两次开放气道别忘掉 四十五度清口鼻下颌耳垂与地垂 压额抬颌方法好五百毫升一口气 五组复苏看成效

强烈建议第一目击者作为普通施救者,伸出援手施救,若不会、不愿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至少可以一直进行胸外按压的CPR,等待120急救人员的到来。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可以鼓励更多的包括我们警察在内的非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胸外心脏按压,对普通目击者则要求对病人的“施救顺序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开放和人工呼吸。

经过抢救,若病人出现瞳孔由大变小,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现象,可认为复苏成功。

建议现场CPR终止条件:①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②由他人接替操作;③将病人转交给救护人员后。现场不能凭主观判断死亡而放弃抢救!【范例分析】

2005年11月的一个夜晚,某医院急诊科护士小陈接到120指挥中心的电话,一位病人在某个体诊所因打针晕倒需要急救。医院马上出动了救护车,医务人员在救护车上拨打联系人的电话,得知病人因呼吸道感染注射头孢曲松钠针剂后突然晕倒、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颈动脉已经没有搏动了。出诊医生根据诊所医生的描述,判断可能是过敏反应引起,立即电话指示诊所医师就地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并安排一个人到路口接应救护车。

很快救护车到达现场,出诊医生立即着手检查并予以呼吸面罩球囊辅助呼吸、持续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急救药物应用等相应的抢救措施。10分钟后,病人的颈动脉恢复了搏动,复苏成功了!

该病人之所以复苏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个体诊所医生发现病人心跳骤停后,早期、及时、不间断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是前提;(2)出诊医务人员及时与现场人员沟通,给予必要的心肺复苏指导是关键;(3)病人因过敏反应出现心跳骤停,其身体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的功能障碍,这为病人迅速康复创造了条件。【任务要求】

1. 认识警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现场急救的重大意义。

2. 掌握心肺复苏现场急救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 及时出手,消除“袖手旁观”的惰性。【情境训练】成人心肺复苏

一、训练目的

掌握心跳骤停现场抢救的方法。

二、训练素材

心肺复苏模拟人。

三、训练方法(1)学员一人一组,每位学员在人体模型上以正确的方法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部位、频率正确后该人体模型就会显示成功。要求每位学员过关。(2)五位学员为一组,轮流充当心脏骤停的病人,其余四人依次检查瞳孔、颈动脉、神志、呼吸等生命体征。

四、训练说明

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方法,以保证对警务现场的心跳骤停者能够提供及时正确的基础救护。任务二 体外心脏除颤【知识储备】一、体外心脏除颤的概念

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心室颤动终止、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击除颤或电复律术。将电极板置于胸壁进行电击者为胸外除颤,也叫体外心脏除颤。

早期进行电击除颤的原因如下:①因心脏骤停时心脏多为心室颤动(室颤)和无脉室速,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在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中,约80%为室颤引起;②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击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降低,据统计,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④室颤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跳。

急救系统可用“生存链”概括,包括5个环节:①打电话早期启动EMS;②早期胸外心脏按压;③早期电击除颤;④及时转运;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在这5个环节中,尽早地使用除颤仪对心脏进行除颤是心肺复苏“生命链”的重要一环。胸外心脏按压可以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保证基本的供血,不致器官不可逆损伤,胸外心脏按压对心室颤动无直接除颤作用。

体外心脏除颤仪已逐渐由医院使用发展至医院外使用,由医务人员使用发展到消防员、警察及普通市民等非医务人员使用,由手动除颤发展到全自动体外除颤(见图4-13)。图4-13 全自动便携式体外除颤仪二、体外心脏除颤的原理

电击除颤对于心脏骤停时常发生的心脏心室颤动是一种外在干预方法,当一定水平的直流电通过心脏的心肌细胞时,心室的心肌发生除极化,这对窦房结及心脏的其他放电的起搏点来讲相当于电脑的“重启动”,重启后窦房结等起搏点可能恢复正常,实现窦性心律。

当患者发生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如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障碍。尤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由于心室无整体收缩能力,心脏射血和血液循环终止,如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如采用除颤器,控制一定能量的电流通过心脏,能消除某些心律紊乱,可使心律恢复正常,从而使上述心脏疾病患者得到抢救和治疗。三、常见除颤的种类

手动体外除颤常见于医院中,出现室颤等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由医生操作。建议成人使用手动双向波除颤时首次电击能量选择为150~200J,使用直线双向波形除颤时则选择120J。而第二次电击应选择相同或更高的能量。非能量递增型和能量递增型双向波均能安全有效地终止短期和长时间室颤。施救者应参考该除颤器证实有效的除颤能量作出个体化选择。除颤器生产厂商也应在产品上注明其有效除颤能量。如果施救者对于除颤器不熟悉,推荐把200J作为除颤能量。

自动体外除颤(AED)。由于医院使用的除颤设备难以满足现场急救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AED为早期除颤提供了有利条件,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3倍,对可能发生室颤危险的危重病人实行AED的监测,有助于及早除颤复律。自动体外除颤仪主要分为全自动和电击咨询系统除颤仪。后者指的是自动体外除颤仪自动启动后,通过体表心电图模式能够自动识别心脏节律,从而向操作者发出是否实施除颤的指令。虽然许多电击除颤仪可以不通过操作者直接启动内部电容器,但是如果操作者否定实施除颤电击的决定,自动体外除颤仪将无法启动,手动除颤仪对于患者和操作者都是十分安全的,因为最终是否进行除颤的决定权掌握在操作者手中,由操作者按下“SHOCK”按钮,即可进行电击除颤。而全自动体外除颤仪不需要按“SHOCK”按钮。AED只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的患者。对于无循环体征的患者,无论是室上速、室速还是室颤都有除颤指征。

心前叩击:胸前叩击可使室速转为窦性心律,其有效性为11%~25%。极少数室颤可能被胸前重叩所终止。由于胸前叩击简便快速,在发现病人心脏停搏、无脉搏,且无法获得除颤器进行除颤时可考虑使用。四、电击除颤的方法

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前,要求每个环节间紧密连接,环环相扣,不能有任何疏漏。要求即使在远离急救系统的场所,也应该能在数分钟内对心脏停搏病人进行除颤。要求急救人员(包括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除颤仪对心脏停搏病人实施电击除颤。经除颤,心脏停搏院前急救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早期自动体外除颤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一环,早期电击除颤的原则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有义务实施心肺复苏救治的人员都应接受正规培训,并全权授权在场的急救人员可以实施电击除颤。

成人手动双向波除颤的能量选择及适应症要求复杂,仅限于在医院实施或由医务人员操作,作为非医疗专业人员的警察尽量不要以手动除颤模式操作,一般首选自动体外除颤仪,较简单快捷。

目前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除颤波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目前常用首次除颤能量选择为360J。双相波电除颤:目前常选择150~200J。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较之更有效。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电复律所用电能用J表示。按需要量充电,心室颤动为250~300J,非同步复律,即在心动周期的任何时间均可放电除颤。

体外电除颤仪也适于转复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者,此时临床医生也称之为电复律。电复律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多用同步除颤。常见异位心律失常复律时选择能量为:室性心动过速为150~200J,心房颤动为150~200J单相波除颤,房扑和阵发性室上速转复所需能量一般较低,为80~100J。如除颤不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均为单相波除颤。同步复律,即是由心电图的R波的电信号激发放电。室性心动过速转复能量的大小依赖于室速波形特征和心率快慢。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首次100J单相波转复治疗反应良好。多形性室速类似于室颤,首次应选择200J单相波行转复律,如果首次未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

任何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都不需要培训,但培训确实可以提高操作水平。因为人体模型的研究已证明,无须提前培训就能够正确操作AED。允许未经培训的旁观者使用AED可以拯救生命。五、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

除颤仪配有电极板,一般有大小两对,大的适用于成人,小的适用于儿童,使用前检查除颤仪各项功能是否完好,电源有无故障,充电是否充足,各种导线有无断裂和接触不良。除颤仪作为抢救设备,应始终保持良好性能,蓄电池充电充足,方能在紧急状态下随时能实施紧急电击除颤。

自动体外除颤步骤:(1)作好除颤术前准备,病人平卧于木板等绝缘物体上,充分暴露胸壁,连接除颤仪导线,接通电源,开除颤仪,确认关同步键(如图4-14所示)。(2)如图4-15所示,将除颤仪正负两极、导联粘贴于规定的胸壁上。如图4-16所示,选择开始AED自动分析除颤。(3)在场人员清场离开除颤仪1米远。(4)AED自动分析病人心律,一旦有室颤、无脉搏的室速,除颤仪自动开始放电除颤,若不成功可选择重复图4-17所示的步骤。图4-14 转动旋钮选择AED自动除颤模式图4-15 除颤电极的方向与位置图4-16 选择开始AED自动分析除颤图4-17 AED自动分析,需要时自动放电除颤

手动模式除颤非专业人员不建议操作,步骤略。六、电除颤时的注意事项(1)除颤仪到位前,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CPR)。(2)除颤后紧接着5个循环的CPR,再评估节律,按需要决定是否再除颤。(3)操作者的手应保持干燥,不能用湿手握电极板。(4)放电时在电击板上应施加一定力量,使电极板与病人皮肤密合不留空隙,以保证较低的阻抗,有利于除颤成功,同时也避免烧伤病人的皮肤。(5)导电糊不应涂在两电极板之间的皮肤上,以免除颤无效。有的心脏病病人胸部有植入性的装置,如安置有永久性起搏器或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这类病人进行电复律或除颤时,电极勿靠近起搏器,因为除颤会造成其功能障碍。电极板应放在距该装置至少2.5cm的位置,除颤后应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6)切忌将电极板直接放在治疗性贴片、监护仪电极片以及导电线的上面。(7)病人若大量出汗,则应在除颤前迅速将病人的胸部擦干。(8)若心电图显示为细颤,应坚持心脏按压或用药,先用1%肾上腺素1毫升静脉推注,3~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使细颤波转为粗波后,方可施行电击除颤。七、体外电除颤电复律的适应症(1)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或心电图显有室颤。(2)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史在1~2年以内),持续心房扑动。(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者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4)呈1:1传导的心房扑动。八、体外电除颤的禁忌症(1)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洋地黄过量或低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3)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未用洋地黄治疗且心室率小于50~60次/分。(4)心室停搏时进行盲目除颤无益(可能有害)。(5)病史已多年、心脏(尤其是左心房)明显增大、反复发作而药物不能维持疗效,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九、除颤效果评价

电击除颤5秒钟后心电图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一般为5秒钟,临床比较易于监测。第1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前,监测心律5秒钟,可为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1分钟内的心律还可提供其他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患者再灌注心律等。十、除颤仪的“除颤指征”

如重新出现室颤,3次除颤后,病人的循环体征仍未恢复,复苏者应立即实施1分钟的CPR。若病人心律仍为室颤,则实施1组3次的电除颤(注:如1次除颤成功,不必再做第2次),然后实施1分钟的CPR,并立即检查循环体征,直至仪器出现“无除颤指征”信息或实施高级生命支持(ACLS)。不要在1组3次除颤过程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影响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降低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十一、除颤仪的“无除颤指征”

无循环体征:AED仪提示“无除颤指征”信息,检查病人的循环体征,如循环未恢复,继续进行心肺复苏,3个“无除颤指征”信息提示成功除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进行1~2分钟的心肺复苏后,需再次进行心律分析,作心律分析时,停止心肺复苏。

循环体征恢复:如果病人循环体征恢复,检查病人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12次/分;若有呼吸,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除颤仪应仍连接在病人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颤,AED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进行电除颤。十二、现场急救与AED

早期电击除颤的原则是,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仪,并有义务实施心肺复苏。急救人员都应接受正规培训,急救人员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实施AED。在有除颤仪时,首先实施电除颤,这样心脏骤停病人复苏的成功率会显著提高。使用AED的优点包括人员培训简单,培训费用较低,而且使用时比传统除颤仪快。早期电除颤应作为标准急救内容,争取在心脏停搏发生后前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