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8:07:45

点击下载

作者:裴玲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

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试读:

前言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位教育家曾说:“性格所具有的一切特质是人的成功与幸福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帮助孩子发现自我价值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性格培养,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任何父母只要用心就能找到一些培养孩子好性格的方法,让孩子从小就自信、阳光、活泼、乐观、坚强……

任何人的性格都是他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养成的。当孩子将自信、乐观等当做理想的性格特征加以认同,并将自卑、悲观等不符合自我形象、不能提升自我价值的特征加以摒弃时,孩子健全的人格便会逐渐形成,并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数千个家庭、父母和孩子,并从那些成功家庭的经验中,总结提炼了父母在生活中经常会忽略但对孩子形成健全性格十分重要的方法,汇集成本书。

本书力求达到以下特点:一、实操性。书中的每一个方法都来自成功家庭,来自生活中的实例,所以,当父母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本书可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二、借鉴性。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本书在列举实例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提炼,相信这些方法可以超越个案,具有普遍的启发作用。三、系统性。本书从6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方法,特别是在每一节的最后,附有“给父母的建议”,其中给父母和孩子列举了很多善意的提醒或建议,相信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会使您和您的孩子从中受益。

在此,我们把下面这段话送给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嫉妒别人;耻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心;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拥有平和的心境。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父母和青少年朋友的帮助,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我欢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困惑的父母和我交流,也欢迎有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障碍、情感困扰的青少年朋友和我沟通,我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真诚地希望你们和我联系。e-mail:aixinrx@yahoo.com.cn。

第一章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性格

英国教育家巴卢曾说:“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的确,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非常关键的主导地位。现代教育理论已经证明:性格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家庭是培养孩子性格的“温床”,而父母则是培养孩子优良性格的最佳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孩子,并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符合道德范畴的品质去影响孩子,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自尊、自信、乐观、坚强等优良性格就会很容易培养起来。

1. 比“上帝还富有”

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投资专家巴菲特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有学生问道:“你们是怎样变得比上帝还富有的?”巴菲特回答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比上帝富有,原因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对巴菲特的回答也非常赞同。很多成功人士都会赞同“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观点,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这一方面就深有体会。有一天富兰克林突然警觉地发现他在不断地失去朋友。他此时才注意到事情的原因是由于他太爱争强好胜,处处都要占优,所以他始终都跟别人处不好。有一天,当他把工作大致做好了之后,坐下来列了一个清单,把自己在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缺点全部都列在了上面,并且是从最致命的大缺点开始,连那些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也不放过。富兰克林下了极大的决心要一一改掉自己的这些毛病。每当他真的彻底改掉一个毛病时,他就在单子上把那一条毛病划掉,直到他最后全部划完为止。结果,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最得人心的人物之一,他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决定了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行为结果。也就是说,好性格会有好的行为结果,而不好的性格则会有不好的行为结果。好性格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就会帮助他创造幸福的人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其费尽心思地让孩子学会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让他努力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不如更关注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勤奋好学、宽容大度、独立自主等各种好性格。孩子有了好性格,学业优异、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就都会随之而来,因为好性格是一切事情能够成功的基础。给父母的建议

把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放在首位

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对他以后的成长和成功有巨大的影响,而智商的高低对他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影响反而不是最关键的。因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始终把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放在首位,而不能依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把单纯培养孩子较高的智商作为重点,不能只是单纯地教育他识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湖南华容县曾有一个“神童”叫魏永康,他两岁时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时掌握初中的文化知识,8岁上重点中学,13岁考取大学,17岁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魏永康的妈妈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始终给他灌输这样的观念:唯有读书、唯有学习科学知识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次要的。为此,他的妈妈就只要求儿子认真读书,儿子生活上所有的事情她全都替他包办了,她甚至不让儿子与人交往,特别是不让与女孩子交往,说女孩子是“毒蛇”。这样,虽然魏永康的学业一直异常突出,但因为妈妈对他从小就进行的片面强调学习、片面强调智力的家庭教育,使得已近20岁的魏永康连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节都不懂,他生活不能自理,与人交往也很困难,由于这种种原因,他在读了一年多的硕士之后就被迫辍学回家。

辍学后的魏永康因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交际、处世、求职遭遇了很多挫折,各种媒体对魏永康的负面报道也给了他极大的压力,慢慢地,他有了心理自闭的倾向。为此,魏永康的“干妈”——他的一位小学老师,开始教育他如何生活、教育他如何待人接物,从吃饭时与大家打招呼、来客人时为客人端茶倒水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细节教起。经过多年的努力,魏永康的生活能力相比退学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他的待人接物能力与同龄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不可避免还会给他的生活和求学、工作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魏永康的事例告诉父母,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放在首位,因为孩子性格的优劣会影响到他生活、学业、事业等方方面面。片面强调智力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只会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遭遇更多困难。

好性格比好成绩更重要

2007年某期《齐鲁晚报》曾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给孩子一次当班长的机会吧”。文章写道,有一名7岁的男孩,在山东济南某所著名的小学读二年级。他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各方面的表现也不高不低,是最不受老师关注的孩子。表扬没有他,批评也没有他,他也没有因为什么事而被请过家长。

那年秋季入学不久,这个男孩回家对父母说自己被选为班长了,父母对此都很高兴。连续几个月这个男孩每天都会对父母说哪天他带领同学做什么事情了,哪天老师让他领操了,有时候还要回家准备一些学校组织活动的道具等。父母看到儿子的表现越来越优秀,就经常表扬儿子的进步和成绩,天天对儿子眉开眼笑。

可是过了两三个月,儿子又说学校要重新竞选班长,又过了几天,儿子回来后很沮丧地告诉父母他落选了,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也明显下滑。父母觉得是班长落选让儿子的成绩受到了影响。为此,孩子的妈妈去学校找到了儿子的班主任,把情况详细跟班主任说了一下,要求他再给儿子一次当班长的机会,以让儿子从落选的阴影中走出来。

当这位妈妈从老师的口中了解到儿子根本没有当过班长,也根本没有领过操或组织过什么活动时,这位妈妈非常震惊,原来这两三个月一家人的欢喜却是儿子一手导致的骗局,他们一直都还被蒙在鼓里。孩子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回到家后就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当孩子得知妈妈已经知道了一切之后,就哇的一声哭了,他的眼神让当妈妈的心都碎了。父母都怀疑儿子的精神出了问题,怀疑他得了妄想症。父母带着儿子去了几个医院的神经科进行咨询,可精神科医生的解释并不能给父母安慰,妈妈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齐鲁晚报编辑部哭诉她的苦恼。

其实,这个孩子并不是精神出了问题,也不是患了妄想症。也许父母平时无意中给了儿子很大的压力,希望他各方面表现优秀一些,而且儿子也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他想让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可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才会对父母撒了这样一个弥天大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连续两三个月处心积虑地去圆这样一个谎,那要背负多大的精神压力啊!

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沉重的、也让我们做父母的深思的教育故事,是什么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撒了这样一个弥天大谎?况且他自己还要背负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应该说,父母的教育失职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父母没有帮助孩子自小培养出良好的性格。如果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孩子也会在这方面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孩子没有好的性格,他就会用不合理的方式去对待他不能取得相应成绩的失败。假若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他就能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成败得失。

所以,父母要更加关注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而不要过于注重孩子在学业、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好成绩。好性格比好成绩更重要,对成人如此,对孩子更是如此。

态度和习惯重于结果

在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很多父母会更看重孩子做事的结果,却很少关注孩子做此事的态度和习惯。如果孩子做事做得好就会大加赞扬,如果做得不好就会严厉批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做法其实是颠倒了主次,孩子做事的态度和习惯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会保证人在以后做事的时候有更大的成功率,有更大的可能去把事情做好。

失败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验,这会让他不断调整自己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不断积累做好事情的经验。如果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做事的结果,过于强求孩子做事一定要做好,而忽视了他做事的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就会让他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比如,孩子洗碗时,父母只关注孩子有没有把碗洗干净、有没有把碗打坏,而很少关注他为何要洗碗以及如何洗的过程。如果孩子洗碗没有洗干净,或者把碗打坏了,父母就为此严厉斥责他,而不是告诉他如何才能洗干净、怎样才能打不坏碗碟,孩子不仅会因父母的斥责而伤心,也难以更快地学会把碗洗干净,学会如何才不会打碎碗碟。

孩子还在成长,他的身体在成长,他的心灵在成长,他的各项能力、素质和个性都在成长,而成长的过程免不了有失败,成长的过程中做事的结果并不都是完美的。但成长的过程是培养良好的做事态度和习惯的过程,这一时期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才能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搭建快车道。如果此时没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习惯,就会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留下障碍。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过于关注孩子做事的结果,而要多关注他做事的态度和习惯,帮助他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习惯,克服不良的态度和习惯。

让好性格引导孩子的人生

不同的性格总会把人引向不同的人生方向,好性格会给人幸福的人生,而不良的性格却会把人带入痛苦的境地,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要给孩子幸福的人生,父母就要努力从小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让好性格为孩子创造美好的人生。

多多和丽丽是同班同学,她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而这种性格差异主要是源于她们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多多的父母更注重女儿的学习,而丽丽的父母更关心女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多多的父母总是告诫女儿要好好读书,给她设定目标要考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还给女儿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辅导班,他们更关心女儿的学习,期望女儿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对学习之外的事情都实行一定的限制或封锁,比如他们禁止女儿看乱七八糟的影视剧,限制女儿和男孩子玩。他们认为,只要女儿学习成绩好,考取了好的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就会有好的前途。多多在父母的教育安排下,每天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学习之外的活动她很少参加。这使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长期的学习压力也让她生活得很不快乐,出现了内向孤僻、抑郁自卑等性格弱点。

而丽丽的父母则非常注重培养女儿良好的性格,注重培养女儿待人处事的好习惯和良好态度。他们不给女儿报各种各样的文化课培训班、学习班,从不给她施加学习上的压力,而是让她自由地参与家里的一切事情,让她自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要她广泛参加集体郊游等集体活动。父母的民主和大度让丽丽很受用,她每天总是很快乐,这逐渐形成了她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品质。她用自己的良好性格品质赢得了很多朋友,她生活得也很充实,也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阅读、音乐、郊游等事情。

多多和丽丽不同的性格最终会给她们带来不同的命运。拥有很多朋友、拥有快乐开朗的心境,相信丽丽做很多事情都会得心应手;而多多最终会因为自卑孤僻、内向孤独的性格而失去很多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2. “人生木桶”的短板

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确,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并不一定就会成功、就会幸福,但如果他拥有了良好的性格,就可以给他带来更多幸福和成功的机会。“性格决定命运”,这已成为很多成功学研究专家们以及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共识,纵观各行各业众多取得成功的和那些生活幸福的人们,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都具有良好的性格。这些成功和幸福的人大多具有自信、勤奋、有勇气、专注、执著、好学、有毅力、积极上进、有责任感、善良、诚实、宽容等优良性格,拥有这些优良的性格品质比拥有较高的智商更容易使人获得成功。

具有优良性格的孩子总是受人欢迎的,而且具备优良性格的孩子自己也会是快乐的,他会更快、更容易地做好许多事情、更容易取得成功。那么,对于一个孩子,他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才是健康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经作过一项长期的心理研究:他和他的助手从25万儿童中挑选出了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30年之后这些儿童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或政治家,而有的则穷困潦倒、成了在街头乞讨的乞丐。研究发现,那些后来成功的孩子大都具有优良的性格,而那些后来沦落街头的孩子则大多具有很多不良的性格。成功的人大多具有诸如自信、自我接纳、珍惜生活、勤奋刻苦、认真踏实、做事专注、虚心好学、积极上进、有责任感、独立自主、有勇气、坚强乐观、热情、关爱、善良、诚实、宽容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这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具有的性格。而那些失败的人则大多具有自卑、自轻自贱、懒惰、缺乏上进心、缺乏责任心、懦弱、悲观、马虎、没有恒心、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冷漠、自私、不诚实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努力避免的。

我国早教之父、“0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教授指出: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七大优良性格”——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性、长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气概。具备优良性格的孩子,他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对未来、对学习等都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他总是悦纳自己、悦纳别人、积极快乐地对待生活、对待未来、对待学习等。而这一切会让他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认可,自己也会充满快乐,同时他能够更好地去学习、去生活、去创造,从而能更快地取得成功。

只有当孩子在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时,他才是真正具有健康性格的孩子,也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假如说,一个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努力,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个很有“学业前途的优等生”,他也爱他的家人,不允许别人伤害自己的父母。但他对自己和家人以外的人都表现得很自私,对于学习成绩优于自己的人都看做是敌人,对于有损于自己和家人利益的人都持排斥和敌对的态度。比如,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因为偷了邻居家的东西而被打,他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父母、出手去打邻居,那么这个孩子就不能称得上是有优良性格的孩子,因为他对自己是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对别人却是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给父母的建议

性格培养要多方面进行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性格时,要努力从多个方面下工夫,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是不可取的,会给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带来不利的影响。

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如何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育他如何友好地对待他人,如何赢得好人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在生活中获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养分;教育他如何对待学习等。这些对孩子一生的快乐成长和幸福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不断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忽视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他的好性格,或者会忽视他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只是要求他把学习搞好,或是要求他努力发展自己的钢琴或舞蹈等特长,剥夺了孩子快乐玩耍的权利。其实这样做是不正确的,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性格培养的某一个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哪怕他的特长再长、他的学习成绩再优秀,那个性格最短板的方面也会影响他整体的发展,影响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性格教育,做人、做事、待人、待己、生活、交际等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偏废。

培养孩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好性格一定是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有好性格的人表现在对己、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等各方面都是积极的、向上的。他能乐观自信地接纳自己,能乐观友善地对待别人,能积极努力地去做事、去学习和工作,他对生活各方面的态度总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有很多父母自己迫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对人、对事、对生活抱有很多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具有很多消极的行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比如,他们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同事、抱怨配偶家人、抱怨工作和生活,他们会对孩子不满意的地方非打即骂,他们在孩子面前对别人时常有恶言、恶行,他们厌恶学习、厌恶工作甚至厌恶生活。父母这样的待人处事态度和行为怎能教育出积极乐观地待人处事的孩子呢?父母这些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实就是不良性格的表现,必然也会对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的性格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一位单亲妈妈,因为与丈夫离婚事件的影响,导致她始终消极沉沦,对生活、对工作、对他人以及对自己总是采取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和处理,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她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没有心情去工作,不能用心去生活。她也是用这种消极的心态去教育与她一起生活的女儿,她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也打上了清晰的烙印。日子久了,女儿也变得像妈妈一样消极被动,内向自卑,性格孤僻,对人、对事、对学习、对生活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父母首先要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孩子,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物。

健康性格培养要从小抓起

婴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性格方面尤其如此。孩子年龄越小,他的性格可塑性就越大,也就是说,他的良好性格越容易培养,越大则越难培养。此外,在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时期仍不要忽视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这个阶段仍是培养良好性格、改变不良性格的重要时期,如果等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的性格已经定型了,再改变他的某些不良性格就难多了。

1920年,有人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现了一个约8岁的小女孩,她出生后不久就被狼叼走了,并被狼抚养长大至8岁。她和另一个约两岁的狼孩被人们同时解救,人们给她起名为卡马拉。卡马拉被解救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站立行走,她很惧怕人,但对猫、狗等动物却很亲近,她白天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就到处乱窜,并且像狼那样号叫,人的行为习惯几乎没有,而是具有狼的野性。卡马拉被解救后,人们对她进行了各种人类行为习惯和性格的系统培养,甚至邀请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来参与对她的教育。但对卡马拉进行了很多年的教育之后,她才学会了简单的几个单词,用了约5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行走,直到17岁的时候,她的智能也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卡马拉错过了接受教育的非常关键的时期,从而使得人们对她后来的教育非常艰难,教育效果几乎是微乎其微。

印度狼孩的故事说明,孩子几乎所有能力的培养都要从小就开始,婴幼儿时期是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性格教育更是如此,我们不要期望一个小时候很任性的孩子长大了会很懂得规矩,也不要期望小时候很自私的孩子大了会非常善良,一个人良好的性格也是需要在小时候通过父母的科学教育来打好基础的。

尊重孩子的遗传本性

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孩子天生就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上。遗传因素集中表现在刚出生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如有的孩子刚出生时就爱哭闹,有的则很安静。气质是无法改变的,但他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气质类型有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四种,这主要是遗传于父母和祖辈的气质特征。胆汁质的人一般比较直率热情、急躁粗心、脾气易激动暴躁、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血质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亲切热情,在陌生人面前较少拘谨,喜欢与人接近,比较灵活;黏液质的孩子一般比较安静,情绪也较稳定,沉默寡言,能比较长时间地专注做某事或学习,相对不容易受周围刺激的影响;抑郁质的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喜欢与人交往,比较退缩,对人和事物敏感,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也丰富。

每个孩子出生时多已表现出一定的气质特征,如有的孩子出生后特别爱哭闹,四肢、头部总喜欢乱动,表情、动作等表现得很活泼,对声音或热闹的场面比较喜欢;而有的孩子出生后喜欢安静,不爱哭闹,身体总是安静得一动不动。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这种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安静,不爱哭闹,有时候,即使有什么要求,他也不喜欢主动通过语言或别的方式去表达。会走路了、会说话了,他往往也会有这种表现,比如,他如果想要吃什么,他可能不会用语言告诉父母他想吃,而只是眼巴巴地看着那个东西,而有的孩子则会大声地告诉父母他想吃那个东西或者自己不顾一切地走过去抓起那个东西就吃。

这大多表明了孩子不同的遗传特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种遗传本性,不能过度违背他的本性,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假如,一个男孩本来很喜欢安静,可能属于黏液质的气质类型,他有什么需要的时候不习惯主动去要求,也不喜欢与太多的人交往,父母为了让孩子长大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强迫”他而不是引导他大声而直接地表达出他的要求,强令他去结识很多的陌生人;或者一个孩子本来调皮好动,精力旺盛,喜好与人交往,喜欢搞各种破坏和探究活动,他可能属于多血质或胆汁质的气质类型,而父母却一定要他安安静静地待着,要他这也不要动那也不要摸,要他不要和“坏孩子”交往和游戏,要他不要插嘴大人的谈话。这些都是违背孩子本性的做法,父母的以上做法都会压抑孩子的正常成长,更有碍于他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一个小男孩,半岁时就成了父母眼中的“调皮捣蛋鬼”。因为他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调皮好动,父母刚刚给他捆好了襁褓,他就会四肢乱动把胳膊或腿伸到襁褓外;等到他会爬了,他就四处爬动,家人稍不注意他就会从床上掉下来;等他会走路了,他就更加调皮了,跑这跑那地去“祸害家什”。由于经常“搞破坏”,这个男孩受伤、挨打也是常有的事。家人为了防止他继续“破坏”,就时常拉着他的两只手不让他去乱动,或者抱着他不让他到处乱跑,“勒令”他老实听话,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调皮。家人的做法慢慢地让这个孩子产生了反感,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就表现得脾气很大,非常任性,动不动就抓起一件物品狠命地摔到地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暴君”。这其实就是违背孩子本性的教育教养方法导致他性格不良的结果。

3.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2009年8月份的某一天,广西北海市一名不到20岁的男青年在自家房间里上吊自杀身亡。据了解,这名男孩是因为刚刚高考失利才自杀的。家人说,男孩知道自己高考没上线后就一直很不开心,自杀前他长久独自在小区里徘徊,人们猜想他可能会因为考不上大学而难过,据此推想男孩的自杀和他的高考失利有关。

同样是高考失利,有的孩子却把它当成了一个机遇。小李就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他读高中时的理想是考个一本,最次也不能是专科,他对这个目标也满有把握。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考场上没有发挥好,连专科的分数都不够。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痛苦之后,他认真分析权衡了自己的各种选择:复读明年继续考大学?读高职院校?就业?他那时了解到当时专业技能型人才奇缺,于是他毅然决然报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在后来数控专业的学习期间,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勤奋实践,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在校期间他代表学校参加了数控专业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了全国大奖。此外,小李还考取了数控专业的高级技工证。还没有毕业,他就与南方一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而在单位上的他也是表现非常出色,一直受到单位领导的重用。

同样的生活事件,有的孩子能够很好地应对,把这一事件当做一次机遇,而有的孩子却不能很好地应对,把它当做了一次沉沦的理由。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在起作用。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那个男孩性格内向、孤僻,很少与人交流交往,这是一种不良的性格。而小李则没有被高考的失利打倒,他紧紧抓住了机遇,在高考失利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这与他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的良好性格是分不开的。

在纽约一所中学任教的保罗博士曾给他的学生上过一堂难忘的课。这个班级的很多学生常常为考过的成绩感到不安。他们总是在交完考试卷后充满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至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一天,保罗在实验室讲课,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上,沉默不语。学生们不明白这瓶牛奶和所学课程有什么关系,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保罗,保罗忽然站起来,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之中,同时大声喊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后他叫所有的学生围到水槽前仔细看那只破碎的瓶子和流淌的牛奶。保罗一字一句地说:“你们仔细看一看,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了,不论你怎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你们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牛奶还可以保住,可是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做下一件事。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生,父母要做的不光是努力让孩子避免不幸和挫折,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忘却失败和挫折,鼓足勇气面对未来。给父母的建议

接纳孩子的性格弱点

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会有他自身的性格弱点,如有的女孩特别胆小怕事、自卑孤僻,有的男孩非常任性、霸道或很自私。这一方面与他的天性有关,一方面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经历的事件有关。父母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性格弱点时,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弱点,不能因为孩子的性格弱点而嫌弃排斥他、训斥打骂他,要把孩子的性格弱点当做每个人都会具有的缺点一样,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

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是个胆怯、懦弱、自卑的男孩,而她最不喜欢这种性格的人,对于儿子种种懦弱的行为表现她难以接受。有一次,儿子的幼儿园里举办联欢活动,每一个孩子都要上台去表演节目,孩子们的家长也都去观看了。首先是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演唱歌,其他小朋友都非常开心地跑去排队唱歌,而这个小男孩却一直磨磨蹭蹭、不好意思上台,当其他小朋友都一边拍手、一边大胆地唱歌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始终呆呆地站着,只是微微张了几下嘴巴,没有出声,而且表情很不自然,眼睛拘谨地四处张望,两只小手也不知所措地乱动。

台下这么多家长和孩子在看着,而这个小男孩懦弱自卑的表现让妈妈非常难堪,也非常心痛。接下来的游戏表演他也是不敢表现自己,动作、表情都非常拘谨,等到最后他竟然不敢再做了。老师鼓励他,他就开始大哭,惹得其他孩子和家长都把目光聚集到这里,这让妈妈更加难堪。最后的亲子游戏表演,这个小男孩依然放不开自己的身心,尽管妈妈也上场,但他还是恐惧这样的游戏,自始至终不参与游戏,只是大哭,妈妈无奈,抱着儿子退出了游戏。在这几个节目中,对儿子的表现很不满意的妈妈始终都拉着脸、用责怪的眼神看着儿子,有时会趁别人不注意轻轻打他一下或骂他一句。但母亲的表情和动作让儿子更加恐惧公开表演节目,越发胆小怯懦。回到家,这位妈妈想起儿子白天的表现,长时间都不理儿子。而儿子呢?则非常开心地说着话,调皮地在房间里蹦蹦跳跳,完全没有了在幼儿园时的怯懦表现,这不免让妈妈更窝火,她心里积聚的火终于爆发了,朝着儿子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儿子委屈地大哭起来,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打他。

这位妈妈用消极的方式对待儿子胆小怯懦的表现,表明她对儿子的这一性格弱点难以接受,她觉得儿子这样的表现让她丢尽了脸面。但她的消极处理方式对儿子克服性格弱点却没有起任何作用,她只是因为儿子的性格弱点而对他排斥、训斥和打骂,这会让儿子对母亲缺乏安全感,会疏远母子关系,也会使孩子的性格弱点更加严重。

对于孩子的某些性格弱点,父母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接纳孩子的性格弱点,并积极努力地帮助他克服,这样才会避免他产生更大的性格缺陷。

帮助孩子克服性格弱点

孩子的某些性格弱点会给他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孩子的这些性格弱点,父母首先不要因此而打骂甚至嫌弃他,而是要努力了解他出现性格弱点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帮助他克服这些性格弱点。

著名作家池莉的女儿亦池小时候有一些性格弱点,比如胆小、怕人、隐忍,常常会憋屈自己。这种性格弱点常常让亦池在受了委屈的时候不敢表达,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要求,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她只会独自默默流泪,神情很阴郁,不说话。

有一次,池莉带女儿和一群朋友一起去吃饭,其中一个朋友也带了孩子去。大人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小亦池就和那个孩子一起玩游戏,他们比赛谁能盘腿打坐更长时间。时间过去了很久,朋友的那个孩子坚持不住了,站了起来,而小亦池还在端坐。那个孩子不甘心输掉,于是就大声哭起来,还躺到地上打滚耍赖。于是,大人们就纷纷去安慰这个哭闹的孩子,给他好东西吃,有人把亦池的那一罐椰奶也拿去给了那个孩子。亦池看到这一切,依然盘腿端坐,一动也不动,对于自己的椰奶给了别人也一声不吭。大人把孩子的美食给了别人,这几乎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心疼不忍,会抗议,会哭闹,然而小亦池却忍住委屈,任由大人们剥夺了她的美食。

对于女儿在很多事情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隐忍,做母亲的池莉很多时候也会心疼,她也担心女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总会“吃亏”、“被欺负”。但池莉更欣赏女儿的风度和宽容,她也努力去激发女儿的胆量与自信。她和女儿笑谈那个孩子蛮不讲理,赞扬她的大度,并告诉她说:“一罐椰奶没什么了不起,自己的东西被人夺走是很痛苦的。但我们要及时转过脑筋来,放开眼量,看看我们究竟失去的是什么?比如这罐椰奶,其实是失去的好啊,因为小孩子喝多了会发胖的。”有时,池莉会想到要培养女儿的泼辣与强悍,但她觉得针对女儿胆小隐忍的弱点,通过女儿受委屈锻炼、培养她的宽容大度和自信更重要,这是更能够带给孩子幸福的性格优势。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让女儿因胆小隐忍而受到的委屈伤害减少,有时候这种委屈反而会成为更有益于女儿成长的经历。

慎重对待“问题孩子”

很多时候,年幼的孩子会做出许多让父母不能忍受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父母所不喜欢的、所不认同的、所反对的,父母就会从自己的标准出发断定孩子是个“问题孩子”。比如,很多婴幼儿喜欢搞“破坏”,他们会把家里能看得见的物品全都拆坏、摔坏,弄得“体无完肤”。在孩子眼里,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但在父母眼里却是不正常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调皮捣蛋,故意惹父母生气,或者就说孩子“心眼儿坏”。

有一个小男孩,自小就独立性很强,一二岁时起逆反心理就特别强,好奇心也很强,一天到晚闲不住,什么东西都要动一动、摸一摸,常常还要把物品拆开、打开看一看里面的“机关”。有一天,这个男孩发现坐在煤炉上的水壶开了,突突地往外冒热气,他很好奇,伸手去抓那些热气,妈妈远远地看到儿子要把手伸向滚烫的水壶,急忙跑过来伸手就打了他一巴掌。儿子屁股上冷不丁挨了一巴掌,便嗷嗷大哭起来,趁妈妈提起水壶、把开水灌到暖水瓶里的时候,他抓起地上的一把煤灰扔向妈妈,此时,妈妈的身上、连同暖瓶周围都落满了煤灰,还有一些煤灰落到了暖瓶里面。见儿子做出这样的事情,妈妈放下水壶又狠狠地打了他几巴掌。

儿子这样“捣乱”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父母并不了解儿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他的好奇心的正常表现,他们只是简单地说儿子就是个“问题孩子”,怀疑他有“多动症”。于是父母管教儿子更加严格,只要儿子“不听话”,他们伸手就打。有时候打过之后这个男孩会听话一会儿,但被打的疼痛过后他照样我行我素。父母为了防止儿子到处跑着去搞“破坏”,他们有时还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用床单把他捆绑起来,自己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时常死死地抱住他,要求他“不要动”。当然,父母的做法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儿子“变本加厉”。对于管教这个“捣蛋儿子”,父母真是累得筋疲力尽也没有任何效果。

事实上,有问题的是这对父母,因为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把孩子的正常行为当成了不正常的“问题”,采用了违背孩子个性特征的教管方式,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搞不好,孩子最终真的会出现很多性格缺陷。所以,父母还是要努力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科学知识,慎重而科学地对待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所谓的“问题”。

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真正有性格问题和某些性格缺陷的孩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父母最好要咨询教育和心理专家,寻求专业的帮助,以避免自己采用了不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的问题和缺陷加重,时间久了更加难以解决。

性格缺陷和言行习惯一样,是孩子年龄越小,性格可塑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孩子,培养好性格、改变不好的性格越容易,而年龄越大,则培养好性格和改变不好的性格越难,所谓“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父母要尽量抓住孩子出现性格问题和缺陷的苗头,在不懂得如何解决孩子的性格问题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防止孩子的性格偏离正常越来越远。

不同孩子的性格缺陷有不同的表现,表现程度不同,表现的方面也不同,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恐惧书本、恐惧考试等问题,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出现胆小、孤僻、特别内向等问题,有的孩子在做事中出现畏首畏尾、不能坚持等问题。有的孩子只有轻微的性格问题,有的则性格缺陷严重到会影响他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不同的性格问题和缺陷,父母可以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了解孩子的性格改善方法,可以通过咨询某些儿童教育专家或心理咨询专家帮助孩子改善性格弱点。尽量不要自己不懂相关知识的时候就想当然地对孩子采取某些不正确的措施,因为这有时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4.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有一个只有4岁大的小姑娘时常像“小大人”似的数落爸爸,“你看你这个懒猫,都几点了还不起床?”“吃饭别吧唧嘴,你就不能学得有教养点吗?”父母都很奇怪,没人教女儿这样数落别人啊,她是跟谁学的呢?

的确,没有人有意识地去教女孩数落别人,是女孩自己“偷艺”而成。原来,她的妈妈在家里时常数落爸爸的不是,爸爸只要有一点缺点,妈妈就会唠叨他几句,完全不顾及在一旁的女儿。而妈妈并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正被一旁的女儿像模像样地学了去,爸爸也就同样成了女儿的数落对象。

年幼的孩子还缺乏是非正误、善恶美丑等观念,但他的模仿能力又是极强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无论父母的言行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善的还是恶的,孩子都会不加分别地“照单全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都是孩子的活教材。

有一个叫吕超的男孩,被人称为神童。他1岁多开始学汉字,3岁就脱盲,4岁读小学一年级,5岁跳级进入三年级,9岁时就跳级到了初中二年级,他知识视野很广阔,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他还全面发展,智力、个性、习惯、自理能力等都非常突出。吕超的父母在平时就很注重给孩子做好表率,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做好孩子的榜样。

吕超之所以比同龄人优秀,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们两人在儿子学习的时候,从不看电视、聊天,而是和儿子一样,也看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他们不说粗话、不吵架,努力给儿子做文明行为的榜样。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的言行和品质,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而父母的言行和品质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更愿意接受他所看到的而不是他所被教导的。为此,父母要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做孩子的好榜样,父母希望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好行为、好品质,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有什么坏行为、坏品质,自己首先要摈弃这种坏行为和坏品质。给父母的建议

孩子有问题,父母先检讨自己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出了某些性格问题之后,总是习惯于责怪孩子,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都是孩子的不对,埋怨孩子不听话,埋怨孩子冷漠、自私,埋怨孩子不孝顺,埋怨孩子不体谅自己的苦心。但是,父母就是没有想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孩子的缺点是不是与自己教育不当有关?

据某报载,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因为在服装店里看上了一件衣服,而母亲没有给她买。这个女孩就在公交车上与母亲争执起来,责怪母亲:“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啊?”这个女孩进而下车拦在公交车前阻止车子前行。网友们对于这则新闻的评论,更多的是指责这个女孩没有教养、不懂父母的辛苦。然而,回到问题的本源,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会没有教养?为什么她会不懂得父母的辛苦?这一切他的父母也有责任!有道是“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未成年的孩子出了问题,大多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或是家庭教育出现了漏洞而让外界不良的现象影响了孩子。“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孩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其父母和家庭的问题带来的副产品。孩子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从他的家庭中找出根源,我们因为孩子出了某些问题而指责孩子,这是有失公平的。

有很多父母会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不好教育,孩子不听话怎么能教育好他?怎么能培养他好的性格?这是很多父母的疑问。但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是父母的“不听话”造成的,他们没有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和要求,而只是强令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才导致了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

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事事都要先检讨一下自己:孩子厌学,是否我们给他的学习压力太大,我们没有帮助他培养起学习兴趣?孩子任性,是否我们对他太百依百顺,让他心里只有自己?孩子浪费粮食和钱财,是否我们没有告诉他父母挣钱的不易,农民种粮食的不易让他不懂得珍惜?孩子总是打骂人,是否我们没有给他做个好榜样,没有教给他如何更好地解决与人的冲突?孩子懒惰,是否我们没有让他得到过劳动的锻炼,让他习惯了舒适?

父母只要做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先检讨自己,孩子也会慢慢学会检讨自己、学会自我反省,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从父母的指责和抱怨中学会指责和抱怨,学会拒不改正错误。

别让自己的不良性格影响孩子

孩子的性格养成与父母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性格好,孩子说话做事就会自信而自然,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能够积极地去做事,孩子在家在外也会生活得快乐;如果父母性格不好,孩子的情绪就容易受父母的影响,说话做事时会产生诸如焦虑紧张、自卑懦弱等不良心理,影响他行为的积极性和效果。

有一位妈妈,她对于自己的女儿不听话的行为有时非常容易动怒,在跟女儿发脾气的时候,她发现平时乖巧可爱的女儿此时会变得非常胆小怯懦,两眼充满恐惧,不敢说话也不敢做事。她知道自己平时的性格不太好,特别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良性格影响到了孩子,就有意识地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虽然她感觉到改变自己的性格很难,但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她觉得自己必须要付出努力。

这位妈妈说,她的性格受自己母亲性格的影响很大。她的母亲很善良、勤劳,也很敬业,对他们的家付出了很多。但母亲有一个性格缺点,就是特别容易发脾气。她对家人好的时候特别好,在她心情好的时候,别人怎么着都可以。但如果做事不顺、心情不好,她就会大吵大闹、声色俱厉地冲女儿和丈夫使性子,而此时,女儿和丈夫说话做事都会小心翼翼,生怕再触动了母亲火暴的神经。当女儿的青春期遭遇了母亲的更年期,母女俩都变得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而女儿在强势的妈妈面前变得有些没有主见,每天都要看妈妈的脸色行事,生怕惹得妈妈生气,招来一顿暴风雨,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忍气吞声。慢慢地,她心里也积聚了一些无名火,焦虑和抑郁情绪时常困扰她,只要在外看谁不顺眼,就会找个替罪羊发泄一通。等到她自己也做了妈妈,因为她曾经遭遇过自己的母亲脾气不好时的“火力攻击”,她能体会到女儿的恐惧和伤害,于是就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

的确,父母的不良性格总会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让他们说话做事的态度和语气也带上了消极的色彩,而父母的不良态度和语气都会被孩子小小的心灵吸收,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孩子也养成不良的性格。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时刻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不良的性格,并努力修正自己不良的性格,以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父母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

孩子的优良性格并不是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父母本身优良的性格对孩子是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因素。可以说,父母优良的性格比父母的说教对孩子具有更大的教育力量。具有优良性格的父母也许不用对孩子讲很多大道理,孩子也很容易形成许多优良的性格,因为父母的好性格对他就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一个遇到不顺正在发火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因为孩子发火而生气、懊恼,也暴跳如雷地教导他:“你小子不要发火好不好,你还惹不起了啊?”父母这种指责式的说教反而会让孩子火上浇油,父母的语气和态度会让他更加心烦、恼怒,可能会发更大的火。而如果父母只是微笑着静静地陪伴着发火的孩子,只是静静地听他诉说他所遇到的烦恼,父母的涵养和大度、父母的宽容和理解也会让孩子慢慢变得有涵养和大度,让他内心的火慢慢熄灭。这其实就是父母的性格对孩子言行的影响,这样长久下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不同的影响。

在父母言行中体现出来的性格品质和父母的言行榜样,比父母义正词严的说教更能激励孩子,有什么样性格的父母往往会教育出什么样性格的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努力优化自己的性格,在一言一行中注意改善自己的性格缺点,而不要只是教导孩子如何做。虽然说,成年人的性格不容易改变,但并非不能改变,逐步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这不仅对于父母自己以后的人生,而且对于孩子的人生都有长远的影响。

把握好教育的主导方向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性格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影响着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父母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教育的主导力量,降低或消除不利因素对孩子性格的不利影响。

20世纪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小时候是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他常常搞各种恶作剧,是一个很不讨人喜欢的孩子。而且,幼时的戴尔因为家庭贫穷和身体瘦小等生理缺陷,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多了些忧郁和自卑。在戴尔9岁的时候,父亲把戴尔的继母娶进了家门。父亲向继母介绍戴尔时说:“亲爱的,你要注意这个全社区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明天他就会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他会让你防不胜防。”

但让戴尔感到意外的是,继母非但没有像别人那样厌恶他,而且还微笑着走到他的身边,托起他的头并抚摸他,她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的、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继母的话让戴尔很感动,他感到心里很温暖,他很久都没有被人喜欢、被肯定的美好感觉了。从此,他和继母建立了很融洽的关系,继母对他的赞赏和肯定逐步改变了戴尔的命运。在戴尔14岁的时候,继母给他买了一台打字机,并对他说,相信他会成为一位作家。戴尔接受了继母的建议,并开始向一家报纸投稿。来自继母的力量激发了戴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继母的关爱和教育下,这个“全社区最坏的男孩”日后创造出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成为成就卓著的成功激励大师,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塑造千千万万人的优良性格的教育之父。

试想,如果不是戴尔·卡耐基的继母,不是她欣赏很不讨人喜欢的戴尔、并给予他关爱和科学的教育,也许戴尔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问题少年直至成为问题青年,也许他的一生就此毁掉。在家庭挫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戴尔曾经是个坏男孩,性格也很忧郁,而他的继母却用肯定和赏识、用科学的教育让他的潜能不断地得到了发挥,最终使他成为一个非常成功而快乐的人。

可见,家庭教育往往会决定一个孩子的性格发展方向,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孩子形成优良的性格,而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则会使他形成不良的性格。因而,父母要努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把握好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影响的主导方向,为他一生的幸福与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5. “家庭会议”

现代的家庭教养态度可以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等。

溺爱型家长对子女过于宠爱、过度关心和保护,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任性、骄横、意志薄弱、自私自利、依赖、懦弱等性格特征。

专制型的家长喜欢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生活和他的言行,要求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意愿去行事,而不顾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感受。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叛逆、不能充分表达、表现自己的性格,有的孩子会养成没有主见、消极、不思进取的个性特征。

放任型家庭的父母时常对孩子放任不管,只顾自己的工作、赚钱或忙于自己的事情如打麻将等。放任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散漫、不思进取、冷漠、情绪不安定、消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溺爱、专制、放任的教育态度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提倡民主的教育态度。所谓民主的教育态度,就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态度是温和的、关爱的。孩子可以在父母面前无拘无束地表达、表现自己,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想法和感受以及决定,他们会信任孩子的能力,平等地对待孩子的一切言行。

民主的教育态度还意味着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在引导孩子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的同时,父母要分担孩子的痛苦、分享孩子的快乐,与他一起哭一起笑。民主的教育态度会使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自信乐观、意志坚强、合群、热爱生活和自然,容易形成孩子积极向上、热情的、友善的性格。给父母的建议

提倡民主的教养态度

只有在真正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性格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的个性才不会受到压抑。民主的父母会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让他充分地表达和表现自己,这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会让他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民主的父母会采用说理和诱导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们会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在很多事情上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他们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中的每一项事务,鼓励他自主决定去做什么事情、如何去做,尊重孩子自己所喜欢的、所讨厌的、所放弃的、所追求的事物,尊重并分享他的苦恼和快乐,支持孩子的几乎每一个选择和决定。

台湾“卡耐基之父”黑幼龙的家庭教育总是很民主的,他的四个孩子长大成人后性格都很好,他认为自己的四个孩子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黑幼龙夫妇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起就非常民主地对待他们,孩子们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都会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而且家里的很多事情他们也要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儿子要去做一些诸如学习潜水、学习开战斗机、玩枪等有危险性的事情,父母没有硬性地阻拦,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父母只是提醒儿子要注意安全。儿子想要到演艺圈发展,父母没有直接说行还是不行,而是要求儿子去好莱坞干一年,到时自己再决定留在好莱坞还是另谋他路。女儿想要放弃只读了一周的法律专业研究生,父亲让她自己列出继续读的好处和放弃的理由,让她自己去决定。

黑幼龙夫妇经常在家里召开家庭会议,讨论许多家庭里的事情,无论多么小的孩子,无论多大的事情,他们都要孩子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当黑幼龙要放弃美国公司的稳定工作而回台湾工作的时候,他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让连同只有6岁的小儿子也在父亲换工作这样的大事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正是父母的这种民主作风,让家里的四个孩子性格都很独立、友善,也都很自信、积极、开朗,使他们都成为让别的父母很羡慕的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

改变专制的教养态度

在无论男女、长幼、尊卑都平等的现代社会里,还有许多父母或祖辈在孩子面前会实行近乎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在家里实行“一言堂”的做法,无论如何,要求孩子要听父母、听长辈的,而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声音。他们觉得自己是家长、是长辈,孩子是孩子,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懂,父母就得严格管教孩子,而子女就得服从父母和长辈的管教。在他们看来,如果两代人发生冲突,父母、长辈永远是对的,而孩子永远是不对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父母这种专制的教育态度是错误的,孩子也是有独立个性和思想情感的人,父母的专制是对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父母的专制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即使父母说的话是对的,孩子也会因为反感父母的态度而拒绝接受父母的管教和要求。

有一个已经19岁的男孩,他的父母都有较高的学历,还是大学里的教授。但父母对于这个已经成人的儿子还是非常专制,控制着儿子的一切活动。他们每天都要与儿子唠叨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去做,这都是儿子自小以来父母的一贯做法。只要儿子一天不学习,父母就会没完没了地教训甚至挖苦儿子,只要儿子在玩,父母就要训斥他不要只知道玩。连同穿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看什么样的电视剧和书籍,和什么样的人交往,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父母都要插手,而且要儿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否则就被斥为不听话,就是不孝顺的儿子。

这个男孩说,父母的做法让他活得很不开心、很郁闷,思想压力很大,有时候他会非常愤怒地与父母大吵一架,甚至会动手打父母。他觉得被父母逼得快要受不了了,经常会像要疯了似的和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家里每天的气氛都很紧张,让他时刻都想逃离这个家。

父母专制的教育态度常常会激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恶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从而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也使家庭教育失去它发挥效用的基础。专制的教育态度容易使孩子养成懦弱、脾气暴躁、仇恨、愤世嫉俗、抑郁等性格弱点。所以,父母一定要克服专制的教育态度,凡事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不要霸道地只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这样对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会更有利。

杜绝溺爱和放任

有一位妈妈对女儿的任性很头疼,她说女儿小时候、中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非常乖巧,很听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但是一回到家里就会变得非常任性,在家里谁也不能惹她不高兴,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顺着她才行,一不满意就会大发脾气,俨然一个霸道的小公主。到了大学谈恋爱时,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不是女儿不想和男友继续走下去,而是男友时间久了都忍受不了女儿的任性,她不能容忍男友对她一丁点儿的不关心,容忍不了对方的一丁点儿缺点。

这个女孩主要是从小父母家人就总是娇惯溺爱她,总是事事满足她的要求,不忍心让她受一点委屈,不忍心让她吃一点苦,慢慢地就形成了她任性霸道的性格。太多的事例证明,对孩子溺爱是有害无利的,容易让他养成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等不良的性格,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是每一对父母都应该努力避免的。

溺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影响,同样,放任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顾也是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的。孩子毕竟缺乏生活和人生的经验,需要父母对他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但有些父母会由于某种原因,如忙于挣钱、工作等,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这最终也会给孩子和整个家庭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晓军的父母在他6岁时就离婚了,母亲离家,而父亲也外出打工,留下他跟乡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父亲一年半载才回来一次,根本没有时间管教儿子,而爷爷奶奶也只是管得了孙子的吃喝,其他的都顾不上。由于家里穷,晓军上学时断时续,交不上学费就逃学,爷爷奶奶给他交了学费他就再去上几天。在逃学的日子里,晓军和一些有同样遭遇的“留守少年”一起在外面混,他们很多初中没毕业就再也不去上学了。对于晓军的逃学和退学,爷爷奶奶也不再管他了,他们觉得无能为力。后来晓军干脆把父亲寄给他的生活费、学杂费拿来和伙伴们一起挥霍在了网吧和饭馆里。晓军“翅膀硬了”,爷爷奶奶再也管不住他的身、也管不住他的心了,父亲常年不回家,那就更不必说了。于是,晓军就乐得和朋友们在外逍遥自在,上网、下馆子、玩女友,钱总有花完的时候,没钱了,他们就去抢劫,花完了再去抢,最终和同伴一起沦为少年犯。

晓军的例子就是因为父母和家人对他持放任的态度,平时对他疏于管教,任由他去做坏事,导致他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歧途。

可见,溺爱和放任都会让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溺爱给孩子的是过多的爱、是畸形的爱,而放任常常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少管教和引导,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态度。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力求避免的。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我们认为,父母在做好孩子“衣食父母”的前提下,要努力在民主的教养态度下努力去做孩子的良师和益友。首先要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做到让孩子吃饱穿暖是不行的,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益友,分享和分担孩子的快乐和烦恼,还要做孩子的良师、引导他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16岁的峰峰和父母之间就像是朋友,他和父亲时常开玩笑,还“称兄道弟”,和妈妈也时常“没大没小”。峰峰什么问题都可以和父母谈论,无论是什么事情,父母总是非常民主地听取和尊重儿子的意见。峰峰非常感激父母的是,他们总是会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让他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一次,他和父母谈论“学生恋爱”的问题也让他受益匪浅。

原本对学校某些同学谈恋爱的事情漠不关心的峰峰,某一天,突然对同学谈恋爱的事情来了兴趣。那一次是很要好的几个同学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谈论起了这个问题,他也就想起了自己比较有好感的那个女孩。

回到家,峰峰就和爸爸妈妈谈起了这个问题。父母听儿子谈到了恋爱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们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奇,爸爸很平静地问儿子:“你小子是不是有喜欢的女孩了?告诉我,她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孩,漂亮不?聪明不?”

峰峰也一脸淡然地说:“可能是我魅力不够吧,还没有女孩喜欢我呢,有没有偷偷喜欢我的,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倒是真对一个女孩有点好感,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喜欢。”“哦,你觉得真正喜欢一个女孩是什么样的?”妈妈问。“是不是就是想和她在一起,和她一起说话、一起做事?”峰峰说不出太多。“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你慢慢就会体会到了。我觉得这个时候男女之间的喜欢就像是刚刚熟了的葡萄一样,看上去红得很好看、很诱人,但吃起来还有点酸呢,等过一段时间,葡萄真正熟透了,才会又香又甜,那个时候才是很好吃的。所以,峰,你如果喜欢一个女孩,就要让感情这种葡萄真正熟透了的时候再去采摘。”峰峰的妈妈说。“我想起我在高中的时候喜欢一个女孩,那个时候我就天天想着法儿靠近她,努力争取更多和她在一起的机会。说实话,刚开始她也愿意和我在一起说话聊天,我就差跟她表白我喜欢她了。可是经过交往之后,我慢慢发现我只是被那个女孩美丽的外表迷惑了,实际上她是一个很任性、也蛮不讲理的女孩,我发现和她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幸亏我没跟她表白,我就很自然地和她疏远了关系。现在我明白了,那个年龄很多人所谓的恋爱或对异性的喜欢常常只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被对方的某一个优点迷惑了,真正深入交往下去才发现对方身上也有很多自己不喜欢的缺点。这种感情就像美丽的肥皂泡,远看很美丽,但很容易破。当然也有真正情投意合并且很般配的,但那种情况不多……”父亲也兴味盎然地谈起了他的“初恋”。

峰峰的父母就是在这种与儿子平等的交流探讨中,春风化雨般地让儿子明白一些人生道理,让他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而峰峰也在这种温馨的交流中,懂得了该如何处理自己与异性的关系,懂得了其他许多人生道理。正因为这种融洽的交流气氛,正因父母让儿子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许多有益的人生教义,峰峰觉得父母既是他的良师又是他的益友。

6. “孟母三迁”

教养环境是指在家庭里教育孩子的人员组成、家庭气氛以及家人之间所组成的教育合力等因素,比如单亲家庭的教育,家庭人员众多但教育观点不一致的教育,隔代教育等,这些因素对于孩子的性格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男孩和女孩都是如此。一般而言,男性和女性采取的教育方式会不一样,给孩子带来的性格影响也是有区别的,如男性大多豪爽、大度、要强、果断,而女性大多细腻、情感丰富、更关心细节,而这些品质对于一个男孩或女孩都是不能缺少的。只有父爱和母爱都健全,孩子的性格才会更健全。除了在离异或丧偶的单亲家庭里,即使是父母双全的家庭里,有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常会因为忙于事业,整日不在家甚至常年在外,而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很少,这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隔代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决定孩子一生的婴幼儿时期,大多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教育孩子就成了祖辈的重要任务,但很多家庭会因此带来很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多老一辈人坚持传统教育得多,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再加上“隔辈亲”的缘故,很多老人容易溺爱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比如让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霸道、冷漠等不良性格。

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关系比教育本身更重要,对孩子如此,对成人其实也是如此。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良好的关系会激励家庭每一个成员努力做事、认真做人、积极学习和工作。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过多的说教,我们更容易被对方良好的言行所打动,更容易从对方美好的言行中获得力量,从而也去积极地行动。

所以,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养环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人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多学习,为孩子的优良性格培养打造肥沃的土壤。给父母的建议

了解教养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要培养孩子的好性格,父母需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古人在这方面就为现代父母做出了榜样,孟母三迁就是其中一例。

孟子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去了,母亲一个人带着他生活,靠纺织为生并供养儿子。最初,他们母子住在父亲的墓地附近,孟子就和墓地附近的小孩一起模仿大人跪拜、哭号,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后,就想:儿子这样下去可不行,这样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于是她带着儿子搬到了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子玩起了学商人做生意的游戏,或者鞠躬欢迎客户,或者和客人讨价还价。孟子的母亲知道后,又皱起了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的成长。于是她带着儿子又搬了一次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受邻居孩子的影响,孟子从此开始变得守规矩、懂礼貌、爱读书。这时,孟子的母亲才满意了:这才是适合儿子成长的地方啊。“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它不是决定性的力量,但如果不良环境的影响力量超过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量,就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利的后果,使他养成不良性格。为此,父母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努力创造对孩子的优良性格有促进作用的环境。

当然,周围大环境是我们个人难以改变的,但是父母可以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邻里环境、家庭环境,这些环境同样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学生,她的父母都是很善良、性格很好的人,他们对周围的邻居也都是以礼相待,喜欢帮助别人,同一栋楼里若是谁家有纠纷,只要这个学生的父母一出面,就总能化干戈为玉帛。对于邻居的孩子们,他们也像是自家的孩子一样喜欢,父母的影响也使得这个学生非常善良,喜欢帮助别人。所以小区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到他们家来玩,每到寒暑假期他们家里就是一个欢乐的孩子的乐园。这个学生在学校里也是老师和学生都很喜欢的“好同学”、“好姐妹”、“好学生”。这个学生其实就主要得益于她的父母为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邻里环境和家庭环境,让她在这个环境里受到了浸染,也成为一个性格很好的孩子。

单亲家庭要谨防孩子的性格缺陷

单亲家庭的孩子相比正常家庭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可能产生性格问题,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胆小自卑、性格孤僻、内向敏感、脾气暴躁、冷漠等性格弱点或性格缺陷。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亲或母亲,他们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会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觉得比别人缺少一些东西,因而他们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某些问题。

媛媛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她,6岁之前的媛媛生活一直很快乐。但因为父母感情不和,媛媛6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媛媛判给了妈妈抚养。最初,妈妈跟女儿说,爸爸是出差了,要很久以后才能回来。爸爸刚搬走没几天,媛媛就嚷嚷着要给爸爸打电话,想让爸爸回家。但刚刚离异的妈妈心情很糟糕,不想和丈夫有任何联系。女儿的要求让妈妈很无奈,妈妈就总是找理由拒绝女儿,有时还忍不住冲女儿发脾气。

过了一段时间,媛媛回到家后突然哭着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宁宁说我是没有爸爸的孩子?爸爸为什么还不回家啊?”“我们为什么不去奶奶家看爷爷奶奶了?”因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城市,爸爸经常在周末带着媛媛去奶奶家,所以她对爷爷奶奶的感情也很深,爸爸走后的很长时间里,媛媛再也没有去过爷爷奶奶家,不免会想他们。妈妈依然忍着悲伤告诉女儿说,爸爸出差了,要很久才回来。“那我们给爸爸打电话叫他回家嘛。”媛媛不依不饶。“不行。”妈妈对女儿最近这段时间总是提起爸爸很恼火,这段时间她身心都很疲惫,忍不住冲女儿发起了火。她在心里斗争了很长时间,该不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女儿。思虑了很久,也许是抵不住女儿一再要求找爸爸的纠缠,妈妈最终跟女儿说:“你爸爸这个坏蛋不要我们了,他不会回来了。”

自从知道了爸爸不要她和妈妈之后,媛媛似乎变了一个人,原本活泼可爱的她变得很内向自卑,也不再爱说话,时常抱着爸爸给她买的那个玩具小熊伤心地流泪。她也不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疯玩,而常常是一个人面无表情地静静地待在一个角落,小小年纪的媛媛有了自闭的倾向。

媛媛的性格变化就是因为父母的离异带来的。离婚对于夫妻双方和孩子以及对于双方家庭中的其他人而言都是一件很大的负性事件,而其中伤害最大的往往会是年幼的孩子。因而,离异常常会成为很多父母很难帮助孩子面对的难题。当然,离异家庭并不一定会让孩子出现性格缺陷,这主要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面对父母离婚这件事情,如何教育孩子面对以后完全改变了的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小强的父母做得很到位,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广大父母学习。小强父母离婚时,他们就告诉了儿子父母离婚的真相,并告诉他,爸爸妈妈离婚不是小强的错,而是父母的生活习惯、人生观点等不一致,导致他们很难继续生活在一起。他们告诉儿子,虽然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不在一起生活了,但爸爸妈妈都还是爱他的,他依然是爸爸和妈妈的宝贝。他们离婚之后,与小强生活在一起的妈妈每到周末就鼓励儿子去爸爸那边生活两天,要他和爸爸好好玩、好好交流。背地里,小强的父母从不在儿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而只是告诉儿子,爸爸(妈妈)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希望儿子幸福快乐。虽然离婚了,但小强的父母依然努力在儿子面前维护对方的形象,他们相信这样才不会让儿子的内心产生迷茫和彷徨。

在离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只要父母努力做到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爸爸和妈妈依然是最爱他的人,虽然他们不在一起生活了。父母要努力增进孩子与对方的关系,而不要让父母的矛盾影响到孩子,用积极的心态和孩子一起面对单亲家庭生活这一事实,这样就会避免孩子出现性格缺陷。同样,对于丧偶的单亲家庭,健在的父母如果能够在亲友中给孩子找一个男性或女性榜样,让孩子经常与他或她接触、交流,这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隔代教育要有方法

在现今,有很多家庭对孩子实行隔代教育,老一辈的人退休后没有什么事情缠身,且身体还算健康,而年轻的父母因为要挣钱养家,整天忙于工作,就大多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这既让年轻父母减轻了负担,老人又发挥了余热。

但不可避免的是,隔代教育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俗话说“隔辈亲”,有很多老人对孙辈相对来说都比较溺爱,很多事情都会依着孙子或孙女,这就容易让孩子出现一些性格上的问题。再有一点就是,很多老人大都带着传统的育儿观念,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他们大多只满足于让孩子不饿着、不冻着、不伤着,不知道如何对孩子实行科学的早期教育,这常常会影响孩子某些方面的性格养成。

隔代教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多都具有自我中心意识严重、任性、脾气暴躁、不懂感恩等性格缺陷,这主要是由祖辈对于孙辈的溺爱造成的。有一个4岁的男孩,他非常任性、霸道,脾气也不小,在家里真是“无法无天”,谁也不能违逆他的意愿,俨然一个“小皇帝”、“小霸王”。他喜欢吃香蕉,妈妈买来香蕉,只有孩子自己能吃,其他人谁也不能吃一口;他喜欢看中央少儿频道的动画片或其他节目,几乎每天都是他一个人“霸占”着家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别人谁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都不让;他要买一辆昂贵的电动童车,就一定要得到,不管父母如何囊中羞涩、如何劝阻不给他买,他都不同意;他吃饭时不想吃蔬菜,他就不吃,父母如何“诱惑”都没用。一句话,这个男孩在家在外一直都是:他想要的,怎么着也要得到满足;他不想要的,什么办法都不好使,稍不如意,他就会满地打滚、大哭大闹或者摔砸东西以示抗议。

这个男孩的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爷爷奶奶惯坏的,孩子自小由他们带大。因为是唯一的孙子,爷爷奶奶对他百般溺爱、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把他当做一个价值无量的宝贝宠爱着。孩子的父母要是因儿子做错了事要批评他、惩罚他,爷爷奶奶就会护着孙子,不让父母伤孙子一丁点儿。老人动不动就跟父母说:“别伤着我孙子。”好像他们才是孩子真正的亲人。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对老人的做法也无可奈何,但也很难说服固执的他们。

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家庭都会存在,年轻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负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来,有条件自己教育孩子就要自己教育。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要让祖辈带孩子,父母要和祖辈多交流,平和而耐心地给老一辈讲解溺爱孩子的危害,和他们一起学习一些科学的儿童教育知识,告诉他们要真正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以科学的爱。

父母教育观点要一致

对于一个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其父母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时,家里的老人还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但在一个家庭里,缺乏生活和人生经验的、幼小的孩子需要接受家人观点一致的教育,如果家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点不一致,就容易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容易让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

11岁的刘勇读小学五年级,和许多家庭“严父慈母”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他们家是“严母慈父”。刘勇的爸爸是个心胸开朗的人,或者可以说他是个大大咧咧、很“粗”的男人,他对儿子也是很宽容,他觉得只要儿子吃得好、身体健康、心情快乐、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不会强求儿子一定要取得多么好的成绩,不是非要他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不可。总之,他觉得只要让而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和生活就可以了。

然而,刘勇好强的妈妈就不一样了,她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学习一定要名列前茅,做事一定要做得很地道。她要儿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班,要他发展几项个人的特长;她要求儿子吃饭不能吧唧嘴、不能狼吞虎咽,读书学习时不能搞各种小动作。儿子的一点小缺点,妈妈就要借此大做文章;儿子的一点小失误,妈妈就要唠叨半天;儿子稍有懈怠,妈妈就会严加管教。

为了儿子的教育,刘勇的父母常常会争论不休、各不相让,有时候还会互相争吵、打骂,爸爸说妈妈“过于苛求”,妈妈说爸爸“对儿子不负责任”。而刘勇夹在中间常常会不知所措,特别是父母都在身边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听妈妈的还是该听爸爸的。刘勇喜欢和爸爸在一起,惧怕和妈妈在一起,因为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刘勇会非常轻松、自由、快乐,而和妈妈在一起,他会拘谨、紧张,但妈妈在的时候,刘勇不敢表现出亲此疏彼,他害怕妈妈的训斥和打骂。因此,刘勇在父亲面前总是自信而勇敢,而在母亲面前却像是一头小绵羊,表现得很懦弱。

刘勇的两重性格表现就是父母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观点所导致的结果,这也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影响他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经常交流和沟通,要统一教育观点,避免对孩子的性格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教育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很多教育”,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比教育本身更重要。为什么许多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得什么儿童教育,但他们的孩子却非常优秀呢?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会发现,在城市,有很多有高能力、高学历或较高地位、家庭条件优越的父母,因为总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总喜欢居高临下地训斥、教导孩子或严厉地管教孩子,而他们的孩子却仍会出现很多问题。而某些生活地位低微、家境并不富裕、也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因为和孩子像朋友似的相处,平静温和地对待孩子,他们的孩子反而性格很好,而且学业、交际、做事都很不错。因为这些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似的关系,这让孩子感觉到平等和被尊重,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父母之爱,因而能够用良好的言行去回报父母。而那些对孩子发号施令,居高临下地训斥、教导孩子和管教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为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但这些付出在孩子看来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会觉得没有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赏,这必然会伤害他的心,也自然不利于他的性格养成了。

孙云晓的女儿在一个周末晚上要去庆祝同学的生日,回来时爸爸去接她,他们事先约定8点钟在地铁站见面。但女儿回来却晚了一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多小时里,爸爸焦急万分,虽然对于女儿食言很生气,但他克制住自己的焦躁和愤怒情绪,细心地给女儿分析了一个女孩晚归的不便。对于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女儿很是歉疚,也连夸爸爸这么理解她,这就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爸爸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训斥女儿,只是大声地责怪女儿不该晚归,只是严厉地教导她如何注意安全、晚上要早回家,这就是居高临下的教育了。而这样做的效果远不如前一种方式,这样会更容易激起女儿的反感,会让她反而强词夺理。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信任和宽容孩子,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和交流互动,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和孩子如朋友似的亲密、平等关系中让他潜移默化地接受正面的教育,这比许多语言的教育和教导要有效得多。因而,爱孩子的父母们,无论你们是否具备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都要努力与子女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努力与孩子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7. 两朵玫瑰的命运

据报载,暑假期间,某省一位年轻妈妈觉得自己14岁的儿子比较叛逆,喜欢上网玩游戏,没有吃过什么苦,学习成绩也不好。她听一位朋友说暑假里有个吃苦夏令营可以帮助改变孩子、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这位妈妈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报了名,要他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希望夏令营能改变儿子的一些坏习惯。

儿子在夏令营待了7天的时间,从没有吃过苦的他每天跟着营员和教练进行军训、背着背包拉练、攀岩。他们每天要吃粗茶淡饭,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没有零食可吃,一盘回锅肉很快就被营员们抢光了,他们还要给父母写感恩信。这些事情对于这个男孩来说的确是在吃苦,因为这些事情他从来没有做过。因为害怕完不成任务遭到教练的批评,所以这个男孩每天都努力坚持完成每一个任务。

等到儿子结束夏令营回到家,妈妈看到儿子被晒得又黑又瘦,非常心疼,赶紧给儿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让他美餐一顿;儿子要洗碗,妈妈夺过来没让他洗,一是觉得愧对儿子,二是怕他洗不干净;儿子自己洗衣服,妈妈嫌他没洗干净,又重新洗了一遍。没过几天,这个男孩又恢复了夏令营前的样子:上网打游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不做了。这让妈妈很是不解:不是说吃苦夏令营能改变孩子吗?为什么儿子参加了夏令营还是没有任何作用?他还是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不愿意再吃苦?

上面这位妈妈的困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对于这种情况,父母除了抱怨孩子难教育、抱怨现在的各种教育机构有问题之外别无他法。然而,这些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他们自身出了问题,因为父母缺乏对儿童教育规律、对儿童心理的认识,因为他们自身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才最终使孩子走向了父母期望的反面,甚至抵消了各教育机构正常教育的效果。比如上面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她自身缺乏正确教育孩子吃苦的能力,她也不了解孩子的吃苦品质不是靠一场“恶补”就能一劳永逸的,她不了解正是自己剥夺了儿子在家里吃苦、爱劳动的条件和动力。

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好性格,父母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推给各种教育机构。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性格老师,因为性格培养不能像在学校学习文化课那样,一段一段地告诉孩子该如何去做,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的。父母的教育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父母要不断地去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和教育规律,学习儿童教育方法和艺术,并不断把这些内容运用到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想要不通过培训学习、不拿到上岗证、没有锻炼出相应的做事能力就做好某一项工作,那只是妄想,家庭教育也不例外。给父母的建议

父母要学习教育艺术和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小时候有时也会调皮捣蛋,而每当她调皮捣蛋时,她的妈妈就会生气地抄起笤帚或拖鞋或别的什么东西要打她,而眼看要挨打的张怡筠会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妈妈就会心疼地放下笤帚或拖鞋。但时间久了,妈妈发现女儿是在假装用眼泪“感化”妈妈,有时她的这一做法不免让妈妈更生气,女儿再调皮捣蛋时妈妈仍要打她几下。

后来,张怡筠的妈妈听说有一种“心灵成长课程”可以帮助父母调节与孩子的关系,提高教育的效果,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每天晚上去上课学习,她在课堂上了解了打骂不是教育子女的好办法,还学到了许多儿童心理知识和儿童教育方法。回家后她就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教育女儿的实践中,她改变以往的打骂方式为与女儿平等的交流。让女儿奇怪的是,她和妈妈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觉得妈妈变得和蔼可亲,像是自己的大朋友,她也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张怡筠的变化和她们母女关系的变化正是得益于母亲改变了教育女儿的方式和方法,她采用了更加科学的儿童教育方法,从而收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确实,教育孩子是需要方法的,科学的方法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错误的或拙劣的方法只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下面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有两个小女孩和她们的妈妈同在公园里玩,当一个小女孩看到花池里漂亮的玫瑰时,她飞快地跑过去,伸手要摘花,另一个女孩发现她要去摘花,也跑过去摘。这时其中一个女孩的妈妈看到女儿的举动,突然大喝一声:“干什么,不许摘花,上面有刺。”女儿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仍要去摘。妈妈这时火了,跑过来用力抓住女儿的手:“不要你摘,你偏要摘,扎着手怎么办?”也许妈妈的强制激起了女儿的反抗,她甩开妈妈的手仍旧坚持要摘,妈妈这时生气地打了女儿一巴掌,女儿不依不饶地大哭起来:“我就要花,我就要花。”周围游人的目光让妈妈好不尴尬。妈妈要强行拖着女儿走开,女儿说什么也不让,依旧扯开嗓子大哭,她一定要摘到花才肯罢休。妈妈只得环顾一下四周,发现没有公园工作人员后,迅速摘了一朵玫瑰花掰掉了上面的刺塞到了女儿的手里,带着她急急地离开了。

而另一个女孩的妈妈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成功阻止了女儿摘玫瑰花。她看到女儿要去摘花后,蹲下来温和地对女儿说:“宝贝,你要做什么?”“妈妈,这花好漂亮,我要摘下一朵来。”妈妈回答说:“哦,花儿真的好漂亮啊,它是不是在向宝贝炫耀它的美丽呢?”顿了一顿,妈妈继续说:“花儿是长在泥土里的,你看,花儿的下面有好多的泥土。花儿要从泥土里吸收水分还有各种养分,这样它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开得这样美丽。你是不是每天要喝水、吃饭才能更快地长大啊?”女儿冲妈妈点了点头。“如果我们把它摘下来,那它还能不能从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分,继续长大、继续开得这样美丽呢?”女儿又摇了摇头。“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把它摘下来,摘下来花儿就死掉了,它死掉后就不漂亮了。而且这上面还有刺,你要摘的时候不小心会把你的手扎破的。”妈妈把一朵玫瑰花往一旁推了一下,指着上面的刺对女儿说。“妈妈,我不要花儿死掉,死掉就不漂亮了。我不摘花了。”妈妈欣慰地笑了,又和女儿欣赏了一会儿玫瑰花,愉快地走开了。

可见,教育方式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而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一点尤其需要父母注意。

仅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

有这样一家三口,多年来他们居住在一套只有不足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母亲为了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已经辞职多年在家,而三口人的开销全部要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和业余收入。刚刚上初中的女儿几乎什么也不用操心,除了专心学习和练琴。

父亲工作非常努力,业余也是抓紧一切时间搞第二职业、第三职业挣钱养家,而母亲则对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等照顾得无微不至。夫妻俩都非常爱这个女儿,爱得甚至没有了自己。可以说,父母两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因为这个女儿。每天,母亲都早早起床给女儿热牛奶、煎荷包蛋、做汉堡、准备好洗脸水和洗刷用具、收拾好学习用品,亲自骑电动车把女儿送到学校,然后回家来开始帮助女儿洗衣服、收拾房间、准备午饭,到午饭时间就给女儿送去,下午还是忙碌女儿和丈夫的事情,有时还要四处帮助女儿打听、了解各种学习班、特长班,或咨询教育专家、营养专家如何教育女儿、如何给她更好的营养,到处咨询寻找适合女儿的学习资料、学习用具,等等。而父亲本职工作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但他常常天不亮就出门,有时卖报纸,有时做钟点工,到上班时间就去公司上班,下班后照样又是去做各种短时工,他要抓住一切机会挣更多的钱。因为女儿需要学习用品,需要加强营养,需要学琴,需要参加不同的学习班,需要和同学外出游玩,到处都需要钱。而父母自己则时常舍不得花一分钱,他们常年都穿那几套有点褪了色的衣服,电视也舍不得看,父亲为了女儿也不吸烟不喝酒,母亲从不化妆、不买高档服装。他们对女儿的每一点需求都从不含糊,每一个小细节都不会疏忽,女儿要买一个她喜欢的昂贵的发夹,他们也会省下钱为女儿买来,他们连女儿与同学闹矛盾、与老师产生误会这样的事情也要操心。

夫妻两人对女儿可谓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无疑,他们很爱自己的女儿,也对女儿的成长和学习非常有责任心,对女儿的每一件小事都非常用心,全力以赴去为她做好。然而,父母的全心付出并没有带来好结果,女儿对于父母这浓浓的爱越来越难以承受,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她越来越渴望自由,越来越渴望独立,她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做法。虽然内向的她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她内心隐忍了太多这样的不满之后就会对抗父母,而此时父母也是无原则地谦让女儿,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女儿做着一切。终于,女儿的不满越来越多,她觉得自己的家、自己的心灵越来越狭小,常让她有窒息的感觉。

很多父母会像上面这对父母一样,会对孩子倾注全部的爱,会非常负责地为孩子做着一切事情。没有一个父母会否认自己不爱孩子、对孩子缺乏责任心,但做父母仅仅有爱心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种庄稼我们要了解庄稼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方法;做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法,何况是教育孩子呢?要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除了有爱心和责任心,还必须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还要有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兆军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也许是遗传了父亲的某些性格特征,他更喜欢一个人在一旁玩,摆弄小汽车、玩沙土、搭积木等,他不希望别的小朋友参与,如果有小朋友过来要和他一起玩,兆军就会拿起自己的玩具跑到另一边继续玩。兆军也不喜欢和陌生人交谈,家里来了客人,他总表现出比较害羞的样子,常会跑进自己的房间里摆弄自己的东西。而生性开朗的妈妈觉得儿子这样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性格对他长大后不利,男孩子就要有个好人缘,这样才好办事。为此,兆军妈妈就千方百计地让儿子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与陌生人说话,带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等。但对妈妈的安排,兆军有时会表现出不服从,严重时就会大哭大闹,冲妈妈发脾气,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小不点开始有脾气了,越大越不听话。”

辉辉是个调皮好动的女孩,她好像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家里的所有物品她几乎都要动一动、摸一摸、看一看、研究一番,像很多男孩那样成为一个“破坏大王”。爸爸妈妈不管做什么事情,她总会小尾巴似的来到他们身边,要求参与爸爸妈妈的活动。在外和小朋友一起玩也总是不闲着,一会儿指挥这个,一会儿教导那个,时常会兴奋地大喊大叫。辉辉的这些表现可不是爸爸喜欢的,他希望女儿成长为一个小淑女而不是一个“疯丫头”,乖巧、温顺、可人。于是爸爸就非常努力地要改变女儿的这些“缺点”,要求女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言一行都要“有个女孩样”,“别像男孩子似的那样疯跑狂喊。”爸爸对于女儿“不规矩的行为”总会严加干涉,规定她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规定她吃饭要闭嘴咀嚼、笑时不要嘴巴张得太大、做事不要风风火火……对于父亲这样的管束,辉辉反感透了,这样哪有自己随心所欲来得痛快,所以就处处反抗父亲的管教。

兆军的妈妈和辉辉的父亲面对孩子不符合自己愿望的表现,采取的都是违反儿童心理的做法,他们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些天生的自己的性格偏好,比如兆军也许天性就内向、喜欢独处,而辉辉天性就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如果父母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孩子的性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反抗。事实上,兆军和辉辉的那些截然相反的表现也并非绝对是不好的,只是因为他们的做法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才被认为是不当的言行。对此,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孩子的做法,而是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了解他的愿望,然后适当地加以引导。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了解孩子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他心理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性急有的稳重,有的爱说爱跳有的沉默不好动,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冒险有的喜欢规矩。而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如孩子在小学时期乖巧听话,而到了中学时因独立性、自主意识都增强,变得有些不听话。父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父母要了解教育规律

几年前,海南一位渔民张建民开始训练女儿张慧敏进行马拉松长跑,他的训练计划一直以来都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爱好长跑的张建民曾经要训练儿子也就是张慧敏的哥哥每天练习长跑,但儿子每天不愿意起床,再加上家里人都反对,父亲就只好放弃。后来,他有了女儿张慧敏,他就从女儿3岁多的时候开始训练她长跑,虽然这也遭到了家里人和周围人的反对,但张建民没有放弃,他坚持要把女儿训练成马拉松冠军,因为他发现女儿似乎比较喜欢跑步,而且有长跑的天赋。

张建民给女儿制订了严格的5年训练计划,从每天的100米到500米,500米到1000米,1000米到1万米,强度不断增加,不论刮风下雨,不管道路泥泞,不管酷暑严寒,父亲都要陪着女儿一起长跑。现在张慧敏每天都要坚持跑30多公里,周末则要跑40多公里,有时要超强度地每天跑10个小时。虽然小慧敏也有偷懒的时候,有劳累不想跑的时候,但整体来说,她还是比较听父亲的话,长跑一直坚持了下来,而且成绩渐长。2007年暑假、张慧敏8岁的时候,张建民要求女儿从三亚跑到海口,这是有数千公里的距离。2008年暑假,张建民要求女儿从海南跑到北京,经过了55天的坚持,父女俩从海南跑步到达了北京,跑了3588公里的距离。

在很多人看来,张建民如此训练女儿是在“虐待”女儿,一个不足10岁的女孩每天都要作这样超强度的体育训练无异于酷刑。他从开始训练女儿到现在已经有多年时间,这期间,外界一直是质疑声一片,而很多专家也称这样的训练计划“很不科学”,都替小慧敏担忧。

在张慧敏从三亚跑到海口之后,海南省级体校科研所的科研人员曾给张慧敏作了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他们发现张慧敏的某些指标出现异常:一是尿蛋白出现一个阳性,正常情况下应该全是阴性,这表明小慧敏运动量过大;二是血尿素氮值偏高,这显示慧敏的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三是她的血红蛋白也在正常范围的下限,这表明她的营养不足。科研人员认为,过大的运动量给张慧敏的身体带来的损害暂时还不会明显表露出来,但因她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阶段,过大的运动量会给她的骨骼、心脏、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会带来损害。海南省文体厅竞技处处长叶志春说:“这么大的女孩每天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我觉得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可取,违反科学,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建民自己喜欢长跑,也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马拉松长跑冠军,就不顾众多的反对和阻碍坚持要女儿每天进行超强度的训练,无论说他爱名争利也好,还是说他望女成凤也罢,他的做法确实违反教育规律,而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最终会给孩子带来某种程度的身心伤害。无论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一定先要了解儿童教育规律,且要遵循儿童教育规律,否则,只会伤害了孩子。

第二章 培养孩子成功的个性

台湾学者柏杨曾说:“一个人的悲剧,往往由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这句值得所有父母深思。成功的个性包括乐观、坚强、自信、勇敢、有责任心等,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些良好的个性时,他也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不过,培养这些个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要在生活中抓住一点一滴的机会去培养,要有耐心,要有方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个性健康、阳光向上的好孩子。

1. 西点校训的启示

责任心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立世的根本,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会认真努力地去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不会去做有害于自己、有害于他人、有害于社会的事情。可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就一切的根本,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众所周知,美国西点军校素有“美国将军的摇篮”之称,美国军队中很多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等都是该校的毕业生。此外,西点军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成为了商界的著名领袖。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和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在培养领导者方面,谁做得最好?他们的答案是美国的西点军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全球500强企业里,美国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级别的高级管理人才超过5000名。为此,美国西点军校也堪称最优秀的“商学院”。

为何西点军校能够培养出如此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原来,西点军校把“责任”当做非常重要的一项品质来培养,他们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无论做什么事情,“责任第一”是学员们“没有借口”的责任,培养学员的责任感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要求学员做的事情,学员必须要“没有任何借口”地去执行,而且要执行好,没有做好相应的事情不要寻找任何借口,这就是学员的责任,也是他们所要求的做人的责任。学校的精神要求每一个学员在毕业之后,无论从事哪个岗位的工作,负责并高质量地完成该岗位的工作才是尽到了一个人的责任。一个军人有军人的责任,一位教师有教师的责任,一位官员有官员的责任,一个父母有父母的责任,一个孩子也有孩子的责任。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要求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扮演好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而培养孩子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富有责任心,这是父母们的重要责任。给父母的建议

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要教育他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父母就不要代劳、不包办、不代替,而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吃饭、穿衣、整理房间、整理好个人和房间卫生、搞好自己的学习等,这些孩子自己的事情都要让他学习、锻炼着自己去做。父母过多的包办、代替会削弱孩子对自己的事情的责任心,不利于他责任心的培养。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的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早上喜欢睡懒觉,每天早上要父母三番五次地喊起来吃饭、上学。但有时候,妈妈叫她叫不起来,每天早上快要上学的时候,妈妈就喊女儿:“孩子,该起床了。”女儿这时会偷懒,嘟囔着说:“我再睡一会儿。”真要是女儿起晚了、上学迟到了,她却不高兴地责怪起父母来:“都是你们,没有按时叫我起床,让我迟到了。”

为此,孙云晓给女儿买了一个闹钟,并告诉她,起床吃饭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负责。从明天开始,你自己安排起床时间,几点起床你上好了闹钟,闹钟响了你要是不起来,就是到了中午12点我们也不会叫你。最初的几天,闹钟响了以后,女儿常常会把闹钟按下去继续睡一会儿,结果有时睡过了头,孙云晓夫妻俩也不管她,也不说话,任她迟到。由于事先约定好的,起床上学要女儿自己负责,这样她迟到了也不好对父母说什么。

然后,小姑娘就自己想办法,怎样解决睡懒觉、迟到这个问题。她在房间里放了两个闹钟,且把闹钟放在了手够不到的地方,这样早上醒后就无法躺在床上按下闹钟,瞌睡虫被闹钟吵没了后,她就只得乖乖起床。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现代家庭里,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做得过多,哪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也喜欢代劳,如为孩子准备好学习用具、帮助他穿衣吃饭、替他洗衣服、替他整理房间,甚至替他写作业,就差替他上考场考试了。然而,父母这样“越俎代庖”的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很多事情缺少责任心,动不动就要求父母“给我削一下铅笔”,“帮我系一下鞋带”,“给我洗一下衣服”。慢慢地,孩子越来越缺乏责任心,成了依赖性很强的“寄生虫”。

让孩子为自己的失误负责

有些孩子做错了事情之后,父母喜欢为孩子去补救,比如,吃饭洒了汤,父母就赶紧拿抹布抹干净桌子,为他换下洒上汤的衣服并替他洗干净;孩子因为马虎丢了学习用品,父母马上花钱为他买来;孩子上学忘了带书本,父母赶紧马不停蹄地跑到学校给他送去。很多人认为父母做的这些事情都很正常,没什么不可以。

但父母的这些做法难以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会让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反正出了问题有父母呢,自己继续出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就还是照旧漫不经心地做事。出了问题有父母“兜着”,孩子自然难以更用心地去做好相应的事情,这样怎能更好地培养他的责任心呢?

有一位父亲曾跟某教育专家抱怨说:他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就丢了好几个,孩子对此还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专家就问这位父亲,是不是孩子丢一个你就给他买一个啊,那位父亲说是的。专家就继续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孩子觉得丢了小黄帽爸爸马上就可以给买一个新的,他觉得丢了也无所谓。若让他不再觉得丢了无所谓,那就等他丢了让他自己去找,找不到第二天就不能戴小黄帽去上学,若是被老师批评,就让他接受批评,他若不忍受老师的批评,就让他自己花钱去买一个,若是他的零用钱不够,就让他取消自己的一个消费项目,比如最近不去吃麦当劳了,以省下钱去买小黄帽。

也许,教育专家的这一番话,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太麻烦,甚至会认为是父母对孩子缺乏爱的表现,为了图省事哪比得上自己替孩子解决了痛快。但父母替孩子承担了他的失误表面上是让父母、孩子都省事了,孩子没有经过自己付出努力就解决了问题,他不会懂得珍惜,仍难以培养他对事情的责任心。父母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面临的问题,让他自己去修正他的失误,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让孩子学会为家人负责

有些父母会责怪孩子对家里的事情没有责任心,地上有垃圾他不知道捡起来;油瓶子倒了他不知道扶起来;刮风下雨了他不知道关上窗户。这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不让孩子插手家庭事务,不让他为家人做事情的结果。因为不让孩子为家里做事情,他会觉得家里的很多事情都只是父母的责任,与他没有关系,于是就习惯于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管了。

孩子虽然还小,他很多能力还不够强,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他有责任为这个家庭做一些事情。父母要让他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就要让他为家人做些事情,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重要途径。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为家庭、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让他慢慢产生这些事情也是他的责任的意识,并很自然地付出行动。

李彬从小就是父母的小帮手,虽然刚开始李彬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但妈妈总是根据他的能力给他安排一些家务事,比如,帮助妈妈择菜,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为爸爸洗一洗袜子,给妈妈梳一梳头发。慢慢地,李彬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做得也越来越好,下水道堵了他会抢先去疏通好,垃圾满了他会抢先去倒,地板脏了他会抢先去打扫。这样一来,李彬父母省了不少心,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李彬习惯于做家务,习惯于为爸爸妈妈做事情,他的责任感也慢慢增强了,他把做好家务、为爸爸妈妈做事情当成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哪一天他没有为家里、为父母做什么事情,就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觉得对不起爸爸妈妈。

为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还要抓住时机让他为家里、为家人做些事情,让他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强烈的责任心。

让孩子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教育孩子从小对社会承担起他能够承担的责任,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社会承担责任并不是说要像科学家、政治家等那样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年幼的孩子还达不到那个程度。为社会承担起责任,就是说让孩子关心社会、爱护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去做他能做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而不去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首先,父母要教育孩子出门在外要懂得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要维护社会环境,比如不要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上车要排队,在车上要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设备设施,等等。孩子在这样的一件件小事中,就知道了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明白了哪些事情也有他的一份责任,因为这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有些父母在外习惯于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情,比如为了自己的方便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为了自己省时间在队伍中随便加塞,孩子耳闻目睹了父母的这些行为也容易让他缺乏责任心。

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为贫困孩子捐款,让他去帮助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让他参与一些义务植树、志愿者活动等。有些父母会认为,让孩子花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付出血汗去为别人做事情不值得,是“傻瓜”的行为。但父母不知道这种“傻瓜”行为对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却是非常有益的养分,这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会让孩子更快乐,孩子为别人付出爱会让他感受到更多的爱,而这些无形的精神回报对孩子却是异常珍贵的。要知道,“给别人快乐,自己会更快乐”,“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看看那些生活得快乐而幸福的人们,他们很多就是喜欢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2. 小克林顿的总统梦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做好某件事的能力有充分的肯定态度,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这种自信激励他去积极行动,激励他更好地发挥潜力,而积极行动和潜力发挥又推动他真正把事情做好。而自卑的人则不相信自己有做好某件事的能力,他就缺乏积极行动的动力,也难以发挥出相应的潜力,当然也就难以做好相应的事情。

一个人拥有了自信,他就成功了一半。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华人成功学之父陈安之在培训学员时首先要帮助他们激发起自信,他要求学员每天对着镜中的自己大声说“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有能力的”、“我是最优秀的”等自我激励的话,他认为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激励,让自信的话语深入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会极大地激励人的积极行动。陈安之说:“是自信让人成为超人。”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想当音乐家,他想吹喇叭、吹萨克斯,而且吹得非常好,有人请他去美国白宫,克林顿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肯尼迪跟他握了握手。克林顿回家后立刻跟妈妈说:“妈妈,我要当总统。”他的妈妈说:“克林顿,我们家这么穷,没有什么背景,你真的要当总统?”克林顿说:“我一定要当。”因为克林顿的自信,他最终成了美国总统。

自信也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他激励孩子充满信心地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自信会让孩子愿意去尝试,也会让他在失败的时候不放弃,而是继续更加努力去做,这样,事情自然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而自卑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表现得退缩,惧怕失败,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