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4:38:38

点击下载

作者:王建平

出版社:树上微出版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

《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试读:

开启人类新文明(序言):

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人类文明在高速发展后已经老去,但我们面临的却不是文明的衰落,而是文明的全面更替。在生命竞争生存中十分亢奋的人们也许并不知觉,在生活的泥淖中深陷的人或许并不醒悟,但人们还是普遍感到了来自存在本身的痛楚:分裂感、破碎感、孤独感、失望感……在不知不觉中蔓延,飞速发展的科技手段丝毫没有减轻人心深处的忧虑与落寞。我们与存在世界正在相分而不是相合;我们人之间的关系正在疏离而不是亲密;我们的愿望正在失落而不是实现;我们的生活正在支离破碎而不是简单可爱。这些异象是人类文明的疾患?是意外的遭遇?还是先天的不足?不是人类努力不够,人类文明的智慧与能力已经揽月登星,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达,我们将物质文明一再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在穷尽物性的同时也几乎穷尽了人性,在科技创新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愿望、情感以及内心的理想竟无所归依,人们在物质的迷象中走失,人与人之间相去甚远。我们怀疑过生活的幻象,我们也质疑自我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们从未反思过人类文明的基本理念,我们从未拷问过几千年来承载人类生存文明的本质基因,我们的文明去向是否与人的理想相悖?人类文明的核心是不是与存在的本质目的相符?人虽然智慧无比,但我们却全然不知。人类文明从偶然起源到今天,发展过程变化万千,人从海洋里上岸,又从树上下来,累积和进化成今天的现代人类,与生存急剧变化的形态相反的是,人类文明的意图目的未变,人类原始生存竞争模式未变;人类文明的方向未改,人性的动物性基因未改;文明的理念未改,个人的立场未改……与人对物质世界的驾驭能力不相匹配的是,人类的生存观念几乎一成不变,人们一直在用数千年前的世界观解释世界,也一直在用数千年前人生观规范自己,更一直在用数千年前的价值观决定取舍。人类的文明内核太古老,以致很多化石般的概念与行为方式沿用至今,这些古老的观念与方法并非有真理的性质,相反,它们都是人原始兽性的继续,是与智慧和理性相反的存在,是人并无觉察的愚昧与羞耻。即便如此,人的精神需求即感知需要并没有停留在远古,人对生活的欲望和要求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与日俱增,人的这些外部变化和心理需求并没有在文明的秩序中找到理性的出口,于是,只得积压而形成私欲、贪婪、冷酷、疯狂……演变成各种人性之恶得以释放,而生存的残酷竞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人对物质的非理性掠夺,人与存在的冲突的日益加剧……都给人类文明形态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人们无法从伦理秩序中找到符合要求的理性渠道,只得以非正常方式进行排洪式的欲望发泄,人类的异化因此发生,人间的冲突连绵不绝,世界的灾祸层出不穷,生存的悲剧不断上演……人类古老且腐朽的文明理念早已不堪重负,在现代的科技幻象和繁华的生活幻象以外,人们的精神领域和意识形态环境令人窒息。人们并非不想改变这种精神状况,也不乏作出各种积极的努力,各种理论、各种主义、各种信仰层出不穷、风起云涌,也让人类世界热闹非凡。不过,从古至今,人类这些卷帙浩繁的思想智慧都着力于对既有文明理念的应用与修补,它们对人的诱导、教化和指引主要用于文明的推进,人们使用它们,是缘于对文明的需要。它们的作用,只是加强了文明的适用性和坚固性。没有一种理论及信仰对人类文明的基本核心提出过质疑与反思,没有谁敢于挑战人类文明的基本理念,除了野蛮愚昧的反文明行为,谁也没想过要重建文明,更没有找到另一条可能的更符合人类存在的文明之路。人类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依赖物质繁荣和科技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其实十分清楚,几千年的文明之路已经说明,不是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绝不是对已有文明秩序的修正、约束和管理的问题,是人类该不该走这条路的问题?已有文明发生和造成的问题,在已有文明的继续中能解决吗?应该说,人类第一次文明的开始并非是一个理性的起始,而其后发展的过程绝非是符合人的要求、符合存在的需要、符合理性的选择的过程,人类懵懵懂懂的开始了文明生活,又并非依意志继续了文明生活,这种无意与有意的选择安排难道不值得考究吗?这种逻辑上漏洞百出、现象上千疮百孔的文明不值得质疑、搁置、替换吗?人类并非满意于自己创造的文明,只是别无选择。人类用文明选择了世界,为什么就不能选择文明?人选择了生活,为什么就不能选择自己?存在选择了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存在?人类矛盾的累积,存在问题的压力,已经使第一次文明形态抵近了变化的临界值,二次文明的奇点正在形成,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都于无意识中做好了准备,只待一个机缘、一个燃点、一个观念、一句话、一个行为、一次心理事件……奇点将于有意识中爆发,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到来,人类二次文明将正式开启。新文明的展开并不呈现爆炸式的突变,文明的替换从核心观念的骨子里开始,这是立场的转变,是从对存在的新认识、新解释和新的体验开始的。人们从生命观念转移到感知观念,从生存逻辑转换到感知逻辑,从竞争生存模式转变到共享感知模式,人类的思想观念做了一次纪元性的大跨越,从一个世界过渡迁徙到另一个世界,从一种人脱胎换骨成另一类人。这是存在本质的改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升级与改版。新文明变化的标志是,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变了、立场变了、方法变了、态度也变了;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刷新了人类的一切观念,旧文明的一切壁垒不溃自散,旧观念的一切界限不拆自消,旧生活的一切逻辑不动自改……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感知理念强大的活力、圆洽的逻辑和有效的实践;得益于感知观念对事物认识的实在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得益于感知存在本身的本源性、能动性和亲和力。人们并不觉得两个文明的转换是一个伤筋动骨的手术过程,反而是从不断的新认识、新观念、新体验开始,一开始就是一种愉快的解开和释放的过程,人们对文明新系统的热爱迅速传递开来,普及到整个世界。这种解放式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是旷古空前的,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人类等待这种状态,已经无意识地盼望了千万年。人们在旧文明的基础上重建新文明,并无想象中的艰难,因为旧文明花去人类数千年的代价,已经做好了雄厚的物质准备,当人类换一个角度存在,换一个方式开始生活时,这才发现,一切都是现成的,只不过一切都将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就是:把一切的旧思想转换过来,把一切的旧观念扭转过来,把一切的旧习惯改正过来,把一切的旧行为校正过来。这是一项长期的、辛苦的却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当有人拒绝的时候、当有人将信将疑的时候、当有人转不过身来的时候,需要解释、需要引导、需要帮助,这时候先行觉悟者的使命就开始了,先行一步的感知主义者必须要承担起责任。新文明的开启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进程,但并不是旧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旧文明的发展逻辑是最终的毁灭与消亡,而新文明是人类以时间以及智慧的代价换取的一次蜕变与脱身。当新文明的大门轰然开启的时候,人们要庆幸:幸运的我们终于获得了一次万载难逢的机遇。新文明的世界里,将幸福恒久地生活着新的人类。王建平2019.9月于贵州赤水河畔联系:微信号、QQ号、邮箱:512608127

我感知什么?

从生命诞生开始,我就开始感知。我是谁?我就是驾驭生命体的感知,我就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的感知体,是一个感知的始端和终端。我在感知,我感知什么?我感知感知到的一切,这一切就组成了世界。我是一个微生物,我感知的一切就是微生物的世界;我是一只蠕虫,我感知到蠕虫的世界;我是一只蝙蝠,我感知到超声波探究到的世界;我是一条鱼,我游动着,感知到水里的世界;我是一个人,我感知到人所感觉到、意识到和认识到的世界……感知是我存在的唯一方式,感知是我与事物、包括自己发生关系的基本方式。作为生命中最高级的感知体——人,我拥有最高级的感知能力,我不但通过感觉器官及感知机能对事物进行感知,我还通过各种方式的认知让自己感知到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世界。作为感知体,感知的最大化、优选化以及便捷化是我的本能要求。为了获取更多、更好、更容易的感知信息,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寻求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获得和使用更多的感知信息。我在感知,这就是生命的基本态,并不是生命的主动意识。作为人,我一刻不停地感知到外部事物的信息和自我的反应。我感知到事物的运动,体验到冷暖风寒和甜酸苦辣……更感知到自我的悲愁喜乐和爱恨情仇……我感知着,我的生命体是我的感知设备,为了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我保持身体健康,为保证生命存在即身体设备的存在,我把自己投入生存活动,并努力地做好一切,为的就是使生命——身体——感知设备得以存在并良好的运行,为我不断提供更多更良好的感知信息。但是,长时间以来,在人类的存在意识中,我感知的过程——生命及身体的存在成为了人生存的主要目的,我感知反倒成为服务于人生存的工具和过程,感知到的信息被生命需要选择和过滤,为感知服务的生命设备成了存在无可争辩的主人,如此,人的存在被生命意识误导,人类从此走入歧途。当然,无论人把感知放置到什么位置,人仍然一刻不停的在感知。我感知到外部事物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与外部事物的感知交流关系,物质在感知中存在,并以感知决定的属性服务于我的感知需要。我在感知中选择物质利于感知的一面,放弃或避开物质不利于感知的一面,这就是人的生存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我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形态,他人的行为动态镜像式地表达了我的存在,我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印象,他人则全面的无一遗漏的表现了我作为人的方方面面,从他人身上,我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如何的存在。他人不断地向我表达作为人的自己,只有从我感知的角度,才可以从他人真正360度地了解作为人的自己,他人是我感知的对象,他人的表现是作为人最完全最终端的表达。所以,他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同类和伙伴,而是我自己的镜像和投影,是我的精神性存在。我不仅依赖他人来完善自己、支持自己的存在,我还从他人获得感知事实的证明,从而获得可靠和有效的存在。我不能离开他人存在,他人事实上就是我的外向存在,本质上就是我的存在。感知原理不同于生命的原理的是:他人不是和我相同的有竞争关系的另外的生命个体,他人是我的另外的存在,是服务于我感知目的的一种方式方法,是构成感知的必要形式,是完成感知的重要过程。他人和我形成共同感知关系,是感知结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感知他人,是我感知存在的核心,和我感知外部物质同等重要。我感知物质,我感知他人,这是我感知的显在任务和日常过程,此外,感知终端的活动和任务是:感知我的感知。我无时不刻不在感知自我,这种终极感知在潜在的无意识中进行,这种感知是绝对的纯粹的对一切存在的最终裁决,它决定我的最后状态:愉悦、沮丧、失望、欣慰、悲伤……等等情绪的最终落点,它是一切感知事实的终极存在。它超越了语言表达,也超越了心理反映,更超越了主动意识,它是抽象的,拒绝任何具象的说明和解释,它拒绝任何主观意识的裁决,它才是存在的终裁,它就是存在的主人,语言只能命名"我"来表示它的存在,这就是最终感知的我。我并不神秘,每个人都体会到它的存在,它才能真正决定你"我怎么这样做?""我这是怎么了?""我不应该这样""我自己真正得到什么结果?"……这些句式就是它在表达,它只向一个人表达,这个人就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往往不能随心顺意,这个"心意"也是它,它不论你行为的过程如何,它只呈现和在乎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真正的感知。所以,一切存在的目的和结果,就是我感知。无论好坏,无论对错,无论这世界如何变化,无论人作出什么行为,其结果仍然是:我感知。再没有其他判断终端,再没有其他最终的衡量与裁决,所有发生的事实都只能归结于:我感知。记住:这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感知并不是主观的

感知和生命同时产生,生命的本质就是感知。生命感知世界,生命和事物互动是存在本身决定的,并不是任何主观意识的结果。当然,感知体在存在中有主动感知意识和主动感知行为,但这不表示所有的感知都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大量的并未意识到的感知不但存在,而且对感知体有很大影响。人往往认识到主动感知的部分,对未意识到的感知信息毫不介意,唯心主义甚至否认未感知信息的存在。其实,世界及事物是整体存在于感知范围以内,无论你意识到感知到还是未意识未感知,它们都存在着;无论你怎么选择,它们仍然存在,这就是感知存在的不可分割性。这里,与唯物主义的区别是:所有事物存在于感知范围以内,它们均可以被感知,是感知为前提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事物:美的、好的、贵重的、稀缺的以及自己喜欢的和需要的,但是,这些选择实际上并不能剔除事物的另外一面,甚至反而加强了事物的另外一面,这就是感知的整体性所致。你选择了甜,苦的更苦;你选择了美,丑的更丑;你选择了香,臭的更臭……我们选择了需要的物质属性,不需要的物质属性却无法不被感知;我们强行的非理性地改变自然,自然的另一面会让我们吃尽苦头。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人们对感知本身的无意识遭遇到一系列问题:你挑选了好的,把坏的留给他人,结果他人会把坏的负面效应无一遗漏的在你的感知中反馈给你。你分别出人的好坏,予好人以好,结果坏人把坏全展示给你的感知。我们并不知道,生活的好是我们创造的,生活的坏也是我们创造的。造了富,穷的是我们;竞争胜利,失败的是我们;选择幸运者,不幸的是我们……其中的逻辑关系一思自明。我们对事物的分别并不能隔绝感知,那条随时变化分界线更不能保护任何人,你不是此就是彼,彼此转换在瞬息之间。你可能作为竞争的优胜者,但你会同时感知到失败者的悲伤;你可能作为富有者,但也无法不感知到贫寒者的凄凉;你也许是圣贤,但无法不感知到愚昧的荒唐……感知信息无处不在,感知就是存在的整体,不容你拒绝。注意: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辩证逻辑,更不是换位体验,任何人都不能只选择事物的某一面,而不感知到另一面。天下最公平的就是每个人的感知,任何人的感知方式都一样,感知的整体性是不可分裂的,没有人可以不感知,除非你已经死亡。所以,对于事物的感知信息,具有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尽管人已经发展出若干过滤信息的方式方法,尽管人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放置在主观想象的位置,但现实的发生仍然是整体的,正与负的感知信息会以不同的方式占领你,容不得你主观下去。因此,了解了感知的客观规律,我们再做任何闭目塞听的事情是可笑的,置身于感知之外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真正改造好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各个方面都释放出我们需要的感知,我们的感知才有理想的结果。我们只能理性地接受感知规律,才能得到理想的感知效果。记住这句告诫:你可能骗人骗己,但你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感知。

从何而来的自然规律?

为了认识自然,我们发现了自然规律;为了适应自然,我们遵循自然规律;为了改造自然,我们利用自然规律。然而,自然规律从何而来?自然怎么有这些铁定的规律?我们并不知道,所以,这个"不知道"就成了与我无干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实际是最不负责的假设,是人对自己的搪塞,不这样,人不会一次次撞在客观存在的墙壁上,头破血流,满脸沮丧。想想,自然规律竟然惊奇地人性化,人能感知到冷热,它就有冷热变化;人能感知到大小变化,它就有大小变化;人能感知到远近高低,它就构造出远近高低……自然规律的运转竟完全依照人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范围,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酸甜苦辣;无论是大小多少,还是过去现在……自然规律竟然一丝不苟地吻合人的感知规则,绝不越矩半步。是自然只有这些规律,还是人的感知只有这些规律?是自然无缘无故地自动表演这些规律,还是人的感知只能这样规律地运行?我们暂且搁置唯物与唯心的争论,试问这些规律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自然规律的落点归根结底还在人身上,还是人的感知。人感知到这些运行规律,不以物为依据,也不以心为依据,依据是人的感知,无论你如何争论,理论上谁执牛耳,终端还是在人的感知上。物和心还是服务于感知,最后只能服从于感知。规律其实就是变化的总结,是变化的根据,自然本身没有理由这样变化,人永远无法找到自然独立存在的目的和理由,而人存在了,人在感知就是无需证明的理由。人必须在感知中存在,人感知变化并总结出规律是必然的,因为人的感知活动需要遵循这些规律,这些规律无疑就是人的感知规律。我们总结不出其他生命种类自身的感知规律,因为我们并非是那些规律的主体,那些规律怎样服务于主体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感知的规律,这规律就是人类的规律,而且只是人类的规律。事物存在是我的对象,也是我的镜像,我们对镜像感到莫大的兴趣,殊不知镜象的动因在自己,人类才是现象世界的主人。我们试图去改变屏幕上投影的内容,而不改变投影的胶片,岂不可笑?当自然规律及客观规律让我们着迷时,我们知不知道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游戏,规律的起因和根据在自己,我们却在现象世界中苦苦寻觅。打着灯笼找自己,这不是愚人的举动,这是智慧人类数千年的行为,是对智慧的无情嘲讽。感知规律是人的规律,人应该追究自己为什么有这些规律?为什么不是别的规律?这些规律从人身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规律?是战胜它?改变它?还是顺应它?动不动就总结为"不可知"是没有出息的作为,你是人,是主体,你不知谁知?造出个客观又造出神来并不解决问题,人还是得弄懂自己,自己怎么了?让别人来回答靠谱吗?客观和神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其实人不是不想了解自己,是不知如何了解自己,而且不相信自己能了解自己,于是,长久以来,人把自己搁置起来,可笑地等待神或者科学技术来揭秘,人放弃自己而崇拜外在物质,不是出于无能,而是出于无知。自然规律出自于人自己,这就好比水落石出,根源终于找到了。人也无需再怨天尤人了,不能再用客观做挡箭牌,人得开始追究自己,追究自己的感知原理、感知需求和感知规律,追究人与万事万物的感知关系,追究人感知的目的和意义。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人拿自己怎么办就有了根据和可能,人就能主动地理性地改变自己、改造自己。感知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时候,人的主观才有可能是理性的主观,才可能理想的设置好感知的过程,以得到理想的感知结果。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钥匙在哪里?就在人的感知。

感知到什么?

人有衡量事物的若干标准,好坏对错、美丑善恶的甄别有非常复杂且变化无常的检验标准,所以,人们总结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这句话如何经不得推敲,但这个"实践"是有意义的,它检验不出真理,但它检验得出结果。实践的结果是事实,事实的结果是感知,人从生活实践中最终感知到什么,是最重要的,无论感知的结果是不是真理,因为真理也得服务于人的感知结果。人从生活中感知到什么?这非常芜杂但却具体不虚。我活着,我在感知,我感知到物质的存在:冷暖风寒、酸甜苦辣、天高地阔、宇宙无垠……我存在的基本活动就是感知外部事物,并进行互动交流,物质不但是我的存在基础和感知对象,也是我的选择对象。我选择事物需要的部分,避免其它不需要的部分,这种选择需要是为了达到感知的活跃、稳定和恒久,感知的活跃状态就是快乐和愉悦。但是,感知本身的整体性不容将事物的属性分割开,所以,我的选择行为受到感知整体性的制约,我必须在接受事物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这就是感知对于物质存在的理性规则。因此,人利用物质,改变物质,征服物质,人和物质的关系必须遵循感知理性,否则,人与物的非正常关系会毁坏人的感知。当下,人的无知正在制造无穷无尽的与物质的冲突,结果是毫不觉悟地毁坏人的感知,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环境的灾祸,人对物质的破坏性改变满足了人的生存要求,却破坏了人的感知体验,甚至造成生存利益与感知利益的尖锐矛盾,造成人生存质量的整体性下降,这便是人无知付出的代价。物质感知是人存在的基础,而人存在的大部分内容是精神感知,精神意识也是人行为方式的主要指导。我是最顶端的超级感知体,我感知的内容远超其他类别的感知体。我感知到人类文明的活动,也就是他人的行为状态,感知他人即与他人交流互动是我的主要精神活动。事实上,他人的活动不仅是我的精神内容,还是我的存在镜像。我不可能客观地观察自己,但我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体验自己的存在,其实他人就是真实存在的自己。所以,他人的存在作用不仅仅是我的同类或生存伙伴,他人身上负载着我的生存印证、精神情感以及感知界限。人是不能离开他人生存的,人的他人概念受生存竞争规则的影响,已经严重背离了感知存在的需要,"他人即地狱"的哲学总结已经把他人概念制作成危险的陷阱,人早已把每一个人都装进了陷阱里,我的他人需要被彻底抹煞,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我感知到的他人绝不是我需要的他人,而我又必须需要我需要的他人,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悲剧性现实,我没有得到理想的他人,我更做不成理想的他人。每一个我感知到的每一个他人是什么状态?可想而知,除了失望、怨尤和难以理解,人与人剩下就是契约、联盟和利益交换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演变成当下的灾难性现实说明: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是何等低级和混乱。人的主要精神感知被毁坏,从何谈论人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什么感知环境里?我们真正地拥有什么感知?是谁把物质和他人与我对立起来,从而在根本上毁坏了我的感知?是我们,是我们执迷不悟的长期无知。我们创造了什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拥有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知到什么。我的感知是已经执行了的裁决,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感知结果如果能够公示,那将是一幅幅多么难堪的图景,让人类千辛万苦、代代相传的智慧情何以堪?感知到什么是个不由分说的硬道理,任何思想、主义、教门都脱不开干系,任何存在着的人也脱不开干系,把世界弄成这样,把人弄成这样,我们没有脸红和汗颜,还推说客观存在只能这样,人类文明只能这样发展,而且,人们还花费很大的精力来证明这些灾难性存在的合理性,并试图让其永远"合理"下去。我感知到什么之问,是对人类集体执迷不悟的断然喝止,做了什么、拥有什么的最终检验是我感知到什么。真理正坐在感知的位置上,等待人类跌跌撞撞、满身风尘地到来。

为什么感知?

从有生命开始,每个人都在感知,每个人都要感知。感知不但是一个行为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去感知和有什么感知,就是人生存的过程和目的。以感知到什么为目的,人就要去感知。问为什么感知?就是在问:为什么活着?人必须活着感知着,才有权利和可能问这个问题,否则,连问题本身都不会存在。活着绝不是无法不活着,感知也并非被动行为,感知运动是有目的的运动。为什么感知呢?一是为了感知存在,二是为了感知愉悦的存在。存在是基础,愉悦的存在是动力。愉悦是一种感知运动的状态,这状态就是:活跃、稳定、持续。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下,才可以获得感知最大化,才可以具有理想的存在。所以,感知体本能地追求愉悦,这就是生命均具有感知欲的来由。人受感知欲的驱使去感知,人为了达到感知的需要作出全部的生存行为,人为了达成感知目的,着力改变事物、改变世界、改变自己,不过,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人竟然迷路了,本来的目的和方向都丢弃了,人只得以感知的载体——生命的存在为目的。方向没有了,车还在,人以车在跑为目的,以车跑得快为追求,以车不散架为要求,人存在着,为了生存,早就忘记了为什么感知。生命存在作为存在的根本是必须作出解释的,人创造出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以人类数千年文明作背书,以人类的悲剧性人生历程作证明,来解释人的生存竞争模式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其最大的代价就是:牺牲了每一个人的感知利益,让所有人的感知需要落空。人的一生,成为被死亡时刻逼迫的无奈忍受的一生。为了生存的感知就叫认识,人认识事物、利用事物、改造事物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生存为什么?人们的回答便语焉不详、莫衷一是。这其实是一道逻辑悬崖,人们从这里齐刷刷掉进了"无意义"的深渊,至今不能自拔。生存是过程,只为生存过程是不可能有意义的。生存的目的就是感知,感知愉悦的存在就是最终目的。为什么感知?为了存在,为了愉悦的存在。但人们的行为却并不以此为目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拥有、为了财富、为了荣誉、为了胜利、为了得道成仙、为了登上天堂……这无穷多个"为了"的目的不是感知,是生存竞争的需要,是生存竞争秩序必不可少的过程,至于过程后的结果是什么感知,不难知道,这些付出的重大或者惨重代价的过程耗去了人大部分感知力,其得到的,或许是:拥有后的失落、背负财富的疲惫、荣誉之下的空虚、胜利以后的失败、仙道的无趣和天堂的乏味……这些过程并不等于愉悦的感知,因为它们都不是为感知愉悦准备的材料,恰恰相反,它们的存在严重败坏了人们的感知结果。我们根本不知道人的感知才是检验存在的最后结果,我们在竞争过程中转瞬即逝的快乐或者以失败者的痛苦为理由的快乐与存在愉悦格格不入,只有连绵不绝的痛苦是深长的,无论你是谁,都不会离它们太远,就算你暂时没有痛苦,你不会感知不到他人的痛苦,你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痛苦的不期而至,因为它们或许就是你一时的欢乐种下的祸根。我为什么感知?绝不是为了一时之乐,绝不是为了战胜他人,绝不是为了盲目地生存下去,绝不是为了毫无意义的生活行为……我需要感知到安全和谐的存在;我需要感知到无忧无虑的心灵愉悦;我需要感知到人们共同存在的美好;我需要感知到幸福的永恒。这并不是什么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这其实就是人感知的基本需要,人们已有正在施行的生存竞争模式是不可能满足这个需要的,它的伦理逻辑正好与这个需要背道而驰,尽管人们设计出大同世界来归纳生命的矛盾逻辑,且不论大同世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大同世界的伦理形态也并不符合人们的感知所需,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平等和共产,不是依自己的个人生存要求去"各取所需",不是"夜不闭户,天下无贼",不是均匀饱暖的理想社会,而是:"红黄黑白不分明,东西南北尽和睦","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你即是我,我即是你,无真假、无善恶、无美丑……人为什么感知?为了愉悦的存在,为了指日可待的理想的感知形态。

你的所需

作为一条生命,你需要什么?生命的需要是明确的,完全可以将其表格化表述,生命体存在需要:空气、阳光、水以及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物质,一句话表述:生命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人,也是生命体,只需要相应的物质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所需要的,远远不止于物质。人需要什么?除了需要物质世界,人还需要精神世界。你不但需要生命的存在,你还需要你的存在感:存在感就是生存的确认和他人的肯定,再多的物质存在不能给你以存在感,你自己再拿自己怎么样也不会产生存在感,你的存在及行为只有得到他人的印证、肯定及相对反映,你才会获得确确实实的存在感。所以,人们对荣誉、地位趋之若鹜,内在心理就是对存在感的渴求。你还需要安全感:你面对的物质世界的可变性、不可知性和难以预测性都会使你没有安全感。你不了解世界,也不甚了解自己,但你可以通过他人存在形态了解自己,他人的存在状态印证着你的安全环境,他人存在是你最为直接的安全保证。动物集群就是寻求安全感,人也得从他人的存在获得安全感,这是感知存在的镜像原理导致的。你还需要满足感:满足感不仅是物质条件达成了意愿,不仅是所需物质激活了你的感知,使你获得单向的快乐,满足感是你的行为激活了外界事物,造成了感知运动的双向活跃,人的性爱就是典型的例证,不但是自己的行为反应,感知对象的参与和被激活的回应才使你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感。满足感是纯粹的精神反应,没有精神对象的满足是初级的,只有在精神空间里和对象的互感互动,才能创造极大快乐和满足。所以,自由的无限制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的必需。你还需要幸福感:幸福感是人独有的精神状态,幸福感是人对存在方式、存在环境、存在状态、存在期待的综合评判,是人的感知态与事物存在状态的高度契合,是人的感知一直处于活跃、稳定、持续的运动状态之中,是人面对存在事物的理想状态。幸福不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高度满足,也不是人的愿望处处得到实现,更不是人的主观理想已然兑现。幸福是一种感知态,幸福是所有事物都在预期的感知逻辑和秩序中良好运行,幸福是感知对象与感知主体完全成为一体,幸福就是他人让我感知到无限的愉悦。每个人都需要这些感知,可谁又获得了这些感知?从人类诞生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获得过这些感知。是人类无力达到人的需要,还是人类从未试图让人达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感知需要的存在?事实上,人类一直奉行的生命竞争存在规则与人的感知要求大相径庭,在这条生存之路上,人们无论作出什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人们一直没被披露的感知要求,人类走的是一条南辕北辙之路。在生存竞争规则下,社会给人提供的是人感知需要的替代品:物质财富及荣誉地位的拥有建立了转瞬即逝、极不可靠的存在感;法律、规则及严密的防范措施构建起虚弱的安全感;肆意放纵欲望、贪得无厌的获取实现了暂时的满足感;比较他人以及主观解释营造出幸福感……这些不断变化、短暂存在的生活幻象经不得时间的风吹,人们往往两手空空,无奈又失望地度过一生又一生,更致命的是:人们的绝望情绪已经把必要的感知需要彻底焚毁,人们早巳经失去渴望感知的要求,木偶似的生存成为常态,人们的心思如死水一般波澜不惊。受虐于生存法则的驱使,使人远离感知自觉性,自虐的人类不但浑然不觉,还致力于巩固完善祸害自己的生存竞争法则,意图将生命观念坚持到最后。在这种执迷不悟的思维方式下,人还能感知到什么?这种无休无止恶性循环不加终止,受害的还能是谁?重识感知所需,重立存在理念,重建生存秩序,是人类两个时间纪元交换更替的理由,前人类满足人的生存所需,后人类实现人的感知所需,这是人类存在理念的跨越式转折,人的最终期待就是:世界在满足人的所需中完美地存在。

拥有的和感知的

人的拥有物几乎都是可见的:物质财富、名誉地位、前呼后拥、三妻四妾……人拥有很多具体的东西,且不论富豪大腕、商贾政客,只要是人,谁都拥有些必要的所需物品,连乞丐也有一根破拐棍和一只缺饭碗。久而久之,人们把拥有物和主人联系在一起,因为身后的拥有物不同,人也就有了区别:富人、穷人;贵人、平民;主人、仆人。拥有物成为人的等身价值,这与唯物主义的物质中心观念是分不开关系的,拜物主义为何盛行?因为物质最可靠、最实在、胜于人的价值。这并不荒唐,这正是人间现实。我们拥有什么?其实一切拥有物都是感知的材料,这些拥塞在现实里的物质除了服务于人的感知,别无他用。人们从拥有物里感知到什么?那就不是可见的了。富豪大腕可能感知到不足与厌倦,商贾政客可能感知到疲惫与危机,贫寒百姓可能感知到艰辛与满足……这不是借用唯心主义的观点,这说明具象事实与感知事实是有差距的,外在事实不等于内在感知,而且,两者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利用物质是人用于生存的有效方法,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物质成了"第一性"的存在,人成了第二性的存在,这就使人糊涂了。人用物质来做什么?目的更是花样百出:有人用物质来证明自己;有人用物质来炫耀自己;有人用物质来麻醉自己;有人用物质来欺骗自己;有人用物质来毁灭自己……物质就是物质,不会轻易改变属性,而人从物质得到什么?却成了一个困扰着人的大问题。拥有物质为了什么?本来是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今却被人弄成了难以回答的烧脑迷题。拥有是不是获得?你从中获得什么?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富有者无休止地积聚财富,权力者无止境地收拢权力,荣耀者不停息地攫取名誉,胜利者不放手地再争胜利……贪婪就此成了人性的污名。人为什么贪得无厌?是因为拥有并没有满足他的需要,再多财富没有给他确实的存在感,再大的权力没有给他稳定的安全感,再辉煌的名誉也不能给他足够的满足感,再伟大的胜利也不会给他造就幸福感。于是,向外索取,成了人不自觉的行为,甚至成为人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可怜的盲目的人实际上在拥有物中喘息,那些混乱的东西里怎么找得到本来的真实的自己?拥有绝不等于感知,拥有也许是感知的过程,但绝非是感知的结果。并且,在拥有的过程中,人就在感知,如果拥有的过程是难堪的、罪恶的、欺骗的、阴谋的、血腥的……这些过程事实上就已经产生了感知的结果,在获取拥有的结果之前,你已经收获了感知结果:那就是内心的折磨、自我的否定、神经的紧张、不断的恐惧……在这些拥有物背后,你感知到什么?生存竞争的复杂和激烈使人们进入歧途,人们在过程的迷宫中走失,在混乱芜杂的物质世界中丢失了自己。感知的需要是人本来的需要,人客观上希望获取需要的感知,避免和拒绝不需要的感知,而人的生存活动和生存智慧应该尽可能创造和满足人需要的感知信息,不因为其他原因让人牺牲感知愿望,去达到其他人为的主观目的。但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发展并无意图实现人的感知需要,并不是人无力实现人的愿望,而是人不知道该怎样去实现这些愿望,或者不愿意改变现实秩序去实现人的感知愿望。在人类既有的生存竞争逻辑模式下,要顾及人的感知愿望是不可能的,这个模式为生命的相互竞争而打造,维护的是优胜者的生命利益,生命的感知利益被漠视,特别是竞争失败者的感知要求更是被公然取缔,因此,感知存在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根本性被盲目地破坏,人类给自己构造了一个混乱又糟糕的感知环境,拥有这样的生存形态,人怎么能获得需要的感知?有一天,拥有物就是人需要的感知,这才是人类理性的理想的生存境界。

中国智慧将要统一世界

世界有三大哲学思想:一是西方理性思维;二是中国实用智慧;三是印度想象力方式。西方理性思维产生出规则、哲学与科学;中国实用智慧产生人情、人性和农耕文明;印度想象力方式产生宗教与崇拜。三大哲学思想对应三大思维模式,这便是人类当今最主要的思想方式。在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广、最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是西方理性主义,它的哲学思辨、科学理念和理性规则风行全世界,近千年推动人类文明大幅进步的主要是西方理性主义。其次是印度和印度式的宗教信仰,在全球影响到人的自身,扩展了人对自我命运的认识与关注,对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建构起到重大影响。其间,介于两者之间而默然存在的是中国的实用智慧,它几乎被他域文化忽略,也甚至被本土的中国文化忽略。所以,西方有人(黑格尔)说:"中国无哲学",就是证明。中国有无哲学不必争论,中国人是否有智慧倒可以论个明白。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思想是完全合理的,因为中国文明渊源与西方完全不同。汉字是中国智慧的最初源头,"象形"是中国智慧的起源。与西方语言的字母拼读不同,中国字形里直接表意,形就是意,无需字母拼写的顺序与逻辑。这貌似低级的文明方式却能够与人的存在形态紧密关联,这导致人的思维方式一直以具象为核心,存在目的贯穿始终,所以,实在、实际、实用一直是人的思维目的。中国智慧体现在人存在的状态里,并非在文化里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总结。实用是什么?实用就是注重结果,检验行为过程的标准在结果。中国智慧的精髓就是结果智慧,中国人非常注重结果,并不太注重理性过程,所以,文化的构成就是控制结果,规束非理性行为: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等等传统文化无一不是建立在约束人行为的基础上,中国人为了达成实际结果,不顾过程、不择手段是常态。因此,中国的社会秩序管理从来以管人为主,中国常常论人不论事,辨人不辨事,皆因实用思维方式使然。其实国人住在实用主义的井底下浑然不觉,并以中国悠久的实用传统文化为骄傲,直至今日,许多人仍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普及全球并拯救全人类。实用主义是不注重原因和过程的,这是西方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印度的宗教思想都能在中国广泛推行的根本原因。理性思辨的有序和科学技术的有效,让中国人倾慕不已,而宗教信仰的超然和精神作用同样让中国人着迷。中国人的"拿来"是没有顾忌的,科学技术的迅速使用和宗教信仰的迅速普及让人惊叹。庙宇里,求神者直奔结果:求福求䘵、升官发财、万事如意、无病无灾……等等乞求声震屋宇;科技设备在中国"一夜之间烂大街"现象让人感叹,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接受是没有遮拦的,中国人图的是结果,于人有利的结果。"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中国式经验的总结。讲实用重结果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价值观,这甚至铸就了中国人的性格基因,任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对人严加规范与约束,但中国人仍然从结果里谋生活,从结果里出道理。对这一特性,除了简单地加以批判,思想家们并未特别予以注意,更未发现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哲学意义。西方理性主义对人理性的疏理与规范、对物质的认识和利用的科学理念纵然非常有效,但是以割裂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多面性为前提,理性主义有效地把握事物的一面,而放弃事物的另外一面及另外多面,它的有效性掩盖了它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对人获得的存在结果而言,理性主义其实并不理性,理性主义对事物的解剖式认识,利用和管理造成了事物间、人物间和人人间的巨大分离与矛盾,理性主义是一条一眼望得到头的死胡同。而极大发挥人的想象力的宗教信仰尽管超越了具象物质对人的限制,但天马行空,无法节制的主观想象却无法与生活现实真正有效的接轨,虽然天堂地狱的超然伦理可以作用于人世,但它的非现实性或创造另外的现实性仍然不能给人间秩序带来理想的结果,其往往只是增加了新的混乱。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大哲学理念都已经撞在了南墙上,穷途末路的最后努力无济于事,人们已经明确看到了推行它们的黯淡前景。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只留下中国式的实用哲学思维并未广泛采用。实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获得人存在的整体结果,这个整体结果的呈现终端就是人的感知,人的感知就是过程之后的最终结果。所以,中国智慧被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无论如何人们最终得到的就是感知结果,这才是所有理论和行为过程的终端。中国智慧的核心归纳为理论就是感知主义思想,只有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可以产生出这种思想,只有中国的思维模式可以产生出这种思想,只有中国人的文化经历可以产生这种思想。所以,中国智慧将要拯救世界和统一世界将是真实不虚的事实。请不要误以为是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将突然发扬光大,进而征服世界和统一世界,那种想法是一个天真的误会,中国智慧不会由儒释道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并不导向这必然之路。感知主义思想是中国智慧的一次蜕变与羽化,是理性思维和想象力方式与中国智慧的一次空前结合。经过理性主义的改造和想象力方式的改造加工,中国式智慧的感知主义思想是世界文明发展留给今天的大机缘,也是人类文明早给自己备下的最后一把打开人类新纪元的钥匙。此前,有各种预言指向中国未来将要一统世界,于是人们竞相猜测中国以何种特殊力量来征服全世界,这些不着边际的猜测都从政治、文化、宗教入手,最后当然无从找到答案。其实放弃狭隘的眼光,方能看到:"红黄黑白不分明,东南西北尽和睦","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的终极感知境界,感知主义的理想蓝图并不遥远,或许,你和我,都是这一切开始的幸运的见证人。

你有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在哪里?极少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唯物的人会回答:只有一个物质的世界,我就生存在这个物质构成的世界里。唯心的人会回答:心外无物,这个世界在我的心里。那么,你面对的世界究竟在哪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公共的吗?是相同的吗?这个世界的来源在哪里?唯物和唯心只能回答世界存在的理由,却无法回答世界来自哪里。其实道理很简单:世界存在是我们感知到它存在,它因为我们的感知而存在,更进一步思想:世界存在就是我们在感知,感知方式建立了一切存在。我感知到的世界是客观的吗?答案是: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应感知规则建立的世界是客观的,因为感知规则并不是人的主动创造,它出现在人诞生之前,是所有生命感知世界的规则。本来感知即纯粹感知和客观感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是出于物质自在构成也不出自于人心的意识,它是生命感知的产物,是以感知为前提的客观存在。但是,人还有精神感知功能,人必须通过精神意识来认识世界,这一点和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一致:人通过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只不过客观世界有区别:不是物质自在世界而是人的感知世界。这样就有了答案:每一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由本能的感知和精神的感知组合构成,这个世界与你的感知意愿、感知目的、感知能力即感知状态息息相关,这个世界是你独有的世界,这个世界完全由你的因素构成。首先是生命感知机能:各个感官系统传递感知信息,组合成整体存在的纯粹感知世界,这是生命的感知原理,除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执行的就是这个原理。而人不同,人有强大的精神感知能力,人必须在精神感知中合成世界。生命感知的材料须经过精神感知的重组,才能形成自己的独有世界。所以,人的主观意愿、生存态度及生活行为是自我世界的设计师,它们共同设计并构造出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你的存在现场,你就像装修居室一样来构建你的世界,你可以把它装点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亭台楼阁、山高水长;你也可以把它打造成高墙深锁、黑暗阴森、风声鹤唳、剑拔弩张……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全部感知,你用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砌筑世界的边界,边界以内,就是你一生的活动场所。每个人的世界,大小不一、风格不同、形态各异。每个人的世界,除了自知,他人只能猜测;除了自用,他人只能受其影响;除了自在,他人无法介入。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材料,包括他人,材料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是你。人与人不同就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与人根本的不同就是他居住在什么形态的世界里。这个感知的世界构成了主人的一切,这个封闭的感知空间和人紧密相联。如果你善爱一切,你的世界处处都是善与爱;如果你怀疑一切,你的世界到处都上着门锁;如果你憎恨一切,你的世界四处闪动刀光剑影;如果你宽容一切,你的世界路路畅通;如果你仇视一切,你的世界高墙林立……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感知信息被你的精神过滤,被你的态度选择,最终只会留下你以为的存在,这些存在就是你的最终感知,你就是你选择的感知信息的唯一接收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指外部反映,善的善报和恶的恶报用不着外在参与,你在自己的世界就已经得报,并且睚眦必现、毫厘不爽。施予你报的就是你的感知,你无法拒绝感知的报复,你无法避免承受感知的结果。人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因为那是你的终生居所,你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即使你的世界他人不可见,但走入你世界的他人会被你扭曲、被你误会、被你错误地处置,这不但害人,首先害你自己,你在自己的世界里永无宁日。公共世界是人们约定的信息交换场所,人们从公共世界里各取所需,把虚拟的约定的公共世界当作唯一的客观世界是愚蠢的,把那里当作终生居所的人更是愚不可及,把车站大厅当自家的客厅是住不下去的,共同的事物只有现实性而没有事实性,你从中取得的那份感知才是最终的事实,你的个人世界里产生的才是真正的事实。个人世界对个人具有保护性质也具有囚禁性质,认识个人世界、理性的面对个人世界、悉心构建和照料个人世界,这就是人生的智慧和要务,一丁点也马虎不得。

受虐与自虐的人生

人的自私是被默许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人的一生,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为自己的愿望努力、为自己的幸福存在。按理,以人的智慧与能力,人都应该有个满意的人生和满足的人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除了人与人相对而言比较出一些差别,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的的一生都不是圆满的,更不是理想的,人生总像是一场时间、地点都不对的误会,人生总像是一次未经排练的演出,人生总像是一道结果错误的算式,人生总像是没有终点的赛跑,人生更像是蒙住双眼的远行……人们逐渐发觉生存的荒诞:如同遭遇一场无休无止的恶作剧,自己竟然心甘情愿充当其中的角色,目的就是作弄自己。在长期的生存事实中,人发现自己总是受虐的对象,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令人匪夷所思:人受制于自然让自己受苦,又战胜自然、征服自然来祸害自己;人以失去来放弃自己,又以拥有来毒害自己;人以贫穷来践踏自己,又以富裕来迷乱自己;人以一无所有来取消自己,又以重重物质来埋没自己;人以失败来毁灭自己,又以胜利来迷醉自己;人不但以无知来愚弄自己,还以智慧来嘲讽自己;人不但用存在来质疑自己,还以生命来误解自己……无论正反,无论左右,人都是受虐者。为什么是这种结局?人还是智慧的和理性的吗?人的受虐来自于自虐,人的自虐来自于无知。当我们领受一生之时,当我们准备付出一生之时,我们问过自己没有?我拿一生来做什么?没有,我们只有活下去的愿望,我们只有具体的目标需要去实现。我们只有他人的行为可以参照,只能从他人的反应中得到证明。从人生开始到人生结束,我们并不知道人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我们只知道这件事物和这一些事物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道我在做什么,人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真不知道。但是,实际的受虐我感知到了,我无法不感知。我知道我付出的,不一定是我愿意的;我得到的,不一定是我需要的;我需要的,不但不能得到,而且是表达不出的。除了生命存在是被认可的硬道理,维持生命的资料可能得到保证以外,作为人,我还获得什么?物质财富背后的空虚;繁华世象底下的荒凉;人情冷暖背后的疏离;无趣无奈之后的死亡……我感知到什么?事实上与生活关系不大,我们一如既往去竞争去拼搏,一如既往去获取去占有,一如既往去失败去悲伤,一如既往去拼命去毁灭……在这些忘我生存的过程中,我得到什么可以清点,我感知到什么却无法表达。那是:数字财富后面的无趣;人情冷暖后面的失望;争夺欺骗后面的伤悲;茫然一生后面的无奈……即便有短暂的满足、有片刻的欢愉、有幸运的窃喜、有巧合的机缘……但终是不满、终是后悔、终是失意、终是失落……人终是受虐。其实,本不该这样:无需那么多财富,只需要感知满足;无需那么多竞争,只要人人相处甚欢;无需那么多智谋,只要我与你坦诚相见;无需那么多快乐,只要人人身心愉悦;无需那么多理想,只需我们心无二念……这些并不是做不到,是我们不这样做。人受虐于自己的无知,不全是自作自受,是作一套,受一套,所作非所受,所受非所作。人已经很努力了、很自制了、很主动了、很智慧了、很拼命了,却还是所作非所愿,所得非所需,所为非所有,所有非所受。受虐的人倒不是非常怨恨,是非常迷惑: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糟践自己?一定要这样执迷不悟?其实,真理只在咫尺之遥:人不应该受困于物质,拜物主义使人蒙羞;人不应该竞争于人,战胜他人岂不荒谬?人不应该这么生存,生存逻辑十分愚昧;人不应该这么自虐,一切还是自作自受……记住:人不再自虐之时,就是人不再受虐之日。

感与知的存在原理

人获取外部信息有两种方式:感到和知道。人最本能的身体机能就是感到,生命一旦形成,从胚胎时期就开始有感,感就是和物质有交互运动关系,在感开始那一瞬,感知体和被感知体就开始了存在关系,在感以前,两者并不存在。任何追究感以前的存在的意图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能得到任何结果的。感就是运动,感知体与被感知体之间一旦开始有运动,就是存在,运动一旦停止,存在结束。感知体是指所有的感知体,并非指感知个体。感知个体停止运动,只终止了部分的存在,其它感知存在仍在进行,只要有一个感知体在运动,存在就不会结束。所以,存在是正在进行的感知,不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感是存在的基础方式,也是物质对象得以存在的前提,是所有存在物的基本关系和唯一关系。感一旦开始,存在的范围,存在事物的属性就已经被确定。感的存在运动是整体性的和多方面的,不是所有的感都会成为知,感确定了知的方式与范围,感包含了存在之所以存在的规则。所以,感不是知,感大于知。感可以被知,但大量的感的运动并未被知,人一直在感的范围内获取更多的知,但再多再广再深的知也在感的方式以及范围以内。知是什么?知是感的信息的呈现,是感的信息的储存、记忆和固化。对于人,知是对感的信息的符号化加工、整理、综合、储存,知是感的表达,知是感的更高级的表达形式,知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对于生物,感与知同步发生。知滞后于感,知与感的信息量占比,就是生物等级的区分标准,知的量越多,就越是高级感知体,反之,就是低级感知体。对于人,知还是认知,认知脱离感的形式,极大地扩张了感的作用,认知开拓出人的精神空间。当然,知还是感的方式,是感的高级形式和高级方法,对于人,知的信息量大大超过感,所以,人是最高级别的感知体。感与知是同一属性的存在,在运用中,感与知已经不能分开,特别是人,已经将感认知化,所有能表达的感都已经经过认知处理和加工,所以,人的感知已经经过精神的异化。事实上,人尚有无数的感未被表达,所以,在感知概念之中,实际所感即未被加工的所感是人最真实、最原始的感知。而且,知不能脱离感存在,人把认知独立化,把精神性认知与感的方式相分离,这带来感与知的分离,造成知不达感、感不被知的状态,这就是人的异化状态,结果造成人的内在矛盾,是人与存在发生冲突的根源。在文本运用中,感知是动词亦是名词,动词指感知运动,名词指感知信息。感知的定义是:事物存在的唯一方式,即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的交互运动。在所有的生物中,感与知是合一的,只有人,感与知分离已经造成严重的感知偏差,感与知合一是人尚需完成的重大使命。

感与知的关系

人都有认知能力,人把认知作为把握世界的有效工具。人把感觉、感到等感官行为作为人的本能认知和低级认知方式,人把精神认识作为高级的认知方式,知的范畴,包括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感是具象的,直接与物质的交互运动,而知是抽象的精神活动。虽然对于人,感知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体,不能分开,能表达的感,都是知。但是,感与知的区别却不容混淆,两者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人对于事物,都是先感后知的。感就是感官反应,感官感到事物,知对事物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感到和信息处理得出意识的全过程就是感知。其他生物没有或仅有简单、微弱的知的环节,它们的感知反应直接快捷,比人的反应要快。而人的感知过程须经过加工处理步骤,得出的意识的反应速度要慢。对于人,由感获取的信息如果不经知的处理,或知无法处理,人是得不到意识结果的,那反应就是"不知道"或"没感到"。所以,人所有的感知意识,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精神意识,也就是说:人的感知结果都是精神结果。而其他生物则只有感知结果。人的感知特性是生命中唯一的个例,这是此前人们忽略了的问题。所以,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知由于精神能力的不断发展而扩大和增强,这就是人的认识体系,感知本体成为本体论对象,精神活动成为认识论对象,本体与认识从此分家。不过,无论哲学如何研究人的存在与认识,人的感知作用却是浑然一体的,事物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感知。感知过程或认识过程再复杂,最后,还是归结为人的感知,人终极的感知结果是忽略过程的。人获得最终的感知结果是还原为感的,尽管感知过程经过了精神的改造与加工,但是最终还是给人以感的作用,感知信息的符号化、精神化的加工剥落殆尽,最后还原给人感的真实,这是感知体的原始的本质决定的。不过,这个没有语言符号和精神因素的感,却是前两者的产物,这就是人的感知存在的矛盾和复杂之处。换句话说:人的原始本质已经被人的语言符号和精神意识扭曲,如果人不意识到这点,人就是精神活动的无意识受害者。精神本是人智慧的产物,但却脱离了人感的目的,人的感在精神活动中组合成感知,有背离感的风险,所以,人的知是危险的,它可能欺骗人的感,使人最终得到错误的感知结果。意识到这点,就是人的感知觉悟。人的智慧与理性,都是为最终的感知结果服务的,感知结果是检验过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最后人获得的感知状态是否正是人的需要?这才是决定人如何进行行为过程的根据。精神认识是人使用的有效工具,它对人感知的巨大影响和造成的后果不容忽视,相反,人们利用精神行为的特点,让它为人的感知结果服务,它将成为人获得最佳感知的有效途径。精神引领科学技术为人的终极目的服务,这就是人类世界的巨大福音。

生命与感知的矛盾冲突

生命就是在感知,它们本来没有任何矛盾冲突,但是,在人们的生存实践中,两者的矛盾冲突不但尖锐,而且非常激烈。人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所以,生存利益是选择事物的标准。且先不论生存利益服务的最终对象是个体,个体之间构成竞争与冲突,就生存选择而言,这就决定了事物的哪一面对人们打开,人只选择利于生命存在的一面,事物的其他方面就被忽略了。人选择的生命的世界,不但只是所有存在事物微小的一面,而且,这个狭隘的世界并不有利于生命的本质——感知存在。人们生存中的行为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人为了生存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如果大量的获取物堆积在生活中,成为支持生存的材料,人的存在空间是多么的单调、狭窄而无趣。人的行为仅仅是为了活着吗?显然不是,更好的活着成了人的唯一追求。什么是更好?难道是获得更多的生存材料(财富)?更好的生存条件(身体健康)?和更安全的生存保证(重重防御)?似乎不止这些,人真正想要获得的,是生存的快乐。快乐是生存的必需吗?显然不是,快乐更像是生存的附加值,是人生存行为的副产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竭力追求和获取的恰恰是副产品——快乐。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感知的一种表达状态。所以,人理所当然的为了生存,却又在时时刻刻追求快乐,这就产生矛盾了:人是为了生存下去?还是为了感知快乐?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几乎把人从中撕裂。为了生存和感知快乐不矛盾吗?两者当然矛盾:生存需要的是生命的健康与安全,而快乐的行为往往危及生命的健康与安全。且不说纵情狂欢、娱乐至死的人间形态,就说贪食、贪色、贪欢而导致的身体损害,已是触目惊心;还有贪财、贪名、贪权以及各种贪得无厌,实质不都是追求快感惹的祸?这些行为与生命存在目的毫不相干、甚至背道而驰,由此致人病患灾祸,甚至致人于死地已是普遍现象。于是乎,人们大呼:节制欲望,生命为上。对人而言,生命只是形式,快乐才是内容,这个"生命形式"和"快乐内容"已经成为对抗,人很难在这两者之间作选择:生命大过快乐?还是快乐大过生命?这已成为旷世难题。生命是需要感知快乐的,这却超出了生命的存在原理,或用生命的原理并不能解释感知的需要。事实上,生命的感知需要不仅仅是快乐,它需要活跃、稳定、持续的感知态,这个感知态里就包含了生命的安全存在和存在的快乐。生命不能包含感知的需要,而感知却包含了生命需要的一切。但是,人们并没有感知的自觉,人服从于生存竞争逻辑模式的生存法则,虽然人的感知需要是出于内心的要求,但人们仍然不惜一切进行生存竞争行为:对生命财富的攫取,对生存优胜的渴望,对生命安全的防范,是人们的共同目标,而人需要的感知被刻意地忽略和限制,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就专为制约人的感知要求而生,人的必需感知一开始就有了欲望的污名,其后,更作为万恶的"人欲"被意识形态压制到个人内心阴暗的角落。人的感知愿望不但成了奢求,而且成了人性的屈辱,被各种清规戒律清除得一干二净。即便生命伦理如此强大,人仍然需要感知,人必须得要感知。感知需求与生命法则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人要求感知的快乐,只要一息尚存,人的感知欲望便不会停止。而且,恰恰与生命要求相反,人类有史以来,人的感知欲望、感知智慧、人类强大的感知推动力一直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只不过这动力是以人的自私和欲望澎湃的状态呈现出来,人们在感知欲望的推动下,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史。但是人们习惯于把这一切归功于生命的创造,归功于人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命意志,人的感知存在遗憾的被省略了。人该服从于生命还是服从于感知,成为人的内在冲突,生命和感知本来一体的存在被割裂为公开的和私下的、显在的和潜在的。人们行使生存规则却竭力追寻各种感知需求,人们约定遵循生存秩序,私自却拼命追求感知享受。在生存的道义下,感知的存在显得猥琐、灰暗甚至肮脏。因此,感知存在与表达都是畸形的,要么是个人欲望的代名词,要么是披上享受的污名。生存的还是感知的?人们没有这样询问,但一直这样纠结。这就是被掩盖的事实。要等到何时,感知才和生命重归一体?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获得感知,在最大限度的感知和最良好的感知状态下,必然有健康的生命。这将是人类理性的觉醒,生命与感知的冲突结束,人的存在就必然是另一种高级形态。

获得与需要

需要与获得的差距,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与否的尺度,理想的社会是能够满足人们所有需要的社会,反之,就不是理想的社会。人们需要什么?则是存在理念的产物。我们制造出大量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财富,这是生存方式和生存条件的需要;我们制造出悲愁喜乐、爱恨情仇的心理状态,这是生存竞争法则的必然反映和实际需要;我们制造出这个繁华芜杂的世界,这是人类生存文明和生存发展的需要。需要和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实世界就是人们需要什么的事实表达。世界是按照人们的需要来打造的,现实有什么?就表示着人们需要什么。实现人的需要造就的结果是多方面的:需要有些什么存在,就有些什么不存在;需要竞争的胜利,就有竞争的失败;需要真理,就有谬误;需要富裕,就有贫穷;需要幸运,就有不幸;需要生,就有死……现实就是人类需要的综合结果,要知道人们需要什么,了解现实社会就清楚了。相反,知道了人们正在需要什么,也就理解了当今社会的状态。所以,了解人真正需要什么,才是判断人们奉行的存在理念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在具象的物质世界的背后,人需要的是:安全无忧的存在、自由自在的意志、富足美满的生活、理想幸福的人生。这不是很高的要求,这其实是人最根本的要求,因为:人们在现行秩序和存在法则中找不到安全无忧的保证;在伦理道德和各种戒律中发现不了自由自在的理由;在物质崇拜的乱象中无法实现美满富足的生活;在各自为生的个人利益中不可能获得幸福理想的的人生。在既成事实中:人们创造并获得财富,那是用于支持生存;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那是维系生存伙伴关系;人们遵循理性与秩序,那是建立与规范竞争机制;人类建立生存文明,那是为了杜绝人性的混乱……人并不能从中获得自由的生存权利、优美舒心的生存环境、亲密无间的理想他人、愉悦恒久的存在幸福。是人类的智慧与能力无法达到人的需要,还是无意与无心满足人的需要?甚至否定人有这些需要?所得非所需,这是人类的生存怪象。在生活中,无论你三头六臂、上天入地、能力通天,你都无法完成自己的需要,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你不可能相遇理想的他人;你不可能不忧生死安危;你不可能获得永久的愉悦。因为生存竞争规则本身不提供这些,它只能制造成功、胜利、获得甚至幸运,生存逻辑没有人人平等、个个幸福,只有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不是你得,就是我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难道智慧的人类就只有丛林智慧?难道人类就只能吊死在生存逻辑这棵树上?事实上,人们一直在抗争,只不过走的另一极端:寻欢作乐、纵欲无度、贪得无厌、醉生梦死……追求感官的刺激、活在当下成了人无奈的解脱之道,不能只为活着而生存,人就以即时行乐为目标,只不过乐得可怜、乐得猥琐、乐得失望、乐得不值。非理性的作乐不会长久,人生的背景仍然是痛苦,人性的前景仍然是灾难……人们终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为什么不能公开的理性的追求所需?为什么不能一劳永逸地终结问题?我们是所有问题的制造者,也应该成为所有问题的终结者。当我们的所为成为所得,当一切所得都是所需,那时候,人还会要求什么?

人由什么所组成?

人由什么所组成?如果回答人由身体组织、生命意识、思想理念所组成,虽然正确,但太过笼统粗略,读者还是不明白人是什么组成的。需要具体回答:人由所在世界组成、人由一切事物组成、人由存在对象组成、人由感知信息综合组成。肉体是人的居所,是人感知对象的一小部分,人的感知信息综合成人的全部意识,意识的呈现就是现象世界。人本身是无形无象的,身体只是暂时的物质显像,人的意识完全可以不借助身体而存在(灵魂),人也从不会认可身体就是真正的自己(叫臭皮囊)。所以,人的组成是意识,意识就是感知到的一切。人本无形,感知到什么人就是什么。你感知到善恶,你就是善恶;感知到美丑,你就是美丑;感知到真假,你就是真假;感知到对错,你就是对错……人的最大错觉就是:以为感知到的对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且这理由与你无关。于是,人都不自信,都在竭力站到感知对象的存在立场上去,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感知到的一切。在认识对象的观念上,唯心主义是一次进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表达了主观与客观的认识关系,但唯心主义的问题出在主体所指上,主体是谁?如果主体指示为个体,那就对了。如果主体非个体,那就错了,就无法自圆其说了。而且,更为错误的是王阳明弄反了视角,应该是:物就是心,理就是心;心在物里,心在理中。心只是一个容器,容下万物,万物为心;容下万理,万理为心。而且:心物互变,心理互变。中国哲思里,物变心不变,心不动物也不动,是荒谬的。心并非先入为主的独立所在,心就是对于物的感知,无感知即无心,哪有心、物二元之说?哪有主、客二观之说?心与物都是感知的过程与载体,将心物分开是荒唐的,所以应当是:心物一体,心理一处。王阳明的唯心论,致人误解太多。你的感知组成了你的世界,我的感知组成了我的世界,众人的感知综合、约定、归纳组合成为共同的世界。个人的世界构成个人,共同的世界构成人类。个人是个人世界的所有事物之和,人类是共同世界所有事物之和,这个等式毫无疑问将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论证中成立。所以,个人世界事物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等号后面的人,共同世界也是如此。要想守住和值不变,得让世界方程式数值不变;要想人类不变,共同世界不能变。想把人作为"不变的和"是不可能的,而且,事物的变化直接导致你成为结果,只不过你省略了运算程式,只知道结果是多少而已。人由什么组成?是给予你的所有感知信息的数值组成,是由事物给予你的感知影响所组成。所以,你要想改变自己,得要改变影响你的事物;你要想成为什么,得要先让构成你的事物成为什么。人类要想改造自己,得先改造世界;事实上,世界已经被改造成什么,人就只能成了什么。千万不要以为世界与你无关,千万不要以为周遭的事物可以回避,不要再重演沙地驼鸟的笑话。你是谁?你是你遭遇到的所有事物,你是你和所有事物的关系。事实上,你无处可逃,感知会告诉你,你是由一些什么组成的,那怕是内心的一点点恐惧、一闪念的猥琐、一丝丝的恶意都会一无遗漏地感知给你自己,并一丝不苟地组成了你。到现在,你该知道自己是谁了吧?你就是你遭遇的即感知到的一切,你就是你做下的和将要做下的一切。你想成为什么人?你想获得什么?还需要再等待吗?等什么?

世界的结果

伟大的世界越来越炫目、越来越博大、越来越深奥、越来越奇妙……对世界的认识最入迷的是科学,所有的研究手段、所有的精密仪器、所有科学家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从各种"力"到各种"子"到各种"波"……科学眼看要揭开世界存在的谜底,而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把世界像转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各种新科技令人目不暇接、欢呼雀跃。这世界是越来越精彩,但却不是越来越可爱。炫目的世界让人越来越渺小;博大的世界让人越来越无名;深奥的世界让人越来越无知;奇妙的世界让人越来越自卑……科学研究越新颖,人就越自惭形秽;科学研究越深入,人就越无地自容;科学研究越突破,人就越不自在。许多的结论都指向:人本就不该存在,不该来打扰这个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比佛学的"恒河沙数"更有科学依据的是:人在浩大无比的宇宙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本来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再经科学化审视,人还怎么活下去?奇怪的是,为什么不这样惊叹:人拥有伟大的世界,多么自豪;人发现博大的世界,多么值得欣慰;人懂得深奥的世界,人多么神奇;人欣赏奇妙的世界,是多么惬意……我们越发现世界的广大,作为唯一的发现者,人就更伟大;我们越发现世界万物的丰富,作为拥有者,人就越骄傲;我们越深入地研究世界,作为其主人,我们就更懂得自己;我们越赞美奇妙的世界,作为它唯一的欣赏者,我们就越幸福……我们几乎从不这样看世界和看自己,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却总是用来妄自菲薄。这可不是出于谦逊,是出于对自己的否定。人是爱物的,为物的多样性、丰富性、不可知性着迷;人是崇物的,为物的自在性、稳定性和永恒性所倾倒,在众物面前,人是最不屑的物,因为人会很快死去,会彻底消失,而世界永远存在。人类消失了,人的想象依然还在,人想象宇宙的状态,人想象地球布满了其他动植物,人想象世界没有人存在的形态……人没问:人类不在了,谁在想象?人类不在了,人定义的世界存在于哪里?世界还是人眼中、意识中、认识中的世界吗?如果世界不以人为对象存在,以其他对象存在跟人有什么关系?那些衡量世界的公式、定理、定义还在吗?人类不在了,谁在担忧?谁在叹息?按说这简单的思辨逻辑难不倒人,但人在唯物观念和唯心观念的双向引导下,得了零分。遗憾,好像没有物质的实在性,科学就科学不下去?人没有物质作第一性存在,人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其实恰恰相反,科学应该找到物质实在性的前提,而人应该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永恒的理由。世界存在于何处?人之前怎么存在?生存之前怎么存在?物质存在之前怎么存在?未存在之前怎么存在?更关键的是:谁发现谁证明谁理解谁解释它是这样的存在?而不是另外的存在?怎么证明另外的存在不存在?根本无需科学计算和科学证明,因为只有人在这样发问这样解释这样证明,任何思辨走不出人的思维,走不出人的感知。离开感知,你寸步难行。道理很简单,世界是感知者的。因为它是感知的创造物,只对感知者有意义。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感知强加到他者(其他生物或其他主体)身上,那是你的一厢情愿,他者根本不受。推测世界存在于其他主体是人的主观妄想。人愚蠢得可爱,你把你感知你定义的那个世界赠于他者?谁稀罕?世界是人的,宇宙也是人的,它们再怎么不得了也是因人而存在的,是人感知方式创造的,人应该惊叹自己的神奇,不该拜倒在自己作品的脚下。得出人渺小的结论是可笑的,人不伟大谁伟大?造物主就是人,别推到他者身上,人家不接受。人类把个世界弄得混乱不堪,还埋怨造物主不公,岂不打脸?无论这个世界怎样伟大、怎样糟糕、怎样不可救药,结果都在人身上,人是唯一的责任者和接受者,无论科学研究得出什么结论,人都是结论的检验者。世界就是人的结果,人就是世界的最终结果,不管你认为不认为,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变法、变天与变命

康有为等人轰轰烈烈搞了一场维新变法,动摇了封建王朝的根基,给令人窒息的时代吹进一股新鲜空气。而夺取政权的革命推翻了旧时代,改换了新政权,那叫变天。变法与变天是程度不同和强度不同的社会变革,人类有史以来,这样的变法和变天的改变数不胜数,一整部人类史就是改变史。对人类生存而言,法可变天亦可变,但生命之道不可变,人命不可变。从人类诞生到创建文明以来,人类的生存竞争理念一直没变过,生存竞争逻辑模式没有过丝毫的动摇,任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们如何创新,如何前无古人,如何反叛不羁,如何质疑一切、颠覆一切,无论革命如何声势浩大、如何坚决彻底,从未有谁动摇过生命的观念,也从未有人挑战过生存竞争理念。无论唯物还是唯心,无论信神还是信魔,从来没有谁试图取消生命的存在,人们都在生命和物质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理论和信仰,即便在天堂或地狱,生命与物质的存在逻辑照样在使用,生命与物质的实在性受到全人类的一致默认。这就是命不可变的历史渊源和理由,改变生命与物质的基本概念,被视为天方夜谭。变命?可能吗?人未曾想到,改变生存理念,改变生命观念,是人类发展的必须步骤,是人类存在的必然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到了不得不改变存在理念的时候了。人本能性地根据动物行为表象得出的生命观念和生存竞争理念已经行使了千万年,这只是初级的对事物存在的一种阐释,而这种阐释形成的理念一统人类的存在意识至今。这种生存理念导致人类存在的旧体制、旧模式、旧伦理、旧秩序早已经矛盾重重、千疮百孔、破败腐朽。长久以来,人们受生存理念误导、压迫、摧残、折磨,虽然伤痕累累、苦不堪言,却并不知道痛苦来自哪里,什么是苦难人生的根源。事物表象的冲突来自于存在的错位,就如大海的波涛来自水下的涌流、大树的枝叶来自泥土中的根须,人类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生命观念及生存理念,这是所有矛盾冲突的总根源,是一切问题的推动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就已经和动物式的存在模式分道扬镳,人是精神性的感知体,人是智慧性的存在者,人的精神性和智慧性迫使人告别兽道进入人道,人和生物及动物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但遗憾的是,人却仍然沿用一开始本能性理解的存在法则:生命与竞争。生存竞争逻辑模式毫不动摇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事实上早就和理性、精神、智慧等人的新生因素不相适应、处处抵触,但人类竟毫不知觉,只将发生的问题客观化或者主观化处理。人们竭力解决镜像问题,却从不解决镜子问题,这个简单的错位竟然欺骗人类如此长久的时间,造成如此绵延不息的苦难,怎不叫后来者蹬足捶胸、扼腕叹息。矛盾的、与人的精神与智慧不相适应的、陈旧的生存竞争逻辑模式早该被抛弃了,苍老的人类的生命观早就该变了。事实上,人们改变自己的要求已经由来已久,从人们追求所需,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开始,人就在盼望着改变,不过人们还只是盼望着改变命运,并未指望改变命理,没有人觉悟到:改变存在理念,改变生命的道理,这才是改变人类和改变世界的根本之法,才是人类已存所有问题的永远终结。蝶变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也是必然选择。这种改变不是存在形态上的变异,而是存在本质性的改变,是蛹与蝶的区别;不是变法似的冲击,影响一些人、改变至一定的程度、波及到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间;也不是变天式的更换一个朝代、颠覆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影响一个时代或一个世纪……这种蝶变过程不是一场立竿见影的革命,也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