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产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1:05:36

点击下载

作者:周鸿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极致产品

极致产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极致产品作者:周鸿祎设计:李洪达排版:郝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508682884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产品打造第一教材——“国民简明爆品实践指南”诞生记创业黑马创始人、董事长 牛文文

从2010年10月黑马营第一期开始,老周就一直在给黑马上课,每年的黑马大赛总决赛,老周都是评委团的主席评委。他是给黑马贡献时间最多的人之一。这些年,老周在黑马讲了许多课、说了很多话,深刻地影响了黑马创业者,而黑马也成了老周的“主场”。和黑马在一起,老周讲话放得开、讲得痛快,黑马们听了更痛快。

老周有赤子之心。在2011年黑马大赛总决赛上,一名选手挑战他,认为360以巨头的姿态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位创业者非常有勇气,而老周的反应也非常真实,这件事当时引爆全场。据我所知,事后老周完全没有刁难这位创业者,也没有在网络上删除这段视频。老周的“发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周鸿祎。他的斗士形象并不是故意摆出来做样子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面前是一个巨头还是无名的创业者。他不会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更不会以所谓的“大度”轻视创业者。

老周有眼力。2012年的黑马大赛总决赛,老周在最后一刻,力排众议,说服评委团的其他评委,不同意把冠军给一个成熟的、四平八稳的项目,而是把票投给一个来自清华的智能硬件创业项目团队。老周认为虽然这个项目还不够完美,但是有创新,创业者一定要敢于做别人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的事。这个项目叫FACE++。

老周的真实、坦率、直接,让人尊敬。不管外界对周鸿祎有多少不同的认知,我们都可以说,他在黑马里磊落坦荡,真实而不虚伪,受到大家喜爱。黑马有句口号叫“不装、不端,有点‘二’”,这个说法儿其实最早也是来自老周。他总以一个满血挑战者的姿态站在互联网江湖,真实又硬朗,敢于自我解剖,也敢于说真话。

老周对创业黑马的实质看得深刻。2014年12月22日,他在黑马学院建院典礼上说,黑马学院是中国最大的创业加速器。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不是在培养学员,而是在发现并赋能优秀创业者,给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

老周是第一批在黑马里开设自己的创业实验室的人之一。创业实验室就是老周所说的“加速器”产品,一代企业家、投资人与学员精准匹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不是传统的课堂,而是学员与导师思想碰撞、深度交流的园地。学员们的项目在创业实验室里经过导师与同学的反复考核,有的被否定,有的重新确定了方向,有的顺利拿到了投资。与一个有丰富经验并且愿意倾囊相授的成名企业家朝夕相处一段时间,收获是可以想见的。我们的“加速器”,就是让还没有翅膀但有潜力的创业者长出翅膀,让有了翅膀的飞得更高。

2016年7月,老周的“极致产品实验室”第一次公开招徒。在老周的创业实验室里,他不讲大道理,也不对创业者讲概念,基本上就讲了一个东西——用户痛点。老周不断地问徒弟,项目的需求是什么?准确吗?是不是真需求?每次上课,他的徒弟总是不断地面临他的“拷问”。好的导师是提问者,而不是布道者。老周对学员的每一个产品都按他的这套方法一一拆解:如何抓住用户的真需求,如何深入用户需求做产品。学员们在老周的创业实验室里受刺激,有收获。

创业实验室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为创业者服务的一个产品,现在看起来,它的形式是受创业者欢迎的,它的作用是大的,说它是“加速器”并不虚夸。这个产品越来越成熟,加入我们共建黑马创业实验室的企业家、投资人也越来越多,更大范围地惠及创业者。

在此,我代表黑马社群的所有兄弟们感谢周鸿祎,同时也感谢创业实验室的其他导师的付出。我们作为创业服务机构,希望把那些已经成功的企业家聚集起来,为他们开设个人创业实验室,像硅谷的500startups和YC一样,把他们的经验开放给大家,帮助创业者在某个阶段突破某个具体的瓶颈和难题,让创业黑马这个“加速器”服务更广、效率更高,帮助未来,链接未来。自序我的产品经理之路

2016年,创业黑马的牛文文让我和他们的学员多交流交流,我觉得和创业者交流是非常好的事情,年轻创业者有活力、有想法,他们能不能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不太确定,但是我确实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之后,创业黑马就为我办了一个创业实验室,邀请了15位创业者,我们一起做了几次交流。本书的很多内容,是我和创业实验室的成果,也有一些是我分享的内容。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极致产品》,但并不是具体教你怎么使用产品经理工具的,所以也很适合创业者看。而且我觉得,优秀的创业者,大多数都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虽然我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但是我并没有刻意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产品经理。以前我有个不是很恰当的观点,觉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产品经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需求、有欲望的。当你发现一个需求之后,去实现它,这是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

我是放养长大的,我们生于70年代的这代人,小时候物质生活比较匮乏,没有手机、电脑,玩的玩具很多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比如我们院子里的小伙伴,就自己做过露天电影院,这个我在我的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里面有写。露天电影院是如何被小孩复制出来的呢?其实就是用毛笔和墨水在玻璃片上涂抹上各种图案,然后再用手电筒进行照射,把光投射到大屏幕上。现在看,这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幻灯片。小伙伴们用这些幻灯片编成故事,有人拿着手电筒,有人负责换玻璃,有人负责在旁边照看着,有人在旁边讲故事。

我小时候也利用木头线轴、橡皮筋等物品做过自动小汽车,还用钢丝做弹弓枪。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产品经理的潜质。但是,为什么我觉得“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的观点又有局限性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自己的需求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我们发现的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这一点我在书里写得比较详细了,刚需、痛点以及高频,是做出好产品的关键词。

发现产品的这些特性是产品经理的优秀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产品经理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就是完美的,自己想的就是对的。但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不仅要站在产品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除了功能需求,很多时候,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比如用户体验、用户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我在大学期间有过创业经历,第一次创业我做了一款硬件产品,用来清除计算机病毒的电脑外接卡设备,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Master防病毒卡”。

当时这个产品需求是有的,虽然中间遭遇各种曲折,但最终我们还是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了,并且在一个国家级的比赛中获了奖。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美好,似乎已经能够看到产品推向市场后获得巨大成功的场景。

当时我们从学校周边的企业开始销售“Master防病毒卡”,仅仅卖出去几十份之后,我们就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发现防病毒卡在用户电脑上的表现与我们测试时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用户买回去插在他们的电脑上之后,不仅有软件冲突,还会出现一些硬件问题,甚至导致一些用户的电脑无法开机。

这对当时一心想做个“产品疯子”的我可以说是天大的打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最初的测试是在学校的机房,机器配置几乎没区别,然而我们没有考虑到用户使用的设备配置千差万别,用户的使用场景远比我们实验室里的复杂得多,因此一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现在做产品,虽然不太容易出现我当时的那种彻底崩塌的情况,但依然有很多不考虑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很多产品经理相当固执,只相信自己的直觉,这是产品经理的大敌。反病毒卡失败之后,我原本是有机会转向做软件反病毒的,但由于自己的固执,最终错过了。

紧接着,我又犯了产品经理或者说创业者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不够专注。我选择了切入另一个行业,做了一款平面广告创意系统。实际上,这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创产品,而是一个把国外软件汉化后与硬件捆绑在一起的综合性产品。

可以说,当时这个平面广告创意系统与市场上其他竞品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因此,这个项目不仅很快被其他人抄走形成竞争,在后来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挤压时,几乎也没有反手之力。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踩坑、爬出来又跌进去的过程。回首做过的产品,最让我骄傲的,可能就是童年用钢丝做的可以发射纸团的手枪了。因为当时的那个小孩,做产品的心是纯粹的,希望为自己做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极致的玩具。

重要的是,当时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不仅明白自己的需求,还拥有强大的“同理心”,发现了用户(也就是我)的真需求,并且能够保持好奇,不断折腾。第1章极致产品的三个关键词如果你打算在产品经理这条路上走下去,打算研发出一款脍炙人口的产品,务必关注三个关键性要素:刚需、痛点和高频。换言之,你的产品需要符合人性最根本的需求,能抓住用户痛点,并拥有较高频次的使用场景。刚需:不符合人性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可选择性实在太大,各类网站琳琅满目,App(应用程序)层出不穷,任何一个用户都会在网络上不断地进行切换和刷新。乱花渐欲迷人眼,用户到底凭什么选中你的产品,并为之买单?

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提到人性。一个好的产品,往往能够反映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换言之,不符合人性的需求都是伪需求。最本质的需求是人类原始的本能欲望,在《圣经》中,人类有七宗罪:淫欲(lust)、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傲慢(pride)、暴怒(wrath)和妒忌(envy)。一款好的产品,需要对人性做透彻的分析,才能完成其设计。且让我们分而论之。1.淫欲

淫欲,又叫性欲,指的是人类对性的渴望,用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话说,“性是人的本能里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互联网产品或产品的某项功能都是基于性欲,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但或多或少从侧面利用了人性的这一特点。这里不做进一步的探讨,总之性欲居人性原始本能的首位当之无愧。2.懒惰

与性本能相反,懒惰是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阻碍。懒惰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厌倦情绪,它使你的思想麻木,约束你的一切行为,你变得只想做简单的事或者不想做事,只想休息和享受。

从产品层面来说,懒惰是产品经理应当重点关注的人性弱点之一,互联网的存在就是让大家能更“懒”地完成事情,世界为“懒”人而创造,科技因“懒”人而进步。我们做的很多智能硬件,也都是为了能够满足用户在某一具体层面的懒惰需求。在没有手机名片和微信之前,找名片曾是困扰很多人的噩梦。绝大多数人在收到对方递来的名片后,都会习惯性地随手一放,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手忙脚乱地四处翻找。当然,也有些人会在每次收到名片之后,将其分门别类放好,便于事后寻找。有商家特意推出名片扫描仪,希望借此满足人们整理名片的需求,颇有“一机在手,名片我有”的风范。然而,在了解人类的懒惰本性后你会发现,该仪器并不符合人性的需求。将收到的每张名片都扫描整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其中很多名片日后的使用概率极低,有些压根儿就用不上,这才是大多数人愿意花时间找名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名片扫描仪仅是一个“伪需求”,虽然确实存在少量用户需求,但是它并不符合人性,所以应用的频率并不高。

基于人类懒惰的本性,很多产品都是帮助用户将生活变得更简单,比如2017年国内市场上非常火热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很多上班族用户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公司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际上就是大家比较懒,距离近的可能也就1000米,甚至500米,走走也是锻炼身体,但是大家非常愿意使用共享单车来解决。

很多产品体验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让用户用最简单的操作完成需求的功能。比如360手机助手这类应用商店,还有以前互联网时代的很多下载网站,为什么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因为用户想用什么软件、App,直接去搜一下,然后点击下载安装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应用商店,用户只能去厂商的官网上下载,很多公司的官网网址用户也不见得记得住,想对比选择一下哪个软件好非常不方便。

帮用户解决麻烦,省去麻烦,就是利用用户的惰性。

人类是一种奇怪又矫情的生物,喜欢懒惰的舒适、安逸,但又受不了懒惰带来的无聊、烦躁。为排遣无聊,人类会尝试找好玩的事物消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基于排遣无聊的需求,各种游戏产品应运而生,从早年的红白机到后来的网络游戏,再到现在的手游、页游,游戏产品凭借其消磨时间、好玩、易获得快感、易沉迷的特性,赢得无数懒人的青睐,顺便也打开了他们的钱包。3.贪婪

所谓贪婪,从字面上理解是渴望而不知满足,从中可以引申出产品经理用以吸引用户的两大关键词——贪小便宜和免费。

先来谈谈贪小便宜。比如微信摇一摇红包,红包本是中国的一大习俗,微信团队从人类贪婪的本性出发,将这个小功能玩出了新意思、新高度。微信摇一摇红包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抢到了多少钱,而是充分利用人类贪小便宜的本性,哪怕一分钱的红包(苍蝇再小也是肉)也让无数吃瓜群众冒着手臂脱臼的风险,捧着手机玩命摇。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专门做过一个实验,被实验者们一旦发现某样东西打折促销,就容易丧失理智和辨别能力,蜂拥而上,买一堆短时间内压根儿用不着的东西回家,其中作祟的就是贪小便宜的心理。

现在很多电商产品上都有一个签到功能,有什么用呢?我观察了一下,签到要么可以抽奖,要么送一些币或者积分,这些币或积分可以用来兑换代金券或者其他优惠项目。这类功能虽然不能解决用户的某种刚需,但是提升了用户活跃度,每天都要上去签一下,说不定签完了随便看几眼,就忍不住“剁手”下单了。

接下来谈谈免费。

关于免费,我在各种场合说得已经很多了,免费是将“贪小便宜”做得更极致。贪小便宜是让用户觉得你让他间接地赚到了;免费则是本来用户要花钱的,现在不用了,相当于用户直接就赚到了。

360公司早期的发展也确实依托于免费策略,前些年有很多人骂我是行业的破坏者,现在骂的人少了很多,在“免费大战”中活下来的,大多尝到了免费的甜头。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互联网行业颠扑不破的真理。4.饕餮

民以食为天,美味和食物总是对人有着强大的诱惑力,美味分享类、生活分享类网站,正是满足了人性饕餮的本性。

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和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兴起,正是看准了人性的两大弱点——懒惰与饕餮,并将二者巧妙结合。5.妒忌和傲慢

人类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自恋自爱,追求优越感,期望他人关注自己,如果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就不由得产生出优越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但与此同时,人类还容易妒忌别人,当别人拥有的比自己多且好时,就希望自己做到更好,超过别人。

这两点被游戏产品和社交产品的产品经理们应用得淋漓尽致。在游戏中,他们利用各类头衔、勋章和荣誉值不断刺激用户打怪升级;当用户觉得循规蹈矩地打怪升级太费力时,产品经理们又利用人的惰性,提供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充值买更好的装备。

社交社区产品中,几乎所有自我展示类产品或功能都可以利用妒忌和傲慢来理解。比如用户在各种社交应用上晒自拍、秀美食、分享购物和旅游等信息,无不是在炫耀和宣扬自己的优越感。另一些用户看了,有了妒忌心理,自然而然也会寻找机会去晒、去表现。

尤其是很多女性喜欢通过外貌表现自己,获得他人的赞赏,即使那不是真实的自己。正因为如此,美图秀秀等照片美化App大行其道,美图公司甚至借此上市,女性用户的力量可见一斑。QQ可算是最先利用人性的虚荣感需求获得盈利的社交产品——用户通过充值获得会员身份标识,等级升级加速,还有红钻、蓝钻、绿钻等会员服务和高级功能让会员用户优越于普通用户。6.暴怒

冲冠一怒为红颜,“狼人杀”“三国杀”,一个“杀”字道尽人性中暴怒的阴暗面。这一点在游戏产品中十分常见。杀戮与游戏装备的热卖,以及热心练级的人群,都离不开暴怒的本质。网络游戏中的用户看似在尽情释放杀戮的欲望,实际玩的却是人性的弱点。

市场上每年都会出现无数的失败产品,原因何在?《产品经理方法论》一书的作者乔克·布苏蒂尔是科技界炙手可热的产品顾问,他认为,企业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市场里砸钱。而在我看来,这些失败的产品背后,往往都有着一群失败的产品经理,他们看到的需求根本不符合人性,是彻头彻尾的伪需求。

商业的本质就是让人性得到释放,做产品同样如此。做产品,归根结底就是研究如何满足人性的最根本需求。这种“人性”有时是赤裸裸的,有时则经过掩饰和包装,隐藏在用户行为中。去发现这些本质,我一直觉得是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需要不断修炼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和马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他比我更懂领导力和人性,所以马云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痛点:在用户的强需求上全力突破

曾经有投资人在和我长谈后批评我说:“周鸿祎你是大公司的老板,应该拥有世界格局,考虑行业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情况,但这些你都没谈,却只谈你的产品怎么样。”事实上,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近几年一直都在思考。

作为企业领导人,确实应该有战略高度,但战略离不开产品。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考虑未来市场会怎样,这只能留给时间来验证。相比于未来的大趋势,我习惯于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我的产品,比如360的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如何才能弥补?在这个市场里是否还有未被发现的用户需求?

对于用户而言,相比你能否改变世界,他们更关心的是你的产品能否解决他们的痛点、改变他们的生活。在任何时候,如果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必然不会选择你的产品。当然,我并不是在否认行业趋势的重要性,“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的道理尽人皆知,但这不是产品经理现阶段应当重点关注的事情。

制造产品的目的,是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但需求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有些需求,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产品成本不是很高,用户会使用,但是没有它,用户的生活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我将之称为“弱需求”;与之相反的则是“强需求”。比如,一个多日未进食的流浪汉,此时他最大的痛点是果腹,睡个安稳觉当然也是他的需求之一,但并不那么紧迫,实在不行在公园长椅上也能将就一夜。从流浪汉的角度来看,吃饭是强需求,睡个安稳觉则是弱需求。现在人工智能很火,很多汽车厂商开始把人工智能系统加到汽车里面。人们使用汽车的刚需是让汽车把自己从A地移动到B地。因此,安全、准时地把用户送达目的地是汽车的核心功能,无论是普通汽车还是无人驾驶汽车。但是如果说加了人工智能,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解决刚需问题,而只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音乐,或者加个大屏能在上面斗地主,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如果能基于地图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用户规划出更好的路线,基于传感器帮助用户在危险时刻提前刹车、转向避开危险,相比在车上听音乐、玩游戏,显然安全、快速完成行驶才是刚需。

现在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针对的都是弱需求,对销售额的拉动作用极其有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弱需求就出不了好产品,但前提是拥有强大的渠道。如果你的产品在渠道方面先天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锁定用户的一个痛点,然后全力突破。在强手云集的网络安全市场,360是典型的后起之秀,走到今天算是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些人说我们的成功属于误打误撞,运气的成分居多。我从不这么认为,不谦虚地说,360的成功绝非偶然。从用户痛点的角度分析,网络安全是标准的强需求,没有安全产品保护的电脑如果被入侵,就可能成为黑客口中的“肉鸡”,随时处于被“宰杀”的危险之中。众多流氓插件和弹窗广告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上网体验,360抓住了用户的这一痛点,成功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产品不追求多,一个足矣,但一定要能够抓住用户的痛点,针对的一定是用户的强需求,而不是那种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弱需求。

有时候,如果产品能满足强需求、解决痛点问题,即使其他方面有些小缺点,用户也有可能被征服。用户对产品的特性要求次序通常是功能、便捷和价格。当在功能上解决了痛点问题,在便捷和价格上,用户是有让步空间的。

比如20世纪90年代时,移动电话是什么样的?跟砖头一样大小的“大哥大”,现在几乎难以想象那么重的一个移动电话,1万多元,但很多人还是要买,因为它解决了移动打电话这个大家一直以来的痛点。以前只能在办公室、家里守住固定的座机打电话,但是有了“大哥大”之后,走在路上也可以打电话了,所以即使它很笨重、非常贵,用户也接受了。

移动通话的痛点解决之后,“大哥大”开始逐渐演变,为了便于携带,体积开始变小,有段时间小到只有手掌心那么大。

苹果公司推出的第一代iPhone(苹果手机),屏幕是3.5英寸的,整机也就手掌那么大。但是现在包括iPhone在内的各种智能手机,屏幕都达到了4.7英寸甚至更大。为什么又变大了呢?因为移动通话已经不是痛点,便携性也不是痛点,痛点变成了用户和手机的交互,小屏幕显然不仅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反而成了痛点。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手机厂商和用户都开始舍弃一定的便携性。

产品经理首先要想明白自己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是“可以有”,还是“必须有”,该产品对准的是用户的强需求还是弱需求。如果是可有可无的弱需求,在未来的产品推广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是无可替代的强需求,也就是解决用户的痛点,成功的概率就会提升很多。痛点对于用户而言,好比“眼中钉、肉中刺”,如果我们能够为用户将“钉”和“刺”拔出来,就能够创造出极佳的用户体验。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雷军超强的营销能力功不可没,但这只是锦上添花,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小米手机针对的是用户的强需求,是真正的刚需。在那个时间节点,苹果、三星二分天下,国产智能手机处于明显的市场空白期。很多“小白用户”既拒绝山寨机又渴望获得更好的用机体验,但是苹果的价位让他们望而生畏。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小米手机应运而生,雷军改进了安卓系统的用户体验,并将售价调整为“小白用户”能够接受的价位,“高性价比”这个词一下子戳中了“小白用户”的心。

一款产品只有在用户最痛的点上突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用户的青睐。有了大量关注,才能从用户的反馈中了解产品的不足,不断地提升用户体验,最终取得成功。如果产品经理们脱离客户,只是一味地追求界面、颜色的改进,无异于缘木求鱼。所有离开用户需求的用户体验改进都是“耍流氓”。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让用户对产品难以自拔,而是要让用户日久生情,你首先得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一见钟情。BAT如果举办产品发布会,哪怕产品有瑕疵,都会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但很可能你没有这样的机会。在面对第一批用户的时候,你实际上只有说两三句话的机会,但正是这两三句话就能刺中用户的痛点,进而抓住他们的心。当越来越多的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后,你才有机会打磨产品细节,提升交互体验,将产品做得更有魅力。高频:衡量产品的重要标准

想要设计出一款现象级产品,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刚需、痛点和高频这三个关键词上。我们已经深入讨论了刚需和痛点,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产品经理的第三个关键词——高频。

高频意指产品的使用场景一定要在用户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仅靠刚需和痛点不足以支撑某个产品的开发,场景能为需求理论提供有效补充。场景是指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而使用产品的具体实例。产品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要对用户有价值且应用频率较高。如果使用频度特别低,用户就很难形成印象和体验,从这个角度说,高频绝对是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2016年,创业黑马为我开设了一个创业实验室——极致产品实验室,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各行各业的创业弄潮儿。西默科技的创始人黄基明是实验室的一期学员,西默科技主要的研发领域是智能家居,企业经营得不错,半年的营业额接近5000万元,可见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黄基明曾将西墨科技的智能锁产品带到课堂上,让我批评指正。批评肯定谈不上,但我能从产品的角度为他说道说道。提到智能锁,我直观地想到了两个可能的产品思路——上门开锁和防盗传感器。让我们先以上门开锁为例,分析产品经理的这三个关键词。首先,上门开锁是否属于刚需?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每个人都有安全需求,回家是符合人性的真实需求。其次,进不了家门意味着不能吃饭、洗澡、追剧、休息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痛中之痛。刚需和痛点都有了,最后来看看高频。上门开锁这种事发生的频率太低了,低到可能一个用户一年都用不了一次。即使你能够提供远超同类竞争对手的用户体验,一年之后还能记得这种体验的用户恐怕也寥寥无几。没有高频互动自然谈不上粉丝粘连,无法有效凝聚用户,获得用户的成本便居高不下。显然,这是一种没有产品价值的商业模式,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再比如防盗传感器,目前在国人家中的应用频度同样不高。很多人都为家里的窗户装了防护栏,这说明防盗对于大家而言是一种刚需。和防护栏不同的是,如果你在家里安装了一个防盗传感器,由于此类产品的打扰程度很高,便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现代都市人大多生活在住宅小区里,成日里人来人往,传感器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干扰信息,甚至有可能每天半夜都会鸣笛报警。我相信,如果某位用户一晚上被防盗传感器吵醒三次,就会将其永久性关掉。要知道,家里进贼毕竟属于未知事件,虽然在中国每天都有类似的报道,但将这个数字除以13亿人口基数,你会发现平均每个家庭发生盗窃事件的比例特别低,属于小概率事件。而防盗传感器每天都会多次打扰用户,这是一个已知的大概率事件。为了一个未知的小概率盗窃事件,去承受已知的大概率打扰事件,相信大多数用户都不会愿意。

所有的产品战略都要归结为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到用户的痛点和刚需,并拥有高频的使用场景。你需要时常问自己:“用户有购买动机吗?我能否在用户口渴难耐时,递给他半瓶救命水。”喝水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属于典型的刚需,而在“用户口渴难耐”这个场景下,“立刻喝水”就成了用户的痛点。剩下的事情便是寻找高频化的场景,比如在沙漠里卖水等,不一而足。我在和极致产品实验室的学员们进行交流时,发现很多学员的产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西默科技的另一款产品——水静传感器。很多人家里都曾有过鱼缸里的水漫出来的经历,安装了水静传感器之后,能够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这种智能硬件肯定是有需求的,却不符合高频的条件,一个家庭里发生一起鱼缸漫水事件后,肯定会提高警惕,严防此类事情再度发生,很少有人家里的鱼缸一而再再而三地漫水。若真如此,重新换一个鱼缸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西默科技还推出过一款煤气传感器。平心而论,这个产品相当实用,在营销层面也相当有卖点,毕竟全中国每年冬天都会发生很多起煤气中毒事故。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会经常性地煤气中毒,很少有人会认为煤气传感器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为它的使用频率太低了,称不上刚需。

无论是水静传感器还是煤气传感器,在我看来虽有其闪光之处,但都算不上好的产品,原因在于这两个产品都不存在高频的使用场景。将希望寄托于用户为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产品付出较高的代价,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显然不符合人们正常的消费观。违背人性的需求,自然就是伪需求。黄基明对我的观点较为认可,回去后对西默科技的产品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一些新品的思路颇得我心,360也因此在2017年9月和西默科技达成了深度的合作意向。在黑马极致产品实验室中,有另一个来自智能家居行业的学员,他设计了一款产品,并为我描绘了以下两个使用场景。场景一:安防场景。当用户家中的锁被暴力开启、燃气发生泄漏以及漏水的时候,该产品都会关闭闸门并且向用户发出警报。场景二:度假模式。当用户打算去远方度假,即将长时间离家时,也可以通过这款产品一键关掉家中的水电气阀门,确保家居安全。

实事求是地讲,我并不太看好这名学员的产品,因为她所描绘的两个使用场景都是非常低频的小概率事件。打个比方,当我们出差、旅游的时候,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在出发前对家里的煤气、水电进行检查,而非通过智能产品一键关闭。所以,我认为该产品的需求非常少见,其应用频率并不高。智能家居市场之所以屡遭爆炒却没有真正起飞,我觉得原因在于还没有人在该领域挖掘出真实的用户痛点,以及用户真正会遇到的高频问题。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微信,这无疑是个非常伟大的产品,张小龙也是我十分敬佩的产品经理人,他的很多观点我都深表赞同。鲜为人知的是,在微信的研发初期,张小龙曾多次尝试寻找突破点,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最后的突破方向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摇一摇”。正是通过“摇一摇”,微信快速获得了第一批忠实用户,并逐步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如果我们从产品角度对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加以剖析,会发现它同时具备刚需和高频两个关键要素。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交友范围相当受限,而交友,尤其是异性交友,是不折不扣的刚需。在确定了这一点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摇一摇”的使用场景。摇一次可能无法让你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多摇几次总会有所收获。用户便是在多次“摇一摇”后找到了其中的乐趣,并深深爱上微信这款产品。

当下的很多产品经理,言必称互联网思维,殊不知他们仅学到了皮毛。为了制造所谓的体验和惊喜,他们会请美女开着豪车专门为用户送去一只鸡,却忘记思考用户是否每天都有吃鸡的需求。显然,这不是一个高频率的事件。要知道,再好的体验,也永远没有产品本身重要。

在这里,我希望告诫看到本书的产品经理们:没有一款产品能够讨好所有人,切勿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试图做一个上到80岁老人下到3岁孩子无人不用的伟大产品。比如,iPhone针对的用户群体就是有一定收入能力的人。同样,现在360的产品覆盖面看似很广,微信也人人在用,但在二者刚起步时针对的一定是用户的某个高频痛点,然后在这个点上进行突破。只有拥有了较大的用户基数,你才能不断增加功能、扩大定位,走到更多的用户群里。第2章“小白”思考法我们平时所说的“小白”,就是我们的主力用户,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360公司内部有一个口号叫“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万不可反过来,变成“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像白痴一样去行动”。打破知识的诅咒

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的基础。那么,到底什么是用户?用户和客户之间区别何在?在我看来,用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第二,用户要经常性地用你的服务或产品;第三,用户要和企业之间有连接和交互。我们要重视用户关系,先为自己找到一批用户,这些用户愿意跟你保持长期联系,这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基础。此后,可以通过卖东西、增值服务、广告等方式赚钱。

微信产品负责人张小龙有一个观点,颇为业界同人称道,他称之为“小白”模式或“白痴”模式,即像“小白”一样思考如何做产品,这与我做产品的理念不谋而合。我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即所有的体验都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这里说的用户,指的就是“小白用户”。

大家不要误会,在我看来,“小白”绝没有侮辱人的含义。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生而知之”的故事永远只是传说。在面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人们的普遍状态是一无所知,专家毕竟只是少数派,绝大多数人都是“小白”。行业专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过于看重个人的感受。他们对行业十分熟悉,以至形成了惯性思维,或者叫作“知识的诅咒”——当我们在某个领域浸淫日久,脑海中充斥着过多专业知识时,就会很容易被这些专业知识拖累,认为其他人都具备与自己一样的职业素养。“知识的诅咒”放到产品层面,便是产品经理们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产品。“阳春白雪”确实好听,但是“下里巴人”听不懂,正所谓“叫好不叫座”。公司的唯一目的是赢利,“下里巴人”都不买账,利润从何而来?吾之蜜糖,彼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和极致产品实验室的学员们交流时,发现很多学员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知识的诅咒”。这绝不是个案,而是中国的产品经理们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一个学员在与我探讨时,说起他们公司正在筹划的一个新产品,我认为这个产品的功能设置不算合理,很多功能处于隐藏状态,一般人难以发现,更别提产品体验。当我指出这个问题时,这个学员解释说,这些功能的入口其实很容易找到,他们团队为此还专门配备了一份详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当用户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使用技巧后,就会发现这个产品的便利性远超同类产品。

产品确实是好产品,这位学员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多数用户在发现无法找到某产品正确的功能入口时,第一反应通常并不是研究看起来无比复杂的产品使用说明书,而是直接选择放弃。如果你不是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如果市场中存在太多竞品,且这些竞品拿来就能直接用、无须阅读说明书,那么,即使你的产品存在一些优势,用户放弃你也可能只是转念之间。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中国现在的商品房市场中一大部分刚需是婚房。面对高涨的房价,为了满足未来丈母娘提出的嫁女条件,很多小伙子需要掏空父母几十年的积蓄并赌上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一掷千金购买一套并不宽敞的婚房,从此走上房奴之路。这明显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然而,你能要求小伙子们去说服教育未来的岳父岳母吗?

话糙理不糙,让我们回归产品的主题,绝大多数用户没有足够的耐心接受你的说服教育,你只能选择顺应“小白用户”的实际需求。没有耐心、容易抱怨是“小白用户”的一大特点。对于“小白用户”而言,找不到入口的产品就不是好产品!那位学员,以及很多产品经理之所以觉得产品使用起来很简单,是因为该产品是他们一手设计的,产品的每一个使用流程都已在他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在使用产品时自然会感觉异常顺利。该产品就像他们自己的孩子,越看越优秀,越看越喜爱,但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要知道,那位学员,以及很多产品经理都在行业内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用户则不然,他们只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产品:好用就推荐,难用则放弃,就是这么简单。用户第一次拿到你的产品,如果觉得纷繁复杂,绕来绕去,找不到想用的功能,产品体验非常差,自然就觉得产品不好。

在弄清“知识的诅咒”的概念后,产品经理们便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用户和自己都处于同一认知高度,很多他觉得简单易操作的功能设置,或许能赢得同行们的认同,但一般的“小白用户”却需要翻阅大量说明书才能学会使用。这无疑是一条存在于高端用户和真正的主流用户之间的巨大鸿沟,决定了你的产品是新的“现象级”产品,还是昙花一现,或者干脆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市场反响。

现在有很多摄影类手机应用,主要的功能就是拍照美化。很多专业摄影师拍摄之后,通常使用Photoshop这类专业图像处理软件来对照片进行处理,涉及的专业知识可能非常多,比如色相、色阶、饱和度以及平衡等。如果你做一个摄影类应用,想让“小白用户”利用这些专业知识美化照片,肯定失败。所以很多应用是怎么做的?直接做出几十种滤镜,用户拍完照片,直接点击某个滤镜,自动美化呈现效果,只需要一步操作就完成在Photoshop类软件上几百上千步操作才能完成的事情。

跨越这条鸿沟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会真正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在360公司内部有一个口号,也是我的座右铭,叫“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千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变成“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像白痴一样去行动”,其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对于很多产品经理而言,刚开始摆脱“知识的诅咒”时会感觉困难重重,我教大家一个培养“小白心态”的方法,就是先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当“小白”,再将这一习惯带回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你去观察你的用户,看看真正的用户是怎么做的。

比如在电脑或手机清理类产品方面,你是专业的,你知道清理磁盘碎片,知道清理系统缓存,等等。但是很多“小白用户”不知道什么是磁盘碎片,他们就知道自己的电脑慢了、手机卡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按钮,按了之后,出来一个列表,里面哪些东西可以直接清理、哪些东西是可删不可删的一目了然。取舍源自用户

很多产品经理在发布产品前,常常有很多担心:用户对这个功能不满意怎么办,用户会不会认为这个产品太贵……事实上,这些担心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其实,得到答案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产品发布出去,让用户告诉你他们到底需要何种产品和功能。这一点,在我们研发的360儿童机器人上表现得极为明显。起初,360的产品经理们并没有打算研发儿童机器人,只是推出了一款智能摄像头“小水滴”。通过它,我们能够满足用户一个非常实际的需求:即使不在家,也可以随时查看家里的情况;或者放到公司,用于监督员工是否存在迟到早退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当时做这款智能摄像头时,最主要的考虑是希望其能够承担起家庭防盗的重任,帮助用户抓住小偷。然而,在收集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反馈之后,我们发现用户在通过智能摄像头看到家人时,往往希望直接与其进行交流,这是用户比较看重的需求点。既然挖掘到了用户的真实需求,360的产品经理们专门研发了语音识别和语音交互这些偏智能方向的功能,在智能摄像头单纯的画面监督功能上做了升级,增加了对讲功能。升级版智能摄像头推出后,用户对新功能好评如潮。当然,我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对讲毕竟存在一定的延时,而用户更加渴望和家人的实时交流。于是,我们的产品经理又在对讲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将之改为实时通话,让用户能够拥有更好的通话体验。为了做智能而做智能是互联网智能产品的大忌,智能摄像头的根本目的还是更有效地抓捕小偷。智能摄像头在发现有人靠近后,需要智能地识别此人,确定是家人还是小偷,然后推送报警,这又是一个新的升级方向。在为智能摄像头进一步升级的过程中,有一则“6岁女童报警”的新闻让我们的产品经理们产生了新的创意。当地警察局在接到报警后,通过电话不断安抚女童情绪,并在第一时间派人赶到女童家里陪伴孩子。据女童的父母介绍,当天他们要出门,孩子说要自己待在家里看电视,所以他们就交代扫地阿姨过来帮忙照看一下,没想到孩子因为害怕拨打了110。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陪伴,这是毫无疑问的刚需;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无法随时陪在孩子身边,这是每个父母心中的痛点;这种陪伴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拥有高频的使用场景。360的产品经理们通过这则新闻,挖掘出了极致产品的三个关键因素,那么是否需要我们研发一款全新的儿童智能陪护机呢?答案是否定的,仅需在原有的智能摄像头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升级便可以。通过360智能摄像头,家长们能看到孩子的实时画面并且与他(她)即时通话,这是陪护孩子的基础;智能摄像头能够进行人脸识别,让家长可以精准识别孩子的面部表情,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反馈。360产品经理们要做的事情,便是让孩子们对这个智能陪护机感兴趣,讲故事和互动是接下来的升级方向。就这样,在一步步对产品进行功能延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早期360智能摄像头的基础上,最终发展推出了360儿童机器人产品,拥有语音问答、视频通话、远程查看、拍照摄像、故事录制等功能,同时含有海量精选音频、视频资源以及丰富的早教应用,孩子不仅可以随时与家长进行互动,还可以在家中随时学习丰富的知识。

这个不断升级的过程给我的触动很大。其实,产品经理在研发产品时,没有必要在初期便将产品考虑得特别周到,用户的真正需求需要通过实践一步步挖掘。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取舍。你会发现,一个产品如果有很多种不同的想法和功能点,就容易出现焦点不突出的情况。取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将之归为对用户群的取舍和对功能的取舍两大方面。1.用户群取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及信息常常将人们局限在某个地区以内,人们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消费市场几乎被少数商业巨头所垄断。彼时的产品大多走的是大众路线,无论食物、服装还是生活及娱乐用品,都在想尽办法讨好每一个进店的客人;而彼时的用户,对于购买的商品,多数时候要求功能越多越好,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些地区卖的一种音响,既能播放卡带,又能当作收音机,还有两个外置大音箱,看起来很像现在的家庭功放组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厂商希望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群的需求,希望在某个地区卖出尽可能多的产品。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社会生态环境悄然发生了改变,产品哲学也随之发生改变。信息的流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购物渠道,人们的消费主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在这样的商业形态下,产品不需要讨好所有人,特别是互联网产品,早期的互联网产品面向的几乎都不是大众用户。

在需求个性化的今天,做产品与其奢望满足所有群体的需要,不如退而求其次。当产品信息能够覆盖到足够多的人群时,产品只要对准某个特定群体,能够满足某个细分领域的人群,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够获得更高的用户认同率。从2013年开始,360作为国内首家推出儿童智能手表的厂商,一直致力于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智能手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公司作为前车之鉴,所以我们踩了很多坑。现在看来,前两代产品都存在一些瑕疵,只有第三代产品才算取得了成功。在设计第一代产品时,360儿童手表的产品经理们希望能够同时满足0~12岁孩子的需求,这个用户群覆盖面非常广。然而0岁孩子跟12岁孩子的胳膊粗细肯定不同,为了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只能将儿童手表设计得比较小。手表小,意味着电池也小,待机时间自然比较短,每天都要充电。问题随之而来,一类问题是觉得天天充电太麻烦,体验不好;另一类问题就是家长们一旦某天忘记给孩子的儿童手表充电,然后孩子没戴手表,家长们发现即使不戴也无所谓,这让我们流失了很多用户。因此,产品经理们在做第三代儿童手表时,决定不再考虑婴幼儿的需求,而是将电池做大,再通过软件优化的方式,让待机时间增加至3天。

做任何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当你试图满足更多用户时,产品必然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越想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就越容易让所有人失望。产品经理必须学会对用户群体做出适当取舍,需要专注于产品的核心功能,对准高频使用人群的刚性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很痛的问题。2.功能取舍

很多产品经理在为产品设计功能时不知道如何取舍,一味地想大而全,什么功能都想要,结果导致产品极其平庸甚至失败。

一款产品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刚需,解决痛点,因此我们在做产品的过程中要做减法,做到极致,功能一定不是大而全,而是有尖刀功能帮用户解决问题,其他功能应该是帮助尖刀功能实现更好的效果。但事实上,很多产品经理并没有理解透这一点。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做出来的功能对于产品经理自己来说是打中痛点,但产品经理痛并不代表用户痛,产品经理以为用户需要的功能也不都是用户真正的需求。一旦忽略了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功能再多都无法打动用户。

好的产品在推出之初,功能不宜太多。你不知道市场的未来走向如何,因此应该努力突出重要的功能,如果能打动用户,就证明你成功了,就可以顺势再加东西,给用户提供锦上添花的功能和体验。否则,市场都没有被验证,你就做出来七八十个功能,结果就是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不知道用户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产品。

因此我们在做产品时,功能取舍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必须舍弃某些功能,有的时候则需要根据市场反馈来调整核心功能。同样以360儿童智能手表为例,对于前两代手表来说,电池容量小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产品定位才是最致命的。我们当时主打的卖点是孩子防丢、防诱拐、防走失,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个卖点提炼得相当棒,很多父母都会买。然而,孩子才是手表的真正用户。对于孩子而言,360儿童手表的价值并不大,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充电,而父母又经常忘记给手表充电,最后手表沦为摆设。360的产品经理们在开总结会时得出结论——安全是刚需,但不是体验点。让我们回想一下极致产品的三个关键词:丢孩子是父母的痛点,防丢也绝对是刚需,但是使用频度太低。毕竟儿童走失只是个案,很多父母一周最多定位孩子两次,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反而不用,因为父母知道孩子在学校。定位功能的使用频度不高,这就意味着360的产品经理们在设计第三代儿童智能手表时要找到更能吸引用户的体验点,一个曾经被我们屏蔽的功能重新进入了产品经理们的视野——打电话。此前,有些产品经理认为孩子没有打电话的需求,所以屏蔽了打电话的功能。实际上,沟通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刚需),即使在新加坡等儿童安全系数较高的地方,很多父母也希望每天(高频)能够通过打电话关心孩子(痛点)。亲子通信是刚需,是痛点,又是高频的应用。在经过多次讨论后,360的产品经理们最终将通话功能定为第三代儿童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使手表在安全工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沟通工具的属性。但我们没有去掉定位功能,因为这是儿童手表相对于家长来说的核心功能。

设计产品时,我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设身处地从用户的角度思考。在产品功能的取舍上,同样只有一条衡量标准——站在用户的角度,看这个功能是否可以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在360公司内部,对硬件产品的争论远超软件,特别是涉及工艺、材质、外形、要不要屏幕、有没有键盘等问题时。但最后,所有的选择都来自用户,而不是通过教育用户让用户接受我们的产品,这是每个产品经理都应该清楚的道理。打造“同理心”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息过剩,产品信息也是如此。在浩如烟海的同类产品中,你的产品体验一定要能够给用户足够的冲击力,否则不如不做。如何让用户全方位感知你的产品,这是一门学问。当你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反观自己的产品时,就能看到产品的很多破绽,机会也随之而来。

最大的难题是心态,很多人表面谦卑,内心却无比狂傲,认为“老子的产品天下第一”,那是乔布斯的境界——从不做市场调查,认为“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硬生生无中生有创造出智能手机的庞大市场。对于这一点我无比佩服,然而不是谁都是乔布斯,斯人已逝,苹果公司也一步步走下了神坛。当你还没有成为乔布斯的时候,请你遵照市场规律,将自己的心态放低,打破“知识的诅咒”,真正进入“小白”状态,想想用户到底为什么选择你的产品。

当我们在试用其他公司的产品时,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当成真实的用户,发现这个功能没用,那个按钮不好。这时候我们的产品体验是最真实的,对待自己的产品也理应如此,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同理心”——观察自己作为普通用户的产品体验和感受,并扪心自问:“我的感受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感受吗?”每个人都具有成为产品经理的天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同理心”。

比如,在使用一款手机软件时,普通人通常会在体验不佳后,选择迅速将其删除;与之相反,如果用户体验很好,就会将之推荐给家人和朋友。当我们沉浸在研发手机软件的过程中时,往往没有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用户,并没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认真考虑这款软件好不好用,也就是缺少“同理心”。

如果你发现自己缺少“同理心”,别着急,进行“同理心”方面的专项练习就行。没错,“同理心”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加以提升。1.精神分裂法

我在对360公司研发的产品进行评判时,意识里往往会出现两个人格的周鸿祎,一个“小白用户”周鸿祎在笨拙地使用这个产品,另一个周鸿祎则会很冷静地看自己如何使用这个产品。产品好用则罢,但凡产品不好用,我就会去探究原因——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的产品体验?这种方法被我称为“精神分裂法”或者“灵魂出窍模式”。每当有新产品出炉时,360的产品经理们经常会高高兴兴地找到我,希望得到我的肯定,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会被我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很多产品经理会觉得很委屈,有的女同事还会偷偷抹眼泪。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告诉他们:“别觉得委屈,你的这个产品做得再难用,终归还是自家产品,作为理性首席执行官的周鸿祎知道你为此花了很多心思,做出这样的产品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很肯定你的付出。但是,作为‘小白用户’的周鸿祎不会考虑这些,他的关注点永远只停留在产品上,骂你只是因为产品确实不好用。”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便是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我对此非常认同。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仅仅依靠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产品经理往往成就于8小时之外。

换句话说,产品经理要想办法做到随时通过“精神分裂法”锻炼自己的“同理心”:当你抱怨家里的DVD(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机、投影设备或电视机不好用的时候,就要考虑如果是由你来设计,你会回避哪些问题,重点打造哪些用户体验。无论是开车、去医院挂号,还是在机场候机,都蕴含着很多的练习机会,而在这些领域你都是“小白用户”(行业从业人员之外的人)。一旦你学会反观自己的“小白用户”体验,你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了,你会得到双重的练习机会。2.隔岸观火法

很多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非常有潜力,因为他懂技术,能更好地挑选技术方案,但他们容易犯一个共同错误——太想把自己先进的技术水平展现给用户。其实,这就是忘了从用户角度出发。有段时间,360总会收到用户的抱怨:“你们为什么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在我的电脑上装手机助手?你们这么做就是‘耍流氓’。”于是,我特意召集产品经理开会,告诉他们给用户装产品一定要经过用户的批准,用户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产品经理委屈地说:“老周,我们确实装了询问窗口,产品都是在用户确认后才安装的。”事情变得蹊跷了,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用户调研,这才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大多数用户会在很多窗口同时弹出时,随手关掉或是点击默认按钮,很少有人会认真阅读选项说明。

如果不能从用户角度去思考,你必然会犯一个错误——认为你做的每个产品用户都会认真阅读说明,这是产品经理的大忌。产品经理必须具备快速切换到“小白用户”角度的能力,学会观察、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对象的选择。我们处在互联网行业,有的时候做用户调研,容易从身边的人中选择调查对象。但实际上,经常观察互联网行业的人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较高,不属于“小白用户”。他们喜欢的东西,老百姓不一定喜欢;他们能够轻易理解的问题,“小白用户”不一定理解。以关闭电脑程序为例,很多懂Windows编程的人,基本上都能够将某种程序在电脑上真正关闭,但很多“小白用户”认为最小化状态栏就能关掉程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