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3 12:33:12

点击下载

作者:霍庆苓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试读:

前言

几年前,我和几位妈妈带着孩子去郊游,当我们好不容易爬上山顶时,同行的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冷开始哭闹。而孩子的妈妈因为没有考虑到山顶会这么冷,并没有给孩子准备一件厚点的衣服。刚开始时,孩子的妈妈还试图去安慰孩子再坚持一下,但孩子还是大哭不止。终于,这位妈妈失去了耐心,开始大声指责孩子:“能有多冷?男子汉怎么这么娇气,现在没有衣服,哭有什么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了,走过去,一边拿出给儿子多带的衣服给那个孩子穿上,一边对孩子的妈妈说道:“明明是你没有考虑天气,让孩子陷入挨冻的境地,现在却来责备孩子。”

是啊,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没有远虑,孩子就会有近忧。比如,当孩子还处于婴幼儿时,如果我们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基本的吃喝玩乐就足够了,而不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其结果就会导致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陷入混乱的忧虑——孩子无视规则,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中。

这时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我们早点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么孩子是不是就不会陷入这样的忧虑之中呢?

当孩子上小学后,如果我们不注重培养他的性格和习惯、磨炼他的内心,那么他很可能会不敢上台演唱,遇到生人时会扭扭捏捏不爱说话,更有甚者会在公共场合哭闹打滚……

遇到这种情况后你是否会后悔,如果当初多花点心思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那么,孩子是不是会优秀一些?

……

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身为父母,孩子人生的很多阶段都是需要我们为他指引的,这个指引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做出的考虑。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复杂、最艰巨、最伟大的工作就是教养儿女了。为此,我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成功了,但没有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功,那你只成功了一半。”

我们在能指引孩子的时候做出指引,是我们做父母的义务。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孩子送到我们能力范围内最远的地方。剩下的他要选择哪条路,能走多远,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在我教养儿子时,没有一本能够教会或指引我如何去为孩子的未来考虑的书。于是,我独自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探索。如今,我的儿子已经读高中了,他是一个勇敢、自信、努力、有教养的小伙子。看着他一点一点的小成绩,作为妈妈,我倍感欣慰。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教养孩子的这条路上,我体验过多少幸福,就经历过多少无奈和惊慌;我尝过多少快乐,就遭遇过多少辛苦和困惑。

为了让所有的父母不再像我一样辛苦地寻找“为孩子远虑”的方法,我决定撰写此书。我在撰写此书时,力求达到3个特点:一是实操性。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方法都是我教养儿子时亲自验证过的,或者是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使用过的。所以,当大家在教养孩子遇到困难时,我相信这本书可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二是借鉴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更没有完全两个相同的孩子。虽然这些方法都是经过我一一验证的,但我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孩子都能行之有效。你可以借鉴我的方法,并将它改变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三是系统性。本书从10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我们应该为孩子“远虑”的具体事项,我相信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养方法会使你和你的孩子从中受益。

其实,好书不用太多,一本就够了。这就好比有时候,太阳不能把你照亮,而一支蜡烛却可以点亮你的心田。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带给你刚刚好的温暖、光和陪伴。  Chapter 1 最好的爱是克制,理智施爱,爱而不娇你为什么要生我——养育的初衷

在儿子8岁左右时,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生我呢?”儿子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他还这么小,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难道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他觉得不开心了吗?我问他:“你不喜欢我做你的妈妈呀?”

儿子摇摇头说:“当然不是了,我很喜欢你当我的妈妈,但是你每天要照顾我,还得挣钱给我买东西,明知这么辛苦还要生我,为什么呢?”

听了儿子的话,我非常感动,摸摸他的头说:“因为妈妈爱你啊!”

儿子听完“嚯”地站了起来,说:“妈妈,我也爱你!等我长大了,我要挣超级多的钱,给你买好吃的,还天天陪你玩。”说实话,作为一个妈妈,听到儿子说这样的话,我心里是十分欢喜的。

但高兴的同时,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后来我就这个问题跟很多父母交流过。总结起来,不外乎这几种原因:一是亲戚朋友一直催,为了传宗接代;二是为了稳固婚姻;三是身边的朋友都有孩子了,生活其乐融融,自己很羡慕,为此生孩子;四是自己本身就十分喜欢孩子。

之前有位妈妈跟我说:“我生了孩子后,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真是力不从心,好累啊!而我老公只知道忙事业,根本不管孩子。我为他生孩子,帮他顾家,他要是敢对不起我,我绝不饶他!”

对于这位妈妈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夫妻二人爱情的结晶,不应该作为利用的工具——女人不能把孩子当成拴住男人的绳子。她有一点说得没错,带孩子确实非常辛苦,但是同样,孩子为我们带来的快乐也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类心理失衡的家长,他们因为婚姻生活不幸福,为了挽救婚姻,把孩子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面对这样的父母,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爱,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任何美好的希望。更糟糕的是,孩子受父母的影响,长大后变成一个冷漠、自私的人。

对此,我想说的是,如果生孩子不是出于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对孩子来说就太可悲了。

有一次,我和丈夫聊天,他说:“如果生孩子是为了我们老了能有个依靠,那这和投资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话就玷污了父母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我非常赞同丈夫的这句话。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名次,这样爸爸妈妈在亲戚朋友面前才有面子。”不得不说,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掺杂着父母的私欲,在这些私欲的驱使下,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变了质。

前段时间,我在路上碰到一个亲戚,闲谈间她向我抱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我一直以为她家庭幸福、生活美满,没什么要操心的,可她说儿子的婚事让她很发愁。起因是,两年前,她儿子找了一个女朋友,但是她对女孩不大满意,就劝儿子与其分手。前些天,她儿子又谈了一个女朋友,可她还是不满意,甚至觉得还抵不上前一个。她无奈地问我:“我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儿媳妇呢?”

听到这里,我反问她,“满意”是按她的要求还是按她儿子的要求。她说:“要是我和儿子都满意,就最好不过了。”“但你们两人的喜好根本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呢?”听了我的话,她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这个亲戚其实也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存在问题,只不过她还放不下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这也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既埋怨孩子不够独立,又害怕孩子太过独立,对自己说的话充耳不闻。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妈妈身上。妈妈一旦视孩子为情感支柱,孩子的成长就会被扭曲。

父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孩子并不能成为孩子必须按照父母既定的目标而成长的理由。依稀记得,我参加朋友孩子的满月宴。席间,孩子的妈妈一边逗着怀里的孩子,一边转身对丈夫说:“你看她多可爱,我不会再管你了,因为我有人陪了。”

听完孩子妈妈的话,我不禁为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孕育下一代是生物繁衍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我们孕育下一代除去本能,还应有爱。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在给予他们爱的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幸福和圆满。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带着她12岁的女儿来我家做客。小姑娘一进门我吓了一跳,因为她背着一个爱马仕的包,这款包在当时至少要卖8万元人民币。

我惊讶地问朋友:“你女儿背着的是一个爱马仕的包……”没等我说完,朋友自豪地说:“嗯,这是我买给她的,怎么样?不错吧?”我严肃地说:“不好意思,我要先跟你说明,来我家做客,你有两个选择:选择一,请你带女儿跟爱马仕包回去,我不欢迎这样的孩子;选择二,请孩子把爱马仕包交给你保管。”

后来小姑娘不情愿地把包交给了我的朋友。

或许大家会认为我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这样对待上门做客的朋友有些没有礼貌。我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朋友跟我从小一起长大,我们就像亲姐妹一样,她的孩子我也当成自己的女儿。而我这样做完全是不想让这个小姑娘年纪这么小就成了温室里的一朵花。

请大家想想,一个12岁的小姑娘背着爱马仕的包,万一在路上遇到抢包的怎么办?更重要的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什么都不用做,什么努力都没付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么昂贵的包,那她以后还会努力吗?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吃苦,不付出,长大以后就没有生存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我总能看见一些令我痛心的现象:很多父母怕孩子受苦,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面对这样的父母,我想说的是,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我送儿子去上学时,经常会看到儿子的一个同学。于是,我问儿子他的这位同学的情况。儿子告诉我,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不错,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下游。更重要的是,他完全不能独立,就连最起码的坐公交车都不会……

有一天,我从学校门口接儿子放学,刚要走,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士带着儿子的那个同学走到我们旁边,对我说:“这是我的儿子,和您的儿子在同一个班,我听他说您的儿子非常优秀,所以我想请您的儿子帮助他补习一下数学,不知道可不可以?”

我望着儿子,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见我们应允,他一把将孩子推到我们面前说:“我有事要回公司一趟,让司机留下来陪他吧。”

我跟他说:“帮您的孩子补习数学,为什么要把司机留下来呢?”

他说:“万一孩子饿了要吃东西怎么办啊?把司机留下方便一点儿。”

我坚决不同意,跟他说:“如果您真的希望我们帮孩子补习数学,就请把司机和宝马车都带走。”这位家长听从了我的建议,和司机一起开车走了。

后来,儿子和这位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俩放学后经常一起坐公交车来我家一起做作业,“宝马孩”也渐渐适应了“平民生活”。最重要的是,在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开始真正体验生活并因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仅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且懂得了勤俭节约,甚至在遇到问题时养成了自己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习惯。

我们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是看他家里有没有钱,而是要看他生活上能否独立,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如果我们从小就把孩子当皇帝一样宠,等这个“小皇帝”长大了,麻烦就会接踵而至。毕竟他的上级不会宠他,同事也不会宠他,社会更不会宠他。所以说,我们给孩子提供“温室”的环境,他们很难练就一身的本领,将来步入社会就会处处碰壁。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从小锻炼他们,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应对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别让“为了你好”,伤害孩子一辈子

在儿子9岁的时候,为了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让他更具独立意识,我和丈夫商量一番后,给他报了一个学校组织的暑假夏令营,为期一周。也就是说,他要离开我们一周的时间,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生活。那天我和丈夫送儿子集合,看见了有趣的一幕——

一个妈妈背着孩子,脚步匆忙地往客车这边走来,一边走一边叮嘱背上的孩子:“宝贝,你在外面要乖乖听老师的话,和大家好好相处。这个星期你都不在妈妈身边,妈妈肯定连饭都吃不下,一定会特别想念你的。儿子,你会不会想妈妈呢?”孩子趴在妈妈背上,听后闷闷不乐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老师叫所有的孩子准备上车,这位妈妈才恋恋不舍地把孩子从背上放下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拉着孩子的手继续叮嘱,那场面简直就像是电视连续剧里的生离死别。车要启动了,她才松开手让孩子上车,然后立马又跟老师说:“老师,这孩子从小就没离开过我半步,晚上睡觉都是和我睡的。这个星期,请您帮忙多照顾一下他啊!”说完,她又转身对孩子大喊:“宝贝,如果想妈妈了,就给妈妈打电话啊。”

这时,另一个妈妈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愉快地朝我们走来。她微笑着对孩子说:“儿子,这次出去一定会遇到很多好玩又有趣的事,妈妈等你回来分享给我哦!去吧,别的小朋友已经上车了,你也快去吧,祝你玩得愉快!”孩子点点头,松开妈妈的手,开心地朝车门方向跑去,还不忘回头朝妈妈扮了个鬼脸。妈妈假装生气地瞪眼睛,脸上却一直挂着微笑。而之前的那位妈妈,目光一直紧随着孩子,直到客车离开。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校车返回后,我去接儿子,说来也真是巧,又遇到了那两位妈妈。那天舍不得孩子走的妈妈一看到她的儿子,一把将其拉到怀里,又是亲又是抱,还不停地摸着他的小脸蛋,心疼地说:“儿子,快让妈妈看看,有没有受伤啊?有没有人欺负你?哎呀,你终于回来了,妈妈好想你呀!”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任凭妈妈抱着絮叨。

那个笑着跟孩子说再见的妈妈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这个星期玩得开心吗?快给妈妈讲讲这几天都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吧!”孩子满脸兴奋地开始讲述,比如某某同学把裤子穿反了;有的同学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只能用勺子吃;还有一个小朋友夜里睡觉磨牙,等等。孩子一边讲一边比画,妈妈听得很认真,还逮个空隙就向他提问,两个人有说有笑的样子。

他们俩从我身边经过时,我忍不住叫住了这位妈妈,跟她说起这次夏令营。她笑着说道:“孩子想参加,我就支持他报名了,让他一个人去,我也是不放心的。可如果让孩子察觉到我的担心,那他可能会放弃,或者出去以后束手束脚。所以我就用另一种方式,让他轻松愉快地去。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用顾忌什么了,二来他对夏令营生活也更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至于我所担忧的,我可以自己慢慢调节。”她说得很轻松,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夏令营的老师打电话反馈孩子的情况时,我忍不住向老师问了问那两个孩子在夏令营期间的表现。老师告诉我,那个被妈妈背过去的孩子,对父母确实非常依赖,晚上睡觉的时候一直吵着要妈妈,白天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孩子的妈妈也每天打电话问孩子的情况,老师跟她说了好几次不用担心,可她还是不断地打来。

而那个走之前跟妈妈扮鬼脸的孩子,他在夏令营期间表现得非常活跃。他还把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写在日记本上,说怕自己忘了,回去要念给妈妈听。所有的孩子中,他表现得最为勇敢、乐观。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肯定都对后一位妈妈的做法非常赞赏。至于前一位妈妈,虽然她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现如今,一些孩子在异地求学,每逢开学季,我们总能看到父母在火车站拉着孩子的手,妈妈抹着眼泪,爸爸在火车站反复叮嘱的场景,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其实,要我说,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够周到。其实,孩子此时更需要的是他们的鼓励,而不是眼泪和担心。父母也应该明白,到底怎样做才是真的爱孩子。

后来有次去学校接儿子,我又遇到那位舍不得孩子走的妈妈。她似乎在跟孩子讨论上兴趣班的问题。她说:“儿子,钢琴不好玩,你看现在大多数都是女孩子去学钢琴,男孩子去学的有几个?而且弹钢琴手会很疼的哦!妈妈舍不得你受罪。你现在只要把几门主科学好了就行,这样以后的考试、升学,妈妈就不用担心了!”听得出来孩子很想学钢琴,可是被妈妈罗列出的几个理由阻止、拒绝了,所以他只能选择沉默。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的记忆里,父母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我当时总是会不情愿,觉得父母的爱束缚了自己,让自己失去了自由,以至于爱得很辛苦,我过得也很不快乐。直到后来,我自己也做了妈妈,我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这一句类似话,我不想让儿子像过去的我那样不快乐。

其实,我们这种“爱”所带来的坏处比我们直接打骂孩子产生的伤害更加恶劣。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打骂孩子的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唾弃,因为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而打着类似“为了你好”这种旗号的父母,不但不认为自己错了,甚至还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很无私。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错误的理解:如果放任孩子不管,他会觉得父母不关心他,所以爱孩子就得面面俱到地照顾他。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甚至对此还赋予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可以说不!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到底对谁有益呢?比如,孩子想出去玩,不管孩子如何向父母保证自己会小心,会按时回来,可父母还是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出去玩没有大人在身边,遇到危险怎么办?受伤怎么办?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孩子就只能待在房间里透过小小的窗户看看外面的蓝天。

有的女孩子对跳舞根本不感兴趣,却硬是被父母逼着每天上舞蹈培训班。孩子每次抱怨,父母都会说:“女孩子学跳舞有利于塑形,以后会越长越漂亮。花这么多钱让你学,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孩子只好继续去上舞蹈培训班。

孩子喜欢听音乐,父母一旦发现就会说:“你的任务是学习,听歌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真是浪费时间,我说的都是为了你好!”

在“为了你好”的尚方宝剑下,孩子所有的想法都不能得以实现,甚至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只要抗议,他们就会成为父母口中那个“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干涉着孩子的一切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人生规划。其实,当我们讲出那句“我是为了你好”的时候,孩子自己的思想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扪心自问,我们所做的这些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不得不说,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替孩子做决定,为了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就说是为了孩子好。现如今,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还在吃力地承受着父母的“关爱”,我就很心疼他们。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多地重视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爱的方式?停止溺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已经25岁的“大”男孩,大学毕业已经3年了,可吃穿用度还得靠父母。从与他父母的聊天中得知,这个男孩的学习成绩很优异,且毕业于一所不错的高校,但因为自小习惯了依赖父母,所以他至今仍不能独立。大学毕业后不管找工作还是找对象,都是父母帮他张罗。他除了在家等消息就是上网、吃饭、睡觉。而且他对就业、成家似乎没有丝毫压力,因为他知道父母会一一替他解决。

要知道,没有哪个用人单位愿意录用这样一个已经成年的“低能儿”,也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嫁给浑浑噩噩、度日如年、不思进取的妈宝男。

有一天,在小区的广场上,男孩的父母和我聊天,向我诉说了这一切。通过我这个局外人的分析,男孩的父母意识到正是自己对儿子毫无原则的“爱”才造成儿子如此严重的依赖心理。后来,我又建议他们,让理智的爱逐渐代替溺爱,让孩子慢慢变得独立起来。比如他们不再帮儿子找工作,而是试着让儿子自己去找工作。可以和儿子就找工作的时间进行协定,如果在期限内还没有找到工作,父母便不再给他钱,让他自行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

听完我的建议,男孩父母虽然表示认可,但还是一直不停地问我:“万一他找不到工作,我们真的不管他了吗?”“他没钱吃饭怎么办?”……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今,虽然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目前大部分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作为家里的“独苗”,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再加上父母平时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让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等父母把饭菜准备齐了再吃,把脏衣服丢给妈妈洗,要父母帮助收拾学习用品、整理房间,遇到一点难题就求助于父母……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的“保姆”“靠山”和“保护神”。

依赖性强的孩子像是依附于父母的一根藤,离开父母他们就会变得寸步难行。而且他们往往缺乏主见,在生活上既不能完全独立,在工作中也难担大任。我相信所有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采取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正让自己的孩子形成依赖的心理。

很多父母在教养孩子时,认为为孩子做得越多就是越爱孩子,所以常常包办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样样照顾得妥妥当当。对此,我想说,这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这样做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当父母为孩子包办的事情越多,就越会让他们养成依赖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缺乏应对困难、挫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什么事情也都做不好。我相信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摔跟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从小历练孩子的独立性,等他长大后就会摔更大的跟头。对于依赖性强的孩子,我们更要鼓励他,让他在摸爬滚打中学会如何独立应对生活。

高一放暑假时,儿子认为自己从小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上很依赖我。为了在进入大学或社会之前独立起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跟我提出了他想出去打工赚钱,锻炼一下自己。我和丈夫对从未出过远门,也没有任何打工经验的儿子虽然不放心,但觉得他说得在理,就同意了。我告诉儿子,赚钱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在找工作、做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儿子怀揣着我们给他的500元钱去市里找工作。那段时间,我相信他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又不在他身边,他必须得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果不其然,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里,他连着换了3份工作,不是环境不好就是遇到的人太苛刻。后来儿子给我打电话说他想要放弃,我和丈夫语重心长地疏导他、宽慰他。最终儿子在我们的鼓励下,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最后,儿子找到一份在咖啡店做服务生的兼职工作,每天从上午10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中间虽然有时间可以休息一下,但却不能跑远,要随时准备工作。作为妈妈,起初我肯定是不放心的,偷偷去咖啡厅的窗口看过他两次,但每次看到的都是儿子虽然辛苦但依然充满笑容的脸。于是,我放心了,后来就再也没去过。

一个月后,想到马上要去上学,儿子便辞职回家了。儿子回来那天,我和丈夫问他这次外出打工有什么感悟,他自豪地说:“打工虽然很辛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增长了不少经验和见识,还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儿子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父母,只有懂得适当放手,孩子才会养成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的独立意识。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不断鼓励和引导他们寻求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日积月累,他们终将迅速成长起来。孩子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脆弱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13岁的女儿,小姑娘因为不爱说话,性格也有些内向,所以同班同学不怎么喜欢跟她一起玩,她也没什么朋友。

我的朋友决定要改变一下这个现状。他知道女儿喜欢画画,就给女儿报了个学画画的课外班,每到周末就带女儿去上课。他希望女儿能跟一起学画画的孩子多交流,认识一些新朋友,但是又害怕新的环境会让女儿变得更内向,或者受到什么新的委屈……

结果朋友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几个课外班的同学嘲笑他女儿画画难看,回家后她一直抹眼泪,也不说话。从此,朋友的女儿再也不愿意去上课外班学画画了,甚至偷偷逃课。

有一天,朋友向我诉说他的烦恼,他担心以后女儿会不喜欢画画了,并且变得更加内向和自闭。我告诉他:“你的担心太多了。墨菲定律你听说过吗?就是你越担心某件事情,它就越会发生。担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过分担心就表明你对她不信任。这对她自信心的培养是一种阻碍。慢慢地,她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做事情时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你担心的事情不就发生了吗?”

我帮朋友分析完之后,又对他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不过,我们还是要适当鼓励孩子,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朋友听了我的建议,没有再要求女儿必须去画画班上课、交新朋友,而是对她说:“你喜欢画画,就在家里画吧,爸爸当你的第一个欣赏者。”从此,朋友成了他女儿每一幅新作品的第一个观众。他不再担心女儿没有朋友、会被欺负等。他唯一做的就是当女儿画得好的时候,为女儿感到骄傲、自豪;当女儿画得有所欠缺的时候,给她指导和建议。渐渐地,他发现女儿越来越喜欢跟他交流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一些。后来,她还主动要求让爸爸又给她重新报了一个画画班。

是的,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他们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在瞎操心,也就是所谓的“关心则乱”。我们担心的事情有些不会发生,有些就算发生了,孩子也有能力自己解决好。有时候,反倒是我们的“担心”让孩子变得拘谨、畏缩,对各种事物失去兴趣。

话虽如此,但如今“对孩子的担心”已经成为家庭教育里的一种“魔咒”。在我们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脆弱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我们要坚信他们能解决,并在必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朋友担心女儿,不再让她去画画班,其实这么做就过于小心了。好在通过他恰当的鼓励、耐心的辅导,女儿很快走出了心灵的阴影,重新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所以,我们不要对孩子过于担心,把担心转化为关心。经常和孩子交流谈心,这才是理智的爱。这样做不仅能加深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能让我们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Chapter 2 今天你舍不得教育孩子,明天便有人替你狠狠教育年龄小,不是胡闹的理由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因为外墙施工人员的电钻声音太大,正在8楼家中看电视的小男孩一气之下剪断了绑在施工人员身上的安全绳,导致施工人员被吊在半空无法动弹,后经消防员的紧急救援,施工人员才被安全救下。

面对警察的调查,那孩子说:“当时我在看动画片,外面电钻的声音实在是太吵了,我就用剪刀把绳子剪断了。”更让人气愤的是,孩子爸爸最后只赔偿了一条安全绳。

看完这则新闻,我为这个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每个“熊孩子”背后必然有个“熊家长”。孩子的“熊”行为,都是家长的放任导致的。

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位母亲在微博上发帖,声称在餐厅吃饭时,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邻桌的人扇了一记耳光,她非常气愤。这篇博文一经推出,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后来警察介入才还原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餐厅吃饭,期间她的儿子到处跑跑看看,几次打扰到邻桌客人用餐。后来,孩子竟然伸手去抓邻桌上的菜,被其中一个人挡了一下,他立刻还手向对方的手臂抓去。这个人忍无可忍就打了这个孩子一记耳光。

这个母亲的愤怒点在于孩子还小,犯点错误很正常,对方作为一个成年人怎么能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呢?我想反问这位母亲:孩子还小是没错,但您也是小孩子吗?在公共场合,您不能约束一下自己的孩子吗?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今天我们以“年纪小”为借口原谅他,明天他就会做出更荒唐的事情。当他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包容他。你的孩子,你今天不好好地教育,明天总会有人代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我在教育儿子时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对待儿子,我有两个原则:一是事先和孩子约法三章,二是事后毫不妥协。

有一次,我带儿子外出去郊游,准备了面包、奶酪等食物当作午餐。到了郊外,儿子只顾着尽情玩耍,根本不想吃饭。我告诉他:如果用餐时间不坐下来好好吃饭,那么到下午回家之前,他只能饿肚子。儿子没有理会我的话,又继续开心地玩去了。果然,在快要回家的时候,儿子直喊肚子饿,而我则故意装作听不见。直到晚饭前的时间里一直没有给他任何食物,任由他哭闹。

也许我的做法在很多父母看来有些狠心。我想说的是,儿子饿肚子,我心里也不好受。可如果我说话出尔反尔,那以后再教育孩子就会越来越难。

这里就讲一下给孩子制订规则的问题。孩子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我们不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给他制订规则,他就容易养成任性、胡闹的毛病,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丝毫不顾及后果。鉴于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给他制订一系列的规则,让他严格遵守,决不允许做违反规则的事情。

在这方面,请各位父母借鉴一下我的做法。记得儿子刚会走路时,有一天玩耍时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但他没有哭,在一旁的我也没有去扶他,而是对他喊:“1、2、3,站起来。”在我刚刚喊到“3”的时候,儿子就双手撑地,很努力地爬了起来。还没有站定,他又飞快地向前跑去,结果又跌了一个跟头。这一次,儿子想要哭。我急忙上前又缓慢地喊起了口号:“1、2……”他听到我的喊声,赶忙止住了哭声,再次努力地爬起来。

其实,“1、2、3”是我给儿子制订的一个要求他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的规则。儿子跌倒了,我喊“1、2、3”,他就要自己爬起来,而不是躺在地上等我来扶他。该吃饭的时候他还在玩玩具,我喊“1、2、3,吃饭喽”,他就要放下手里的玩具,准备洗手吃饭。总之,只要我喊“1、2、3”,他就会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事。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提出质疑:“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明白我们的规则并按照规则去执行呢?”

其实,最初儿子也不理解我的意思,但我每次喊“1、2、3”后会直接告诉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他不听,我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再喊“1、2、3”,然后上前阻止他做正在做的事。

就这样,儿子逐渐理解了这个规则,并能越来越好地配合我的指令行动。这个过程中,儿子也慢慢清楚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

总之,给孩子制订一些规则,他就会形成规则意识,并慢慢学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任性妄为。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只要制订了规则,就要严格遵守,父母尤其要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如果父母都不遵守,那么孩子自然以为规则无用,而不会予以重视。小时候偷针,大了偷金

春节时,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令我非常震惊的事情——他12岁的侄子因为偷盗和抢劫罪被关进了少管所。我问他到底怎么回事,朋友给我分析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朋友的侄子叫亮亮,是家中的独子,家人对他格外疼爱。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好,所以在亮亮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给他零用钱,好吃的、好玩的也都有求必应。有时,朋友会劝说他们不能这样惯着孩子,可亮亮妈妈却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心肝宝贝,不惯他惯谁?后来,只要朋友批评亮亮,他就会向父母告状。为此,朋友和哥嫂不知吵了多少次架。亮亮仗着父母给他撑腰,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不服从管教。

朋友的哥哥平时喜欢喝酒。有一次,亮亮看爸爸喝得津津有味,也想尝一尝。朋友的哥哥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将自己的酒杯递给他鼓励他喝。亮亮尝了一口之后,爸爸还伸出大拇指说:“好小子,真不愧是我的儿子!”那时候亮亮刚刚5岁。朋友看到这样的情景,很是担心,可劝说也无济于事,亮亮和哥嫂依然我行我素。

就这样,当亮亮上小学时,已经成为一个会喝酒的“老手”了。而且他的兜里从不缺钱,经常和同学一起去逛超市、下饭馆。没钱了,就从父母的钱包里拿。对于他的行为,父母也从不制止。朋友看见了难免唠叨两句,可是哥哥却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挣的钱,不给他花给谁花?”

由于平时出手大方,亮亮渐渐引起了学校周围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注意,他们经常围聚在亮亮周围,教他抽烟、甚至逃课。从那以后,亮亮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起初,因为老师的督促,亮亮的父母还会象征性地批评他几句,后来见管不住他,索性也就不管了。

就这样,受坏“朋友”的熏染,加之父母的放纵,亮亮的胆子越来越大,于是他开始旷课、逃学,最后在“朋友”的怂恿下参与了他们的偷盗、抢劫活动,结果被关进了少管所。

直到此时,朋友的哥嫂才忽然意识到,正是他们对亮亮的娇纵才让亮亮走上了歧途。他们为此悔恨不已。

听完朋友的陈述,我感到无比痛心。在现实生活中,像亮亮父母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通常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过失不予正视,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于是既不指出孩子的错误,又不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在孩子看来,这无异于父母默许了他的这些行为,于是他会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虽然目前结果并不像亮亮这般严重,但助长了孩子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不知道在哪一天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一旦取得优秀的成绩,父母张扬得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反之,如果孩子有什么缺点或者出现了什么过失,父母就绝口不谈,甚至有时候别人好心提出来,他们还反驳,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知道,如果一直这样包庇孩子,对他们的成长有害无利。

我曾经听郭德纲讲过这样一个相声段子。老师问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说不知道,父母立刻上来解围道:“烧了就烧了吧,我们赔还不成吗?”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有些父母总是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承担责任。然而,孩子终究会长大,我们也一天天老去,不可能替他们担责一辈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见,对孩子真正的爱一定是为他们的将来作长远打算,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所以从现在开始,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身为父母既不能毫无原则地纵容,也不能随意打骂。而是耐心帮助他们分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规则就是规则,谁也不能拥有特权

在儿子读幼儿园时,有一个周末,学校安排了一场亲子活动,邀请我和丈夫一起去参加。30多个学生加上近50名家长,场面很是壮观。儿子一反在家的常态,俨然成了个小领导,替我和他爸爸安排“活儿”,我们也乐得配合。

亲子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将所有的孩子分成6组,每组6人,让他们扮演大人的角色。我和丈夫坐在一旁休息,不一会我就发现儿子他们那组似乎出了点状况,只听见其中一个孩子大叫:“你们都必须听我的!”

包括儿子在内的其他5个孩子,并没有理会那个愤怒的孩子。我好奇地继续观察着。那个孩子见大家都不理他,赶紧呼唤他的爸爸妈妈。孩子的父母本来就在旁边,一听到孩子的呼唤,赶紧上前询问:“怎么了朋朋,谁欺负你了?快告诉爸爸妈妈。”

孩子愤怒地指着其他5个小朋友说:“他们全部都欺负我。”

不等孩子父母说什么,5个孩子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才没有。”

原来分好组后,老师让他们自己选一个组长,然后再由组长给其他同学分配角色。大家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由谁来做组长更合适。可是这个叫朋朋的孩子却不高兴了,他认为他应该做组长,大家应该听他的,否则就不配合大家玩这个游戏。

朋朋的父母了解清楚情况后,就跟其他5个孩子商量:“孩子们,你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帮叔叔阿姨一个忙好不好?就让朋朋当这次的小组长,活动结束后叔叔阿姨请大家去游乐园玩,好不好?”

其中一个孩子立刻拒绝道:“不行!游乐园我们可以叫爸爸妈妈带我们去,但是活动一定要听大家的。”

朋朋的父母见孩子们不肯合作,改变了策略:“你们怎么不听大人的话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你干吗不叫朋朋听你的话啊?”

这时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纷纷过去了,朋朋的父母转而央求大人:“拜托你们跟自家的孩子说说,就答应我们朋朋这一回吧。这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依着他,他已经习惯了。”

其中一位妈妈面带不悦地说:“我们孩子在家也是爷爷疼奶奶爱的,我也没办法。”

朋朋的父母继续低声下气地央求其他孩子和大人。大人们也不好意思拒绝得太明显,都以孩子为借口:“现在是孩子游戏的时间,我们也不好勉强孩子,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

结果其他几个孩子都表示不愿意跟朋朋玩了。朋朋恼怒地对父母发脾气:“我要他们都听我的! 我要他们都听我的!”

他的父母在一边哄他:“朋朋乖,爸爸妈妈都听你的,回家后爷爷奶奶也都听你的。”

最后,老师过来才让朋朋归了队,但是孩子们明显不太愿意跟朋朋玩,朋朋在小组里看起来很孤单。老师跟朋朋的父母说朋朋平时在学校就不太合群,孩子们都不愿意跟他玩,家长平时要注意家庭教育。虽然朋朋的父母连连点头说一定会注意的,但是我从他们的神态中感觉到,这可能是他们一贯的反应而已,回到家肯定依然如故。

从朋朋父母的态度上不难看出,朋朋在家里肯定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得以朋朋的意志为转移。其实,这个问题在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里普遍存在,只是有的轻一些,有的重一些,而朋朋显然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有以下几种必须:有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吃,绝对不会先考虑自己;有什么好穿的,肯定也先紧着给孩子,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孩子有什么需求,尽全力去满足;为了哄孩子高兴,玩游戏的时候故意输给他,生怕他受一点点委屈。总之,孩子在家里就是太阳,谁都得围着他转。他不需要体谅爸爸妈妈,不需要遵守规则,因为他的喜怒就是规则的评判标准。谁要是让他不高兴了,就好像犯了不可饶恕的错一样。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别说感恩,连一般的规则都不明白。并非他不懂道理,而是家长没有教会他什么是规则。比如在家里,父母帮助了他,他不会向父母道谢,反倒觉得父母顺从他、迁就他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谁反对他或者说个“不”字,那才是不对的。

可是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首当其冲的感觉就是失落和不适应。因为老师不会独宠他,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听他的。于是他故技重施,结果发现在家灵验的办法到了学校一点儿都不管用。所以他只好回家对父母抱怨、发脾气。

我记得有一次儿子拿着他的玩具轮船在小区的花园里玩,一个孩子看见后,伸手去抢,想要把轮船占为己有。儿子当然不肯,那个孩子就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他的妈妈。她一边安抚自己的孩子,一边劝我儿子把玩具轮船给她的孩子玩,还说她愿意买其他更好的玩具给我儿子。可那玩具轮船是儿子心爱的生日礼物,他不愿意被对方夺去,摇头反对,并转身向我求援。那位妈妈看见我后,跟我说愿意花两倍的价钱买下这个玩具轮船,叫我跟儿子商量一下,没准他会听我的话。

一般情况下,有些父母碍于情面,也为了显出自己的孩子慷慨、大方,往往会半哄半逼着孩子让出他喜欢的玩具。可我对这种做法很不赞同。一方面,这对对方的孩子没好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父母出面,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久而久之,他会养成遇到问题就甩给父母的习惯;另一方面,会让自己的孩子心灵受伤——孩子会觉得这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可爸爸妈妈都不维护自己,从而和父母产生隔阂。

所以,我没有理会她的话,而是冲她笑笑,说:“这是孩子的东西,我做不了主。”

没想到她听了很不高兴,还嘟囔了一句:“你怎么连个孩子的主都做不了,还怎么带孩子啊!”

其实,以我对儿子的了解,我知道只要不是彻底夺去属于他的东西,他还是愿意分享给对方,大家一起玩的。于是,我走到那个孩子面前,对他说:“如果你也喜欢这个玩具轮船,可以好好跟他商量一下,让他借给你玩一会儿。”

他大概知道哭闹没用,但又确实想玩这个玩具轮船,听了我的话,他有点心动了。

可是正当他努力想着怎么跟我儿子商量的时候,他的妈妈一把拽过他,说:“算了宝贝,不让玩我们就不玩了。走,妈妈带你去商场买更好的。”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觉得小孩子之间发生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而且原本可以借此让他们互相沟通、交流,成为朋友。但是,就因为那个孩子的妈妈站在自己的角度、顾及自己的颜面,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这个对他成长有利的机会。

父母出于爱没有原则地向孩子妥协,结果让他成了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一不顺心就哭闹、打滚。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行为处事方面也会一点儿规则意识都没有,甚至还会受到别人的排挤和嘲讽。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如此,那么从现在开始,给他进行规则教育,让他形成规则意识,不至于孩子长大出现不良言行时再感到后悔。敬人者,人恒敬之

丈夫的公司组织员工郊游,允许员工带家属,于是丈夫决定带着我和儿子一起去。在车上,儿子认识了丈夫同事的女儿桐桐。桐桐妈和桐桐就坐在我和儿子前面的座位上,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不一会就熟络了起来。在路上,桐桐妈一直苦口婆心地嘱咐桐桐要听话、有礼貌、不能随便乱跑等。桐桐满口答应,说自己“一定听话”。但我看她漫不经心的样子,感觉她根本就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

我们到达郊外的度假村时,已经快中午了,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午饭。10个人一桌,我们和桐桐坐在一起。服务员上菜的时候,我们这桌还有两个人没到。这时,我看见桐桐急不可耐地拿出筷子,把各盘菜尝了个遍。桐桐妈打了一下桐桐的手,让她等那两位阿姨来了之后再吃。

这时,老公的一个同事客气地说:“没事,孩子还小,她想吃就让她吃吧。”

见阿姨这么说,桐桐更有恃无恐了,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蒸蛋拉到自己跟前,并且不让儿子和其他的小朋友吃,桐桐妈怎么说都没用。当看到其他人异样的目光时,桐桐妈一阵羞愧。她一把抱起桐桐,走出餐厅,然后朝桐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了,走过去告诉桐桐妈,像桐桐这样的孩子还处在自我意识萌发阶段,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他们不懂吃饭的礼节是正常现象。通过打骂让孩子记住和改变是最不可取的,要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引导,比如让她换位思考,好吃的在别人那里,不让她吃,她会怎么样。

礼貌是人们为了表示自己对周围人的尊重而采取的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教孩子要懂礼貌,比如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给他人造成不便要道歉,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感谢对方……这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有对周围人有礼貌,他们才会对你有礼貌。

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的溺爱,更多的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凡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既不考虑他人,也不计后果。

有的父母说,孩子学习好就行了,懂不懂礼貌没有那么重要。对孩子的“无礼行为”掉以轻心。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了!”对此,我想说,如果我们对孩子不讲礼貌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那么他们长大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遇到重重阻碍,更不利于事业的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教孩子懂礼貌、尊重他人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在教孩子懂礼时,最好“言传身教”,少讲“大道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我在教育儿子时,会告诉他公文包是爸爸的,化妆盒是妈妈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乱动等。同样的道理,书包是儿子的,不经他允许,我和丈夫也不会随便翻看。

此外,我们还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耐心地教孩子打招呼、用餐等基本礼仪。如果孩子一时学不会也不要勉强,我们要有耐心。孩子都有高超的模仿能力,我们将一些礼貌行为演示给孩子看,孩子就会以此为范本进行模仿,然后形成习惯。

对于桐桐在餐桌上的不礼貌行为,桐桐妈及时将她带离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她动手打桐桐,不仅不能解决桐桐不懂礼貌的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让桐桐产生逆反心理而跟她对着干。因此,我建议桐桐妈可以试着这样做:

首先,桐桐妈应先对打桐桐的行为表示歉意,并获得她的谅解。

其次,要告诉桐桐,她刚刚在餐桌上的表现是自私的、不受欢迎的。然后以尊重的态度和真诚的语气与桐桐交流,让桐桐懂得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感受。

最后,通过举例引导桐桐,让她真正意义上形成对“礼貌”的理解。

桐桐妈听取了我的建议,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桐桐回到饭桌后,表现得礼貌多了,而且在郊游的几天里,她变得像个小大人一样,主动照顾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弟妹妹,有好吃的也分给大家吃。不仅大人都夸她懂事,小朋友们也喜欢跟她一起玩。消灭任性,拒绝为“熊孩子”之过埋单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深圳龙岗爱新小区里的54辆私家车被4名“熊孩子”刮花,修理费加起来多达15万元。事情发生了半个月,“熊孩子”和家长都没有现身。这一则新闻引发了人们对“熊孩子”的关注。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熊孩子”。每当面对他们任性的行为时,我不禁要问:到底谁来为“熊孩子”之过买下这昂贵的罚单?

现在的孩子十分懂得察言观色,很多“熊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他们在学校里乖巧听话,服从老师的管理和安排。可是回到家里,由于父母和长辈的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成了任性的“小皇帝”,稍有不满就大哭大闹。而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了,所以孩子们个个“熊”气十足。事实证明,这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

朋友的孩子敏敏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今年6岁了,爷爷奶奶都很宠爱她。可是因为大人的宠爱和迁就,她养成了任性、蛮横的性格。

有一天,朋友跟我说,上个星期她带敏敏去超市购物,买了许多食物和生活用品。敏敏在超市逛了一会儿觉得累了,就对她说:“妈妈,我坐在推车上,你推着我走吧。”可是,超市的推车已经不适合敏敏这么大的小朋友坐了。于是她对敏敏说:“你是大孩子了,不能再坐在推车上。你再坚持一会儿,我们马上就买好了。”敏敏根本不听妈妈的话,立刻蹲在地上大哭大叫。朋友没办法,只好让她坐在推车上。

朋友买好了东西,在排队等待付款时,敏敏拿起购物推车里的一袋零食,准备打开吃。朋友立刻制止她:“敏敏,这个妈妈还有没付钱,要付了钱才能吃。马上就排到我们了,你等一等。”可是敏敏不听,她一定要马上就吃。朋友批评她:“你这个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敏敏听了,一边哭着说“我就要吃,”一边摔打购物车里的东西。

朋友说:“当时周围的人都看着我们,我觉得特别尴尬,特别丢脸,但又无可奈何。”

任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但孩子如此任性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任性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通常会表现出大哭大闹,不听话等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我们如果听之任之,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孩子,他们的任性就会变本加厉。

那我们要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任性的行为呢?我给朋友提出了两条建议,希望对她管教敏敏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面对孩子的任性,要“冷处理”。

当孩子的无理要求遭到拒绝而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时,我们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理睬,不劝阻,不责备,不争吵,不解释,不打骂。

儿子4岁半时出现了挑食的现象,我为了能改掉他这个坏习惯,每天都特意把饭菜准备得丰盛些。有一天中午,儿子说什么也不肯好好吃饭了,原来他上午和我去逛超市,看到很多零食,于是他不肯吃饭,吵着要吃好吃的。我当然不同意,要求他好好吃饭。他开始耍起性子来,把碗里的米饭一勺一勺地倒在桌子上。我非常生气,但没理他,转身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他见我没反应,变本加厉,大叫:“我不吃饭,就是不吃饭!”还把盘子里的菜汤弄得满地都是。我还是没有理他,而是默默地把饭菜收好,去做我自己的事了。他见我不理他,便开始大哭。

后来他哭累了,便停了下来,走到我跟前,小声地说:“妈妈,我饿了,我好好吃饭。”

这时我才回答他:“你去坐着等一会儿,饭菜凉了,我去给你热一下。你知道你刚才做错了吗?”

他低着头小声说:“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我说:“如果以后再发生刚才那样的事情,妈妈也不会理你。如果你愿意当一个讲道理的孩子,妈妈才会理你。”

他连忙说:“我以后一定当一个讲道理的孩子。”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无理取闹的孩子,我们在进行“冷处理”时,一定不要流露出心疼和迁就的意思。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一旦让他察觉到我们的妥协,他就会变本加厉。我们只有表现得态度坚决,才能有效抑制他们的任性行为。

第二,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要有适当的惩罚。

当孩子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时,我们首先要和他们讲道理。如果道理讲不通,就应该给予他们警告。当警告也不起作用时,我们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了。比如取消零食,减少玩玩具的时间,禁止看电视等。

有一天,我做好了一桌饭菜,招呼丈夫和儿子吃饭,但是儿子正在玩玩具。我让儿子把玩具放下,吃完饭再玩。儿子却说:“我要玩玩具,不想吃饭!”丈夫也要儿子赶快吃饭,可是儿子坚持玩玩具不肯吃。

我说:“你不吃,那我和爸爸先吃了,等会也不给你留饭,你也不能吃零食。”儿子不理我,跑到一边去玩了。我和丈夫吃完了后,丈夫对我说:“要不去叫儿子吃饭吧,小孩子不吃饭一会儿就该饿坏了。”我说:“不能惯着他,让他长长记性。再说一顿饭不吃对他也没多大影响。现在不把他这个毛病改过来,以后吃饭更费劲。”听到我的这些话,丈夫便没再说什么。我把饭桌和厨房收拾干净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儿子看到我真的没有给他留饭,心里很委屈,但这次饿肚子的惩罚让他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后来,只要到了吃饭的时间,他一定会按时吃饭,不会再为了玩而不吃饭了,因为他不想再体会饿肚子的感觉了。

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先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他们不听,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意识到任性的后果,借此让他们长记性。相反,如果孩子任性时父母置若罔闻、不当回事,或早或晚会为他们的任性行为“买单”。孩子打人,你管得不对才是大问题

一次和朋友吃饭时,她聊起了自己3岁的女儿婷婷。朋友说婷婷喜欢动不动就动手打人,或者咬人,还喜欢和其他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或者撕扯别人的衣服。明明是个小姑娘,却极具暴力倾向。

有一天,朋友下班刚回到家,婆婆就跟她说:“婷婷把小区里的一个男孩给打了。”朋友听后立刻将婷婷叫到身边批评了她一顿,并对她说:“你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再打人的话,就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你玩了。”然而婷婷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她还振振有词地说:“谁让他不把玩具给我玩。”

婷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也是这样,稍有不如意,就会动手打人。有一次,婷婷想吃冰淇淋,奶奶没有给她买,她就说:“我不喜欢奶奶了!”说完还打了奶奶一拳。

发现婷婷有喜欢打人的倾向后,朋友曾就此给她讲道理,告诉她打人是不对的。但婷婷转身就把妈妈的话忘到脑后了,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朋友见讲道理没什么效果,便狠狠地教训了她一次,可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这让朋友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让婷婷改掉打人的毛病。

据新浪网调查,九成以上的孩子都会产生攻击倾向,甚至有的孩子在受到攻击后,会更加猛烈地报复对方。如果我们不予重视、任其发展,这种行为就会转化为报复心理,甚至形成报复性人格。

因此,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苗头时,我们要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正确地处理,慢慢地提高孩子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保证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的暴力行为是受到父母影响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别人发生冲突,对孩子也采取“棍棒教育”,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也会以暴制暴。因此,想要孩子彬彬有礼,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我的儿子长得又高又壮,为了防止他出现暴力倾向,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让孩子用行为道歉。

在儿子读小学时,有一天,他和他的朋友文文在一起玩游戏。不一会儿,他们就吵了起来。趁文文不注意的时候,儿子猛地从身后将他推倒在地。文文一下子趴在了地上,“哇”地哭了起来。儿子知道自己闯了祸,不知所措地站在一边。

正在厨房忙碌的我听到哭声赶紧跑了过来,我一边安慰文文,一边严厉地批评了儿子,让他向文文道歉。儿子马上对文文说了一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