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2 09:07:10

点击下载

作者:田丽英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人精神读本

铁人精神读本试读:

总序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庆不仅书写了一部气吞山河的创业历史,贡献了经济命脉的石油资源,更孕育了宝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现实需要,是倡扬民族精神正能量的客观需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写了这套大庆特色系列教材。

大庆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七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大庆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求实作风、奉献意识,恰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关意识的缺失具有极强的补位作用;大庆精神所具备的艰苦奋斗的鲜明特质,与党中央所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大庆精神所传递的实干作风,必将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

大庆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和重要石化工业基地,不仅承担着“共和国加油机”的重任,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庆企业文化,积累了现代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经验。其核心特征是,始终坚持以特色理论为指导的战略管理,始终坚持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管理——大庆油田管理经验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大庆作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央关怀、省委关心、百姓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庆人未雨绸缪,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功探索出一条艰苦奋斗、创新突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国资源型城市首位,为全国城市和地区的科学发展呈现了鲜活的“大庆样板”。

我们编写这套系列教材,对大庆精神和大庆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学术总结、全景展示,希望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这个广阔平台,把大庆精神那种摧不垮的意志、压不弯的脊梁、不卷刃的信念,在各行各业发扬光大;把大庆企业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城市发展的有效做法,介绍到全国各省区市去,切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此次推出的具有大庆特色的系列教材共5本,既有优良传统,又有时代新篇;既独立成书,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大庆精神读本》以大庆精神产生的历史为切入,以大庆精神的内涵为支撑,以大庆精神的价值为重点,以大庆精神的弘扬为目的,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体系全方位展现给读者。《铁人精神读本》从价值追求、工作精神、情感寄托、哲学智慧、历史贡献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解读了铁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们还原了铁人丰富、鲜活的精神世界和崇高、可贵的思想境界。《大庆油田企业文化读本》系统研究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大庆油田企业文化,深入剖析了大庆石油人在油田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梳理和阐述了大庆资源型城市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和总体战略,并从大庆的产业接续、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大庆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探讨,其成功经验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大庆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对大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重点领域和突出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大庆社会管理创新的未来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对国内同类城市创新社会管理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总之,经过5个投标编写小组、历时1年多的努力,中间经历了班子研究、市情调研、题目拟定、公开招标、投标启动、专家评审、组织撰写、征求意见等环节,5本教材都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期待这套系列教材能够发挥应有作用,真正实现编写初衷。田立英2013年秋于黑龙江大庆干部学院第一章铁人王进喜的价值追求

铁人王进喜为祖国石油事业忘我拼搏了20年。在这20年的艰苦奋斗中,住井、跑井、护井、恋井是他人生轨迹的“四个逻辑点”。我们读懂了这“四个逻辑点”就读懂了铁人王进喜的崇高的价值追求。

一、住井:一个钻井队长的工作方法

大庆铁人纪念馆原党支部书记刘仁在《走进铁人》一书中有篇文章《爸爸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王月平、王月甫谈铁人》,文中谈到了孩子们对爸爸的印象,他们提起与爸爸在一起的时光,王月平感慨地说:“从我记事起,他就经常不回家。有时一个月、两个月也见不着面,我们家主要靠我奶奶和母亲操持。”当问起王月甫,你对你爸爸印象最深的都有哪些事时,他只有一句“我对我爸爸印象并不深”,他解释说,“我爸爸活着的时候,我很少见到他。十天半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即使回家大半都是晚上九、十点钟以后,那时我已经睡着了。到了早上,他早早就走了,所以很少见面。”王进喜几乎将他的全部时间与心思都用在了井队的工作上,用在了打井拿油、发展我国的石油事业上。“住井”,就是铁人创造的工作方法。“住井”,顾名思义就是住在井上。这是铁人当钻井队队长时创造的工作方法,那就经常吃在井上、住在井上,一天24小时管生产,他给这种工作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全天滚”。自1956年当上队长起,王进喜一直采用这种工作方法来工作,他“住井”突出体现在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58年的白杨河大战。1958年,石油部在当时我国石油工业的主战场—玉门和新疆发动了一场以高速优质钻井为核心的群众运动。为响应部里的号召,贯彻“努力发挥老油田潜力,积极勘探开发新油田,发挥基地作用”的战略部署,玉门矿务局组织一批先进钻井队“大战白杨河”。当时玉门是以著名的标杆队——贝乌4队队长景春海为龙头,新疆是以1237队,队长张云清为先锋,一场钻井大战在这两个油田展开,力图在解决“钻井速度低”这个老问题上有个大突破。大战的队伍本来没有王进喜任队长的贝乌5队,当时5队作为一个“一般的”先进队被安排在老君庙的干油泉打井。5月的一天,王进喜在报纸上突然发现一条消息,新疆的张云清钻井队在3月份打井1277公尺,突破了月上千,保证年上万,已经赶过了玉门关,党政工团都表示祝贺。玉门被新疆压了一头,一向不服输的王进喜在心里憋了一股劲儿。到了6月,白杨河大战热火朝天,景春海队、张云清队你争我夺,新纪录不断出现。这时候,王进喜可真坐不住了。于是,他大闹调度室,把队伍也搬到了白杨河,加入到了大战的行列。当年的调度员刘勤学回忆说:“1958年大战白杨河,景春海、张云清不断创记录,王进喜不服气,在大队会上同大队长吵起来。他说人是一样的人,机是一样的机,凭什么叫张云清压一头,为什么不叫我们去参赛,闹着要上白杨河。吵了半天,大队长也不同意,他又去找局领导和焦局长吵,焦力人局长不答应,他就不走。最后被缠得没招了,局领导研究同意他搬家。”把队伍搬上白杨河以后,王进喜下决心要大干一场,他提出一个奋斗目标,“月上千、年上万,标杆插上祁连山”。后来为了向石油部克拉玛依现场会献礼,王进喜又提出了一个口号,“一月上五千,钻透祁连山,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口号虽然非常有气势,但在当时无疑于一颗重磅炸弹。那时我国的钻井生产很落后,设备困难、材料缺,以往一个队一年打五千都算高水平。王进喜提出要月上五千,被很多人认为是放空炮,是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但王进喜却下决心要大干一场,实现这一目标。他把行李卷从队部拿到了井上,往一个不用的泥浆槽子里一扔,就日夜不离开井场了。饿了吃口干馒头,困了就在泥浆槽子里枕着牙轮钻头睡一觉,一身油衣服从来也没有脱过,像个上足劲的陀螺一样围着钻井任务转。

他在井场上主要是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参加劳动带头干。当年在贝乌4队工作的门广福说:“一个钻井队没个好队长是打不好井的。那个时候只要到5队井上去,没有见不到王进喜的;你要找他只有到工人堆里去找。”但他又补充一句“但你要不认识他还真找不到,因为他和工人一模一样,根本认不出来。”二是严格要求,抓好骨干。王进喜对队里的人要求非常严格,不管是谁,不论有什么情况都不能影响打井,上了钻台六亲不认。三是精心组织,严格管理。老师傅辛万铭回忆说:“1958年创高记录王进喜可花了心血,他又会动脑又会组织……司钻干啥、钻工干啥、司机干啥定死死的,队长要一个一个地检查督促,从来不窝工、井场上没闲人。”四是关心职工生活。王进喜脾气不好,爱骂人,但心眼好,职工生活上有了困难真关心。给徒工买衣物用品、给职工家属搭房子、给队里的人找对象等等,能想到的他都要管。那些大班、司钻和工人们都从心眼里服王进喜,都跟上他放开膀子豁出命来干。5队的井场,白天车流滚滚,晚上灯火通明,经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干,到9月30号半夜12点,5队一个月整整打了5009米。井场上沸腾了,王进喜创造了当时全国中型钻机的最高纪录。据说也超过了苏联功勋钻井队创造的世界纪录,但为保险起见,新华社在报道这一喜讯时,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好成绩。”在整个大战的过程中,王进喜一直吃在井上,住在井上,一天24小时“全天滚”的管生产。在新疆,张云清正一门心思地和景春海比高低,听说王进喜超过了自己大吃一惊。他说:“怎么又冒出个王进喜呢?”30多年以后,在回忆这场白杨河大战时,张云清说,王进喜是中途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他的出现搅得玉门不得安宁,也在我们新疆屁股后面烧了一把火,把整个钻井生产提高了一大截。王进喜也一战成名,共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的记录:班进尺268米、日进尺554米、月进尺5009米;获得了两个荣誉称号:在1958年10月克拉玛依现场会上,余秋里部长亲自把一面“钻井卫星”的红旗授予王进喜,年底,他所在的钻井队和景春海队打井都上了双万,被玉门矿务局命名为“钢铁钻井队”;当上两个代表: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和1959年国庆观礼代表。这一时期的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第二时期是1960年打铁人一口井。铁人一口井也被称作“铁人井”,是1960年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即后来赫赫有名的1205钻井队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打下的第一口井。它是大庆油田所属的萨尔图油田第55号详探井,所以称为“萨—55”井,现在位于红岗区解放村以西3公里处,原来被称为马家窑的地方。“铁人井”现在是大庆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井。50年来有200多万人次光顾过这里。航天英雄聂海胜来大庆时,记者曾问他,到大庆最想看的是什么?聂海胜不假思索的回答:铁人打的井!这也是众多来大庆旅游观光的人们的共同的心声。这口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与吸引力?我们要从铁人的经典故事说起。铁人有三个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和“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这三个经典故事,是人们了解铁人、了解铁人精神的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材料。这三个经典故事中的两个——“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就发生在这口井上。

1960年4月2日,王进喜日思夜想的钻机终于到达了萨尔图火车站。可是,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一部钻机,包括一个高39米的井架、一个高2.2米的钻台,还有柴油机、绞车、泥浆泵等大小四五十台设备,总重60多吨。以往搬家,需要吊车、拖拉机、大型载重汽车10多辆。可当时的油田缺少设备,一无吊车二无拖拉机,汽车也不够,车站又距井场8公里,怎么办?王进喜大手一挥:“这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干,不能等!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胛子(肩膀),蚂蚁搬山也要搬。”于是,一场人与钢铁、力量与困难的较量开始了!王进喜和队友们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肩膀压肿了,用双手和双肩,把钻机卸下火车运到井场安装起来,使高高的井架矗立在冰天雪地的茫茫荒原上,创造了大庆会战的第一个奇迹。4月14日,萨55井开钻,钻井本身需要水,防止井漏需要更多的水。可是,马家窑这里管线还没有接通,去要罐车,调度室说得排队,大约得等3天。在困难面前,王进喜说,我们能人拉肩扛安钻机,就能脸盆端水保开钻。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努力,王进喜和队友及赶来帮忙的乡亲们,终于端足了50多吨水,确保了后来人称“铁人一口井”的顺利开钻。井开钻后,王进喜照样是日夜不离井场,“全天滚”地和工人们一起干。

在井队的驻地马家窑,王进喜本来是被安排住在村民赵大娘家,但是,自从第一晚他在大娘家住了一宿后,大娘再没见他回来睡过,大娘做好了热饭菜,他没回来吃过,烧好热炕头,他没回来住过,大娘不放心,两次提着柳条筐来井场看王进喜。一次,大娘看到,王进喜正站在高高的钻台上,手攥大绳拼命向上拉,边拉还边喊着号子。大娘看到王进喜比来的时候瘦多了,眼窝凹陷,颧骨隆起,嘴唇干裂出了血口子。大娘越看越心疼,晚上对钻工张志贤说,你们王队长,也不是铁打的,咋能这么干呀!第二次,大娘在井场没找到王进喜,正好碰到场地工许万明。许万明把大娘领到发电机旁的一个泥浆槽子边,大娘看到,王进喜躺在泥浆槽子里睡觉,身下铺着一些羊草和一条褥子,身上盖着老羊皮袄,头下枕着一个大铁疙瘩,在凛冽的寒风中和隆隆的机声中睡得正香。大娘就问许万明,这大冷的天,枕着这么个铁疙瘩也能睡着觉?许万明回答说,我们王队长已经习惯了。听到这句话,慈母般的大娘眼里涌起了泪花,她当着许万明的面,对睡得很香的王进喜说:“王队长,你可真是个铁人阿!”这就是铁人称号的由来。铁人,这是人民给予优秀钻井队长的称号。虽然没有标兵模范那样正规,没有明星、十佳那样浪漫,但是却生动、形象、实在,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大娘叫铁人,很快汇报给了大会战的最高领导人、独臂将军余秋里,余部长听了汇报,激动地说,大娘叫的好,大会战的第一个英雄就树他,名号就叫王铁人。1960年4月29日,会战总部在萨尔图召开“五一万人大会”,宣布大会战开始。“铁人”王进喜披红挂花骑大马,受到全场欢迎。在发言时铁人说,人活一口气,拼死干到底,为了把贫油落后帽子摘掉“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话,是铁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王进喜人生的天平上,一头是生命,一头是油田,王进喜把砝码压在油田的一边,拿生命去换取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铁人逝世时年仅47岁,真的不只比我们少活了20年。

被誉为“钻井闯将”和“铁人”的王进喜,一生中率领井队打下了成百上千口井,屡创全国钻井纪录。在1958年创造月进尺5009米的记录后,1959年又打出了7.1万米的全国最新水平,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60年代中期,在他的组织指导下,1202、1205两个钻井队双双突破年进尺10万米的大关,把美国的王牌钻井队和前苏联的功勋钻井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大长了我国石油工人的志气。王进喜35岁时当上了钻井队长,实现了工转干,可在他的意识里,既没想到孩子、票子、房子也没想到位子、权力,而是把自己“钉在井场上”一干就是一辈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黄汝常参观完铁人纪念馆后写道:“如果全中国人都效法铁人精神,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天下!”

二、跑井:不能马达倒转

当上大队长的铁人,从“住井”改为“跑井”。井是他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井是他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1年2月,王进喜被调到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担任大队长兼党总支书记。生产二大队当时分工管12个钻井队,来自一、二、三探区,有玉门的、青海的、新疆的、四川的还有老松辽局的,分散住在百里油田的各个角落。王进喜当上了大队长,从过去管理一个钻井队到现在管理12个钻井队,铁人会怎么管?俗话说,人有多种活法、官有百样当法、工作有不同的做法。铁人的工作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改“住井”为“跑井”,按照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一个井队一个井队去跑。

当时的二大队,一无汽车,二没电话,他就身披羊皮袄,肩背小挎包,怀揣笔记本,带着炒面袋一个井队、一个井队地跑。为了跑快点,只要天气好,路上积雪少,他就骑上自己心爱的摩托车跑,还可以带上技术员一起跑。每到一个队,铁人先下食堂,再到井场,在共同劳动中同干部工人谈心,实实在在的了解情况、发现矛盾、解决问题。1218队正在打井,铁人和工人们一起干,发现缺料,立即和供应部门联系,连夜解决问题;罗—1205队供水跟不上,铁人和工人们一起动手接管线;1281队是四川来会战的,从杏树岗搬到中区没有房子,就住在人家扔掉的一个砖窑里。窑顶、墙壁到处飞灰,被子衣服、身上脸上到处黑,一下大雪,融化的雪水从屋顶漏下来,满屋到处流黑水。铁人看了以后,立即和材料库联系并派人拿来油毡纸、木条,大家动手搞“装修”,把窑顶和墙壁加了保护层;1207队大钩放不下来,铁人赶来二话没说爬上井架就去查找原因排除故障,大钩下来了,铁人回到井场累得气喘吁吁……铁人说:“我当了大队长还是个工人。工人在哪里我就到哪里,永远和你们劳动在一起。”铁人还常说“办法在工人脑袋瓜子里,经验在群众中,问题也大都出在基层,只有到群众中去,方能解决问题。”

铁人跑井有三件宝,羊皮袄、笔记本和炒面袋。工人们总结了一句顺口溜:“铁人跑井三件宝,笔记本加炒面袋,还有一件羊皮袄”。羊皮袄,是铁人心爱的、必备的一样物品,天冷的时候王进喜是羊皮袄不离身,白天穿晚上盖,又当棉衣又当被。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赤金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无缘上学读书,只是在解放初期在玉门上了几天速成识字班,会写的字不多。但是他脑瓜非常灵,记忆力强,以往也很少记笔记。当上大队长后,工作的面大了事儿多了,单凭脑瓜子记是不行了,所以他就把小笔记本和钢笔随身带着,把要解决的事情随时记在本子上。铁人记生产笔记经常有不会写的字,他就用符号和图画代替。铁人曾对人说,抬一天钻杆不觉得累,可是写一个字就累得浑身痛。但是,痛也得写,为了把工作干好,他以顽强的毅力学习文化。他说:“我识字不多,开始读毛主席的书困难很多,我就把不认识的字描在小纸块上,带在身边,逢人便问。我想,我多学一个字,就是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这种“识字搬山”的精神是铁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用“同吃同住同劳动”来褒扬下基层的干部。可铁人下井队,同工人干部干在一起、睡在一起,却不吃在一起。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钻井工人粮食定量低,很多人都吃不饱。为了不给井队增加负担,王进喜叫刚到矿不久的爱人王兰英把苞米面炒熟,用一个小布袋装上,和一个搪瓷缸子一起装在挎包里背在身上。铁人跑井的时候,到了哪个队赶上开饭时间,他就掏出搪瓷缸子,抓一把炒面到食堂用开水一冲,就是一顿饭。井队干部和工人看不下去,就打来饭菜叫他吃,他一筷子都不动。他说:“现在粮食定量一人一份,我吃了你们吃什么?”在那艰苦的岁月,铁人一直坚持背着干粮袋上井,用炒面充饥。有时挎包不在身边,一到饭时,铁人就借故有意走开,饿上一顿、两顿是常有的事。很多“老会战”回忆起此情此景都是眼泪汪汪的。王进喜虽然人们叫他“铁人”,但他并不高大魁梧,甚至有些瘦弱;他虽然叫铁人,但并是不结实得像一块铁疙瘩。他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受了26年的苦,身体不强壮。当了钻工,特别是当了钻井队长以后,经常吃在井上、住在井上,不正经吃饭睡觉,得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1960年他右脚被砸伤,他两次从医院跑出来,一天也没正经治疗过;二大队工作铺开以后,更是豁上命来干,早把自己的伤置之度外了。铁人“跑井”是带着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跑的,是带着腿上脚上未愈的伤跑的,是饿着肚子跑的。老战友们都说:“老铁当队长蹲井,围着一个钻台转,当了大队长跑井,围着十几个钻台转。井就是他的命啊!”

铁人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深入扎实的优良作风,教育了干部工人,带动了全大队工作的开展。大队调度室的干部们按铁人大队长要求日夜跑井。在一次政工会上,王进喜谈到跑井时这样说“领导上把一个大队交给你,一千多号人,十几个钻井队,往哪里带,咋个带法啊?首先得了解情况:这支队伍怎么样,思想过不过硬,技术过不过硬,作风过不过硬?你不知道,就得一个队一个队的跑啊!因为叫你去不是叫你当官做老爷,是叫你当人民的勤务员,所以就得跑。跑井就是毛主席说的‘每事问’,就是不知道的不懂的,就去问去看去调查,调查研究好了,才会有办法,有说话的本钱。”

在跑井的过程中,铁人又练就了一手绝活。在“住井”的时候,铁人有一手绝活,就是能根据钻机的声音判断井下钻头的使用情况,就是睡觉也在听钻机动静和钻台上操作的声音,发现什么不对头马上起来纠正。1958年以后,他曾多次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使用情况、杜绝事故发生。在“跑井”的时候又练一手绝活,那就是:只要是他跑过的队,哪里有什么工具、配件他都一清二楚。大队有个调度叫李忠成,他一般人不服,就服王进喜。他以一种崇敬的心情说:“对有些人我不服,可对铁人我心里服,由于他作风深入,对下情了解得一清二楚,只要他去过的队,什么也别想瞒,就连哪里有什么东西,配件了、工具啦,都一清二楚。在生产会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某某队缺什么什么配件,急得人跳蹦子,铁人大队长说某某队某某地方有,你去拿保管能拿到。你说这样有责任心的人叫人咋能不服哩!”许多人在谈到这件事时说,有的小青年搞恶作剧,故意在调度会上说缺什么缺什么,试探大队长,铁人一说哪里有,你去取从来不扑空,真是屡试屡灵,经得住考验。人们都说大队长真神了,有股子神劲儿。这说明铁人跑井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而是实实在在地了解情况、发现矛盾、解决问题。

也有人劝王进喜:老队长,你都那么大年纪了,有些问题可以在办公室解决,就不要跑井了。铁人说:“咱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国民党衙门,要下去为群众办事,不要叫工人跑路找我们。”下去为群众办事,王进喜把这叫马达正转,马达不能倒转,所以机关的工作必须做到井队、做到井场、做到工人中间去。1963年,从外阜调来一位作家到二大队挂职当副大队长体验生活。这位作家对二大队机关的工作作风很看不惯,称之为“游击习气”。当时的生产二大队,在铁人跑井的基础上形成了面向生产、服务基层,艰苦朴素、精简务实的作风。几十名干部不仅要蹲点、跑面,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还有早起脱砖、趟黑拉料,参加积肥、秋收等各项劳动,办公室经常“铁将军”把门。这正是这位作家所不能容忍的。他说,一个大队就是一个科级单位,应该建立一种正常的秩序。领导屋里要摆沙发,各办公室要摆茶具,表格要上墙,挂上各种登记簿,干部要按时上下班,在屋里坐着办公。这位作家讲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现在大多数机关都是这样办公的。但铁人却不这样想。他找作家谈心,说:“你老兄是个有学问的人,有了学问怎么用?我想应该到群众中去,为基层服务、为工人办事才是正确的方向。马达不能倒转,搞颠倒了,坐在机关让工人往上跑就容易当官做老爷。那样,就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了。”第二天,铁人到调度室要了一辆解放牌卡车,带上作家去跑井。作家看到,什么搞调查的,送工资的,送粮的,卫生所到井队检查卫生的,包括理发修鞋的上了一车箱。开车以后,又拐到材料库拉上设备配件,又拐到作坊拉上两板刚做好的大豆腐,才热热闹闹地上了路。这一路上,作家看到,铁人带领机关干部,把材料送到井场、把粮菜送到各队食堂,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服务送到基层,深感铁人说的马达不能倒转是很有道理的。

实干兴邦。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王进喜就是这样一位实干家,他在跑井基础上,提出了“干,才是马列主义”的命题,这是对铁人精神的深化。从当上大队长开始,王进喜一直坚持“跑井”。不但跑出了人格魅力,也跑出了大队的凝聚力。他找到了为人之本和做“官”之本。

三、护井:国家的油比他的命重要

一场“风暴”来了,井受到了伤害。井是铁人王进喜的家,油是铁人王进喜的命。为了护住国家的井,他能舍出自己的命。“文化大革命”这场历经十年的政治运动,给全国人民和工矿企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灾难,作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庆同样无法幸免。这场政治运动对人的信仰和意志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但铁人却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始终不渝的固守与坚持,那就是要“护井”。为了护住国家的井,他能舍出自己的一切。铁人护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大声疾呼大庆生产不能停,要抓革命,促生产。“文革”开始以后,大庆各级领导干部陆续被揪斗,很多人撂下生产和工作去搞革命,坚持干活的反而被骂作“奴隶”、“小爬虫”,一时间油田生产没人管,钻井前线乱糟糟,这使铁人心急如焚。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做工作,一面说服群众不能揪斗干部,反复说“有错误可以批评,但不能揪斗,不能不让他们工作”。一面大声疾呼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一定要坚守岗位,搞好油田建设。他对来油田参加劳动的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讲、在各种“群众组织”的串联大会上讲、深入井队、车间、管理站向工人们讲。铁人说,“大庆油田是保证全国人民对石油的需要,可不能有一点伤风感冒”“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不能看着油田工作瘫痪,不能眼巴巴地看着油田生产垮下来。”“我们拥护‘文化大革命’,就要搞好大庆油田的生产!”有人骂王进喜“什么王铁人,是王铁杆”,是“铁杆保皇”。面对讥笑和辱骂,铁人不在乎、不害怕也不气馁,照常身背军用小挎包,身披老羊皮袄,到处呼吁“大庆生产不能停”。

二是被造反派揪斗过程中,刀架脖子也不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

1967年,危险逼近了王进喜。铁人被扣上了“大骗子、大工贼、大扒手、大流氓”四顶大帽子,罗织了所谓“十大罪状”,开始了残酷的批斗。造反派把铁人弄到一个小黑屋子里,拿出皮鞭、尖刀、棍棒、摆上录音机,逼迫王进喜承认“大庆标兵模范是假的”,“大庆道路是错的”,“大庆红旗是黑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原则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大庆前途命运的问题。铁人不承认,造反派暴跳如雷,他们用皮鞭抽,用天然气熏,铁人还是不签字,一个家伙就抽出一个烧红的炉钩子,往铁人受过伤的腿上捅去,滋的一声,在他腿上留了一块疤。铁人这条腿,小时候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要饭的时候被狗咬伤过,在玉门老矿当苦工,被铁板砸伤过;但那是在旧社会,穷人不当人;1960年大会战,这条腿又被砸伤过,铁人就是拖着这条伤腿,义无反顾的跳进了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住井喷保住了设备和油井。那是为了人民有油烧,是心甘情愿的。而今天又被烫伤了,为什么?就因为不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能承认吗?不能。面对迫害,王进喜没有低头,他说:“大庆红旗是大庆几万名干部、工人干出来的,是毛主席亲手树立的,永远是红的。你就是把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承认是黑的。”对铁人的批斗一天一个花样,不断加热升级。铁人受折磨最长的一次是被关在又潮又冷的教室里,白天挨斗,晚上受审,三天三夜没吃没喝。一天晚上实在渴的不行了,铁人爬到屋檐下,摘下一条冰溜子,放在嘴里解渴。这个在大庆会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铁人,在大庆面临危难时,为油田生产发展和局势稳定奔走呼号的铁人,自己却招来了杀身之祸,忍受着非人的折磨。这时候,铁人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是委屈、愤恨还是绝望?1967年2月4日,全油田召开了一次对铁人的批斗大会,铁人被带上2米多长的高帽,站在3个叠起的方凳上弯腰90度。铁人的高帽是用钢筋和套管接箍焊成的,由陪斗的另一个干部徐今强扶着。铁人不揭发“罪行”造反派就大打出手,铁人不承认“十大罪状”和“大庆红旗是黑的”,就有人上来把凳子踢到,把王进喜从高处摔下来。事后,有人问铁人,站在高凳上想什么?铁人说:“当时我耳也听、眼也看,特别注意警惕从哪一边出来个人把凳子踢倒。他一踢,我就跳,防止把腿和腰摔坏。我是钻井工人,如果斗死就算了。不死还要为国家打井。打井没有好腰好腿就使不上劲!”说着还做了个姿势“你看这手扶刹把这脚踩离合器,腿要坏了咋行?”生死关头的铁人、遭受残酷迫害的铁人,他的心里想的竟然还是打井、拿油!

第三是冒风险向总理汇报大庆的真实情况。

对于“文化大革命”,铁人最初是拥护的。他曾经喊过“谁反对毛主席,谁反对‘文化大革命’,我就一拳头把他砸到地底下去。”7月份,大庆成立“赤卫队”,铁人还当上了总司令。万没想到,当10月7日王进喜带领报捷团从北京回到大庆后,下了火车看到的是一番令人不解的景象。找领导,一个也找不到,办公室出出进进的全是一些臂带红袖标的吼叫着的人群。走廊里、屋檐下,到处贴满了大字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混乱局势,铁人认为,问题的根子就在“踢开党委闹革命”上。我们的各项事业都是党领导的,离开党委还怎么闹革命呢?所以,要解决问题就得找党。于是,1966年12月31日王进喜坐上从哈尔滨去北京的18次特快列车,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于1967年1月4日下午接见了王进喜,随后于1月8日周总理发表了重要的“一八”讲话。周总理生前曾三次视察大庆,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关于大庆的讲话,1967年的这次“一八”讲话,是关系大庆命运的一次讲话。在讲话中,周总理特别强调工矿企业不能停产闹革命。这是“文革”中铁人第一次向周总理汇报情况。第二次是在1970年,此时王进喜已经是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大庆油田生产出现十分被动的局面,地上事故不断,爆炸连着着火、坍塌;地下形式恶化,出现了“两降一升”的危险局面。“两降”是地下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一升”是原油含水量上升。这在《大庆简史》上有记载。但当时大庆革委会内的主管领导却对危险视而不见,对内放任不管、敷衍推脱,对上报喜不报忧,大讲油田大好形式,对存在的问题只字不提。这紧要关头,王进喜挺身而出,向石油部和周总理汇报了大庆的真实情况。他说,一定要救救大庆,如果不采取措施让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大庆油田就毁了,大庆红旗就倒了,那损失就太大了……说到这里,铁人泣不成声。这次汇报,周总理作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的批示,挽救了油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庆石油大会战之所以能迅速打开局面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离不开三大法宝,一是坚持一条道路,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会战;二是作出一个决定,即学两论的决定,以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指导大会战;三是树立了一个典型——铁人王进喜,全体参战职工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极大的调动了积极性。

周总理与铁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关系非同寻常。“文革”中,听汇报说铁人遭到了残酷迫害,周总理竟然流下了泪水。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说,他一生见周总理流过三次泪,为铁人这是其中一次。后来,铁人能够很快的到一线工作,不再被批斗,也是得益于周总理旗帜鲜明的保护。1970年,王进喜因严重的胃病复发,也是周总理亲自安排住进了医疗条件优越的解放军301医院,铁人的每份诊疗报告,周总理都亲自过目。王进喜在周总理心目中的突出地位,是他的业绩与精神,人格与风范铸就的。

四是保护和解放大庆干部。“文革”中,大庆被诬蔑为“刘邓修正主义路线典型”“刘少奇假共产主义试验田”,大庆的干部、工人、家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庆领导班子17名成员全部受冲击,下属指挥部、厂、处、公司300多名党政主要领导、90%以上科级干部也被戴上各种帽子遭到迫害,职工、家属中的标兵模范,大都被安上种种罪名。当时大庆6万多职工被错误揪斗的达2万多人,其中有6千余人被关押。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庆就无法稳定,更谈不上发展。从党的九大以后到逝世前,铁人一直为解放大庆工委主要干部操心费力。“文革”中,解放干部是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但是在后期王进喜却将这列为首要的工作。在他因胃癌住院期间,有段时间他觉得自己病好了,计划着出院先干三件事:一是应病友之邀去大寨参观;二是到长春一汽买解放牌汽车,给钻井队配车;三是回大庆召开万人大会解放干部。在铁人逝世前,没有看到大庆工委主要干部的解放,让他抱憾终生。

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扛着肩上的责任,就是扛着自己生命的信念。王进喜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是多干活、少睡觉,应当能为革命担更重的担子,能做别人不愿干、不敢干的革命工作。为了多打井、多出油,刀山也要上、火海也要下,只要为了党的事业,个人的生命算个啥?”

十年动乱中,大庆的生产一天也没有停。不仅没有停,还有了高速的发展。到粉碎“四人帮”动乱结束时,原油生产突破了年产五千万吨的大关,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恋井:井是他终生的厮守

因为缺油,让国家作难;因为缺油,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少了一份尊严。所以,铁人把井看得比自己珍贵,井成了他一生的厮守。

朱德当年对石油部领导说过一句话,至今让我们刻骨铭心。他说:“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没有油就不能动啊!”所以,铁人把井和油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他的一生,对井都充满了牵挂和依恋。

1961年5月,石油部党组决定全年将安排会战职工6批300人去北戴河疗养。每批疗养3个月。第一批有一半是一级五好红旗手,63%的人是10年以上工龄的老工人。康世恩决定这一次王进喜必须去。王进喜跟领导请求不去,他觉得大队工作刚刚起步,怎么能撂下工作去疗养呢?让把名额转给1205队。他从钻井党委找到会战总部,各级领导都说:“你一定要去,要把疗养当任务来完成。”1961年是大庆全面开发的一年也是自然灾害最困难的一年,会战职工吃的是“野菜包子黄花汤”、过的是“五两保三餐”甚至“二两保三餐”的艰难日子。而5月的北戴河不但花红柳绿、碧海扬帆,而且为了使这些会战的功臣们住得好吃得好,休养所特意做了周到的安排。每餐都是大米白面管饱吃,顿顿有新鲜蔬菜和鱼、肉、虾、蟹,此外还安排了游览和娱乐活动,相对于风沙阵阵满目灰黄的北大荒,这儿过的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但王进喜却享受不了,20几天以后,他开始吃不香,睡不好,变得不安、烦躁!群英会要油的呼声、北京街头的煤气包、石油大会战的情景、二大队的工作……一幕幕交替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搅得他吃不下睡不着,有天晚上做梦还大吼一声“开钻!”徒弟戴祝文把情况写信反映给钻井党委,钻井领导经过研究和请示,同意王进喜提前结束疗养。3个月的疗养期,只呆了1个多月,王进喜就回到大庆,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工作岗位。这是铁人一生唯一的一次疗养。只想劳动,不想享受,这就是铁人的思想;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这就是铁人的精神。

铁人对井的依恋还表现在他在军营里。1967年也就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在周总理的谋划下,大庆实行军管。2月9日,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安怀率领部队进驻大庆。按周总理的指示,军管会将正遭受着残酷迫害的王进喜送到基层连队保护起来。在军营里,铁人享受着士兵们对他英雄般的尊敬和首长般的待遇。我们想想,在那疯狂的年代,这种远离争斗,宁静而安全的生活是多少人想要而求之不得的!但王进喜却呆不下去。他脑海中反复想的是领导干部被揪斗,油田生产没人管,钻井前线乱糟糟可咋办呀!最后,还是不顾家人的劝阻,跨过了军营那条安全的警戒线,恢复了他最拿手的“跑井”,开始奔波在钻井生产的第一线。这里面还有两个有趣的故事。铁人失踪以后,那些要打倒他的人变得更加疯狂,四处打探寻找铁人的下落,一天几次登门上铁人家里要人,全家人为他提心吊胆,同志们也都为他捏一把汗。知道他住进军营,全家都很高兴,又听说他从军营里跑出来参加一线工作,惊出了一身冷汗。家人说服不了王进喜但又担心他的安全,于是就叫王进喜的小儿子跟着他,一是照顾安全,二是通风报信起个联络作用。于是身披老羊皮,肩背小挎包的王进喜身边多了个小警卫员,慢慢的,人们比照王铁人曾被称作“王铁杆”,给他小儿子起了个外号,昵称“小铁丝”。另一个是“消息树”的故事。铁人在一线抓生产,一些造反派组织到处抓他,王进喜经常东躲西藏。有几天,铁人在1201队工作,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不断有人来抓铁人,几个人就陪着铁人去附近的玉米地里躲藏,为了不暴露,就采用在队部附近的一颗树上挂工作服的方式来通消息。有人来了就把工作服挂上,王进喜就躲好,人走了,把工作服摘了,就出来研究工作、干活、吃饭。

有人可能不理解,铁人这样干究竟图的是什么?还是一个字——“油”。他心心念念的是油田、是钻井、是生产。广阔的油田、耸立的井架、手扶刹把的工人是王进喜生活的全部,他对钻井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井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铁人说“我是铁人是泥人问题不大,我才值几个钱,但大庆油田必须肯定,它是干部、工人、家属苦干6年干出来的。”大庆那碧波万顷油田上像白帆一样的排排油井,口口都倾注着铁人的汗水与心血!

站在现在的立场上,我们分析王进喜的大干,应当是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感恩。王进喜在旧社会受了26年的苦。我们大家都知道,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玉门赤金堡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里。他6岁就拉着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出去讨饭,10岁和两个伙伴一起进了几个月不能回一次家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13岁去窑里挖煤,在低得伸不直腰的地道里,王进喜光着膀子,下身穿条破单裤,嘴角叼盏小风灯,拉着大煤筐在地上爬,拉出一筐煤,留下一片血汗;15岁来到被称作“鬼门关”的玉门老矿,在这里当了整整10年的长工。有一次,王进喜和几个小伙伴去问老乡张炳学:“你怎么不给我们做点大米饭吃?”老乡说:“你就没长吃大米的嘴嘛,我给你做什么?”几个人琢磨了好几天还是没想通,又去问老乡:“你给我们做顿大米看我们会吃不?”解放前王进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奴役、被压迫,过的是贫穷、低贱、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解放以后,他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上了钻井工人、入了党,当上了钻井队长,享受到了一个人的尊严和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这种感恩的心使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在工作中拼命的干,有使不完的劲;二是爱戴。解放后,1959年参加国庆观礼,1964年参加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王进喜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使他心情非常激动,他说:“在旧社会,我这样的穷娃子,谁把我们当人看。解放了,党和毛主席救了我们,我们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做了些自己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没有党和毛主席,我王进喜哪里会有今天。一提起毛主席,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该怎么热爱?铁人给了我们答案:不能站在房子里热爱,不能光举拳头热爱,要干事。我们是打井的,把井打出来,把油拿出来,才能真正热爱。对毛主席的热爱使王进喜充满工作的热情,如果不好好工作他就觉得对不起毛主席。特别是1959年,当他看到北京的汽车上背着煤气包,当他知道,连毛主席住的地方油都不够用时,那种自责和惭愧不但使他流下了热泪,而且成了他日后大干苦干的思想动力点。“泪洒沙滩”是王进喜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他是为打井而打井,这之后,他是为国家拿油而打井,想的不再是怎样超新疆为玉门一个局争光,而是要甩掉国家贫油的帽子,他的思想上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三是性格。贫穷和苦难的磨练造就了王进喜不怕苦、不服输、敢碰硬、想大干的性格。不怕苦:王进喜从小受苦,所以他不怕苦。不但不怕苦,而且不怕累、不怕病、不怕死,他说自己就像戈壁滩上的骆驼草,晒不蔫、吹不倒、也垮不了,有坚忍不拔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耐力。不服输:铁人有一些习惯用语,经常在不同场合用来动员群众。其中有一句是“我就不相信这件事情办不成!别人能做到的,咱们也能做得到;别人做不到的,咱们也要做到。”1958年,王进喜“大闹调度室,争上白杨河”就是因为新疆张云清钻井队创造了新的钻井纪录,压了玉门一头,王进喜一下子来了火。他对工人们说:“工人是一样的工人,钻机是一样的钻机,差啥让人家压着打。咱们也要上白杨河,跟他争个高低!”敢碰硬:王进喜敢想敢干敢碰硬。早在1956年他就创造了“钻机整体搬家”新工艺,1958年又采用“并车起钻”、“加压打井”等打破陈规旧律的方法,实现了“月上五千,年上双万”的目标,冲开了钻井落后的瓶颈。1960的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有了困难怎么办?是坐等条件,还是知难而上?是怕苦怕累怕死,还是不畏艰险冲向前?早有精神准备的王进喜,只有一个字:上!困难越大越有干头!想大干:1950年,新生的玉门矿开始招工。王进喜很瘦弱单薄,工友们都劝他报后勤,工作轻松一些,钻井工作苦累脏险,可他偏要报钻井。他说:“要干就要像钻井工人那样叮叮当当地干,要活就要像钻井工人那样挺直了腰杆子活。我就是要去当钻井老虎,痛痛快快地大干一场。”

从铁人角度分析,他的大干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铁人的大干,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求富求强思想的爆发。铁人的身上体现的是我们父辈的缩影,那就是要用一代人所有的辛苦换来后辈的幸福生活;铁人是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革命时期舍命打江山、建设时期拼命搞建设,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铁人的思想与革命先辈、仁人志士的思想脉络是一脉相承的,从这点上来讲,铁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铁人对井的依恋还表现在他在医院里。1970年4月19日,王进喜因严重的胃病复发,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经专家会诊确诊为胃癌。在他病魔缠身,坐不宁吃不好的时候,他心里放不下的依然是对工人的牵挂、对家属的惦念和对大庆命运的关心。护士王萍说,铁人几乎事不离钻井,口不离油。给他听诊,他说我会给钻机看病,老远一听就知道哪儿出了啥毛病,你们会给我看病,一定能把我治好;给他打针,他说你一定要对准,我们打井差几毫米都不行,你针管那么小更不能差。每当大庆有人来看他,他都要问这问那,了解大庆各方面的情况。他的主治医生高连勇说“铁人整天好像有很多的事情排着队等在那里,总也办不完。今天能办的事不能等明天,马上能办的事不能等一会儿。他为什么要这样呢?慢慢地我们明白了,铁人经常给我们讲煤气包的故事,使人感到好像那个煤气包还在他心头,他也常讲半吨油的理想,好像这个”半吨油“天天在前边招手,在后边催着他。他跟我说:中国的石油一定要走在头里,我们不比外国人差,总有一天我们要超过他们。”护士张玲说,铁人临终时,双手还做着干活的动作,嘴里喊着“钻钻钻!”别人告诉我,那是在打大钳。这就是我们的铁人!为祖国石油事业拼搏奋斗了一辈子的铁人!

王进喜26岁走上为国家打井拿油的艰难道路,发生命运的转折,在玉门奋斗10年,成为全国闻名的“钻井闯将”;36岁,参加全国群英会,在北京街头“泪洒沙滩”,从此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与祖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立下了要甩掉贫油落后帽子的雄心大志;在大庆大会战中,他立下“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为开发建设大庆立了大功,成为叫得响的“铁人”;46岁达到事业的顶峰,他参加党的九大,被选为中央委员;47岁,盛年早逝。铁人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没有享过一天福,吃的是苦,受的是累;但铁人的一生又是崇高的一生,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世人无限的敬仰与哀思。

在《大庆日报》的一篇文章里,铁人对记者说过这样一番话:“人活着就要为国家、为人民干点事,哪怕少活它20年、30年,国家的事不干、人民的事不干,这样的人没用,活多少年有什么用?”这是铁人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最好的诠释。铁人将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他在自己用生命铸就的辉煌中找到了永恒。“铁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号,而是我们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他是一个国家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第二章铁人王进喜的工作精神

铁人的工作精神是铁人精神在工作中的体现,它在铁人精神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铁人精神的浓缩。要了解铁人精神,就必须深入地解读铁人的工作精神。

谈到铁人,他留给我们的主要印象就是:工作上敢打敢拼、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不惧危险、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想起铁人,最容易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场景就是铁人的三个经典故事: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这些典型事件,都极好地反映出了铁人的吃苦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然而,这并不是铁人工作精神的全部,铁人的工作精神还包括其他内容。铁人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三个经典故事相比,也许在力量上、气势上、影响上都显得稍弱一些,但这些故事的分量并不比前者轻。就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去挖掘铁人的宝贵思想、领会铁人的工作精神,感悟铁人“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豪迈誓言。

一、“一时都不能等,一事都不能靠”的积极主动精神

王进喜在工作上是个急性子,办什么事儿都要抢前抓早、未雨绸缪。这一点,在他带领钻井队从玉门奔赴大庆,直到开钻前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在我国东北的松辽盆地发现了大油田。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业部决定组织松辽石油会战,开发大油田。当时的王进喜还是玉门油田的一名钻井队长。为了能参加大会战,王进喜多次找到玉门局领导软磨硬泡,最后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全队37人从玉门东站登上列车,奔赴遥远的松辽。旅途中,他急着早到井场早开钻,就带着队友们一路“急行军”。

上了火车刚落座,王进喜就向身边的戴祝文、许万明两个人交待:“你们两个注意盯着咱们的钻机。每到一站,都要看看钻机是不是也到了。”按照队长的吩咐,两人一路上经常隔着车窗向外查看,到了大点儿的站还下车找。但是,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几个车站都没发现钻机。总也见不着钻机,王进喜着急了。因为他听说东北的土地一到春天就返浆,车上去一压就陷进泥里,所以担心在大地化冻前,钻机运不到井场。

在兰州站一下车,大家看到自己井队的钻机和设备就在不远处的一列货车上。看到钻机还没过兰州,王进喜更急了。他对戴祝文和许万明说:“你们赶紧去找负责押运的同志,请他们一定要跟铁路上好好说说,确保钻机和设备先走先到!”

出了站,全队住进了和平饭店。分好房间,大伙儿就出去逛街了,唯独队长王进喜没去。他急着落实去东北的列车,就一个人来到了玉门驻兰州车站转运组。在那儿,当他听说走北线要比走南线路程近,而且当晚11点就有车次的时候,王进喜乐了,他当即决定改走北线。晚上,王进喜把当晚就走的消息告诉了大家。随后,他向那些家在陕西、河南的工人们表示了歉意。原来,这些工人想在途中看一看家乡,因为改走了北线,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都落了空。最后,王进喜有些不安地来到了老炊事员庞万金身边。庞万金家有祖传的烹饪技术,其叔父在清朝给一个道台做饭被带到南京,后来回西北带来南方手艺,形成了西北菜系。庞万金师傅在石油大会战中真是“巧夫做巧了缺米之炊”,为会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进喜来到庞师傅身边,诚恳地说:“庞师傅,你女儿女婿就在兰州,本打算让他们过来看你,陪你走走。我请您出山时答应过,可今天我没办到,以后一定找机会给你补上。”就这样,大家还没来得及在分好的房间里睡上一觉,就收拾背包连夜出发了。

列车到达北京的时候正是午夜,全队人员就睡在了石油部礼堂的长椅上。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就来到了副部长康世恩的办公室。康世恩向王进喜简要介绍了大庆的情况,特别是萨66井出油的情况,并说了些鼓励和关怀的话。听说萨66井出油了,王进喜急得都坐不住了,连声说:“哎呀!我们落后啦!落后啦!”边说边抱起老羊皮袄,离开了办公室。

再说工人们,一早醒来就为到了北京城而兴奋不已,正热热闹闹地合计着到什么地方去玩呢!回到礼堂,王进喜把大伙儿集合起来。他说:“部领导对咱们很关心,知道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北京来,想让咱们多呆几天,参观参观!可会战任务急啊,人家都开钻出油了,咱不能多呆。今天咱就挑最重要的地方参观,现在就走!”说完,队长王进喜和支书孙永臣就带着工人们开始了一场“急行军”式的参观: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王府井,最后在东安市场的一个小铺儿里吃了午饭。下午3点刚过,全队人员就都返回了石油部礼堂。我们试想一下,从早上出发到午饭之前,至多是5个小时,去掉路上的时间大概只有3个小时。王进喜带领工人们用3个小时参观了7个景点,平均每处逗留的时间连半小时都不到。我们都知道,单是故宫一处,就足以让人游览一整天,半小时能看到什么?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这一路上,王进喜看到的只有汽车上的煤气包,体会到的都是国家缺油的困难,他连半点游玩的心思都没有啊!晚上9点多,大伙儿又背上背包,急匆匆地登上了开往东北的列车。

第二天,列车驶进哈尔滨的滨江站。接待人员准备安排王进喜全队在国际旅行社住宿。可刚一见面,王进喜就迫不及待地问到萨尔图还有多远。当他听说只有150多公里时,就笑了。他提高调门大手一挥对工人们说:“眼看就到了,还在城里住个啥啊?赶紧走吧!”这样,大家稍稍休息了一下,就换乘另一列火车又出发了。

1960年3月25日这天,王进喜和队友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萨尔图火车站。结果情况正像王进喜担心的那样:人到了,钻机还没到。等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到位于马家窑的萨55井井位时,看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只有几个队在打探井。看见这样的情景,有人开玩笑说:“队长,咱来早了,还不如在北京玩几天呢!”王进喜说:“咱们不是来早了,而是来晚了,这里要干的事情太多了。钻机没到,咱也不能闲着干等,一定要把各项准备工作抓得紧紧的。”

看到大伙儿积极性不高,光命令肯定不行,还得给大伙儿鼓劲。王进喜是个幽默的人,他很高兴地问大家:“我没有见过海。同志们,你们说说,究竟是海大,还是田大?”大家愣住了,不知道队长问的是什么意思。他又接着说:“你们要说海大,咱们就掉进大油海里了。你们要说田大,咱们就掉到大油田里了!”大伙儿纷纷说应该还是海大吧!“那咱们就是掉到大油海里了,同志们好好干吧!”一亿三千万年以前,中生界白垩纪的时候,萨尔图周边是松辽大湖盆,水里的生物经过多年的沉积演化,变成了今天的石油。王进喜把这里叫作“油海”,还是很符合实际的。他接着说:“你们算算,我们在玉门搞了多少年的石油,玉门有多少平方公里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会儿就从这个边儿走到那个边儿了。后来我才知道,1958年大战白杨河,那白杨河才一平方公里多,多可怜啊!今天,到大庆了,大庆有几千平方公里。玉门全是山沟沟,一个井场要平两三个月,憋的人难受。今天,这里到处平展展,到处可以整拖。同志们,咱们大老远来了为什么,为了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老乡们这样热情地支援我们为什么,为了多产石油过上好日子!咱们早来几天,早做准备,早开钻,早出油,国家就少作难,领导的压力就减轻一些,你们说对不对?现在困难很多很大,连个吃饭碗筷都没有,怎么办?去克服。咱钻井工人天不怕,地不怕,敢把困难踩脚下。就是要有这个气魄!同志们,我们掉到大油海里了,甩开膀子大干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