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2 17:44:00

点击下载

作者:赵越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

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试读:

前言

所误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揭开历史的面纱,一睹历史背后的真相。

历史是用笔写的,也是用刀刻的,还有很多是用血写的。像创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比居鲁士走得更远的亚历山大大帝,奠定罗马帝国结构的恺撒大帝,美貌和智慧都极其出众的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还有让整个欧洲都臣服其脚下的拿破仑,他们死亡的谜团,始终吸引着后世人们的目光。很多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某个领域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业绩,然而在不为人所知的角落,却有让你意想不到的猥琐与渺小。以野蛮征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以冷酷与强力著称于世,然而他也曾被瑞典的查理十二世打得抬不起头来;启蒙运动的光辉代表、大哲学家卢梭竟然是一个受虐狂、暴露狂,写出了教育名著《爱弥儿》,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送到了福利院;与托尔斯泰并称的俄罗斯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竟然是个疯狂的赌徒,一度倾家荡产、举债度日。对这些历史深处的细节,我们若加以详细考察,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获得意料之外的趣味。

历史的烟尘虽已远去,但历史深处的幽思仍打动着后人。子曰:“告诸往而知来者!”宜矣!第一章流血的权力,大人物也会死得惨不忍睹 建立第一个世界大帝国的居鲁士大帝被敌军斩首了吗?

居鲁士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创建者。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部落首领起家,首先统一了国内部落,然后进行领土扩张,打败了3个强国——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统一了古代中东大部分的土地,建立了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领土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他的丰功伟绩,昭昭然于后世,然而他的死因却扑朔迷离。

有人说,居鲁士的死跟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有关。公元前529年,已征服了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等王国,历经百战的居鲁士大帝并没有满足现状,他把目光投向了里海东岸的广阔草原,这里是一支游牧民族马萨革泰人的领地。在以往的征战中,居鲁士大帝的军事作风是王道和霸道杂糅,宽厚仁慈和残忍凶狠并济。但他尊重其他国家的文明,善待征服国家的俘虏和人民,这也让他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和爱护。

到达锡尔河谷的马萨革泰领地,居鲁士大帝了解到这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野蛮部落,他们的王是个寡居的妇人——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托米丽斯。居鲁士大帝不仅垂涎这里的土地,更渴望拥有这个富有魅力的女人。于是,他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这位让他动情的女人求婚,女王却拒绝了他的求婚,态度还很坚决。这让居鲁士大帝大为恼火,他扬言定要踏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女王的儿子斯帕尔伽彼赛斯心中不甘,欲与居鲁士大帝试比高。老谋深算的居鲁士大帝故意在营地留下部分老弱残兵守卫,放上美酒与美食,自己带领大部队悄然后退,等待马萨革泰王子上钩。果然,女王的儿子斯帕尔伽彼赛斯率军劫营,杀死了老弱残兵之后,开怀畅饮。这时波斯主力军队返回,歼灭了斯帕尔伽彼赛斯率领的军队,并俘虏了他。居鲁士大帝并没有杀他之心,想在女王面前顺水推舟,送个人情,然而这位傲娇的王子却不堪忍辱,羞愤地自杀了。

居鲁士大帝初战告捷,觉得马萨革泰人的统帅已经死了,他的母亲毕竟是个女流之辈,并没有把其放在眼里。然而他低估了游牧民族的作战实力。马萨泰女王托米丽斯得知这个噩耗,身强志更坚,决定拼死一搏。她亲自上阵,统率军队,把每个部落的军队都集结起来,并鼓舞士气:“若要踏平我们美丽肥沃的疆土,必须先踏过我们的身体!”她派使者告诉居鲁士:“你已经蹂躏了马萨革泰人的三分之一土地和军队,也该满足了。现在我以马萨革泰人主人的名义向太阳起誓,你不是嗜血如命吗?我一定会叫你喝饱鲜血!”

女王的坚韧不屈让身经百战的居鲁士的征服欲望更强了,没有比驯服野马更让他得意的了。充满智慧的女王并非只是逞匹夫之勇,她调度重装骑兵与轻弓骑兵相互配合作战——马上作战是游牧民族的特长,向居鲁士宣战,选好会战地点。这次战争异常激烈,双方互相对射,然后骑兵相互猛冲上来,用矛、剑、盾等武器进行殊死搏杀。经过一段时间,居鲁士军队明显占上风,托米丽斯女王假装畏惧,带领部将后退逃跑。居鲁士眼看胜利在望,垂涎已久的女人即将到手,便乘胜追击。女王熟悉自己的领地,将居鲁士与他的一部分军队诱至隘口,而事先埋伏好的一小支精锐军队进行伏击,居鲁士和他的军队拼死突围,但最终全军覆没。

马萨革泰人胜利了。女王派人找到居鲁士的尸体,把他的首级割了下来,放入一个盛满人血的革囊中,带着满腔的仇恨说:“我实现了我的诺言,请饱饮鲜血吧。”

百战百胜的伟大统帅居鲁士大帝死得这么惨烈,的确让人难以置信。然而,居鲁士大帝被剽悍的马萨革泰骑兵打败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场战争中,他算得上是马革裹尸了。

也有人说他是被自己的部下谋害,在战场上被拉下马背摔死的。居鲁士大帝为人慷慨仁慈,按常理而言,是不可能被部下谋杀的,然而这中间有人怀疑幕后黑手是他的外祖父——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

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三番五次要置居鲁士于死地。当他还是米底至高无上的王时,有一天被一个噩梦惊醒:他梦到嫁给了波斯首领的女儿,将生一个儿子,这个孩子要灭亡他的国家,取代他的王位,成为霸主。不久,他的女儿真的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居鲁士。阿斯提阿格斯害怕噩梦成真,就派部下将居鲁士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他的部下看着这个可爱的婴儿,不忍直接杀死,于是让一对奴隶夫妇丢到郊外,任其自生自灭。这对夫妇偷梁换柱,找了个死婴蒙混过关,居鲁士最终活了下来,被这对夫妇抚养成人,直到回到波斯成为了自己部族的首领。

居鲁士长大后,他的外祖父主动出击,要灭掉波斯。战争持续了三年,居鲁士攻克了米底都城,结束了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的残暴统治。居鲁士心胸宽广,不计前嫌,让外祖父和自己住在一起,颐养天年,仍让他享受国王的待遇,对他的忠告也言听计从。

然而他的祖父贼心不死,一面忍气吞声,一面收买他的部下,等待时机置他于死地。在居鲁士与马萨革泰人厮杀时,他的一位部下趁其不备,将他拉下了马背,摔死了。

还有人说他是自然死亡的,毕竟居鲁士年过花甲,体力不如从前,自己掉下马背摔伤了,回来修养时,寿终正寝。

关于居鲁士大帝死亡真相的揣测有很多,但一方面没有确切的记载,另一方面年代久远,真相也就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不管居鲁士大帝死亡的真相是怎样的,作为一个统治者,他不仅拥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具备长远和开明的政治眼光。在那个野蛮的征战时代,他原谅了企图谋害他的外祖父,还对被攻克国家的人民予以各方面的尊重,甚至帮他们重建家乡和文化,奠定了波斯帝国200年的辉煌,直到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为止。

他的遗体葬于帕萨尔加德(位于今伊朗法尔斯省),根据一段铭文的记载,他曾自负地说:“我是居鲁士,世界之王,伟大的王。”事实确实如此。 亚历山大大帝是被毒死的吗?

公元前323年,征服了许多王国,本该踏着轻快的节奏享受胜利果实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经过巴比伦时,竟然神秘地死去了,他当时还不满33岁。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轩然大波。他年纪轻轻,身体强壮有力,事业蒸蒸日上,谁也不敢相信这样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会死得这么突然。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希腊史学家是这样说的:那时胜利归来,亚历山大生病了。公元前323年5月29日,他发烧了,睡在浴室中,昏昏沉沉。第二天沐浴后进入寝宫,与近侍米迪厄斯整日玩骰子。晚间还是沐浴,献祭神明,进餐,他的烧整夜未退。5月31日,依例再沐浴,献祭,躺于浴室中,听近侍尼尔朱斯讲述航海探险的经历取乐。6月1日,烧得越发厉害,使他整夜难安。次日整日高烧。可能是想凉快一下,他命人将床移至大浴池旁,躺在床上与诸将领讨论军中事务。6月4日,病况愈加恶化,需由人抬至户外进行献祭。之后,他命高级将领在宫廷院内待命,命亲兵指挥官夜宿寝宫外。6月5日,他被移至幼发拉底河对岸的王宫中,小憩一会儿,但高烧始终不退。当将军们进入宫中时,他已不能言语。这种状况持续到6月6日。马其顿军队此刻相信他已离开人世,一齐涌向各宫门,他们开始鼓噪并威胁禁卫军,禁卫军无奈放他们进来。门扉推开处,他们列队缓缓走过他床边,未着披风,亦未穿甲胄。什么都无法阻止他们见亚历山大最后一面,每个人的心情均是哀伤的,每个人都表现出即将失去国王的惶恐。亚历山大无言地躺在床上,看着属下一一上前,挣扎着抬起头,对每个走过的人回以肯定的一视。就这样,慢慢地,不省人事。

感冒发烧,头疼脑热,人人都有,亚历山大大帝却因为这个原因一命呜呼,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根据当时的猜测和怀疑,亚历山大可能是死于荼毒和阴谋,幕后主谋是他的恩师亚里士多德——当时负有盛名的哲学家,希腊划时代的精神导师。

究竟是什么原因,他要置这位无可匹敌的希腊人领袖于死地呢?更何况这还是他的得意门生。

当时的亚历山大,其成就空前绝后,赢得了巨额的财富,缔造了庞大的帝国,征服了半个地球。随着成就越来越大,与日俱增的还有他那残暴野蛮的脾气,以及性格上的喜怒无常。他自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一切都要臣服在他的脚下。他喜欢酗酒,在酒精的作用下,这种残暴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一次醉酒之后,他下令焚毁了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城,还在酒后的争执中用长矛刺死了曾经救过他的好朋友。尽管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异乎寻常的号召力,但这也无法掩盖他粗暴残忍、喜怒无常、酗酒成性的脾性。

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精神导师,亚历山大对其评价极高,对他的敬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亲,但在后来的交往中,俩人的意见常有分歧,渐渐地,亚历山大对他的这位导师产生了怀疑和隔阂,他们的友谊丧失了原有的热情与爱,两人渐行渐远。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忍受如此残暴的统治,自己引导和辅佐的人是恶魔的化身。”

亚历山大死于原因不明的高烧,与酗酒和中毒造成肝衰竭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慢性番木鳖碱中毒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兼友人、植物学家狄奥弗拉斯图,曾提及此物的用途及剂量,并说“掩盖其苦味之上策,即使用于纯酒中”。亚里士多德看起来似乎有谋杀他的心,也是一位善于用毒药的人,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难逃嫌疑。

当然,谋杀亚历山大,仅凭亚里士多德一己之力也难以做到。当时一个马其顿军官担心亚历山大从印度归来后,自己会是下一个被清除的目标。当时的亚历山大残暴成性,动辄杀人,使得人人自危。因为共同的目标,一群感到幻灭而愤怒的高级军官与亚里士多德密谋毒死亚历山大,并不是不可能。

不过,上面的原因也是后人的推测和猜想而已。

也有人说亚历山大是死于预言的——充满了神话色彩。亚历山大诞生时,恰逢马其顿大军在色雷斯获胜的喜讯传到。

在亚历山大出生以前,他的父亲腓力二世梦见他给王后奥林匹亚斯的子宫上盖了一个狮头印章。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在即将临盆之时曾梦到雷霆着身,到处战火纷飞,她感觉这是个不祥之兆。几天之后,她生下了亚历山大。他们因此而惶恐不安,不得不向占卜师寻求解释。

当时在马其顿有一位名叫亚里斯坦德的著名预言家,深得腓力二世的信任。他的预言非常灵验,后来亚历山大远征,他还随军充任顾问。亚里斯坦德告诉腓力二世夫妇:“阁下产下的是雷神,也就是阁下的儿子将会是战神的化身,这名王子日后必将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统帅,会给阁下和这个国家带来无上的荣耀。”此时恰逢马其顿大军在色雷斯获胜的捷报送到,他的父母大喜过望。

对亚历山大的预言,也随着其成长而一步步地实现了。当他还是一个少年时,腓力二世就聘请了当时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他的家庭教师。在亚里士多德的教导下,亚历山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期的亚历山大体魄强健,外形俊美,才智非凡,具备勇敢、倔强而自负的个性。

亚历山大从小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霸气和过人的机智,还在很小时,亚历山大就在军事上表现出无愧于“战神”的预言。当他十几岁时,就曾率军击溃了希腊联军。当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后,亚历山大继承了父王未竟的事业,而他当时只有20岁。

公元前334年,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后,亚历山大发动了对波斯帝国的进攻。波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富强的帝国之一。这个国家地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但是亚历山大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勇气,在与波斯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著名的伊苏斯战役后,亚历山大彻底击垮了波斯帝国,波斯君主大流士被迫求和。随后亚历山大又南下埃及,并在埃及被尊为“太阳神”。之后亚历山大又四处扩张。当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时,马其顿已成为一个版图空前庞大的帝国,地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贾沙特斯河。为了便于统治,亚历山大把都城马其顿迁往巴比伦。从某种程度上讲,亚历山大的确实现了亚里斯坦德的预言,他成为当世无双的战神。

有趣的是,亚历山大的死亡也被人预测到了。当时一位非常著名的智者被人构陷,他从容地走向断头台时,亚历山大问他是否还有什么话可说,他回答说:“没有,我将会很快看到你。”言下之意,亚历山大的死期也不远了。不过,当时的亚历山大对这番话根本就不屑一顾。谁也没有料想到,不久之后,亚历山大大帝果然死去。

关于亚历山大的死亡预言,一直以来都是个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到底有没有这个预言,这个预言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后世的学者们也是争论不已。

亚历山大高烧不退,说亚里士多德和马其顿军官们有密谋之心,并非毫无根据。然而,关于他的神奇预言,给他加持了神的光环,熠熠生辉。至于他的死,谁知道呢,几千年了,毕竟没有目击者,就算有也早被灭口了。后来的学者都是猜测、分析和推断。 被刺23刀的恺撒竟然是“自杀”的

尤利乌斯·恺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罗马帝国的构建者。他不但在当时受到人民的热爱,在后世也一直不断地被人们追怀。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把每年的3月15日看作是一个不祥的日子,就是因为恺撒在公元前44年这一天,在罗马元老院议事时,被人用短刀刺了23刀,当场毙命。

按照历史学家的记载,恺撒是处于从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的强人,他有意称王,故而被热爱共和政体的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等人杀害。这种说法几乎是历史定论。

然而,近些年来,意大利的犯罪行为研究专家路西诺·加罗凡诺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兹塔金教授等人,通过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并用电脑程序模拟2000多年前的暗杀现场后,得出惊人的结论:恺撒不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共和国的拥护者谋杀的,而是“自杀”的。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这便是一项足以震惊史学界的重大发现。我们且看这些专家们的解释。

加罗凡诺发现,这桩早成历史定论的谋杀案有不少疑点。

其一,恺撒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家,但他为何要在元老院的会议上故意羞辱和激怒他的敌人,进而使他们动了杀机?根据当时的记载,当元老院中的元老们授予恺撒“神圣统治者”的称号时,恺撒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站起来接受封号,而是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给了众元老一个巨大的难堪。

其二,当时一位颇为灵验的巫师给他占卜时,警告他3月15日那天不要出门。而在3月15日去元老院的那天,恺撒竟然突然解散了自己所有的护卫。

其三,以恺撒的聪明和对局势的掌控,如果真的有针对他的阴谋,他不可能毫无察觉。如果他有所察觉,为什么又像一个平庸的统治者一样无动于衷呢?这不是他做事的风格。实际上,恺撒具有相当强大的情报系统,在当时的罗马城中已经到处流传有人将要暗杀他的谣言。在去元老院的路上,有人向他发出警告,并向他手中塞了一张纸条。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没能阻挡恺撒走向死亡的脚步。

甚至在恺撒被刺的前一天,恺撒和他的亲信骑兵统帅雷必达等人一起出去打猎时,竟然毫无缘由地和他们谈起了一个人应该选择哪种死亡方式的话题。据说当时恺撒突然向自己的爱将雷必达问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一种死法是最好的呢?”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恺撒听后表示,他愿意突然死去。当时大家对他的这种表现很是不解,没想到第二天他就突然死去了。

布兹塔金教授说,对于一个犯罪调查者而言,每一起可疑的死亡都会出现三个问题:动机、时机和手段。对刺杀恺撒的阴谋者来说,这三者显然是齐全的:动机是保护共和国,时机是在元老院中下手,方法是用刀将恺撒刺死。但是,如果我们换个立场,从恺撒的角度来看,他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三样东西:死亡、不朽的声名和在遗嘱中选定接班人。一切迹象都表明,恺撒所做的,似乎是在借别人的手来杀死自己。

那么,站在权力和荣誉巅峰的恺撒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布兹塔金教授认为,是健康问题。恺撒死时已经56岁,按照罗马当时的标准,他已是一个老人。加罗凡诺和布兹塔金在研究中发现,恺撒当时已患上了严重的癫痫病——颞叶性癫痫,它不仅能使病人在病发时忘记所有的一切,同时还会造成病人大小便失禁。这样,我们或许就可以解释很多事情了,如当元老们向恺撒授予称号时,恺撒却端坐在椅子上动也不动的失礼行为。他当时可能正好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这样的话,他倒不是为了故意给元老们难堪,而是为了免于身体不适带来的尴尬和羞耻。

布兹塔金教授还从古罗马的历史资料中找到了恺撒患有癫痫病的记录。这个病使他很长一段时间不理政事,这对于一个骄傲自负、追求荣誉而又身经百战的人来说,是一个充足的选择死亡的理由了。像他这样的人,宁愿体面地死去,也不要癫痫发作后昏迷不醒而死,更何况这种死亡还可以作为他打击政敌的工具呢。对于那些阴谋刺杀恺撒的元老们来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选择在元老院杀死恺撒,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精明的恺撒早就为他的死亡安排好了一切,他算准了谋杀者们不会篡取权力,并且他的遗嘱也会被执行,甚至被刺事件还将为自己死后带来哀荣。他在被刺的6个月前就修改了他的遗嘱,选定自己的甥孙,也是自己的养子屋大维继任执政官的职位。在他的遗嘱中,还要求将自己的私人财产平分给罗马市民。在听到这个感人的遗嘱后,参加葬礼的罗马市民们由对恺撒的哀悼变成了对刺杀者的愤怒,他们砸桌子,扔椅子,一些罗马妇女甚至在哭泣时扔掉了自己身上的珠宝。刺杀恺撒的主谋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等人,不久就被迫逃离了罗马,并于两年后在一次战役中被恺撒的继承者屋大维和安东尼的联军打败,被迫自杀。

至于反对恺撒的元老派势力为什么会被牵着鼻子走,非要杀死恺撒,最后导致自身的毁灭?那是因为在这些人的眼里,恺撒简直是死有余辜。从公元前509年塔克文家族被赶走以后,罗马就一直是共和国政治,罗马人仇视帝王,反对恢复帝王的职位,因为它会对人民造成压迫。虽然在当时恺撒没有帝王的称号,但他实际上已经得到帝王的权力,实行着独裁统治,还拥有许多尊贵的称号,如“终生独裁官”“祖国之父”等。法律规定他坐在黄金象牙宝座上处理公务,他的雕像与主神并列。而且恺撒内心是十分想戴上王冠的,虽然他曾多次拒绝部下的推戴,但他时时流露出了这种渴望。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威望越来越高,元老贵族们就越担心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比如说谋杀者的代表人物布鲁图斯,深受恺撒的信任和重用。据说恺撒在被刺时,看到布鲁图斯,曾惊讶地说:“我的孩子,还有你吗!”恺撒被刺以后,布鲁图斯说:“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根据计算机模拟的场景显示:在3月15日的元老院,有5~10人慌乱中刺死了恺撒。然后反恺撒派大力批判恺撒,提出他独断专行,死是罪有应得的。如果恺撒不死,国家会分裂,人民会遭受压迫。杀死恺撒的人是正义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他们会建议元老院赦免他们。于是凶手们提着血淋淋的短剑在大街上宣传自己的功绩,罗马民众则目瞪口呆,心中充满恐惧和怀疑。恺撒被刺后3小时左右,仆人把他的尸体带回家,一个名叫安提斯提乌斯的医生为恺撒进行了尸检,并做了世界上第一份尸检报告。安提斯提乌斯的报告中称,恺撒身上一共有23道伤口,只有最后一刀是致命的。

国家最高统帅的死状如此惨不忍睹,恺撒的追随者、时任执政官的安东尼将恺撒的尸体陈列起来,发表公开演讲,宣读安提斯提乌斯的恺撒尸检报告和恺撒的遗嘱;他让人们现场参观恺撒的尸体,在参观时故意挑起恺撒的血衣;他还让其手下复制了一个恺撒的人像,将其23处刀伤刻意标明,引人注目。见到此种情形,拥护恺撒的罗马群众悲痛欲绝、群情激愤,在安东尼的带领下,愤怒的民众烧毁了恺撒遇刺时所在的元老院议事厅。他们还声称,一定要捉拿杀害恺撒的凶手并严加惩处。恺撒再次抵达了罗马群众拥护的巅峰,他所创立的政府架构也得以恢复,统治权回到了他的追随者手中。因此,虽然恺撒死了,但他在进入坟墓前仍然统治着罗马。

恺撒是最受后世爱戴的西方伟人之一,关于他被刺的真相,历史虽然已有定论,但路西诺·加罗凡诺和布兹塔金教授的观点也是很有道理的,他们提出的这种死法是很符合恺撒个性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史料的有益补充,让我们对恺撒、对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历史状况有一个更加丰满、更加具体的认识。 埃及艳后竟然不是被自己养的毒蛇咬死的

托勒密家族统治埃及大约200多年。他的开国君主托勒密一世曾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一员猛将,因功被赐予埃及的领地。此后,他的后代一直拥有埃及,直到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克里奥佩特拉死时只有38岁,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能让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后世的人,有的称她是“旷世的肉感妖妇”,所以她有“艳后”之称;但也有人称她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死亡的真相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后世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

克里奥佩特拉,从小生活在极尽富贵的宫廷里,与兄弟姊妹一同接受最好的教育。她通晓5国语言,是托勒密家族的孩子中最富有灵性的一个。她的想法总是空灵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被家族寄予厚望,年少时便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按照当时的习俗,她与同父异母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成婚,共同统治整个埃及。

事实上,姐弟俩的关系并不好,因权力争斗,克里奥佩特拉居于下风,不到3年的时间,她就被赶出埃及。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斗志,而是积极地在埃及和叙利亚边境一带招兵买马,聚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随时准备攻入埃及。

在这期间,伟大的罗马统治者恺撒来到了埃及。克里奥佩特拉得知消息后,想借助恺撒的帮助,夺回权力。一天夜里,她乘船潜入恺撒在亚历山大里亚的行宫,以毛毯裹身,让人抬到恺撒房前。恺撒被她那丰满的身体,动人的面颊,以及非凡的勇气打动了,顿时无法自拔地坠入爱河。克里奥佩特拉很快就成了恺撒的情妇。而托勒密十三世在亚历山大里亚与恺撒的战争中遭遇失败,溺死于尼罗河。克里奥佩特拉依恃恺撒,夺回王位,成为了埃及实际的统治者。随后她又按照埃及的传统,与她的另一个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结婚,共同统治埃及。作为情妇,她与恺撒是真正的两情相悦,她的爱发自内心。她陪他乘坐游船溯洄尼罗河,观赏风光,沐浴在爱情的春风里。不久,恺撒因战事前往小亚细亚,再辗转至罗马。克里奥佩特拉在埃及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里昂。

然而不幸的是,恺撒于公元前44年被刺身亡,克里奥佩特拉毒死了托勒密十四世,立她与恺撒所生之子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统治埃及。其子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恺撒死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统治区域的东方,埃及也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公元前41年,他来到西利西亚的塔尔苏斯,遣使埃及,召见克里奥佩特拉。克里奥佩特拉对这位恺撒的密友颇有好感,很快便与他坠入爱河。传说克里奥佩特拉乘坐一艘紫帆银桨的镀金大船,从埃及出发,先到西利西亚,再经后德诺斯河抵达塔尔苏斯。这艘船上挂着用名贵的推罗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楼用金片包镶,在航行中与水中的碧波交相辉映。女王打扮成爱神阿弗洛狄忒的模样,安卧在串着金线、薄如蝉翼的纱帐之内。侍卫、女仆各扮成诸神的形象,陪同女王乘坐大船,在河中顺风而进。安东尼被邀至船上赴宴,当他看到克里奥佩特拉迷人的风姿,优雅的谈吐,便神魂颠倒,如痴如醉。不出数日,这个掌控罗马东方权力的大人物便完全成了她的俘虏,跟随她一起到埃及去了。克里奥佩特拉再一次收获了爱情,虽然其中也可能夹杂着私心——失去恺撒大帝的庇护,为了保护国家免遭罗马的吞并而出此对策,而这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选择。

为了进一步获得她的芳心,安东尼还把叙利亚中部、腓尼基沿岸一些城市、塞浦路斯岛,以及纳巴特王国部分地区,都作为礼物馈赠给克里奥佩特拉。在安东尼的强力庇护下,克里奥佩特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

在这期间,罗马的权力争夺更加激烈,作为恺撒甥孙和养子的屋大维曾被指明为恺撒的继承人,他野心勃勃,打算独揽大权,但他面临着强劲的对手——安东尼。屋大维和安东尼在恺撒死后,分别掌管罗马统治区域的西部和东部,且势均力敌。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的结合,让屋大维有机会肆意抹黑安东尼的形象,他向民众宣传过去英勇善战的将军已经转变成女王身边的懦夫。对于埃及艳后,屋大维更是毫不留情,用尽污言秽语,将她描述成一个无耻肮脏的女人。

屋大维的对手是安东尼,但他选择宣战的对象却是埃及艳后,这样一来,战争的性质就从内战变成对外的正义之战,这让安东尼的威信尽失,丧失了国内的有力支持。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大军进行了著名的亚克兴海战。在战斗过程中,克里奥佩特拉率先逃跑,而安东尼紧随其后,抛下了自己的舰队。结果安东尼大败,全军覆没。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包围了埃及的都城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看到大势已去,拔剑自刎。屋大维攻陷了埃及,住在埃及王宫内,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则被他囚禁于王宫旁的陵墓里。据说她还勾引过屋大维,而屋大维鉴于恺撒和安东尼的教训,拒绝了她。

她不想成为屋大维凯旋仪式上的道具,便命人偷偷运进一条致命的毒蛇,让卫兵将一封遗书交给屋大维。然后,女王将自己反锁于陵墓内,让毒蛇咬她。当她被人发现时,女王已经死亡,她的两名侍女也被毒蛇咬死。在女王的手臂上发现了被蛇咬的痕迹,但是四下却没有毒蛇的踪迹。

用毒蛇自杀这种离奇的死法有可能是埃及人对她死亡的神化解释。首先,古埃及人崇拜蛇,将蛇视为神物。克里奥佩特拉把毒蛇当作守护者来豢养。古埃及的法老喜欢神化自己,他们被埃及人民当作神明来崇拜。克里奥佩特拉统治下的埃及,井井有条,繁荣富强。女王因此很受百姓的尊重,她的这种死法被解释为蛇是来解救她的。

也有人说她是殉情自杀的。安东尼是她深爱的人,安东尼自杀身亡,让她万念俱灰,身陷绝望。她让忠诚的侍女们把一条叫作“阿普斯”的毒蛇装在无花果的篮子里送到她面前,然后她抓起蛇放到自己的乳房上,用蛇的毒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屋大维则满足了她临死前的要求,把她和安东尼埋葬在一起。这个结局极具浪漫色彩。

也有人说,一切都是屋大维的精心谋划。女王死亡当天,他就在亚历山大王宫,他掌控了一切。他完全可以命卫兵杀死艳后和女仆,再捏造份遗书,伪造出不在场证据。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关键在于艳后和恺撒大帝的孩子恺撒里昂。有学者认为这个孩子的存在是对屋大维权力的最大威胁,他是恺撒的亲生儿子,有权成为罗马的统治者。这一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却是很有问题的。按照罗马当时的继承法,私生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恺撒没有与克里奥佩特拉结婚,他们的儿子恺撒里昂在罗马人那里就是私生子,是无权继承恺撒的权力和财富的。而且,屋大维是恺撒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他在这方面的地位是很稳固的,可以说是无人能撼动的。所以,恺撒里昂威胁屋大维的统治地位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恺撒里昂和他的母亲都是法老,他们共治埃及,而且已经得到埃及举国上下的支持。这个时候,屋大维的目的是要一鼓作气拿下埃及,不留后患。埃及女王和她的儿子活着,就是一个隐患。所以他很有必要杀死女王和她的儿子。然而,他毕竟是恺撒的继承人,女王是恺撒的爱人,孩子是恺撒的儿子,做得太决绝,怕遭人非议,所以他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制造了女王自杀的假象。史料记载屋大维攻陷亚历山大里亚的前几日,克里奥佩特拉就把14岁的恺撒里昂送到南方的衣索比亚。女王一死,屋大维便命人追捕恺撒里昂,成功将这个孩子杀掉。

埃及艳后的死亡真相,根据历史上权力争斗的残酷现实来推测,极有可能是最后一种。屋大维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但他也心狠手辣,在权力面前不愿意留下一点隐患。而且,艳后以色事人,毕竟不是长久的事情,因为人会变,而权力也会随着人而改变。 圣女贞德,救了国家,却救不了自己

圣女贞德是法兰西著名的民族英雄,在百年战争的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把法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出来。她为法国的独立和自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却被勃艮第人俘虏,又被英格兰的敌人重金买去,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烧死。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却没有积极地营救这位支持他、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女英雄,让人很是惋惜和不平。

公元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卡佩王朝一系断绝,旁系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此很不满,他以查理四世外甥的名义,与腓力六世争夺法国王位。1337年,爱德华三世出兵进攻法国,百年战争爆发。英国军队屡战屡胜,占领了法国北边的一大片领土,而且爱德华三世自称法国国王。此后,英国军队几次战胜法国军队,到了1429年,几乎整个法国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的控制之下。英国人甚至占领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则占有兰斯。法国只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的据点奥尔良,而英国军队正加紧对它的攻势。法兰西民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所谓“整个王国的命运都系在奥尔良上了”。但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法国灭亡似乎已经注定了。

就在这时,一个农家女贞德横空出世了,她自称得到“上帝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果然,贞德最后率兵解了奥尔良之围——她因此获得了“奥尔良少女”的称号,扭转了法国的危难局势,扶持了法国的王子查理七世即位。一个毫无背景的农家少女竟能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这听起来是一个奇迹,然而贞德确实做到了。

1412年,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的一个农村。这个村庄属于法国东北部,是当时仍然忠诚于法国王室的一小块孤立地区,周围都被勃艮第人的领土所包围。贞德童年时,村庄遭受了数次袭击,并在最后一次袭击中被放火烧毁。贞德说她在12岁时第一次见到神迹,大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太子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此后她又多次见到神迹。16岁时,她在亲戚的帮助下去了沃库勒尔,向当地的法国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库尔说明了来意,希望他能带她前往王太子所在的希农。博垂库尔对此很不以为然,没有过多理睬贞德。面对博垂库尔的嘲笑愚弄,贞德并没有退却。第二年,她在两个士兵的帮助下,又见了博垂库尔。在交谈中,她预言了奥尔良附近的法军会在鲱鱼之战中失败。结果,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博垂库尔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她伪装成男子,穿越了当时属于勃艮第人的领土,最后到达王太子查理在希农的城堡。在会面中,她给查理王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他的信任。

当时的法国连年战败,政府无能,军队无力,连查理王太子都开始对这个国家感到绝望了。贞德却能鼓舞王子,让他相信自己。查理王太子同意发动一次解救奥尔良的远征,由贞德来统率这次行动的军队。

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底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统帅迪努瓦公爵和其他将领自行拟订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大发雷霆,她反对优先补给奥尔良的主张,而是决定直接进攻城外的英军。她投入到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先士卒,并随身带着她鲜明的旗帜。士兵和将领们逐渐相信,是上帝指引贞德带领他们获得胜利。贞德一反诸将谨慎的战略,在正面进行大胆猛烈的进攻。不久,她就率领法军解除了奥尔良之围。

在奥尔良胜利的鼓舞下,贞德率领法军进一步发动反攻。英格兰人本来以为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诺曼底,他们在此作好了准备,但贞德却出其不意,率军向兰斯进攻。当时法军到兰斯的距离是到巴黎的两倍,而且要深入敌军领地。因此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但贞德成功说服了王太子和诸将。随后,法军在雅尔若战役、默恩战役、博让西战役中都连战连捷。阿朗松公爵彻底成为贞德的支持者,包括迪努瓦公爵在内的其他将领,也都转而支持贞德。在随后的帕提战役中,贞德率领法军以极小的损失歼灭和俘虏了大批英军,帕提战役被看作是让法军遭受奇耻大辱的阿金库尔战役的逆转。

在向兰斯进军的过程中,无数人慕名而来,加入了“奥尔良少女”的军队。法军一路挺进,与勃艮第城市欧塞尔谈判后,欧塞尔表示保持中立,让法军顺利通过,其他沿途的城镇也都望风归附。之前签订了《特鲁瓦条约》的特鲁瓦,也在4天的围城后,被法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

1429年7月16日,法国历代国王的加冕圣地兰斯,回到了法国军队的怀抱。查理王太子于隔天早晨加冕成为法国国王,称为查理七世。此后,贞德和阿朗松极力主张进攻巴黎,而查理则较倾向于与勃艮第谈判达成休战。可能是志得意满,也可能是对贞德过高的声望心生忌惮,查理七世在见面后便态度大变,不再支持贞德。

勃艮第公爵腓力利用和谈作为缓兵之计,暗中增援巴黎。法军最后还是按照贞德的计划进军巴黎,沿途的许多城镇都向法军投降。在进攻巴黎的战斗中,贞德腿部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隔天,她便接到查理七世撤军的命令。查理天性软弱,这样的人容易满足,希望见好就收,一有机会就想求和,结果贻误军机,进攻巴黎的战斗以失利收场。

1430年5月,贞德前往贡比涅以抵挡英格兰和勃艮第人的攻势。在一场小规模战斗中战事失利,情急之下,她下令军队撤回贡比涅城,断后的她却因为贡比涅城提前将城门关上而被勃艮第人所俘虏(他们害怕被英军尾随而入)。按照当时的惯例,贞德是可以被法国赎回的,但勃艮第公爵不想这样做。不久,英国人用重金购得了贞德。

英国人为了报复贞德和表明查理七世的王位不合法,让教会法庭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判处贞德火刑。1431年5月,贞德被执行火刑。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场面非常惨烈。贞德被牢牢地捆在火刑台上,动弹不得。她脸色惨白,身体不断颤抖。柴堆被点燃后,火焰突然蹿起。贞德本能而痛苦地大叫一声:“给我水!”随即,她的理智战胜了恐惧,大声呼唤起上帝、天使和圣女的名字。“没错!我听到的是天主的旨意!我听到的声音绝不会背弃欺骗我!”火刑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大火烧化了她的肉体,但心脏还是完好的,英国人将心脏扔进了塞纳河。

就这样,这位拯救了自己国家的少女,人民伟大的英雄,死在了敌人的烈火之下。

25年后,贞德的母亲向教皇提起上诉。那时,除了加来,法国人已经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了法国的土地,查理七世进入巴黎后不久,就宣布了对于贞德的死刑判决无效,洗刷了加在她身上的污名,恢复了她的荣耀。拿破仑上台后,大力提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贞德一下子成为法国人心目中的“救国圣女”。1920年,罗马教皇本笃十五世宣布贞德为“圣女”。 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苏格兰女王玛丽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也称玛丽一世,1542—1587)一出生便摸得一手好牌。

她出生后不久便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5岁多就被送到欧洲最繁华的宫廷做法国的王妃。途中她受到法国最隆重的接待,“礼炮声不绝、焰火烛天”。她未来的公公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对这个可爱的女孩非常疼爱,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她成长在欧洲最繁华的宫廷,穿着最华丽的服饰,欣赏最高雅的艺术,接受最顶级的教育,被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长大后,她精通法语、意大利语、英语、西班牙语等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还熟谙马术、刺绣、诗歌和艺术。不但如此,她还拥有惊人的美貌,被后人称为“近代的海伦”。她16岁时,亨利二世便为她和自己的儿子弗朗索瓦(当时14岁)举办婚礼。场面之盛大和隆重,在当时的欧洲,无以复加。

然而,这样的一副好牌,却让玛丽给打烂了,落得不容于法国、苏格兰、英格兰,被软禁25年,最后被送上断头台的悲惨下场,实在是令人不胜惋惜与唏嘘。

玛丽结婚一年后,亨利二世便去世了,她的丈夫弗朗索瓦即位,便是弗朗索瓦二世,玛丽成为王后。当时弗朗索瓦二世年纪太小,由他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摄政。玛丽年轻,好操弄朝政,而她自己又受制于两个舅舅吉斯枢机主教查理和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王太后不愿意吉斯家族得势,便有意压制他们。

由于在法国受到婆婆的冷眼,再加上在苏格兰摄政的母亲去世,国内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斗争激烈,局势动荡,她便于1561年返回苏格兰。

玛丽本人是天主教徒,她得到了苏格兰和英格兰天主教徒的支持。但英格兰的王位从亨利八世以后都是由新教徒继承,当时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是她的表姑。因为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与她的母亲安妮·博林的婚姻不被罗马的教皇认可,因此,她的王位被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天主教徒认为是不合法的,时时图谋推翻她,并企图让信仰天主教、比伊丽莎白更正统的玛丽来继承英格兰的王位。对伊丽莎白来说,玛丽对她的王位构成了威胁,这也是后来玛丽被伊丽莎白送上断头台的最重要原因。

当时苏格兰国内新教徒的势力很强大,新教徒的首领便是玛丽同父异母的弟弟詹姆斯(私生子,不能即位)。玛丽虽然有心扶植天主教徒的势力,但她已经被架空了,只得对新教徒暂时容忍。1562年,她和弟弟詹姆斯镇压了天主教徒的反叛。

1563年,伊丽莎白为了平衡与玛丽的关系,试图劝说玛丽嫁给罗伯特·达德利。达德利是个新教徒,又深得伊丽莎白女王的信任,伊丽莎白认为可以通过这桩婚姻控制玛丽。她派人告诉玛丽,如果她嫁给伊丽莎白指定的一个人,伊丽莎白将开始调查玛丽是否具有权利获得王室称谓,使其成为伊丽莎白的表侄女,进而成为王位继承人。但是,这个计划被玛丽拒绝了。

1565年,玛丽嫁给了她的表弟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达恩利为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马修·斯图亚特的儿子,他的祖父曾是苏格兰国王,母亲玛格丽特·道格拉斯是亨利七世的孙女,拥有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玛丽与达恩利的结合,对伊丽莎白的王位构成了更严重的威胁。虽然他们的婚姻得到了伊丽莎白的许可,但这成为英格兰女王的一块心病。达恩利比玛丽小4岁,结婚时才19岁。他身材高大(身高1.8米,这在当时已经很高了),还有一张英俊的脸庞和一双绿色的大眼睛。他说话很动听,歌也唱得好。但他是个浪荡子,无心从政,整天只想着骑马、喝酒、游泳,与其他的女人乱搞。可以说他是银样镴枪头,空有一副好皮囊。他又是一个傲慢自大、桀骜不驯、贪求权力的人,他甚至要求在自己的头衔上加以“国王”的名号。

而这时,玛丽和他的秘书大卫·里齐奥以及博思韦尔伯爵关系颇为亲密,这让达恩利非常嫉妒。1566年3月,在新教贵族的煽动下,达恩利在玛丽的面前谋杀了里齐奥,而博思韦尔跳窗免于一死。两天后,玛丽女王说服达恩利与那些参与刺杀的贵族决裂。这时候,新教贵族觉得达恩利背叛了他们,而玛丽也很憎恨达恩利,还爱上了博思韦尔。她曾在诗中写道:“为了他,从那天起,我放弃了名誉;为了他,我赌上了权势和良心;为了他,我抛弃了亲人和好友。”而博思韦尔也想和玛丽结婚。

1566年7月,一个除掉达恩利的阴谋逐渐形成了。在玛丽的默许下,博思韦尔和新教贵族们密谋,于玛丽不在的晚上用火药炸死达恩利。虽然最后达恩利没被炸死,但事后还是被人勒死了。这时,新教徒把事情怪到了玛丽和博思韦尔头上。博思韦尔随后绑架并强奸了玛丽,强迫她与自己结婚。人们都认为这是博思韦尔与玛丽为结婚而合演的双簧。因为根据当时和后人的考证,在达恩利被谋杀之前,玛丽就已怀了博思韦尔的孩子。她的第三次婚礼,距离达恩利的死亡仅有3个月。她的表姑伊丽莎白指责玛丽这种为了感情而不顾一切的行为,让世界上其他的女王为之蒙羞。苏格兰的臣民把她看作淫妇,新教和天主教的贵族联合起来反叛,矛头直指玛丽和博思韦尔。最后,玛丽让贵族们放过博思韦尔,而她自己则被他们软禁起来。在软禁期间,她与博思韦尔的一对双胞胎流产了。1567年7月底,她被迫退位并将王位传给只有1岁的儿子詹姆斯。不到一年,她逃出了关押地,试图起兵平叛,但又被打败,逃到了英格兰。她希望伊丽莎白帮她恢复王位,伊丽莎白一世经过反复考虑,并没有帮助她返回苏格兰,而是决定将她囚禁于英格兰。就这样,玛丽开始了长达20年的囚徒生活。虽然身为囚徒,但她依然过着与女王身份相符的生活,拥有自己的一班侍女,允许她会客、打猎出游等。玛丽被英格兰天主教徒看作是比伊丽莎白更有资格继承英格兰王位的人;也被反对新教并希望英格兰恢复天主教的反叛者视为灵魂人物。玛丽不死,这些人就会一直躁动不安。为了彻底打消反对势力的念头,伊丽莎白一世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玛丽是一个女性气质很突出的君主,她爱美,为了自己的爱情和欲望,不考虑政治后果。作为一个君主,她很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很失败,她将一手好牌给打烂了。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她也很失败,以她的条件,配得上更好的丈夫和更美好的生活。然而,权力和家庭幸福她都没得到,最后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她的生活确实是一个悲剧。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用一句话对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而这一句话,似乎同样适用于这个苏格兰的玛丽。 克伦威尔的头最后哪去了?

1649年1月30日,在白厅宴会厅前搭起的断头台上,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罪名被砍头。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回国复辟后,下令把命令处死查理一世国王的前护国公克伦威尔的遗体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里挖出来,游街审判后,又执行绞刑,最后又把他的头颅砍了下来,以此恐吓人民——这就是弑君者的下场。世事轮回,确实让人不胜感慨。

奥列弗·克伦威尔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是一位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对英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使他成为英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克伦威尔1599年出生于英国亨廷顿郡农村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读小学时,他就受到了清教思想的影响。17岁时进入剑桥大学著名的清教学院——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就读,在这里,克伦威尔受到了更多清教思想的熏陶。然而遗憾的是,克伦威尔在苏塞克斯就读一年后,就因为父亲去世而退学还乡。

1628年,克伦威尔当选为国会议员,并出席国王查理一世的第三届议会,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第二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克伦威尔又回到原本简朴的生活中来,他开始热心参与地方政治事务,在地方上的声望越来越高。

当时的国王查理一世多年来不召开议会,实行专制统治,又任用劳德大主教迫害清教徒,搞得内部不太安宁。后来苏格兰和爱尔兰两地反叛,查理一世想通过征税筹措军费镇压叛军,不得不召开议会。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召开后,强烈要求查理一世不再实行专制统治,撤销大主教,将军事指挥权归于议会。查理一世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1642年,查理一世出走,召集保皇党的军队与议会的军队开战。克伦威尔返回亨廷顿,召集了一支骑兵连队同国王的军队作战。不久,克伦威尔以显赫军功升为上校,后来又升中将,掌握全部的骑兵。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克伦威尔参加了所有重要的战役,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让自己在军队中变得举足轻重。在具有决定意义的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克伦威尔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击败了国王的军队,扭转了局势。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俘虏,而克伦威尔则成为英国当时唯一的军政首脑,其权力和影响力远在总司令费尔法克斯之上。

议会虽然赢得了内战,但其内部各派别之间却产生了重大分歧,出现了分裂。没过一年,国王潜逃,召集保皇党,企图再次反扑。第二次内战爆发了,克伦威尔再次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打败了国王的军队。战后,克伦威尔组织了特别法庭,以“暴君”“叛国罪”等名义判处查理一世死刑,并于1649年1月底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费尔法克斯因不同意克伦威尔的这种做法而离职,克伦威尔因此大权独揽。

1649年,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国家大权。他驱散了在圣乔治山上垦荒的掘土派,同年9月又率军侵入爱尔兰,镇压当地的反叛,占领了爱尔兰2/3的领土。在攻占爱尔兰期间,克伦威尔又挥师北上苏格兰,于1651年9月在爱尔兰彻底消灭了查理一世儿子(后来的查理二世)的军队并掳走爱丁堡的国徽。当时的长期议会腐败无能、威信扫地,克伦威尔依靠军队的支持,驱散了长期议会议员,建立起护国政体。他于1653年12月担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公。克伦威尔成了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

在担任护国公期间,克伦威尔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对外扩张。他在担任护国公之前的1652年已对荷兰开战,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从而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宗主国的依赖。1654年,英国取得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权,迫使丹麦允许英国船只自由进出波罗的海。后来,他又派军队在加勒比海上,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奴隶贸易中心牙买加。1658年,英国军队又攻占敦刻尔克,获得了在欧洲大陆上的贸易据点。这次胜利为英国取代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因疟疾在伦敦的白金汉宫病逝,随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克伦威尔死后,他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父位,为护国公二世。但理查德并没有什么才干,不能像父亲一样实行强有力的统治。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利用国内混乱的机会,回国复辟。理查德流亡法国。查理二世非常痛恨克伦威尔,让人把他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砍头之后,又把他的首级钉在一根20英尺长的旗杆上,竖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上,继续示众。那颗金属长钉在敲进头颅时由于用力过猛,以至穿透了颅骨的顶部,钉子和颅骨再也无法分开。克伦威尔的头颅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上挂了25年,这期间,只有在1681年屋顶例行维修时,才被短暂地取下来过。据说1685年的一个夜里,一场暴风雨把克伦威尔的头颅刮了下来,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内不知所踪。后来,当它再次出现时,竟变成了一个古董,成为人们参观把玩的对象。头颅变成古董,真可称为是一桩奇闻。

最早是瑞士的印花布商克劳迪亚斯·迪皮伊在自己的伦敦博物馆里展示了这颗头颅,当时它与外国的药草和珍稀钱币摆在一起。之后,这颗头颅到了塞缪尔·拉塞尔的手中。拉塞尔是一个经常喝醉的演员,常把这颗头颅挂在克莱尔集市一家屠夫摊位摇晃的挂肉钩上,以此娱乐大众。后来,他把这颗头卖给了詹姆斯·科克斯。此人是一个精明的古董商,他私下里向一些客人展示这颗头颅,赚取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过了12年,科克斯又把它卖给了一对兄弟,这颗头颅便成为了这对兄弟的博物馆里最吸人眼球的明星展品。1814年,一个名叫约西亚·威尔金森的人以230英镑买下克伦威尔的头颅,此后它便成为了私人的收藏。但克伦威尔的头颅并未被放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而是被威尔金森抱着到处展示。据说威尔金森喜欢带着这颗头颅去赴早餐会。他喜欢抓着一个很方便的把手——那根洞穿克伦威尔颅骨的已经断掉的金属长钉,向客人们讲解,然后再让客人们抓着这个把手,一边吃着芥末腰子,一边观看这个可悲的头颅。当时看过这头颅的玛利亚·艾吉沃斯写道:“威尔金森先生一直以自己是这个人头现在的持有者为荣。那是个极可怕的人头,头上面盖着干透的黄皮,就跟木乃伊一样,上面还有栗色的头发,眉毛和胡须都保存得很好,那颗头始终被插在一个铁钉上。”另一个看过头颅的人描述说:“客人们可以排着队轮流到窗边抱一抱那颗人头。人们可以在它的脑后部位看到笨手笨脚的刽子手留下的‘斧砍的痕迹’”,“有一只耳朵已经按要求砍掉了,他头颅左眼上面还有克伦威尔的独特标志——一个硕大肉疣的痕迹”。

这颗大人物的头颅被滑稽地作为古董和商品转来转去,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克伦威尔的头颅。直到它越来越受欢迎,便有人对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有利可图,后来竟出现了其他克伦威尔的头颅——另一颗克伦威尔的头颅在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展出。此时就要辨别孰真孰假了。威尔金森确信,他手里的这颗才是真的。但也有人认同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观点,他曾以其著作《奥利弗·克伦威尔书信演说集》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克伦威尔热,他认为,威尔金森的这颗头颅是“欺骗性的臆想”,还拒绝亲自对它进行核实与查验。

后来,很多专家(一位徽章专家、大英博物馆的一位钱币专家、颅相学学会的一位重要成员、一位著名雕塑家、牛津大学一位生理学家、皇家考古学会的若干成员以及两位医学统计学家)都仔细地研究过这颗“克伦威尔的头颅”,结果所有人都支持威尔金森保存的头颅是真的。而且关于克伦威尔的头颅,对其感兴趣的人们曾撰写过成百上千页的文章。这个“有点令人厌恶”的物体上的每一个肿块、每一个针脚、每一道擦痕,都得到过检查和描述。研究过克伦威尔头颅的科学家们都被它迷住了,他们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威尔金森家族拥有这颗头颅100多年后,西亚·威尔金森的重孙霍勒斯·威尔金森博士决定,让克伦威尔头颅入土为安。1960年,克伦威尔的头颅被装进了古老的橡木盒子,送回了克伦威尔的母校剑桥大学,埋在了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教堂门厅地板下的某个地方。头颅入土处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联邦的护国公、本学院1616~1617年的校友奥利弗·克伦威尔被葬于此地附近。1960年3月25日。”

克伦威尔,曾经作为英国强有力的统治者,以其杰出的才能和勇气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为英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后世人们怎样评价他,他的头颅竟然像猪头一样被人买卖,像石头一样被人把玩,实在是让有志者叹之惋之。如果他在生前便知道自己死后头颅有如此可笑的下场,我想他可能会再发动一场对法兰西的战争,将查理二世斩草除根,或者摧毁英格兰的博物馆展览行业。从历代皇陵被盗到克伦威尔的头颅被收藏,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无论在生前拥有多么大的权力,死后也都可能落到被普通人摆布的下场。真可谓“王图霸业重如山,死神面前一鸿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