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艺术硕士(MFA)《艺术基础》[专业硕士]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3 03:43:3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艺术硕士(MFA)《艺术基础》[专业硕士]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

2017年艺术硕士(MFA)《艺术基础》[专业硕士]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艺术硕士(MFA)《艺术基础》核心讲义

第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讨论

1.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

①观点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②代表性学者的观点

a.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b.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c.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2)主观精神说

①观点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②代表性学者的观点

a.康德意志自由论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b.尼采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c.南北朝时代文艺评论家的观点

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这一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从根本上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3)“模仿说”或“再现说”

①观点“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②代表性学者的观点

a.亚里士多德

第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的学者,因此成为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b.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4)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其他看法

关于艺术的本质的讨论,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2)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论述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4)“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性“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如精致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劳动成果如用来作为装饰品的兽皮、兽牙、羽毛等。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

a.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即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b.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

第一,艺术生产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第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

第三,艺术生产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①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a.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b.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c.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②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a.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

b.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

c.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二、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

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1)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2)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

2.艺术形象性的具体内涵(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①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②不同艺术门类中艺术形象的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①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②中外艺术史上的轶事轶闻

中外艺术史上有许多关于艺术形象与内容有机统一关系的轶事轶闻,它们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

a.鲁迅评《拾穗者》与《时装美女》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对两幅画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时装美女》

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不能标作艺术品。《拾穗者》

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鲁迅先生认为这幅画很美。

b.罗丹设计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雕像

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①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a.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b.中外文艺理论对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一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第一,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

第二,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②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统一的体现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③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a.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的联系

从根本上讲,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

b.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的区别

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即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

④典型性

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因此,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二)主体性

1.主体性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1)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2)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2.艺术主体性的具体内涵(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依赖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②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因此,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③艺术创作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

a.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b.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④艺术创作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有着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②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这一艺术独创性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区别之一,二者相比而言,艺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艺术欣赏主体性的产生缘由

a.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

b.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

②艺术欣赏的要素及过程

a.艺术欣赏当然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或欣赏对象,自然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

b.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并不是被动的反映或消极的静观

第一,从表面、身体上看,欣赏者似乎完全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

第二,从实质、心理上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又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这一心理过程包含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

因此,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c.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

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三)审美性

1.审美性是艺术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2)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2.艺术审美性的具体内涵(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①艺术品的判定标准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即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

②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a.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艺术正是在这一进化历程中产生,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b.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①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②艺术美是真、善、美的结合

a.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

b.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即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第二,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即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③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

a.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b.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①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

②艺术的这种形式美的法则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第2章 艺术的起源

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1.“模仿说”概述(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模仿说”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2)德谟克利特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

①由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艺术

例如画家和雕刻家是用颜色和线条来模仿,诗人、戏剧演员和歌唱家则是用声音来模仿。

②由于模仿“所取的对象不同”,因而形成了悲剧和喜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③由于模仿“所用的方式不同”,才出现了史诗、抒情诗和戏剧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他正是以模仿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诗学体系,并以此来解释艺术的起源和本质。朱光潜曾一语中的地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在欧洲“竟雄霸了两千余年”。

2.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具备合理性的原因(1)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二十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这些动物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有正在跑的,有已经受了伤的,也有被追赶而陷于绝境的,显然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动物各种神情姿态的模仿和记录。(2)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管子》中讲道: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此外,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

3.对“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评价(1)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①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绘制野牛、野猪,绝不是单纯地为模仿而模仿。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②正如鲁迅所说:“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2)这种说法还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1.“游戏说”概述(1)“席勒—斯宾塞理论”

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一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2)主要观点

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一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许多人所信奉,它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3)席勒的“游戏冲动”

①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②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即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总是想利用自己过剩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

③席勒以动物为例来说明“游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他说:“当狮子不为饥饿所迫,无须和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即美的愉快的享受。(4)斯宾塞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艺术起源于‘游戏’”

①斯宾塞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

②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肌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

③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5)德国学者谷鲁斯对“艺术起源于‘游戏’”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谷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谷鲁斯举例说,小猫追逐滚在地板上的线团的游戏,是练习捕捉老鼠;小女孩喜欢抱着木偶玩游戏,是练习将来做母亲;小男孩聚集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是练习作战本领和培养勇敢精神等。

2.对“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评价(1)艺术起源于“游戏”说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2)艺术起源于“游戏”说“把‘游戏’看做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正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类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三)艺术起源于“表现”

1.“表现说”概述(1)艺术起源于“表现”这一说法在东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①汉代的《毛诗序》中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他说:“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③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朗格认为,只有人才能制造符号和使用符号,从原始民族的礼仪到文明社会的艺术,无非都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符号,只不过艺术符号不同于其他任何符号,因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她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2)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3)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艺术起源于‘表现’”这一说法的应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克罗齐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

①从这一美学思想出发,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②克罗齐还认为,表现作为心灵过程是在心灵中完成的,真正的艺术活动只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中完成,艺术家没有传达他心灵中作品的必要。

③克罗齐强调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甚至也不能分类。因为在他看来,一切艺术无非都是情感的表现而已。(4)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2.对“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评价

艺术确实要表现情感,艺术家确实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向社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四)艺术起源于“巫术”

1.“巫术说”概述(1)兴起背景

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盛行的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等理论都已过时,不再受到重视。而艺术起源于“巫术”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和欢迎,至今仍占据优势,成为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2)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a.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b.人类学家发现,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落中,确实可以找到大量人与动物交感的现象。在考古学中也发现,许多史前洞穴中的动物遗骨,都被堆放得整整齐齐、叠置有序,这样的精心堆放,意味着原始人对自己猎食的动物怀有敬畏之情,通过这样的礼仪,在食完兽肉后,对野兽之灵表示惋惜和敬意。

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

a.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一书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弗雷泽认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b.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

第一,我国现存最早的岩画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

这处岩画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主要内容为人面、兽面、农作物以及各种符号。在近十个人面像中,基本上都有一条线向下通到禾苗、谷穗等农作物的图案上,中间杂以许多似为计数的圆点符号,反映出我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这幅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岩画,体现出与原始巫术的深刻联系。

第二,欧洲发现的大量史前洞穴壁画体现出狩猎部落的生活,具有神秘的巫术目的

例如,大多数史前洞穴壁画都是在洞穴的深处,在这样黑暗的洞穴深处画画,显然主要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带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尤其是某些洞穴中的壁画,考古学家们发现曾先后被原始人画过三次之多,据推测这是由于第一次作画后,狩猎者捕获了猎物,于是又回到这个灵验的地方来再次作画。显然,这些洞穴壁画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

c.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一书中指出,原始歌舞常常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祈求捕获野兽就扮演受伤的野兽等。

第二,艺术史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原始舞蹈与交感巫术的联系。希尔恩认为:“当北美印第安人,或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时,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模仿……这些模仿有着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猎人都希望能把猎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内,按照交感巫术的原理,这是可以通过模仿来办到的。因此,一场野牛舞,在原始人看来就可以强迫野牛进入猎人的射击距离之内来。”

2.对“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评价(1)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理论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2)对于艺术的起源来讲,这种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3)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便寄托于巫术,使其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产生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乃至于巫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1.“劳动说”概述(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理论。(2)理论的提出

①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1900年完成了专著《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②普列汉诺夫明确表示赞同毕歇尔的看法:“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2.艺术起源的问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1)考古材料证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有了300万年以上的历史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以及近百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时代的遗物,都不断证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2)由于劳动,人才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了与动物不同的生存方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

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制造工具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也可以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产生于非艺术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3.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评价(1)虽然物质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间阶段,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最后才诞生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2)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但艺术起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的,而并非单因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应当从多个方面、从更加广泛深入的层面去考察和探究它的根源。

二、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一)“多元决定论”的提出背景

1.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1)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除“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以及“劳动说”等几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外,还有其他许多说法。(2)这些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侧面探讨了艺术的产生,有助于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2.“多元决定论”的提出背景

艺术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其本身的探讨需要从多元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在艺术诞生的最初阶段,艺术可能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故在追溯其产生的原因时不能不带有多元论的倾向。至于各门原始艺术形式的出现,更是难以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原因。因此,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便应运而生。(二)“多元决定论”的内涵及代表人物

1.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1)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理论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是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2)阿尔都塞在《矛盾与多元决定》中,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结构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元论(绝对精神)的,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多元论的。(3)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e),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2.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三)艺术起源的归结

1.艺术产生的发展历程

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2.“巫术说”与“劳动说”的重要性(1)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2)对于原始人来说,巫术具有特殊的实用性,他们甚至认为巫术的作用远远大于工具,拥有巨大的威力。原始社会中的这种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渗透到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各个方面的原始文化。正是在这种原始文化的土壤上,艺术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3.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3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一)概述

1.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2.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二)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1)含义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2)审美认知作用的两个方面

①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

a.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社会小说《人间喜剧》时,认为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b.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看成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因为这些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竹。

c.除文学作品以外,其他艺术形式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审美认知作用

例如,电影、电视、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都能够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将早已逝去的古代生活或难以见到的异国生活置于人们眼前,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对中外古今的社会生活的了解,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人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形象资料。

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a.以电视艺术为例,专门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等,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大量观众,是因为它们充分调动了电视的先进手段与艺术手法,将上至宇宙天体、下至地理生物的广博内容,以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广大电视观众,使人们在欣赏电视精美画面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科学文化知识。

b.2001年中央电视台新开设的科教频道,也是以“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宗旨,通过众多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电视科教栏目和节目,传播和普及现代科学知识。

c.有相当数量的学者甚至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艺术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艺术具有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艺术的这种功能甚至比起普通语言来更富有特色。(3)对艺术审美认知作用的评价

①不足之处

艺术的认知功能在认识自然现象方面,比不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历史方面,艺术也不可能像社会学、历史学那样完备翔实地占有资料。

②优越之处

a.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它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时,能够发挥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b.艺术的认知作用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时,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使得艺术具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特殊审美认知功能。

c.艺术作品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客观显示主观,使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具有深刻的内涵。

2.审美教育作用(1)含义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中外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①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重视艺术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a.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其中的乐就是诗、歌、舞、演、奏等的艺术综合体。孔子还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b.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是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乐则是陶冶人的性情和德行,也即通过艺术,把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

②西方美学史上,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

a.柏拉图从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出发,认为《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原因是这些艺术作品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情欲得到放纵,他提倡“理智”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b.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同样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并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情感、欲望和理智一样,都是人性中固有的内容,同样有得到满足的权利,所以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即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3)艺术具备审美教育作用的原因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够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4)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原因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道德教育,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的,这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5)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①以情感人“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②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并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③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强调应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3.审美娱乐作用(1)含义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2)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重要性

①重要性

艺术的审美娱乐性是艺术的独特之处,因为“艺术使人们得到快乐,并使人们参与艺术家的创造。古希腊人早就注意到一种特殊的、什么也不像的审美快乐,并把它区别于肉欲的快乐,这种特殊的快乐是一种伴随着艺术的所有功能,使其别具色彩的精神享受”。

②学者对“艺术审美娱乐性”的论述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他说:“消遣是为着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

b.亚里士多德之后,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更是明确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认为诗仅仅具有美感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魅力,戏剧也应当具有趣味,才能吸引观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思想,不仅在西方很有影响,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它认为艺术(包括音乐)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3)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内涵

①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精神需要有时甚至比人的物质需要更加强烈。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艺术的普及程度也会日益扩大,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蓝光播放器,甚至苹果手机等一批新型艺术器材进入千家万户,正反映出艺术的这种发展趋势。

②艺术审美娱乐功能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

a.人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在紧张的劳动之余,通过休息和娱乐来消除疲劳。艺术欣赏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积极的休息方式,具有畅神益智的功能,艺术的这种功能甚至逐渐被运用到医疗方面。

b.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逐渐引起各国医学界和音乐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美、英等国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美国某些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位。

c.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宣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d.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在这种时刻里,人会感受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完美。他认为,“高峰体验”尤其存在于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中,即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候并感受到最高快乐的实现。

③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a.通过艺术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b.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二、艺术教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