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话——肺要清,更要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2 20:09:44

点击下载

作者:杨跃,王兴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肺话——肺要清,更要养

肺话——肺要清,更要养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肺话:肺要清,更要养/杨跃,王兴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535-7

Ⅰ.①肺… Ⅱ.①杨… ②王… Ⅲ.①补肺-基本知识 Ⅳ.①R25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1045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肺话——肺要清,更要养著  者:杨跃 王兴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8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535-7策划编辑:李书鹏责任编辑:李书鹏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中国肺癌诊疗规范执笔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养生堂》《健康之路》《健康有约》明星嘉宾

30年从医、20000台手术、接诊1000000例病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总医师

世界肺癌大会最年轻的中国受邀学者

多达50000科普文字、超100000粉丝点击

插图

老大夫的心里话

我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已经工作三十多年了,治疗过数以万计的肺癌患者,也亲自感受着肺癌患者的逐年增加,特别是以年轻的患者,女性患者增加为主。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肿瘤发病增加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像老百姓一样随意去“吐槽”雾霾和污染,我们需要用科学的证据说话,否则就变成了所谓的“砖家”和“叫兽”的造谣了。“霾”和“癌”这两个字,困扰着当下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雾霾之下,而且每一个人都几乎必定会有亲属饱受肿瘤的困扰。所以说这两个字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似乎很难彻底摆脱。但“霾”与“癌”的关系,有人不够重视,有人则过于夸大。

一直以来都很希望能够写一本良心的科普书,在这里我们不去鼓吹什么“食疗”和“养生”这些很吸引眼球的词汇,我希望的是每一个老百姓打开这本书之后,可以放心地阅读,去听一个老大夫的肺腑之言,去听科学的声音,而不会有丝毫的担心会被那些“想当然”的谣言混淆。

另外,中国的科普存在一个很大的盲点,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做谣言粉碎,然而却丝毫没有对真正的谣言造成任何的打击,因为你告诉了老百姓什么东西对健康没用,却没有让老百姓明白他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才会更健康。所以那些保健品、补品才应运而生,打着免疫、养生、保健的旗号大肆招摇撞骗。我们至少应当让患者保持一些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就好像英语的课文里说的那样,“多喝水,多休息,你就会好的”。

所以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老百姓既能够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也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健康生活,懂得如何看待中西医的结合,学会如何鉴别“不靠谱”的保健品免受不良商家的欺骗,哪怕有一个人,一个家庭可以因为这本书获得幸福,那么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也都是值得的。

另外,由于工作十分的繁忙,因此文字的执笔工作是由我的学生,也是我们科的王兴医生(在行@狼医生)来完成的,这是我们在探索的一种模式,如何能让老专家在如此高负荷的工作下也能够用书籍的形式来进行科普,如何调动年轻医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华。而事实证明,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他能够把我所有想说的转变成老百姓都能看得明白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朋友们,我阅读的过程就仿佛是自己在亲口说下这些话一样。所以我也说,三十年积攒的炮弹,经过这杆枪的发射,终于能够释放出它巨大的正能量。

希望这股正能量和正确的知识,可以帮助您正确的理解雾霾和肿瘤,也让读者真正体会医生的心,让我们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聊聊“肺话”。杨 跃2017年6月于北京第一章 实用防霾妙招

在柴静的《穹顶之下》镜头之外,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把雾霾的危害缩小到最低?

吃什么能防霾?口罩怎么戴……

防霾要从点滴做起,才能让我们告别这种『吸进去的病』。《穹顶之下》,我都说了些什么?

2014年10月底的某一天,一个姑娘经过院办老师的介绍找到了我。她并没有带任何的采访设备和录音设备,她就是安安静静地站在门口,耐心地等我给另外一个术后的患者看完片子。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个人,站在角落里,是那么平凡,却又让人打心眼里欣赏。

这个女孩叫柴静。

她说杨书记,我想和您约个时间,就和您好好聊聊关于雾霾的话题。为什么要和外科大夫聊雾霾?

因为工作时间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看电视和新闻,除了北京台、中央台以外,我对大部分媒体人都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是十分陌生的,特别是时下年轻人追的明星就更是不了解。从院办老师的口中我渐渐了解了这个叫做柴静的女孩,她是一个主持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

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作《看见》,后面我也曾买过一本研读过一阵子,开始逐渐理解一个专业的媒体人,如果能以一个专业的视角看待科学问题,将成为我们医学工作者最好的伙伴,他们不仅可以用客观和理性的视角来从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解析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话题,而且还能把思考带给大众,让人们可以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杨书记,我已经离开了中央台,现在就是想以我个人的名义做一期纪录片,讲讲我们身处在雾霾的环境,应当怎么应对和防范的问题。”“可是我是个外科大夫,我并不能解决雾霾,我能帮您做什么呢?”“我想看看雾霾究竟在肺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究竟雾霾对于肺癌的发病率到底有没有关系?我想为这个社会敲敲警钟。”

我当时有一些犹豫,在那一刻我在想我要不要帮她。尽管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外界对于那部叫做《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存在争议,究竟该如何判断它的动机,本身并不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应当考虑的事情。但我清楚知道的是,她纯澈的目光让我的内心燃起了一股动力,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也同样肩负着社会监督和社会督导的作用。

2008年,当那名儿科医生总结了无数的病例,发现三聚氰胺对小儿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的时候,她不仅仅是一名医生,她是这个社会的警察,她对三鹿牛奶的揭发让无数个儿童免受“毒奶”的危害,她作为一名医生,不单是在工作中救治了许多患儿,更通过这样的善举造福了整个社会。

我的使命感让我责无旁贷。“好的,我带您进手术室。不过我需要提醒您,雾霾的问题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它的治理在发达国家也需要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只能让大家注意保护好自己,您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因为我们没法让一个没法近期解决的问题造成社会的恐慌。”“没关系的杨书记,您说的我都明白,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应当这样浑浑噩噩地活,我们需要让社会和百姓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不会提雾霾和肺癌的问题,我只是希望用实际的画面让大家看看,雾霾是否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印记,让大家了解,我们是时候该注意加强防护了。”

她的理智和冷静让我十分佩服,几句话就说到了问题的关键,和作为媒体人懂得的处事方针。“杨书记,您放心,这是我的个人行为,也是我的价值观,我只是希望可以得到一些真实的画面,不会对您的名誉产生任何影响,如果真是那样我会十分歉疚。”

我是一个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大夫,而当我认为我已经能够用任何的胸科手术来拯救患者的时候,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被推到民生问题的风口浪尖上。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让一个姑娘独自承受这个社会舆论的压力。我不管别人如何去想,但在这一刹那,我只是知道,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应当履行社会赋予我的那一份责任。

在手术室当中,那一台手术做了3个多小时。柴静一直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偶尔也会提一些听起来就非常有专业、经过充分准备的问题。手术后,就有了我在《穹顶之下》的对答。《穹顶之下》当中的手术室访谈录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呼吸它都在,一个成年人像我们这样的人每天呼吸大概25 000次,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空气中的“微颗粒”在我们的肺里面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采访了一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患者,她是一个早期的肺癌患者,一位50多岁的女性,在医院的财务室工作,她跟家人都没有吸烟史。但是她却不得不在此接受治疗。

以下是我和医生、专家就此的对话:

麻醉师: “这个人抽烟吗?”

杨主任:“这个人不抽烟。但是她是山西的,是你们(柴静)老家的。”

麻醉师:“空气质量不太好。”

杨主任:“对,不干净。所以这可能是大气里面的东西。”

杨主任:“人体只有肺的淋巴结是黑的。就是因为人的肺吸了很多粉尘。淋巴系统是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就是防疫功能。”

柴 静:“当这个黑色的物质在上面沉积之后,影响它对癌细胞的阻挡吗?”

杨主任:“这要看是不是已经把它的免疫功能锻炼得疲劳了,所以你看今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呢,已经把肺的慢性疾病划为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是这场手术很成功,患者在肿瘤摘除之后基本可以康复,医生就把这个黑色的淋巴结摘下来之后拿给她的家人看。

家 属: “杨大夫,您能告诉我我家人为什么会得肿瘤?”

杨主任:“我只能根据我的临床的经验和推断告诉你,我怀疑是室内外的空气污染,世卫组织告诉我们,混合着各种化学成分的颗粒物被列为人类的一级致癌物。”治理雾霾我们得一起努力

临床病例只是这部纪录片里的一部分而已,它的初衷只是让老百姓能够意识到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也依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保护自己的肺势在必行而已,并没有把我们整个下午的谈话全部收录,只保留了其中一小段对话。

在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外宣布,确定室外空气污染为新的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吃发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呼吸甲醛等归为一类。而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国的人们,面临着更高的发病风险,因为这一区域的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可谓全世界之首。

在柴静的老家山西,由于燃煤的缘故,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空气污染指数严重“爆表”的状态。不同的浓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些在煤矿第一线工作的工人成了最严重的受害者,他们很多人因为职业的原因长期暴露在煤炭的粉尘当中,大部分人到了晚年都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或者是间质性肺病,而受害程度最高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在生活逐渐富裕的同时,依然要为生活付出健康的代价。

那么污染的空气是如何一步一步伤害我们的肺呢?我们先抛开肺癌不谈,就先聊聊肺病。如何保护你的肺?

肺脏是由不同级别的支气管构成的,首先空气被吸进来进入气管,其次是左右侧的主支气管,再深入就是各个叶支气管、段支气管、亚段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泡。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人体大约有600 000 000(6亿)个肺泡,展开的总面积大约是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那样大(90平方米)。

换一个比方,人的肺就像一棵倒过来的大树,树干就叫气管,然后左右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分成树叶。肺泡就相当于树叶,空气就在那儿待着呢。实际上,人的肺泡里面是绝对干净的。

假设我们的体内有两棵小树专门用来进行空气的过滤,他们把空气当中的氧气吸纳进血管,在进行了全身的供氧之后,再与此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但是对于空气当中除了气体之外的部分呢?也就是对于那些颗粒物,肺是如何处理的呢?

你可能会想,我把气吸进去,那么多灰尘,眼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有那么多呢。那为什么到了肺泡里面却是绝对干净、绝对无菌的呢?

由于PM2.5等物质并不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千百万年来,大气当中火山的爆发,动物植物的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一部分PM2.5,释放到空气当中,虽然从含量和浓度上远远不如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雾霾,但是我们的祖先也逐渐进化出了一套应对的方法,让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雾霾中顽强的生活,这就是肺泡表面的纤毛。

从气管开始,从“树干”(气管)到“树叶”(肺泡)要分为23级。在23个分级的过程当中,气管是越分越细的。假如气管是管子,里面这一圈可不是光滑的,所有的支气管,从喉部开始,一级一级往下走,大小气管里面周围一圈都是“毛刷子”。而这些毛刷都是细小到肉眼很难看到的程度。

肺部这两把“刷子”(医学上称为“纤毛”)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纤毛就像秋天里的麦田,每一个麦子的头顶都好像一把羽毛一样的刷子,随着微寒的秋风有规律的摆动着,而且它们的摆动只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摆动。而且因为它们是非常纤细的,因此任何细小的灰尘或者颗粒都会更容易被吸附在这些羽毛上,然后它们在用力摆动的过程当中,就会把那些有害的颗粒一直向喉咙的方向摆动。

如果无限放大这个过程,你可以看到麦田就像接力一样,一点点地把废物逆着重力向着上级的支气管传递着,一直传递到喉咙处,当喉咙处的颗粒物堆积到足够多的程度,人就会感觉局部有一些异物感,会产生喉咙很痒,之后随着一声咳嗽,就可以把这些废物咳到嘴中,形成痰排出体外了。

由于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咳嗽的反应较弱,不会像白天一样,一有异物就想咳嗽,但是在夜晚的时候,纤毛仍然可以尽职尽责地继续处理废物,把他们堆埋在喉咙处。因此每一天早晨,我们有时候都会觉得喉咙发痒,而咳嗽出的第一口痰往往颜色较深,这就是一晚上肺里面通过处理空气的废物所排出来的。

所以说,从支气管到肺,我们人体的结构就是这样精妙又完善,让肺泡里一定是既干净又无菌,保持最佳状态。要警惕这种“吸”进去的病

空气污染和吸烟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超负荷压榨我们支气管当中的“毛刷”。试想,当只是有一些颗粒进入到肺里,远远小于毛刷的含量,那么大多数都可以被排出体外,而如果当颗粒足够多,多到毛刷拼命工作也不能把空气洗刷干净,那么空气经过从气管到肺泡这长长的通道之后,依然有一小部分含有细小的颗粒,那么这些颗粒就会沉积到肺泡里。

而肺泡就好像一个个细小的树叶,就位于每一个气道的终端,到了肺泡之后,气体在短暂的一个呼吸的时间内停留,然后会被肺泡挤出去。挤压的过程依然还能把一部分剩余的颗粒排出,但是,如果颗粒再多呢?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是要经过无数个呼吸过程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每一次的呼吸都有一点点可能性会把空气中的颗粒留在肺泡中,那么随着颗粒存留的越来越多,终将会成为肺泡中陈旧的“土疙瘩”,从而再也无法排出。当颗粒像珍珠一样越积攒越大的时候,在肺的外面看上去,就是一个小黑点,如果患者还有吸烟或者职业暴露等情况,那么在手术当中,医生所看到的就是所谓的“黑肺”,肺的表面全是漆黑色的,可能夹杂着一些粉红色的正常肺组织,看起来十分吓人。

而当肺泡里积攒了足够多的颗粒时,肺泡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一个本身用来呼吸的空泡里如果有一半都是尘土,那它会失去收缩的能力。如果成千上万的肺泡都逐渐失去了呼吸能力,人就会开始逐渐出现慢性的憋气等症状。

另外,这些颗粒本身对纤毛也是一种损害,当纤毛被大量的颗粒附着,导致失去了洗刷的能力,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就更加会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直接进入肺泡造成伤害。

同时,当控制中的颗粒沉积在气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在局部形成炎症,然后刺激气道产生反应,让人有长期咳嗽、咳痰的症状,这在医学上叫做慢性支气管炎;同时如果反复的炎症形成了气道的塌陷和狭窄,就会让气体只进不出,在肺里形成广泛的“肺大泡”,叫做肺气肿,相当于很多肺泡被撑大撑破,从而永久的丧失了气体交换的呼吸能力。

上面说的两种,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医学上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叫做“慢阻肺”。我们知道,空气污染可以一定程度上造成慢阻肺患者的增加,另外,像我在纪录片中所说的那样,慢阻肺与肺癌的发生是明确相关的,那么雾霾到底能不能导致肺癌,我们在后面的章节还会提到。老慢支还能转变成肺癌?

目前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肺癌与慢阻肺并存现象严重。国外的研究者对5887例轻、中度慢阻肺患者(就相当于每年秋冬季节偶尔会犯咳嗽、咳痰这些老毛病的人,很多人如果进行肺功能检查,往往就能被诊断为轻、中度慢阻肺),进行了观察,15年后发现,1/3的慢阻肺患者死于肺癌。

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也发现,50%~70%的肺癌患者合并慢阻肺,提示肺癌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也显示慢阻肺是影响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也就是得了“老慢支”或者“肺气肿”的患者如果不幸又得了肺癌,那么他们的治愈率也不如正常的患者那样好。因为肺已经被损伤到这样的程度,相当于这部分肺组织的细胞存在严重的炎症,再往前一步就依然可能再次出现癌变。

慢性阻塞性肺病,无论是肺气肿还是慢性支气管炎,都是一直以来存在着的。在影视作品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爷爷说话的时候就会弯着腰,一只手捶着后腰,另外一只手握着拳放在嘴前,一阵阵地咳嗽,走一走路就容易气喘。

慢阻肺本质上是一种气道的炎症,简单说就是“吸”进去的病。当气道长期处于发炎的状态,肿瘤就找到了合适自己生长的温床。

肿瘤的本质是细胞增殖的障碍,它是建立在无数次细胞生长和死亡的过程当中,当有一次出现“变异”的时候,如果免疫系统还没能够及时地将其杀灭,就成了一团超级细胞,也就是转变成癌细胞,逐渐演变成一个癌细胞的军团。

而什么样的细胞更容易转变为癌细胞呢?就是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因为外界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刺激而加速正常细胞的死亡和修复过程的。假设支气管上皮的细胞在人的一生当中会更迭1万代,而因为空气中颗粒的伤害,或者吸烟等不良习惯而使它们更迭了10万代,相当于使细胞癌变的几率增加了10倍。

所以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吃烫的食物容易得食道癌,这是因为烫的食物造成的食道损害加速了食道上皮细胞的修复,反复的更新加速了食道癌的产生;肝炎的患者容易“转”成肝癌,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对于肝细胞的杀伤,对加速肝细胞的再生,而这个不断增生的过程就是肝癌产生的主要原因;肺癌也是一样,在支气管上皮反复泡在有毒的空气当中,细胞反复地增生,终究有一次会出现错误的生长,细胞转变成肺癌。

而慢性阻塞性肺病怎么诊断呢?我们习惯通过一个叫做肺功能的检查进行诊断,很多人只知道其中一个指标,叫做肺活量,而它是一个不那么客观的指标,它和每个人的肺容积,个头儿都很有关系,所以医生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指标来衡量肺真正呼吸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你在用力吹气的时候,第一秒结束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量。

我们打一个比方,当你吹起一个气球,然后突然松手的时候,气球会立刻把气体喷吐出去。也就是假设出气口十分通畅,气体会非常快速地进出,肺也是一样。但是当肺里因为炎症而出现小气道的狭窄时,气体的流出就会受到很大的阻力,本身能够很快排出的气体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排干净,一部分气体甚至还会在下一次的吸气之前仍然不能排干净,这就是慢性肺阻塞性肺病当中“阻塞”的含义。所以说通过第一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来衡量,是非常准确和客观的一个指标,根据这个指标就能够判断,你到底是否存在着慢阻肺?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

根据不同严重程度进行慢阻肺的分级,就可以让呼吸科大夫能够对症下药,也方便给患者最好、最适合的治疗。有的时候,慢阻肺是很难逆转的,但是能够用一些治疗方法进行延缓。

慢性阻塞性肺病、吸烟、肺癌是密不可分的,而空气污染是除了吸烟之外的另一个因素,我们不得不重视。别让雾霾给你的肺“添堵”

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免疫系统往往是由淋巴系统完成的,而在肺支气管的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用来防御肺和支气管可能受到的伤害。纤毛的冲刷大多数只能进行物理的防御,而对于附着在颗粒上的病毒、细菌以及化学性的毒物是毫无防备的。

而这个时候淋巴结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它主要可以通过免疫的识别和免疫的杀伤对附着在毛刷上的病菌进行攻击,并把“战斗的产物”吸收到血液当中,通过人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肺的淋巴结在体内是什么样的呢?它们不像腹腔的淋巴结那样粉嫩,而都是黑色或者褐色的。由于肺的淋巴结都是围绕着支气管生长的,所以在存在微小颗粒物沉积的时候,淋巴结往往首当其冲,会通过淋巴管把这些颗粒物回吸收到自己“体内”,从而不让他们伤害到肺泡。但是这样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做法往往也撑不了多久,因为当淋巴结被大量的颗粒霸占的时候,它将逐渐失去正常的淋巴结构,而从一个人体的斗士逐渐演变为一个年迈的老人,无论是炎症还是肿瘤,淋巴结都将缺乏识别和杀伤的能力。

而当免疫系统被空气中的污染物锻炼得疲惫的时候,支气管还在持续饱受着空气当中颗粒的损害,炎症反应时刻都在发生,终究有一天,炎症最终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在缺乏免疫能力的情况下,肿瘤就逃过了免疫系统的监察,从而存活了下来,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肺癌。《穹顶之下》是一部怎样的纪录片?

目前这部片子已经下线了,这点我实际是支持的,但同时我也相信,这部片子让大部分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了雾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方案,让社会了解到了形势的严峻,更让老百姓足够意识到了防霾的重要性。它就像一个石子坠落到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浪潮。

但为什么说我是支持它下线的呢?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现在的我们,总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舆论总是会站在弱者这一边,当一个消息告诉我们,我们呼吸的空气有毒,责怪、抱怨、谩骂接踵而来。

我们后面还会讲到,雾霾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立刻解决的民生问题。政府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机构,政府往往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自己。雾霾的解决非一日之功,因此过多地去宣扬雾霾的危害,会让老百姓每天处于危机感当中,而变得互相指责,终将成为一盘散沙。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也深受雾霾的困扰,我也希望快乐幸福地生活在蓝天下。当每次窗外出现让人愉悦的蓝天白云时,我也会赶紧打开窗,让全家都能呼吸新鲜的空气。

但我知道我们需要找一种合理的方式,让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理智地接受,并共同努力来寻找解决办法。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政府正在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我相信我们的环保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审核的每一个关口加大力度,我也相信我们的老百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但是雾霾的受害者,也是雾霾的制造者。我们也都是雾霾的制造者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其实是没有资格谈论雾霾的治理的,但是我也作为一个市民,谈谈我对它的看法。

我完全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雾霾问题,我相信这一定需要几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需要几代人携起手来解决。而雾霾的治理需要满足这样一种平衡,就是:雾霾的治理速度,雾霾对人体真实的伤害以及治理雾霾所要付出的代价,这三者必须要在达成互相妥协的平衡当中前进。

雾霾的治理速度,我们都希望越快越好,甚至希望今年有雾霾,明年就必须要杜绝。其实,雾霾的治理在发达国家一样是个老大难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一点不比我们轻,解决起来也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终究见了一点成效。例如,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有整整27年的时间,其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阻力。完全治理雾霾也用了近50年时间。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重要的还是先看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吃不饱的国家可以谈理想,谈环境。必须要先让大多数人吃饱、穿暖,才有可能让人去思考如何能更好地生活。在解放初期,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生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环保是有代价的,往往都是要以发展的停滞为前提的,因此当一个社会充分进步的时候,教育和文化领域发达,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雾霾对人体真正的伤害,我们上面也已经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也都承认,在雾霾之下我们依然可以生活,虽然痛苦但依然活着,我们固然希望每天醒来的时候,天都是蓝色的,空气中也能弥漫着花香。但是现在哪怕PM2.5能低于100,可能就都觉得还好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PM2.5下降到国际的标准,也就是25以下,我们会觉得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因为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能代替。

但是这样想的人们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总天真地设想雾霾是由一类黑心的工厂带来的?如果让那些排污量超标的厂子都倒闭,把那些厂长和官员都严办,很快就可以每天活得“APEC蓝”一样的美景了呢?

并不是。其实你只有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改变会为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强行关闭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真的好吗?恐怕未必,你的家人可能就在那个工厂工作,可能就指望着每月的那点微不足道的收入,但就是因为老百姓都需要蓝天,于是这家几万人的钢铁厂就倒闭了,几万个人面临失业,之后政府又可以拿怎样的岗位来安置这些下岗职工?

没错,我们有时会摆着一副圣人的姿态来居高临下地认为,那些任何与污染有关的机构也许应该统统消失,但是我们又何曾设身处地地去想,那里面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同胞,他们也爱蓝天,但他们不能没有工作,毕竟他们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员,天塌了他们的人生就垮了。

这里就自然说到了为了治理雾霾所需要的代价。我们知道,雾霾的产生有种种原因,其中不完全的燃料燃烧可能占30%~50%,而汽车尾气也要占20%~30%,我们在提到这方面问题的时候总会认为,主要问题在于重工业,而其他国家的汽车更多,不是也没有中国的雾霾么?相当于,我们总在希望别人改进,希望别人妥协和放弃,而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实际是一种非常自私的想法,而这种想法遍布于各行各业当中。似乎我们认为可以继续开着车,抽着烟,对雾霾和政府破口大骂,自己却丝毫不认为应当做出一点努力。

我们总是在希望别人改变,但是却不能允许自己的生活出现一丝一毫的损失。

另外我们都知道,农村有着烧秸秆的习惯,原来的农民烧秸秆是用于做燃料,这样燃烧的时间不固定,因此随着大风吹散,就很难成为严重的污染源。而现在由于秸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作为燃料的能量效率极其有限,因此通常会在收割之后大量地集中焚烧,而家家户户这样做,会产生大气无法短时间内净化的PM2.5。资料显示,以北京地区为例,2011年农业秸秆产量为224.7万吨,其中有45%被露天焚烧,因焚烧秸秆而排放的PM2.5总量为2.48万吨。又例如在2008年10月底江苏暴发的一次重度雾霾事件当中,江苏本地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达到了32.4%,这也就是有些城市竭尽所能地搬走了化工厂,控制汽车上路,鼓励清洁能源,但是空气质量还是得不到改善的原因。

那么中国也会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治理雾霾吗?

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而经过了近50年,英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 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 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 年)。在法律的约束下,也是经过如此长的时间英国伦敦才成为了现在这样的花园城市。

但是中国可能不需要走这么长的路,因为发达国家花了很长的时间用于清洁能源的研发工作,而学习和借鉴对中国人来说从来就不是难事,可以说我们的科研能力具备创造如此能源的能力,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仍然需要进行不断地转型,才能够给新能源更广阔和宽松的市场。

我相信雾霾的改造非一日之功,我也相信柴静和我们一起手术的那个下午没有白费。我们让这个社会看到了一些真实的东西,我们需要给它一些时间,让它冷静地转型,理智地进步,终将有一天,我们的蓝天越来越多。雾霾究竟有什么危害?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雾霾究竟是什么?

雾霾雾霾,很多人认为雾霾是一个整体,其实雾和霾是有区别的,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般当相对湿度大于90%时出现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下降是由雾导致的,意思是“水汽”太大了,我们生活在云里面了!而一般当相对湿度小于80%时出现的烟雾缭绕,就不是由水汽导致的,而是由其他的细小颗粒物悬浮在空气当中产生的,这就是霾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通过肉眼来辨别,所以就统称为雾霾了。

那么哪些物质能够把天空染成灰色的呢?目前认为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都能使大气混浊。有朋友会问了,灰尘那么小,怎么会引起那么大的霾呢?其实,就好像黄河水中的那些沙子一样,如果数量足够多,并且处于均匀的悬浮状态,就可以大大地降低透光率,就好像黄河水从远处看上去就是浑浊的江水,是因为里面混杂着不计其数的泥沙。

形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颗粒物,包括PM 2.5,PM 10等。

在过去的时候,我们常用“可吸入颗粒物”来体现空气质量的优良状态,而这其实往往是PM10,或者有些时候是PM 10和PM 2.5的总和,实际是不确切的,而当我们更细致地去研究不同PM 10和PM 2.5的时候,才发现真正致病的元凶。

PM 2.5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并不代表任何一种特定的物质,而是一种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的总称。它之所以是最棘手的一种颗粒物,主要是由于它可以长期飘浮在大气当中,既不下沉,也不上浮,所以才能长期稳定地造成空气污染。所以PM 2.5越高,我们认为空气污染越严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 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并且可以飘浮到非常远的地方,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10指的是直径约10微米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十分容易沉降,因此很容易沉积在我们的鼻腔和肺当中,它也是空气污染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把肺当做一种“滤网”,实际上真正能在鼻腔、口腔沉降,而容易被排出体外的是PM 10,因为PM 10的颗粒较大,很容易在过程当中被纤毛过滤掉。而PM 2.5因为颗粒太小,所以才能穿过重重的阻碍进入到肺泡当中。而真正进入肺泡当中的颗粒,才更容易产生危害。这是因为进入肺泡的不止是颗粒本身,而是颗粒上所携带着的各种病毒和细菌,甚至是各种致病致癌物,长期存留在肺泡当中产生持续的刺激,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雾霾真的能导致肺癌吗?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点。从70年代到现在,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在持续下降着,而到近年来维持到了一定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增长。根据最新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12年的数据显示,当下肺癌的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50,也就是千分之0.5左右。我们在讨论污染、转基因等等这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话题同时,需要知道,一切仍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 机 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报告,首次明确将大气污染确定为人类致癌物,其致癌风险归为第一类——“对人类是致癌物”。报告指出,有充足证据显示,大气污染与肺癌之间有因果关系。3

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表明,PM 2.5 提高 5~10μg/m,肺癌的发病率上升20%左右。3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PM 2.5的标准是25μg/m,而我国因为国情以及我国人口对于环境污染的耐受情况,制定的标准相对宽松,333为75μg/m,那么也就是说,从25μg/m升到 75μg/m,增加了 50μg/3m,患病风险也许增加大概100%?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健康标准下生活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患病风险依然比国外的居民增加了1倍的肺癌风险?

不是这样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学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统计学问题。所以下面我来和大家讲一讲如何来科学地看待科学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也没你想得那么“靠谱儿”

没错,从欧洲和美国两项如此大型的研究看来,PM 2.5,也就是雾霾的主要成分与肺癌的确存在着相关性,不过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两项大型的研究,无论如何,都叫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就存在一个没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两组之间的偏移。举个例子,假设有人研究说,常吃海鲜的人皮肤比不吃海鲜的黑,发到朋友圈当中以后,很多人就会给老朋友赶紧转发,告诉他们不要吃海鲜了!吃海鲜皮肤会黑!可是我们再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天大的笑话!如果去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吃海鲜的人往往都处于沿海地区,因为长期下海作业,因此风吹日晒久了皮肤自然会黑。所以说吃海鲜和皮肤黑之间只存在“相关性”,而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吃海鲜这件事情,导致的皮肤变黑。

雾霾也是这样,在研究当中,研究者需要把一切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抛开。例如雾霾重的城市往往人们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导致的肺癌增加?又或者是不是因为饮食结构、运动状态和空气质量好的山区差别较大,因此导致的肿瘤发生?虽然我们看到研究者列举了非常多的因素,证明他们已经考虑了足够多的因素,我们知道,终究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因素是没有办法进行计算的,研究只能得到一个“相关性”,无法证明雾霾就是肺癌的罪魁祸首。

当然,从目前的研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上看,我们必须承认雾霾确实能够增加肺癌的发生率,这是我们没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国家的PM 2.5经常会出现300甚至500的情况,那么从发病率的计算上看,会增加1000%~2000%的发病风险,就是10倍到20倍!

至少从结果上,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是绝对不可靠的。因为这样的计算不是基于科学的推算,而是基于我们的推测。因为我们假设,每增加一点PM 2.5,就会增加一点风险,而这个公式是没有上限的。

这是错误的。我们要了解的是,在发达国家,PM 2.5一般只会在3325~35μg/m之间浮动,最高的时候也不过50μg/m,因此他们研究33的内容主要是当25μg/m升至35μg/m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状况,而当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是否结果还能呈线性关系(意思就是只要PM 2.5一直提高,肺癌发病率就一直会以同样的比例倍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国家需要用自己的数据来进行验证。

但是即使当下存在如此多的“致癌物质”和“患病风险”,肺癌的发生率就稳定在了千分之0.5这个级别上,我国并没有因为雾霾而导致发病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十倍甚至二十倍,这就说明,虽然我们知道雾霾对人体应当是有伤害的,但是伤害的程度并没有那样夸张。“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被一些致癌物质所污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致癌评估的“专著大纲”主管库尔特·斯特拉伊夫说,“我们现在知道,户外空气污染不仅是公众健康的主要风险,还是导致癌症病死的最主要环境因素。”

按照斯特拉伊夫的说法,大气污染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癌物,甚于被动吸烟”。不过,斯特拉伊夫强调,就个人而言,大气污染构成的风险较“低”。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要刻意为雾霾开脱?绝非如此,我也恨雾霾,但我也会理智地去对抗它,我首先要知道它有多可怕,我才会知道我应当以怎样的程度还击。例如说,只要吸雾霾就会提高20倍的雾霾发病风险,我宁可不去上班,毕竟是要命啊!但是假设说雾霾能提高1倍肺癌发病率,我还会考虑在有防护的情况下去工作,毕竟对普通人来说,肺癌的发病率只是千分之0.5,而增加1倍也无非就是千分之一,这个概率我是能够接受的,因为我还要生活,我不能因为雾霾就放弃生活的勇气。我的确有无数的可能性出国选择更好的生活环境,但中国是我的祖国,这是我赖以生活的土地,这个社会赋予了我责任和使命,我能够用我的所学来回馈这个社会,我认为这个意义比那一辈子千分之一的患癌风险要重大得多!雾霾危害最大的并不是肺癌

上面说了,雾霾虽然能够增加肺癌的发生,但是也并没有我们想得那样夸张。但实际上,雾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肿瘤的增加,更多人受到的是雾霾所带来的非肿瘤性疾病困扰。

长期暴露:长期居住在高PM 2.5污染浓度的环境中,会导致肺部功能的减弱,引起慢性支气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对美国哈佛等6个城市进行的队列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会显著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一篇美国的研究表明,美国50个州暴露大气污染16年的近50万成年人的生存数据显示,PM 2.5年平均浓度每增3高10μg/m,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增加6%。还有研究发现,大气PM 2.5浓度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有关。此外,大气污染长期暴露还与心律不齐、心衰、心搏骤停的危险度升高有关。同时,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

为什么长期的雾霾还会导致心血管的疾病呢?首先,肺功能降低,本身对心脏的供血就是一个挑战,呼吸较差的情况,需要心脏的搏动更加“勤快”,才能够满足机体的需求,我们知道,冠心病往往就是在紧张激动的时候才容易犯,所以长期处于雾霾的状态,让我们的心脏每天都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长年累月自然会加重心脏的衰老进程。

另外,PM 2.5也会刺激肺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这些炎性的小分子会进入循环当中,刺激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而损伤的累积也同样会造成脂类物质“乘虚而入”,在血管内皮下形成斑块,最终形成冠脉的狭窄,导致冠心病。

短期暴露:短期暴露于PM 2.5污染中,如几小时或几天,会加重肺部的疾病,引起哮喘、急性支气管疾病,还有可能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易感性。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群来说,短期暴露于PM 2.5污染中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和心律失常。健康的儿童和成人在PM 2.5污染浓度升高时,可能会感到暂时性的刺激,但不会导致特别严重的影响。同时,老年人和婴幼儿很容易受到短期高PM 2.5暴露的危害而出现严重疾病。

从医疗的角度,当每一次严重雾霾来临的时候,都会造成急诊室爆满的情况。我们知道,很多人其实都有着“气道高反应性”的毛病,有些人表现为哮喘,另外一部分人症状比较轻,但是在闻到花粉、汽油甚至雾霾等刺激性气体的时候会一个劲地咳嗽,这都是因为一些过敏原的浓度升高之后,会刺激人体的小气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刺激机体一直咳嗽,来排出气道因为炎症的刺激产生的分泌物。

因此在雾霾来临的时候,哮喘大发作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是因为空气中究竟有多少有毒害的物质,而是因为过敏原可以附着在空气当中的细小颗粒上,然后更容易进到气道内部产生刺激。另外,病毒和细菌也同样会通过附着在颗粒当中侵入人体的肺内,本身只是上呼吸道感染,却因雾霾而被加重为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等疾病。

另外,肺功能瞬时下降也同样对心脏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假设患者既往就存在心脑血管的狭窄,那么在一个急性事件的诱因下,肺功能告急,心功能承担了几倍的负荷量,有的时候当人体的代偿能力无法满足机体的需要的时候,一切就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产生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生命危险。

我们所谓的雾霾防护,首先要保证不要让人因短期暴露在高PM 2.5的环境而发生意外风险。

雾霾对于儿童和老人的影响会更大,可喜的是,我们的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雾霾最重的时候,会让学校放假,让孩子可以不要在雾霾下的操场奔跑,让孩子不要在小的时候过多地受到雾霾的侵害。同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较多,器官功能较退化,因此在雾霾的刺激下更容易引发一些旧疾,甚至造成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从而让全家为此奔波。

我希望和朋友们讲的是,雾霾本身的确存在危害,但是忽略PM 2.5的浓度而直接谈雾霾的危害是不科学的。我们都知道如果雾霾的浓度无限增加,那必然会造成毒气实验的结果,而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的环境都远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能谈雾霾,而是很多朋友听到雾霾就被吓破了胆,认为每一口霾都会让自己吸入一份危机。

每年真正雾霾最重的时候并没有几天,我们需要做的,一定是加强防护,特别是对家庭当中免疫能力较为低下的老人和儿童,他们有的时候更缺乏对雾霾充分的认识,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因此我们自己首先不要惊慌,其次要让家庭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雾霾有正确的、充分的认识。

我们不怕雾霾,我只怕不知道雾霾而已。

只要知道它存在,我们就有办法。雾霾天吃什么最好?

食疗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自古就讲究:医食同源,就是说既然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里面包涵着各类食材的搭配,而且很多食物也都被认为存在着特殊的功效,那么古人就研究出了一套体系,让食物的搭配本身和中药的搭配一样,通过各种食材阴阳互补,使机体在进食之后达到更加均衡的调理,补气、泻火,养身、清热等功效集于一体,让人吃饭如同吃药一般的效果,却又不带来任何副作用。当然,很多时候也不排除有一些一厢情愿的想法,但是却根深蒂固地扎根于这片土壤数千年,我们至少应当认可它存在的价值。

同时,中国地大物博,饮食结构也是千差万别,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我们看到自己的饮食文化也不禁自豪咱们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也深深为在中国作为一名“吃货”而感到幸福。长辈们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推荐给我们如何吃才能“长寿”,怎么吃才能不得病,作为一个专业大夫,我很多时候也不太当回事。但是当有一次我走进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畅销书,题目全都是“得了癌症这么吃就对了”、“得了肺癌怎么吃?、“吃好才能活好”,当我看到所有书名基本都要带上“吃”之后,我终于决定要写一本科普书,让大家醒一醒,真正合理和科学地看待食疗养生的问题。“食疗”——你真的理解了吗?

很多患者会在手术后问我,杨大夫,到底能不能吃海鲜,到底有没有忌口,吃点什么才能不得这个病?其实很多大夫和我一样,都是随口回答: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不用特别注意吃什么,健康饮食就好,不要相信那些保健品。

其实这是一个最标准的回答,也非常正确,但是实际上我们都做错了一件事情,我们只是告诉病人不要做什么,却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有时候,你甚至告诉他们一些比较健康的食物,让他们知道这个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预防肿瘤,效果也比什么都不说要好得多。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和病人说,适当多吃点大蒜,提高一点点免疫力,其他保健品您适当少吃一点就好,多吃反而无益。大多数病人对这样的建议接受度较高,因为适当吃大蒜本身是无害的,又是国际上推崇的抗癌食品,让老百姓躲开了那些保健药的营销骗局。

那很多人会问,食疗真的有效果吗?其实要从两个方面来说起。

对于肿瘤来说,食疗的确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起到疗效。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的网站上(http://www.aacr.org)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段描述:“没有任何单一的食物或者食物组合可以帮助你远离癌症,但是也有充分的证据表示在食谱当中增加蔬菜、水果、全麦和豆类食物可以帮助你降低很多癌症发病的风险。”

大家要知道,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人说的,因为中国人最讲究食材的搭配,从而达到最佳的抗肿瘤效果,然而实际上的效果可能十分有限。

很多人又会问,外国人觉得没用不代表就是没用,我们中国人几千年这么吃过来,是用实践证实的真理。其实仔细想一想,人们的平均寿命从几百几千年前的40~50岁提高到现在的74岁(北京),都是这几十年来的事情,而过去活到六十岁已经算是高寿了。对于肿瘤来说,更是由于西医的发展,让肿瘤的死亡率在几十年内下降了40%之多,乃至现在发达国家各类肿瘤的平均治愈率已经达到了60%左右,这些都不是简单吃一些保健食物就能解决的。

另外一方面,当然也是更多人关心的问题,就是食疗到底有没有养生作用。其实这方面我是认可的。大部分人都没有疾病,但都处于所谓的“亚健康”的概念当中,就是总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例如长期的失眠、多梦,胃肠功能较差,咳痰黏稠、无力等等,那么利用这些食物的搭配,确实有的时候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

其中有些我们是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的,例如西瓜吃得多会“利尿”,这并不是因为西瓜本身的功效,而是因为西瓜本身绝大多数都是由水组成的,所以国外对于西瓜的拼法是watermelon,也就是翻译成“水瓜”,所以当摄入大量水的时候,本身尿量就会随之增加。西瓜基本是糖水,糖在血管内2个小时就会被代谢和吸收干净,于是水很快就会排出体外。

当然也有一些食物的功效是被人曲解的,例如很多人会认为猪血可以排毒,其实应当这样理解,猪血在食用之后,任何动物的血液中都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在胃酸的消化下裂解,其中的铁元素会和胃酸结合而形成黑色的硫化亚铁,同时,血红蛋白的一些分解产物会刺激肠道蠕动的增加,有效的促进排便,这样在我们看来,好像是把很多黑色的物质排出,非常像武侠小说里面那样,在主人公中毒之后,可以用内力逼出一口黑血,就是把毒排了出来。其实,它就真的只是正常大便混上了硫化亚铁而已。例如说多吃黑色的木耳,也和这个道理相似,是一种愚昧大众的做法。

而这种做法最近被用到了雾霾天儿的“清肺”上,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排便是黑色的,一定是把肺里的毒排除来了!其实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首先并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其次我们在其他章节提过,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药物增加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稀释痰液,让痰液更好咳出,但是肺泡是个死胡同,对于已经沉积在肺深方的PM 2.5来说,往往类似于判了无期徒刑,进去之后大多数都没有出来的可能性。因此不要让任何昂贵的食疗,或者保健药打着“清肺”的牌子榨取你的钱财。

我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和太太也会就食疗养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做饭的时候,一样会考虑偶尔喝个鸽子汤,偶尔吃个海参,或者在炖汤的时候适当加一些枸杞和人参片等等。因为中国人终究对中医的理念抱有着一些情怀。因为终究需要吃,很多时候每顿饭吃什么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因此食疗的食谱也帮助我们省了很多做选择的麻烦。我们很多时候再也不用商量今天晚上吃什么,而是照着一个食谱,定期按上面的去做就好。

我本身也喜欢做饭,有几样拿手的小菜,每次来了朋友都能露两手。在做饭的过程当中,你确实能体会它与国外的习惯是不同的,中国人在“吃”这方面有着更多的讲究,我们不讲蛋白摄入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而是讲食物的食材之难得,用料之讲究。例如雪山的牦牛肉、大连的海参、东北的野山菌都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品牌,去进食的过程,本身就从内心当中觉得舒适,这是中华文化给我们的一项福利,这些食物的“讲究”从科学的本质上并没有带来任何差别,但是却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感。好生活,好心情,本身就是所谓“食疗”的最大价值,这点我认为我和朋友们都是一样的。

唯一的差别是,我深信它无法带来任何对抗肿瘤的作用,但是我也深信我们的生活,它可以让我内心平静、幸福,感觉作为一个中国“吃货”特有的自豪感。国外的“食疗”长啥样?

首先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官方网站(www.aacr.org),上面对于肿瘤的预防,饮食的推荐都有十分客观和严谨的说明。其中也根据目前所发表的研究罗列了一些食物,看看下面这些食物,你是不是经常吃。

目前已有的:

√浆果类食物

√深绿叶蔬菜

√大蒜

√葡萄和葡萄汁

√西红柿

刚刚更新的:

√苹果

√蓝莓

√西兰花&菜花、卷心菜等蔬菜

√车厘子(樱桃)

√咖啡

√蔓越莓

√亚麻籽

√葡萄柚/西柚

√豆类食物(菜豆、豌豆、扁豆)

√大豆

√南瓜类

√茶

√核桃

√全谷类食物

即将加入的优秀食物:

√巴西莓

√黑莓和草莓

√胡萝卜

√红辣椒

√柑橘类(橙子/柠檬)

√甘蓝菜

√蘑菇

√坚果

√洋葱

√木瓜

√石榴

√菠菜

√西瓜和其他瓜类

网站上对于如何吃,怎么吃也给出了很客观的建议:“在实验室的检测当中,每种单一的食物当中包含很多矿物质,维生素和生化因子,可以有效地起到抗肿瘤的作用,但证据也表示,只有按照一定的食谱进行整体摄入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抗癌作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推荐,人每天的饭碗里至少包含2/3盘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大豆。”

当然,这个推荐我认为更符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人可以理解为米饭+水果沙拉+菠菜+炒扁豆,然后剩下1/3盘可以适当吃肉蛋奶类食物。

放眼望去,好像都是平常吃的食物对不对?

没错,其实中国人在保持营养的均衡性方面是不亚于国外的,我们不但会进行丰富的食材选择,还懂得如何让食材之间的味道相互搭配,提高进食的口感。

当然,中国的煎炒烹炸也有自身的问题,第一是在油炒的加工下,让食用油的摄入过量,另外也容易因为食物的过度加工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因此在烹调的过程当中也应当注意“变着花样来”,今天吃蒸鱼的原汁原味,过两天再换个红烧的体验酱汁的饱满,菜也可以偶尔煮着吃,偶尔炖着吃,偶尔炒着吃。虽然说,没有一样食物的烹调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最佳的营养状态,最利于人的吸收,但是通过不断调整方式,可以保证大部分食物的营养可以充分被人体吸收,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第二个问题是在烹饪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各种烟尘,长期做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