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之散文集水墨三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3 08:21:42

点击下载

作者:杨焕之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焕之散文集水墨三春

杨焕之散文集水墨三春试读:

前言

《水墨·三春》这本散文集是我近20多年创作的结晶,记录了从80年代后期我开始写作时留下的一些人生感悟,也是我内心的真情流露。集子里有我青涩时期的习作,有我浏览名山大川时的感情抒发,也有一些生活的点滴,是我几十年来的生活轨迹和心灵写真。由于作品写于不同时期,其中有成熟一些的,也有显得幼稚的。20多年的抒写,不管它怎么样,都是我人生的积淀,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和感情。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自我欣赏了不知多少次,熟悉的几乎可以随时吟出。对文中场景、季节的感受,仿佛是心血的凝结,每个字都是我用笔认真的写在纸上再精心打印出来。这些文章有的发表过,有的没有发表,多数没有发表过。不管怎样,我都是一篇篇的整理出来的,像收藏的宝儿。现在重读早期的作品,虽然青涩幼稚,但那是我成长的足迹,把它用到里面,甚至替换了我现在的一些作品,因为那个时代,那段青春,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在矿上上班时、下班后那些感受最是思念。如那篇《丝丝春雨》,是我雨后心情最好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雨中的心情最愉悦的时候的感悟,那些句子和溢美之词,不是我刻意的去搜寻华丽的词句,而是内心的真情告白。那时候,因为每个家庭都还没有淋浴器,都是在矿上的澡堂洗澡。文章中写了刚洗完澡就下起了蒙蒙细雨,尤其是洗完澡再伴着小雨,骑车或漫步回三四公里外的家,那感觉是很惬意的。那时空气没有污染,也没拉地销煤,更没有现在的雾霾,加上刚洗完澡,从里到外都是很干净很清爽的。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矿上和工人村之间两边的桃园、梨园、苹果园和草莓地,路边沟坎里的一汪汪春水,那时的春天真是鸟语花香。矿上通往工人村的路两边尽是柔媚的垂柳和高高的白杨,在细细的春雨中,嗅着那春的气息,望着那袅袅的杨柳,迎着令人清爽的金风玉露,环视着那数不尽的鲜花、小草,我不禁想说:生活啊!何其美好!人生啊!何其美丽!我愿作一瓣美丽的桃花,清新的小草,典雅的叶片,永远地沉醉在春风里,沐浴在春雨中,融化在春潮里。我愿化作丝丝的春雨,永远地滋润着万物,滋润着大地!那是我的真实的感受!

还有那篇《雨西湖》,那是梦想的雨中的苏堤漫步,雨中的西湖荡舟。第一次上杭州,住在西湖边上,很是激动。傍晚,去苏堤上走一走,去品味钱塘底蕴,去抚摸六桥烟柳,去感受细雨中的苏堤漫步,去享受西湖一叶扁舟。这一次的梦想都达到了,所以就有了《雨西湖》。一段文字,一段历史,是人生的经历和体验,是易逝的年华和见证。我很珍惜这本见证我人生经历的散文集,很幸运有这些浸墨笔端的文字陪我走过了人生的青春年华,也真切的希望它能与您一起分享我作品中美丽的一切。

最后感谢那些为本书提供帮助的同事和朋友们。杨焕之2014年2月27日(书中照片除《苏菲》、《又到清明》、《坚强的祖母》以及作者与别人合照的几张照片外,文章中所有照片均为本书作者杨焕之拍摄。)第一辑雨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到杭州一游,在雨中的西湖荡舟,在迷人的苏堤漫步,任六桥烟柳轻拂,让细雨滋润干涸已久的心田。

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得以拜识西湖,并欣赏了她那雨中带露的容颜。

西湖,环湖山峦叠翠,花木繁茂。峰岩洞壑之中穿插着泉池溪涧,青碧黛绿丛中点缀着楼、台、亭、榭。

湖边小憩中,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白乐天的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意思是杭州的精髓在湖。想到此,倦意顿消。于是,在附近的楼外楼饭店匆匆品尝了西湖醋鱼之后,便疾步登上了游船。不料,还未坐稳,天边乌云滚滚而来。此时,心里一阵高兴:天遂我愿,可以雨中观景了。

倚栏望去,阴沉的天色骤然变暗,湖心亭和远处的苏堤变得模糊起来;刚才还在水面追逐嬉戏的燕子,不知躲到了什么地方。片刻,随着阵阵的闷雷声,一道白花花的雨幕已推到船边,只见“大珠小珠落玉盘”,水天一色,真是壮观。

急风骤雨到底不能持久。一个多小时后,雨渐渐小了,刚才还飞珠溅玉的湖面,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船开了,在细雨中慢慢地向湖心岛驶去。

有人说,山因雨而娇。那么,眼前的景色,也可谓湖因雨而媚。特别是这雨中的湖,在山的偎抱中显得更娇媚。放目四顾,细雨霏霏,一片空蒙,美丽的西湖,多么像一首抒情的朦胧诗,一幅浓郁饱满的泼墨画,更像一位脉脉含情的少女,被家规甚严的父母披上了一袭轻纱,使人难以窥清她的真面目,使其更神秘美丽。

放目四顾,细雨霏霏,一片空蒙,美丽的西湖,多么像一首抒情的朦胧诗,一幅浓郁饱满的泼墨画。

船儿悠悠,思绪悠悠。遐想中,脑际间闪出一行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苏轼的七绝,是世人公认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既然是千古绝唱,诗意必然符合实际,尽管如此,眼前的直观景色告诉我:细雨溟濛中的西湖,与风和日丽中的西湖是绝不相同的。雨天应比晴天更美,这也许是我作为一名北方人的偏爱。雨天使人与景物产生了模糊的距离。距离感往往产生神秘感,而神秘感又最能撩人的好奇心。所以,雨天的韵味,使之有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感觉。“游客们下船请注意,路面有些滑!”耳畔响起游船工作人员善意的提醒,这吴侬软语听来与这湖山一样美,使人倍觉亲切。抬头一看,噢,湖心岛到了!下了船,拾阶而上。仰面见亭柱上镌刻着副对联:疑是玉人临镜坐,恰从银汉泛槎来。横批:水摇槛碧。看着这副联,不禁让人感到这湖心亭,多么像一位冰清玉洁的美人面对西湖这面巨大的镜子在梳妆,在揽镜自照,在顾影自怜。

继续前行,我才进一步领略到了湖心亭的醉人之处。垂柳、桂花、八仙花、杜鹃等碧绿的南国植物,在细雨的润泽下更加悦目动人。来到湖心亭一角,透过条条柳丝和细雨,可见浩浩的湖水,隐隐的苏堤。湖光山色,如虚似幻。此时此地,给人的感觉是:湖在山的怀抱里——亭在水的拱卫中——人倚垂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雨中。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是山、水、人、雨的真灵契合。到此,无须吃斋念佛,即可使人如至仙境,这便是西湖特有的魅力。这魅力使人物我两忘,仿佛自己已化作丝丝细雨溶入这黛山碧水之中了。

在湖心亭徜徉,听人说,赏西湖景,湖心亭最佳。是的,在此观景,无论是天高气爽的秋日,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无论是白雪银甲的寒冬,还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这里都是迷人的。试想,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湖上荡舟之后到此席地而坐,或品茶论诗,或飞觞醉月,然后像张岱《西湖七月半》中写的那样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该是多么惬意。

望着湖上亭中的美景,不禁想起了柳永的《望海潮》中的一些词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确实是大手笔,寥寥百十来个字即绘就一幅人间天堂的画卷。难怪这词被金主亮看到后,对江南垂涎三尺,遂遣画工潜入江南,为他画了一幅《虞山美景图》。画面上,金主亮一手执鞭,脚踏虞山,顶天立地迎风狂笑。据说,这幅画很得金主赏识,也更加坚定了他投鞭江南的野心。

游船泊岸。细雨仍在飘洒着。

归途中,我的情思,亦如这绵绵细雨,难舍难离。

思忖:西湖的美景,皆因一个“雨”字。

不是么?西湖的雨,是多情的雨。正是这雨,造就了白娘子借伞的美好传说。西湖的雨,有时是悲伤的泪。正是这泪,才使得岳飞的忠魂得以慰藉。正是这缠绵不尽的雨丝,从古洒到今,浸润着这锦绣湖山,引得天下英雄竞折腰,将其誉为——人间天堂。

在雨中依依不舍的与多情的西子湖惜别。

那“青鞋踏雨寻幽径”的况味,令我不忍离去。

昔人谓:“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把西湖雪景描写得更加令人神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有机会,我会再去看那鸟飞绝、人踪灭的西湖雪景的。但此刻,我依然沉醉在这细雨濛濛的西湖雨景中:哦——西湖的雨,哦——雨西湖!梦里水乡

从没有去过水乡。第一次和水乡见面是在陈逸飞的油画里,那周庄古镇的水乡风光,那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都令我对水乡古镇——周庄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

终于站在了陈逸飞画中的双桥上,不禁为这魂牵梦绕的水乡风光陶醉不已。这古老而又沧桑的双桥啊,曾目睹了周庄多少动人的故事?也许有无数的周庄人,曾从这里走过,去蛙声一片的稻田耕耘,去青翠碧绿的菜地劳作;也许有无数的少男少女在这里擎伞相伴,漫步雨中。双桥——你多像一把金色的钥匙开启着周庄这天堂般的金锁。

此刻,站在桥头依水望去,那沿河而建的民居古意盎然:那灰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那各种造型的窗子、木格、回廊,那窗下虽斑驳却很坚固的石基,那一家家通向小河的石埠,都参差错落地沿小河远去……

镶嵌于心的不仅是站在桥上所观赏到的景色,还有这里的民居中那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千年古韵的江南风情,那种水乡文化的集大成。此处不远处的是张厅。站在双桥上即能望得见张厅,据说这里曾是朱元璋的幕僚徐达弟弟的故居,破败后卖给了张姓人家。这里即是“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地方。门前到小河还有几步远是一条小路,河边有一溜的杂树,这里有月亮的晚上,一定是树影婆娑,月移花影,幽静迷人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就是坐船在月色中从这条水路去荒岛的。从小路(沿这条河不远)就是张厅,进得张厅便是客厅。客厅和后面的花园间便是一条小河,河上面用木板连接,木板两边是精雕细刻的“美人靠”,也是张家乘凉的坐椅。“美人靠”上面是遮雨的长廊直通花园。坐在这里既能看到后花园里种着的芭蕉、栀子等具有江南韵味的鲜花绿草,又能感受到沿河吹来的微风。夏日的夜晚坐在这里一定是很舒适惬意的。据说张家廊下的小河是直通上海黄浦江的,如果张家要去上海,从家中坐小船,然后到村外换大船就可以直到上海。这种情景在北方、在大漠你无论如何是想象不到的。

此刻,站在桥头依水望去,那沿河而建的民居古意盎然:那灰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那各种造型的窗子、木格、回廊,那窗下虽斑驳却很坚固的石基,那一家家通向小河的石埠,都参差错落地沿小河远去……

双桥古镇的水乡风光之所以让众多的游人心驰神往,不仅仅是此处的水乡风光,而且这里还有着众多的民间传说。据传,江南巨富沈万山,曾经捐助朱元璋修筑了一半的南京城墙,与朱元璋有着很深的交往。有一次,朱元璋到沈家作客,其中有一道菜“红烧蹄膀”。皇帝面前不言刀,朱元璋有心要难为一下沈万山,要他不用刀把蹄膀分开。只见沈万山不慌不忙地从蹄膀中抽出一根扁骨把蹄膀从容分开。朱元璋暗想,你沈万山富可敌国,聪明绝顶,又是犒军、又是修城墙,你到底有多少钱呢?于是乎沈万山和他的儿子便以“犒军惑众”的罪名被充军发配云南,客死他乡。沈万山到死都不明白他也许犯了一个露富的错误。中国人的传统是藏富,而不是斗富。相反,距此处不足百里的苏州西南面的雕花大楼的主人金锡之便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藏富的办法躲过了东山一带的土匪,也躲过了他人的眼睛,耗资15万两白银所建的豪宅精雕细刻了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图、甲骨文、正、草、行、隶、篆、魏碑等。他把钱都花在了细部、暗部,把三层楼的里上层缩回一半,前面装护栏,叫“藏三楼”,又有影壁挡着,所以远远望去什么也看不出来,只有站在前厅后檐下才能看得到。过去没有电灯,白天不注意,晚上更看不见。以此躲过了诸多灾难,才得以保存至今。

站在沈厅,望着沈厅的雕梁画栋,我不禁感慨:沈家也许为周庄留下了诸多的话题。梦里的水乡终于走过,那沈厅、张厅、双桥……在我的眼里、梦里和心里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同里印象

从周庄出来已是下午3点多钟,驱车赶到同里。对同里最深的印象是幽静,适合居住养老、修身养性。这是一个安静怡人的江南水乡古镇,从玲珑精致的退思园和精雕细刻的嘉荫堂便能看得出。

退思园,取自退而思过之意,是浙江布政使——任兰生的私家花园,占地30多亩。最引人入胜的是后花园,廊亭、湖水、假山,其造型集江南园林拙政园之精粹。曲径通幽的贴水廊上有小桥流水、百年古藤、太湖石、假山,灵碧石上有乌龟望月的造型(取自长寿之意),还有空中廊阁,这里无异于同里的一颗明珠。许多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过,如越剧《红楼梦》、《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等。这里很具特色,所有的建筑都是贴水而建,所以也叫贴水园,是主人任兰生官场失意后归隐小镇的养老之处。地面是五福宝地,五只蝙蝠捧了个寿字。书房两侧分别有主人亲手栽的两棵玉兰树,一棵广玉兰,一棵白玉兰,取自金玉满堂、兰桂齐芳之意,现在已有许多年。正对广玉兰树的是一池迎春花,取自玉兰争春之意。右侧的窗外是一幅画。漏窗的花纹是雪花的格子,窗外廊下是松、竹、梅岁寒三友,俨然就是一幅冬天的雪景图。这里的一切都安闲舒适,也许退思是给别人看的,而主人却是官场失意后在这里享受清福,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

嘉荫堂是柳秉南、也就是柳亚子叔叔的家。他的家虽不太大,但都精雕细刻,天井的采光部分是精致的砖雕,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都不一样,有缠枝莲、回纹边,有鲜花簇拥的圆型寿字,最上面的是飞檐,造型精致。东、西、北楼上的廊是细雕的花篮边镂空雕饰的楼廊。据说主人光是雕刻这些细部就用了三年的时间。如果主人不想在此养老或长期居住的话,他是不会精雕细刻这个家的。他也很有钱,他完全可以去很近的上海、苏州买房子,但他还是在家乡建了一座很考究的房子。看来,他是很喜欢家乡的宁静的。

嘉荫堂最特别的地方是后庭和前庭的小花园相连。墙角利用空间种上了一束茂盛的竹子,一条别致的雨廊把前后院联结起来。地面上有暗八仙的造型,据说这样八仙能在暗中保护着他们。东侧是一丛巨大的芭蕉,一柱玲珑秀美的太湖石。正前边是几盆散发着清香的风荷,盆中游着几尾金鱼。只有站在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地方,站在这宁静、古雅、诗意的地方,你才能感受到这里之所以能出现像柳亚子这样的文人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站在这里,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江南民居的闲适与宁静。

退思园、嘉荫堂,无不显示着同里人的闲情逸志、安静舒适。那种古朴的水上桥乡风光,勾勒出了一个怡人、静谧的水乡风光画,令人沉醉,令人向往。它像一个精致的盆景显示着水乡古镇人的品味和幽雅。

也许是我们下午四点钟出来的缘故,同里的大街上人不太多,所以没有那种熙熙攘攘的感觉。走到那一个个邻街的小摊子前,只见大多是卖些水乡的水墨画、刺绣之类的东西,如果你站在那里注视某一作品的话,店主人便会静静地说,看上哪一幅了?来一幅吧!声音多半是甜甜的,柔柔的,它使你联想到那种吃过鸡头米桂圆汤、银鱼羹、莲子羹之后发出的甜甜的声音。而且多半是一边刺绣一边说,只是稍稍地停一下手中的活,如果你走了,他们只会低头刺绣,不会追着你大叫便宜便宜,更没有人站在门口拍着手放着音乐大声吼唱,一切都是静静的,没有更多的商业气息,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那些刺绣、绘画本身都很美、很雅。走在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欣赏着店铺里的珠子、刺绣、首饰、绘画。走上街道,时而一棵大的香樟,时而一棵桂树、杂树,叫不上名的南国植物,让你产生一种心静自然凉的感觉。

据说同里有大大小小四十九座桥,而最著名的有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同里人自今还保留着走三桥的习惯,结婚、生子、做满月、做寿以后,人们都来三桥走一走。他们说是,走过太平桥,可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可以生意兴隆步步高(或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青长驻永不老。

同里人自今还保留着走三桥的习惯,结婚、生子、做满月、做寿以后,人们都来三桥走一走。

在这古朴、宁静、传统的小镇上居住,没有大都市的快节奏和纷争,焉能不长寿!这里真是宁静、闲适、幽雅,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住在这里真是一种享受啊!何处结同心

很喜欢苏小小的“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一想到这几句诗,眼前便会浮现出种种画面:苏小小玉梳斜插檀板轻敲,丹唇微启,唱彻《黄金缕》的情景;苏小小头戴凤钗,绣鞋华裳,乘着油壁车,环佩叮咚地去西泠桥下赴约会的情景。想象中的苏小小是多么的快乐,粉面桃花,娇艳动人。也许她写诗的时候,就是她最热恋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心里被爱装满的时候。不然她写不出那么欢快、简约、明丽的诗句。短短的20个字,涵盖了多么丰富的内容。西泠桥、松柏下、孤山旁,美丽的西子湖畔,花红柳绿、六桥烟柳、画舫游船,仅仅从这里面,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苏小小的才华横溢。

对苏小小记载的资料不多,可以说除了诗词之外便几乎没有了。苏小小的出污泥而不染、“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年光早卒”成了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偶像。苏小小是活在他们心里的,这在一些诗中便可以看出:如徐渭诗“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李贺的词:“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从这些诗词里,我们就能领略到苏小小的魅力是多么深入文人雅士的心。

现在,也许有些人对苏小小的了解太少,笔者也是在慕才亭下时,才想到苏小小,才想到了她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传说苏小小的母亲为钱塘名妓、苏小小只不过比她母亲更绝代、更出名、更美貌罢了。还有一种传说是苏小小从小出身官商之家,父母去世时留给她一份丰厚的家产。她整天衣食无忧地随乳娘游荡西湖名胜,寂寞之余,便以游戏的方式招引一些年轻才子谈诗论赋,家里形成了类似现在的文化沙龙一样,久而久之便艳名远扬。文人雅士为能一睹苏小小的芳颜而荣幸。

西泠桥、松柏下、孤山旁,美丽的西子湖畔,花红柳绿、六桥烟柳、画舫游船,仅仅从这里面,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苏小小的才华横溢。

然而,“红颜薄命”,这恰是苏小小的命运,她同样没有逃过爱情一劫。风流倜傥的阮郁将她变成了和杜十娘一样的命运,她和十娘一样毫无保留地献出了她的才情、她的金钱、贞操乃至尊严。结果和十娘一样,她遇到的是一个懦弱的薄幸人,数日缠绵抵不过父母之命,闺中之乐更比不上功名前程的诱惑。阮郁一去不复返。可怜的苏小小从粉面桃腮变成了终日的梨花带雨。但是她没有像十娘一样怒沉百宝箱,而是用义举填补了她空虚的心灵。24岁的她已心如死灰。当遇到貌似阮郁的鲍仁时,不禁引起了她心灵的颤动。她萌生了要支助鲍仁求取功名的念头。但这不是爱情,她的心里早已没有了爱情这个词。她把自己的那颗心化成了伟大的母爱,支助鲍仁完成了功名学业。也正是这一义举,为她留下了千古侠妓之名。

和鲍仁的感情,没有安抚她那颗受伤的心,才24岁,苏小小便在钱塘江畔郁郁而终。当金榜题名的鲍仁闻讯赶来时抚棺恸哭,并为她在风景如画的西泠桥边修建了坟墓。也就是现在的慕才亭所在的地方。

苏小小到死也没有与她相爱的人结成同心,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只传说她死后与宋时的司马栖梦中相会,幽婚三载。最后,司马栖亦卒于杭州钱塘,葬于苏小小墓旁。千古兰亭“永和九年,……会于会阴之山阴兰亭,……这里有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终于来到了书圣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所描绘过的地方——千古之兰亭。且不说书圣那笔走龙蛇、飘逸洒脱的书法曾带给人的享受,就是那曲水流觞、茂林修竹所摇曳出的山野清风也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终于有机会寻觅到书圣的遗迹,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地方。

驱车兰亭镇。这里原叫兰渚山,因越王勾践在此种兰而得名。另一说法是这里还曾有一个汉代古兰亭驿站,故而叫兰亭。

我曾想,往事越千年,历经悠悠岁月,不知这里还会不会有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谁知一走进兰亭景区,连这里卖的东西也变得文雅起来,兰草、文房四宝等让人赏心悦目。古朴宜人的石板路两边更是长满了竿竿修竹。不禁让人感到凉爽惬意。

曲径通幽,没走多远便到了第一景点——“鹅池”,看到了父子碑上的“鹅池”两个大字。传说气势磅礴的“鹅”字为书圣王羲之所书。一天,王羲之刚写完了“鹅”字,因有紧急公务,便匆忙离去,剩下的字,他的儿子王献之便偷偷地为之代写了。这两个字一个笔画粗、一个细。细的虽然也遒劲有力,但还是能看出儿子的一丝怯意。这里的鹅池的确也像一只大白鹅,肥大的鹅身在碑的正面。碑的背面水中的石板小桥则是长长的鹅颈,头是另一个小水池,形象极了。

王羲之酷爱鹅,这里更是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故事:有一次在山阴道上王羲之碰到一个老道士去卖鹅,王羲之便要买。老道士说什么也不卖。其实老道士火眼金睛早看出了是书圣,非要他回去抄一篇老子的《道德经》来换鹅。王羲之爱鹅心切,急忙回去连夜抄了一篇《道德经》,第二天早上便去与老道士交换。果然老道士高兴地把要卖的一笼鹅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回来后,就把那些鹅放养在这鹅池里。我想,那时的鹅池水一定很清很碧,那鹅也一定雪白得像天上的仙品一般。右军王羲之放养着这些白鹅,过着优哉游哉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激情,就连天气的阴、晴、圆、缺也都用毛笔不厌其烦地流畅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传说气势磅礴的『鹅』字为书圣王羲之所书。一天,王羲之刚写完了『鹅』字,因有紧急公务,便匆忙离去,剩下的字,他的儿子王献之便偷偷地为之代写了。

离开了“鹅池”,行不远即来到小兰亭。“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文革”中断成残碑。小兰亭之左为流觞亭,亭前有沟,水流潺潺,曲曲折折;流觞亭后,有御笔碑亭,亭中碑的阴面是乾隆帝书写的《兰亭即事》诗。碑的正面是康熙摹《兰亭序》,形神兼备,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只是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作品中的所有“一”字都不是“兰亭序”中的模样,全都是酣畅浓重的一笔。凡是“一”上下都断了行气,让人感到遗憾。据说这是康熙故意写成的,他认为自己是“一”,是天子,不应该和别人一样,应该是自己的东西。

正对着的“曲水流觞”,那水的形状也是和书上的模样差不多少,只是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韵味,已成了涓涓细流,再没有了那时的大气和豪迈,上面能漂起一个个酒碗。想一想书圣当时虽为右军,却风流儒雅,偕友斗酒赋诗,而且选的地方更是有着茂林修竹,而且能沿溪列坐。在大自然的风清月朗中,在幽篁溪水旁,直抒胸臆,是何等地潇洒,这比起现代人的交友互相利用、灯红酒绿,远离山野,又是何等地倜傥不羁。难怪他的墨宝和魅力要流芳千古了,也许这流芳千古跟不矫揉造作,充满着山野气息,充满着豪爽和真情是分不开的,是伴随这兰亭的美丽的修篁和曲水明月、清风而呵就,而不是由室内书童研墨而写成。据说他们当时在此沿溪列坐,置酒觞于清流中,觞随水流,而觞一旦稍滞于谁之坐前,需赋诗一首。如诗不成,则罚饮觞中之酒。这就是“曲水流觞”。据传,在这次雅集中,有26人作了诗,得诗37首,编成了一诗集。王羲之这天作诗两首,同时,趁着醉意,还为这诗集写了篇序文。这就是脍炙人口、字文双绝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兰亭集序》,自己也大感惊异。后来接连补写几次,都不满意。这幅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唐代的褚遂良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此地被视作“书法圣地”,连景区卖的东西也都是雅的。成盒的笔和成棵的优质兰草。且《兰亭集序》在书法盛行的唐代备受推崇。据传这《兰亭集序》的帖子,也被唐明皇的一个大太监骗到了手,随葬李隆基。《兰亭集序》成了千古之谜。兰亭也随之成了书界人士朝拜的圣地——而流芳千古。雨中的乌篷船

不知怎的,脑子里总是有一个画面。细雨中,自己坐在一艘乌篷船的船头,两岸是青青的芦苇,池中是一池的红莲,两岸是诗是画。

终于坐在了乌篷船上,不过不是绍兴水乡,而是在绍兴大禹陵下的夏禹镇的一段水域坐的;也并不是自己心仪已久的雨中的乌篷船,而是晴空下的乌篷船。

那天,我们从大禹陵下来,来到山下一个宽阔的湖面。只见几只乌篷船停在那里。讲到50元价格我们便上了乌篷船,还记得周作人在乌篷船中是这样描写的:“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可以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见风浪,或是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乌篷船的确是这样的。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平稳,而是中间大,底很窄,很灵巧。上面的篷是三节,中间的一节平时被两节拉上盖住,看似只有两截,刮风下雨时才拉上。我们从中间下去,只见里面铺着席子倒很干净,还有两个很软的坐垫。坐好后只觉得船并不很稳,轻飘飘地浮在水面。那篷是一层竹子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刷上一层桐油或是灰黑色的漆之类,很简陋很低矮。可能是第一次坐这样的船,动一下便很胆怯。

周作人在乌篷船中并没有写到小船的摇法。这乌篷船的摇法也很别致:撑船的坐船边支起一支长桨用脚蹬动长桨;船的左侧,配有一个楫。船行时,手脚并用。也有收楫于右腋下的,单以足蹬桨悠悠地驶船,对这种驶船方法,由于用脚蹬,有人叫它脚划船,或者是蜀桨船。

观察了一会儿船家手脚并用的划船之后,开始观察周围。发现凡是邻水的人家无论前门或后门都开一个小门通向河边,有一个或几个石阶很平稳地伸向水中,这样便于他们洗衣、洗菜。又往前行数米,只见七八个孩子赤裸身体,舒服的圈在水中嬉戏。那是最天真最快乐的童年!现在再没有这样的童年了,学业功课小学、幼儿园都排得满满的。现在都市的孩子享受不到这种单纯快乐的童年。我久久地注视着他们,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天真烂漫的童年,这种幸福快乐的童年!也许现在只有在这边远的水乡、在凤凰古城、沱江等地才能看到!

这种幸福的童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大雪天穿着木底的草鞋,在一个背阴的房后,放学后,和几个同学玩坐滑梯的情景。一个同学蹲下,其他两个同学一边一个拉着他的两只手向前飞跑。那种快乐和摔倒时引起的笑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乌篷船继续前行,只见两个妇人一个在洗丝瓜,另一个在洗香瓜,把里面的籽全部倒进了水里。我心里觉得这水并不比香瓜干净多少,但是洗后,也许她们会觉得干净许多。我问船工:“老师傅,你们这里的居民都吃这水吗?”“不吃,他们家里都有自来水管,他们有的也许是为了省点水费,还沿袭着这古老的习惯在河里洗衣、淘米……”我一边和老船工说话,一边打量着这河周围的环境:岸上是绿色的稻田,临河处长着一些红寥、水葫芦、芦苇,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水草。临河的人家,房子斑驳,并没有多少新房,给人的感觉很古旧、很沧桑,但人们的穿着却是城镇居民的打扮。也许是沿河和镇上土地的珍贵,河边凡有一点点空出的地方,便会被人们种上丝瓜、玉艿之类的东西。在一户人家,我看到他们是顺墙把垃圾往水中倒。时间久了,垃圾和墙连在了一起。在这段时间,我看到一只泡沫的拖鞋,还有塑料袋漂在水里。我感到水很脏,是绝对不能食用的。我把手伸进水里撩起来,但水又是很清很干净的。也许是日积月累,这水的底色已很深,和周围的环境成了饱和状态了。难怪水乡的人觉得它很清很干净。通过短短的一段乌篷船水路,也许我才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看到了一个水乡人真实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我脑中的那个一池红莲、青青芦苇、绵绵细雨中漂着乌篷船的水乡。也许我脑中的乌篷船是和阿Q、吴妈、孔乙己、破毡帽、咸亨酒店连在一起的。也许我所向往的就是这些,在现实中去寻觅书中的一切。

不知怎的,脑子里总是有一个画面。细雨中,自己坐在一艘乌篷船的船头,两岸是青青的芦苇,池中是一池的红莲,两岸是诗是画。

而周作人文中描写的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柳树,河边的红寥和白萍,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我都没有看到。也许梦和现实总是会有一段距离的。而夏禹镇毕竟不是周氏兄弟所描写的他们出生的地方。尽管近在咫尺,毕竟十里不同俗啊。苏州人的秀

印象最深的是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苏州。那是一个冬天,苏州的男男女女都穿着单薄的精纺羊毛衫、羊绒衫,而自己和几个同事则穿着北方当时正流行的棒针衫、羽绒服。这和苏州人的典雅秀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说身材的高矮,就单凭穿衣来看就能看出细致秀美的苏州人和粗犷豪放的北方大汉的区别。如果用诗来比喻的话,真好像一个是玉树临风的词人手拿檀板吟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另一个则是一东北大汉披头散发高唱苏东坡的“大红东去浪陶尽”。

苏州的女孩更是秀气、俏丽。粉红细白的皮肤,精致美丽的五官,苗条纤细的身材,柔嫩纤纤的小手,古代美女西施就出生在这吴越之地。难怪同行的一位同事,因脚扭伤了,不在室内休息,却坐在宾馆外面,问之,曰:“看苏州美女!”苏州人在吃上更是细致得让北方人瞠目,听一个熟悉的苏州人讲,苏州人不吃剩菜,多数人当天买来的菜当天吃完。苏州人提着一两棵竹笋,几棵绿菜,回家后,他们会配几片鸭、几棵青菜、小油菜或是介兰之类,再有几段葱白、几片竹笋、蘑菇,做汤,出锅时再放上几棵香菜,雪白的汤,嫩绿的菜,那热气腾腾、色香味俱佳的汤菜,盛在细瓷的青花汤盆里放在你面前的时候,无论是谁也会食欲大增的。但是十多年前的自己都不明白苏州人为什么会把青菜整棵地放在汤里。苏州人能把豆腐丝切得线绳一般,发丝一样。

苏州人面馆中的面更是花样繁多,仅面就有鱼面、鸡面、瘦肉面、肥肉面、鳝丝面、白汤面,又有“免浇、底浇”热拌、冷拌、“鳝卤拌”、肉卤拌;素拌则以酱麻拌之,更觉清香可口,又有加辣与不加辣之分,又有鸳鸯面,又有大鸳鸯和小鸳鸯之分。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吃你都不知该吃什么。这些面大都细柔,韭菜、肉丝、鸡丝、鳝丝各种佐料相伴而成,秀美可口、悦目怡人。

苏州人不但在吃上讲究,在住上面更是讲究美观。黑白对称的房舍,小巧玲珑、独一无二。精巧秀美的拙政园、留园、忆园、西园、网狮园、狮子林等,浓缩了江南园林的精华。

小吃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春卷、果酥、橙糕、栗酥、五香排骨等,做得更是如同苏州人一样玲珑香美,工艺复杂。以柿子鲞和鱼卤瓜为例,柿子鲞凡考究菜肴之人家,以盐鱼考熟,去净细细的小刺,碎为细末更以鲜柿子同上好酱油煎干,和入鲞味中,印以模型成小饼样,于烈日晒干,密封,用时取一饼,以沸汤冲化之,下酒佐餐,极有风味。“鱼卤瓜”,凡盐鱼后贮鱼之时,积久必余下卤汁,以稀麻布滤成清汁,另盛他用,将尚未长成半途枯萎之小黄瓜,长寸许,浸入此清汁中,久之浸透,其味咸而鲜美,是最鲜美的菜。

看着这些工艺之秀美复杂,像不像贾府里做的茄子,经过煎、炸、烤、烙等一道道的工序之后,早已美味得没有了茄子的味道,难怪刘姥姥吃起来不知什么东西,还要回乡下去做这东西,还需要在王熙凤给讲一遍这茄子的复杂做法之后,刘姥姥才明白这茄子乡下是做不来的。这些精美的传统食品经过几十年的世事变迁不知还是否存在。

苏州人不但在吃上讲究,在住上面更是讲究美观。黑白对称的房舍,小巧玲珑、独一无二。精巧秀美的拙政园、留园、忆园、西园、网狮园、狮子林等,浓缩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拙政园、留园等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如果你游览过这些园林的话,你也会为苏州人在园林上的作秀深深之惊叹的。就是那小河回廊也被他们收拾得典雅别致。细细的小河,灰白主调的房屋,平整绿碧的稻田让您感受到苏州人的细致、温和、秀美。

我想,苏州地处吴越之地,他们的祖先经过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最后杀伐之后,早已厌倦了战争,他们只想找一块净土尽快地休养生息。所以他们变得各扫门前雪,把心用在了自己的生计上,把家收拾得玲珑细致,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也许是苏州人秀的根本原因吧!迷人的枕水人家——乌镇

随着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喜欢那些民俗的东西。也曾去过几个水乡荷塘,对那种典雅的江南枕水风情和经典的园林建筑很是陶醉。最早去的是周庄,也听说过乌镇、西塘等一些地方。也看过一些介绍这些地方的文章。想象中这些地方也只不过是大同小异。但到了江南水乡乌镇以后,才知它是那样的独特,那样的与众不同。它让我深深着迷。

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为数不多的依然枕水入睡的小镇,也不仅仅因为它是文豪郭沫若出生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它那古朴的江南古镇风情,沧桑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记得那天天气晴朗,我们来到逢源桥边的河道,我一下惊住了。坐在船头望着水中倒映着的碧水、蓝天和枕水民居,感到这里的河道是那样的宽阔,水质是那样的清澈,水光是那样的明亮,水位几乎和右面的人行道一样平,高出了我的想象。这里的水面比周庄的宽,水质比周庄的清。那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风景和古典的灰色民居,古典和自然结合得那样完美。我一时的陶醉竟忘了打开相机。

尤其是偶然的一棵摇曳在水边民居里的小树,长在不大的水边的院子里,是那么的秀美、那么的怡人。总想经过那许多年的沧桑,那小桥流水一定不像许多年前那么清澈,也许像别处一样发绿,其实不然,它依旧清澈。倒映着的蓝天白云,依旧景色如画。加上那些历经风雨的古旧的民居,使小镇更显得古朴、底蕴丰厚。那美景让我想起“人间天堂”几个字。

那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风景和古典的灰色民居,古典和自然结合得那样完美。

小船在终点的逢源桥边停下,这里据说原是过去古镇船上交易的地方,水域宽阔,周围有走廊、亭、台。这里是从船上卸货物的地方。逢源桥连接了水闸两边,俨然是一个小码头。从这里下船感觉里一步一景。逢源桥的左右通道为左升官、右发财,表达了古镇水乡的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它让我想起了同里的三桥,人们逢年过节有红白喜事,都要去三桥上走一走。那些什么太平桥上走一走,吉祥桥上走一走,长寿桥上走一走,表达的都是水乡人的无限美好的愿望。走出逢源桥,那古老的窄窄的小街两边依然住着人家。那房檐、门楣、石鼓上的砖雕、木雕、石雕古意昂然、耐人品味。

走进乌镇的床的博物馆,真让人目不暇接。那各种的床,新婚床、闺阁床,都精雕细刻,每一张床都有一个故事。尤其是那张十步千工床,更是吸引了许多游人的脚步。顾名思义,这张床是用三年的时间近千个工日才雕刻出来的。而且需要十步才能走到睡觉的床上。每一步都是一个小房间,有踏板、有脱衣服的房间、挂衣服的房间、卫生间。每个房间都用优质的木头雕有不同内容。有辟邪的,有故事的。总之,极尽奢华和考究。整个人就好像睡在精雕细刻的古老童话里,现代人无论怎样装修,都不会有这样的考究,这样的工艺。使人看后感受到江南水乡乌镇,曾经过的是一种怎样富足和传统的生活。

在木雕馆,那梁、屏风、龙柱等从民间收集到的实物都让人叹为观止。那五扇镂空透雕的屏风,那工艺、刀法、故事和精美都让人感受到雕刻艺人高超的造诣。那一米高的龙柱、浮雕、梅、兰、竹、菊的花片,那花和叶的造型、曲线、刀法,让人徜徉在雕刻的艺术殿堂里。这里就像一个盆景,精致美丽魅力无限。室内的展出令人流连忘返,室外则更是让人驻足。那天井里房檐上雕刻的层层的各种写法的寿字、福字、砖雕、瓦当,那廊檐下斗拱上雕出的龙凤呈祥、连年有余、龙、鱼、象、猪等等,使这座古宅顿时身价百倍。那窗格、门楣上的梅花、冰纹、花卉、门鼓无不精雕细刻,让人感到它们的精美大气。整个古宅、院子和展品融为了一体,古宅本身就是座小型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块展品都足以吸引游客的眼球和脚步。这里集中了江南民俗文化的精品,再现了江南水乡丰富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丰厚的文化底蕴。

脚步终于迈出了床和根雕博物馆,又参观了古镇水乡的传统的印染工艺和长长的古代酒作坊,更让我感到了古镇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难怪这里会出现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难怪这里的林家铺子依然存在!

来到西匝那宽阔的水面,横卧的古桥,透过桥孔的芦苇,沿河湾里的戏台让我想起了鲁迅《社戏》里的情景,人们坐在船上看戏,看完后再乘船回家。这种独特的水乡风情让我无限感慨:月光下看完戏,然后摇着船吱扭吱扭而去,水光月色该是何等的惬意!银水侗寨流淌的音符

在从桂林通往龙胜的汽车上就听司机讲,侗族中大概先前是吴三桂的部队散落到深山中去的,因为侗族中大都姓吴。在经过无数的山环水饶之后,再走过掩映在一片竹林丛中的竹木风雨桥,迎面石桥对面的寨门上便是一幅很地道的书法作品,有点像赵孟頫的书法圆润老道:门迎天下客,楼满洞乡情。横批——银水侗寨。

在通往侗寨的小径两旁,长满了竹子、杂树,开满了各色野花,幽静迷人,空气中散发出缕缕醉人的山野清香。经过一段迷人的小径之后,眼前豁然开朗,是摆满条椅的侗族的一个演出场地。坐在观众席上,正赶上寨主吴金敏诙谐幽默的主持:“下面由我主持,请我们侗寨的组合为大家表演,我由侗语改成英语的侗乡情歌。这首曲子如果用侗语唱很好听的,是这样的”,他诙谐的模仿侗族英语,“如果用汉语唱是这样的。”观众席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笑声。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不怎么像侗族人,如果不是他头上的黑色包头的话,那黑亮的皮鞋,整洁的中式服装,蓝色的裤子,如果换上蓝布长衫,倒有些像汉人里很儒雅的那类人,幽默的主持风格更像是目前正在主持《纳西古乐》的宣科。一阵幽默之后,他的调子低沉下来,他说下面这两首情歌是为纪念他死去的初恋情人而写的,吴金敏很动情的向游客讲述起他的故事。他如何在“文革”中因为是寨主的儿子受到冲击,又如何失恋,如何带着昔日恋人的手镯坐竹伐离开侗乡的山山水水到梧州,又如何在梧州身无分文,扒货车到青海,又如何在青海打工流浪到北京、河北、上海等地。我想这其中的辛酸苦难一定很多很多,难怪一个教授要给他写传。因为他的阅历也许太沧桑太丰富了,丰富得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当他身无分文满眼黑暗在青海、北京、上海打工时,也许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从小锦衣玉食在依山面水、神秘优美的侗乡山寨里出生的小寨主,没人知道他的家乡是多么的清幽迷人,他的祖先在龙嵴山上创造的奇迹,他所住的银水侗寨比任何的地方都要美。面对这些,他演唱的歌声里有许多的沧桑和无奈。当他经过多年的漂泊,带着他初恋情人的定情手镯回到侗乡的时候,早已是人去楼空。情人早已嫁给他人。他亦只好结婚生子。然而,命运的不幸再一次降临,一场洪水无情的将他初恋情人的全家席卷,当他赶去的时候,只看到了被卷到几十公里外的恋人及全家的尸体。当地政府正在为这次洪水中的死难者立碑。面对这一切,他心中的悲愤爆发了出来,爆发成了撕心裂肺的《我心中的吊脚楼》这首侗乡情歌来怀念死去的恋人。

在通往侗寨的小径两旁,长满了竹子、杂树,开满了各色野花,幽静迷人,空气中散发出缕缕醉人的山野清香。

此时,当他再一次地唱起这首歌曲的时候,悲壮的情绪再一次感染了许多人。观众席上的很多人禁不住泪流满面。在他悲壮苍凉的歌声里,时而是张明敏的成熟魅力与沧桑,时而是现代歌手的激情勃发,周围的大山在静静地倾听,连鸟儿也停止了鸣叫,唯有他的歌声透着苍凉激情和理想在群山中回荡……静静的,静静地好一会儿,观众都沉醉在他的歌声里。最后,雷鸣般的掌声便突然响了起来,响彻了整个侗寨,盖过大山,盖过侗寨上面依山而下日夜不息的银水瀑布……

吴金敏,一个大山的儿子,当他被作为第一百零一代寨主被请回山寨时,虽然满身疲惫,一脸沧桑,满心伤痛,但他还是做了许多工作。他要用他的歌声为侗乡搭起一座通向外界的桥梁;他要把自己那首《我心中的吊脚楼》,化为侗乡后面依山而下的飞瀑里流淌的音符,带着龙胜梯田的古老,带着漓江的清澈,带着十万大山的呼唤,流出侗寨,流到山外,流淌出串串美丽的音符来赞美歌唱侗乡。如椽之笔重塑三姐

早听说张艺谋在桂林搞了个《印象刘三姐》很好看,今天身临其境才真正感到震撼。也许只有张艺谋才有如此视角,如此创意,如此的大手笔。

在美丽的月光下,凤尾竹随夜风摇曳。听着北方春、南方夏的虫鸣,在诗意美丽的夜晚,观赏在清澈自然的漓江上,银色的灯光映照的山峰、江水、小船。船上的刘三姐唱着山歌,一片夜晚的诗情画意;一片迷人的水乡风光;一片最最诗意的明月江水。三姐、阿牛对唱的山歌把人们带进了田园牧歌般的境地。繁忙的渔家生活,壮观的红布在几十米宽的江面上起伏飘荡,扣人心眩。这一节是最最经典和打动人的一段。

广寒宫内凄清美丽,月光如水,如诗如画。身穿白衣飘逸如仙女般的刘三姐幸福地生活在仙境般的月宫中。她踏着云、起着舞、唱着歌,带领众仙女翩翩起舞。众仙女飘然来到江边,如鹤般美丽。飘逸的白裙,美丽的月光。一件件衣裙飘然而去。那美丽的胴体,逼真的沐浴更衣,真是让人感到飘飘欲仙。没有亵渎,只有惊艳。真是童话一般的仙境。

在江边的渔村,渔家的早晨和晚上,烟雾缭绕,江边的水面上笼罩着一层迷人的薄雾。打渔人唱着渔歌出发了。逼真的自然景观里,有水牛和挑箩筐的、戴斗笠的各色行人行走在江边。自然的树林、山路在灯光的打造下,山峰在自然的江水、树的映衬下,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毫无雕饰的山乡景色。

傍晚收工时,扛着鱼鹰的渔夫,暮归的老牛,江上的烟霞……这些都是真实的漓江景色。整个江面江枫渔火,诗意自然。但是,星星点点的鱼火似乎太拖沓。最后,是壮家女穿着环佩叮当的民族服装,几百人壮观的排成一个之字在唱采茶歌。在不断变换的灯火下,整个场面如诗如画。

在江边的渔村,渔家的早晨和晚上,烟雾缭绕,江边的水面上笼罩着一层迷人的薄雾。

观看了张艺谋精心打造的《印象刘三姐》,觉得他的每一节的场景,都突出的是民族的、传统的、朴实的东西。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最主要的,还是他最终的创作宗旨没有变,那就是弘扬传统的民族的精粹、发掘经典的古朴的中华魂,努力打造震撼人们视角的鸿篇巨制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以及《一个都不能少》,无不是用特定的视角,反映最底层最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用那些最古朴、最真实、最具体的人物的生存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命运。

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展现了最古老的民居、封建统治者的一夫多妻的专制,古香古色的北方风情和人物的性格命运。《秋菊打官司》里面,表现的是最最朴实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形象,那衣着服饰的原始等一切无不为烘托主题。还有《一个都不能少》里面那个纯朴善良的乡村民办教师。通过最最质朴的原始表演,把陕北人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那种贫穷落后、发展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部力作,无不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反映出社会的时代背景乃至民族的东西。还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不仅是小金宝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众多的小金宝及其家人的命运。那旧上海滩的尔虞我诈、灯红酒绿、内讧欺骗无不从作品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来。还有那周庄的小桥流水的诗意,荒岛上的枯草、茅屋无不给人苍凉悲壮的感觉。这些都是张艺谋的独到之处……不但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命运,还有视觉效应。总之,让人回味无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