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格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6 10:51:10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人格教育

学生人格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人格教育理论指导

1.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宗旨是教会小学生做人,从小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雷锋式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要点(1)自尊自立,遵纪守法。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学校应放弃“听话”、“顺从”教育,加强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学生把尊敬师长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结合起来,既不屈从他人意志而做违心的事,也不以傲慢无礼的态度侍人,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2)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努力激发小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把小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和社会,鼓励他们关心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的大无畏气概,能勇于自责,及时克服缺点,修正错误。(3)立志高远,自强不息。要培养小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理想的实现而刻苦学习,从小养成勤勉敬业的精神。这是决定人格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4)关心他人,信守道义。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集体意识,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同情疾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助人、利人、乐人;反对一切损害他人的活动,勇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应遵循的原则(1)调适性原则。在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现象相矛盾的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采取道德调适的办法处理这一矛盾,如:我们在制定健康人格教育实施细则时,抓住有意义的道德认识问题,通过调整对传统道德涵义理解的思维定势,找到传统道德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点,选择好调适角度和标准,抓住每一个教育要点的实质,抓住矛盾着的两个教育要点间的相容性,保证学校教育不脱离社会实际,增强教育的可信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2)自主性原则。一个学生要形成健全人格,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价值,强化主体意识,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逐步培养起敢于面对挑战,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和遇挫不惊,不帕艰苦、坚韧不拔的毅力,使自己人格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生机。(3)平等性原则。小学生已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他们希望受到理解,受到尊重。因此,教育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观念,维护学生做人的尊严,不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这也就教会了学生怎样尊重他人的人格。(4)差异性原则。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从学生人格特点出发。不同的个人在其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这种不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5)示范性原则。实施人格教育必须坚持示范性原则,在坚持用雷锋精神影响和激励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话听不听,信不信,服不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形象。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工作,带头遵守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的丰富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已敬业、自律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

2.德育学科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指导

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是发展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从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内外结合,进行人格教育,坚持日常化教育,形成个人习惯。加强学生友好与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将会非常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青年一代。学校德育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在传统的德育课上,有的教师仅仅把力气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说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品德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在德育课的人格培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以人为本

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所独有的青春气息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活泼向上的激情,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年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逆反倾向。现今有部分学生喜欢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举动以赢得别人的羡慕与追捧,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吸烟、酗酒、拉帮结伙儿来显示自己的“义气”。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老师在人格教育中应以学生为本,多一些宽容和温暖,少一些简单和粗暴。

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春风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应该说这种“量化考核”教育是强制教育,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中国有句老话叫“压而不服”。

内外结合

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避免武断或一刀切式的作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而外部灌输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内在化,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如,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随口说脏活的现象屡见不鲜,消除这种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德育老师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妥善地处理好。有的老师悄悄将学生经常使用的不文明语言录下来,在德育课上进行播放,希望通过脏话曝光触动学生反思不文明的行为。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一药治百病的效果。

不同的情况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恶意漫骂的、故意说脏话的、偶尔说脏话的和习惯说脏话的不同情况,应该区别对待,不应采取统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来处理。对于德育教师和学校而言,重要的是营造文明的课堂和校园环境,营造人人文明交流语言的环境,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从文明礼仪的角度教会学生企确的交往方式,真正教会他们学说文明话,学做文明人。

我国传统教育就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坚持日常化教育

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作为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还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强,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养爱国思想,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感恩之心,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开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加强和谐习惯

和谐的人际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另一种是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

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喜欢具有温和、谅解、恭敬、谦虚、礼让等性格的人,而不太欢迎象斗牛一样的好斗者。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养成学生的和谐习性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尽量消除学生的对一抗习性。即使在成人的人格养成中,对抗也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就不可避免,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习性,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极端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努力达到做纯粹、高尚、奉献的人的境界。

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作为一个德育教师,我们只要善于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3.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指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格,也称个性,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人的知识、能力、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它在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健康的优良人格。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早日腾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唯有个性(人格),才是“五彩”的源泉。历史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呢?

在历史知识传授中,熏陶学生的人格

费尼可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可见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若离开了具体的知识,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显得苍白无力。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袁世凯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历史教学等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人格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明白:要成就一番事业,优良而伟大的人格是前提和关键。

例如:通过介绍司马迁、贝多芬、罗斯福等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通过介绍居里夫人、布鲁诺、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献身精神;通过介绍郑和、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蔑视困难、勇敢探索的开拓精神;通过介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培养学生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钢铁般的意志;通过介绍焦裕禄、雷锋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样,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格的熏陶,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人格素质基础。

探讨新教法,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向全国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这就要求教育应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有关的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另外,针对具体的历史知识,大胆放手,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

这样,通过新教法的实施,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激烈,需要人们建立起包含自立自强能力的高素质基础,而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新世纪已经开始,为使我们的学生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外,更应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考试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演讲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等等,这种新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勇敢拼搏、敢于竞争的优良人格。

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人格的高低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不断学习一些优秀人物和先进教师的事迹,从他们身上吸取人格的精华,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遵纪、守时、守信、勤学、勤恳、严谨、求实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在此基础上,去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而又主动自觉地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拥有完善人格的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完善人格的高素质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探求恰当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优良的人格。

4.音乐学科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指导

音乐教育者越来越关注音乐欣赏教学与大学生人格心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影响人格的各结构层次。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着重探讨音乐欣赏教学同大学生人格中的“超我”之间的內在关系及音乐欣赏教学对人格之超我的影响表征,以此来加强音乐教育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引导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音乐工作者们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音乐欣赏教学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及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音乐欣赏教学与人的心理方面的探讨,也随着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的音乐欣赏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而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音乐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已意识到了音乐欣赏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大型商场选择一定的背景音乐来适应顾客的心理,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来欣赏音乐达到释放或者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目的;通过音乐疗法对分裂型人格的心理患者进行治疗等,在当今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日益增多,其中人格问题尤为突出。

人格,作为组成人的心理的核心部分,往往被学者专家们单独提出来,成为他(她)们研究或探时的重要对象。各不同层次、专业的学校也因此而试图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来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心理和谐的目的。“超我”在人格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的整个精神状态是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即人格,在人格的内部有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子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系统内部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超我”主要是指人格中理想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上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导本能,如果这些冲动不加控制地发泄出来,就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它提出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理想,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则。超我一部分发源于无意识,一部分是儿童与父母的情绪联系及其自我——理想的产物。

弗罗洛德对“超我”的界定核心部分是自我理想和良心,这里我想照搬他所说的自我理想和良心概念。因为现代人赋予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以更加广泛的意义,“超我”中蕴含了超然、超脱,它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导”,而这种控制和引导最终的目标在于使内心达到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人自己更好地存在于现世中。

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引导人格上受压抑的“本我”在“超我”中实现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文明导致对人性的压抑,进而提出“超我”压抑人的本能,而艺术是使本能升华的途径,笔者似乎感到了“超我与艺术、文明”之间的错综复杂,我们只能简单地认为:欣赏艺术,是引导“本我”在“超我”中实现升华的重要途径,这种升华是如何实现的呢?音乐欣赏教学,为人格的理想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由的审美状态。上文中提到了现代人对超我意义的理解,它包括心灵的自由状态,审美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审美的人生,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音乐欣赏所能提供给学生的“自由”,是基于一种“心理距离”。心理距离首先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人是多种属性的统一,有认识的、功利的、审美的等多种属性。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往往将自身的功利的态度、认识的态度及一切非审美的态度加括号括起来,把音乐的认识的属性、功利的属性及一切非审美的属性也加括号括起来,只剩下纯粹的审美关系。

现实中,事物离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音乐艺术的非功利性特点正好符合这一点。这种纯粹的审美状态,使人超然于物外,进入理想化的精神境地,这也许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绝对自由的审美状态,实践中是不可能完全的达到的,但我们可以无限地去追求它、无限地朝它接近,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使学生感到轻松和不受约束是非常重要的,生硬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说教,是阻碍学生灵感进发的障碍。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各种压力:家庭、经济、升学、就业等。从心理而言,他(她)们迫切的需要精神的避难或求乐,音乐教师把音乐之门打得越开,学生越能凭借音乐所带给自己的意象,甚至忘掉自身的存在,让心灵的翅膀随着音乐的流动而自由的飞翔。(2)由感动至感化的升华。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效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话和历史上都有不少关于音乐感动力的传说,城市有借音乐造成的,也有借音乐毁掉的;胜仗有用音乐打来的,重围有用音乐解除的等等。然而,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永久的,音乐由感动而达至感化,一旦它的和谐侵入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习惯成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内心和谐,则一切不和谐的卑鄙龌龊的念头便无从发生。

这里关系到的是音乐使人道德升华的问题,音乐之美带来的感动激发了学生真实性的流露,又能怡养性情,使性情的和谐流露为行为的端正。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引向教化的目的,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中“良心”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不断的感化中有了良心发现,久而久之,内心的世界在一种至善至美中变得自由和谐,为人处事也力求“美善”,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能使压抑的本我得以升华,从而使人的心理能量得到转换,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艺术能促使人进入“自由审美状态”、进而达到“感动至感化的升华”。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使人的灵魂进入超脱、超然的境界的过程,如果不断的接受这种过程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个体的人格的“超我”部分将在人格的各系统中能保持平衡发展,最终走向人的心理的和谐。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感动应该是无时不刻存在的,因为作品的创作动机中,很多是源于一种感动。音乐教师如何借助音乐的力量实现这种由感动到感化的升华呢?

一方面,教师应该尽量依据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抓住音乐中那些情感的细节,去触动学生中我们见不到的最为细腻的情感的弦;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对音乐的理解力等,在教学中也是时刻影响学生的。

因而加强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尤显重要。一个善于将自身的生命揉入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很容易引起人感动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感动升华为感化,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实现超越,从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进入这种“超我”的境界,压抑在人的本能中的心理能量迅速得到了转化,大学生的人格由此而逐步走向健康。(3)对人格之“超我”层面的影响。“超我”是人格中最理想化的部分,它既是人们精神的避难所,又为至善至美而奋斗达至超然的境界。在音乐欣赏的自由审美状态中,在对音乐的感动和感化中,学生的人格心理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更富爱心,这种爱心表现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他人,热爱生活与热爱自己所生活的自然世界。当代的大学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表现出越来越冷漠。那些爱心和热情丧失的例子举不胜举,音乐怎样激发学生的爱心的呢?上文讲过,音乐对人的良心具有感化作用,音乐所引起人们的道德感,使学生在良好的自我意识状态下,对自身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所表现的言语、行为也会有更为客观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看到:“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一个微不足道的物,应该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或者音乐本身所传达的爱心,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日本的江本胜在其著作《水知道答案》中,就描述过他用高倍相机拍摄到的水的结晶体在“听”到有关于“爱”的音乐时,会呈现出异常漂亮的结晶状态。有专家指出,人体内所含的水分子占居了人体成分的绝大部分,江本胜所做的实验,是否也会对我们也有所启示呢?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尽量注意选择为大学生人格的道德与良知的培养带来有益的帮助的作品进行欣赏。

第二,使心灵更趋于宁静,这种宁静表现在对待他人态度平和,对待学习有较为稳定的进取心理等。与宁静相反的是浮躁,这一点在当代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对待学习、工作,还是他人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种现象,音乐如何能使人变得宁静呢?这与人格的结构和谐发展的结果有关。前面笔者论述过“本我”的心理能量与音乐作品的“异质同构”,从而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实现“本我”的需求;“自我”通过对音乐的认识、情感、意志作用,使“自我”能较好的控制和协调内心状态的平衡,上升到“超我”,音乐作品仿佛使人脱离尘世的喧嚣,进入到心灵的自由状态,基于这“三我”的相互作用,在“超我”部分音乐对学生的心理所产生的宁静感就自然彰显出来了,宁静是一种自由状态,也是“人生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人格状况,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在教师——音乐——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音乐教育和谐人的心理的教育目的。

5.小学生的个性培养指导

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作用于社会。

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重教不重学,只着眼点是应付考试;重知不重能,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重灌不重趣,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学习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重绩不重德,着眼考分,不管育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现实情况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严格管束下尚能搞好学习,一旦离开这种管束,需要学生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的时候,多数学生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碰到较难克服的困难时,就没有了主张,有的甚至选择了出走、轻生自杀等做法;为了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一些学生却选择了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为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机室里……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而其个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误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面性

它强调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文化,人人能成才。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性的全面的基础发展,还有因人而异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有共性的发展,而没有个性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素质来说,还不是全面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合格性

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则是学生做人的最重要的基础。

主体性

它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便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开放性

它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社会。教育是为了培养21世纪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新生代。它重视人的发展后劲,即个体的潜在创造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有利于个体潜在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优化性

这种优化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最有效。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劳动时间集约化,为学生赢得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激发兴趣,强化内驱力。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不可忽视的。在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扣人心弦的表演等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兴趣从活动实践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同时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能片面地强调只对某种活动有兴趣,而拒绝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善于强化和发展自己有益的兴趣,以化着强有力的内驱力,促使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2)指导学法,确保自主性。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使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呢?主要方法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学习的科学》一书中,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比如课前有计划的预习,课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有指导的个人复习等。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就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培养能力,注重个性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无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剧增的情况下,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优化。(4)优化情感,发挥推动力。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动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补偿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能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个正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乐于奉献。这样的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和帮助他人。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情感因素,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6.中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指导

在中职院校大力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阐述了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并对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指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今天,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对“人格”的涵义作如下阐述:“人格首先不是指个别心理特征,而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次,个体的人格特征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贯的稳定特征。最后,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根据皮教授的阐述,我们把人格作如下定义: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格教育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是教育目标之一。

根据心理学家对人格及人格教育涵义的阐述,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中职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为什么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呢?(1)语文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强调的那样,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首要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美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已把品格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大计。美国洛杉矶联合校区所辖11个学区的中学,已决定引入人格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相互尊重和责任感。(2)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于漪老师在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主张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3)人格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内核,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中职教育正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做人。然而中职生大多数是那些学习成绩差,在原来学校学习不跟班、学不进去的学生。在原学校和班级中是不受初中教师欢迎的、受冷遇最多的群体。因此中职学生大多数存在着以下的思想道德问题:

①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

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会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此外,诸如说谎、自卑、冷漠、逆反等心理问题也占相当比重。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人格缺陷,也表明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艰巨性。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200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应该说,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因此,面对职校学生的这些思想实际,中职校的语文教育在“授业”“教书”的同时,还要强调、突出“传道”“育人”。使他们在语文教育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格修养。健康人格的养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观保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抵御物欲,辨明方向。

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将人格教育富于语文教育之中。在中职素质教育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从事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呢?中职校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可从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语文教材及教师自身几方面实现。(1)创设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如:创设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重视“合作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力求创新,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如采用辩论、演课本剧、质疑、背功大比拼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2)从教材中汲取人格教育因素。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现代作品中有许多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且认真细致谦逊的课文,这些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

如《刘备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贵品质,《在大海中永生》领略了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荷花淀》、《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尊老爱幼、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质。

如学习《项链》一文,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虚荣的危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玛蒂尔德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拜伦的故事》中拜伦身残志坚、勇于挑战的强者形象;《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因此,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3)加强教师人格修养。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每个老师本身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总之,新时代新挑战,作为教师,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在语文教育中,运用更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健全的人格。把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使他们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7.学生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培养

中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学生人格因素的形成

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初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

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