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优秀文学作品集(2012-2017)纪实文学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5 16:16:23

点击下载

作者:张金双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连市优秀文学作品集(2012-2017)纪实文学卷

大连市优秀文学作品集(2012-2017)纪实文学卷试读:

中短篇纪实文学

作家“逛”医院

作者简介邓刚,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人民文学》编委,大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曲里拐弯》《白海参》《海狼山贼》等,中短篇小说《迷人的海》《阵痛》等,散文随笔集《邓刚幽默》《对答如流》《你的敌人在镜子里》等。作品曾获全国多项大奖,在新时期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一

本人突然患上了一种吓得要死的急病,不得不躺在病床上做垂死挣扎状。但在大夫们高超的医术下竟然被迅速治愈,又能活蹦乱跳,像个运动员,所以本人就从吓得要死突然升华到乐得要命。医生太厉害了,不病不知道,医院太重要。倘若我是个大官和大款,第一要投资建医院。不过,尽管我没有权也没有钱,但我有一支笔,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全方位、全身心地进医院体验一下,看看我们的医疗界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到底有多广的神通,能否让我们活得更健壮并更快乐、更安全且更长久。我为此构思出一个自我感觉不错的题目:《作家“逛”医院》,并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一家三级甲等的大医院。

看到我病愈刚出医院却又要进医院,朋友们大吃一惊甚至大吃二惊,当听到我要写《作家“逛”医院》的构思,都以为我疯了,纷纷用嘲弄式的口气劝我:“你去逛优美的风景、热闹的市场,可以身心愉悦;逛豪华的宾馆和香喷喷的酒店,可以享受美味。逛什么不好,却要逛医院!看那些血淋淋的手术刀、奇形怪状的肿瘤,听那些哼呀哎哟的呻吟、声嘶力竭的惨叫,能写出什么有意思的文章?如果你执迷不悟,那你最好先逛逛精神病医院吧……”

我听后微微一笑,说你们的思想已经停滞不前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要对它刮目相看了。过去那些年我们穷得叮当响,三根肠子闲了两根半,一个个活得稀里糊涂、粗心大意。有病除了吃个止痛片,再就是卧在被窝里捂大汗,最终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可现在吃得好了,穿得暖了,就活得精神抖擞、精益求精,被苍蝇蹬一腿就认定是骨折,赶紧跑到医院化验透视照CT。君不见公园里和广场上,每天人们成群结队地跳舞唱歌扭秧歌,慢走快走倒退着走,挥刀练剑打太极,甚至还有用腿用胳膊用脊梁撞大树的,说明人们都在全心全意并全力以赴地活下去。为了活出质量来,人们从吃鱼吃肉吃山珍海味,已经发展也可以说退化到吃素菜吃粗粮恨不能吃草了。有的干脆已走火人魔,跟着骗子喝绿豆汤,喝得拉稀跑肚也在所不惜。所以,当前人们心中最可信最可靠也最可怕的地方是医院,最可爱最可亲也最可恨的形象是医生。过去评价一个城市,当然是它的建筑规模、它的自然风光、它的经济地位。但是今天又多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内容—— 这个城市的医疗水平。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很好的医疗名声和信誉,那是不可想象的。我这次所谓的“逛”医院,就是想弄清楚,我们所赖以活命的医院是否有高档、尖端的医疗设备,是否有妙手回春的医学精英;当恶性疾病袭来之时,我们是否能对我们的医院充满信心,用不着惊慌失措地东跑西颠,甚至要飞到国外,寻求金发碧眼的洋医生。

可朋友们说,我的头脑太简单了,医院可不是随便逛的地方,医生昧着良心拿红包,患者动辄要赔偿千万地耍无赖,吵嘴打架上法院,医患关系紧张着哪。报上登载,有诸多患者暴打医生,又挥铁棍又捅刀,据说全国每年竟然有一万多医务人员遭到患者的殴打……他们说我这是深人虎穴自找苦吃啊!我说医患关系紧张到这种程度,恰恰证明医院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多么多么地重要。从哲学角度上说,凡是你最爱的也就是你最恨的。你与爱人吵架的次数肯定多于同邻居吵架的次数,这并不说明你与邻居的情感好过你与爱人的情感。你想想,患者是求救的,医生是施救的,这两者之间当然就会产生爱得要死的故事和恨得要命的事故。尤其在今天,人们的文化素质并不高,贫富落差又那么大,一个个火气又那么足,医患之间要是没有矛盾,大家都不认真、不生气,嘻嘻哈哈地热乎得像一锅糨糊,那倒是可怕现象。总之,这样重要的地方,搞写作的人现在不去,更待何时呀!

看到朋友们目瞪口呆,我这才诡秘地笑着说,你们这些傻瓜哪里知道,到医院采访还有个意外的好处呀,一下子会认识那么多的医生护士,今后绝对可以放心大胆地得病了……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过去我们常喊:“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家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院长的水平是关键。所以我到医院,当然是要先见院长了。可堂堂院长是随便见的吗?我所采访的这家三甲医院有两三千个医务人员,各种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等高级技术人员就有五六百个,设有南、北两个院,拥有什么核磁共振、加速器、螺旋CT等各种百姓叫不上名的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每年门诊、急诊诊疗人次就有近百万人次。从实际管理权力来说,院长绝对就是“一方霸主”,不小的官呢!所以,在见院长之前,我先在网上查看一下他的经历,这一查还真就肃然起敬,原来院长不但是医院里的官,还是个心血管博士,读了医学和经济学两个博士后学位,因为成功抢救突发心梗的某国驻华参赞,名声就分外响亮。因为这个参赞当时绝对就要死了,但妙手回春的抢救却又让他绝对地活了。

我先私下找一些医务人员了解,更是一片赞美之声:我们的院长大气,我们的院长超前,我们的院长有远见、有智慧、有水平……坦率地说,我并不认真地听这些下级式的表扬,更坦率地说,如今下级吹捧上级已经是常规的表现方式了。于是我就采访更多的人,终于有人“谈虎色变”,说别看院长表面温柔平和,那是笑面虎,厉害着哪,要是你有什么把柄被他抓到手里,你就等着倒霉吧……

听到这些讲法,我反而更加充满兴趣,便大踏步地来到院长办公室。没想到院长办公室外面站着一长串人,有的是医院办公人员,手里捧着公文什么的,等着院长签字;有的是患者,也许是患者家属,要找院长申诉或是求助。我只好排在最后面。好在这个院长挺认真地工作,他一个一个地接待,直到外面没有人排队为止。这样我就在一个小时之后进了院长办公室的门。第一眼看到院长时,觉得他是个柔软平和的学者,面部皮肤细腻,教授式的疏发头型,细长的眼睛深含细致的内容,不苟言笑却温文尔雅,丝毫没有那种当官的威风和力度,绝对不像能管辖两三千人马的院长。为此,我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写小说的,现在要来写写医院。

院长有些吃惊,他几乎立马就站起来,完全像看到上级干部下来视察,一脸疑惑式的恭敬。我赶忙幽默地一笑,说我是自己派自己来的,因为我听到很多医护人员对你喝彩。谁知院长也像我一样幽默地一笑,却淡然地说了句,别听那些,真正的评价是他离开医院不当院长时。我陡然感到,这个院长还真是挺“厉害”。我又说了几句幽默话,院长眼睛一亮,拍了一下脑袋,说:“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写海的作家,你的海写得很妙,有点像写情人,又有点像写敌人。”我立即有点激动得昏头,曾经有那么多的评论家来评论我写的海,还没有敢说我写海像写情人和敌人的,天哪,这个院长绝对应该当作协主席。

院长已经恢复了正常神态,他说我来得正好,他正在思索“临终关怀”这个有关生命尊严的问题。他说一个医生最应该尊重的是生命,特别是患重症的即将离开人世的患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种文化的、道德的乃至宗教的关怀和尊严……

我立即目瞪口呆。因为我发现他的书桌上正放着一本国外才出版的涉及生命尊严的哲学书籍。我原以为,院长其实就是个官,一般来说,当官的整天要忙开会,忙管理,忙经营,忙迎上送下,其实就在我与院长交谈之时,他的手机和座机也在不停顿地鸣响,他却能如此从容不迫,并有着深刻的哲学耐心。

我说中国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歹活。”我来医院不是写人怎么死和怎么体面地死,而是写快死的人怎么起死回生,否则你这家医院就得倒闭了。院长有些惊讶地看着我,他似乎对我说的这句话感到新奇。我说你思索的问题很重要,很前卫,很高尚,令我很震撼,并对你肃然起敬,但我来医院是寻找妙手回春的故事,是来了解我们医院创造生命奇迹的能力。我说我在网上下载了你们医院不少的“闪光业绩”……这时院长却摆起手来,说你作家也来这套八股呀,好吧,你不是来“逛”医院吗?那你就随便逛吧,逛完了咱们再对话。二

走出院长办公室,我有些茫然,医院那么大,又有那么多的科室,我先到哪儿去呢?没办法我只好真就像逛公园、逛市场那样,在医院的楼道里悠悠信步。无巧不成书,我刚逛到泌尿外科,竟然在病房走廊里撞见一个颇有名气的人物D君。D君在我的心目中从来都是人高马大、身体健壮,怎么会突然进了医院?我再仔细一看,天哪,D君的腰下还挂着一个尿袋,里面正滴着红色的尿液。正在我疑惑之际,D君也看到我,他大概以为我也是来住院的,立即闪射出同病相怜的目光,并伸出一见如故的双手。半个小时后,我弄清楚了D君挂着尿袋的来龙去脉。原来D君自以为自己身体很棒,能吃能喝能睡,能登山能下海,能一气走十公里心脏依然规律跳动。为此他从来不参加体检,甚至嘲笑参加体检的同事们是“贪生怕死”。但上个月他突然觉得不妙,一宿之间脸肿腿肿,小便极度困难,这才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做B超的大夫手持探头刚在他身上划拉几下,立即就大吃一惊,忙问D君有没有难受的感觉。D君说除了形象有点肿胀之外,没啥感觉。大夫不得不将屏幕转给他看,我的天,原来他的双肾已经淹在液体中。最终大夫们做出诊断,

D君的前列腺异常肥大,大到常人的三倍,像一个90毫米乘90毫米的甜瓜,而正常人的前列腺只有李子或杏子那么大。由于肥大的前列腺已经阻塞了尿道,最终使膀胱暴胀,无法排泄的液体终于淹没了肾脏。从B超图像中就可以看到暴胀的膀胱已经长出肌小梁,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当膀胱被充满压力的尿液逼得无可奈何之时,就会长出一条条保护自己不被胀裂的“钢筋”。当然这也说明D君的前列腺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了。D君这才体验到什么是恐惧—— 其实我的双肾是灌满了尿液呀!更可怕的是双肾被淹又导致一切都乱了:血压急剧升高,心律顷刻紊乱,肌酐、尿酸、血糖的指数全都乱了套,特别是与癌变有关系的PSA (前列腺特异抗原)指数升高到吓人的倍数。肾要是完蛋人就彻底完蛋了,从医学理论上讲,肾要是坏死了就无法医治,只能是换肾!总之,D君感到生命已经要与他“拜拜”了。D君的夫人为此痛哭失声,D君安慰她说,这一生奋斗过,成功过,痛苦过,也幸福过,总之,挺合算的,所以上帝要召唤我去天堂。D君夫人一听,更是哭得“沧海横流”。

因为D君毕竟有些名气,所以也就有不少朋友,他们纷纷打来电话安慰,而这些安慰在D君看来简直就是“唁电”。夜里睡不着觉,D君开始上网查阅有关前列腺的信息,这一查更是惊恐得头皮发麻,原来只要是男人,到了五六十岁以后,一百个人就有七八十个人受前列腺疾病的折磨,尿急尿频尿分叉。其实D君早在十多年前就发现自己小便不顺畅,可是他却毫不当回事,有时小便太困难,他就咬牙切齿地拼命,还自觉是敢于与病痛做斗争的英雄好汉,所以导致今天被尿液淹了双肾的严重症状。漫漫长夜,D君坐在电脑前发呆,后悔已经没有意义了,可怕的病到这个份儿上,用药物治疗也已经没什么作用了。从电脑中看到相关医学知识,他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挨刀,然而开放式手术创伤大,疼痛重,风险高,后遗症较多,恢复时间长,还易出现并发症。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开膛破肚”,那可就丧失了元气,弄不好会死在手术台上呢!突然,D君从一家外国科技网上看到了希望,医学界已经发明了不少治疗前列腺疾病的高超“武器”:用高频电磁波加热,“烧掉”前列腺的病灶,或是在尿道上安装支架,使尿流畅通,还有什么等离子切割等。但最高级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是电切镜切除手术,只是从尿道口进人,就能轻松利索地切除病灶。这简直就是神奇,不用在皮肤上开刀就能动了手术,而且这种髙级电切刀像铅笔杆那么细,可以从尿道口进人前列腺内部,能一面照亮病灶,一面进行切割,切割的同时还能止血,然后将切割完的东西吸出体外。总之,这种高超的技术神通广大。D君叹了口气,看来这种神通广大的高级武器只能西方先进国家有,恐怕中国医院不行,唉,弄不好得花巨款出国呢……

问题是D君已经不能从容选择了,他现在满肚子都是排泄不出来的液体,哪敢坐火车、乘飞机长途跋涉呢,说不定会“在路旁惨死”。但就在D君唉声叹气有些绝望之时,医院的医生告诉他,网上说的所谓神通广大的各种治疗“武器”,医院早就应有尽有,电切镜下进行前列腺切除的先进手术,十多年前这家医院就已经大显身手,累计做了成千上万人次!三

给D君治病的是泌尿外科一把手,也就是主任医师。其实医院里的主任医师相当多,这只是技术职称,并不等于他是科室主任。只有在技术上是主任级、在行政上也是主任级的双主任医师,才给患者相当的权威感。从外表看,泌尿外科主任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绝没有什么仙风道骨的感觉,而且因为他面部五官结构紧凑,虽然已40多岁,却依然显得年轻,这往往让人感到一种稚嫩,没有信任感。D君不仅有点失望,还有些紧张。D君尽管是有名的人物,但心态和一般的患者相同,得了病就吓得要死却又更想活命,盼望大夫对他认真并全神贯注。可没想到主任一脸的轻松,似乎面对的不是被液体淹了双肾的患者。D君有些惊讶,自己已经严重到如此程度,大夫竟然没啥感觉。这时病房其他的患者小声说,这个年轻的家伙厉害,如今外科手术从开放式到微创,从“开膛破肚”到只在身体打两三个小孔,总之,外国最新的技术,这个年轻的主任十年前就一马当先了。那些传统的“张一刀” “李一刀”名医,对他也甘拜下风呢。

年轻的主任对D君笑了笑,说你的前列腺都憋得那么大了,怎么才来医院? D君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回答才是。但他想到自己在电脑上学了不少医学知识,也想显摆一下,便说:“我明白现代医学大踏步地前进,你们大夫会用高超的电切刀微创技术来治我的病。”年轻的主任乐了,说别看你是个名人,可对医疗是个外行,微创必须在皮肤上切几个小口,而电切刀是利用人体身上的自然孔进人,并不损伤一丝一毫的皮肤。说着年轻的主任一面看D君的CT片子,一面自言自语,这么肥大的前列腺……恐怕电切刀不够长...

D君紧张了,不……不够长的意思是……是不能治了?

年轻主任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治疗当然能治疗了,但只能是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了。

D君脑袋里轰然一声,那不就是老百姓说的“开膛破肚”吗?因为他在病房里听到很多患者说,开放性手术切割前列腺,很多从此阳痿了。D君正值壮年,要是不能上床,那还活个什么劲!但D君又想,电切刀手术是西方先进国家发明的,西方人种比东方人种高大,对他们够长,对我们怎么会不够长?

年轻的主任说,西方先进国家比我们重视身体健康,人家绝对定期体检,

只要发现疾病的苗头,就立即医治,哪像我们这样不科学,有病胡乱地对抗,前列腺憋得这么大才来医院!年轻主任说到这里抬高声音,不客气地说,你的前列腺要是在三年前检查,医生就会对你发出警告的。你太不重视自己的身体了,小病憋成了大病!

D君脸红了,他这才感到自己其实是个医盲,整天还名声响亮地到处举办讲座,阐述当今现代科技的发达状况。没想到自己身体内部都乱了营,还自以为挺健康,连体检都不当回事。于是他一脸的尴尬,简直就是用低三下四的讨好口气哀求,最好用电切刀手术,那样损伤小。年轻主任又举起CT片子看了看,说做两手准备,如果电切刀不够长,那就实施开放式手术。

D君愣愣地坐在床边,他感觉医生的态度不太和蔼。在他的想象中,护士是天使,医生至少也像保姆。但到了医院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护士来病床前测量体温、给病人输液,还是医生查房,全是公事公办的表情。然而其他患者却用羡慕的口气说,看起来你是名人呀,所以医生对你格外关照,

主任都亲自来对你说病情呢……

D君对我说,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进过手术室,所以在手术之前,他还是忧虑重重。他又在电脑上查泌尿外科主任的情况,竟然发现有记者写他的优秀业绩:《怪状结石堵塞尿管,泌尿外科主任智取巧摘》。文章里写到一个患者因结石堵塞尿管,撒尿时痛苦万分,有时痛得就要跳楼,从医院检查的片子上看,整个右肾因为尿液被堵死而萎缩了一半。这个患者饱受折磨多年,走了多家医院,喝药水冲,用激光打,但这块可恶的结石始终是岿然不动。医生们的结论是必须动手术才能摘除,而这个患者一听要动刀在身体上切个大口子,吓得不行—— 那就是泄了阳气呀,宁肯被结石堵死,也不能挨刀吓死。后来听说有微创,只是在身体上打几个小孔就行,可是他走了多家大、小医院,医生都说像他这样严重的结石症微创手术解决不了,必须开放式地开刀。无可奈何之时,他看到报纸上D君所在的这家医院的泌尿外科有高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能力,这才成功地摘除了折磨多年的怪状结石……

D君第二天一早就直接问主任,这篇报道确实令他震惊和感动,但有没有夸张之词呢?年轻的主任二话没说就打开电脑,让D君看视频手术记录。原来腔镜手术全都有录像。D君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一片五彩缤纷的肉体,压根就看不出什么肾脏呀,尿管呀,更看不到结石。但机械手在主任的操作下,一层层剥离着红色的肉体和白色的脂肪,渐渐深人。突然,机械手前端的刀子在一个长条形的肉体上切开一道小缝,露出一块橄榄绿色的东西,此时机械手准确地抓上去,一块险恶的、包满肉丝的结石被揪了出来……当屏幕上以特定镜头显示这块结石时,那结石就像一个长满刺的大海参,怪不得记者说是“怪状”。

D君长喘了一口气,说放心了。但毕竟是第一次进手术室,当护士用轮椅推他进手术室时,竟然有一种被绑赴刑场的感觉。可令他吃惊的是,刚进门竟听到里面飘扬着优美的乐曲:东边有山,西边有河……这使他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松弛下来。手术室里一大群人,有医生,有护士,还有麻醉师,在这“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他们虽然工作有序,但彼此却谈笑风生,什么昨晚的电视节目怎么怎么样了,什么报刊上说某某人中彩得了几百万却和老婆离婚了,手机微信里的奇言妙语更是他们说笑的丰富资源。因为是半麻,所以D君一直清醒,他做梦也想不到手术室里会这样轻松,既能播放优美乐曲,又能谈笑风生。更令他兴奋的是,电切刀够长,用不着开放式手术了。

D君说,他确实体验到现代医学的神奇,当电切刀从尿道徐徐探进时,他就能从脑袋上方的电视屏幕上看到他体内前列腺的景象,绝对就像讲述动物世界的电影里的海底世界,一片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上面长满了红白相间的海藻叶片,电切刀在上面迅速地掠过,仿佛在收割。突然,他看到一串串绿色的晶莹剔透的珍珠在闪烁。他情不自禁地幽默了一下,我的前列腺里怎么会长珍珠呀?!……正在动手术的主任一面操作一面吿诉他,那不是什么珍珠,而是炎症,你看,腐烂得都冒泡泡了!说着,电切刀在腐烂的肉体上唰唰地切割着,当流血时,电切刀就及时放电“封烧”血管,景色依然嫔纷而清晰。没有任何疼痛,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D君完全像看一场电影那样,从头至尾“欣赏” 了一次绝妙的手术过程。回到病房后,护士用输液的方式给他术后的前列腺清洗了两天,后来拔掉了尿袋。D君术后第一次上厕所,立即就感到什么叫畅通无阻,哗哗的尿流让D君回到了青少年的感觉,他说他甚至产生了希望大家来看他撒尿的情景,与他共同分享健康的快乐。

从泌尿外科走出来,我感到收获大大的,“逛”医院是“逛”对了。这时院长派人送给我一套医生穿的白大衣,说是穿上医生的工作服,所有科室都会畅通无阻,采访方便。后来我才知道,院长已经通知所有科室,一定要热情接待我这个前来采访的作家。有了院长的“尚方宝剑”,有了这套白大衣,我在医院的楼道步伐豪迈,理直气壮,还感觉自己所向无敌。为此,走出泌尿外科,立即就跨进泌尿内科。如此一外一内的科室名称,简直像对联那样词句对偶。记得过去到医院挂号只有内、外两个科,现在可好,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已经数十个科室了。再发展下去,医疗科室可能细化出左鼻孔科和右鼻孔科呢!当然我这是幽默,但这说明医学手段越来越准确和精确,专业医生会分毫不差地瞄准患者的病灶。

原载《文学自由谈》2014年第5期;收入《2014民生散文选》,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出版

深秋,听一曲“军歌”嘹亮

作者简介格格,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创作委员会秘书长,金普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2007年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十多年来,先后在《海燕》《鸭绿江》《散文百家》《安徽文学》《文苑》《甘肃曰报》《大连曰报》《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各级报刊发表了多篇散文作品。2013年,作品《陪你一起看草原》荣获大连市“金苹果”奖优秀散文奖。(外一篇)

秋意渐浓。

走一走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的派出所、边检站、机动队,耳畔萦绕的就是挥之不去的“军歌”。看不到歌词,读不到曲谱,也听不到有谁在歌唱。但是,这种感觉还是如此强烈,甚至会联想到那首熟悉的歌: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

也能给善良者以快乐

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当然,警营里会唱歌的一定不是那块神奇的木鱼石,回荡心中的也一定不是传说。因为来自边防总队各基层单位的“歌声”,是边防官兵日常生活的朴实写照,是掩映在“国防绿”下的灿烂兵心与军魂,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们深深扎下的根。

这别样的“歌声”里,融合着浓厚的味道,它影响着官兵,改变着官兵,快乐着官兵。简言之,就是带有独特的“边防味”、鲜明的“警营味”。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变化着,丰富着,像一颗颗闪亮的珠子,串起边防官兵平凡的日子,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当兵的日子。

唱着“歌儿”过日子,该是什么心情!

龙应台说得好:“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忽然之间,为边防警营的“军歌”找到了最好的注解。精美的墙壁会说话

走进辽宁边防的站、所、队,最平常的风景就是精美的墙壁会说话。这不是传说。那些"话”,落地有声,人眼有形,谁都能听懂,谁都会人心人怀。

一个“贴近”,像黏性强劲的黏合剂,把官兵的心聚合在一起,凝结着一段段无悔的军旅人生。

无须刻意选择,放眼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的警营,满目都是这样的好风景。

锦州边防支队有个叫王家窝铺的边防派出所。一听名字,就觉得有点“意思”。文一点理解是有历史感,俗一点说则不免陈旧老气。这些年,王家窝铺的官兵们守着这份“老气”,却不断生出新的朝气与活力。

三层的办公区走廊上,用黑色粗壮的楷体书写着三句话:

边防警察是大山,他是坚强的后盾。

边防警察是大海,他有宽广的胸怀。

边防警察是战斗的鹰,从天到地都充满他战斗的勇气。而衬托三句话的都是相同的一幅画:绿色的橄榄枝,呈半圆形围护着锦州的具有代表性的笔架山、渤海湾。

句子质朴,背景图简单,表达的内涵却是丰富的。责任与担当,气度与志向,读上一遍,了然于胸。

还是在王家窝铺派出所,充满现代感的警营书吧里,雪白的墙壁上,书写着红色的大字:

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

那一天,和我一起走近这行字的作家朋友们,都愿意在此停留一会儿,注目,沉思,并留下自己的身影。

不用说,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牵动了我们的情思。

书吧对面的小型多媒体室里,正对屏幕的后墙上画着一架电影放映机,弯曲延伸出的胶片下,又是两行端正的黑体字:

演的是戏,看的是人生。

说的是故事,想的是未来。句子短,倒是有哲理,耐品。品的次数多了,精神世界就阳光灿烂,脚下的路也就会更坚实吧。

这些属于王家窝铺的警营语录,像他们的名字,那么接地气、人心扉。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 “流水”,就道出了边防军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M心聚力。

用什么"凝”呢?依靠说教管制的老套路,必定走到死胡同里,落伍于时代,特别是针对现在的“80后”们、“90后”们。

面对不断走进警营的年轻人,葫芦岛边防支队龙湾边防派出所亮出了暖心的一'招:建生日报墙。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全所每一位官兵的生日,挑选出属于他的那份生日报纸,写上姓名与出生日期,用相框装裱后一一排列在墙上,组成了一张别具风采的“全家福”。那些发黄的报纸,有《中国青年报》,有《文艺报》,有《解放军报》,有《文汇报》……赋予了别样含义的报纸,成为无言的诉说,记录着一张张清秀的面庞,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流动着一首首别样的青春之歌,映射得荣誉室中央的模拟地域图上“守护龙湾”这四个大字格外明澈。

这些,用支队领导刘茂杰的话说,找一张生日报虽是小事,但能传递着一种看不见的情怀,表达着一份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是年轻的官兵最需要的。

难怪,龙湾边防派出所里蒙古族女兵何佳欢站在我们面前,指着自己的那份生日报——《参考消息》,满脸笑意,像一朵怒放的玫瑰。

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好听的名字,记住了她的生日:1990年10月10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忽然觉得,海子的这句诗就是为大连边防支队星海湾派出所的官兵们写的。还有哪里能推开窗就是辽阔的大海,就是满眼的春花呢?

地处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星海广场的近海边,东南面海,西侧就是有名的星海公园,星海湾派出所可谓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但这里的特殊不在地理位置上,而是所内男兵少,女兵多,赫赫有名的大连边防女子巡警队的十名队员就在这里。

女兵就是警营中最美的花朵,培育她们成长的园地也是如此不同。

和许多派出所一样,星海湾派出所也有供官兵们读书学习的书吧。女子巡警队的官兵们打造的书吧,“美”得有点不像话。宽大的落地窗外,远处可见跨越星海湾的海上大桥,近处是停泊着几十艘私人游艇的码头。海涛阵阵浪花飞溅,海鸥翱翔鸣声啾啾。这个“海景房”书吧不是很大,呈长方形,进门左侧是一排排书架,右侧是沙发式的阅读台,温馨而又明朗。

在阅读台的后墙上,官兵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整体是钥匙状的活动笔记墙。每人一个可以抽拉的木质盒子挂在墙上,盒面上是一只只扬帆远航的小船。拉开盒子,内装一个精致的读书笔记本,可取可放,方便官兵随时做阅读记录。同伴间要是进行阅读交流,也可以随便翻阅,既方便灵活,又新奇有趣。

驻足在这里,就不想移动脚步,似乎能看到那些坐在窗前阅读的身影,

听到那些彼此交流的心声。那句镌刻在楼梯间的话,也会一次次浮在眼前:

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年华、最美的你!

其实,在边防警营中,会说话的墙壁日渐成为官兵生活中那抹最凝重的“国防绿”,葱茏而又茂盛。一份有心,一份用心,一份真心,汇聚在一起,

润物无声。

在大连边防支队机动一中队的走廊上,我见到了久违的黑板报-----方涂上黑墨汁的墙壁,不算很大。彩色的粉笔字,像斑斓的音符,从官兵的心里飞出,落在军旅的征途上。问及为什么现在还采用这么不流行的方式,一中队的指导员告诉我,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黑板报官兵熟悉又亲切,互动交流特别方便,调整周期也短。每期根据警营工作推出主题,大家就动笔画上几笔,写上几句,然后围在一起看个不停。

于是,我看到了在“离别”的报头下,相拥而泣的战友,看到了一行行、一段段的临别赠言。“一个军礼,情涌心头;一群战友,知心牵手;一段军情,天长地久;一首军歌,情深意浓。”这样的话语,也让我的眼睛潮湿。

原来,此时正是老兵退役季。

道一声珍重,诉一腔感怀,还有比这小小的黑板报更便捷的吗?警营里面种“玫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警营的生活很无奈。”曾几何时,莫文蔚的《外面的世界》被很多官兵挂在嘴边,官兵们演绎的成分里不仅仅有一丝调侃,

也有一点不能回避的真实。

封闭的警营,单调的生活,怎么收住官兵张望精彩世界的目光?

这是一道与时代同行的课题,摆在了带兵人的面前。

为此,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鲅鱼圈边检站的季冠宏政委和站里的领导们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打造了一个文化品牌:阳光边检倶乐部。

对于边检站的官兵来说,叫什么名称不重要,他们要看看洒到他们身上的“阳光”到底有多少,是否灿烂,能否暖住他们的心。

蓝光电影播放机,600多部优秀影片,“羽你相约”羽毛球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器械繁多的健身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360°三维全视角的警史馆,融入部队、海洋元素的警营网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阳光边检俱乐部成为官兵留恋的文化场所,成为同样精彩的大世界。不出警营,世界并不遥远,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走在鲅鱼圈边检站的阳光边检俱乐部,想起了一位希腊老人—— 那位在白墙下种玫瑰的老人。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常常能见到依山而建的一座座简陋的农舍。一位老人,把农舍的墙粉刷得雪白,墙角栽种着一株蔷薇,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贫瘠的土地养育着老人,盛开的蔷薇让老人的心里美不胜收。他知道,他能够用什么方式、什么办法来善待自己,悦纳他人,留住人们的脚步。

遥想那些在阳光边检俱乐部里活跃的身影,似乎嗅到了玫瑰香。

在兴城觉华岛边防派出所,我又一次和这样的“军中玫瑰”相遇。乘船进岛,脑海中一片迷茫。整日听不完的海风,看不尽的海浪,留给官兵的是什么呢?

走人警营的那一刻,我的心都要被融化了。扑面而来的海洋气息,将我包裹起来。清澈明亮的海洋蓝,成为主基调,延展在整个警营深处,而一颗颗灵动鲜艳的海星,冲淡了蓝色的沉冷与单调,把整个警营都点亮了。走廊里,餐厅内,书吧中,荣誉室里,抬眼不是海星的图谱,就是各具风格的海星装饰。小到日历牌、纸巾盒,大到房间的门饰,都绕不开海星。所有的海星造型都那么活泼,那么可爱,色彩饱满,亲切可人。有了满眼的欢喜,爱就有了扎下根的力量。

真是令人想不到的"海岛玫瑰”!守着花开四季,铁汉真的也柔情了。

还是龙应台说得好:“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

是啊,美的生活,才有可能是文明的生活。粉红色的回忆

营口边防支队红海边防派出所的荣誉室里,有一件宝贝—— 被官兵们爱称为“陆地巡洋舰”的飞鸽牌自行车,斜梁上印着四个大字:公安边防。每一个走进荣誉室的人,都愿意把目光投向它,在注目中聆听它走过的旧时光。那些光影深处,有官兵们的满头热汗,有警民们的舒心一笑。

2005年,为推进“三访四见”活动深人开展,方便边防官兵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支队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警蓝色的公安边防警用自行车装备到执法一线。方便、快捷、亲民,这“陆地巡洋舰”功不可没。

有时候,不忘记也是一种坚守,也是迈步向前的原动力。

一辆退役的警用自行车,是一段记忆的密码,每一次打开,都能看到曾经的初心。

悠悠岁月,需要这样的时时提醒。

在大连边防支队河口边防派出所,这些怀旧的情景也是常见的。

通往楼上办公区域的楼梯间,有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派出所成立以来各个时段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从几间普通的民房到格局齐整的办公楼,从简单的装备到综合性极高的数字化办公、指挥系统,边防的历史,在这样的追述里生动起来,似乎能够听到大连边防与时代同频发展壮大的铿锵足音,看到一个个高大威武的身影。

在楼上的史馆内,陈列着这些年边防官兵的不同制式的军装。冬装,夏装,透着想伸手触摸的亲切。站在1987年款冬装前,我遥想着同样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龙口派出所曾经赋予这一身军装多少创业的故事,成就多少个难忘的瞬间。军装不语,时光不言。但我知道,那些奖杯、奖状和锦旗,那些描述边防警官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照片,都是最深情的表达。

还有什么,能够比不忘初心更能助人成长?

虽然已是深秋,我还是想起了那首喜欢的歌: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晚风吹过温暖我心底我又想起你多甜蜜多甜蜜怎能忘记如果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再去更多的辽宁边防站、所、队走一走、听一听那些嘹亮的“军歌"。这“军歌",多姿多彩,生动而又充满特色。更为主要的,这“军歌”,是官兵唱在心里的,融在军魂内的。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政委施广政的一段话,揭示了其中的主旋律:

文化不能仅局限于满足官兵精神需要和文化诉求,更要将通过文化积累和引导而形成的独特“集体人格”对外展现,要着力提高官兵的文化品位,激发广大官兵献身警营、建功立业的工作激情。

用文化搭台,难怪"歌声”那么悠扬高亢。“峥嵘”岁月别样情

辽东的秋,总是醉人的。在满山的红叶之外,村庄里也荡漾着秋的味道。此刻,丹东振安区汤山城镇佛山村王峥嵘家的后院里,几棵茂盛的山楂树硕果累累,红艳艳的果实沉甸甸的,映照得站在树下的王峥嵘脸上一片红霞初绽。刚从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活动回来的她,望着满树的山楂果,望着树下欢快觅食的鹅鸭,望着住在新房子里的公婆、大伯哥及儿子,脸上写满了平静与欣慰。

她站在连绵的群山下,也把自己站成了一家人的一座山。-与数字“8”结缘

命运总是藏在路的最前方,让人无法预知。

1995年,出生于教师之家的王峥嵘,由表姐介绍,认识了佛山村的农民刘振生。原想着表姐妹能一起嫁到一个村子里,彼此有个照应,可结果,表姐的婚事没成,王睁嵘却走进了刘家。

用“老弱病残”来形容刘振生一家一点也不过分。他和年迈体弱的父母、妹妹既要照顾瘫在炕上的88岁的爷爷,一辈子没有成家、又聋又哑的大爷,还要照顾患有脑瘫、癫痫时常发作、右手右脚残疾的大哥。老人多,病人多,劳力少,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王峥嵘至今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到刘家看到用石块和黄泥垒起来的破房子像又长又窄的“火车厢子”,地面坑坑洼洼的,透着和四面墙壁一样的黑,凌乱的摆设,挑不出一件人眼的家具时,涌进她眼里的堵,心里的凉。她想转身离去,可是刘振生的真诚厚道、勤劳乐观,刘家老少的善良纯朴、热情相待,尤其是婆婆侍奉公爹、大伯子的孝顺之举,暖了她的心,也留住了她的心。尽管父母坚决反对,王峥嵘还是没有放弃。她觉得,这一大家子,小的照顾老的,彼此相依相靠,实在不容易。再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谁没有生病的时候?没有熬不到头的苦日子,天塌不下来。冥冥中,她觉得自己已经和这成员关系复杂的一大家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于是,她在人们的猜疑中嫁到了刘家,组成了一个八口之家,和丈夫一起成为这个家的主劳力。白天忙着地里的农活,忙着一家老少的三顿饭,晚上洗着八口人的衣服,累得经常直不起腰。王峥嵘没有抱怨,她看到自己的付出,还能给这个受着疾病和贫穷折磨的一家人带来笑容,带去一些生活的奔头,她觉得苦累都是值得的。

一晃几年过去,爷爷过世,妹妹出嫁,王睁嵘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一个新的八口之家又沉甸甸地压在王峥嵘的肩上。她依旧选择了用柔弱的身躯担起来。只是,这其中的辛苦和艰难,她从不去与人诉说。那些默默里倾情的付出,倒是在日子的流逝里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执着。

二十年了,这个在常人眼里特殊的贫困家庭,像原野上一株挺立的野草,走过四季,向着生命的阳光微笑。而王睁嵘,就是那根挺拔不屈、支撑枝叶的茎,柔弱而坚韧。用王睁嵘自己的话说,她和“8”字有缘,和这一大家子有缘。她的婆婆说,王峥嵘就是“8”字中间最结实的那个连接点,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

当初预言王峥嵘在刘家待不长的人们,和佛山村的山水一同见证着,为了这结实的“一点”,王睁嵘付出的何其多。二老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生活的难,总是变着花样考验着一个人的坚强。

婚后,为了挣钱养家,刘振生选择了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一大摊子事都落在王睁嵘的肩上。这个特殊的大家庭,老人多,病人多,难心的事也格外多。

爷爷瘫在炕上,牙口也不好。每次做饭,王睁嵘都要给老人做好松软可口的饭菜,端到爷爷面前。怕老人睡凉炕,每天再累也要把爷爷的炕头烧热乎了,让老人睡得舒服。三天两头地,王峥嵘就张罗着给爷爷换一次衣服。她爱干净,也让病在炕上的爷爷享受着一份清爽。爷爷临终的时候,拉着王睁嵘的手,无憾地留下一句话:“有睁嵘这孙媳妇,咱老刘家有救了。”

刚结婚的时候,王睁嵘的大爷还能帮着家里做一些农活,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不支,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了。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他几次比画着要去镇上的养老院。王峥蝾怎么也不答应。她说:“咱们是一家人,你也是我的亲人,我就是你的亲闺女。你就在这个家好好养老。”大爷无法言语,但心里却被侄媳妇的一席话暖透了。2010年,大爷得了肺癌,病倒了。王睁嵘在医院陪伴了半个多月,又在家里陪护了 32个日夜,直到老人过世。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王峥嵘晚上干脆睡在老人的炕上,帮老人翻身、接尿、擦身子、换床单。老有所依的幸福感,伴着老人度过了一个安详的晚年。

2005年的春天,王峥嵘的公公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王峥嵘不忍心叫回在外打工的丈夫,独自一人照顾着家里家外。白天她要骑着摩托车到距家几十里外的凤城医院照顾公公,傍晚再回来给婆婆、大伯哥和年幼的儿子做饭洗衣,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家里没钱给公公买营养品,王峥嵘就从自己嘴里省,她躲在墙角啃着馒头咸菜,却尽力让公公吃点鱼肉恢复体力。医院的病友都夸公公有个好闺女,惹得公公热泪直流:“这是我儿媳妇,更是我的好闺女。”公公住院一个多月,王睁嵘就风雨无阻地跑了一个多月。出院后,王睁嵘白天忙农活、忙家务,晚上又天天坚持给公公按摩一小时。两个月后,公公康复了,没留一点残疾,王峥嵘却瘦了 20斤。王峥嵘的母亲来了,看到面前的女儿,吓了一跳,以为女儿得了大病,心疼得一个劲掉眼泪。王睁嵘笑呵呵地说:“这多好,不用特意减肥了。”笑声里,那些奔波的苦,那些如山的累,都像一缕轻烟,在王峥嵘的眼前飘逝。

屋漏偏逢连雨天。公公的身体刚见好,婆婆的腰痛病又犯了,走动都得手扶墙壁,洗脸梳头都成了难题。王睁嵘除了担起所有的家务事,还把自己当成女儿,为婆婆洗脸、梳头、洗脚、擦身子。婆婆的焦躁,都在王峥嵘乐呵呵的悉心照料里融化了。不久,天天一瘸一拐的大伯哥又添了一个新病,臀部生出一个毒疮,没钱住院治疗,只能按照医生嘱咐的,在家上药治疗。上药是个精细活,婆婆腰不能动,公公手脚不利索,丈夫又不在家,王睁嵘跳出常人的心理障碍,主动担下了刘家的这个大难事。一个多月,王睁嵘天天给言语不清、行动受限的大伯哥上药。大于面子的亲情,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拉着王峥嵘的手说:“嵘啊,真是难为你了。”

而在王峥嵘心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难不难。她知道,她只有去面对,用自己的力量向前走。因为,这“8”字的一头连着老,一头连着亲,她能奉献的,只能是孝,是爱。三干,才能好好活着

有梦想支撑的人生,总是充满希望的。

从跨进刘家的那一刻起,王峥嵘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和这一大家子离开又小又破的“火车厢子",搬进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也是一家人的梦想。可是这个家,常年围着病号打转转,已经人不敷出,哪里有闲钱盖新房呢?

王峥嵘的选择是:梦要做,房子要盖。干,才能好好活着。她豁出自己,也要用双手干贼。

家里有十几亩地,种点粮食仅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为了增加收人,王睁嵘除了全力支持丈夫在外打工,也干起了很爷们的事:上山放蚕。

熟悉农事的人都知道,放蚕是一件苦差事,男人都觉不易,女人哪有几个肯干?王峥嵘骨子里的倔强,促使着她勇敢地扛起了养蚕筐。从买来蚕种小心伺候着蚕出蛾、对蛾,到送蚕上山等,每一个细微的过程都耗费着大量的时间、体力和耐心。对王峥嵘来说,她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足够的体力,她只能拼着自己的勇气。7月间,天热人乏,王峥嵘没有时间享受夏夜的清凉,每天夜里一两点,她就得扛着自编的七八十斤重的蚕筐,独自朝十里外的山上走去。蒙蒙的天色,孤独的脚步,常常让她心里发毛。夏夜浓重的露水,又常常打湿了她的衣裤。她像一个庄稼汉,放着炮仗,敲着响器,带着自己的身影在山林里驱赶着偷食蚕宝宝的鸟虫。那些在祚树叶子上沙沙作响的蚕宝宝,常常让王睁嵘看得眼睛发亮,嘴角上扬。望着蚕宝宝通亮的身体一天天在膨大,王睁嵘就好像看到了深秋满满的收获。她愿意去想象,去提前张望那个动人的时刻。而野蜂的追赶、毒虫的叮咬以及孤身一人的恐惧,都变得无足轻重,阻挡不了她日日放蚕的脚步。70多亩的山林,到处都是王峥嵘的足迹和身影。太阳初升的时候,山林里满是朝阳的金晖。透过林梢望着弯曲的村路,王峥嵘有时会特别期盼,期盼丈夫的身影出现在那里。可是,当丈夫打电话要回来帮忙时,王峥嵘赶忙收起心,总是称自己能忙过来,让丈夫安心打工。她忍下了很多,为了心里的这个大家。直到现在,一提起王睁嵘放蚕,年迈的婆婆就禁不住哽咽。那些心疼,老人没有办法忘记。

实在支撑不下去了,王峥嵘放下蚕筐,又养起了猪。30多头猪出栏了,

卖毛猪不挣钱,王峥嵘就请来父母帮忙,在家杀猪卖肉。到年底,猪肉卖完了,

S然算算收人,没有大赚头,但忙乎起来,多赚一分是一分。

村里很多人家用上了液化气,干净省力。王峥嵘喜欢,却不敢奢望。一大家子人呢,吃喝洗涮,一天得用多少火啊,费钱的事她主动远离。于是,每年冬天,王峥嵘像个男人一样上山砍柴,准备好一年的烧柴。房子后院,王睁嵘平整出一块地方,每年码起来的柴火垛都像一座山,堆满了王峥嵘的辛苦,成为刘家人最自豪的一道风景。

这些年,王睁嵘种地、放蚕、养猪,又在山上栽了不少的板栗,用一切办法多挣钱,改变家里的现状。在娘家父母的全力帮助下,王峥嵘又外借了几万元,终于翻盖了家里的旧房子。150平方米的崭新大瓦房,圆了全家人的新房梦。

那些人们眼中的难,王峥嵘硬是踩到了脚下,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希望。四泪水背后不是放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王睁嵘的泪水,人们也难看到。

二十年的大家庭生活,王峥嵘的公公、婆婆不是没想过分家。他们不想拖累儿子儿媳,想把年迈的大哥、生病的大儿子送到镇上的养老院。但每次提出来,王峥嵘都坚决不同意。她说:“我只图咱们这一大家子在一起,每个人都能够高高兴兴、平平安安的,不求大富大贵,只要一家人和睦相处,我就心满意足了。”

为了这份心满意足,王峥嵘咽下了多少泪水。

家里人多,王峥嵘又爱干净,每天似乎就总有洗不完的衣服。村子前面有一条大河,夏季不少人家愿意去河里洗衣玩水,冬天的时候,则少有人去河边洗衣服了。洗衣机一转,省力便捷。王睁嵘家有个小洗衣机,临时救急还行,洗上一大堆脏衣服,电费就是个不小的开销。为了节省点电费,王睁嵘一直是到村前的大河里洗衣服。别人洗衣服端着盆去河边,她却要推着独轮车。离家几百米的大河,一车衣服去的时候还算轻松,回来就重似千钧。最难过的是冬天。天寒地冻的,河边的北风也显得格外硬,像刀子扎着人的脸。砸出一个冰窟窿,刺骨的冰水立刻就会冻僵双手。王峥嵘只能咬着牙让自己坚持着。有好几次,脚下一滑,双腿就滑进了冰水里。她推着独轮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没走出几步远,湿漉漉的裤子在寒风里冻成了冰,走路竟咔咔响,而钻心的寒气,直扑到心窝里。王睁嵘落泪了。邻居家的媳妇们都坐在热炕上,噫着瓜子打着小麻将,谁像她遭这份罪啊。如果父母在身边,她一定会抱着父母大哭一场。

去往河边的这条路,通向山里的那条路,那些寒风中,那些夜色里,王峥嵘的泪水就这样默默地流着,柔软着自己的心。

去年,王峥嵘又落泪了。一心想当兵的大儿子因为视力不达标,没有通过人伍体检。看着沉闷不语的儿子,她心疼出了眼泪,说什么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呀。家里没钱,她向娘家亲戚借了 5000元,带着儿子去北京做了眼睛治疗手术。今年春天,王峥嵘发现婆婆的视力急剧下降,她又借了 5000元,硬是托人把不愿就医的婆婆安排在当地最好的医院,选用进口材质,给婆婆做了白内障手术。她可以再苦点,但家人的病不能延误了。

怎么能够想象,在首都北京接受全国道德模范褒奖、身披大红花的那几天,王峥嵘日夜惦记的,是回家后尽快出去打工的事。她家还欠着外债,老人的安康、孩子的成长都要靠她和丈夫用双手去打拼。她的心思,始终在一家老小上。

王睁嵘的柜子里,保存着20多个各级各类的奖杯、奖章、证书。她最喜欢一座水晶奖杯。偶尔得闲的时候,她会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杯身,注视着杯身上镌刻的四个大字:丹东好人。这是王峥嵘获得的第一个荣誉,也是她人生里一次珍贵的馈赠。每一次见到这座奖杯,王睁嵘都会有一点激动,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她觉得自己的这一大家子,包括娘家的父母,就是那座奖杯的杯座,稳稳地把她托起。她不过是独享了高处的一片光芒。

而为这份荣誉付出的汗水和泪水,她呵呵一笑,不愿多说一个字。“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或许,只有苏轼的这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