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早教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7 02:32:08

点击下载

作者:﹝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蒙台梭利早教全书

蒙台梭利早教全书试读:

前言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十分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

蒙台梭利出生于一个意大利天主教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完成学业后,开始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对智力缺陷儿童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她发现:“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这为蒙氏教育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之后,蒙台梭利创办“儿童之家”,招收平民家庭3~6岁的儿童,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对他们展开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那些出身贫寒的儿童原来被认为是普普通通,甚至有缺陷的孩子,而几年后,他们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个个都成为聪明、自信、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这一事件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欧洲。

蒙台梭利将自己的教育经验撰写成书,并在美国出版,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有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蒙台梭利学校逐渐遍布世界各大洲,到20世纪40年代,仅在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台梭利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对其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研究。她提出的“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奥秘。同时,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认可和推崇。但是,随着蒙氏教育理念的推广、大量原著的翻译成书,很多读者也感到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较为艰深,不易理解,内容繁复,重点不好掌握。

本书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力求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保持蒙氏思想原汁原味的同时,兼顾其阅读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内容时,本书以家长的需要为前提,选择了蒙台梭利著作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内容。

本书共分为7个章节:

●爱孩子的智慧:对成人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成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不要压抑孩子的发展,要学会富有智慧地爱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指出儿童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前的生理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后的精神胚胎期。在精神胚胎期,儿童是通过“吸收”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学习的。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揭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提出了“敏感期”的理念,即儿童在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拥有特殊的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岁决定孩子一生:提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0~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岁之前的儿童,内心有一个老师,他们以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成长和发展。

●天才的秘密:提倡让儿童回归自然,以自由发展为原则,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自由地发展注意力、意志力、想象力和智力等各方面能力。

●偏离正轨的儿童:总结出了8种严重妨碍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发展障碍,帮助心理发展走向歧途的孩子回归正轨。

●身体与心理健康:针对睡眠、营养、纪律、自由、娇生惯养等常见问题进行探讨,纠正成人的错误认识和处理方法,帮助成人正确对待儿童。

希望我们这本书能让家长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了解和体会蒙台梭利的早教理念,提升教子智慧。

由于能力有限,在编译过程中可能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指出,与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第一章爱孩子的智慧母性的天赋本能蒙台梭利智语

天赋的母性本能只有在不受到人为干扰时,才能正常表现出来。

哺乳动物在辛苦的哺乳期,会凭借本能悉心地照顾自己的后代。以普通的家猫为例:一只母猫在照顾幼崽时十分警觉,会把新生的幼崽藏到黑暗的地方,不让它们被人看到,只有当这些小家伙长成活泼、漂亮的小猫时,才放它们出来活动。

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对自己后代照料得更是无微不至。虽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群居生活,但是当一只雌性动物即将临盆时,它会离开自己的同伴,独自去寻找一个隐蔽的地方生产。幼崽降生之后,母亲会让它们与族群隔离两三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动物的种类不同,这段“隔离期”的长短也不同。在此期间,母亲还充当着孩子的保护者,将它们藏到一个既安全又安静的地方,使它们免受强光和其他动物的打扰。尽管很多动物的幼崽通常天生就具有相当充分的生活能力,比如站立、行走等,但母亲还是会悉心地照顾它们,将它们与族群隔离,直到它们变得足够强壮并能够适应外界的环境为止。那时,母亲才会将孩子带回到族群中生活。就像野马、野牛、野猪、狼,还有老虎,这些高级哺乳动物的母性本能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它们表现出来的照顾后代的本能令人非常感动。

一头母野牛在小牛犊出生之后,会带它远离族群几周。在此期间,母野牛会耐心细致地照顾幼崽。小牛犊冷了,母亲会用前腿护着它;小牛犊脏了,母亲会耐心地把它舔干净;小牛犊饿了,母亲会用3条腿而不是4条腿站立,以方便喂奶。就是在把小牛犊带回到族群之后,母野牛仍然会不厌其烦地照料它。

有些动物甚至并不满足于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生下后代,它们还要不辞辛苦地为后代准备一个安全舒适的小窝。

母狼会在丛林深处寻找一个幽暗僻静的洞穴。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栖身之所,母狼就会在地上挖出一个洞或者在树干里挖洞。母狼还会将自己胸部的毛揪下来整齐地铺在洞里,这样做不仅能给予幼崽安全和温暖,而且也更便于母狼哺乳。出生不久的小狼崽闭着眼睛。听不到任何声音,此时,母狼会主动攻击任何企图靠近幼崽的动物。

但是,家畜的母性本能却时常遭到破坏。比如,母野猪是最温柔、最富有爱心的母亲之一,但是家养的母猪却会吞吃掉自己刚刚生出的小猪崽。同样的,被关在动物园里的狮子吃掉自己幼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进一步表明,天赋的母性本能只有在不受人为干扰时,才能正常表现出来。

哺乳动物的母性本能清楚地说明,幼崽在接触外界环境时需要得到特殊的照顾。当这些小家伙经历了出生的考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能力复苏之后,它们还需要度过一个关键期,即需要与种群分离一段时间,并得到充分的休息。在这个关键期过去后,它们仍需要得到几个月的照顾、喂养和保护。

成为母亲的动物在幼崽长大成熟之前,不但要关心幼崽的身体需求,而且还要关心幼崽的天赋本能的发展。而这些努力只有在安静的、不被打扰(包括光线打扰)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一头刚出生的小马驹,在它的腿长得较为有力、学会识别和跟随母亲、外形更加成熟、成为一匹真正的小马之前,母马是不允许其他动物接近自己的孩子的。同样的,母猫也不允许别人靠近自己的幼崽,除非它们睁开眼睛、开始行走、变成真正的小猫才行。

大自然显然非常关注动物的成长历程。当母亲努力唤醒孩子潜在的本能时,她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需要,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悉心照料,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蒙台梭利智语

当母亲努力唤醒孩子潜在的本能时,她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需要,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悉心照料,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爱的智慧爱与儿童的自我实现

当人们有规律地完成各项工作,并营造出和谐的生活氛围时,就会获得一种爱的体验。我们也许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人良好状态和健康身体的标志。

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就像一颗被太阳照耀着的行星。促使爱产生的动力是本能和生命的创造力。爱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他们的自我实现也受到爱的影响。蒙台梭利智语

爱能促使儿童去看去听,进而不断地获得成长。儿童必须服从这种自然的需求。

儿童在敏感期产生的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其实就是他们对所处环境爱的表现。这种爱不仅是儿童情感的反映,还是他们智力发展的要求。爱能促使儿童去看去听,进而不断地获得成长。儿童必须服从这种自然的需求。这种需求被但丁称作“爱的智慧”。

儿童内心的爱使他们能以一种敏锐、积极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一点对成人来说也非常重要,况且他们本身还缺乏儿童那样的活力。爱难道不会使我们对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物产生敏感吗?爱难道没有引导我们发现一些别人尚未注意到的细节和特性吗?正是由于儿童爱他们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对其漠不关心,所以他们才能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事物。

在成人眼中,儿童对环境的热爱是他们天生的兴趣和活力使然。但是成人没有认识到,这种热爱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力,能够创造美丽的心灵。

儿童的爱本质上是单纯的。他们之所以爱,也许是因为他们想获得感知觉印象,并借助这些印象实现成长。蒙台梭利智语

儿童内心的爱使他们能以一种敏锐、积极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儿童对成人的爱

在儿童热爱的事物中,有一个特别的对象——成人。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重的。他们从成人那里得到了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并向成人热切地索取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在儿童看来,成人的嘴就像一个喷泉,他们能不断地从那里学习说话用的词汇。

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类的行为举止。儿童正是通过模仿他们接触的成人来学会如何生活的。儿童被成人的言行所吸引,并深深为之着迷。儿童对成人是那么的敏感,以至于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被成人支配的。儿童会将一个成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就像我们用刀在大理石上刻的字一样。既然儿童对学习如此渴求,并热爱周围的一切,成人就应该认真对待在儿童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

儿童喜欢听成人的话。但是,当成人要让他们放弃那些对他们成长有利的本能时,他们就会反抗了。成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让儿童做出牺牲,这就如同在儿童长乳牙时,不让牙齿长出来。儿童发脾气或反抗,只是因为他们想发挥创造的欲望,而他们所爱着的成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强烈冲突也是由此引发的。当儿童不听话或发脾气时,成人应该想到其中的原因,并将其视作儿童成长中的必然,视为儿童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反应。蒙台梭利智语

儿童发脾气或反抗,只是因为他们想发挥创造的欲望,而他们所爱着的成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强烈冲突也是由此引发的。

作为成人,我们要记住:儿童爱我们,并希望服从我们,他们爱我们胜过爱其他的一切。尽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那些爸爸妈妈是多么爱他们的孩子呀!”“那些老师是多么爱他们的学生呀!”成人要意识到儿童对自己的爱

我们还在教孩子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杰出人士,甚至爱植物和动物。但是,究竟是谁教给孩子爱所有的这一切呢?谁在教孩子如何去爱呢?难道是那些把孩子的所有表现都称为“发脾气”,并且只想着自己和财产免遭儿童侵犯的父母吗?这样的成人是无法教给别人如何去爱的,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具备爱的敏感性和爱的智慧。

事实上,现实正好与此相反,是儿童在爱着成人。

——当孩子感到需要成人在自己身边时,他会高兴地引起成人的注意:“看着我,待在我的身边!”

——晚上,当成人想去睡觉时,孩子会向他们叫喊,因为孩子爱他们,不愿看到他们离开。

——当成人去吃饭时,正在吃奶的婴儿也想一起去,虽然他们还不能吃那些东西,他们只是想待在成人身边,看着成人。

看到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成人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对我们深深的爱。但是,我们要记住,孩子长大后,会将在童年时期给予我们的爱全部收回。到那时,谁还会像孩子现在这样爱我们呢?谁还会在睡觉前呼喊我们,并充满深情地对我们说:“不要离开我!”那时,他们只会无关痛痒地和我们说一声“晚安”。当我们要去吃饭时,谁还会仅仅为了能看着我们,而如此强烈地期盼着和我们待在一起呢?

然而,我们却因为不愿接受这些爱,而处处对孩子设防。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再也无法得到这样强烈的爱了。我们甚至还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说:“我没有时间!”“我做不到!”“我太忙!”……然而,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想说的其实是:“我要改变孩子,不然我会变为孩子的奴隶。”我们希望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我们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认为,如果摆脱了孩子,一切麻烦就都迎刃而解了。蒙台梭利智语

父母对一切都已麻木了,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生命来唤醒自己,他们要运用已经失去的生机和活力再次激励自己。

早晨,孩子走进父母的卧室唤醒父母。这对成人来说是极讨厌的事情。但如果不是因为爱,还会有什么力量能促使刚刚醒来的孩子立刻去寻找父母呢?黎明时分,孩子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到还在熟睡的父母跟前,他们似乎要说:“勤快一点儿吧!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其实,当孩子走到父母身边时,他并不是想用这些话来教育父母,而只是为了看一看他所爱的人。

也许父母的卧室仍然黑着灯,他们为了避免破晓的阳光打扰睡眠,将门窗都关得紧紧的。孩子走过来并用手触摸父母,父母却抱怨说:“我们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一大清早就来吵醒我们!”孩子回答道:“我没有要吵醒你们,我只是吻了你们一下。”事实上,孩子是想说:“我不是想把你们从睡梦中吵醒,我只是想来看看你们。”

是的,爱对儿童极为重要。父母对一切都已麻木了,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生命来唤醒自己,他们要运用已经失去的生机和活力再次激励自己。父母需要一个与他们的行为模式不同的人,每天早晨对他们说:“开始新的生活吧!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吧!”

是的,更好地生活!充满爱地生活!成人应该受到控告受到成人压抑的儿童

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形容成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这个词本身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蒙台梭利智语

由于儿童与社会是隔离的,当一个孩子受到成人的影响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成人,他的行为、举止就会与最亲近的人相似。这些能影响儿童的成人,通常是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一个孩子之所以不能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很可能是由于受到了成人的压抑。“成人”这个词本身是很抽象的。实际上,由于儿童与社会是隔离的,当一个孩子受到成人的影响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成人,他的行为、举止就会与最亲近的人相似。这些能影响儿童的成人,通常是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然而,社会却赋予了成人截然相反的使命:成人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现在,当人类的思想积累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我们才转而发现,过去那些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者、施救者的成人,其实应该受到控告。既然几乎所有的成人都扮演着母亲、父亲或监护人的角色,那就表示所有成人都应受到控告。对儿童负有不可推脱责任的社会也应同时接受审判。这一惊世骇俗的控告就如同上帝神秘而令人畏惧的“最后的审判”一样,它意在给我们以警示:“你们究竟是如何对待我托付给你们的孩子的?”

成人对此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抗议和自我辩护:“我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子女,甚至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虽然成人表面上在为自己辩护,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为自己辩解似乎已经成为成人的一种习惯,我们对此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控告本身,而不是谁受到了控告。被告虽然在照顾和教育孩子时尽心尽力,却还是发觉自己就像一直徘徊在没有出口的密林中,身陷困扰重重的迷宫之中,根本无力自拔。其实成人不知道,他们之所以会迷路都是自己造成的。

所有代表着儿童利益的人都应该对成人提出控告,并坚持不懈。

也许,这一控告会立刻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因为它公开指控的并不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错误,也不是那种让人感到丢脸、无能的错误,而是一种在无意识中犯下的过错。这种指控能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事实上,人类每一点真正的进步并不完全是因为发现和利用了未知的事物!

人们在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时,态度总是如此矛盾:对有意犯下的错误会感到痛心疾首,而对无意犯下的错误则置若罔闻。其实,在无意犯下的错误中隐藏着巨大的机会。人们一旦认识到这些错误,然后加以克服,会使自己达到并超越目标,并最终给人类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世纪的骑士对真诚的反省如此重视的原因。当一个骑士因为个人荣誉受到侵犯(可能只是最微小的侵犯)而准备决斗时,他都会先跪在祭台前谦卑地忏悔:“我首先承认我有罪,这是我的过错。”《圣经》中也讲述了大量类似的、惊人的、自相矛盾的事例。想一想,在亚述帝国都城尼尼微,人们为什么会愿意聚集在先知约拿的身边?为什么所有的人——从国王到平民——都渴望站在以约拿为中心的人群中?再想一想,在约旦河畔,施洗约翰是如何将人们召集到那里的?他究竟使用了具有怎样魔力的咒语,将这么多人都聚集在那里?人们蜂拥而去聆听他人对自己的控告,而后又聚集在一起接受控告者的指责,忏悔自己的过错。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正是这些尖刻的、持续的控告,把人们的意识唤醒——从不自觉到自觉,进而征服自觉、征服自己的思想。从古至今,所有心灵上的进步都是这样获得的,人类的文明正是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进的。蒙台梭利智语

正是这些尖刻的、持续的控告把人们的意识唤醒——从不自觉到自觉,进而征服自觉、征服自己的思想。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

现在,要想不再像以前那样错误地对待儿童,把儿童从内心的冲突与危险的思想中解救出来,首先应该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变革必须在成人中进行。尽管成人宣称为了孩子他们已经竭尽所能,并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对孩子的爱。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为此,他们必须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外去找寻答案。

尽管对于儿童依然存在大量的未知,我们对于儿童的心理也并未完全了解,但我们必须努力去认识。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热情和牺牲精神去开掘这片未知的领域,就像那些怀揣着黄金梦想去海外寻找黄金的探险家一样。这是每一个想要探究儿童内心深处未知因素的成人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论国籍、种族和地位,所有的成人都应该参与进来,因为这是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要素。蒙台梭利智语

成人必须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必须认识到自己无意犯下的过错。这些错误会妨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

成人至今也无法理解儿童,所以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无法沟通和不断产生冲突的问题。掌握更多的知识或提高文化水平,并不能帮助成人解决这些问题。成人必须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必须认识到自己无意犯下的过错。这些错误会妨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如果成人没有做好纠正错误的准备,没有采取适宜的态度,他们就不可能进一步了解儿童。

反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这就如同人们一提起药品就会联想到它能用来治病,一个关节脱臼的人必然希望得到复位一样。同样的,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犯的错误时,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逼迫自己去改正,因为一旦他们弄清了错误的原委,就会无法再忍受之前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无助的痛苦了。

当一切步入正轨后,生活才会顺利进行。只要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同时的确忽视了儿童;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其实也能够完成那些本以为无法完成的事情,那时我们就会渴望去了解儿童的内心,并会发现他们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儿童有关的一切,其结果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正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成人把儿童视为一件心里空无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东西。蒙台梭利智语

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儿童有关的一切,其结果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

因为把儿童当成了一件脆弱的而没有自理能力的东西,成人就觉得必须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因为把儿童当成了一件缺乏精神指导的东西,成人就觉得需要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也许,我们可以说,成人把自己视为儿童的造物主,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以自己为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样板进行塑造。一旦儿童有任何行为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错误的,必须马上加以纠正。

成人用这种方式对待儿童,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家庭中的儿童教育父母的责任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绝大多数幼儿教育都是以偏颇的观念和先入为主的成见作为基础的。但是,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到现场实际观察,并将观察所得的正面看法公之于众。这些以对各个方面的观察所得为基础设计出的教学法,有许多已经获得了成功。这些成果似乎使幼儿教育的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任何现代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必须先观察儿童,都要通过不断的试验总结得到。而这些现代的教育方法最终也应深入到家庭。那时,不但儿童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父母也会因此脱胎换骨。

到目前为止,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两种: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对错。然而,父母很少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是以道德上的劝说和口头上的训诫为主的。一旦这些做法都无效,他们就要采用鞭打和责骂的方法了。要知道,在这个以热爱和平、自由、平等著称的社会里,除了父母之外,再没有人能拥有这种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权利了。蒙台梭利智语

父母很少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是以道德上的劝说和口头上的训诫为主的。一旦这些做法都无效,他们就要采用鞭打和责骂的方法。

但是,父母在拥有体罚孩子的权利的同时,也背负上了双重的责任:一是父母要在没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表现出绝对的权威和说一不二的威严;二是父母必须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都非常了解,自己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角色。就如同一句谚语所说的:“推动着摇篮的那双手,掌握了整个世界的未来。”然而,一位母亲,即使她在童年时只靠耐心和练习便顺利学会了最简单的工作,她也不会将这套方法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而一位少年得志的父亲,可能也会因为懒得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格,而不去用心观察孩子。结果,无论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还是因为已经竭尽全力,甚至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太空泛、太无趣,很多父母都放弃了自己的重大责任。

当一个纯真的孩子降生到一个家庭时,原本还在相互指责对方缺点的父母,现在突然一下子要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这当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突然要面对一项新的责任——完美无缺。教育孩子,指导孩子改正缺点,用惩罚的方法让孩子改正错误获得进步,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导孩子,这些都是压在父母身上的责任。因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矛盾,我们无法在此对父母们所面对的情境进行仔细讨论。说谎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说谎”这个问题。

一位好母亲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教育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

有一位和我很熟识的妈妈,她想要教导小女儿永远不要说谎。她向女儿描述了许多卑鄙的说谎行为,同时也在女儿面前赞美那些即使遭受责难、牺牲一切也坚持做正确事情的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勇气和坚定意志。妈妈想让女儿理解,一个小小的谎言最后可能会让人犯下一连串的错误。她还特别向女儿强调,一个身处在幸福、富裕家庭中的人,更应该维护尊严,为那些家境贫苦、没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树立榜样。

可是这位妈妈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有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邀请她去听音乐会。妈妈一再地推托:“哎呀!真不好意思,我头疼得很厉害,实在没有办法去。”电话还没有讲完,她就听到隔壁房间传来一声尖叫,赶紧冲过去,只见女儿跌坐在地上,用双手捂着脸。她赶紧问女儿:“亲爱的,发生什么事情了?”女儿哭着回答:“妈妈,你说谎!”

女儿对妈妈的信任就这样被彻底瓦解了。从此,这个孩子和妈妈之间竖立起了一道屏障。孩子对成人的社交产生了疑惑,在她心目中具有神圣意义的社交受到了玷污。妈妈费尽心思才让女儿形成诚实的意识,而她却从未反省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说谎行为。

那些费尽心思想鼓励孩子养成诚实品德的成人,其实常常让孩子被谎言所包围。而这些谎言有时不但已经超越了“小谎言”的界限,还往往都是一些有预谋地用来欺骗孩子的谎言。

提到欺骗,让我联想到一件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有关的趣事:

一位妈妈欺骗了孩子,她告诉孩子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她对此感到非常的内疚,于是决定向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当孩子知道自己过去一直都被欺骗后,感到失望极了。他整整一个礼拜都愁眉不展。

这位妈妈在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还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类似情况并不一定都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另一位妈妈也向儿子说了类似的话。男孩听了后马上笑了起来,对妈妈说:“哎呀!妈妈,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圣诞老人的!”“可是你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告诉过我呀?”“因为你每次说到圣诞老人都很高兴呀!”

此时,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完全对调了。孩子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他出于对父母的爱,为了取悦他们,顺从了他们的心意。蒙台梭利智语

孩子也常常成为父母的老师,因为孩子的思想是如此的纯真,而他们的正义感又是如此的令人吃惊。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应该毫无异议地听从父母的话。不过在另一方面,父母也希望得到孩子的爱。在这方面,孩子常常成为父母的老师,因为孩子的思想是如此的纯真,而他们的正义感又是如此的令人吃惊。

有一天晚上,一位好心的妈妈想让儿子上床睡觉。男孩请求妈妈让他将做了一半的事情做完后再去睡觉,但是,妈妈不肯做出一点点让步。儿子只得乖乖地爬上床。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想要把刚才没做完的事情做完。妈妈发现儿子竟然偷偷溜下了床,就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顿。

儿子对妈妈说:“我没有骗你啊!我跟你说过我想把这件事情做完。”

妈妈不想再和儿子讲下去,就叫他道歉。可是儿子还想继续和妈妈理论,想说明他并没有欺骗妈妈,他已经告诉了妈妈,他想把没做完的事情做完后再去睡觉。

儿子解释说:“我并没有欺骗任何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需要道歉。”“好吧,”妈妈接着说,“我懂了,你原来一点儿也不爱妈妈!”

儿子回答道:“妈妈,我真的很爱你,但是我并没有做错事情,我为什么要道歉?”

以上这番对话在我们听来,孩子的谈吐才像大人,而妈妈反而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蒙台梭利智语

成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他们那些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其实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这些潜在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现实冲突。

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位当牧师的爸爸,他的小女儿每个礼拜日都会到他所在的教堂里去帮忙。

一个礼拜日,牧师正在布道,讲的是耶稣的同情心。牧师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穷人和遭受苦难的人也同样是耶稣的子民。如果我们希望得到永生,就必须去呵护穷人和遭受苦难的人。”女儿被爸爸布道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在离开教堂回家的路上,她看到路边有一个小女孩在行乞。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身上还有许多伤口。她跑过去,爱怜地拥抱、亲吻小女孩。牧师和妻子看到后吓坏了,他们一把拽回了穿戴整洁漂亮的小女儿,一边急急忙忙地拉着她走开,一边指责她的行为。

回到家以后,妈妈赶紧帮女儿洗了个澡,将她全身的衣服都换了下来。

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事后,女儿再听爸爸布道时,就如同听其他的故事一样,再没有被打动过了。

这类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还有更多数不清的冲突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或者说是由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造成的。

成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他们那些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其实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这些潜在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现实冲突。孩子和成人之间存在一道鸿沟,没有人能够跨过。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中,虽然得胜的通常是强势的一方,但是父母依靠强权取得的胜利,往往并不能让他们的小对手信服。因为成人不但做了错事,还采取高压手段让孩子臣服。他们强迫孩子服从自己,以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为了达到唯我独尊的目的,父母命令孩子闭嘴。他们用这种方式才确保了“和平”。然而,父母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原本对他们的信任,并且连同孩子的自然情感和相互信任也一并失去了。蒙台梭利智语

孩子为了适应成人的不恰当行为,会刻意压抑自己某些生理上的紧张反应,他们日后出现的很多疾病也是由此造成的。

这样一来,孩子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慰藉无法获得满足,孩子的人格发展会由此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孩子为了适应成人的不恰当行为,会刻意压抑自己某些生理上的紧张反应,他们日后出现的很多疾病也是由此造成的。这种伤害所引起的不良行为,甚至可能还会被视为孩子的某种特质。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比如,用害羞或故意撒谎来掩盖不恰当的行为等。

孩子的恐惧和说谎一样,也是由被迫屈服和被迫顺从引发的。这种情绪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比其他情绪反应更为严重,因为它会使孩子的想象与感觉发生混乱。这种情绪上的混乱常常发生在缺失内在发展机会的孩子身上。被动模仿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我们还发现了另一种弊病——被动模仿。孩子一味地有样学样,这与其说是一种自我完善成长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走向“堕落”的捷径。因为成长是一种自我的内在工作,光看别人怎么做是无法实现成长的。孩子内心的期望被压抑,就如同深埋在地下的宝矿一样,被永远地掩藏了起来,他们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些期望的真正价值。由于它们永远也无法实现,也不曾有机会被掌控,而且时时存在于孩子心头,因此会一点点地吸引住孩子,并不断地诱惑着他们。蒙台梭利智语

在孩子遵循自然法则发展的道路上,成人成了一块绊脚石。

由于成人压制了孩子的自然冲动,孩子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和发挥正常精力的能力也因此受到了妨害。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遵循自然法则发展的道路上,成人成了一块绊脚石。在学习上,孩子也因此走了很多的冤枉路,深陷大量的、毫无意义的学习用品和玩具里,在其中打转。孩子原本具有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孩子只好接受自己的命运,顺从成人的指挥。所有的事情在孩子眼中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些孩子在童年原本都拥有一对翅膀,但在他们振动翅膀准备飞翔时,他们的“翅膀”却被生生地折断了。孩子一旦接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力就会失去自觉性,只能在物质世界里漫无目的地找寻。由于缺乏现实体验,孩子离真实的世界会越来越遥远,他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偏离正轨,最后只能陷入毫无益处的神游之中。

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弱小的灵魂仍然会不停地进行抗争。然而他们只能用躁动、任性、哭闹、发脾气、使性子等消极的方式来表达。孩子故意淘气实际上是他们表达愤怒和反抗的另一种形式。这时,孩子消耗掉的不是正常的精力,而是在缺乏想象力时表现出的令人生气的恶言恶行。

此外,这些让人无能为力、疲于管教的“小淘气”,还有可能成为其他孩子模仿的对象。而成人对付这些孩子的办法,就像对付那些无视律法闯入“圣地”的敌人一样。

孩子在和成人的对立冲突中,他们的神经系统首先会受到伤害。现在,很多医生已经开始认识到,孩子情绪失调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婴儿期曾产生的压抑。孩子在婴儿时代的一些早期表现,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口吃等,大多是由情绪失调引起的。

在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表现后,父母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改善他们性格上的欠缺之处。尽管父母为治疗孩子的疾病竭尽全力,但是要知道,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父母造成的。

而且这些伤害将会伴随孩子进入成年。之所以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是因为家长错误地将对孩子的压迫视为爱的表现,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蒙台梭利智语

家长错误地将对孩子的压迫视为爱的表现,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我们一定要解放孩子压抑的精神,让他们重获自由!

我们一定要解放孩子压抑的精神,让他们重获自由!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由此患上的各种病症奇迹般地消失。而剩下的那些没有治愈的疾病,则完全可能是由先天因素引起的。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人们总觉得需要一个权威来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指引自己走入正途。

当我们克服了上面这些困难后,也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虽然新一代的父母能够做到让纯洁天真的孩子自由地发展,但是父母千万不能将教育的自由偏颇地理解成放纵孩子。如果父母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会使孩子觉得受到忽视。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产生情绪上的问题。在这里,我无意制定新的原则,只是想归纳出一些结论。但是,在应用这些结论之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斟酌该怎样做,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家庭教育的原则

现在,妈妈们在照顾孩子时就像以往一样,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纯熟的技巧。她们懂得均衡营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让孩子适应环境,也了解孩子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玩耍有助于肺部发育。但是,孩子并不是只需要喂养的小动物,他们从一出生起就具有了心理生命。如果我们是真正为孩子的幸福着想,那么对他们只进行身体上的照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的心理冲动,并寻求帮助他们的方法。

在照顾孩子身体健康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是,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其原则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而且至今仍有许多内容都还是未知的。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只有,孩子需要的绝不仅仅是食物而已。在不受成人干扰的情况下,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以后表现出来的那种骄傲高兴的情绪,就是在向我们宣告,他们有发挥丰富的内在潜能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机会开发潜能,而不应阻碍他们的活动。

现在,绝大多数的玩具都缺乏刺激孩子心理发展的功能。我相信这类玩具终将会被消费市场淘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过去几年中玩具市场发生的变化吧!生产厂家不断加大玩具的尺码,将娃娃做得像真的小女孩那样高,和娃娃相关的其他产品,如床、衣橱、炉子等,也跟着加大了尺码。但是女孩们却并不喜欢这样的玩具。蒙台梭利智语

父母千万不能将教育的自由偏颇地理解成放纵孩子。如果父母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会使孩子觉得受到忽视。

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他们能够自己掌控的生活环境里。一个属于孩子的小盥洗台、几把小椅子、一个孩子能拉动抽屉和柜门的小柜子、一些孩子能够独立使用的日常用具、一张小床、一条孩子可以自己叠放的漂亮毯子……我们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既能居住也能玩耍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会看到:白天,孩子的双手在不停地忙碌;夜里,他们只想赶快换上睡衣,爬上自己的小床,睡一个好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收拾房间,自己穿衣服,自觉地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孩子会变得既安静又有礼貌,不哭不闹,也不调皮捣蛋,会成为一个友好而听话的“好孩子”。

我们的教育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而且还认识到了孩子喜欢工作,并有较强的秩序感。我们强调对孩子进行生活观察的必要性,希望能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之前察觉到孩子的需要。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运用已掌握的人体保健知识,帮助孩子获得新的进步。对我们来说,孩子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这是新式教育的基础。

下面是我列举的几项原则。希望妈妈们能在此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第一条原则:尊重孩子所有正在进行的合理活动,并努力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

内在潜力是促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进行努力的动力。但是,我们却常常漠视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潜能。当谈到孩子的活动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只有孩子曾经被我们观察到的某些特定行为。而我们之所以能观察到这些,是因为只有这些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可能是曾让我们领教过的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可能是孩子受不了一再压抑终于爆发的失常心理表现。事实上,孩子活动的真正征兆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拥有善良的本性,我们要用充满爱心的关怀来发现孩子善良的本性。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对孩子做出准确的评估。如果父母希望对孩子的自然行为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应该遵照以上的建议,做好发现孩子善良本性的准备。蒙台梭利智语

内在潜力是促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进行努力的动力。但是,我们却常常漠视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潜能。

我曾观察到一个婴儿发现自己双手的过程:

一个刚刚出生3个月的小女婴正处于生命的开端。小女婴竭尽全力地想要更仔细地看一看自己的手。可是她的手臂太短了,她需要很费劲地移动双眼才看得到自己的手。虽然她的身边有很多东西,但是她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的手。

过了一会儿,我拿起一些东西给小女婴触摸玩耍。可是她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她对我给的东西显然没有一点儿兴趣,看也不看,就张开小手,让东西从手上掉下来。

然而,从那时开始,每一次当小女婴想试着抓住什么东西时,她的脸上都会露出兴奋的表情。不管她要抓住的东西离她是远是近,也不管是否抓得到。

小女婴满脸疑惑地不停地看着手,她的表情好像是在说:“咦,为什么我有时候可以把东西抓住,有时候却不行?”对手的使用明显吸引了小女婴的注意力。

这个小女婴的努力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是一种为了满足内在需要而宁愿牺牲舒适的表现。

当这个小婴儿长到6个月大时,我给了她一个带有银色铃铛的玩具摇铃。我把摇铃放在她手里,教她如何摇出声音。她玩了几分钟以后,就将摇铃扔在了地上。我把摇铃从地上捡起来,重新放回到她的手里。可是她又将摇铃丢在了地上。就这样,我们俩你丢我捡地重复了好几次。小女孩就像故意要把摇铃丢到地上让别人马上帮她捡回来似的。

有一天,当小女婴手里又拿着摇铃的时候,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手全部张开让摇铃掉到地上了。她先张开一根手指,再张开一根,就这样一根一根地张,直到最后,5根指头全部张开,摇铃才掉到了地上。此时,小女婴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她一边反复地做着一根一根张开手指的动作,一边继续观察自己的手指。

显然,小女婴感兴趣的并不是摇铃,而是这个手指游戏。认识了这些能抓住东西的手指,她觉得很有趣。在这个对手指的观察中,小女婴感到非常快乐。

想想看,在这个小女婴3个月的时候,她为了看到自己的手,还只能很不舒服地移动双眼,现在居然研究起手的作用来了。

小女婴的妈妈在这方面表现得也十分明智。她克制住了自己,没有将摇铃收起来,而是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她理解了孩子一再重复游戏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孩子在生命早期的简单需要。如果人们没有注意到小女婴对手的好奇心,也许她的手就会被戴上保护手套。这样做会妨碍她想要看手的欲望。小女婴的父母也可能会因为看到她一再把摇铃丢到地上,就干脆将摇铃拿开。那么,我们上面观察到的所有表现就不会出现了。而这种帮助婴儿发展智能的最好的、最自然的方式,有可能就会被压制住。发现新事物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原本正在享受这种快乐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发现使游戏被迫中断而哭闹起来。而此时,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的哭闹一点儿道理也没有。一堵误解的“高墙”便从婴儿期开始竖立在成人和孩子幼小的心灵之间了。

有许多人或许都会怀疑,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是否存在着一个内在生命。如果这些人想要了解孩子的需要,认识这些需要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就必须努力研究这些幼小心灵的独特语言,尊重孩子的发展自由,并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

这里有一个1岁大的男孩的例子:

有一天,小男孩正在看一些图画。这些画是妈妈在他出生之前所画的。小男孩特别喜欢看那些有小孩的图画,而且还会亲一亲画上的小孩。小男孩还认识了花,看到有花的图画时他会把鼻子靠在上面,就好像在闻花香一样。小男孩看到小孩和花后做出的不同行为,清楚地表明他知道这两者是不同的。

旁人看到小男孩做出这些举动时,觉得他可爱极了,纷纷笑着拿起其他东西学小男孩那样又亲又闻。在这些人的眼里,这只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意义。他们拿着蜡笔让小男孩闻,递上枕头要小男孩亲。小男孩脸上原本聪明的表情被困惑取代了。在这之前,小男孩还因为自己能够分辨图画里的东西,高兴得全身都洋溢着快乐。

后来,小男孩只得不加分辨地亲每样东西、闻每样东西。旁人笑时,他也跟着笑。孩子独立发展的道路受到了阻碍。

案例中,孩子表现出的分辨能力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在面对成人残忍的干扰与误导后,孩子已无力招架。

我们是否经常像案例中的成人那样,做了错误的事情却毫不自知。成人常常抑制孩子自然的行为反应,把孩子弄得不知如何是好。然后,当孩子无助地流泪时,成人反而觉得孩子哭得毫无缘由。

我们从来不关心孩子为什么哭,正如我们从来不关注孩子在精神得到满足后露出的快乐微笑一样。在孩子生命之初、感觉最脆弱的时候,在孩子开始感受人际交往的时候,这种情形就已经发生了。此时,孩子和成人的情感拉锯战也正式展开了。

我们都希望,当我们把孩子放到摇篮里时,只需轻轻地摇一摇,孩子就能入睡。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讨厌那些用哭闹来求助的小心灵。如果孩子还体力充沛,我们应立刻意识到他需要的睡眠不多;如果他的眼神明亮、聪颖,表现出想和他人交往的神情,我们也应意识到。孩子需要帮忙,也会将求助的眼神投向任何帮他的人。有人常说,孩子对妈妈奶水充足的乳房的喜爱更胜于妈妈本人。这句话似乎是说孩子以后会对任何给他们好处的人表示好感。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公正。应该说,早在孩子生命之初,他们就会自然地亲近那些能够帮助他们的精神得到发展的人。

我们都知道,孩子渴望成人的陪伴,而且他们千方百计想成为成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用餐,或只是和家人一起在火炉旁取暖,孩子也会感到心满意足。人与人之间的温言细语是最悦耳的天籁之音,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第二条原则:我们必须全力支持孩子活动的愿望,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目前为止,孩子开口说的第一个字和孩子抬脚迈的第一步,几乎是儿童发展中的极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孩子进步的最初证据。开口说第一个字开启了孩子语言发展之旅,迈出第一步则象征着孩子直立行走的能力。因此,这两个方面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大事件。当它们发生的时候,聪明的妈妈还会特别地记录下来。

学会走路、学会说话是很不容易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用自己短小的双脚站立起来,保持大脑袋小身躯的身体的平衡。孩子说出的第一个字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表达方式。当然,会说话、会走路并不是孩子最先学会的两个本领。说话和走路只不过是两个最为明显的发展阶段的表现而已。而在这之前,孩子的智能和平衡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这是孩子学会说话和走路之前的必经阶段,值得我们倾注所有的注意力进行观察。

诚然,“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成长”,但是这句话只有在孩子获得了充分练习的情况下才能称得上完全正确。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缺乏练习的机会,他们的智能水平就会停留在较低的程度。而那些从婴儿期开始便受到鼓励和引导的孩子,他们的发育水平要比其他孩子出色。

一个毫不关心孩子的妈妈,会从断奶起就粗鲁地一口接一口地把饭塞进孩子嘴里。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坐在他们的小桌子前,让孩子慢慢吃,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会自己拿起汤匙放进嘴巴!蒙台梭利智语

妈妈的一些育儿观念,比如,对整洁干净的注重,虽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孩子心理上的滋养相比,整洁干净就变得次要了。

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是妈妈的功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妈妈要同时“喂养”孩子的身体与心理,而孩子的心理需要比身体需要更为重要。妈妈的一些育儿观念,比如,对整洁干净的注重,虽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孩子心理上的滋养相比,整洁干净就变得次要了。孩子刚开始学着自己吃饭时,还不知道如何握汤匙,肯定会弄得自己满身脏。妈妈这时候应该牺牲干净原则,满足孩子自己动手的合理冲动。事实上,随着孩子生理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娴熟,就不再会把自己弄得满身脏了。孩子吃东西时能够保持整洁干净,表明他们取得了一项实质性进步,这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大福音。

从一个孩子能持续做多少次同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意志力如何。早在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之前——将近1岁时——孩子心中就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指引着他们的行为动作。孩子会突然想要自己尝试用勺子吃东西。可是这时候,他们还没有办法把食物成功地送到嘴里。即使他们的肚子已经饿了,他们还是会拒绝别人的帮忙。只有等孩子自己动手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才会让妈妈给他们喂饭。也许孩子会弄得自己满身脏,但他们的脸上还是会洋溢着高兴、聪颖的神情。这时,孩子想要自己动手的欲望已经得到满足,所以他们会愿意吃下食物。孩子在这样的教导下,1岁左右便能学会自己动手、自己吃东西,令人刮目相看。虽然这时候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开口说话,但是他们已经完全听得懂别人对他们讲的话,也会用动作来回应。

孩子的一些行为能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已经开化的智慧。当我们说“把手洗一洗”时,孩子就会去洗手。当我们请孩子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或把脏东西擦掉时,他们同样会去做。而且,他们在做每件事时都很认真投入。

有一次,我和一个快1岁的小男孩结伴去乡下。由于这个男孩才刚刚学会走路,所以当我们走在一条石子路上时,我不自觉地想去牵他的手。但是我强迫自己放弃了这个念头,改用口头提醒的方式告诉他:“走另外一边!”“这儿有块小石头,要当心!”“这里要小心走!”……男孩非常认真地听着我的提醒,一步一步地小心走路。他不仅没有跌倒,而且还走得相当好。他边走我边提醒,我轻轻地说,他专注地听。

对小男孩来说,这个“我说他做”的活动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小男孩走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用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孩子,是每一位母亲真正应尽的职责。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一些对其发展没有太多益处的东西,对孩子并不会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只有配合孩子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帮助,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助益。除此之外,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本能活动,也是两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蒙台梭利智语

只有配合孩子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帮助,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助益。除此之外,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本能活动,也是两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第三条原则: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与孩子的相处方法。因为孩子的情感,尤其是对来自外界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

如果我们在分辨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时,既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爱心;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那么很可能只有在孩子出现激烈反应的时候,我们才能察觉到孩子的异常。这就为时已晚了。孩子会出现这些激烈的反应,完全是因为我们疏忽了他们的某些需要。在孩子哭闹起来后,我们再匆匆忙忙地去安慰他们,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而有些家长持有另外一种育儿原则。从经验中,他们知道孩子在哭闹一阵后会自己安静下来,所以他们通常都不会被孩子的泪水打动,也不会试着安慰孩子。这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安慰,不但会把孩子惯坏,还会让孩子养成用眼泪引起成人注意的坏毛病。父母就会变成这些被宠坏的孩子的奴隶。

在此,我必须对这个看法做一个回应,那就是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泪水,在他们习惯于我们的爱抚之前就已经开始流淌了。而这些泪水其实是孩子内心挣扎不安的表现。孩子为了内在的建构,需要充分的休息,更需要一个稳定、平和、能让自己感到安心的环境。可是,成人却反过来一再进行蛮横地干扰。我们一股脑儿地将一些东西灌输给孩子。由于速度太快,孩子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导致孩子像饿过了头或者吃得太撑时那样放声大哭,感到消化不良。

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也应该尽力去安慰他。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孩子的真正需要。虽然孩子眼泪背后隐藏的原因是如此难以捉摸,但它却可能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海伦是个不满1岁的小女孩。她常常用西班牙方言“pupa”这个词来代表“不好(bad)”的意思。通常都是因为什么原因海伦才会哭呢?

海伦对身边的事物非常好奇。我们发现,她每次经历不太开心的事时,比如,撞到了东西、觉得冷了、碰到冰凉的大理石板或是摸到粗糙的东西时,就会说“pupa”这个词。当她伸出被撞疼的小手给大家看时,大家都会安慰她几句,或亲亲她手指受伤的地方。

海伦很注意观察别人对她的及时关心,然后她会说:“pupa,不(no)!”就好像是在告诉这个人:“我感到好多了,不用再安慰我了。”通过这样的互动,海伦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懂得体谅身边其他人对她的关怀。海伦并不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给海伦任何没有意义的拥抱或过多的安慰。

通过直接关心孩子的感受,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清晰地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能帮助孩子发展社交能力。因此我们这么做,就是在帮助孩子汲取生活社交中的直接经验,孩子细腻、纯真、敏锐的情感天赋也能够由此得到顺利发展。每当孩子告诉我们哪件事情让他们觉得不愉快时,我们可能不会对孩子说:“没关系,不要紧。”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不愉快,并会轻声安慰他们,但是也要注意应尽量避免过分渲染孩子遇到的不愉快。

我们绝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当孩子感到不快乐时,成人对孩子说“没关系,不要紧”,容易使孩子与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做不但能鼓舞孩子面对情绪体验,同时还能引导孩子自己排解情绪。当然,我们最好也不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太多议论,或者在孩子的感觉上借题发挥。一句轻柔关爱的话语是孩子唯一需要的安慰。孩子在得到适时的安慰和关爱后,会不受影响地继续观察周围的事物,自由地体验生活。这对孩子的身体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海伦不是一个动不动就哭的孩子。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海伦会对自己反复地说“pupa”这个词,然后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安慰。

有一天,海伦生病了。她一直对妈妈说:“pupa,不!”就像在安慰自己似的。

与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海伦对身体不舒服的忍受力是很惊人的。她不但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感受,还能像成人那样把烦恼与不适抛开。

看到其他人遭受苦难,孩子通常也会跟着伤心流泪。海伦和劳伦斯这两个孩子都是这样,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感染。

当有人假装打了护士一下,或者爸爸假装要打一位小伙伴,海伦会立刻哭起来。如果有人心情不好,或为了某事伤心流泪,海伦就会马上来到这个人身边,温柔地亲一亲他,然后用一种自信的语气说“pupa,不”,来表示“不要怕,一切都过去了,我们不要再想它了”。海伦虽然还不大会说话,但是她的语气是如此明确、坚定!

如果换成劳伦斯,他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如果爸爸做错了事,劳伦斯会勇气十足地指出爸爸的错误。如果爸爸做出一些粗鲁的举动,或者撞到了劳伦斯,劳伦斯不会哭,他会站在爸爸面前,用严肃的表情看着爸爸,然后用责备的语气喊“爸爸,爸爸”,意思就像是说“你不可以这样对待我”!

有一天,劳伦斯正躺在床上睡觉。爸爸在另一个房间里大声地和别人说话。劳伦斯从床上坐起来,大声地喊:“爸爸!”听到了这个警告,爸爸赶紧把音量压低。然后劳伦斯满意地伸了伸懒腰,继续做他的美梦去了。

在小海伦3岁左右时,她的姨妈拿了一些我们学校教学用的色板给海伦看,其中一块色板被姨妈不小心掉到地上摔碎了。姨妈趁机教育海伦:“你看,一定要小心!”“而且要很小心,”海伦接着对姨妈说,“还不能把它掉到地上!”

孩子就是这样有什么说什么的。他们会批评、指责成人的不当之处。只有当成人说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时,孩子的正义感才能得到安慰。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无缺的人,也不必要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相反,我们需要的是审视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孩子公正的观察和批评。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不正确、不恰当的事时,也就能够原谅自己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