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1:04:49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学名家(上)

文学名家(上)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本书编委会

一、先秦文学名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东)人。生卒年不可考。我国春秋末杰出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当过周王朝的史官,学识渊博。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全书共有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自发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成份,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如此,该书还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精练的语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些语句成为名言警句,流传至今。如:“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一九七三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

孔子至周,将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讲礼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留下的只是他们的言论。况且君子遇明主则驾车服冕,不逢时则好象蓬草随风飞转,颠沛流离。我听说,善于经商者,深藏宝货而不露;德高望重者,容貌有如谦退愚鲁之人。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不要故作姿态和踌躇满志,这些都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如此而已。”孔子回去,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够飞;鱼,我知道它能够游;兽,我知道它能够奔。对奔兽可以张网猎取,对游鱼可以用钓丝钓取,对飞鸟可以用弓箭射杀。至于龙,我无法了解它,它乘风驾云直上云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好像龙啊。”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学问追求自隐无名。他久居于周,见周王室衰落,遂离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将要隐居了,希望您还能为我勉强著述一部老子像书。”于是老子就写成上下篇,阐述有关道和德的著作五千余字,然后离去,不知道他最后死在什么地方。

老子大概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活了200多岁,是因其修行道术而能养生长寿。

孔子死后129年,史书记载周朝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说:“起初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年而复合,合七十年后而有霸王者出现。”有的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说不是。世上无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高隐不仕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名宗,宗曾为魏国大将,封地在段干。宗的儿子名注,注的儿子名宫,宫的玄孙名假,曾在汉孝文帝时作官。假的儿子名解,担任胶西王刘卯的太傅,因而定居于齐地。

世上学老子的人压制儒学,儒学也压制老子之学。“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说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清静自化,无为而治。

庄子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并称“老庄”。庄子学识渊博,思想高超,书十余万言,对当时社会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判,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的看法。庄子的思想本质主张消极地逃避现实,脱社会,并有明显相对主义弱点;但他对统治者的激抨击,对富贵利禄的鄙视度,对追逐名利者的辛辣讽,都具有进步意义。庄的文章汪洋恣肆,构思妙,想象奇幻,形象生动尤其擅用神话和寓言表达理,用拟人手法描绘事物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幽默讽刺的意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庄子》今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七篇为庄子自著,其余各篇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

庄子的学问涉及的面非常广博,然而主体思想归源于老子的言论。所以他著书十万余字,大部分为寓言,作《渔父》、《盗跖》、《月去箧》,用以毁谤孔子之徒,用以阐明老子学说。《畏累虚》、《亢桑子》等篇,都是凭空虚构而无事实依据,但他善于撰文修辞,借事喻理,来揭露攻击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的积学之士也无法自我辩解。其文言辞诞谩,恣肆放纵,以使自己畅快。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重他。庄子像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去迎聘他,并许任为相。庄周笑着对使者说,“千金,可谓重金厚利;卿相,可位尊位高官。但你没有见过郊祭的牺牛吗?豢养几年,给它穿上锦绣衣饰,牵入太庙来作祭品,到那时,即使想要成为一只小猪,难道可以做到吗?你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我宁愿在污浊的渠水中游戏自快,而不愿被统治国家的人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使精神愉快。”庄生梦蝶图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重用贤才,彰明法度,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靳尚的嫉妒和诬陷,被贬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到沅、湘流域,过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活。后看到楚国政治腐败,楚都郢亦被秦兵攻破,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诗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愦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和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并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色彩的楚辞诗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楚辞》。

屈原见闻广博,强于记忆,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入宫与楚怀王一起商议国事、拟定法令,出宫接待宾客,应酬诸侯使者。楚怀王特别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他同在朝中共事,为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心里妒忌他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正在撰拟草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就想夺走。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制定一道法令,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显示出‘除了我,没有谁能办得了’。”楚怀王听了很生气,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于楚怀王的耳不聪,眼不明,竟被谗言谄媚所蒙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道,对正直的人竟不能容纳,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作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受忧患。上天,是人类的始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濒于绝境时,总要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当极度劳累困顿之时,没有不呼唤上天的;倍感痛苦忧伤之时,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正直无邪,竭心尽力事奉君主,却被进谗的小人所离间。可谓面临绝境了。诚信而被怀疑,忠心耿耿却遭诽谤,能不怨愤吗?屈原之所以作屈原像《离骚》,是由于内心生出了怨愤啊!《国风》多写恋情,但并不过分,《小雅》多表达怨愤,但并无反叛之意。而《离骚》呢,可谓兼有《国风》和《小雅》的特点了。《离骚》向上追溯远古帝喾,向下称述近世的齐桓公,中间叙述商汤王、周武王的事迹,用以谴责当世之事,彰明道德力量的广大崇高,明确指出国家治乱盛衰的条理线索,这些意思全文中处处渗透,明白可见。他的文章简炼,措辞隐微,志向高洁,行为廉正,称得上篇幅短小但立意宏大,举例浅近但寓意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用芳草自比。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被容纳。他在污浊的泥水中自我洗濯,就像蝉蜕于淤泥之中,以求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一点积尘,虽出于淤泥,但周身洁净,一尘不染。推想屈原这样的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啊!

屈原被罢黜以后,秦国打算讨伐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结盟亲善,秦惠王对此很担心,于是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携带重金作为信物到楚国为臣,说:“秦国十分憎恨齐国,而齐国与楚国结盟亲善,楚国如果真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楚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听信了张仪,遂与齐国绝交,派遣使者去秦国接受献地。张仪对使者耍赖说:“张仪与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是六百里。”楚国使者大怒离去,回国后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勃然大怒,大举进兵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还击,在丹水、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斩首八万,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匄,接着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出动国内的全部兵力,深入秦地,在蓝田与秦军交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乘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楚国恐惧,从秦国撤兵。而齐国一直因楚国毁约怒气未平,不肯相救,楚国处境非常窘困。

第二年,秦国表示割让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意得地,愿得张仪才能甘心。”张仪听说后就说:“以一个张仪而能抵上汉中之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后,又用重金贿赂了楚国主事大臣靳尚,用诡诈的巧言哄骗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再次放走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复在位,正出使于齐国。回国后屈原向楚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楚怀王后悔,派人去追,但没有迫上。

后来,诸侯国联合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斩杀楚将唐昧。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与楚怀王会面,楚怀王准备赴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成性的国家,不可相信,最好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力劝楚怀王成行,说:“为什么要拒绝秦国的好意呢?”楚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一入武关,秦国伏兵就断绝了后路。接着扣留了楚怀王,胁迫他割让土地。楚怀王大怒,不听从。逃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又回到秦国。最后,竟然死在秦国。后来把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让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民众因子兰劝说楚怀王赴秦而未能生还都憎恨他。

屈原痛恨子兰。他虽被放逐,但仍关心眷恋着楚国,挂念楚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中任职,希望能看到君王醒悟,国中风气顿然改变。他心存君王,并且打算返回朝廷,振兴楚国,一篇文章中多次表达这个志向,然而最终未能实现。屈原不能返回朝廷这件事,足以得见楚怀王至死也没有醒悟。君王无论是愚还是智,是贤还是不肖,无不想得到忠臣效命自己,任用贤能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君主接连不断,而多少代也不能出现治国的明君,是因为君王所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所认为的贤者并不贤能。楚怀王因为不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忠臣,所以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侮,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用兵失败,国土丢失,丧失六郡,自身也死于异邦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够识别人带来的灾祸。《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而无人饮用,我伤心啊,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的人都能蒙受福气。”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有福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怨恨他,勃然大怒,马上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毁谤屈原。顷襄王发怒,再一次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河之滨,披散着头发在水边漫步长吟。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个渔翁看见后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混浊,唯独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沉醉了,唯独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了。”渔翁说:“圣人不拘牵固执于一时一物,而能随顺时势的变化。举世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连酒糟也吃了,把薄酒也喝了呢?为什么要怀瑾握瑜,自持高贵的品德和才能,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掸帽子上的灰尘再戴,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一抖衣服上的尘土再穿,人又有谁肯让洁净的身体受到污垢的沾染呢?我宁愿投身长流,葬身于江中鱼腹,又怎能让纯洁高尚的人格蒙受世俗的污秽?”于是作《怀沙赋》。后来,他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都是喜好文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的人,可他们都只是仿效屈原的文辞,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以后,楚国逐日被削割土地,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江之后一百余年,汉代有贾谊作了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时,作赋投入江中来凭吊屈原。

二、两汉——南北朝文学名家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时称“贾生”。年少时即以博学能文崭露头角,得到汉文帝赏识,召为博士,不久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赋凭吊屈原,“亦以自喻”。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不幸坠马而死,他认为自己“为傅无状”郁郁自伤,不久去世。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和辞赋方面。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充沛,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铺陈夸张的手法,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又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鹏鸟赋》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贾谊18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撰文称道于郡中。河南郡太守吴公听说他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就把他延聘到自己门下,对他特别赏识。孝文帝即位不久,得知河南太守吴公治政安民的政绩在全国名列榜首,并且因与李斯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便征召他为廷尉。吴廷尉便向孝文帝举荐贾谊,说他年纪轻轻就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孝文帝征召贾谊为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几岁,在群臣中最为年轻。每当皇帝命令群臣商讨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还未能来得及发言,贾谊已经完满地作出答对,人人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贾谊是一个才干突出的人,孝文帝也很喜欢他,加以越级提拔,一年之中就升至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室兴起已经二十余年了,天下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变历法,改换服色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于是草拟了详细的礼仪法规。建议崇尚黄色,计数以五为准,将秦朝官名全部变更,奏报给皇帝。文帝谦恭谨慎,自认为不当改制。然而各项法令的更定,以及命令在京城的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于是,文帝提出让贾谊任公卿的职务,并让大臣讨论。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就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说:“洛阳这小子,年少贾谊像初学专想揽权,把事情都搅乱了。”于是,文帝也逐渐地对贾谊疏远了,不采纳他的建议,将他贬谪出朝廷,改任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离开朝廷后,前往长沙赴任,心情抑郁不得志。在渡湘江的时候,作赋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臣,遭谗被逐,曾作《离骚赋》,赋的结尾说:“一切都完了!国家已亡了!人们啊,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自投汨罗江而死。贾谊追思屈原伤感不已。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的时候,有一只服鸟飞进贾谊的屋内,落在他的座位旁边。服鸟很象鸱号鸟,鸱号鸟是不祥之鸟。贾谊是遭贬谪来长沙居住的,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贾谊暗地伤感,自度寿命不会长久,于是作赋以宽慰自己。赋是这样写的:单阏之岁,四月孟夏,庚子日斜,服集余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异物来山卒,私怪其故,发书占之,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主人将去。”问于子服:“余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语余其期。”服乃太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万物变化,固亡休尽。斡流而迁,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变化而嬗。氵勿穆亡间,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夫差以败;粤栖会稽,勾践伯世。斯游遂成,卒被五刑;博说胥靡,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孰知其极?水激则旱,矢激则远。万物回薄,震荡相转。云蒸雨降,纠错相纷。大钧播物,抉秮无垠。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乌识其时?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贪夫徇财,列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怵迫之徒,或趋西东;大人不曲,意变齐同。愚士系俗,窘若囚亻拘;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真人恬漠,独与道息。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靓,汜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保,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又过了一年多时间,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入朝。贾谊到京,入宫谒见。恰巧文帝正在举行接受诸神赐福的仪式,坐在未央宫的宣室中。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向贾谊询问鬼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贾谊详细地回答了有关的问题。谈到半夜,文帝被贾谊的话所吸引,已不知不觉地靠近贾谊。谈完后文帝说:“我很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才知道不如他。”于是封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甚得宠爱,喜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太傅。文帝多次向他询问对国家大事的意见。

这时,匈奴强盛,侵犯边陲。天下刚刚平定,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封地超过了古代的规制,淮南王、济北王都因谋反被处死。贾谊多次上书陈述政事,在很多方面都想有所匡正和建树……

当时,丞相绛侯周勃被免职回到封国,有人告发周勃谋反,于是将他逮捕押到长安关入狱中治罪,很快就死去了。后来没有查出罪证,又恢复了官爵和封地,所以贾谊以此事劝谏皇帝。文帝诚恳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便用礼义气节对待臣下。此后大臣犯罪,皆令自杀,不受刑戮的凌辱。到汉武帝时,才渐渐又恢复了大臣入狱治罪的情况。

起初,汉文帝让贷王入朝即位,后来,将代国分为两个封国,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小儿子刘胜则立为梁王。后来,又改封刘武为淮阳王,而太原王刘参改为代王,得到了原来代国全部的封地。几年以后,梁王刘胜去世,没有后代,贾谊再次上书……

文帝于是采纳了贾谊的意见,便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北以泰山为界,西至高阳,封给大县四十余城,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安抚当地百姓。

梁王刘胜骑马跌下摔死,贾谊认为自己做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很是伤心,时常哭泣,一年多以后,也去世了。贾谊去世时,只有33岁。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辞赋家。汉景帝时为散骑常待,后免官游梁。作《子虚赋》,为汉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任为郎。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作辞赋多描写帝王苑囿之事及田猎之乐。艺术上铺张扬厉、气势宏大,并且大量使用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富于文彩,篇末则寄寓讽谏。但有堆砌辞藻之病。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司马相如少年时便喜好读书,学习剑术,乳名犬子。相如受学以后,仰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后凭家资拜为郎,侍奉汉景帝,任武骑常侍,但这本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正巧汉景帝不喜好辞赋,此时梁孝王来京朝觐,随从人员有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严忌夫子等人。司马相如见到他们,十分喜悦。后因病免职,客居梁地,遂得与诸侯、游士进一步交结。几年后,写作《子虚赋》。司马相如像后来当梁孝王去世时,司马相如返回成都。但家境贫寒,不能立业为生。因一向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密切,王吉说:“长卿宦游很久而未能显达,处境窘困,可来找我。”于是司马相如前往,在临邛都亭住下。临邛令对他故作恭敬,每天都去拜见相如,相如开始还接见他,后来便声称有病,让随从谢绝王吉。王吉愈加谨肃。

临邛城中有钱人很多,卓王孙有家僮八百人,程郑也有家僮数百人。两人于是相约说:“县令来了贵客,我们应设酒宴招待,同时也邀请县令一起前来。”王吉到达时,卓家已聚集宾客上百人。到了中午,去请司马相如,相如以病为托辞加以谢绝。临邛令王吉不敢坐下进食,亲自前往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前去。来到后,在座的人无不倾慕。饮酒正酣时,临邛令上前给相如递上一张琴说:“我听说长卿喜好琴瑟,望弹奏自娱。”相如答谢,弹奏了一二曲。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刚守寡,喜好音乐,所以相如假装与临邛令王吉互相推崇,其实是用琴音挑动文君。司马相如初来临邛时,车骑跟从雍容闲雅,十分壮美,等来到卓氏家饮酒、弹琴,文君偷偷地从门缝窥视,从心里喜欢相如和他的琴声,唯恐不能成为相如的配偶。司马相如于是派人厚赐文君身边的侍者,转达他恳切深厚的情意。文君深夜私奔相如住处,相如和她策马驱车驰归成都。成都住家居室四壁空空,毫无家资。卓王孙大发雷霆,说道:“女儿如此没有出息,我虽不忍心杀死她,但不能分给她一钱。”有人劝告卓王孙,卓王孙始终不听。时间一久,文君心中闷闷不乐,对相如说:“我俩一起去临邛,跟着兄弟经商也足以为生,何至自己清苦到如此地步。”于是,相如举家搬到临邛,将车辆坐骑全部变卖,买下一个酒店卖酒为业,而让卓文君当垆,坐在放置酒瓮的炉形土墩边卖酒,相如身穿犊鼻形围裙与酒保佣工混在一起干活,在街市清洗酒具。卓王孙听说后深以为耻,为此闭门不出。同辈兄弟和父辈诸公交相劝告卓王孙说:“你有一男二女,所欠缺的不是金钱。现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长卿也已厌倦了游宦生活,虽然家境贫穷,但他一表人材,足以依靠,而且又是临邛令的上宾贵客,为什么偏偏如此互相羞辱呢?”卓王孙不得已,分给文君家僮一百人,钱一百万,及文君出嫁时的衣被财物。文君遂与相如返回成都,置买田宅,成为富人。

司马相如在成都居住时间较久。蜀人杨得意任狗监,管理天子猎犬,侍奉皇上。皇上读《子虚赋》后非常赞赏,说:“朕偏偏不能与此人同时在世啊!”杨得意说:“臣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他作此赋。”皇上很惊讶,于是将相如召来询问。相如说:“有此事。然而这是写诸侯之事,不值得一看,请让我为天子游猎作赋,赋写成后即奏上。”皇帝应许,让尚书送来笔札。相如在赋中用“子虚”表示虚话的意思,作为对楚赞美的代言人,“乌有先生”表示没有此事的意思,作为齐诘难楚的代言人,“无是公”是没有这位先生的意思,文中是明天子之义,表折衷之态的代言人。所以凭空借用这三个人作赋,是用来阐述诸侯的苑囿之事,文章末尾归之于节俭,借以进行讽谏。

司马相如把赋呈给皇帝,皇帝任命他为郎官。

司马相如任郎官几年以后,正值唐蒙出使行取西南诸夷,打通前往夜郎和的道路。为此,征发巴蜀地方的官吏和士兵上千人,各郡又多征调了担负转运粮食的一万余人。唐蒙用“军兴法”处死了服役士兵首领,巴蜀人民极为恐惧。武帝知道后,便派司马相如前去责问唐蒙,接着喻告巴蜀民众这样做并不是皇上之意……

司马相如完成使命回报天子说,唐蒙已经占领并打通了前往夜郎的道路,因要开通西南夷道路,征发巴蜀、广汉地区的民工数万人。修道已有二年,但还未修成,已有很多士兵死去,所花的费用以亿万计算,蜀地民众及汉朝主事者,多数都说不顺利。这时邛、荷地区的部落酋长听说南夷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大多愿意对汉朝称臣,请求仿照南夷的先例,任命官吏。武帝征求司马相如的意见,相如说:“邛、莋、丹、马龙等地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朝时曾经与内地相通,设了郡县,到了汉朝而罢废,现今如果真能再次开通,设置郡县,定会超过南夷。”天子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他为中郎将,持符节出使西南夷,副使是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他们分乘四辆驿车,带着巴蜀两郡的官府财物收买西南夷。到达蜀郡时,蜀郡太守以下的官吏都出至郊界迎接,县令背着弓箭在前面导路,蜀人认为很荣耀。这时,卓王孙及临邛诸公都由门下人献上牛肉美酒而相互庆祝。卓王孙喟然而叹,感到自己让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太晚了,因而多多分给女儿财物作为补偿,把她和儿子等同对待。司马相如巡略安定了西南夷,邛、莋、丹、马龙、斯榆的部落酋长都请求作为汉朝的臣属,归附汉朝,拆除了原有的边关,扩展了关口,设置了界栅标志,西至沫水、若水、南至詠阿,打开了通往灵山的道路,在孙水河上架起了桥梁,以便通邛、莋。司马相如回报天子,天子十分高兴。

相如出使的时候,蜀地长老都说通西南夷用处不大,大臣也认为如此。相如想进谏,但通西南夷的功业已经建成,因而不敢。于是撰文借用蜀地父老之辞,而自己诘难他们以讽谏天子,并借宣传他的想法,让百姓知道天子之意。

司马相如口吃但善于撰写文章,经常犯消渴病。与卓文君结婚后,财产增加很多,因而在官任上未曾与公卿商讨过国家大事,经常借病闲居,不追求官品爵位。经常跟随皇帝到长杨围猎。当时天子正喜欢自己射杀野熊、野猪,策马追逐野兽,司马相如因此上书进谏。

司马相如被任为孝文园令,既然已有武帝赞美《子虚赋》之事,相如看见武帝喜好神仙,便说:“上林之事不足为美,还有比这更美的,我曾经作《大人赋》,尚未完成,请允许我写完后奏上。”司马相如认为列仙居于深山湖泽之间,形体枯槁,这不符合武帝的成仙之意,于是写成《大人赋》奏上……

司马相如奏上《大人赋》之后,天子十分高兴,感到飘飘然似有凌云之气,好似有在天地之间浮游的意境。

司马相如因病辞去官职以后,居家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厉害,可以前往他家将他写的文章全部取来,否则就让别人拿走了。”于是派遣所忠前去。然而这时司马相如已经去世,家中没有他遗留的文章。问他妻子,回答说:“长卿从未留过文章,他经常撰文,但写完后就被人们取走了。长卿未去世时曾经写下一卷书,说有使者前来求取文章,便奏上。”他的遗书是言及封禅之事的。所忠向天子奏上,天子认为这是一篇奇文。

司马相如去世五年后,皇上开始祭祀后土,八年以后就开始到中岳举行祭祀仪式,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在肃然山祭禅。

司马相如所撰写的其它文章,如《遗平陵侯书》、《与王公子相难》、《草木书篇》,本文没有采录,只采摭了与公卿大夫紧密相关的一部分。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曾多方游历,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出仕任郎中,又继父职担任太史令,博览皇家所藏图书,整理历史资料。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并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即《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名著。全书塑造了一大批各阶级、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人物形象饱满,生动鲜明,语言精练生动,质朴酣畅,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除《史记》外,司马迁现存的完整作品还有《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

司马迁年仅10岁就能诵读先秦古文,20岁时南游长江、淮河流域,曾登上会稽山,探访传说大禹到过的洞穴,到九疑山浏览,在沅水、湘江上泛舟观光,然后北上渡过汶水、泗水,在齐、鲁旧都研习学业,领略孔夫子的遗风,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在蕃县、薛县、彭城受到困阻,最后经过梁楚之地返回长安。在这时司马迁出仕做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地区,巡行平定司马迁像邛、笮、昆明,而后返回长安交复使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家的封禅典礼,但太史公司马谈被留在周南,不能前往参预有关活动,心中愤懑致病,将要死去。儿子司马迁正好返回,在黄河、洛水之间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眼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在上代曾经功名显赫于虞舜、夏禹之时,典管天官事务,后代中落衰微,现在要断绝在我身上吗?你如果能再作太史,就可以继承祖先的事业了,而今天子承继千年的大统,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我不能随从前去,这是命啊!这是命啊!我死了,你一定要当太史,当了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所想要编撰的史书。况且孝,是始于事奉双亲,中间事奉君王,最终在于自己安身立命,扬名后世,以使父母显扬,这是最大的孝啊。天下称颂周公,说他能够论述赞颂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宏扬周原、召邑的风尚,表达大王、王季的意图,直至公刘的主张,来尊崇先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之后,王道衰败,礼乐衰微,孔子研究旧日王道,恢复已经荒废的礼乐,编纂《诗》、 《书》,撰写《春秋》,学者至今以他作为准则。自从鲁袁公猎获麒麟以来已有四百余年,可是天下诸侯各国互相兼并,史书记载放弃中断。如今汉室已立,海内统一,出现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不能论载,国家没有史书留传下来,对此,我很忧惧。你要牢牢记住啊!”司马迁低着头一边流泪一边说:“儿子虽不聪明,但请让我把先人编排的史料旧闻全部记载下来,不敢有所遗缺。”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他从宫廷石室金匮的藏书中辑录历史记载。五年之后正是太初元年(前104),十一月甲子初一是冬至,天历开始改为太初历,在明堂发布了新历,诸神受到祭祀。

司马迁说:“先父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到现在又五百年了,如今应当有人能够继承并发扬孔子的事业,正《易经》之道,续写《春秋》,本着《诗》、《书》、《礼》、《乐》的文化传统,作一番著述事业了。意思就在这里吧!意思就在这里吧!我岂敢谦让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撰写《春秋》呢?”司马迁说:“我听董仲舒说过,‘周朝王道衰微,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国君防备他,大夫臣子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王道不能实行,便将是非善恶的评论溶合于242年的历史之中,作为天下的行为准则。谴责诸侯,声讨大夫,用来宣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记载空洞的言论,不如见于具体的行为事迹更加深切鲜明。’《春秋》一书,向上表明三王的大道,向下辨明人事的纲常,辨析疑惑难明的事理,明断是非曲直,决定犹豫不决的问题,褒扬善行,痛斥邪恶,尊敬贤良,鄙视不肖,救存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的世系,弥补弊端,复兴废业,这些都是王道中的大事。《易经》解释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变化;《礼记》规范人伦纲常,所以长于行为;《尚书》记载先王的业绩,所以长于治政安民;《诗经》描写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风情;《乐记》阐述音乐产生的根源,所以长于和谐;《春秋》辨明是非善恶,所以长于治理人事。因此,《礼记》是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记》是用来引发社会的和谐,《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易经》用来指导变化,《春秋》用来指导义理。治理乱世回归正道,没有比《春秋》更切近的了。《春秋》字数万,含意数千条,天下万物分散聚合的道理都蕴含在《春秋》中,《春秋》记载了被杀的君王36名,灭亡的国家52个,诸侯逃亡不能保全社稷的数不胜数;考察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丧失了立国之本,所以《易经》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臣子弑杀君王,儿子杀死父亲,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由来已久了。’掌握国家的君主不可以不通晓《春秋》,否则前面有进谗小人却看不见,背后有乱臣贼子却不觉察。为人臣子不可以不通晓《春秋》,否则只会履行日常职分而不知为臣之道,遭遇变故却不懂得其中的权术。为人的君主、父亲而不通晓《春秋》的大义,必然蒙受首恶的名声;做人的臣子、儿子而不通晓《春秋》的大义,必然会陷入篡权弑君的当死之罪。他们确实都认为对才去做的,但因不知道其中的义理,结果蒙受空泛极端的罪名也不敢推辞。不通晓礼义的主旨,就会导致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君主不像君主就会被冒犯,臣子不像臣子就会被诛杀,父亲不像父亲就会失去道统,儿子不像儿子就会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罪过,给他们冠以天下首恶的罪名,他们也只能接受,不敢推辞。所以说《春秋》是礼义的根本。礼能在事情未发之前加以禁止,法却要在事情过去之后才能施行,法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所具有的防范禁止的作用却难以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在上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下得不到起用,所以撰写《春秋》,垂留文章作为判断礼义的标准,希望成为一代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在上遇圣明天子,在下当官任职,万事已经完备,都各得其宜,您所论著的,想要说明什么呢?”司马迁答道:“不不,不是这样。我听先父说过;‘伏羲最为纯正敦厚,作《易经》八卦;唐尧、虞舜的盛世,《尚书》将它记载下来;礼乐兴起,商汤王、周武王的兴隆,诗人加以歌颂;《春秋》赞美良善贬斥邪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功德,褒扬周朝王室,不单是讥讽之意而已啊。’汉室兴起以来,到了圣明天子,得到吉祥符瑞,举行封禅典礼,改订历法,变换朝服颜色,受命于上天,恩泽遍布无边无际。海外异俗方国,通过重重翻译前来交好,请求贡献谒见,不能胜举。群臣众官竭力歌功颂德,但仍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心意。况且士人贤者如不能被任用,是拥有国家者的耻辱;主上圣明但恩德没有传扬,则是有关官吏的过失。何况我担任太史令的官职,舍弃圣明天子的盛德不记载,泯灭功臣贤大夫的功绩不记述,毁弃先父的遗言,罪过没有比这再大的了。我所说的是记述往事旧闻,整理编排明君贤臣的世系传记,不是所谓的著作啊,而您把它和《春秋》相比况,这是错了。”

于是司马迁撰集编排有关文献资料,第十年因李陵之事遭祸,囚禁于狱中,喟然长叹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退一步深思说:“《诗》、《书》隐晦简约的原因,是由于作者有想要实现自己志向的考虑啊。”终于记述陶唐以来的历史,从黄帝开始,迄止于汉武帝猎获麒麟。

汉室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已被废绝的夏商周三代的帝业。周朝王道已经衰颓,秦朝又摈弃古文,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中的玉版图籍散失错乱了。汉室兴起以后,萧何制定法律法规,韩信整理军令兵法,张仓制定办事制度,叔孙通确定礼仪规范,各种文献逐渐进献出来,《诗》、《书》往往间或出现。自从曹参推荐盖公宣讲黄老的思想,贾谊、晁错阐明申不害、韩非子学说,公孙弘凭儒学而显达,一百多年来,天下遗存的文献、古代典籍都汇集起来。司马迁依照父死子继的规矩担任太史令,说:“啊,我的先人曾经执掌此事,显赫于唐尧虞舜之时,到了周朝,又掌管此事,所以我司马氏世世代代主管天文,一直到了我,要恭谨铭记啊!”于是,便收集天下散失的遗闻旧事,对帝王兴起的史迹,探究起始和结局,考察兴盛和衰亡的原因,根据史实行迹进行论述考证,简略追述夏商周三代,详细记载秦汉。上起自轩辕黄帝,下迄于今,著成十二本纪,加以条分缕述。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家族世系,年代参差交错,撰为十表。将礼仪音乐的缺损和增多,法律、历法的改动,兵法权谋,高山大川,鬼神祭祀,天人关系,在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变通发展,撰作八书。有如二十八个星宿环绕着北极星,三十根车条镶聚在一根车轴上,运作起来没有穷尽一样,辅政的股肱大臣配合帝王,忠诚信义地奉行王道来事奉主上,把他们撰作三十世家;对仗义而行、倜傥不凡,不使自己失去良机,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人,撰作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写成这篇《太史公书》。序简略,旨在说明本书通过收集遗闻佚事来补充六艺的缺漏,成为一家之言,吸收融合了六经的不同记载,整理选用诸子百家的各种事语,现将原书藏在名山之中,副本放在京城,以待后世圣人君子垂正。第七十篇列传,是司马迁的自叙。现有十篇缺失,只有目录而无正文。

司马迁受刑之后,担任中书令,职位尊贵受到恩宠。旧友益州刺史任安,给司马迁来信,以古代贤臣的标准要求他,司马迁给他回信说: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赐函,教导我谨慎地待人接物,努力地推举贤能,引荐士人,情意殷切语气诚恳,好象恐怕我不能效法遵从,反而听信世俗之言,我不敢这样啊。我虽然生性愚拙,但也从旁耳闻目睹过长者遗存的风范了。只是自以为身体已经残损,处于卑耻的地位,动一动也要受到指责,本想补益,反而受到伤害,所以只是忧愁郁闷而无话可说。谚语说:“为谁而做呢?让谁来听呢?”所以钟子期去世,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这是因士人只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只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至于像我这样身体已经残损,即使胸怀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稀世之才,行为像许由、伯夷一样的高洁,也终究不可能以此引以为荣,相反,恰恰足以被人耻笑而自招羞辱罢了。书信本该早些回复,正逢跟随皇上从东方回来,又忙于一些琐事,相见的日子很少,匆匆忙忙没有一点闲暇能够倾诉我的心意。现在少卿您遭受了生死不测之罪,过一个月,就接近冬季了,可是又接近我随皇帝去雍地的日子了。唯恐发生突然的变故,那样我就永远不能抒发心中的愤懑来让您知晓,您也将因得不到我的回信而遗恨无穷。请允许我略微陈述浅陋之见,久未回信,希见谅。我听说,修身自好是智慧的标志,爱人好施是仁义的起点,取予适度是道义的表现,知道耻辱是勇敢的标准,树立功名是操行的顶点。作为士人,先要有这五种德行,然后才能够立足于世,而跻身于君子的行列了。所以灾祸没有比贪图利益更惨重的,悲哀没有比心灵受伤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使祖先受辱更丑恶的,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大的。受过宫刑的人,没人愿和他们相并列,并非只是一个朝代如此,很久以来就是这样。从前卫灵公与孔子出游时,宦者雍渠陪乘,孔子感到耻辱,离开卫国前去陈国;商鞅是靠着宦官景监的引见做官的,赵良认为他得官的方法不当,为此寒心;文帝出行,宦者赵谈陪乘,袁盎为之改变了脸色。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是以宦者为耻的。普通的人,只要遇到牵涉宦官的事,莫不感到气馁,何况慷慨意气之士呢?如今朝廷即使缺乏人才,但又何必让受过宫刑的人举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依赖着先人的事业,能够在京城任职,已经二十余年了。自己思量,首先我不能够进献忠心,博得奇才大德的赞誉,自己结托于圣明的君主;其次,不能讽谏主上言行的得失,招引贤能,显扬隐居守道之士;出外,我不能充军入伍,攻城野战,建立斩将拔旗之功;最后,我不能熬磨时日,积累劳绩年功,取得高官厚禄,以此为家族和朋友们争光邀宠。四者无一能够实现,只能苟且迁就,取得容纳,不会有所建树,于此可见了。从前,我也经常置身于下大夫之列,在外朝陪伴议论政事。不在那时就国家的法令发表意见,竭思尽虑,如今已成了一个身残无用的人,处在下贱人之中,也想昂首扬眉,议论是非长短,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朝之士吗!唉!像我这样的人,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况且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容易一下子讲明白。我年少时,自恃才质高远,不可限量;但长大后,连乡党邻里的赞誉都没得到。幸而主上因先人的缘故,让我有机会贡献微薄的技能,出入于皇宫禁地之中。我认为头戴着盆子,何必再望天空,所以断绝了和朋友的交往,忘却了自己的家业,日夜考虑竭尽自己一点微薄的才力,努力尽到应尽的职分,以求得到主上的亲近和欢心。但是,事情的实际发展,竟如此大相径庭。我和李陵同在朝中任职,平素并无深交。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从未在一起喝过酒,联系过感情。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是一个能够自守节操的奇士,事奉父母很孝顺,与人来往有信义,在钱财面前很廉洁,进退讲礼义,能分别尊卑长幼,有谦让之礼,并且恭敬节俭,屈己下人,常常想着奋勇当先,为国家的急难而献身。从他平素的志气和抱负看,我认为有国家名士的风范。他作为臣子能冒着万死一生的危险赶赴国家之难,已经十分不凡了。如今行事稍有不当,那些只求保全自己和妻子儿女的大臣,随即夸大李陵的过失从而构成大罪,我的确为此痛心。况且李陵统率的步卒不满五千人,深入敌人重兵之地,足踏敌庭,犹如将食饵送入虎口,向强悍的胡人四处挑战。面对匈奴的百万之师,与单于连续作战十余天,杀死的敌人超过自己军队的数目,敌人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匈奴的头领们为之震颤。于是,出动左贤王、右贤王各部,发动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举国人马进攻围困李陵。李陵孤军转战千里,箭尽路绝,援救部队未到,士兵死伤累累。然而李陵一声慰问招呼,士兵无不奋起,人人感激涕零,抹去满脸的鲜血,强咽悲愤的泪水,张开无箭的空弓,冒着敌人的尖刀白刃,向北冲杀,与敌人拼命。李陵没有覆没时,有使者来报急,但朝廷的公卿王侯都在向皇上举杯祝贺。以后几天,李陵战败的书信送到,主上为此吃饭没有滋味,听朝打不起精神,大臣们忧虑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地位卑贱,看见主上极度悲伤,确实想献出我的款款愚忠。认为李陵平素与将士们相处,自己不吃甘美的食物,将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因而能得到大家的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身陷敌围战败,但是观察他的用意,是想寻找机会以功抵罪报答汉家。事情已经无可奈何,但他所给予敌人的打击和重创,功劳也足以向天下昭示了。我怀着这些想法打算陈述,但没有机会。适逢主上召见询问,即按此意叙说了李陵的功劳,打算使主上心境开阔起来,也堵住对李陵的怨恨之辞,但未能说明白。明主没能深加理会,反认为我是存心毁谤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为李陵辩护游说,于是将我下到大理司治罪。我的款款愚忠,最终也没能向皇上表白,狱吏因而定为诬上之罪,主上并同意了狱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钱财不足以赎罪,朋友们没有人相救,主上左右的近臣不为我说一句话。人非木石,而我只能和狱吏为伍,囚禁在监牢之中。能向谁诉说心中的冤苦呢?这些都是少卿您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既已活着投降,败坏了他的家声,而我又被拘于蚕室,接受宫刑的耻辱,更被天下人耻笑。可悲啊!可悲啊!事情不容易用一二句话对世俗人们说清楚。我的先人没有立下受封剖符和铁券的功劳,可以作为后世子孙免罪的凭证。而是掌管文史的记载、天象的观测,近于卜人和祝人一类,本来就是供主上戏弄的对象,就像乐师、戏子一样被养着,是世俗所轻蔑的。即使我依法被杀,也如九牛失去一毛,与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而且世人又不会把我和为节操而死的人比同,只是认为智尽计穷,罪责难逃,最终只有一死罢了。为什么呢?平素自己用来立身于世的行为造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方式不同。最上等的,是不使祖先受污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污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污辱,其次是不使言辞受污辱,其次是屈膝下跪受辱,其次是换上囚衣受辱,其次是戴上刑枷杖打鞭笞受辱,其次是剃光头发、铁圈束颈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折断肢体受辱,最下一等的就是腐刑受辱,这是极限了。古书上说:“刑罚不可对大夫以上的人使用。”这是说士者的节操不可不加以磨砺。猛虎处在深山里,百兽惊恐,到它落入陷阱、关在圈栏里时,便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长时间威慑和束缚逐渐形成的。所以士人中有在地上画圈为牢而决不进入,削木头作为狱吏而绝不对答,这是由于抱定了绝不受辱的意念。如今我手足交叉,戴着枷锁镣铐,裸露肌肤,遭受杖击鞭打,囚禁在牢狱之中。在这时候,见到狱吏就磕头碰地,看见狱吏便胆战心惊,不敢出气。什么原因呢?是长时间的威慑束约形成的。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受辱,只是强要脸面罢了,还有什么尊贵可言呢!况且周文王是一方诸侯之长,曾被拘留在牖里,李斯是秦国丞相,身受五种刑罚;淮阴侯韩信是王,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是坐北朝南称孤道寡的王,却都被逮捕抵罪;绛侯周勃诛灭诸吕外戚,权力超过春秋五伯,被囚禁在清室中;魏其侯窦婴是大将军,身穿赭色囚衣,戴着木枷镣铐;季布曾当过朱家颈套铁圈的奴隶;灌夫在居室遭受过凌辱,这些人都是身为王侯将相,闻名邻国的人,及到获罪落入法网,都不能横下心来自杀。人活在尘世之中,古往今来都一样,在哪里能不受屈辱呢?由此说来,勇敢和胆怯,强盛和懦弱,都是客观情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在法律判决之前自杀,而是逐渐意志衰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